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课件是我们老师的部分工作,而现在又到了写课件的时候了。教师需要不断更新教案来适应学生的学习进步。下面的内容主题为“行道树教案”,是我们为你整理的,协助他人更好地了解世界这也是与他人分享的好方法!
行道树教案【篇1】
教学目标
1、朗读。
2、理解行道树——无私奉献者的形象。
3、揣摩形象化的语言。
重点和难点
行道树的形象与写作手法。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同学们,鹰的骄傲是展翅翱翔、搏击长空;火的骄傲是什么灼灼燃烧、烈焰腾腾;水的骄傲是惊涛拍岸,川流不息。那么,你认为树的骄傲又应该是什么呢?(学生自由发言)如果你是一棵树,你最想生活在什么地方?为什么?(学生继续发言)
作为树,如果可以选择的话,我们愿生长在山上,阅尽千般风景;我们愿生长在原始森林中,吸风饮露;我们愿生长在湖畔,伴随凉风习习;我们愿生长在园林之中,受到悉心照料;我们更愿浓缩为盆景,享尽千般娇贵,万种宠爱……这些是大部分人的选择,偏偏有人选择了路边的行道树,这是为什么呢?我们一起来听听行道树的心声。
二、(在看课文之前,老师要检查大家的生字词掌握情况)检查生字词
三、朗读
1、教师示范(注意感情、节奏、速度)
2、学生朗读
四、(大家听了一遍,又读了一遍课文,对行道树了解了吗?)合作与探究:主题和写作手法
1、本文中行道树具有怎样的精神品质?
自我牺牲、无私奉献、心系社会等。
2、行道树的形象是什么人的形象?能举例说明吗?
无私奉献者的形象。老师、警察、环卫工人、战士、医生、科学工作者等。
3、本文运用了什么写作手法?
借景抒情(托物言志)、借物喻人、对比(跟原始森林的同伴相比,他们抛
弃了优越自在的生活条件,总是一身烟尘——生活环境。跟城市欢度夜生活的人们相比,他们寂寞、孤独、苦熬。他们还时时为城市的污浊而忧愁——生活态度)。
五、(通过大家的讨论,我们对文章的内容有了整体的把握。但是,文章里还有不懂的语句吗?我们一起交流交流。)句子赏析和质疑:
找出你还不明白的句子、词语或文章的内容。
(1)怎样理解“站在这双线道的马路边,这无疑是一种堕落”?
行道树离开了家,离开原始森林,立在城市的飞尘里,生活条件和自身形
象是大大跌落了。
(2)“我们的存在只是一种悲凉的点缀。”表现了行道树怎样的思想感情?
同时揭示了怎样的社会现状?
这一句前面说“充满车辆与烟囱的城市”,车辆、烟囱不断制造烟尘,污染城市。城市居民早已麻木不仁,早已习惯于污浊了,他们并不珍惜清新。树木的感觉是非常鲜明的,在他们看来,城市充满烟尘,实在令人悲凉,一行绿树只是点缀,改变不了悲凉的局面,所以说“只是一种悲凉的点缀”。保护环境还没有引起人们足够的重视。
(3)行道树承受了哪些痛苦?为什么说“这种命运事实上是我们自己选择的”?
一身烟尘,寂寞、孤独、苦熬,因为他们从事着神圣的事业。
(4)如何理解“神圣的事业总是痛苦的,但是,也惟有这种痛苦能把深沉给予我们”?
神圣的事业必须以自我牺牲为代价,从个人利益角度讲,这便是“痛苦”。但是人们获得了幸福,而且痛苦的磨练使奉献者具备了以苦为乐的品质,这便是“深沉”。
(5)“我们是一列忧愁而又快乐的树”,忧愁什么?快乐什么?
上文说,“或许所有的人都早已习惯于污浊了,但我们仍然固执地制造不被珍惜的清新”,污浊严重损害着市民的健康,遗憾的是,人们竟然习惯了,麻木不仁了,不想办法治理污染。行道树尽管尽力制造清新,但是毕竟有限,改变不了大局,他们为城市空气污染而忧愁,为市民健康而忧愁。
忧愁的是,城市的污浊,损害着人们的健康,快乐的是,自己能为城市制造新鲜空气,制造清新,夏日能献出浓阴,黎明时能迎接太阳,迎来光明。
六、(通过行道树的自白,我们了解了行道树的心声,如果有机会让你和行道树对话,你愿意吗?)扩展延伸:
与行道树的对话。(分组进行,每组至少由两位同学进行分角色对话)
举例:1、原始森林与行道树对话。
2、行道树的孩子和父亲的对话。
3、读者和行道树的对话。
4、烟尘和行道树的对话。
5、一个市民和行道树的对话。
七、小结:
爱因斯坦曾说过:“一个人的价值在于他贡献了什么,不在于他取得了什么。”正是有了这些奉献者,人类才得以进步,社会才得以发展。希望我们的同学也能像行道树一样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
八、布置作业:
从大自然中的日月星辰、花鸟草虫、风雨雷电中挑一景物,仿照《行道树》写一段话。(200字左右)
行道树教案【篇2】
教学目标:
1、通过自由朗读、为课题加修饰语,整体感知文章内容。
2、能提出自己的疑问,并选择最有价值的问题进行探究,结合生活体验感受行道树无私奉献的精神。
3、以“我是一棵树”为题说一段话。
教学重点:
学生提出问题,进行自主探究,感受行道树的奉献精神。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流程设计:
流程
学生活动
教师活动
设想
导入新课
假设自己是一棵树,说说自己更喜欢在怎样的环境中生活。
出示森林、盆景的图片。
问学生你愿意来到城市做一棵行道树吗?
