托班教育随笔:手指会“融化”
发布时间:2020-03-25 托班教育笔记 教育笔记托班 托班教师教育笔记 渐渐地,小托班的哭声消失了,我又开始发现了宝宝们的一些新问题,那就是自信心的缺失和胆怯心理的发生。一个月的时间,小托班宝宝的日常规范也多多少少学习了一些,只要上课小手放桌上的习惯也慢慢养成了。可是课间课间爱吃手指和撕咬衣服的习惯还是很普遍的,我们班的宝宝会无意识的把手指头放到嘴里。有一次,我组织宝宝集体在教室里玩玩具,我发现豪豪没有和大家一起拼玩具反而在那咬手指玩。于是,我就主动去和他一起玩玩具,他仿佛很没有自信的又开始撕咬衣角并且默默地不说话。这些小毛病无意识的进行着,我试图去阻止他,可是没有一次性成功。于是,我开始和他单独坐下来私下交流起来,我说:“豪豪
,你有没有吃过雪糕呀?你是不是会把雪糕放到嘴里咬呀咬,咬呀咬,最后甜甜的雪糕化成了水就跑到你的肚子里去了呀。”豪豪点点头。我又说:“如果你继续把手指放到你的嘴里玩,那么过几天呀你的手指也会融化了跑到你的肚子里去了,那如果你没有了手指,你就没法吃好吃的东西,也没法玩好玩的玩具了。”一会的功夫,豪豪慢慢的把手指从嘴巴里拿了出来,并且以后再也没有咬手指的习惯了。
我觉得作为一名幼儿老师想教育好孩子,也许一些善意的谎言会胜过一些大的道理或者责骂。
Yjs21.coM更多教育笔记延伸读
托班教育随笔
托班的幼儿都是2~3岁左右的孩子。刚进托班时,我每天都是在手忙脚乱中度过的:这边刚安慰好哭哭啼啼的孩子,那边那个已经尿裤子了;前面的喂饭的勺子刚拿到手中,后面的已经在你背后吐了起来;这头刚拉开一对打架的幼儿,那头的孩子脸上又多了两排牙齿印。那些日子我真恨不得一个人掰成几个人来用,两只手根本不够使唤,顿时觉得自己是那么笨手笨脚。后来在日常工作中不断地摸索,我慢慢地领悟到很多窍门。认识到只有转变学习方式才能真正地为孩子提供、创设出发现、探究、学习的机会与空间。新课程中指出:主动性是现代学习方式的首要特征,而激发幼儿主动学习的内在需要之一则是学习的兴趣。因此,遵循幼儿的兴趣,让孩子主动学习、主动发展。而针对托班的幼儿,对于孩子的主动性我是这样培养的。
一、创设活动环境,萌发幼儿主动探索的愿望。
一学期的幼儿园托班教育使我认识到要激发托班幼儿学习主动性并不能从责任上来要求幼儿,而应从幼儿的兴趣出发,创设一种适宜的、主动的活动式环境。0~3岁幼儿已有尝试并探究周围环境的行为,他们的学习经验是在感知、操作、探究中积累起来的。因此,为了满足孩子的探究行为,我在活动室中创设支持性、可选择性的环境,使其得到充分的活动。如,为满足孩子操作、摆弄的需要,我们开辟了发展精细动作的“拼拼玩玩”、“我爱小动物”等区角,并在里面摆放着孩子随时可取的玩具,让他们进行串珠、敲球、扣纽扣、盖瓶盖等游戏。这些在孩子看来是玩具的学具,每一件都渗透了一定的层次性、多功能性和不确定性。在孩子主动探究的基础上,隐含了让孩子“开窍”的教育作用。
二、保护好奇心,引发幼儿主动学习的兴趣。
孩子天生就好奇好问,而正是在兴趣和好奇心的驱使下,产生了“我要学”的愿望,并提高了活动的积极性、主动性,从而使活动成为一件快乐的事。
橡皮泥是孩子们特别喜欢的玩具材料。一开始,我就将橡皮泥放在区角中供孩子自由、任意地玩,他们也玩得不亦乐乎。有一天,唯唯在桌子上搓橡皮泥,忽然,她惊喜地告诉我:“老师,小面条!”真的,在她的手中是一根又细又长的“小面条”了啊。于是,其他孩子也纷纷学起她做起面条来。我又及时提供了盘子,鼓励孩子们产生给娃娃家的娃娃烧面条的快乐情景。
