幼儿教师教育网,为您提供优质的幼儿相关资讯

棒棒变了,变得很不自信(小班)

发布时间:2020-06-12 幼儿园小班颜色变变变说课稿 小班幼儿故事 教育笔记小班 最近发现班级里的棒棒越来越不自信了,棒棒,是我们班比较能干的一个高个子的男孩子。小班刚入园时,棒棒就取得了老师们的欢心,在幼儿园里,棒棒总是能帮助老师和保育员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在教室里,也总是能看见他“忙碌”的身影,对,他在帮助小朋友们呢,这么热情能干的小男孩谁见了不喜欢呢?

可是,从近期的表现看来,棒棒变了,变得很不自信。记得在一节美术活动课上,棒棒迟迟没有动笔开始作画,接着豆大的眼泪从他眼眶里流出。经过了解得知他因为不会画,所以哭了。小班的时候就从没见过棒棒掉眼泪

,现在是中班下学期了,长大了,应该更懂事的,可最近是怎么了呢?后来我发现,棒棒并不是不会画,而是一拿到画纸,他就开始担心,心底里觉得自己应该不会画,所以才不敢动笔。还有一天早上,棒棒吞吞吐吐的拉着我的衣角说:“蔡...老师,我今天带了个小飞机,放在架子上面了,我怕陈老师(班级里的另外一位老师)不知道,那放学后,我就不能带回家了。”因为下午是陈老师带班。我转身跟他说:“没事,你只要去跟陈老师提个醒,她会记住的。”可是过了好久,棒棒还是在磨蹭着,好像在琢磨到底怎么跟陈老师开口。

经过了这两件事情,我想,棒棒的确缺少自信了,我想,是我们最近的鼓励,给予棒棒的肯定少了,导致他缺乏了自信心,我们应该马上采取措施,帮助棒棒找回自信。我在课堂上或是课间都特别关注棒棒的举动,在必要时,及时地给予他肯定,看得出来,棒棒在得到表扬的时候格外的开心。在美术课上,我就蹲在棒棒身旁,轻声细语地跟他说:“其实你很棒的,相信自己能画出最美的东西,你不动笔,怎么知道自己的本领有多大呢?”棒棒听后,开始觉得有点道理,慢慢地,美术课上,棒棒不再流眼泪了。除了在幼儿园时,给予棒棒更多的关心和鼓励,我们也和他的家长进行沟通,双方共同努力,相信可以帮助棒棒找回原有的自信。

近期都在观察棒棒的表现,所以,今天想把这事件记录在我的学习之路上,这段时间棒棒进步了,我很高兴,也觉得颇有成就感,我也悟出一点,作为一名教师,特别是幼儿教师,耐心很重要。

YJS21.cOm更多教育笔记小编推荐

“小班长“的魔力让宝宝变得更棒


甜甜是个比较爱哭的孩子,还记得去年每到午睡的时候他都会拉着我们的衣角掉下几滴泪来。非要你抱一抱,哄一哄他才会止住泪水睡着。但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我们的甜甜变了,不仅早上能自己走进班级愉快的和我们问好。午睡时也不缠着我们,自己盖好小被子安静的入睡。

他奶奶也向我们反映,不知怎么回事甜甜好像一下子长大了许多,在家里不仅自己的事情自己干,而且家里来了客人他都会抢着招待他们,给他们倒水。

是在什么时候,甜甜产生了这些变化呢?仔细想了想好像是从我们班级有了小班长制度之后,每次邀请小班长的时候,甜甜都会瞪大眼睛期盼着。而当他当上小班长之后,以前那个爱哭的甜甜就不见了,变得自信有主见。会帮着老师检查小朋友的鞋子有没有穿反

,会纠正小朋友的不良坐姿等等,也许是小班长这个职务让我们的甜甜在潜移默化下产生了变化。

因为我们的小班长是要轮流的,今天这个孩子做了小班长,明天就会重新请一个没有做过小班长的孩子来做一做小班长。因为有这样的轮替孩子们的积极性被充分的调动了起来。再加上小班长是孩子们自己推选的,孩子们在推选小班长的时候都要讲出为什么选他的理由。渐渐地孩子们知道怎么样才能当上小班长,慢慢的孩子们的行为也就发生了改变。

现在每天做完早操孩子们就会提醒我,老师今天你还没有请小班长呢?看来“小班长“的魔力可不小啊!我得好好利用一下这个魔力让我们的宝宝变得更棒!

