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息二则课件 篇1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积累常用文言词语,全面正确评价人物。
培养运用所学过的知识阅读文言文的能力,学习中华民族优秀文化。
过程与方法:
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情感态度价值观
了解古代聪明机智少年的故事,学习中华民族守信、有礼等传统美德。
教学重难点
1.课文的朗读、背诵。
2.文言词语的积累。
3.把握人物性格,全面正确评价人物。
教学工具
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设计一)孔融让梨的故事,是我们非常熟悉的。这个故事中的孔融留给我们最深的印象就是懂事,四岁的他就已经知道人与人交往要学会谦让,孔融让梨的故事,很快传遍了他的家乡曲阜,并且一直流传下来,成了许多父母教育子女的好例子,今天我再向大家介绍一位这样的古代少年,他是谁呢,让我们一起来认识他,和他交个朋友。
(设计二)有一个年轻人跋涉在漫长的人生路上,到了一个渡口的.时候,他已经拥有了“健康”、“美貌”、“诚信”、“机敏”、“才学”、“金钱”、“荣誉”七个背囊。渡船开出时风平浪静,说不清过了多久,风起浪涌,小船上下颠簸,险象环生。艄公说:“船小负载重,客官须丢弃一个背囊方可安度难关。”看年轻人哪一个都舍不得丢。艄公又说:“有弃有取,有失有得。”年轻人思索了一会儿,把“诚信”抛进取水里。
寓言中“诚信”被抛弃了,它引发你想些什么呢?
二、试读
1.教师范读。
2.角色分配(一生读故事叙述性语言,男生读友人语言,女生读元方语言。)
要求:
读准字音,读顺句子,读出停顿。
3.全班齐读。
三、试译
1.结合工具书及页下注释,理解文章。
2.教师提示:翻译文言文六字法(留、换、调、补、删、加)
3.师生共同归纳。
重点词句:
①过中不至(到)
②相委而去(丢下、舍弃)(离开)
③去后乃至(才)
④下车引之(拉)
⑤元方入门不顾(回头看)
尊君、家君、君的辨析:
尊君:对别人父亲的尊称。
家君:对自己父亲的尊称。君:对别人的尊称。
重点句子翻译:
①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②待君久不至,已去。
四、试析
1.有人认为客人已经认错,元方就应该原谅他,而他居然“入门不顾”,弄得客人尴尬之极,无地自容,这的确有些失礼。你是否同意这个看法?
讨论归纳:
不同意。元方当时才七岁,他能用自己的聪明才智从容不迫地反驳一个成年人,使对方明理,并赢得对方的叹服,维护了父亲的名誉,这已属不易。我们不能对一个七岁的孩子求全责备。
同意。父亲的友人已经表示了歉意,应该给人改正过错的机会。人没有一生都不犯错误的,只要改正,就是好的,不能总是抓住人的“小辫子”不放。
2.在“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中陈元方反驳友人的话妙在何处?由此可以看出陈元方是个什么样的人?
