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为大家整理了有关“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读后感”的一些最新消息和动态,相信大家读完作者写的作品以后,心中一定思绪万千。这时候我们可以摘取部分有价值的内容进行分享,把它们都记录下来,你还在为哪里找到读后感范文而烦恼吗?谢谢你的关注我会继续创作出更有价值的作品!
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读后感 篇1
从政治制度稳定与政治参与度的扩大!
整本书的出发点是:二战后现代化国家为何无法像英美一样完美踏上民主现代化,俗称为什么抄作业不行呢?
60年代的亨廷顿并没有totally从一个美国沙文主义出发,美国至上,普世价值的态度去分析,在当时的社会实在算是难得,也提供了一个新的角度去看世界的政治体系的建立。
每一个国家都有历史包袱,并没有哪个国家像美国一样「生而平等」(其实意思是没有包袱,没有继承任何有影响力的政治制度」。那么继承来的政治制度普遍有传统政体,例如君主制度,或者有普力夺政体,一个参与度比政治制度更加有影响力的政体。这些历史都影响了现代化如何进行和遇到哪些问题。
针对现代化,有激烈的革命或者改革两种手段。如果主体矛盾是中产阶级,而学生又是这个阶级里面无疑最激烈的反对派,针对这个群体,革命比改革更可能发生,因为学生和知识分子的乌托邦的诉求,是现今没有一个政府可以满足的。而且往往,他们的诉求因为不是实质的,也因政府的退步,诉求变得更加多(参考19年的某事件)。面对这个群体,改革是革命的催化剂。
改革不能平息知识分子和学生的反对派。反对派多数情况并非出于任何物质上的匮乏,而是出于心理上的不安全感、个人的梳离和负罪感,急需的稳定认同感
如果诉求是农民阶级,改革比革命付出的代价更小,也能满足诉求。因为通常农民的诉求是具体的,涉及在分配。如政府能满足,通常能很好地和谐共处。
想起最近看到Sophomore一词的的更深层含义。Sophomore是美国对大二学生的统称,其实在希腊原意里,Sophomore的意思是形容 There have always been literate ignoramuses, who have read too widely, and not well“。
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读后感 篇2
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读后感
当下社会在不断发展,与之相应地,各方面的变化也愈发显著。而在这个不断变化的社会中,政治秩序的维持显得尤为重要。这也是《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一书所关注的核心问题。本书通过对政治秩序的定义、形成、维护及其在变化社会中的作用与对策等方面进行了深刻的剖析。在读完本书之后,我对政治秩序的认知与理解进一步加深,也对如何维护政治秩序有了更具体的思考。
首先,政治秩序是一个包含多重要素的概念。政治秩序并不仅仅指单一的权力结构,而是在统治者与被统治者之间基于规则、法律、制度等因素建立的相互约束关系。本书通过对“秩序”与“政治秩序”等概念的界定,构建了一个整体、系统、科学的理论框架,使读者更清晰地理解政治秩序的含义与内在规律。
其次,政治秩序的建立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长期的发展与壮大。图书对不同阶段政治秩序建立的历程进行了梳理。从传统社会中的氏族国家到西方代议制国家的建立,每一次的政治秩序建立都伴随着各种因素的交织,包括政治领袖、思想文化、权力结构等等。作者通过对世界各国政治秩序建立的历史回顾,提出了宏观上政治秩序发展的趋势及其相信机制,给我们提供了很多方面的启示。
最后,本书也对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进行了分析和讨论。我们处于一个日新月异,变化不断的时代,全球化、信息化、市场化等因素的影响,都在为政治秩序的维护提出了全新的挑战。作者特别关注了非西方国家的政治秩序变革,这是因为非西方国家在推进现代化的进程中,政治秩序的深层次变革是他们必须经历的一项重要任务。作者通过对改革与现代化国家的模式进行比较,认为政治秩序变革是非常复杂的,需要各方面的因素相互协调,不断进行试错。书中举了一些亚洲国家的例子,在他们尝试变革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问题是比较具有参考价值的。
