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教育随笔:亲爱的“玻璃孩子”,让我用一个月时间帮你脱变
发布时间:2020-01-09 教育孩子笔记 幼儿一个具体的活动设计方案 教育笔记6月户外活动时间,小朋友们争先恐后地做运动、玩游戏,特别是充满“挑战”的大型滑梯区。然而在欢闹的嬉笑声中,多多安静的身影显得很不协调。
“多多,你为什么不玩儿玩具呢?”我蹲下身悉心询问。
“恩……恩……”她有些吞吞吐吐“欣欣老师,我怕车撞到我。”
“不会的,小朋友们会按轨道行驶,你避开轨道就不会有危险的。”
“不,不,会撞到我的,哇呜……”多多开始大哭。接连几天的户外活动多多都是一个人静静地站在操场一边,任我如何安慰和鼓励无济于事。
注意观察后,我发现不仅户外,很多时候多多都显得格格不入:排队时,她会溜到最后一个“老师,我怕被站在后面的小朋友撞倒”;教学活动时,她会等所有小朋友都找到位置之后才小心翼翼地入座“老师,我怕被小朋友碰倒”;集体舞蹈时,她一个人静静地站在最边上“老师,我怕被小朋友打到”……渐渐地,小朋友们也开始疏远多多,并给她取了个名字“一碰就哭”,调皮孩子甚至常会故意拍一下、碰一下她,觉得她像个有声玩具一样。
如何帮多多走出困境,不再惧怕,成了首要之事。在一次与多多妈妈的交流中,终于找到了问题的突破点。
原来,由于爸妈工作忙,多多由奶奶照顾。一方面是隔辈儿亲,奶奶过分疼爱;另一方面老人肩负重任,生怕孩子磕着碰着,于是过分保护:“不可以多多,这个很危险”成了奶奶的口头禅。如:多多才迈开步子想独立跨过台阶,奶奶就上前制止;奶奶甚至会有意避开与多多年龄相仿的孩子,并告诉多多同伴是危险的。(大学生范文网 1467.Com.cn)
在过度保护和被不断警告中成长的多多,当开始人生第一次集体生活时就出现了上述情形,像个“玻璃孩子”般,对周围充满怀疑和恐惧,“老师,我怕”成为了多多拒绝一切的缘由。
事实上,类似这样的家庭结构和家庭分工,以及像多多一样的“玻璃孩子”并不是个例。而作为老师我们能做什么,该如何做呢?
?根据不同家庭的实际情况做好家园共育工作
提到家园共育,我们所涉及的指导对象更多是指向父母,隔辈儿亲属少有涉及。但就当前社会来讲,很多家庭照养幼儿的职责落在了祖辈身上,所以家园共育的对象要适当扩大范围,根据不同家庭的实际情况略作调整。如上述案例在家长访谈时就可以邀请奶奶旁听或请多多的父母做好奶奶的指导工作。
?“一对一、手拉手”帮助多多建立安全感,退去“玻璃人”的影子
由于长期的过度保护,对多多来说仅靠语言的劝说和鼓励是远远不够的,需要教师“一对一,手拉手”带着多多重新感知周围的事物。
如:多多担心被过来的小车撞倒,老师可以拉着多多的手,带着她在操场上跑一跑,遇到迎面过来的小车时,提示、引导多多绕开。在体验后及时总结反馈“你看,没有你想象中的那么危险,而且还非常有意思!”。
?故意制造“险境”和“困境”,及时鼓励并肯定
这种策略常被用于集体教学活动中,教师预先创设场景,将幼儿带入。在游戏中,故意制造困难和挑战,鼓励多多大胆尝试,如:在追逐跑时,教师迎面跑来,营造即将相撞的假象,提示多多小心并建议她站在原地等待对方过去或者主动绕开,险境结束后及时给予总结和反馈,进一步肯定多多的勇敢,帮其建立自信心。
?明晰做什么,怎么做以后,开始了帮助多多蜕变
户外活动时:我“一对一,手拉手”的带着多多体验所有玩具。第一次尝试时,多多都会显得非常紧张甚至抗拒。清楚地记得,摇摇晃晃的平衡木,多多一边掉着眼泪一边喊:“老师,我怕!我不要!会受伤的。”
