蜡烛课件 篇1
教学目标:
1.在朗读课文的过程中,认读课文中圈出来的会认字6个,在游戏的过程中巩固识字,积累词语,并能理解重要词语的意思。
2.指导学生运用探字理、比较、小窍门、部件记字等多种方法认识本课生字,并在识字过程中感受学习汉字的乐趣。
3.观察字帖,并按照正确的笔顺,规范地写出本节课要求会写的2个生字,初步感受汉字的形体美。
4.能读懂课文内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识字、朗读。
教学难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准备:
教具:课件、词卡、图片、
学具:学具袋
教学流程:
一、直观趣引、巧妙复习。
师:(出示课件“红蜡烛”)同学们看这是什么?
学生回答:蜡烛。
师:出示“蜡烛”两字(目的:复习字词,引出课题)读词,出示“红”,齐读,板书课题。
回顾课文,同时引出点花炮的三个小动物:乌龟、黄鼠狼、野猪,(出示图片)。
引入新课。这节课我们就来看看胆小的乌龟、黄鼠狼和勇敢的野猪是怎样点花炮的。
二、主动体验、夯实认读。
1.抓词带段、巧解词意。
师:看课文的第四个自然段,指生读文,其他同学边听边思考:最后他们是用什么方法来决定由谁来点花炮的?
学生回答:“抽签”。
做“抽签”小游戏,(目的:体会“抽签”的意思的同时,引出课文内容。)抽到“读”的就来读课件出示的句子:“大家决定抽签——抽着“去”的就去点
花炮。”
认读“抽签”,多种方法学习“抽”。
2.整体认读,快乐体验。
(1)师:第一个抽到“去”的是乌龟,我们一起去看看乌龟是怎样点花炮的好不好?指生读第五自然段,学生边听边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
学生汇报,(课件出示“乌龟只好鼓起勇气向花炮爬去。”)
指导朗读。
认读词语“勇气”,学习“勇”。
(课件出示“他刚刚挨近花炮,头就缩了进去,再也不敢伸出来了。”)指导朗读。
出示词卡“伸缩”,认读。
师:你们想看看小乌龟是怎样伸缩头部的吗?(出示课件“小乌龟卡通图”,目的体会“伸缩”,引发学生学习兴趣。)学习“缩”。
回读课文第五自然段。
(2)师:乌龟没点成花炮,我们再来看看黄鼠狼的表现吧!谁来读一读第六个自然段?
指生读课文,其他学生边听边思考:黄鼠狼是怎样点花炮的?
学生汇报,(课件出示“可他光绕着花炮转悠,就是不敢去点火”)体会“转悠”。
指导朗读。
出示词语“绕着”,读词。学习“绕”并组词、扩词。
回读课文。
(3)师:与乌龟和黄鼠狼相比,野猪的胆子怎么样呢?
指生读第七个自然段。学生汇报“勇敢”。
(课件出示“野猪可勇敢了。他跑上前去,把那家伙点着了。”)体会“勇敢”并指导用这个词练习说话。
指导朗读。
师:那么当野猪去点花炮时,大家的反应是什么样呢?(课件出示“大家都钻进草丛,把耳朵紧紧捂住,眼睛也不敢睁。”)
出示“不敢睁”,并学习“睁”字。
回读课文。
师:勇敢的野猪把这个家伙点着了,它炸了吗?它静悄悄地发出柔和的亮光,原来,它是一支红蜡烛。
(课件出示“红蜡烛”图片)什么样的光是柔和的亮光呢?不柔和的亮光又是什么样的呢?(目的:对比体会“柔和的亮光”)指导朗读。
出示“柔和”,读词并学习“柔”字。
齐读最后一个自然段。
三、快乐闯关、成功展示。
1.摘苹果。
2.找朋友。
3.一字开花。
4.指导书写两个字“爬”、“胆”。
蜡烛课件 篇2
教学目的
1.学习课文,通过朗读训练感受帕诺德夫人母子三人在危急关头与敌人做斗争时的机敏、勇敢,学习他们热爱祖国的精神。
2.练习把故事编成课本剧演一演。
教具准备
投影片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听写词语。
2.回忆上节课内容:伯诺德夫人想到了一个什么绝妙的主意
来收藏绝密情报?
二、学习课文
里.出示深后第5题题目,讨论如何编排课本剧。交流后小
结。
(互)弄清故事情节,可用图画和文字表示故事情节。
(2)物色演员,演好语言、动作、表情等,必须要细细读剧本
(课本)。
门)准备道具(半截蜡烛、油灯、打火机)
2.弄清故事情节,用简笔画表示。
交流后板书。
3.指导第一场戏。读课文思考,这场戏中心人物是谁,怎样演好中心人物?
