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子教育——幼儿暑假该怎么过?幼师这样回答
发布时间:2020-06-04 幼儿活动方案亲子教育 幼师教育笔记 亲子教育笔记 暑假快要到了,幼儿园的小朋友迎来了长达俩月的假期,是出游?是去补习班?还是另有更好的安排呢?不过两个月的假期对有些家长来说犯愁了:工作忙,陪孩子时间少,怎样过暑假才有意思呢?现在,由幼儿园老师给家长带来一份暑假计划,具体如下。
四个学会
1学会生活
管理自己的生活是孩子的必修课,做到规律饮食、作息。即是放假在家,也要有一定的生活规律,虽然不一定要与幼儿园严格一致,但也不能过于放松,父母可以为孩子做一个生活计划,让孩子学会做时间的主人。
2学会自理
暑假是培养孩子自理能力的绝佳机会,引导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有能力可以帮助家里做些家务活,这样在开学后能尽快适应幼儿园生活,对于培养孩子的独立性有一定帮助。
3学会交往交际能力是孩子的必备技能,家长可利于周末及晚饭后的闲暇时间,多带孩子到小区或集体活动场所,多与其他小朋友接触,在开心玩耍的同时培养交际能力。
4学会学习
当然,学习是必不可少的,不管是在幼儿园还是在家,孩子所接触的每一件事物都是学习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培养孩子观察、钻研的习惯,在鼓励中激起孩子的兴趣,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四个坏毛病要去除
1不睡懒觉
很多家长都觉得,孩子上幼儿园时一直睡不够觉,既然放暑假了,一定让孩子好好休息!
但是这样做的结果,只会让孩子睡懒觉的坏习惯得以延续下去。这样,待到开学,孩子更不适应幼儿园的生活。
2规律饮食
终于放假了,终于可以在家大吃大喝了,不少小朋友在家肆无忌惮的吃、吃、吃,完全打破在幼儿园的饮食规律,早餐晚餐都用零食代替。
我们知道,其实吃零食对于孩子来说,除了充饥,没有任何好处,所以,我们一定要趁这个漫长的暑假,改掉吃零食的坏习惯。
3不迷恋电视
长时间看电视不仅对于孩子的视力有伤害,还会影响孩子的智力发育,价值观形成。
目前,市场上一些电视节目良莠不齐,国产剧动画电影有些不适合孩子,但是却迎合了孩子的口味,让孩子沉迷于此。这个暑假,我们不让孩子做电视奴,用阅读的好习惯来代替看电视的坏习惯。
4去除坏脾气
在学校里,孩子一般都会比较听老师的话,收敛着自己的脾气,但是一回到家,就好似脱缰的小马,脾气说来就来,爸爸妈妈手足无措。
背后主要原因是家里没有一套系统的规矩,孩子在家没有畏惧感,这个暑假,给孩子建立一套规矩体系,改掉孩子爱耍小脾气的坏习惯,培养起孩子阳光温暖的性格。
四个完成
1读一本好书
阅读的兴趣,是孩子最应该培养的兴趣,一本好书,一个好的故事,能够默默的启迪孩子的心灵,必要的情况下。最好由亲子共同来完成,分享一下读完的感受,还能增进亲子的感情。
2种一株植物
爸爸妈妈要培养孩子热爱自然,热爱生命的品质。和孩子一起种一株绿色植物,不仅能培养孩子的爱心,还能锻炼孩子的耐心。
3做一次成功的手工
亲子时间非常宝贵,趁这个暑假,陪孩子做一次用心做一次手工,既锻炼了孩子的动手能力,还会增进你与孩子之间的感情,还是一次有意义的回忆。
4与父母谈心
孩子在上学的时候,没有时间与妈妈爸爸深入交流一次,现在终于放假了,家长要抓住这个机会,好好安排时间,与孩子来一次心与心的沟通。【799918.COM 好句摘抄网】
暑假是孩子们拉开差距的关键时期,要让孩子既在自由中感到忙碌,又在忙碌中感到充实。所以爸爸妈妈一定要规划好这个暑假,切不可让孩子每天都在疯玩中度过。
Yjs21.coM更多家园共育延伸读
这样的儿子应该怎么教?
