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教师教育网,为您提供优质的幼儿相关资讯

两位数的除法教案

发布时间:2023-09-20 两位数除法教案 除法教案

两位数的除法教案范本。

接下来和大家分享一篇关于“两位数的除法教案”的精彩文章,我们会在网站上随时发布最新的相关信息请关注。教案课件是老师工作当中的一部分,写教案课件是每个老师每天都在从事的事情。教案是教师职业发展与提升的有效途径。

两位数的除法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够运用“四舍”、“五入”的试商方法,正确地计算除数是两位数、商是一位数的笔算除法.初步掌握试商调商的方法。

2、培养学生估算能力,培养学生自主观察、分析、归纳及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3、激发学生自己探求知识的欲望,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精神,在学生讨论和交流中,促进学生之间在交流中合作精神,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通过生活实例的估算,理解、掌握试商和调商的过程。

教学用具: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铺垫,情景导入

1、昨天我们学习了除数是整十数的除法,对于这样的题,你会做吗?133÷20=(一生扮演,其余学生看大屏幕)

[设计意图:通过复习上节课所学《除数是整十数的除法》唤醒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利用正迁移主动、自主地学习新知识。]

2、根据情景图,你能发现哪些有联系的数学信息?

(王阿姨有84元钱,买《作文选》21元/本;李叔叔带了196元钱,买磁带39元/盒)

3、你能对有联系的数学信息提出数学问题吗?

(选择2个:84元能买几本作文选?196元能买几盒磁带,还多几元?)

二、主动探究,学习新知。

(一)两位数除以两位数(四舍)

1、你能解决这些数学问题吗?列出算式。(板书)

预设:84÷21=()196÷39=()

2、我们先来看一看,刚才扮演的这位同学,请他说说计算过程。

3、同学们今天要学习的除法中的除数和上节课的除数有什么不同吗?(上节课的是整十数,今天的不是整十数。)

两位数的除法教案 篇2

第2课时 除数是整十数的笔算除法

教学内容:教材第73页例1、例2

教学目标:

1.掌握除数是整十数的笔算除法的计算方法,能正确地进行笔算,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2.经历除数是整十数的除法的笔算过程,体验迁移的思想方法。

3.在学习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知识的意识,激发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使学生掌握除数是两位数的试商的方法。

教学难点:确定商的正确书写位置。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引入新课。

1.(出示口算卡)口算:

60÷30= 120÷20= 160÷80= 240÷40=

122÷30≈ 720÷81≈ 320 ÷43≈ 143÷70≈

能说说143÷70≈2, 你是怎样想的吗?

2.笔算: 136÷8

边写边说它的计算过程,学生完成后指名说计算过程.

二、探究新知,理解归纳。

(一)故事引入新知

1.课件出示书本主题图,收集信息.

2.根据条件提出问题。

3.要求可以分给几个班,应怎样列式。

4.为什么用除法计算?

(二)探索计算92÷30的方法。

1.探索计算92÷30的方法。

(1)你能用我们已有的方法计算这道题吗?试试看,请把你的方法写在练习本上。

(2)学生在练习本上写方法。

(3)展示学生的多种算法:

①估算

②分小棒:圈一圈

(1)学生独立解答后,小组内互想说一说:你是用什么方法算出来的?

(2)集体汇报方法,适时表扬。

③用竖式计算。

在展示学生的竖式时议一议:商应写在什么位置上?说说你的理由。

(4)学生说计算过程,老师板书

(5)帮助老师解除疑惑:商是2,不是也可以吗?余下的数能你30大吗?为什么?那为什么不想成是4?

(6)练一练:书本第73页的做一做。

能说说你是怎样想到64÷10的最合适的商的?能把最后一道题的计算过程说给全班同学听吗?

2.小组合作、共同探究178÷30的计算方法

(1)回忆探索计算92÷30的方法,课件出示:

①估一估②圈一圈③算一算

(2)小组共同探究计算178÷30

(3)小组汇报学习情况.

(4)想一想:

①为什么92÷30的被除数是两位数,商写在个位上,现在被除数是三位数了,商仍写在个位上呢?

②怎么不把商想成6呢?6×30=180不是更接近于178吗?

(5) 练一练:书本第73页的做一做 :

能说说你是怎样想到565÷80的最合适的商的?能把这道题的计算过程说给全班同学听吗? 3.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话总结除数是整十数的笔算除法的计算方法,以及除数是整十数除法的笔算方法与除数是一位数除法的笔算方法的异同。

三、应用新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其实在我们的生活中,有很多实际问题要用到笔算除法来解决。

1、第74页的第3题。

2、第74页的第4题。

3、计算比赛:第74页的第6题

两位数的除法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学会整十数除整十数,几百几十数的口算方法,并能比较熟练地进行口算,除数是两位数的口算除法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

2、通过观察,操作,分析,比较理解整十数除的算理,提高口算能力。

3、利用多形式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迁移类推能力,促进思维条理化。

教学重点:掌握用整十数除的口算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用整十数除的口算算理。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课

1、口算练习

20×4= 2×10= 30×3= 2×30= 90×8=

9÷3= 6÷3= 40÷5= 36÷6= 24÷6=

2、看下面的数接近哪个整十数,写在( )

87≈( ) 91≈( ) 63≈( ) 39≈( )

二.民主导学

1、出示78页情景图。:瞧,我们学校买来了什么?你了解了什么?(生自由回答)

生:我知道了学校买来了80个气球,每班分20个。

师:请大家根据这个信息,提出有关的数学问题。

(可以同桌交流,稍后指名答)

生:可以分给几个班?

师:好,谁愿意把这题完整地说给大家听听?

生:学校买来80个气球,每班分20个。可以分给几个班?

师:很好。请看大屏幕。(同时课件出现问题)怎样解决这个问题?(生纷纷举手,可指名答)

生:用除法计算,算式是80÷20。

(2)探索口算方法。

师:怎样计算80÷20呢?请同学们先自己想一想,也可以小组之间交流、讨论,再互相之间说说口算方法。

(交流好后,汇报)

(3)汇报,师评析。

生1:80÷20=4,我是这样想的:因为20×4=80,所以80÷20=4 。

生2;对,80÷20=4 。因为8÷2=4,所以80÷20=4 。

生3:我同意他们的想法。

师:你们呢?

全班齐答:同意。

师:很好,他们的口算方法真不错。谁能说说他们各根据什么做题的?

生4:生1是想乘法做除法,而生2是想表内除法做除法。

师:讲的非常棒!(由此揭题,板题,并板书:口算除法)这就是今天我们学习的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中的口算除法。那么,大家喜欢哪种口算方法呢?把你喜欢的口算方法说给同桌听一听。

(4)检验正误。(课件出现结果)

师问:学校买来的气球可以分给几个班?

齐答:4个。

师:我们分的结果对不对呢?(请同学们看大屏幕。)我们一起口答。那如果是60个气球,每班20个,可以分给几个班?40个?那分别又可以分给几个班呢?请你在数学本上试试。

(这一环节的设计,通过检查正误,既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快乐,又渗透了学习习惯的培养。)

2、教学例2。(出示课件)

(1)情境中引出问题。

师:刚才咱们顺利完成了学校分气球的任务。大家表现非常好!瞧,学校又买了彩旗。你从画面上了解到了哪些信息?请提出有关的数学问题。

生:学校买来了120面彩旗,每班分30面。可以分给几个班?

师:谁能解决这个问题?

生:用除法计算,算式是:120÷30 。

(2)探索、讨论口算方法。

师:怎样算120÷30呢?可以小组间交流、讨论,然后汇报。

(该例题的教学较上例题放得更开了,旨在培养学生用迁移类推的能力。)

(3)汇报。

生1:120÷30 =4 ,我想4个30是120,也就是30×4=120,所以120÷30=4 。

生2:我的想法是这样的:因为12÷3=4,所以120÷30=4 。

生3:我同意第一个同学的想法,教学反思《除数是两位数的口算除法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

生4:我同意第二个同学的想法。

生5:我觉得他们的方法都是对的。

师:你是怎样认为的?

生5:因为第一个同学的方法是想乘法做除法来计算的,第二个同学的方法是想表内除法做除法计算的。

师:说的很好。你还真善于总结。让我们一起来检查结果吧,看大家的做法对吗?(课件演示)

3、小结。

同学们,在解决分气球和分彩旗的问题中,我们共同探讨了除数是两位数的口算除法的方法。我们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口算方法:用乘法做除法或用表内除法做除法。

4、估算。

(1)探讨估算方法。

师:请大家看大屏幕。你们知道这几题的要求吗?

想一想:83÷20≈ 122÷30≈

(80) (120)

80÷19≈ 120÷28≈

(20) (30)

生:用估算求商。

师:请你选一题来试一试。将估算的方法说给同桌听一听。

(这一环节,我放手让学生自主选题,并借助已有的口算与估算经验探索除法估算的方法,实实在在地把学生推上口算的主体地位。)

(2)交流,并总结。

师:现在我们来交流交流。谁愿意说一说?说说你的口算方法。

(生纷纷举手)

生1:83÷20≈4,我是这样想的,我把83估成80,80÷20=4 ,所以83÷20≈4 。

生2:80÷19≈4,我认为19接近20,80÷20=4 ,所以80÷19≈4 。

生3:122÷30≈4,因为我把122估成120,120÷30=4 ,所以122÷30≈4 。

生4:120÷28≈4,我认为28接近30,而120÷30=4,所以120÷28≈4 。

师:大家真不错,说的非常好。那么,谁愿意总结估算方法?

生: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估算时,先把不是整十或几百几十的被除数或除数看成整十或几百几十的数,再用刚才我们学会的口算方法算出商。

师:你总结得真好。请你告诉大家,把不是整十或几百几十的数看成什么样的整十或几百几十的数?

生:是,要看成和被除数或除数最近的整十或几百几十的数。

师:这样说就清楚准确了。大家同意他的观点吗?

生:同意。

(三)巩固练习

1、小试身手。

“做一做” 40÷20 = 143÷70 ≈

360÷40 = 632÷90 ≈

2、赠书活动。

师:新年到了,学校准备了一些书打算赠送给希望小学各班同学寒假阅读。(课件出示)一共有240本书,你打算怎样捆包呢?

生交流、做题,然后集体评订。

口算除法

80÷20=4(个)

想:20×4=80 80÷20=4

想:8÷2=4 80÷20=4

想:一个班20个,两个班40个,3个班60个,4个班就80个

答:可以分给4个班。

教学反思

本节课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四年级上册第五单元《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的第一课时。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难点:通过自主探究学会口算、估算的方法,能正确的进行口算、估算

为了顺利突破本节课重点难点,我进行了精心设计,主要突出了以下几点:

1、情景的创设:口算题的内容枯燥平淡,很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我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把整堂内容串起来。融入了一个大的情景中,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习惯和参与意识。

2、算法的多样化。算法多样化是计算教学改革的一个新的理念,探索口算方法的过程,体会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另外,无论是用想乘法算除法还是把除数转化为一位数的除法,对学生的后面学习都是有用的,所以特别对学生说明,用自己喜欢的方法口算,学生学得轻松,又通过倾听和交流得到了发展和能力上的提高。

3、多方面的评价。本节课我从计算的方法、计算的速度、学习态度以及参与活动的积极性等方面,都适时地对学生进行了恰当的评价,使每个学生都能获得成功的体验,充分感受到学习的快乐,从而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调动了学生参与学习的能动性,从而保证了学习效果。

在教学过程中,对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我做得还不够好。值得引起我再次思考的是:如我在教80÷20的算法时,学生有提到同时去掉“0”的方法。这方法其实已经蕴含了“商不变”的思想,而此时这块内容学生还没学过,该如何讲解比较妥当我一直在思考。我当时用以后会学到来告诉学生。我想在学生碰到困难时,怎样引导才能拓展学生的思维,使学生的思维从模糊走向清晰?怎样把新知和学生的原有知识更紧密的联系、构通?是我本节课教学的遗憾。

两位数的除法教案 篇4

教科书78---79页例1及做一做,练习十三第1---5题

1、使学生理解和掌握整十数(商一位数)的口算方法,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2、使学生经历探索口算方法的过程。

3、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用数学知识解决简单问题的能力。

探索口算方法。掌握用整十数除的口算方法。

挂图 小黑板

一、复习旧知

口算:60x8= 50x4= 80÷2= 60÷3= 810÷9= 30÷4=

(通过复习让学生运用知识的迁移学习新知)

二、探究新知

1.教学例1

(1)提出问题,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

师:为了让我们的校园充满欢庆,看,学校买来了什么?(出示挂图)

师:你从中知道了什么?

生:我知道了学校买来80个气球,每班分20个。

师:你能根据这些信息提出一个问题吗?

师:谁能把信息和问题完整的说一说?

师:怎样解决这个问题呢?

生:用除法计算,算式是:80÷20

(让学生根据信息提问题既把计算与解决问题紧密联系在一起,又培养了学生的问题意识)

(2)探索口算方法

师:怎样算80÷20呢?独立思考后小组交流,说给同伴听听。(学生交流)

师:我看有的同学已经说好了,谁愿意给大家说一说?

(学生可能有以下两种口算方法:A.因为20×4=80所以80÷20=4 B .因为8÷2=4所以80÷20=4)

师:同学们有用乘法算除法的。也有用表内除法来想的,都很好。那么你喜欢用哪些方法呢?把你喜欢的方法说给同桌听一听。

师:学校买来的气球可以分给几个班呢?(4个)

师:我们一起来检查一下,看分的对不对?

(独立思考怎样算,让学生充分经历口算的过程.同时通过交流,展示不同的计算方法,较好体现算法多样化的新理念)

2.教学例(2)

(1)引出问题:

师:刚才咱们顺利完成了分气球的任务,大家表现非常出色。看,学校还买来了彩旗,你从画面上了解到哪些信息?想提出什么问题?

生:我们学校买来了120面彩旗,每班分30面,可以分给几个班?

师:谁会解决这个问题?

生:用除法计算,算式是120÷30

(2)讨论口算方法

师:你怎么这么快就算出的呢?

生:......

师:同学们怎么口算的这样快呢?

