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教师教育网,为您提供优质的幼儿相关资讯

高中地理课件

发布时间:2023-11-19

高中地理课件4篇。

高中地理课件。

教师每节课通常需要编写教案和课件,这要求我们教师精心准备自己的教学材料。编写好教案有助于更好地指导课堂教学。为了提供精彩内容,幼儿教师教育网编辑特地为您整理了“高中地理课件”,请您务必关注本页的所有细节!

高中地理课件【篇1】

【考纲呈现】

1.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

2.地理环境的差异性与人类活动

【教学目标】

1.了解自然带的概念和分布;

2.理解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

3.掌握陆地环境地域分异规律的形成和表现;

4.学会应用地域分异规律,评价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活动。

【教学过程】

(引入1)今天我们复习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我们先来回顾近五年江苏高考,每年必考,下面我们来分析一下高考原题。把每道题目浏览一遍,从这些题目中我们发现考查的关键词基本都是哪些词语呢?--自然景观、自然带类型、自然带的分布规律。根据这3个考点我们要做哪些事呢?

我们要做的事:

1、了解自然带的概念和分布;

2、理解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

3、掌握陆地环境地域分异规律的形成和表现;

4、学会应用地域分异规律,评价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活动。

(引入2)今年暑假出去旅游了吗?肯定有不少同学出去旅游了!应该也拍了不少照片吧!我从我的朋友圈里找了一些照片分享给大家!

(学生欣赏照片)海南三亚、南山竹海、哈尔滨白桦林、北京树林茂密的高尔夫球场、内蒙古希拉穆仁草原、新疆塔克拉玛干沙漠。

(过渡)植被是地理环境的一面镜子,我们来对比两张照片的植被类型有什么不同呢?一张是草原,一张是森林,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差异呢?我们一起来看地图(可能会回答热量、水分、气候,师往前引导),找到这两个位置。

总结:不同的热量和水分会形成不同的气候类型—出现不同的植被和土壤—最后形成自然带。

(过渡)有关自然带的分布图你掌握了多少?我们来检测一下

1.我们先一起来说一说气候类型(齐说)

2.(先在黑板上画好框,学生填写1-5,6-10)请两位同学上黑板写出气候类型对应的自然带,其他同学完成活动1的填图。

(过渡)我们一起来回忆下之前看到的图片,有海南的三亚,它的自然带是什么呢?、江苏南山竹海,它的自然带是什么呢?哈尔滨白桦林,它的自然带是什么呢?(再次复习自然带)从热带季雨林带—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温带落叶阔叶林带的变化体现了什么分异规律呢?

(生: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请同学们思考这种分异规律的形成基础是什么呢?形成原因呢?分布特征(引导学生到板图,指图什么方向更替、什么方向延伸呢?接着师画图表示东西延伸,南北更替)?典型地区(复习低纬度、中纬度、高纬度)?

(过渡)有一位北京的朋友今年暑假自驾去了新疆,下面是他拍的一些照片,从北京出发,是什么自然带呢?向西到内蒙古草原,是什么自然带呢?最后到达新疆塔克拉玛干沙漠,是什么自然带呢?从温带落叶阔叶林带到温带草原带到温带荒漠带又体现了什么分异规律呢?(生答: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请同学们思考这种分异规律的形成基础是什么呢?形成原因呢?分布特征(引导学生到板图得出特征,师画图表示南北延伸、东西更替)?(根据特征找出典型分布地区)典型地区?

(当堂练习)例1-3下面我们通过解题探究来巩固这两种分异规律。

(学生说)你是怎么分析的?解题思路。例1通过自然带确定要找的是地中海气候,对应图中去找。例2学生分析解题思路。判断沿途的气候类型,得出对应的自然带

(过渡)同学们有没有爬过高大的山体,像黄山、庐山等,在爬到山顶时能明显感受到气温有什么变化吗?为什么呢?--海拔变高,气温变低。好!我们来看这座山,植被从山脚到山顶为什么会不一样呢?--气温、水分不同。导致不同的原因是海拔变化。这种从山脚到山顶的植被变化体现了什么分异规律呢?

有关山地的垂直地域分异规律我们要解决三个问题。

第一,关于垂直自然带数量问题。

1.第一种情况,两座山海拔相同,纬度不同,自然带数量有什么差异呢?--纬度越低,自然带数量越多。

2.第二种情况,两座山纬度相同,海拔不同,自然带数量有什么差异呢?--海拔越高,自然带数量越多。所以,影响自然带数量的因素有3个。

第二,关于垂直自然带分布特点。

第三,关于雪线高度问题。影响雪线的因素:降水、气温。

(当堂练习)例4

(结束)最后用3句古诗结束今天的课程。

请说出以下诗句反映了哪种地域分异规律:

1.“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2.“橘生淮南则为橘,橘生淮北而为枳。”

3.“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高中地理课件【篇2】

第三单元 产业活动与地理环境

第一节 农业生产与地理活动(教案)

一、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主要有影响农业区位的因素、农业的地域类型和农业生产对地理环境的影响三个模块组成,这三个模块的内容之间看起来直接的联系并不是十分的明显,但教师在实施教学的过程中要通过讲授说明它们之间彼此并不是相互割裂的关系,而是有机结合的一个整体知识,其中“影响农业的区位因素”教材中仅仅是以一幅图片和简短的文字内容来作了介绍,但是在整个这一节内容中占有的地位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后面的两部分内容尤其是 “农业的地域类型”是以此内容作为铺垫的,故在设计教学的时候要将其作为一个重点和难点内容对待,要仔细分析影响农业区位的三大因素和各个因素中的子因素对农业生产产生的具体影响,尤其是在发展中国家生产力水平较低的情况下,自然条件是一个最重要的条件;而在发达国家生产力水平较高,市场发育程度完善的情况下,社会经济条件和技术条件则对农业生产产生的影响较为明显,要注意这两者的不同。第二部分 “农业的地域类型”只是从当今世界存在的十余种农业地域类型中选取“热带迁移农业”、“水稻种植业”和“混合农业”三种来讲述,这三种农业地域类型分别具有占有土地面积广阔、涉及人口众多和发达国家的主要农业生产方式的特点,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活动”中介绍的 “美国商品谷物生产”的内容主要让学生通过读图分析,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式达到学生对此内容的简单了解即可。第三部分“农业生产对地理环境的影响”一段,提出了农业生产过程中出现的主要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已经严重威胁到了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和人类的生存环境,所以也要花相当的时间来进行仔细的分析,如,“在干旱半干旱地区的灌溉农业,由于采取不合理的灌溉方式,会导致土壤的盐渍化”如果不对此内容进行板图的演示,仅一带而过,学生将无法搞懂这一内容。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农业生产的概念、特点、影响因素。

2、在理解影响农业区位因素基础上能具体分析家乡农业生产特点的形成条件、家乡农业的发展变化及其原因。同时了解其他主要的农业地域类型。

3、结合实例,说明农业生产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二)、过程与方法

1、在教师引导下探究——影响农业生产的区位因素主要有哪些?

2、合作学习的过程:农业生产的区位因素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具体表现。

3、个别探究的过程:以寿光蔬菜基地为例 ,探究其建设的区位优势。

4、思维碰撞的过程:全班交流、讨论学习成果、相互质疑与辨析。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认识农业生产对地理环境影响的两重性(有利、不利)。

2、通过对于重要农业地域类型的分析,形成因地制宜,合理利用资源的观念。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农业生产的特点、影响因素及对地理环境的影响。主要农业地域类型的特点及形成条件。

难点:农业生产特点的形成、影响因素,主要农业地域类型的特点及形成条件。

四、学情分析

高一的学生属于平行分班,没有实验班,农村学生对农业生产活动比较熟悉,将知识系统化、地理术语专业化即可。

五、教学方法

实例分析法、归纳法、图示法

六、课前准备

1.学生的学习准备:预习课本知识,完成学案。

2.教师的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制作,课前预习学案,课内探究学案,课后延伸拓展学案,城市图片。

3.教学环境的设计和布置:四人一组,准备探究学习。

七、课时安排:1--2课时

八、教学过程

(一)预习检查、总结疑惑

检查落实了学生的预习情况并了解了学生的疑惑,使教学具有了针对性。

(二)情景导入、展示目标。

“明前龙井”为什么在日本种不好?多媒体环境下的师生讨论:影响农业生产的区位因素主要有哪些?它们对农业生产的影响表现在哪里?

(三)合作探究、精讲点拨。

(一)影响农业的区位因素

学生活动:研读教材,了解农业的定义及特点。

定义:农业是人类利用动植物的生长和繁殖来获得产品的物质生产活动。

特点:(1)地域性;(2)季节性和周期性。

师生互动:(探究)下列各地所从事的农业生产活动与哪些因素有关。(主导)

(1)华南的双季稻种植。(热量)

(2)上海郊区的乳畜业。(市场)

(3)杂交水稻单产大幅度提高。(良种)

(4)美国一个大型农场只需少量农业工人。(机械)

(5)产自阿根廷的牛肉,出现在欧洲人的餐桌上。(交通)

(6)江南丘陵的茶树,黑龙江的大豆生产。(土壤)

学生活动:不同的历史阶段影响农业的区位的主导因素是不同的,学生分成两组,一组代表古代农民,一组代表现代农民。(结合图3-1-2,引导学生逐项进行分析,必要时教师补充部分背景知识。

归纳总结:

气候:对农业区位的影响极大。特别是光热条件

与农作物种类的分布、复种制度和产量关系最密切

自然条件 地形:既影响农业类型和结构,也影响农作物的垂

直分布

土壤:对农作物的种类和产量影响很大

灌溉水源:是天然降水的补充,对农业发展

起保障作用,尤其在干旱地区。

市场决定了农业生产的类型和规模

社会经济条件 便利的交通是商品农业的必要条件

政府和国家政策会直接影响或干预农业的发展

劳动力的数量、素质和生产习惯都对农业有较大的影响

冷藏

良种

科技条件 化肥

机械

师生互动:打开知识窗《农业区位论》引导学生读课本

(1)说出农业区位论的含义。

(2)说出农业区位论的理论内容。

(①假定一个大平原中央只有一个城市,也就是唯一的市场,并与周围的农业地域组成一个孤立的区域。该地区自然、技术、交通条件等都相同,则离城市越远,农产品越高;越接近城市地价或租金越高,农民的选择应是带来纯收益最高的那种农产品。因此,农业布局形成以此城市为中心的三个同心圆地带。

②同现代农业区位的差别:现代农业区位论除了考虑市场距离以外还考虑自然、社会、政策等因素对农业布局的影响,并注意农业区域优化组合,为农业科学决策提供依据。)

学生活动:阅读课本的活动内容,找出寿光蔬菜生产基地建设的区位优势并回答。

(1)自然条件方面:①温带季风气候,光照充足,雨量适中。②地下水源丰富。

③地势平坦,土壤肥沃。

(2)社会经济方面:①水陆交通便利。②国内外市场广阔。③当地政府政策的支持。

④种植蔬菜的历史悠久。

(3)农业技术条件:20世纪80年代,寿光解决冬暖大棚生产夏季蔬菜的技术难题,推动了蔬菜的生产发展。)

(二)农业的地域类型

承转:通过学习农业区位选择的基本原理,了解农业生产受多种因素的制约,从而形成了许多不同的农业地域类型。

师生互动:引导学生读书,说出农业地域类型的概念。

学生活动:学生阅读图3-1-5,"世界农业地域类型的分布",使学生了解世界农业地域类型很多,知道有哪些,分布的大体范围在哪里。

(热带迁移农业、水稻种植业等12种)

学生活动:研读教材,分析热带迁移农业对生态环境造成破坏的原因。认识热带迁移农业对当地自然环境的影响。

教师归纳:

学生活动:读图3—1—8“世界水稻种植业的分布”,找出世界水稻种植业主要分布区。(东亚、东南亚和南亚)

学生活动:结合水稻的特点和世界水稻种植主要分布地区的地形条件、气候条件、人口条件,讨论并归纳出亚洲水稻种植业的区位条件。

归纳总结:

区位因素

区位优势

气候 全年或夏季高温多雨

地形

集中分布在平原丘陵地区,地势平坦

土壤

土层深厚土壤肥沃

水源 水源丰富

社会经济条件 劳动力

为劳动密集型农业。东亚、东南亚、南亚人口稠密劳动力丰富

市场 是世界上人口最密集的地区,人均耕地少,粮食需求量大

生产习惯食物偏好 历史悠久的种植史,稻米是人们喜爱的主要粮食

学生活动:研读教材并结合学案中所给材料填写传统水稻种职业的生产特点

科技水平 机械化水平 单位产量 商品率

经营规模 水利工程量

学生活动:参照水稻种职业学习过程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澳大利亚混合农业地域类型

(1)分布于澳大利亚的 部和 部,生产方式为种植 和

放牧 相结合

(2)澳大利亚小麦——牧羊带的生产优点有哪些?

归纳总结:

1、形成良性生态系统

(1)、.农场的土地交替种植小麦、牧草或休耕,充分保持麦田的肥力

(2)、.种植的饲料饲养绵羊,羊粪可成为麦田的肥料

2、有效的合理安排农事活动

小麦的耕作活动和牧羊活动在一年内交替进行

3经济收入比较稳定

农民可根据市场需求决定多种植小麦还是多牧羊,农业生产具有很大的灵活性和对市场的适应性.

承转:农业生产在改变人类食物来源和结构的同时,也强烈地改变着环境。请同学们举例说明农业生产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有哪些?