第一遍,我的双手拉着她的双手;
第二遍,我尝试放开一只手;
第三遍,我用手掌扶着她的肩膀;
第四遍,我用一个手指头轻轻点着她的肩膀;
第五遍,我尝试在她没察觉的情况下放开手;
第六遍,我在旁边默默跟随;
第七遍,我在平衡木另一边张开双臂呼唤她;
第八遍,她战战巍巍地,双腿有些发抖地独立走过平衡木;
这期间,还有不断的语言肯定“你看,事实上并没有那么可怕”,“原来你可以的”……到现在,没有我的陪同,她已经能一个人独立完成。
集体游戏时:我走到她和小朋友中间说儿歌,做游戏,拉着小朋友的手尝试放在她的手上“这并不危险,这是小伙伴之间的友好表现”;渐渐地,我从他们中间抽离开,把更多的空间留给多多和小伙伴;小伙伴们对多多更多的也变成了接纳和包容“多多,你别哭,我拉着你,这个一点都不可怕”、“多多,你挨着我吧,我们是好朋友”;当遇到困难时,常有小朋友上前帮忙;在多多流鼻涕的时候有小朋友拿来纸巾帮忙擦拭……现在,多多可以落落大方地坐在小朋友中,高高兴兴地拉着小伙伴的手愉快地游戏。
家园共育:邀请多多奶奶参与到幼儿园活动中:班级玩具制作、幼儿一日活动观摩、各种专业讲座……奶奶逐渐放下忐忑的心和过度保护的双手,跟着多多共同成长。
“老师,我不怕了!”
多多笑了,
我笑了,
妈妈笑了,
奶奶笑了,
大家都笑了。
yJS21.com更多精选教育笔记阅读
教育随笔:爱可以改变一个孩子
教育随笔:爱可以改变一个孩子
作为幼儿教师,首先心中要有爱,爱是教育的基础,只有热爱幼儿,才能教育好幼儿。教育的艺术就在于走进幼儿的心灵,拨开幼儿眼前的迷雾,点燃幼儿心中的希望之火。妞妞是这学期班内转来一位新生,长得胖胖的,虎头虎脑非常可爱。妞妞是个挺乖的孩子,上课能专心听讲,午睡也安安静静的。但就是不肯自己吃饭,每天早晨来园,他总要哭一会儿,原因就是不要吃饭。刚开始的几天,都是我们喂他吃的。同时我发现,很挑食,喜欢吃荤菜,不爱吃素菜。我想,他可能是对我们老师还不熟悉,怕老师会批评他,所以才不肯吃饭的。为了消除他的恐惧心理,一开始我并不要求他一定要把菜全部吃完,只要他把饭和喜欢吃的菜吃完就可以,而且会奖励他一个“五角星”,这样他才勉强肯吃。那天幼儿园吃青菜肉丝面,小朋友分到面以后都津津有味地吃起来,只有妞妞又哭着说:“我不要吃饭,我肚子不饿。”我蹲下对他说:“来,我们先尝一口,看看好吃不好吃。”“我不吃,吃了会吐的。”“吃了吐也没关系,老师不会怪你的。”说着我舀了很小的一勺喂到他嘴里,他吃下去了,并没有吐出来,我及时地表扬“不是很好吗?我们再来一口。”“我不要吃了。”“我们就吃面条和肉丝,青菜不吃也可以。”妞妞还是不肯吃。从他的眼神中我可以感觉到他不吃的原因是因为心理紧张,于是我就不强迫喂他,而是跟他交谈起来,和他说一些与吃饭无关的话题。我问他,“你家里一共有几个人?爸爸叫什么?妈妈叫什么?……”然后不经意间,往他嘴里喂上一口面,就这样不知不觉,一碗面吃完了。我说:“妞妞你看,你把面全吃完了,真了不起!”这时候妞妞的脸上露出了笑容。我又及时地在他的额头上贴了一个五角星,并且对他说,如果以后你自己吃老师就给你贴两个。就这样,妞妞一天比一天有进步,先是早晨来园不再哭了,慢慢地他不但能自己吃饭,有时候吃完一碗还能去添第二碗呢。我想也许我说的事情不算什么,可在整个过程中,我倾注了我的爱,正是我的爱使妞妞消除了对我们老师的恐惧,从而有了改变,这比什么都来得重要。爱是一剂良药,爱是一把万能钥匙,让我们一起带着爱上路,让生命中爱的河流永远奔腾不息!
