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听了一场关于“历史读书心得”的演讲让我们思考了很多,经过阅读本页你的认识会更加全面。随着时间的改变感悟也就不一样了,我们可以顺应自己的心情写几篇心得体会。写心得体会就是先确定主题,确定内容,整理大纲,再整理出具体的内容。
历史读书心得(篇1)
作为对未来走向的一种推测,并在20世纪末结束,这种说法仍然是错误的。不可否认,从全球的角度来看,自由民主确实赢得了大多数人的信任。苏联作为社会主义先驱,都屈服于资本主义制度。这不仅是马克思没有想到的,而且从上个世纪美苏对峙来看,社会主义曾经有过战胜资本主义的势头。
正如福山所说,苏联的集权统治方式被人民推翻,这是计划经济的严重后果。同时,中国在社会主义基础上引入了属于资本主义市场的市场经济,迸发出了难以想象的活力。这一伟大成就得到了福山的肯定。社会主义不一定等于**集权,它也可以给公民自由和民主。
虽然20世纪末许多国家都转向了资本主义,但就目前的形式而言,社会主义仍以其年轻而坎坷的道路焕发出勃勃生机。
福山自己也坦然,自由民主社会带来的空前繁荣和平的社会同时也会造成精神极度无聊。一个自由民主的国家,即便或许每30年左右会打一场短暂但有决定意义的战争,或者打一场保卫本国自由和独立的战争,比起一个只有和平的国家来也要健康得多,也会更令人满足。与此同时,自由民主的方向似乎并没有像福山所说的那样发展。
在西方发达国家,贫富差距巨大。从表面上看,这个社会仍然是自由和民主的。但是,由于经济上的差异,社会地位的不平等已经形成,一些人对现行的社会制度感到不满。这样,一群孤独的人和受到不公平待遇的人就会走到一起。就是福山在最后一章所说的“这是一种对自由民主本身的不满,所以那些尚未得到满足的人始终有可能重写历史”。
他对历史真正终结在什么地方并非那么的肯定,因为历史变迁的因素是众多的,而满足人的欲望是十分困难的,对于不确定的历史走向,福山也只能给出一个不确定的答案。
在未来来临之前,我们可以想象。如果全社会达到了福山所推崇的完全自由民主社会,文章开始福山自己论述的柏拉图的《理想国》中的人类的欲望、理性和获得承认就会完全被抛弃。人人平等,不追求衣食住行。一个完全和平的社会不需要理性的支持,善恶不分。
人们能做的就是专注于自己的事情,导致冷漠和自私。精神追求的完全缺失使得所有人似乎都生活在一个前所未有的精神病院里。最后的和平社会与马克思理想中的共产主义社会非常相似。它不需要满足人类作为动物最基本的需求。
社会失去进步的动力,当人类达到这种程度的时候也就成为了最后之人。但是作为人是不允许精神的极度空虚的,这又回到了获得承认的问题。
我们可以看一看悠久的历史,但历史的进步离不开权利和财富的斗争。自人类诞生以来,从原始社会到奴隶社会再到封建社会,再到资本主义社会与社会主义共存,这是一场在特定经济基础上争夺土地权利地位的斗争。即使在当今社会也由于金钱的差别,分为第
一、第二和第三世界。这是因为人类有意识和无意识地表现出获得认可的重要性。发达国家压制发展中国家和落后国家,发展中国家和落后国家都在努力发展经济,都是在追求声誉。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成为全球霸主,但它不满足于现状,想促进世界的简化,我们说这是不可能的。福山称赞说,这种自由民主仍然追求名誉,在一个自由民主的社会很难停止。
福山所说的《历史的终结及最后之人》,对于上个世纪世界范围内的社会主义坍塌确是给人以资本主义胜利的感觉,但是没有经过历史的考验就下此断论的话未免短见。但对我们来说,这可以看作是一种警示,因为一旦福山所描述的国家出现,人类将失去前进的动力,历史不会进步,但是界末日也不会遥远。
这本书的作者对政治事件和现象有着相当明智的观察。生活在一个多元化、瞬息万变的世界里,人们需要的世一个充满历史和哲学深度、方向感稳定的观察视角,以应对日常生活中的挑战。《历史的终结及最后之人》的作者,无疑是机智而平实地做到这一点的。
书中对当代政治敏锐批评的例子俯拾皆是,许多看似“反常识”的议论,略微思考之后常常给人豁然开朗的感觉。无论是什么样的社会形态,我们最应该关注的是让我们作为人有一种满足感,努力避免一个完全自由民主的社会带来不可估量的后果。总的来说《历史的终结及最后之人》以其恢弘的气势和独特的角度,成为了不可多得的历史作品。
这对学者和公众都是一项有益的工作。
历史读书心得(篇2)
底层的力量
——读《美国人的历史》有感
“政府当局‘每每看来它似乎已经取得成功,它认为人民已经被诱惑或被征服之时,民众却每每又骚动起来反抗了。’”
这是写在《美国人的历史》一书封底的一句话,说出这句话的人就是这本书的作者霍华德·津恩(howard zinn)。同时,在封底,译者认为“津恩先生这部历史著作,一改传统的历史著作,向我们描述了美国社会中下层人民的反抗史。”
《美国人民的历史》是一部反主流的美国史著作。霍华德·津恩是波士顿大学的高级教授。他改变了传统的历史叙述,尊重地描述了美国社会中下层人民的反抗历史。《美国人民的历史》运用大量的、触目惊心的、鲜为人知的史料,向我们展示了美国历史的另一面,从而帮助我们全面地看待历史,看待现实。
霍华德·津恩是美国左翼历史学家、政治学者、社会评论家和剧作家。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以来,在美国民权、反战活动中相当活跃他的著作颇丰。代表作为《美国人民的历史》(a people's history of the united states),试图从美国下层人民、弱势群体的视角和社会活动挖掘“另类”史料,考察美国的历史和传统。
这本书一改从前我们所接触的那些关于美国历史的著作,它从普通人而非政治和经济精英的视角来讲述历史,其主角不是征服者、统治者、政客和资本家,而是印第安人、黑奴、劳工、妇女以及逃犯、示威者、骚乱者、拒服兵役者,讲述的是那些反对奴隶制度和种族歧视的勇士的历史,是那些为争取劳工权利而领导罢工斗争的工人领袖的历史,是那些反对战争和军国主义的社会主义者及其他人士的历史。虽然书中的某些观点会显得过于偏激,如津恩先生在书中说:“所谓‘美利坚合众国’,从来就不是一个代表着全体人民一致利益的共同体,而是统治阶级掌握的政府通过政治、文化手段,把人民笼络起来的一张大网。