生:这一题的口算方法和刚才分气球的口算方法很类似,都可以用乘法想除法或用表内除法算。

师:同学们真善于总结。

师:让我们在一起来检查,算结果。

师:在解决分气球和分彩旗的问题中,我们共同探讨了除法的口算方法。在口算时可以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来口算。

(此例题的教学教上面例题放得更开了,旨在培养学生用迁移类推的能力)

3.及时巩固 小黑板出示口算题

4.估算

(1)探讨估算方法

师:同学们看这里,你知道这几道题的要求吗?

生:用估算求商

师:下面每个同学任选一题来估算,说给你同伴听听。

(2)交流总结

师:都算完了吗?我们来交流交流,先说你选的哪一题,再说你的估算方法,谁愿意说说。

师:同学们说的非常好,谁能把估算的方法概括的说一说?

生:除数为两位数的除法,估算时,先把不是整十,整百的数看成是整十整百的数

师:大家同意他的'意见吗?

(放手让学生自主选题,并借助已有的口算与估算经验探索除法估算的方法,实实在在地把学生放在学习的)

三、巩固应用

1.完成79页做一做

2.(练习十三第一题,第四题)

3.独立完成(练习十三第二,三,五题)

四、全课总结

今天我们一起参与了学校的工作,在解决实际问题中,探索了口算方法。回顾这堂课,你有什么收获?

两位数的除法教案 篇5

1、让学生学会把除数看作是15或25的特殊数进行试商的方法。掌握灵活试商的技巧,提高试商的速度。

2、使学生经历笔算除法试商的全过程,能灵活地试商。

3、培养学生养成认真计算的良好习惯。

掌握把除数看作是15或25的特殊数进行试商的方法。教学难点:采用灵活试商的方法进行计算。教具学具:口算卡片、题卡。

一、复习引入

1、昨天我们学习了除数接近整十数的除法,下面老师出三道题考考大家,看你们昨天学得怎样,谁来?(算完后要讲一讲自己是怎样试商的)到前面竖式计算:326÷81 294÷58 721÷83

2、其他同学看卡片口算:

15×2 15×3 15×4 15×5 15×6 15×7 15×8 15×9 25×2 25×3 25×4 25×5 25×6 25×7 25×8 25×9过渡:你们把昨天的知识掌握这样好,高兴吗?可是一向聪明的喜羊羊却不高兴了,因为他被数学题给难住了,谁愿意帮助他?要想帮他,你可要动脑筋呀!

二、探究新知

1、出示例题:例

3、学校礼堂每排有26个座位,四年级共有140人,可以坐满几排?还剩几人?

师:这就是喜羊羊让你们帮助解决的问题,他有两个问题要请教大家:(1)怎样列示?为什么要这样列?(2)怎样计算能更快些?

2、谁来帮他解决第一个问题?

3、第二个问题是个难题,也是我们这节课学习的重点,(师板书: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请同学们先自己试一试,然后在小组里向同学介绍你的算法,最后把最好的方法讲给喜羊羊听,好吗?

4、喜羊羊还有一个问题要请教大家,怎样检验自己算得对不对?

过渡:讲得好,喜羊羊夸你们都是好样的。你们通过动脑筋帮喜羊羊攻破了一道数学难关,祝贺你们。那么现在智慧老人看你们这样出色,他又为你们设了几道数学难关,敢闯吗?

三、巩固练习

第一道关:看卡片口答15×()<31 15×()<67 15×()<122 25×()<56 25×()<80 25×()<163第二道关:竖式计算,85页的做一做,先做完的到黑板上板演,要验算。第三道关:解决数学问题做87页的7、8两题。

四、总结

现在智慧老人宣布你们顺利闯关。可是他担心你们会忘记新知识,谁来把本节课的知识再讲给大家听?

五、课堂作业

竖式计算105÷16 192÷24 225÷26 196÷24 112÷16 156÷14

两位数的除法教案 篇6

1、知识与技能:通过解决实际问题,能根据具体情况,灵活地进行试商,掌握除数不接近整十数的两位数除法笔算。

2、数学思考:能探索出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并鼓励学生寻找其他方法。

3、解决问题:能合理利用现实生活中有关的数字信息,会用两位数除法解决现实世界中的简单问题。

4、情感与态度:通过解决实际问题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数感,增进学生对运算意义的理解。

教学重点:提高学生试商、调商的熟练程度。

教学难点:教会学生在用"四舍五入"法进行试商时更快更灵活地试商和调商。

教学关键:利用榜样激励作用调动学生解决问题探索问题的积极性。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结合学生学习的知识,采用轻松、活泼的形式引出知识。听故事一向是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因此,本节课教师以故事引入新课,利用故事人物的榜样作用,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把计算教学置入现实情境之中,把探讨计算方法的活动与解决实际问题融于一体,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注重培养学生灵活的计算能力,发展学生的数感。

错例:在5分钟内比比谁算得更多的练习中,有些学生出现了这样的错误。

错因分析:出现这类错误的直接原因是学生在试商的过程中,将除数"51"看作"50"来试商,所以商了"7"。由于在竞赛中一心求胜,有些学生顾不上仔细检查。教师对这类因粗心大意引起的错误,要及时指出,引导学生养成检查、验算的习惯。

六、精彩存盘

1、先填一填,再试商。

1×15=□2×15=□ □×15=45 □×15=□

□×15=□□×15=□ □×15=□ □×15=□

1 5)1 0 51 5)8 51 5)5 0

1 4)1 2 01 6)8 5 1 4)8 0

2、从算式中选择商是一位数的进行计算。

351÷40 468÷16 490÷92 123÷13

533÷50 210÷35 160÷41 895÷63

256÷31 650÷73 951÷27 711÷89

韩信点兵

有一次,韩信在兰陵的地方和项羽的军队打了一仗。楚军的将领叫李锋(骁勇善战,在与秦军作战时多次立功)。当时韩信手下有1500名将士,楚军却有20xx名左右。韩信把士兵列成三个长方阵,每阵500名,轮番与李锋的军队战斗。楚军败退了。汉军约损失了近500名士兵,韩信并不追击。

后哨士兵报告韩信,说有楚军骑兵追来。韩信迅速地"点兵"。他先命令士兵3人一组,最后多出2名士兵;接着又命令7人一组,仍多2名士兵;他再命令士兵5人一组,结果多了3名士兵。韩信马上告诉大家,现在我们有1073名士兵,将与五六百名楚军争锋是可以得到胜利的。刚布好阵,楚军就冲过来了,可是一看这阵势,汉军打枪了个大胜仗。韩信是怎么样的神奇妙算来迅速统计和算出士兵数的呢?当时他对自己的兵力只知道个大概,约1000个左右。韩信平时演习点兵时,他就常用这个方法,他记住了一系列能同时被3、5、7整除的数:105,105×2=210,105×3=315……

105×10=1050,……

这次点兵,总起来讲,就是他的士兵数被3除余2,被5除余3,被7除余2。

韩信很快算出,具有这样性质的最小自然数是23。

23÷3=7…余2,

23÷5=4…余3,

23÷7=3…余2。

再大一些就是

23+105=128,

23+105×2=233,

23+105×3=338,

……

23+105×10=1073,

……

这样(前面已说过,韩信对自己兵力有个大约数,一千名左右)就能迅速确定了自己的士兵数为1073名。

两位数的除法教案 篇7

一、教材说明

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是小学生学习整数除法的最后阶段,它是在学生学习了多位数乘一位数、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本单元主要内容有:口算除法、笔算除法。本单元教材内容的编排加大了教学步子,例题从原义务教材的16个减少为6个,留给学生更大的探索和思考的`空间。

教材内容安排如下:

二、教学目标

(1)使学生学会口算整十数除整十、几百几十的数(商一位数)。

(2)使学生掌握两三位数除以两位数的计算方法。

(3)使学生经历探索过程,了解商的变化规律。

(4)使学生能够结合具体情境进行除法估算,并说明估算的思路。

(5)使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感受数学在生活中的作用。

三、教学重点

(1)掌握两三位数除以两位数的计算方法。

(2)掌握“四舍五入”的试商方法。

四、教学难点

掌握“四舍五入”的试商的方法。

五、突破重难点的措施:

1、在现实情境中探索计算方法。

教学时,要利用教材提供的资源,或结合当地实际选择学生熟悉的事例,创设生动的具体情境,让学生经历发现、提出数学问题、探索计算方法,解决所提数学问题的全过程,使计算教学成为学生丰富多彩的学习活动。这样,既有利于学生理解、掌握计算方法,又可以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同时,有利于培养学生从数量观察身边事物的兴趣和习惯,促使学生形成计算意识。

2、让学生主动探索计算方法。

为让学生在现实情境中理解概念和法则,避免死记硬背。教学时,我们要放手让学生尝试、探讨口算、笔算方法。在此基础上,适时组织讨论、交流,提升学生对计算过程的认识,完善学生对算理的理解。学生在主动探索中经历除法计算方法的形成过程,既可以加深对计算方法的理解,又能使学生逐步学会用数学解决问题。

六、课时安排:

(1)口算除法2课时左右

(2)笔算除法10课时左右

(3)整理与复习2课时

两位数的除法教案 篇8

(一)教学目标

1.使学生会口算整十数除整十、几百几十的数(商一位数)。

2.使学生掌握两三位数除以两位数的计算方法。

3.使学生经历探索过程,了解商的变化规律。

4.使学生能够结合具体情境进行除法估算,并说明估算的思路。

5.使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感受数学在生活中的作用。

(二)本单元可用12课时进行教学。

第1课时:口算除法(例1)

总第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使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用整十数除商是一位数的口算方法。

2、培养学生类推迁移的能力和抽象概括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引导学生发现规律,发展学生的思维。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培养学生养成认真计算的良好学习习惯。

重点掌握用整十数除商是一位数的口算方法。

难点培养学生养成认真计算的良好学习习惯。

教具图片

教学过程

教师导学

一、准备题:

1、20、50、120、150分别是几个十?

2、口算,说说你是怎样计算的:

60÷280÷4 90÷3120÷6

二、新授:

1、出示例1

(1)有80面彩旗。每班20面。可以分给几个班?

提问:计算这道题时怎样想?80里面有几个20?怎样列式?80÷20 如何计算?

小组交流讨论。小组汇报:

练一练:

80÷48=90÷30= 83÷20≈ 80÷19≈

(2)自学例2:有150个本子。发给50个同学。能提什么问题?

练习:

有120面彩旗。每班30面。能提什么问题?

有120面彩旗。每班30面。能提什么问题?

可以分给几个班?怎么计算?

列式:120÷30

提问:计算这道题时怎样想?

120里面有几个30?

几个30是120?

120是12个10,30是3个10,120个10除以3个10,商4。

练一练:

120÷40150÷50160÷80

小结:口算整十数除商是一位数的口算,可从除法意义上想得数,也可用乘法去想,算后要验算一下,必免出现120÷30=40的情况,验算时可以用乘法来验算:30×40=1200

三、练习:

1、口算下面各题

4÷26÷3 36÷642÷7

40÷20xx÷30 360÷60420÷70

90÷30540÷60630÷70180÷20

80÷40450÷50360÷90810÷90

2、书后:(P71“做一做”)

四、总结

今天你学会了什么?

五、作业:

练习十二第4题。

课后反思

两位数的除法教案 篇9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让学生掌握除数是整十数的口算除法及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估算。

2、掌握几百几十数除以整十数的口算除法及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估算方法。

教学重点

整十数除以整十数、几百几十除以整十数的口算方法。

教学难点

使学生能够结合具体情境进行除法估算,并说明估算的思路。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口算乘除法(开火车)

20×4 80÷4 7×30 210÷7

87≈ 63≈ 81÷8≈ 122÷4≈

(2)20、50、120、150里面分别有几个十?

[此环节的设计意图是通过复习,让学生回忆已学过的简单的乘除法的口算方法及估算方法(四舍五入法),为下面的学习作好准备]

二、新课教学:

1、出示主题图(课件)

(1)问:同学们,再过几周就是学校校运会了,为了喧染气氛,学校买来80个气球,每班分20个,你能提出相关的数学问题吗?(指名学生回答),然后 出示问题:可以分给几个班?

(2)问:谁愿意把题目完整地读给同学们听?(指名学生读)

(3)问:我们应该用什么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呢?你会列式吗?(指名学生说)

(学生说了后,师板书:80÷20=)

(4)问:你为什么会想到用除法呢?(指名学生说)

(5)师:80个气球,每班分20个,可以分给几个班?就是看80里面包含了几个20,就可分给几个班。符合除法的意义。

2、探索口算方法

(1)问:这道题是两个什么样的数相除呢?(指名学生说)(引导学生说出:整十数除整十数)

(2)问:应该怎样计算呢?(同学之间交流、讨论,然后指名学生说)

(3)师:方法一:想乘法做除法

即4个20是80

20×4=80

80÷20=4

方法二:想表内除法做除法

8个十除以2个十得到4个1,就是4

8÷2=4

80÷20=4

师:同学们都学得很认真,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学习的《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中的《口算除法》(板书:口算除法)

[设计意图:情景再现,让学生的数学学习和学生熟悉的情境相联系,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感受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的科学原理,通过学生熟悉的运动会情景导入新课,朴实简洁的导入,贴近孩子,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习新知铺好路。]

3、探索估算方法

(1)师:同学们,学了整十数除以整十数后,小猴子也来凑热闹了,你看,他带来了什么问题?(指名学生列式,老师板书:83÷20≈)

(2)问:哪个同学会解这题呢?(指名学生说)

(3)师:两位数除法的估算,一般是把两位数看作与它比较接近的整十数,再口算。 (四舍五入法) 83÷20≈4

80

4、巩固练习:(课件演示)

此环节充分利用复习效应,让学生知道用四舍五入法进行估算

5、探索几百几十除以整十的口算方法

(1)出示主题图:同学们,为了校运会开得更热烈些,福娃手工小组也来到了现场,你们看,他们制作了120面彩旗,每班分30面,又可以分给几个班呢?(指名学生列式:120÷30=)

(2)问:根据前面的学习,你会怎样思考?(指名学生说)

(3)师:根据前面的学习可知

方法一:想乘法做除法

即4个30是120

30×4=120

120÷30=4

方法二:想表内除法做除法

120里面有12个十

12个十除以3个十得到4个1,就是4

12÷3=4

120÷30=4

6、再探估算:122÷30≈ 120÷28≈

(指名学生说)

三、过关练习:每生半张练习当堂检测及课件

[设计过关检测的意图是通过随堂检测,了解学生对所学的新知识的掌握程度。]

四、师。

(1)口算除数是整十数的除法:先想被除数里面有几个十,除数是几个十,再根据乘法口诀,得出结果。

(2)两位数除法的估算:一般是把两位数看作与它比较接近的整十数,再口算结果。

此环节的意在通过教师的梳理,让学生对本节课所学的新知形成深刻的印象。达到加深记忆的作用。

五、阅读书本P78~P79,说说你的收获。

此设计的意图是通过练习,强化本节课所学的新知

六、布置作业。

七、板书设计:

口算除法

80÷20=4(个) 120÷30=4(个)

(1)想乘法做除法

(2)想表内除法做除法

两位数的除法教案 篇10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第78~80页例1、【教学目标】:

1、掌握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的口算和估算技巧,能正确地进行口算和估算,培养计算能力。

2、经历除数是两位数的口算和估算过程,体验计算方法的多样性。

3、在学习活动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对数学知识的亲切感。

掌握除数是两位数的口算方法。

理解除数是两位数的估算方法。

一、复习引入

1、口算。

2、估算。

3、师:这些都是我们以前所学习过的口算,那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怎样口算呢?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口算除法。(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课始,让学生回顾已学的口算和估算的方法,为学习本课的新知奠定基础。】

二、探索新知

1、师:四年级准备要举行一次联欢会,买来许多气球,现在在分气球呢!我们一起去看看吧!

