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时常需要用到教案,教案有助于学生理解并掌握系统的知识。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谁藏起来了》中班思维活动教案,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幼儿园思维教案 篇1
一、活动目标:
1、 知道每个动物的最典型的特征,能够理解故事内容。
2、能够细心找出要找的小动物。
二、活动准备:
物质准备:《谁藏起来了》ppt、《谁藏起来了》图书经验准备:玩过躲猫猫的游戏。
三、活动过程:
(一)活动导入
1.师:我们来玩玩躲猫猫的游戏好不好呀?我请小朋友的藏起来。(幼儿自己藏到小椅子的背后。)(教师结合《谁藏起来了》的故事内容,将幼儿找出来如:咦,我看到了XXX的小脸了。让幼儿再次回忆对藏得体验。)
2.师:好,我请小朋友们坐下。今天,我给你们带来了一本很好玩的故事,你们看(教师出示ppt故事封面),这个故事叫《谁藏起来了》(引导幼儿说出故事的名字)。故事里有好多小动物要跟我们玩躲猫猫的游戏呢。
(二)识记小动物们的典型特征
1.师:我们请他们出来好不好?(教师将ppt翻到故事的第一页)咦,这么多的小动物,我们先猜猜他们都是谁好不好?(教师引导幼儿说出动物的名字,如:哪个小动物的肚子上有个袋袋呀?从小动物的典型特征入手,让幼儿开始知道这个故事的规则。)
2.师:现在我们把所有小动物都请出来。(教师翻到第二页,再让幼儿识记小动物们的典型特征,并让幼儿学学他们的叫声。)
(三)谁藏起来了游戏
1.师:现在小动物们要跟我们玩谁藏起来了的游戏了,小眼睛仔细看哦,他们中间哪个小动物在跟我们玩。(教师翻到下一页)
2.师:猜猜看,谁藏起来了。(教师提醒幼儿谁的身体我们找不到呀?或者幼儿哪个小动物只露出了头上的脚、眼睛、鼻子和嘴巴呀?)(梅花鹿或者驯鹿)
3.师:哇,驯鹿被我们小朋友找到了,我们请他出来(教师翻到下一页,指着梅花鹿。)咦,我发现有个小动物哭了,你们找到了吗?
(教师请幼儿到前面点出来,并说出是谁哭了)
4.师:原来是小猪哭了,小猪哭了,我们应该说什么呀?(小猪小猪你别哭。培养幼儿之间要互相友爱。)
5.师:我们再来猜猜看,谁又藏起来了呀?(让幼儿逐渐理解游戏的内容)
6.教师根据故事的游戏,继续问:典型特征。)猜猜看,谁生气了? 猜猜看,谁藏起来了? 猜猜看,谁头上长着犄角? 猜猜看,谁藏起来了?猜猜看,谁转过身去了? 猜猜看,谁藏起来了? 猜猜看,谁睡觉了? 猜猜看,谁藏起来了? 猜猜看,谁转过身去了? 猜猜看,这些是谁的眼睛?(在故事游戏过程中,慢慢让幼儿知道小动物的特征和游戏的方法。让第一个找到的幼儿上前指出要找的小动物,并给予鼓励,并让所有幼儿学学找到的动物的典型特征,如河马有一张大嘴巴,让幼儿张开大大的嘴巴,体验游戏的快乐和帮助幼儿培养细心地好习惯。)
(四)活动结束
1.师:天黑了,小动物们都玩累了,小动物们该睡觉了,咦小动物的小眼睛怎么都睁开的呀,原来小动物们都不想睡觉,不睡觉的小动物是不是乖孩子呀,玩累了就要睡觉的哦?(对)我们叫他们睡觉吧。(让幼儿再猜猜看小眼睛的主人是谁。猜错了也没关系,因为故事的这一页是黑色的底,以及所有小动物的小眼睛,这需要十分仔细的小朋友才能认出是哪只小眼睛是哪个小动物的)
2.师:那我们小朋友再跟他们说声再见好不好?(教师翻到最后一页,让幼儿跟所有动物说声再见)
3.师:小朋友们也累了,我们也休息也下吧。
四、活动延伸师:
我把这本书放在小朋友看书的地方,小朋友有空的时候可以再来看看谁藏起来了好不好?(培养幼儿看书和细心的好习惯。)
幼儿园思维教案 篇2
活动名称:
我的朋友(垃圾归类)
活动目标:
1、能够按照物体标记将相应的物体归类摆放。
2、乐于参与数操作活动,锻炼动手能力。
3、初步培养观察、比较和反应能力。
4、引发幼儿学习的兴趣。
活动准备:
已带领幼儿在园内捡拾过垃圾,垃圾筐若干,垃圾标记若干。
活动过程:
1、出示垃圾标记,引导幼儿观察认识。
师:今天,教师里来了很多小客人,看看他们是谁?他们的名字叫xx标记。(幼儿先观察再练习讲述)
2、教师操作情境表演,激发幼儿活动兴趣。
师:(以标记的角色讲述)我今天是来找我的朋友的,我朋友的样子和我长得一样,请小朋友找到后放在我后面的箩筐里,好吗?