综上所述,本书深入剖析了政治秩序的概念、形成及变革、维护及其作用与对策等诸多方面。历史事实告诉我们,政治秩序是需要长期发展和完善的。而在当今世界上,政治秩序变革是我们必须认真思考和解决的社会问题。读完本书之后,我对政治秩序变革这一话题有了更具体的思考,对于如何在变化社会中维护和建立新的政治秩序更加有了头绪。
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读后感 篇3
公管***朱嘉赞
读这本书的时候,关键词就会出现:政治秩序,政治腐败。共同体,政治制度。政治参与、现代化、现代性、公民**、夺取**普遍权力等,不断梳理着头脑中各种话语之间的关系。
本书以“各国之间最重要的政治分野,不在于他们**的形式,而在于他们的**有效程度”这句话开始全书的论述,指出拥有政治共同体的国家政治制度比较稳定。作者赞成李普曼的观点“最大的必需品莫过于被统治”,我也觉得这句话说的很好,这句话强调了政治制度的有效性,只有拥有有效能的,有权威的,合法的**才能更好的,虽然我们强调自由民主,但有时候被统治比全民自治更更稳定社会,发展政治。
文中说道,**和动荡是社会急剧变革、新的社会集团被迅速动员起来卷入政治,而同时政治体制的发展却又步伐缓慢所造成的。在我看来,这应该是政治供求的失衡:社会不能满足群众参政的需要,即上层建筑不适合经济基础,落后于经济基础。
书上有些观点对我原来的观念是一个巨大的冲击,比如说作者认为经济发展和政治稳定是两个相互独立的目标,在二者的进展之间没有必然的联系。无论是过去的自我感觉,还是中学政治课本,都教会了我经济和政治的相互影响。良好的经济发展促进政治稳定,政治稳定也能在一定程度上促进经济增长,反之亦然。读了作者的例子,我仍然不同意他的观点,或者我认为政治和经济是有关系的。
再比如“**的建设必须先存在权威,而后才谈得上限制权威”这句话给我很大触动的,可能生活的时代环境有关系,中国政治的现状:**权威大,权力集中,让我们一直着眼于如何通过限制权威,分散权力来稳定社会,而忽略了要在现代化国家建立合法的公共秩序的大前提必须是先存在权威,如果缺少了权威,**办事就会受制于人,不能很好的运用国家机器为公民谋取公共利益了。
政治共同体的形成和维持有赖于政治制度的有效性。该书介绍了政治制度化的几种判断和认同条件:适应性—刚性(计算年龄、领导人更替次数和职能);复杂性—简单性、自治性—从属性、凝聚力—不统一性。
按照作者的标准,我对照中国,对中国的政治制度化进行分析,觉得中国政治制度化具有适应性:组织存在了六十多年,现在是***领导人领导,只能比较齐全;复杂性:拥有庞大的下属组织,高度专门化水平;自主性:
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缓和社会各阶层矛盾,维护社会稳定;凝聚力:组织能够相互协调。
“政治制度具有道德和结构两个范畴”,这个观点和马基雅维利的《君主论》中的政治是不道德的观点不同,亨廷顿认为政治也是有道德的成分的,他说道德需要有信赖,信赖包含着**性,而**性有要求存在规范化和制度化的行为方式。文章还举例说明了美国和苏联共产党委员会对公共利益给予实质性内容的政治制度,这说明人们需要一个道德的政治制度。
亚里士多德说,真正适用于民主政体和寡头政体的最佳政策,不是能够确保民主政体或寡头本身的最大扩张,而是能够确保其最长寿命的政策。这说明了制度利益与个人利益的冲突。要是政治制度长期稳定,就必须处理好它们之间的关系。
“对通用汽车公司有好处的对国家也有好处”这句话很有意思,这说明的也是通用这个企业个体的利益得到实现的同时,对整个国家的公共利益也是有很大的益处的。
政客们说,上台后往往发现许多事情和竞选时“看起来不一样”,这个“不一样”就是**机构利益要求的一种表现。这个描述很形象,是在野和当朝两种看问题的视角,这也是有些政党在竞选之初凭借某些政策吸引选民使之成功执政,但是上台后受到种种因素阻碍,没有实现竞选时的承诺,最后执政满意度下降,退出执政的队伍的原因。“**机构的合法性和权威并非视其在大多程度上代表人民的利益或是其他什么集团的利益,而是在很大程度上具有区别其他所有组织的自身利益。
”说的也是这个**执政之道吧。
作者还帮助我们区分现代化与现代性,指出现代化是实现现代性的过程,容易引起社会问题和社会不稳定。此外,要理清社会动员、经济发展、社会颓废、流动机会、政治参与、政治制度化和政治动荡的关系,特别要指出腐败问题。我认为它对当今社会具有很强的社会意义。文中说道“一切法律都会使某个集团处于不利的地位,这个集团最终就变成潜在的腐化根源”,那么我们就应该思考在法律体系建设过程中该如何平衡各个利益集团之间的关系呢?
