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园共育:育子8个细节,大智慧养出好孩子
发布时间:2020-06-10 家园共育 家园共育教育笔记 幼儿园好孩子说课稿教育孩子的问题,往小了说,关乎孩子一生的成败、关乎一个家庭的兴衰;往大了说,关乎一个民族的未来。
所以每个家长身上都背负着重要的使命,如何培养好我们的孩子,看看下面这8个问题。
1、对孩子提出的所有问题,都耐心,老实地回答
作为父母,应该认真对待孩子提出的正经问题和看法。
曾子的夫人要去集市,儿子哭闹着要跟着去。母亲对他说:“你回去,等我回来杀猪给你吃。”她刚从集市上回来,曾子就马上要去杀猪。他的妻子说:“我不过是开玩笑罢了,你居然信以为真了。”曾子说:父母去教他,听从父母的教导。现在你欺骗孩子,就是在教他欺骗别人。母亲欺骗了孩子,孩子就不会相信他的母亲。
曾子的故事告诉我们,作为父母一定要认真对待孩子的问题,孩子的话,更要认真回答。如果家长们能认真对待孩子提出的问题、说出的话,必然能够保护孩子的好奇心和想象力,还能让孩子潜移默化地学会做人。
2、经常夸奖、表扬孩子俗话说,好孩子是夸出来的。但表扬也要注意细节。表扬要具体,不能走过场一样泛泛地说:你做得不错,要继续努力。孩子对于真诚的有内容的夸奖是来者不拒的,具体的表扬,会让孩子明确知道自己哪里做得好,从而产生真正的满足感。
表扬孩子付出的努力而不是结果。如果孩子用积木搭了一个很漂亮的作品,夸奖孩子“你真聪明”是不合适的,应该夸孩子用心研究并认真搭建。因为一个人聪明与否是天生的,孩子自己无法改变,而努力认真却是孩子可以通过自律做到的,表扬强化了他认真准备的行为,下一次他会再接再厉。
3、利用好‘责备’的杠杆
家长的责备对孩子的成长能起到杠杆的作用。如果孩子犯了原则性的错误,例如偷东西、向同学索要钱财等比较严重的错误,家长一定不能姑息纵容,一定要利用责备让孩子知道错误的严重性、知道反省悔过。
然而,家长的责备一定要掌握分寸,不恰当的责备有可能会在亲子关系中制造隔膜甚至对立。
明代《呻吟语》一书中提出了有名的育子七不责:
众人面前不责备,惭愧后悔不责备,夜晚不责备,吃饭不责备,正在欢庆时不责备,正在忧伤时不责备,正在患病时不责备。
4、让孩子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
我们的教育常常是培养孩子顺从听话,从生活小事一直到孩子的发展方面都由父母一手包办了。这样的孩子缺乏自己做决定的机会和权利,就很难培养孩子自我解决问题能力。独立生活能力差的孩子依赖性强,缺乏进取心和毅力,遇事容易打退堂鼓或把任务转给成人。这大多是成人娇惯、包办代替的结果。
那么孩子的成长也是一样,大人应给孩子创造机会,培养孩子自己做选择和处理问题的能力。让他在尝试的过程中感受失败,碰钉子,这样孩子就会从失败中记取教训而成长起来。一个人在成长的过程中,不可避免的有成功,也有失败和失误。而且通常是经过无数次的失败,才能获得较大的成功。在生活中,要培养孩子的自我完善能力,要让幼儿学会自我观察、自我体验、自我批评、自我控制,培养孩子的自我抉择、解决问题的能力。
5、与孩子做朋友
一位知名教育家曾经说过:父母与孩子之间,多因彼此不了解发生误会,多为沟通少产生矛盾,多是没有平等交流而伤了两代人的关系……如果父母学会了与孩子做朋友,这一切问题都会迎刃而解。
在这方面做得比较好的,应该算是梁启超先生。100年前,梁启超在给儿女的信中称呼自己的孩子“宝贝”、“baby”,梁启超教育孩子最大的一个特点就是与孩子们做朋友。
梁先生给儿女们的信比孩子给他的信多很多,作为父亲的他就是孩子们的朋友,给孩子们写信,与他们谈学习,交友,恋爱,生活,政事等等,将每一件事娓娓道来,没有家长作风,又与今日的家长拉开多大差距。
