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看:孩子进入大班,我们该怎么做? 9大要点让孩子健康成长
发布时间:2020-06-10 教育孩子笔记 中班孩子教育笔记 孩子挑食教育笔记大班是孩子从幼儿园到小学的一个转折点,也是孩子从游戏阶段转向学习阶段的时期,那么幼儿园大班育儿知识,有哪些事项是该注意的呢?
1、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孩子在幼儿园读大班的时候,就要培养好良好的学习习惯,因为孩子上小学之后,课业压力就会稍微增大,所以事先培养好习惯对一年级的学习就会游刃有余了。
2、灌输孩子时间观念【Gx86.cOm 笔稿范文网】
孩子在家在园都会游戏看电视等等活动,活动之前老师和家长可以提前声明游戏时间,时间到点按时结束,收拾整理,给孩子以时间观念和做事的层次有序性。
3、端正孩子课堂行为在课堂上,让老师培训孩子的课堂行为,让孩子养成正确的坐姿、举手回答问题、翻书不影响他人、有效率的做笔记以及不哄挤等课堂行为。
4、培养孩子的兴趣
到了大班的时候,孩子不仅理解力、记忆力较强,而且能接触学习的类别也比较多,所以这个时候,家长们可以多点与孩子沟通,让孩子选择自己所喜好的专业技能,并加强学习,养成一种兴趣,还能陶冶孩子情操。
5、增强孩子动手能力
听说读写的方法不仅可以培养孩子的听力,还可以培养孩子的动手能力,家长们可以事先问孩子,喜欢做些什么,给予正确的引导与鼓励,有空余的时间,家长们可以和孩子一起探讨,一起做自制小手工艺品,增强孩子动手能力。
6、培养孩子的心胸
6岁左右的孩子,正是贪玩好斗的时候。一群小朋友一起玩,难免有磕磕碰碰,打闹吵架,家长们应该教导孩子做一个心胸宽广的人,不能因为一些小事就和小伙伴们计较,或者在幼儿园里哭哭啼啼的,即使发生过一些不愉快也不能记仇!应该友好的和其他小朋友们相处,玩具和零食要大方的和小朋友分享,这样才能被越来越多的人喜欢,交到更多的好朋友哦!
7、培养孩子安全意识
孩子的健康安全,是家长们最关心的事。因此家长们要让孩子记住在幼儿园的时候不要推挤踩踏,在有水坑的地方要注意防滑,注意桌脚等尖锐的东西,地上的东西不能捡起来吃,也不能吃陌生人的东西,如果陌生人问家里的情况时不告诉他,更不能跟他走哦!从小给孩子灌输这些安全常识是因为现在的坏人无孔不入,从小让孩子懂得自我保护!
8、培养孩子的自信心
自信心,是一个人走出第一步的动力,如果孩子过于害羞、自卑,只会拥有蜷缩在父母的臂膀之下,永远不敢自己去实践尝试。因此家长们应该多鼓励孩子,让他们觉得自己能行,鼓励他们去尝试、去体验、去感知这个世界!
9、培养孩子的自我管理能力
无论在幼儿园还是将来上小学,孩子都有很长的时间不在父母身边,因此家长们应该培养孩子的自我管理能力,这样出门在外才能更好的照顾自己。家长们可以让孩子在家里帮忙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例如:收拾床铺,收拾自己的玩具,洗帽子、袜子等,这些家务劳动不仅培养了孩子乐于助人的精神,更是培养了孩子动手能力和自我管理能力。
yjs21.cOm更多家园共育编辑推荐
孩子要成长,父母怎么做?
4日,省图书馆,一场关于家庭教育和孩子成长的公益讲座在举行,40摄氏度的高温,依然没阻挡住家长参与学习的热情。
家长们纷纷发问:在社会发展加速、竞争压力增大的大背景下,父母该如何教育孩子?温良恭俭会不会受欺负?强势霸道是不是更易成功?是放手让孩子摸爬滚打,还是尽力包办铺平通向成功的道路?……
“人格补钙”
就读小学三年级的小A放学一回家,就对着妈妈大发雷霆:“你为什么不帮我把直尺准备好?老师上课要我们准备直尺,全班只有我没带。我恨你!”