总结如下:砍伐森林——生物多样性破坏

过度放牧——草场退化,甚至荒漠化

不合理灌溉——土壤盐渍化

大量施用化肥——土壤板结

广泛使用农药——农产品和土壤受污染

教师归纳:

有利影响:合理的农业生产,使土地利用更加合理,并且为我们提供衣食来源。农业生产技术的改进大大增加了农作物的产量。

不利影响:不合理的农业生产,可能导致自然环境被破坏,引起土地荒漠化、水土流失、土壤污染等

(四)反思总结,当堂检测。(见学案)

(五)发导学案、布置预习。

今天这节课,我们已经学习了农业生产与地理活动,在下一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工业生产与地理活动。这节课后大家可以先预习这一部分,对这节课有一个感性认识。并完成本节的课后练习。

设计意图:布置下节课的预习作业,并对本节课巩固提高。

九、板书设计

农业生产与地理环境

一、影响农业区位的因素

1、农业概念的特点

2、影响农业区位的因素:自然、社会经济、农业技术

3、农业区位因素的主导因素是变化的

4、农业区位论

二、农业地域类型

1、概念

2、热带迁移农业对环境的影响

3、水稻种植业的分布、区位条件、生产特点

4、混合农业的生产优点

三、农业生产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十、课堂小结

用区位分析法分析农业地域类型的一般步骤:

首先明确分布地区,其次依据所学知识和资料从自然和社会两方面分析其形成的条件,最后从生产结构、经营方式及科技应用等方面归纳其生产特点。

十一、学案设计(见下页)

第三单元 产业活动与地理环境

第一节 农业生产与地理活动(学案)

课前预习学案

一、预习目标

1.了解影响农业的区位因素及其区位因素的变化

2.读图3—1—5了解农业地域类型的多样性

3.知道热带迁移农业对环境的影响

4.了解水稻种植业的主要分布区 、有利区位条件及生产特点

5、了解混合农业的主要分布、形成区位条件及生产优点

二、预习内容

(一)影响农业的区位因素

1、农业的概念

2、农业生产有什么优点

3、影响农业区位的因素有哪些

4、举例说明随着社会的进步,社会经济条件和农业技术条件对农业区位的影响发生着怎样的变化

(二)农业的地域类型

1、农业地域类型的概念

2、读图3—1—5,世界农业地域类型分布图,了解世界农业地域类型的多样性

3、热带迁移农业的分布,生产过程,对环境的影响

4、水稻种植业的主要分布区,生产特点,有利得区位条件

5、混合农业的主要分布,形成条件,生产优点

(三)农业生产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有利影响:

不利影响:

三、提出疑惑

同学们,通过你的自主学习,你还有哪些疑惑,请把它填在下面的表格中

疑 惑 点 疑 惑 内 容

课内探究学案

一、学习目标

1、了解农业区位因素,理解各因素对农业区位的影响。

2、掌握主要农业地域类型的特点,并能够分析农业生产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3、通过本地区的具体案例,分析影响农业区位的具体因素。

4、学会判断农业地域类型,并能分析其形成条件。

5、树立农业生产与地理环境二者协调发展的观念。

学习重难点:

1.影响农业生产的因素。

2.农业地域类型的分析。

二、学习过程

(一)影响农业的区位因素

1、农业的定义

2、农业生产活动具有 、 和 等显著特点

3、影响农业的区位因素:自然因素主要有 、 、 、 。

社会因素主要有 、 、 、 、 、 。

技术因素主要有 、 、 、 等

4、随着社会的进步 和 条件对农业区位的影响越来越突出,例

如 扩大了农产品的销售范围。

5、阅读课本的活动内容,找出寿光蔬菜基地建设的区位优势

自然因素 、 、

社会经济因素 、 、 、

农业技术因素

(二)、农业地域类型

1、农业地域类型的概念

2、读图3-1-5“世界农业地域类型的分布”,世界上有 种主要的农业地域类型,它们分布的大体范围在哪里?

3、热带迁移农业是一种怎样的生产方式?对生态环境造成破坏的原因是什么?

4、水稻种职业

(1)读图3-1-8世界水稻种植业分布图。说出水稻的主要分布区在哪里?

(2)从地形,气候,人口等方面归纳影响传统水稻种植业区的有利区位条件。

区位因素

区位优势

社会经济条件

(3)依据所给资料,说出传统稻作业的生产特点

科技水平 机械化水平 单位产量 商品率

经营规模 水利工程量

5、现代混合农业——以澳大利亚的现代混合农业为例

(1)分布于澳大利亚的 部和 部,生产方式为种植 和放牧 相结合

(2)澳大利亚小麦——牧羊带的生产优点有哪些?

(三)、农业生产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1、农业生产如果能保持 农业土地等资源就可以为人类持续利用,但人类若 为目的,不顾 违反 ,单纯谋求短时间内的 ,可能会导致 、 、 、 等问题。

2、砍伐森林会引起 ,过度放牧会引起 ,

不合理灌溉会引起 ,大量使用化肥会引起 ,

广泛使用农药会引起

三、反思总结

四、当堂检测

1.农业生产的对象是( )

A.土地 B.农产品 C.土壤 D.动植物

2.我国糖料作物“南蔗北甜”的分布体现农业生产的( )

A.地域性 B.季节性 C.商品性 D.周期性

3.我国东南丘陵适宜种植茶树,最主要的区位因素是( )

A.市场 B.土壤 C.地形 D.水分

4.冬季我国南方四川、广东的蔬菜能大量供应北方,主要取决于( )

A.市场区位及变化 B.北方人口众多

C.交通运输条件的改变 D.国家政策支持

5.最终决定农业生产类型和规模的是( )

A.决策 B.交通运输 C.科技 D.市场

6.荷兰的鲜花装点着世界许多城市,使鲜花市场扩大的区位因素是( )

①气候 ②交通运输 ③政策 ④科技

A.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7.对农业区位影响最为突出的是( )

A.市场区位及需求的变化 B.政府的计划

C.农业机械的改进 D.农民的法律意识

8.下面四幅图分别表示我国南疆的棉花、松嫩平原的甜菜、山西五台山一带的垂直农业、美国的农业区域专业化生产形成的主导因素,下列排序正确的是( )

A. ①棉花 ②甜菜 ③垂直农业 ④区域专业化

B. ①甜菜 ②棉花 ③区域专业化 ④垂直农业

C. ①棉花 ②甜菜 ③区域专业化 ④垂直农业

D. ①甜菜 ②垂直农业 ③棉花 ④区域专业化

9.亚洲发展水稻种植业的优势条件有( )

①大面积可供开发的土地 ②夏季高温多雨或终年高温多雨的气候 ③人口稠密,劳动力丰富 ④便利的交通运输

A.①③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10.读图回答问题。图中所示是黄土高原地区农业生态恶性循环示意图,请按因果关系推理,选择下列适当环节内容的代表字母,填入图中适当的空白方框内(每一个字母限用一次)。

A.土壤肥力衰退

B.毁林开荒

C.旱灾加剧

D.毁草开荒

E.土地破碎

F.粮食单产下降

课后练习与提高

1.我国珠江三角洲的基塘生产是一种新颖的( )

A.自给农业 B.种植农业 C.种植园农业 D.混合农业

2、农作物种类的分布、复种制度和产量关系最密切的自然条件是( )

A、光热 B、水源 C、地形 D、土壤

3、限制新疆绿洲农业生产的主要因素是( )

A、气候 B、水源 C、地形 D、土壤

4、从土壤条件来分析,农业发达的地区多在( )

A、广泛分布红壤的地区

B、广泛分布盐碱土的地区

C、肥沃的冲积平原

D、黑土分布广泛的温带草原

5、我国东南丘陵适宜种植茶树,主要区位因素是( )

A、市场 B、地形 C、土壤 D、水分

6、东京鲜花市场上,有荷兰与中国的鲜花,中国的竞争优势有

A、运费少 B、质量高

C、科技含量高 D、生产资料投入多

7、关于影响农业生产的区位因素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一般说来,社会经济因素是最稳定的因素

B、因为自然因素可以改造,所以任何地区都能发展种植业

C、城市周围农业生产的重点主要是粮食、蔬菜、肉、蛋奶以及园艺业

D、我国商品性农业生产基地建设与政府政策有关

8、目前,农民调整农作物的品种和规模时主要考虑( )

A、气温和降水的变化

B、交通运输条件的变化

C、市场需求的变化

D、流动人口的变化

9、关于农业分类的提法,正确的是( )

A、种植业和畜牧业的区别是依据农业生产对象

B、粗放农业属于畜牧业

C、种植业都属于密集农业

D、我国当前农业是以商品农业占优势

10、农业技术经济因素包括( )

①劳动力②技术装备③生产技术④种植制度

A、①②③④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

11、不同的农业生产活动对劳动力的要求是不同的,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①经济作物对于劳动力的需求大于粮食作物②粮食作物对于劳动力的需求大于经济作物

③水稻种植的劳动力需求大于小麦种植④小麦种植的劳动力需求大于水稻种植

A、①③ B、①④ C、②④ D、③④

12.地球公转速度最快时,澳大利亚的混合农业的农民正在( )

①剪羊毛 ②收割小麦 ③犁地 ④放牧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②④

13.澳大利亚混合农业的显著优点是( )

①农业生产有很大的灵活性及对市场的适应性 ②机械化水平高 ③交通运输便利

④农场是一良性的生态系统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14.墨累—达令盆地混合农业区,需改造农牧业发展的限制条件是( )

A.土壤条件 B.气候条件 C.地形条件 D.灌溉条件

15.有关美国和澳大利亚在农业方面的叙述,正确的是( )

①两国都是世界上主要的商品谷物生产国 ②澳大利亚农业生产的混合经营方式很突出,而美国实行专业化生产,没有混合农业生产区 ③两国都是世界主要的'小麦、羊毛出口国

④两国主要商品农业区都是地广人稀的地区

A.②③ B.②④ C.①④ D.①③

16.世界上的水稻生产主要分布在( )

A.东亚、东南亚和南亚季风区 B.气候温和湿润的欧洲西部地区

C.农业机械化程度高的美国和加拿大 D.全年高温多雨的东南亚热带雨林地区

17.读下面“某城镇周围农业区位安排图”,回答下列问题。

(1)B、E两地,何处种蔬菜更合理_________,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

(2)麦田在D地,苹果园在A地是否合理_______,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

(3)本城镇今后农业发展以花卉种植为主要部门是否有可能____________________,理由是______________。

18.读“浙江西部某山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该地粮食作物主要是________________,经济作物主要是________________,该地种植上述农作物有利的气候条件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该地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前,农民经济收入低且生态遭到严重破坏,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后,该地在发展农业的同时还发展了加工业,请列举两个以上加工工业部门________________。此类加工业兴起的主导因素是

A.原料 B.市场 C.技术 D.动力

(4)最近,该地茶叶遭遇“绿色壁垒”,出口受阻。你认为还需要加强哪些方面的工作?(至少答出两点)

高中地理课件【篇3】

○知识点三:发展中的民族工业

学生阅读课本P40页图7.43印度矿产资源、棉花、黄麻和工业的分布

○本节小结:

本节知识要点:

(一)世界文明古国

(二)农业发展与人口压力

1.发展农业的自然条件

2.农作物分布与自然条件的关系

3.农业发展快,人口压力大

(三)发展中的民族工业

1.矿产资源:煤、铁、锰

2.工业部门:采矿、纺织、电力、钢铁、机械

3.工业分布与原料产地的关系

(四)主要城市

新德里——首都,全国铁路交通中心

加尔各答——最大城市,重要海港,麻纺织工业中心

孟买——一最大海港,棉纺织工业中心

本节学法指导:

高中地理课件【篇4】

能力目标:

通过看图,抓住事物的特征,增强学生的读图能力

通过对旅游资源特性的学习,培养学生对优美自然资源的认识,并进一步提升学生的文化内涵。

情感目标:

通过对旅游资源的分类和特性的理解,让学生进一步树立热爱、爱护和合理开发自然资源的观点。

培养学生发现自然美、欣赏自然美的情趣,激发他们对自然科学和个人美的追求志向。

通过学习,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

重点:旅游资源的定义、分类、特性。

难点:旅游资源的特性。

教学方法:启发式教学与讨论相结合。

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导课

观看PPT

老师:同学们,看了这些图片之后你会有一些什么发现呢?这些图片都是我国的一些比较著名的景点,有的是自然景色,有的是古代建筑,有的是一些民族节日。这些都是旅游资源。能给我们带来美的感受,同时也可以为国家经济发展做出贡献。那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什么是旅游资源,以及这些旅游资源都有些什么特性,再给这些旅游资源分一个类。

上课

老师:首先,我们来学习一下什么是旅游资源,大家先说一说你觉得,什么是旅游资源。

(同学回答)

老师:同学们说的很好

一、旅游资源的内涵

1.旅游资源的概念:

老师: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中,凡能对旅游者产生吸引力,可以为旅游业开发利用,并产生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各种事物和因素,都可视为旅游资源。那旅游资源的形成需要哪些必备的条件呢?

2.旅游资源的形成必须具备的条件:

老师:一是对旅游者具有一定的吸引力,能使旅游者得到一定的物质享受和精神满足;二是具有一定的经济、社会、文化价值,能给旅游业带来一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只有同时具备两个条件的事物才能被称为旅游资源。

下面同学们讨论一下,你认为旅游资源的形成,最重要的原因是什么?(2分钟)

(同学回答)

3.旅游资源形成的核心:对旅游者的吸引力。

老师:旅游者之所以愿意去某地旅游,是因为那里的环境对他们具有吸引力。这种吸引力可能是自然因素,也可能是文化因素、社会因素或其他任何因素,也可能是上述多种因素兼而有之。现在,我们来分组讨论下面的题。

活动1:

有人认为旅游资源就是“旅游者参观游览的地方”,或者更具体地说,是“自然风光加上文化古迹”;还有人认为,旅游资源是指“凡能达到娱乐目的的一切自然资源和文化资源”。这些说法是否全面?为什么?

点拨:这些说法都不够全面。能吸引游客来观光、游览、休闲、度假、健身、体育、疗养、宗教、商务公务洽谈、会展、购物、修学、探险、探秘以及其他各种活动,并且具备旅游开发利用条件的事物和现象,都成为旅游资源。

二、旅游资源的类型。

老师:根据旅游资源的本质属性,划分为自然旅游资源和人文旅游资源两种类型。看下图。

通过读图,我们应掌握以下知识:

①自然旅游资源,又称自然景观,主要有地貌、水文、气候、生物等要素组成,其中地貌要素处于相对重要的位置,大多数自然风景区都离不开地貌构景的作用。

作用:对探险猎奇、游乐、疗养等方面的旅游有重要意义。

②人文旅游资源,又称人文景观,主要包括古人类遗址、古建筑、宗教文物、民俗风貌等,其中建筑景观是人文风景区构成的重要标志。

作用:更多地表现在教育性(知识的、文化的)旅游方面的意义。

老师:下面同学们分组讨论,并每组给出不同类的旅游资源的例子至少一个。

(小组代表发言)

点拨:自然景观的地文景观,如路南石林,水域风光,如杭州西湖,生物景观如黄山迎客松,天象与气候景观,如黄山云海。

人文景观的遗址遗迹,如北京故宫,建筑与设施,如苏州园林,旅游商品,如景德镇陶瓷,人文活动,如傣族泼水节。

老师:很多旅游资源是自然旅游资源和人文旅游资源的综合体。杭州西湖就是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的结合典型。

我们发现许多旅游资源都是自然和人文因素综合体。旅游资源与地理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地理环境烘托和造就了旅游资源。在自然景观中,为便于游人观赏,要修建交通、住宿、餐饮、观赏等建筑;前人的游览也会留下文化术景观(碑刻、字画等)。而人文景观无不与当地的自然环境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并且很多人文景观所处的自然环境本身就具有游览价值。例如,我国的泰山就是人文景观丰富的自然风景区。

活动2:

“活动”的目的:使学生能区别自然旅游资源和人文旅游资源。有利于加深前面所学的旅游资源内涵和类型的认识。

列出当地有哪些自然旅游资源,哪些人文旅游资源?

(学生发言)

点拨:就山东荣成而言,自然旅游资源有成山头、花斑彩石、海驴岛、槎山等,人文旅游资源有圣水观、法华寺、天后宫、西霞口野生动物园等。

谈谈自然旅游资源与人文旅游资源有哪些区别和联系?

