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看完一本著作后,你有什么总结呢?这时最关键的读后感不能忘了哦。那么你真的会写读后感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李白诗集读后感范文(精选11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李白传读后感 篇1
对于苏东坡,相信每个人都很熟悉。
从小到大的课本中,他的诗词经常出现。不过那时我也只是把这些诗词作为必读课目学习背诵而已。
我心目中感受到苏东坡的“与众不同”则是在大学的时候。一次偶然的机会读到了他的《定风波》,“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似懂非懂之间,有种豁然开朗的感觉。当时被低落情绪笼罩,读到这首词的时候,忽然感觉心里照进了一束光。
此后就自己找了苏东坡的很多作品来读。然而始终都不敢标榜自己是苏东坡的粉丝。因为千百年来他的粉丝太多了,尤其是,他的粉丝中牛人太多了。比如其中有一位粉丝叫做林语堂,这位粉丝就给偶像苏东坡作了个传记——《苏东坡传》。这么有学问的“追星”方式我自问显然做不到。那就别蹭偶像热度了,虚心学习吧。
于是认真拜读了林语堂的《苏东坡传》。越读,越了解苏东坡,越喜欢苏东坡。这真的'是一个天纵奇才,是一个全方位可爱的人,是一个可以被很多美好的词汇修饰都不嫌过分的人。
看得出来林语堂是个很铁杆的粉丝了,对苏东坡的了解程度自不必说,对于给苏东坡带来“厄运”的人物比如王安石,他也是恨得明明白白。
读这本书的时候,我也一度很讨厌王安石,可是后来又慢慢释怀了,苏东坡晚年自己也跟王安石和解了,我们这些千年后的人简直就在瞎计较。当然还是要说,幸好当时的皇帝还有一丝清醒,未曾杀害苏东坡,为人民为后世为中国文学史留下了这位宝藏一般的人物,而我们也看到了在一次又一次贬谪的过程中越来越丰富的苏东坡。YJS21.COM
说个题外话,读完《苏东坡传》之后又看了林语堂的《武则天传》,却觉得不是那么吸引我,通篇看下来几乎就是武则天杀人记录合集。
武则天任用酷吏、大肆杀戮以扫平权力道路障碍确实是一段很黑暗的历史,但我相信这个人物是多面的立体的,作为传记只写杀人这一方面还是有些片面了。
李白传读后感 篇2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今天我阅读了《李白诗选》,在李白的无数诗词中,浏览了李白波澜壮阔的一生,被深深地震撼了。
傲
我敬佩李白的傲骨铮铮。他不畏权贵,曾向万人敬仰的孔夫子说“鲁叟谈五经,白发死章句”。曾让“回眸一笑百媚生”的杨贵妃给他端茶倒水,让不可一世的高力士为他脱靴。一句“大道如青天,我独不得出。”写出了他的悲愤与壮志豪情。
李白,我敬重你的傲骨。
气
气,即气概。虽然不被重用,但从“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可以看出他对人生前途的.乐观心理。“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事了拂衣去,深藏功与名。”更能看出他胸中之豪气,气冠长虹。他不羡慕高位权力,也不对金钱怀有贪念,他只想坦坦荡荡地做好自己。“突营射杀呼延将,独领残兵千骑归。”他的文字中吟出了多么远大的志向!
