买电器课件
发布时间:2024-08-06 电器课件买电器课件必备6篇。
经过我们的勤奋和努力我们呈现了最新的“买电器课件”,不要忘记将这篇文字收藏起来下次需要用得到。老师在新授课程时,一般会准备教案课件,不过教案课件里知识点要设计好。教案是激发学生求知欲的有效方式。
买电器课件 篇1
买电器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结合具体情景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发展学生提出问题的意识和能力,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2.探索并掌握整百、整十数加减法的口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
〖教学重难点〗
掌握整百、整十数的口算方法。
〖学生状况分析〗
我班的学生来自城市,对各种电器非常熟悉,而且大多数学生都有和家长一起逛家电商场的经历。这节课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百以内加减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它也是以后进一步学习万以内加减法的基础。对于一些学生来讲,整百、整十数的加减口算他们已经能够正确计算,但是对算理的理解还比较欠缺。所以,这节课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口算的方法。
〖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境
师:同学们,我们的好朋友淘气最近搬了家。今天,他们全家要到商场买电器,咱们和淘气一块去,好吗
请看,商场里面有许多的电器。(教师在黑板上贴出洗衣机,冰箱,电视机,电扇的图片。)
(二)猜价钱
师:同学们,每种电器的价钱是多少呢请你猜一猜。
1.洗衣机的价钱是1个整百数,它在400元和600元之间。(500元)
2.电冰箱的价钱是由1个千和2个百组成的。(1200元)
3.电视机的价钱相当于8张100元的人民币。(800元)
4.电风扇的价钱是1个三位数,它的百位是1,十位是6,个位是0。(160元)
(教师说一个、学生猜一个,并把价钱写在对应图片的下面。)
(没有直接告诉学生每种电器的价钱,而是用猜一猜的形式出现,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同时复习了数的认识的知识。)
(三)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师:同学们,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生:买一台洗衣机和一台电视机一共花多少钱(500+800)
师:怎样计算500+800,你有什么好的方法呢请在小组内交流各自的算法。
生:(1)800+200=1000,1000+300=1300;(2)500+500=1000,1000+300=1300;(3)用计数器拨出500,再加上800,就是1300。
师:你还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生:买一台冰箱和一台电视机,一共需要多少钱
(教师板书学生的问题。)
师:这个问题该如何解决
生:1200+800。
师:这个题目该如何计算呢你有什么好的方法呢请大家想一想,并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看法。
生:(1)200+800=1000,1000+1000=2000;(2)在计数器上先拨出1200,然后加上800,就是2000。
师:这两种方法都很好,能够很快地算出得数。
师:你还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四)发散性训练
1.练一练1。
(1)学生独立完成课后练习题1。
(2)选一个小组开火车说结果。
2.练一练2。
生独立完成后教师提问:你是怎么比较的?
仔细观察两边的算式,你发现了什么秘诀?给同学们说一说。
3.射击场上的教学。
怎样才能打中呢?
教师提问:你还有不同的填法吗?试一试。如果能很快地填入不同的数,你有什么好办法?
买电器课件 篇2
设计意图:
大班的孩子在家里已经能够独立做许多事情,家里的一些家用电器他们也开始使用了,如打开饮水机的开关、拿放冰箱里的物品、开空调、开卫生间的取暖器等等,在日常的生活家长也开始让幼儿在安全情况下使用一部分家用电器。我们在带领幼儿参观商厦是,孩子们对家用电器非常感兴趣,他们一边观察,一边记录,还相互交流着电器名称,遇到和自己家里一样电器是他们会兴奋的欢呼起来,于是我们的活动开始……
活动目标:
1、在交流分享中认识各种家用电器的名称,感受家用电器在人们生活中的用处。
2、对生活中的家用电器感兴趣。
活动准备:
1、前期经验:幼儿观过商厦里的电器专柜,并实地进行观察、记录、询问。
2、家用电器的录像。
3、幼儿在家里寻找各种家用电器,并以图画的形式记录下来。
活动过程:
一、了解家用电器的概念。
1、老师使用吹风机:“这是什么?它有什么用处?它通过使用什么才工作的?
(知道吹风机是通过使用电才开始工作的)
2、老师小结:我们家里使用的一些能够方便我们生活、使用电的机器,我们称他们家用电器。
二、介绍自己家里的家用电器。
1、老师导入:你们家里面有哪些家用电器,我们一起交流一下。
2、幼儿介绍自己在家里寻找到的各种家用电器。
3、数数自己家里有几样家用电器,比一比谁家的家用电器多。
4、老师小结:我们每家都有很多家用电器,这些不同的家用电器也有些什么用处呢?
三、交流各种家用电器的用处。
播放家用电器的录像,边看边讨论。(电视机、电冰箱、洗衣机、微波炉、空调、浴霸、电饭锅、抽油烟机、轧汁机、吸尘器、电熨斗等等)
1、这是什么?有什么用处?
2、它们的形状、颜色一样吗?为什么要不一样?(满足人们不同的喜好)
3、随机提问:你同意他的说法吗?还有什么意见?
4、你们还有什么问题吗?可以提出来大家一起讨论?
5、老师小结:家用电器用处可真大,它们给我们生活带来了方便。
四、使用家用电器要注意安全。
1、教师导入:家用电器使用时需要通电,所以使用时要注意安全!
2、讨论:使用家用电器是有哪些危险,我们应该注意什么?
五、联系生活安置各种家用电器。
1、老师导入:施老师要搬新家了,你帮我一起购买家用电器!
2、参观老师家有哪些房间?(厨房、卧室、客厅、书房、卫生间)
3、幼儿分组讨论,以图画的形式画出家用电器,然后安置在老师的新房里。
活动反思:
在活动开始我通过使用自己家里的吹风机,引发了孩子们对活动的兴奋,我的'提问还没说,他们就开始主动站起来说:“老师我家里也有吹风机,这是洗好头,用吹风机一吹头发就会干。”“老师,吹风机理发店里有许多。”“老师,那个插头用的时候要注意安全,会触电!”孩子们的说的欲望很强,思路也很宽,这给活动带来了好的开端。
在介绍自己家里的家用电器时,孩子们踊跃发言,而且,记录表上也很清楚,乔一帆、顾玮等几位孩子还在每样家用电器前标了数字,等到介绍完最后一样家用电器后,他们还总结了自己家里家用电器的数量。于是,孩子们介绍好后,我引导他们数数家里的家用电器的数量,并且和同伴比一比那些家用电器大家都有,那些没有。比较中,钱依然很快的反映出:“老师我家有13,陈奇家有10,我家比他家多了3样。”说完他们俩有马上开始寻找多出来的三样,然后只见钱依然在向陈奇介绍这三样家用电器的名称和用处。在对比中孩子认识更多的家用电器。
在了解家用电器的用处时,我们以边看录像中的家用电器,边讨论家用电器的用处,在直观的画面中孩子们的兴趣也被调动了,每播放出一样家用电器孩子就会积极讨论其用处。像电视机、电冰箱、微波炉、空调、洗衣机等大家在相互补充中,了解了这些家用电器全部用处,如在讨论洗衣机的用处时,许多孩子都围绕洗衣机能够洗许多东西,而冯浩然发表了另外的观点:“洗衣机洗东西时,不能洗硬的东西,这样洗衣机会坏掉!”经他这么一说孩子的思维也扩散了,马上周懿玮说:“洗衣服时要把口袋里的硬币、皮夹等拿出来,然后再把衣服放到洗衣机里!”在讨论家用电器的用处时,孩子们不仅能够说出家用电器的用处,同时也能够结合生活经验,谈论到使用时的注意点。
在讨论安全使用家用电器时,孩子们从好几个方面展开。有的幼儿说家用电器的插头不能碰;有的幼儿说了几种我们小朋友不能使用的家用电器,如电熨斗、电饭煲、电水壶等;有的幼儿说出了一些我们小朋友可以使用的家用电器,如空调开关、电视机、电冰箱等一些可以不接触电源的家用电器;还有的幼儿说出了一些危险动作如插头上不可以碰到水,使用电水壶、电熨斗等家用电器时不可以离开……
最后请孩子们帮老师的新房子添置家用电器时,孩子们个个很投入,他们能够联系实际,见不同用处的家用电器放置在不同的房间里。
买电器课件 篇3
八年级美术上册教案第3课《缤纷家用电器》
第3课《缤纷家用电器》 上课时间:9月20日(第五周) 一、教材分析: 家用电器的日益丰富满足了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多种需求。家用电器造型设计属于工业产品设计的范畴,是根据其实用和审美的.功能,在材料、构造、色彩和装饰等方面进行的综合设计。 组织学生对家用电器进行相关的调查收集相关的资料,再分组讨论提出改良的方案,画出创意稿。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1 .重点:对产品市场相关信息的调查画出创意稿。 2 .难点: 画创意稿。 三、教具与学具: 1 .教具:教科书、范作、多媒体教学课件。 2 .学具:铅笔、橡皮、马克笔、水彩笔等。 四、教学流程: 第 1课时: 纲领 授课内容与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欣赏 教 1、教师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新潮的家用电器产品造型。如新潮的电吹风、洗衣机、电冰箱的外观造型。 电吹风洗衣机 电冰箱 欣赏 活动一:学生分组进行社会调查 1. 分组调查商店、家中的家用电器并以表格的形式记录。 2.调查的方式有多种,可以用表格形式记录,可以用绘画摄影方式记录,可以收集宣传资料等多种形式。 3. 尝试用表格形式调查 2-3种产品。 社会调查 产品名称 功能 形状 颜色 材料 质感 价格 等级印象 学生活动二 将自己家中的一件家用电器画下来,再与同学进行交流并提出改良方案。 1练习2自评 教师小结 1评价学生调查结果; 2对学生的调查、方案提出一些建设性的建议。 评价买电器课件 篇4
教学目标
1、探索并掌握三位数加减法的口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
2、结合具体情景,发展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让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加强交流,体验与同伴合作学习的快乐,培养合作交流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
1、掌握整百、整十数的加减的口算方法。
2、对"相同单位上的数相加减"这一算理的理解。
教具准备
计数器、课件、
一、情景导入,激发兴趣
师:同学们,今天老师要告诉你们一个好消息,咱们的好朋友淘气要搬新家了,他要给新家买电器,想请大家一起去看看,愿意吗?
二、自主探究,交流算法。
1、看一看:商场里有哪些家用电器呢?(课件出示4种电器)
2、猜一猜:要想买电器,先要知道他们的——价格,根据老师的提示,猜一猜。
洗衣机——整百数,在400和600之间;
冰箱——是由9个百,六个十、组成的一个数;
彩电——8张100元;
电风扇——是一个三位数,百位上的数是2,十位和个位的数是0。
3、提问:看着这些家用电器,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指名提问:
(1)买1台洗衣机和1台电视共花多少元?
(2)买1台风扇和1台电冰箱共花多少元?
(3)买1台洗衣机比买1台电视机少花多少元?
4、探索方法:让我们一起来解决这些问题!
淘气家急需要洗衣机和电视机,让我们一起来解决买1台洗衣机和1台电视共花多少元?
(1)怎样列式呢?指名回答。
(2)板书:500+800=
(3)小组讨论:计算“500+800”你有什么好办法计算出来?将的你方法在小组内交流,看看谁想的方法最多。
(4)各小组展示算法。你们小组有什么好办法?
大家开动脑筋想出来这么多的好办法,真了不起,就选出你喜欢的一种和同桌说一说。
(5)小结:整百数相加减,把百位上的数相加,也就是相同数位上的数相加。
4,解决减法问题
(1) 同学们想出了这么多的整百数加、减的口算方法,淘气也没闲着,他写了这样一个算式960-500,你知道960-500能解决什么问题?
(2) 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计算,看看谁最棒。
(3) 回报交流。
5,小结:今天我们学习了整百数、整十数加减法的口算,其实也就是把相同数位上的数相加减。
三,实践应用
1,大家帮了淘气这么大的忙,他非常感谢大家,送给同学们一些美丽的气球,看,这些气球上还有算式呢?如果你知道得数,请你涨起来大声说。
(课件显示:670-600,500+200,670+300 670-60,700-300,460+200)
2,你说我算
咦,这些气球上怎么只有得数呢?原来是想让你写出和是500与差是700的算式。
( )+( )=500
( )-( )=700
3,帮助>、
我们还有三位小伙伴今天也搬家,他们是>、
280+300○280+30 6400-400○6400-400
750+40○40+750 960-80○900-80
四、全课小结:
师:今天同学们学习了整百数加减的口算方法,还会用这些方法来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表现很出色,课后请同学们留心一下,哪些问题还可以用今天所学的知识来解决的?
买电器课件 篇5
活动目标:
1、使幼儿了解家用电器的名称、用途及工作原理。
2、让幼儿知道电是有危险的,教育幼儿要安全使用家用电器和安全用电。
3、培养幼儿自我保护的能力。
活动准备:
PPT课件,台灯、吹风机、录音机实物各一。
活动过程:
一、组织幼儿进场。(热身游戏)
二、活动开始。
1、出示台灯,让幼儿观察。
(1)师:今天老师给小朋友带来一件特漂亮的礼物,它是什么?(小台灯老师按动开关,台灯就是不亮呀,可把老师急坏啦!小朋友快帮帮我吧!(引导幼儿观察找出台灯不亮的`原因。)
(2)幼儿说:没有给小台灯插电。
(3)师:哦,原来是没插上电源啊!引导幼儿说说电源如何插上。(电线和插头连起来找插座。)
(4)师小结:台灯没有通电就不亮,台灯有一根长长的电线就像它的小尾巴,这线的另一头有插头,插头插在电源插座里,这时小台灯才能亮。(插头部位有的是两个金属片,有的是三个金属片。)
2、找一找。
(1)小朋友找找在我们活动室里还有什么物体要插上电源插座才能使用呢?
引导幼儿说出:电视机、日光灯、消毒柜、录音机等。
(2)请幼儿说说这些物体都是干什么用的?帮助和引导幼儿了解。
(5)除了图片上的家用电器,小朋友还能说出一些吗?请举例。(家里有的或者在电器商场看到的。)
(6)教师提示:这些家用电器都是在通电的情况下才能正常工作。
4、正确使用家用电器和安全用电的教育。
(1)教育幼儿必须在家长的帮助下才能使用家用电器,不能随便用插头插电源插座,家用电器不用时要及时关闭。
(2)电给我们带来很多方便,同时也带来了危险。小朋友千万不可以去碰它,平时也不能随便去摸电源插座,不能用湿的物品触碰电源插座。
三、活动总结。
今天,小朋友认识了这么多的家用电器,知道安全使用家用电器的方法,回家讲给爸爸妈妈听听,好吗?
四、活动延伸:
欣赏电视节目、看看电影、听听音乐,感受家用电器给我们带来的快乐。
买电器课件 篇6
1.备教材
《第十三章 电路初探》是学生第一次接触电学。本章的主要特点是,培养学生的兴趣,规范学生的语言及实验操作,认识各电学器材的作用和规范使用,注重联系实际、注重过程与方法的渗透和注重培养人文素养。
本节《初识家用电器和电路》是开章首篇,充分体现了以上四个特点。家用电器、电源的能量转化和“手电筒”部分,呈现生活真实问题,体现了“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课程理念。
本节内容主要让学生在活动中初步认识电路的基本元件组成及各组成元件的作用,教学中让学生在活动中去感受各元件的作用,注重过程和方法的渗透。通过活动学会连接简单电路,认识电路的三种状态,会根据实物画电路图,培养实验操作技能。
教材中“用电器”这部分内容,紧扣用电器的作用是消耗电能,联系生活实际,尽可能多的让学生讨论家庭生活中用电器的能量转化,教师在教学中过程演示电动机转动的小实验,帮助学生理解有电动机部分用电器的能量转化。从而师生逐步归纳用电器的`能量转化,是本节的难点。教材中“用电器”这部分内容,紧扣电源作用是提供电能,再利用PPT图片和视频,帮助学生了解生活中的直流电和交流电。在理解了各元件作用后,初步让学生感觉到设计的喜悦,利用手电筒实物,结构图,感觉电流路径。
教学过程中有收有放,通路状态,学生根据活动成果很容易辨别。断路状态,开关断开,学生也很容易辨别,此处直接放给学生。断路状态中,电路可能是某处接触不良,导致断路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利用学生的疑惑,带着问题去找简单故障,同时引导学生初步电路中形成电流的条件。短路状态的教学分两部分,一是认识短路的危害,教学中利用学生出现的短路故障,让学生用手去摸,切身感受短路会引起电源和导线发热,同时教师演示家庭电路中出现短路很容易引起火灾的演示实验,让学生强烈感受到电路绝不允许接成短路。二是会辨别短路,电源短路部分学生较容易辨别,用电器被短路部分,教师请学生演示实验,通过现象分析原因,更加形象直观。同时,学以致用,利用书本WWW题型,师生根据电流路径共同辨别电路的三种状态,提高课堂效率。
根据实物图设计电路图的教学环节设计中,设计同学尝试设计手电筒的电路图,师生共同体验美感过程,小结电路图设计的几点要求;再根据同学们感兴趣的电动机模型,完成电路设计。
教材以“电路各元件作用”和“电路的三种状态”的系列问题为载体,学生不但可以学习知识训练技能,也能够体验探究的过程与方法,而且可以促使其美好情感和价值观的进一步提升。本节课程内容虽然难度不大,但它是电学的开首片,体验探究电学的过程,培养情感态度是引领学生学习电学的关键一课。是学生学好电学的基础,是学习“电路设计”“电路的连接方式”所必需的预备知识,所以本节在物理教与学中的地位和作用是非常重要和突出的。
2.备学生
(1)生活经验。虽然学生在学习本节内容之前,没有学习过电学,但学生有一定的生活经验,教师要在课堂上要充分给与体验的的机会与时间,初尝探究的喜悦。
(断路部分,教师仅需引导学生规范语言,学生已有一定的生活经验;短路部分,学生有一定的感知,但具体是什么原因导致短路的,怎样的电路才能称之为短路,学生并不太清晰,教学时教师要根据学生具体情况,让学生感觉短路带来的危害,因此,电学中绝对不允许连接短路。
3.备教师
针对以上实际情况,根据教师自己的教学特点,扬长避短。一方面,教师充分利用自己的生活经验储备,站在学生的角度去发掘他们的生活经验储备,充分发挥其知识与能力储备的作用,把课堂还给学生,体现课堂学生的主体地位。另一方面,教师在课堂上引导学生逐层探究,把握好课堂节奏,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用多种手段把抽象问题具体化,克服学生的认知障碍;通过演示实验和分组实验,动力操作和视频分析等组合,降低学生对抽象概念电流形成的难度。
4.备目标
根据课程标准和教材、学生、教师的实际情况,从“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三个方面,确定以下导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知道电源是能持续供电的装置,了解直流电源和交流电源
初步认识家用电器。通过实例,知道用电器是将电能转化为其他形式能的装置。
通过实验认识电路,知道通路、断路和短路,了解短路的危害。
2.过程和方法:
会分析各种各样的家用电器能量转化。
通过观察和联系实际来认识常用的各种电池和用电器
通过活动学会连接简单电路,培养实验操作技能。
通过观察手电筒,体会电路的组成及其作用。
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观察与讨论,了解家用电器使我们的生活发生了哪些变化
通过连接电路的活动,激发学习兴趣,乐于动脑找出新的连接电路的方法。
增强节约用电的意识。
总之,希望通过对课程标准、教材、学生、执教者本身尽可能多的认识,确定合理的教学目标,采用科学严谨的教学设计,充分发挥教师促进者、引导者、组织者、合作者的角色功能,促进、引导、组织学生去自主学习、合作讨论、探究发现,通过与学生的合作,促使培养学习电学的兴趣。
YJS21.cOm更多幼儿园教案小编推荐
2025红绿灯课件(必备6篇)
我们常说,机会是留给有准备的人。作为人民教师,我们会认真负责对每一堂课做好准备,因此,老师会在授课前准备好教案,有了教案,在上课时遇到各种教学问题都能够快速解决。幼儿园教案的内容要写些什么更好呢?也许下面的“2025红绿灯课件(必备6篇)”正合你意!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红绿灯课件【篇1】
1、认识红、黄、绿灯,了解基本的交通规则,知道遵守交通规则的重要性。
2、通过参与情境游戏活动,理解红绿灯的作用,进行安全教育。
3、从小树立遵守社会公德的好品质,增强自我保护意识。
一、创设情境:教师出示红、黄、绿三个圆片,让小朋友猜猜你想到了什么?引出活动主题,跟着小不点一起来认识红绿灯。
1、小不点他们来到了哪里?那么多车,要是撞上怎么办?