(学生发言)

点拨:自然旅游资源是天然形成的自然事物和现象。自然旅游资源的形成历史,往往可以追溯到地质历史时期,以千百万年计算,一经形成,相对比较稳定,变化比较缓慢。自然旅游资源的体量一般较大,往往以构景地貌(如花岗岩构景地貌、喀斯斯特构景地貌、丹霞构景地貌等)作为构架,一般分布在野外。自然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功能主要集中在观光生态、探险、度假、体育等旅游领域。人文旅游资源是人类文化创造的人文事物和现象。人文旅游资源的形成历史相对自然资源较短,容易发生变化,也容易遭受天灾人祸的破坏,因此应重视濒危人文旅游资源的抢救和保护。人文旅游资源体量一般较小,要延长游客滞留时间比较困难,多集中在城市和其他居民点。人文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主要集中在游览、生态、探秘、修学、休闲、度假、商务、会展等旅游领域。

YJS21.cOm更多幼师资料小编推荐

初中地理课件系列


俗话说,手中无网看鱼跳。。在幼儿园教师的平时工作生活中,会经常需要提前准备参考资料。资料的定义范围较大,可指代生产资料。有了资料,这样接下来工作才会更上一层楼!所以,你有哪些值得推荐的幼师资料内容呢?推荐你看看以下的初中地理课件系列,欢迎阅读,希望你能够喜欢并分享!

初中地理课件【篇1】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正确认识世界的国家及其特点,理解世界地理区域划分的意义,并能够在世界政区空白图上填注出主要国家的名称。

2.使学生能够科学地表述正确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原则,树立世界各国平等相处,求得共同进步与发展的观念。

3.使学生能够在世界政区图上查阅出世界的主要国家,并学习运用图表分析地理事物的能力。

【教学难点】

南北对话和南南合作。

【教学重点】

1.世界各国一律平等,在国家交往中应遵守和平共处五项基本原则。

2.地图上国界的表示方法。

3.学习阅读世界政区图、人口柱状图及其经济扇形统计图。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明确任务

1、情境导入

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对于世界的地形,气候,居民都有了一定的了解。今天这节课就让我们走进世界的国家。

1、设问:你知道世界上有哪些国家呢?(学生自主回答)(过渡)世界上的国家很多,它们在很多方面都存在着差异

2、出示教学目标:

1、了解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划分的依据,认识世界上的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分布

2、对比分析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差异及原因

3、能从经济领域说明国际合作的重要性

二、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学生自主学习了世界上陆地面积前六个国家,还学习了其它一些的地区,学习了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的划分依据及发展水平差异,了解了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的地区分布特点;明确了加强国际合作的重要性,初步形成了一种全球化意识。

三、展示反馈,评价提升

电脑展示《世界政治地图》,结合课本知识完成下列各题。

1..教师用鼠标点击主要的`发达国家,让学生说出这些发达国家的名称,并引导学生观察

这些国家分布的大洲。人们为什么要用一个“北”字来概括发达国家的分布大势呢?(因为这些国家中、除澳大利亚和新西兰位于南半球以外,其他国家都位于北半球,所以把发达国家称之为“北方”。) .2·1·c·n·j·y

2.教师用鼠标点击主要的发展中国家,让学生说出这些发展中国家的名称,并引导学生

观察这些国家分布的大洲。人们为什么要用一个“南”字来概括发展中国家的分布大势呢?(因为发展中国家位于南半球和北半球的南部,因此把发展中国家称之为“南方”。)

四、拓展延伸,巩固提高

发展中国家比发达国家经济落后的原因

学生讨论……

教师总结:发展中国家比发达国家经济落后的原因有许多方面,其中有历史上发达国家长期对发展中国家的侵略和剥削,大量资源的掠夺等等。但是,随着全球经济的快速发展,许多发展中国家抓住机遇,通过经济改革、加强与其他国家的合作与交流,实现了经济的快速发展,缩短了与发达国家的差距,甚至在一些领域超过了一些发达国家,如中国的航空业、核工业等。

教师过渡: 尽管世界存在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但随着全球化的加深,各国的经济、文化交往越来越密切,很多产品的生产不再是一个国家完成,而是有多个国家协作完成的。

五、归纳与总结

本节课首先学习了世界上陆地面积前六个国家,还学习了其它一些的地区。我们学习了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的划分依据及发展水平差异,了解了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的地区分布特点;明确了加强国际合作的重要性,初步形成了一种全球化意识。希望大家多关心国际时事、国际热点问题,进一步加深对国际交流和合作、发展的认识。

【作业设计】

课本习题及导学方案

【板书设计】

第七章 发展与合作——经济全球化

一、国家与地区

二、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

三、合作与发展

初中地理课件【篇2】

教学目的:

1.使学生了解土地资源的利用类型;

2.使学生了解土地资源的分布大势;

3.使学生了解土地资源的利用和保护。

教学过程:

一、土地资源的利用类型

【提问】

1.请同学们想一想,土地有什么用途?

2.读某县土地利用图,根据图例说出这个县有哪些土地利用类型?

【总结】土地资源的利用类型分为:耕地、林地、草地、建筑用地。

二、土地资源的分布大势

【读图】“世界土地资源利用图”、“世界地形图”、世界自然带图”

【提问】

1.耕地主要分布在哪些地区?

2.为什么面积较大的耕地多分布在温带平原及大河流经过的地区?

3.目前哪几个自然带仍保留有大片原始林地?

4.世界上草原面积广阔的地区分布在哪两个自然带内?

【总结】

耕地:主要分布在温带平原和大河流经地区

林地:主要分布在温带森林和热带雨林地区

草地:主要分布在温带草原和热带草原地区

温带平原气候温暖湿润,土地肥沃,土层深厚,有利于作物生长。大河流经地区,由河流带来的泥沙在大河两岸形成冲积平原,同样土质肥沃,上层深厚,而且灌溉便利,有利于农业发展。

三、土地资源的利用保护

土地抚育着人类,为人类提供了必要的生存条件。人类的衣、食、住、行都离不开土地,特别是首先人类生存离不开粮食,粮食生产又离不开耕地,而目前耕地却在不断地减少。看71页两幅漫画,说明耕减少的原因?

原因:a.人口增长、计算从1960年到1987年人口从30亿增加到50亿,假如锐地不减少,保持15.8×106km2,则人均耕地减少了多少?实际上由于人口的增加,大量建房、修路,使耕地日益减少

b.水土流失,沙漠扩大。近年来,各国正积极采取有效措施,保护土地资源。

初中地理课件【篇3】

教学目标:

1、利用地图说明全球海陆分布特点,记住海陆面积比例

2、运用地图判别大洲、大陆、半岛、岛屿及大洋、海和海峡

3、在世界地图上说明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名称、位置、轮廓和分布特征

重点和难点:

1、全球海陆分布特点

2、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分布

教学准备:

1、小地球仪

课时安排:1.5课时

教学过程:

师生活动教学提示与建议

第一时:

导入:

世界上第一个乘坐宇宙飞船进入太空的人是谁?

(原苏联的宇航员加加林)

他到了太空,回头看到我们生活的地球,是怎么样的?

(地球上大部分都是水,在太空中地球是如此的蔚蓝美丽)

提出问题:

那么地球表面的海洋和陆地到底是如何分布的呢?今天老师就和同学们一起学习世界大洲和大洋的知识

板书:一、世界海陆分布特点

1、人类对地球面貌的认识过程

对地球面貌的探索,人类经历了漫长的历程,其中有许多著名的探险家为人类认识世界做出了杰出的贡献。下面就请各组派一名代表向大家介绍一些具有代表性的人物及他们对人类所作的贡献。

(学生介绍的过程中用向学生提供古“丝绸之路”路线、郑和下西洋路线、哥伦布及麦哲伦航行路线等示意图)

学生分组活动:

1、丝绸之路 2、马可波罗游记 3、郑和下西洋 4、哥伦布地理大发现 5、麦哲伦环球航行

(学生互相评价)

(1)组织活动

①指导学生用准备好的线绳把地球仪平分成任意两个大小相等的半球,比较海洋和陆地面积的大小

②指导学生先把地球仪按自转方向转动,闭上眼睛,让地球仪停止转动后用一个手指随意按住地球仪的任意部位,然后统计分别陆地和海洋的人数并计算所占的比例。

(2)但是,由于我们只有40多人,所以我们算出的海陆面积是不准确的,那么根据科学家的计算,海洋和陆地各占全球面积的多少呢?

(出示教材图2.2“世界海陆面积比较”)

学生活动

得出结论:地球上海洋的面积大于陆地的面积

按照要求参与活动,计算出陆地和海洋的比例

学生回答

71%为海洋,29%为陆地。概括说就是“七分海洋,三分陆地”

板书:2、全球海陆分布比例

(3)问:所以加加林在太空中看到地球时认为它应叫什么?

提问:

同学们,你对地球的名称有什么看法?

(鼓励学生)(水球)

(这是由于古人当时并不了解地球的整体面貌,不知道地球表面水体面积大于陆地面积的结果;人们已经叫了那么长时间的“地球”了,没必要再改成“水球”。)

提问:

这七分海洋、三分陆地均匀地分布于地球表面吗?显然不是。看手中地球仪,南北半球海洋和陆地的分布有何不同?

(展示南北半球图及南北半球海陆分布比例,帮助学生总结海陆分布特点。)

板书:3、世界海陆分布特征

学生活动:

观察地球仪说明,并总结出海陆分布的特点为:世界海陆分布很不均匀,陆地集中分布在北半球,海洋大多分布在南半球。

板书:二、七大洲和四大洋

七大洲:

亚洲、非洲、北美洲、南美洲、南极洲、欧洲、大洋洲

四大洋:

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

1、(展示世界海陆分布图)从地图上看,全球的陆地都被海洋围着,并被分割成几块面积广大的部分和许多面积较小的部分;面积广大的海洋也被陆地分割成几大片。我们经常听到大洋、大陆、半岛、岛屿、海、海湾、海峡等众多的称谓,究竟是怎么回事?请看图(用展示某地区的立体示意图和平面轮廓图,两图均标注注记),自学上述地理名词的意义

2、我们把大陆与它周围的岛屿合起成为大洲。看教材图2.6“大洲和大洋的分布”回答:

①世界上有哪几大洲和哪几大洋?

②太平洋、北冰洋沿岸各有哪几个大洲?

(太平洋沿岸有亚洲,大洋洲,南极洲,南美洲、北美洲;北冰洋沿岸有亚洲、欧洲、北美洲。)

③东半球主要有哪几个大洲?

(大洋洲、亚洲、欧洲、非洲)

④西半球主要有哪几个大洲?

(南、北美洲)

⑤赤道横穿哪几个大洲的陆地

(南美洲、大洋洲、亚洲、非洲)

⑥世界上面积最大的大洲和大洋?

(亚洲、太平洋)

⑦世界上面积最小的大洲和大洋

(大洋洲、北冰洋)

⑧全部位于北半球的大洲?

(欧洲、北美洲)

⑨世界上纬度最高的大洲和大洋?

(南极洲、北冰洋)

⑩跨经度最多的大洲和大洋分别是什么?

(南极洲、北冰洋)

3、有些大洲是相连的,在世界地形图中找到这些大洲及其分界线,并把分界线描绘出。重点指导学生读2.7,找到亚、欧、非三洲的分界线,并描绘说明。

学生活动:

通过两图对比,明确其地理意义。

边查图边回答,进一步熟悉巩固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名称和分布。

巩固练习:

1、填图:在教材图2.1中填注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名称

2、绘图:在教材图2.9中,用简单的几何图形绘出亚洲、欧洲、非洲、北美洲和南美洲的轮廓,并注出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名称。

初中地理课件【篇4】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①利用地图说出印度的位置、首都、人口;

②读图分析印度气候特点,及水旱灾害频繁的原因;

能力目标:①了解印度的人口压力,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人口观,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

②根据地图和资料分析印度气候类型及水旱灾害频繁的原因,培养学生分析、

归纳总结的能力,为以后的生活服务;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①印度是世界文明古国,我们应珍惜和爱护人类的家园;在学习中形成正确的环境观和人口观;

重点:印度的水旱灾害及印度的人口特点。

难点:分析造成水旱灾害频繁的原因。

教学设计

导入新课:播放动画片《西游记》片尾曲,今天就让我和同学们随着唐僧师徒去印度看一看。

请同学汇报课前搜集到的印度的相关资料

讲授新课

展示课件印度是一个文明古国

展示课件印度在世界中的位置

提问:①印度位于我国的什么位置?南部濒临哪个海洋?

②印度位于亚洲的哪个地区?

总结:位于我国西南面,南临印度洋,位于南亚。

展示课件南亚政区图

提问:①找出印度主要的陆上临国,并说出这些国家分别位于印度的什么方位?

②读出印度的首都?

总结:印度是南亚面积最大的国家。

展示课件印度的地形

提问:①找出印度有哪些主要地形区?

②地形分布有哪些特点?

总结:西北喜马拉雅山脉,中部恒河平原,南部德干高原,绝大部分海拔在1000米以下。

过渡: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在这块古老的土地上,生活着多少印度人呢?

展示课件印度的人口增长图

提问:①20xx年印度有多少人口?

②从1951年到20xx年印度人口大约增加多少亿?

③读图分析最近印度人口增长速度是加快了还是放慢了?

讨论:阅读课本36页材料和自学材料,说一说人口增长会给印度带来什么影响?总结:人口的增长制约着印度经济的持续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改善,使粮食、土地、

水资源、环境、就业、教育等成为难题。20xx年2月15日,印度颁布新的人口

政策,希望到20xx年实现人口零增长。

展示课件印度水、旱灾害的景观图片

我们多么不希望看到这些画面!然而大自然是无情的。印度人民采取了很多措施和自然斗争,如庞大的灌溉系统、防旱贮水池等,但灾害仍不断,损失惨重。是什么原因造成印度多水、旱灾呢?

展示课件孟买各月气温和降水量

提问:①孟买各月气温有什么特点、属哪个温度带?

②孟买各月降水量分布有何规律?

③该地属于什么气候类型?

总结:印度属热带季风气候。

展示课件南亚1月、7月风向

总结:印度降水主要受季风影响

讨论:西南季风的强弱和登陆时间的早晚对印度降水多少有何影响?

总结:我们破解了印度多水旱灾害的原因,原来是西南季风搞的鬼。

角色扮演(讨论完成)

①如果自己是印度的官员,怎样才能最大程度地减少水、旱灾情?

②如果自己身处在连降大雨的印度,怎样做才能最好的保护自己?

