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字经》读后感
发布时间:2023-10-05 《三字经》读后感《三字经》读后感(范本4篇)。
作文水平有高有低,练习写作文能够提高我们自身的思维能力,通过积累更多的词汇,我们可以轻松地写作文,并加快速度。什么样的作文值得去借鉴?相信你应该喜欢小编整理的《三字经》读后感(范本4篇),如果对这个话题感兴趣的话,请关注本站。
《三字经》读后感【篇1】
我看过很多很多书,一半左右的书都是我从图书馆里借来的,偶尔几次还会借几本三字经的书。一本三字经的书叫《财智三字经》,它的三字经跟我们学的三字经不一样,这本书还有第一单元到第五单元,在看过几页三字经的时候,也会偶尔相伴几个故事,第一单元到第四单元都有两个故事,第五单元有八个故事。三字经下面还有图,图下面还告诉我们这几句话是什么意思。有一页是这样的:人民币和美元国与国币流转元角分十百千可积累能换算。
图上画的是:有三个小朋友想交换钱,第一个小朋友说:我希望换100日元。第二个小朋友说:我希望换一美元。第三个小朋友说:我希望换6元人民币。第一个小朋友拿着6元人民币,第二个小朋友拿着100日元,第三个小朋友拿着1美元,他们三个都能交换。很多故事告诉我很多道理,有的故事告诉我有钱要慢慢用,要不富翁也会变成穷人;也有的告诉我,钱是一分一分的挣来的;还有的故事告诉我,富人教穷人,穷人也能成为富人;还有个故事告诉我,我们不应该买不该买的东西,如果你买了,也许最后就是痛苦。
《三字经》读后感【篇2】
三字经是一本读起来朗朗上口的好书,它可以用几个字代替我们十几个字,它也可以用几个字描述我们用几十个字也描述不了的历史故事,比如说“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 ,习相远,”这句话的意思是人刚刚出生的时候本性是善良的,性情也都一样。只是应为后天的生活环境于所受的教育不同,性格与所受的教育不同,性格与行为习惯产生了很大的差别。这么多的字就只被12个字代替了,这就是古人的智慧。
我从年前就开始背,到了现在我已经背了半本书了,我背的不熟,但我任然坚持每天背3段。应为我一读起来就不想停下来,这上面的故事太好看了。
其中一个故事里的曹丕当上了皇上以后,因为嫉妒曹植的过人才智想把曹植杀死,便把他召到宫里,说:“我限你在7步之内作成一首诗,曹植作的诗的内容是;“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意思是;我们本是亲兄弟,为什么要互相残杀呢?曹丕听了以后羞愧的无地自容,便放了曹植,从这个故事中我看见了古人的阴险和智慧。
《三字经》读后感【篇3】
《三字经》它是一部流传甚广、家喻户晓的启蒙读物,是我国古代历史文明送给每个中国人的遗产,它短小的篇幅,蕴含着许多深刻的道理,脍炙人口、广为流传。包含多方面的知识,如历史故事、古今贤文、人生哲理等,劝我们珍惜时间,讲文明懂礼貌。它教育我们孝顺父母、友爱兄弟、礼貌待人、勤奋好学,这些都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我们成长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本文学书籍,它是每三个字一句的诗歌。每一句所表达的意思都不相同。虽然只有三个字,但每句简洁明了,含意深刻,又能让我们一读就懂。要想让孩子养成爱读书的好习惯,除了靠学校教育以外,更需要家长从小培养和引导。女儿四岁了,我开始了和女儿亲子阅读,给孩子养成阅读的好习惯。也会慢慢让孩子体会到阅读的乐趣。