”……等等的观点,但是不可否认的是,这本书从一个对于我来说是全新的角度重新塑造了美国在我心目中的形象,让我知道那个叫美利坚合众国的陌生又神秘的国度一路走来,并不是我从前认为的那么的正义,在那个地方同样存在着压迫,抗争,痛苦,血与泪。读完了这本书让我对“美国”这个地方有了更多的认识,在我心目中的形象更加的具体鲜明,更加的有血有肉。
本书开篇即用生动且形象的方法详细描述了英国人人侵北美的情景,并引用了讲述了殖民统治者对原始部族进行残暴的屠杀和掠夺的过程。在叙述这个过程的时候,作者不仅使用了大量的文献,同时还用生动有趣的语言表达了自己对这些行为的强烈谴责,与历史中那些光辉形象的蔑视与鄙夷,因此他说:“我更愿意尽可能的向人们讲述阿拉克瓦人眼中的美洲发现史;奴隶眼中的宪法;彻罗基人眼中的安德鲁·杰克逊;纽约的爱尔兰后裔眼中的美国内战,开小差的爱尔兰后裔逃兵眼中的墨西哥战争;罗厄耳纺织女工眼中的工业制度的兴起;古巴人眼中的美西战争;吕宋岛上的黑人士兵眼中的征服菲律宾之战;南部农民眼中的“镀金时代”;社会主义者眼中的第一次世界大战;和平主义者眼中的第二次世界大战;哈莱姆黑人眼中的“新政”;战后拉丁美洲“皮恩人”眼中的美利坚帝国等等。
”读完这本书给我最大的感想是:我们从前所认识的,所知道的,不一定是全部且全面;我们所认为是正义的,所理解是理所当然的,有时候却不一定是那么的正确。
我认为,不仅是美国或中国,整个世界的发展乃至整个人类的进化,都是由不断的压迫和反压迫构成的。即使是现在,在下一次反压迫之前也只是黑暗。
学过历史的人都知道,发动战争最根本的原因是压迫。如果有压迫,就会有反抗。那么纵观整个世界史,通常被压迫的一定是底层的贫苦大众,而草根阶层的组成人数是最多的,那么如果他们进行反抗的话,可想而知,力量,一定是最大的。举个例子,几年前,美国的“占领华尔街”事件不就说明了在我们生活的这个时代,这个现在,不公平的事情还是存在的。
与会者认为,美国目前的经济问题是华尔街金融家贪婪造成的。所以他们想改变现状,从华尔街做起,从整体上摆脱目前的困境。而为什么这件事情没有在最终发展为流血事件又或者是跟严重的战争呢,在我看来,是因为政府意识到了那些“底层的力量”,他们恐惧现在所拥有的会被剥夺,从而做出的一些有关的措施罢了。
但是时间一长,我们的统治阶层也会松懈,也会以为草根阶层被完全催眠而加大力度的去剥削他们的权利。那时,就是底层的力量所起作用的时候了。
而在未来的什么时候这种压迫与反压迫会终止呢?我认为这种场景的出现,必须建立在没有统治阶级、没有种族歧视、没有性别压迫、没有束缚的基础上。只要每个人的身份平等,不需要受到法律的惩罚,每个人都知道如何感同身受和思考,知道伤害别人最终会伤害自己。一切行为都将从自己的良心出发,那时,马克思所说的社会主义社会就会出现。
不要忽视底层的力量。它们就像睡觉的老虎。你可能认为它们是小猫,肆意伤害它们,但当它们醒来时,它们带给你的可能是你所做的数千倍或无数倍。
历史读书心得(篇3)
读历史书的读后感范文一
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听到这首歌,我想起了前几天看到的《历史的选择》这一本书。这本书讲述了中国改革30年来,历经的苦寒和风霜。这就像那梅花呀,在风欺雪压面前,从来都是顶天立地,不肯低头折节。回顾历史
历史选择了中国,因为它的民族有团结的力量。中国,一个曾被称为“东亚病夫”的国家,一个曾被列强侵略的国家,一个曾饱经风霜的国家,但它并不懦弱,它选择了“千磨万韧还坚劲”,选择了“粉身碎骨全不怕”。正是这种精神,让历史选择了它——东方一只永恒的雄狮。
汩罗江上的一圈涟漪,让我不得不想到屈原,一个愤世嫉俗,报国无门的臣子,用孤愤的诗行代替了富贵,用楚辞《离骚》洗去了历史的铅华,一句“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豪情壮语成为后人追求理想的动力,铮铮铁骨的他被后人所景仰。
正是这些在漫漫岁月里历史堆叠而成的刻痕,才令中国拥有了如此深远的文化。漫长的文化历史中,太多太多的奇迹被中国所创造,甚至成为绝响我们文明的精髓,我们人民的劳动成果,却被英法联军一把火毁去,我们的“万园之园”就这样随风而去,中国文明犹如一座大山,能在四季中更新自己,在风雨中永葆生机。沧海桑田,古埃及的文明已凝固成阳光下无言的石柱,而中国,这座沉稳的大山,却又一次给世界带来了喷涌而出的生机与绿意。历史选择了中国,人类并不惊讶,因为今日的中国仍是那座山,一座永远推不倒的大山,每一粒泥土的`沉淀都是千年传统的精华,林间的长啸仍是当初的潇洒,山林间生命代代更迭,真正不变的,是生机,是百折不回呈现出绿色的能力。千载兴衰风雨,你,静静地伫立于万千苍生之上,仰天长望,你如此浩瀚。抒情点题
历史选择了你,我的中国,永远的中国。
读历史书的读后感范文二
中华民族素以历史悠久、文化发达着称于世。在华夏大地上,炎黄子孙的辛勤劳动和艰苦斗争,创造了斑斓多彩的历史画卷,汇聚成汹涌的历史长河。中华民族在不断地发展壮大的同时,还产生一种巨大的凝聚力,最终形成现在一个不可分割的共同体。你看从原始社会猿人的生活、活动、生产,后来一步一步发展到工具、房屋的制作,到手工业、农业、畜牧业的发展,大汶口文化的开始,体现了中国原始社会从此由解体到崩溃,体现了历史大踏步地迈向文明时代。到后来手工业从农业中分离开来的劳动大分工、私有制的出现、贫富分化和阶级的产生,最终到原始社会的消亡直至炎帝黄帝后形成了国家,称为唐虞时代,这一时代氏族制度逐渐解体,时代通向文明的道路已经打开。
