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品读完一部作品后,相信大家都积累了属于自己的读书感悟,是时候静下心来好好写写读后感了。那么如何写读后感才能更有感染力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赏识你的学生》读后感(精选7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周弘赏识教育读后感 篇1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詹姆斯说过这样的话:“人性中最深切的本质就是被人赏识的渴望。”无论年龄大小,地位高低,人们都希望得到别人的赞同,都不会拒绝别人的赞扬,来自别人的赞扬或奖励,都会令被表扬者产生愉悦的情绪体验。
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我深体会到被别人赏识的重要性。学生被教师赏识,就会发挥学习积极性,就会学有所成。教师被领导赏识,就会发挥工作积极性,就会“教有所得”。如何赏识你的学生、怎样赏识你的学生?其实我们的老师都在“赏识”中成长起来,只是我们没有理论上的归纳。事实上我认为赏识含信任、尊重、理解、激励、宽容、提醒。而这些都基于一个字——爱。看着《赏识你的学生》的内容,感触颇深。我不由地体会到一位成功教师的教育艺术,更体会到教师平时不经意的言语,有的会影响学生一生,有的会毁了孩子的一生。做为一名教师应用心教育学生,善待每一个生命,突出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教育学、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潜能充其量开发足10%,每个孩子,哪怕是残废孩子都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
在具有无限发展可能性的生命面前,我们应当学会:哪怕天下所有的人看不起的孩子,做教师的也要眼含热泪地欣赏他,爱他,为他创造存在的意义而自豪。因为赏识,有着相当巨大的教育魅力。它把儿时略显痴呆的卡尔·威特造就成八九岁就通晓六国语言,14岁被授予哲学博士学位,16岁获得法学博士学位,并成为柏林大学法学教授的学术奇才;它将眼盲耳聋自暴自弃的海伦·凯勒培养成"世界天使"、美国20世纪十大英雄偶像;它把智商只有健全人30%的舟舟推上了保利剧院的指挥台。
那么对于那些成绩不大优秀,行为规范稍有偏差的正常学生我们是如何对待的呢?这是一个活生生的例子:那天,一个成绩一般的学生与一个成绩优秀的学生在一起玩游戏,由于玩得投入,结果迟到了。此时,老师正在教室里讲课,听到“报告。”知道他们迟到,心里气极了,对成绩一般的学生说:“阉鸡也跟着凤凰飞。”便让优秀的学生进入教室。班上的学生听了,笑成一片。此时这个成绩一般的学生的心情难过极了,因为他告诉成绩优秀的学生“时间到了,别玩”。
从此,这个学生对这位老师的课产生厌学情绪,成绩一落千丈,最后这个学生辍学。现在,这个学生说起这件事,还认为这个老师毁了他的前途。是的,老师不经意的话语,有时会挫伤学生的自尊心,甚至会把学生美好的梦击个粉碎。偶尔我们重拳出击,学生肯定会倒在地上呻吟。在平时我们要讲究教育艺术,注意用一个生命对另一个生命的理解与爱,用平等的沟通与对话帮助,“让孩子摆脱噩梦”,把“问题孩子”从悬崖边沿上拉回,还他们以快乐、自信的天堂,走进美好的明天。教师对自己的一言一行必须十分谨慎,尤其是对学生的批评、教育乃至微小的埋怨、责备,都要慎之要慎,切不可随心所欲,信口开河,稍不留神,便会给学生造成某种心理上的伤害,造成我们永远的遗憾。