《三字经》里我最喜欢这一句三字经:勤有功,戏无益,节旨在,宜勉力。它的意思是:勤奋好学的人一定会事业有成;游手好闲、不求上进的人是没有作为的。年轻人应该经常用这两句话告诫自己一定要努力学习。一读这句话,我就想起一个故事:李白从小聪明,但不喜欢学习。一天,他逃学去玩时,见到一个奶奶在磨一根铁棒。李白问:“奶奶,你磨铁杵做什么呀?”奶奶说:“我要把它磨成绣花针。”李白问:“这么粗的铁杵能磨成针吗?”奶奶说:“只要我每天不停地磨,铁杵一定会磨成针。”李白听了,后悔自己贪玩而浪费了读书的时间。从此,李白立志努力读书,后来成为了大诗人。每看一篇,我都会被陶醉在经文的韵律和生动的故事中。其中,给我印象最深的是秦始皇——嬴政。嬴政,是一位伟大的政治家,但在许多人心中他同时也是个暴君。可我觉得他只不过是一个顺应了“弱肉强食,胜者王,败者寇”的生活逻辑的人物。他为了统一中国,加强训练精兵。虽然,每一个训练,对于士兵来说都是一次生死决择,但这么残酷的训练却为日后,统一中国做了奠基。统一中国后,他虽然残暴,但从此国泰民安。我们现在身处这个美好的社会主义,不是要感谢秦始皇吗?中国古代文明所做的切是无可抹灭的,这为中国古文明也留下了光辉的一页。我特别喜欢读。
《三字经》读后感【篇4】
记得在我两岁时,妈妈就开始在我耳边念起了《三字经》:“人之初,性本善。姓相近……”,是我从小听到大的。
直到上了幼儿园我才能完整的背下来,那时还不明白其中蕴含的道理。就在这个特殊的假期里,我又把以前读过的《三字经》拿出来细细品味。
在这本书里,我最喜欢“孔融让梨”这个故事,讲的是:孔融四岁时,父亲买回一筐梨,哥哥们都上了学堂,哥哥们让孔融和弟弟先挑,孔融挑了一个最小的,坐在旁边津津有味的吃了起来,父亲看见了很高兴,心想孔融还没上学堂就懂的谦让。读了这个故事,我很有感触,心想我和弟弟之间、我和朋友之间、我和同学之间,是不是也要像孔融一样,凡事要让一让,我们的关系是不是就更和谐了。
记得有一次,我因为跟弟弟抢玩具枪,把弟弟弄哭了。因为弟弟是在我八岁时出生的,以前所有的玩具都是我的。没有人跟我争抢,每当这时妈妈、奶奶总是教育我谦让着弟弟,叫我满足弟弟的需求,我很气愤、很委屈,心想“凭什么……,偏偏与他对着干。”不懂的谦让,不止一次的把弟弟惹哭。以至于后来弟弟就不怎么跟我玩了,好像不信任我似的,看着弟弟懵懂的大眼睛,我的心里像打开了五味瓶,亏我还是哥哥呢,怎么这么小家子气,和这样的小不点争风吃醋,如果能够穿越到那个讲究礼仪尊卑的“孔融让梨”的年代,年幼的孔融不笑话我才怪呢!想到这里,我不好意思地对着弟弟笑了笑,把他喜欢玩的玩具一件一件摆在他的面前,弟弟顿时舞动着小手攒动起来,我也不由得挺了挺胸脯配合弟弟做了个鬼脸……
我还特别喜欢这本书里面的一句话“勤有功,戏无益,节旨在,宜勉力。”意思是:勤奋好学的人一定会事业有成;游手好闲,不求上进的人肯定是没有作为的。一读这句话我就想起一个故事:李白从小聪明,但不爱学习。一天,他逃学去玩,见到一个老奶奶在磨一根铁棒,李白问:“老奶奶,你磨铁棒干嘛用啊?”老奶奶说:“我要把它磨成绣花针。”李白问:“这么粗的铁杵能磨成绣花针吗?”老奶奶说:“只要我每天不停地磨,铁杵一定会磨成针的。”李白听了,后悔自己贪玩而浪费了读书的时间。从此,李白立志努力读书,后来成为了家喻户晓的大诗人。在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我也有我的兴趣和理想,要想把它变成现实,我必须在学习的道路上谦虚谨慎,脚踏实地。
读了《三字经》,我受益匪浅,明白了很多道理,以后我还要多读中国传统文化经典。
其他人还在看
《三字经》读后感4篇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读书已经成为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这本书的描写风格非常朴实,给人带来了许多感悟。为了更好地整理和总结自己的读书心得,我选择了最有用的“《三字经》读后感”。如果你对这本书有更多的兴趣,请继续关注本网站获取更多相关信息!