找出文中反映中心人物动作、语言、心理活动的句子,图出关
键词,反复朗读。
交流,逐一明确:
动作——(急忙)取,(轻轻)吹。
语言——“瞧,先生们,这盏灯亮些。”
心理——可用内心独白。
神情一一镇定沉着,临危不惧。
其他角色怎么演?
德国军官的动作——闯、坐、拿、点、放。
孩子们一一脸色苍白。
指导朗读课文,进入角色。
4.指导第二场戏。思考:这场戏中心人物是谁?该怎么演好这一角色?找出表示中心人物动作、语言、神态的句子,从中体会人物的心理活动。
交流后明确:
动作——(慢慢地)站,(平静地)伸、端,(不快不慢地)走,(从容地)搬,生火,(默默地)坐待。
语言——“天真冷。我到柴房去搬些柴来生个火吧!”
神情一一镇定,从容,不露声色。
心理——练习内心独白。
其他角色:“赶上前”动作要快,语气要狠,抢夺动作很粗暴。
此时伯诺德夫人又是怎样的心情?外表如何?
指导朗读第三段。
5.指导第三场戏。思考:这一场戏中心人物是谁?怎样演?
找出表示中心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的句子,从中体会人物的心理活动。
交流后总结:
语言——(娇声地说)“司令官先生,天晚了,楼上黑,我可以拿一盏灯上楼睡觉吗?”讨E在礼貌地)“先生们,晚安。”
动作——(镇定地)端,(小心地)上楼。
神情——恭敬、镇定。
心理——练习内心独白。
分角色读第四段。
6.小结:这是一个了不起的家庭!一家三口怀着对祖国的热爱,与敌人展开了一场没有硝烟的战斗,最终凭着他们的勇敢与机智取得了战斗的胜利。
三、有感情朗读全文,酝酿人物的动作,练习人物的语言,体会人物的神情,把握人物的心理,做好表演课本剧的准备。
四、练习表演课本剧,同学评议
五、作业
回家把这个故事讲给父母或邻居家的孩子们听!
蜡烛课件 篇3
【学习目标】
1、通读课文,了解剧本的形式和特点,和一般记叙文比较写法上的不同。
2、读课文,明白课文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能通过人物的语言和剧本提示,理解人物的行为和心理,体会伯诺德一家对德国鬼子的仇恨。
3、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能分角色演一演。
【课时安排】
1课时课。
【前准备课】
前查阅资料、了解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及法西斯对德国人的残酷迫害。
【教学过程】
一、揭题,了解故事内容
1、师语:同学们,晏子的能言善辩,使我们体会到了机智应对的语言魅力。今天我们要学习一种新的文学形式──剧本。(板书:半截蜡烛),从中去感悟文中人物语言的机智巧妙。(学生齐读课题。)
师:请同学们认真读读课文,想想讲了一件什么事。
2、了解故事内容:
学生默读,了解故事内容。
3、指名说: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法国的一位家庭妇女伯诺德夫人把绝密情报藏在半截蜡烛中。一天晚上,德国军官闯进她家,点燃了蜡烛。诺德夫人一家在危急关头与德军巧妙周旋,保住了蜡烛,保住了蜡烛中的绝密情报,也保住了一家三口的生命。)
二、深入学习课文,体会人物语言
过渡:同学们,绝密情报终于没有暴露,情报站没有遭到破坏,他们一家也得救了。那么,是谁保住了秘密,保住了情报站,挽救了一家人?在他们一家与德军的巧妙周旋中,你认为谁的贡献最大?你最欣赏谁的语言,为什么?