讨论归纳:
妙在抓住“信”和“礼”进行反驳。首先指出“友人”失约在先,是不守信用,其次指出友人不知反省,反而出言不逊,恶意攻讦(jié),是没有礼貌。针锋相对,言简意赅,不失身份,由此可以看出,陈元方是个聪敏,机智,善辩,懂得维护家人尊严,懂得为人之道。
五、运用
比较阅读《约不可失》
约不可失
魏文侯⑴与虞人⑵期猎。是日,饮酒乐,天雨。文侯将出,左右曰:“今日饮酒乐,天又雨,公将焉⑶之?”文侯曰:“吾与虞人期猎,虽乐,岂可不一会期哉?”乃往,身自罢⑷之。
六、小结
拥有诚信,你将拥有一切;失去诚信,你将失去一切。
课后小结
自主学习,整体感悟部分体现“以生为本”的理念,让学生结合注解、工具书学会自学法,如圈点勾画,概括文意,复述课文,感知文意。课堂小练,此项活动中有多种能力的训练,如读、说、听、写。在比赛中既检查和巩固了学生所学的知识,完成了教学重点之一词汇的积累,文言语言的感悟,又拓展了知识,培养了学生多种语文能力。同时体现课堂自学效果。
板书
陈太丘与友期
《世说新语》
元方 友人
聪明伶俐 暴躁易怒
知信懂礼 知错就改
重诚信 知礼仪
消息二则课件 篇2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作品
2、阅读浅易文言文,积累常见的文言词语。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
3、学习古人的诚实、守信,尊重他人的美德。
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有没有听过“曾子杀猪”故事?(讲述故事)
“诚信”是做人的准则,我们中华民族历来就是一个崇尚诚信的民族,在我国五干多年的历史长河中,流淌着许许多多的像“曾子杀猪”'这样的诚信故事。今天我们一起去认识两个这样的人物。
二、整体探究
1、了解作者、作品 (完成目标1)
提问:哪位同学能用一句话来概括一下《世说新语》是一本什么样的书?
明确:《世说新语》是南朝宋文学家刘义庆编辑的一部笔记小说集,主要记述了东汉末年到晋代之间士大夫清高放诞的言谈逸事。
2、认读:辨读字词,朗读课文(完成目标2)
三步走:
一读:注意特殊读音 期行qī 尊君在不fǒu(通否)
二读:要求把握人物对话的语气、表情,注意节奏。
三读:理解课文大意,用自己的话复述故事
请同学上讲台表演。(要求表演的学生注意语气、神态,力求绘声绘色,要求其他同学认真听,听完后认真点评)
3、探究(完成目标3)
①、《期行》让人明白一个怎样的道理了?
明确:“信”是立世之本,陈太丘的友人不守信,连七岁的小孩子亦知其不可,对他很不以为然,“信”之重要性于此可见一斑,因此,我们从小要做一个重礼守信的人。
②、你如何看待文中三个人物的言行,谈谈自己的看法?
提示:学生自由探究,可能大多数学生会赞赏元方的做法,斥责“友人”的无礼。如果学生说陈太丘、元方也有做得不妥的地方,“容”也有值得肯定的地方,教师要给予充分的`肯定和鼓励)
三、小结
第二课时
一、导入
回顾上一节文言文的学习方法,这堂课我们学习《世说新语》中的另一篇《乘船》,今天,老师既要测试一下你们的自主、探究能力,也要看看你们团结合作的精神。
二、分小组学习《乘船》,教师巡视指导
1、疏通课文,理解字句(要求程度较差的同学也能用自己的话复述)
2、小组设计问题并做好解答,准备向其他小组提问。(出题内容可涉及读音、字词解释、句子翻译、故事内涵~~每组最少准备四个问题)
3、展示学习成果(抽签选出出题小组,回答人选由出题小组指定)
三、设置问题由学生答题(学生提过的问题不再重复)
1、这则短文主要写了几个人物?
明确:两个,华歆 王朗
2、短文是怎样刻画这两个人物的呢?
明确:语言描写
3、除了通过语言来刻画,还通过什么来刻画了呢?
明确:心理,动作
(从文中找找,读一读。)
4、作者又是采用什么手法来突出这两个人不同的语言和行为的呢?
明确:对比
5、怎样采用对比手法刻画人物的呢?作者采用了几次对比?
明确:王朗与华歆的对比,王朗前后行为的对比。
两次,第一次 歆难之 朗幸尚宽 第二次 朗欲舍所携人 歆携拯如初
6、从两个人这两次行为的对比中,你从中看出了两个人怎样的性情品质呢?
明确:王朗轻诺寡信 华歆救人救到底
7、这篇短文告诉了我们一个什么道理呢?
