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听了一场关于“丝绸之路观后感”的演讲让我们思考了很多,到底该如何写好有关作品名的观后感呢?通过阅读和写作我们可以获取知识和技能,经常写观后感,可以让自己的思维更加丰富,经过阅读本页你的认识会更加全面!
丝绸之路观后感 篇1
《丝绸之路》是英国知名历史学家彼得·弗兰科潘创作的一部历史著作。作者跳出欧洲历史视角,更全面地讲述了丝绸之路从诞生到现在的历史过程。全书围绕丝绸之路中央的几个国家,客观地分析了这段历史对世界产生的重要影响。
丝绸之路曾经是沟通亚洲和欧洲的主要路线,自古以来就是兵家必争之地。它从中国开始,途经中亚、西亚如阿富汗、伊朗、伊拉克等几个国家,最终抵达欧洲。这条道路使东西方获得了更多交流的机会,也更多地交换了东西方的产品,对促进东西方经济发展有着不可磨灭的重要作用。丝绸之路的中心是中东的数个国家,这些国家资源丰富,又地处丝绸之路的中央,从丝绸之路中赚取了巨大财富。
但是,拥有资源和财富意味着必将面临难以解决的不稳定问题。丝绸之路带来的广泛交流,使得这一地区中夹杂了各种不同的人种、文化和宗教。每当某一派势力崛起,它就必然会为扫清自己的敌对势力而引发战争。但战争往往又大量消耗了强者的资源,使其衰落,原来的弱者则有机会一跃成为强者,这就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同样影响这一地区的还有周围的大国。这些大国不满足于本国的资源,当它们发现中东蕴含着巨量资源时,就会设法控制这一地区来获得本国需要的资源。这又大大增加了中东地区的不稳定性,使本已难以消除的战争问题再次升级。
不过中东国家也有一些自我保护的手段。第一是向强国靠拢;第二是坚决维护自己的利益,哪怕要与强国大打出手。
向强国靠拢并不意味着要成为强国的附庸。中东国家可以同时与互相敌对的几个强国靠拢。强国为了自己的利益,就会对中东国家提供帮助,同时排挤自己的敌国。而敌国也正好在做同样的事。这样,小国就可以坐享几个强国提供的帮助,而不需要成为强国的战场。但这样做的弊端显而易见。这会让小国依赖于强国的援助,而且一旦强国翻脸,转而用侵略的方式来夺取资源,那么小国承担的损失是巨大的。
坚决维护自己的利益是一个冒险的举动,但在历史上不乏成功的案例。对抗十字军东征的胜利、石油输出国组织的成功都是著名的例子。只要小国把握了正确的时机,就可以通过反抗让强国蒙受损失,并获得自身的独立。
读完《丝绸之路》,我对丝绸之路的历史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丝绸之路为沿途的国家带来了经济繁荣,促进了东西方文化的交流和发展,为世界所做出的贡献可谓重大。但是,丝绸之路在带来繁荣发展的同时,也为沿途地区注入了更多不稳定因素。中东地区的资源和财富,吸引了众多强国想要把它据为己有,这使得中东成为战争的温床。面对强国,中东的小国不得不选择自己的对策,一旦选择失误就会遭到强国的报复性打击。
丝绸之路在过去的几千年间一直决定着人类文明的发展路程。即使在科技发达的当代,丝绸之路也发挥着重要作用。丝绸之路在未来仍将左右历史的进程,它对人类的持续影响永远不会结束。
丝绸之路观后感 篇2
丝绸之路是古代贯穿中西方的商路,下面是为大家搜集整理的丝绸之路读后感,欢迎阅读。
丝绸之路读后感(一)