学生自读感悟,做批注。
同座之间进行交流,说说自己的想法。
在交流贡献的过程中引导感悟人物语言。
1、预设一:认为伯诺德大人。
师:在这么危急的情况下,你们认为伯诺德夫人当时说话应该是怎样的神情、语气?(轻松自然、镇定、不露马脚)。谁来试着读一读?(指名读、评读、齐读。)
师:读到这里,我们不禁感到伯诺德夫人多么机智勇敢,想演一演吗?那你可要好好地准备准备了,仔细揣摩一下她的动作、心理和表情。
(学生准备──指名演。)
老师做旁白,一名学生演。
表演得怎么样?同学们评价一下。(“急忙”取油灯,吹蜡烛,但是在德军面前却是非常从容的。)再演一次。学生读伯诺德夫人的心理活动,教师旁白,学生演。评价。
2、预设二:杰克也有贡献。
(因为他想出了抱柴火这个办法,虽然没有实现,但一定是他这种勇敢的做法感染、带动了妹妹杰奎林,她也才会勇敢地和德军战斗。)
师:杰克的表现怎么样,请大家自己读读课文。
学生交流:(从他说的话“天真冷,……我去柴房抱些柴来生火吧。”看出杰克很聪明,他这么说德军不会怀疑他。从“若无其事地走到桌前,端起烛台”看出他十分镇定。)
师:让我们带着镇定的语气来读读这段话。(学生读)
3、预设三:认为杰奎琳的贡献最大。
(因为是她将蜡烛拿走,保住了情报的。而且她很勇敢,很聪明。她说“天晚了,楼上黑,我可以拿一盏灯上楼睡觉吗?”选择了一个合适的.理由,还打了个懒懒的哈欠,让人觉得她真的很困的样子。杰奎琳选择了司令官,而没有选择中尉,因为从上文看出两个中尉都是很粗暴的人。说明她很聪明。她说“我觉得她一定非常想您”和“和您聊天真有趣”这样的话可以得到德军司令的喜爱,就不会刁难她。说明她很机智。)
师:你们觉得杰奎琳的话该怎样读呢?
学生交流看法。(天真、纯洁。)
师:大家试着读一读。(自读、指名读、评读、再读。)
师小结:保住情报站是全家人齐心协力的结果,小女儿杰奎琳起到了关键的作用。
是啊,机智巧妙的语言,能帮助我们摆脱困境,甚至可以挽救一个家庭,拯救一个国家。(电脑出示,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结局。)
师:学完了课文,你想说什么?
三、初步体会剧本这种文学形式的特点
导语:跟你读过的写人记事的文章比较比较,这篇课文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
学生默读思考。
同桌同学交流着法。
全班交流。
(主要以人物的对话为主要内容。对话之前一般有个括号,提示这个人说话时的动作或神情,或者说明他们当时正在干什么或当时的情景。)
师:是啊,剧本就是通过人物对话和提示语来推进情节,刻画人物的。这样不仅我们感受到扣人心弦的故事情节,而且领略到人物语言的独特魅力。
四、作业
1、讲述《半截蜡烛》的故事。
2、小组合作进行课本剧的表演。
3、阅读其他剧本,感悟人物语言。
蜡烛课件 篇4
教学目标
1.学习生字词,能联系课文具体内容进行解释,并能结合表演深入体会“轻轻地”“从容地”“镇定地”等词语的内涵。
2.能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有条理地复述故事的主要情节。
3.对人物有自己的评价,并能从中感受到课文中人物在危险面前所表现出来的机智与勇气。教学过程
一、学习字词
1.教师板书课题,边板书边重点提示“截”的部首“戈”和“蜡烛”的偏旁分别为“虫”“火”。启发学生用“烛”组词:烛台、烛芯、烛光、烛焰摇曳……
2.教师继续板书:伯诺德夫人、雅克、杰奎琳。引导学生朗读,提问:谁发现了这3个人的关系?以此了解:他们是亲密的一家人,为了把德国强盗赶出自己的祖国——法国,都参加了秘密情报的传递工作。
3.教师出示课文中的词语:秘密、绝密、绝妙;危机、厄运;从容、镇定。教师组织学生朗读,并引导学生联系课文具体内容解释“绝妙”“危机”“厄运”的意思。
4.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教师提示:联系上下文,想一想课文中词语的意思,把课文读懂。
5.组织学生结合课文内容解释:
(1)绝妙:伯诺德夫人把装着绝密情报的小金属管藏在半截蜡烛中,插在一个烛台上,摆在显眼的桌子上,骗过了敌人。妙在情报藏得隐蔽,令敌人意想不到。教师点拨:你从“终于”这个词语中体会到些什么?(这个绝妙的主意凝聚了伯瑙德夫人的智慧)
(2)危机:德国军官点燃了蜡烛,万一烧到金属管处就会自动熄灭,秘密就会暴露,情报站就会遭到破坏,他们一家三口的生命就会受到威胁。教师点拨:“一场危机似乎过去了。”这里“似乎”说明了什么?(实际上危机并没有真正过去)
(3)厄运:那就是蜡烛会很快烧到金属管处,就会自动熄灭,秘密就暴露了,他们一家三口的生命也许就要结束了。