做为教师,能赏识学生、尊重学生,一切为了学生,不断帮助学生进步,理所当然的也会得到学生的信任、尊重和爱戴。融洽的师生关系会使我们的教育教学如鱼得水,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我所教的班级里,教学活动一般都进行的很顺利,要求学生完成的任务他们都会很好地完成,需要他们配合的'工作他们也会积极配合。课余时间他们也喜欢和我交流思想、探讨学习和生活的一些问题。有一个叫蒋建的学生,他是比较调皮的,很喜欢画画,常常因此在别的课上乱画,影响学习成绩,因此挨过不少老师的批评。我把他推荐到学校绘画兴趣班,认真教他一些美术基本功,肯定他的能力并且鼓励他加强学习。后来这个学生逐渐学会合理安排时间,学习进步很大,也以高分考上美术专业学校,教师节还给我送来一束鲜花。赏识学生就是理解学生、相信学生。
在新课程改革中,赏识学生将能给我们提供更多更好的教育教学工作方法,给新课程插上美丽的翅膀,产生强大的教育力量!我始终相信,一个教师能赏识学生,他也会为学生所赏识的当我们与学生心灵相通的时候,我们便看见了,看见了学生的长处、短处和与众不同之处。这时候,我们只需要做一件事,那就是抓住学生的闪光点加以激励,热情的激励。最好的激励不是表扬,更不是物质奖励,而是分享,学生若能感受到你因为他而快乐,会受到最大的激励。当教师每时每刻都在关注我们的学生,每一天每一节课都会遇到各类学生,宽容我们的学生,大多数时候,可以对他们的“愚蠢”的具体表现“视而不见”。对他们不合我们心愿的表现不要马上问“你怎么了”、“你是不是吃饱了撑着”,而是首先问“我怎么了”“我该怎么办”——这样反思一下,怎样进行引导,就往往会获得更多的教育智慧。
允许孩子重犯错误,要学会等待,有很多曾经令人烦恼的表现,在孩子的生命成长过程中会自行消失。赏识教育不仅不否认批评、惩罚,而且认为只要摆正位置,注意策略,就可以更大胆地批评、惩罚。例如《美丽的岐视》等篇章中的案例。人们往往会把“好朋友的提醒”当作生命的珍贵礼物加以接受。批评时讲究点“幽默”是个好办法。应该在充分鼓励的前提下批评。我们常用“太好了,除了不对的地方”,或者是“太好了,还可以更好吗”?学会分担是最好的提醒。
很多情况下,学生犯错误、考低分不是故意的,他们自己也很伤心,这时候,老师应该真诚地安慰学生,为他分担痛苦,而不能在伤口上抹盐,雪上加霜。信任、尊重、理解,是关于教育态度的原则,集中体现出一个爱字,对人不对事,是绝对的。要无条件地爱。激励、宽容、提醒,是有关于教育行为的原则,集中体现出一个导字,对事不对人,是相对的,要有策略地导。只有这样才是赏识你的学生的真正涵义。
周弘赏识教育读后感 篇2
《赏识你的学生》是由孟繁华主编,封面的那句“本书不仅会改变许许多多教师的教育理念,而且会影响千千万万孩子的一生”深深震撼了我。书中折射出教师善待每一个生命的教育理念像一层又一层的波浪不断冲击我的心灵,寻找我的成绩与不足,让我审视我的教育方式,让我沉思。
《赏识你的学生》一书所展示的,或是学生的心灵独白,或是感人至深的教育故事,或是精选的专家评析为教师们提供了与学生最直接、最深切、平等的心灵关照机会。书中的文字像是一朵朵含苞待放的花朵,绽放成如锦似绣的“文章”。正如这本书的后记中所说:“教育是充满着生机的鲜活的过程,是人与人心灵的相遇和对话。教育是期待,教育是牵手,教育是澄明,教育是心动;教育里洋溢着微笑的面孔,教育里饱含着真情的问候;教育中涌动着生命之流,绽放着成长之花,展现着智慧之境,培植着理性之魂;教育陪伴着人们成长、生活,教育已成为人们生命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我们的家长和老师一直认为现在的孩子们学习不用功,还不服管。当孩子出现问题时,往往采取简单而粗暴的方法来教育学生,因此孩子们被越来越高的期待压制得只知道埋头读书,从而远离了生活。这时就需要我们用赏识教育了。