面对孩子的呵斥,这位妈妈诚惶诚恐,连番道歉,还要保证绝不再犯。
“或许在部分家长看来,这似乎是微不足道的小事,但它传递的危险信号却应引起我们足够重视:小A的责任意识十分薄弱。”某儿童早期教育发展中心负责人说,在现代社会,不少家庭只有一个孩子,大部分家长对孩子都是呵护有加。这是人之常情,可遗憾的是,在这过程中,不少家长常不知不觉就忘记了该扮演的角色,将原本属于孩子的锻炼机会都一股脑儿抢过来。不知不觉中,孩子不仅未得到锻炼,反而丧失最基本的责任意识、独立意识,弱化成人必备的人格要素。家长应从日常生活入手,给孩子压担子、定规矩,不放过每一件小事,才能抓住每一次为孩子“人格补钙”的机会。
放手成长
每个孩子在成长过程中,都有敏感期,都会有特殊的探索欲。然而,总有一些家长怕孩子受伤害,习惯于为孩子包办一切,却没意识到,这样做看似完美地解决了近忧,却为孩子的未来埋下更深隐患。
在讲座上,该负责人分享了一个案例:B小姐出生于优越的知识分子家庭,父母对她唯一的要求就是好好学习,其他一切生活中的问题都不用过问。
然而,B小姐虽然取得研究生学历,但她的父母一点都高兴不起来,因为她已完全习惯于依赖父母。现在,她的父母一天24小时都要保持手机开机,因为女儿随时都会来电要他们做事情。
“在孩子成长过程中,家长应放手让孩子去成长。”比如,幼儿期的孩子喜欢摸东西,聪明的家长会故意将有烫感又不会烫伤孩子的开水放在低处,孩子摸过一次以后,不仅明白了“烫”,而且以后也会小心防备被开水烫伤。注重教育的方法,注重引导,注重总结经验,家庭教育其实没那么难。
引导思考
人人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强大,可家长该如何引导孩子,才能让其不失阳光温暖、健康向善呢?
“家长首先应正确理解强大的含义。真正的强大不是好勇斗狠,比的是健康的体魄、良好的人际和熟练的技能。”现代社会是一个充满竞争和合作的社会,良好的合作才能更好地竞争。不过,要让孩子明白这些道理,仅凭家长耳提面命显然不够。“最好的办法是让孩子在生活中去领悟和体会,家长要做的就是不断向孩子发问。”
市民黄先生的孩子在游乐场玩耍时,总会有别的孩子来抢他手上的玩具。“我该不该教他反击呢?”黄先生十分苦恼。
“遇到这种情况,家长不要急着告诉孩子怎么处理,不妨先问问孩子:别人抢你的东西,你该怎么办?”该负责人说,“也许有的小孩会说抢回来,也许有的小孩会认为要回家锻炼身体,长得壮壮的,以后别人不敢抢……专家说,即使有的答案会不尽如人意,家长依然可以继续发问,比如,还有没有更好的办法?”
不停地发问,不仅能引导孩子持续思考,也能启发孩子寻找到处理问题的正确方法,家长再及时加以肯定和鼓励,往往能收到意外的惊喜。
我们该怎么教育孩子
中国人很注重教育,很多父母平时省吃俭用,但为了孩子教育的花费从不含糊。例如在北京,好的中小学所在地的学区房已经涨成天价。很多父母只看到了教育的一个方面,而忽视了更重要的方面。认为将孩子送到好的中小学,各种补习班,兴趣班就是给孩子最好的教育了,而忽视了父母对孩子的传输与教导。所以我们首先应该有一个清楚的认识,教育儿女是父母的职责,主要的责任在父母,学校仅承担较小部分的职责。父母的责任是何等的重,没有一个人影响一个人的前途,像父母影响儿女一样。下一代的儿女能够带到什么地步,责任都在父母的身上。
新约圣经以弗所书六章4 节说,“作父亲的,不要惹你们儿女的气,只要用主的管教和警戒养育他们。” 歌罗西书三章21 节“作父亲的,不要惹你们儿女的气,免得他们灰心丧志。”这里对于父母的话比对于儿女的话更重,是特别注意告诉人应该怎样作父母,而不注意告诉人应该怎样作儿女。所以,对于基督徒而言,在学习如何教育儿女之前,更重要的是学习如何为人父母。
学习作儿女的朋友