两个长得一样的人,内心却这么不相同。用同样的方式,却是对一个有用,对另一个不大有用。
9岁多的孩子会趋利避害,为了不被批评,可以有更多的时间去玩,会骗我说,什么都复习了。今天早上,我催着他把早饭吃完(一般我是不催的,知道这样会破坏食欲,可是他真是不着急啊)帮他复习英语单词。他懒懒的,机械的,以前我讲过的都记不清楚了。不用说,效果差啊。我气愤地骂了娘,他一脸悲愤地背着书包走了。
我想起来,这样的故事也有过几次了。我真的不愿意伤孩子的心,使得他对学习厌倦。我意识到我的方法不对头,可是怎么也想不出该用什么样的方法才对这样的孩子有效。我鼓励过,给他建立美好的愿景,监督过,接受他每一个进步,哪怕是微小的,但是无论如何都不能让我感到满意,连他的班主任都说这个学期他特别浮躁,而且他现在对自己的外表非常在意,总是对自己的不满,什么腿太粗了,胖了,脸太圆了,像个女孩子!
我感到自己束手无策。我该怎么办呢?记得有人说过,对孩子的缺点说过之后要淡化,不能强调,这样会让孩子的错误越来越固定,相反,对优点就应该强化,老说,这样就能帮助孩子改正缺点。如果道理是这样,要做起来,可太不容易了。
孩子问这些尴尬"性问题"该怎么回答
孩子问这些尴尬"性问题"该怎么回答
孩子到了三岁,会突然开始对自己和别人的身体感兴趣了,特别是在自己与妈妈、爸爸的比较中,产生了好多疑问:妈妈为什么要戴“布兜兜儿”?爸爸为什么站着撒尿?对于孩子表现出的好奇,我的态度是:既不大惊小怪,也不躲躲闪闪,当然也不能太“郑重其事”了——毕竟孩子还太小,很多东西理解不了。我会像对待她提出的其他问题一样,真实清楚而又自然地回答他,态度语气就像她问树叶为什么秋天会落下一样。
问题一、你的“咪咪”为什么那么鼓?
有一天上床关灯后,她突然指着我的胸部问我“你的‘咪咪’为什么那么鼓?”
我说:“那是因为妈妈是大人呀,就像你会长高一样。”
“那我的咪咪也会长到那么鼓,对吧?你的咪咪为什么会有水呢?”
“那是因为你小的时候还没长出牙齿,只能吃奶呀,咪咪就像你的‘饭盒’,里面盛着你的饭,等你吃完了,妈妈就赶快再生产新的奶,把你的‘饭盒’装得满满的,一点也不让你挨饿。”
我的“饭盒说”显然让她满意,于是她信心十足地说:“妈妈,我觉得将来我的咪咪一定会很有水,我的小宝宝一定能吃饱,就不用喝奶粉了,因为我从小身体就很健康,很长时间不长病!”
孩子的问题有时真的很难回答,一本正经地与她讨论,只怕会让她更加迷糊,还不如做她的朋友,听懂她的意思,并以她能听懂的话来回答她。
问题二、你为什么要戴“布兜兜儿”?
有阵子孩子喜欢玩弄我的胸罩,不知为什么她管这东西取名叫“布兜兜儿”。“你为什么要戴布兜兜儿?舒服吗?”
“因为大家认为这是个神秘的重要地方,我得把它藏起来,保护起来呀,不让别人看见。”
她听了很认真地对我说:“我长大了也要戴布兜兜儿,那种粉红色的,带花边的。”
“好呀,等你长大了,妈妈一定陪你去买你说的那种粉红色的,带花边的,你戴上一定会很好看呢。”
她听了很高兴,满脸向往的神情。有时胸罩晾干了我会让她帮我放到抽屉里,就像放其他衣服一样。看到我买回的时装书上有各种胸罩,她会兴致勃勃地与我讨论哪一款漂亮,哪一款适合我,就像讨论书上的鞋子、手袋、裙子一样自然。
问题三、你洗澡时什么样子?
有句话说的好,认识苹果的最佳时候就是孩子吃苹果的时候。
有段时间孩子喜欢看我洗澡,我一洗澡她就跟进卫生间,直盯盯地看。虽说我们俩都有些不自在,但我还是尽力放松地该怎么洗就怎么洗,还不时给她说几句话,“你长大了,也像妈妈这么站着洗,先洗头,再洗身上,像这样。”
大约三四次“参观”之后,她的好奇心减小了,这时我才对她讲:“妈妈洗澡的时候你最好在外面玩,因为每个人都不太喜欢别人看自己洗澡,有点不好意思。”她愉快地答应了。现在有时偶尔我在洗澡,她进来小便,也是“来也匆匆,去也匆匆”,不再留意我了,因为她已经知道“妈妈是什么样了”,跟她自己一样,只是大了一号而已,好奇心满足了,就不再关注了。
问题四、为什么不可以光屁股?