李白,我欣赏你的豪气。
惆
李白一生希望报效国家,胸怀大志,满心希望自己能做个两袖清风,为百姓着想的好官,但皇帝昏庸,贪恋美色,竟让他只是为杨贵妃做诗,满腔抱负无处用。“举杯消愁愁更愁,抽刀断水水更流。他愁得豪迈呀。“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在我看来,这句话里,更写出了他为自己一生坎坷,怀才不遇的悲愤。
李白,我同情你的惆怅。
李白斗酒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
李白传读后感 篇3
小时候,有人曾问我最喜欢的诗人是谁,我说是李白。我喜爱他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的绵长;喜爱他的“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的唯美;喜爱他的“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的细腻
我以为读过他的这些诗就算是真正了解他了,可是当我读到“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的豪情时,我才发现,“诗仙”李白的诗就像是自己手里举着的那一壶酒一样,令人回味悠长。
“噫吁嚱,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开篇的那一句绝唱,绝非懦弱胆小无能之人能写出来的,只有李白,这个敢叫力士脱靴,贵妃磨墨的李白敢于叫板而出。
我读过很多作家写山的高险,然而只有李白,这位用生命写诗的人,可以让我读得脊背发凉。一首好诗总会有一两句可以震撼到人心,而这首诗的`每一句都足以让我肃然起敬。
全诗都是夸张地描绘蜀道的危险,行旅的艰苦。诗中蜀自开国四万八千年以来,一直“不与秦塞通人烟”;太白山有鸟道,却无人路可行寓高山阻隔之意于其中。接着引用五丁开山这个悲壮的神话故事表现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强烈愿望,为蜀道增添了许多神奇色彩,也间接地说明了蜀道在历史上就是不可逾越的险阻。蜀山太高,连太阳神的车子都得绕行,而且天梯石栈的下面是急湍险流。健飞的黄鹤无法通过,善于攀援的猿猱之类也同样为如何通过而发愁,在此基础上,诗人又通过摹写攀登者的神情和动作,如“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来进一步烘托山路纤曲,蜀道因其高而艰险难行。“悲鸟号古木”、“子规啼夜月”不但路途难走,而且环境荒凉、凄清,充满了无限的哀怨与愁苦,使人闻而失色,这样的细节描写较好地渲染了旅愁和蜀道上空寂苍凉的环境气氛。
如果说,这样就让我们对蜀道的难畏惧,这似乎不是诗仙的作风。于是,接下来的四句又唱出另一种绝响。
“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如此一笔,勾勒出险而峻的蜀山绝壁,领我们进入那群峰之间共观峭壁绝岩。“飞湍瀑流争喧豗,砯崖转石万壑雷”。仅此一句,酣畅淋漓,他带着那一声声惊天动地的声响,连同那蜀道的艰险,一同呈现在世人前。读诗,是享受美的过程,读出了万丈豪情的同时,还听到了震耳的水流声,看到了争流的瀑布倾泻而下。
面对着这“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险境,即使有着锦城的云乐,李白也只有“侧身西望长咨嗟”,早早回家而去。这并不是懦弱,他只是看清在繁华一片的气象下统治阶级的腐败,因而深表愤恨与不满,以奔放不羁的笔调写了政治上的求仕心,也表达了对人民的热爱。“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之凭的李白,一切无不尽归笔底!
一直以来,很想找一个完美的词来形容李白,可是,太多的修饰在他的身上都显得那么累赘,他就是那么一个飘然超脱的诗人,不需要太多的形容,只需静静的读着他的诗,便懂了。
余光中曾这样形容李白:酒入豪肠,七分酿成了月光,余下的三分啸成剑气,绣口一吐就是半个盛唐。是的,惨淡月光下,一个身影,左手一壶浊酒,右手一把利剑,趁着酒兴而舞,剑反射出淡淡寒光,身旁石桌上,笔墨散乱地放着,纸上,一篇文章扬扬洒洒,最显眼的,莫过于那几个字:蜀道难。
李白传读后感 篇4
李白小时候就展现出了他的才能,他青年的时候开始跟他爸爸李客学剑。李客教他的剑法他很快就学会了,后来他爸爸还把祖传的削铁如泥的宝剑。过了不久,他去拜赵蕤为师。有一次,赵蕤拿着他的最好的'琴让李白来弾。李白很会弹琴,但是他喝醉了,弹不出曲子来。于是他拿起笔,写了一首诗:两人对酌山花开,一杯一杯复一杯。我醉欲眠卿且去,明朝有意抱琴来!师父虽然没有听到李白弹琴的样子,但得到了李白做的一首诗,心里很高兴。
李白跟师父赵蕤告别后,去游山玩水。在游山玩水的时候李白结交了许多的朋友,也写了许多的诗。有一次他到酒馆里喝酒,有五个人欺负一个少女,李白看见了去大声地骂了几句,那五个人都轻蔑地笑他,实际上那个少女已经被他们买了,但是他们还想打李白。好在李白学了一身好剑术,最后他把五个人都打死了,但是他自己也中了一剑,而且还是毒箭,李白因此差一点丢掉了性命。李白这种打抱不平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李白他很喜欢喝酒,因为他不喝酒的话,他就写不出诗。有一次,因为身上没有钱喝不到酒,夜里就在床上发愁,一首诗都想不出来。第二天,有一个酒店老板请他喝酒,他很快就喝醉了,写了《望天门山》这首诗。从此这个酒店名声大作,很多人千里迢迢赶过来看这首诗,并饮酒。