《三字经》读后感(篇1)
近期,实验小学一年级开展得“让读书成为习惯,让书香溢满校园”读书节活动正如火如荼得进行着,《三字经》诵读比赛更是将此次活动推向了高潮,三字经读后感。为营造良好得读书氛围,学校还积极提倡亲子共同阅读,旨在“让阅读融入生活,让阅读伴随人生,让阅读绽放生命得光彩”。
《三字经》是灿烂得中华文化得精华,是国学经典之一。它易读、易记、易解。《三字经》内容丰富多彩,有自然常识、有历史故事、有道德常规、也有人生哲理。它教会我们知识,也教会我们做人做事,还教会我们要认真读书以及如何读书。《三字经》运用事理并举、图文并茂得方法,以大量发人深省得典故、故事和形象生动得画面,阐述了丰富深刻得人生哲理,有倡导尊敬师长,宽厚待人得,有颂扬勤劳节俭,清正廉洁得,有劝诫谨慎持身,悔过改错得,有爱国爱民,弘扬正气得,有激励立志勤学,发愤图强得,可以说这些内容包含了我们生活得诸多方面。
孩子阅读《三字经》过程,也就是提高认识,陶冶情操得过程。作为家长得我,在引导孩子诵读《三字经》上也有深刻得认识。感受最深刻得有以下几个方面。
“蚕吐丝,蜂酿蜜。人不学,不如物”。蚕可吐丝,为人类造福;蜂也可酿蜜,为人类做事。身为学生得孩子,不懂得自己应尽得本分,又怎么去实现自己得人生价值呢?
读书必须懂得“学则智,不学则愚,有不满则进步。”“幼不学,老何为”所以我们现在要勤奋好学,不懂就问,多读书,读好书。知识就是力量,满腹经纶,一身才智才能有为,才能为社会、为人类多作贡献。万丈高楼平地起,小学生在我们得学业得征途上是打基础得阶段,我们一定要为茁壮成长,进入社会有所作为打好坚实得基础。
“玉不琢,不成器”玉不经过雕琢,就不能成玉器,是玉就得雕琢,是人才也得磨练,那怎么磨练呢?就是要我们努力学习,积累知识,不然长大后就不能成大器。
“头悬梁、锥刺股”,则告诫我们学习要刻苦,要珍惜学校、家庭、社会给我们提供得良好得学习环境,好好学习天天向上,读后感《三字经读后感》。所谓“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我们整天不愁吃不愁穿,要珍惜时间,学习也无须“头悬梁、锥刺股”,但也不能沉迷于电视、游戏,应珍重少年时,不负云和月。
而“读史者,考实录”告诉我们学习要认真,不能似是而非,似懂非懂,我们应该一丝不苟,字不懂就翻字典,记不清拿不准就多翻书。总之学习要认真,掌握知识要牢固,不能囫囵吞枣,“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孩子一开始读这些得时候,字难认,不好读,典故又不懂,感觉枯燥乏味,后来读得多了,渐渐得“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孩子越来越喜欢读《三字经》了,高兴得时候还与我进行思想交流与诵读比赛,现在《三字经》已成了我们得良师益友了。
愿所有得孩子都能与经典同行,打好人生底色,汲取知识,传承美德,树立良行,做一个快乐得读书人。
《三字经》读后感(篇2)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书房中传出我朗朗的读书声。我正在读一本中华经典书籍——《三字经》呢。
这个学期,学校开展了“经典诵读”活动。教师向我们推荐了好多古今经典诗文,而我最喜欢读的就是《三字经》。它是我国明清时期的儿童启蒙课本,作者是宋代的王应麟。这本书共一千多字,三字一句,句句押韵,读起来朗朗上口,很有节奏感,令我百读不厌。
我的这本《三字经》不仅仅有它的原文,并且还有注释和相关的故事,图文并茂,使我读起来兴趣盎然。
读《三字经》,让我懂得谦让、孝顺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融四岁,能让梨,弟于长,宜先知”是讲孔融四岁就明白把大梨让给哥哥;“香九龄,能温席,孝于亲,所当执”是讲黄香九岁就明白用身体把被窝焐暖让父亲休息;“首孝弟,次见闻。知某数,识某文”是说人应当首先孝顺父母,尊敬兄长,其次才是增长见识,学习知识。
读着这些资料,我不禁感到一阵阵脸红。我是爸爸妈妈的“掌上明珠”,只要我开口,要什么就有什么,真可谓“衣来伸手,饭来张口”。我一向以为父母为我所做的一切都是应当的,从来没有想到为他们做些什么。每当学习不顺心的时候,甚至还会向父母乱发脾气呢。和孔融、黄香相比,我真是无地自容呀。今后,我要改变自我,多体谅爸爸妈妈,多为他们着想,尽量让他们少为我操心。
读《三字经》,我还懂得了许多学习和做人的道理。“幼不学,老何为”警示我小时候要用功读书;“玉不琢,不成器”告诫我人不经过锻炼是不会成才的;“勤有功,戏无益”告诉我凡是勤奋上进的人,都会有好的收获,只顾贪玩,浪费了大好时光的人是必须会后悔的;“头悬梁,锥刺股”提醒我学习时必须要全神贯注;“昔仲尼,师项橐”告诉我学习应当不耻下问……
《三字经》的资料包罗万象,为我们讲道德,论古今,有名人英雄,有历史战争,有学习方法,有自然规律……它是古人智慧的结晶,是文学的宝藏,是永不褪色的经典!