中华文明是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文明之一,它内涵丰富、博大精深、包罗万象、成就辉煌,在人类文明中起着骨干作用。是呀!正因为文明的进步使天地之间的事物在不断变化,中华民族也在不断发展壮大,你看氏族制度的瓦解后又陆续建立了夏朝、商朝、西周,之后各个朝代的君主为了驾驭控制别人,彼此发生了激烈的战争,战争结束了,那么更换朝代势在必行,于是就出现了春秋五霸,战国七雄。之后越王称霸,成为春秋时期的最后一个“霸主”;秦灭六国,统一了中国。然后秦国为了加强专制集权,统一了度量衡,同时统治者为了不同的政治主张进行争论,愈演愈烈演变成震惊全国的焚书坑儒,之后秦朝为了修筑长城,由于繁刑酷法,赋役无休止,老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纷纷起来反抗,以陈胜、吴广带头的农民起义开始,然后农民起义不断发生,以刘邦、项羽为首的起义军消灭了秦军,最后残暴的秦王朝在农民起义的汪洋大海中覆灭了。刘邦、项羽两人又为争夺天下,战争频繁,最后刘邦获胜,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楚汉相争。
书里面的英雄人物很使我佩服、敬仰,很多人物的性格告诉我们怎么去做人,怎么去面对现实。如品德高尚、功绩卓着的尧,刘邦的高明,秦二世的残暴,韩信的自持功高等。是呀,哲理使人深刻,伦理使人有修养,逻辑修辞使人善辨,读史书使人明智,使人清醒,使人智慧。因为知识使人文雅,使人谦逊,使人谨慎,使人快乐,又使人能塑造良好的性格,所以我们作为老师要多看书,多学知识,使自己成为一个知识渊博,学富五车的人。
历史读书心得(篇4)
近日拜读黄仁宇先生的《万历十五年》,可直译为“平淡的1587年”。黄仁宇,只是依稀记得他的“大历史观”。由于孤陋寡闻,不能从专业的角度解释“大历史观”。
最初我觉得历史是由一个个事件组成,既然是发生过的事实,那么历史书的工作就是把这些历史事件罗列出来告诉人们过去曾经发生过些什么。人们掌握的历史资料越详细,就越接近历史的“真相”。后来人们知道,所谓的“历史观”在历史的书写中起了作用。对历史持不同观点的人有不同的历史时实。
大概这也就是方**上的差别。黄仁宇在《和我的"大"历史观》中很明白地指出他所持的是大历史观。所谓大历史观,就是要关注历史事件背后的巨大政治、经济和社会背景,而不史观注具体的每个人得失情,因为所有人的“德愚得失不足以改变上述历史发展进程”。
以前,屡次在书摊上和那本书擦肩而过,直觉固执地认为《万历十五年》如传统史记般琐碎地描写该年事记。实际上,这本书以1587年为支点来支撑明末历史。更大的用意是从人性的角度来解释中华文明的历史。
书籍,尤其是沉淀历史本质的书籍,需要一颗宁静的心来解读。拿到书的时候,装帧显得很朴素。相对其他**类读物,淡淡的封面不禁渗透出深邃的历史。
于是就一天看一点,渐觉历史大潮从心中涌过。从首辅大学士张居正、申时行,模范**海瑞、将军戚继光、哲学家李贽到活祖宗万历皇帝,无不叙述了他们在理想与现实的冲突中饱受煎熬,无论是皇帝还是**,这些人最终都没有功德圆满,甚至身败名裂。张居正最终被查没,万历自己死后也无法同最爱的郑氏同陵,海瑞则在大家的摒弃中挣扎……“一个大失败的总记录,”引自书中的话。
有关历史的书读后感(二)
作为炎黄子孙的我们是荣幸的,这是一个有着优秀传统的神秘国度,这是一个物华天宝的泱泱大国,这是一个人杰地灵的文明古国。先贤给我们留下了浩如烟海的古文典籍,作为后世子孙的我们在茫茫书海中寻觅古贤人的踪迹,感慨曾经的惊心动魄,思量曾经的纷纷扰扰,而作为华夏儿女的我在品读《史记》之后,也真切地感受到3500多年历史中充塞的豪迈、悲壮与辛酸。不过在“少年不识愁滋味”的同时更体会到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我尊敬孔子,敬畏霸主,赞美毛遂,侍奉江山,嘲笑幽王,恨纣王,悼念韩信,怜惜李广。读书,读史,读人,亦是解读一种精神,苏武牧羊的爱国与执着,张骞出使的坚毅与无畏,陈胜举兵的大义与凛厉。品尝整本书,我心中只有一个人可以称得上英雄——项羽。
是的,就是那个四面楚歌,垓下自刎的落魄之人。鲁迅先生曾写道:中国历来没有失败的英雄,没有顽强的抵抗,也没有敢于单打独斗的武装分子。
但我认为项羽是个例外。在汉军的包围下,他一人杀死了数百名敌人,战斗到底。乌江亭长敬他为豪杰请他渡江再待卷土重来。然“燕鹊安知鸿鹄之志哉”,“宁为玉碎,不为瓦全”,大丈夫岂能苟且偷生!
因此,他成就了一代霸王的悲恨。然而,刘邦违背鸿沟和约终究成为其一生难以拭去的污点,他终究是个不顾手足之情的刽子手。于他,项羽不过就是冗长而虚渺的过渡之梦。
梦醒之时,天下尽在咫尺。对我来说,他只是一个为权力而活的英雄。战争似乎是拯救敌人的方法。英雄和英雄无数次地站在浪头上。一方的失败意味着另一方的成功。
然而英雄无所谓清贫抑或富贵,不为名利所趋,所欲追寻的不过“正义”二字,为的只是黎民百姓与江山社稷安危。姬昌父子起兵反商,为的是因炮烙之刑无辜惨死的冤魂,为的是不让比干一颗赤胆忠心付诸东流,为的是维持天下秩序,国家需要周武王这样一位领袖。恰恰相反,淮南王刘长醉心权势,不满已有的封地,引发战乱,最终也不过是不成气候的“过江龙”。
历史风云,世间百态,一次次迷离了我的双眼;百转千回,人情冷暖,一点点冰封我的思绪。可我从不曾怀疑这个缤纷的世界,重耳在外流-亡十九载,却终登帝位,名垂青史;勾践卧薪尝胆,终于报了灭国之仇;孙膑膑足,撰述了《孙膑兵法》;吕不韦流放蜀地,留下了《吕氏春秋》……有生亦有死,有正亦有邪,有战争亦有和平,事物总有两面,我深信上天的公正。古今多少事,皆付笑谈中……
有关历史的书读后感(三)
今日,从书架上抽出一本沾满灰尘的书《历史的天空》,这本书以前看过好几遍,电视也看过。在书中,姜大牙、东方闻英、陈墨涵、韩春云都呈现了他们的面孔和声音。
荣获第三届"茅盾人民文学奖"
在没有看电视以前,我并不知道《历史的天空》这本书。后来看了电视,看了看,发现这本书得了第三届茅盾人民文学奖和第十届中国人民解放军文学奖,就赶紧买了一本。
今天,当我们在歌载舞的时候,你还记得我们的烈士们用剑搏斗的场景吗?