为了保证各种社会力量之间的相对公平,既不需要过度压制,也不需要过度贬值,最大限度地减少腐败的可能性。
作者说肃清腐化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要降低衡量公职**行为的准则,临一方面要使这些**的行为大体向此中准则看齐。我觉得这一方法就是一种政治思想,权术的一种体现,做事比较灵活,有点儒家“中庸”的感觉,准确的把握两者的分寸,拥有政治的敏感度和相当的政治头脑。
书中描述的不稳定政治,堕落国家的情况就是马基雅维利所说的腐化国家的具体表现,它们都是社会不稳定的因素,产生很大的社会问题,但这并不仅仅只靠马基雅维利所说的“权术”就可以解决的,更需要高度制度化的政体来巩固。在我看来《君主论》主要是马基雅维利站在统治者的立场,对统治者如何运用权术统治国家进行论述,而《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则是研究政治经济之间的关系,讨***参与度,政治制度化对社会政治的影响,认为政治衰朽和政治发展一样可能发生,如何采用更有效用,更合理的政治方式来实现真正的政治稳定。
总的来说第一章是全书的总论,作为主要观点,后面的章节是对第一章具体的论述与分析,像第二章讲的是政治现代化,将美国与欧洲进行比较,介绍了现代化的三种类型,权威的合理性,特别介绍了都铎制度。第三、四章介绍了社会发展过程中的政治变迁和政治问题。作者不管是对稳定的民主政体的赞扬,还是把普力夺社会等做作为反面的例子,它旨在强调美国的历史经验并不适合用来理解目前发展中国家政治民主化过程中遇到的挑战,各种政治制度不论意识形态,只要符合当时的时代发展要求就是好的制度。
总的来说我觉得《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一书,运用了大量的数据资料,亨廷顿对自己的观点进行了周密的证明,引用大量古代哲人的名言,从理论和实践上都站稳了脚根。它解释了许多令人困惑的概念,如现代化与现代性、改革与革命、政治参与与政治制度化等。
总之,这本书使我受益匪浅,使我对政治制度有了更深的了解。
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读后感 篇4
——“民主”的真相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这是高尔基说过的一句名言。每个人都想进步,继续寻找。我也不例外。
最近,承蒙好友的推荐,我有幸阅读了《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这部由美国最有影响力的政治思想家之一——塞缪尔·菲利普斯·亨廷顿撰写的政治学著作,可谓收获颇丰,现将浅薄体会与大家分享。
一部经典著作给人最大的启迪莫过于那种能够引发人们思考并产生共鸣的“魔力”。在这里,我不想在一开始就指出我感觉的核心。相反,我希望逐步揭开我思想的真正面纱。
一、关于误解
没错,我第一个想要提到的话题是“误解”,这里还要再继续卖个乖子,究竟是什么误解呢?下面揭晓。
据信,我国有些人曾经,甚至现在,或多或少还有这种想法——我国不够民主。何为民主呢,按照官方给出的定义是“在一定的阶级范围内,按照平等和少数服从多数原则来共同管理国家事务的国家制度”。纵观我国,宪法中严格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体是“人民民主**”,党章中明确指出“民主集中制”是中国共产党的组织原则,历任党和国家领导人的讲话中也都离不开“民主”这个字眼,以上种种,无不说明我们其实就是处于一个民主的国家。
但是现在问题来了,有人会说“没错,我们的党和国家领导人也需要选举,但是代表共产党最高领导机构的全国代表大会我并没有参加,代表中国人民最高权力机构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我也没有参加,我并没有充分行使本该拥有的选举权”;有人还会说“如果我们的国家真的民主,那为什么言论自由会受到限制?我在网上发的帖子为什么会被删除?为什么一篇精彩的演讲因为只涉及几个敏感的词而被禁止?
