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细细品完一本名著后,大家一定对生活有了新的感悟和看法,这时就有必须要写10篇读后感了!千万不能认为读后感随便应付就可以,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读《西游记》有感,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西游记2000字读后感 篇1
书就像大海,让我们尽情地遨游。
小时候,我不爱看书,直到一次偶然的机会,让我爱上书。那天,我一个人在家,电视机坏了,手机也没有电了,我的目光也就转移到了书柜,我随手拿了一本《西游记》,便津津有味地看了起来。
没过多久,书中的内容就像一条铁链“拴”拄了我。《西游记》里有法术高强的孙悟空、乐于助人的唐僧、心地善良的沙和尚、贪吃又懒惰的猪八戒,他们师徒四人去西天取经。他们一路上“跌跌撞撞”,遇到了许多妖精,如:牛魔王、白骨精……让我记忆深刻的是,孙悟空和沙和尚去给他们的`师傅弄斋饭时,悟空叫八戒看好师傅。“好,没问题”八戒爽快答应到。但是孙悟空还是放心不下师傅。就用他的法术在唐僧和猪八戒身边画了个圈儿,这下可放心了,孙悟空就和沙和尚去弄斋饭。可是猪八戒却忍不住睡着了。后来,师傅就被一阵妖风给抓走了。等孙悟空他们回来时,师傅却不见了。孙悟空在这时想到了一个办法,他们用调虎离山之计把唐僧给救了出来。他们历经了千辛万苦终于来到了“西天”,最终取到了真正的经书。
一连几个小时,我都沉浸在这本《西游记》中,直到妈妈叫我去睡觉时,我才意犹未尽地合上书本。
打那以后,我爱上了看书,因为它不仅给了我知识,还给了我战胜困难的勇气和力量。
西游记2000字读后感 篇2
《西游记》是中国四大名著之一。它是吴承恩老先生的著作,讲述了一只神通广大的泼猴,一位慈悲为怀的大师,一头留恋红尘的神豕,以及一名深藏不露的将军去西天取经的故事,它色彩斑斓,却又暗藏玄机。
《西游记》写西行求法,象征着一项了不起的事业。一遇重大困难,猪八戒就想回高老庄,“回炉做女婿”。孙悟空也不是没有回花果山“称王道寡,耍子儿去”的念头,只因头上戴着紧箍咒,“恐本洞小妖见笑”未走罢了。唐僧虽无半途而废之念,但也常作乡关之思。心不旁骛,笃而行之,宁静淡泊,一直坚定着去西行求法者唯沙僧一人而已。孙悟空一路炼魔降怪,图名不图利。猪八戒一路所作所为,图利不图名。纵然是圣僧唐三藏,其所以矢志西行,亦“大抵是受王恩宠,不得不尽忠以报国耳。既不为名,又不为利,心无二念,但求正果者唯沙僧一人而已。”沙僧还有个突出特点就是默默奉献。在取经途中,大多数情况下他都在默默地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儿,像八戒动辄在行者已打死的妖怪身上还筑上一钯,嘴里大叫:“此是老猪之功!”这种事儿沙僧是不会干的。面对孙悟空的天马行空,沙和尚虽然也曾有“嫉妒之意”,却能迅即自我克服,因而不仅始终没有去干扰孙悟空的建功立业,反倒在全力助成。沙僧一般在两个师兄都去降妖时,默默担负起保护师父的重任。当妖怪来袭,自己明知本领低微,也要挺身而上。这就使他不失为一个正派的人、高尚的人、有益于取经群体的人。