儿女们将来的情形如何,在于家庭里的空气如何。如果儿女们在家里,小时候得不着爱的培养,我们就是把儿女们带到刚硬的性情、孤独的性情、反叛的性情里去。许多的儿女,到年长的时候和人共处不来,就是因为在家庭里缺少爱的情形。因此作父母的人,要爱儿女,也必须学习作儿女的朋友。千万不要让儿女和父母生疏,不会接近父母。我们需要知道,朋友是交出来的,不是生出来的。要学习和儿女接近,欢喜帮助他们,让他们有难处的时候会告诉你,软弱的时候会请求你。在家庭里,父母若要作到一个地步,能够作儿女的朋友,这一个父母就没有错,就能作得好。
言传更要身教
还有非常重要的一点是,想要将儿女教育成什么样的人,自己首先就要成为什么样的人。儿女不是在那里听,他们在那里看父母。所以,做父母的要言传更要身教。我们的生活乃是撒种的生活;我们所作的一切,都是撒种。加拉太书六章8 节“为着自己的肉体撒种的,必从肉体收败坏;为着那灵撒种的,必从那灵收永远的生命。”作父母的对儿女所说的每一句话,以及对儿女所作的每一件事,都是一粒种子撒到儿女里面。因此,我们为人父母者,都必须为着儿女圣别自己,我们必须在他们前面走。
以主的教训和警戒来养育儿女
作为基督徒,我们是以主的教训和警戒来养育儿女。几个比较重要的点,一是帮助儿女有正确的雄心,就是要作爱主的人,不要作爱世界的人,叫他们看见为主受苦是高尚的事;鼓励儿女不失去志气,同时不骄傲,不以为自己了不得,学习服输与谦卑;给儿女拣选的机会,教会他们如何拣选;并教会他们如何安排事物。
帮助儿女认识神并接触神
我们希望儿女成为健康的人,就应该盼望他们能有健康的生命,能够热爱、珍惜生命。这就需要我们能领他们认识生命的源头—神。无论如何,我们人的作为实在有限。在对儿女的教育上也没有“成功模式”可以照方抓药。现在这个世代,即便是学校主流的教育也被恶者所使用,参杂进一些不法、不道德的观念。而孩子们和他们同龄的朋友们的接触也会使他们受到世代潮流的影响。这一切,我们只有借着祷告祈求,将孩子带到神的面前,求祂的怜悯;从孩子小时就陪他们祷告,帮助他们能够自己主观地来接触神;并且鼓励他们自己祷告。父母终将会过去,孩子成年之后,对他们的教育,父母更是有心无力。而神是我们一生的救主,祂一直陪同着我们,牧养我们。“我虽然行过死荫的幽谷,也不怕遭害,因为你与我同在;你的杖,你的竿,都安慰我。”(诗二三4)我们应帮助孩子们建立起祷告的习惯,自然我们一生的大牧人就会亲自向他们说话,带领他们一生行义路。
让孩子健康成长是我的心愿
孩子一出生,家长就为他们构画出了美好的未来,寄予他们厚望。如今的孩子,视野开阔,信息来源丰富,智商和情商都不可小视,有时候真让我们觉得有些难以对付了。怎么才能让他们快乐健康的成长,是我们每个家长一直要面对的课题。一个孩子,谁都没有经验,让我们一起在生活中边实践边总结边改进提高吧。
1.请蹲下身,用孩子的眼光来观察世界。
有一次,吃完晚饭和扬扬在小区散步。抬头看见月亮又圆又亮,就叫扬扬看。“妈妈,月亮在哪里啊,在哪里啊,根本没有!”我边走边用手指:“顺着妈妈手指的方向看啊。”“还是没有啊,没有!”我有些不耐烦了,不由提高了声音:“怎么没有,你有没有仔细看啊?不就在那边吗?”说着,我蹲下身再次指给他看。这时我才发现,原来按扬扬的身高真是看不见月亮,月亮正好被前面一幢房子挡住了。我赶紧换了个角度,再次蹲下来指给扬看,这次他高兴地说:“看见了,月亮象个大圆盘。”原来,蹲下身来,我才发现孩子的世界和我们成人的世界是不一样的。为什么孩子小时候都喜欢捡地上的东西玩,因为他能看到的高度有限。父母经常蹲下身来,用和孩子平等的高度来观察世界,进行对话交流,我们就能更好的理解孩子,引导孩子。
2.从生活中学习,快乐无处不在。