争当“故事大王”孩子们变的更棒了


讲故事是孩子最为喜欢的一种学习方式,故事中,小动物能像人一样会思考、会讲话、有感情;各种各样日常生活看似无法行动的、没有思维的物品也变得活生生;受了伤会痛,会伤心、会落泪,有喜怒哀乐……这种拟人化的写作手法满足了孩子好奇心。同时也满足了孩子情感需要,让动物代替自己去思考、去体验,一个童话世界是那么得五彩缤纷。为了让孩子更喜爱讲故事,让每个孩子心中有许多的故事,并借助故事来训练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我们幼儿园每年都会组织一届“故事大王”的比赛。

在指导孩子讲故事过程中,我们老师并不会强迫幼儿一定要按照原文来讲故事,而是让孩子在听故事的过程中,分析怎样讲更好,从而让孩子体会“语言”的魅力。当孩子有了自己讲,听教师讲的经验,此时教师提出进一步的要求:同伴之间相互讲。他们会把自己认为好的词语或一句话用在自己的讲述中,从而丰富其故事内容。教师是不能以一种居高临下的姿态对孩子的讲述指手划脚,而是蹲下来和孩子坐在一起,像他们一样参与故事的讲述,当教师以平等的身份参与其中之时,幼儿参与活动的积极性格外高涨。

我们班内每天都会固定一段时间,给孩子讲故事的机会。为鼓励孩子们在同伴面前大胆讲故事,我们在表演区的背景墙上布置了一个舞台,舞台上的小朋友在大胆自信的讲故事,利用环境给孩子们心里暗示。同时,我们为孩子们准备了专门的书架,如果带了故事书,可放在专门的书架上,孩子们也可以共享。

刚开始进行的并不顺利,可孩子们讲故事时出现问题:有能干的孩子愿意讲故事,家长以为要一字不漏的按原文把故事背下来,这样,对于孩子们来说相当难,所以讲起来结结巴巴,听故事的孩子也不愿意听。有的举手积极,但到台上来又不开口。针对这种情况,我们鼓励能干的孩子起示范带头作用,给讲得好的幼儿发红花。我们还鼓励孩子可适当发挥,自编的小故事也可以,主要能大胆流利的讲故事。并请孩子们在家长面前讲述,这对家长的触动很大,效果挺好。可经过一段时间发现,总是能干的几个孩子或家长重视的几个孩子积极参与,多数孩子不够主动,于是,我又开辟了我们是故事大王的评比活动,并把红花放在阅读区,讲了故事的孩子自己去“闪亮宝宝”上贴小红花,这大大的提高了孩子的积极性,乐意主动讲故事的孩子越来越多了。