(1)出示例1(1)情境图:

师:从图中你获得哪些数学信息?你能根据这些数学信息,提出一个数学问题吗?

(2)师:你会列式吗?为什么用除法?

(3)师:口算80÷20,说说你是怎样想的?(指名不同学生说出不同的想法)

2、(肯定学生可行的想法)师:你们说的方法都可以。但如果又买来了3个气球,大约可以分给几个班?你觉得怎么解决呢?同桌相互说说自己的想法吧!

3、师生共同归纳估算的方法:两位数除法的估算,一般把两位数看作与它比较接近的整十数,再口算结果。

4、完成书本79页做一做:

师:比比谁口算、估算学得好,完成下面的各题,并想想每组上下两题的关系。

【设计意图:本环节首先为学生创设了生动的情境,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的计算基础去自主探索口算、估算的计算方法,让学生亲身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加深对算理的理解。】

三、发展新知

1、师:为了把联欢会的会场布置得更漂亮,他们还买来了许多彩旗,你们看!

(1)出示例1(2)情境图:

师:你从图中获得哪些数学信息?能提出一个数学问题吗?

(2)师:怎样列式?怎样口算?(指名学生说不同的想法)

2、想一想:这两道算式怎样估算呢?尝试在书本上写一写再跟同桌说说你自己的想法。

3、师、刚才我们学习的这些口算都有什么共同特点?(整十数除以整十数,几百几十的数除以整十数)

4、问:对于刚才的学习,还有什么不清楚、不明白的吗?

【设计意图:以分彩旗的情境为背景,让学生提出问题,引出口算、估算。让学生独立思考口算、估算的方法,对于学生不同的方法,让他们进行交流,互相了解。让每个学生有“说“的机会,提升学生对口算、估算过程的认识,通过“说”培养学生的数学表达能力。】

四、巩固提升

师:那我们就来一次大比拼,看谁在这节课里学得最好。

第一关:书本80页第一题。

第二关:书本80页第二题。

第三关:括号里最大能填几?

第四关:口算乐园,走迷宫。

【设计意图:在“综合运用,深化认识”这个环节,注重趣味性、综合性,让学生在“乐趣”中综合运用,在自主中深化认识。整个练习阶段,通过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练习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巩固了新知识。最后的开放题,既联系了已有知识,又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

五、交流收获

师:同学们,这节课有哪些收获呢?

【设计意图:让学生回顾整节课堂所学习的知识,查漏补缺。】

六、板书设计:

口算除法

80÷20=4(个)120÷30=4(个)

想:20×4=80想:8÷2=4想:12÷3=4

80÷20=4 80÷20=4 120÷30=4

80+3=83(个)

83÷20≈4(个)

80÷19≈4(个)

YJS21.cOm更多幼儿园教案小编推荐

一位数的除法教案范文


通过阅读“一位数的除法教案”您可能会对这个问题有更深刻的认识。教学过程中教案课件是基本部分,每位老师都要用心的考虑自己的教案课件。尤其是老师想要浓郁课堂氛围,高质量的教案课件是必要的。如果您需要再次访问此页面请将其收藏下来!

一位数的除法教案 篇1

口算除法

一位数除整十、整百数

教学内容:

13-15页图示和例1

教学目标:

1、在实践操作活动中理解掌握一位数除法(被除数各个数位上的数都能被除数整除的)口算方法。

2、能正确、熟练地口算简单的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

3、在与他人交流思维的过程中学会倾听与反思。

重点难点:

通过分木棍的实践操作活动,让学生理解、掌握几十几除以以位数的口算方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口算

12梅4=答案8梅2=答案14梅7=答案24梅6=答案35梅7=答案72梅9=答案

2、口答

(1)70里有几个十?500里有几个百?

(2)25里有几个十和几个一?39里有几个十和几个一?

3、教师谈话收入课题。

二、教学例1

1、出示第13页主题图,教师:问根据图你能提出什么问题?怎样运算?

2、出示例1.

(1)赵大伯3次能运完60箱,平均每次运多少箱?

观察:如用小棒来代替木箱,你打算怎样分?怎样列式?每份有多少?(学生实践操作,得出结论。)

3、分好后在小组里交流一下自己分的方法。

4、如果不分小棒,我们又怎样口算60梅3能?

结合学生汇报,教师板书

这样算6梅3=2、60梅3=20

5、试一试。(学生独立完成)

80梅460梅2

(1)口算写出结果。

(2)说说口算方法。

三、教学例1第二个问题

1.出示第二个(2)问题

600梅3你能口算得出结果吗?

先独立思考,然后在组内交流一下口算的方法。

2.结合学生汇报,出图验证并板书

这样算6梅3=2600梅3=200

3.试一试。

360梅6640梅8

四、教学例1第三个问题

1、出示第三个问题240梅3你能口算得出结果吗?

先独立思考,然后在组内交流一下口算的方法。

2、结合学生汇报,出图验证并板书

这样算24梅3=8240梅3=80

五、巩固练习

1、口算下列各题,并说说口算的方法。

40梅5640梅8

2、课堂小结

在这堂课上你学会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

六、作业:

17页1.2

教学反思:

对于本堂课,我注意突出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让学生在问题情境中提出数学问题,使学生体会数学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另一方面加强新旧知识的联系,突出数学知识的迁移。

一位数的除法教案 篇2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三年级下册第16页例2及“做一做”练习三第3、4题。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使学生体会学习除法估算的必要性,了解除数是一位数除法估算的一般方法。

2、技能目标:引导学生根据具体情境合理进行估算,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和应用数学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出问题。

1、课本例2:李叔叔他们三人平均每人大约运多少箱?

2 李思家4个月用电143度,平均每个月用电多少度?

二、独立思考,解决问题。

1、列式:124÷3≈ 153÷4≈

2、 请学生说一说算式的意思。

3 学习估算方法。

(1)124÷3≈ 如何估算?

生1:124≈120 120÷3=40 124÷3≈40

生2:124=120+4 120÷3=40 4÷3≈1 40+1=41

分析与比较:两种方法都正确,虽有细微差异,但都接近准确值,不影响对问题的合理解决。

(2)学生独立估算:143÷4≈

生1:143≈160 160÷4=40 143÷4≈40

生2:143≈120 120÷4=30 143÷4≈30

引导学生归纳除数是一位数除法估算的一般方法:把被除数看成整百(整十)或几百几十(几千几百)的数,除数不变,用口算除法的基本方法进行计算。

三、联系实际进行估算。

1、每本笔记本3元,200元最多能买多少本?

2、185人的旅游团要在“阳光饭店”住宿,每4人一间,最少需要多少间?

第1题:

(1)学生独立列式估算 200÷3≈_____。

生1:200≈210 210÷3=70 200÷3≈70 最多能买70本。

生2:200≈180 180÷3=60 200÷3≈60 最多能买60本。

生3:200=180+20 180÷3=60 20÷3≈6 60+6=66 最多能买66本。

(2)组织学生讨论:你认为哪个答案合适?200元能估成210元吗?为什么?

(3)组织学生交流:只有200元,估算时不能将200估大,只能估小。

第2题:

(1)学生独立列式估算。 185÷4≈

生1:185≈200 200÷4=50 185÷4≈50 最少需要50间。

生2:185≈160 160÷4=40 185÷4≈40 最少需要40间。

(2)组织学生讨论:你认为哪个答案合适?185能估成160元吗?为什么?

(3)组织学生交流:已知有185人需要住宿,在考虑所需房间数时,应将185看成200,这样才能保证有足够的房间。。

四、引导学生说一说生活中应用除法进行估算的例子。

五、巩固练习。

1、做一做第1题。让学生思考:小白兔和小花猫的想法都对吗?为什么?

一位数的除法教案 篇3

【教学内容】

教材第23、24页例5、例6及“做一做”,练习五第1~4题。

【教学目标】

1.结合题意,初步理解“0”除以任何不是0的数都得“0”的道理。

2.初步理解和掌握三位数除以一位数商中间有0的算理和算法,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教学重难点】

重点:掌握商中间有0的除法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难点:理解0在商中的占位作用。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口算:

3+0= 0+7= 8-0=

6×0= 0×9= 0×3=

师:我们已经学习了一个数加零、减零、乘零的计算方法,那么0除以一个数又会得多少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

(板书课题:商中间有0的除法)

二、探究新知

1.教学例5。

(1)课件出示例题。0÷5=

(2)学生独立思考,小组交流。

(3)全班反馈。

明确:因为0和5相乘得0,所以0÷5=0。

(4)完成教材第24页“做一做”第1题。

(5)想一想:0除以任何不是0的数都得什么呢?

小结概括:0除以任何不是0的数都得0,并板书。

2.教学例6。

(1)课件出示例6情境图:说说你获得了哪些信息?

(2)课件出示例6第(1)个问题。

①你会列式计算吗?

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208÷2=

②组织学生试算,思考。在试算的过程中,你遇到了什么问题?你是怎样想的?又是怎样解决的?

③教师巡视,根据学生试算的情况指名板演。

④全班反馈。

师:被除数十位上的0除以2,商是几?(0)写在什么数位上?(十位上)商十位上的0可以不写吗?(不可以)

⑤强调:商十位上的0不可以不写,因为0在这里起占位的作用,如果不写,商就是14,结果不正确。

⑥讲解简便写法并板书。

十位上的0÷2=0,可以直接在商的十位上写0,不必写清计算过程。

(3)例6第(2)小题组织学生试算,并将计算的过程和方法在小组中交流,讨论。然后指名汇报。

强调:十位上的1除以2,不够商1,要商0。

教师根据学生的汇报板书两种书写方法。

3.师:怎样计算商中间有0的除法呢?

小组讨论,全班反馈。

在求出商的最高位以后,除到被除数的哪一位不够商1,就对着这一位商0。

三、巩固练习

1.完成教材第24页“做一做”第2题。

学生做完后,说说计算方法。

2.完成教材第24页“做一做”第3题。读完题后,让学生说说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3.完成教材练习五第1、2题

四、课堂小结

师:同学们,通过今天的学习你们有什么收获?

一位数的除法教案 篇4

一、说教材

1、教学内容:

“笔算除法是三年级下册第19、20页的内容。

2、教材分析:

本课是整数除法的相关知识,这一部分内容有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学好本节课内容,对学生进一步学习笔算除法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学这一内容之前,学生已经具备了口算除法和除法竖式的基础,所以,学生的认知结构已具备同化新知的基础,我认为学生学习本课内容是可行的,但是具有一定的挑战性。学了这一内容后,为学生掌握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学习除数是多位数的除法奠定了扎实的知识和思维基础,让学生在活动中理解笔算除法的算理,探索用竖式计算的合理程序。

3、教学目标:

通过解决一些具体问题,使学生认识除法计算在生活、生产中的作用,并逐步培养学生具有较强的数学应用能力和一定的动手操作能力,探究能力,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基!因此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我把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定位为:

1、使学生在理解算理的基础上,初步学会一位数除两位数,商是两位数的笔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笔算。

2、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初步概括能力。

3、培养学生良好的书写习惯。

4、教学重点和难点:理解算理,掌握笔算的方法和书写格式,特别是商的书写位置。

二、说教法和学法

1、说教法

本节课自己教授的方法主要有:

①情境教学法计算知识是人们在长期生产实践中逐步发展起来的,原本是十分生动的数学活动。把计算教学置入现实情境之中,把探讨计算方法的活动与解决实际问题融于一体,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经历除法计算方法形成的过程,还数学以本来面目,这正是促进学生的发展所需要的教学。在本课时中我充分利用情境图中和现实生活紧密联系的数学情景,让学生经历发现、提出数学问题、探索计算方法,解决所提数学问题的全过程,使计算教学成为学生丰富多彩的学习活动。这样,既有利于学生理解、掌握计算方法,又可以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同时,有利于培养学生从数学角度观察身边事物的兴趣和习惯,促使学生形成计算意识。

②媒体演示法把操作和计算有机结合起来,让学生在分一分、想一想、说一说、算一算中建立表象,理解算理。

2、说学法

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学习特点,本节课学生学习的方法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以往的计算教学,把总结、记忆计算法则作为重要环节。当前的数学课程改革,强调让学生在现实情境中理解概念和法则,避免死记硬背。本课时中不仅为学生提供了探索除法的现实问题情境,而且为学生创设了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空间。教学时,放手让学生尝试、探讨笔算方法。在此基础上,适时组织讨论、交流,提升学生对计算过程的认识,完善学生对算理的理解。通过学生独立尝试,小组交流等学习方式引导学生感受——理解——概括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的笔算方法。学生在主动探索中经历除法计算方法的形成过程,既可以加深对计算方法的理解,又能使学生逐步学会用数学解决问题。给学生创设主动探索数学知识的空间,为学生蠃得不断体验成功的机会,将有效地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三、说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谈话。同学们你们知道植树节吗?每年的植树节全国许多部门与单位都组织植树活动。谁能说说植树有什么好处?