教育随笔:孩子,你变了
**才二十三个月,年龄在班上的小朋友中小一点,比较调皮(也可以说调皮有点过分了),老师上课他喜欢走来走去,还拿着小汽车在地板上磨擦出“吱吱”的声音。喜欢把教室里的积木一个一个往窗外扔和其他孩子争论时还要打人。
如果发生了什么事情我要苦口婆心的劝说,他答应了一会就没事,给他讲很多道理,做事,但收获甚微,跟家长也经常沟通,但没起到效果,于是我改变了策略。
首先,他能主动参与活动,我就马上表扬他,让他明白,老师欣赏他这种行为。其次,我开始处处留心观察他的言行举止,寻找合适的时机对他进行教育。后来我发现他身上的闪光点:爱帮老师做事情,爱收拾玩具、爱当值日生等。于是我有意安排他做这样的事情,当众表扬,奖他五角星,他心里美滋滋的。做的也更积极了。在这些基础上,我对他提高了要求,他也慢慢的接受了,有一次,活动结束有点晚了,平时我总喜欢请一个小朋友分分勺子,但今天我一看时间,来不及了,我就自己动手分。我正在发勺子时,**跑过来忽然对我说:“张老师,嗯、嗯、嗯。”(这个孩子开口比较晚,最多能说三、四个字)我想他大概要替我发勺子吧,我给了他一些,他可高兴了,一个一个放入小朋友的碗里。当时我真为他的进步感到高兴。
当然,**毕竟是只有二十三个月大的孩子,某些时候还不能控制自己的行为,有时候和同伴发生矛盾时,他还会动手打人,有时还要看看我在不在,但他毕竟还是有了很大的进步。
由此我也意识到,没个孩子都有自己的闪光点,不管是教师还是家长都应细心的饿观察,根据他们自己的特点进行指导。同时还要仔细思考,他们出现这些问题的原因,对症下药。
教育随笔:孩子,我该如何帮助你
仔细观察幼儿园阶段,从小班到大班。每个班几乎都会有一两个父母离异的孩子。随着离婚率逐渐增高,单亲家庭的孩子也越来越多。虽然,大部分的孩子都是跟随妈妈一起生活,但长期生活在单亲家庭中的孩子不明白爸爸为什么离开,随着孩子的成长,多数的孩子变得越来越不喜欢与人交往、交流。
新学期的省编教材主题一就是“我爱我家”。这天,我看到一节教育活动是“大力士爸爸”。故事中,爸爸无所不能,陪着小朋友做许多有趣的事情。随后,我问孩子们,“平时在家,你都和爸爸做过哪些有趣的事?”问题刚问完,孩子们的小手纷纷高高举起“老师,我和爸爸在家做游戏,还玩球”“老师,爸爸也把我抱得很高很高”“老师……”再看向千皓时,只见他看了看周围小朋友高高举起的手,仔细听着每个小朋友的回答。仅仅是个四岁的孩子啊!父母离异的他从很小的时候就跟随妈妈、姥姥、姥爷一起生活。加上妈妈平时在照顾大女儿,每天都是年迈的老人来接孩子。本来就内向的千皓变得话越来越少
第二天,又恰逢另一个活动,“给爸爸画头发”在讲过各种发型之后,我帮孩子们回忆自己爸爸的头发。孩子们都能较为清晰的说出自己爸爸的发型。都拿起画笔开始画了起来。只见千皓看看左边的小朋友又转向右边的小朋友,拿起笔却迟迟不动。我走过去,“千皓,妈妈给你买的油画棒的颜色真多,我们一起来画个妈妈吧,想想妈妈的头发是什么样子的?”没想到,他却说“我不知道爸爸什么样子的头发,我也想画爸爸的头发……”说着,声音越来越协…
初为人母的我,真的忍不住,哭了……孩子对于爸爸的渴望是如此的强烈。孩子,我好想帮助你!帮你少受伤害,帮你养成好的性格,帮你正常成长。可是,我的力量好小,好校
教育,既要面向全体,又要关注到个体。作为老师,不会忽略任何一个孩子的成长。在此,谨以个人的力量呼吁社会,呼吁各位年轻的父母,让每个年幼的孩子少一点伤害,多一点内心的关爱!