揭示课题。
启动简洁有力,激发学生的兴趣。
整体感知
学生自由大声地朗读课文。
遇到读不准的字查字典,并注上拼音。
学生自读课文。
为课题加上修饰语。
引导学生大声朗读课文。
正音。
出示幻灯片:
(的)行道树
培养学生养成查字典的学习习惯。
通过为课题家修饰语,整体感知文章内容。
合作探究
学生细读课文,提出问题。
小组交流,选出最有价值的问题进行探究。
学生在大班提出问题,全班交流。
结合生活体验,说说生活中像行道树一样的人。
探究是一个自己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
介绍本堂课探究的操作方法
引导学生积极发表自己的看法。
多做鼓励性评价。
抓住“神圣的事业是总是痛苦的,但是,也惟有这种痛苦能把深沉给予我们”进行深挖。
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文中的行道树就像是生活中的人,生活中有像行道树这样的人吗?
培养学生质疑的能力。
通过讨论交流,初步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抓住文章的核心语句进行深挖,以点带面。
在体味语言的同时指导学生朗读。
有助于加深对行道树奉献精神的理解,形成学生的独特体验。
拓展延伸
以“我是一棵树”为题,说说自己喜欢做怎样的树,喜欢在怎样的环境中生长。
多做激励性评价。
教师小结。
通过想象,进一步调动个人的学习体验。
作业布置
教师布置:
必做:美读课文三遍。
选做:以“我是一棵树“写一片段。
作业分层次。
行道树教案【篇3】
《行道树》教案
一.导入
同学们,假如你是一棵树,你希望自己生长在何处?为什么?
生:原始森林,宁静的小山村,公园,街道……
生长在不同地方的树都有他们各自的心声,下面看这幅图,告诉老师,我们把它叫做什么啊?谁能向大家介绍一下行道树呢?
生:行道树就是长在道路两旁的树,它有净化空气的作用……
说得很好,那么行道树是如何介绍自己的呢?大家想不想听听它的心里话呢?好,下面我们就跟着台湾著名作家张晓风,一起走向行道树的内心世界,倾听它的诉说。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体会感情
1在读学习之前我们还是先来扫清词语障碍。注意下面加点字的读音(出示大屏)叫大家预习了,现在是看结果的时候了,大家一起来大声把屏幕上的字词读出来。
师:大家把课文读了一遍听了一遍,现在大家再整体感知一下,你读出的行道树是怎样的一棵树,找出相关语句品读,用一个词或一个短语概括出行道树形象。只要是你自己理解的都行,3分钟后大胆的说出你的想法。(给学生3分钟左右的时间阅读文章)
师:非常精彩的发言呀,文章把握的很到位。你们说的都很好。能根据文章的内容,领会文章的内涵,能说出自己的想法,把文章的一些难句也一起消化品位了。能有这么多不同的答案能读出这么多面的行道树,是老师始料不及的呀,令老师很震撼,在一次把掌声送给你们自己吧。
三合作探究
同学们,我们说了很多词来形容行道树,那你们觉得作者单单是为了写树而写树吗?行道树通过自身的经历想告诉我们怎样的哲理呢?请用文中的一句话来概括。
生:“神圣的事业总是痛苦的,但是也惟有这种痛苦能把深沉给予我们”。
师:那么这句话有三个关键词能找出来吗?
师:文中说“行道树的事业是神圣的”,什么是“神圣的事业”?(板书:神圣)
生1:为人民服务的事业。
生2:高尚的事业。
师:说得很好。神圣就是极其崇高而又庄严的,是社会需要,人们需要的事业。那么,行道树所从事的神圣事业是什么?请用文中相关语句来说明。
师:同学们讲得真好,但是老师不理解的是书中说:“神圣的事业总是痛苦的”,行道树为神圣的事业忍受了哪些痛苦?文中又是怎样描写的?请大家放声朗读课文,圈划出文中描写痛苦的句子。(板书:痛苦)
师:神圣的事业总是伴随着痛苦,行道树的事业同样也伴随着痛苦,可是面对痛苦,行道树却说:“也惟有这种痛苦能把深沉给予我们。”那么它所说的“深沉”是什么意思?
师:因为痛苦所以忧愁,因为奉献所以快乐,忧愁的是它在奋斗过程中的痛苦,快乐的是它奋斗后的结果。我想这份痛苦与深沉其实就是一种精神的'体现,什么精神?