也许是因为我的祖先也带着枪参加了八年的抗日战争和抗美援朝战争。在抗美援朝战争中,他受了重伤,子弹从胃里射出来,右手也被三个手指击倒。幸运的是,没有牺牲。这架飞机被空运到绥远(今天的呼和浩特),幸免于难。
所以对于士兵,特别是在战争年代,我有一种天生的好感和尊重。战争的年代,铸造了姜大牙他们那个时代波澜壮阔的人生。今天的我们,处在歌舞升平的年代,还曾记得我们的先烈们那挥刀拼杀的场面吗?
昔日的姜大牙
我喜欢梁大牙。我是个男人。当然,我喜欢有血的男人。姜大牙从一个满嘴脏话、无赖式的小混混,在东方闻英爱情的滋润下,在战争炮火的锤炼下,成为一名智勇双全的将军。历史的车轮在前进,创造历史的大师也在不断进步。
他的大牙齿被我们许多人记住了;至于他的小聪明,尤其是当上船长时,可以说他演的淋漓尽致,是一个典型的鲁莽英雄。
美丽、聪明的小东方
在战争年代的特殊环境,好多军人的婚姻都是由上级安排;但是姜大牙的爱情,这个粗犷豪放、野性十足的汉子,用自己独特的男人魅力,一点一点感化、征服了美丽、聪明的小东方。爱情的种子不仅能在温室里发芽,还能在战争年代茁壮成长。
一颗无情的子弹,不仅击落了美丽的东方闻英,也击落了不屈的姜必达
至今,我不愿意看书中东方闻音的牺牲那一段。这颗无情的子弹不仅击落了美丽的东方闻英,也击落了不屈的姜必达!姜必达,东方闻英为我们可爱的“大牙哥”取的新名字。
为一个人取名字,想必那时的小东方,已经开始爱上了这个性情彪悍的男人。书中最纯最美的爱情,被一颗无情的子弹破坏掉了,我曾不止一次为之扼腕叹息!
爱情的种子在温室里发芽,在炮火连天的战争年代同样可以茁壮成长
对于男人来讲,一个好女人就是世界上一所最好的学校!
有时我在想,如果没有东方闻音的出现,姜必达的命运会是什么,他以后的人生命运,极有可能改写。如果没有东方闻英,他不会留在麒麟山,不会加入共产党。即使加入了,他的鲁莽和粗野,在当时斗争形势严峻的环境里,极有可能过早的成为斗争的牺牲品。
正是东方闻英的美丽、纯洁、善良,降服了这头难以驯服的雄狮,使姜大牙收敛了自己的鲁莽,成为男人中的精品。对于男人来讲,一个好女人就是世界上一所最好的学校!
男人之间的生死之交情谊
在《历史的天空》里,不仅能看到美丽的爱情故事,还能看到男人之间的生死之交情谊。杨庭辉、王兰田、以及姜大牙和朱一刀的兄弟情。这里,我特别想提的是杨庭辉司令。
什么叫领导?什么叫管理?看过《历史的天空》,人们对杨庭辉的决策、用人、激励的领导艺术,不得不佩服。
如今好多企业老板管理一两百号人头的企业,都感觉人心难测,不好管理,建议这些老板多学***杨庭辉的管理艺术,对人心的深刻洞察以及作为领导人应具备的宽阔胸襟、善于用人的肚量和气魄。
这篇读后感就写到这里吧,想必作者徐贵祥先生在写《历史的天空》这本书的时候,思绪常常回到那炮火连天的战争年代,那一声声喊杀声,在提醒我们今日的和平年代,是用祖辈的鲜血和生命换来的。我们需要珍惜!写书不易啊,在此,笔者也向辛勤耕耘的作者致谢!
历史读书心得(篇5)
读中国共产党历史观后感4
在庆祝建党100周年的盛况之际,全党上下掀起了学习党史的热潮。翻开中国共产党党史,回顾往昔峥嵘岁月,不禁感叹中华民族何其悲惨,同时又庆幸中华民族何其幸运。悲惨的是面对帝国主义的侵略、晚清政府腐败统治的外患内忧,地主阶级、农民阶级、资产阶级先后登上时代舞台开展救亡图存运动,洋务运动、天平天国、戊戌变法、辛亥革命纷纷宣告失败,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幸运的是在民族危亡的至暗时刻,中国迎来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共产党诞生,从此中国的民族民主革命翻开了新的篇章,中华民族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打败日本侵略者、推翻国民党腐败统治、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推进改革开放、实现全面小康……一路走来,祖国的富强、人民的幸福离不开共产党的正确领导、离不开共产党的艰苦奋斗。
坚定理想信念方能行稳致远。中国共产党从建党之初就确立了党的最高纲领是实现共产主义、社会主义。初闻共产主义的理论,也许有人会觉得不切实际,接近于空想,但是回顾一百年的中国共产党党史,中华民族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一百年前的国人肯定无法想象今日中国之成就,正如今日之我辈也无法预测一百年后中国的面貌。毋庸置疑,今日我们可以为将来确立宏伟的目标,因为崇高的理想造就非凡的成就,坚定的信念铸就不朽的功勋,只要每一位党员干部坚定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每一个中国人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一定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实现社会主义,带领全人类达成命运共同体在时间的长河中砥砺前行。
艰苦奋斗精神依然历久弥新。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华民族崛起的历史既可以说是一部热血史诗,也可以说是一部血泪史。抗战时期物资贫乏,缺衣少粮,吃树皮野菜,枕风宿雪在寻常不过,红军不光要与敌人战斗,更多的时候是要同自然环境、自身本能战斗,对红军而言打仗靠的不是武器,而是坚强的毅力、吃苦的耐力和求生的本能;建国后,国家一穷二白,在冷战背景下要实现国家独立安全,首先我们必须建立起完整的重工业、军工业体系,我国在没有资本和技术原始积累的情况下,要打破美苏经济技术封锁,靠的就是全国人民上下同心、起早贪黑、舍生忘死的无私奉献,建立起正当防卫的盾牌;改革开放后,中国经济如开闸的洪流,一泻万丈,一直冲到世界第二大经济体,靠的不光是先进分子的敢闯敢拼,更重要的是广大劳动群众响应国家和时代的号召,发扬不怕苦不怕累的精神,用汗水浇筑中国经济的奇迹。扪心自问,我辈缺少艰苦奋斗的精神,物质充沛的时代造就了我辈强壮的体格,但是我们的精神力量却相对脆弱,党员干部要学习艰苦奋斗的精神,发扬不怕苦不怕累的作风,在今天乃至以后的时代难能可贵。