3、幼儿尝试操作。
请两名幼儿上前看标记将可乐瓶和叶子放在贴有相应标记的箩筐里,其余幼儿在一旁检查。(教师看操作情况给予指导)
4、幼儿独立操作,教师提醒幼儿看清楚标记再摆放垃圾。摆放后幼儿以小组为单位检查操作结果。
5、延伸活动:带领幼儿到居民小区捡拾垃圾并按类摆放。
教学反思:
幼儿园的数学活动相对于其他活动枯燥、单调,容易使幼儿失去学习兴趣。因为这个时期的幼儿年龄小,逻辑思维尚未发展,所以本次活动中我为幼儿创设了一个可操作的丰富材料的环境,为幼儿创设了一个可选择性、可操作性的空间。使幼儿能独立的操作材料,并大胆的表达自己的想法。幼儿的自主性,选择性,独立性得到了充分的体现。通过一系列的游戏活动,达到了主题总目标预设的要求。
幼儿园思维教案 篇3
活动目标:
1.在猜猜、说说动物特征的过程中,发展观察记忆能力。
2.愿意大胆表述自己的理解,感受游戏的快乐。
3.懂得遵守游戏规则,感受参加集体活动的乐趣。
4.幼儿可以用完整的普通话进行交流。
活动准备:
1.教具准备:PPT课件
2.学具准备:小动物图片、房子底板
3.经验准备:初步了解动物的外形特征
活动过程:
一、认识动物,引出话题
今天老师请来了一群动物朋友来和我们做游戏。为了表示欢迎等会儿见到他们要拍拍手哦。看,他们来了。
数一数一共来了几位朋友?
你们看到了谁?它长什么样?
小结:今天可真是开心,牛,河马,兔子,大象,猫还有袋鼠妈妈带着她的宝宝要和我们一起玩游戏!
二、观察操作,大胆表述
1.猜猜是谁(从不同的表现及特征熟悉不同动物)
现在动物朋友要和我们来玩“猜猜它是谁”的游戏!它们可是要发生一些小变化的哦,看看你们谁的小眼睛最厉害!
预设问题:
谁变得不一样了?他怎么了?你是从哪儿看出来的?
谁生气了?你怎么知道的?你能学学他的样子吗?
谁转过身背对我们了?你怎么知道是它?
小结:不同的动物它的特征及表现是不一样的呢!
2.谁藏起来了(关注身体颜色了解不同动物)
你们玩过“捉迷藏”的游戏吗?是怎么玩的呢?
把小眼睛遮起来准备游戏了。我们来到了一片绿色的地方,可能是哪儿呢?
是谁藏起来了?你是怎么看出来的?
这回是谁藏起来了?为什么到了橘黄色的地方牛和袋鼠的身体就会看不见了?
小结:因为牛和袋鼠的身体是橘黄色的,所以到了橘黄色的背景前面它的身体就会看不见了!
小兔和大象急了,“我们也要躲起来,我们也要躲起来”欸,它们可以躲在什么地方呢?
小结:不同颜色的背景能让不同颜色的动物藏起来哦!
3.谁回家了(从局部特征判断不同的动物)
(1)猜测
玩累了,动物朋友要回家休息了,这儿有6间房,看看谁最先回家了?你怎么知道是它?谁还有不一样的办法?
又有动物回家了,这回是哪两个?分别是谁和谁?你是怎么看出来的?
(2)操作
看,动物朋友们现在都回家了,你能从他们的眼睛里看出他们住在哪个房间吗?