2、红绿灯是做什么的?
3、红绿灯是怎么指挥交通的?
4、看看小不点他们在路口又有什么发现?
5、你们知道什么是红绿灯和斑马线了么?
教师小结:
小朋友坐车或行走时要注意自己的安全,要看红绿灯,绿灯可以走,红灯不能走,过街的时候要走斑马线,如果没有红绿灯的地方,要两边看一看,没有车子才能过,要慢慢走,不能乱跑。爸爸妈妈在要牵着爸爸妈妈的手。
玩法:老师当交通灯,一只手拿红灯,一只手拿绿灯。其他小朋友开着车子过“马路”时看红绿灯,绿灯往前开,红灯停下来,如违反罚停玩游戏一次。
[大班安全教案红绿灯]
红绿灯课件【篇2】
第二课时:
交通安全守则
教学目标
1.能对生活中一些常见的违反交通规则的行为做出正确的判断,养成遵守交通规则的良好习惯。
2.掌握简单的交通事故急救措施。
教学重点
1.认识部分常见的交通标志,了解与学生密切相关的交通法规。
2.知道遵循交通标志,遵守交通法规是安全出行的保证,激发学生自觉遵守交通规则的意愿。
教学难点
在生活中能按照交通标志的指示出行,并时刻注意自觉遵守交通规则。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同学们,上节课我们一起认识了许多交通安全标志,你记住了吗?接下来,我就来考考大家。出示各种交通安全标志图,认识标志。
二、学习
1.认识交通规则
师: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许多的交通安全知识。我们平时使用较多的交通工具除了汽车还有自行车,老师想做一个小调查,我们班有多少同学曾单独骑自行车出行?
师:我们班的一些同学已经和自行车交上了朋友。可是,你们是否违反了交通法规定?出示《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法》规定:未满12周岁的儿童不准骑车上路。全班齐读。
师:按法规,只有年满12周岁才能骑自行车上学。我们做个设想,12周岁后你骑着自行车上学、放学、上街,该注意什么呢?我们先来看看明明是怎样骑车的。(教师播放录像:“明明骑自行车”。)
小组讨论:他违反了哪些交通规则?(聊天、脱把、没有固定篮球位置。)
师:骑自行车也有许多的交通法规,我们一起来学一学。学生交流了解有哪些规则。
小结:同学们,只要我们严格遵守骑车规则,那么自行车就会成为我们的好朋友。
2.辨析
师:其实,像明明这样违反交通规则的事还时有发生,你们看,这些小朋友做得对吗?每一个小组选择其中一幅图进行讨论。汇报交流他们违反了哪些交通规则。
师:平时的生活中,你是否听到或看到过这类违反交通规则的事情?结果如何?
小结:违反交通规则就有可能会发生交通事故,所以我们要严格遵守交通规则,让安全伴我们出行。
3.交通事故急救措施
师:万一我们遇到了交通事故,又该如何急救呢?大家先来说一说,交通事故发生后该如何急救?(教师出示课件:“交通事故急救措施”)
⑴保持镇静,不要手忙脚乱。
⑵立刻拨打110交通事故处理电话,或120急救电话。
⑶不要随便移动伤者,以免伤势加重。
⑷保护现场,记住车牌,以便交警处理事故。
师:交通事故有时会造成人员受伤,遇到这类状况,我们需要打急救电话。那么,急救电话该如何拨打?
⑴发生事故的道路名称,或醒目的建筑物,标志物。
⑵说清楚有没有人员受伤,伤势如何。
⑶听清楚在急救车到达前要做些什么。
小结:如果在遇到交通事故时,我们能正确求救,就能让伤害减到最小。
三、拓展
师:同学们,通过两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了许多与交通安全有关的知识。你们看,有些同学把这些知识制作成了一张宣传海报,贴在学校的宣传窗里(教师出示课件:“法制小报”)。课后,你们也可以把学到的相关知识通过你的巧手,制作成一张交通安全宣传画报,在班级里展出,或在学校里展出,让更多的人来学习交通安全知识,重视交通安全,愿每一个人都能“珍爱生命,平安出行”。
红绿灯课件【篇3】
1、能对火灾给人们造成的危害产生痛惜感,有防火愿望,树立防火意识。
2、知道火在人们日常生活、工业、医疗、军事等方面的用处,初步了解火的起源。
3、认识火灾的危害,了解一些常见的产生火灾的原因,知道正确的用火方法以及火灾中的自救办法。
2、贴有防火标记的加油站、仓库挂图。
1、在一个黑暗的地方点燃火会怎么样?为什么?
2、请小朋友用小手轻轻地靠近火,说一说有什么感觉?为什么?
1、交流经验,扩展幼儿对火的用处的认识,激发幼儿对火的喜爱之情。
(1)你在什么地方看到过火?火有什么用?
(教师可以通过提示把幼儿对火的作用的认识从日常生活中扩展到工业、医疗、军事等领域)。
(2)火有这么多的用处,你们知道咱们人类是怎样发现火的吗?
教师小结:在很久很久以前,人们没有见过火,用过火,生活得很艰难。
突然有一次森林着火了,人们发现被火烧死的动物很好吃,于是就把火保存下来。
后来人们又发现钻木可以取火,两块石头撞击可以取火。
有了火以后人们用它来烤肉、照明、取暖、驱赶野兽,生活越来越好。
人们也变得越来越聪明,现在火除了可以帮人们做饭、烧水外,还被用来炼钢、发电、治病等做很多很多的事情。
(3)情境表演,火娃娃上场。
。我的用处可大了,能发光、能发热是你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好伙伴。啦……,啦……让我们到处走一走吧!
2、认识火灾的危害,了解引起火灾的原因,树立防火意识。
(1)“火娃娃为什么害怕这个牌子?你在哪儿看见过防火标记?”
(2)火的用处这么大为什么还要防火呢?
教师给幼儿讲述有关火灾的事情。
(3)情境表演,火娃娃哭着上场。
火娃娃:没想到我会给人们带来这么大的灾害,造成这么大的损失。
小朋友,你们一定要帮帮我,怎样才能减少对人们的危害呢?(火娃娃退场)
3、小朋友我们来帮帮火娃娃,告诉她在生活中如何预防火灾?
4、学习火灾中的自救办法。
(1)如果火着起来?我们应该怎么办?
教师帮助幼儿总结几种自救办法。
在地上打滚;
火娃娃出场随意地四处移动,幼儿用自己想出的各种方法自救。
教师针对幼儿游戏的情况进行评价。
活动目标:
1、让幼儿了解火的一些知识,懂得火对人们的好处和危害。
3、了解火的用途,掌握简单的防火措施,增强幼儿的自我保护意识。
红光光,大大篷,见风它就更逞凶;无嘴能吃天下物,最怕雨水不怕风。
1、出示图片,了解火的发展。
教师:最早是钻木取火,后来从打火石发明了火柴,科学的进步人们又发明了打火机,现在我们能用电子打火。
让幼儿观察火苗的颜色(蓝色、黄色、红色),并通过观察说出火能发光。
(2)让幼儿用手靠近蜡烛的火焰,感受火能发热。
点燃三支蜡烛,把大小不同的三个烧杯盖上。
观察结果:
最小的杯子因为里面空气最少,火熄灭最快;
的杯子因为里面空气最多,火熄灭的最慢。
(4)了解火怕水的特点。
向燃烧的蜡烛上浇水,火会灭。
3、引导幼儿讨论火的用途与危害。
(1)火有哪些用途?
(2)火有哪些危害?
4、了解简单的防火方法。
教师:火的危害虽然很大,但是我们不用怕它,这就需要有一定的防火知识。
(1)平时不要玩火,不能在靠近火的地方玩易燃物,不要放烟花爆竹。
(2)如果不慎烧了东西,立即报告大人并立即离开。
(3)火势太大要拨打火警电话119,求得消防员帮助。
(4)如果身上着了火,就在地上打滚,压灭火焰。
(5)如有浓烟就用湿布掩着鼻子,冲向门外。
(6)如果被大伙围困,应尽力呼救,并想办法逃出。
活动目的:
1、引导幼儿燃烧现象,了解火的性质、用途及危害。
2、向幼儿进行安全教育,增进幼儿安全防火意识。
3、一旦发生火灾,要知道如何自我保护和如何自救。
活动准备:
纸、蜡烛、火柴、大中小玻璃杯、电话、湿毛巾、毛巾被等。
1、老师出示一张纸和火柴,提醒幼儿注意观察纸被点燃后的情形,注意火焰的颜色
感知火发出的光和热,让幼儿在火附近伸手烤一烤,说说自己的感受。
2、知道了火能发光发热,组织幼儿讨论火的用途和危害。
(1) 我们的生活中离不开火,请幼儿说出火的用途。(烧饭、取暖、照明等)
(2) 火对人类有什么危害?(烧伤皮肤、烧毁财物、房屋、森林等)
(1) 老师用一个杯子扣住正在燃烧的蜡烛,观察火焰熄灭的过程,启发幼儿思考火焰熄灭的原因。(燃烧需要空气)
(2) 老师用大、中、小三个玻璃杯同时扣住三只燃烧的蜡烛,观察哪去蜡烛先灭,想一想为什么三支蜡烛熄灭的时间不同?(杯中空气的多少,影响蜡烛燃烧的时间)
1、组织幼儿讨论:
(1) 发生火灾的原因有哪些?(小孩玩火、乱丢火烟头、在禁放区燃放烟花、用明火照明寻找物品、地地震、打雷、乱拉乱接电线等)
(2) 怎么样防止火灾发生?
(3) 如果发生火灾,我们应该怎么样做才能实现自我保护与逃生自救?
A:如果所在房间有电话,赶快打119报警,并说明着火的详细地址,什么街,哪号楼或附近有什么明显标志及单位。B:室外着火门已发烫里千万不要开门,并用毛巾、衣服或床单塞住门缝,以防浓烟跑进来,如门不很热也没看到火苗,赶快离开。C:受到火势威胁时,要当机立断披上浸湿的衣物、被褥等向安全出口方向冲出去。穿过浓烟逃生里,要尽量使身体贴近地面,并用湿毛巾捂住口鼻。D:身上着火,千万不要奔跑,可就地打滚用厚重衣物压灭火苗。E:遇到火灾不可乘坐电梯,要向安全出口方向逃生。F:若所有逃生线路被大火封锁,要立即退回室内,用打手电筒、挥舞衣物等方式向窗外发送求救信号,等待救援,不可盲目跳楼。
老师发出发生火灾信号,幼儿自选逃生办法进行自救。
红绿灯课件【篇4】
活动目标:
1、能够认识交通信号灯,知道交通规则。
2、能够灵敏地根据信号做动作。
活动准备:
1、课件准备:交通信号灯相关图片、信号灯实拍图片、小汽车鸣喇叭音频。
2、纸面教具:交通信号灯(拟人化的红黄绿灯)。
活动过程:
1,播放红灯停绿灯行的图片,引导幼儿观察
这是什么?
你们在哪里见过红绿灯?
见到了红灯,可以过马路吗?见到了绿灯呢?
2,出示纸面教具红黄绿灯,帮助幼儿巩固认知
这是什么灯?
它有什么作用呢?
3,播放课件,引导幼儿教“汽车”认识红绿灯
汽车小红刚从汽车制造厂里出来,忽然,它看到大街上有样东西总是不停地眨眼睛,汽车小红觉得真奇怪。你们能告诉它这是什么吗?
汽车小红不认识红绿灯,在马路上乱跑,这样可以吗?会有什么后果呢?
谁来告诉它交通规则?
4,出示纸面教具红黄绿等,带幼儿玩小游戏
小朋友们,你们来开车。老师当交通信号灯。记住,红灯停,绿灯行,黄灯等一等。
红绿灯课件【篇5】
【活动经验】
1.能根据指令快步走和慢步走,锻炼身体的协调性和灵活性。
2.能按规则游戏,知道红灯停,绿灯行。
【活动材料】
自制红、黄、绿三种颜色的牌子各一块。
【指导建议】
1.可帮助幼儿回忆幼儿已有经验,进一步认识交通信号灯。如:红灯时,我们应该停下
来;绿灯时我们应该快通行;黄灯时,如果我们还没有过马路时,就要立刻停下,如果走到一半,就要快步通过。
2.教师做交警,手拿红、黄、绿灯牌,每5秒变换一次牌,幼儿根据教师出示的灯牌颜色,按规则过马路。
3.重点提醒幼儿拉开距离,注意听“交警”的口令,在快走时不要与同伴相互碰撞。
4.可根据幼儿游戏情况重复游戏几遍并指出幼儿游戏中出现的问题,及时纠正。
主题实施策略
1.本主题的实施充分贯彻《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和《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的精神,尊重幼儿以直接经验为基础的学习特点,珍视游戏和
生活的独特价值,最大限度的支持和满足幼儿通过体验直接感知、实际操作和亲身需要。灵活运用集体、小组、个别的组织形式,合理的安排和组织一日生活,保证幼儿每天有充足的自主的活动时间,减少不必要的集体行动和过渡环节。
2.本方案以《纲要》和《指南》为指导,重视环境的教育价值,注重创设丰富的教育环境,促进幼儿在良好的教育环境中主动发展。充分利用社区的教育资源,通过外出参观等方式丰富幼儿生活经验、发展社会性。
3.在主题实施的过程中,教师应成为幼儿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耐心倾听幼儿的想法和感受,支持、鼓励幼儿大胆探索与表达;要充分理解幼儿发展进程中的个别差异,促进幼儿在原有水平上的发展与提高;帮助幼儿逐步养成专注、勇敢、乐于尝试、大胆想象等良好的学习品质。
4.家园共育是幼儿园教育的重要原则。在主题实施的过程中,应争取家长的理解和支持,引导家长主动参与幼儿园的教育工作。
主题评价
课程评价小组承担定期针对课程方案的执行;课程内容的实(适)用性;组织手段的运用;幼儿发展与需求;活动中幼幼、师幼之间的互动等方面收集信息。
根据《青岛市幼儿素质教育指导》的要求,结合我园实际,建立起多层面的课程监督与评价体制。本课程评价活动包含对幼儿发展;教师发展;园本课程的实用性、创新性三个部分。由幼儿教师和家长共同对幼儿的.发展进行评定,均围绕社会、语言、艺术、科学、健康五大领域的目标要素及其幼儿行为表现进行。
一.对幼儿的评价:由教师和家长共同对幼儿的发展进行评价,均围绕社会、语言、艺术、科学、健康五大领域的目标要素及其幼儿行为表现进行。
(一)评价的目的:促进幼儿和谐、全面发展
(二)评价的方法:评价人员可根据实际需要,选用多种评价方法,对评价所获得的信息进行综合考虑,全面地评价幼儿各方面的发展。
(三)教师评价幼儿内容:
1.健康领域:情绪情感、自理能力、动作协调能力。
2.语言领域:语言表达、语言习惯、阅读理解。
3.社会领域:归属感、友好相处、关心尊重他人。
4.科学领域:探究兴趣、形状与空间、数学认知。
5.艺术领域:动作表现、欣赏艺术作品、表现与创造。
(四)家长评价幼儿内容:
1.健康领域:适应能力、自我保护、动作协调灵敏。
2.语言领域:清楚表达、阅读前书的准备、收集信息。
3.社会领域:归属感、行为规范、礼貌交??