6、尽量蹲下跟孩子说话
蹲下身子和孩子说话,就是要我们主动去理解孩子;只有建立在理解基础上的关爱,才能如春风化雨,悄然无声地潜入孩子的心田。蹲下身子和孩子说话,就是要我们不要摆出成人的架子,把自己的观点和方法强加给孩子,使孩子成为只会听话的工具。我们要平等地对待孩子,试着通过平等的交流和沟通来说服孩子,在潜移默化中发展孩子的心智,培养孩子的品行。
当我们蹲下身子和孩子说话时,我们才能真正走进孩子的心灵。陶行知先生曾经写过一首歌谣,结尾是这样两句:“你不能教导孩子,除非是你变成孩子。”只有我们蹲下身子和孩子说话,我们才有可能“变成孩子”,才能主动去“发现孩子”,进而“信仰孩子”,最终“解放孩子”。
7、看到孩子身上的缺点,积极创造条件改正
《中庸》上说,爱而知其恶,憎而知其善。做父母的最爱孩子,也最难做到爱而知其恶,对孩子的爱让很多父母发现不了孩子身上的缺点。
这可以说是极其危险的,如果父母发现不了孩子身上的缺点,一味地疼爱呵护,必将使这种缺点越来越不受控制,最终甚至成为孩子身上的性格缺陷,限制孩子未来的发展。
爱而知其恶,这是每一个家长都应该努力做到的。只有家长们看到了孩子身上的缺点,才能采取有效措施,弥补这种缺点,最终培养孩子积极、高尚的人格和良好的性格。
8、在孩子面前勇于承认错误
让一个人在父母、领导面前承认错误并不难,作为父母,最难的还是在孩子面前承认自己的错误,这是很多中国家长所做不到的。
但这却是培养孩子所必须的。很多家长认为,在孩子面前承认错误,会削弱家长的权威,也有的家长感觉“拉不下脸”来,这些都是误区。
家长勇于在孩子面前承认错误,不仅是尊重孩子的表现,可以言传身教教育孩子明辨是非,更能让亲自关系更加和谐、民主,也必然能为孩子的成长创造一个开放、和谐的环境。
相反,如果明明是家长的错误却不承认,这在孩子的心里就会永远烙下印象。大人自己犯了错自己还不承认,那我也没有这个必要承认错误,这就是现在小孩的心态和错误的观念!
yjs21.cOm更多家园共育编辑推荐
家园共育:家长惩罚孩子的几大智慧
惩罚是教育孩子的一种手段,也是一种微妙的家教艺术。只有拥有了惩罚的智慧,才能真正达到教育孩子的目的。
1.犯了错误就要惩罚
孩子犯了错误,无论有心还是无意,都要受到惩罚。比如:孩子不小心把杯子摔碎了,虽然他不是故意的,也应该告诉他,这是他的过错。他虽没有料想到自己行为的后果,但仍要为此道歉。如果他是无意的,并勇于承认错误,家长会相信他,并减轻对他的惩罚,如果他隐瞒事实,逃避责任,将受到严重的惩罚。这样就可以从小培养孩子诚实、负责的品质。
2.惩罚的“量刑”要适当惩罚孩子的目的是为了实现孩子的良性转化,因此惩罚的“量刑”就必须合乎孩子的行为。惩罚过重容易引起孩子的对抗情绪,轻了又不足以使他引以为戒。因此惩罚孩子要以达到目的的为原则,既不能轻描淡写,又不能小题大做,滥用“刑罚”。
3.指明“出路”不含糊
惩罚孩子不能半途而废,应要求受罚的孩子做出具体的改错行为才能停止。家长要态度明确,跟孩子将清楚他应该怎么做,达到什么要求或标准,否则有什么样的后果。如孩子有乱丢东西、不爱整理的习惯,家长在惩罚时就应该让其自己收拾好东西,整理好玩具,使其明白必须要做好,否则又要受罚。家长千万不能含糊其词甚至让孩子“自己去想”。家长不给“出路”,孩子改错就没有目标,效果就不明显。
育儿:小细节也有大智慧
育儿:小细节也有大智慧天气很好,我负责卫生xx爸负责与xx玩耍。
这天他们爷俩就玩起来“水中捞豆”的小游戏。“水中捞豆”是xx想出来的。
天较冷,不想让xx玩水与我一起搞卫生,xx爸说,xx,我想做游戏,没人陪我做游戏,我们一起来做游戏吧!
xx说,好呀。
做什么游戏呢,xx爸问。
捞月亮。(前些天刚与xx说过猴子捞月的故事,听故事时xx就说,妈妈,我们也来捞月亮吧!)