这里有一些楼房和小动物的图片,你去按照顺序摆一摆,一会我们来说一说,看看谁最会观察,记得最牢?(幼儿操作)
(3)验证
把你的房子拿过来,我们一起来看一看是不是都摆对了呢?
开灯喽,你摆对了吗?
小结:从眼睛的不同我们也能判断出它是什么动物。
活动延伸:
动物朋友要和我们说再见了,和它们玩游戏可真开心啊!
这些动物朋友就来自于这本书,名字叫《谁藏起来了》,里面有更多的小动物能和你们做游戏哦,想和他们玩儿的朋友一会可以去看一看哦!
活动反思:
这是一本关于动物的绘本,巧妙的艺术构思和精致的画面非常形象,动物们轮流藏起来,孩了们非常乐意去寻找这些躲起来的小动物。利用画而中不同的动物形象,让幼儿在看看、玩玩、猜猜中寻找躲起来的动物,培养孩子的观察力、记忆力。
活动中,我为幼儿提供了多张小动物的图片,让幼儿根据一定的线索来找出每一只小动物。每张图中小动物隐藏的位置以及露出部位的多少都是不同的,难度逐渐增加。通过多次游戏,既加深了幼儿对动物外形特征的理解,尤其是对一些细节特征的认知,还发展了幼儿通过局部来判断整体的能力。
小百科:藏是一个汉语词汇,意为隐藏;潜匿。
幼儿园思维教案 篇4
活动目标
1、感受并体验远近的含义,激发幼儿的求知欲望和探究精神。
2、学习用工具测量远近,并能将测量结果记录在表格中。
3、初步感知同样的距离,使用的测量工具不同,测得的次数也不同以及同样的距离,使用的工具不同,测量的次数也不同,越长的工具所用的测量次数越少。
4、培养幼儿相互合作,有序操作的良好操作习惯。
5、发展幼儿逻辑思维能力。
活动重难点
1、重点:按照正确的步骤用工具测量
2、难点:
(1)理解不同的距离,用同一种工具测量,测量的次数越多越远,测量的次数越少越近
(2)同样的距离,使用的工具不同,测量的次数也不同,越长的工具所用的测量次数越少
活动准备
铅笔,表格、路线图每人一份、水彩笔盖、短水彩笔、没削过得铅笔。
活动过程
一、故事导入
师:今天,动物学校要举行一场盛大的运动会,小兔、小熊、小猫都报名参加了比赛。你们看,小动物们马上就要从自己家里出发到学校去了,究竟是哪个小动物会最先到达体育馆呢?
二、学习用工具测量的方法比较路线的远近。
1、(引导幼儿观察路线图)请幼儿观察比较,哪个小动物去体育馆的路最近?哪个小动物去体育馆的路最远?你是怎么知道的?这种方法准确吗?
2、师:用眼睛看的方法叫做目测法,但是目测法比一定准确,我们还能用什么方法来判断路线的远近呢?(请幼儿讲讲自己的想法,如工具:尺子、棍子、绳子、积木等)老师今天也给小朋友们带来了一种测量工具,你们看看老师带来了什么工具?(水彩笔盖)
3、师:你们觉得这样工具能测量小动物家到学校的距离么?(能)那咱们就先量一量小猫家到学校要几个水彩笔盖,你会量吗?(会),请你来试一试。
在幼儿尝试过程中教授测量方法,,边演示边引导幼儿一起讲述测量的正确步骤(找起点,沿着线,接着量)将测量结果记录在表格中(小猫家到学校量了5个水彩笔盖)
4、师:请你们也量一量小猫家到学校用了几个水彩笔盖。并将结果记录在表格里。
幼儿操作,教师巡回指导。
请你再量量其他两个小动物家到学校用了几个水彩笔盖,把结果记录在表格里。
5、请幼儿坐好,检验幼儿测量的结果,教师小结不同的距离,用同一种工具测量,测量的次数越多越远,测量的次数越少越近
6、师:郑老师还给你们准备了两种测量工具呢,我们就用这两种工具来量一量咱们的小椅子好不好。
请幼儿示范测量方法,及时纠正不对的测量步骤。
7、请幼儿坐好,检验幼儿测量结果,教师小结同样的距离,使用的工具不同,测量的次数也不同,越长的工具所用的测量次数越少。
三、教师小结
生活中还有很多东西都能被当做测量工具呢,我们的教室里就有很多,待会请你选一样你喜欢的东西作为测量工具,来量一量咱们的桌子、黑板,还能比比小朋友的身高呢……