最近老师的讲了《丝绸之路》这篇文章,我为那些西域商人产生了敬佩之情。
课文一开始就向我们介绍了丝绸之路两旁的巨型石雕,它反映的是当时那些驮着彩绸的一峰峰骆驼,高鼻凹眼的西域商人,一个个精神饱满,栩栩如生。丝绸之路不仅是一条伟大的路,还是一条艰辛的路。每一座石雕,每一个脚印,都记录着英勇的中国人为亚欧的友谊和文化付出的艰辛,正向文中写的:望着这群石雕,就仿佛看到了当年的丝绸之路上商旅不绝的景象,仿佛听到了飘忽在大漠中的悠悠驼铃声。
通过老师的讲解,我知道了丝绸之路是横贯亚欧的通道,它东起我国的汉唐古都长安,往西一直延伸到罗马。在通过这条慢慢长路进行贸易的货物中,以产自我国的丝绸最具代表性,因此取名为“丝绸之路”。在这条路上发生的故事不计其数。我印象最深的是张骞不畏艰险,两次出使西域,沟通了亚欧内陆交通要道,于西域各国正式开始了友好往来,促进了中西经济文化的广泛交流,开拓了丝绸之路,成了中国走向世界的第一人。
我还知道投笔从戎的班超,他为了祖国的利益,再西域竟然住了32年,才使西域和内地连为一体,为中华民族的基业立下了汗马功劳。
我还知道去西天取经的玄奘,热爱建筑的铁木尔.......他们都为亚欧文化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我也要好好学习,将来为祖国作贡献。
丝绸之路读后感(二)
有一条路,永远无法用长度来衡量,因为它太久太久,只有亘古不变的黄沙陪伴它走过了千年的岁月;有一条路,永远无法用时间来衡量,因为它太漫长,是穿越了时空的洪流把那景惊鸿一瞥印在人的心里。千年后,我重新回眸这条美丽而神奇的路,只能惊叹那高大,大漠,高原,海洋竟没有阻挡住中国商人的步履。于是,在那一片由神话和信仰编制的土地上留下了绵延岁月的奇迹,给后世留下富于浪漫气息和神秘色彩的丝绸之路。
今天我学习了《丝绸之路》这篇文章,它讲述了我国与其他国家贸易交流的过程,这代表了民族和谐共处,也因此让我们的科技越来越发达,公元缫丝、制铁、造纸、凿井、灌溉等技术带向中亚、西亚和欧洲,将那里的葡萄、核桃、石榴、蚕豆、黄瓜、芝麻、无花果等食品带到了我国,还有狮子、犀牛、良马等动物,也传进了我国。我国音乐、舞蹈、绘画、雕刻,由于吸收了外来文化的长处,变得更加丰富多彩、美轮美奂。
我感到这条路传承了无数的骆驼商旅,他们越过崇山峻岭,正是这条路传播了东西方的古老文化;正是这条路传承了亚欧的文化与友谊-----它真是中西文化交流的要道啊!亚欧各国的人们能这样友好相处,因为古代中、外人民的智慧和才智;因为他们知道友好相处;因为大家懂得互帮互利!
丝绸之路读后感(三)
《丝绸之路》这篇文章主要描绘了两千多年前中国与安息古国交流的生动一幕,再现了西部灿烂辉煌的历史文化,说明了丝绸之路不仅是古代亚欧互通有无的商贸大道,还是促进亚欧各国和中国的友好往来,沟通东西方文化的友谊之路。丝绸之路是古代横贯亚欧的通道。它东起我国的汉唐故都长安,往昔一直延伸到罗马。在通过这条漫漫长路进行贸易的货物中,以产自我国的丝绸最具代表性,所以"丝绸之路"因此而得名。张骞在公元前119年他第二次出使西域,加强了汉朝与西域各国的友好往来。在此,我十分敬佩张骞,他真是一个爱国爱民,坚韧不拔,开拓进取的人,是我们学习的好榜样。"丝绸之路"着走群独傲是历史的浓缩,也是昔日辉煌,繁华的见证。
读了这篇课文后,我知道了国家之间只有互相交流,取长补短,才能互相发展,,吸收丰富的文化长处,让国家强大起来,如果你把自己的长处藏起来,不跟别人交流,那你永远也不会发展。