历史读书心得(篇6)
充分利用博物馆资源培养青少年历史核心素质
--以长沙市中学历史委员会与湖南省博物馆的合作为例
邓进平长沙市教育科学研究院
一、问题的提出
随着我国综合国力和教育水平的提高,传统的单一课堂教学已难以满足学生健康成长的需要。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开展社会实践,提高中小学生的教学内容,全面提高中小学生的综合素质,是当前教育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在众多的社会资源中,博物馆以其独特的魅力和深刻的内涵吸引着公众,成为青少年感知历史、了解现在、探索未来的重要文化宫。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曾指出:中小学校应“积极开发并合理利用校内外各种课程资源……广泛利用校外的图书馆、博物馆、展览馆、科技馆……等各种社会资源以及丰富的自然资源”。而《国务院关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的通知》也指出:
“教育部门要将优秀文化遗产内容和文化遗产保护知识纳入教学计划,编入教材,组织参观学***,激发青少年热爱祖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热情,并培养青少年参观博物馆的习惯。” 对于历史学科而言,博物馆实物的展示空间、开放的学***、丰富的教学资源对于培养学生历史核心素养,具有重要的价值。
2016年是长沙市中学历史教学专业委员会、湖南省博物馆成立历史教师沙龙10周年。十年来,我们充分利用博物馆资源,提高了青少年历史的核心素质,取得了许多成果和启示。在这里,我们试图从其他人身上吸取教训,为当地专家作证。
问题的提出
二、通过社会实践活动培养史料实证素养
史料论证是指对取的的史料进行辨析,试图用可信的史料再现历史真相的态度和方法。
历史进程是不可逆转的,我们只能通过现有的史料来认识历史。要形成正确客观的历史认识,必须注意史料的搜集、整理和辨析,去伪存真,去粗取精,这是历史的重要方法。在这方面,博物馆拥有丰富的馆藏资源,为了解历史提供了丰富的史料,为培养学生的史料经验性素养提供了极好的平台。
然而,史料不能说话,只有通过组织社会实践活动,引导学生通过史料重建历史,并通过这一过程培养学生的史料展示意识和方法。有鉴于此,长沙市中学历史教学专业委员会与湖南省博物馆联合开展了一系列社会实践活动。。通过这次活动,学生们不仅通过参观长沙窑彩瓷出土文物,推翻了唐代没有彩瓷的结论,还通过出土资料与文献资料的匹配(即双证法)帮助他们了解历史。
类似这样的活动还有长沙中学历史教学专业委员会与湖南省博物馆联合国防科大附中开展的“走出校门、走向社会、走进博物馆”社会教育实践活动。这一社会教育实践活动包括博物馆参观、游戏、手工制作、遗址实地参观等形式,不仅使国防科大附中初一年级的学生获得了丰富的历史感性认识,更使得他们切身体会到历史认识只能通过现存的史料来实现。
史料实证素养
三、通过学生竞赛活动培养历史解释素养
历史解释是指以史料和历史认识为基础,对历史事物进行理性分析和客观评价的态度、能力和方法。人们通过对史料的收集、整理和分析,用多种不同的方式来描述和解释过去,辩证地、客观地理解历史事物,不仅是对过去的描述,更是解释其表象背后的深层次因果关系。
正是意识到所有的历史叙述在本质上都是对历史的解释,长沙中学历史教学专业委员会与湖南省博物馆合作,连续十年以“追寻历史的足迹”为主题,在全市中学生中组织学生竞赛活动。为了避免单一的活动,近十年来的学生竞赛活动形式多样。如2012年是仿制历史文物竞赛,2013年是《图说历史》***制作竞赛,2014年是《漫画历史》手工绘画竞赛,2015年是“知我湖南人”——《图说湖南民俗文化》竞赛,2016年则是《利用博物馆资源,提高青少年素质》中学生**评比。
这些活动不仅得到了城市中学生的积极参与,而且培养了他们的历史阐释能力。
历史解释素养
四、通过学业水平考查渗透家国情怀
乡情是研究历史的社会责任和人文追求。通过历史学习,我们要能够从历史的角度认识中国的国情,具有家国情怀,形成对祖国的认同感;了解并认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认识中华文明的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能够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塑造健全的人格,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在这方面,长沙试中学历史教学专业委员会与湖南省博物馆合作,通过在长沙市初中学业水平考试中增加与湖南省博物馆藏品有关的试题,渗透家乡和乡村的情怀。如2009年长沙市中考历史即有一题为:
2009年5月22日,“凤舞九天――楚文化展”在湖南省博物馆盛大开展。在这次展览中,你可能了解到的是