生24:奉献精神。
生25:自我牺牲的精神。
师:虽然它们很痛苦,但并不消沉,仍然为人类服务,做人们需要的事业,这就是奉献精神,所以也可以说行道树是奉献者的象征,课文就是通过对行道树的内心告白,表现了行道树作为奉献者的伟大胸襟。为了表达对奉献者的敬意,我们再来齐声朗读课文。(学生齐声朗读全文)
四、联系生活,读出感悟:
齐秦有一首歌叫《痛并快乐着》,中央电视台著名节目主持人白岩松也曾写过一本同名的着作。爱因斯坦曾说过:“一个人的价值在于他贡献了什么,不在于他取得了什么。”正是有了这些奉献者,人类才得以进步,社会才得以发展。你能找出你身边的奉献者,用一句话概述他们的动人事迹吗?好,大家准备2分钟。(2分钟后学生发言)
师:刚才大家说了这么多无私奉献者的感人事迹,实在令人钦佩。下面,让我们共唱一曲《爱的奉献》,表达我们心中崇高的敬意。(师放音乐,出示歌词,学生齐唱)
五拓展延伸(作业)
教师点拨:一花一木一世界!平凡而又常见的事物一旦融入了人的特殊感悟,它就有了灵气有了思想!要把我们的感悟记录下来,写成文章,散文可以说是你的最佳选择——散文是一切文学样式中最自由、最活泼、最没有拘束的,它往往从小处落笔,却以小见大,总是给人以深刻启迪。
我们就一起来学学行道树,请仿照下面句子的句式,以“假如我是……,我愿……”的形式说几个句子。
例句:假如我是一株小草,我愿为春天献上一抹嫩绿
仿写:假如我是,我愿
假如我是一棵大树,我愿为大地撒下一片绿阴
假如我是一朵鲜花,我愿为世界奉上一缕清香
假如我是一枚果实,我愿为人间留下一丝甘甜
行道树教案【篇4】
行道树初中语文教学教案
教学目标:
1. 积累字词。
2. 品析文中形象而深刻的语言。
3. 学习“借物喻人”的写作手法,把握行道树——无私奉献的形象,正确看待奉献与索取的关系。
教学重点:在自主、合作学习中品味语言,走进行道树的内心世界。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把握文章的主旨,理解行道树无私的奉献精神,培养学生的奉献意识。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每当我们漫步在校园或者街头的时候,总会看见街道的两旁种着
许多树,我们亲切的叫她们“行道树”或“绿化树”,她们是我们的朋友。那你们有没有特别去关注过她们呢?下面老师想考考大家,看看你们都知道些什么树。(一组树的图片)
同学们,假如树能思考,你们想不想知道它们都在想些什么呢?好,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跟随台湾著名女作家张晓风的脚步,一起走进行道树的内心世界,去听听她们的心里话!
二、作者简介
张晓风,女。1941年出生于浙江省金华县,毕业于台湾东吴大学中文系,六十年代中期即以散文成名,1977年被台湾地区的批评界推为“中国当代十大散文家”之一,其作品被列入《台湾十大散文家选集》。代表作有小说《梅兰竹菊》,散文《地毯的那一端》、《行道树》,戏剧《画爱》等。
三、字词梳理
行道树 堕落 点缀 烟囱 浓阴
牙龈 冉冉 贪婪 繁弦急管
四、整体感知
(一)朗诵课文
要求:1.全班齐读,把自己想象成一棵行道树。
2.语速适中、语气深沉而坚定。
(二)初读印象
1. 这是一列____的行道树。(图片)
忧愁而又快乐、无怨无悔、不被别人理解、能承受痛苦、寂静孤独……
(学生也从其他方面来说,只要合理,即以肯定。)
2.我们的作者张晓风又是怎样说的呢?请同学们一起朗读原句。
五、品味语言,感悟主旨
1.那么同学们,行道树在忧愁些什么呢?它又在为什么而快乐呢?
表现 原因
忧愁 (1)立在城市的飞尘里,站在这双线道的马路边。 家本在山上,在原始森林里。
(2)一身抖不落的烟尘。 同伴在吸露,在玩凉凉的云。
(3)存在只是一种悲凉的点缀。 充满车辆与烟囱的城市里。
(4)生活在寂静里,在黑暗里,在不被了解的孤独里。 繁弦急管,红灯酒绿。
(5)我们担心或许所有的人早已习惯于污浊了。 固执地制造不被珍惜的清新。
讲解:(1)看看同伴的生活环境,再想想自己的生活环境,行道树发出了怎样的感
叹?
这无疑是一种堕落。“堕落”在这里指它们远离了森林,远离了它们的伙伴,
立在城市的飞尘里,生活条件和自身形象是大大跌落了。
(2)在这个充满车辆与烟囱的城市里,为什么说“我们的存在只是一种点缀”?
因为城市的人们已习惯于污浊,对环境污染已麻木不仁了,虽然行道树在努力制造着新鲜的空气,但毕竟心有余而力不足,改变不了大局,所以说,只是一种悲凉的点缀。
2.在这样一个饱受污染的环境中,行道树虽然满面愁容,但却又觉得很快乐
这又是为什么呢?请同学们在课文中勾画出表现行道树快乐的语句,前后桌一起讨论。
(1)自己选择的命运——成为行道树,因此我们在春天勤生绿叶,在夏日献出浓阴。
快乐 (2)我们向冉冉升起的.朝霞致敬,快乐的迎接太阳。
(3)我们固执地制造着不被珍惜的清新,以孩子能贪婪地呼吸清新空气而自豪。
(1)“如果别人都不迎接,我们就负责把光明迎来。”既然是“别人都不迎接”,为什么“我们”去了?