丝绸之路读后感(四)
丝绸之路属于中国历史的一部分,在通过这条漫漫长路的进行贸易的货物中,以产自我国的丝绸最具代表性,“丝绸之路”也因此得名。
丝绸之路这篇作文讲述了我国与其他国家贸易交流的过程,这代表了民族和谐共处,也因此让我们的科技越来越发达,公元缫丝、制铁、造纸、凿井、灌溉等技术带向中亚、西亚和欧洲,将那里的葡萄、核桃、石榴、蚕豆、黄瓜、芝麻、无花果等食品带到了我国,还有狮子、犀牛、良马等动物,也传进了我国。我国音乐、舞蹈、绘画、雕刻,由于吸收了外来文化的长处,变得更加丰富多彩、美轮美奂。
就像课文所写的,文化繁荣的遐想……我们今天凝望着的“丝绸之路”巨型石雕,就好像看到了“丝绸之路”上商旅不觉得景象。
丝绸之路读后感(五)
今天老师生动形象的讲了《丝绸之路》这篇文章,同学们听得仅仅你津津有味,我为那些西域商人产生了敬佩之情。
课文一开始就向我们介绍了丝绸之路两旁的巨型石雕,它反映的是当时那些驮着彩绸的一峰峰骆驼,高鼻凹眼的西域商人,一个个精神饱满,栩栩如生。丝绸之路不仅是一条伟大的路,还是一条艰辛的路。每一座石雕,每一个脚印,都记录着英勇的中国人为亚欧的友谊和文化付出的艰辛,正向文中写的:望着这群石雕,就仿佛看到了当年的丝绸之路上商旅不绝的景象,仿佛听到了飘忽在大漠中的悠悠驼铃声。
通过老师的讲解,我知道了丝绸之路是横贯亚欧的通道,它东起我国的汉唐古都长安,往西一直延伸到罗马。在通过这条慢慢长路进行贸易的货物中,以产自我国的丝绸最具代表性,因此取名为“丝绸之路”。在这条路上发生的故事不计其数。我印象最深的是张骞不畏艰险,两次出使西域,沟通了亚欧内陆交通要道,于西域各国正式开始了友好往来,促进了中西经济文化的广泛交流,开拓了丝绸之路,成了中国走向世界的第一人。
我还知道投笔从戎的班超,他为了祖国的利益,再西域竟然住了32年,才使西域和内地连为一体,为中华民族的基业立下了汗马功劳。
我还知道去西天取经的玄奘,热爱建筑的铁木尔.......他们都为亚欧文化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看看这些英雄的行为,想想现在的美好生活,我们还有什么理由不好好学习呢?
丝绸之路观后感 篇3
丝绸之路是从中学课本就开始熟知的历史,漫过茫茫戈壁滩,顶着大漠风沙,自汉唐以来的各族人民硬是用毅力与勇气踏出这条东西交流的文化路线。作为这条丝绸之路上的重要环节,新疆自古就是各民族交汇地带,自汉朝的西域三十六国开始,不同民族在这片风尘与绿洲交错的土地上世代繁衍生息,共同守卫着丝路的安宁与繁荣。
在很大程度上西域就是中华民族的眼睛,让我们能看到更远的风景,而看一个朝代是否强盛只要看看这条关系中华民族对外交流的命脉之路就可见一斑,每当丝绸之路兴盛的时候就是中华民族强盛的时刻。从这个意义上说,当下对一带一路的强调也意味中华民族创造力与生命力的再次迸发,是一次全新的凤凰涅。
传统的丝绸之路是将中原的丝绸一路辗转运到西方,然而物产丰饶的新疆本身就有丰富的纺织资源,如何将内地的丝绸技术与当地的纺织业结合起来进而推动丝绸之路的繁荣一直是新疆各民族的心愿,这一愿望直到解放后才真正由希望变成现实,在党和国家的大力支持下,新疆成为我国重要的棉花基地,桑蚕也有了长足的发展。由王文杰、赵立军执导,阿孜古丽热西提、巴哈提亚尔艾则孜、宋佳伦及任帅共同主演的《丝绸之路传奇》就是对新疆纺织业解放后的发展历程的一次全面回顾,细致的讲述了各族人民在这几十年的风风雨雨中所结下的深厚情谊。