4.科学领域:喜欢探究、形状与空间、数学认知,
5.艺术领域:感受、欣赏艺术作品、创造表达以
二.对教师的评价:
(一)评价的目的: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提高业务研修能力。
(二)评价的内容:区角材料及活动安排、教育教学活动的组织过程、幼儿在活动中的表现及教师与幼儿、幼儿与幼儿之间的互动、活动气氛等方面。
(三)评价的方法:教师自评、互评;集体备课、集体教研等教学研讨会。
三.对课程的评价
1.评价的目的:对幼儿园开发的课程进行实用性、创新性的评价,不断提升课程的质量。
2.评价的方法:幼儿园教研负责人、教师、家长一起参与课程评价工作。及时时发现园本课程实施中的不足,及时调整,进一步完善幼儿园园本课程。
红绿灯课件【篇6】
1.能根据指令快步走和慢步走,锻炼身体的协调性和灵活性。
2.能按规则游戏,知道红灯停,绿灯行。
1.可帮助幼儿回忆幼儿已有经验,进一步认识交通信号灯。如:红灯时,我们应该停下
来;绿灯时我们应该快通行;黄灯时,如果我们还没有过马路时,就要立刻停下,如果走到一半,就要快步通过。
2.教师做交警,手拿红、黄、绿灯牌,每5秒变换一次牌,幼儿根据教师出示的灯牌颜色,按规则过马路。
3.重点提醒幼儿拉开距离,注意听“交警”的口令,在快走时不要与同伴相互碰撞。
4.可根据幼儿游戏情况重复游戏几遍并指出幼儿游戏中出现的问题,及时纠正。
1.本主题的实施充分贯彻《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和《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的精神,尊重幼儿以直接经验为基础的学习特点,珍视游戏和
生活的独特价值,最大限度的支持和满足幼儿通过体验直接感知、实际操作和亲身需要。灵活运用集体、小组、个别的组织形式,合理的安排和组织一日生活,保证幼儿每天有充足的自主的活动时间,减少不必要的集体行动和过渡环节。
2.本方案以《纲要》和《指南》为指导,重视环境的教育价值,注重创设丰富的教育环境,促进幼儿在良好的教育环境中主动发展。充分利用社区的教育资源,通过外出参观等方式丰富幼儿生活经验、发展社会性。
3.在主题实施的过程中,教师应成为幼儿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耐心倾听幼儿的想法和感受,支持、鼓励幼儿大胆探索与表达;要充分理解幼儿发展进程中的个别差异,促进幼儿在原有水平上的发展与提高;帮助幼儿逐步养成专注、勇敢、乐于尝试、大胆想象等良好的学习品质。
4.家园共育是幼儿园教育的重要原则。在主题实施的过程中,应争取家长的理解和支持,引导家长主动参与幼儿园的教育工作。
课程评价小组承担定期针对课程方案的执行;课程内容的实(适)用性;组织手段的运用;幼儿发展与需求;活动中幼幼、师幼之间的互动等方面收集信息。
根据《青岛市幼儿素质教育指导》的要求,结合我园实际,建立起多层面的课程监督与评价体制。本课程评价活动包含对幼儿发展;教师发展;园本课程的实用性、创新性三个部分。由幼儿教师和家长共同对幼儿的发展进行评定,均围绕社会、语言、艺术、科学、健康五大领域的目标要素及其幼儿行为表现进行。
一.对幼儿的评价:由教师和家长共同对幼儿的发展进行评价,均围绕社会、语言、艺术、科学、健康五大领域的目标要素及其幼儿行为表现进行。
(二)评价的方法:评价人员可根据实际需要,选用多种评价方法,对评价所获得的信息进行综合考虑,全面地评价幼儿各方面的发展。
(四)家长评价幼儿内容:
5.艺术领域:感受、欣赏艺术作品、创造表达以二.对教师的评价:
(二)评价的内容:区角材料及活动安排、教育教学活动的组织过程、幼儿在活动中的表现及教师与幼儿、幼儿与幼儿之间的互动、活动气氛等方面。
(三)评价的方法:教师自评、互评;集体备课、集体教研等教学研讨会。三.对课程的评价
1.评价的目的:对幼儿园开发的课程进行实用性、创新性的评价,不断提升课程的质量。
2.评价的方法:幼儿园教研负责人、教师、家长一起参与课程评价工作。及时时发现园本课程实施中的不足,及时调整,进一步完善幼儿园园本课程。
买文具课件收藏6篇
有一篇网络文章讲述了“买文具课件”分享给大家。新入职的老师需要备好上课会用到的教案课件,每位老师都应该他细设计教案课件。教案课件如果写好,避免老师遗漏重点内容。感谢您使用我们的网站并花费时间阅读我们的内容!
买文具课件 篇1
学生分析:
本课从三年级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创设有趣的情境,组织各种活动,在活动中引导学生思考,从而培养学生有应用意识和解决问题能力。
教材分析:
本单元是在我们认识了万以内的数,会计算三位数加、减法以及学习了元、角、分等常用计量单位的基础上进行的。教材充分利用了小数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创设了较为丰富的、贴近儿童生活实际的情境,并以元、角、分等常用计量
单位的知识作为学习小数的形象支撑,让我们在熟悉的情境中感悟小数的含义,比较小数的大小,在探究中学习小数的加、减法。学习这部分内容既可以在实际生活中应用,又能为今后系统的学习小数打下初步的基础。
教学目标:
1、结合买文具的情境,理解小数的.意义,体会小数的特征。
2、能认读写简单的小数。
教具准备:
第2页的情境图;第2页试一试。
学生准备:
剪下课本附页中的人民币图样。
师:可见,同学们知道的可真不少,那么今天老师就带你们去文具商店买文具好吗?
(师板书课题,出示情境图:文具商店里:铅笔0.5元,尺子1.06元,笔记本3.50元,水彩笔16.85元)
1、师:请同学们仔细看图,你能从图中了解到些什么呢?
师:你们知道每种文具的单价是几元几角几分吗?同学们先自己想一想,然后在小组内把你的想法互相说一说。
生:铅笔0.50元,也就是5角;尺子1.06元,也就是1元零6分……
2、师:同学们真聪明,你们想一下 ,价格标牌上的数与元角分之间有什么联系呢?
(1)小组讨论,师巡视指导。
(2)小组汇报。
(3)教师小结。
3、师:现在我们来看一下0.5、1.06、3.06、16.85、8.00这些数与以前学过的数一样吗?为什么?
师:非常好,所以我们把这样的数叫小数,中间的点叫小数点。
(1)自学课本。
(2)指明回答,师适当补充。
5、师:有位售货员叔叔不小心把笔记本标价牌上的小数点位置点错了,3.50元写成了0.35元,这样会造成什么样的后果呢?
(1)小组讨论。
(2)指名说一说,教师小结,特别强调小数点的重要性。
三、巩固练习
(1)学生独立解答。
统计年本学期教科书的年价格,并与同伴说一说。
用附页1中的人民币游戏,同桌一组,一个说元角分,一个用小数表示。
像3.50、1.06、16.85……这样的数叫小数。
买文具课件 篇2
教学目标:
1、结合实际情境,探索并掌握除数是整十数的计算方法,并能进行正确的计算;
2、掌握除数是整十数的除法竖式的书写格式;
3、能运用所学的方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4、通过小组合作交流,培养学生的思维灵活性和语言表达能力;
1、40×2= 30×3= 20×7=
80÷2= 240÷8= 15÷3=
2、括号里最大能填几?
每到新学期,孩子们都会为自己添置一些文具,这学期你又为自己购买了哪些文具?
今天淘气和笑笑也来到了文具店(贴出挂图:每个文具盒20元),想给希望小学的孩子们买些文具(揭示课题:买文具),你们帮帮他们好吗?
⑴从文具店里你了解到了哪些数学信息?淘气今天带了80元,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板书问题:80元可以买多少个文具盒?)
学生自由说出自己的算法。
师:“那你会用竖式来计算吗?请在练习本上试一试。”
学生汇报时提出:“为什么4要写在个位?(因为80里面有4个20)”把你的想法告诉同桌的孩子。
⑵刚才我们通过计算知道80元可以买4个书包,那140元呢?可以买多少个书包?(学生列出算式)
学生试做,并回答为什么7要商在个位。
⑶比较80÷20与140÷20两个算式,你发现在计算时有什么相同?有什么不同?
师(用手势显示被除数的前两位)提问:为什么80÷20中的4要商在这里,而140÷20的7不商在这里?把你的想法和小组内的孩子说说。
学生汇报时教师可以引导,80÷20你拿什么来除?先看的什么?140÷20呢,为什么不拿14来除?
通过小组内讨论感知“除数两位看两位,两位不够看三位的算法”。
让学生比较这两个算式的不同,明白有余数怎么办?
师:“今天我们学习的算式中除数有什么样的特点?”(揭示课题:除数是整十数的除法)
师:“在做这样的题时,你想提醒小朋友们注意些什么?”
这节课设计的是北师大版教材第七册第五单元除法的第一单元《买文具》,即除数是整十数的除法。在以前的学习中学生已经掌握了表内除法,以及除数是一位数的笔算除法,本节课要达到的教学目标是:
1、结合实际情境,探索并掌握除数是整十数的计算方法,并能进行正确的计算;
2、掌握除数是整十数的除法竖式的书写格式;3、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在教材中呈现80÷20与140÷20这两个算式的解决,即整十数除以整十数,但在试一试中又出现新的知识点,三位数除以整十数有余数,因此,我在教学设计时分为了以下两个层次来进行:
1、80÷20与140÷20,整十数除以整十数。学生在解决时通过以前学过的口算来完成,老师主要在于帮助其解决商的定位问题。并通过比较80÷20与140÷20的相同与不同,让学生感知除法竖式的算理与法则,从而完成从口算到竖式的迁移。
2、通过具体情境呈现90÷30与165÷30,让学生通过尝试计算,比较两个算式在计算过程中的异同来进一步的掌握除数是整十数的除法竖式的计算法则和算理,并且会进行运用。
在小结中,老师让学生自己说在列竖式做题时需要注意的地方和本节课学习的知识以及做的方法。
在评课的过程中,我得到了很多老师给我的建议,尤其式韩老师和赵老师的建议让我收获颇多。从她们的建议中,我更加明白应该怎样来了解教材,怎样把握重点突破难点,对于怎样组织和处理教材也有了更清晰的把握。最后谢谢学校给我这样的机会和这些老师的辛苦指导,我会更加努力的争取上好每一节课。
买文具课件 篇3
一、揭示课题
教师宣布本节课教学内容: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个新的知识—元、角、分与小数。
板书:元、角、分与小数。
元、角、分的知识大家都知道了,小数是什么呢?我们还不认识,这节课我们就借助元、角、分来认识小数,和小数交朋友,大家想不想交一个新的好朋友呀?
二、讲授新课
1、认知小数。
(1)出示课本插图。
(2)引导学生观察“书橱”里陈列的文具。让同桌互相说一说每一种文具的单价是几元几角几分。(同桌交流,请个别学生汇报)
(3)动笔填写各种文具的价格。(课本2页,同桌互相核对,教师同意结果)
(4)认识这些小数。
在学生都理解了标价牌上小数的意义后,教师可以直接告诉学生,像标价牌上用来表示文具单价的数叫做小数。
像3.50,1.06,16.85,0.50,8.00……这样的数,叫做小数。(小数有无数个)
观察小数,发现有什么特点?(不难发现小数都有一个点)
这个“.”是小数点。这个点很重要,举例说明:售货员阿姨粗心地把笔记本标价牌上的小数点位置写错了,把3.50元写成了0.35元,会造成什么结果?写成35.0元呢?
2、小数的读法。
(1)学生自己先试试读读。
(2)教师范读。
板书:16.85 读作:十六点八五。
(3)学生自己读。
(4)说明小数读法的要求。
小数点“.”读作点,小数点左边的数按整数来读,小数点右边的数按数字顺序一个数字一个数字来读。
(5)读一读。
0.02 0.31 0.50 2.4 10.33 8.05 20.00 4.135
(注意:强调小数点右边的数的读法)
3、小数的写法。
(1)如何用小数来表示物品的价格呢?
(2)尝试练习:3元5角= 元 2元5角5分= 元 15元6角= 元 8角= 元 5分= 元 3元5角= 元。
完成后组织讨论,教师巡视,并帮助个别学生。最后提问学生同意结果。结束后请学生读一读。
三、课堂活动
1、课本第2页的“试一试”。
2、课本第3页的“练一练”的第3题。
四、巩固练习
1、课内作业。(课本第3页的“练一练”的第1、2题。)
2、小黑板作业。
买文具课件 篇4
教学目标:
1、结合实际情境,探索并掌握除数是整十数的计算方法,并能进行正确的计算;
2、掌握除数是整十数的除法竖式的书写格式;
3、能运用所学的方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4、通过小组合作交流,培养学生的思维灵活性和语言表达能力;
1、40×2=30×3=20×7=
每到新学期,孩子们都会为自己添置一些文具,这学期你又为自己购买了哪些文具?
今天淘气和笑笑也来到了文具店(贴出挂图:每个文具盒20元),想给希望小学的孩子们买些文具(揭示课题:买文具),你们帮帮他们好吗?
⑴从文具店里你了解到了哪些数学信息?淘气今天带了80元,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板书问题:80元可以买多少个文具盒?)
学生自由说出自己的算法。
师:“那你会用竖式来计算吗?请在练习本上试一试。”
学生汇报时提出:“为什么4要写在个位?(因为80里面有4个20)”把你的想法告
诉同桌的孩子。
⑵刚才我们通过计算知道80元可以买4个书包,那140元呢?可以买多少个书包?(学生列出算式)
学生试做,并回答为什么7要商在个位。
⑶比较80÷20与140÷20两个算式,你发现在计算时有什么相同?有什么不同?
师(用手势显示被除数的前两位)提问:为什么80÷20中的4要商在这里,而140÷20的7不商在这里?把你的想法和小组内的孩子说说。
学生汇报时教师可以引导,80÷20你拿什么来除?先看的什么?140÷20呢,为什么不拿14来除?
通过小组内讨论感知“除数两位看两位,两位不够看三位的算法”。
⑴师“笑笑今天带了268元,也想买一种文具,你想提出什么数学问题?”(教师贴出:每个书包30元的实物图)[
学生提出问题,并列出268÷20和268÷30两个算式。
师:“请你估一估笑笑能买多少个文具盒?你是怎么估的?”、“那能买多少个书包呢?”
⑵师:“你能用竖式计算吗?试着做一做268÷20”
学生试做268÷20。提问:你是怎么做的?汇报时讲清算理:除数是两位数就看被除数的前两位,先用26除以20,在十位上商1;1乘20等于20,26—20等于6,再用68除以20在个位上商3,3乘20等于60,余8。
师:“268÷30呢?被除数的前两位不够除,怎么办?”
学生明确用268来除后再自己做一做。
⑶师:“请你仔细观察268÷20和268÷30有什么不同?怎样判断商是几位数?”
学生回答后教师帮着梳理,先看被除数的前两位,如果不够除就看前三位。
⑷巩固:先判断商是几位数,再计算165÷30210÷50482÷40731÷60
师:“今天我们学习的算式中除数有什么样的特点?”(揭示课题:除数是整十数的除法)
师:“在做这样的题时,你想提醒小朋友们注意些什么?”
听说要给贫困山区的孩子买文具,大队部先后收到了350元和562元的捐款。你能像刚才一样提出用除法解决的数学问题吗?
学生自由提问题,并用竖式来解决问题和进行练习。
买文具课件 篇5
教学内容1、结合“买文具”的具体情境,使学生初步理解小数的意义,体会小数的特征。
2、经历从“元、角、分”到以小数来表示的过程,建立起初步的数感。
3、通过用小数来表示商品价格,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课本附页中的.人民币图样。
同学们,谁自己买过东西?买过什么?花了多少钱?
星期六,淘气也去超市买文具,却看不懂标价牌上的价格,想请大家帮帮忙,好吗?
(1)说一说。
引导学生观察“书橱”里陈列的文具,让同桌互相说一说每一种文具的单价是几元几角几分。
①同桌互相交流、讨论。
②请个别学生汇报。
通过同伴之间的交流,促进每个学生去感受和理解每个文具牌上小数所表示的意义。
动笔填写各种文具的价格。
①翻开课本第2页,填写或在练习本上写。
像标价牌上用来表示文具单价的这样的数叫小数。
像3.50,1.06,16.85,0.50,8.00…这样的数,叫作小数。
①这里的“…”是什么意思?
使学生明白除了这几个,还有无数的小数。
小数都有小数点,小数的读法也和以前的数不同。
师:日常生活中小数的应用很广,象长度18分米,也可以说成 1.8米。
(2)让学生试读标价牌上的单价,再指名读。
(3)师生共同小结小数的读法。
小数点左边的部分按照整数的读法来读,小数点读作“点”,小数点右边的部分顺次读出每个数位上的数字。
3、生活中你还在哪里见过小数?
让学生说一说生活中见过的小数,如有的学生说不出来可留作业,让学生去生活中找一找,下次课前再交流。
认真看图,图中一共是多少钱?既可以用几元几角几分来表示,也可以用小数表示,认真想一想,填一填。
(1)独立完成,师巡视,及时了解情况。
1、写一写,读一读。
让学生独立完成,交流时重点讨论“一张20元的人民币与一枚5分硬币”一共是多少钱,进一步理解小数的意义。
2、统计所有教科书的价格,并填一填,与同伴说一说。
3、思考讨论。
售货员叔叔粗心的把笔记本标价牌上的小数点位置写错了,把3.50元写成了0.35元,会造成什么结果?写成了35.0元呢?
让学生议一议,引发他们对小数点的关注。
4、剪下附页1中的图1做游戏。
5、向学生介绍“你知道吗”有关知识。
买文具课件 篇6
认识物体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一年级上册第64、65页的内容及相应的练习
教学目标:
1、通过学生在玩中观察和操作,使学生初步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知道它们的名称,初步感知其特征,会辨认这几种物体和图形。
2、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和观察事物的能力,初步建立空间观念。
3、通过学生的活动,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和创新意识。
4、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懂得数学就在我们身边。
教学重难点:
初步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的实物与图形,建立空间观念。
教具、学具准备:
10袋各种形状的实物,多媒体课件,各种形状的图形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师:同学们,今天咱们一起来学习怎样观察物体。在学习新课之前,我们先来看个故事。(电脑演示“盲人摸象”的故事情节)你们知道路旁的人为什么笑吗?
生:盲人摸到的分别是大象的牙齿、耳朵、腿和尾巴。
生:他们摸到的是大象的一个部分。
师:对,盲人摸的是大象的一个部位,所以都说不准大象的全貌。
二、观察实物,传授新知
师:了解一个物体的全貌,除了用摸,还有什么方法?
生:可以用看的方法。
生:可以用观察的方法。
师:请同学们坐在自己的位置上观察桌面上的小汽车,然后说一说你看到的是小汽车的什么部位。
(生通过观察,在小组内自由述说自己看到的小汽车部位)
生:我看到的是小汽车的车头。(该生拿起小汽车指着说)
师:其余小组也是看到小汽车车头的同学请站起来。(生一一站起来)
生:我看到的是车尾。
生:我看到的是车的左侧面。
生:我看到的是车门。
……
师:同学们观察得真仔细。(屏幕显示三个小朋友在不同位置观察小汽车的情境,并给出三幅不同形状的图形),小刚他们也在观察小汽车,他们看到的是小汽车的什么部位,是第几幅图呢?
生:(充分讨论交流后)小刚在车的前面看到车头,是第一幅图;小红看到的是车的侧面,是第三幅图;小强在车的后面,看到的是车尾,是第二幅图,小学数学教案《数学教案-买文具》。
师:这几个小朋友站的位置相同吗?看到小汽车的形状一样吗?
生:他们站的位置不同,看到的形状也就不一样。
师:小红想到高处去看看小汽车,于是她乘热气球飞上天空。(屏幕显示小红乘热气球飞上天空的情境和三幅不同形状的图形)她现在是从什么位置观察小汽车的?
生:小红是从上面观察小汽车的。
师:她看到的是什么形状呢?请选择正确的图形。
生:(独立思考后,全体学生举手示意)小红看到的是第二幅图。
师:第二幅图中的大、小长方形是小汽车的什么部位?
生:(通过观察汽车实物)小长方形是车顶,大长方形是车的身子。
师:除了从上面观察小汽车,还可以从什么位置去观察呢?
生:可以从下面观察小汽车。
师:请拿起小汽车,从下面观察,说说你看到了什么。
(生自由活动观察)
生:我看到了车轮。
生:我看到了车底。
师:通过刚才的学习,谁来说说我们怎样去观察一个物体。
生:从物体的前、后、左、右、上、下面去观察。
生:可以从不同的位置去观察物体。
师:从不同的位置观察,看到的形状是怎么样的?
生:从不同的位置去观察,看到的形状是不同的。
三、分层练习,巩固提高
师:同学们观察得非常仔细,大家都知道了怎样去观察物体,那么请你们来认一认(屏幕显示物体其中的一个侧面),这是什么物体?