徜徉在这样的经典诗文中,我的心灵受到一次次洗涤。在这些精练短小的语句中,蕴含着人生的哲理,让我明辨是非,学会感恩,懂得做人的道理……阅读者,收获着,我乐此不疲。
《三字经》读后感(篇3)
记得读幼儿园暑托班的时候,那里的老师教会了我背三字经,小时候只要我一背,总是能得到亲戚朋友的表扬,那时只是觉得三个字三个字的背着好玩好听,却不知道什么意思,有什么用。
这个寒假,妈妈给我买了本《三字经》的书,书上对与每一段三字经都有释文和相应的故事,我读了一下子明白了,《三字经》是集合了古代人民的智慧,教我们做人的道理的一本书。
我觉得作为一名一年级的学生,学习上,书中“子不学,非所宜。幼不学,老何为”,“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为人子,方少时。亲师友,习礼仪。”教育我从小就应该好好读书,学习礼仪道德和做人的道理,记得一年级下册语文书中有“一日之计在于晨,一年之计在于春”的话,读了《三字经》,我知道人“一生之计在于少年”。书中“香九龄,能温席。教于亲,所当执。”,所描述的黄香为父暖床的故事,很令我感动,以前觉得爸爸妈妈还年轻,我们还小,只有他们照顾我们的道理,现在看来,孝敬父母也可以从小做起,从小事做起。书中“融四岁,能让梨。弟于长,宜先知。”,教人弟弟尊重兄长,兄弟互相谦让。我觉得在和小伙伴一起玩耍时,就应该这样。书中还有讲述《四书五经》及古时候君王的许多故事,都很有趣,衍生出很多做人的道理,有的历史我不清楚,还不能理解的很深透,我相信随着我看的书变多,认识的增加,我对《三字经》这本书还会有更深刻的理解,《三字经》值得我去再读第二遍,第三遍……
《三字经》读后感(篇4)
家庭教育到现在已成了一个热门话题。《三字经》云:“养不教,父之过。”即只养育孩子而不好好教育孩子,便是家长的错误。的确,家庭教育很重要,关系到子女的成长,关系到子女一辈子的事。
然而在今天,不少家庭的教育,似乎走进了怪圈,尤其是一些大城市。有的家长先“溺爱”后失望;有的'家长凭自己的主观愿望为孩子设计人生道路,强迫他们学这学那,一心希望他们成名成家,出人头地;而更多的则是一定要他们考高中,考大学,最好再考研究生,出国深造……然而结果怎样呢?许多是适得其反、落空的。在这样的家庭教育下,这些孩子厌学、怕学,甚至弃学,更别说有成才的可能性了。
每个孩子资质不一、情趣不同中,况且他们尚处于开始认识世界的阶段,好奇好玩,缺乏经历与磨炼。在这个“学步”阶段,家长应当培养孩子学会走路,让孩子自己去迈开步子朝自己喜欢的路走去,而不是先去为他们设计走哪条路。就是说家长与其一边为孩子指路,一边拉着他们走,不如让他们放开手脚,培养他们自己去探索去行走。当然他们有时会跌倒,甚至会遇到危险,但却能使他们学会走路,学会走他们喜欢走又值得走的路。即使走得辛苦,走得曲折,但这是孩子在实践中自己选择的路,会走得越来越稳当,越来越有信心,会走行无畏,无悔。大发明家爱迪生,小时候学习成绩并不好,却对科技制作有无比浓厚的兴趣,他的母亲不仅不反对不指责,还鼓励他,为他创造条件,给他买了不少做做玩玩的材料。我认为爱迪生的母亲是最懂得家庭教育的,可以称得上是家庭教育的模范。
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父母应该是在孩子有了进步时能夸夸他,做了错事能关心他,遇到困难时能启迪他,即使碰到一再的挫折、失败时出能信任他援助他。家长是家庭教育的执行者,应当是子女永远最尊敬的教师和朋友。可是在我们周围,常常可以看到这样的家长——缺乏真爱,缺乏深情,或一味的宠,或担心怀疑——有点像封建时代的家长。有的只知道物质上施爱,有的总是着不放心不信任的目光看待子女。不少家长很少鼓励、表扬孩子,即使孩子取得了好成绩,也只是轻描淡写说几句:“还要努力,不要骄傲”的说。家长们,请你们也常常用“我为你感到骄傲”这样的话来夸夸你们的孩子吧。你们不知道孩子听了这样的话会多么感动,其效果是千万句苍白无力的“教育”大道理无法比拟的。
愿有更多的家长,能放开孩子的手脚,鼓励他们去走,去跑,去飞,去开创美好的未来!