①凤的形象融入大量文物中,体现了楚人对凤的崇拜 ②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及其代表作《离骚》 ③先进的**和楚人的尚武精神是楚庄王称霸的主要原因之一 ④我们的家乡长沙在战国时属于楚国
a、 ①②③④b.①②c.①②③d.①③④
本课题使学生在长江流域文化中认识到湖南文化的悠久历史,长江流域和黄河流域是中华文明的源头。
再如2016年长沙市中考历史有一题为:
日前,湘籍旅美画家李自健“人性与爱”系列油画作品在湖南省博物馆展出,下列画家与李自健籍贯相同的是
a、 齐白石b.顾恺之c.吴道子d.赵孟福
这个话题不仅让学生感受到中国文化在海外的影响,也让许多中国历史上的优秀艺术家感受到了中国文化的影响。
家国情怀
我们的思考
近十年来,长沙市中学历史教学专业委员会与湖南省博物馆合作,在培养青少年历史核心素养方面进行了一些探索和实践,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总结经验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促进这种合作。我们认为,为了进一步发展这种合作,我们还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1.开发基于博物馆资源的教材教具。目前,长沙市中学历史教学专业委员会正与湖南省博物馆合作开发一套校本课程资源,预计2017年6月出版。
2.通过网络来开发利用博物馆资源。各类博物馆开始数字化。通过网络,我们可以找到一些历史课程的资源。老师可把所需要的****下来,用***展现,让学生自己识读或由老师引导。
3.通过到校服务来分享博物馆资源。博物馆教育工作者可能通过到校讲授、演示、巡回展示等,使不便到博物馆的学校,也能分享博物馆的课程资源,同时通过到校服务的机会,让学校和博物馆彼此有更深入的了解,进而促进双方合作的意愿。
读《一纸故城,半卷挚爱》有感
卢刚近日,偶读《工人**》中的一篇题为《一纸故城,半卷挚爱》的文章,作者洋洋千言便将戏曲大家齐如山先生记忆中故乡老北平的故事娓娓道来,品读起来,颇让人有种穿越百年时空,身临其境之感,齐如山先生关于故乡的认识深刻翔实,而我,也有我的看法。
对于故土的追寻,是中国历代文人笔下不厌其烦的永恒话题,不论是齐如山、老舍们记忆中的钟楼古巷,城墙胡同,金瓦琉璃,还是朱自清、茅盾们笔下江南水乡似的青瓦白墙,木栅花窗,小桥流水;不论是北方的沧桑厚重和壮丽雄浑,还是南方的小家碧玉,钟灵毓秀。其实,中国人在描绘故乡风情之时大抵是在寻觅一种关于记忆中家的的归属感,这其中滋味百味杂陈,或是平易清浅,或是百般无奈,或是疏离无援,更或是痛彻心扉,但不论这个中滋味为何,都终究逃不过”思念”二字……
是啊,怎能不思念呢?我们这个国家,历史之悠久,国土之辽阔,历经苦难之艰辛都难以想象,特殊年代的动荡,造就了太多那时代背景下个人的辛酸历程,自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我们的那些一部部有关国家被侵略的名族屈辱史,投射到彼时许许多多的中国人身上,就是一段段辛酸无奈的个人漂泊史,无奈的中国文人拿起手中的笔抒发出他们内心中对故土的那想得而不可得的思念,于是,便出现了许多诸如此类的地域形象:朱自清、俞平伯笔下的秦淮河;鲁迅笔下的百草园和三味书屋;沈从文笔下的湘西;张爱玲笔下的上海;余光中笔下的故乡……以及此次读到《工人**》上《一纸故城,半卷挚爱》一文中齐如山笔下的老北平,这些有关家乡和故土或隽永,或清浅,或疏离,或苦闷,或悲愤的故事无不是发生在那个动荡的年代里。
皮之不存毛将焉附,覆巢之下安有完卵?国破则家离,这是个凄凉却亘古不变的真理。
百年后的今天,中国民主富强,和平安定,经济腾飞,社会得到长足的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也随之快速提升,新一届的国家领导人提出了关于复兴中华的伟大中国梦的要求,此时的中国,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有底气使曾经那些国破家离的故事不再发生,旧时文人笔下的破碎山河早已成为记忆,历史也将不再重演,在这样一个美好的时代成长起来的我,一个离开家乡,异地工作的新一代中国人,再也无须担心故乡太远,归乡太难,再也无须担心战争的动乱阻隔了回家的路,再也无须担心许久未见的家人是否还记得自己的模样。不论我们是在海峡的这边还是那边;也不论我们是在地球的东边还是西边。我们再也不须跋山涉水,再也不须担惊受怕,惶惶不可终日的去思念,去牵挂……只要我们愿意,一张机票,甚至只要一部手机便可以立刻拉近我们与亲人之间的距离。
万里之隔,朝发夕至已然成为现实。这是社会主义新时代代给每一个中国人的真正幸福。
我作为一个从山西来到郑州工作的年轻人,此时在我的认知中,今日之中国,”故乡”二字已突破了旧时文人笔下那出生之时的一亩三分地的地域局限。
我坚信在这样一个时代,*需要我们,*是我们的想象,可爱的家乡
有效教学十讲读后感(一)
余文森教授是国内课程与教学领域内的专家,在有效教学方面颇有心得。近期我读了余文森教授的《有效教学十讲》一书,整本书以讲座的形式,讨论了“教学的有效性”、“教学的生成性”、“三维目标”、“教学情境”、“教学关系”、“有效教学的三条铁律”、“新课程教学改革成绩与问题反思”、“新课程学***的基本特性”、“校本教研的三个基本要素”、“校本教研的三种基本类型”十个话题。在这十个话题中,余教授的绝大多数观点都能引起我的强烈共鸣,成为我的精神食粮。yJs21.coM
但在这些观点中,给我留下最为深刻印象的是:
1. 关于三维目标关系的阐述。在这部分内容中,余教授引用了把三维目标比成“长方体的长、宽、高和一个人的肌肉、骨骼、神经等系统”的比喻,指出了“三维目标不是三种目标”,强调了三维目标的“整合的意识”.