教师点拨:在危机和厄运面前,一般人会有什么反应?而伯诺德夫人一家是怎样对待的?他们又是怎样化险为夷的?请同学们再读课文。
二、复述故事
1.请学生自己练习复述伯诺德夫人一家在危机面前从容应对、化险为夷的.经过。然后组织交流,在交流过程中可以提供句式帮助学生复述得更加有条理:当的时候,他(她)
(怎么做的)。
2.教师根据学生的复述进行扼要的板书:点燃——吹熄;端走——夺回;重新点燃——端上楼。引导学生根据板书,练习有条理地复述故事,要求用上恰当的、准确的词语,如:轻轻地、从容地、镇定地……教师对学生在复述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时解决,对于出现的精彩之处及时给予肯定,以便让学生讲述得更加流畅、准确。
三、学做导演
1.假如将这个扣人心弦的故事编成剧本来演出的话,你认为可以安排几个场景?引导学生讨论,并申述自己的理由。教师可以建议学生重点设计三个场景:伯瑙德夫人与敌人周旋、雅克与敌人周旋、杰奎琳与敌人周旋。
2.假如请你来做导演,每一场戏该怎么演?认真阅读课文,注意中心人物的动作、表情、语言、心理活动,然后设计表演的要领。可以引导学生先阅读第三自然段,圈画出伯瑙德夫人的动作、语言、神态等。
3.组织学生交流伯诺德夫人与敌人周旋的表演,重点关注“轻轻地”,讨论:为什么要轻轻地吹灭蜡烛?以此体会伯诺德夫人的机智和镇定。可以让学生表演一下,组织“导演们”进行评论。然后组织学生交流后两场戏,分别关注“从容”、“默默地”、“娇声”、“镇定”。教师可以结合课文提问:“此时此刻,它仿佛成了屋子里最可怕的东西。”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受?“她似乎感到德军那几双恶狼般的眼睛正盯在越来越短的蜡烛上。”这里的“似乎”表明什么?
4.在学生“导演”的基础上,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表演,并引导学生根据课文的描述,特别是重点的词句,进行更深入的体会,真切地感受到危险、紧张以及人们的机智与勇气。
四、人物评价
1.课文中的哪个人物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结合课文,具体谈一谈自己的切身感受。
2.教师总结、点拨。
蜡烛课件 篇5
教学目标:
1、有感情的朗读,学习怎样把文章写得感人,体会人物思想感情。
2、品味语言,感悟文章意蕴。
3、激发学生的情感,培养理解和想象能力。
教学重点:
学习怎样把文章写得感人,体会人物思想感情,理解蜡烛的特殊含义。
课时安排:一课时
课型:课内自读
教学媒体:
录音机、投影仪。
课前准备:
1、朗读课文,积累生字生词。
2、查阅资料,了解二战中苏联红军解放南斯拉夫的情况。
教学步骤:
一、导入
由“蜡烛”我们可以联想到哪些诗句和歌曲,各有什么寓意?
1、“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借蜡烛歌颂教师的奉献精神
2、“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借烛烘托出久别重逢的情意与温馨。
3、“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借蜡烛写离别
4、“烛光里的妈妈”,借蜡烛歌颂母亲。
蜡烛在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寓意,那么这篇课文为什么以“蜡烛”为题,有什么深意呢?
二、朗读课文,思考:
①这是一对什么样的蜡烛?
②老妇人怎样点这对蜡烛?
③她为什么要点这对蜡烛?
三、师生共议
①是老妇人珍藏45年的结婚红喜烛,意义不一般。
②老妇人冒着炮火,不顾老年体弱,不怕艰难,用双手舀干弹坑里的积水,用双手把烈士的遗体拖进弹坑,用双手捧土,一捧一捧堆成坟堆的,老妇人摆正了烈士遗体,还吻了死者的嘴唇和前额,最后拿出珍藏45年的结婚喜蜡,点在坟上。
③背景提示:1944年,第二次世界大战时,德国法西斯侵占了南斯拉夫,世界上很多国家结成反法西斯联盟,苏联盟军来到南斯拉夫帮助南斯拉夫赶走侵略者,所以南斯拉夫人民非常感谢苏联红军。
文中一位苏联红军战士是为解放南斯拉夫而牺牲的,他牺牲在南斯拉夫的土地上。坟堆是南斯拉夫老妇人为他堆的,她不忍心红军烈士暴尸战场,她要让红军烈士安息在南斯拉夫国土上。老妇人对一个苏联红军青年情同母子,他们之间已经没有国界,这是反法西斯同盟的军民用血肉凝结的情谊。
四、这篇占地通讯非常感人
给人留下难忘的印象,学生找出自己最感动的部分,细细品读,并想想这样的艺术效果是怎么产生的?