因为别人都不去,“我们”就去了。“我们”去是命运安排的,也是“我们自己选择的”,这很好地体现了奉献精神。
3.教师总结
行道树为那抖不落的烟尘而忧愁,为人们对它的不重视而忧愁,也为城市空气污染、市民健康而忧愁;但是它们还是“在春天勤生绿叶”,“在夏日献出绿阴”,快乐的迎接太阳,为城市制造清新。
4.那么同学们在你们的眼里,行道树具有哪些品质呢?
自我牺牲、无私奉献。
5.文中还有哪一句话也体现了行道树的这种“无私奉献、勇于牺牲”的精神?
神圣的事业总是痛苦的,但是,也唯有这种痛苦能把深沉给予我们。
请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神圣——社会需要,人们需要
痛苦——一身烟尘,孤独寂寞,夜晚苦熬
深沉——默默奉献、以苦为乐
总结:这是全文所要表达的人生哲理:神圣的事业必须以自我牺牲为代价。从个人利益角度讲,这便是“痛苦”。痛苦的磨练使奉献者——行道树具备了以苦为乐的品质,这便是“深沉”。
6.同学们知道这种通过某一事物来比喻某一种人,使其性格、形象更为鲜明的写作手法是什么吗?
借物喻人。
7.那么同学们,我们的生活中哪些人也具有行道树这样“默默奉献、勇于牺牲”的品质呢?
六、写一写
行道树,我想对你说____。
要求:基于行道树的奉献,表达对行道树的感谢。
七、布置作业
假设你是自然中的某一处景物:古桥、山泉、小溪……,你与游人互诉心声,你将会说什么呢?试以“奉献”为主题来说说看,相信你能说得很好。
例:古桥说:“当我把人和车渡过彼岸,我在沉重中感受到快乐!”
行道树教案【篇5】
教学目标:
1、识记生字、新词,提高阅读能力
2、理解行道树的形象
3、揣摩形象而又含蓄的语言
4、认同自我牺牲精神的崇高,立志做一名奉献者
教学重点:
行道树的象征意义
教学难点:
形象而又含蓄的语言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以“假如我是一棵树,我愿意站在 ,因为 ”的句式说一句话。
二、简介作者
张晓风,1941年出生,台湾著名女作家,余光中也曾称其文字“柔婉中带刚劲”,将之列为“第三代散文家中的名家”。1977年辈台湾地区的评论界推为“中国当代十大散文家之一”,主要作品有散文《愁乡石》《地毯的那一端》《再生缘》等
三、指导学生积累字词
堕落 点缀 牙龈 冉冉 贪婪 繁弦急管 红灯绿酒
四、指导朗读
1、听读课文。
2、自读课文。
3、小组为单位,组织朗读比赛。
五、整体感知课文
生齐读课文,思考:
1、 行道树是一个怎样的形象?你从哪里看出来的?
明确:行道树的形象就是无私奉献者的形象。(本文其实借行道树赞扬一种人,赞颂一种精神。。行道树的形象就是无私奉献者的形象。作者借行道树的自白,抒写奉献者的襟怀,赞美奉献者的崇高精神。)
六、合作探究
1、第二段,为什么说是一种堕落?
明确:“堕落”一词在字典里的解释是沦落,流落。在文中的含义是流落到恶劣的环境里。行道树离开了家,离开原始森林,立在城市的飞尘里,生活条件和自身形象大大跌落了,堕落是从这个意义上说的。
2、 本文的中心句是哪一句?这一句中哪三个词最关键?
明确:“神圣的事业总是痛苦的,但是也惟有这种痛苦能把深沉给予我们”
○1为什么行道树认为自己的事业是神圣的?什么样的事业是神圣的?
明确:行道树认识到社会需要、人们需要的事业就是神圣的事业。居民需要新鲜空气,行人需要绿阴,城市需要迎接太阳,行道树甘愿立在城市的飞尘里,从事神圣的事业。
○2“神圣的事业”为什么是“痛苦”的?“痛苦”表现在哪些方面?
明确:跟原始森林的同伴相比,它们抛弃了优越自在的生活条件,总是一身烟尘。跟城市欢度夜生活的人们相比,它们寂寞、孤独、苦熬。它们还时时为城市的污浊而忧愁。
○3怎样理解“惟有这种痛苦能把深沉给予我们”?
明确:一切神圣的事业总是需要付出很大的代价,承受牺牲,但是只有这样的代价才能为人类做出较大的贡献。如行道树承受痛苦,为城市和行人带来“清新”“浓阴”这种牺牲体现的是奉献精神,这种为人民的幸福而牺牲个人的幸福是更深沉的幸福。
3、为什么说行道树的存在“只是一种悲凉的点缀”?