学生发表意见:抵御风沙,绿化,提供新鲜氧气……

2、引出实际问题。

(1)呈现植树画面。(教材第19页主题图)

“这是我们学校今年植树的情景,从这个画面中你看到些什么?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2)解决问题。

①对学生提出的用加、减法计算的问题,请学生随时解决。

②对学生提出用除法计算的问题,请学生说出算式,并说一说为什么用除法计算。

二)、探究笔算方法

1、探索解决“三年级平均每班种多少棵树”的方法。

(1)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

(2)小组内交流。每个学生介绍自己解决问题的方法。

(3)全班交流。为学生创造交流、展示、探索成果的机会。

请小组推荐代表,介绍本组解决问题的方法。

2、师生交流笔算过程。

(1)谈话。师:同学们用不同的方法解决了问题。有的用口算方法算出42÷2=21;有的通过分小棒,知道了结果(多媒体课件展示分小棒的过程);还有一些同学用除法竖式解决了这个问题。今天我们重点研究笔算除法。(板书课题:笔算除法)

(2)借助分小棒的过程,探究42÷2的试商方法,竖式的书写格式。

(3)再现42÷2的笔算过程,学生口述算理。

3、试一试

48÷4=96÷3=。

4、放手让学生解决“四年级平均每班种多少棵树”的问题。

(1)先谈话:我们已经解决了三年级平均每班种多少棵树的问题,四年级平均每班种多少棵树该怎样解决呢?请同学们用竖式计算出结果。

(告诉学生:也可以先用小棒分一分,再写出竖式。)

(2)学生独立解决问题之后,全班交流。

(3)在学生汇报交流的基础上,呈现解决问题的过程。

5、在试一试。

58÷3=51÷3=

三、实践与应用

1、帮小兔拔萝卜。(课件出示)

先请学生完成计算,在小组内相互检查。然后,课件显示“拔萝卜”的收获,使学生体尝成功的快乐。

2、帮小动物检查对错。(课件出示)

我们班小朋友真棒!不但自己学会了用竖式计算除法,还帮助小动物解决了问题,检查出了错误。

四、课堂总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你有什么收获?

一位数的除法教案 篇5

我说课的题目是《除数是整十数的笔算除法》。

一位教育学家说得好:“你怎样去教,也许比你教什么更为重要。”新课标要求:“数学学习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我认为:教师应该尽量避免单一地传递知识,而较多地去激励思考,集中更多的时间和精力从事那些有效果的和有创造性的活动。教学方案应该建立在学生基础之上,面向全体学生,注重启发,因材施教,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力求做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一)、教材与学情分析:《除数是整十数的笔算除法》是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五单元81——83页的内容,属于数与代数的领域。

本节课是在学生学习了多位数乘一位数、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和除数是整十数的口算除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它是学生今后继续学习除数是两位数除法的基础,对于学生掌握试商方法和商的书写位置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本节课的关键是掌握试商的方法,明确商的书写位置。

(二)、教学目标与重、难点:基于以上对教材的理解和学情的分析,我确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在具体情境中使学生在理解算理的基础上,学会除数是整十数商一位数的笔算方法;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问题的能力。

通过探索、思考、总结,经历除数是整十数商一位数的笔算方法的形成过程;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合作交流,体验计算方法的多样化。

使学生感受除法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培养学生书写整洁、计算认真的良好习惯。

《课标》指出:数学课程不仅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识发展水平和已有知识经验基础上。在这一教育理论的支撑下,基于本节课的特点,我主要采用引导探究和迁移类推,比较的教学方法,展现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交流获取知识和方法的思维过程。

《课标》指出:数学学习活动不是单纯的解题训练,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也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我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把生活经验理性化、数学化,采用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学习方法,引导学生分析、操作、比较,逐步抽象出算理,让学生在充分感知的基础上进行归纳。

出示图片:我们知道安阳殷墟博物馆,是世界文化遗产,国家4A级旅游景区是我们安阳人的骄傲!现在安阳殷墟博物馆对外开放啦,四年级同学也要乘车参观博物馆。提出问题:四年级有92人报名参观,每辆车限乘30人,需要几辆车?

本环节是教学的中心环节,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又分为3个层次。

在分析题意后教师板书算式,同时通过交流使学生明白要求几辆车,也就是求92里面有几个30.接着要求学生:利用以前学过的知识想一想,或者是借助小棒摆一摆,看看结果是多少?先独立思考,然后再把方法给同桌说一说。

全班展示交流时,鼓励学生汇报展示不同的算法,可能有三种方法:摆小棒的方法,估算的方法,列竖式的方法。对于摆小棒的方法着重是学生理解92根小棒,每30根一份,应该分成3份,还剩两根;从而理解算理。而估算为解决商的书写位置提供了依据。

对于竖式计算,要求全体学生先独立试做,考虑到课堂的生成性,可能会出现两种情况的竖式:

上面两个竖式,两个横式那个正确?思考:商写在个位上还是十位上,为什么?商和余数的单位各是什么?此时抓住机会让学生说清楚商是几,写在什么位置,为什么的问题,小组合作交流,通过全班质疑问难进一步理解92里面有3个30,所以3要写在个位上,再比横式,得出右边算式正确的结论。

当学生初步理解后,采用直观教学法,,边板书讲解:92里面有3个30,所以商3,写在个位上,30×3=90,92-90=2。然后结合板书让学生再说一说商为什么写在个位商。同时为了让学生对计算过程更清晰明确,再让同位互相说一说计算过程,进一步加深认识。xb1.c

最后学生独立完成81页的做一做,共同订正,重点检查商的书写位置。

出示信息和问题后,分析题意板书算式。先让学生估算,得出估算结果是4,再要求学生用竖式计算。展示两种竖式:

学生判断对错,并说明理由。接着通过全班交流,结合直观图,使学生明确试商方法:30×4=120140,也就是30×最接近140并且小于140;理解商写在个位上的理由:14个十除以30不够商一个十,要用140个一除以30,,所以商要写在个位上,然后板书竖式及正确答案。为了解决实际问题:请学生思考实际要用几辆车、小组讨论基础上,使学生明白;余下20人,要在乘1辆车,实际上要乘5辆车。

最后选出82页的第二题1-----2题,共同订正时具体说一说试商的过程和商为什么写在个位上。

先引导学生观察黑板上的两个竖式,比较它们的被除数和商相同点和不同点。接着组织学生小组讨论:除数是整十数的除法应该怎样做?在学生汇报后,教师板书课题并总结计算方法:被除数的前两位不够除时,应看前三位。除到哪一位商就写在哪一位的上面,余数要比除数小。

在练习的设计中,我设计了不同层次的练习,让每个学生学有所得。

1、变式练习——83页第2题。先引导学生用手势判断,再说一说错的原因,如何订正,怎样避免?从而培养学生的观察、判断以及语言表达能力。

2、解决问题——83页第3、4题。学生独立完成共同订正,学生可以用口算也可以列竖式计算。使学生体会所学知识在生活中的简单应用。

3、拓展提高——83页第5题。本题的关键是使学生理解:剩下的20吨也需要装一节车厢,因此需要9节车厢。通过解决密切联系实际的问题,培养学生综合应用所学知识的能力。新课标第一网

(四)回顾总结,畅谈收获。在本环节中,引导学生从知识、技能、情感三方面畅谈本节课的收获,树立信心,明确方向。

五、好的板书设计就是微型教案,所以我是这样设计的,力求简洁明确,重点突出,有助于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

总之,本节课的教学我遵循了学生的认知规律,以学生主动参与为前提,自主学习为途径,合作学习为形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学定教,顺学而导,使每一位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强化了教与学的实效性、有效性,确保课堂学习的高效性。

以上是我对本节课的一些设想,还有待于在实践中去完善,如有不当之处,敬请各位批评指正。

一位数的除法教案 篇6

教学内容:

16页例2估算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体会学习除法估算的必要,了解除数是一位数除法估算的一般方法。

2、引导学生根据具体情况合理进行估算,知道什么时候要估大些,什么时候要估小些,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

3、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能力。

教学重点:了解除数是一位数除法估算的一般方法。根据具体情况合理进行估算,知道什么时候要估大些,什么时候要估小些。

教学难点:根据具体情况合理进行估算,知道什么时候要估大些,什么时候要估小些。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引入新课 。

师:同学们,前面我们学过哪些估算?你们记得怎样估算吗?今天我们继续学习有关估算的问题。

二、探究新知:

1、出示例题2,

让学生读题,理解题意,怎样列式?

2、学生说,教师一边列式124÷3≈

再问:怎样进行除法估算?

学生分组讨论,再汇报。教师板书。

生1)124≈120 生2)124=120+4

120÷3=40 120÷3=40 4÷3≈1 124÷3≈40

3、对比两种估算的过程和方法。让学生明白解决问题可以有不同方法,只要合理都可以采用。

4、总结加强。

三、巩固练习:

1、做p16 “做一做”第1、2题。学生说说题意,并说一说为什么260可以看作240或者280。之后解答这道题目。进行全班性讲评。

2、完成练习三第3、4题。

四、课堂小结;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板书设计: 除法估算

124÷3≈40(箱) 或者 124 = 120 + 4

120÷3=40(箱) 4÷3=1(箱)……1(箱)

124÷3≈41(箱)

一位数的除法教案 篇7

教学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三年级下册P25、26《练习六》。

设计思路:

通过游戏的形式引导学生的除数是一位数的口算、笔算和估算练习,使学生在有趣的练习和比赛中,积极参与,进一步熟练掌握和巩固一位数的口算、笔算和估算方法,在练习中鼓励学生用不同的方法进行口算和估算,培养学生多角度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意识。

教学目标:

1通过基本的口算、笔算和估算练习,熟练掌握除数是一位数的口算、笔算和估算方法。

2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熟练进行除数是一位数的口算、笔算和估算。

3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认真、仔细的良好学习习惯。

教学重难点:

1熟练掌握除数是一位数的口算、笔算和估算方法。

2能够根据实际情况选择不同的口算和估算方法。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与主题图相对应的图片

教学过程:

一、激趣练习

1、计算下面各题,并且验算。

148梅2676梅4

791梅7249梅8

343梅5514梅3

设计意图:希望通过这几题计算,巩固学生对已学的类型,和熟练验算的方法。

2、三(4)班共有46名学生,每两人用一张课桌,一共需要多少张课桌?把这些课桌每4张摆一行,能摆多少行?还剩几张?

设计意图:通过这题训练学生知道平均分该用除法计算,和知道有些情况下会分剩一些。(即有余数)

3、把907258578120267分别填在相应的圈里。

被2除没有余数()被3除没有余数()被5除没有余数()

设计意图:通过这题训练,让学生知道同一个数被不同的数去除,结果可能没有余数,也可能有余数。

4、春雨小学389名学生去参观自然博物馆。每辆车准乘45人。租9辆车够吗?

设计意图:通过这题训练,联系生活实际,学会用不同的方法计算,解决实际生活问题。

5、夺红旗。

149梅6=284梅4=351梅3=462梅7=905梅5=746-248=239+671=275脳3=709脳4=

设计意图:这题的训练目的是巩固四则运算的熟练程度。

6、下面是王叔叔水果摊进货的记录单。

估一估、算一算,哪种水果平均每箱最轻?

设计意图:这题是训练学生的估算能力。让学生明白估算结果可能有一定的偏差也是正确的。

二、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的收获是什么?

一位数的除法教案 篇8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师:同学们,植树节将近,老师打算用这52枝铅笔(师出示5捆又2枝铅笔)来奖励那些平时爱护环境的同学,我想把这些铅笔奖给三(4)、三(5)两个班的同学,平均每个班能分到几枝?怎样列出算式?

生:52梅2

师:那到底怎么分呢?先想一想,然后再用小棒分一分。

二、动手操作,探索新知

1.生独立思考后用小棒操作

2.小组交流

3.班内汇报(预设)

生1:我先把2枝分掉,每班1枝;再从5捆里面拿出4捆分掉,每班2捆,也就是20枝;最后把剩下的1捆拆开,变成10枝,每班分到5枝。这样每班1+20+5=26枝。

生2:我先从5捆里面拿出4捆,平均分给两个班,每班2捆,也就是20枝;再把剩下的1捆拆开来,就是10枝,也平均分给两个班,每班5枝;最后把剩下2枝分掉,每班1枝,这样每班20+5+1=26枝。

师:都分了3下。

生3:我只用分两下就可以了。我也先从5捆里面拿出4捆分掉,每班2捆,就是20枝;再把剩下的1捆拆开,变成10枝,与2枝合在一起就是12枝,平均分掉,每班6枝。这样20+6=26枝。

师先让学生重复生3的思路,再让学生用生3的思路再用小棒分一分。

4、逐步抽象

(1)师:刚才同学们创造的这种分法其实就是笔算除法的运算思路,将这种思路用竖式表示出来就是:(师一边讲述思路,一边用多媒体课件逐步演示小棒竖式图。)

(2)让学生尝试改写成除法竖式。

生可能出现:一层楼和两层楼

(3)评价:第一种只表示出结果,第二种把思路和分小棒的过程都表示出来了。

(4)让学生结合小棒图指着除法竖式互相说一说每一步计算的含义。

三、成下面各题,再将你的计算方法说给同桌同学听,并互相评析计算过程是否正确。

(第1题为填充小棒竖式图,第2题为填充竖式图,第3题为独立完成竖式。)

2、下面的计算对吗?把不对的改正过来。

(改完后让学生比较以上两道算式,有什么区别?引导学生发现第一题被除数十位上的2除以2,正好分完;第二题被除数十位上的6除以4,商1还余2,和各位上的数合并得28再除。)

3、师:想一想,如果我们改变顺序,52枝铅笔,我们以先分2枝,再分5捆的思路进行运算,结果会怎样?自己试一试。

四、总结反思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五、拓展延伸

我们可以利用笔算除法的运算思路使口算除法算得又对又快。如72梅4,先从70里拿出40,40梅4=10,剩下30和2合成32,32梅4=8,10+8=18.关键是恰当的把被除数进行拆分,比如36梅3和36梅2,被除数同样是36,但拆分的方法不一样,你知道怎么拆分吗?自己试一试。

一位数的除法教案 篇9

教学内容:

教材第16页例2及做一做,练习四第1题第二行、3、4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理解算理的基础上,进一步掌握一位数除两位数(商是两位数)的除法的计算方法。

2、使学生明确每次除后必须比除数小。

3、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概括的能力。

教学重点

掌握一位数除两位数(商是两位数)的笔算方法。

教学难点:

掌握一位数除两位数(商是两位数)的笔算过程中的试商方法。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口算卡片、小棒。

教学过程:

一、学前准备

1、口算。

55÷5 49÷7 240÷6 48÷4 45÷5 280÷7

2、板演。

说一说,笔算一位数除两位数的除法,应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3、导入新课。

二、探究新知

1、学习教材第16页例2.