李白是一个文武双全的诗人,他不仅可以写出很美的诗句,还有一身好剑术,他是我们的榜样。
李白传读后感 篇5
李白,字太白,盛唐时期的诗人,著名的浪漫主义诗人,人称“诗仙”。
我来谈谈我看到的李白: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我看到的,是一个不媚权贵,不涉足于官场之人,一个高洁,一个孤傲的李白。命令高力士拖鞋,让杨运忠为其磨墨,除了他,谁还可以这样?不肯屈服于人,心直口快,面对不平敢于出手相助,这注定了他的一生与官场无缘。
“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
我看到的,是一个洒脱,放荡不羁的`人,一个仗剑走天涯,一个浊酒行千里的人。“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的李白,自命不凡,孤芳自赏。难道他没有理想,没有抱负吗?不!“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是他的理想,“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是他的政治抱负。他之所以不去追求,是因为他洁身自好,不想同流合污,想过那种“世人皆醉我独醒”的生活。
唐朝兴起的科举制成就了李白的名气,但自古的封建官僚扼杀了李白的未来。这样一个放荡不羁,一个豪情壮志的人,就是古代思想的牺牲品。不过,李白终究是成功了,他名字会超过所有的帝王,永载史册。
这就是我读到的李白。
李白传读后感 篇6
是诗,亦是生命——读《蜀道难》有感
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
有校园的地方,就有李白的诗。每个中国的孩童从五六岁开始就知道一位诗人——李白。
从咿呀学语开始的“床前明月光”到初中时耳熟能详的“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从“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到“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以至今日所学的“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一字一句乃至一笔一划皆溢出你的才华,现出你的智慧,透出你的浪漫,看出你的豪放,听出你的感叹。在我活过的这十几年中,几乎每一天都有你的影子,也许这一生都被你的诗萦绕。但我愿意沉入你的诗海中,品味那甘甜的诗香!
你所作的诗数以千计,它们像你的脚步,在人生的每一片森林,每一个弯道,每一堆土丘,每一泽泥潭之中??它们便是你一生的`写照。当你挥笔而下时,涌万念于心头,集千愤于笔触。殊不知,你的每一字皆影响后人,成为他们生命中的歌,生命中的印记。你的诗,也许在一刹那改变了他们的信念,使他们在迷惘的泥淖中,找到生命的出路,而后像你一样洒脱的活着!
当时空之界变得模糊,我相信你所走的路,我们也将走过。让我用你那不朽的诗歌,作为我生命的印记。因为你的诗不是随意泼墨,而是一种执着,一个信念,一曲生命之歌。
所以,是诗,亦是生命!
致酒中诗仙——李白
飞雁十行,南来北往总是情。人家百户,烛光炊烟身心静。皓月千里,床头明月遥相寄。大地万垄,只求一醉不复醒。繁星亿枚,天涯各处皆遇你。
酒中诗仙,斗酒千篇诗亦命!
李白传读后感 篇7
生活是一台织布机,将困苦与幸福交错排放,织出一张生活之网。看着那交叉产生的纹理,一个人的一生过去了。林语堂先生的《苏东坡传》就将那古老的布拆开,在那“回首向来萧瑟处”的每一个交织点,看到的是“也无风雨也无晴”的`乐观。一生从一个状元落到天涯海角,一切都像被赤壁之水冲着前进的,泥泞虽多,但他踩在了上面,踏进文学。
在那一个下着大雨的日子,看着一只只乌鸦叼走纸钱,留下的却不是什么绝望,而是一片乐观。因为当他说“死灰吹不起”时,就把自己吹起了。那些乌鸦是否是诗中的大力神。纸钱是否就是苏东坡的青春,也无人知道。但无论如何,黄州就是他生命上的一条横线,痛苦之线。
而苏东坡一生,当然也有竖线,那中状元的那一刻,那仅六个月的朝廷时光。烘出了那竖线,那欢乐之线。
欢乐与痛苦,才能织出一张生活之网。一个新中国,不就是经历了许多耻辱之火的练就,才爬上了如今窗高台,俯瞰世界。司马迁也经历了耻辱与皇帝的赞承,才飞进了二十四史。拿破仑是经历了早年得意与晚年失意,才被人记住。一个完全成功者是与美相违的。网不堪后人一击。就连苏东坡政敌王安石也有晚年的“骑驴时代”。
苏东坡的命运令我想起自己。上个学期银奖没考上,但妈妈鼓励我说,只有把这当成一个检查自己的机会,才能进步,我就用这个困难治“网”,取得了一些进步。
诚如林语堂先生所说,“苏东坡已死,他的名字只是一个记忆”。但或许有人连记忆都不是,只是空虚。苏东坡之所以能留下都是因为那一张苦乐交加的网,网住了他的名字。
李白传读后感 篇8
在泱泱中华光辉灿烂的文化晴空中,杜甫是一颗耀眼的明星,光芒四射,你不得发出赞叹;在泱泱中华根深叶茂的文化沃土中,杜甫是一株高大的绿树,高耸入云,你不得不需要仰视;在古往今来异彩纷呈的文化史节中,杜甫是一部精深的诗集,感人至深,你不得不虔诚拜读!