教师小结:⒈学生快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

⒉请几个同学说出本节课的重点知识

巩固训练:课件展示

布置作业:请同学以小组为单位,画一幅简单、形象的漫画,反映人口与资源、环境和经济发展的关系,并用简单的语句提示其寓意。

初中地理课件【篇5】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认识两极地区的位置范围、气候条件、自然环境、自然资源等。

2、会用地图、景观图片和相关资料,总结归纳出两极地区的环境特点。

3、学会在以两极为中心的地图上辨别方向。

4、培养从图片中提取地理信息的能力。

(二)能力目标

1、掌握运用地图和相关资料说明某一地区位置特点的方法。

2、掌握使用两极地形图和景观图片,总结归纳两极地区气候特点的方法。

3、使用两极地区气温图表区分两极气候的特点。

4、掌握利用经纬网在以两极地区为中心的地图上判断方向的方法。

(三)情感目标

通过学习,让学生感受到科学家热爱科学、不畏艰险、勇于探索的精神,并增强他们保护两极地区环境的意识和热爱祖国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一)教学重点

两极地区的位置、气候、自然环境、自然资源等。

(二)教学难点

1、判断两极地区的方向,辨别周围环境。

2、读图理解、区分两极地区的自然环境的差异。

3、读图分析能力与技巧的培养。

三、教学突破

1、分别用南极地区和北极地区的地图,说明两极地区的位置。

2、在以两极为中心的地图上,用经纬网辨别方向和周围的环境

3、利用两极地区气温图,区分两极地区自然环境的差异。

4.利用图片等相关资料,总结、归纳两极地区的自然环境特点。

四、教学准备

北极地区图、南极地区图、两极地区气温比较图、有关阅读资料、图片、课件等。

五、教学步骤

(一)冰雪覆盖的地区

1、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请大家看一段录像,猜一猜片中展现的是哪儿的景象?(播放极地区的景象录像)

总结:这就是神秘的北极地区和南极地区,今天我们进入到这两个特殊地区,去解开它们神秘的面纱。

板书:两极地区。

2、两极地区都是被冰雪覆盖的地区,为什么呢?我们来揭示这一问题。

板书:冰雪覆盖的地区。

展示北极地区图和南极地区图。

请同学们从图中查出两极地区的位置范围和周围的大洲或大洋。(北极地区:位于北纬66.5以北,中心位置是北冰洋,周围被亚洲、欧洲、北美洲环绕。南极地区:位于南纬66.5以南,中心位置是南极大陆,周围被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环绕。)

3、引导:从纬度位置看,两极地区接受的热量多吗?试从这个方面解释两极地区冰雪覆盖的原因。(两极地区纬度高,太阳斜射,所得的太阳光热少,气温低,大部分地区冰雪终年不化,所以形成厚厚的冰雪,覆盖着陆地和大洋。)

总结:由于太阳斜射,两极地区气温

很低。都有极昼、极夜现象,这是由

地球公转引起的。

4、南北极气温比较图。

读图对比一下两极的气温值,结合课本102页有关材料,探究:在两极地区不同的气温影响下,气候和自然景观会有什么差异?(南极气候:酷寒、干旱、大风。南极景观:厚厚的冰层,附近海面有冰山,被称为“白色沙漠”和“风库”。北极气候:气温高于南极,降水多于南极,风速小于南极。北极景象:终年冰封,冰雪天地。)

板书:纬度高,气温低,冰天雪地,南极酷寒、干旱、大风。

5、引导:尽管两极自然条件恶劣,但也有生命存在,看图10.3和图10.4,说说最能代表两极的动物各是什么?(南极:企鹅。北极:北极熊。)

6、怎样在以两极为中心的地图上辨别方向?(站在南极点上,前后左右都是北方。站在北极点上,前后左右都是南方。)

7、过渡:南极远离人类的居住地,自然条件又非常恶劣,但每年都有大批的科学家前去考察,出于什么目的?带着这一问题,我们探究下一个问题。

(二)科学考察的宝地

承接过渡语,板书:科学考察的宝地。

1、阅读自学104—106页教材内容,归纳总结:南极地区有哪些自然资源?((1)有煤、铁等丰富的矿产资源。(2)储存着大量的固体淡水资源。(3)沿岸栖息着无数的海洋生物。(4)还有原始的自然环境,成为天然实验室。)

板书:丰富的自然资源。

总结:科考环境也是一种宝贵资源。为什么把南极地区称为“天然实验室”?

板书:天然实验室。

南极大陆地下的煤是怎样形成的?

原始的自然环境为科学家们进行气象、冰川、地质、海洋、生物等学科的科学研究提供了便利。根据大陆漂移学说,南极大陆原来并不在南极位置,而是位于温带地区,生长着茂密的森林,经过地质变化形成煤层。

2、展示我国科学家在南极地区考察的照片,看到这些图片,我们感到很自豪。目前,已有18个国家在南极地区建立了140多个科学考察实验站。

从南极地图上,找出中国的两个科学考察站:长城站和中山站,描述它们所在的位置。(长城站在西经60,南纬60附近。中山站在东经70,南纬70附近。)

长城站和中山站的建立时间为什么都选择在2月?(2月是南极地区气温最高的季节。)

小结:两极地区的地理位置用经纬线来确定,南极的气候与北极相反。

3、自学105页阅读材料《穿越南极》,体会南极考察队员勇于为科学献身的精神。

4、阅读课本秦大河的描述,体会极地的科考价值。

南极考察如火如荼,自读课本106页内容,说说北极科考为什么越来越频繁?(北极与南极一样,都有重要的科考价值。二战之后,又在北极地区发现和开采了石油、天然气、煤、铁等资源。)

5、总结: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不久的将来,两极地区必将为人类提供宝贵的财富。

(三)极地的保护与和平利用

1、展示日本南极捕鲸的资料。两极地区都有大量的生物资源,但都不同程度地遭到滥捕和滥杀,使两极地区的鲸鱼资源已陷于危机之中。该怎样对待两极地区的资源呢?我们以展示的资料为背景材料,分成日本方和国际社会方,两方进行辩论,在辩论中达到探究的目的。(按照日方和国际方各分成几个小组,然后以小组为单位,准备辩论材料。各组派代表发言、辩论,气氛热烈,精彩之处鼓掌欢迎。日本方的辩论中心:捕鲸是为了搞科研,鲸肉食品只是科研的副食品。国际社会方的辩论中心:进行科研并不需要每年大规模捕鲸,况且,现代科学技术并不需要杀死鲸鱼来搞科研。)

板书:极地的保护与和平利用,滥捕、滥杀。

2、总结:人类再也不能失去最后这片净土了,各国要引起重视,务必用条约的形式束缚各国。旨在保护南极环境的《南极条约》于1959年12月签订,我国于1983年正式加入。

板书:南极条约。

(四)本课小结

通过本节学习,我们认识了两极地区恶劣的自然环境和丰富的自然资源。我们了解极地地区,就是为了更合理地利用它,保护它,为人类做出应有的贡献。

初中地理课件【篇6】

【教材分析】

要分析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需要认识地球的运动规律。地球自转产生的地理现象,主要包括昼夜交替和时间差异、地表水平运动物体运动方向的偏转。本节课内容较抽象,学生缺乏足够的空间想象力,所以对知识点的理解有一定的难度,因此教师可充分借助数字星球系统,引导学生通过直观观察得出结论。使抽象的知识直观化,并启发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达到掌握知识的目的。

【教学目标】

1.认识地球自转的概念、方向和周期,分析地球自转产生昼夜交替的成因。

2.能运用数字星球系统总结地球自转现象和解释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培养学生读图用图的能力

3.通过合作学习、课堂讨论,培养学生的协作精神;并通过认识地球运动,树立科学的宇宙观。

【教学重点、难点】

1、观察数字星球系统总结地球的自转运动规律

2、明确昼夜交替现象产生的原因,并会判读晨昏线。

【教学方法】

指导学生观察数字星球,自主学习、协作探究、交流互评。

【教具准备】数字星球系统

【教学过程】

【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上节我们学习了《地球的宇宙环境》,我们认识到我们地球只是浩瀚星空里一颗非常普通又极为特殊的一颗。因为正是它孕育了我们伟大的人类文明!这节课就让我们回到我们的地球,看看地球是如何运动,又是如何影响我们的生活的!相信这节课大家会体会到什么是“玩转地球”!大家有没有兴趣??

【知识承接】为了更好的学好本节课,我们先来回顾一下初中经纬网知识!观看数字星球,重温地轴、两级、经线、纬线的概念

1.地轴:地球仪上地球自转的假象轴

2.两级:地球仪上地轴与地球表面的交点

3.纬线:地球仪上与地球垂直且环绕地球一周的圆

4.经线:地球仪上连接南北两极且与纬线垂直相交的半圆

自主探究一:观看数字星球,小组讨论下列问题:(2分钟)

1、经线、纬线在形状、指示方向、长度的分布上有什么不同?

2、任意两条经线、纬线之间的距离是否相同?间距的变化规律是什么?

3、经线与纬线是怎样平分地球的?

学生观察得出结论,为学习地球的自转做好铺垫

一、地球的自转

观察数字星球系统(教师操作旋转),让学生总结:

1、地球自转的方向怎样?注意观察从北极和南极上空看地球旋转的方向。

(自转方向:侧视:是自西向东;俯视:北逆南顺)

画一画:指导学生板画自转的方向

2、阅读教材,回答自转一周的时间

3、地球自转速度分为线速度和角速度,所谓角速度就是作圆周运动的物体单位时间内绕过的角度,根据角速度的定义,结合数字星球上两个点,请同学们计算地球自转的角速度,并归纳地球上任意点的角速度的规律。

结论:地球自转的角速度大约是15o每小时。地球表面除南北极点外,任何地点的角速度都一样。

线速度就是作圆周运动的物体单位时间内走过的弧长。观察数字星球上两点地球自转的线速度是否相等?如何计算?如果不等,又有怎样的变化规律?

结论:地球自转的线速度因纬度不同而有差异,变化规律是:随纬度增加而降低。图1-2-2,纬度60o处的线速度约为赤道处的一半。

【即学即用】

发射地球同步卫星与地球自转的线速度密切相关。

1、下列发射场中最有利于卫星发射的是()

A拜科努尔(46oN)

B肯尼迪(28oN)

C酒泉(40oN)

D库鲁(5oN)

【过度】想一想,我们生活中那些现象是有地球自转产生的呢?(太阳的东升西落、时差)

二、产生昼夜交替

自主探究二:观察数字地球,以小组为单位讨论(3分钟)

1、昼夜现象的原因?

2、昼夜交替的原因?

3、如果地球不自转,还有昼夜交替现象

经学生讨论和教师引导得出:

(昼夜现象是不透明的地球在太阳光的照射下靠反射太阳光线而发亮产生的,地球的半个球面向着太阳,是白天,另半个球面背向太阳,是黑夜;由于地球在不停地自转,造成地球上每一个地方都有白天和黑夜的交替,如果没有地球的自转,就无昼夜交替现象;如果地球不自转但围绕太阳公转,仍有昼夜的更替,但一年只更替一次)

4、什么是晨昏线?晨线和昏线是一根线吗?观察数字星球,看晨昏线位置的变化和与太阳光线的关系。

(昼、夜半球的分界线就是晨昏线,由夜半球进入昼半球的分界线是晨线,由昼半球进入夜半球的分界线是昏线,晨昏线平面过地心并与太阳光线垂直,晨昏线上太阳高度等于0。晨昏线的移动方向应逆着地球的自转方向,即不断地向西移动)

5、昼夜交替的周期是多少小时?它是地球自转的周期吗?

(地球表面昼夜交替的周期为24小时,叫做1个太阳日,它不是地球自转的真正周期,真正的周期是一个恒星日,时间为23时56分4秒)

初中地理课件【篇7】

各位评委老师,下午好!

现在开始我的说课,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地形类型齐全,山区面积广大。

根据新课标的理念,对于本节课,我将以教什么、怎样教、为什么这样教为思路,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过程等几个方面加以说明。

一、说教材

【过渡句】在正式内容开始之前,我要先谈一谈对教材的理解。

《地形类型齐全,山区面积广大》选自人教版(20xx版)八年级上册第二章第一节《地形和地势》这一节中的第一个框题。中国的地形特征是学生在掌握了我国国土的基本特点,了解基本国情后,认识中国自然环境的重要一步。同时与将要学习的气候、水文等关系密切,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教材首先是以图文的形式介绍了我国五种地形类型,引出我国是一个多山国家的特征。其次用文字、地形图呈现我国山脉分布规律和主要地形区。学好本节能帮助对我国自然环境有初步感受,也能为今后学习自然地理打下基础。

二、说学情

【过渡句】授课过程中需要关注自己的授课对象,本次课所面对的学生具有以下特点:

通过七年级的地理学习,初一学生对初中地理新课程的学习要求和方法有了一定了解,但是学生还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读图分析能力、概括归纳能力还有待提高。对本部分的学习,学生已经对知识有了一定的基础。因此,针对本部分地形特征来说,我会采用直观式教学的方式,以地图为基础,从学生的能力出发,引导学生进行学习。

三、说教学目标

【过渡句】根据新课程标准,教材特点、学生实际,我确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1.结合中国地形图,归纳我国地形特征,并能解释地形与当地人类活动的关系。

2.通过多种途径归纳我国的地形特征,提升归纳总结能力。

3.增加对我国国情的了解,树立因地制宜的理念,增强热爱祖国的情感。

四、说教学重难点

【过渡句】根据教学目标、学生特点以及教材内容。

我确定本节课的重点是我国的地形特征,我国地形特征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五、说教学方法

【过渡句】为了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顺利达成教学目标。

我主要采用以下几种方法:地图法、小组讨论法、谈话法。

六、说教学过程

环节一:导入新课

巧妙的导入,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注意力,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

我将采用多媒体导入的方式。上课伊始呈现《中国分层设色地形》图,提问学生:是否还记得这是一幅什么图?什么又是地形?学生回答后追问:地形的类型有哪些?我国的地形又有什么特征呢?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提高学生学习兴趣,进而导入今天的新课。

环节二:新课讲授

1.地形类型齐全

首先我会展示《中国的地形》图,引导学生读图并思考:我国主要的地形类型有哪些?我国的地形特征是什么?学生通过读图能够说出我国主要地形类型齐全,有山地、高原、盆地、丘陵、平原。

然后我会组织学生在地图册上对应的《中国地形图》中,用不同颜色的水彩笔描画不同走向的山脉,并尝试分类识记。师生共同总结得出我国山脉的主要走向有:东西走向,东北-西南走向,西北-东南走向。

最后我会引导学生将近似东西和南北走向的山脉连起来,构成网格图,并找出主要山脉两侧的地形区。从而明确纵横交错的山脉就像大地隆起的脊梁,构成了我国地形的“骨架”。在山脉构成的“网格”中,镶嵌着高原、盆地、平原和丘陵。

【设计意图】中国的山脉和地形,学生已有一定了解,可以设置“山脉位置画一画”的游戏去呈现这部分的知识点,且该部分知识为本节内容重难点,结合中国地形图能够帮助学生理解与掌握,更好地识记中国的山脉。

五种常见的地形类型我国都有,但每种地形的占比是一样的吗?从而引入下一个知识点的讲解。

2.山区面积广大

我会先组织学生猜想:我国哪种地形类型占比最高?学生自由交流,畅所欲言。然后我会展示《中国各类地形面积比例》图,引导学生读图,并思考:我国以哪类地形为主?学生通过读图不难得出我国地形主要以山地为主。最后我会进行补充:通常把山地、丘陵,连同比较崎岖的高原统称为山区。据统计,我国山区面积约占全国总面积的2/3,故而山区面积广大。

3.地形与人类活动

首先我会组织学生结合教材阅读材料,以地理兴趣小组为单位,5分钟时间讨论:我国的地形对我国居民的生产与生活有何影响?在学生小组讨论时,我会进行巡视指导,指导学生可以从有利和不利两个方面进行分析。然后由小组派代表发言,并给予学生鼓励性评价。最后师生共同总结得出:我国地形复杂多样,可以进行多种经营,但是我们也要认识到我国山区多,平原少,因而耕地资源不足,山区在发展林业、牧业、旅游业、采矿业等方面往往具有优势。我们在对地形进行利用的时候一定要因地制宜,合理开发。

【设计意图】本部分是本节内容的重难点,小组讨论的形式可以充分发挥集体的力量,集思广益,也能够锻炼学生的合作、探究意识和能力。

环节三:巩固提高

为了帮助学生巩固山脉和地形的位置。在新课教学完之后,我会设置一个“我说你指”的游戏,学生一个说山脉或地形名称,另一个指出在地图中相应位置。

环节四:小结作业

在课堂结束前,我会和学生共同总结本节课内容。

并布置以下作业:搜集资料了解我国山区发展经济有哪些有利条件和不利条件?以此提高学生的地理实践能力。

七、说板书设计

初中地理课件【篇8】

[练习巩固]

课本:

P66-67活动题

调查身边的日本事物

思考:假如你是日本首相,依据日本自然条件你会如何发展日本的经济?