教育随笔:我帮你叠被子
现在大多数孩子在家里都是小皇帝、小公主,过着“一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在家里比较依赖家长,导致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比较差,在幼儿园经常会听到孩子说“老师,我不会”,所以我们要培养孩子的自理能力。
刚来中班的时候,我看孩子们整理的被子,乱七八糟什么样的都有,后来老师教了一遍后,保持了一段时间后,又回到原本的样子。有一天趁中午睡觉起床的时候,我抓住了时机,又重新教孩子们整理被子。首先我告诉孩子们,叠被子就和玩折纸一样,要找准对称边,然后沿中间对折,再翻折两次,就成了一个松软的“小面包”了。孩子们听的起劲,更是开心的整理起被子来,一次不行两次,慢慢的熟练的小朋友整理得又快又好,并且每个小朋友都有一朵小红花呢,真替他们开心!
就在孩子们快要叠好的时候,班上年龄最小的吴昊小朋友突然哭了,怎么了?原来是看到小朋友都叠好“小面包”自己还没叠好被子,在哭鼻子呢!我没有向前帮助他,而是在观察,接下来会发生什么呢......
就在这时已经叠好的徐欣怡走到吴昊的床边,轻轻地拍拍他,然后转过头教他叠被子,最后俩人把“小面包”叠整齐了,我看后好开心呐,孩子们间相互帮助,是最值得称赞的,真替徐欣怡竖大拇指,除了她还有一些小朋友也主动帮助别个小朋友,慢慢的我
通过叠被子,增强了孩子们生活自理能力,体验了自我服务的快乐,增们的寝室整洁明亮起来,孩子们叠被子的习惯养成了,而且在家里还会帮爸爸妈妈叠被子了呢,真高兴!
通过叠被子,增强了孩子们生活自理能力,体验了自我服务的快乐,增进了友谊。
教育随笔:孩子,让我用心走进你的世界
我们班里的小强长得虎头虎脑,比同龄的孩子都要高一些,壮一些。按理说这样的孩子都很讨人喜欢,但是小强在我们班里却不怎么受欢迎。小朋友们在一起玩,时不时的就会有小朋友过来告小强的状。不是抢玩具就是欺负小朋友。时间久了,小朋友在不再跟他一起玩了,我对小强的态度也在悄悄的发生着变化。
以前的小强跟小朋友起争执,因为在一起玩时产生的矛盾。但是,最近我发现小强会无缘无故的打小朋友,会主动攻击小伙伴。遇到不开心的事情就躲到别的地方,让老师去找他,跟老师玩“藏猫猫”。因为这件事情我狠狠的批评了小强,以为这样就会让他停止“藏猫猫游戏”。可是令我没有想到的是,小强还是乐此不疲的跟我玩“藏猫猫”。昨天当我正在批评小强时,园长走了过来,问明原因后,对小强说:“你能告诉园长老师为什么要躲起来,让老师找你?”“因为小朋友们欺负我,都不跟我玩儿。”小强小声地说着。“小朋友欺负你,怎么不跟老师说呀?那你躲起来也解决不了问题对不对?……”经过跟园长的谈话小强意识到了自己的错误,答应不再躲起来。
等到园长离开后,我陷入了沉思,为什么在我发现小强的问题时,没有平心静气的问清楚原因,而是一味的指责。我真的需要好好的反思,其实小强主动攻击小伙伴是为了引起小朋友和老师的注意,想得到大家的关注。包括小强的“藏猫猫”也是想这样引起老师的关注。小强的父母平时工作很忙,忽略对他的关心,所以在小强心里是非常渴望别人的关注的。通过这件事情我体会到作为幼儿老师不能只通过表面现象去解决问题,而是要用心的走进每个孩子的世界。幼儿教师的工作不仅需要及时有效的思考,还要讲究方法这样才能教育好每个孩子。
教育随笔:我让孩子玩民间游戏
游戏对每个孩子来说都是他们最感兴趣的,而不同的游戏适合不同年龄特点的孩子,这是我们大家都知道的。但是我发现民间游戏无论对多大的孩子来说都是他们很感兴趣的。
自从接任这个小班以来,我已经教了他们很多游戏,从最初的手指游戏开始,一直到现在达到民间游戏,每个孩子都对这些游戏产生了浓厚达到兴趣,而且乐此不疲。可以说大部分孩子回家都会把我教的游戏或多或少地表演给家长看。