带一份崇敬,怀一丝心酸,品读杜甫,就如品读一部诗集,一部写满悲愤,同时也蓬勃着英雄豪情的诗集。
举世不第,壮志难酬的杜甫,也效仿了李白,云似地飘来飘去,将自己融入高山,融入大川,融入人民。
高山的巍峨,赋予了杜甫“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斜的豪情;大川的壮阔,赋予了杜甫“白鸥没浩荡,千里谁能训”的气魄;人民的疾苦,赋予了杜甫“朱门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悲愤!
杜甫虽有“至君尧舜上,再使风俗醇”的远大抱负,但大唐的土地上却没有留给杜甫施展抱负的那一片空间。于是,杜甫就成了那一片漂泊不定的云,一片写满了诗的云。
仰视这片云,它偶尔也能与别的'云相遇,使他暂时丢掉了孤独寂寞,但这短暂相遇之后呢?当然几片志同道合的云消散了,永远离他而去之后呢?此时,充斥着杜甫的内心,映入了我的眼帘的却又是“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的孤独和悲凉。
你想做一只鸟,却没有高天任你来飞;你想做一条鱼,却没有阔海凭你来跃。
你只能做一片云,飘在满是忧愁,满是痛苦的天空中,默默地看着战火纷飞的大唐土地,看着浮华衰败的大唐朝廷,看着痛苦不堪的大唐百姓,转头然后默默地掉着眼泪,慢慢地消散。
可是你的灵魂却化成了一部诗集,记录了你的所见、所闻、所感。
这部诗集落在了人间,被无数人看到,又被无数人传播;让无数人落泪,又让无数人崇敬。
我也有幸拜读了它。
李白传读后感 篇9
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
——题记
红日高垂,云卷云舒,春日草木郁郁葱葱。长安书斋中,摊平宣纸上,一片浓墨连篇,执笔落下的,是杜甫对挚友李白的殷切思念。
杜甫,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
人们总喜欢对比,尤其是生在同一时代的名人。若说李白与杜甫在同一时代却又有点不妥,因为前者在盛唐肆意,而后者的人生却在晚唐才缓缓展开。可是虽说时代不甚相同,但天才间的惺惺相惜却也让他们成为了挚友。而他们的对比,也由此开始。
李白生于盛唐,他写的诗,浪漫奔放,受到当时的游侠和求仙风气的强烈影响,游侠和求仙不仅是他生活的重要部分,更是他诗歌的一个鲜明特色。
可杜甫却是完全不同的,在他的一生中,极少有这种生活,唯一涉及到的,还是他与李白携同云游的日子里,他写的诗,大都沉郁顿挫,带有深深的悲慨色彩。
若是李白的人生让人啧啧称奇,而对杜甫的人生则只有一声长长的叹息。
杜甫的人生可以说是悲惨的',落第,被贬,流亡,战乱,家散,国破……最终也逃离不过一个贫困潦倒,郁郁病终的结局。
744年,杜甫初遇李白。“二年客东都,所历厌机巧。”这不仅是杜甫对商贾勾心斗角生活的厌烦,还是接触李白时油然而生的感触。天才们的相遇总让人觉得相见恨晚,李白大杜甫十一岁,两人是截然不同的性格却能一同游历,谈笑风生。
最后二人分手后,却再也没有相见了,“石门上的金樽也没有‘再开’”。李白在分别后又陆陆续续结识了许多好友,他的诗中也再没有他了,而杜甫却愈加思念对方从而留下许多名句,直至李白离世。从这,也可以看出两人的不同。
李白像是雄鹰,向往无际的蓝天,不会为了某事或某人牵绊太多,他喜爱漫游,喜爱新事物,所以他是浪漫的,极具个人主义色彩;而杜甫却在这方面显得更一往情深些,他喜欢怀念美好的往日,因此也对现实认识得愈加透彻,所以对黑暗十分敏感,显得更为忧时忧民,悲天悯人。
这样的杜甫也不由得让人感叹社会的巨大影响,在这样一个战火飘零的年代,它既毁灭了杜甫,可又成就了杜甫。它毁灭了杜甫沉稳安定的生活,毁灭了杜甫温馨美好的家庭,可古人有云“国家不幸诗家幸”,正是这样流离漂泊的生活才让杜甫留下了无数佳作。
杜甫和李白的人生是两种截然不同的人生。比起李白,杜甫的一生就像是繁华落尽,枯叶化蝶的凄凉。与李白的会合,对于他来说,是段不可多得的友情,对于我们来说,却是宝贵的财富。
李白传读后感 篇10
他是杜甫,大笔一挥,满纸都是岁月的伤痕。
——题记