橡皮泥可塑性大、多变的特点让孩子喜欢。因此,在玩的过程中可以让孩子产生各种想象。而做小面条正是孩子学习“搓”这一动作的一个切入口,老师提供的餐具也为情景开展创设了条件,让孩子的兴趣得到提升,自主产生了要“给娃娃烧饭”的愿望,并又成为以后学习团、压等动作的切入口。让孩子在情景中学习、在情景中探索,激起孩子“我要学”的愿望。
作为教师,要去发现、接纳、欣赏、引导孩子的自主行为,从而使他们获得满足,体验成功的快乐。同时,给孩子留下一个求新、求异、丰富而广阔的天空,促使他们主动地学习,快乐健康地成长。
工作随笔:手指歌
本教材选择符合托班幼儿的年龄特点,手指歌是幼儿喜欢的手指游戏,这个游戏能激发幼儿较强的想象力,促使幼儿在接触教材时初步思维能力的发展。我在活动的一开始,我在黑板上画了一只手,然后告诉孩子手指的名字。如:大拇指,然后请孩子出示相应的大拇指。说对了,表扬。接下来认识下一个手指。等孩子认识了手指,孩子们自己参与了,这就为顺利的教学活动作了很好的铺垫,同时也给幼儿手指名称的知识储备。这样,在教学活动中师、幼的“教”与“学”就更得心应手。
在玩《手指歌》这个游戏时,孩子判断色彩的准确率很好,能正确说出各个手指的名称。活动一环紧扣一环,活动中通过让幼儿看一看,说一说、做一做的游戏形式,幼儿学习比较轻松、愉快!进而让幼儿体验成功学习的喜悦。在活动中我充分抓住托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兴趣,了解幼儿的需要,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但是这节课还是出现了很多不尽人意的地方,虽然用图片排版的方式能提高幼儿的阅读能力,并且能让幼儿实实在在的感受到自己创编的完整儿歌,但是却禁锢了幼儿的思想,幼儿的想象力是很丰富的,我准备的图片实在跟不上孩子跳跃腾飞的思维。另外,把动作过于细致的分解成是哪几个手指完成的,让代表这个手指的幼儿起来做出动作,大大降低了幼儿的积极性,并且难度过于大,实际是大家一起做跟能让幼儿感受身体游戏的乐趣。
教育随笔:我会举小手
进入小班下学期了了,孩子们的思维也变得越来越活跃起来,集中教学活动时候,我发现我们班的孩子回答问题很是积极,可是就是不会举手,只要老师说:“请一个小朋友来说一说”,就会听见接二连三的回复:“我!”“我!”“我!”要不就是都在那七嘴八舌的说答案。这让我在教学的时候非常的苦恼。起先,我觉得孩子还小。可是,我发现我教了很多次,这种情况并没有获得很好的改善,幼儿还是说:“我!"“我!”“我!",难以保证活动秩序。我想可能我的方法不对,于是,我就在每次提出问题时,表扬那些举手嘴巴没有声音的小朋友。起先这个措施还是有用的,可渐渐的,孩子们又恢复到了老样子。在接下来的几天里这件事一直困扰着我。
有一次,我发现孩子对于这种:“小手放在膝盖上,小眼睛看老师。”这种一问一答的句子说的很好,很整齐。于是我就想,在教学上也可以试试看。我问幼儿:“我请谁”,幼儿回答:“你请我”。慢慢的,我发现这个方法越来越有用了,活动秩序也好了许多。
我想:教学也需要很用心。只有用心,才会有更好的效果!