平时聊天时,经常会有家长抱怨孩子不肯学习,不自觉。我觉得孩子在幼儿时期主要是培养他的学习兴趣,要用不同的形式引导他。扬扬一出生,我们就在家里的所有的门上贴了各种色彩鲜艳的挂图。空下来就指给他看,讲给他听。我们还买了很多幼儿歌曲、诗歌、故事的磁带,扬扬一边玩就一边放着给他听。这时,孩子的大脑就象电脑的存储器,把各种信息储存起来。后来我们意识到要教他认字了。开始我也是买了一些识字卡片,一个个强制的灌输给他,可是效果并不好,当时记住了,第二天就忘记了,而且扬扬也不太乐意接受。扬扬有段时间对扑克很感兴趣。我就把识字卡当成扑克,打字牌,认对了就算胜。这下扬扬积极性提高了很多,效果自然也就好了。
后来我发现扬扬很喜欢听我讲故事,我就和他一起阅读。先选一些字比较少的书,一个个字指着讲给他听。一本书多看几次后,上面的字他也就记住了不少。于是我们就定下了每天晚饭后半小时是全家阅读时间,养成一种学习的气氛,可惜有时候我常常会因为家务等原因不能坚持。扬扬上了幼儿园的分享阅读课后,阅读能力提高比较快,现在我就会和他一起讲故事。我们分配一下角色,每个人讲一段,大大提高了学习的趣味性,也练了他的口头表达能力。我还会利用外出游玩的机会,让扬扬看路牌、认店名,等车到了,字也认了不少。现在扬扬已经有个习惯,到一个陌生地方,会先看下路牌,不但认了字,还对他了解地名和方向起到了帮助。
日常生活是孩子获取知识的最好渠道。扬扬经常会问我们:“为什么爸爸妈妈会有很多正确的办法呢?”我会告诉他:“因为我们生活经验比你丰富,我们也是在一次次错误和失败后总结出来的经验。”日常生活中经常会碰到一些修修补补的事情,扳手、锤子、剪子这些工具也常会用到。家长一定都会告诉孩子这些东西很危险不能碰。但我觉得生活中的一些常识可以让孩子了解,当然前提是保证安全。所以当爸爸或爷爷在修理水龙头或换灯泡时,我会让扬扬在旁边看,并让他当个助手,递一些工具。爸爸也会讲一些关于电或水的知识给他听,并告诉他怎么使用这些工具。扬扬很佩服他爷爷,因为很多玩具坏了爷爷都会帮他修好,爷爷是他心目中的工程师,他想自己长大也能当上工程师。我觉得男孩子要有一些必要的生活常识,不要象现在一些男生连换个灯泡都不会,这样的生活能力怎么能让我们放心呢。
父母是小孩的参照物,很多小孩的不良行为,很有可能在父母身上找得到相同的事例。所以,和孩子一起成长,“做好”一个母亲父亲,才能浅移默化的“教育好”孩子。生活是我们最好的老师,在生活中学习,快乐的成长,让我们一起努力吧!
让孩子安心做功课三大要点
许多孩子不能安心做功课。有的孩子虽然看似安安静静地坐在那里做功课,但实际上却在神游四方,心不在焉;有的从放学回家一直做到深更半夜,可是作业仍然质量低下、漏洞多多、错误百出。
那么,怎样才能很好地处理孩子的这种情况呢?这就要求家长根据孩子的心理特点,采取有针对性的方法,而不能方式粗暴急于求成。其中大致要注意以下几点:
1、创造良好家庭学习气氛。
要让孩子安心学习,家长首先自己要安下心来,可以读读书,看看报,做一些不出声,不惹孩子发生兴趣的事。为孩子创造一个安静、学习气氛良好的空间,远比坐在孩子身边加以监督有效得多。家长应明白这样的道理:“身教重于言教”。年幼的孩子还不懂得学习为了什么,他们只会仿效父母,从父母那里知道应该怎样学习。
2、不要跟孩子唠叨。
有的父母出于感情交流的需要,不愿让孩子在做作业时感觉被忽略,所以他们总喜欢在孩子做功课时对孩子问这问那。“做几道了?还有几道?”看起来似乎是关心了孩子,殊不知这样不时地干扰孩子,弄得孩子无法集中注意力,思考问题的思路也总是被打断。
3、接待客人不要影响孩子。
对于一个家庭,邻居串门,好友来访,这是常有的事。可是有的人话匣子一打开就没完没了,全然忘了还有孩子在房内做功课。大人聊天最易影响孩子的注意力。
教育孩子,家长该怎么做
也许您从来没想到过,自己随便说出来的一句话,会对孩子小小的心灵产生多么重大的影响。那么,哪些话应该是永远从我们的大脑中抹去的呢?