回忆,总结

学生看图思考

读图,说出日本的位置和领土组成。

试着分析

计算日本的人口密度

学生回答:“不对”

认真观察

读图完成相应练习

讨论

观看视频

学生讨论

学生思考、讨论

学生回忆,回答

课后分组讨论学习

让学生了解学习自然地理的一般思路,也是归纳方法,实现技能的迁移、巩固

创设教学情境,利用学生兴趣的问题引入,提起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学生在好奇心驱使下,以高度智力投入学习活动,而且是学习内容和形式都十分丰富的学习活动。突出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和教师的主导作用。

学以致用,举一反三

培养运用地理语言准确表述的能力

利用多媒体给学生直观感受

利用学生兴趣的问题引入,创设情境,同时充分估计了学生的回答,自然的实现教学内容的过渡

利用地图的优势,化抽象难以理解的或无法了解的内容以直观简洁的方式呈现

培养学生的读图观察、应用资料的能力,在学习的过程中直接掌握知识,也作为参与教学的一种形式培养将地理事物联系起来思考问题,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联系生活实际,体现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的课改精神

不用成熟的结论来代替学生的思考,问题解决得完美与否并不重要,只要能促使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教学就是成功的。

通过对照得出区域地理特征

锻炼学生的思维,也学会比较法在地理中的使用及重要性

通过回顾一节课的教学内容,以结构图的形式展示出来,让学生有一个清晰的思路,同时更好的理解地理事物之间存在内在联系的观点

“调查身边的日本事物”给了学生突破课堂学习的空间,使其能自主或合作式地了解我们身边的世界,让地理的学习在课外得到延伸,同时也体现地理就在生活之中的课改思想,锻炼学生的应用知识能力。“假如你是日本首相……。”角色扮演,提高学生兴趣,同时也作为下一节课教学的知识准备。

高中物理课件11篇


让我们来揭示“高中物理课件”中的未为人知的事情,请继续阅读。教案课件是每位老师必备的教学工具,但要明白教案课件不是随意编写的。只有撰写出优秀的教案课件,才能确保重要内容不被忽视。相信这篇文章将给您提供有价值的信息!

高中物理课件(篇1)

1、知道重力是由于物体受到地球的吸引而产生的。

2、知道重力的大小和方向。会用公式G=mg(g=9.8N/kg)计算重力。

3、知道用悬绳挂着的静止物体、用静止的水平支持物支持的物体,对竖直悬绳的拉力或对水平支持物的压力,大小等于物体受到的重力。

4、知道重心的概念以及均匀物体中心的位置。

二、能力目标:

1、让学生自己动手,找不规则薄板的中心培养学生自己动手的能力。

2、通过“重心”的概念,让学生知道等效代替是研究物理学的一种方法。

2、G=mg中,g值因在地球的不同纬度而不同。

2、“重心”不一定在物体上的理解。

教学用具:

弹簧秤、钩码(二人一组)质地均匀的不规则薄板、细绳(学生准备)、木圆环、直角三角尺(教师用)重锤线(演示用)

日常生活中我们跳起来,总会落回地面,扔出去的东西,也都要落回地面,悬挂物体的绳子静止时总会指向地面,这都是因为在地面附近的物体都要受到重力的作用。下面我们来探讨有关重力的知识。

1.重力是怎样产生的?

学生在预习后回答:地球上的一切物体都要受到地球的吸引,所以人跳起来总会落在地上,扔出去的东西总要落回地面。重力是由于地球对物体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

提问:有的同学说物体的重力就是地球的吸引力,到底是不是呢?

教师释疑:严格地说,重力并不是地球的吸引力,而是吸引力的一个分力,以后才会学到这些知识,现在知道就行了。所以说重力是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而不能说地球的吸引力就是物体的重力。由于两者相差很小,通常可以用重力代替吸引力的。

强调:物体只要在引力范围内,就会受到重力的作用。

从静止释放的小石块总是竖直下落,分析球的受力情况,由二力平衡知重力竖直向下。

强调:竖直向下不能说成垂直向下,竖直向下指的是与水平地面相垂直,不能笼统指垂直方向。

学生会从二力平衡角度回答:物体静止时对弹簧秤的拉力或对水平面压力的大小等于其重力。

动手实验:用弹簧秤测量一个钩码、两个钩码、三个钩码的重力的大小,观察计算重力G与钩码的质量m的关系。

强调:g值在地球的不同位置取值不同,同学阅读课本内容可知,赤道上g值最小,而两极g值最大。一般的处理方法:在地面附近不太大的范围内,可认为g值是恒定的。

(3)巩固训练:

A. 已知小球、物块的质量为m,求悬绳的拉力是     N。物块对地面的压力(两者均处于静止状态)是     N。如果说悬绳的拉力等于重力,物块对地面的压力等于重力,这种说法对吗?

d、这压力是竖直向下的。

师生共评得到:

A:只要在静止状态下,物体对竖直悬绳物体对水平支持物才有上述关系。

B、力是矢量,既有大小又有方向。上面说法不对,只能说拉力(或压力)的大小等于重力的大小。

3、重心:

通俗点讲,重心就是重力的作用点。就是在研究问题时,从效果上看,可以认为物体各部分受到的重力作用集中于一点,这一点就叫物体的重心。

我们把物体的全部质量压缩成一点将不影响研究结果,这就是物理学的一种等效代替的思想。

(1)质量分布均匀的物体的重心,跟物体的形状有关。

同学们在初中知识的基础上,找出这些质量分布均匀的物体的.重心:     (2)质量分布均匀的形状不规则的薄板的重心可用悬挂法找到。

教师演示:木圆环,直角三角尺的重心。具体过程:先用悬挂法确定重心之后,在板上固定一条细线ab,让ab穿过重心c点,再在其重心c处拴上细绳提拉,验证薄板可以水平平衡。

(3)质量分布不均匀的物体,重心的位置即跟形状有关,也与质量分布有关。

(4)重心的高低与支承面的大小决定物体的稳定程度。

简单介绍一下不倒翁的原理,让学生有一种印象,为以后学习习近平衡的种类奠定基础。

(2)在月球上,物体也会由于月球的吸引而受到相应的重力,到其他星球表面也一样。

(3)G=mg,g值在不同位置数值上略有差别,通常不特别说明的话,g=9.8N/kg

这节课在教学思路上应注意知识的接受要循序渐进,只在初中学习的基础上加以扩展和深化,并把以后要用到有关重力的知识点了一下,为以后学生接受知识的路铺的平缓些。

高中物理课件(篇2)

“重力 基本相互作用”一节内容编排在《高中物理》(必修1)第三章第一节中,这部分知识,特别是力这一基本概念,是本章的一个基础性的重点,学好这部分知识,可以为学习本节的后续内容做好必要的准备。

本节从力的概念入手来研究物体受到的重力,力的概念很抽象,为了便于学生接受,教材在处理这部分知识时,以现实生活的例子作为依托,列举了生活中学生能够感知的例子,说明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的原因,是物体产生形变的原因,在此基础上给出力的定义和力的表示法,对于力的相互性的理解是从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的角度定义的。可见,力的概念既是本节的重点,又是一个难点。

重力是学生比较熟悉的,教材从力的三要素的角度来介绍重力的有关知识,重力概念理解的难点是对重心的理解。

1.了解力是物体对物体的相互作用,知道力能使物体发生形变或使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改变。

2.知道力的三要素,会用力的图示法来表示一个力,会画力的示意图。

3.知道重力产生的原因及其定义,会求重力的大小并能确定重力的方向。

4.知道物体重心的含义,会用县挂法确定不规则薄板重心的位置,会求质量分布均匀、形状规则的物体的重心。

1.通过实例等探究活动让学生来体验力的产生原因、力的作用效果以及力作用的相互性。

2.引导学生自己动手,用悬挂法来探究确定不规则薄板重心的位置。

3.通过“重心”概念的引入,渗透“等效代换”的物理学方法。

1.通过实例对知识的探究活动,激发学生对科学的求知欲、培养学生探索与创新意识。

2.培养学生对生活中的现象进行分析、归纳、总结的能力和科学猜想的能力。

3.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渗透辩证唯物主义关于“物质世界是有规律的,规律是可以认识的。”这一观点。

目前的新课程改革对中学物理教学提出了明确要求:中学物理教学必须以学生发展为本,以物理学知识体系为载体,以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为重点,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质为目标,逐步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研究能力,最终达到全面提高素质,发展个性,形成特长的目的。

为此,本节课教学中采用“引导--探究”式教学法,该教学法以解决问题为中心,注重学生的独立钻研,着眼于创造思维的培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其主要程序是:提出问题→科学想象或体会→探索研究→再创情境→得出结论→深刻理解、指导实践。它不仅重视知识的获得,而且更重视学生获取知识的过程及方法,更加突出了学生的学,学生学得主动,学得积极。学生活动约占课时的1/2,课堂气氛比较活跃,真正体现了“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的思想。

多媒体课件;弹簧秤;质地均匀不规则的.薄板,细绳;大圆环;三角板;重锤线。

1.这几天咱中国人都为一只“飞船”上天和返回而振奋、而骄傲,这只飞船叫什么名字呢?

3.为什么“神六”会围绕地球旋转而不逃离地球呢?(这是因为地球对它施加了一个作用力,把它拉住了)

这实际上是力的功劳,事实上,力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无处不在,无处不有!比如:大家现在就受到了力的作用,从本节课起,我们就一起来研究有关力方面的问题。

让我们来亲身体验一下力的存在和力的作用,要求:同桌双手相互推掌,一人处于被动,双方感受力的存在,如果用力还可以把另一人推开。

鼓励学生大胆地动手、科学地想象并体会,在这环节中,学生分组讨论上述问题,教师给以适当提示。

请学生总结:

(1)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2)力可以使物体发生形变;

(3)力是物体对物体的相互作用。

(2)如何理解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2)力的单位是什么?

(3)力是标量?还是矢量?

(5)力的图示是根据力的三要素来表示的,力的三要素是指哪三要素?

(1)重100N的物体在空中运动时受到的重力。

(2)物体对斜面的压力,大小为20N。

(三)搜索重力知识,研究重力的三要素,引出并正确理解重心的概念(约41分钟)

(2)重力的方向是怎样的?能否用实例说明一下?

(3)重力的大小如何计算?

分组讨论,并由代表回答。

(3)物体的重心一定在物体上吗?与物体形状、质量分布关系?讨论并举例。

探究性活动:用悬挂法测定薄板的重心位置。(测三角板、书本的重心)

1.力的作用效果;

2.力的概念;

高中物理课件(篇3)

一、教学目标

1.能定性的分析火车外轨比内轨高的原因。

2.通过分析生活中常见的圆周运动,提高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3.有将科学技术应用于日常生活、社会实践的意识,乐于探究日常用品或新产品中的物理学原理。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火车转弯的原理。

【难点】火车转弯时公式推导过程。

三、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多媒体导入:冬奥会中运动员滑冰比赛过弯道时的视频。

提问学生:为什么运动员过弯道的时候要向内侧稍稍倾斜?

(运动员过弯道时可以看成做圆周运动而且速度较快,要向内侧稍稍倾斜才能保证在转弯时不冲出跑道。)

追问:火车在转弯的时候速度一般会比运动员快,同样也是类似于圆周运动,那么火车在转弯的时候要想顺利转弯而且还要为了避免火车脱轨,又应该怎么办呢?引入新课《火车转弯》

(二)新课讲授

教师提问:什么是向心力?向心力的表达式是什么?