但是沙僧仅仅只有美德,还谈不上一个成功的形象。《西游记》的可贵,在真实地展示人物性格中的缺点,那就是“奴性”意识。“和事佬”的身份,使他不能像孙悟空一样,敢说敢干,充分表达自己的喜怒哀乐;“苦行僧”意识,使他不能同猪八戒一样,无所顾忌地追求世俗的七情六欲。总之,是赎罪意识与奴仆身份决定了他的性格缺陷。沙僧本来是在天宫稳做卷帘大将的,只因失手打碎玻璃盏这个偶然性的失误,便彻底改变了他的命运。因此,观音菩萨劝他跟取经人当个徒弟,他当即表示“愿皈正果”。他一心一意西天取经,希望以此赎清自己打碎玻璃盏的罪过。第40回,红孩儿捉去了唐僧,八戒和悟空提出散伙的话,沙僧一听,便“打了一个失惊,浑身麻木”,说道:“师兄,你都说的是那里话。我等因为前生有罪,感蒙观世音菩萨劝化,与我们摩顶受戒,改换法名,皈依佛果,情愿保护唐僧上西方拜佛求经,将功折罪。今日到此,一旦俱休,说出这等各寻头路的话来,可不违了菩萨的善果,坏了自己的德行,惹人耻笑,说我们有始无终也!”。可见,赎罪意识已经深入到了沙僧的骨髓,也导致他依顺随和,忍辱负重。悟空说他是“好人”,八戒背后讥他“面弱”,实际上都是说他太少“自我”,太少“个性”。
沙僧的驯顺服从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奴仆身份。《西游记》中的沙僧名为“卷帘大将”,但那只不过是皇家为了显示自己的威风。他虽然也曾自我夸耀说:“南天门里我为尊,灵霄殿前吾称上”,“往来护驾我当先,出入随朝予在上”,但身份却相当低微,实际上只是奴仆。比起悟空的大闹天宫和八戒的调戏嫦娥,沙僧失手打碎玻璃盏并不算什么罪过,可他受的苦难却最多。但他却连一点抗争的念头也没有,只是默默忍受。在《西游记》中描写悟空,最常用的字眼是“毛脸雷公嘴”;描写八戒,最常用的字眼是“长嘴大耳朵”,都准确地揭示了人物的外貌特征。唯有描写沙僧,最常用的字眼却是“晦气色脸的和尚”。当我们明白了沙僧的奴仆身份,我们就会明白作者的这种描写,是多么准确地把握了这个人物的身份、地位所带来的最独特的外貌特征。晦气者,倒霉也。沙僧既是奴仆身份,平时当然饱受窝囊之气。特别是他的职责就是侍奉玉皇大帝,常言说“伴君如伴虎”,他敢有一丝一毫的松懈吗?长此以往,他那张脸便不能不变成“青不青,黑不黑,晦气色脸”。他的驯顺服从个性也就在这样的生活过程中被体现,成为一个奴性人格的形象。
总而言之,沙僧形象既体现了奴隶文化的本质特征,又代表了农耕文明背景下普通民众的基本性格特征。他的善良老实、埋头苦干、任劳任怨、默默奉献,都表现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进行任何一项伟大的事业,这些美德都是不可或缺的。但沙僧身上这些“美德”,又都和他循规蹈矩、驯顺服从、明哲保身的奴性不可分割,浑然一体,而奴性又是妨碍我们民族想象力和创造力的根本大敌,是我们事业成功的大敌。因此,表现在沙僧身上的“美德”,只有与强健的个性和富于抗争与进取的精神紧密结合在一起,只有“诉之自身意志”,才有可能焕发出真正炫目的光辉。
西游记2000字读后感 篇3
这两天,我把《西游记》又看了一遍。既然看了,那我就说说看完的感想吧。
这次看《西游记》,我知道了猪八戒和沙和尚都是天宫中的大将和元帅,因为犯了错误,才让他们保护唐僧去西天取经,立功补过。
当然,我最喜欢的还是孙悟空。孙悟空是小说里的.主角,要是没有孙悟空,没有大闹天宫,去西天取经的事就不好玩了。
孙悟空是一只石猴子,为什么叫石猴子呢?因为它是从石头里蹦出来的嘛。孙悟空活泼、开朗、天真、聪明,经常在师徒最危险的时候去救他们,孙悟空还有72变的本领,火眼金睛……小说里,我最喜欢的是大闹天空、三打白骨精、三借芭蕉扇这些精彩故事。
孙悟空胆子大得很,不管什么妖怪、妖精,他都会第一个冲到天空,踩着跟斗云,睁开火眼金睛,抛开金箍棒,不惧艰险地去战斗。而且只要能战斗过的,就把它捉起来,经过战斗知道妖怪比他厉害的,就不跟他打了,动动脑筋,去请比他更厉害的菩萨来捉他们。我们要学习孙悟空这种不怕困难、爱动脑筋的精神。
哈哈,你是不是也想看一看《西游记》了呀?