我们的工作,就是要不断地关心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学校里的学习不是只把知识从一个头脑装进另一个头脑里,而是师生之间每时每刻都在进行心灵的接触。《老师您听我说》这一章节让我震撼,我们的学生心里有这么多的话要对老师说,他们对老师提出的要求是那么真诚那么合理。让我们记住他们对老师们说的话吧:老师,您一定希望我学业进步,让我也祝您教学成功,您的成功将是我进步的保证,我的进步也就是您成功的证据。
这充分说明了赏识教育是一种以尊重学生人格为前提,通过表扬来肯定学生的闪光点,实现对学生有效激励作用的“正面强化”教育,用欣赏的眼光来发现学生的可贵之处,让学生自己看到自己的闪光点,使学生每天都在一点点地进步和成长。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詹姆斯说过这样的话:“人性中最深切的本质就是被人赏识的渴望。”赏识就是爱的体现。它不是虚情假意的作秀,不是居高临下的宠幸,不是不讲原则包办代替的溺爱,它是发自内心的`真诚关爱与殷殷期待。它也许就是一句“你很聪明”,“我就知道将来你能成为xx家”,就是摸摸孩子的头、牵牵学生的手、甚至它还可以是一句“我以有你这样的学生而感到骄傲”。一句温馨的话语、一个爱抚的动作、一次表现的机会往往就能生动地表达你的赏识。赏识是春天的风,能让荒漠变绿洲;赏识是久旱后的雨,能让干涸的小河放异彩;赏识是仙人手中的点金石。赏识是真爱,教师只有把赏识的阳光撒向每一棵幼苗,才会在秋后收获累累硕果。请赏识你的学生,相信每一个孩子都是天才。请欣赏每个孩子的长处,肯定他们的每一个细微进步吧,赏识就是一种期待,而期待则是我们给成长中的学生最好的礼物。
周弘赏识教育读后感 篇3
《如何说孩子才肯学》一书沿用了《如何说孩子才会听怎么听孩子才肯说》的思路,针对家长当今面对的一大棘手问题——在这个充斥着各种娱乐和享受而又自由叛逆的年代,如何激励孩子在学习上拥有最大的积极性呢?在书中,作者化身为一位年轻无经验的教师,通过和父母们一起不断的探寻和讨论,从而寻找到了与一堆调皮不听话的学生沟通对话的有效方法,比如如何处理干扰孩子学习的.情绪、如何吸引孩子合作、惩罚的隐患与替代惩罚培养自律的方法等。通过独特的沟通视角、实用的对话场景和令人一目了然的卡通漫画,让家长们很快便能领会到如何帮助孩子面对每天在学习上出现的问题。
从上个学期来,我一直拜读着这本书,感觉非常的受用。因为自己教的是二年级的孩子,我对他们依然还是凶不起来。对待他们上课不认真,就用了很特别的方式,提醒没有坐在位置上的孩子,让他们找一找自己的凳子和桌子在哪里?孩子们微笑着,于是坐得正正的。有一个特别调皮的孩子,把语文课当成了形体课,一直不停地做着各种各样的小动作。我示意全班:“今天有一位特别的男生要留下来了,是哪一组的男生呢?”下课以后,他主动留下来了,问我:“老师,是我要留下来吗?留下来干什么呢?”我说:“我们练习坐正。”他说:“坐多久呢?”我说:“看你的表现。”一分钟里,他坐得正正的,于是我问:“下一节课你该怎么做呢?”他微笑着,说:“知道了!”说完很开心地走了。
我想:我这样做,是对的,至少对于他来说,这样的教育是正确的。
周弘赏识教育读后感 篇4
最近读了《赏识你的学生》一书,读后感受颇多。全书用许多生动的案例诠释了“期待效应”试验、“需要层次”理论、“多元智能理论”等教育理论知识,阐释了实施“赏识”教育的重要性、可行性,通过一个个令人扼腕叹息的教育故事,喊出了教师要善待每一个生命的教育理念。
一、让人人都享受一份关爱