捞月亮呀,xx想去捞月亮呀,去哪里捞月亮呢?xx爸用很夸张及疑问的语气说。
去水里呀,猴子都在水里捞月亮哩。
可是,现在是白天,我们没有月亮捞怎么办呢?
是喔,没有月亮捞怎么办呢?xx想捞怎么办?
那我们捞其它的吧!捞什么呢?
嗯,那我们捞豆豆吧。
没有豆豆呀。
厨房里有。说完xx乐颠乐颠的跑到厨房里把做豆浆的黄豆全都提了出来。
爸爸,你看!xx很得意的把手中的袋子举高来可xx爸看。
可是,没东西捞呢。xx爸又提出问题。
。。。。。。
于是在xx爸与xx纠结、回答完一堆问题后,最后,由xx准备好了他的所有工具,几个用过的奶粉勺、两个平常用来装沙的碗、一个之前用来洗xx屁屁的小盆。
爷俩嘻嘻哈哈的就这样玩了近整个下午。不时的听见xx沮丧与兴奋,我没得捞了,哈哈,我赢了,一起做游戏真开心。
看着他们爷俩玩得开心,看着xx说出一些另人意料的话语,自已也更是欣喜。
相比较而言,xx的语言发展算是不错的,我在想,这应该和早期的语方教育和亲子时间是分不开的。
从xx渡过婴儿期后,我们便坚持用“正常语言”来告诉xx一切事物、来与xx对话、来表达一切,因此,xx现在的语方发展算是不错的,能够把疑问、惊讶、欣喜的口气都用到恰到好处。
而很多时候,宝必竟年龄还小,关于他的所有的事情不是每时每刻都能够按大人的意愿去发展。这需要我们有一个适合他的教育方法与引导方式。在日常生活中,在游戏过程中,我们都会间接扮演一个“问题人”的角色,所有的事情都以提问的方式提醒xx,该准备什么,下一步该怎么做比较好。长此下来,现在,如果我们故意跳过一个环节,比如说叠好被子就洗脸,他会说,还没有刷牙呢!这个时候,我们便加以鼓励,“是喔,还没有刷牙呢,都忘了,还是xx记得的,xx记性好好表现好好喔,xx要表扬表扬,妈妈要批评批评。”如此以往,xx很多时候都可以主动自已刷牙、洗脸了。
没有不听话的孩子,只有愿不愿意的家长。很多时候,换个方式与孩子相处,换个方式与孩子讲道理,生活的笑声会更多。愿我们都快乐!
家园共育:孩子要慢养、放养、顺养
多年来,我们都在谈养育孩子、教育儿童、培养学生的问题。那么,这个“养”字怎么理解?怎么能够更好地把握?从事教育工作这么多年,我以为,要真正保障儿童的生存权和受教育权,真正改善儿童的生活,就必须讲慢养、牧养、顺养。
一、儿童成长要讲究“慢养”
“慢养”不是故意“慢”,而是在育人上尊重生命,有耐心,不盲从,不急于求成,更不能够急功近利,应该让生命按着自身的规律一点儿一点儿地成长。生命的成长是需要日积月累的,不能够“催化”成长。现在困扰许许多多家长的,是社会上教育的功利主义倾向日益严重,导致我们许多家长盲从了不正确的教育做法,都去催化孩子的成长,如同“揠苗助长”,过度“施肥”。
和“慢养”相对的,自然就是“快养”。现在“快养”的现象非常严重。幼儿教育小学化,小学教育中学化,学生学习奥数化,人生成长分数化。这样的问题越来越严重。过度“施肥”就使得学生“营养失衡”。我这里说的“营养失衡”是指儿童的成长被异化,不能够很健康地成长。
在儿童的成长上,如果我们不能够静下心来,不能够耐心地去育人,那么儿童就会在这种“快养”的教育当中失去真正的自我,儿童的生存权、受教育权和自由生活权就会受到破坏。二、儿童成长要讲究“牧养”
这是一个非常形象的说法。“牧养”有“放养”的意思,但不是放手不管,而是比喻我们要像有经验的牧人放牧一样,把羊群带到肥美的草地,让羊尽情地吃草——我们要把儿童引到更广阔的、富有意义的知识空间,激发儿童主动学习的愿望和热情。