生:这是一架飞机。
师:同学们判断得真准确。你们看到的是飞机的什么面?
生:是飞机的前面。
师:(将飞机转动一个角度)这又是飞机的哪个面?
生:这是飞机的后面。
师:那你们知道飞机的左翼和右翼在哪里吗?请你们用小手来表示。
(生把左、右手举起来表示飞机的左翼和右翼)
师:同学们都知道飞机的左右翼了,那你们来观察(继续转动飞机),这又是飞机的哪个面?
生:这是飞机的右面。
师:对。那这是飞机的哪个面(继续转动飞机)?
生:(全体回答)这是飞机的左面。
师:同学们都说对了。(屏幕显示另一个物体的侧面)这又是什么物体?
生:(观察片刻)这是洗衣机。师:你们都同意吗?
(全体学生点头示意)
师:这又是什么物体呢?(屏幕里显示一个动物的背面图)
生:这是一只鸭子。
生:这是一只鹅。
师:我们来认一认,这到底是什么动物。(把动物换个角度)
生:(观察后)原来是一只鸭子。
师:我们再来猜一猜,这是什么呢?(屏幕显示手提电脑的背面图)请大家分小组讨论一下。
生:这是沙发。
生:这是黑板。
……
师:大家都发表了自己的意见,但意见不太一致。你们能想出什么好方法,让大家知道这究竟是什么物体吗?
生:(沉默一会儿)转转物体。
师:就按你们说的方法。(转动物体,出现不同角度)
生:是手提电脑。
师:在观察物体时,要注意什么?
生:不能只看一个面。
生:要从不同位置去观察。
师:同学们说得非常准确,观察物体要全面,要从不同角度、不同的位置去观察,不然就会闹出“盲人摸象”的笑话。下面,请同学们用刚刚说的观察方法从不同的位置观察桌面上的茶壶,把看到的形状用动作表示出来。
(生分小组进行活动,从不同位置观察的学生用不同的动作演示给小组的其他同学看,教师巡视,组织、指导学生)
师:有4个小朋友也在观察茶壶。(屏幕出现4个小朋友在不同的位置观察茶壶,并在旁边画有4幅不同形状的图形)他们看到的是哪幅图,请同学们边小组讨论边连线。
生:戴头花的小女孩看到的是第一幅图。
生:短头发的女孩看到的是第三幅图。
生:穿绿衣服的男孩看到的是第四幅图。
师:还可以怎样观察?
生:从上面和下面观察。
师:看到的又是什么形状?
生:(分小组观察)从上面看到的是茶壶盖、茶壶嘴和壶把,从下面看到的是壶底。
师:大家观察得都很仔细。同学们,你们喜欢画画吗?(出示一座小房子实物)请大家观察这座小房子,把从不同位置看到的房子的形状画下来。
(生分小组离开位置进行绘画活动。活动结束后,教师展示学生画得好的作品)
孔孟课件(必备3篇)
感谢您的阅读栏目小编推荐您接下来看一下“孔孟课件”。教案课件也是老师工作中的一部分,因此我们老师需要认认真真去写。教案是提高师生互动质量的有效途径。别忘了来看看或许有意想不到的惊喜!
孔孟课件 篇1
《孔孟论学习》
二。 教学目标
(一)语文基础知识目标
1. 生字
论语 lún 不亦说乎yuè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wǎnɡ dài
不悱不发fěi 举一隅yú 奕之为数yì 辟若掘井(pì) 流杵也chǔ
2. 需掌握的多音多义字
3. 词语积累
书香世家:指世代都是读书人的家庭。
物极必反:极:顶点;反:向反面转化。事物发展到极点,会向相反方向转化。
花雕:一种上等的绍兴黄酒。绍兴旧俗,用彩色酒坛贮美酒作陪嫁礼物,故名。亦省称“花雕”。
雀跃:像雀跳跃一样。形容十分欣喜的样子:欢呼雀跃。
诅咒zǔ zhòu:原指祈求鬼神降祸于所恨之人,后泛指咒骂。
干没ɡānmò:①投机图利。 ②指侥幸之利。③冒险侥幸。④贪求;贪得。 ⑤侵吞公家或别人的财物。
一笔勾销:把账一笔抹掉。比喻把一切全部取消。
潸然泪下shān:潸然:流泪的样子。形容眼泪流下来。
摇尾乞怜:狗摇着尾巴向主人乞求爱怜。比喻装出一副可怜相向人讨好。
对牛弹琴:讥笑听话的人不懂对方说得是什么。用以讥笑说话的人不看对象。
歃血shà xuè:古代几方相会结盟时的一种仪式。口中含牲血表示忠诚。一说手指蘸血涂在口四周:歃血定盟。
4. 语句翻译
(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学了知识,按时复习,这是愉快的事。
(2)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复习旧的知识,能够从中有新的体会或发现。这样,就可以做老师了。
(3)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只读书而不肯动脑筋思考,就会感到迷惑;只是一味空想而不肯读书,就会有疑惑。
(4)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就是聪明智慧。
(5)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聪敏而又爱好学习,并且不以向不如自己的人请教为耻。
(6)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不到学生想说而说不出来时,不去启发他,不到学生们想弄明白而还没有弄明白时,不去启发他。
(7)有为者辟若掘井,掘井九轫而不及泉,犹为弃井也。
做事好比打井,打了六七丈深还没打到泉水,仍然是口废井。
(8)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吾于《武成》,取二三策而已矣。仁人无敌于天下,以至仁伐至不仁,而何其血之流杵也?
完全相信《尚书》,不如没有《尚书》。我对于(《尚书》中的)《武成》篇,就只取其中二三处罢了。仁人无敌于天下,凭(武王那样)最仁的人去讨伐(商纣那样)最不仁的人,怎么会血流得把舂米的木棒都漂起来呢?
5. 古文翻译方法
(1)翻译原则:
“信”(忠实于原文,字字落实,句句落实,不随意增减。)
“达”(表意明确,语言通畅,语气不走样。)
“雅”(用简明、优美,富有文采的现代汉语把原文的内容、形式和风格准确地表达出来。)
(2)翻译方法
留(专有名词,人名等照译。)
补(补出省略成分,如主语,宾语)
删(删去不译的词语)
换(把古词换成现代词)
调(调整倒装句句序)
选(根据上下文,选用恰当的词义)
译(译出实词、虚词、活用的词、通假字)
固(固定格式的固定译法)
意译(文言文中的比喻、借代、引申,直译不通,用意译)
6. 作者、作品简介
《论语》是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关于孔子言行的记录,共二十篇。它是研究孔子思想的主要依据。南宋时,朱熹把它和《大学》《中庸》《孟子》合为“四书”,成为儒家的重要经典。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春秋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晚年致力于教育,整理《诗》《书》等古代文献,并把鲁国史官所记《春秋》加以删修,成为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历史著作。孔子曾大力宣传“仁”的学说。首创私人讲学之风,主张“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相传有弟子三千,贤人七十二。现存《论语》一书,是研究孔子学说的主要资料。
孟子(公元前372——约前289),名轲,字子舆,战国时邹(今山东邹县)人。他是儒家学派中思(子思)孟(孟轲)学派的主要代表,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思想家。《孟子》,是孟子的弟子们整理的孟子言论,其间杂有弟子的话语。《孟子》现仅存“内书”七篇。《孟子》一书,除了阐述儒家的“仁”的主张外,还提出了“义”的观念,提出了“性本善”、“养浩然之气”等一系列在中国古代思想史上有重大影响的命题。
柏杨,原名郭立邦,后改名郭衣洞。笔名柏杨。1920年生于河南省开封市。幼丧母,先后就读于兰州大学、东北大学。柏杨主要写小说、杂文,后者成就更高,曾被列为中国台湾十大畅销作家之一,他的杂文集主要有《玉雕集》、《倚梦闲话》等。
(二)阅读能力目标
1)熟悉文言文的语言现象,感知古今语言的不同。
2)感知文章的内容,揣摩作者的思想。
(三)写作能力目标
能够对读书生活中的人和事发表见解。
(四)思想教育
了解古今对读书的认识,树立良好的读书观。
三、教师建议
《孔孟论学习》这一课所引的孔子的语录,有两个特点。 第一,都很精粹警策,内涵深厚,文字简洁,有格言的色彩。虽然有具体的语境、上下文,但也可以成为独立的判断,在不同的语境中自由地引用。第二,语录虽然是片断的,但是相互间有联系,不是一般的联系,而是深刻的联系。实际上有一定的系统性。把它联系起来,就是一篇逻辑完整的文章。
学习《借书不还,天打雷劈》要从下面几个方面思考:
(一)文章为什么要采用“借书不还,天打雷劈”这样极端用语式的语言表达?类似的词句还有哪些? 这是故意夸张,幽默风趣,痛快淋漓,使读者对文章表达的思想情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类似的词句有恶客、悲剧、潸然泪下、呼天天不应、欺负一个手无寸铁的朋友等等。详见练习一解答。
(二)该文时而穿插使用文言词语,时而又使用通俗口语,还不时出现“柏杨先生”,这样的语言表达产生了怎样的效果?“不伦不类”的语言运用,给人谐趣、新异、洒脱自如的感觉。详见练习二解答。
-一米范文§ (三)举例说说本文自我调侃、自我贬低写法(把书主和自己写得很倒霉,似乎很不占理、处境很无奈很可怜、要书的做法很不得体等等)的好处。通过贬损自己显示对方的无理、可气,读者又有顿悟的乐趣,这是幽默风趣的写法。可以词句品味·积累中的例句为例。详见练习三解答。
四、课文讲解
《孔孟论学习》
(一)文章主旨
孔孟认为,追求学问首先在于爱学、乐学,这是关键。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即真正爱好它的人,为它而快乐的人才能真正学好它。同时,孔子提倡和赞扬“敏而好学,不耻下问”的学习精神,体现了孔子严谨的治学态度。关于学习的方法。孔孟在和弟子的交谈中多处提及学习方法问题,最著名的莫过于“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与此同时,孔子还特别强调学思结合,勇于实践。他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只读书而不思考就会感到迷惑,只是空想而不读书就会精神疲殆。要求人们把学习积累和钻研思考相结合,不能偏废。关于学习的内容。孔孟主张学习要博,要广,不能偏颇单一。他提出要用四种东西作为自己的学习纲要,这就是“文,行,忠,信”,即文化知识,品德修养,忠诚笃厚,坚守信约。这四项内容对于自己和别人都具有重要意义。关于学习的目的。孔孟认为,学习必须有明确的目的,但重点在于“学以致用”。
(二)重点语句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解析 孔子讲的学习,包括礼(包括各种仪节)、乐(音乐)、射(射箭)、御(驾车)、诗、书。孔子讲学习,不是学过了就算,要求按一定时间去实习。在学习中还要有体会,有心得,所以说不也喜悦吗?正因为学了有体会,所以感到喜悦。学习时有朋友来共同切磋,比一个人学习好,所以说有朋友来,不也快乐吗?这样,孔子讲的学习,不光讲学习书本知识,还要实习各种技能,还要跟德育结合,提高品德教育。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解析 这一句讲学和思的辩证关系。正确的知识,如科学一定要由浅入深、按部就班去学习。不学习而光思考,不按照科学知识去思考,容易陷入迷误。只有学习与思考结合,才能学到正确的知识,不致胡思乱想,陷于迷误。思而不学,只是空想,不知道自己想的问题是否前人已经解决,倘前人已经解决了,那再去想不是白费了?倘前人没有解决,不知道从前人已经研究过处继续前进,再从头开始,是再走前人已经走过的路,也是浪费。所以一定要学与思结合才行。
(三)文章思路
(1)要有好的求知态度
好学——谦虚老实——以学习为乐
(2)要有好的学习方法
按时复习——总结复习,发现新知——学思结合——注重启发
(3)要有好的学习原则
居之安,则资之深——积累重要——坚持不懈
(4)要有好的学习原则——修养身心
(四)写作特点
论学的这几则也能充分地体现《论语》的文学特点。首先,它们全是用当时的规范性口语写成的,可以说是明白如话。其次,语言自然流畅,简约朴实,不事雕琢,不求辞采,却能表达出深刻的道理。再次,它们有一种从容不迫、多方启发的风格,体现出所谓“文如其人”的文章规律,使读者如同亲眼目睹那位被学生们誉为“循循善诱”的师长。最后,《论语》不以善譬称;但偶尔也有生动确切的比喻,使读者耳目一新。
关于《孟子》的语言特色,一般认为与《论语》基本相同,属语录体。孟子的比喻,有故事,有情节。课文中“弈秋诲人”的故事,就是一例。如“一心以为有鸿鹄之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这种故事往往就成了寓言。这样的寓言是为了说理,为了辩论。善于论辩,是孟子的特点。《孟子》里许多寓言至今仍然家喻户晓,如“五十步笑百步”、“揠苗助长”,等等。孟子的寓言,则多有民间故事色彩。
(五)课后练习解答
第一题
(从学习方法、态度、原则、意义四方面谈:也可细分为十方面。自得之、启发式与今主动学习最有关)
从以下十个方面谈了读书之道:
1. 温习的重要(第一,二则)。
2. 学习与思考缺一不可 (第三则)。
3. 虚心好学(第四、五、八则)。
4. 情感、态度于学习具有更重要的作用(第六则)。
5. 启发式教学原则,学习主体的第一性原则(第七则)。
6. 学习经典是与大师、先贤对话、交流(第九则)。
7. 学习、深造的正确途径是依靠自己主动学习,主动获得(第十则)。
8. 学习的关键在于专心致志(第十一则)。
9. 做学问要有成就必须持之以恒,坚持到底,不能半途而废(第十二则)。
10. 读书、学习要有怀疑精神(第十三则)。其议论方式主要是两种。其一是直截了当提出观点(直接下结论),如第五、七则。这第二种议论方式为第一、二、三、四、六则。这和《论语》的语言精练有关,同样属于事理例证的,《孟子》成为格言式句子的就较少。此外,第八、九两则分别属于第二、第一种。课文中《孟子》的论证方式的总特点是:一是因长于类比,多层次层层推进,显得逻辑性强。二是善作形象类比,常用故事、寓言、比喻作为其论据。这是孟子的突出特点,为孔子所不及。其议论方式也是两种。其一是事理论证,即第十则,此则层层推进特别明显。其二是事实论证,即例证法,形象类比,即第十一、十二、十三则。长于事实例证是《孟子》议论的一大特点,这样的议论往往有较强的说服力。
第三题
1. 说:通“悦”,高兴,愉快。2. 罔:迷惑。殆:疑惑。3. 知,通“智”,聪明。4.商讨,交谈。5.技艺,技能。
孔孟课件 篇2
一、教学目标
1.了解儒家代表人物关于读书学习的观点,领会读书学习的基本道理。
2.比较孔孟言论的语言特色。
3.识记古汉语词句的有关知识。
二、教学重点难点
疏通文句、理解文意。领会读书学习的道理。
三、教学时数
3课时。
四、预习要求
1.诵读并抄写课文的前面七节(即《论语•学而》、《论语•为政》(三节)、《论语•公冶长》《论语•雍也》《论语•述而》。
2.参照注释,口译这七节课文。
3.把预习中遇到的问题记起来。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检查预习。
1.检查诵读(1—7节)情况(小组读、个人读)。
2.同桌二位同学相互检查抄写(1—7节)情况,并对错别字进行登记。
3.教师在黑板上对错别字进行汇总,并与学生一起进行订正。
4.请学生说出在预习中遇到的问题,教师与学生一起讨论加以解答(也可以留待课文讨论时解答)。
(二)导入课文
学习第一节:《论语•学而》
1.分别请二位学生口头翻译这一节。
2.请其他同学评价这二位同学翻译的情况(如有误译,要指出来)。
3.教师总结学生的口译和其他同学的评价,订正误译并说出自己的翻译。
重点解释:而(而且)习(温习)说(通“悦”,高兴)
4.请学生交流本节内容所说道理的经验或体会。
学习第二、三、四节:《论语•为政》(三节)
5.分别请二位学生口头翻译这三节。
6.请其他同学评价这二位同学翻译的情况。
7.教师总结学生的口译和其他同学的评价,并说出自己的翻译。
重点解释: 而(从而)为(成为)罔(迷惑而无所得)殆(疑惑)
知(在“是知也”中属于通假字,通“智”。)
8.请学生分别交流这三节内容所说道理的经验或体会。
9.小结
[内容要点]
①《论语•学而》:孔子的观点,在学习之后按照一定的时间去温习,是一件快乐的事。这一种快乐,需要我们在学习的过程中去体验。
②《论语•为政》(一):在学习中,温习旧的,往往会有新的发现,旧的就转化为新的了。这就产生了发现的乐趣,而且,按照孔子的意见还可以成为老师。
③《论语•为政》(二):这一则强调的是学与思的关系,可以说是相辅相成。
④《论语•为政》(三):能够把自己知道的和不知道的分清,并承认自己所不知道,是一种智慧。这不仅是学习,也是处世的一种智慧。
以上四则讲的是自己学习的道理。
(三)背诵课文
当堂背下以上四则课文。
(四)学习探究(5—7节)
1.分别请二位学生口头翻译这三节。
2.请其他同学评价这二位同学翻译的情况(如有误译,要指出来)。
3.教师总结学生的口译和其他同学的评价,订正误译并说出自己的翻译。
重点解释:敏(聪敏灵活)耻(羞耻,意动用法,以……为羞耻)好(在“好之者”中,爱好)隅(角落)
4.请学生交流5、6内容所说道理的经验或体会,也可以按以下问题思考:1.“敏”与“好学”是什么关系?为什么并提?2.“乐之”为什么比“好之”更值得肯定?教师说说7节的经验体会。
5.小结
[内容要点]
①《论语•公冶长》:学习中要克服世俗的羞耻感。“敏”与“好学”是并列关系,说明具有良好的学习素质。
②《论语•雍也》:善于在自己的学习中培养学习的乐趣。乐于学习,就会在学习中拥有无限的乐趣。
③《论语•述而》:一般而言,学习中遇到困难可以请教老师,但必须是自己认真思考。“不复”是促使他去思考。
(五)背诵以上三节课文。
(六)布置作业。
1.巩固1—7节的背诵。
2.诵读并抄写8—10节。
3.参照注释,口译这三节课文。
4.把预习中遇到的问题记起来。
第二课时
(一)检查作业和预习。
1.检查1—7节课文的背诵。
2.检查诵读(8—10节)情况(小组读、个人读)。
3.同桌二位同学相互检查抄写(8—10节)情况,并对错别字进行登记。
4.教师在黑板上对错别字进行汇总,并与学生一起进行订正。
5.请学生说出在预习中遇到的问题,教师与学生一起讨论加以解答(也可以留待课文讨论时解答)。
(二)学习《说苑》和《孔子集语•子贡第二》
1.分别请二位学生口头翻译这二节。
2.请其他同学评价这二位同学翻译的情况(如有误译,要指出来)。
3.教师总结学生的口译和其他同学的评价,订正误译并说出自己的翻译。
重点解释:孰(谁、哪一个)居(居住,生活在一起)期(相约、会面)
4.请学生分别就这二节内容所说的道理交流经验或体会。
5.小结
(1)《说苑》:读书要有自己的思考,但并不是所有的问题都能自己解决,因而向别人请教极为重要。
(2)《孔子集语•子贡第二》:读书要体验作者的思想感情,重要的就是要深入文章的情景。这就需要我们在读书时设定与作者交谈的情景。
(三)背诵以上二节课文。
(四)学习《孟子•离娄下》
1.分别请二位学生口头翻译这一节课文。
2.请其他同学评价这二位同学翻译的情况(如有误译,要指出来)。
3.教师总结学生的口译和其他同学的评价,订正误译并说出自己的翻译。
重点解释:道(方法)自(自觉)居(保有)资(积累)原(通“源”,水源)
4.师生共同交流本节课文所说的道理。
可以参照以下问题:在学习中如何才能做到左右逢源?你有这个体会吗?