(1)动手分一分,每分钟有几捆。

(2)尝试解答。

(3)质疑。当第一步50÷2除完后,你发现了什么问题?(十位上的数不能被2除尽)

(4)说一说,在竖式中怎样计算。

(5)图式结合。

从图上看,每份是26根,分完整捆后,把剩下的1捆打开,1捆与2根合起来是12根,再把12根平均分成2份。从竖式看,得数是26,把余下的1个十与个位上的2合起来继续计算。

(6)学生第二次试商,边做边说计算过程,强调最大能商几个十。

2、比较例1与例2的异同点。

相同点:都是从被除数十位上的数除起,除到被除数的哪一位,商就写在那一位上面。

不同点:例2的被除数十位上还有余数,要与个位上的数合起来再除。

3、师生共同归纳例2的计算方法。

三、课堂作业新设计

1、教材第19页练习四的第1题中第二排的四道题。

(1)板书在黑板上。

(2)读题。

(3)独立完成,请四名同学板演。

(4)集体订正。

(5)教师把巡视中发现的典型错误加以分析、纠正。

2、病题门诊。

3、游戏。教材第16页“做一做”

(1)创设游戏情境。

(2)全体参与,以组为单位,每人一题,看哪小组做得又对又快。

(3)公布游戏结果,表扬做得又对又快的小组。

(4)对做题过程中出现的错误,集中进行分析、纠正。

四、思维训练

1、教材第19页练习四的第3题。

(1)出示题。

(2)理解题意。

(3)根据题意,你能提出哪些问题?

(4)尝试解答。

(5)交流解题思路。

2、教材第19页练习四的第4题。

(1)出示题。

(2)读题,分析数量关系。

(3)明确这是一道两问应用题,两个问题间存在着非常重要的联系。

(4)叙述解题思路。

(5)独立在本上完成。

(6)集体订正。

五、板书设计

一位数除两位数(商是两位数)的除法

一位数除两位数,先用一位数除被除数十位上的数,如果有余数,要把余数和各位上的数合起来,再用除数去除,除到被除数哪一位就把商写在那一位上面。

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在情境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再去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明确了在十位上的数除后还有余数怎么办的问题,学生在小棒图的帮助下理解了具体的计算方法:先用一位数去除十位上的数,然后将余数和个位上的数合并。再用除数去除。学会了用“商和除数相乘来验算”的方法。

一位数的除法教案 篇10

教学目标:

1.更加熟练地掌握除法口算的方法,正确地、比较熟练地口算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

2.进一步掌握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笔算法则,正确地、比较熟练地进行除法笔算,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教学重、难点:进一步掌握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笔算法则,正确地、比较熟练地进行除法笔算,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教学具准备:小黑板、投影片。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我们已经学习过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口算,并且学习了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笔算,总结了笔算法则。这节课练习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板书课题)进一步练习口算,并重点练习笔算。

二、练习口算

1.巩固方法。

(1)口算。

602728363

600272083603

60002720xx8404

先指名学生一组一组口算,要求说一说怎样想的,再集体口算。

(2)口算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

用口算卡片让学生口算得数。

2.做练习十一第4题。

小黑板出示,。注意学生的正确率。

指名板演,学生写在课本上,然后集体校对。

三、练习笔算

1.练习笔算。

(1)我们已经能熟练地计算口算除法,谁能说一说,笔算除法要按怎样的方法算?

(2)出示36745。

指名板演,其余做在练习本上。

集体订正。让学生说一说笔算过程。结合笔算过程,提问学生是怎样想商的。

2.做练习十一第5题。

(1)请同学们按照刚才想商的方法,在练习十一第5题的()里填上适当的数。

(2)集体校对。

指出:笔算除法试商时,就可以按这样的方法,想每次被除数里最多有几个除数。

3.做练习十一第6题。

(1)让学生说每组题里商的位数有什么不同,并要求说明理由。

(2)指名四人板演,其余学生分两组,每组学生在练习本上做两组题。

(3)集体订正。

提问:怎样看出商的最高位在哪一位上?

指出:除法笔算,先用除数试除被除数前一位上的数,如果前一位上的数比除数小,就要试除前两位。从哪一位除起,商就从哪一位写起;除到哪一位,商就写在哪一位上。

4.做练习十一第8题。

让学生讨论怎样比,自己解答。提问结果,让学生说说是怎样算的。

四、课堂作业

练习十一第7、9题。

一位数的除法教案 篇11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在实践操作活动中理解掌握一位数除法(被除数各个数位上的数都能被除数整除的)口算方法。

2.能正确、熟练地口算简单的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

3.在与他人交流思维的过程中学会倾听与反思。

教学重点、难点:

1.通过分木棍的实践操作活动,

2.让学生理解、掌握几十几除以以位数的口算方法。

教学过程:

一。教学例1

1.出示60个小木棍。

观察:这里有几个小木棍?(学生数,并口答。)

2.如果要把这些小木块平均分成3份,你打算怎样分?怎样列式?每份有多少?(学生实践操作,得出结论。)

3.分好后在小组里交流一下自己分的方法合解雇。

4.如果不分小木块棍,我们又怎样口算60梅3能?

结合学生汇报,教师板书:

这样算6梅3=2

60梅3=20

6.试一试。(学生独立完成)

80梅460梅2

(1)口算写出结果。

(2)说说口算方法。

二。教学例1第二个问题

1.出示第二个(2)问题

600梅3你能口算得出结果吗?

先独立思考,然后在组内交流一下口算的方法。

2.结合学生汇报,出图验证并板书:

这样算6梅3=2600梅3=200

3.试一试。

360梅6640梅8

三。教学例1第三个问题

1.出示第三个问题

240梅3你能口算得出结果吗?

先独立思考,然后在组内交流一下口算的方法。

2.结合学生汇报,出图验证并板书:

这样算24梅3=8240梅3=80

巩固练习

口算下列各题,并说说口算的方法。

40梅5640梅8

课堂小结

在这堂课上你学会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

作业:17页1.2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会进行相应的乘、除法估算和验算。

2.在实践操作活动中学会思考,学会解决问题。

教学重点、难点:抽象对算式进行估算。

教学过程:

一、听算

6梅260梅2600梅26000梅2

8梅480梅4800梅48000梅4

10梅22脳560梅320脳3

2432403240031203

707107546488

二。新授:

1.由情境引出估算这个生活中的数学。引导学生知道是生活中的需要。

2.出示例题2,你有什么样的解答方法?

3.学生一边说,教师一边列示1243,让学生明白解决问题可以有不同方法,只要合理都可以采用。

4.让学生多说自己的想法,但注意其完整及简洁。

5.小结,总结加强。

三、估算比赛:

用你自己喜欢的方法估一估:

125237854357

297446981946

四、笔算比赛:

82802800280002

183180318003903

5496981979

897927367

58405455213

用一定时间算出以上题目,师生评价,表扬发奖。课堂总结

说一说:自己在除法口算中自己有些社么体会,你有什么发现想和大家一起分享。

总结:大家想想自己在除法口算中总结了那些经验?

巩固练习:

做一做:

1.2604260可以看成240,也可以看成280。

2.估算练习。

3.口算练习

作业:第18页6、7题。

一位数的除法教案 篇12

学习内容:教材第22页例3及相应的练习。

学习目标:

1、探究三位数除以一位数(被除数的百位不够商1个百)的算理,会在此基础上正确进行计算。

2、能直接判断出商是几位数,学会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计算,说清每一步的算理,从而提炼出算法。

3、归纳总结出判断商的位数的'方法。培养合作交流意识,及分析归纳的能力。

学习重点:学会三位数除以一位数(被除数的百位不够商1个百)的计算方法。

学习难点:当被除数的百位不够商1个百时,要用除数去除被除数的前两位。

学习准备:多媒体、答题卡、小黑板。

一、复习旧知:

1.竖式计算:并说一说你是怎样算的?

369÷3

(独立计算讲述计算方法,重点说出算理及计算顺序。)

2.填空:

200是( )个百,也是( )个十;30是( )个十;

20个十与3个十合起来是( )个十,也就是( )。

二、自学交流:

1、小梦和小欣正在整理这些照片,(出示主体图)你在图中都了解到什么信息?

2、估算:

(1)你会解决这个问题吗?怎样列算式?

(2)谁来估一估,大约能插多少张啊?

238≈( ),( )÷6=( )(页)

3、探索竖式算理及算法

(1)如果要准确的知道能插多少页怎么办呢?

(2)尝试计算。

你在计算中遇到什么问题算不下去?怎么办?

商量怎样解决这个问题?

(3)(利用小棒操作)2个百在百位不能平均分成6份,但是如果把这2个百拆开放到十位上就会变成( )个十,与十位的3个十合成( )个十,这样就能分了。

(4)用竖式算:2个百除以6商不够1个百,可以把这2个百看作20个十,这20个十正好与十位的3个十合成( )个十,这样( )个十就能除以6了。

点拨:当百位上不够商1时,要把百位的数与十位的数合并成几十个十,再去除以除数。

4、我会用竖式算:236÷6

(1)23除以6商几余几?商3写在什么位置?为什么?

(2)说说计算过程。

(3)小结方法:三位数除以一位数,先用被除数的( )位数字去除以除数,如果不够商一个百,就把( )位数字与( )位数字合起来再去除以除数。

5.解决问题:要插多少页?

(1)与估算的结果对比。

(2)如果一本相册有24页,1本相册能插得下这些照片吗?

6.判断商的位数:

(1)观察:都是三位数除以一位数,为什么有的商是两位数,而有的商是三位数呢?

(2)判断下面各题的商分别是几位数。说说你的方法。

276÷6 324÷2 651÷3 640÷3 498÷8 738÷9

三、展现提升:

分小组展示自己的学习收获,其他小组倾听,及时补充,提出自己的见解。

四、达标测评:

1、竖式计算:

156÷3 434÷8 605÷6

2、在□42÷3中,如果商是三位数,□最小可以填( );如果商是两位数,□最大可以填( )。

五、全课总结,深化认知

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

两位数的加法教案


您是否知道“两位数的加法教案”栏目小编为您整理了一份相关资料,这将有助于你不断进步。教案课件是我们老师工作的一部分,相信老师对写教案课件也并不陌生。教案是构建高效教育教学体系的基础之一。

两位数的加法教案(篇1)

教学目标:1、经历探索计算方法的过程,掌握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加法的计算方法,特别是列竖式计算的方法。

2、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和解决简单问题的能力。

3、通过学习活动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相互评价的能力。

4、使学生感悟数学知识内在联系的逻辑美。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创设情景

小朋友入学前,爸爸妈妈带你们去买了很多的学习用品,现在看看挂图,你认得哪几样。

好,看挂图

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新授

1、女生19人,男生18人

2、列式计算19+18=?

估计每人一本,40本书够,小组讨论,全班汇报,让估算合理的学生讲讲是怎样估算的

先独立思考,如何得到答案,然后汇报。

鼓励学生估算,解决问题的方法可能有多种,并可通过估算出的结合检验计算的合理性。

帮助学生理解满十进一的竖式写法。

练习巩固

1、P52试一试。写竖式,计算。订正时,要求学生说出计算的过程,强调十位一定要加进位一。

2、想一想,32+68=?

3、P53第一题,口算

4、第二题

5、第三题

在做题前,提醒学生注意做题要注意的地方。最快的几个学生上黑板写

全班一起说计算过程,强调十位满十向百位进一。

口算,观察特别之处,有没办法算得更快

竖式计算,强调横式,竖式要注意的地方,部分学生上黑板。对完答案后,小组内说计算过程。

算出哪两个班一起坐一辆车最适合。

培养学生良好的做题习惯。培养学生的小组全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鼓励学生用多种方法进行练习,但要掌握最基本的做题方法和原则。

反思

注意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做题习惯,注意有没抄错数,有数位要对齐,不要漏了进位,横线要用尺子画线。

教学重难点:用竖式笔算两位数加两位数的进位加法的计算方法。

理解不同算法的算理。

两位数的加法教案(篇2)

教学目标:

在学生掌握了两位数加两位数的进位加之后,巩固加强计算

能力。

教学重难点:

1、培养学生细心计算。

2、解决竖式写法问题。

教学过程:

一、复习

出示题目:27+34、34+36、61+9、83+7、32+48、23+67(同桌分做3题,同时请学生板演)

二、课堂练习

同学们喜欢去公园吗?生活中存在着很多数学问题,都需要我们用学到的知识去解决它们,今天就让我们去人民公园检验计算能力。

1、出示公园门牌,首先进公园要买票,如果说你和爸一起去。(成人票:36元。儿童票18元)你们一共要花多少钱?

谁能根据买门票和事编一道应用题?

2、公园里开设了野生动物领养区,因为现在野生动物得不到保护,受到了人类的随意捕杀,如果你有爱心的话,你可以任意领养两只小动物,每个动物都有标价

3、你想买哪只汽球?算对上面的得数,这只汽球就是你的

三、课外作业:课本13页第4题

两位数的加法教案(篇3)

人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第三课时两位数加一位数的进位加法,65页例2,做一做1-2,66页练习十五4、5、6、7、8题。

1、借助小棒、计数器等直观学具的操作,使学生理解两位数加一位数的进位加法的口算算理,掌握口算算法,能进行正确的计算;

2、通过探索一位数的进位加法的口算方法多样化的过程,培养学生。

3、通过方法的比较和分析,让学生感受到不同的计算内容、不同的计算方法之间是有联系的。

4、让学生体验到数学和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难点】理解“个位相加满十,向十位进一”的算理;

一、复习铺垫,促进迁移。

1、师:昨天老师布置的“生活中找数学”的作业是——在生活中找两个数相加的例子,用算式的形式表示出来,你找到了吗?先和你的同桌互相分享一下!

2、请学生代表展示收集到的加法例子。

(1)一位数加一位数的加法;

(2)整十数加整十数的加法;

3、师:同学们掌握了这么多两个数相加的知识,一定能够解决很多的生活实际问题吧?