托班教育随笔:学吃饭
我们托班有个漂亮的小美女叫茹茹,她不仅漂亮聪明,也给大家带来了许多的欢乐。对于托班的宝宝在吃饭问题上,我们需要从头开始。比如饭前洗手,教宝宝先认识手心手背,在教宝宝洗手的方法,先洗手心再洗手背,吃饭姿势的纠正,要用右手拿勺子吃饭,勺子怎么拿,用哪个手拿等这些都需要从零开始慢慢教。
第一次吃饭我们是花功夫最多的一次,他们也是学的最认真的一次,茹茹是学的最好也是学的最快的宝宝。到了下午餐时,大多数的宝宝根据提示都基本记住了。就在大家吃的香喷喷的时候,我突然听到洪亮而且稚嫩的一句话“小朋友快用右手拿勺子老师说吃饭要用右手拿勺子”。通过我的观察
,纠正后的宝宝们吃饭用手的姿势都是对的。我疑惑的问茹茹指的那位小朋友。茹茹指着对面的宝宝说“老师他不是用右手拿的勺子”。当时的我特别高兴我觉得这个宝宝的洞察力非常好,我又想怎么形容她就明白的更快呢?后来我想宝宝们只有自身真正的体会了他才会理解真相的,然后我就让茹茹用右手拿着勺子走到对面的小朋友的边上,我说茹茹你发现了什么呀?他拿的和你用手一样吗?她天真的说,老师他怎么的手和我的一样。我说茹茹真棒,老师跟你说,因为你们坐的方向不一样,你们右手拿东西的方向就是相反的,等你长大了就明白了。”
教育随笔:牵手
教育随笔:牵手
每次带孩子到户外活动时我们班的孩子总喜欢抢占排头,喜欢插队。目的是想跟老师牵手当小班长,以“老师”的身份在前面带队。随着时间的推移,我发现站队抢排头的孩子们越来越多。
为了改变这种现象,满足孩子们的心愿,我想出了一个办法。站队前,我对孩子们说:“请把你们的小手伸出来”。孩子们高兴的伸出自己的小手,我走到他们身边,一一握一下他们的手,亲切地在他们的耳边说一句:“你的小手真干净”。或者说:“你的小手热乎乎的……”孩子们笑了,高兴的也在我耳边说一声:“你的手也热乎乎的。”或者说:“你的手和我妈妈的手一样大。”“我爸爸的手比你的大…….”随后脸上露出得意和满足的表情。我说:“站队吧!”话声刚落,孩子们个个忙着找位置,很快就站好了对,没有抢排头的了。先抢一阵,再站队的现象彻底地消失了。
“一个好的教育家,应该是半个心理学家。”此时,我对这句话有了更深的认识。孩子们抢排头,主要是想站在老师身边和老师亲近,引起老师的注意,通过皮肤接触,感受老师对自己的关爱。老师主动给孩子们一些抚慰性言语和动作,是迅速缩短教师与孩子们的距离,亲近孩子们,满足他们愿望的好方法。
教育随笔:绘本融于区角
创设丰富的阅读区环境及阅读与区域活动的结合,激发幼儿的阅读兴趣,并根据幼儿身心发展特点探索因材施教的指导策略,进行一定的观察记录,积累一定的教学方法。
创设丰富的阅读区环境,激发幼儿的阅读兴趣。首先,在阅读区中,老师布置了温馨、舒适的环境,让孩子们愿意在这里阅读、喜欢在这里看书。其次,阅读区里有多个书柜,摆放各种幼儿书籍,供孩子阅读。
在环境布置方面,我按照绘本内容,认真装饰阅读区的环境。
在绘本与区域活动相结合中,我在区域中投放大量材料,供孩子们操作。如:绘本《我们去探险》讲述的是主人公杜里和沙里为了向爸爸妈妈证明自己已经长大了,就踏上了冒险之旅。图画中设计了各种不同类型的迷宫,而每个迷宫都有它不同的破解方法,因此,这也是一本游戏故事书。我将此绘本中的内容与多个区域活动相结合:
1.科学区。在阅读绘本前,我在益智区中投放一些迷宫类的游戏,让孩子们掌握一些走迷宫的诀窍,能分清入口和出口的位置,并让孩子们感受到走迷宫带来的乐趣
2.语言区。我在语言区中为孩子们准备了一首儿歌《走迷宫》。帮助孩子们掌握走迷宫的诀窍。
的场景,制作了宣传海报,并用彩带及图片装饰墙面。营造音乐会的氛围.