德育需要一种宽松、宽容和温馨的环境,对学生偶然的错误和闪失,不要过分求全责备,因为教师偶尔也会有背离道德的言行。学生在形成良好品行的过程中,尤其需要教师的关爱。爱,是一种重视,一种呵护。我们要站在珍视每个生命价值的高度去关爱每个生命个体的成长,像呵护荷叶上的露珠一样,去保护学生的自主发展权。我们要重视每个个体的存在,每个人都是同样重要的。所有的人都应该得到发展,不管是优秀的,还是发展有困难的,甚至是家庭特殊的,要不带任何功利的心理学家威廉·杰姆士说:人性最深层的需要就是渴望得到别人的欣赏和赞美。因此,当教师能够以“赏识”的言行对待学生,就会激励起学生无穷的勇气,唤醒他深埋的潜能,鼓舞他向着成功之路大踏步前进。而要让教师拥有“赏识”这一法宝,根本就是要激发起教师的爱,让教师出于爱来工作,而不仅仅把教育当成一个职业或是一种谋生的手段。“疼爱自己的孩子是本能,热爱别人的孩子是神圣!”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教育中倾注了爱,教师就会用欣赏的眼光看待孩子,欣赏孩子每一个幼稚的想法和行为。教育中倾注了爱,教师就会以宽容之心对待孩子,理解孩子身上存在的不足。教育中倾注了爱,教师就会理解、接受、运用“赏识”这一有效的教育手段,在教育的花园中耕耘。
二、让人人都享有一次机会
“以人为本”,“一切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是新的课程理念。每一个学生的潜力是巨大的,而发展潜能的金钥匙就是自信心。学生在形成良好的品行过程中,尤其是后进生特别需要教师的鼓励和表扬。鼓励和表扬的力量大于批评和处分的力量。学生在校接受教师的表扬和赞扬中,他会自觉地放大自己的优点,对自己表现出强烈的自信,极力使自己变得优秀,一些不良的品行也会在不知不觉中消除。针对学生的特点进行赏识。
“赏识”这个词,《现代汉语词典》给出的解释是:认识到别人的才能或作品的价值而予以重视或赞扬。这就告诉我们每一个教育者都必须首先认识到学生的才能,然后再予以重视和赞扬,要有针对性。也就是说并非“拉到篮里就是菜”,胡乱指着学生的某一言或某一行大加赞扬、夸奖之能事,而是针对学生的特点进行赏识。赏识是一门艺术、一门学问,是教师的一门必修课。教师要通过不断的钻研、深入的学习,掌握赏识这一有效手段,并在适当的时机、合适的场合发挥其最大的作用。
三、赏识不是万能的,但可以接近万能。
《赏识你的学生》中无数的成功者的经历都告诉我们:外因并不是决定因素,内因才决定了事物的最终走向。学生的成长应该是学生自己的事,只有调动和依靠学生自身积极因素才能真正做到。美国作家巴德·舒尔伯格七八岁时写了第一首诗,母亲对他的评价是“精彩极了”,父亲的评价恰恰相反:糟糕透了。
从母亲的“赏识”声中,他得到了爱的力量,那成了他今后灵感和创作的源泉;从父亲的批评声中,他得到了警告的力量,于是不时提醒自己“小心、注意、总结、提高”。在这两种力量的鼓励下,他终于成为一个著名的作家。透过这个事例,我们可以认识到,赏识是很多促进学生成长的催化剂中的极为有效的一种,它能够激励、唤醒、鼓舞学生内在的积极因素,从而使很多的不可能成为可能。
周弘赏识教育读后感 篇5
有这样一本书,它的名字叫《如何说孩子才肯学》,这个书名一下子就吸引了我,作为一位母亲,同时作为一位从教十余年的教师,“如何说孩子才肯学”这正是我想知道的。我细细地品读着这本书,书中的主要人物之一――丽兹?兰德,是一位和我一样的年轻教师,自然,她也每天都面临着性格各异的孩子及各种问题,并尝试用更有效的方法去解决。在书中很多地方我都看到了自己的影子,不过大多时候是出现在负面的例子中。
语言是一门很重要的艺术,作为一名教师我们如何用言行来启发学生,教育学生呢?我们始终在强调教师的语言艺术,可我们做到了吗?做好了吗?看了这本书后,我得到了一些新的体会和理解。
首先我体会到学会批评也是一门高超的`艺术
由于学科的特殊性,大多数的课是在下午,我发现常常有学生想睡觉,这样的发现让我很受挫。刚开始的时候我确实是非常的生气,会在课堂上直接批评那些学生,但是效果可想而知,学生被批评后也会生气,有几个学生甚至有些不服气,有时思想品德课真的完全变成了思想品德教育课,纯粹的批评课。我该如何才能收到更好的批评效果呢?