同时,指出三维目标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哪个维度是显性的、哪个目标是隐性的,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反观我们的教学,特别是很多新教师或者对新课程理解不深刻的老师,在他们的教学设计中,我们经常看到的是将“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进行分门别类的表达;在每堂课的教学中,都能清晰地辨别出他们的哪些教学是在完成三维目标中的哪种目标。他们把三维目标弄成了三种目标,目标达成不是渗透性,整体性的,也从不区分哪些是显性的、哪些是隐性的,哪些是重点、哪些是非重点。
三维目标被活生生地、机械地割裂开来。
历史读书心得(篇7)
《给历史教师的101条建议》这本书中的"建议",**于作者对日常教学实践的感悟,从最常见的、最容易被忽视的教学细节中引出的一系列值得思考的问题,用生动的实例、质朴的语言以及巧妙的处理办法,深入浅出地加以思考、剖析和理解,以提高教师在实际教学工作中的灵活性、创造性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其建议内容主要涉及注重历史认知方法的培养、在乡土历史教学中突出爱国主义教育、要在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上做文章、让学生学会全面评价历史人物、注重历史学习元认知能力的培养、加强课堂教学中师生间的非语言沟通等等。这本书研究和**了大多数历史教师经常遇到和思考的问题,涉及课程目标、课程内容、教学理念、教学方法,甚至课程资源、教学评价等,提出了新时代的目标和要求。
书中每谈一个问题,基本都有简明而不失具体的事例、情景,每条建议都配有相应的名人名言、教育者感思或作者创作的"教育诗",使得本书的内容体系、编排体例、写作风格、研究思维都显得别具一格、富有新意。
从新课程改革的要求和精神出发,对中学历史教学面临的课程、方法、形式、手段、评价、师生关系、教师培养等方面提出了101条具有启发性、针对性或现实性的建议。书中没有华丽的文字,也没有最新的教育改革理念,更没有一般的教育理论。通过实例阐述了解决问题的技巧和建议。
这本书中的101条建议,体现了作者注重教学的实用性和人性化,将学生的情感世界融入到与学生的交往中,强调情感教学与创新教学方法相结合的教学理念。书中的建议简单易学、易于实践。书中的言语和比喻幽默、风趣。
在每一个建议的开头,都有一句外国学者关于教育的格言,这让我受益匪浅。就像一个“学会忽略”的建议,当提到没有人是完美的,孩子也是。的确,有时当我们面对顽皮的孩子时,我们常常认为他们是好是坏。我们越想越生气。但书中给我们的小方法应该有很好的效果:
一杯常识,几茶匙耐心、宽容、毅力、积极的期望和向上的态度,然后倾注了满满的爱。确实,这样可以很好的调节自己的心情。总是希求学生有完美表现的老师是极端不现实的,得到的也只能是无尽的失望,所以我在教学中大多都是鼓励孩子们,他们犯错的时候尽可能的去鼓励他们,他们学得兴趣也就越高了,学进去的也越多了。
这本书提供了一些方法和建议,以帮助新教师解决课堂问题。例如:如何进行课堂管理;如何控制课堂纪律;如何与“头脑清醒”的学生进行比较;如何与同事相处;如何安排时间。
这本书中的方法很容易学习,作者给出了一些实例来证明。原来我在上课时课堂纪律一直不太好,一部分同学总是在窃窃私语,于是我冲着学生大骂,换来三分钟的安静,然后课堂又变成吵吵嚷嚷的,我心里一直疑惑:怎么现在的学生这么不听话,这么不守纪律?
后来阅读了此书,才知道我在课堂管理上有所欠缺,于是我根据实际情况实践了书中讲述的方法:我不在课堂上大骂学生了,而是找了几个上课经常讲话的学生,对他们进行开导说教,在以后的课堂上因为他们几个纪律有所好转,我在课堂上大加表扬他们。于是其他爱讲话的学生也慢慢收敛了,而我也及时进行了表扬。
从此我的课堂纪律改善了许多。
该书还为教师提供了一些教学规划和课程指导,并提出如何合理利用时间提醒教师做好准备。至于课程指导,我从书中了解到,作为一名教师,我们应该经常观察其他教师的课程,以便不断进步。同时,教师的课堂内容要与现实生活相联系,教学方法要多样化,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作为教师,传授给学生知识的同时还要传授其社交礼仪,这就需要教师自身具备较高的礼仪规范。的确,我在学生面前没有注意自己的言行,给学生留下了不好的印象,也给学生造成了不好的影响。读完这本书后,我尽量规范自己的行为,努力给学生树立一个好榜样。
同时,我对“师承高等教育,做模范”这句话有了更深的理解。
一个师生关系积极和谐的班级,必须是一个良好的集体。本书提出了许多构建成功师生关系的建议。其中对教师自身提出了一些要求:
教师要保持微笑,做一个乐观的人,把自己的学科当作“最爱”。同时,建议对教师对待学生提出一些要求:熟悉每一个学生,让每一个学生都成为“最好的”,而不是完美的,只是为了学生的进步,等等。
这些建议需要教师
之有不断地探索和努力,才能有效地付诸行动。
此外,该书还向读者传达了优秀教师的专业精神和优秀教师应具备的魅力。优秀的教师总是会保持良好的声誉,保持良好的态度不受外界消极态度的影响,并且做任何事情都要沉着冷静,能够控制自己的反应,不要带着愤怒行事。优秀的教师总是会以身作则,做到尽善尽美,但也会寻求帮助,能够与父母搞好合作,有能力适应环境,从错误中学习和成长,在事业上不断进步。
阅读这本书让我收获很多,它给我的教学工作提供了很多帮助,让我的心灵滋养,心胸开阔,魅力提升。今后,我会再三读这本书,使自己成为一个能够影响和改变他人的老师,在教育上取得巨大成功。
泽头中学徐红英
历史读书心得(篇8)
我用了半个月的时间,终于看完了在我的书柜里睡了三年的《写给中国儿童的历史》这本书。在读书的时候,我的心情常常因为一个个历史故事和故事中的人物而变得阴晴不定。有时自豪,有时高兴,也有时愤怒。
我最佩服的人是成吉思汗。他被称作军事天才,用兵如神。一生参加过300多次战争,每次战争几乎都是战无不胜,攻无不取。有好多次还是以少胜多,以弱胜强。所以,那时的他留下了世界上最大的帝国版图。他的军事才能很让我佩服。
我最喜欢的皇帝是文武双全的唐太宗李世民。他是一位励精图治,勤政爱民的好皇帝。正是因为有他,唐朝的国力蒸蒸日上,有了“贞观之治”的盛世。
最令我愤怒的是慈禧太后。她只管自己享乐,不好好治理国家,还和外国人签定了好几个不平等条约。当时的中国就像一块大西瓜,被外国人这分一块,那吃一口。我好几次都想把书扔到一边,读不下去……清朝政府就是因为有了她才变得软弱无能,任人欺凌。
合上最后一页书,我发现每个朝代的末代皇帝大多数都是贪图享乐,昏庸无道,最后导致了改朝换代。所以,人一定要积极向上,不能懒惰,只图享乐,要不然就会一事无成。
历史读书心得(篇9)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中国共产党历来重视历史学习,善于借鉴和运用历史经验治国理政,习近平总书记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指出,全党同志要做到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学党史、悟思想、办实事、开新局。通过学习党史,全党才能以昂扬姿态奋力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以优异成绩迎接建党一百周年。习近平总书记的一系列重要指示,是我们学习党史的根本遵循,是指导我们学好党史的指南针。