学生回答:向心力是当物体沿着圆周或者曲线轨道运动时,指向圆心的合外力作用力。

高中物理课件(篇4)

一、划分能力培养阶段及目标

根据目前高中物理课程的设置情况和物理课的教学特点,遵循由浅入深、循序渐近、个个击破的教学原则,整个高中物理能力培养可分为过渡阶段、正常阶段、提高阶段、完善阶段四个阶段完成。

1?过渡阶段。学生由初中进入高中,由于知识台阶较大,加之一开始就遇到受力分析、力的矢量运算运动规律、动力学等问题,学生会感到困难重重,束手无策。因此,在高一第一学期的教学中,教师除按要求培养学生的识记、理解和简单应用能力外,要着重在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良好的学习习惯上下功夫。刚上高一的同学,自学能力较差,课前预习和课后复习的任务难以落实,可根据课文,每节课给学生适量的阅读时间,教师指导学生阅读课文,以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为减少课堂的单调呆板气氛,可采用启发、演示、讨论等多种方法教学,以调动思维,活跃气氛,激发兴趣;可将主要概念、定律、定理等内容通过听写方式让学生记录,既控制了学生的注意力,又培养了学生的手脑并用和速记能力;可设置一些课堂作业,让学生在限定时间内完成,以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速算能力。

2?正常阶段。通过第一学期的教学,大部分学生都应适应高中物理的教学特点,达到正常学习状态。这时,教师的重点要放在按教学大纲和会考大纲的要求实施教学方面来。吃透教材,把握重点、难点,在每节课中贯彻落实能力培养目标。通过第二学期和高二学年的教学,全面完成会考大纲中要求的能力培养目标任务,使学生达到会考的能力和水平要求,顺利通过会考关。

3?提高阶段。会考是水平考试,高考是能力考试。进入高三后,由于理科学生要参加物理高考,而力学和电学部分又是高考的重点,所以,在选修课教学中,在重点提高力学和电学知识水平的同时,要着重开拓学生的智能,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独立创新的能力。教师的精力应放在精选习题、优化和组合试题上来,通过高质量的习题和试题,加强对学生的训练,以提高学生的五大能力,使之接近高考的能力水平。

4?完善阶段。根据近年来物理高考试题考查知识点多、覆盖面大、命题新颖、题型多样化、智能性强等特点,在总复习教学中,教师要确定好复习目标,制定出教学策略,处理好教师与教材、教师和学生、学生和教材之间的矛盾,把握好以下的原则:重点知识结构化———抓各部分知识的中心点,将知识以此中心组织起来,形成知识网络,找出各网络间物理量的相互关系。

基础知识系统化———打破原教材的排序结构,系统地划分、归类和排列基础知识。

难点知识问题化———以问题解决难点,精编一些含有难点知识的习题,让学生在解题过程中消化和理解知识,突破难点知识。

习题结构梯形化——基、中、难一起练,让学生做适量的习题,提高思路,强化联系,加深理解。

复习方法多样化———在研究知识、研究学生、精选习题及教学方法等方面多下功夫。

二、确定各能力的培养措施

好的培养措施,既可达到培养目标,又可省时省力,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作为一个物理教师,应该因人、因材科学地确定每一能力的培养措施。如课堂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采用启发、讲解、指导、讨论等措施,激发学习兴趣,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恰当地安排习题,培养学生的解题能力;让学生自己动手动脑做实验,观察自然现象,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研究,得出正确的结论,培养其观察、实验能力;组织学生进行必要的讨论,发表自己的见解,通过对某一概念的形成、规律的得出、模型的建立、知识的应用的探讨,培养学生的分析、概括、抽象、推理、想象、判断等思维能力。

三、能力培养在教学中的具体落实

各种能力的培养是贯穿于整个高中物理教学中自始至终的任务,大到三年的教学,小到每节课,甚至再小到一个概念的建立、一道题的解答,都牵扯到能力培养问题。而每一环节中,又有具体的能力培养目标。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根据教材内容及大纲要求,明确每课时中能力培养目标,结合学生情况,认真备课,确定完成方案,选用适当的教学方法,因人因材施教,完成培养方案。

四、检验能力培养结果,完善能力培养措施

通过一个阶段的教学,用考试或考查的方法及时检验本阶段的能力培养结果。着重有针对性和有目的地命好考查试题,尽可能多地覆盖各知识点中的能力要求内容。可采用个别或部分抽查和全体考查的方法进行检验。这样既可以促进学生的学习,又可反映学生的能力水平,对学习和教学能够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根据抽查或考查结果,认真分析卷面,总结经验。对未达标的个别同学,可通过耐心细致地辅导达到能力要求。普遍问题,可通过评析卷面加以解决,使绝大部分同学达到本阶段的能力要求。对不完善的措施和方法,及时加以修正和完善。

高中物理课件(篇5)

2、设想从某一天起,地球对所有物体的引力均减小一半,那么对于漂浮在水面上的船来说,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D )

3、如图所示,是一辆静止在水平地面上的小车,在其支架的杆上固定一个质量为m的小球,关于杆对小球的作用力的描述,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

4、俗话说:“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水总是从高处流向低处是因为水受到

力的作用,这个力的方向是.

5、体检时测体重,一同学站在体重计上,体重计的示数是42kg.已知他每只脚与秤台的接触面积为l.4×10﹣2m2.

求:

(1)他对秤台的压力大小和压强大小各是多少?

(2)如果他提起一只脚,体重计的示物是多少?此时秤台受到的压强是多大?(g取10N/kg)

答案:他对台秤的压力为420N,压强是1.5×104Pa.

(2)如果他提起一只脚,体重计的示物是42kg,此时秤台受到的压强是3×104Pa.

高中物理课件(篇6)

教学重点:

万有引力定律的应用

教学难点:

地球重力加速度问题

教学方法:

讨论法

教学用具:

计算机

教学过程:

一、地球重力加速度

问题一:在地球上是赤道的重力加速度大还是两极的加速度大?

这个问题让学生充分讨论:

1、有的学生认为:地球上的加速度是不变化的.

2、有的学生认为:两极的重力加速度大.

3、也有的的学生认为:赤道的重力加速度大.

出现以上问题是因为:学生可能没有考虑到地球是椭球形的,也有不记得公式的等.

教师板书并讲解:

在质量为、半径为的地球表面上,如果忽略地球自转的影响,质量为的物体的重力加速度,可以认为是由地球对它的万有引力产生的.由万有引力定律和牛顿第二定律有:

则该天体表面的重力加速度为:

由此式可知,地球表面的重力加速度是由地球的质量和半径决定的.而又因为地球是椭球的赤道的半径大,两极的半径小,所以赤道上的重力加速度小,两极的重力加速度大.也可让学生发挥得:离地球表面的距离越大,重力加速度越小.

问题二:有1kg的物体在北京的重力大还是在上海的重力大?

这个问题有学生回答

问题三:

1、地球在作什么运动?人造地球卫星在作什么运动?

通过展示图片为学生建立清晰的图景.

2、作匀速圆周运动的向心力是谁提供的?

回答:地球与卫星间的万有引力即由牛顿第二定律得:

3、由以上可求出什么?

①卫星绕地球的线速度:

②卫星绕地球的周期:

③卫星绕地球的角速度:

教师可带领学生分析上面的公式得:

当轨道半径不变时,则卫星的周期不变、卫星的线速度不变、卫星的角速度也不变.

当卫星的角速度不变时,则卫星的轨道半径不变.

课堂练习:

1、假设火星和地球都是球体,火星的质量和地球质量.之比,火星的半径和地球半径之比,那么离火星表面高处的'重力加速度和离地球表面高处的重力加速度.之比等于多少

解:因物体的重力来自万有引力,所以:

则该天体表面的重力加速度为:

所以:

2、若在相距甚远的两颗行星和的表面附近,各发射一颗卫星和,测得卫星绕行星的周期为,卫星绕行星的周期为,求这两颗行星密度之比是多大

解:设运动半径为,行星质量为,卫星质量为.

由万有引力定律得:

解得:

所以:

3、某星球的质量约为地球的的9倍,半径约为地球的一半,若从地球上高处平抛一物体,射程为60米,则在该星球上,从同样高度以同样的初速度平抛同一物体,射程应为:

A、10米B、15米C、90米D、360米

解得:(A)

布置作业:

探究活动

组织学生收集资料,编写相关论文,可以参考下列题目:

1、月球有自转吗?

2、观察月亮

高中物理课件(篇7)

1. 通过内能概念的学习过程,知道物体的内能的概念及改变内能因素,感悟物理研究的基本方法;

2. 通过改变物体内能方法的学习过程,学会通过实验观察、归纳、总结的学习方法;

3. 经历小组合作和班级交流的学习过程,知道改变内能的两种方式是等效的,感悟合作学习的愉悦。

2.自制喷水壶、分子模拟flash、视频、ppt等。

本设计的基本思路是:内能的知识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许多热现象的本质,同时也为后面《热机》的内容打下基础。内能的概念比较抽象,要突破这一难点,除了通过一些实例的情景分析,本节课中也加入了适当的flash动画模拟来更直观表现分子的运动情况,帮助学生理解。

本设计中的重点是知道改变物体内能的两种方式,学生通过大量的动手实验、小组讨论、班级交流的方式,来共同探寻、分析并最终归纳出改变物体内能的两种方式——做功和热传递。并且在说明气体对外做功内能减小的问题时,利用自制喷水壶加数字温度计,灵敏的捕捉气体膨胀对外做功的过程中,气体温度的下降,并直观的显示出来。

本节课的设计力图体现“以学生为本”的理念,从动手实验的现象出发,激发学生好奇心,运用一些多媒体软件、动画模拟、动手实践、小组交流和教师的实验演示等手段,增强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体验与同学交流合作的愉悦,认识分析归纳是研究物理问题的重要科学手段。

高中物理课件(篇8)

星期天,小明来到爷爷家过周末,发现爷爷家的食品柜里有一瓶醋泡蛋,蛋壳已经泡没了,只剩一层蛋膜包着鸡蛋,爷爷说这是一种保健食品.调皮的小明趁爷爷不注意,将“软蛋”冲洗干净后放在了清水中,奇怪!“软蛋”竞一点点地长“胖”了.这其中的奥妙,你能解释吗?

提出问题 出示玻璃杯,想一想如果把此杯子打碎,碎片是否还是玻璃?如果经过多次分割,颗粒会越来越小,如果不停的分下去,有没有一个限度?

讨论交流 小组之间交流讨论物质的变化情况、无限度的分下去时出现的情景。

(1)保持物质原来性质不变的最小微粒叫做分子或者原子。

(2)常见的物质是由及其微小粒子----分子、原子构成的。

(3)分子的大小用分子的直径来衡量,通常用10-10m为单位来量度分子的大小。

演示一:教师打开一盛有香水的香水瓶,让附近的学生闻一下。

演示实验2:我们将一个空瓶子,倒扣在一个装着红棕色二氧化氮气体的瓶子上面,抽掉盖在二氧化氮瓶上的玻璃板。

观察并思考:上面空瓶有红色现象说明了什么?将空瓶与装着红棕色二氧化氮气体的瓶子颠倒放置,重做这个实验能否得出相同的结论?

结论:上面空瓶有红色,说明二氧化氮气体分子到了上面空瓶中,分子是运动的。这个实验是一种扩散现象。颠倒放置时不能得出相同的结论,因为二氧化氮密度大,在重力作用下会向下运动,无法证明分子是运动的。

归纳总结:不同的物质在接触时,彼此进入对方的现象,叫做扩散现象。

交流讨论: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扩散现象很常见,小组之间交流讨论一下,能否举出几个例子?

提出问题:气体可以发生扩散,那么液体和固体是否可以发生扩散呢?

演示实验3:向一个盛有热水、冷水的两个烧杯中用滴管注入两滴红墨水。

结论:说明液体之间也可以发生扩散现象,扩散的快慢与物体的温度有关。

拓宽延伸:结合演示实验,阐述出课本P3的13.1-3说明的问题。实验中如果将水在硫酸铜溶液的下面,是否能够影响实验效果?

高中物理课件(篇9)

一、教学目的:

1.了解电能输送的过程。

2.知道高压输电的道理。

3.培养学生把物理规律应用于实际的能力和用公式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培养学生把物理规律应用于实际的能力和用公式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传输电路中电功率转化及电损耗的计算。

四、教学方法:讨论,讲解

五、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讲述:前面我们学习了电磁感应现象和发电机,通过发电机我们可以大量地生产电能。比如,葛洲坝电站通过发电机把水的机械能转化为电能,发电功率可达271.5万千瓦,这么多的电能当然要输送到用电的地方去,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输送电能的有关知识。

(二)进行新课

1.输送电能的过程

提问:发电站发出的电能是怎样输送到远方的呢?如:葛洲坝电站发出的电是怎样输到武汉、上海等地的呢?很多学生凭生活经验能回答:是通过电线输送的。在教师的启发下学生可以回答:是通过架设很高的、很粗的高压电线输送的。

出示:电能输送挂图,并结合学生生活经验作介绍。

2.远距离输电为什么要用高电压?

提问:为什么远距离输电要用高电压呢?学生思考片刻之后,教师说:这个实际问题就是我们今天要讨论的重点。

板书:(高压输电的道理)

分析讨论的思路是:输电导线(电阻)发热损失电能减小损失

讲解:输电要用导线,导线当然有电阻,如果导线很短,电阻很小可忽略,而远距离输电时,导线很长,电阻大不能忽略。列举课本上的一组数据。电流通过很长的导线要发出大量的热,请学生计算:河南平顶山至湖北武昌的高压输电线电阻约400欧,如果输电线的电流是1安,每秒钟导线发热多少?学生计算之后,教师讲述:这些热都散失到大气中,白白损失了电能。所以,输电时,必须要尽量减小导线发热损失。

提问:如何减小导线发热呢?

分析:由焦耳定律q=i2rt,减小发热q有以下三种方法:一是减小输电时间t,二是减小输电线电阻r,三是减小输电电流i。

提问:第一种方法等于停电,没有实际价值。第二种方法从材料、长度、粗细三方面来说都有实际困难。适用的超导材料还没有研究出来。排除了前面两种方法,就只能考虑第三种方法了。从焦耳定律公式可以看出。第三种办法是很有效的:电流减小一半,损失的电能就降为原来的四分之一。通过后面的学习,我们将会看到这种办法也是可行的。

板书结论:(a:要减小电能的损失,必须减小输电电流。)

讲解:另一方面,输电就是要输送电能,输送的功率必须足够大,才有实际意义。

板书:(b:输电功率必须足够大。)

提问:怎样才能满足上述两个要求呢?

分析:根据公式p=ui,要使输电电流i减小,而输送功率p不变(足够大),就必须提高输电电压u。

高中物理课件(篇10)

一、知识和技能

1、了解光在物体表面可以发生反射。

2、认识光反射的规律。

3、知道光路可逆。

4、知道什么是镜面反射?什么是漫反射?

二、重、难点:

1、理解光的反射规律的内容。

2、利用实验现象探究光的反射规律。

三、教学课时:2课时

四、教学过程:

1、前提测评:

1、影的形成、日食、月食等现象,说明光是沿传播的。

2、闪电与雷声虽然同时产生的,但我们总是先看到闪电而后听到雷声,这说明了什么?

2、导学达标:

引入课题:①我们为什么可以看见物体?②学生探讨:许多物体本身并不发光,我们为什么也可以看的见?

五、进行新课:1、任何物体表面都可以反射光。

2、探究:光的反射规律

角i角r

第一次

第二次

第三次

器材:有什么器材?如何使用

方法、步骤:如何做?

结果:填入左表

结论如下:

3、光的反射规律:

(1)、在反射现象中,反射光线、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个平面内,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分居在法线的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2)、在反射现象中,光路是可逆的。

练习:物理套餐P30作图题

4、试验:两种反射,得到定义如下

(1)、漫反射:表面凹凸不平的反射(反射光线朝各个方向)

(2)、镜面反射:光滑镜面的反射(平行光线射入,光线平行射出)

探讨:在漫反射中,是否遵守上面的反射规律?

(学生讨论后,作图证明)

漫反射也遵守光的'反射规律。

5、光的反射的应用:学生举例(注意黑板反光问题)

6、达标练习:完成物理套餐中的本节内容。

六、小结:根据板书,总结本节内容,明确重、难点。

七、教学后记:

在探究活动中,应给出较具体的指导,避免学生的盲目性。

前、后的练习要补充。

八、完成时习在线作业,并做好训练题。

高中物理课件(篇11)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讲解、设问:初中,我们已经学习了很多的物理知识,高中物理会有哪些新的内容和要求,我们怎样来学好高中物理呢?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同学们便会知道。

二、新课教学

1、演示实验

【教师活动】

①、板书课题

②、投影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③、分别介绍、指导演示几个小实验:鸡蛋开砖

高压电火花下的小鸟

【学生活动】

两个学生上台亲自做实验,其余学生观察

④问:怎么会出现这些现象呢?

2、物理学的研究范围

物理学是研究物质结构和运动基本规律的学科

【教师活动】

①板书

②巡回指导

③投影思考题:

⑴物理学有哪几个分支学科?