从这个角度上讲,激发儿童求知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是“牧养”的核心价值。比如让一个儿童热爱阅读,让一个儿童有目的地去实践,去参观各种博物馆,去参与各项社会公益活动等。这种“牧养”的方式都是有利于调动儿童成长的积极性的。他们会非常快乐、非常主动、非常积极地参与到活动当中。
现在的问题是更多的家长“圈养”孩子。儿童活动交往的范围很小,成长方式也非常单一,甚至枯燥。许多儿童每天就是上学、做作业、写试卷、上培训班,有的在幼儿时代就过早学习系统学科知识。于是,家长替代了孩子的成长,他们束缚了儿童的发展。“圈养”让儿童的生命失去了更多的意义与光彩。
三、儿童成长要讲究“顺养”
“顺养”不能够理解成溺爱,也不能够理解成放任自流,不是说孩子想怎么做就怎么做,想干什么就干什么,想说什么就说什么,那样就失去了我们教育实际存在的价值。我这里说的“顺养”,是指要因材施教,是指要尊重儿童的天性,尊重儿童健康甚至高雅的兴趣和爱好,促其有个性地成长,鼓励他成为最好的自己。当一个学生有自己的兴趣爱好的时候,我们家长、老师,应该呵护,应“顺木之天性”,发展他的个性,开发他的潜能。
以上是自己基于对儿童生命成长的理解而提出的观点,其内涵是尊重生命,尊重儿童,培植精神,养育人格,让儿童自由成长,让生命快乐健康。我想,所有的家长,所有的老师,所有的学校,乃至整个社会,如果能够在儿童节时更多深层次的思考儿童,发现儿童,尊重儿童,才能真正为了儿童,才能使我们所营造的环境更有利于儿童的生命成长。如何真如此,孩子们不止是儿童节快乐,而是快乐每一天!
育儿心得:智慧父母成就智慧孩子
育儿心得:智慧父母成就智慧孩子
有幸在新浪认识了众多优秀的家长,他们的学习,他们的勤奋真的是无时无刻不在激励着我,他们乐于分享,乐于奉献,是因为有这样一帮好家长,才成就了那么多阳光自信的孩子们!
早上看到“天一爸爸”在分享《陪孩子走过小学六年》,促使我很想去了解这本书,就像博群里的宝妈所讲:当我急于想知道里面的细节,是因为我觉得里面一定有值得我学习的地方,或者说我正欠缺这块知识,我急于想知道他的详细方法。
转眼儿子已到了小升初的阶段,虽然我们即将走过小学六年,但是关于孩子的点滴成长,我还是喜欢用文字与图片等记录下来,让他哪天闲暇之余有意识的打开来看看,原来我的童年烙印在了博客里。不管是成功的、失败的;进步的、缓慢的;快乐的、心酸的点点滴滴,他在这里都能找到它们或多或少的影子!
相信天下的父母都是希望自己的孩子拥有一个美好而又快乐的人生,可是实现这一愿望又需要何等的艰辛与不易,当各种冲突与叛逆让我们身心疲惫时,他突然捧回一叠自己折叠的手工说是送给你的礼物,你是否跟我一样也在怀疑是自己的心理不够强大,还是我们与孩子的沟通到底哪里出了差错?你甚至后悔自己的判断差点毁了孩子的教育?
那天也是在新浪博客跟大家讨论与孩子的问题,很多家长很是感慨:有人是公司的得力干将,有些是高档写字楼的白领精英,他们很多有着很高的学历与工作素养,也拥有优越的生活条件,足以证明他们在工作中是如此投入如此风光,但是他们对孩子的教育却舍不得花半点时间去琢磨,他们的粗暴与蛮横会让你怀疑那个激情四射的他是否走错了办公室。
记得上次跟一位闺蜜在分享育儿心得,她说:“我现在真的是累得快不行了,哪里还有什么心思跟孩子好好讲话,在单位里强颜欢笑地讨好客户,绩效里面连你一天露出多少次笑脸都要考核,到家里我想彻底放松,再也不想违心地伪装了,我有时候甚至想在家里把在工作中受到的委屈大声地哭出来,可是孩子看到我这张脸,马上对我说:‘妈妈,我哪里做得不对吗?你整天拉着个脸,我好怕。唉,那个累啊!你不是我,你真体会不到那种痛苦啊!整天感觉自己就像是带着个面具的傀儡!”