明确:不能轻诺寡信,要对自己说过的话负责任。不能在危难关头舍弃别人。
四、小结:
越是在危难的时候,越是能检验出一个人品质的高低。传说耶稣当年对捐赠给他许多钱的富翁不闻不睬,而对一身赤贫却捐给他一文钱的寡妇大赞其美德。看来,身处困境仍然救助别人的人才是真君子,就像文中的华歆一样。
消息二则课件 篇3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了解《世说新语》及刘义庆。
2、积累文言词语。
3、正确、流利有节奏地朗读课文并熟读成诵。
重点
积累文言词汇,熟读课文
难点
熟读成诵。
突破重难点方法
1、听音频诵读,初步感知文言文的朗读节奏,并试着跟读。
2、各种形式的朗读,如:自由读,竞赛读,分小组读,配乐读,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从而达到熟读成颂的目的。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时间
学生活动
时间
导入课题
“诚信”是立世之本,中华民族历来就是一个讲求诚信的`民族,在我国五千多年的历史长河中,流淌着许许多多的诸如“曾子杀猪”这样的诚信故事,今天就让我们撷取其中的两朵浪花,伴随着古人的足迹,去寻访诚信的真谛吧。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师活动1
1、指导学生学会看课下注释,了解《世说新语》及刘义庆。
2、指明学生介绍《世说新语》及刘义庆。
学生活动1
1、生借助课下注释了解《世说新语》及刘义庆,并在书上勾画,
2、生举手说说自己的收获。
学生当堂练习1
朗读关于《世说新语》及刘义庆的信息。
教师活动2
1、ppt出示本课的生字词。
2、指导学生借助课下注释认读这些词语。
3、范读课文,注意节奏要明显且慢,让学生画出节奏。
4、ppt出示生字词的拼音,学生齐读生字词。
学生活动2
1、生自由朗读课文,勾画出本课的生字词。
2、借助课下注释解决这些生字词。
3、通过课下注释还是不会的可以问老师和同学。
4、听老师范读,标注拼音并勾画出节奏。
学生当堂练习2
齐读ppt上的生字词,并在书上注上拼音。
教师活动3
指导学生如何朗读文言文,并听学生朗读,对学生的各种朗读进行评价。
学生活动3
1、学生朗读个别段落。并对其朗读进行评价。
2、分小组竞赛朗读,看看那组读得好。
3、一位同学展示读,读出节奏。
4、全班同学齐读课文,要求字音正确,节奏明显。
当堂练习3
自由朗读课文,做到熟读成诵。
课文小结
大家朗读得非常好,但是文章到底说了什么故事呢?我们下节课继续学习。
布置课外作业
朗读课下注释。试着翻译《咏雪》。
板书设计
《世说新语》两则
刘义庆
消息二则课件 篇4
全文共有5个自然段。第1——3自然段写的是从前有一个人养了几只羊,第一次丢羊后,不听邻居劝告去修补羊圈。第4自然段写第二天又丢了一只羊。第5自然段写他后悔不听邻居的话,立刻把养圈修好,从此再没有丢过羊。故事告诉我们:出了差错应该及时想办法补救,免得再受损失。
这个成语故事的难点在于体会故事所说明的道理,因此在教学设计和教学时,我抓住养羊人两次态度和行为的变化,通过各种形式的不同的反复阅读和理解,让学生体会故事所说明的道理。通过教学和课后听课老师的点评,对本堂课做了如下反思:
一、出示课题,引入新课(课题的教学反思)
我采用了让学生回顾以前学习的寓言并且举例,从而引出课题,并且对课题中“亡”和“牢”这两个字让学生先解释他们的理解,他们认为“亡是死亡”、“牢是牢固”,我也没有多加讲解,一直到课文学习完,总结的时候我在来回顾这里,让学生再次理解“亡”和“牢”的意思,大部分学生能说出“亡是丢失”、“牢是羊圈”,这个方法可以使学生加深对这两字的记忆和理解,但是有听课老师指出,我应该再加一句引导的话,如“这两个意思同学们到底有没有解释正确,带着这个问题我们来学习课文,到课文中去找一找。”这样可以使学生不会产生对错误知识的记忆。我对于这个说法也比较赞同。
二、初读课文,扫除障碍(生字词和课文主要内容的教学反思)