教育随笔:我也很棒


自由活动时,我班的小朋友因两个雪花片插不到一起而向我求救:“老师,我插不上,请你帮我插上吧。”我对她说:“只要你仔细看,对准了再插就可以了。”结果她屡试屡败,不断抬头看我,终于得出了结论:“老师,这两个雪花片一定有问题,永远不可能插上,我看给我换一个吧。”“别忙,让老师来试试。”我接过雪花片,仔细一看,插口有点变形,但只要对准了,稍一用力就能插上。于是我稍加摆弄,便将雪花片插在一起了。“谢谢老师,你真棒。”马明丽小朋友高兴地拍着手,但转眼又露出了惊异的表情,因为我又慢慢地把雪花片拆开,放到她面前。“老师,刚才明明插好了,为什么又拆了?”马明丽小朋友地脸上露出了不悦的神情。“马明丽,你刚才为什么说老师真棒?”马明丽说:“因为老师把两个十分难插地雪花片插到了一起。”我又说“可是我记得你对我说,这两个雪花片有问题,是吗?”她说:“是呀,我怎么也插不上,那为什么你能插上?是我太笨了吗?”我对她说:“你不笨,老师之所以帮助你插上,是为了证明它们没有问题,而老师把它拆开一点也不可惜,因为老师觉得你不笨,你和老师一样棒,不想证明给我看吗?”马明丽小朋友说:“想,那我再试试吧。”一开始她仍办不到,额上冒出了汗。抬头看着我,我只是微笑地望着她。我的鼓励使她消除了心中的顾虑,终于她插上了。她高兴地说:“老师,我插上了,我也很棒,对吗?”她的脸上洋溢着得意的喜悦,我也为她高兴极了。这虽然只是一件很普通的小事,但是它反映了现在的独生子女依赖性强的弱点。就是因平时家长、教师对孩子力所能及的事包办、代替地过多。我们应当又意识地让孩子体验困难,鼓励他们自己想办法解决困难。这不但能丰富孩子的知识,使他们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同时能够培养她的自信、勇敢、果断的意志品质。一名合格的幼儿教师,要善于及时发现孩子的闪光点,帮助孩子树立自信心,这对孩子以后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你是个很棒的宝宝


在班级的日常活动中,老师大多喜欢“安静”、“乖巧”、“听话”的宝宝,可中班的宝宝们用俗语来讲,正处于一个“青黄不接”的时期,久而久之“调皮”、“捣蛋”的孩子就会容易被“另眼相待”。

每次写教育笔记,我总是不由自主的想出一个小主人公——刘磊磊。刘磊磊性格比较犟,并且不爱表达自己的想法。很容易从他身上发现问题。我记得他妈妈跟我说过:“我这个孩子性子犟,你不对他凶一点儿他是不会听的!”我听后笑着回答:“我来试试看!”

一次,我上课呢,有位小朋友刚从兴趣班回来,站在外面打不开门了,刘磊磊第一时间跑过去打开了门。我亲他一大口:“宝贝儿,你真棒!我看得出你是个乐于助人的乖宝宝!”我这一表扬,他一下子变得很害羞。时间一长,我发现他喜欢干一些让老师高兴的事情。比如:上课时,有小朋友打闹,他会主动去制止那些小朋友、看老师的杯子空了,去帮老师打一杯水等等。在他的心中,他知道,我只要做对了,老师就会非常喜欢我。

其实每个孩子天性都是善良的,只是他们表达自己想法的方式不同。换一种方式与其交流,结果也就变得不一样了。

小小班:小子航变了


小小班有两个子航,大子航活泼好动,小子航文静内向,记得小子航刚入园时,他的与众不同就引起了我和兰兰老师的注意。来园时,小子航和妈妈说了再见,哭了一会就不再哭了,但他不许老师和小朋友碰到他,游戏时,小子航对丰富多彩的游戏环境没有半点兴趣,别的小朋友玩的兴高采烈,只有小子航一个人静静的坐在一个远离同伴的角落里,当其他小朋友想和他玩时,他就会大喊大叫,他紧张的情绪,也会吓得别的小朋友惊慌失措,我和兰兰老师试着和他交流,想让他和别的孩子一起游戏,体会到游戏的快乐,他却把头往旁边一扭,根本就不和我们说话。后来,我从小子航妈妈那里了解到,小子航从小爷爷奶奶怕他出去别的孩子欺负他

,一直不让他出门,更别说和陌生小朋友接触了,可能是新的环境和陌生的老师小朋友让小子航感到紧张和不适应吧。

了解了原因,我和兰兰老师决定帮助小子航走出孤单,要消除小子航对环境的焦虑,接纳他,顺应他,让他有心理安全感才是最重要的。为了减少他与老师直接接触时的紧张,我和兰兰老师有意识的和他保持一段距离,并在关注中去创设一种比较宽松和让他感到舒适的环境。每天来幼儿园时,我和兰兰老师会主动向他问好,不管他有没有回应。活动室,先告诉他一会要做的事情,并在活动中注意观察他的行动,一边在她有需要的时候及时提供必要的帮助,以免使他产生不知所措又不愿意找老师的尴尬。集体游戏时,为了避免造成他和小朋友手拉手时的恐惧,我和兰兰老师尽量组织一些松散的游戏。这样小子航就可以保持自己与集体的距离,或按照自己的想法参与其中。在这种宽松的环境中,小子航不断的给我们惊喜,户外活动时,他有远远的看着我们玩到慢慢的跟在我们后面玩,最后还能小心翼翼的参与其中。

