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汉语词汇,一指文采焕发;二指犹行文;[1]三指文体名。随着时代的发展,散文的概念由广义向狭义转变,并受到西方文化的影响。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给芒种经典散文(通用2篇),希望能帮到大家!
芒种有感七绝 篇1
中国古人智慧超群,依据天文历法,融合中华农耕文化,创造了二十四节气,这节气如今看来,它不仅仅兆示春夏秋冬四季变化,周而往复的星球运行,农业的播种收割,更蕴含着对人生阶段的规划。
“芒种”这节气就示意人生的青春年华。
“芒种”是中华二十四节气之第九个节气,太阳黄经达七十五度,斗柄指南而偏东,“芒种”以农耕而名“冬麦忙收”,“谷黍芒种”,“芒之喻忙”,“忙种麦芒”。
此时,中华大地进入了夏热,日月北移,阳高热余,东南太平洋水汽涌入,带来丰沛水汽,土活秧长,一切都进入了兴盛的时节。所以,“芒种”这个节气,一面展示的是收获的喜悦,一面又吹响了奋斗的号角。
人一生划分为二十四段三百六十度,青春年少恰在“芒种”时,这无不迎合于自然之节气,“冬至”后母孕新生,“立春”日呱呱落地,“小满”至学业尚成,待到“芒种”则是学有获,待芒播。
“芒种”是农事的机遇,抢收夏粮归仓,忙播谷黍入壤,夏粮归仓心不慌,谷黍入土乃有望。一年四季,“芒种”是一个黄金季。
年少青春何不是人生的黄金季?抢抓机遇,在这个季节收获知识,拥有了丰富的知识,奋进路上心不慌,抢抓机遇,在这个季节播下勤勉与辛劳,人生路上有目标。
“芒种”日,天时,恰逢斗柄指南偏向东,迎来阳光照大地;地利、夏暖热`风带雨、土沃地肥,万物竞相茁生长,人和,正是青春年少精神足,高峰正待攀登时。
人生抓牢“芒种”日,何愁人生不殷实?
芒种有感七绝 篇2
在古典文学名著《红楼梦》中,描写贾府的很多事和各种节庆活动,都与中国的一些传统时令密不可分,或轻描淡写,或浓墨重彩,各有趣味,不一而足。透过对这些节令礼仪详略有序的描写,可以看出,曹雪芹对“芒种”节也有着一番别样的情趣。
芒种节是我国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九个节气,是反映物候的节令。《孝经纬》云:“小满后十五日,斗指丙,为芒种。后十五日,斗指午,为夏至。曰芒种者,言有芒之谷可播种也。”意指有芒的小麦、大麦等夏熟作物开始成熟收割,谷子、玉米等开始播种,因此进入夏收夏播的大忙时期,故名芒种。此节气与花神有关。《三礼义宗》云:“五月芒种为节者,言时可以种有芒之谷,故以芒种为名。芒种节举行祭饯花神之会。”农历二月二花朝节上迎花神,农历五月芒种节饯行花神,送其归位。由此,民间留下了在芒种日送花神的风俗。
《红楼梦》第二十七回写道:“至次日乃是四月二十六日,原来这日未时交芒种节。尚古风俗:凡交芒种节的这日,都要设摆各色礼物,祭饯花神,言芒种一过,便是夏日了,众花皆卸,花神退位,须要饯行。然闺中更兴这件风俗,所以大观园中之人都早起来了。那些女孩子们,或用花瓣柳枝编成轿马的,或用绫锦纱罗叠成干旄旌幢的,都用彩线系了,每一棵树上,每一枝花上,都系了这些物事。满园里绣带飘摇,花枝招展,更兼这些人打扮得桃羞杏让,燕妒莺惭,一时也道不尽。”可见在芒种节这一天,大观园里的上上下下都聚集在一起饯行花神,充满了浪漫与欢喜,到处可听到女孩子们嬉戏玩闹的欢声笑语。
而多愁善感的林黛玉,则在芒种这一天,看着满眼的“花谢花飞飞满天”,顾影自怜,和泪吟唱了一首令人心碎的《葬花吟》。全诗共五十二句,曹雪芹通过丰富而奇特的想象,把节气、花期与人的命运紧密相连,展现了黛玉对自己命运的叹惜与对现实的无奈。她似乎在花开花落间,看透了自己的人生结局:“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这首诗称得上是林黛玉感叹身世遭遇的全部哀音的杰作,也是曹雪芹借以塑造这一艺术形象、表现其性格的重要作品。
送花神本是一件快乐有趣的事情,女孩子们都要早起贴花黄,把自己打扮得漂漂亮亮,如花一样。但曹雪芹笔下的芒种节,却是有悲有喜,有忧有乐,同时又是有滋有味、风雅有趣的,让人遐思联翩。
-
更多精彩芒种有感七绝内容,请访问我们为您准备的专题:芒种有感七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