明确:这一句前面说“充满车辆与烟囱的城市”,车辆、烟囱不断制造烟尘,污染城市。城市居民早已麻木不仁,早已习惯于污浊了,他们并不珍惜清新。树木的感觉是非常鲜明的,在他们看来,城市充满烟尘,实在令人悲凉,一行绿树只是点缀,改变不了悲凉的局面,所以说“只是一种悲凉的点缀”。
4、末句说“我们是一列忧愁而又快乐的树”,为什么忧愁?忧愁什么?最后一段话在文章结构上有何作用
明确:上文说,“或许所有的人都早已习惯于污浊了,但我们仍然固执地制造不被珍惜的清新”,污浊严重损害着市民的健康,遗憾的是,人们竟然习惯了,麻木不仁了,不想办法治理污染。行道树尽管尽力制造清新,但是毕竟有限,改变不了大局,他们为城市空气污染而忧愁,为市民健康而忧愁。(快乐的是,自己能为城市制造新鲜空气,制造清新,夏日能献出浓阴,黎明时能迎接太阳,迎来光明。)与开头照应,是文章结构完整,同时起到深化中心的作用。
5、文中有两处对比,请找出来,说明它们的作用
行 道 树 繁华热闹的城市
(对比)
原始森林 孤独寂寞的行道树
作用:突出表现行道树的奉献精神
六、作业设计
1、抄写“堕落 点缀 苦熬 冉冉 贪婪 繁弦急管 红灯绿酒”
2、完成“研讨与练习”一.1和二.1
行道树教案【篇6】
一、教材分析
《行道树》是人教版七年级第二单元第七课《短文两篇》中的一篇。本文采用拟人手法借行道树的自白,描绘了以制造清新,献出浓阴和迎接光明而自豪的行道树形象,以此来象征无私奉献的人。文章还通过行道树与同类的优越处境对比,人类的无知行为对比,表现了“神圣的事业总是痛苦的,但是,也惟有这种痛苦能把深沉给予我们”的人生哲理。本文篇幅短小,语言清新,凝炼。精辟的议论更是点睛之笔。教学时应抓住议论性的文眼,,整体把握课文内容;通过组织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联系学生自己的人生体验,领悟文章的思想感情;通过朗读和阅读方法的指导,积累语言,培养语感。
二、学情分析
七年级是七至九年级这一学段的起始阶段。学生经过六年的学习已有一定的认知水平和人生体验,对一切都有一种新鲜感和期盼,但又住住仅停留在表层,难以深入。表现在语文学科,就是只满足于对字词句的理解,而对文章的社会价值和深刻的思想内涵认识不足。因此要借助学生的阅读期待,引导组织他们自主、合作、探究的从事学习,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体验、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三、学习目标和重难点说明
新课标提出:“语文课程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在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再根据教材特点和学生的学情,我认为本文应达成的学习目标为:
1、知识目标:积累“堕落、点缀、繁弦急管、红灯绿酒”等词语;理解街道树的象征义。
2、能力目标:有感情朗读全文;味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含义;领悟文章的表达方法;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疑难问题。
3、情感目标:体会文章的情感,知道行道树的形象就是无私奉献者的形象,感受生活中的奉献者,常怀感恩之心。
其中朗读、体味、领悟是学习的重点,体味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含义是学习的难点。
四、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同学们,鹰的骄傲是展翅翱翔、搏击长空;火的骄傲是灼灼燃烧、烈焰腾腾;水的骄傲是惊涛拍岸,川流不息。那么,你认为树的骄傲又应该是什么呢?(学生自由发言)如果你是一棵树,你最想生活在什么地方?为什么?(学生继续发言)作为树,如果可以选择的话,我们愿生长在山上,阅尽千般风景;我们愿生长在原始森林中,吸风饮露;我们愿生长在湖畔,伴随凉风习习;我们愿生长在园林之中,受到悉心照料;我们更愿浓缩为盆景,享尽千般娇贵,万种宠爱……这些是大部分人的选择,偏偏有人选择了路边的行道树,这是为什么呢?我们一起来跟着台湾著名作家张晓风,一起走近行道树,(板书:行道树及作者)听听它的诉说。
二、导学反馈:
1.指名生介绍作者张晓风的有关资料,其他生作补充。
2.学生互查字词的掌握情况。
3.自由读课文,小组内交流读书收获。
三、课堂研讨:
(一)质疑探究,抓关键句,品味语言,深入理解,体会主旨。
1、请再读,画出自己喜欢的语句,并在书上批注你的理由、理解或感想。(师随机板书:语言)
2、请在小组内交流一下,相互补充。5分钟后把你最满意的一处展示给大家。
3、交流中质疑,读中释疑。(师相机板书:对比)
语义深刻的语言提示:
1、第2自然段中说“这无疑是一种堕落”。“堕落”在这里是什么意思?
“堕落”在这里指它们远离了森林,远离了它们的伙伴,立在城市的飞尘里,生活条件和自身形象是大大跌落了。
2.为什么说“我们的存在只是一种悲凉的点缀?”
因为城市的人们已习惯于污浊,对环境污染已麻木不仁了,虽然行道树在努力制造着新鲜的空气,但毕竟心有余而力不足,改变不了大局,所以说,只是一种悲凉的点缀。
3、“如果别人都不迎接,我们就负责把光明迎来。”既然是“别人都不迎接”,为什么“我们”去了?