个人反思
这节教学活动有好的地方,也有失败的地方。
因为活动中所要测量的就是我们天天要用的桌子,非常的贴近生活,所以幼儿在测量的时候特别的开心,积极性也特别的高。在操作的过程中,因为幼儿之间的能力有所差距,所以有对有错,所以在活动的过程中给幼儿多次交流多次尝试的机会。发现问题就要给幼儿解决问题的机会。允许他们犯错误,再尝试用别的方法。每当孩子遇到困难,我都会让他们先自己想办法,大胆去尝试。
幼儿园思维教案 篇5
活动目标:
1、通过“图形分家”的操作活动,继续让幼儿学习按图形片的颜色或形状或大小等特征进行多次分类的方法。
2、发展幼儿观察比较、积极思维及动手操作的能力。
3、体验数学集体游戏的快乐。
4、初步培养观察、比较和反应能力。
重点与难点:
用语言进行多维的命名。
活动准备:
教师:大转盘一个,图形操作材料一套。
幼儿:人手一份图形操作材料。
活动过程:
(一)初次尝试游戏“图形宝宝分家”
1、观察分类材料:看看盘子里有些什么?(有许多图形宝宝)师:今天老师要和你们来玩一个“分家家”的游戏。
2、交代游戏名称与规则:师:图形的家在哪里?(处示盘子)分成几家?(两家)师:分的时候有要求,把相同的宝宝放一家,等一会儿把老师给你的图形宝宝分完,分好了取个名字记在心里,待会儿告诉老师。
3、幼儿操作“给图形宝宝分家”。
4、讨论:你们是怎么分的?(请几位幼儿走上来,师帮其操作结果贴出来)和他一样的有没有?小结:分家家,可以根据图形的颜色来分成两家,可以根据形状分成两家,还可以根据大小分成两家。你们还想再试一次吗?
(二)再次尝试:
1、要求:等一会儿分家家的时候要求不一样了,再取两个好听的名字,要和现在的名字不一样。
2、幼儿操作提示:第一次怎么分的,第二次要分的不一样。
3、讨论:第一次怎么分的,第二次怎么分的?(请1—2名幼儿)请幼儿和旁边的幼儿相互讲讲自己分的结果。
(三)提高尝试:游戏“大转盘”师:老师这里还有很多好看的图形。(师分盘子)请你们用小眼睛看,谁的小眼睛亮?看看这些图形一样吗?(不一样),哪里不一样?(形状、颜色、大小)
1、师:老师要和你们玩大转盘的游戏,我们要和电视里的叔叔阿姨一样看标记拿奖品,转盘上的针指向哪个图形,就请你拿一个和它一样的。我们先来试试:“快乐大转盘,大家一起玩。”看看,请你拿什么样的图形呀?(幼儿集体进行3—4次)
2、进行比赛:看谁拿得又快又对?
3、增加难度:看看这个转盘和刚才有什么不一样?(大小)哪些大,哪些小?拿好了举在手里
4、比赛:四个人一个队,小羊、小兔、小猴、小熊,哪一个队的小朋友都拿得又快又对,老师送你一朵小红花。(还要帮队里的其他小朋友一起检查一下,有没有拿错的)反复尝试4—5遍。
活动结束:
师:今天我们玩了图形宝宝分家的游戏和大转盘的游戏,你们还想玩吗?(告诉幼儿以后再玩)。评析:活动过程中,教师思路清晰,很有条理,这对于一位新教师是难能可贵的。第一个游戏建议教师在材料的提供上应给幼儿再多几份,让孩子能保留操作痕迹,同时便于幼儿比较后找出新的分类方法,也便于教师帮助幼儿总结归纳几种不同的方法。第二个游戏“快乐大转盘”,在幼儿对图形一个特征有明显感知的基础上,教师及时取出另一图形来比较,并提问“取这个行不行”?帮助幼儿发现图形的二维特征,这个手段用得好,通过自己思维获得发现比直接引导孩子观察第二种特征更易于被幼儿接受。不过,建议第二个转盘设计中作改进,因为出现了“大小”这一第三维特征,所以设计时应有意识地将有大小区别的同形状的图形放在一起,便于幼儿观察、比较、获得发现。此外,活动中,可在材料及提问方面多注重给不同的孩子不同的要求,才能真正促进幼儿的发展。
幼儿园思维教案 篇6
教学内容:
1-10的数数、1-10的认识与书写
教学目标:
1、通过师生互动,让小朋友在活动中能够熟练的掌握1-10的数数,
认识并能书写1-10
2、让小朋友通过动手操作、用眼看,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观察能力。
3、通过小朋友之间合作游戏、学习,培养学生的团结合作精神。课时:第2课时教学目标:
1、理解0的含义
2、初步理解10以内的序数,让小朋友知道物体在序数中的位置
3、掌握序数词,能用第几表示物体在序数中的位置。
4、注意倾听各活动中的规则,大胆讲述自己的操作过程课时:第3课时教学内容:比长短教学目标:①通过观察,初步感知物体有长有短;通过操作,学会比较一般物体长短的方法;知道长和短是比出来的。
②培养小朋友的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及语言表达能力。③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④使学生初步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课时:第4课时
教学内容:1~5的分解与组成教学目标:
1、让小朋友感知数字的组成和分解,了解数与数之间存在一定的逻辑关系。
2、能学会1~5的多种分法。
3、培养小朋友参与数学活动的兴趣,并能从其中得到快乐课时:第5课时
教学内容:
认识“>”“<”“=”教学目标:
1、认识“>”“<”“=”
2、知道“>”“<”的方向,理解“>”“<”“=”的意义。课时:第6课时
教学内容:
认识平面图形、学会分类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和操作,使小朋友初步认识长方形﹑正方形﹑圆形和球形.知道它们的名称,会辨认这几种图形.2.认识顶点、边和角,并进行点数。3.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观察能力,课时:第7课时
教学内容:
10以内的加减法教学目标:
1.让学生理解加法减法的含义2.让学生掌握5的加减法
3.使学生学会解答简单的口述加减法应用题,培养学生初步分析问题的能力
幼儿园思维教案 篇7
活动目标:
1.大胆尝试通过用不同的方式来统计食品的种类和数量。
2.感受统计给生活带来的帮助。
3.体验同伴合作完成任务的乐趣。
活动准备
1.田田幼儿园一周的食谱。
2.记录纸、记录板、计数条、记号笔。
活动过程
1.出示田田幼儿园一周食谱,幼儿初次合作,分享统计结果。
(1)交代任务,分组记录。
(2)师:今天,请你们来统计食谱上有哪些食品,每种食品有多少。幼儿分组统计食品并记录,教师指导。
(3)交流分享统计结果。
(4)师:每组请一个小朋友来介绍,食谱上有哪些食品,每种食品有多少,你们是用什么办法记下来的?
小结:你们用了数字、画图、表格的办法进行了统计,知道了食谱上有哪些食品,每种有多少。可是不能很快看出哪种食品最多,哪种食品最少。
2.尝试用计数条进行二次统计,分享新的统计经验。
(1)介绍材料,提出要求。
(2)师:请你们用记录板和计数条再来做一次统计,看能不能清楚地看出哪种食品最多?哪种食品最少?
(3)指导幼儿使用计数条再次统计。
(4)分享新的统计经验。
(5)师:食谱上有几种食品?哪种最多?哪种最少?你是怎么看出来的?
小结:用计数条统计,能够很快地知道食谱上有几种食品,哪种最多,哪种最少,还会知道最高的计数条代表的食品是最多的,最矮的计数条代表的食品是最少的。
3.引导幼儿根据统计结果确定进货食品。
师:一起看看,我们需要进哪种食品?