还记得刚开学时,那时还是暑期,活动安排不是很紧张,在比较宽松的环境下我开始教孩子们玩手指游戏,例如:金钩钩、银钩钩;五只小猴;两个好朋友;食指拇指碰碰;老爷爷的……;睡觉醒来;以及一些英语游戏,每个孩子都表示出非常浓厚的兴趣。这下我也来劲儿了,隔不多久就教一个新游戏我们的孩子也很聪明,一学就会。经过了三个月的时间,我觉得这些游戏他们虽然还是很喜欢玩的,但是还可以再丰富一些,于是我想到了民间游戏,例如:木头人;笃笃笃,买糖粥;金锁银锁等等,我们的孩子每次玩的时候都异常兴奋,看见他们高兴的样子,我也很开心,我和他们一起玩,就好象回到了自己的童年一样,简直就是一件非常愉快的事。如今我们只要有些空余的时间就会玩不同的游戏,有时在散步时也会坐在草地上玩游戏,有时户外活动时我也会带孩子们做一些英语的游戏,其中牵涉到追、跑、躲藏等动作发展的。
我认为,很多孩子都是在游戏中学习,在游戏中成长的,我们的游戏越丰富,孩子的个性也会得到发展,很多以前比较内向的孩子,如今都会很愉快地融入到我们的游戏中,从而使他们的个性得到了发展。因此,我们还是要多给孩子游戏的机会,从各方面着手,使每个孩子得到最大最好的发展。
五月教育随笔:孩子变得爱举手了
五月教育随笔:孩子变得爱举手了
教师在组织教学活动时,经常会碰到这样的状况:当老师有问题要问孩子的时候,能够用心举手发言并且思维活跃的就那么几个孩子,像张心瑜、王子嘉、刘晨啸等。然而,另外一些孩子却很少发言,常常是一副“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样貌。为什么这些孩子不爱举手发言呢?是因为对老师提出的问题回答不出来,还是本身上课不够专注,从而使得思绪游离与活动之外;或者是即使明白答案,却因生性胆小而不敢回答。经过一段时光的观察,我逐渐发现了这些孩子不爱举手发言的原因所在,并随后采取了相应的教育措施。像格格、宁宁等孩子是因为胆小而不敢回答问题,我就鼓励他们大胆举手,并及时对孩子的回答予以肯定和表扬,使他们能够逐步养成大胆发言的好习惯。对翔翔、一为这些注意力不够集中的孩子,我就有意识地对他们进行提醒、引导,帮忙他们将注意力及时引回来。对于年龄偏小的孩子,我提问题时尽可能提得简单些,从而帮忙他们获得更多自信。与此同时,我还对用心举手发言的孩子奖以社会性刺激物,如五角星、小糖果等,以激发孩子们透过举手回答问题来获得礼物的愿望。
经过了一段时光的培养,孩子们在大胆回答问题方面,都有了不一样程度的提高。班级里用心举手发言的孩子越来越多,孩子回答问题时的声音也日益响亮起来。看到那一只只高高举起的小手,我的心中充满了期望和感动。
教育随笔:你是我的好帮手
刚刚接手这个班级,与孩子们朝夕相处了近一个月,其中苦甜参半。虽然这些调皮的小家伙让人不太省心,但更多的是我慢慢发现他们优点后的喜悦。大班的孩子自理能力较强,而且他们也十分喜欢发挥自己的能力去帮助别人,我又何乐而不为呢?
案例一:小班长
其实,小班长每个班都会有,他们会帮忙组织小游戏、邀请孩子吃饭、整理图书角等等,是老师的好帮手。我们班也不例外,不过我们还请小班长做小主持,利用班级离园时间来主持班中的才艺秀,没想到一些平时在班内比较文静的孩子倒是主持得不错,在大家的掌声中他们也找回了自信。
案例二:整理物品
涛涛在我们班是一个比较特殊的孩子,他对其它的事情都缺少兴趣,很少能集中注意力做什么事情,但是唯独对整理东西情有独钟。于是,我们索性投其所好,班级中哪里需要整理了,我们总是先请涛涛来整理,这样不仅让他能够集中思想做一些事,而且更让他感受到他是被需要的。
其实,只要我们放手让孩子自己来做,或者说我们请孩子来帮助我们,这对孩子来说能够让他们感受到被人肯定的快乐,更是对其能力的一种锻炼,让我们多对孩子说一句:“你是我的好帮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