1.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1)出示主题图:班里联欢会邀请到了30位家长来参加,张老师一共准备了这些瓶矿泉水,每人1瓶,够吗?生猜测:够或是不够。

师:要解决“够,不够”这样的问题,我们通常是用哪三步走?

2、操作体验,探索方法。

(1)实际操作,建立表象。

师:24+9这道题应该怎样计算?请同学们尝试用小棒摆一摆、想一想、说一说,看谁原意充当今天的“小老师”,能一边摆一边给同学们讲清楚这道题是怎么算的!如果你想好了,可以先尝试着给你的同桌讲讲看。

(2)组织小组讨论计算方法;

师:把你的摆法在小组内说一说,选出能代表你这一组的计算方法。

学生中有可能出现的几种情况:

①先在左边摆24根小棒,再在右边摆9根小棒。左边的4根和右边的6根合起来是10根,我把10根捆成一捆,30加3等以33。

②先在左边摆24根小棒,再在右边摆9根小棒。左边的1根和右边的9根合起来是10根,我把10根捆成一捆,23加10等以33。

③先在左边摆24根小棒,再在右边摆9根小棒。左边的4根和右边的9根合起来是13根,我把13根其中的10根捆成一捆,让人一眼就能看出是13根,20加13等以33。

(1)看——在学生交流的同时,教师利用课件演示操作过程;

(2)想——让学生闭眼睛想一想上述操作过程;

(3)说——让学生将上述操作过程说一说;

(4)填——让学生根据操作过程,填一填计算要点。

(5)思——图中的2捆小棒怎么变成3捆的?为什么要打捆?

用同样方法进行第二种算法的理解。

4、比较异同,体会算法。

(1)结合板书上的口算过程,让学生分别说一说两种算法分别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师总结:进行两位数加一位数进位加法的计算,可以先算几加几,加得的得数和原来的整十数相加;也可以先把两位数凑成整十数,再加余下的数。当个位的数相加满10后,需要向十位进一。

6、寻找方法之间的联系。

师:解决这个新知识,我们都用到了哪些前面学过的旧知识呢?说一说。

圈一圈,算一算,仍然是借助实物进行算法的巩固。

没有直观小棒的帮助,通过数的分解组成来填一填算法,巩固算理。

45+8=□3     36+5=□1      6+24=□0

68+9=□7     36+2=□8      7+31=□8

区分进位和不进位的方法。

4、生活中的数学:

“爱心学具店”购物,四样新学具:转笔刀15元,学具盒9元,油画棒28元,三角尺4元,自己试着提出问题,并列式解答。

每个同学写出三道两位数加一位数的进位加法算式,考考自己的同桌,然后进行批改。

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学习,你最大的收获是什么?

两位数的加法教案(篇4)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教材第16~17页。

教具准备:图片、圆片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谁知道20xx年的奥运会在哪举办?师:我国北京在全世界申办20xx奥运会的4个有名的城市中以绝对优势取得了成功,这不仅仅是申办成功,而且向全世界证明了我国的综合国力,所以全国亿万人民都为此欢呼。你收集了哪些有关北京申奥的信息?

二、自主探究:

1、出示票数统计图,观察图,问:北京赢了?你能提出数学问题吗?

学情预测:北京和多伦多一共得多少票?北京和巴黎一共得多少票?北京和伊斯坦布尔一共得多少票?多伦多和巴黎一共得多少票?多伦多、巴黎和伊斯坦布尔一共得多少票?

北京比多伦多多得多少票?巴黎比北京少得多少票?

学生列式,可以用笔算加法解决。

学生计算。问:笔算加法要注意什么?

2、师:56-22该怎样解决呢?

A、可以口算,50-20=30,6-2=4,30+4=34。

B、可以像加法一样笔算。

该怎样列竖式呢?小组合作完成。互相交流算法。

3、你认为笔算减法应该注意什么?

三、拓展运用:

1、解决刚才没有解决完的问题。

2、完成19页做一做第1题。小组内交流算法。

3、48-18=35-31=

强调笔算35-31时,十位怎样算?0用不用写?为什么?

4、树上有35个桃子,被小猴摘了以后还剩12个,小猴摘了几个?

5、猜一猜。

9465890

-4-25-1-70

0720

开放题:五一节,建强量贩店庆促销,每件玩具优惠6元,几种玩具的价钱如下:

25元30元18元

根据上述信息,你能解决什么问题?

课后小结:

教学目标:

知识点:1、使学生理解两位数减两位数的算理,能正确的笔算。

2、鼓励学生进行算法探索,掌握两位数减两位数的笔算方法。

能力点:1、创设情景,引导学生从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逐步培养学生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

2、培养学生知识迁移的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德育点:1、结合情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2、培养学生仔细计算的良好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掌握两位数减两位数的笔算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两位数减两位数的算理,能正确的笔算。

教学模式:自主探究教学模式。

两位数的加法教案(篇5)

《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人教版)一年级上册第64页。本节课教学的是两位数加一位数和整十数不进位的情况,它的基础是整十数加一位数、整十数加整十数和10以内的加法。教材创设了学生写字的情境,根据两位同学的写字情况,自然引出两个数学问题,一个是两位数加一位数,一道是两位数加整十数,借助小棒教具的动手操作,直观理解相同数位上的数相加的道理,通过比较的方法,更加强调了计算的本质,这是后面学习两位数、多位数、乃至小数、分数计算的基础。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经历学习的过程,探究加法的计算方法,培养运算技能力。

1.通过动手操作小棒,理解两位数加一位数、整十数(不进位加)的算理,掌握计算方法,并会正确地进行口算。

2.学生通过小组合作,探索两位数加一位数、整十数的计算方法,掌握口算方法。

3.通过2道例题的对比,发现两位数加一位数、整十数的计算方法的联系,并会解决简单的数学问题。

理解并掌握两位数加一位数、整十数(不进位)的计算方法。

建立数位的概念,懂得只有相同数位上的数字才能相加。

《两位数加一位数、整十数》课件、小棒等。

口算,说一说你是怎么算的。

20+20= 60+30= 30+50=

20+7= 40+5= 30+8=

前面我们学习了整十数加、减整十数,整十数加一位数的口算,在口算时应该注意什么?

1.出示主题图,创设情境。

师:小朋友们认真看一看,图上画的是什么?这两个小朋友在说些什么?你能读一读吗?

生:小林写了25个字,还要再写2个;小红写了20个字。

……

我们先来解决小林写了多少个字的问题。

师:怎样计算25+2=□的问题呢?想必有的同学已经算出了结果,不要着急,请同学们利用小棒来摆一摆,边摆边想你是怎么算的。

生:先把单根的合起来,5+2=7,再把整捆的和单根的合起来,20+7=27。

师:看课件演示,想操作过程,并结合操作过程说一说计算过程。

师:谁能结合小棒的操作来说一说25+2应该怎么计算?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2)探究“25+20”的计算方法。

师:刚才我们研究了25+2的计算方法,知道了先把个位上的5和2合起来,再把个位和十位合在一起。接下来我们解决小林和小红一共写了多少个字的问题。谁会列式?

师:该怎样计算呢?请你们动动小脑筋,可借助小棒来说明你计算的方法,再和小组的同学一起讨论一下吧。

四人小组讨论算法,请小组派代表回答。

生:2捆加2捆是4捆,就是40根,再用40根加5根就是45根。

(3)比较“25+2”和“25+20”算法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师:“25+2”和“25+20”它们的计算方法是怎样呢?结果又是多少呢?同学们想一想,然后同桌交流一下。(教师巡视)

学生讨论,教师小结。

不同点:“25+2”是两位数加一位数,先算个位上的数加个位上的数;而“25+20”是两位数加整十数,先算十位上的数加十位上的数,然后再加上个位上的数。

相同点:先把相同数位上的数相加。即几个十加几个十、几个一加几个一。

师:怎么解决一共有多少根小棒的问题?怎么计算呢?同桌互相说一说。

师:小青蛙要过到河的对岸去找小鸭子玩,你能帮帮它吗?一定要认真计算哟。

师:快来利用今天学习的知识解决这个班有多少名学生的问题吧。

教师:这节课我们学了两位数加一位数、整十数的(不进位)加法,把你学到的好方法说给我们听一听,好吗?学生个别汇报。

两位数的加法教案(篇6)

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加法

教学目标:

1.学会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的笔算方法。

2.借助课本上的情景图引出计算问题,并通过实际操作、自主探究、小组协作等手段

掌握计算的方法,从而培养学生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探算法。

1.引出问题,进行估算。

⑴师:告诉大家一个好消息,学校准备组织我们二年级的小朋友去参观海洋博物馆,

想去吗?大家看学校先安排哪几个班去参观?

(出示第8题的主题图)

⑵师:那么4个班的同学只给了2辆车,每辆车又只准乘70人,如何安排呢?大家能帮老师解决这个问题吗?

好,大家估算一下哪两个班可以合乘一辆车呢?

(想好后小组交流)

2.反馈。

可能会有以下两种方法:

第一种:认为二(1)班和二(2)班的同学可以合乘一辆车。剩下的二(3)班和二(4)

的同学再合乘一辆车。

第二种:认为二(1)班和二(4)班的同学也可以合乘一辆车。剩下的二(2)班和二(3)班可以再合乘一辆车。

3.验证。

师:大家想出了这么多的乘车方法,这些方法行吗?我们来验证一下好吗?

你准备用什么方法验证呢?(引出可以把两个班的人数加起来看看是否超过70人。)

⑴对第一种乘车方案的第一个问题进行验证。也可以请小棒帮忙,算好后在小组里

交流。

⑵汇报。

可能会有以下的方法:

方法一:用口算验证,先算30+30=60,再算60+6=66,没有超过70,所以这两个班可

以合乘一辆车。

方法二:40+30才等于70,36+30当然比70少了,所以可以合乘一辆车。

方法三:用小棒来帮忙,先摆3捆6根,再摆3捆,合起来是6捆6根,就是66,比70少,可以合乘一辆车。(课件演示)

方法四:用竖式算,个位和个位对齐,十位和十位对齐,个位6+0=6,在个位下面写6:十位上3+3=6,在十位下面写6,所以也等于66。(课件演示)

⑶讨论你喜欢哪种算法,但保留大家的意见。

⑷用你喜欢的方法对第一个乘车方案的第2个问题进行验证。比较得出用竖式计算又对又快。

4.学习列竖式计算。

⑴师:看来学会用竖式计算两位数加两位数还是挺好的。那么用竖式计算两位数加两位数应注意什么呢?(请刚才用竖式计算的学生上来介绍。)

计算方法:首先把个位和个位对齐,十位和十位对齐,再从个位开始加,个位相加的数写在个位下面,十位相加的数写在十位下面。(也有些同学可能是从十位开始加的。)

35

+34

69

⑵师:真不错,在验证第一种方案的过程中大家创造了一种新的计算方法,下面我们就用这种方法对这种方案进行验证。

在验证过程中你有什么新的发现吗?在小组中交流一下。再指名反馈。

(第1个问题:36+34,个位6+4满十了要向十位进1。36+34=70正好可以坐满一辆车。

第2个问题:30+35=65,个位相加没满十,不用进位。65比70小可以乘坐一辆车。)

⑶同桌说说用竖式计算两位数加两位数时,要注意什么呢?

二、运用知识解决问题

1.基本练习。(出示课件)

说出□里可以填几,(四人小组每人一题)每组派一名代表回答。

59+40=20+67=

5920

+40+67

□□□□

24+63=46+24=

2446

+63+24

□□□□

2.独立练习。(课件出示)

任选一组题目,用竖式做做看(找两个学生板演。)

⑴62+17=36+24=

⑵3+84=43+17=

3.我帮你检查。(小动物看到大家在学习,也做了一道题请同学们帮忙一下,看

他们做得对吗?课件出示小动物做的题目。)

17+20=1923+17=3050+26=7642+38=80

17235042

+2+17+26+38

19307680

小熊小兔小狗小猴子

⑴说说错误原因

⑵订正。

三、联系生活,运用数学知识(课件出示课本13页第1题。)

1.老师有一位邻居小明,他非常喜欢运动,妈妈给他买了一双跑鞋、一个足球,共

用多少钱?

(学生独立完成,小组交流评价。)

2.比比谁聪明。

3745

+2□+□5

5970

四、教师小结

师:今天同学们可帮了老师的大忙了,不但想出了乘车的办法,还创造出了一种新的计算方法(板书:笔算加法)。不过,老师有一事不明白,你们为什么不安排二(1)班和二(3)班的同学同乘一辆车呢?这个问题留下来给大家课后解决,下一节课我们再进行交流好不好?

两位数的加法教案(篇7)

一、教学内容教科书P11例3的内容。

二、教学目标

使学生在理解算理的基础上,知道个位上的数相加满10,要向十位进1的道理。学会正确计算两位数加两位数的进位加法。

三、教学重、难点

理解个位满十,向十位进1的算理和计算方法。

四、教具、学具准备

计数器、小棒、主题图。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板算。34+53

2.口算。

(1)7+68+49+56+8

7+55+86+64+6

3.订正板算。

提问:做笔算加法时要注意什么?怎样写竖式?从哪位加起?

4.导入新课。

提问:如果将34+53这道题中的34改成37。变成37+53,那么在计算时会出现什么情况呢?(个位相加满十)

教师说明:个位上的数相加够十了,我们可以说,个位相加满十,计算时遇到个位相加满十的题怎样计算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新知识。

二、新课。

1.看教科书P11例3。

(1)二(1)班和二(3)班能合乘一辆车吗?

提问:看这幅图能直接回答这个问题吗?为什么?怎样才能回答?

看P8回答:二(1)班有多少人?(36人)

二(3)班有多少人?(35人)

两个班一共有多少人?请列式

列式:36+35=

怎样算36+35,先用小棒摆一摆,算一算。

请同学说说用小木棒是怎样算的。

提问:小棒的3捆与5捆合起来是几捆?表示几个什么?小棒的3捆与5捆合起来是几捆?表示几个什么?小棒的6根和5根合起来是几根?表示几个什么?

得到6捆11根

提问:11根里有没有10个一,10个一是()个十,够10个一可以怎样?(捆起来)捆起来是1个什么?(一个十)也就是1捆。这时我们再算算一共有几捆几根?(7捆1根也就是几个十和几个一?(7个十和6个一)合起来是多少?(71)

追问:3捆加3捆是6捆,为什么现在成7捆了,多的1捆是哪来的?