为了帮小子航继续融入集体,我和兰兰老师特别注意在集体面前鼓励和表扬他,还给小子航创设与小朋友接触和交往的机会,帮助他建立良好的自我感念,建立与集体的联系,渐渐的,小子航变了,活泼了。开朗自信了,勇于表现自己的见解了。

棒棒卷也会捉迷藏


今天的早点是米粥于米老头棒棒卷,每个孩子两个棒棒卷。当轮到帅帅最后拿时只剩下一个棒棒卷了。“咦,棒棒卷怎么少了一个?”于是我问,“谁多拿了一个棒棒卷?”“不知道”孩子们异口同声的说。可是,孩子们的眼睛是纯洁的,是不善于隐瞒和掩盖的。我从三十多双眼睛肿发现了一双惊恐地眼睛,和一个低垂的小脑袋瓜。

本想立即质问,但转念一想,这样会很难堪的,会伤害孩子自尊心的。于是我微笑着说“诚实的孩子大家都喜欢,做错事不打紧,只要勇敢承认,而且改正错误,照样是好孩子。”停了一会儿,我又说“今天我们玩个游戏,棒棒卷捉迷藏,看一看,猜一猜,丢失的棒棒卷到底到谁口袋里了?”

孩子们都兴奋起来,争先恐后的看自己的口袋,猜猜在谁的口袋里,终于猜到航熙了。老师讲“哇塞,原来棒棒卷喜欢航熙的口袋,自己跳到航熙口袋里了。”航熙红红脸笑了。孩子们惊讶的叫起来“真的呀,原来棒棒卷也会捉迷藏了。”

你还在用“你很棒”表扬孩子吗?OUT了~


在我的督导课上,我要求学生不要用「评价」的方式讲话。我发现这不太容易,他们一开口忍不住还是评价。怎样是评价,怎样是不评价,他们并不清楚。

一些人误以为不评价的意思就是不批评。他们选择赞美的语言:「我觉得你这里做得非常好。」或者:「我认为你是很优秀的咨询师。」但这还是在评价。

关于儿童教养的研究已经发现,「赞美」孩子并不总是有好处的。比如,有研究者让不同的儿童解数学题。解完一组简单题目后,研究者给了每名儿童一句反馈。对一些孩子赞美他们的智力:「哇,你太聪明了!」而对另一些孩子赞美他们的努力:「你一定平时很用功。」然后,研究者给孩子们更困难的一组题目。因为聪明而受到赞美的会更担心失败,他们倾向于完成难度较低的任务,遇到困难更难坚持,容易焦躁,甚至表现出自尊水平的下降。——赞美他的天赋,居然会妨碍自尊!

乍一听这与我们的直觉相反。但细细一想,又符合我们的生活经验。

虽然赞美听上去让人舒服,但它仍然是一种评价。它把一个人捧到极高处,而后盖棺论定。可怕的就是这个「定」字。当我们受到赞美之后,我们常常会害怕自己配不上这样的赞美,会为此平添不少压力。出于压力,我们可能会更愿意重复相同的工作:反正我做这样的事情足以获得赞美,为什么还要冒险去探索更大的世界呢?更严重的情况下,我们干脆什么都不做了。「你们都夸我文章写得好,但我也不知道是怎么写出来的,如何好法?我怕再写下去就会露怯。」我们用放弃来回应赞美。