在书中我找到了答案,尤其是“接纳孩子的情绪”这一部分提到,要想解决孩子的问题,首先得接纳孩子的情绪。孩子的情绪直接影响他们的行为,当他们情绪良好的时候,他们的表现也好。学生愿意告诉你自己的想法,这是对你的一种信任,如果我们能站在学生的角度
思考一下,先接纳他们的情绪,然后让他们自己认识到自己的错误,这样的效果可能会更好。
我开始试着先接纳学生的情绪。告诉他们:老师知道你们确实困了,确实累了,那么我们可以先休息几秒钟好吗?深呼吸,把营养多补充一点,准备好了吗?当然有时候这种方法并不管用,于是我试着用书本中的知识,和学生一起去实践,去解决问题。
有一个被我们戏称为“瞌睡大王”的学生偷偷地跑过来对我说:老师,我给你打了一个a,以前我给你打的是c。我笑着问:为什么呢?学生不好意思地说:老师,七年级你教过我们一学期,只要我上课一睡觉,你就开始唠叨,硬拉着我站在位置上,好没面子,九年级你在
第一节课时,我们共同制定了规则,共同监督,共同遵守,我的“瞌睡虫”被我自己赶跑了。我深深地体会到接纳学生的情绪是如此地重要,得到学生的信任让我更加坚信我会在教学的路上走得更顺畅。
其次我理解了学会评价是一把神奇的尺子
每位教师心中常常会有一把标尺,自觉或不自觉地给学生的学习能力划成了三、六、九等。书中告诉我们:作为教师,不应该给这些所谓的差生再帖上“有毒的”标签,对他们的评价应该多一些肯定,记住他们曾经取得的成绩,让他们展示自己的新形象。
每带一个班级,我都会对同学们说:荣誉和失败都属于过去,我们抓不住昨天,但我们可以抓住的是今天,不能让明天变得遗憾。每当学生有点进步时,我会描述:由于这位同学上课认真,这一部分的内容都理解了。我有时候也会在给这位同学的作业本中写上:我非常荣幸地成为你的老师,我看到了你的用心与努力,让我们一起加油吧!
有时我也会把这些学生好的作业复印出来贴在墙上。接着我发现了这些学生上课的时候比以前更加认真了。我欣喜地发现那把尺子在我的手中竟变得越来越神奇了。
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真心希望能够促进每个学生的发展,真心希望可以从我做起,让我的课堂成为学生的一道精神大餐。
我们不能改变别人,但可以改变自己,使自己的语言更具有亲和力,使自己的语调更具有鼓励性。我们不能改变别人,但可以改变自己,在自己的课堂上撒下希望的种子,做一个梦的守护者,保护着他们,支撑着他们,使他们学会思考、学会学习、学会去爱!