教师说明:6根加5根是11根,也就是11个一,10个一捆成1捆,变成1个十,1个十放在十位,同学们记住,这就是个位相加满十了,是一个十,要把它放在十位上,叫做个位满十,向十位进1。

追问:个位满十,十是10个什么?(10个一)

向十位进1,1是1个什么?(1个十)

(2)根据上面用小棒摆的过程,写竖式算一算。

提问:怎样写竖式?(相同数位对齐。)

36

+35

提问:从哪位加起?从个位加起好算,还是从十位加起好算?说说你的想法?

请看书上是怎样告诉我们的?(从个位加起。)

教师说明:笔算加法时要从个位加起。

提问:个位6加5等于几?(11)

个位满十了,要把这个十放在哪位上?放在十位上要写几?为什么写1?

教师说明;个位满十,要把这个十放在十位上,十位上只能写1,这就叫做个位满十,向十位进1。

提问:向十位进1的1,写在哪儿?书上是怎样告诉我们的?为什么不能写在横线下面?

教师说明:个位满十,向十位进1,可以在十位上靠近横线的地方写个小1,这个小1,叫做进位1。表示向十位进1,在十位上写1。

36

+315

1

提问:十位上怎么算呢?互相说说看。

你能说说十位上的7是怎样得来的?

教师说明;十位上,3个十加3个十是6个十,算到这里还没算完,还要加上个位进上来的1个十,也就是7个十,所以十位应该写7,然后再在横式等号后面写71。

36

+315

71

请同学说说计算过程。

提问:通过计算,二(1)班和二(3)班能合乘一辆车吗?为什么?

2.请同学用刚学到的方法在练习本上做复习中老师改过的题37+53边做边说计算过程。

提示:个位7加3得10,个位满10,怎么办?该怎样写?

教师说明:个位7加3得10,满10向十位进1,个位写0。

3.学生独立做教科书P11做一做中的两题。

注意下边的提示,边做边说过程。

4.小结。

提问:今天咱们学习了什么知识?

板书:两位数加两位数。

提问:与复习板演题比较,都是两位数加两位数的笔算,它们有什么不同?

复习:个位相加不满十。

新课:个位相加满十。

师讲:像今天这样个位相加满十,就要向十位进1的加法,就叫进位加法。

板书:进位加法。

提问:两位数加两位数的笔算,我们要注意什么?

三、小结:

笔算加法要注意:要把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加起;个位满十,向十位进1。

提问:书上的小朋友还告诉我们也可以从十位加起,如果从十位加起,要注意什么?

教师说明:笔算加法还可以从十位算起,算十位,一定要看个位满不满十,个位满十,十位相加的和要多1。

四、练习。

1.小红和爸爸去海洋馆参观,成人票36元,儿童票18元,小明和爸爸一共要花多少钱?

列式:

写竖式:()

()

()

答:小明和爸爸一共要花()元钱。

答:小明和爸爸一共要花()元钱。

提问: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列式解答。

2.做教科书P13练习二的第3题.在书上做,请同学边摆边算边说过程.

3.笔算下面各题.独立在本上做,教师边巡视边检查.

25+63=76+5=32+28=

五五、板书设计:

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加法)

36+35=

3636

+315+315

两位数的加法教案(篇8)

教学内容:

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下册65页

教材分析:

通过65页的例2联欢会给同学们分矿泉水作为情景,展开学习,通过小组自助探究得出两位数加一位数的进位加法的算理,最后通过练习加以巩固。

学情分析:

本课是在学生学习了两位数加一位数、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的基础上、在明白相同数位想加的道理之后进一步展开学习两位数加一位的进位加法,本课的关键在于学生理解并掌握“个位想加满十,向十位进一”的算理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理解两位数加一位数(进位加法)的算理,掌握正确的计算方法,能正确口算两位数加一位数的进位加法。

2、让学生经历探索两位数加一位数(进位加法)的计算方法过程,了解计算两位数加一位数有不同的口算方法。体会计算方法的多样化和不同方法之间的联系。

3、培养学生小组合作意识、体验探索的过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4、感受数的计算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进一步体会加法的意义。教学重点:理解并掌握两位数加一位数进位加法的方法,能正确地口算。

教学难点:

理解“个位想加满十,向十位进一”的算理

教学准备:

卡片纸、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出新知

师:“六一”儿童节快到了,我们班要召开联欢会,老师想给每一位同学准备一瓶纯净水。全班有29人,买回一箱只有24瓶,不够分,老师另外又买了5瓶。如果每人一瓶够吗?(请学生列式说出根据)出示算式:24+5=29(瓶)因为29瓶只够29人喝,而我们班有29人,所以够分。(课件出示例2主题图)

师:图中的小朋友们正在筹备自己的节日呢!我们来看看他们遇到了什么问题?引出:咱班有33人,每人1瓶够吗?为什么?

设计意图:[借助学生比较熟悉的生活情境提出有关的数学问题,有意识地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拉近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创设学生熟悉喜欢的情境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达到引入新知的目的]

二、解决问题,探索算法

1、学生可能出现以下几种方法。(1)试着一人分一瓶,看够不够;

(2)算算一共有几瓶纯净水,就可以知道够不够了。

2、师:要求一共有几瓶纯净水,怎么列式?板书:24+99+2424加9等于几?(出示课题:两位数加一位数的进位加法)(1)实际操作,建立表象。

师:请大家在准备好的纸片上面填一填24+9该怎样计算?学生操作后,请个别学生汇报操作的过程和计算的结果。(课件演示计算过程)

师:刚才我们用学具演示了24+9的计算过程,谁能用自己的话再把这个过程说一遍?(突出进位)(2)抽象概括,弄清算理。

师:根据我们操作学具和同学们的讲述,下面请同学们看算式识出这道题应该怎样算?先算什么?再算什么?师:观察24+5和24十9这两道题?两位数加一位数,先从个位加起,个位满十向十位进一。

3、那现在知道每人一瓶够吗?跟同桌说说你最喜欢的方法。

4、师小结:像24+9这样的题是两位数加一位数的进位加法(揭题板书),有的是先把第一个加数凑成整十数;有的则是先把第二个加数凑成整十数;还有的可以把两个加数的个位上的数加起来。

5、今天学的跟上节课学的知识有什么不同呢?(进位与不进位的区别)

三、趣味练习,运用算法

1、做课本第65页下面的“做一做”,完成后说一说是怎么算的。

2、在方框中填写适当的数。

3、帮小鸟找家。

四、布置作业:课本66页第4题和第5题

五、课堂总结。

同学们你对这节课的学习满意吗?说说你有什么收获(学习的什么内容、学会了怎么计算)?

两位数的加法教案(篇9)

1.让学生经历探索两位数加一位数进位加的计算方法的过程,发展解决问题的策略,理解进位加法的算理,掌握进位加法的算法,并能用数学语言表达计算思维过程。

2.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培养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数学意识,在合作交流中培养数学语言表达能力,发展数学思维。

3.让学生在探索计算方法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自主探究数学知识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周末,小明、小亮、小玲和小红到郊外游玩,休息时,他们正一起互相欣赏各自所带的画片。

(课件出示情境图)仔细观察,从图上你知道了什么?(小明有9张画片,小亮有24张画片,小玲有5张画片,小红有6张画片)根据这些信息,你能试着提几个用加法计算的问题吗?

(2)小亮和小玲一共有多少张画片?

(3)小亮和小红一共有多少张画片?

(4)小亮和小明一共有多少张画片?

3.我们班小朋友们真了不起,一下子就能列出相应的算式!在这些算式中,哪几道是我们以前学过的?得多少?用的是什么方法?

(二)动手操作,探究算法。

1.迁移类推,尝试学习。

(1)24+6等于多少,你想怎样算?先独立思考,有困难的小朋友可用小棒去摆一摆,想好的小朋友同桌之间互相说说自己的想法。(师巡视指导)

(3)谁愿意上来用小棒摆给大家看看。(投影展示学生摆小棒计算的过程)

提问:原来几捆?怎么多出来1捆?(请台上小朋友带着下面的小朋友将6和4合起来的10根小棒扎成一捆)

追问:你们先算的几加几?你们是怎么想到先算4+6的?

(4)让我们跟着课件再来回顾一下这个计算过程。先要把24分成20和4,先算4+6=10,再算20+10=30。教师板书24+6分解式。

(5)提问:24十位上是2,为什么24+6的得数十位上是3?这多出来的1个十是怎么来的?(课件红色突出表示出2和3)

要求学生将书上例1算式填写完整,并提醒学生:这是一道解决实际问题的题目,写完得数后别忘记写出单位名称。

(6)这个方法你学会了么?请小朋友们看着黑板上的分解式,同桌两人快速的互相说说24+6的计算方法。指名说一说。

2.自主操作,合作学习。

(1)你能先估一估24+9的得数是几十多?你是怎样估算的?

(2)24+9又等于多少,请拿出作业纸,在作业纸上的小棒图先圈一圈,再同桌间说一说你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3)交流汇报:谁愿意把自己的好方法分享给大家?(教师有选择性的挑选出代表性的作业纸展示出来,并让学生说一说自己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师一边用课件演示一边板书:24 +  9=33   24  +  9  =33

(4)仔细观察这两种方法,尽管计算过程中拆分的加数不同,但是他们都是为了把一个数拆开后变成整十数再相加,这就把新的加法算式转化成了前面学过的加法算式。计算24+9的几种方法中,你喜欢哪种方法?(算法优化)

(5)对比总结:观察比较24+5、24+6、24+9这三道算式在计算时,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又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教师结合学生回答梳理归纳:24+5、24+6、24+9都是两位数加一位数(板书),而24+5的得数还是二十几,今天学习的24+6、24+9的得数却是三十和三十几,十位上多了1个十,这多的1个十是哪里来的?生回答后教师规范语言“个位满10向十位进1”板书(进位),揭示本节课课题。

(三)分层练习,巩固应用。

今天学习的计算方法同学们掌握了么?下面我们就通过练习来检验一下吧!

1.我会填。

2.我会比。

完成想想做做第2题。

(2)观察比较:仔细观察这一组三题,你发现他们之间有什么联系?都是先算3+7=10。也就是说这三道题都是先把个位上的数相加,再把加得的得数与整十数相加。用这种方法,快速算算第二组、第三组。(左边同学第2组,右边同学第3组比赛)

3.我会解决问题。

完成想想做做第4题:盒子里原来有37张画片,又放进3张,现在一共有多少张?

(四)全课小结,拓展延伸。

(1)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两位数加一位数的.进位加法应该怎样计算?

(2)想一想:35+□=3○,□里可以填哪些一位数?其中最大应该填几?35+□=4○,□里可以填哪些一位数?其中最大应该填几?

其实,只要同学们善于观察,多动脑筋,用心去思考,你就会发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希望每位同学都能做学习的小主人,生活中的有心人!

两位数的加法教案(篇10)

教学内容:人教版实验教材数学教科书二年级上册第16、17页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正确用竖式计算两位数不退位的减法。

2、能正确书写两位数减法。

教学重难点:竖式的书写格式。

教学过程设计:

一、激趣导入

1、师:你知道20xx年的奥运会在哪个城市申办吗?

问:北京比其他城市多多少票?(或者:其他城市比北京少多

少票?)

2、让学生一边问一边列式

如:北京比多伦多多多少票?

二、新课

1、讨论:56-22怎么算?

A、口算

B、列竖式

2、请小组讨论,列竖式计算应该注意什么问题?

我们怎样把竖式写在算术本上?在黑板上示范

3、学生四人小组互相提问,并列竖式解答问题

学生展示

三、练习

课本19页的做一做,每一题。自己独立完成,请学生到黑板上做。

教学反思:

两位数乘法教案


俗话说,做什么事都要有计划和准备。身为一位优秀的幼儿园的老师我们都希望自己能教孩子们学到一些知识,一般来说,提升学生的效率最好是准备一份教案,教案可以让上课自己轻松的同时,学生也更好的消化课堂内容。写好一份优质的幼儿园教案要怎么做呢?经过收集并整理,小编为你呈上两位数乘法教案,仅供参考,我们来看看吧!

两位数乘法教案 篇1

一、教学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规范实验教科书》三年级数学下册P63。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同学经历探索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的过程,进一步掌握笔算方法,理解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算理。

2、过程与方法目标:同学通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体验计算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在探索算法与解决问题过程中,增强合作交流的意识,体验胜利的喜悦。

三、教学重点

在理解算理基础上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

四、教学难点

理解笔算乘法的顺序与第二局部积的书写方法。

五、教学对象与准备

对象:三年级3班。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平台、图片。

六、教学过程

环节一:情境引入

1、旧知引入:8×6(一位数乘一位数)、20×8(两位数乘一位数)、20×10(两位数乘两位数)。

师:像20×18、38×18......这类型的算式,我们叫它两位数乘两位数。

引入课题: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

2、情景激趣:

书店一角(课件展示情景图):

(1)每本书24元,买2本要付多少钱?24×2=48(元);

(2)每本书24元,买10本要付多少钱?24×10=240(元)

(3)每本书24元,买12本要付多少钱?48+240=288(元)

想:假如用乘法怎样列式呢?

环节二:算法探究

1、估算:

请你估算一下,24×12大约是多少?说说你的估算情况。

2、自主探索:同学独立在练习纸上计算24×12,教师进行巡视指导。

3、小组交流:小组内进行核对算法和答案。(同学组内交流)

4、同学汇报:展示不同算法并说说算法。

5、师生评议:请同学说说你喜欢哪种算法?为什么?

6、研究笔算:

(1)同学研讨笔算算理;

(2)师生一起小结笔算算理:

24

×12

------

48......24×2的积,问:48是怎么来的?

24......24×10的积,问:这里的24是表示多少?

------

288

环节三:巩固练习

1、解题活动:小博士寻宝、探路。

2、游戏活动:帮小动物找鞋,比比哪组找得多。

3、拓展延伸:

①我们学校的阶梯教室共有22排,每排有14个座位。假如有300位老师来参与听课活动,能坐得下吗?

②课后研讨:123×23(三位数乘两位数)

环节四:教学小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最关键是什么?你有什么好的建议?