”;甚至有人会拿西方国家说事“你看人家美国,每个人都可以参与到国家元首的选举当中,连个普通的脱口秀主持人都敢开**的玩笑”等等,这里不再一一列举,像这样的抱怨想必我们都不算陌生。
说了这么多,答案揭晓,一开始提到的“误解”其实就是部分民众对于我们的国家“不民主”的误解!可能很多人都曾经存在过或者现在仍然存在着这种“误解”,但是这里我想郑重告诉大家,你们错了!正是《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这本书中的观点为我树立或者说坚定了这个信念。
二、关于原因
既然要消除“误解”,那么自然要讲清原因,下面我将引用书中的观点来进行重点分析。
在论述政治秩序和政治衰朽的时候,作者谈到的一个观点很有意思:政治参与和政治制度化的比值和社会倾向于秩序重构和秩序衰朽有着某种相关度。这样国家大体可以分为四种类型:
政治参与度高-制度化程度低、政治参与度高-制度化程度高、政治参与度低-制度化程度低、政治参与度低-制度化程度高,这四种类型的国家中,政治秩序的稳定度是递增的。因此,当一个国家的政治制度化程度和其政治参与度不匹配时,其就会成为亨廷顿所言的普力夺政体,亦即大量体制外的民众可以借助各种形式在政治领域内活动,而这样的国家往往是不稳定的。这说明,当一个国家的政治制度化还不成熟时,盲目扩大政治参与是极其危险的!
综上内容,依愚见,得出以下几点原因:
1.要避免“普力夺政体陷阱”。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在社会体制和政治制度等方面仍处在摸索时期,尤其在苏联这个曾经的社会主体巨人解体之后,接过“老大哥”接力棒的中国更应该采取谨慎的态度,汲取前人的经验教训。在现代化进程中,大多数新兴经济体都受到普遍权力体制的侵蚀。究其原因,在于在民主的声音和西方民主的榜样下,政治参与走在了政治制度化的前面,而政治制度化实际上损害了自身。
因此我们并不是“不民主”,只是目前我们在遵循民主原则的同时,应该,更不得不掌握好尺度。
2.自己人的假象。针对有些人提到的“我在网上发个帖子被删除、不真实信息**500次以上将追究法律责任”等不自由民主言论,我想说,其实正是我们国人自己欺骗了自己!互联网的发展,尤其是微博的出现曾经一度唤起存在“误解”的人们对于“网络民主”的期盼,但是当一句“我爸是李刚”就引起无数民众口诛笔伐的时候、当药家鑫要被执行死刑大众叫好称快的时候,所谓“网络民主”换来的不仅是冷漠的围观,更是以讹传讹、愤世嫉俗、仇官仇富情绪的宣泄?
静下心来想一想,我们实际上正是被自己人愿意相信的“真相”所驱使、被一些图谋不轨者传播的“假象”所利用。如果国家这个时候不出面干预,任由所谓的“互联网民主”泛滥,恐怕等来的将是鲁迅先生所说的‘人们都在津津有味地啃着人血馒头’的结局,难道我们希望自己追求的“民主”是这个样子的吗!?
3.国外世界的假象。西方国家,比如美国,虽然他们的**由普通民众直接选出,但是单纯的“少数服从多数”原则真的符合我们心中的“民主”概念吗?胜利无非是证明了这个竞选者获得了更多的资金支持、这个竞选者政治手段非常高明、这个竞选者电视辩**力十分强劲等,至于这个“民主”选出的**内心对于“民主”的真实想法,恐怕普通民众根本不了解。
单纯的“少数服从多数”还可能产生其他不利影响,我们只关注了多数人的利益,但是那些少数人的权益却正在被一点一点地忽视,久而久之只有两种结局:“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诸如基地、is组织等西方极端主义者的出现,从某种意义来讲,正是由于他们少数人的理念得不到认同,贫穷导致饥饿,饥饿导致反抗,所谓的西方“民主”逼出了极端分子、恐怖主义,这恐怕绝对不是我们想看到的。因此,朋友们请摒弃围墙心理吧,不要总是踮起脚尖拼命窥视外界,因为你只看到了外边世界带给你的假象,相反请珍惜围墙内已经拥有的美丽事物并想方设法让它更加美好吧!
三、关于未来
以上谈了这么多,但其实还要最关键的一点没有表达,那就是之所以我们会有那么多对于“民主”的误解,其实最深层的原因正是“我们是一个大国,我们热爱自己的国家”!正是因为这一点才让大家有了这么多的考虑,也让我在读书后有了如此迫切地希望将观点分享给所有人的愿望。既然已经认清了所谓“民主”的真相,那么关于未来,亨廷顿先生给了我们什么启示呢?