5.小结
文章所说的是君子,但每一个同学在学习中也会有这样的一个感悟:学习方法得当,知识的积累和感悟就会深厚,一旦使用就会文思敏捷,左右逢源。
6.背诵这一节课文。
7.课堂小测
一、解释下列加点字的意义。
1.学而不思则罔 ( )
2.思而不学则殆 ( )
3.敏而好学 ( )
4.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 )
5.不愤不启 ( )
6.不悱不发 ( )
7.受学重问 ( )
8.读书诵诗,与古人期 ( )
二、说出下列句子中加点的“之”所指代的内容。
1.学而时习之 ( )
2.知之为知之 ( )
3.君子深造之以道 ( )
三、解释下面二组加点词的意义。
a.①可以为师矣 ②人物之往来,以为戏具
① ②
b.①诵诗读书,与古人居 ②自得之,则居之安
① ②
[参考答案]
一、1.迷惑而无所得2.疑惑3.机敏,聪敏灵活4.比不上5.苦思苦想仍然不能领悟的样子6.想说而又说不出来的样子7.请教8.相约、会面
二、1.学习的内容2.知识、道理3.指所学的东西,学问
三、a.①成为,作为②作为b.①生活在一起②保有
(五)布置作业
1.巩固8—10节的背诵。
2.诵读并抄写11—13节。
3.参照注释,口译这三节课文。
4.把预习中遇到的问题记起来。
第三课时
(一)检查作业和预习情况
1.检查8—10节课文的背诵。
2.检查诵读(11—13节)情况(小组读、个人读)。
3.同桌二位同学相互检查抄写(11—13节)情况,并对错别字进行登记。
4.教师在黑板上对错别字进行汇总,并与学生一起进行订正。
5.请学生说出在预习中遇到的问题,教师与学生一起讨论加以解答(也可以留待课文讨论时解答)。
(二)学习《孟子•告子上》
1.分别请二位学生口头翻译这一节课文。
2.请其他同学评价这二位同学翻译的情况(如有误译,要指出来)。
3.教师总结学生的口译和其他同学的评价,订正误译并说出自己的翻译。
重点解释:暴(pù,通“曝”,晒)奕(通“弈”,围棋)诲(教导)俱(一起)与(通“欤”,句末语气助词,吗)奕之为数(围棋作为一种技艺。之,结构助词,没有意义)惟奕秋之为听( “惟听奕秋”的倒置,意思是只听奕秋的教诲。惟,只、只有。之,结构助词。)为是(造成这样的结果。为,动词,造成。是,这样(的结果)
4.师生共同交流本节课文所说的道理。
可以参照以下问题:“一暴十寒”和“奕秋诲人”的故事各说明什么道理?这二种的情况你经历过吗?
5.小结
以这二种情况联系我们的生活,我们并不陌生,有的同学可能还有类似的经历。设想我们得到同学如果在学习上是一暴十寒,其结果是可想而知。同样的道理,认真听老师的讲课,与在课堂上心不在焉这二种情况,其结果也是不言而喻的。
6.背诵这一节课文。
(三)学习《孟子•尽心上》和《孟子•尽心下》
1.分别请二位学生口头翻译这二节课文。
2.请其他同学评价这二位同学翻译的情况(如有误译,要指出来)。
3.教师总结学生的口译和其他同学的评价,订正误译并说出自己的翻译。
重点解释:辟若(譬如。辟,通“譬”)而已(助词,罢了)仁人无敌于天下(介词词组“于天下”后置,翻译时要提到动词“无敌”的前面,即:仁道的人在天下没有敌手)
4.师生共同交流这二节课文所说的道理。
或可以参照以下问题:孟子所说“尽信《书》,则不如无《书》”是什么道理?你有过这一类的经历吗?
5.小结
不能迷信,不要拘泥于包括《尚书》一类书本知识。书本知识是前人的经验,而社会在前进,因而在社会生活中处理事物,我们既要注意学习、借鉴前人的智慧,但也要根据社会生活做出我们的理解和判断。
6.背诵这二节课文。
(四)关于“阅读练习•探究”
第一、三、四题已经在课文的学习中解决了,最后一个环节讨论第二题即可(参考答案见《教师教学用书》)。
以上就是一米范文范文为大家整理的3篇《《孔孟论学习》教案》,希望可以启发您的一些写作思路,更多实用的范文样本、模板格式尽在一米范文范文。
孔孟课件 篇3
一、导入
孔孟同是儒家的代表人物,前者被尊为圣人,后者被尊为亚圣,都对后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我们常常把他们相提并论,说其中的一个,必然会说另一个;他们的思想就那么一致吗?让我们阅读《孔孟》,看看黄仁宇是怎么看待的'。
二、作者
阅读文后补白文字。
三、阅读课文
思考:完成练习一
四、研究课文
(一)梳理思路
文章思路清晰,可分为两部分。前部分论述二人思想言行的差异,后部分分析原因。
(二)把握内容
1、完成练习一
2、产生差异的原因有哪些?
明确:个性、书的记载体裁不同的原因,是明显而又容易懂的,文章没有展开论述,而“此一时,彼一时”的不同是文章分析的重点。作者用自己的研究去观察周边的世界,从一些人们习以为常的看法、认识中勇于质疑,善于质疑。条分缕析的思想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三)拓展训练
思考:李杜虽然都生活在唐代,但是诗的题材、风格迥异。运用本文分析人物的方法,分析造成二人差异的深层原因。
明确:(1)李白一受儒家积极入世思想的影响,有治国安邦的远大志向,“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另一方面又具有浓郁的道家思想,浮云富贵,粪土王侯。杜甫只受儒家思想的影响,始终奉行“医时济世”“仁政爱民”的儒家信条。
(2)李白主要活在盛唐,唐帝国经过一百多年发展已经达到昌盛的顶点,直接反映社会现实和劳动人民生活的作品不如杜甫多。杜甫大多生活在安史之乱时期,他和人民一起流亡,亲身体验到人民的痛苦生活,因此他的诗具有强烈的忧国忧民的思想。
(3)礼拜出身于富商,轻财好施。杜甫穷困潦倒,政治上的失意,经济上的贫困,把他推向了现实,推向了人民。
高二课件(必备九篇)
老师会根据课本中的主要教学内容整理成教案课件,需要老师把每份课件都要设计更完善。教案可以在不同学科与不同层次上应用落实素质教育。这是一篇非常有价值的“高二课件”网络文章推荐给大家,非常感谢您读完这篇文章!
高二课件 篇1
1、能听说认读单词:UK,Canada, USA, China.主要通过情景对话学习介绍自己的国籍,并在实际情景中自然运用。
2、借助国家的国旗和标志性建筑图片,帮助学生理解和认读国家名称。
1.Let’s sing!
I’m ….I’m from …
Step3.
1.老师出示国旗图片,让学生认识,引出单词:UK, USA, China, Canada。
2.认读单词。
3.听录音或看课件认识不同国家的标志性建筑物,并跟读单词。
教师出示事先准备好的国家国旗和建筑物的图片等,一个人出示图片,另一个人说:I’m from….让学生反复练习句子。
6.听录音,跟读单词。
1.两人一组用国旗或图片进行对话。
2.Let’s chant。
Hi! I'm ... I'm from the ...
作业布置:
听课文录音,熟记单词和图片。
高二课件 篇2
【教学目标】
一、知识教育目标
1.进一步了解白居易及其作品。了解古典诗歌中序和诗的关系以及歌行体的特点。
2.熟记名句,丰富积累。
体会古典诗歌形象化的表现手法。
二、能力培养目标
1.训练朗读能力。
2.体会诗人感情,鉴赏诗歌意境,品味音乐描写艺术。
三、德育渗透目标
1.激发学生对美好音乐的向往与热爱。
2.领会作者情感里的人性美,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
【重点、难点】
白居易的《琵琶行》(并序)中描摹音乐的片段,历来被誉为古典诗歌里描写音乐的绝唱。作者采用比喻的手法描摹音乐,状无形音乐如在眼前,为学生学习描写音乐提供了最好的借鉴。引导学生体会描摹的妙处,进而领会作者的感情,这是本课的难点与重点。
【解决办法】
1.反复诵读,增强感性认识。
2.激发学生的联想和想象。
【学生活动】
学生重点阅读琵琶音乐声调由低到高再到低的抑扬疾徐变化的全过程,领略品评作者形象化的表现手法,体味蕴含其中的思想感情。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步骤】
一、预习
要求学生在课前预习中认真阅读诗前小序,并与诗对照,把彼此对应的部分找出来,例如序文中第二句(“明年秋……铮铮然有京都声”)跟诗的第一段对应;第六句(“予出官二年……有迁谪意”)跟诗的第四段对应。由此了解故事的梗概,这对整体感知这首诗是十分必要的,必须切实完成。
二、导入
一位盲人将要离开人世时,对别人说:“我多想看看阳光及世间一切美好的东西啊!”人们请来莫扎特,莫扎特用小提琴拉了一首曲子,盲人流下了眼泪,说:“我看见了!我看见了!我看见了阳光、鲜花、小鸟、河流。”盲人带着喜悦满足的神情离开了人世。俄国大文豪托尔斯泰听了柴可夫斯基的《如歌的行板》后,老泪纵横,说自己“触摸到了俄罗斯民族的灵魂”。美妙的音乐能引起不同经历、不同心境的人共鸣。《琵琶行》中琵琶女的深沉演奏就使一代诗人白居易潸然泪下。现在,我们就一起来体会琵琶女的高超技艺,欣赏作者化琴声为美妙诗句的非凡本领,探究作者泪湿青衫的原因。
三、诵读
请六位同学依次朗读序文和全诗,每人读一段,并正音;然后放课文磁带(最好是配乐朗读),或者教师有感情地朗读或背诵全诗(如此范读有替代讲解、创造课堂良好氛围、帮助学生记诵等作用)。
可根据实际情况作诵读指导--
诵读这首诗要注意诗中的叙事脉络和诗人的体验。必须化身为诗人,设想自己亲历其事,亲闻其音,亲见其人,这才能深入诗的意境,读得凄楚动人。
1.开头部分:前六句要读出悲凄的气氛。读最后两句,情绪应有变化:“忽闻水上琵琶声”后应作稍长停顿,以示有一个短时间的静听过程,这就是《序》中说的“听其音,铮铮然有京都声”。下句“主人忘归客不发”应作一顿,表示主客俱已进入音乐境界中,忧伤暂被驱散。
2.关于音乐描写部分:“大弦”以下四句要急读,有轻快情调;”间关”两句速度放慢,要读得流畅;“冰泉”以下四句是为高潮蓄势,要小声读;“银瓶”以下四句写乐曲高潮和终止,要读得紧张、热烈,至“裂帛”戛然而止。
3.关于琵琶女自叙身世部分:可按少年欢乐、晚年沦落、当前心境划分层次,每层后宜作一顿。
4.关于诗人倾诉内心部分:“同是”二句点明全诗主旨,宜用叹惋之声,要读得慢些;“我从”以下六句为下文铺垫,可轻读;“其间”以下六句述心情,也要用叹惋之声;“今夜”以下四句表祈请,应读得恳切。
5.结尾部分:开头两句承上叙事,要读得平缓些。中间两句转入抒情,当用低沉声调。最后两句用问答式,问后宜作稍长停顿,然后徐徐作答,这是全诗抒情的高潮。
诵读不单纯是为了记诵,更重要的是,要把它作为一种鉴赏手段来运用。
四、鉴赏
要点:①感知诗中音乐描写的美好意境;②仔细品味诗的主旨句“同是天涯沦落人”的具体内涵。这两条都是诗中的精髓,如能切实完成,就给学生课后继续领悟创造了条件。其余如全篇的结构艺术、景物描写、叙事手法等,可以三言两语带过或略而不讲。实践证明:读诗主要靠学生自行领悟,教师讲得过多,学生抓不住主要的内容或一时消化不了,未必有益。
1.音乐描写
这首诗中的音乐描写十分出色。
诗人非常熟悉真正的演奏家在即将演出时的心态,因而从写琵琶女的调弦动作人手,用“未成曲调先有情”说明她此时已进入乐曲中的境界。然后分两个阶段写她的演奏内容。开始演奏的大概是她根据当时的心绪选定的一支曲子,因为诗人从那“掩抑”的琴声中听出了愁苦和“平生不得志”的诉说。与此同时,诗人又描写了她的演奏姿态,从“低眉信手续续弹”中看到了她技艺的娴熟。这些都是为下文作铺垫的,虽是淡淡的几笔,却有引人人胜的魅力。接着写她演奏琵琶名曲《霓裳羽衣曲》和《六幺》,这原是一件难事,但诗人写得很巧妙:他只写了三个有代表性的乐段,并运用生动的比喻同时诉诸读者的视觉和听觉,使读者在想像中亲聆琵琶的美妙乐音和旋律的发展变化。第一乐段兼用比喻和摹声分写大弦和小弦,二者交错进行而有“大珠小珠落玉盘”之声,表现了急切而愉悦的情调。第二乐段用花底莺语的间关之声作比,再著一个“滑”字,使读者觉察到旋律变得轻快流畅了;接着又逐渐缓慢下来,仿佛进入了半终止状态一-这“无声”的音乐又使读者去寻味“幽愁暗恨”,并期待着变化的到来。果然,第三乐段一开始就是“银瓶乍破水浆进”,这是高潮到来的信号;它发展得很快,接着就出现了“铁骑突出刀枪呜”的热烈而紧张的场面。读了这一段文字,掩卷沉思,会有“余音绕梁”之感!
乐曲的终止也写得很好。“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写出了琵琶乐曲终止时的特点,跟钢琴曲子最后用主和弦终止全曲一样具有显著的艺术效果,使听众继续沉浸在乐曲的境界里。
音乐艺术是听觉艺术,如何用文字把这看不见摸不着的抽象艺术形象化表达出来,最普遍采用的一种手法是比喻。
(1)诗的第二段连续用了八个比喻描写音乐,请同学重点研读第二段,找出这八个比喻句。
(2)八个比喻分别描摹了音乐的哪一特征?音乐的旋律有什么变化?
比喻 特征 变化
如急雨 粗重急骤
如私语 轻微委婉 急促--愉悦
大珠小珠落玉盘 清脆圆润
鸟语花底 宛转流畅
泉流冰下 阻塞压抑 轻快--停顿
冰泉冷涩 清冷凝滞
银瓶乍破 激越奔涌
爆发--高昂
铁骑突出 高亢雄壮
如裂帛 短促急迫 戛然而止
(3)八个比喻有什么特点?
以声喻声,使用大家熟悉的、类似的声音作比喻,写出了音乐的五彩缤飞和疾徐抑扬的变化,使人有亲耳聆听之感。比喻是描摹音乐的一道美丽的风景线。善用比喻,能使我们领略音乐的无穷魅力。
诗中凭借形象的比喻,使读者仿佛听到了那或轻或重、或快或慢、或高亢激越、或低回宛转的应接不暇的乐声,同时也体会出各种不同音色中包含的思想感情。
这首诗中的音乐描写之所以成为千古绝唱,跟白居易精通音乐有着密切的关系。历史上曾流传过一个故事。有一次,有人将一幅乐队演奏《霓裳羽衣曲》图拿给白居易看,白居易说这是演奏曲中某个乐句的情形。那人不信,就找一个乐队来试验,当奏到那个乐句时,白居易叫停,再拿图来对照,所有演奏者的姿态及指法都跟图上-样。可见他在本诗所描绘的音乐形象是完全可信的。
2.“同是天涯沦落人”
诗人认为自己与琵琶女“同是天涯沦落人”,他们“同”在何处?