学生讨论后教师总结:首先当然是题材感人,但是感人的题材要写得感人,写作方法也是重要的。探究这篇战地通讯的写法,可以悟到,作者在落笔之前,对事件之所以感人的种种因素是作了分析的,在叙述过程中,在感人的因素上就着力描写。再则,突出蜡烛,突出烛光,更是作品成功的关键。
事件感人的因素有哪些呢?分析起来有四点。一是环境危险,炮火连天;二是老妇人年老体弱,掩埋烈士非常吃力;三是老妇人像掩埋亲人一样掩埋烈士;四是点在坟上的蜡烛有特殊意义。作者在叙述过程中,凡是写到这四点的,都着力描写,造成了感人的效果。
五、理解课文最后一句话。
最后一句话意味深长,齐读,体会用意。
蜡烛的深意:
a象征红军战士的生命之光
b象征两国人民的深厚情意
c象征他们之间的母子深情
d象征和平、希望和胜利
六、作业
完成课后练习三。
板书
什么样的?45年前的结婚喜烛
怎么点的?先埋后点
环境险恶炮火连天
蜡烛年老体弱掩埋吃力
(线索)沉痛庄重情同母子
为什么点?
寄托哀思两国军民情深
蜡烛课件 篇6
知识认读5个字。
能力讲一讲或演一演《半截蜡烛》这个故事。
思品知道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法国人民勇敢顽强、不屈不挠,用聪明和智慧战胜了入侵的敌人。
教学重点能够依据事情的发展顺序讲述《半截蜡烛》这个故事。
教学难点了解伯诺的母子三人在危急关头与敌人周旋的事迹,体会他们热爱祖国、勇敢机智的优秀品质。
查阅资料了解第二次世界大战德法战争的背景资料。
一、感知全文
这节课我们来学习11课《半截蜡烛》(板书课题)。同学们已经初读了课文,谁来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二、检查预习
1、认读生字:蜡(注意与“腊”的区别)尉(蔚)厄奎(书写)
2、词语:绝密——极其机密的。
绝妙——极美好,极巧妙。
厄运——不幸的遭遇。
镇定——遇到紧急的情况不慌不乱。
3、同桌互读课文,看谁读的正确流利。
三、细读课文
1、伯诺德夫人及其两个孩子在危急关头是怎样与德军进行周旋的?请同学们用心读课文,画一画。
2、自己简单说说,也可以同桌相互交流。
3、伯诺德一家为保护情报先后用了哪些方法?指名回答。
(保住情报的过程险象环生。首先是德国中尉顺手将半截蜡烛点燃,伯诺德一家三口立即感到事态危急。伯诺德夫人知道,万一蜡烛燃烧到金属管,就会自动熄灭。一切就会暴露无遗。两个孩子则“脸色苍白”。伯诺德夫人急中生智,用一盏油灯代替了蜡烛。没想到时过不久,蜡烛被德国中尉重新点燃。紧接着是大儿子想借取木柴之机拿走蜡烛,遭到德国中尉的粗暴阻拦,蜡烛在继续燃烧。大儿子虽然知道厄运即将来临,却仍然镇定自若。最后,小女儿以上楼睡觉为借口,从容地拿走了所剩无几的蜡烛。就在她迈上最后一级台阶时,蜡烛熄灭了,终于化险为夷。)
4、理解语言
伯诺德一家人默契配合,与敌人周旋表现在哪里?生答后总结。
(1)内心焦急万分,表面不动声色。
(2)沉着冷静,谨慎行事。
你从哪儿看出来的?读一读,说一说。
5、师小结:在情况万分危急的情况下,伯诺德一家一次又一次地与三个德国军官周旋,最终保住了那装有绝密情报的半截蜡烛。
四、讲演故事
1、正当小女儿杰奎琳踏上最后一级楼梯时,蜡烛熄灭了。下面的故事会怎样发展呢?
2、生生交流,师巡视、倾听、点拨。
3、讲一讲、演一演这个故事。
4、小结:本文仅仅是法国人民抗击德国强盗的'一个缩影,其实当时的整个法国天天都在发生着像伯诺德夫人一家人所进行的斗争,法国人民最终将德国强盗赶出了法国的土地。
五、作业:
1、将续编的故事写下来。
2、把这个故事讲给家人听。
3、写一篇读后感。
相信《蜡烛课件(通用六篇)》一文能让您有很多收获!“幼儿教师教育网”是您了解幼师资料,工作计划的必备网站,请您收藏yjs21.com。同时,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蜡烛课件专题,希望您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