3.体育角。运用体育角中的器材,拼成迷宫,进行游戏。
4.手工区.在手工区中投放制作探险棋的材料及工具,如:卡片、剪刀、胶水等
以上是我将绘本《我们去探险》与区域活动的有效结合。
而在绘本《边界》中,我积极投入材料,使绘本与以下区域相结合:
首先,《边界》这本绘本,对于中班孩子而言比较抽象,我认为在阅读前,在体育区和户外游戏中,可以组织幼儿玩这类的游戏,如《狼来了》或《跳圈游戏》等。通过游戏,让幼儿知道只要回到“家”就安全了,从而在游戏中里了解到“家”其实就是个边界,门和窗就是我们家的边界。狼是不能穿越边界去抓我们的。让孩子们从游戏的快乐中,初步理解“边界”的含义,从而吸引孩子到阅读区中自由阅读《边界》。
在手工区中投放制作探险棋的材料及工具,如:卡片、剪刀、胶水等
其次,还可以结合语言区,通过展示
在益智区中投放一些拼图及棋类游戏,通过中国地图的拼图游戏,了解每个省的边界和中国的边界,也可以通过玩飞行棋等棋类游戏,让孩子在与同伴的游戏中,区分自己和同伴的领土,也就是区分彼此的“边界”。
在手工区中,可以结合橡皮泥来制作边界。孩子们用橡皮泥做出了房子和栅栏,这些也都是我们生活中的边界。
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将继续尝试将绘本带入到更多的区域活动中。但是,在教学中,我也有一定的困惑。比如,在绘本《边界》中,为了让孩子们能理解“边界”这一比较抽象的词汇,我让孩子们大量的在生活中寻找“边界”,孩子们尽情的发挥自己发散性的思维,可渐渐的我却觉得很难再把孩子们的思维与兴趣拉回绘本中。其实,在其他的绘本中,我也遇到过类似的情况,希望请专家及领导给予指导。
教育随笔:手指游戏对小班幼儿的重要性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儿童的智慧在他的手指尖上”。对于幼儿来说,手指的活动是大脑的体操。在做手指游戏活动时,大脑、眼、手同时协调运动与发展,对视觉、听觉、触觉、语言等功能的发展有着极大的促进作用。
手指游戏,就是利用手来进行表现、想象、创造,通过手部动作和对应言语去构造情境而开展的游戏活动。小班从入园之初就把手指游戏融入了幼儿的一日生活。
首先,将手指游戏作为活动开展前的“热身运动”,激发幼儿活动兴趣,既锻炼到手指的小肌肉群,既整理了活动秩序,又为活动的导入做了铺垫;其次,将手指游戏运用到教学活动中,让手指游戏渗透到常规教育的每一个环节中,让幼儿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建立常规。如:“谁的小手藏得好——我的小手藏得好。小手小手拍一拍,我把小手伸出来;小手小手拍一拍,我把小手举起来;小手小手拍一拍,我把小手藏起来。”在组织幼儿课前活动时,可以运用这样的手指活动集中幼儿注意力,培养幼儿课前活动中的常规习惯。通过手指游戏让幼儿有序地学习班级常规,对于幼儿是非常适用的。小班幼儿注意力容易分散,注意时间短,当孩子们对活动失去兴趣时,可以巧妙的利用幼儿熟悉的手指游戏,将幼儿的注意力集中起来将活动继续开展下去。此外,还将手指游戏作为幼儿餐前、离园等过渡环节时的小游戏,让教师组织幼儿集中、排队变得简单、轻松。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指出,数学学习扎根于儿童的生活和经验,由于幼儿年龄小,对于数的认识和理解记忆都很模糊,运用手指游戏帮助孩子学习数学,如:一座房、两块糖、三把伞、四把枪、五副眼镜、六碗汤、七只白兔、八头象,再加九朵小红花,十个小朋友笑哈哈!孩子在游戏中既锻炼了协调能力,还能理解数的概念。
俗话说:“手巧心灵,心灵手更巧。”手指游戏让孩子的智慧在指尖萌发,不仅能够锻炼孩子手指的灵活性和控制能力,更能激发孩子的想象。
托班教育随笔:多种角色
托班的孩子最喜欢争抢玩具。往往别人拿了什么玩具,他也要了,仿佛别人的玩具都是好的,自己的玩具就是不好的,哪怕这件玩具是刚刚从别人的手上拿来的。所以我们每天会遇到很多这类事情。而且,一般叫他们谦让一下是很难的。后来我想了一个办法,如果争抢一件玩具是,我干脆让他俩一起玩这件玩具。比如,争抢鄂鱼跷跷板时,我让他们两人一人一头玩跷跷板,如争抢一个皮球时,我让他们玩滚球,如争抢玩具枪时,我让他们一人当警察,一人当坏人,一个打枪,一个装作被打死,还有一次一位小朋友把鄂鱼跷跷板当马骑,另一个小朋友也想骑,争执不下时,我让原先的一个小朋友骑马把后来的一个小朋友带上“去上幼儿园”,他俩高高兴兴地出发了,玩得很开心!
自从发现这个办法后,我觉得很灵,既能让他们减少等待,又能让他们玩得开心,真是一件一举两得的好事。
所以,我们在组织幼儿的活动时,要灵活地运用策略,多变换方法,才能使活动进行顺畅,幼儿也都能有事可干,也能提高他们之间和谐相处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