西游记2000字读后感 篇4
猪八戒,亦称猪悟能,他原是天庭玉皇大帝手下的天蓬元帅,掌管天河。
安天大会时,八戒因醉酒调戏嫦娥被玉皇大帝逐出天界,到人间投胎,却又错投猪胎,嘴脸与猪相似。他咬杀母猪,打死群彘,又招赘到福陵山云栈洞的卵二姐家,想不到一年卵二姐却死了,只留下一个洞府给他。
至此,他栖身云栈洞,自称“猪刚鬣”。
后来,观音菩萨赐法号悟能(其深意为“无能”),唐僧西去取经路过高老庄,猪八戒被孙悟空收服,被唐僧收为二徒弟后,为让其继续戒五荤三厌,唐僧给他起了个别名唤作“八戒”。
猪八戒从此成为孙悟空的好帮手,一同保护唐僧去西天取经。
猪八戒是唐僧取经团队中的二师兄,是吴承恩老先生在《西游记》这部作品中着力塑造的一个喜剧典型。
在悟能二师兄的身上,既有人的吃苦耐劳、憨厚率直的品质以及贪婪自私的本性,又有神的本领,同时还有猪的形体特征,这充分体现了作者把人性、神性、猪性三者完美结合。猪八戒有句口头禅:“自古多情空余恨,此恨绵绵无绝期。”
一度时期,猪八戒竟然成为影视片中的红人,成为被人们喜爱同情的喜剧人物,仅以猪八戒为主题的电视剧就拍下好几部,如《魔幻手机》《春光灿烂猪八戒》《福星高照猪八戒》《喜气洋洋猪八戒》《天上掉下个猪八戒》《浙版新西游记》等等。妙趣横生,语言幽默,画面精美,无一不逗人乐,招人爱,还有动画片《猪八戒吃西瓜》。电视剧《宝莲灯》中,猪八戒还为沉香、丁香、敖春担任师傅,观众将他戏弄为“最滑稽的师傅”。
还有人闲得无聊,给猪八戒算出了星座——按照性格分析,猪八戒毫无疑问是双子座,他懂得变通,貌似圆滑却很忠厚,毛病虽多却也可爱。没烦没恼,没心没肺。看似见谁爱谁,花心好色却永远惦记着家里的妻子高翠兰。
尽管如此,但我并不想加入猪八戒的粉丝一族之中,只打算就他是否真的能够崇敬佛法,修成正果,庄严净土,以鄙人之凡俗眼光,做一点分析与考察而已。
按照《西游记》所志,猪八戒早就已经成了正果,被西天如来佛祖敕封为净坛使者。
猪八戒贪吃贪睡,自私自利,好进谗言。他常常想作弄人,但不是搬起石头来砸自己的脚就是作茧自缚自作自受。
在《西游记》中,猪八戒不习惯更不喜欢长期在外奔波的行旅生活,他护僧取经是出于无奈的,所以在西行途中遇有劫难,总是第一个打退堂鼓,要散伙,卖行李、嚷着回高老庄做女婿、种地过日子,这种回归土地、眷念家园、渴望定居生活的心情,也正是长期依附于土地的典型的农民意识和农民心理。
据说,《西游记》作者吴承恩开始创作时只有唐僧与孙悟空两个角色,后来吴承恩闻知侄儿老家有个叫朱八的懒汉,偷吃侄儿的西瓜、调戏侄儿的漂亮老婆、放猪啃烂几亩地的西瓜……之后朱八一听说吴承恩要为侄儿打告发他的官司,他还持刀上门威胁吴承恩等等,是一个典型的乡村无赖。吴承恩把朱八变换为猪八戒,认为这种人,只能戒除种种毛病,方能修成正果。
于是我们可以说,猪八戒是一个来自乡村农民的典型化身,他深刻存在守着土地而养成的顽固的保守心理,和神、道、佛相对立,表现着普通劳动人民的生活愿望。
猪八戒身上贪财、贪色、自私自利,还表现着明代社会好色好货思想的沉淀,反映了当时小生产者、小市民的意识特点,具有那个时代的思想特色。
可为什么连这样一个人也最终修成正果,被如来佛封为“净坛使者”。
有人说,这与猪八戒的知错就改,能听取领导和同事的意见有重要联系(其实这与悟空的‘教育、监督、督促’有很大关系),做到了悬崖勒马、甚至是浪子回头。
据说,佛界正大光明。佛祖法相无边,既蒙此封赏,也即表明二师兄功德的确能与之相应,我等凡夫俗子原本无权说三道四。
只不过,人神始终若一,人世间历来就有些封赏是靠不住的,名与实并非总能相副,倘若联类比附观照一下号称世外而实在世内的极乐世界,那未必就是在天下本无事庸人自忧之。
何况即便根据《西游记》里的白纸黑字,疑窦也不难发现。
想当初,五圣成真之时,如来依次对唐僧、悟空、悟能、悟净、小白龙(白马)论功行封,其他四人均无言语,唯独法名悟能的猪八戒一听就嚷道:“他们都成佛(其实,仅仅只有唐僧、悟空成佛),如何把我做个净坛使者?”