三字经读后感锦集4篇
语文的学习中,我们必定要写作文,写作文可以缩进我们之间的距离,写作文只要确定了骨架,你的写作文方向就对了。如何写一篇有思想、有文采的作文呢?下面,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三字经读后感锦集4篇”,但愿对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
三字经读后感【篇1】
在生活中,每一个人不可能做到十全十美,但无可否认,《三字经》的确是一个人人生道路上的良师益友。不论是在道德品质、文化修养上都会受益匪浅。虽然,在这本书上,不免有些封建色彩,但这些不足之处,不正是要我们这些具有开放性思想的中国人去改变、探索吗? 每看一篇,我都会陶醉在经文的韵律和生动的故事中。其中,给我印象最深的是秦始皇——嬴政。
时光流逝,有些东西会被遗忘,但有些东西却被传承下来,《三字经》在历史的长河中,被保留了下来。她是中国古代文明中的精华,也为中国古代文明也留下了光辉的一页。
《三字经》这坛是窖藏千年的美酒,愈久弥香,在新时代的今天,教化人心,必将永远地散发出醉人的芳香。古人说:“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一本好书就是一个良师益友”,让我们静下心来,捧起书,在淡淡的的墨香中与哲人会面,与良友交谈,增识长慧,开悟人生。朋友,让我们一起来爱书,读书吧!
三字经读后感【篇2】
朗朗乾坤,得万古之灵气,孕千年文化之精髓,成千古旷世之奇书,《三字经》横空出世!小子对此奇书甚有感触,即书一文,此亦个人之意,又亦儿戏之言,不可当真也!
何谓此书奇之?其一奇,以三言韵句成句,自成一体,易读易记,通俗易懂;其二奇,孕千年中华文化之精髓,这部仅有一千五百多字的小书,竟融“历史、地理、人物、天文气象、诗书礼乐、教育、哲学”于一体。可谓学一书而通万卷也!可是,我们要把《三字经》与当时的历史条件联系起来思考,正确地认识,主动汲其精华,剔其糟粕。
亲情、孝顺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融四岁,能让梨,弟于长,宜先知。”“香九龄,能温席,孝于亲,所当执”。孔融四岁就明白让大梨给长兄;黄香九岁便主动孝顺父亲而无怨无悔。
重视子女教育和历史教育亦是优秀的文化传统。“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玉不琢,不成器”。这体现我国对教育的重视。《三字经》还将整个中国历史浓缩在一齐,易学易记,并且专门谈到学习历史的方法。
总之,这一切都表现了古代中华儿女的传统美德与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是我们中华儿女的骄傲。
可是,我不得不再重申一遍,由于当时的历史与政治原因,造成了许多不可忽视的问题,使《三字经》多了几分糟粕:三纲五常。所谓“三纲”,即“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三纲者,君臣义,父子亲,夫妇顺”,这说明当时的人们愚昧地认为有了“三纲”,就会构成君顺臣良,父慈子孝,夫和妇顺的社会安定局面;所谓五常,即“仁、义、礼、智、信”,“曰仁义,礼智信,此五常,不容紊”。这是人人都必须遵守这些基本道德底线,不容打破。只是可怜当时的人啊!一心认为三纲五常能够维护家族、国家秩序,所以大肆宣言三纲五常并亲身践行,实际上这可是是富有的统治的人对被统治的人在伦理道德和法律上施加的紧箍咒而已。