贯穿全书,亨廷顿的第一个论点是建立一个高效的**。亨廷顿在开篇就突破人们惯常的意识形态上的局限,他指出,“各国之间最重要的政治分野,不在于它们**的形式,而在于他们**的有效程度。”在这个意义上,无论是民主政体还是**政体,无论是资本主义性质的政体还是社会主义性质的政体,**在治理国家方面的有效程度才是衡量指标。
在中国当前的现代化转型过程中,有效的**是现代化转型成功的保证。
第一,合法权威和稳定的政治秩序是保障。只有集权,现代化的推动者才能有效地创造政策。亨廷顿在这里有一个著名的结论:第一个问题不是自由,而是建立一个合法的政治秩序;权威必须存在,才能限制权威。
今天的中国正在成长,但仍然属于成长阶段。目前,有效的**依赖于一个强大的政党。坚持党的领导,逐步推进改革是我们的第一选择。
第二,在**集权的前提下,扩大政治参与是关键。政治参与在我国是指党代会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坚持党内民主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确保社会各阶层代表能够充分代表和反映本阶层的利益,确保新阶层在现代化转型中的政治参与和利益表达。
在成熟条件下,逐步扩大政治参与,让老百姓有更多的发言权,能够充分表达对公共平台和核心问题的意见,使民主更加民主。这是我们未来的方向!
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读后感 篇5
亨廷顿的《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初版于1968年,是20世纪后期社会科学的经典之一,是一部对学界和决策层思考有关发展问题产生了巨大影响的著作。这本书讨论了不同类型的新兴国家在现代化道路上遇到的问题。书中有很多内容,但贯穿全书的核心线索是,维护政治秩序需要维护合理的政治权威。
我将从政治权威的角度来读这本书。
亨廷顿权威理论的提出有其深刻的历史背景,他发现“许多新兴国家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经济上确实有了长足的进步,但这些国家在政治上却并未取得与经济同步的发展。而且有许多经济增长较快,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幅度较大的新兴国家,反倒在政治上更加动荡不安,暴力频繁,政权迭起,险象环生。但是,那些经济起步落后或停滞不前的新独立国家可以享有相当程度的政治和平。
”[1]亨廷顿提出的这个现象很耐人寻味。为什么有些新兴国家经济的发展或腾飞不仅没有带来政治上的稳定,反而激化了社会中各阶层的矛盾,给社会造成了动荡呢?他认为新兴国家动荡的根源不是国家的贫穷和落后,反而是由于它们过渡追求致富和发展的欲望。
过渡追求财富和发展的欲望必然导致经济急速片面的发展,经济高速发展的背后很有可能会打破以前的政治生态平衡从而带来集团的分化、利益的冲突、价值观的转变以及民众积聚膨胀的政治参与热情。“这些急剧的变化远远超出了政治体制的承受能力,导致了社会的紊乱。仿佛就像一定要把一个10岁的小男孩催肥成大力士一样,结果他是上不了拳击台的。
”[2]另一方面如果人们无法继续在政治体制内来满足自己高涨的政治参与热情,则有可能导致人们在体制外以示威、**甚至暴力等方式来重新参与政治中权力的分配。更糟糕的是,如果没有强大的政治权威来审查、引导和限制人民的政治参与热情。那么这样的社会就有可能陷入“普力夺”[3]的境地。
“普力夺”一词是指一个政治化的社会,在这个社会中,不仅有军事人员,而且有各种社会力量负责政治。在普力夺制度下各种社会势力相互赤裸裸地对抗,没有什么政治制度也没有一批职业政治领袖被公认或接受为调节各团体之间冲突的合法中介。)于是亨廷顿指出“欲**这些新兴国家的政治动荡和衰朽,必然需要树立起强大的**;而强大的**的构建和维持依赖强大权威的缔造和巩固,而权威的强大不在于数量,而在于力量。
”[4]亨廷顿所提出的强大的权威主要目的在于探寻完善政治制度化的速度和日益扩大群众参与水平之间的平衡点。果真如此,在拥有强大权威下的**就能“有效的实施国力资源的开发、社会财富的分配和权力象征的表达等主要功能。”[5]
这里不禁让人产生疑问,为什么新兴国家在向现
读《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有感
■康奥摘要:亨廷顿在《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中提出:新兴国家的现代化没有政治的稳定将很难取得经济和社会的长足的发展,而政治的稳定需要合理的权威的维持。