这个环节,我采用了先听录音,让学生找出不认识的生字词划一划,然后幻灯片出示一些词语,一起学习。然后在读课文,思考课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这个环节的'设计,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对于词语的教学中,虽然学生练习了很多遍,大部分同学能说会读了,但是还缺少正确地书写。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对生字、词语的书写也比较重视,我恰恰在教学设计时忽略了这个。
2.在再读课文时,我的要求是学生自由朗读思考,但是当学生出现齐读时,我没有及时阻止。在说课文主要内容时,也只是请了一位同学说,而且她说的比较笼统,我就马上去帮助她说完整。应该放手让学生自己说出,自己补充扩写。
3.在听录音划生字词的过程中,我没有反馈。在学习词语时,也没有出现多种形式的学习方式。
三、理解内容、体会寓意(课文内容理解的教学反思)
这个环节,我的设计是,学习了第一次丢羊的原因和第二次丢羊的原因,然后又学习了第一次和第二次丢羊后的做法,然后又回头来学习第一次丢羊后“街坊”和“养羊人”对话……
对于这个设计,我自己也感觉有点混乱了。对于流程的设计不够合理,问题的跳跃性也太强了。可能的原因是我有些紧张,在学生学习积极性和兴趣还没有调动的情况下,就迫不及待地学习下个内容。这是整堂课最失败的地方。
在学习完课文,理解主要内容后,我提出了“如果养羊人再不修羊圈,会出现什么情况”,通过这个问题的回答,加强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还有我让学生对养羊人两次丢羊后的行为做了讨论和评价,也是出于这个目的以及能够对寓意进行感悟。最后我还联系实际谈想法以及总结了这个寓言的道理。
四、整堂课的反思及问题
回顾整堂课,我还存在以下问题:
1.课文朗读方面:读的方式比较单一,教师在课文学习中尤其是对话的朗读,范读不够。
2.虽然有一些教学机智,但也说明了课堂上的紧张和课前准备有些不足。
3.学生积极性不够,教学设计意图没有达成,目标落实上也有偏差。
4.整堂课,学生都是处于回答的状态,基本上是老师在提问,问的太多,而且教师的过渡语不够自然。
5.教师在一些环节的处理上不够灵活,学生练习太少,太浅。通过这一堂公开课,我学习到了许多知识。对我今后教学起了莫大的帮助。
消息二则课件 篇5
由于教学进度上和同规班级差了两课时,所以打算今天一节课把《伊索寓言》上完。
仔细阅读这篇课文,感觉比前面的《成语故事》要简单,简单之处在于:三个成语故事的道理要在学习文章的过程中自己感悟,而本文的三个故事不仅情节简单,而且文章的最后都用精辟的语言把寓意揭示了出来,似乎不需要老师讲过多的内容。
于是,课就这样进行了。我打破了常规的做法,把三个寓言混在一起讲,也就是先熟悉故事情节,再分别理解寓意。故事情节自然没有问题,因为主人公都是学生喜闻乐见的动物(狐狸、蝉、狼),而且这些故事在学生还没有入学的`时候就已经被当做睡前故事听过许多遍了。
而在揭示寓意的时候,学生虽然能很快地找到表示寓意的句子,也能很流利地读出来,甚至结合课文内容也可以说出自己的理解。但是,我们知道,故事所要揭示的道理已经不能再局限在课文中,局限在几个动物的身上,它要求学生深刻理解,和生活实际相结合。
所以,当我引导学生结合生活实际说说对三句话的理解,学生竟然目瞪口呆,无法回答。我突然认识到:学课文就要遵循一定的规则,不能太过简单地看待看似简单的问题,否则,学生的学习是虚的,是无效的。
相信《消息二则课件》一文能让您有很多收获!“幼儿教师教育网”是您了解幼师资料,工作计划的必备网站,请您收藏yjs21.com。同时,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消息二则教案专题,希望您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