小结:你们用不同的统计方法让我知道了食谱上有哪些食品,每种食品有多少,还能很快知道哪种食品最多,哪种最少。
4.观看课件,激发兴趣,拓展生活经验。
师:在我们生活中,很多时候会用到统计,能帮助我们解决更多更复杂的问题,一起来看看,还有什么时候会用到统计。(观看幼儿身高、全年平均气温、奥运会奖牌统计图表等)再次感受统计在生活中的作用,激发幼儿对统计的兴趣。
活动拓展
帮助教师统计班级物品的种类和数量;回家统计生活用品等。
幼儿园思维教案 篇8
活动名称:
比较高矮长短
活动目标:
1、初步感知物品有长有短;
2、知道长和短是比较出来的;
3、学习比较
活动准备:
长短不一的铅笔3支
活动过程:
一、认识长短
1、出示3支铅笔,引导幼儿初步感知物体有长短。
2、小组合作探究比较长短的方法——比一比
3、动手比一比,看看谁长谁短。
4、汇报比较结果。
二、巩固练习
做幼儿用书第4页,将铅笔按照从长到短的顺序写出编号。
活动名称:比较高矮活动目标:
1、初步感知物品有高有矮;
2、知道高和矮是比较出来的;
3、学习比较
活动准备:1-5的数字卡片活动过程:
一、认识高矮
1、请高矮不同的两个小朋友站到前面,认识“高”和“矮”。
2、请5个高矮不同的幼儿上台,其他人比较高矮。
3、引导幼儿请最高的小朋友取数字1,第二高的小朋友取数字卡片2,依次为5个小朋友编号。
二、巩固练习
做幼儿用书第5页,按动物的高矮编号。
活动名称:比较粗细活动目标:
1、初步感知物品有粗游戏;
2、知道粗和细是相比较而言的;
3、学习比较
活动准备:彩色圆柱体(红盒)活动过程:
一、认识粗细
1、将彩色圆柱体取出散放于桌子上
2、取最粗和最细的圆柱体,分别命名“粗”、“细
3、将其他的彩色圆柱体按照从粗到细的顺序来排序
二、巩固练习
幼儿用书第6页,将圆柱体、树、绳子按照从粗到细的顺序排列。
活动名称:比较宽窄活动目标:
1、初步感知物品的宽窄
2、知道宽窄是相对而言的
3、学习比较
活动准备:长度相同、宽度不同的彩色纸活动过程:
一、认识宽窄
1、将长度相同、宽度不同的彩色纸排列到桌子上
2、取最宽的与最窄的进行比较,分别命名“宽”、“窄”
3、将其他的彩色纸按照从宽到窄的顺序排序
二、巩固练习:
幼儿用书第7页,将长方形按照从宽到窄的顺序编号。
活动名称:比较薄厚活动目标:
1、初步感知物品的薄厚;
2、知道薄和厚是相对而言的
3、学习比较
活动准备:薄厚程度不同的书活动过程:
一、认识薄厚
1、将薄厚不同的书排列到桌子上
2、去最薄的和最厚德书进行比较,分别命名“薄”、“厚”
3、将其他的书按照从厚到薄的顺序排列
二、巩固练习:
幼儿用书第8页,将书本按照从厚到薄的顺序写上编号,并区分衣服的薄厚。
活动名称:间接比较活动目标:
能够对事物进行间接比较;活动准备:重量板活动过程:
一、间接比较轻重
1、出示三个重量板,编号分别为
2、请幼儿感知。
3、引导幼儿用语言表达:2比3重,1比3轻,所以2最重?3最轻?
二、巩固练习:
幼儿用书第9页,比较动物运动会中谁跑的最慢,比较轻重中谁最轻,谁最重。
活动名称:按特征排序活动目标:
1、能够观察事物的规律;
2、能够按照物体的规律排序
活动准备:红、黄、蓝色的珠子各5个活动过程:
一、按特征排序
1、出示珠子,按照红、黄、蓝的顺序排列2遍
2、请幼儿观察珠子排序的规律
3、请幼儿按照规律,将剩余的珠子进行排列
二、巩固练习:
幼儿用书第10页,找出图形和小动物的排列规律,把空格里缺少的添起来
活动名称:按关系排序活动目标:
能够发现同一种事物之间的联系并能够排序活动准备:不同长短的红棒、数字卡活动过程:
一、按长短关系排序
1、出示长短不同的红棒,散放于桌面
2、引导幼儿通过比较,找到最长的一根,并在其上面放数字1
3、依次对其他红棒进行排序
二.巩固练习
幼儿用书第11页,按照从大到小的顺序对水果进行排序;按照青蛙的生长过程排序
活动名称:自创规律排序活动目标:
1、巩固幼儿按照规律排序的能力
2、能够自创规律排序
活动准备:红、黄、蓝三颜色的珠子若干活动过程:
一、自创规律排序
1、出示红、黄、蓝三颜色的珠子
2、引导幼儿自创排序规律并依次将珠子排序
二、巩固练习:
幼儿用书第12页,对图形、小花及水果自创规律排序。
幼儿园思维教案 篇9
活动目标:
1、借助画面的观察理解故事情节,熟悉动物的明显特征。
2、在看一看、猜一猜的情景中,尝试用语言完整地表述“XX物品藏在X色宝宝里”。
3、在藏一藏的游戏中感受同种颜色重叠的效果,体验其中的乐趣。
活动准备:
1、《谁藏起来了》PPT课件
2、小动物图片人手一份,套在椅子背上的口袋每人一个。
3、黄色、绿色、红色和蓝色的色卡各一张
活动过程:
一、出示PPT封面,引出主题
1、师:今天,顾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一本很好玩的故事,你们看(教师出示PPT故事封面)
2、师:这是书的封面。你在封面上发现了些什么?(很多动物)
3、师:小动物的上面是什么呢?(字宝宝)
4、师:是的,这些字宝宝告诉我们这本书的名字,每一本书的封面上都有书的名字。上面写着“谁藏起来了”,这本书的名字就叫“谁藏起来了”,一起说说看(谁藏起来了)
3、师:那么谁藏起来了,是在玩什么游戏呀?(捉迷藏的游戏)对啦,宝宝们真聪明,故事里的小动物想跟我们宝宝玩捉迷藏的游戏,你们愿意吗?