如果对一个小孩说:「哇,你这幅画太美了!」或者一个孩子下棋赢了:「你简直是小棋王!」他会很开心。但再让他画一幅或下一局,他可能就会踌躇。

评价接近于一种定义性的表达。对于它,你只有接受或者不接受,但很难再产生更多延展性的探讨。它适合收进教科书里,作为结论。如果是现实的交流,就很可能造成冷场:你都已经下结论了,我还用说什么呢?从这个角度说,赞美甚至比批评更容易终止一个话题。批评好歹还可以反驳:你说我不好,我不接受!但是赞美怎么办呢?拒绝也不妥,但承接下去又实在没有发展余地。大家讨论得好好的,我突然来一句:「我觉得讨论很有价值,每个人都说得很好。」这会让场面的气氛骤冷。假如你接受了这句评价,你就很难接下去说。除非忽略这句话,大家才能继续聊。

不评价的交流方式是怎样的呢?它只关注具体发生了什么事,而不仅仅是进行抽象的判断,定义,甚至针对人的褒贬。一个不评价的老师,会这样问学生:「你最近常常不做作业,发生了什么呢?」而一个带有评价性的老师则会说:「你最近怎么老不做作业?」前者是在关心一桩事件的发展过程,而后者就只是在训诫。

后面这种情况下,老师根本不在意理由。他关心的只是对于学生的定性,而这件事他已经做完了。「承认吧!你就是个差学生。」仿佛是这样的潜台词。你可以闻到明显的拒绝气味。如果你是这个学生,只要低头认罪就好了,什么都不用说。除非你希望辩解:「不,我不是那样!」可以想象,那将是一场不太愉快的争论。

通过前一种表达方式,我们则会更接近事件的真相。也许这个学生遇到了一些麻烦,也许他最近有了一些新的想法,或者他在用这种行为传达某种态度,或者还有其它的什么可能。当我们采用一种非评价的立场时,就等于为这些信息的流通创造了空间:「说吧,让我看到它,我对你经历的这些事感到好奇。」你无须辩解,因为根本没有辩解的对象。只需要单纯地描述你的经验就好,这是我们此刻关注的。

通过不带有评价的交流,我们在做一件事:描述经验本身。

经验的描述看上去最简单,但往往也最有力量。对于事物的认知和相互确认,远远比哪怕挖空心思给出的「赞美」更能表达出重视。对画画的孩子说:「这是你画的山,这是河水,啊,河水里有一只船,船上这个人是在钓鱼吗?哈,你还给他画了帽子!嗯,你在这边画了一个太阳,这边画了一个月亮,那是白天还是晚上呢?」对下棋的孩子说:「刚才这一步的时候,你选择和他兑子,他一下就没有子用来防守了,但是你的车和马有了配合。」你注意的是具体的过程。这些话里没有褒贬,但他们会感到自己做事被看见了。他们会乐于跟你讨论,也会更有兴趣继续做下去。

不仅如此,在我们给出评价的时候,我们暗暗使用了上帝,至少是专家的视角。我们自认为是有资格给对方打分的。无论是赞美还是批评,这里面都暗含着某种不平等, 甚至是妄自尊大。你很牛,但我敢评断你很牛,这暗示着我更牛,起码我足以考察你的牛。有时候,被一个不懂装懂的人盛赞,不啻于一种侮辱。——想一想那些在听歌或看画时摇头晃脑,啧咂有声,却根本不在点上的装酷犯吧。你是非常棒的创作者,我是非常懂的鉴赏家,我们不同凡响!赛高!除此之外呢,只剩一片空洞。这表示我并不认可你做的事,因为我根本没拿正眼瞧它。这种情况下,倒不如爽快一点承认:我不懂。虽然也会让人失望。然而,至少有一份实事求是的尊重在。

不懂的人,也能够描述自己的经验。我上学时朗读英语课文,我父母完全听不懂,但他们可以说:「我们听到你一开始的语速很慢,声音很响亮,越到后面就越快,声音也小下去了。」这样的反馈对我来说有价值,而且,我知道他们在听。这远比说什么「不错,读得真好!」要让我感到舒服。我注意到,在我的课上,不懂装懂往往会是导致评价的扳机。当我问学生「你对刚才这段话有什么反馈」的时候,他可能会这样(常常略带一丝慌乱地)回应:「我觉得很有道理,嗯,是这样。」事实上,他真正想说的是:「我没有反馈,我的大脑一片空白,我刚才是走神了。」