作为贫穷的纺织人家子弟,艾拉提(巴哈提亚尔艾则孜)与解放军的缘分是天然形成的,其父亲苏莱曼被**与地主强行掳走致死,正是解放军的到来帮其完成了复仇。艾拉提的爱人卫明霞(阿孜古丽热西提)则是汉人知识分子收养的维族孤儿,本身即是两个民族相互扶持的见证。这是一种血脉相联的情感,印证了新疆各族人民的历史。
《丝绸之路传奇》从一开始就展现了这种团结与互助,解放军一进昆仑古城就帮助艾拉提一家救火救人,而艾拉提的母亲帕夏汗(梅丽古力艾合买提)也用自己的经验帮助方凯(宋佳化)的妻子顺利生产,并且打破民族禁忌让其到自己家中生孩子。这种生命凝聚的亲情,是新丝绸生产的情感基础,也是新疆真正完成丝绸跨跃的前提。
新疆的纺织业离不开当地人民的努力,也离不开内地纺织大省的帮助。艾拉提去内地纺织学校进修固然有寻找恋人卫明霞的因素,他本身对纺织业的热爱也是重要因素。正是在艾拉蒂、卫明霞和许多内地纺织教师的帮助下,新疆纺织工业取得了实质性突破。援疆干部方凯与艾拉提共同努力,逐步提高当地纺织水平。
在动荡的岁月里,正是在双方的共同支持下,他们才能不让新疆纺织业的工资流失,一起度过那段艰难的时光。
一段纺织史,半纪民族情,正是通过艾拉提、卫明霞、方凯他们的不懈努力才使新疆的纺织业成为新丝绸路上的亮点,而在共同铸就新疆纺织业辉煌的同时,他们也将民族融合的理念一起织进锦里,成为全疆人民的共同信念。
丝绸之路观后感 篇4
丝绸之路,我也想走一遍。
从小就在历史的课本中学到过丝绸之路,后来渐渐长大,也不断的从各种新闻中听说丝绸之路。对我来说,丝绸之路不只是连同东西方的一条大道,也不仅仅承载了东西方物品与文化精神的交换,交流。丝绸,是这条道路上最具代表性的商品,除此之外,还有香料,宝石,玻璃,瓷器,茶叶等,伴随着贸易的往来,不同文明的文化艺术相互交流,科学技术的彼此传播,使丝绸之路不仅仅是东西方物品流通的商贸之路,财富之路,更是跟民族心灵沟通的智慧之路,友谊之路。它也承载了我从小女孩时期对丝绸之路的浪漫想象,这条充满艰难险阻的道路也一定有美景和希望。
今天带着儿子一起来看这本丝绸之路历史百科绘本:我想去中国,感觉又回温了一遍我幼年时代对此的想像。也让孩子感受一下历史上丝绸之路沿线的风俗民情、集市商贸、地理交通、文化物产等。
该绘本以马克.波罗的口吻叙述,马可波罗出生于意大利著名的水城威尼斯,他的爸爸和叔叔在他出生之前就出发去了中国,因此他对中国充满了想象与渴望,在他的想象中,中国,遍地有黄金,到处流淌着美酒和纽埃,还有巨龙在空中翱翔。终于他的父亲回到了意大利。之后马可波罗就跟随他的父亲和叔叔启程去了中国。他们历经千辛万苦终于带着各种珍宝礼品见到了元世祖忽必烈,
马克波罗一行人途径多种地貌,高原、雪山、草原、戈壁、盆地、沙漠,要克服种种地理条件的困难和阻挠,这种旅途的艰辛是生活在交通便利时代的孩子们很难想象的。书中对途中各种地貌都有所呈现,让孩子足不出户,宛如身临其境般吸收到了生动的地理知识,还了解了马具、驼具的分类以及它们的用途,还有驿站以及低压沸腾、高原反应、鸣沙这些自然现象以及背后的原理,另外还学习到了石油这一重要资源,它的形成、用途甚至开采方法。
带孩子读书的这一过程中,明显孩子对图中的各种图画,知识很感兴趣。读完书以后,孩子跟我说:等我长大了,我也要走一遍丝绸之路,从中国到意大利。好的宝贝,我也希望你以后能多走走多看看!