因为别人都不去,“我们”就去了。“我们”去是命运安排的,也是“我们自己选择的”,这很好地体现了奉献精神。
4、为什么说“我们是一列忧愁而又快乐的树。”?
“忧愁”是为城市空气污染而“忧愁”,为市民健康而“忧愁”;“快乐”是因为行道树能“在春天勤生绿叶”,“在夏日献出绿阴”,为城市制造清新, 黎明能迎接太阳,迎来光明。或者:“忧愁”是它奋斗的痛苦,“快乐”是它奋斗的结果。
5、“神圣的事业总是痛苦的,但是,也惟有这种痛苦能把深沉给予我们。”
(1)、为什么说行道树从事的是“神圣的事业”?
社会需要,人们需要的事业就是“神圣的事业”。
(2)、为什么是“痛苦的”?“痛苦”表现在什么地方?
神圣的事业必须以自我牺牲为代价。从个人利益讲,这便是“痛苦”。表现在:总是一身抖不落的灰尘,夜晚孤独寂寞。(体会两处对比,感受“痛苦”,体悟精神。)
(3)、“深沉”指什么?
“深沉”指痛苦的磨练使奉献者具备以苦为乐的品质。上文选择春生绿叶,夏献浓阴,下文的迎接太阳,制造清新空气,这些都是深沉带给我们的神圣。
……
6.行道树这种牺牲是什么精神的体现?
4、现在,你还有疑问吗?
(二)写法借鉴
1.同学们,文章通过行道树内心世界的独白,抒写了奉献者的襟怀,赞美了无私奉献者的崇高精神。这种手法,我们可以称它为:以物喻人,托物言志。(师相机板书)
2.那么行道树的形象和无私奉献者的形象哪些地方相似?
① 两者都为社会做出自己的贡献。
② 两者都为他人放弃安逸的生活。
③ 他们的选择都是无怨无悔、心甘情愿的。
④ 他们的付出都是不求回报的。
综上所述,作者用行道树象征无私奉献这是非常贴切的,行道树身上浓缩了奉献精神的精髓。此外,还有对比手法的运用。语言的精炼,形象。(相机板书)
(三)情感体验
1、请用精彩的一句话写下你想对行道树说的话。
(1)、行道树,你守得住清贫,忍得住痛苦,受得住寂寞,你是我的榜样!
(2)、行道树,你的存在尽管只是悲凉的点缀,但是城市因你而精彩。
(3)、行道树,你选择了牺牲,就决不能回头
(4)、行道树,希望你永远不要改变自己的选择。
(5)、行道树,你敢于挑战,承受痛苦,你赢得了人们的尊重。
(6)、行道树,你放心,不久的将来,你将不会感到忧愁与痛苦,因为我们在成长
师:同学们,刚刚你们的发言,让老师大开眼界,真没想到你们能说的这样好,不但语言优美,而感情真挚。其实作者也和我们一样。她对行道树也是热情歌颂与赞美的。
师:同学们,本文中张晓风写了自然界中的一个物,实际上是赞美了社会生活当中的一种精神,想一想,我们生活当中还有哪些物,人们经常赋予他某种思想、情感和精神,并借此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抒发自己的情感。请同学展开想像,搜索一下自己的记忆,自由发言。
①生:小草,她,坚韧、顽强、执着。“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②生:蜡烛,明知道自己会烧光,却仍然要点着。
③生:还有蜜蜂,辛勤采蜜,为人类服务,自己的寿命却很短暂。
④生:还有牛,辛苦地耕田,为农民服务,很勤奋,能吃苦。鲁迅先生曾这样说牛:“吃的草,挤出来的是奶”
⑤生:还有菊花,能耐寒、不怕风霜
⑥生:路灯,孤独、寂寞,却给别人方便。…
⑦“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等。这些话表面好像在写动植物,其实是有其象征意义的。毛泽东有一首词写道:“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
师:同学们刚才一口气说了这么多,你们的思维能力真不错,这与你们的努力是分不开的。大家刚才所说的,和文中作者写的都一样,都是借自然界的某一物,挖掘它的特点,赋予他人的思想和情感,从而赞美了一种精神——奉献精神。这也是我们写文章的一种常用的方法。
2、联系生活,思考人生,主题升华
行道树,蜡烛,牛、蜜蜂、路灯、他们的这种牺牲精神是什么精神的体现?在生活中,有这种精神的人吗?
学生举例:(如:清洁工人,抗战非典的白衣天使,教师、科学家、航天英雄、士兵、公安干警等。)
3、你也向他们一样为别人奉献过吗?请将事件过程讲给大家并说说你的感受。
四、总结:送人玫瑰,手有余香
1、教师小结:同学们,我们都是社会生活当中的一员,我们的生活能如此的美好而快乐,正因为有千千万万个象行道树一样默默奉献的人的存在。
他们承受着痛苦,努力追求,不断改变着我们的生活;
他们兢兢业业,默默无闻,不断创造着世界的奇迹;
他们牺牲自己,照亮别人,让爱的阳光洒满大地。
有一首歌中唱的好:“只要人人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是的,只要我们人人都奉献自己,世界将永远充满阳光。
最后,让我们大家一起唱这首歌,来感受这人间最美丽、最崇高的情感——爱的奉献[教师播发歌曲《爱的奉献》,学生齐唱]
2、你还有不明白的吗?