有一阵,她喜欢恶作剧般地突然在你面前脱一下裤子,扭一扭她的小屁股,又坏笑着马上提上。上厕所也是离得大老远,早早地褪下裤子,一路光着小屁股,笑着看着你跑进卫生间。
我就趁洗澡的时候,指着她身上说:“每个人身上都有两个神秘的地方,是不能让别人随便看的,得好好地藏起来。”
“那为什么这里是神秘的地方,不让别人看呀?”
“其实也没有什么特别的,每个人都有,只是大家都觉得不该让别人看到这里,大家都这样做,形成了习惯。”
后来她再褪裤子的时候,我就轻声地提醒她“不要让别人看到你那神秘的地方哟”,她马上就心领神会了。现在她上卫生间甚至要关上门呢。
问题五、我怎么不能站着撒尿?
有一次她提出:“我想像男孩儿那样,站着尿尿。”
我答应了她,在当晚给她洗澡时,对她说:“来,试试站着尿尿是怎么回事儿吧。”她得意地学着男孩的样子尿了一次。试后不好意思地笑着回答:“会尿湿裤子,不舒服。男孩儿怎么就不湿裤子呀?”
我记得看到过“茶壶”的比喻,很贴切,就找来一把茶壶,灌上水,演示给她看,“男孩子有个茶壶嘴儿,所以不会尿湿裤子,女孩子就没有,男孩女孩不一样呢,对吧?”
问题六、你用尿布了?
有一次我在卫生间换卫生巾被她看到,她好奇地问:“你用尿布了?为什么要用尿布?”
“我害怕来不及,弄脏了衣服”
“那你早点去卫生间,就来得及了。流血疼不疼?”
“妈妈不疼,过几天就会好的,但有些人可能会疼,每个人的感觉是不一样的。”
“我长大是不是也会流血?为什么会流血呢?”
“因为妈妈现在不需要这些血了,就把它排掉,就像吃的东西过了期,变质了,就得扔掉一样。女孩儿长大了都会流血的。”
有时她会在旁边看着我换,很自然地,就像看我叠衣服一样。
问题七、我能跟爸爸结婚吗?
一天,她看到两只蜻蜓叠压在一起,就问:“他们怎么压在一起了?”
“那两只蜻蜓你喜欢我,我喜欢你,他们结婚了。”“我想和爸爸结婚。”
“那恐怕是不行,因为妈妈已经和爸爸结婚了。”“那我就和笑笑结婚吧。”(笑笑是她的小伙伴。)
“还是不行,你是女孩,只能和男孩结婚。将来你会和一个你最最喜欢的男孩结婚,当然,他也得最最喜欢你才行。”
在给孩子讲科普图书的时候,遇到植物的授粉、动物的交配,我们从来不刻意回避,就像讲其他部分一样,自然地告诉她,甚至把动植物和人结合起来讲,互相佐证解释,她就能很容易地理解。她在4岁的时候,就已经从少儿人体百科上知道了小娃娃是怎么长大出生的,从DISCOVERY中看到了精子与卵子的结合,她长大后,就不会对这类事情少见多怪。
我以为小孩子对性感兴趣很正常,就像她对任何自己没见过,没玩过的东西一样,大人不必大惊小怪,在最自然、最真实的场合下让孩子轻松地认识最自然的东西,就像在麦地里认识小麦,在果园里认识苹果,对他们的健康成长会大有好处。我相信孩子长大后,不会因为要戴胸罩而感到别扭,不会因为初次流血而惊慌失措,因为她会记得"妈妈就是这样的",那还有什么可怕的呢?
幼儿园该不该这样激励孩子?
幼儿园该不该这样激励孩子?