这首诗记叙诗人谪居江州时,月夜送客江边,巧遇琵琶女一事。诗中塑造了两个人物形象:一个是琵琶女的形象,另一个是诗人自己的形象。前者为主,后者为宾。
琵琶女年轻时色艺双绝,名噪教坊,富贵子弟争着向她献宠,生活中充满了欢乐;然而这样的欢乐是以色取悦于人换来的,其中未尝不含着悲苦。待到年长色衰,又值社会发生**,“门前冷落鞍马稀”,不得已而“嫁作商人妇”。“转徙于江湖间”,过着凄清的生活。这个形象具有高度的典型性,深刻地揭示了封建社会中被侮辱、被损害的乐伎们的悲惨命运。
写诗人的自我形象,着重表现的是他的“天涯沦落”之恨。诗的开头写秋夜浔阳江头的萧瑟景象和饯别宴上“醉不成欢”的气氛,都暗示了这种心情。琵琶女的演奏不仅道尽了她本人心中的“无限事”,其实也勾起了诗人对往事的回忆。听了琵琶女的自叙身世,他的“恨”终于奔涌而出,唱出了“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这个主题。然后尽情地倾诉他“谪居卧病”中凄凉、郁闷的心情,尽管直至诗的最后他没有说出遭贬的原因--这是无须说明的。在封建社会中,直言敢谏的人,其结果只能如此。
诗的结句“江州司马青衫湿”,是对全诗主旨即“同是”二句的形象说明。江州司马之泪,是同情琵琶女沦落之泪,也是伤感自己遭贬之泪。
“同是天涯沦落人”,相同之点:
本是京城女
a.来自京都:
去年辞帝京
誉满京都名艺人
b.出色才能: 同是天涯沦落人
才华横溢大诗人
年长色衰守空船
c.落泊失意:
直言相谏遭贬谪
3.艺术结构
这首诗的结构艺术也很值得欣赏。琵琶女的三次演奏是贯穿全诗的主线,围绕着它,诗人将情、景、事高度融合在一起,绘制出一幅幅动人的画面。三次演奏中,第一次是暗写。琵琶女没有出场,她的演奏是诗人和他的客人听到的,演奏什么曲子不知道,但可以断定它的基调是悲凉的,理由有二:一是琵琶女在这“绕船明月江水寒”之际,显然是以此来排遣独守空船的寂寞感;二是它确实打动了在“惨将别”中的主、客的心,加重了离愁,以致“主人忘归客不发”。其余写秋江月夜的萧瑟景象,写饯别酒宴的悲伤气氛,都是烘托它的。第二次是明写,琵琶女出场,应诗人邀请而演奏,这是诗的主体部分。先用叙事引人,然后浓墨重彩地写她演奏的内容,以证明她技艺的高超。由此自然转入琵琶女自叙身世,完成了这一形象的塑造。而琵琶女的自叙又引起了诗人的强烈共鸣,原来他俩“同是天涯沦落人”。接着诗人便讲起自己的“沦落”,但主要是围绕着音乐讲的,讲心境的低沉,而关于“沦落”的原因,则仅以“辞帝京”“谪居卧病”二语轻轻带过。这显示了诗人的温柔敦厚之风,但我们不难看出,他和琵琶女的“沦落”都是由不合理的社会制度造成的。第三次仍是明写,但写得简略,只说调子悲凄,与《霓裳》《六幺》不同,之从侧面写听众“掩泣”,更以“江州司马青衫湿”作结,这是用音乐形象及其艺术效果补足“同是天涯沦落人”一句的内涵,鲜明地突出了全诗的主题。
第一次(暗写) 诗人送客闻琴
“醉不成欢惨将别”(暗示沦落)
“主人忘归客不发”(侧面烘托琴技)
第二次(明写) 彼此相见,琵琶女奏《霓裳》《六幺》(详写)
琵琶女自叙身世
诗人述“迁谪意”
第三次(明写) “感我此言”“却坐促弦”(略写)
“江州司马青衫湿”(侧面烘托)
4.对“江”和“月”的描写
本诗前三段中都有关于“江”和“月”的描写:第一段写诗人及其客人在“茫茫江浸月”的情境中听到了琵琶女的演奏,为之神往;第二段用“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写琵琶女弹完名曲后的外景;第三段以“去来江口守空船,绕船明月江水寒”写琵琶女目下的孤单、凄凉处境。这些描写从侧面烘托了琵琶女的形象,使读者能具体地想像出她“漂沦憔悴,转徙于江湖间”的悲惨生活。
五、作业
1.比较李贺《李凭箜篌引》与白居易《琵琶行》音乐描写的不同之处
二者的创作方法不同。《箜篌引》的音乐描写极富于浪漫主义色彩,诗人着重写乐曲的艺术效应,多用夸张手法,也显示了诗人的奇特想像。《琵琶行》的音乐描写则属于现实主义范畴,诗人着重写的是乐曲的艺术境界,多用比喻手法。
2.反复聆听一首自己最喜欢的音乐,借助联想想象,用恰当的比喻描摹音乐,写一篇二百字左右的短文
附:板书设计
琵 比 急雨、私语 珠落玉盘 同是天涯
琶 喻 莺语、咽泉 冰泉冷涩 沦落人
之 独 银瓶乍破 铁骑突出 (点题)
曲 特 裂帛
【附录】
一、写作背景
唐宪宗元和十年(8),跟拥兵割据的藩镇吴元济有勾结的朝中重臣派人刺死宰相武元衡,长安城顿时一片混乱。白居易当时任东宫赞善大夫,是个陪侍太子的闲职,不能过问朝政,但他压抑不住自己的愤怒,上书请求缉捕凶手,终以越职言事的罪名被贬为江州司马。五年后,宪宗去世,穆宗即位,才被调回长安。
下面是有关白居易的一则资料。
白乐天去世,大中(唐宣宗年号)皇帝以诗吊之曰:“缀玉连珠六十年,谁教冥路作诗仙?浮云不系名居易,造化无为字乐天。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文章已满行人耳,一度思卿一怆然。”(《唐摭言》卷十五)
二、补充注释
1.行--古诗的一种体裁。宋王灼《碧鸡漫志》卷一:“古诗或名曰乐府,谓诗之可歌也。故乐府中有歌有谣,有吟有引,有行有曲。”宋赵德操《北窗炙輠(guǒ)》卷上:“凡歌始发声,谓之引……既引矣,其声稍放焉,故谓之行。行者,其声行也。”
2.主人下马客在船--这是“互文”,意思是主人和客人一同下马,然后上船。
3.添酒回灯重开宴--回灯,旋转灯芯的装置,使灯芯加长,灯光更亮。按:此时酒宴刚过,杯盘已撤,故云“添酒”。但灯不能撤,可能灯光变得微弱一些,现在琵琶女被邀来相见,自当将灯光拨得亮些。
4.幽咽泉流冰下难--此句历来众说纷纭。“冰下难”,一作“冰下滩”,一作“水下滩”。现将郭在贻《训诂丛稿》中有关的解说摘要介绍如下:
“冰下滩”是对的。首先,“水”是“冰”之误,“泉”也是水,只能说“泉流冰下”,不能说“泉流水下”。再说,上句说“莺语花底”,这句说“泉流冰下”,对应也工整。“滩”是唐代的俗语词,气力尽的意思。敦煌变文中有这种用法,如“鬼神类,万千般,变化如来气力滩”。气力滩即气力尽。由此可知,这句诗的意思是:泉流冰下,鸣声幽咽,仿佛有气无力的样子。
5.“声暂歇”“耳暂明”中的“暂”字--突然的意思。这是古义,《史记》中有这种用法,如“睨其旁有一胡儿骑善马,广暂腾而上胡儿马,因推堕儿,取其弓,鞭马南驰数十里”(《李将军列传》)。“暂腾而上”,就是突然跳上的意思。在这首诗里,“声暂歇”是写乐声突然停止,跟下文“银瓶乍破”的“乍”字对应,表现乐曲的效果;“耳暂明”,也是突然而明的意思,突出了乐声的非凡效果。
6.凄凄不似向前声--音调凄凉,跟刚才奏的《霓裳羽衣曲》《六幺》不同。向前,以前。
三、几篇诗文中的音乐描写
巧妙地运用比喻,是描写音乐普遍采用的一种手法。这又可分为两种,一种是以声喻声,使用大家熟悉的、类似的声音作比喻。
《琵琶行》里写道:“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大弦的嘈嘈和小弦的切切,到底是怎样的音响,读者很难想像。而比之于急雨,比之于私语,比之于大小珍珠坠落在玉盘中敲出的音响,就可以使读者感受到两弦的美妙各具特色。诗里还用“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比喻曲调的流转和凝涩,用“银瓶乍破水浆进,铁骑突出刀枪鸣”比喻曲调的高亢雄壮,都把琵琶的声音描写得淋漓尽致。元稹《琵琶歌》里的“泪垂捍拨朱弦湿,冰泉呜咽流莺涩”,李绅《悲善才》里的“秋吹动摇神女佩,月珠敲击水晶盘”,也都是以声喻声的。元诗比白诗为早,白诗“莺语”二句,可能受到元诗的影响,但较元诗为胜。
以声喻声,不在于声音的完全相似,不能过于沾滞。如“莺”在“花底”,“泉”在“冰下”,“瓶”是“银瓶”,“骑”是“铁骑”,“佩”是“神女佩”,“盘”是“水晶盘”等等,有的并不直接关系到音响,却能够令人从中联想到音乐的美妙。
描写音乐,除了较多地运用比喻之外,还运用其他的手法。妙语点睛,也是一种常用的手法。
《琵琶行》写道:“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又写道:“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音乐是用来抒发感情的。奏曲的能手,能够通过演奏表达自己的哀愁或欢乐。听曲的行家,也能够从曲调中领会到奏曲者的情思,受到感染。倘若听曲者和奏曲行有同样的心情,那感受会是很强烈的。白居易真不愧为听曲的行家,于琵琶末成曲调时已经感到弦声饱含感情,于演奏的过程中又听出琵琶女有无限心事,于演奏终结时更听到了弦外之音,听到了于无声处表露的哀愁。“同是天涯沦落人”,白居易与琵琶女有类似的遭遇,所以感动得青衫泪湿。这里,用比喻已经不够了。诗人就直接出面为乐曲解说。诗人的解说犹如画龙点睛,点到了妙处。只轻轻一点,就揭示出乐曲的无穷含蕴。“未成曲调先有情”“此时无声胜有声”,已经成为千古传诵的妙句。说一句题外话,古人有的责备白居易不该于谪居中夜入离妇之船,认为有违礼法。我们倒认为,白居易能够冲破封建的等级观念,平等地看待一个地位卑贱的琵琶女,将自己的仕途坎坷同她的昔为娼家女、今为商人妇的遭遇作类比,是非常难能可贵的。我国古代诗人虽有自比美人芳草的传统,但大都比的是纯洁的少女或者高尚的贵妇,自比妓女是较少见的。
《明湖居听书》中也运用了这种手法。写白妞开始唱的情景,“声音初不甚大,只觉入耳有说不出来的妙境:五脏六腑里,像熨斗熨过,无一处不伏贴;三万六千个毛孔,像吃了人参果,无一个毛孔不畅快。”也是由作者直接讲出自己的感受,只是就中又使用了比喻罢了。《琵琶行》写音乐,意不在写音乐而在写人,在慨叹琵琶女身世的凄凉和抒发自己的不满。《明湖居听书》只不过极力形容唱腔的美妙,无弦外之音。两者相较。我以为《琵琶行》胜过一筹。
[琵琶行(人教版高二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高二课件 篇3
认识李白,了解李白诗歌深远的影响和意义。 在朗诵中体会诗歌丰富的想象和天马行空的行文气势。 熟悉诗人当进的写作心境,体悟诗歌所表现出的复杂的思想情绪。
教学重点 诗人抒情的手法及其浪漫主义特征是教学的重点。
教学难点 在理解诗歌的抒情结构的基础上背诵课文是重点。
教学方法 吟咏,赏读结合,讨论、讲析相互结合 学法设计 问题探究法
台湾著名诗人余光中曾对李白的这样的评价:“酒入愁肠,七分化作月光,余下三分呼为剑气,绣口一吐,就是半个盛唐。”
吟,是古文体的一种,也称“引”。梦游,梦中游历。留别,临别留下的赠言。
他有“济苍生,安黎民”的远大抱负,但每每受挫。李白诗中展示的精神翱翔,大多是建立在现实的苦闷之上。本篇作于李白在长安受到权贵排挤出京的第二年,借梦游表示自己对现实的不满和反抗。
2、这首诗形式错落,屈伸自如,语言富有自然节奏感,朗读时应有意识地注意语感流动,把握语言的节奏、音调、情态和诗人感情的巧妙配合。
1、齐读①段并思考:既然题为“梦游天姥”(在“梦游天姥” 四字下标示双横线), 为何开篇要“谈瀛洲”?
明确:“烟涛微茫”的瀛洲与“云霞明灭”的天姥同样神秘而又美妙。然而瀛洲的“信难 求”让人怯步,而天姥的“或可睹”则成了一种强烈的诱惑。如此以瀛洲陪衬天姥,以虚衬实,不仅给天姥山蒙上了一层神秘美妙的面纱,而且勾起了作者神游天姥的念头。
2、除了瀛洲外,此段中还提到了哪些山?有何作用?
明确:还提到了五岳、赤城和天台,从而衬托了天姥的雄峻巍峨,进一步勾起了作者神游天姥的强烈愿望。
小结:第一段写入梦之由。 板书:第一段 入梦之由--瀛洲难求,天姥可睹。
1、如此神秘美妙、雄峻巍峨的天姥山如何不让作者魂牵梦绕呢,于是便有了“我欲
因之梦吴越,一夜飞度镜湖月”的奇妙梦境。请同学们听老师诵读②段,并思考:或以时间为序,或以地点为序,指出本段共描绘了几幅图景,并用1-2个词归纳每一幅图景的特色。
明确:“飞”“送”两字先后运用了夸张和拟人的手法,生动地表现了诗人梦游路上那种急切、兴奋、轻快、神往的心情。“殷”“栗”“惊”分别活用为动词、使动、使动。
3、点名或分组读每一幅图景,再次品味诗的妙境。
4、正当梦入高潮时,作者却“忽魂悸以魄动,恍惊起而长嗟。惟觉时之枕席,失向来之烟霞。”梦境突然地消失了,(板书:梦醒) 面对现实,作者禁不住长嗟短叹,作者感叹了些什么呢?
2、请一位同学诵读③段,其余的.同学思考:段中反映了李白怎样的思想性格(讲解一些李白的人生经历及思想性格作提示)?
明确:“别君”二字照应题目“留别”(在“留别”二字下标示 双横线)。 段中主要流露出的是不满现实,不趋炎附势,蔑视权贵,傲岸不屈的反 抗精神。(板书:蔑视权贵,傲岸不屈) 同时也流露出人生如梦的虚无感伤的情绪和逃避现实的消极避世的思想。然而我们并不能因此而过多地苛责李白。在污浊的封建官场,该有多少人被同化得没了自我,没了人格,诗人不可能改变当时的社会环境,能够如李白这般傲岸不屈、洁身自好已经非常难能可贵了。
3、作者为什么要花如此多的笔墨来描写梦境呢?对表现主题有什么作用?
明确:梦中仙境象征作者追求的理想境界。写仙境的美妙是为了反衬现实的丑恶。写自己对神仙世界的向往正是为了表明对黑暗现实的厌恶。也就是说,诗歌的前后是一致的,都是在写诗人对自由生活的向往,只是诗歌的前半部分用梦的形式曲折地表达出来,而后半部分诗人则是直抒胸臆,直接唱出:“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英国诗人柯尔律治说:“诗的各个部分都是相互支撑相互解释的。”读至此,再体会1、2两段,我们心里豁然开朗:高大雄奇的天姥山,不正体现了诗人所羡慕的人格形象吗?富丽堂皇,超脱尘世,和睦美好的仙境不正是诗人对世俗生活的超越,对美好人生的追求吗?抒情主人公最后发出的感慨和呼喊,不也正是为梦中图景心旌激荡的结果吗?我们知道了,诗人对壮丽奇伟的崇高美的向往,正是因为人生征和的激情的驱动,虽然有苦闷,但洋溢着热情!诗歌也由此气势流注,奔放飘逸,形成了内在强大的精神力量。
分类作业 A类: 探究花如此多笔墨来描写梦境对表现主题有什么作用?
高二课件 篇4
Teaching Aims:
1.Learn and master the following words:
Inspiration, perspiration, undertake, analysis, obvious, within, quote
2.Talk about science and scientists.
3.Listen to the description of some scientists.
4.Do some speaking, describing people and debating.
Teaching Important Points:
1.Train the students’ listening ability by listening practice.
2.Train the students’ speaking ability by talking about science and scientists, describing people and debating.
Teaching Difficult Points:
1.How to improve the students’ listening ability.
2.How to help students finish the task of speaking.
Teaching Methods:
1.Warming up to arouse the students’ interest in science.
2.Listening-and-answering activity to help the students go through the listening material.
3.Individual, pair or group work to make every student work in class.
Teaching Aids:
Teaching Procedures:
T: There are many outstanding scientists in the world, who made great contributions to society and science. What great scientists do you know? And what are they famous for?
S: Maria Curie is famous for her discoveries of radium and polonium and Zhang Heng is famous for his seismograph.
S: Thomas Alva Edison is famous for the invention of the light bulb.
Charles Darwin The Theory of Evolution
Albert Einstein The Theory of Relativity
…
T: Well done. I think you are all interested in science and scientists. What do you think makes a successful scientist? Have a discussion in pairs or groups of four. Then report the results of your discussion.
S: I think it is the way he uses his tools that makes a successful scientist.
S: I think a successful scientist must have much imagination and intelligence and he must be creative and hard-working.
S: I think a successful scientist must be confident, curious and careful. But what I like to know is what made him/her interested in science.
T: Now look at the photos on the screen. And tell me who they are.
S: They are Einstein, Madame Curie and Edison.
T: Good. They are all very famous in the world. You must have read some quotes from them. For example, never leave that until tomorrow, which is from Benjamin Franklin. Now look at the quotes on the screen. Whom do you think these quotes from and do you know what they mean?
S:I think it is from Edison. It means that if we make great efforts to do sth, we’ll succeed. And no matter how clever he is, a person will fail if he doesn’t try his best. In Chinese, it means 天才就是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加上百分之一的灵感。
T: Do you agree with it?
S: It is from Einstein. It means if you want to succeed, it’s more important for you to have imagination than knowledge. In Chinese, it means 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
S: It is from Madame Curie. It means there are only things to be understood in the world, while there is nothing to be feared. In Chinese, it means 生活中没有什么可怕的东西,只有需要理解的东西。
T: Do you know any other quotes about science and thinking?
S: Wisdom is only found in truth. -- Johann Wolfgang von Goethe.
S: Knowledge is power. –Francis Bacon.
T: OK. Now lets do some listening practice on P2. We are going to listen to the descriptions of some famous scientists. Read the requirements by yourselves quickly. Listen to the tape for the first time to get a general idea, and then try to finish the exx.
T: Now let’s look at the speaking part on P2. Work in groups of five. Each group member represents a branch of science, eg biology, maths, chemistry, physics, computer science. You are going to debate each other to see which branch of science is the most important and useful for society. First you should decide who will represent each branch and then prepare your role card to debate. You can use the expressions.
S: I think biology is the most important because it is essential to protecting the ecological balance and environment. People can’t live without living things. And it goes hand in hand with our life. If there is no science of biology, there would not be medicine.
S: Well, maybe, but I think that chemistry is the most important. Because it is the key to the progress of the human being. Besides, it is chemical reaction that produces many new things.
S: It’s hard to say. There are many physical products. And physics is widely used in many fields, such as medicine, Industry and agriculture. There would be no life without physics.
S: That’s true. But maths is the basic science. You can’t learn physics or chemistry well without a good knowledge of maths. It is a tool in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S: Well, there is no doubt that maths is an important. In my opinion, computer science is the most important in our modern information society. The computer is now an indispensable tool in many fields. It can settle all kinds of problems at a high speed and can help people work easily.
Preview the reading material.
Step V The Design of the Writing on the Bb
Einstein The Theory of Relativity
…
Some words describing scientists:
creative, hard-working, curious, careful, confident…
Teaching Aims:
1.Learn and master the useful words and phrases.
2.Train the students’ reading ability.
3.Let the students learn from Stephen Hawking.
Teaching Important Points:
1.Master the following phrases and sentence pattern:
work on, go by, be engaged to, go on with sth, dream of, turn out
There is no point (in) doing sth.
2.Enable the students to understand the text better.
3.Improve the students’ reading ability.
Teaching Difficult Points:
1.How to make the students understand the reading text better.
2.How to make the students understand the following sentence.
There didn’t seem much point in working on the PhD.
Teaching Methods:
1.Scanning the text to get some information about Hawking.
2.Careful reading to answer some detailed questions.
3.Discussion after reading the passage to make the students learn how to use the scientific method to solve the problem.
4.Individural, pair or group work to make every student work in class.
Teaching Aids:
Teaching Procedures:
T: Yesterday we learnt some quotes from some scientists. Look at the picture in our books. Do you know who the person is?
S: He is Stephen Hawking.
T: Yes. Very good. He is one of the greatest physicists of our time. Do you know what book he published in 1988?
S: Yes. A Brief History of Time, which is very popular.
T: OK. I think maybe you know sth about Hawking. Do you want to know sth more about him?