⑵物理学研究的内容从时间尺度上看从xx秒到xx秒,共跨越xx个数量级;从空间尺度上看从xx米到xx米,共跨越xx个数量级

⑶你知道当今物理学研究的前沿吗?

④总结并板书

3、学习物理学的重要意义

物理学是自然科学的基础之一,它的研究成果和方法被应用于自然科学的各个领域;物理学是现代技术的重要基础;物理学对推动社会发展有重要作用

【教师活动】

①板书

②巡回指导

③投影思考题:

⑴物理学与其他学科相互联系、交叉产生了哪些交叉学科?

⑵许多高新技术的发展都与物理学密不可分你能举例说明吗?

⑶试结合实例说明物理学对推动社会发展所起的重要作用。

④引导总结

4、怎样学好高中物理

⑴重视观察和实验

⑵重在理解

⑶学会应用知识

⑷做好练习

【教师活动】

①板书

②巡回指导

③投影要点:

④讲解并提出具体要求

⑤组织讨论后提问

【学生活动】

①听讲记录

②分组讨论

③表态发言

后记:

①本节课的最主要作用是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做好几个演示实验是关键②少讲思想准备,明确具体要求更有效

5、有趣性。仅举几个生活中的例子来说明

1)远处崩山,轰隆隆的声音足以让窗户振颤,甚至把酒杯震碎。一次海上大风暴来临之前,曾使一船乘客竟毫无外伤地死去,解剖结果发现均为心脏破裂——这是声波惹的祸!

2)小实验。将收音机调准某电台,正常播音,用一铁盒罩住收音机,声音机小,拿离铁盒,声音又恢复原来音量——电磁屏蔽现象。

3)小实验。做教材p151页用漏斗吹乒乓球实验。实验前让学生猜测实验结果,结果大多猜想与实验结果不符——飞机之所以会飞的原理。

4)小实验。电子在磁场中的偏转,用蹄形磁铁靠近阴极射线管,会发现电子束发生偏转好像一把无形的“手”在操纵——磁场力的作用。

在现代大型魔术中,声、光、电的巧妙应用,会产生出神入化的效果——物理真奇妙!

三、如何才能学好高中物理?

物理学是如此有趣,如此有用,当然应当学好高中物理。

1、明确学习目的、激发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才愿意学习。愿意学习,才能找到学习的乐趣。有了乐趣,长期坚持,就产生了较稳定的学习兴趣—志趣。把学习变成一种自觉的行为,是成长生涯中必不可缺少的一件事。经日积月累,终会有所成效。

2、掌握学习策略,善于整体把握

“整体大于部分之和”,在任何一段材料学习支前,先从整体、宏观去了解其主要内容和方法、结构和思路、内在的逻辑关系等,再从局部、细节入手,掌握各自知识点,明确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并强调应用,在应用中内化、感悟,通过同化和顺应两种方式,丰富学生们的知识结构,建立多节点相连的知识网络。最后在从整体的角度审视学习过程,对陈述性、程序性和策略性知识能充分的理解和应用。如“绪言”教学设计中我们是先粗读课本,从封面、插图、目录到各章内容、安排题例等,整体上了解高一物理是干什么的,有哪些内容,是如何安排的。然后再说“绪言”的内容,我们仍然是先找出“绪言”分几部分,每部分解决的核心问题是什么,该核心问题举了哪些例子等,最后希望同学们通过绪言的学习达到如下公识:高中物理的有用性、有趣性;有信心学好高中物理;学好物理有法可依。

3、掌握学习方法,用功到具体方可见成效

物理学习同其他知识学习一样,大的方面,应把握好预习、听课、复习、作业、反馈、再复习巩固、再练习深化提高等环节。小的方面,要重视听好每一节课和做好每一道题。对教材内容,第一遍读时要细、慢、思、记。认真研读,明确思路,积极思考、辩析概念,掌握规律,学会应用。做练习,要遵循“读、审、建、构、解、思”六步骤。即拿到一道题后,要读明题意,审清条件,建立联系,构造模型,正确解答,分类反思。对待复习,要做到及时复习,抢在遗忘之前进行。要有效复习,左钩右连、纵横联系,注意知识结构的充实,注意技能技术巧的掌握。在学习过程,注意合作学习,强调与教师、与同学的合作和交流,不怕出丑,敢于发表自己见解,勇于质疑,和教师、同学分郭理解、共同进步。对待现实事物和现象,要有问题意识,有意识地从物理学的眼光去审视,在情景之中培养探究精神。重视过程学习,加强情感体验,侧重感司提高。在学习中还要勤动手、多实验、细观察、善总结,获得直接经验,培养实践能力。还要注意物理知识和方法与其它学科知识与方法的交叉与渗透,相互借鉴,触类旁通,从细微处加以比较和思考,发现别人所没有发现的方法,增强创新能力。每个学生都是一个独特的个体,没有一个现成的完全适合自己的学习模式,只有每个人根据自己的性格特点、学习习贯,摸索出一套合适的学习方法,才能提高学习的针对性、实效性。

4、树立学习信心,增强耐挫能力

挑战与机遇并存,困难与希望同在。每个同学都要树立好物理的信心,同时要有足够的心理准备,学好物理决不是一蹴而就的。肯定有困难,肯定受挫折,但要永不言败,永远追求,增强耐挫能力。要认识到学习是一个过程,只要积极投入,你的知识与技能、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都会发生积极的变化。学习的结果也是多元的,收获也是丰富的。在学习的阶段性评估中,和自己的过去比,知识掌握的丰富了,解题方法增多了,感觉自己提高了,从而对自己增强信心;和其他同学比,我有一定的优势,还有一些不足,准确定位,找准努力方向。要自我激励,不要自我挫败;要接纳自己、宽容自己;自我欣赏但不自我陶醉,激励自己更加努力学习,争取更大进步。

四、小节内容,布置作用

1、用简洁的语言归纳“诸言”内容。

2、快速翻阅高一物理课本(粗读),回忆本书的主要内容和自己印象最深或最感兴趣的地方,用一段话来说明。

3、谈谈自己过去学习物理的经验教训以及设想如何来学习高一物理。

五、课后小记:

1.从与学生的交谈和“书面”表达中发现,“诸言”部分的教学基本达到教学目的,学生在以下几方面发生了显著变化;

1)对物理认识全面了;

2)对自己学好物理有信心了,并有了一定的心理准备;

3)有些学生对物理产生了浓厚兴趣,主动搜集资料,主动做题并提出大量问题;

4)认识到改变学习方式的重要性,愿意采取合作学习、探索性学习,愿意与人沟通和合作,期望共同进步。

2.节是一个概论,是想通过有趣的实验、精彩的讲解,吸引学生愿意步入物理学的殿堂,并通过学习策略和学习方法的指导,使学生认识到物理能学好、会学好、学得好,但要努力并掌握正确方法,而最好的方法是适合自己的方法,只有靠自己摸索,谁也无法代替!

3.习策略的问题,是首要的问题,尽管讲得很多,一是宏观众、不具体,二是不是学生亲身经历总结得出的。充其量,只是让学生有一种观念和意识。在以后的教学中必须经常讲,反复讲,不断提醒,不断强化,学生还必须勇于实践和总结,才能收到实效!

地球仪课件4篇


小编为您整理了以下与您需求相关的信息:“地球仪课件”。为了教学更有顺利,老师会需要提前准备教案课件,只要课前把教案课件写好就可以。教师要针对学生的实际需求优化教案的编写。希望本页面内容能帮助到您!

地球仪课件【篇1】

《地球和地球仪》教学设计

一、课 题:七年级上册地理第一章《地球和地图》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

二、课 时:2课时

三、教 材: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

四、教材分析:

(一)教学目标

为贯彻实现地理教学的三大技能(传授知识、发展能力、培养兴趣),根据本节内容特点及素质教育的内涵,结合学生的知识水平及认知能力,我确定以教学目标如下:

知识与技能

(1)能用相关数据说明地球的大小;

(2)通过制作地球仪,能够了解地球仪的基本大小;

(3)通过观察地球仪,能够比较和归纳经线和纬线、经度和纬度的特点;

(4)能够熟练利用经纬网确定某一地点的位置。

过程与方法

(1)通过故事的引入,激发学生好奇心。

(2)通过演示地球仪,学生自主学习,比较归纳经线和纬线、经度和纬度的特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了解人类探索地球形状的艰难历程,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科学思维能力;

(2)通过学生课堂制作简易小地球仪的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

(3)通过学生了解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使学生认识到探索真理道路的艰难与坎坷,培养学生对真理勇于探索、执着追求的精神。

(4)通对地球的探索和认识,激发学习兴趣

(二)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经线和纬线

2.难点

(1)东西半球划分。

(2)利用经纬网确定某地的地理位置。

五、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

本节内容是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第一章第一节,学生第一次接触地理,还没形成学习地理的思维能力,初中学生的空间想象思维较差,针对初中学生在思维和接触层面的弱势和优势,在教学方法上以实物进行展示和讲解,如经线和纬线,可以用一个只由经线和纬线构成的经纬仪,直观展示给学生看,更能增加学生的理解和想象,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根据教材和学生具体情况,设计如下的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

1.教学方法:启发法、比较法、图片分析法、演示讲解法。

2.学习方法:探究法,自主学习法,总结规律法

六、教学过程结构流程图:

七、教学过程:

(一)生活中引出课题。

在晴朗的白天,我们能够看到太阳像一个火红的圆球;在十五的夜晚,我们可以看到月球像明亮的圆盘。那么,我们居住的地球到底是什么样的?

(二)新课内容

1.地球的形状

(展示地球卫星照片)

地球是一个球体,在今天看来已经是再简单不过的问题,在古代却是一个难解的谜。人们对地球的认识,却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

(引导学生阅读图1.1 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讨论学习,共同探究古人对地球的认识过程。)

人类对地球的认识经历了一个什么过程呢?

(学生自主学习,举手发言)

总结:人类认识地球是经过了一个漫长的过程,古代由于认识的局限性,认为“天圆如张盖,地方如棋局”,后随着认识的扩大,人们认为“天如斗笠,地如覆盘”,随着认识的加深,尤其是麦哲伦环球航行的成功,证实了地球是一个球体。而地球卫星照片更证实了地球是一个球体。

我们日常生活中还有哪些能够作为地球是球形证据的事例呢?

a.(事例1)发生月食偏时,地球挡住一部分日光,使地球的影子投射在月面上,就像给地球照镜子,使我们看见了地球的球体形状。(展示教材图1.3)

b.(可能出现的事例):站在海边,摇望远处驶来船只,总是先看到桅杆,再看见船身,而目送离岸的船总是船身先消失。

c.还有地球仪和麦哲伦的环球航行。

(小组进行充分的讨论并作答,教师启发、解释。)

2.地球的大小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对地球的认识不断深入。观察地球赤道半径与极半径图,计算极半径比赤道半径差值。

(学生计算、回答)

赤道半径比极半径的长度多21千米,但想对于地球来说,这个数据微不足道,所以地球不是一个正球体。而是一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球体。

3.地球的模型—地球仪

承转:地球很大,怎样才能更好的研究它?人们制作了它的模型——地球仪。地球仪为什么做成正圆呢?

(展示地球仪,边展示边讲解。)

地球仪由底座、固定架、球、地轴组成的;地球仪上有各种符号、文字、颜色用来表示陆地、河湖、海洋、山脉、城市等。地球仪是绕地轴转动的,它指向北极星附近,是一个假想的轴,与球面的交点为北极点和南极点。在地球仪上还有纵横交错的网——经纬网,通过它可以确定地球表面任何一点的位置,当然在真正的地球上没有,它是人为画出来的。下面我们来学习经线和纬线。

地球仪课件【篇2】

目的:

1.使学生学会观察地球赤道半径与极半径示意图;知道地球的形状、地球的极半径和赤道半径,记住地球的平均半径和赤道周长。

2.使学生知道地球仪是地球的模型,知道地轴、两极、纬线和赤道的意义,初步学会在地球仪上识别纬线、两极和赤道。

3.使学生知道纬度的确定方法和低、中、高纬度的划分,记住南北半球的划分,初步学会在地球仪上识别南北半球。

4.通过讲解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说明自然界物质运动与变化的规律是可以被人们认识和掌握的。

重点:

1.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2.纬度和低、中、高纬度的划分。

3.南、北半球的划分。

教学难点:纬度的划分。

教具:地球仪、投影仪、自制投影片、经纬仪

教学方法:读图分析和谈话法、电化教学法。

教学过程:

(引言)同学们,如果有人问你,人类共同生活的星球叫什么?大家都会毫不犹豫地说:"是地球"。但是,作为地球上的公民,恐怕你对地球还知之甚少。为了让同学们了解地球的"庐山真面目",今天,我们就先来熟悉一下地球的一些情况,首先学习"地球和地球仪"。

(板书)

第一章 地 球

第一节 地球和地球仪

(看图)看地球卫星照片(课本封底彩页)指出地球形状是球体。

(出示投影片: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

(讲述)众所周知,地球是个球体,但是古代人却认为整个大地是平的,天空是倒扣在大地上的一口大锅,有"天圆地方"的说法。后来人们逐渐发现,有很多自然现象表明了地球表面是圆的,特别是麦哲伦环球航行的成功,有力地证明了地球的球形形状。现在,人造卫星从宇宙空间拍摄到的球状的地球照片,更是一目了然。

(想一想)有哪些现象证明地球是圆的?

(出示投影片:人们从海边观察船从远处驶来或船离岸远去的现象)

(板书)一、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1.地球是个球体

(提问)地球是个球体,但它是不是绝对圆的圆球体呢?

(看图)看《地球的半径和赤道周长示意图》

(谈话)地球半径是否等长?(结论:不等长,赤道半径比极半径长)所以,地球不是绝对圆的圆球体。

(板书)

2.地球是两极稍扁的不规则的球体

(讲述)由于极半径与赤道半径相差很少(只差21千米)如果把地球缩小到地球仪那样大小的时候,这个差别就看不出来了。因此,人们仍把地球看作正球体,其平均半径为6371千米。

(计算)根据地球平均半径算出赤道周长:

2πR=2×3.14×6371千米=40030千米≈4万千米

(讲述)地球的体积非常庞大,人们难以真正观察其全貌。为了便于学习和研究地球知识,人们仿照地球的形状,并按一定的比例把它缩小,制作了地球的模型--地球仪。

(板书)

二、地球仪是地球的模型

(展示地球仪)讲述地球仪上各种颜色、符号和文字的含义。

(转动地球仪)让学生找出南北两极。

(黑板绘图)说明地球自转时是绕着地轴旋转的。

(板书)

三、地轴和两极

(提问)地球里面是否真正有一根轴?(结论:没有,是假想的)

(用地球仪,演示地球自转)说明正确方法:面对地球仪,让其自左向右(即自西向东)作逆时针转动。

(做一做)先后请几位学生上台演示地球自转,并在地球仪上指出东、西、南、北4个方向。

(讲述)只知道东西南北,还无法确定某一地点的准确位置。利用地球仪上的经纬网就可以解决这个问题,这就像在电影院看电影,必须知道排号和座号才能找到座位一样。经纬网是由纬线与经线构成的。

(板书)

四、纬线和纬度

(展示地球仪)说明纬线的概念

(展示经纬仪)让学生观察纬线的特点,师生共同分析,得出下列结论:

(板书)

1.纬线的特点:是圆、长度不等、指示东西方向。

(提问)从赤道到两极,纬线长度的变化有何规律?(结论:由赤道向两极不断缩短,赤道最长,两极点为零。)

(讲述)在地球仪上能画出无数条纬线。为了区别每一条纬线,人们给纬线标定了不同的度数。这就是纬度。

(板书)

2.纬度

(展示经纬仪)让学生观察赤道,通过谈话得出赤道的意义。

(板书)

(1)赤道的意义:南北半球的分界线、零度纬线、北纬(N)与南纬(S)的分界。

(看《南北半球的划分图》)回答问题:亚洲大部分在哪个半球?南极洲呢?(结论:亚洲大部分在北半球,南极洲在南半球。)

(板书)

(2)纬度的划分

(黑板绘图)说明纬度的划分,并标注北纬和南纬。

(出示投影片:纬线和纬度)让学生完成"想一想"。(见教材P6)

(出示投影片:低、中、高纬的划分)让学生观察低、中、高纬度各自所占的纬度范围。

(提问)张家港市沙洲中学的纬度约为32°N,它位于哪个纬度带?(结论:中纬度)进一步提问学生:海口(20°N)呢?中山站(69°S)呢?