五、课堂达标:
1.行道树具有无私奉献的精神,你们愿意做一个无私的奉献者吗?我们就一起来学学行道树,请仿照下面句子的句式,以“假如我是……,我愿……”的形式说几个句子。
例句:假如我是一株小草,我愿为春天献上一抹嫩绿。
仿写:假如我是 ,我愿 。
仅供参考:假如我是一棵大树,我愿为大地(夏日)撒下一片绿阴。
假如我是一朵鲜花,我愿为世界奉上一缕馨香。
假如我是一枚果实,我愿为人间留下一丝甘甜。
2、从大自然中的日月星辰、花鸟草虫、风雨雷电中挑一景物,仿照《行道树》写一段话,赋予这种事物一定的象征意义。(300字左右)
六、课后延伸:
一、教(学)小结
我之收获
我之反思
二、课后跟踪
收集奉献主题的名言警句。
五、教法设计和学法指导
1、教法设计
(1)、鼓励大胆质疑,激发创造性思维。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生的积极思维是从疑问开始的,有疑问才能促使学生去探讨,去创新,质疑问难不仅提高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起到事到功倍的效果,也是提高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有效手段。在教学中,我引导学生预习中质疑,整体感知课文后又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在重难点质疑,最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课外阅读扩展。整个教学过程始终贯穿着疑问——探究——疑问的循环递进的训练主线,轻松、和谐、平等的课堂氛围,使学生敢想、敢问、敢说,在不断地探究学习过程中,培养了创造性思维。
(2)、情景创设法。鲁迅先生说过:“没有兴趣的学习,无异于一种苦役,没有兴趣的地方,就没有智慧和灵感。”我认为在教学中应充分利用多媒体的辅助作用,把握与学生知识水平和情感的贴近点,创设情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产生情感共鸣。
(3)、朗读感悟法。朗读是理解课文内容、感悟情感的重要方法。要通过学生默读、朗读、赏读、品读、赛读等多种形式,让学生充分的读,在读中感悟,在读中积累,在读中启迪。
(4)、对话互动法。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要让学生成为对话的中心,在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互动中建构文本意义,形成自己独特的感受和体验。
(5)、教学过程中渗透人文教育。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标准》提出:“语文教学的目标是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强调了语文教育要关注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要从提高学生人文素养的高度进行教学。因此,要求学生收集具有象征意义的物及具有无私奉献精神的人的相关资料。课内交流时,从阅读的内容想开去,想行道树,想社会上具有无私奉献的人,想自己……激发学生领悟人生、热爱生活、关注社会的情感。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受到熏陶。
(6)、为达训练目的,“活”用教材,而又不局限于教材,使课堂具有鲜活性,扩展学生阅读视野和想象空间。
2、学法指导
(1)、圈点批注法。通过画一画、勾一勾、圈一圈、注一注,养成读书就动脑动笔的习惯。
(2)、探究阅读法。《新课标》指出:“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叶圣陶先生也有一句至理名言——“教是为了不需要教”。本课力求突出“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的和谐发展。在教师的引导下,对阅读材料的深层含义提出疑问,小组讨论,不能解决的问题,在全班合作探究。努力培养学生阅读能力及终身学习意识。
总之,我的课在设计上尽可能围绕新课标所倡导的来实施,那就是:阅读是学生的个体行为,不应该以老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老师要巧妙设计,创造性地拓展延伸,引导学生积累知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给学生创设心灵的自由,行动的自由。学生就可以展开联想,想象的翅膀在知识的海洋里邀游。
行道树教案【篇7】
一.整体感知:
行道树的形象就是无私奉献者的形象。作者借行道树的自白,抒写奉献者的襟怀,赞美奉献者的崇高精神。神圣的事业总是痛苦的,但是,也惟有这种痛苦能把深沉给予我们。”这是一个人生哲理,这篇短文就是表达这个哲理的。
行道树认识到,自己的事业是神圣的事业。为什么神圣呢?社会需要、人们需要的事业就是神圣的事业。居民需要新鲜空气,行人需要绿阴,城市需要迎接太阳,行道树甘愿立在城市的飞尘里,从事神圣的事业。
行道树认识到,神圣的事业总是痛苦的,他们甘愿自我牺牲。跟原始森林的同伴相比,他们抛弃了优越自在的生活条件,总是一身烟尘。跟城市欢度夜生活的人们相比,他们寂寞、孤独、苦熬。他们还时时为城市的污浊而忧愁。
行道树认识到,为神圣事业而承受痛苦,能把深沉给予我们,他们为自己的奉献而自豪快乐。
一切神圣的事业都是这样,需要你为此承受牺牲,但是为人们的幸福而牺牲个人幸福的人,他们是神圣的,他们也是幸福的,这种幸福是更深沉的幸福。
二.引导学生自读《行道树》,抓住一个哲理性语句,从三个方面把握课文内容。一个哲理性语句就是:“神圣的事业总是痛苦的,但是,也惟有这种痛苦能把深沉给予我们。”
三个方面就是:为什么行道树的事业是神圣的?行道树忍受了哪些痛苦?“深沉”的含义是什么?“神圣”“痛苦”“深沉”是全文三个关键词,抓住这些,全文就能融会贯通,把握住精神实质。
引导学生自读《行道树》,注意两个对比,体会他们的自我牺牲精神一个对比,是行道树与原始森林同伴的对比,要准确理解所谓“堕落”;一个对比是,行道树与沉浸于夜生活欢乐之中的市民的对比。注意两个对比,可以体会“痛苦”二字,体会他们的自我牺牲精神。
三.质疑与提问。
——为什么行道树认定自己的事业是神圣的事业?