T: OK. Today we are going to learn a passage about Stephen Hawking. It will tell us Hawking’s determination, thoughts and some theories. First let’s learn some new words and phrases. Then turn to P3. Look at the questions in Pre-reading quickly and then scan the text as quickly as possible and find the answers to them.
T: Why did Stephen Hawking need a PhD?
S: Because he wanted a job.
T: Right. When did Hawking become famous?
S: Hawking became famous in the early 1970s, when he and American Roger Penrose made new discoveries about the Big Bang and black holes.
T: Good. When did Hawking visit Beijing?
S: In 2002, Hawking visited China and spoke to university students in Hangzhou and Beijing.
T: Well done. Now read the passage once as carefully as possible. Then answer some detailed questions on the screen. You may discuss them in pairs if necessary.
T: What did Stephen Hawking do when he was told that he had an incurable disease?
S: Instead of giving up, Hawking went on with his research, got his PhD and married a girl. He continued his exploration of the universe and traveled around the world to give lectures.
T: How would most people feel when they were told that they had incurable disease?
S: They would probably feel very sad and give up their dreams and hopes for the future.
T: What did Hawking write in 1988?
S: He wrote A Brief History of Time in 1988.
T: What did Hawking explain in the book ?
S: In the book, Hawking explains both what it means to be a scientist and how science works. He tells readers about how discoveries are made and how they change the world.
T: According to Hawking, how do people misunderstand science?
S: According to Hawking, people often think that science is a number of “true” facts and never changes.
T: What are the basic steps of the scientific method?
S: First, scientists observe what they are interested in. To explain what they have seen, they build a theory about how things happen and the causes and effects. Finally, the scientists test the theory to see if it matches what they have seen and if it can predict future events.
T: What is it that Hawking doesn’t like about his speech computer?
S: Hawking doesn’t like his speech computer giving him an American accent.
T: OK. Now you have understood the detailed information. Please pick out the phrases or the sentences that you don’t understand. First have a discussion with your partner and exchange your different points. Then I’ll explain some language points to you.
Useful expressions:
work on +n./pron. /doing, go by: pass, be/get engaged (to sb.): be bound by a promise to marry, go on with sth: continue with sth, dream of: imagine, turn out: prove(to be),
Sentence pattern:
There is no point (in) doing sth.=There is no good reason for doing sth.
Step III Listening and Consolidation
T: Now I’ll play the tape. You can follow it in a low voice. Pay attention to your pronunciation and intonation. Then do exx in Post-reading.
T: Learn the words and phrases by heart and try to use them freely and correctly. Read the text fluently and recite some important sentences. What’s more, preview Word study and Grammar.
Step V The Design of the Writing on the Bb
Useful expressions:
work on +n./pron. /doing,
be/get engaged (to sb.): be bound by a promise to marry,
Sentence pattern:
There is no point (in) doing sth.=There is no good reason for doing sth.
Teaching Aims:
1.Learn and master the phrase: use up
2.Review the words learnt in the last two periods.
3.Learn how to explain the words in English.
4.Learn and master the usages of the Infinitive.
Teaching Important Points:
2.Master the usages of the Infinitive.
Teaching Difficult Points:
1.How to help the students learn to explain words in English.
2.How to help the students master the usages of the Infinitive.
Teaching Methods:
1.Review method to help the students remember what they have learnt beore.
2.Explanation and inductive methods to make the students master the usages of the Infinitive.
3.Individual work or pair work to make every student work in class.
Teaching Aids:
1.a projector and some slides.
Teaching Procedures:
T: What did you learn from Hawking?
S: We should have a strong will whatever we do. We should have an indomitable spirit when we want to achieve great success. As long as we have this spirit, we can do it successfully no matter what we want to.
T: Now let’s have a dictation of some words.
T: OK. Now let’s do an ex to see how to explain some words in English, according to the meanings of the sentences. Please turn to P5. Let’s do the ex in Word Study. Choose the closest meaning to the underlined word in each sentence. First we’ll learn a new phrase: use up. Do it by yourself and you can discuss in pairs.
Bb:1. He hoped to visit China again .
2. It took a lot of time to finish the report .
3. Please give the boy sth to play with .
4. He went home to see his sick mother .
5. Her wish is to become a pop singer .
T: Tell me the function of the underlined part in each sentence.
S: No.1 is used as the object.
S: No.2 is used as the subject. It is more usual to use formal subject “it” and the infinitive phrase is usually placed at the end of the sentence, that is “it is…to do sth.”.
S: No.3 is used as the attribute.
S: No.4 is used as the adverbial for purpose.
S: No.5 is used as the predicative.
T: Now let’s do an ex on the screen. Group the infinitives according to how they are used.
1.Some things need (1) to be believed (2) to be seen .
2.The doctor told him that he may not have more than twelve months (3) to live .
3.(4) In order to get married ,I needed a job, and (5) in order to get a job , I needed a PhD.
4.Readers were pleased and surprised (6) to find that a scientist could write about his work in a way that ordinary people could understand .
5.He traveled around the world (7) to give lectures .
6.What does it mean (8) to be a scientist?
7.People who listen to Hawking’s lectures sometimes find it difficult (9) to understand him .
8.(10) To explain what they have seen , they build a theory about how things happen and the causes and effects.
T: Now let’s do some exercises on P6, Ex2 and Ex3.Rewrite the sentences with “to be done” or “to have been done”.
He wanted the nurses to take care of the patient.
-He wanted the patient to be taken care of.
Because “the patient” is the logical object of “take care of”, the passive infinitive should be used in the second sentence.
The car was reported to have been stolen.
But when the action expressed by the Infinitive happens before the predicate, the perfect infinitive should be used.
T: Now look at the pictures. Who can tell me what Hawking’s dream is from the picture?
S: He wants to get married.
T: Right. Do you know how Hawking made his dream come true according to the passage we learnt in the second period?
S: Hawking said, “In order to get a job, I need a PhD.”
T: Very good. Now let’s look at another picture. And tell me what the girl’s dream is and how she makes it realized.
S: Her dream is to get a doctor’s degree, she needs to go to university, she needs to study hard now.
T: Very good. Now please tell your partner what your dream is and how to realize it. You can use “in order to” to express it.
T: Finish all the exx in Grammar. Preview the content in Integrating skills.
Step VII The Design of the Writing on the Bb
1. He hoped to visit China again .
2. It took a lot of time to finish the report .
3. Please give the boy sth to play with .
4. He went home to see his sick mother .
5. Her wish is to become a pop singer.
6. He wanted the nurses to take care of the patient.
7. He wanted the patient to be taken care of.
Teaching Aims:
1.Revise the language points and grammar-the Infinitive.
2.Learn and master the following phrases:
take a look at, what if, the other way around
3.Do some reading and writing practice to improve the students’ integrating skills.
4.Learn how to write a descriptive paragraph.
Teaching Important Points:
1.Improve the students’ integrating skills.
2.Help the students write a descriptive paragraph.
Teaching Difficult Points:
1.How to help the students understand the passage better.
2.How to help the students learn to write a descriptive paragraph.
Teaching Methods:
1.Doing exx to revise what we’ve learnt before.
2.Asking-and-answering activity to go through the reading material.
3.Discussion to help the students understand the passage better.
4.Individual, pair or group work to make every student work.
Teaching Aids:
Teaching Procedures:
T: We know that the infinitive can be used as the subject, object, adverbial and so on. Now let’s do some exx to see if you have mastered them well enough. Look at the screen.
1.(1)To learn about the universe , you need (2)to have a telescope (3)to observe the stars with .
2.It takes time (4)to know a man .
3.Please remember (5)to bring me a book.
4.I’ve got a lot of work (6)to do .
5.(7)In order to catch the first bus ,she got up early.
6.It is important for us (8)to learn English .
T: Let’s do another ex. Fill in the blanks, using the Infinitive.
1.The goal of Stephen Hawking’s research is to and to is his biggest dream.
2.The doctor thought he only had three more years to , which turned out .
3.We took a taxi to .We hurried there, only to . We were unhappy to .
4.He studied hard to .
5.Lunch is ready. Let’s stop to .
T: Now let’s revise the useful expressions. Do an ex to see whether you have mastered them well.
1.He one day becoming a famous violinist.
2.Tom Ann.
3.Two weeks slowly .
4.His suggestion to be a good one.
5.He his ink.
6.If we don’t finish painting the room today, we can it tomorrow.
7.He a novel.
T: There were many scientists in the world in the past, whose discoveries and inventions can help us understand the world better. Can you say out the names of some scientists and their discoveries?
S: Yes. Einstein – the Theory of Relativity; Madame Curie – Radium, Polonium…
T: Do you know why and how they made these important discoveries or inventions? The passage tells us what makes the scientists made their discoveries. Turn to P7. Read the passage quickly and then answer some questions on the screen.
1.What’s the characteristic of Galileo Galilei?
2.Why could Stephen Hawking make contributions to science work?
3.What can be described as the ability to use knowledge?
4.What’s the most important thing if we want to make a difference?
5.How can we hope to reach our goals and truly make a difference?
T: I’ll explain some expressions and sentence structures.
4. …it was only later that the world recognized his greatness.
5. …only by discovering what we do best can we hope to reach our goals and truly make a difference.
Step III Listening and Discussion
T: Listen to the tape twice. Then discuss the questions in pairs or groups.
1. Of all the characteristics mentioned in the passage, which do you think is the most important? Why?
2. What do great scientists like Stephen Hawking , Galileo Galilei and Zhang Heng have in common? Find out more about them and how they work and think: What is the scientific spirit? How do scientists solve problems? How do scientists make a difference? What can we learn from great scientists?
Use the questions below to get started.
What is the scientific spirit?
How do scientists solve problems?
How do scientists make a difference?
What can we learn from great scientists?
S: Being creative, I think, is the most important. Because scientists can make new discoveries by using their imagination all the time.
S: I think being curious is the most important. Only when someone is curious about sth can be come up with new idea.
T: Who is your favourite scientists? Write a paragraph. Before writing, think about what you want to write and what the readers need to know. How can you best describe him or her? What is the most important or interesting fact about the scientist? Why do you like him or her? List an outline of the passage. Then write some useful sentences to help them.
Go over all the important points learnt in this unit and finish your writing.
Step VI The Design of the Writing on the Bb
A good scientists must be curious and careful .
Great scientists use their creativity and imagination to come up with new ideas.
Scientists must also be intelligent and patient .
The experiment proved that her theory was correct.
Other scientists were surprised by her discovery and called it a success .
She used a model to solve the problem .
高二课件 篇5
一、教材分析
Making friends《交朋友》一文是高二年级的教材中第二单元的第二课。该单元教学要求有三个方面:一是从课文中学会如何对待朋友如何同朋友交往,二是了解友谊在人生中的重要意义,三是通过友谊这一主题使学生体会到语言文字的魅力。
因此,在对Making Friends的教学过程中应该着力于引导学生概括出文章的要点,提取精要。应该好好地让学生品读、欣赏,从中体会思想感情。这也正好体现了新大纲中要求的“要致力于学生素养和整体能力的提高,重视积累、感悟和熏陶,重视语言运用能力。
二、学情分析
高二年级8班的学生在成绩上处于年级中等偏下的位置,由于先期积累不够,对英语学习缺乏信心。本课的主题是容易引起学生兴趣的主题,文章难度不高,希望通过对课文内容和语言的学习,使学生对于英语学习产生更多的兴趣和信心。并且由于班级中英语学习能力两极分化,采取面向全体,因材施教的教学手段,力求让每个同学都真正融入到课堂学习中来。
三、教学目标
根据新大纲要求,结合本文特点和学生实际,设置如下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了解为人处世交友之道。
2、能力目标:
①通过课文的语言学习,掌握知识要点。
②体味学习本文语言特色,培养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情感目标
①领会课文所表达的对于友谊的理解和交友的方法,学会更好地同他人相处。
②在英语学习的过程中,理解教材中所包含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四、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
新课标大力提倡教师是课堂的主导,而学生是课堂的主体。在授课中,引导学生看、读、议,调动他们的多种感官,主动参与学习。同时,以课内知识为触发点,从课内延伸到课外,力求学以致用,丰富学生的知识和生活的积累。具体采用以下教学方法:
1、跳读法:文章篇幅比较长,但是比较浅白,可以用来训练学生阅读的速度,同时找不熟知的生词和短语。语言学家David Wilkins指出,没有语法几乎不能交流思想,没有词汇根本不能交流思量,所以在对一篇文章进行理解之前,疏通生词难词是比不可少的一个步骤。
2、朗读法:语言要通过反复诵读才能品出其中的韵味,让学生读出自己喜欢的句子,加深印象和理解。将书面语言有声化是最基本的阅读技能。朗读过程中学生入于眼、出于口、闻于耳、专于心,能直接感知和体味文章内容;更能加速对文章的理解。
3、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鼓励学生发表对于事情的观点和看法。讨论不仅培养学生的自主能力,同时也锻炼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4、互动法:现代教育理论认为学习是学习者在其他学习伙伴的帮助下完成的主动意义建构。教师要确立以合作讨论学习为主要形式的课堂教学组织策略。如何让每个学生都有不同的尝试体验,参与课堂教学,小组合作是有效的组织形式。
5、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以直观的欣赏或聆听,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课时安排:1课时
五、教学过程
(一)布置课前预习:思考为人处世的交友之道
(二)导入:
1、同桌间讨论:说说为什么我会视某某为我的好朋友。The reason why I regard …as my best friend is …。学生以自身感受会作出各种各样或长或短的回答。
2、播放美文朗读Forever Friends,提问:“对于文章中哪句话印象最为深刻?”
①播放配乐朗读Forever Friends。听之前引导学生关注自己印象最深的一句句子。
②请学生反馈感受。各抒己见。
③总结:好朋友之于我们的人生是如此重要,我们又如何能够交到这样的好朋友。从而引出课文学习。
(三)明确教学目标。承上启下,让学生了解本堂课所要达成的目标。一是从课文中学会如何对待朋友如何同朋友交往,二是了解友谊在人生中的重要意义,三是通过友谊这一主题使学生体会到语言文字的魅力。
(四)研读学习课文的具体流程
1、解决预习时所产生的问题,梳理单词短语。
△将生词gorgeous;genuinely;respond;approachable;spotlight;compliment;brag about;go for;care about;feel at ease;catch up with;zero in on;get a word in edgewise;focus on;light up;tear down通过快速应答的练习,解决预习中所产生的问题。
△通过句子填空练习,加深学生对于这些生词的掌握。
2、提问预习问题,指导学生用跳读方法,抓关键词句,培养学生概括归纳的能力。
1)What was it about Jamie that made everyone notice her?提醒学生强调句的特殊疑问句
2)Going along with this big secret of making friends are a few additional strategies.提醒学生注意此句是一个倒装句
3)It only takes a minute to give someone a compliment or to notice what gifts a person has.提醒学生注意句型:it takes / took + time +(for sb。)to do sth。
3、结合课本上的图表填空练习,让学生理解体会全文内容大意。以跳读法的运用锻炼学生在语段中找出主题句、关键词的能力。
4、建立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完成对课文内容的概括。《新课标》中指出,不能将词汇教学同课文阅读割裂开来。课文大意的概括是建立在了解文章通篇大意的基础上的填空练习,从而加强了学生对于所学的单词短语的记忆。
5、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完成谚语搭配的任务,并朗读。以经典的谚语使学生对于所学内容有所提升。
(五)对整堂课进行总结并且对学生的表现进行点评。
高二课件 篇6
教学目的:
1、认识李白,了解李白诗歌深远的影响和意义。
2、熟悉诗人当时的写作心境,体悟诗歌所表现出的复杂的思想情绪。
3、在朗诵中体会诗歌丰富的想象和天马行空的行文气势。
鉴赏“梦游”的意境,初步体会李白浪漫主义创作方法的基本特点。
一、导入:
我们在小学的时候曾学过李白的一首留别诗《赠汪伦》:“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这首诗表现了李白与汪伦的深厚情谊。而今天,我们要学习他的另一首立意迥然不同的留别诗。
二、诗人及写作背景简介: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朝著名诗人。李白一生中最重要的活动,大体上是在唐玄宗开元、天宝这四十多年中。历史上称这个时期为“开元盛世”。
李白少时就有“济苍生”“安社稷”的理想,天宝二年,因朋友吴筠推荐,李白被唐玄宗召入长安,做了翰林供奉(皇帝的文学侍从官)。已四十二岁的李白,满以为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的机会来了。李白的确曾有过短暂的得意,然而不久他就发现李隆基仅只把自己当作消遣的御用诗人人;同时李白一身傲骨,不肯与权贵同流合污,又因醉酒命玄宗的宠臣高力士脱靴,得罪了权贵,招到他们的排挤。甚至连玄宗也开始对他不满,因而他在长安仅住了一年多,就被唐玄宗以“赐金还乡”为名,逐出京城。在这短短的一年多时间里,李白亲眼目睹了统治集团内部的昏庸腐败,宫廷生活的残酷斗争。第二年,李白借离开东鲁,南游吴越之际, 写下了这首“留别”诗 ,诚挚地向亲友们表明了自己蔑视权贵,傲岸不屈,与 宫廷生活彻底绝裂的态度。
三、解题:
“吟”本指吟咏,即作诗。后来成为乐府诗的一种体裁.
“留别”,是临行前向朋友话别的意思;
鲁诸公》或《梦游天姥山别东鲁诸公》。
四、诵读诗歌,疏通生字词:
1、指定学生朗读该诗,疏通生字词:
天姥 瀛()洲 天台() 剡()溪
宿()处 渌()水 谢公屐() 忽已暝()
殷()岩泉 水澹澹() 石扉() 訇()然
霓() 魂悸() 鼓瑟() 鸾()回车
六、分析第一段:
1、既然诗歌题目为“梦游天姥”,为何开篇却谈“瀛洲”仙岛?
“烟涛微茫”的瀛洲与“云霞明灭”的天姥山同样神秘而又美妙。然而瀛洲的“信难求”让人怯步,而天姥的“或可睹”则成了一种强烈的诱惑。诗人用瀛洲衬托天姥,以虚衬实,不仅给天姥山蒙上了一层神秘美妙的面纱,而且勾起了作者神游天姥的念头。
2、结合第一段来看,天姥山有什么特点?词句中寄予了诗人对怎样的情感?
神秘、高峻。
景仰向往。
3、通过第一句的分析我们知道,诗人用了衬托手法来表现天姥山的神秘,其高高峻这一特点又是如何表现?运用该手法的作用是什么?
夸张:“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天台四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
对比、衬托:首先拿天姥山与其他山名山对比,它既超过以高峻出名的五岳,又盖过在它附近的赤城。接着用“一万八千丈”的天台山来衬托天姥山的高大。
通过夸张、对比手法,突出了天姥山的高峻,进一步勾起了作者神游天姥的强烈愿望。
1、天姥山如此神秘、高峻,诗人对天姥山神往已久。于是便有了“我欲因之梦吴越。”的想法,显然该句的作用是什么?