佛祖只好解喻他:“因汝口壮身慵,食肠宽大,盖天下四大洲瞻仰吾教者甚多,凡诸佛事教汝净坛,乃是个有受用的品级,如何不好!”
一问一答间,浑似古今中外凡俗界一方嫌弃官小了,厚着脸皮讨大官当,另一方便以肥缺实惠多大等特权安抚之,而且裸地,油腻腻地,唯有过之毫无不及。
如此这般才成了正果,怎么不叫人犯疑?!
更何况,这里还可以套用一条人世间的规律,亦即看一个人,大抵从他的过去,可以推测他的现在;从他的过去和现在,可以推测他的将来,很少有例外。
当然,人也可以改造、改变,但若属于劣根性品质,通常改也难,正如民间俗语“江山易改,本性难移”。
西游记2000字读后感 篇5
20xx年的寒假,我阅读了中国著名的古代长篇小说《西游记》,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是猴王出世的故事。
文章讲了这样一件事:在花果山有一只石猴,生活得快活逍遥。一天,他在瀑布后发现了水帘洞,就与众猴住了进去,并且成为了“美猴王”。
我最佩服石猴的勇敢了。当群猴在山中游玩,发现一股瀑布飞泉的'时候,一只猴子说:“那一个有本事的,钻进去寻个源头出来,不伤身体者,我等即拜他为王。”连喊了三声,石猴说:“我进去!我进去!”他瞑目蹲身,将身一纵,径跳入瀑布泉中,发现了水帘洞,给群猴找了一个安身之处。没有人进去过瀑布,没有人知道瀑布里面是否安全、瀑布的一切都是未知的,而石猴却大胆地跳了进去,说明他具有冒险精神,无所畏惧。这一点让我非常佩服。
我是一个比较文静的男孩,平常上课的时候很少举手发言,因为我害怕回答得不正确,出现十分尴尬的场面。但四年级时的一堂数学课,改变了我的想法。课上,老师让同学们讲解题思路时,我觉得很简单,便克服紧张举起了手,老师真得点了我的名字。我站起来战战兢兢地走上讲台,结结巴巴地讲完了这道题,手心都冒汗了。当我以为老师很失望时,同学们却响起了热烈的掌声,老师也笑着夸我,我忽然觉得发言也没有什么可怕的。后来,只要有我会的题,我都积极举手发言。
猴王出世这个故事让我懂得了凡事都要勇于去尝试的道理。
西游记2000字读后感 篇6
孙悟空是融神的威力、人的性情、猴子的乖巧为一体的艺术形象。《西游记》第一回便使孙悟空这种神、人、猴浑然一体的形象跃然纸上。
有一日,天气非常炎热,猴群他们在山间之中洗澡,看见前面有一股瀑布飞泉,非常好看。猴群儿说:“真是好水,谁敢进去寻个源头来,我们就拜他为王。”石猴呼地跳了出来,高声喊道:“我进去,我进去!”
孙悟空的这一跃,看似简单平常,然而需要的是勇气;如果没有勇气,机遇就不会归属于孙悟空了。如果没有这勇敢的一跃,就只能否在关键的时刻敢于尝试那成功的一跃呢?
美猴王在花果山带着猴子们游山玩水,好不快活逍遥。如果就这么逍遥下去,恐怕就没有后来的孙悟空了。终于脱胎换骨,为后来的英雄业绩奠定了基础。正是孙悟空这种不满足现状,积极进取的'精神,才造就了一代叱咤风云、惊天动地的英雄。
读了这一则故事使我们明白了机会总是垂青于那些有勇气的人,成功总是伴随着不断进取的人,我要努力学习,不断攀登新的高峰。
西游记2000字读后感 篇7
暑假的时候看了吴承恩写的《西游记》,之前看过《西游记》的电视剧,但是从来没有完整看过。这个假期终于看完了这本书,不禁被里面的故事所吸引。
这本书里主要有四个人,分别是唐僧,孙武空,猪八戒,沙僧。其中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孙武空。因为他喜恶分明,机智勇敢,不怕困难。在的故事中,他一次次识破了白的'诡计。白第一次成了老太婆,第二次成了少女,第三次成了老人。但是,不管她怎么变,都逃不过孙武空的眼睛。他不顾唐僧的阻挠,即使唐僧念了咒语,孙武空还是坚持打白,最终保护了唐僧。
我曾经缺乏不怕困难,坚持学习的精神。比如有一次我做了一道很难的数学题,我想:这道题太难了。反正回家可以问爸爸,不用绞尽脑汁。于是我放弃了。看完这本书,我告诉自己,以后要向孙武空学习,向他不屈不挠,永不放弃的精神学习。所以,现在我努力钻研难题,克服难题,直到弄懂,才放弃。
其实生活中很多事情都是这样的,困难无处不在。只要有孙吴空孙悟空三打白骨精的精神,就不怕克服困难。
西游记2000字读后感 篇8
“唐僧骑马咚那个咚,后面跟着个孙悟空……”女儿念着我教给她的儿歌,念诵完后又缠着我问:“孙悟空他们为什么要去取经啊?”这个问题难倒我了,对于一个还没有完整了解《西游记》内容的孩子来说,难以理解什么是“经书”,为什么要“取经”。所以,我想了想,告诉她:“因为那是他们的梦想!”