家长最好不要说这五句话
1、“你怎么越大越……”
如果一个六岁的孩子因为得不到他想要的东西而哭泣,那是因为他只有六岁;如果一个四岁的孩子总是无法在汽车座椅里保持安静,那是因为他只有四岁。虽然我们总是希望孩子能表现得更成熟听话一些,但事情是:孩子们总要经历那些固执,淘气,自我中心,多动等行为的年岁,这是他们成长的必需。
很多父母很容易忘记这个事实,因为孩子们这些“不乖”的行为总是令他们恼火。可是,当对孩子说出这样的话的时候,所表达的只是空洞的责备,而忽略了孩子会这样做的原因。当对孩子大喊:“你怎么越大越不听话”时,所关注的只是自己的感受。我们建议多去了解幼小的孩子的感受,在忍不住要责备他的时候,请用一些比较有同情心的句子与孩子交流。
2、“别跑,会摔跤的。”
这样当然是好心,作为家长,总是想保护自己的孩子。但是,我们还是想说,诸如此类的警告反而更容易让孩子遭遇挫折,知道吗,这样说的时候其实是在向孩子传递这样一个信息:孩子肯定会摔跤的。对于一个正在努力走向独立的孩子来说,这样的信息无疑是一个沉重的打击。所以,更好的说法也许是:“出去玩之前一定记得把鞋带系好。”这样你强调的是鞋带,而不是孩子的笨拙。
而且,当家长的警告一次次地没有变成现实(小心,果汁会洒出来的!你会把杯子打碎的!),孩子也就慢慢对家长的建议表现出不以为然,因为他觉得这只是随便说说而已。
3、“我只是逗你玩儿。”
不要在外人面前揭宝宝的短。
或许认为,跟孩子开个玩笑没什么大不了的,而且还可以培养他的幽默感。可是想过没有,当家长对孩子这样说:“如果你再不认真听妈妈说的话,下回我就用胶水把你的耳朵粘起来。”想过吗,孩子可能真的相信会这么做。作为父母,责任是爱并且帮助孩子,而不是要用那些看似幽默实际是侮辱的话来让自己表现得那么幽默和有趣。所以,有些话不是认真的,最好别说。
4、“你怎么就不能像人家××那样呢?”
诸如此类的比较只能得到一个结果:让孩子感觉像个二等公民,同时还可能导致孩子们之间的仇视和斗争。如果希望孩子像隔壁小朋友那样总能得到红花,或者像小表姐那样有礼貌,用这种比较的办法绝不可能奏效,唯一的作用只是打击孩子的自信心。要记住,越是跟孩子说他不如别人好,他就越相信自己不够好。所以,比较明智的办法是宽容地接受孩子的长处和不足,然后鼓励他向一个最适合他的方向快乐地成长。
5、“我刚才是怎么跟你说的?”
这样的问题,你当然知道答案。所以,这种带着一点点嘲讽口气的问题实际上是一种指责。如果家长真的想因为孩子没有做到家长的要求而指责他,倒不如明白地说:“我很不高兴,因为我都跟你说过三次了。但我再告诉你一次,把不玩的玩具放回盒子里去。”
就算是要表达同样的意思,选择什么样的表达方式和什么样的词语都将对孩子有很大影响——即便认为他们有时候根本没有听到你在说什么。
在与孩子交往的过程中,无论是提出要求,给出答案,或者与他谈谈条件,达成妥协。你所使用的语句可能让孩子更加乐于合作,更加自信,但也可能令他们感到挫败和失去信心。
那么,哪些话会带来解决问题并让孩子快乐的魔力呢?
家长最好经常说这五句话
1、“你自己来做决定吧。”
如果想让孩子做某件事,或者是停止做某件事,我们建议你这样说。这么说是为了让孩子了解:他要为自己的行为负责任。举个例子吧,可以对孩子和他的小伙伴说:“你们来做决定,是想留在这里安静地玩,还是到外面去?”五分钟后,孩子们依旧大声喧哗,就可以再告诉他们:“我知道了,看来你们是决定到外面去了。”很简单的两句话,不仅让孩子们明白了前因和后果的关系,也不会被孩子看作是个“坏警察”——他能很清楚地了解:是他自己做的决定,自己选择了这样一个结果。
2、“妈妈爱你,但妈妈不喜欢你这样做。”
身为父母,总免不了有时候会责备孩子。这个时候,最重要的是要将事情本身与做事情的人分开——这样,孩子会知道自己做了一件不好的事,但这并不意味着自己是个不好的人。在批评孩子的同时告诉他“妈妈爱你”,这样做也能提醒自己,批评孩子的目的是帮助他分清对错,而不是处罚他。如果能这样想,也就更容易在孩子的错误面前保持冷静了。
3、“你其实是想说什么?”