过渡句,由现实转入梦境。
2、下面我们分析梦境的诗句。学生齐读第二段并思考:诗人梦游天姥山,如果以时间、地点为序,梦境中给我们描绘了几幅图景,并归纳每一幅图景的特点。
3、诗人一夜飞渡,湖月照送的情景,表现了诗人当时怎样的心情,从哪些词上体现出来?
体现了诗人一路上急切兴奋和轻松愉快的心情。
“飞”“送”两字运用了夸张和拟人的手法,生动地表现了 诗人梦游路
上那种急切、兴奋、轻快、神往的心情。
4、诗人为我们描绘了一个五彩缤纷的梦境,在这梦境中诗人的心情如何?从哪
诗人在梦境中,身心完全解放,无忧无虑,幸福无比。
5、从哪里看出这一心情?
返。一个“忽”字,表明诗人纵情山水,留恋奇花,浑然不知“暝”之已至
的游兴;还有洞中的仙境富丽堂皇,光明一片,济济一堂,和和睦睦,再次
表明了诗人的心情。
6、不管怎样的梦都有醒的时候,哪些诗句写由梦境转入现实?
“忽魂悸以魄动,恍惊起而长嗟。惟觉时之枕席,失向来之烟霞。”
7、诗人梦醒时分心情怎样?
一觉醒来,梦景消失,面对着现实时诗人无限留恋和惋惜。
8、哪些词语反映出诗人梦醒后无限留恋和惋惜的心情?
“长嗟”“惟”“失”等。
9、梦境突然地消失了,面对现实,诗人不禁长嗟短叹,大家齐读第三段并思考:诗人在长吁短叹中抒发了怎样的情感?
流露出的是不满现实,不趋炎附势,蔑视权贵,傲岸不屈的精神。
10、上述三种情感,哪种情感揭示了诗歌的主题?
不趋炎附势,蔑视权贵,傲岸不屈。虽然诗歌中有人生如梦的感伤情绪,有逃避现实的及时行乐思想,但我们并不能因此而过多地苛责李白。在污浊的封建官场,该有多少人被同化得没有了自我,没有了人格,诗人不可能改变当时的社会环境,能够如同这般傲岸不屈、洁身自好已经非常难能可贵。
三、探讨下列问题:
1、李白的这个梦是美梦还是恶梦?即诗人的梦境的象征义?
美梦:
梦中仙境象征诗人追求的理想境界:写仙境的美妙是为了反衬现实的丑恶;写自己对神仙世界的向往正是为了表明对黑暗现实的厌恶。诗人想借这样一个充满幻想、五彩缤纷的仙界来表达对自由美好生活的向往。诗歌的前半部分用梦的形式曲折地表达出来,而后半部分诗人则是直抒胸臆,直接唱出:“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梦境就是现实的.官场:
从“一夜飞度镜湖月”中我们仿佛看到李白由一介布衣一跃而为万众仰慕的卿相欣喜;而当他进入宫廷,却发现他曾经热切向往的官场原来并不美好,从“熊咆龙吟殷岩泉,栗深林兮惊层巅”“云青青兮欲雨”等森然恐怖、风雨欲来的描写中,我们仿佛看到了宫廷生活的明争暗斗、冷酷无情和李白处境的孤危;虽然仙人们聚合的场面其乐融融,然而放浪不羁、桀骜不驯的李白却无法与他们合拍,只能作为上流社会的旁观者。他的梦醒即表明了与这种生活的彻底绝裂。 可见,梦中的仙界其实就是现实的官场,梦境中的奇特景象正象征着官场的险恶和变幻莫测。
2、李白是浪漫主义风格的集大成者。那么,浪漫主义在本诗中是如何体现的?
构思上最突出的特点是想象奇特,为了借别离之情来表现自己不事权贵的思想,作者不是直接描写现实生活中景物,而是以丰富的想象借助梦游的形式来展示一个个奇景,塑造出一个个梦幻中的生动形象使本文具有了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
并大量的运用了衬托(如用瀛洲、天台来衬天姥山)、比喻(如“身登青云梯”)、夸张(如“天台一万八千丈”)、对比(如将仙境与人事比、理想与现实比)等手法,使幻想中的景物活灵活现,也更好地表达了作者的内在感情。
高二课件 篇7
本课简要介绍了隋朝的建立,社会经济的发展,大运河的开凿。重点叙述了大运河的开通和作用,这是本课的重点。隋初经济的繁荣难以理解,这是本课的难点。
知识目标:使学生了解隋朝的建立和统一,社会经济的繁荣,大运河的开凿及历史作用。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全面分析“隋朝开通运河是好事还是坏事”的综合分析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使学生认识大运河是古代世界最长的运河,是与长城齐名的世界最伟大的工程之一,激发热爱祖国,振兴中华的高尚情操。
中国封建社会开始于公元前475年。1000多年过去了,经过了“战国、秦、汉,封建社会的确立和初步发展”时期,又经过了“三国、两晋、南北朝,封建国家分裂和民族大融合”时期。581年,隋朝建立。589年,隋灭陈,重新统一南北。中国封建社会进入新的时期,“封建社会的繁荣——隋、唐。”
581年,北周外戚随国公杨坚夺取政权,建立隋朝,定都长安,年号开皇。因怕时运随之而走,去掉“走之”,称为“隋”。于南北朝后期,北方民族大融合和江南经济的发展,重新统一的条件已经成熟。(板书:1.隋朝的建立时间;公元581年建立者;隋文帝杨坚定都;长安)
北魏分裂为西魏和东魏,西魏由北周替代。东魏由北齐替代。北周灭北齐,统一北方。杨坚夺取北周政权,建立隋朝,时间581年,定都长安。(副板书)
南朝为宋、齐、梁、陈,都以建康为都,建康就是今南京市。589年,隋灭陈,重新统一南北方。晋王杨广,也就是后来的隋炀帝,是灭陈大军的统帅之一。(副板书)
提问:看图隋朝的疆域四至。(相当于现在中国除去内蒙西藏的领土大小。南边到越南,东边到朝鲜交接,北边到内蒙南边,西边到新疆以西。)
隋文帝杨坚是中国封建社会的杰出皇帝。领导完成祖国南北方的重新统一。
原因:国家统一,社会安定;隋文帝励精图治,发展生产。
结论;隋文帝在位期间国家统一,安定。人民负担较轻,经济繁荣发展,史称隋文帝的统治为“开皇之治”。
三、大运河的开通
时间:公元6。解释三点四段五河六省(浙江、江苏、山东、河北、天津、北京)
隋炀帝是中国封建社会有名的暴君,他为了满足奢侈生活和虚荣心,营建东都洛阳,修豪华的宫殿;沿运河南下游江都;三次对高丽作战。他滥用民力,征发的徭役兵役负担远远超过人民可承受的极限。终于,人民大起义爆发,全国起义农民达几百万,重要的有30多支。隋朝的统治在人民起义的打击下陷于瓦解。隋朝的官吏,也趁机打起反隋旗号。太原起兵的李渊渡黄河占领长安,仿效当年汉高祖刘邦,与民约法,废除苛政,争得政治与军事上的主动权。6,宇文化及在江都杀隋炀帝。李渊即皇帝位,建立唐朝,是为唐高祖。
原因:国家统一,社会安定;隋文帝励精图治,发展生产。
高二课件 篇8
第一课时
知识目标
疏通文言字词句,归纳并掌握重要的文言实词、古今异义、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特殊文言句式。
能力目标
学习本文运用设分论点,例证法、对比法、引证法等论证方法,并以此指导写作。
德育目标
了解六国破灭的原因及作者借古讽今的意图,培养学生的忧患意识和爱国热情。
教学重点
在阅读方面,理解作者的论证思路,把握作者贯注在文章中的思想情感。
教学难点
1、掌握一些文言知识和个别句子的翻译是难点
2、学习本文运用设分论点,例证法、对比法、引证法等论证方法,并以此指导写作。
教学方法 1、诵读法 2、提问法 3、讨论法
教学步骤
一、导入
唐太宗曾感慨地说:“人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如何以史为镜,达到借鉴史实、古为今用的目的。战国七雄,何以演变为秦一统,且看苏洵的《六国论》。
二、跟读课文录音,注意读清句读、读出情感。
三、学生自读课文,读时要求对照注解,疏通文意,并圈画勾点出自己难以解决的疑难字词,老师巡视时提出共同解决。
四、老师通过多媒体显示本文重要的古今异义、一词多义和句子翻译,学生讨论加以解决。
五、学生再读课文,整体感知,赏析结构。
六、结合课后的“赏析示例”,理清文章的脉络。
1、提问:文章的中心论点:六国破灭,弊在赂秦。
分别从两个个方面论证这一中心论点的。
A 赂秦力亏,破灭之道也。
B 不赂者以赂者丧。
2、问:文章的第二段的中心内容,印证了第一自然段中的哪一句话?
明确: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3、问:文章的第三段的内容与第一段的哪句话意思相吻合?
明确:“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
4、文章第四段的作用是什么?
文章第四段是对上面论证的总结和深化。
理清文章的结构,多媒体显示结构图。
在议论文中我们还要学习论证方法,请同学们思考本文运用几种论证方法?
明确:例证法、对比法、引证法、喻证法。
5、思考探究:从本文的题目可以看出文章是要论述六国灭亡的原因,按理文章写到第三段就论证完整了,第四段如仅作上文的收尾,完全可以简化,可是文章不但论证得比较具体,而且作进一步的引申。第五段则已由论六国转向其它方面,是否多余?
引导学生看“赏析示例”,从中找到答案。
多媒体显示要点:意图 以古为鉴,讽喻当今
教师明确:这就是作者写这篇文章的真正目的(意图所在)。因此,四、五段的论述才不是多余,而是非常必要,是对文章内容的提升。
6、“赏析示例”的倒数第二段评价作者的思想感情“其情其气,真是愤郁及且,感慨至深”。你们能否分别用一个字概括作者对六国、秦国、当世现实的情感?
多媒体显示:感情 仇秦哀六国悲当世
这一情感贯穿文章的始末,这点跟单元提示的“散而不乱,气脉中贯”相吻合。
七、温故知新:
《阿房宫赋》里“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总结了六国和秦灭亡的原因。本课和《过秦论》与之相对应的句子是哪一句?
明确:《六国论》弊在赂秦 《过秦论》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八、拓展训练
分析1980年北京高考史上第一篇满分作文的第一段结构。
读“达芬奇画蛋”有感
人说“名师出高徒”,这话实是不假。依我看,这原因有二:其一是师之教有方;其二是徒之学不怠。离开了这两条,既称不上“名师”,也出不了“高徒”。名画家弗罗基奥手下出了一代宗师达芬奇,便是很好一例。
教师明确:这一段话共四句。第①句提出中心论点:“名师出高徒”。用“人说……”表明这一观点早有历史渊源,而我完全同意:“这话实是不假”。第②句提出两个分论点:“其一是师之教有方;其二是徒之学不怠”。用“依我看,这原因有二”既表达出自己对前人观点的延伸,又表达出分论点与中心论点之间的因果关系。第③句从反面重申两个分论点以及它们与中心论点的关系。第④句“……便是很好一例”扣接到作文题目给出的材料。起承转合,一气呵成,严谨有度。
写作启示:
a、首段提出一个合乎题意的中心论点(只能一个)。
一般考场作文尤其是议论文当起笔入题。文章的首段或首句就扼住正题,尽快地、旗帜鲜明地、简明扼要地把中心表述出来,使人一看就知道作者要写什么内容。这样的开头是最受欢迎的。
b、可以在中心论点下面分解出两三个小论点(即分论点)。
如果叙述含糊,观点不明确,层次不清晰,那么这篇文章注定是失败的了。议论文的写作过程就是讲道理的过程,讲道理就是“剖析中心论点”。中心论点好比一个大西瓜,你用思想的解剖刀把它一分为二(两个小论点),方能让人消化吸收。
八、布置作业
迁移训练:
无论在个人经历中,还是在社会生活中,常常会出现令人难忘的转折。对此,你一定会有所感、有所思、有所悟。
请以“转折”为话题,自拟题目,并用开门见山提出观点的方法,写好这篇议论的第一段,100字左右。
杨丽妃
[六国论 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二选修)]
高二课件 篇9
1.借助工具书和书下注释弄懂诗句的含义,反复诵读本诗,力求成诵。
2.阅读教师印发的材料,知人论世,理解他的作品风格和现实、人格的关系。
1.探究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的关系。
2.学习叙事写景的方法。
1.作者为什么开篇描写瀛洲。
2.为什么把描写重点放到暮色上。
3.品读最后一句,理解李白的诗风和人格。
1.怎样理解首句的作用。
2.如何理解详细描写的好处。
3、结合其他学过的文学作品谈一谈你对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关系的理解。
1.解题:梦游天姥是所记的内容,留别说明写作缘起(引出写作背景),吟是古诗体裁,类似歌、行体,多有悲愁慷慨之意,如《梁父吟》。
2.齐读,强调朗读的重要性。教师引导学生矫正读音,强调朗读要注重节奏、强弱和韵律。关注读音(瀛、剡、渌、著、屐、殷、訇、鸾、骑)
(一)师生共同探究第一段。
1.提问:本诗的描写对象是“天姥山”,为什么以“瀛洲”起笔?
明确:诗一开始先说古代传说中的海外仙境——瀛洲,虚无缥缈,不可寻求;而现实中的天姥山在浮云彩霞中时隐时现,胜似仙境。传说固然美好,但不可遇不可求,现实虽然平常,但可遇而可求。以虚衬实,暗喻了作者对天姥山的向往,对现实的热烈追求。写得既富有神奇色彩,又不离现实,引人入胜,为下文描写梦游天姥仙境蓄势。
(二)师生共同探究第二段。
1.学生齐读,教师引领学生积累字词。关注实词意义用法(因、栗、惊),通假字(著、列)。
2.提问:这段是梦境描绘,所以有人说这首诗是记梦诗,也是游仙诗。如果按时间顺序,记梦的部分怎么划分?
明确:夜行赏景(我欲因之梦吴越——身登青云梯),拂晓见闻(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曲径昼游(千岩万转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暝色洞天(熊咆龙吟殷岩泉——仙之人兮列如麻)。
3.提问:游仙部分和我们学过的哪篇文章类似?在叙事绘景上有什么特点?
明确:类似于《湘夫人》中描写湘君为湘夫人建造水中华居的部分。诗写梦幻,脱尽现实时间、空间的拘牵,任由想象驰骋,把一个天姥山写成一个洞天打开,光明璀璨,祥云缭绕,神仙群集的仙境。诗人随着梦境的变化、情感的运行而遣词造句。详略得当,重点描写暮色。
明确:黄昏所见的神仙世界的场面盛大而热烈,仙山的盛会正是人世间生活的反应,这里除了有他长期漫游经历过的万壑千山的印象、古代传说、屈原诗歌的启发与影响,也有长安三年宫廷生活的印迹,这一切通过浪漫主义的非凡想象凝聚在一起;李白被赐金放还,虽然还年轻,但他的政治生命已经是日落西山之时,此时作者尽力渲染黄昏所见正是对现实不满的反应,仙人世界写得越夺目光耀,越衬托现实丑陋昏暗。
“忽魂悸以魄动,恍惊起而长嗟,惟觉时之枕席,失向来之烟霞”仙境倏忽消失,梦境旋亦破灭,梦境破灭之后,人不是随心所欲地轻飘飘地在梦中翱翔了,而是沉甸甸的躺在枕席之上。紧接着作者对梦游进行了总评: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人在世间行事的快乐就像东流的河水一去不复返了。跋山涉川的李白从浪漫的梦境中回到了现实,感慨胜地不常,盛筵难再,但哀而不伤。
(三)师生共同探究第三段。
1.指定一名同学朗读第三段。
明确:李白没有做正面回答,而是用“且放白鹿青岩间,须行即骑访名山”这样一个场景侧面回答了东鲁诸公。白鹿是传说中神仙或隐士的坐骑,如今我李白随时随地可以骑上它去访问大川名山,白鹿是自由的,我是自由的,如今我是羁鸟返林池鱼回渊,这句话不正是李白追求的“细推物理须行乐,何用浮名绊此生”“五岳寻仙不辞远,一生好入名山游”的生命终极理想的形象概括吗?我想当朋友们看到这句告白,谁还会为李白担心呢,有的只是放下、欣慰、羡慕和祝福。这样一种浪漫场景的描绘胜似直面告白,符合李白的人品,符合李白的文风。一个随意洒脱,轻松自在的李白再一次映入我们的眼帘,这样回答令所有人满意。
指导:最后一句是李白的再一次呐喊,是李白的第二次觉醒,又一次从浪漫回到现实。跟其它大多数送别诗不同,大多数送别诗表达的是伤感不舍,这首诗表现的是自由洒脱,借送别表达自己的志向或怀抱。一种向黑暗官场彻底决绝的态度,是向封建统治者所投过去的一瞥蔑视,在封建社会敢于这样想,敢于这样说的人并不多。李白说了,也做了,这是他异乎常人的伟大之处。这句话充满了震撼人心的力量,所以要一气呵成读出狂放、不屑的味道。教师范读,因声求气,感知音乐美和情感美。
4.探究讨论,交流分享:《梦游天姥吟留别》是李白浪漫主义诗歌的代表作,文中对神游仙境浓墨重彩,但不是说就放弃了对现实主义的描摹,诗歌当中两次提到现实“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请结合其他学过的文学作品谈一谈你对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关系的`理解。
明确:在文学发展的历史上,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虽是两种不同的创作方法,但却经常联系在一起,而不是互相排斥、各不相容的。无论是屈原、李白、关汉卿,还是杜甫、白居易、曹雪芹等,从他们对社会的积极的、严肃的态度来看,可以说都是现实主义者,从他们对理想的不倦的追求来看,又可以说都是理想主义者。许多作家当不能在生活中找到实现自己理想的社会力量和正确的道路时,往往不是偏重于暴露现实的黑暗,就是宁肯弃现实而取幻想与梦想,当然也有不少是将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不同程度地结合在一起的。如乐府民歌《孔雀东南飞》、戏曲《窦娥冤》、小说《红楼梦》,民间传说梁山伯与祝英台、白蛇传等,都具有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相结合的精神。正如高尔基所说,历史上有很多伟大的作家,“我们就很难完全正确他说出,——他们到底是浪漫主义者还是现实主义者?在伟大的艺术家们身上,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好像永远是结合在一起的”
李白是继屈原之后又一位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代表作有很多,《梦游天姥吟留别》是他被赐金放还时期别东鲁好友准备南游吴越期间创作的一首颇能代表李白诗风李白志趣的一首诗歌。文章通过丰富、曲折、奇谲、多变的辉煌形象,构成了全诗的浪漫主义主情调。但浪漫主义不是李白的全部,全诗有两次回归现实的描绘,“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虽然着墨不多,但这是李白的创作根由。《毛诗序》“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行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歌咏之不足,不如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李白借梦游勾勒出一副潇洒出尘的仙境,但到最后却一吐长安三年的郁闷之气,看似矛盾,实则融洽自然。纵观这首诗正是把李白的浪漫主义诗风和李白现实主义人格完美结合的典范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