总而言之,《三字经》这本奇书,其精华就在于对亲情、孝顺的张扬,对后天教育和历史教育的重视。其糟粕亦昭然若揭:以三纲五常为核心的封建道德,两千年来一向是束缚中国人思想和行为的绳索。
我们必须要记住,《三字经》所体现的中华文化博大精深,需要我们去汲取精华,剔其糟粕,最终发扬光大至世界。
三字经读后感【篇3】
在不知不觉中,暑假已经过了一大半,我心猿意马,心一直闲不下来。今天有点强迫自己做宅男,不是丝竹充耳,而是书香相伴。
这本《三字经》,不仅有三字经的原文,还有大量的注释、翻译与典故,编排也很有新意,值得一看。全文包括良好的教育方法、孝敬父母尊敬兄长、君臣父子夫妻关系和谐相处、诵读古典书籍及其次序、朝代更替盛衰存亡及其规律、自幼勤勉读书等六个方面。以前我也读过这本书,但并没有用心的,感觉比较枯燥,这次却不然,不但读起来轻松,还喜欢上它,于是便读得细致,其中最感兴趣的是书中的一些典故,尤其是以前没有接触过,感觉收获挺大的。
例如桅杆喻正比喻一个正直的人必须时刻留心,提防各种坏思想的侵蚀;温公警枕告诫读书人要孜孜不倦,夜以继日,学业方可不断长进;师文拜师说明求学要谦虚要有足够的诚意与决心,方可得到高人与名师的'指点和帮助;朱晖守义指明了只有举人为贤,做到守信忠义,方为各方所服;赵孝爱弟比喻兄弟情深,感天动地;周公吐哺说明不管官至几何都要明白创业的艰难,要小心谨慎对待他人,绝不骄傲凌人;削简为册意为不被艰难条件所难,奋力读书,终有成功之时。
我喜欢品读此书,不仅因为它是语文新课标必读之书,而且里面饱含大量典故,蕴涵无数道德伦理,读来一箭双雕。不错!
三字经读后感【篇4】
我们要珍惜自己的黄金时间,用功读书;人若是不学习,就不懂礼仪,不能成才;从小学会尊老爱幼,知道父母的甘苦,孝顺父母……这一个个道理都来自于“道理的宝库”——《三字经》。你看过《三字经》这本书吗?可好看了!三字一句,六字一行,像顺口溜似的,便于谨记,真有趣!
里面的一言一语都蕴含着一个个道理,都成了我的座右铭。正因为《三字经》这本书陪伴了我的童年,现在,我的见识不断增长,视野不断开拓。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这是《三字经》中的第一句话,也是我们要学会做人的第一个道理。是啊!人生下来原本都是一样的,但如果从小就没有受到良好的教育,善良的本性自然就会变坏。有些父母从小就宠坏孩子,等孩子长大后却嫌弃父母,渐渐误入歧途。学好难,可学坏就容易了!我也不禁摇头叹息。现在那些坐牢的犯罪分子们,难道一生下来就注定是犯罪的命运吗?不是。因为他们从小不会区分善恶,恶渐渐侵蚀了他们的灵魂,令他们丧失了人性,迷失了自己,才会成了他们永远的罪过。才会造成现在不堪设想的后果。读了这句话,我感触很深,脑子里刻着这样一句话:我们从小就要好好学习,学会辨别是非,将来做一个能为社会作贡献的人才!
我曾看过这一句:稻粮菽,麦黍稷。此六谷,人所食。读着读着,我不禁脸红了,还真想挖个洞钻进去。这句话就像一块抹布,把我心里的污迹抹得一干二净。“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这句话谁都会说,甚至都背厌了。可行动呢?我也常斥责自己:农民伯伯千辛万苦地种稻温饱每一个人,我们却若无其事地浪费粮食,这对得起农民伯伯吗?回忆起农民伯伯,他们无论天气多么严热,不论多么寒冷,他们都日夜不停地耕种着的那种滋味,让我无比惭愧。这句话让我想起了一件事:有一次,中午在家里吃饭,我吃饱了,可许多菜还在碗里动也没动。我瞧四周没人,便把饭偷偷地倒进了垃圾筒里,还不以为然地走开了。现在认真地想想,哎,还真不应该。当我们吃到香喷喷的饭菜时,可别忘了辛勤耕种的农民伯伯。爱惜粮食,节约粮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