昨天女儿上舞蹈兴趣课,完课我到教室门口接到女儿,旁边的一个小朋友说:“我有红苹果”(即为剪纸红苹果)。我问女儿你有吗,女儿说:“没有”,同时很失落的样子。我知道女儿是个自尊心极强的孩子,就安慰她说,“老师忘记给你了,妈妈看见你跳得很好,等等妈妈去问老师拿一个好不好?”。还好,老师给了一个红苹果贴在她胸前,自贴上这个红苹果后,女儿就像保护什么似的,一直用手捂住红苹果,生怕不小心弄丢了,并见人就说自已有红苹果,直到今早起床还让我给她重新贴好,以此为荣。
其实跳舞时我们家长也在旁边看到,老师只是很随机的给孩子贴在身上,并非跳得好的孩子才贴,实际上大多数孩子都跳得很不错,可能要人人都贴老师麻烦,同时也贴不过来,但这在孩子看来是多么荣耀啊,贴到红苹果的孩子可能无意间受到鼓励,没贴到的孩子,幼小的心灵就被这老师的无意伤到,如果这种无意在这所学校要是经常发生,在这里成长的幼儿(特别是像我女儿一样自尊心很强的孩子)极有可能形成自悲的性格,影响孩子一身,老师是幼儿心中的太阳,无比神圣,在孩子心中的地位远远大过爸爸妈妈,作为幼儿教育的细心的老师们为什么要做出这种悲摧的形为呢。
不知这样激励孩子会对大多数孩子小小的身心造成什么影响,真的好担心。
家长该怎么样教育孩子
杨澜觉得:
一个智慧妈妈应该观察孩子的潜在能力和才华,她的任务是为孩子们打好基础,至于将来孩子做什么,妈妈是无法设计的。
还有,千万不要做一个抱怨妈妈,有些女人喜欢抱怨,怨社会不公,怨孩子不孝,怨男人不好……
即使是爱也化作了无尽的唠叨,要知道这样一个抱怨妈妈,对孩子的杀伤力特别大!
那到底要怎样教育孩子呢?
知乎上有一个问题:为什么中国有那么多的父母,在孩子身上花着远超家庭承受能力的钱?
明明已经快要承受不住,可还嫌自己付出的不够。以爱之名,为爱牺牲,听起来是何其悲壮的父爱母爱?
说到底,都是为人父母之后,我们背负了太沉重的焦虑。而一味地进行超出能力的付出和无原则牺牲,正是缺乏了「边界感」的体现。
汇丰银行曾发布了一份《2017教育的价值报告》,对全球的教育投入等方面作了分析,里面提到:
82%的父母已经准备好为孩子成功做出牺牲。而其中中国父母在教育的花费上,高居榜首,碾压了全世界。似乎教育就变成了一场无边无界的牺牲。
尽管累死累活,背负各种贷款,可一提起孩子,就可以硬撑着原地满血复活,不敢有丝毫懈怠。
「孩子承载着整个家庭的未来,再穷不能穷教育,再苦不能苦孩子。」这就是中国式付出教育的悲哀。
有的父母会对孩子耳提面命:都是为了你,爸妈才这么拼命......但这样的绑架式教育,却使孩子背负上极重的情感债。
而更有的孩子可能成为一个不懂感恩,只知索取的自私者。因为,当父母的爱对孩子没有边界时,孩子的索取也就更没有边界。
当孩子在行为上习惯了索取的无边界时,心理也就更无边界。孩子的自我功能被剥夺,于是也就有了「巨婴式」的孩子。
小时候父母入侵孩子的心理边界越深,成年后孩子的心理边界就缺失的越严重。
他一边极度地想反抗父母,获得独立和自由;可又一边极度地依赖父母,缺乏主见,他在父母织起的大网里不断挣扎,却无法逃脱,受到煎熬。
他不懂得什么叫做尊重父母,尊重他人,更不懂的尊重自己。在与他人的相处中,将爆发一件又一件的矛盾。
心理边界的存在,把我们和孩子分离成了独立的个体。可是我们和孩子之间有着亲密的爱,就容易会跨越边界。
弗洛伊德说:
「人生就象弈棋, 一步失误, 全盘皆输,这是令人悲哀之事;而且人生还不如弈棋,不可能再来一局,也不能悔棋。」
孩子在1-2岁时,自我意识就开始萌发,而到孩子三岁时,我们就可以帮助孩子建立起最初的心理边界,这其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注意:
我们对孩子的爱无条件,但对孩子的付出一定有边界。
安全感是基础和前提
在孩子1岁之前,给予孩子无限的亲密,培养起孩子的安全感。这是一切教育的前提。