——行道树承受了哪些痛苦?既然痛苦,为什么“自己选择”这种命运?
——怎样理解“惟有这种痛苦能把深沉给予我们”?为什么说是“深沉”?
——语句上几处疑难:“堕落”“悲凉的点缀”“忧愁”的含义。
四.问题研究:
1.“堕落”一词是从什么意义上说的?
“堕落”的用法确实跟我们的语感不能相合,怎么说是“堕落”呢?下文明明说,“这种命运事实上是我们自己选择的”,那怎么说“堕落”呢?查词典,“堕”,落、掉。“堕落”的一个义项是沦落、流落。行道树离开了家,离开原始森林,立在城市的飞尘里,生活条件和自身形象是大大跌落了。堕落是在这个意义上说的。
2.为什么说“我们的存在只是一种悲凉的点缀”?
这一句前面说“充满车辆与烟囱的城市”,车辆、烟囱不断制造烟尘,污染城市。城市居民早已麻木不仁,早已习惯于污浊了,他们并不珍惜清新。树木的感觉是非常鲜明的,在他们看来,城市充满烟尘,实在令人悲凉,一行绿树只是点缀,改变不了悲凉的。局面,所以说“只是一种悲凉的点缀”。
3.末句说“我们是一列忧愁而又快乐的树”,为什么忧愁?忧愁什么?
上文说,“或许所有的人都早已习惯于污浊了,但我们仍然固执地制造不被珍惜的清新”,污浊严重损害着市民的健康,遗憾的是,人们竟然习惯了,麻木不仁了,不想办法治理污染。行道树尽管尽力制造清新,但是毕竟有限,改变不了大局,他们为城市空气污染而忧愁,为市民健康而忧愁。
行道树教案【篇8】
教学目标:
1、掌握文中的几个词语。理解课文中的几个重点句子。
2、认识行道树的特点,了解作者赞美的是一种什么精神。
3、结合生活实际,体验付出的同时也有收获。培养学生为人为己的人文精神。
教学重点:
1、认识行道树的特点,了解其精神。
2、体会付出的同时也有收获。
教学时数:
一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同学们,今天我们来欣赏**同学画的一幅画,请同学们用一句话概括出画面的内容。(生答:画面上有一条马路,旁边有很多花草树木。)不错,哪位同学能说得再具体一些呢?(生答:画面上有一条弯曲的马路,路旁有许多行道树。)说的太好了,你喜欢这些行道树吗?同学们,你们喜欢吗?(喜欢!)为什么喜欢呢?是喜欢**同学画得好呢?还是喜欢行道树本身呢?好!让我们一同走进中国台湾女作家张晓风为我们描绘的行道树(板书课题)看看我们所喜欢的行道树是怎样的一种树。
二、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朗读课文,扫清文字障碍。
2、继续默读课文,思考:行道树有什么特点?为什么说“我们是一列忧愁而快乐的树”?
3、请同学们把自己在自读过程中找到的行道树的特点和“忧愁”、“快乐”的内容写到黑板上。人人都可以上去写,写完以后还可以上去补充。在各自的答案后面写上自己的名字。
4、根据学生写上去的情况,分析、评价、归类。师生一起讨论,哪些是正确的,哪些是需要修改的,哪些是不对的,哪些是照抄原文的,哪些是用自己话概括的。指导学生怎样用自己的语言概括,然后明确作者在赞美的是一种什么样的精神。
5、小组讨论:怎样理解“神圣的事业总是痛苦的,但是,也惟有这种痛苦能把深沉给予我们。”这句话?你对行道树的精神怎么看的?教师指导:可以把这句话分开来,分别理解“神圣的事业”、“痛苦”、“深沉”的含义,再把它们合起来理解,对行道树的精神可以有不同的看法,只要言之有理。
6、各个小组派代表发言交流,再明确这句话的含义,明确对行道树精神应该有什么样的看法。
7、让学生再提出不理解的地方,共同解决。
三、赏读课文,领悟美感
教师配乐朗读课文,学生一边欣赏、一边再次感受文章的语言美、形象美、内涵美、然后集体赏读课文。
四、课堂练习:
花草树木本无情,只因观察者充满感情地观察,万物才有了灵性。请你带着情感去观察某一事物,然后以这一事物的口吻写一段话。
相信《行道树教案》一文能让您有很多收获!“幼儿教师教育网”是您了解幼儿园教案,工作计划的必备网站,请您收藏yjs21.com。同时,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行道树教案专题,希望您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