我们都有过走神的经验。一些人也许认为它是不可以公开说出来的,因为对「走神」有评价:上课走神,说明我不够好。同样地,我们对「不懂」也有负面的评价,这才被迫「装懂」。所以你看,正是评价导致了这一部分经验无法被描述,造成的空洞就只好拿更多的评价来填补。而心理咨询和督导需要关注一切的经验,心头的一闪念也是大拼图当中的一小片,不可放过。所以我反复强调不要评价。走神并不是一种值得批斗的恶习,它只是一段经验。「刚刚发生了什么,以至于你走神了?」

当我们了解到一次走神,我们就有机会了解到走神背后的东西。可能是这个人最近的某种困扰,也可能是互动中潜伏的某些问题。我们对彼此的理解都会更深。不评价是一种温和的邀请,邀请我们打开更多的自己,同时也看到更多对方。

在我的督导课上,我不希望学生仅仅说「我觉得咨询师做得非常好。」我好奇的是,你体验到哪些良好的感觉,在什么部分?是哪一句话,哪个动作,甚至是哪个眼神,让你产生了这样的想法?还是说,你感觉到咨询师的脆弱,格外需要你这一句肯定?又或者,你只是找不到别的话,才用这句万能的评价来敷衍?如果是最后这种情况,你是真的脑子一片空白?还是有话又不想说?你隐藏起来的是什么呢?

我不希望学生仅仅说「我认为上这个课没有收获。」我好奇的是,在课程的这段时间里你是怎样的体验?是困得想睡觉,烦得坐不住,还是复杂到无法思考?你所收获的信息是否都在预料之中?是否失望?哪些部分导致了这种失望的感觉?

我也不希望学生仅仅说「我觉得你做得不够专业。」我首先想知道,这里的「专业」是指什么?也许你想说的是「不够温暖」,那你不妨这样描述:「刚才你说到这一句的时候,我感觉到不太舒服,也许是你的语气带来的,我有一种联想,好像你没那么在乎这个来访者的感受。」或者你想说的是「没有足够多的理论支持」,那不妨说:「我注意到你的话里理论名词特别少。这让我有一种不安全的感觉。」

一开始适应这种交流方式会很麻烦。但它物有所值:通过这种交流方式,我们会拓宽对经验世界的认识,也会加深人与人之间的理解和联系。当然,前提是我们对这个人感兴趣,而且发自内心地愿意陪他一起,观察和交流各种经验的流动。

是的,通过不评价的交流,我们表达出对人的兴趣。在前面的儿童研究中,还有一半的结果没有讲出来,那就是另一些因为努力被赞美的孩子,会更愿意尝试新的挑战。一些研究者把两者的差异解释为:努力可控,而聪明不可控。但我还有另一个解释:努力是一个长期过程,并且充满了开放的可能性。当我们关注一个人的努力时,我们实际上是在说:「嗨,你做的事我都看见了,而且我有兴趣继续看下去。」

班级联欢会棒棒的表演


今天班级联欢会开始了,小朋友们一个个上台表演了节目。当老师问:“还有没有谁愿意上来表演的?”这时,老师看到了一只低举着的小手,那就是你!老师请了你上台,一到前面,你双手紧紧抓着自己的裙子,“没关系的,你想表演什么就表演什么,我相信你的表演一定也很棒!”听了老师的鼓励,你轻轻的说:“我给大家唱一首歌!”接着你就小声的长了起来,“你唱得很好听,声音响亮些,还要棒哦!”老师又一次给你打了气,这一次,你的声音明显高了许多,而且还加上了动作,真是太棒了!

当你下台时,听到大家送给你的掌声时,你高兴的笑了!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什么样的学习可能在发生

很高兴,今天你能勇敢的走上台为大家表演,我知道,你在家里有认真的练习过。你看,你的付出得到了小朋友们的掌声。老师也为你感到高兴,今天不仅你的歌唱的好听,而且你还加上了动作,说明你也能像吴奕洁他们一样,表演的很好,不是吗?但是更令老师感到惊喜的是你终于战胜了心中那个不自信的小魔鬼,大胆的走到了集体面前,老师也要给你一个大大的赞!