丝绸之路观后感 篇5
拿到书的时候,厚厚的一大本,份量很重,潜意识里觉得我应该看不完,不外乎又是那段历史,厚重却又乏味。然而我错了。谈及丝绸之路,我们大部分人的印象里仅仅只有长安到西域的这一段历史和近年来所提出的"一带一路"发展前景,它在我们的脑海里只是一个局限于中亚的很小的范围,并且有着特定的形式模板。在看这本书之前,我从来都不知这个不起眼的被世人所忽略的中间地带,这个满是异域国家和边缘国家的所在地,这个充满着动荡,暴力并威胁着国际安全的地区竟然在一定意义上是东西方的桥梁文明的交叉点,作者在书中打开了一扇审视历史的新窗口,让我们看到一个复杂交织的世界。
丝绸之路上充满了挑战,困难,和天然屏障,也充满着历史的惊心动魄各种传奇。作者跳出了西方人的"西方中心论",以这块中部地带作为关键点,从贸易商道,宗教信仰,战争变革……等角度一一描绘。作者说:"这些国家(指中亚那些国家)绝非在全球事务的边缘,而是国际交往的中心,并且自古以来就是如此。"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人类文明就是从这里诞生的,这个地区既是世界上主要的宗教发祥地,又是各语言群体相互竞争的熔炉,更是一个见证伟大帝国兴盛衰亡的地方。朝圣者,军队,牧人和商人的足迹和各种交易往来的进行。思想的交流,相互的适应和不断的提炼使得这条通道连接了两端,将各民族地区联系在一起,成为一个中心枢纽。
对,没错。就是我们也会潜意识地忽略的这块中部地带,但我们的忽略来自历史的偏颇,所以这样说来也无可厚非。尽管这一地区至关重要,却仍旧被主流史学家长期忽略,不论在东方还是西方。彼得·弗兰科潘图站在喋喋不休的东西方争论之间,来重新梳理阐释我们人类最近两千多年所走过的发展足迹。于是它将世界史的一个重要阶段,植入了一个全新的框架里面:从公元前6世纪的古波斯帝国开始,到21世纪中国提出"一带一路"计划,一条贯穿东西的通道被定义为"丝绸之路",当然,她不仅仅是我们传统意义上理解的丝绸、瓷器、皮毛等东西方经济贸易的通道,她其实还负载了更为广博复杂的社会和政治功能,包括但不限于宗教传播、殖民扩张、霸权争夺、文化交流等。
全书分为25章,每一章节以清晰的脉络和笔法重新梳理了那段被淹没于时光的历史,每一章节以"路"为名,正是那一条条的不一样的"路"铺就了"丝绸之路",每每翻看目录页都会带给我一种深刻而又肃穆的情绪。我想,有很多难以道明的情绪些东西,都在那一个个的方块字里吧。读史明智。虽然自己的见解谈不上多么通透有力,但在阅读的过程中有所体会就已足够。每个人看待事物的方法何观点不尽相同,没有什么孰是孰非,但只有我们去了解了历史,才能够把握现在,面向未来。
丝绸之路一直都是世界运转的轴心,谁能掌控丝绸之路这一世界十字路口,谁就能在21世纪中占得先机。 中国无疑比大多数国家都更能未雨绸缪,我国现今提出了"一带一路"的发展战略,这个战略把既目光投向了世界,也把目光回溯到过去,并且展望到未来。"一带一路"计划以及中国为此做出的巨大投入,都充分表明中国在为未来着想。身为一个中国公民,我们应该认识到"一带一路"的重要性,这是新的"丝绸之路",这也是中国新的历史机遇。不仅仅是中国,自上个世纪以来,长期被视为落后地区的丝绸之路沿途诸国——印度、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伊朗、阿塞拜疆等,也已逐渐积累起自己的财富,崛起成为一股新兴的强、大力量。"丝绸之路"正在复兴。
丝绸之路观后感 篇6
“丝绸之路起源于各人类文明中心之间的相互吸引。”这是《丝绸之路》一书开宗明义的一句话。四大文明古国即古代中国、印度、巴比伦和埃及,散布于亚、非大陆,地理位置的排列,决定了古代文明中心之间的交流主要是东西人类文化之间的交流。这是丝绸之路产生的决定性因素。在数千年的人类文明史上,不同文明的人们征服巨山大川,克服天然的、地理的巨大障碍,建立了联系东西方的丝绸之路,如同丝绸的璀璨斑斓一样,丝绸之路在人类文明史上光彩夺目,绚烂辉煌。
丝绸是华夏祖先对人类文明的重要贡献,这种源于农耕文明的丝织物,由于其轻软、耐用的特性,对于欧亚大陆上的游牧民族具有不可抗拒的吸引力,这是丝绸西传的物理特性。随着我们祖先丝织技术的进步,丝绸象征着华美、尊贵、富有,中世纪欧亚大陆乃至欧洲的贵族对丝绸产生迷恋甚至膜拜,这是丝绸西传的文化特性。丝绸因其物质的、文化的特性,成为沟通东西文明的纽带和媒介。东西方之间不同文明、不同民族之间,以丝绸为介质,在数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在横贯数万里的地理区间内,相互进行着交通往来和文明交融。时至今日,生活在这个世界相当多的人们仍然享受着丝路文明带来的福荫。
既然丝绸之路是联系、沟通东西方的通道,生活在不同地区的人们就会走自己最适合的通道,因而丝绸之路犹如沟通东西文明的血管,有很多条,但主要的也就是两条大动脉:陆路和海路,也就是草原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由此构成本书的两个组成部分,上篇为草原丝绸之路,下篇为海上丝绸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