有的时候,小孩子会因为生气或者激动而变得情绪失控,他无法说清自己的感受,只是不停大喊:“我不要你!”“我讨厌你!”在那个瞬间,可怜的小家伙唯一能够想到的就是这些词了。这个时候,就需要家长来帮助孩子更好地了解和表达自己的情绪。除了温和地询问:“你其实是想说什么?”还可以给他一些参考答案:“你生气是不是因为小明哥哥泄露了你的秘密?”等孩子逐渐学会了解自己的内心感受,那么,即使家长不在旁边,他也可以清楚地向周围的人表达自己的感觉了。
4、“你来试试帮我解决这个问题。”
如果孩子做什么让家长生气的事——吃饭的时候不停地哼唱幼儿园学的新歌谣,或者试图用手里的青菜画一幅画——就可以这样说。说得就好像问题出在自己身上,然后请孩子帮家长想一个解决的办法。比如:这个办法就是等吃完饭,你开始洗碗的时候,他再唱歌给你听。
这是个有魔力的句子,它可以让孩子感觉到自己的行为是受欢迎和受尊重的,让他可以不把家长看作是他的对立面。如果令家长满意的唯一的解决办法是让孩子完全停止自己正在做的事情,那么,可以一起想办法让孩子能记得什么事情在什么时间不能做。
5、“不同的人有不同的需要。”
“西西有洋娃娃,所以我也要一个。”“小明爸爸让他吃冰淇淋,那我也可以吃”,这是小孩子们最常用来跟家长讨价还价的简单逻辑。在这样的情况下,一定要清楚地告诉他:“不同的人不同的需要。”要让孩子了解,“每个人只有在他真正需要的时候才能得到。”比如,隔壁的小姐姐配了眼镜,并不意味着楼里所有的小孩都可以得到眼镜。表哥的鞋子小了,并不意味着所有的兄弟姐妹都需要买双新鞋。
孩子出了问题,最好不责怪他,因为问题的出现总能从家长那里找到理由。孩子怎样,跟家长的语言极其相关。应该慎重表达我们对孩子的语言,期待培养好的孩子,要从家长的言行做起。
专家推荐孩子5种健康早餐 让孩子健康成长
怎样吃早餐才是健康的呢?下面为孩子推荐5种健康食物,适合早餐加入。
按照膳食金字塔的分类方法把食物分为谷类、蔬菜、水果、肉类和奶类,如果食用了两类或者少于两类就算早餐质量差,食用了其中三类则为早餐质量较好。
番茄
可以降低血中胆固醇含量,保护皮肤健康,维护胃液的正常分泌,促进红细胞的形成,对牙龈炎、牙周炎、鼻出血和出血性疾病患者有扶正固本的作用。
吃法:直接生食,拌沙拉或其他方式凉拌。煮食或做番茄酱。
玉米
可增强人的体力和耐力,刺激胃肠蠕动,保护皮肤,促进血液循环,降低血清胆固醇,对抗眼睛老化。
吃法:吃玉米时应把玉米粒的胚尖全部吃进去,因为玉米的很多营养都集中在里面。
蘑菇
蘑菇中的维生素不仅种类多,含量也高。能降血压,改善神经功能,增强人体免疫力。
吃法:蘑菇烧菜时与荤素均能搭配,也能烧汤,也能拌着吃。
鸡肉
鸡肉的蛋白质含量高达24.4%,吃鸡肉能增强体质,又不会过度肥胖。益气养血、滋养补虚。
吃法:鸡肉切成蓉,可与蘑菇、玉米、鸽蛋等多种材料搭配烧汤,味道鲜美。
土豆
含有人体所需要多种营养物质,在各类食品中,只有牛奶的营养能与土豆媲美。
吃法:既可煎、炒、烹、炸,又可烧、煮、炖、拌,烹调出几十种美味菜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