一、学史明理,坚持理论武装。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就是一部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我们党通过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不断推进理论创新,产生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党和人民事业发展提供了科学理论指导,不仅成就了中华民族的“昨天”,也正在书写着历史的“续篇”。当前,站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历史交汇的关键节点,我们要用党的创新理论成果统一思想,坚持不懈用党的创新理论最新成果武装自己的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坚定地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昂首前行,更好地书写中国共产党百年新起点上的新历史。
二、学史增信,坚定理想信念。中国共产党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一代又一代共产党人发扬不怕牺牲、艰苦奋斗、改革创新的担当精神,持久地艰苦奋斗,取得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国家富强和人民幸福的伟大成就,为我们党积累了宝贵的精神遗产,绘就了我们党绚烂夺目的精神图谱。学习党史,深刻认识我们党先进的政治属性、崇高的政治理想、高尚的政治追求、纯洁的政治品质,使自己坚定理想信念,从党史中汲取奋进的力量,赓续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涵养艰苦奋斗的政治品格,以只争朝夕的精神状态和一往无前的奋斗姿态,继续朝着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奋勇前进。
三、学史崇德,提升党性修养。中国共产党能够走到今天,绝不是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就能实现的,在中国共产党一百年的非凡奋斗历程中,一代又一代中国共产党人顽强拼搏、不懈奋斗,涌现出了一大批视死如归的革命烈士、一大批顽强奋斗的英雄人物、一大批忘我奉献的先进模范,形成了一系列伟大精神,构筑起了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为我们立党兴党强党提供了丰厚滋养。学习党史,就是要从党百年来的实践创造和历史经验中汲取增进个人品格的智慧,从革命烈士、英雄人物、先进模范身上所体现出的中国共产党人的“精气神”当中,寻找到提升自身德行的明镜,从党史学习中,向优秀共产党人对标看齐时补足自身短板弱项,树立崇高信仰、为民情怀、实干精神、斗争本领,继续发扬红色传统、传承红色基因,赓续共产党人精神血脉,把流淌在党的生命中的红色基因激活,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升为党和国家事业继续奋斗的德行和能力。
四、学史力行,勇担职责重任。我们党始终把人民的利益放在心中最高位置,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自己的奋斗目标。可以说,中国共产党的全部历史,就是为了人民、依靠人民的历史,就是以人民为中心、为人民谋幸福的历史,就是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历史。无论是革命战争年代还是和平发展时期,无数共产党人为着人民“大我”而不惜牺牲“小我”,以人民心为心,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涌现出了张思德、雷锋、焦裕禄、孔繁森等一大批英雄模范人物,在我们党的历史上树立了一座座精神丰碑。通过学习党史,从党史中汲取感恩人民的深切情怀和血浓于水的深厚感情,把学习党史同推动实际工作结合起来,把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真正做到学以致用、用以促学、学用相长,努力把学到的知识、掌握的规律,转化为解决发展问题、应对风险挑战的能力,转化为锐意进取、担当实干的精气神,践行人民为中心的理念,全心全意为民服务。
历史总是要前进的,“走得再远,走到再光辉的未来,也不能忘记走过的过去”,作为一名党员,通过学习党史,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始终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为建设壮美广西,共圆复兴梦想贡献力量,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力量。
历史读书心得(篇10)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历史已经远去,我们生活在当下,期望在未来。培根曾说“读史使人明智”,中国人是很注重历史的人,所以历朝历代留下的史书记载很多,除了官方史官记载的正史之外,还有民间人士记载的野史。
或许有人会觉得历史已经过去,记录历史、研究历史意义不大,而事实却恰恰相反。圣经说“太阳底下无新事”,历史往往只是换个时间地点人物不断地循环往复。秦朝统一六国,结束了春秋以来诸侯混乱的局面,开创千秋大业,最终却二世而亡;三百多年后的隋朝结束了自西晋末年以来长达近300年的分裂局面,开创了开皇之治繁荣局面,同样也是二世而亡。历史何其相似,个中缘由值得深思。
今人读历史,研究历史,为的是总结经验教训,为未来规划提供思路,避免走入历史悲剧循环的怪圈。当然,想要跳出历史悲剧的循环是艰难的,列宁认为历史往往是以“进两步退一步”的方式螺旋前进,从奴隶制度、封建制度、资本主义制度,每一种制度都在一定时期对社会经济的发展起到促进作用,但是,它们都有局限性,发展到一定程度就会不适应生产力的发展,甚至会阻碍生产力的发展,这种阻碍就会造成不同阶级之间的矛盾冲突,量变引起质变,冲突的加剧最终导致朝代更迭社会变革。
历史研习社编著的《历史的荣耀:中央帝国的时运、铁血与霸业》一书就试图发掘历史变革的底层逻辑,让今人知其然,还知其所以然。市面上写历史的书很多,其中也不乏历史名家之作,从不同时代、人物、事件的角度作为着眼点和立足点来书写历史的书籍可谓是应有尽有,那么,这一本书的特点是什么呢?
这本书致力于将历史知识科普化、大众化,通过分析历史人物行为的底层逻辑来讲述历史。没有一个人是孤立地生存在这个社会,所以一个人的行为也不可能是孤立的,人的行为必然会受到个人成长环境、社会大环境和所处时代背景的影响,人的认知不可避免地会受到时代发展的局限。同样的,我们分析研判一个人的行为是否合理,是否有利于时代的发展,应该综合考虑他所处的社会背景环境,只有这样,我们的判断才能更客观公正。比如,刘备三顾茅庐并不是诸葛亮在惺惺作态,而是诸葛亮在追求自身独立人格的基础上检验刘备的诚意,因为他以写下《报燕惠王书》的乐毅为榜样;刘备携民渡江并不是愚蠢的仁义行为,而是在保存军事实力前提下的爱民之举,因为他安排关羽提前转移了一万水军;蜀汉灭亡的深层原因是兴复汉室的理想主义与偏安一隅的现实主义冲突。
利用横向纵向对比的方式突出不同历史人物的人生选择。面对同样的人生境遇,不同的人会作出不同的选择,从而造就不同的人生境遇,即人的行为是因时因地制宜的。对比同时代不同人物的行为,或者不同时代相关联人物和处于相似环境下人物的行为,作文能给今人很多启发。三国中魏、蜀、吴同为割据一方的政权,但是治国用兵的策略各有千秋;曹操和曹丕同为三国中魏国的主公,但是他们的治国用人策略却各不相同,如此种种,各种原因值得深究。
见微知著,以小见大。有深度的历史文章往往能够从细微之处着眼,透过个别现象看到大时代的本质,透过小人物的命运发现国家运势走向。比如,从曹操发布的《求贤令》去理解魏国人才政策及其背后的社会背景;从诸葛亮这一具体人物的人生际遇去审视中华文化对于为臣为人的价值判断标准;从蜀汉灭亡这一历史现象透析造成这一现象的深层次原因。
成功的历史书籍不仅仅在于客观公正地描述历史事实,还在于挖掘历史现象的内在逻辑,启发今人思考,从这一点上来说,这本书做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