本文拟将以此为视角来对亨廷顿在《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提出的权威体系进行初步的探索。
关键词:政治秩序;权威;政治现代化;政治参与
收到日期:2009年8月20日
作者简介:康奥,西南民族大学管理学院行政管理专业研究生,2008年。研究方向是中西方行政制度的比较。(四川成都,610041)
中图分类号:d50文献标识码:a品号:1008-679(2009)05-0095-02
在现代化转型过程中,我们需要强大的权威作为支撑吗?海因茨认为,政治秩序本身是一件好事,但它不能在新兴国家现代化进程中自然生成,它需要权威的支持。
“只有在政治秩序建立起来之后,才能成功的进行经济和社会的发展。现代化的不同组成部分必须依次进行。尽早扩大政治参与——包括提前选举——可能动摇新兴国家脆弱的政治体系。
这样亨氏提出独特的‘权威主义转型’的发展战略,此战略是新兴国家现代化过程中的过渡战略。根据这一战略,现代化的共产党为经济社会的成功发展提供了政治秩序、法律制度和条件。一旦这些基石建立起来,现代性的其他方面——如民主和公民参与——就可以添加进来。
”[6]实际上亨氏提出的“权威主义转型”的战略也是一个渐进性的战略,为新兴国家由传统向现代化国家转型提供喘气的机会。
接着需要**亨氏思维中的权威是一种法制化的制度,还是让某些强势的个人和集团所掌握呢?亨廷顿没有给出明确的答案。但笔者认为,现代化的社会是急剧变化的社会,如果只把权威简单的赋予制度而止于制度,即使制度再怎么美好,也是不能跟上日趋多样化的社会。
因此,应该赋予制度化的个人和团体权力。注意此处的权威是被制度化了的个人和集团,那也就是说如果未被制度化的新势力和集团就被挡在了制度权威的大门之外。也许是这样,也许不是。 这取决于新兴力量和集团的力量和合理性。
如果他们有足够的实力,他们可能会取代以前的机构权威。总之此处的制度是开放的,谁能在此制度内胜出,就有可能成为新的权威。当然,权力更替的过程必须是痛苦和漫长的。一个新的权威取代旧的权威可能会带来社会痛苦。
我们可以允许制度化的权威的改变,但绝不允许制度本身随便改变,此处的制度适应当代的形势的最好方式是不断的演进。
接下来,我们需要制度化的个人权威和团体权威,哪个更好或更坏?亨廷顿认为,这与各国国情有关,有些国家需要个人权威,而有些国家则需要政党等团体权威。集团权威是以集体组织的力量来治理社会,而个人权威往往由魅力性领袖或军事将领来统治社会,所以,相对而言制度化了的集团权威比制度化了的个人权威表现得更稳定和宽容。
目前,国家制度化的群体权威一般以政党的形式表现出来。一个真正的政党在一个国家的权威不会因为**或两党制而引起社会混乱。在实行**和两党权威的国家,会及时同化新兴的社会势力,而避免社会混乱的出现,而个人权威却很难吸收和同化社会中的新兴势力。
同时应该看到,制度化的个人权威应该是新兴国家政治现代化进程中的过渡阶段,这是一种短期现象。但是,如果制度化的个人权威长期保持下去,就可能导致**的局面。不管怎样,社会当中存在政治权威并不可怕,可怕的是社会中无政治权威的存在。
无政治权威的国家中只有为了私利而械斗的政治宗派,这些政治宗派只代表社会中一小撮人的利益。在这样的国家里社会中各阶层是破碎的,也是政治的,人人都可以问鼎政治,政治成了宗派玩弄的把戏。
权威只是人类历史发展中的一种常态。它不会因为人们喜欢与否而消失。我们唯一能做的就是正视它的存在。尽管大多数人对权威有偏见,亨廷顿还是称赞权威的存在。他以独到的眼光分析了权威在新兴国家现代化进程中的重要作用,使我们能够客观地审视权威的地位。
参考文献:
[1][2][3][4][5][6]亨廷顿.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m].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8.
责任编辑赵武理论
探索96
感谢您阅读“幼儿教师教育网”的《最新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读后感(模板5篇)》一文,希望能解决您找不到教育笔记时遇到的问题和疑惑,同时,yjs21.com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变化》的读后感专题,希望您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