我一边夸她女儿细腻,一边劝她好好调整自己的心态。其实我们与其把这种不能改变的东西从内心抗拒不如学着从心里慢慢接纳,既然这已既成事实,那么我们就欣然接受它,如果这种制度有它存在的价值,显然不是它的错,是你自己需要调整自己的心态才行,如果大部分的人都觉得不合理,那么它自然会被“真理”挡之门外。
聊了好久,她后来慢慢醒悟过来:“是啊,我为什么要这样折磨自己?这样对我对我女儿都是不公平的呀!我有时候真的是感情用事,有几次她想过来撒娇,我自己的委屈都不知道到哪里发泄,我一把把她推开了,她哭得那个伤心啊,她说等她爸爸回来她一定要告诉他说是我欺负她的。现在想想真是愚蠢啊!”
她问我为什么每次看到我,感觉我身上好有“能量”,是什么力量支撑着我,我说:“因为爱!”她有些不解,“你是说我没有爱心?每次捐款捐物我可都是先锋的!”“不单单指这些,你不觉得你不改变现在的状态教育你的女儿,对你的女儿很残忍吗?你女儿还会感觉到爱吗?”
她这才意识到,平时花在女儿的教育问题上的学习是少之又少,不顺心的时候就拿少不更事的女儿发发气,碰到一点小问题不是大呼小叫就是横鼻子瞪眼,孩子现在既胆小又敏感,生怕自己做错事情,即使有时候有问题也不主动跟她讲,说是有一次被同学推下了床,摔得腿都青了,她也没敢告诉自己,还是后来老师打电话向她孩子在家的情况,她掀开孩子的腿脚一看,心酸得掉泪了!
别说她心酸,我在旁边听着都心酸,这么小的孩子,如果家长再不提高,那么可想而知,这个孩子面临的将是怎样的人生?她从小听到的就是抱怨、就是责备,没有鼓励、没有希望,那她还会是个阳光的孩子吗?她怎么能不胆小,她又怎么能不敏感?如果当她发现周围的一切都不那么“友好”,那么很可能她会关上自己内心的那本该打开的“窗户”,任凭你在窗外扯破嗓门,她也无动于衷。
所以在平时的教育中,我经常提醒孩子:不管你遇到什么事情,你都可以跟妈妈说,妈妈会一直做你忠实的听众。只有我们懂得了倾听孩子,我们才能更好的了解孩子,孩子也才会敞开心扉来迎接我们。
平时跟他聊天最多的是“如何做个真正的男子汉?”他总有自己的一些想法,比如他说他爱听国外的那些摇滚音乐,比如江南style,听中国好声音上梁博的“花火”,爱听多亮的“怎么让每个人都心碎”等等,如果从成人的角度来说,他听这些歌曲显然太早了些,但是我觉得他是他自己,他有选择听歌的权利,孩子远没有我们大人想得那么复杂,他只是喜欢那个节奏,那种声音而已。我又为什么要去阻止他的爱好呢?
有时候我们一味地堵,不如经常地疏,当孩子成长到一定的阶段,我都会告诉他关于他这个年龄里发生的一些故事,让他在欢乐中体味生活的乐趣,在愉悦中接受生命的教导,在思考中领悟生命的真谛。
其实孩子的成长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的家庭环境,取决于他的父母,不可否认很多孩子没有人引导依然会走得很顺利,但是我相信有人引导的孩子会走得更健康,对孩子来说,其实真的不需要我们有太多高深的知识,只需要你设身处地地站在孩子的立场去想想他目前所面临的问题与困惑,与他一起分担忧愁,一起共享快乐,仅此而已!
关于教育,作为家长,我们有太多值得去学习的地方,我们的境界有多高,我们的孩子就有多优秀,这是很多优秀的家长得出的结论,就像天一爸爸推荐的那本《陪孩子走过的六年》中窦桂梅所说:“每个孩子来到我们身边,都是上天赐给我们的最好礼物。孩子不属于我们的私有财产,他终究是属于社会的,我们家长不能急功近利,要用教育学的眼光与心理看待学校与孩子,慢慢等待孩子一点一滴成长,多点耐心与爱心,让他把阅读、乐学、热爱集体、与人为善等好的习惯养成。在功利社会、应试教育的夹缝中,我们不要联手“折磨”我们的孩子,而应该积极和老师们一起,用心陪伴孩子,启迪孩子低头奋斗的智慧,培养孩子抬头看天的情怀,塑造孩子阳光开放的心态。”真的非常喜欢这些话,不愧是教育孩子的导师,简短的话语却悟出了教育的真理。
为了孩子,跟着这些智慧的父母们继续努力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