(总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了地球的形状和必须记牢的两个数据,(即:地球的平均半径6371千米,赤道周长40000千米)知道了地球仪就是地球的模型,明确了纬线的特点和赤道的意义,掌握了纬度的确定方法和低、中、高纬度的划分,对在地球仪上如何识别纬线、两极和赤道以及识别南北半球也有了一些感性认识。

地球仪课件【篇3】

设计思路

经纬线和经纬网的学习和掌握,是进行区域定位的基础和依据,也是整个中学地理教学中的一个基础。但经线、经度、纬线、纬度等名词多为空间概念,而七年级的学生因年龄较小,缺乏理性思维,同时其空间想象能力亦不够,学生理解这些概念较为困难。因此本节的教学成为中学地理教学的一个难点。怎样帮助学生对这些空间概念建立直观的感知,了解这些名词、概念之间的区别与联系,是本节教学设计中解决的主要问题。

通过对学生特点和教学内容的分析和研究,设计了提出问题→分组讨论、探究→尝试解决问题→教师点拨的教学思路,采取(1)利用地球仪、地图等直观教具;(2)小组合作及自主探究等学习方式;(3)教师精讲、点拨,总结规律等措施,以达到教学目标和落实新课程的理念。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认识地球仪。了解赤道、纬线、经线的定义,能够在地图、地球仪上准确地找出它们。

2、明确南北半球、东西半球的划分。

能力目标

掌握经线、纬线的特点、分布、变化规律,能够进行对比分析,培养分析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

1、了解赤道、纬线、经线的定义,能够在地图、地球仪上准确地找出。

2、掌握经线和纬线的特点、分布、变化规律,能够进行对比分析。

教学难点

1、掌握经线和纬线的特点、分布、变化规律。

2、东西半球的判定。

教学方法

讨论法、归纳法等相结合。

教学媒体

地球仪、地图

复习

1、描述地球的真实形状。

2、说出地球的平均半径、赤道周长、表面积。

思考、回答

巩固上节课所学内容,并引入新课。

导入新课

由于地球太大了,人们无法看到它的全貌,研究起来非常麻烦。于是,人们仿照地球的形状,并且按照一定的比例把它缩小,制作了地球的模型—地球仪。

提问:同学们注意观察地球仪,在上面能看到什么?

观察地球仪、思考

引起学生对地球仪探索的兴趣。

认识地球仪

展示并转动地球仪,组织学生阅读课文、讨论。

1、地球仪的作用。

2、在地球仪上找出地轴、两极、赤道、极圈、回归线、经线、纬线、经度、纬度。

3、南极和北极各用什么字母表示?

教师点拨:地轴只是一个假想的轴,和地球仪上的线和点一样在地球上是不存在的。

观察地球仪,小组交流,初步掌握、理解基本概念。

让学生通过实际观察认识、了解地球仪,直观,印象深。

经线和纬线

组织学生观察地球仪和地图,思考、讨论以下问题,并填写表格:

①什么是纬线?纬线是什么形状的?

②各纬线长度的变化有什么规律?

③找出最长的一条纬线,这条纬线把地球分为哪两半球?

④经线在形状、指示方向、长度的分布三个方面与纬线有什么不同?

⑤经度是以哪条经线为起点的?

⑥经度的标度范围是多少度?

⑦对比纬度的变化规律,说明地球仪上经度的变化规律有什么特点?

⑧东西半球是如何划分的?这样划分的意义是什么?

⑨在地球仪上找出主要位于东半球

和西半球的大洲,并说出它们的名称。

经线

纬线

定义

形状

长度

指示方向

特殊经纬线

度数的变化规律

半球的划分

小组交流、讨论,对比分析经线和纬线的特点、分布、变化规律,并填写表格。

①通过对比分析,使学生对经线和纬线有个全面而深刻的认识。

②通过交流、讨论等方式的学习,使学生能表达自己学习的体会、看法和成果,学会与别人交流、合作。

巩固

要求学生在地球仪找出赤道、160°E和20°W组成的经线圈,出示《南北半球的划分》和《东西半球的划分》图,使学生知道他们是重要的经纬线。

观察地球仪,找出三条经纬线,说出它们的意义。

通过对比分析,加深学生对东西半球、南北半球的划分界限的理解和掌握。

利用经纬网定位

1、说出几个地理事物的名称,请同学们在图上找出。

2、教师指出:地球仪上经纬线、经纬度的作用,就是为了确定地表事物的位置、方向、范围等地理特征。

同学说出自己判断的依据。

使学生明确经纬网的作用———定位。

巩固与拓展

出示右图,要求学生填表并寻求判断的规律。

学生讨论、研究,与同学交流自己的看法,共同寻找简单、可行的判定方法。

①加强学生间的合作学习。

②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教师点拨

以方格状经纬网图为例说明经纬度的判定方法

1、先定方向:

一般定向法——面对地图,上北下南,左西右东

2、判定经线和纬线

根据经线和纬线的概念得知:经线指示南北,纬线指示东西,这样我们就可以判断出哪是经线、哪是纬线以及经度和纬度。

介绍东西半球的判定方法

1、说明判定方法:

2、解释:在判定东西半球时,先看经度的度数,如果小于20,不管是东经还是西经,都在东半球上;如果大于160,不管是东经还是西经,都在西半球上;不在这一范围的,东经的就在东半球,西经的就在西半球。

学生把自己总结的规律和判定方法与教师讲的作比较,找出适合自己的方法。

①通过总结规律的方法达到分解难点,突破重点的目的。

②使学生掌握判断经纬度和半球的方法。

巩固

指导学生绘制经纬网,并绘出主要的经线、纬线。如赤道、南北回归线、南北极圈、0度经线、东西半球的分界线等。

绘图

巩固知识

引导学生总结本节内容

小组合作总结

培养学生归纳

能力

板书设计地球和地球仪(二)

一、地球仪──地球的模型

二、经线和纬线(列表)

东西半球的判定方法

三、经纬网——定位

教学反思

改变地理学习方式是新课程标准倡导的基本要求。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以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这节课的教学设计,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方式中以教师讲解为主的缺点。通过采取小组合作及自主探究等学习方式,激发学生对地理问题的兴趣,培养学生积极思考的能力、加工地理信息的能力和自主学习的能力,使学生在探究中质疑,在合作中培养合作意识。这样,教学过程不仅是一个认知过程,也成为学生学习交往和合作的过程,学生主动学习的意愿得到极大的提高。

但在教学中,我们应注意以下问题:

①问题的提出应明确、有针对性,能激发学生学习欲望,是学生乐于思考和能够解决的问题。

②学生的参与应采用思考、讨论等简单方式。这样有利于绝大多数学生比较同步地进入学习,快速进入状态,开展合作,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

③学生的探究、合作,必须是在教师指导下的学习,学生的讨论要有主题、有方向、有目标。

④重点的突出和难点的突破,有待教师的精讲和点拨,使学生学会解决问题的方法。

地球仪课件【篇4】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地球的形状、大小及经纬度的划分。

2.学会利用经纬网确定某地的地理位置。

3.通过对地球形态认识过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人类对事情的认识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培养学生认真学习的态度和探求科学奥秘的志趣。

教学重点

地球的形状、大小及经纬度的划分。

教学难点

地球上经纬度的划分。

教学方法

谈话法和讲授法。

教学媒体

教学挂图、地球仪和学生用小型地球仪,自制投影片:地球的形状和大小、经线和经度与东西半球的划分

教学过程

【引入新课】

人类居住和生活在地球上,但是,地球的形状是个什么样的,地球有多大呢?我们今天就来学习这些知识。

一、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引导学生阅读课本“读一读”,思考人类对地球的认识经历了几个阶段?举出生活中的实例,来证明地球是一个球体。

学生活动。

【教师指导】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对地球的认识愈来愈正确。特别是通过人造地球卫星的精确测量,发现地球是一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椭圆形球体。引导学生观察课本中的“地球的半径和赤道周长”图,计算极半径比赤道半径少多少千米?如果我们将地球缩小到地球仪那么大小,这个差值还有多少?

学生活动:经过计算得出,极半径比赤道半径少21米,如果缩小到地球仪那么大小时这个差别几乎就看不出来了。因为差别很小,通常人们仍将地球看成圆球体。

1地球是一个十分接近圆球体的不规则球体运用课本的“地球的半径和赤道周长”图,让学生观察地球的赤道半径、极半径,并计算地球的平均半径,运用地球的赤道半径,计算赤道的周长,它约为4万千米。

2赤道半径、极半径、平均半径、赤道周长我们知道了地球的形状和大小,再来观察地球仪,地球仪是人们仿照地球的形状,按照一定比例缩小而制作的地球的模型。

二、地球仪——地球的模型

【提问讨论】(1)地球仪是由哪几部分构成的?

(2)地球仪的球面上有那些地理事物?

(3)在地球仪上找到南北极点。

(4)南北极点是如何确定的?

学生活动并回答问题:

(1)地球仪由底座、固定架、旋转轴和球面共同组成。

(2)球面上绘着地图,地图上标有南北极和经纬度,颜色、符号、文字、表示陆地、山脉、河流、海洋、湖泊等地理事物。

(3)地轴穿过地心,与地球表面相交于两点。

(4)指向北极星附近(即北方)的一点为北极;与北极相反一点为南极。

三、地轴和两极

【教师演示】

自西向东转动地球仪,指导学生转动自己的小型地球仪,让学生领会“一轴两点”并领会地球上东西方向的确定。

四、经线和纬线

引导学生观察地球仪,提问:

(1)地球仪上连接南北极的线称为什么线?(经线)在地球仪上沿着东西方向,环绕地球仪一周的圆圈称为什么线?(纬线)

(2)观察地球仪,经线和纬线,哪个是半圆,哪个是圆?

感谢您阅读“幼儿教师教育网”的《高中地理课件4篇》一文,希望能解决您找不到幼师资料时遇到的问题和疑惑,同时,yjs21.com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高中地理课件专题,希望您能喜欢!

相关推荐

  • 高一地理必修一课件 俗话说,做什么事都要有计划和准备。在幼儿园教师的生活工作中,时常需要提前准备资料作为参考。资料主要是指生活学习工作中需要的材料。参考资料有助于我们的工作进一步发展。既然如此,你知道我们的幼师资料有哪些内容啊?在这里,你不妨读读高一地理必修一课件,还请你收藏本页以便后续阅读。第一部分的内容——山岳的形...
    2023-07-17 阅读全文
  • 初中地理课件系列 俗话说,手中无网看鱼跳。。在幼儿园教师的平时工作生活中,会经常需要提前准备参考资料。资料的定义范围较大,可指代生产资料。有了资料,这样接下来工作才会更上一层楼!所以,你有哪些值得推荐的幼师资料内容呢?推荐你看看以下的初中地理课件系列,欢迎阅读,希望你能够喜欢并分享!1.使学生能正确认识世界的国家及其...
    2023-08-07 阅读全文
  • 高中物理课件11篇 让我们来揭示“高中物理课件”中的未为人知的事情,请继续阅读。教案课件是每位老师必备的教学工具,但要明白教案课件不是随意编写的。只有撰写出优秀的教案课件,才能确保重要内容不被忽视。相信这篇文章将给您提供有价值的信息!...
    2023-08-18 阅读全文
  • 地球仪课件4篇 小编为您整理了以下与您需求相关的信息:“地球仪课件”。为了教学更有顺利,老师会需要提前准备教案课件,只要课前把教案课件写好就可以。教师要针对学生的实际需求优化教案的编写。希望本页面内容能帮助到您!...
    2023-05-13 阅读全文
  • 高一地理必修一课件通用12篇 以下为我们为您分享的高一地理必修一课件,为避免遗忘,还请您收藏本页网址。根据教学要求老师在上课前需要准备好教案课件,因此教案课件不是随便写写就可以的。不过在写时,需要充分展现教学过程的每个知识点。...
    2023-04-18 阅读全文

俗话说,做什么事都要有计划和准备。在幼儿园教师的生活工作中,时常需要提前准备资料作为参考。资料主要是指生活学习工作中需要的材料。参考资料有助于我们的工作进一步发展。既然如此,你知道我们的幼师资料有哪些内容啊?在这里,你不妨读读高一地理必修一课件,还请你收藏本页以便后续阅读。第一部分的内容——山岳的形...

2023-07-17 阅读全文

俗话说,手中无网看鱼跳。。在幼儿园教师的平时工作生活中,会经常需要提前准备参考资料。资料的定义范围较大,可指代生产资料。有了资料,这样接下来工作才会更上一层楼!所以,你有哪些值得推荐的幼师资料内容呢?推荐你看看以下的初中地理课件系列,欢迎阅读,希望你能够喜欢并分享!1.使学生能正确认识世界的国家及其...

2023-08-07 阅读全文

让我们来揭示“高中物理课件”中的未为人知的事情,请继续阅读。教案课件是每位老师必备的教学工具,但要明白教案课件不是随意编写的。只有撰写出优秀的教案课件,才能确保重要内容不被忽视。相信这篇文章将给您提供有价值的信息!...

2023-08-18 阅读全文

小编为您整理了以下与您需求相关的信息:“地球仪课件”。为了教学更有顺利,老师会需要提前准备教案课件,只要课前把教案课件写好就可以。教师要针对学生的实际需求优化教案的编写。希望本页面内容能帮助到您!...

2023-05-13 阅读全文

以下为我们为您分享的高一地理必修一课件,为避免遗忘,还请您收藏本页网址。根据教学要求老师在上课前需要准备好教案课件,因此教案课件不是随便写写就可以的。不过在写时,需要充分展现教学过程的每个知识点。...

2023-04-18 阅读全文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