大概80后一代都是由于六小龄童版的《西游记》而开始了解这个伟大的故事,加上后来接触到的各种关于孙悟空和《西游记》的影音、书籍,让我们深入的、多角度的了解和解读《西游记》。从儿时开始,孙悟空的形象就深刻地存储在大部分80后的记忆里。如果问起《西游记》里最喜欢谁,大部分人应该会异口同声地说是孙悟空。近年来,各种媒体平台涌现出很多《西游记》的评论文章,多数文章中的孙悟空从“万众仰望”变成了“不受待见”的人物,我不禁疑惑,究竟是我喜欢错了孙悟空,还是我不了解孙悟空呢?
于是,我找来《西游记》原着,细细品读。作为四大名著之一,看完后发现有很多值得品味的内容。师徒四人中,我仍对孙悟空情有独钟。《西游记》的故事,也是孙悟空的成长史。
当石猴出世,他可以在花果山岁月静好,可却不安现状,求长生、学本事。孙悟空的这段经历映射出人幼年求学那段时光。人出生后懵懵懂懂,幼年期只喜玩乐,直至步入学堂。此时的孙悟空梦想很简单:长生不老。就好像我们在学校时写的作文《我的理想》,文中要当一个画家、音乐家、科学家等等诸如此类。其实这个简单的理想在我们努力学习专业知识后是可以达到的,但这只是安身立命的职业规划,不代表我们终极一生奋斗追求的目标,或者说,这个理想只是人生起点,而不是终点。
当学成归来,他心高气傲,要当仙官,要与神仙平起平坐!孙悟空进入青年叛逆期。谁不曾年少时踌躇满志,满腔热血,个性张扬,叛逆不羁?就像孙悟空不甘愿做一个受制于人的弼马温,他大闹天宫,誓与天齐,因为他对现实有着不愿屈服的呐喊,渴望着平等和自由,拥有改变命运的可能!回想起自己青春年少时,何尝不是对各种规矩说“不”,相信自己能够改变世界,希望世界因自己而不一样!“齐天大圣”这个理想,是宏大但却自私的,因为跳出权力和规则之外,作一个不受约束的“特权者”是这个理想的出发点。就像年少时人们的叛逆,也就是为了标榜自己“与众不同”。
当被压在五指山下五百年后,他护送唐僧西天取经,最终修得“斗战胜佛”。这个时期的孙悟空,才真正进入成年后的奋斗阶段。取经路上九九八十一难,跋山涉水,披荆斩棘,降妖除魔,正是这些磨炼,让孙悟空开始慢慢积累自己的力量,锻炼自己的心性。(bMRbh.coM 笔墨评语网)
他开始成熟,有责任心、有担当。在唐僧偶尔泄气的时候,他会鼓励师父继续前行;在降妖伏魔时,他会与悟能、悟净分工合作,不居功自傲;在遇到困难时,他不再莽撞行事,摸索门径,化险为夷。他开始学会利用、分配自己的资源,高效行事。
他开始成熟,渐渐充满“人性”。《西游记》中有一段他因为三打白骨精被唐僧误会逐出师门,后唐僧遇难,悟能去找孙悟空解救师傅,这段故事大家都耳熟能详。但书中有个细节,我一直感动不已:在赶去救师傅的途中,经过东海,孙悟空要下海去净净身子。悟能奇怪,解救师傅迫在眉睫,还净身?孙悟空答:“我自从回来,这几日弄得身上有些妖精气了。师傅是个爱干净的,恐怕嫌我。”虽然经受委屈,但他对待师傅的那份尊敬,散发出善良、敬畏的人性光芒!