周弘赏识教育读后感 篇6
恨铁就能成钢吗?读了这个故事我不禁想起平时来自我们师生之间,家长与孩子之间的为学习成绩欣喜与苦恼一个个无奈的画面。让我想到更多的是现在有的孩子上学成了他们苦不堪言的差事;读书成为孩子避之不及的重负。
作为老师我们的出发点都是好意,家长的苦心也都是为孩子,为孩子的未来着想,但是,作为家长和老师,我们都把最重要的一个环节忘记了,孩子就是孩子。教育不是从外部强加给孩子的,它是每位孩子自己的事情,如果没有孩子的主动投入和积极参与,所有的要求和我们的努力无疑都是难以奏效的。
教育应该是心灵滋养的过程。在教育过程中应该让每一个孩子都能感受到被认可的幸福。而赏识教育更是我们教学成功的基石,爱的体现。当一个孩子哪怕他学习成绩班级倒数第一,但是他每天能为大家关好门窗,及时倒掉班级的垃圾,那我们也要让自己和班级的其他孩子们发现:他是班级多么优秀的“小管家”,他会在师生间的赏识中获得愉悦,他体会的是另一种成长的快乐,在这份责任与助人为乐的快乐中找到自信,找到自己在学习生活中的价值。这其中的认可和赏识无疑会成为了孩子无形生命的阳光、空气和水。
成功专家罗宾曾说:“每个人身上都蕴含着一份特殊的才能。那份才能犹如一位熟睡的巨人,等待着我们去唤醒他。”作为老师也好家长也好,我们都要认清自己的孩子,了解自己孩子的长处和短处,挖掘自己孩子的潜能,扬长避短,给孩子赏识与信任,时时为他们创造幸福感。相信当一个孩子在赏识教育的成长中拥有了良好的品格时,自然会关注自己的角色,知道学习的重要。知识也许不是每个人都学得好的,但有良好的人格素养和心态的孩子,路才会越走越宽。
周弘赏识教育读后感 篇7
在读了法伯和玛兹丽施的《如何说孩子才会听怎样听孩子才会说》之后,我感触很深,有着家长和老师双重身份的我又立刻读了《如何说孩子才肯学》这一本书,对于如何与孩子进行有效沟通有了一定的了解。书中不仅有非常先进的理念,更有极强的实用性和操作性的实例,还配以生动的对话场景和令人愉快的卡通漫画,真是让我受益匪浅。
“接纳”是我读完这本书之后,不断会浮现在我脑海中的两个字。在书中有这样一个简单的例子:孩子们都在看书,一个孩子对老师说:“词太多了。”老师回答:“你可真笨,这些词都很简单。”孩子很难过地说:“太难了。”老师:“你都没试一试,只想偷懒。”书上另一面同样的.场景老师回答的却是:“好像你更喜欢有关动物的书。”孩子很兴奋:“是的!我喜欢我们上次读的那个故事,关于马和狗的那个。”老师也表现出了兴奋:“下次去图书馆。我帮你找。”书中给出了很多这样的例子,每次看到我都会羞愧难当。我在前一个老师身上看到了我自己。在日常的教学生活中,我在无意识中不知用多少“恶毒”的方式打击过多少“可怜”的学生了。孩子作业本上没有写名字,我会叫他“无名氏”,有孩子作业没写,我会严厉地将他留校补完作业……这些体验相信很多老师会有。在这本书中我却学到了接纳。
孩子们的感情都需要被接纳。首先要认同孩子的感受,用语气和语言来接纳孩子的感情。当情绪被否定时,学生容易失去勇气,而当负面情绪得到接纳时,学生觉得受到鼓舞,会继续努力。当孩子课文没背出时,根据孩子们的学习程度可以有不同的回答,对于学习程度好的学生,我是否可以说:“课文没背出来,还是很难过吧。我相信你明天之前会背完的!”对于程度不是很好的孩子,我是否可以说:“晚上有努力去读,但还是没出来,心里一定很难过,我们一起来努力好不好?”其次。在接纳的同时,可以给与孩子现实中不能实现的幻想。我们要能理解和接纳学生的愿望,并能以幻想的方式表达出来时,可能会使孩子更容易接受任务。孩子课文没背出,沮丧地说:“对于我来说,这文章太难了,可能到期末才能背出来。”我是否可以说:“是的,太难了点,很多新单词,要花很多时间去读才能背出来。嗯,今天要是期末就太好了,你就能背出来了。”最后即便你想制止孩子的不当行为,也要接纳他们的情绪。当情绪完全被忽视时,孩子们很难调整他们的行为。当情绪被接纳时,孩子们就能很容易去调整他们的行为。孩子们作业没写,老师完全忽视他们的情绪,仅仅是要求重写,下次不写作业的现象还会出现,但老师如果接纳孩子的情绪,并能加以引导和鼓励,不写作业的现象应该会有很大的改观。
作为一名小学教师,在十年的教学生涯中,让我逐渐体会到了作为一名教师的崇高,也让我领悟到了作为教师的肩上的重担。我们在不断的加强理论学习,不断积累经验的同时,也要保持一颗接纳的心,接纳各式各样的孩子,各式各样的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