二、识记小动物们的典型特征
1.师:我们请他们出来好不好?(教师将PPT翻到故事的第一页)咦,这么多的小动物,你们认识他们吗?
2、师: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教师引导幼儿说出动物的名字,如:哪个小动物的肚子上有个袋袋呀?从小动物的典型特征入手,让幼儿开始知道这个故事的规则。)
3、师:还有谁呢?(边说边点动物图片,使它们放大)
4、师:有长长的鼻子的动物朋友是谁?(大象)大象今天穿了什么颜色的衣服呀?(蓝色)
三、谁藏起来了游戏
(一)、黄色游戏
师:现在小动物们要跟我们玩谁藏起来了的游戏了,他们呀藏在了颜色宝宝里。小眼睛仔细看哦,他们中间哪个小动物在跟我们玩?(教师翻到下一页)
师:咦,谁藏在黄色宝宝里不见了?(教师提醒幼儿谁的身体我们找不到呀?或者幼儿哪个小动物只露出了头上的脚、眼睛、鼻子和嘴巴呀?)(梅花鹿)
师:梅花鹿藏在黄色宝宝里。宝宝一起说说看。(巩固语言)
师:哇,驯鹿被我们小朋友找到了,我们请他出来(鼠标点梅花鹿,梅花鹿出现)
(二)、绿色游戏
师:这次小动物在和哪个颜色宝宝捉迷藏呀?(绿色)
师:猜猜看,谁藏起来了?河马藏在绿色宝宝里。(个别说,集体说)
(三)、红色游戏
师:我们宝宝一下就找到他们了,这一次小动物说要难一点了,多几个动物藏起来,你们能找到吗?(能)(出示“红色”图片)
师:猜猜看,谁藏起来了?长颈鹿藏着红色宝宝里,还有呢?
同样采用捉迷藏的游戏引导幼儿找出躲在颜色宝宝里的小动物。
(四)、蓝色游戏
师:(出示蓝色卡纸)这是什么颜色宝宝?(蓝色)
师:谁会藏在蓝色宝宝里会看不见呢?你是怎么知道的?
师: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你能用好听的话请他们出来吗?(大象藏在蓝色宝宝里)
小结:宝宝们都找到他们了,我们发现了,如果动物和颜色宝宝的颜色是一样的话,小动物就会在颜色宝宝里藏起来,他们的颜色会重叠在一起,不容易找到,。
四、按颜色卡纸送动物宝宝
1、师:咦、这是什么颜色宝宝来了?(黑色)呀,黑色来了,所有的'小动物都被藏起来了,我们把他们找出来好不好?(好)
2、师:小动物们藏到了我们小椅子后面的袋袋里,请你把它们找出来,然后和旁边的宝宝说一说,你找到的是谁?他穿了什么颜色的衣服。
3、师:宝宝们,把你们的小动物藏到黑板上的颜色宝宝里,让后面的客人老师找一找吧?
4、师:《谁藏起来了》这是一本非常有趣的书,里面还有很多好玩的游戏,老师把它放在我们的图书角,宝宝可以去看一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