他开始成熟,因为有了更远大的“理想”。青年时的他想成为“齐天大圣”,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取经路上一路走来,他完成了由小我到大我的跨越。取经成佛是达成理想的结果,普渡众生才是实现理想的缘由。因此虽然戴上了紧箍咒,但是心却比以前更自由,真正的自由不是为所欲为,而是有所为、有所不为!
他虽已成熟,但不迷失。成年后的我们,心中太多的杂念,似乎“圆滑”才是处世之道。因此才会有大量文章来抹灭孙悟空的作为,而传播猪悟能的八面玲珑和沙悟净的任劳任怨。取经途中,虽历经艰险,孙悟空初心不改,瞪起他的火眼金睛,横扫世间妖魔鬼怪。
儿时的我们,心思纯净,喜欢他善恶分明的个性和永不妥协的精神。现在我们已经长大,知道《西游记》只是神话,难道就要妥协,不再承认“孙悟空”给予我们的力量吗?不,虽你我都已长大,但要始终保持赤子之心。不忘初心,就像六小龄童说的“苦练七十二变,笑对八十一难”,相信我们也能像孙悟空一样取得“真经”,实现我们最初的梦想!
西游记2000字读后感 篇9
《西游记》中的四个主角形象塑造十分鲜明。
其中,我最喜欢的角色是孙悟空。孙悟空是勇敢的化身,七十二变和腾云驾雾的本领让我每次无不叹为观止,他就像现代影视里的superman一样除魔为道,维护正义。他热爱自由,性行不羁,一直是西天取经队伍里的主力。
唐僧,执于善心善念,一心向佛,认为世间的所有物都是善良的,却多次因此被妖魔鬼怪捉去。他的善性太过于偏执,而不能明辨是非曲直,几次错怪孙悟空并将其赶走,这也是我讨厌唐僧的重要原因之所在。但因为他一直坚定着想要普渡众生的信念,才团结了取经队伍。
而猪八戒,他好吃懒做,做什么总想着吃和偷懒,不能消除杂念一心取经,几次三番的怂恿取经队伍散伙,并多次在唐僧耳边吹风,说孙悟空的坏话。但也在一直尽力努力的保护唐僧西天取经。
沙和尚,给我的'感觉一直是憨厚老实、任劳任怨的形象。队伍里的行李一直都是他在挑着,但他并没有丝毫抱怨。他十分平和安静,以至于很多时候让人都忽略了他的存在。他在队伍里能力最弱,到也在一直尽心尽力的做好自己的事情,不给别人添麻烦。
总而言之,《西游记》中塑造的师徒四人的形象、性格特点大相径庭,但人物个性十分鲜明。其中不同性格的人相辅相成,组合了一只完美的取经队伍。
这对我们今后的写作,塑造人物形象也有很大的帮助。所以,《西游记》是一部十分优秀、具有价值意义的神魔小说,无论看多少遍都无法厌倦。
西游记2000字读后感 篇10
西游记是讲述齐天大圣孙悟空不平凡的出生,与其在花果山,水帘洞的生活,之后,与师父唐三藏,师兄弟猪八戒,沙悟净展开前往西天取经的艰辛旅途。
这本书中令我印象最深刻的章节是第二回—「三星洞访仙学道」,虽然只是短短的一小章节,但孙悟空与菩提祖师之间的暗语互动却令我印象深刻,也佩服行者的聪明伶俐,竟能知晓祖师给他的暗号,
并且学会了七十二便等通天本领。还有第二十三回—「唐僧八戒饮水怀胎」,哇!只是喝了河水,竟然就怀孕了,不论男女都会生呀!八戒的一句话「我的妈呀!这孩子从哪里出来呀!」堪称一绝,令我不禁捧腹大笑。幸好,之后悟空和悟净两人到了解阳山,和如意真仙大打一战后,取得泉水,才消除了胎气。
西游记,真不愧是中国四大名著之ㄧ,真的十分好看。每一个章节都有许多不一样的'惊险冒险,让人不由自主的一页一页看下去。虽然大家都认为悟空法力高强,是最厉害的,但我却有点不以为然。他法力高强是无庸置疑的,但我认为西天取经的旅途之所以会如此有惊无险的顺利,而非悟空一人的功劳。不管怎样说,西游记真的很好看,是中华民族的骄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