1996年,杨澜在美国生下儿子;2000年10月20日,杨澜在上海又喜得一个六斤多重的小女儿,圆了她想要“美国儿子中国女儿”的妈妈梦。
因为工作缘故,杨澜不能时时陪在孩子身边,不过在孩子成长的关键时期,杨澜都在他们身边。
两个小家伙出生后的前几个月,杨澜坚持用母乳喂养;孩子出生后的几年时间里,杨澜也一直自己带他们,虽然有点辛苦,可杨澜觉得很值。
杨澜至今记得儿子一岁多时的一个场景。
那是儿子出生后,杨澜第一次比较长时间地出差,要离开儿子五天。
那天回家时,杨澜发现儿子脸上的表情特别有层次,先是把脸转过去,憋了半天之后才委屈得哭出了声,最后把杨澜自己的眼泪也带出来了。
儿子当初这个无比丰富的表情,重重地定格在杨澜的心里,她意识到孩子幼小时期不能离开母亲。
三岁前,孩子最需要的是安全感,如果不小心造成了损失,以后会很难弥补。
倾听和鼓励,才是正确的付出方式
而在孩子开始说「不」时,就表示孩子进入了自我意识的敏感期。此时的付出就是学会「倾听孩子」。
最近腾讯新闻搞了个视频节目,叫做《@所有人》,之前在《演员的诞生》里刷爆好评的小陶虹在片子里分享了自己带孩子的感触,她说:
「我看过一本书,书上说要几个小时喂一次奶,孩子哭的时候不能马上抱……
我就站在门外,偷偷从门缝里看,我看到她站在那儿哭,我突然觉得,那本书不是我想学的,(因为)那个不是我本然的对那个事情的态度。」
主持人问她,有一种理论说了,孩子是拿哭在要挟大人。
小陶虹说:
「我不这么想,我觉得在她需要我安慰的时候,我没有出现……
妈妈的最高职责是什么,就是给孩子安全感。我觉得人生后面的挫折多的是,她可以慢慢长大了再去学。她在妈妈这儿得到的,就应该是港湾,就应该是安慰,就应该是最好的。」
是的,如果孩子在我们面前,连泪都不让掉,苦都不敢诉,痛都不让喊,娇也不许撒,
那我们还算哪门子妈妈?
陪孩子笑的人有很多,孩子哭泣时会找的人,只有一个。我会一直做这个人,直到他的内心慢慢的有力量,能够去安抚自己,能够去安抚对自己重要的人。
如果学习育儿理念和知识的最终结果,是要完全压制母亲的本能,那不学也罢。
一定要帮孩子建立规则意识
江苏无锡的一家火锅店,大人都在位子上用餐,只有一个小孩在走道里跑来跑去,从这头跑到那头,又从那头跑到这头。
他的妈妈就慢悠悠地跟在后面,没有责骂,更没有制止。他们一定觉得,自己的孩子活泼可爱,根本没有必要管吧。
在跑到一处拐角的时候,恰好撞上了转弯的服务员,服务员的手上还有一锅烤鱼,孩子的额头刚好贴到滚烫的烤鱼锅上,悲剧瞬间发生,孩子多处被烫伤。
事后,孩子的父母在未经过任何鉴定,也没有任何法律程序的情况下,态度嚣张地索取39万赔偿:“钱不钱的不重要,谁家小孩被烫成这样不值39万?”
孩子和父母的责任甩得一干二净。为什么中国的孩子普遍缺乏规则意识?因为在很多父母眼里,孩子的天性高于规则。
孩子的天性就是好动,所以可以跑、可以闹,可以肆无忌惮地大声喧哗。
在中国,越来越多的孩子无视规则,也有越来越多的悲剧因此而酿成。
教育学者丁琳讲过这样一个故事,前段时间,她家里来了一位美国客人——一位三年级的小姑娘。
像所有的小孩子一样,小姑娘对糖果没有丝毫的抵抗力,吃完第一颗,还想吃第二颗。
她问妈妈,是否可以。妈妈很明确地说,不可以。小姑娘只好平静地接受。
很多人都喜欢讲国外的教育多么自由、多么先进、多么地尊重孩子的意愿,却有意无意忽略掉了,这自由的前面,还有一条清晰可见的边界,有些事可以做,有些事坚决不能做。
德国著名的哲学家雅斯贝尔斯说:
「教育的本质,是用一个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
所以做父母的要懂得科学地养育孩子;其次是让孩子有一个平衡的心态;
要懂得与人沟通,还要自信、独立,给孩子一个充满爱的环境很重要;
一个有爱、有关怀的家庭对于孩子的成长极为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