人生于他,竟只如一场秋凉。
他伴着开元盛世诞生,正是因为经历过繁华,才会在落寞时叹息。在人们心中,他一直都是一个忧国忧民的诗人。
杜甫的夙愿,从来不是独善其身,他想要的,他向往的,第一盖世才华,辅弼天下,赈济苍生。
为此,他苦苦寻觅,却无奈落得萧索。
只是,长大后才发现,原来大唐的故事,并不如想象中的那般平稳。
如果说,李白的诗是以梦为马,那杜甫就必定是以笔为刀。越是到后来,他看得越清晰,社会的动荡,时局的动荡,朝廷的昏暗,百姓的.疾苦,都曾在他的笔下出现。只可惜,他一介布衣,自是人微言轻,下笔再用力,也挽救不了一个时代的暗淡。
就像,孤灯一盏,照不亮万张乾坤。
报国无门,济世无路,诗中之词再犀利,也阻挡不了奸佞小人在庙堂之中翻云覆日。
那份赤诚之心,终究没能被那个王朝真诚安放。
为了走入庙堂,他投诗干谒,却只落得个“野无遗贤”。
奸佞之词,还真是讽刺。
长安,繁华是别人的,喧嚷是别人的,欢颜是别人的,他像个局外人,望着宫阙楼台,默然叹息。
那段日子,杜甫在命运的轮盘上,彷徨无措。
长安月冷,一纸凉薄。
后来,安史之乱爆发,杜甫在逃亡过程中不幸与家人走散,可即使是这样,他也不忘为国效力。
只可惜,统治者从盛世的梦中惊醒时,却至万千苍生于不顾。车辕乱撞,那是他们逃跑时的不堪。
至德二年,杜甫被肃宗授为左拾遗。
正是那年,杜甫走进了宦海,可是,身为官员的他,做不到左右逢源,学不会虚与委蛇。他没有敏锐的政治嗅觉,这是杜甫很难在这个刀光剑影,尸横遍野的地方立足。
等待他的,是不久后的贬官。
正是应了那句话——乱世之中,人如秋草。
杜甫历尽了萧瑟飘零,却依旧不知何处落脚。
生活这盘棋,并非我们落子。
五十九年的岁月,杜甫过得足够厚重,虽不艳丽,却足以惊艳世人。
他是杜甫,记挂苍生,已被苍生记挂。
他是杜甫,千年岁月,他的名字与故事不曾被磨灭。
大唐盛世,那个跳出来冷眼旁观的人,叫做杜甫,
李白传读后感 篇11
我爱读古诗,我爱在古诗的意境之中畅游。这次,我畅游在唐代大诗人李白的诗中。
“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让我形象地感觉到了月亮,让我看到了儿时天真烂漫的李白。“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让我看到了祖国山河的壮观美丽,让我看到寄托情怀于山水之中的李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让我感觉到朋友分别时的离情别绪,让我看到了注重友情的李白。“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让我感受到深深的思乡情怀,让我看到了思念故土的李白。
虽然上面这几首诗写得很生动,但是我最喜欢的还是李白写的那首《行路难》,我被诗人所表现的豪情壮志吸引了。这首诗的内容是:“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诗中描写了:李白的朋友设下盛宴为他送行,爱喝酒的李白,要是在平时,因为这美酒佳肴,再加上朋友的一片盛情,肯定是会痛饮三百杯的。。然而,这一次他端起酒杯,却又把酒杯推开了;拿起筷子,却又把筷子放下了。他离开座席,拔下宝剑,举目四顾,心绪茫然。停、投、拔、顾四个连续的动作,形象地显示了内心的苦闷抑郁,感情的激荡变化。接着李白连续用了几件很难做到的.事情,表达自己一生坎坷的遭遇。诗的最后,作者笔锋一转,写出了他的。倔强、自信以及对理想的执着追求,表现了诗人勇往直前的大无畏精神。
坐在书桌前,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脑海当中不断回味着《行路难》这首诗中描写的景象,我不由得被李白那诗人的灵感和丰富的想象所折服。在我眼前,一个志向远大、胸怀磊落的人物形象越来越清晰。我相信今后,在我前行的道路上,也许会遇到障碍重重,但我会象李白所说的那样,乘长风破万里浪,挂上云帆,横渡沧海,一直到达理想的彼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