下一步学习的机会和可能性

今天的表现很棒,老师相信以后的你会越来越棒的!老师希望以后能经常看到你上台表演,相信你能做到的,对吗?只要你大胆些,自信些,总有一天你还会走上大舞台,这样你会获得更多的掌声哦!

相关推荐

  • 大班科学课:纸棒变变变 这是大班科学纸棒变变变教案反思,是优秀的大班科学教案文章,供老师家长们参考学习。 设计意图: 在幼儿园教育中,充分挖掘生活中幼儿能接触到的多种艺术样式,对培养幼儿良好的情感态度和创造性思维能力有着重要...
    2022-01-07 阅读全文
  • 教育笔记:《你也可以变得很棒》 教育笔记:《你也可以变得很棒》 我们班里有个叫浩宇的小朋友,特别好动。上课时,任凭我们三位老师怎么提醒都没有用,他依然是我行我素,没有丝毫的改变。后来,我慢慢发现浩宇的自尊心很强,便以此作为突破口去引...
    2021-06-19 阅读全文
  • “小班长“的魔力让宝宝变得更棒 甜甜是个比较爱哭的孩子,还记得去年每到午睡的时候他都会拉着我们的衣角掉下几滴泪来。非要你抱一抱,哄一哄他才会止住泪水睡着。但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我们的甜甜变了,不仅早上能自己走进班级愉快的和我们问好。午...
    2020-04-27 阅读全文
  • 幼儿园大班体育活动教案:魔棒变变变 一、活动目标: 1、尝试利用魔棒柔软可变的特点,合作探索魔棒的各种玩法。 2、发展幼儿动作的协调性、灵敏性发展幼儿的创造能力、想象力和合作能力。 3、乐意与同伴合作开展游戏,体验共同游戏的快乐。 二、...
    2019-12-12 阅读全文
  • 幼儿园大班科学公开课教案《纸棒变变变》含反思 现在向您介绍幼儿园教案《幼儿园大班科学公开课教案《纸棒变变变》含反思》大班科学公开课教案《纸棒变变变》含反思适用于大班的科学主题教学活动当中,让幼儿通过比较对纸棒进行发散思维的想象,有一定的想象能力,...
    2022-03-11 阅读全文

这是大班科学纸棒变变变教案反思,是优秀的大班科学教案文章,供老师家长们参考学习。 设计意图: 在幼儿园教育中,充分挖掘生活中幼儿能接触到的多种艺术样式,对培养幼儿良好的情感态度和创造性思维能力有着重要...

2022-01-07 阅读全文

教育笔记:《你也可以变得很棒》 我们班里有个叫浩宇的小朋友,特别好动。上课时,任凭我们三位老师怎么提醒都没有用,他依然是我行我素,没有丝毫的改变。后来,我慢慢发现浩宇的自尊心很强,便以此作为突破口去引...

2021-06-19 阅读全文

甜甜是个比较爱哭的孩子,还记得去年每到午睡的时候他都会拉着我们的衣角掉下几滴泪来。非要你抱一抱,哄一哄他才会止住泪水睡着。但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我们的甜甜变了,不仅早上能自己走进班级愉快的和我们问好。午...

2020-04-27 阅读全文

一、活动目标: 1、尝试利用魔棒柔软可变的特点,合作探索魔棒的各种玩法。 2、发展幼儿动作的协调性、灵敏性发展幼儿的创造能力、想象力和合作能力。 3、乐意与同伴合作开展游戏,体验共同游戏的快乐。 二、...

2019-12-12 阅读全文

现在向您介绍幼儿园教案《幼儿园大班科学公开课教案《纸棒变变变》含反思》大班科学公开课教案《纸棒变变变》含反思适用于大班的科学主题教学活动当中,让幼儿通过比较对纸棒进行发散思维的想象,有一定的想象能力,...

2022-03-11 阅读全文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