七、教学反思

本节课,我以“情境引入(层次推进)--算法探究(自主、合作学习)笔算算理(师生研讨)--专项练习(解决问题)”三个环节来讲述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是在同学比较熟练地口算整十、整百数,估算和笔算两位数乘一位数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1、注重笔算与算理结合,体验计算。让同学研讨计算方法,理解竖式计算的算理。增强自主学习的能力。

2、注重同学主动探索,加强竞争意识,在活动中提高他们的积极性与增强学习兴趣和加强思想交流。

3、在判断与交流中逐步完善知识结构。强化提升已有的知识经验。

两位数乘法教案 篇2

今天听了李林涛老师三年级数学《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乘法》一课,我有以下几点想法:

好的地方:

1、情境导入以旧引新,渗透先分后和解题策略。

2、注重了算理的直观呈现。

3、练习设计有层次。

探讨的地方:

(1)充分发挥点子图的作用,培养几何直观。

教学时,李老师先让学生把想法用点子图表示出来,然后交流汇报。这时要有效发挥好教师的引导作用,使全体学生都在探索、交流中体会“先分后合”的解题思路。但李老师在这个的教学环节占用了较大时间。

在研究笔算方法的算理时,应充分利用点子图,帮助学生很好地理解笔算过程中每一步的意义,培养几何直观。在研究竖式的计算方法时,教师可以再在点子图上分一分,并把四次相乘得出的结果都在图上圈出来,沟通算理与算法的关系。从而突出教学重点:用十位上的数去乘时,所得的积的末位数要和十位上的数对齐。教师追问:为什么最后要把两次乘得的积加起来,学生自然就会理解。

(2)处理好算法多样化与优化的关系。

在交流14×12的多种算法时,在感受算法多样化的同时,应注意让学生通过对不同计算方法和点子图的比较、归纳和分类,体验方法的异同,掌握解题的策略。例如,学生可能会说“这些方法都是‘先分后合’”“分开以后,数变小了,就会算了”“‘分’”了以后就把新知识转化为旧知识来解答了”,体会这些方法的共同特点及解决问题的策略。学生可能还会比较每一种方法的优劣,“把12分成10和2,比较好计算”“把12分成两个6,两部分的数相同,只要计算一次乘法再加就可以了,也比较好计算”,在比较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和优化意识。这方面我觉得李老师引导不够。

建议:课题出示应置于学生列出两位数乘两位数算式后;机智把握课堂教学失误,教师出错要学会把出错原因“推”给学生,鼓励学生及时发现错误并敢于提出。

两位数乘法教案 篇3

【教学内容】

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46页例1

【教学目标】

1、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不进位乘法的笔算方法。

2、理解用第二个因属十位上的数乘第一个因数的多少个“十”,乘得的数的末位要和因数的十位对齐。

【教学重难点】

重点:掌握笔算方法并正确计算。

难点:解决乘的顺序和第二部分积的书写位置问题。

【教学准备】

例1点子图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提高能力

1、口算(出示彩球)

30×80 88×10 900×10 60×70 13×3 32×2

2、笔算并说出计算过程。

14×2 231×3

【设计意图】通过课件出示彩球让学生进行口算练习和笔算,不仅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而且巩固了旧知,提高了学生的计算能力,为本节课的内容做铺垫。

二、情景导入探究新知

1、情景导入

出示新华书店的图片,今天王老师带大家到新华书店去买书,遇到了一些问题,想请你们帮忙解决,你们愿意吗?课件出示情境图,让学生说一说,这幅图所展示的情景是什么。

(王老师去书店买书,买了12套,每套书有14本,她在想一共买了多少本)

让学生说一说,这道题如何列式。引导学生去想这是一道什么样的乘法算式。(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算式)今天我们就来研究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生活的情景中,找出问题,解决问题,体现出数学来源于生活的数学思想。

2.自主探究

指导:你能不能运用以前学过的知识,来探究今天摆在我们面前的这个问题呢?

组织学生用充足的时间进行讨论,把讨论的结果记录在练习本上,然后各组选代表说出本组的想法,展示各组不同的计算过程和结果。

例:14×10=140(本)14×2=28(本)

140+28=168(本)或14×12=168(本)

有些学生会想到把12看成10和2的和,先用14×10,再用14×2,然后把两次乘得的结果相加,有些学生想到其它分成的方法,这时提出把12分成10和2是比较好计算。如果遇到数字比较大的数字怎么办呢?

如果我们列竖式该怎样算呢?谁愿意来黑板上试算一下。找两个同学在黑板上试算,其它同学在本上试算。

【设计意图】先让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尝试解决14×12,并要求学生在点子图上表示出计算方法。培养了学生将新知转化为旧知解决新问题的.能力,同时培养了学生的几何直观。接着让学生自主探索用竖式怎么计算,培养了学生探索研究的能力。

3.点拨归纳

学生做完后,先让学生说他是如何写的,在这过程中针对学生说得不对或不清楚的地方,教师要加以指导,也可以让写得对的给同学讲一讲。

教师在指导分析过程中,要把每步板书详细列出。

再找几名学生说计算方法。

最后教师总结。

从个位乘起:2在个位,表示2个1,个位上的2乘个位上的4得8,是8个什么?写在什么位?第二个因数个位上的2乘第一个

(讲解算法并板书)

再把两次所乘的积加起来。

教师归纳总结,板书强调每步难点。

在总结过程中提问:

(1)两位数乘两位数一种是口算方法,一种是笔算方法,你认为哪种方法好?

(2)笔算中乘了几层,为什么?乘得的结果怎么样?

(3)十位上的1和14乘完后,“4”为什么和十位对齐?

【设计意图】教师强调每一步计算的具体含义,帮助学生理解算理,掌握算法。

三、加强运用明确算理

第一关小车开到哪儿停(主要考察第二因数的十位合第一个因数的个位相乘以后得得积和谁对齐)。

13×12= 23×21= 43×22=

第二关笔算大比拼

23 33 43

×13 ×31 ×12

第三关啄木鸟治病

第四关弄脏的题单

【设计意图】利用闯关的形式来提高学生计算的兴趣,练习的题型分层次,有梯度,目的是让学生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算理,巩固算法。

板书设计:

两位数乘两位数(不进位)

14×12=

口算:14×4=56 14×10=140

56×3=168 14×2=28

140+28=168

笔算:

1 4

× 1 2

2套书的本数← 2 8……14×2的积

10套书的本数←1 4 0……14×10的积(个位的0不写)

1 6 8

【设计意图】板书设计通过口算和笔算的对比,体现用笔算的解决问题的优化性。

两位数乘法教案 篇4

一、导入

师:刚到宁波,叶老师发现有一种“福娃”玩具特别好卖!(出示图片及有关数据)请问,买5个这样的福娃要多少元?

生1:24×5=120元。

师:解决这个问题,我们用到了什么旧的知识!(板书:旧知识)

生2:两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

师:那么,如果买10个这样的福娃,又该付多少钱呢?

生3:24×10=240元。

师:在这里,我们又用到了什么旧的知识!

生4:两位数乘整十数的口算

师:假如老师想买12个福娃,该怎样计算需要的钱呢?

生5:24×12

师:与两位数乘一位数、两位数乘整十数相比,这是一道怎样的算式?

生合:两位数乘两位数(板书:两位数乘两位数)

[评:情境创设具有时代性与现实性,这是教学情境有效性的重要标准。教师善于把握最新社会生活中发生的信息,北京奥运吉祥物刚刚公布,学生们对此题材十分感兴趣,研究这个问题的积极性十分高涨,这对于学习数学知识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有效的情境也使计算教学过程成为了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加强了计算教学的.数学思考,这正新课程背景下重视计算教学的价值所在。]

师:我们以前学过这类计算吗?

生合:没有!

师:所以说,这是我们面临的一个新问题!(板书:新问题)以前碰到新问题,你一般会怎么办?

生6:我会请教爸爸妈妈和老师。

生7:我会自己动脑筋解决。

生8:我会请同学帮忙。

师:哦!面对新问题,我们各有高招!而这节课,老师将和同学们一起,借助已经学会的旧知识来解决今天遇到的新问题!

[评:用旧知识来解决新问题是学习的很好的学习方法,但如何让学生能比较好地接受,需要教师运用好的方法引导。叶老师一开始出示了一位数乘两位数和两位数乘整十数原来已学过的旧知识,然后通过比较引出了两位数乘两位数这一新的问题,先让学生自己谈谈遇到新问题时一般采取的策略,教师在肯定学生原有的各种学习策略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学习和尝试运用旧知识来解决新问题的策略,这样既体现了教师尊重学生,又体现了较好地发挥教师的指导、引导作用。]

二、探究

师:请你估算一下,24×12的积大约会是多少?

生9:我把24看成20,把12看成10,所以24×12的积大约会200。

生10:大约是250。因为我是把24看成25、12看成10来进行估计的。

师:同学们的估算能力都很强!那么,究竟24×12的精确答案是多少呢?请每位小朋友开动脑筋,自己试着在纸上算一算!如果独立计算有困难的,可以先参考课本中的算法,再独立进行计算!

(学生独立计算,教师巡回指导)

[评:先让学生估算,再尝试用笔算,这样既复习了上节课上的估算方法,也为笔算(精算)学习打下基础,使估算、笔算有机结合。同时,教师要求学生独立计算时,允许不同层次的学生采取不同的学习步骤。能完全独立的就独立完成;暂时有困难的,可向书本请教,自学书本知识后再独立完成。较好地体现了教学中因材施教的原则。]

师:都算完了吗?请在四人小组里说说你的算法,也听听别人的算法!

(小组展开交流,教师参与其中)

师:谁愿意与同学们分享你的计算方法?

生11:我是把先算24×10=240,再算24×2=48,最后把240与48加起来得到288!

师:能说说每一步分别在算什么吗?

生11:“24×10=240”是求10个24是多少,“24×2=48”是求2个24是多少,240+48就是求12个24是多少!

生12:我是用竖式进行计算的。先算4×2……(该生讲不太清楚竖式过程,教师请他在实物投影上展示自己的计算过程。竖式见下方板书所示)

师:这个竖式有些新鲜!请问,这里的48、24分别是怎么得到的?

生12:48是24乘2得到的,24是24乘1得到的!

师:那么,24为什么要这样写呢?歪歪扭扭的,不太舒服!

生12:因为12的“1”表示的是10,而24×10是240,所以4要对在十位上,2要对在百位上!

生13:我补充一下,这里虽然写着24,实际上表示的是24个十!

[评:为什么“24“的4要与十位对准齐,这是这节课的新知,也是这节课的难点。为突破这个难点,教师安排了学生自己介绍计算方法,让学生自己说出“24”实际上是240,它是由24乘10得到的,它表示的是24个十,这样的安排,对于学生明白算理算法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师:原来是这样!你是怎么知道这种方法的?

生12:书上看的!

师:阅读课文,获取知识,是数学学习的好方法!

[评:鼓励学生运用课本获取知识,培养学生的良好学习习惯。]

生14:我是把12拆成3×4,先算24×3=72,再算72×4=288。

生15:还可以把12拆成2×6,先算24×2=48,再算48×6=288。

(随着学生的算法介绍,教师相应予以板书)

(准备题)

师:真不简单!如此短的时间里面,我们居然能够发现这么丰富的计算方法。那么,叶老师很想知道,每种方法分别是借助什么旧知识解决新问题的呢?你可以选一种算法来谈一谈!

生16:我说第(1)种方法。这种方法借助了两位数乘一位数、两位数乘整十数、笔算加法三个旧知识来解决新问题的!

生17:第(3)、(4)两种方法是差不多的,都是用到了两位数乘一位数的旧知识!

生18:第(2)种竖式算法是借助两位数乘一位数的竖式笔算来进行计算的!

师:说得真好!在这些算法中,你比较欣赏哪一种算法?

生19:我喜欢笔算,非常简便。

生20:我觉得竖式比较好,容易算对。

生21:我喜欢第(1)种方法,因为它比较容易弄懂!

师:真是青菜萝卜,各有所爱!那就请你选择自己喜欢的一种方法计算23×13吧!

(请三位学生上台板演,结果其中两位同学用竖式计算,另外一位同学用上面的第(1)种方法计算。然后,教师请这三位学生代表阐述算法,并请同样选择该算法计算的同学举手示意。师生共同发现,原来全班同学用的都是这两种算法!)

师:老师发现,同学们计算“23×13”时选用的算法明显比“24×12”要统一了。那么,为什么这么多的同学都会选择这两种方法计算,而不去选择这种方法计算呢?难道你们事先商量过了吗?

[评:教师明知故问,目的是为了引起学生进一步思考,有些算法有局限性。]

生22:因为另外一种方法这里用不来!

师:为什么呢?

生22:如果把因数13拆成两个数相乘的样子,就会有余数了!不能拆的!

师:都是这样想的吗?

生合:是!

师:的确,这种方法有局限性,当题目数据不能拆成两数之积的形式时,这种方法就不能用了。而另外两种方法都能帮助我们计算。不知同学们是否发现,其实这两种方法也是有联系的。

(教师引导学生发现方法(1)横式与方法(2)竖式之间的联系:横式中的“24×2=48”相当竖式中的第一部分积“48”;横式中的“24×10”相当于竖式中的第二部分积“24”。对于横式和竖式中的这种联系,教师用“连线”方式在板书中表现出来。然后追问:“那么,为什么竖式里还是写24呢?引导学生再次理解这个“24”表示的是24个10)

师:正是因为考虑到了两种算法的内在联系,又为了使计算过程清晰,便于检查,所以小学阶段我们进行笔算的基本算法是竖式计算。并且,随着计算学习的不断深入,竖式计算过程清晰、便于检查的优势将会越来越明显!那么,请同桌两位小朋友讨论一下:我们刚才是怎样用竖式来计算“24×12”这道两位数乘两位数的?

[评:通过两种算法内在联系的分析,让学生体验到竖式(笔算)计算的优越性和学习竖式的价值。]

(学生讨论,然后结合板书中的竖式步骤进行汇报,教师适时体提问、适度点拨,并把笔算顺序用箭头予以清晰表示,同时在第一层积“48”旁边板书“48个1”,在第二层积“24”旁边板书“24个10”)

师:谁能连起来完整说说这道题的竖式计算过程?

(学生回答过程中,教师穿插提携:也就是说,先用因数24乘因数12的个位“2”;再用因数24乘因数12的十位“1”;再把两次的积加起来。)

师:这道题是不是完成了?还需要怎样?

生合:在横式后面写得数!

(教师示范补上答案)

师:仔细严谨,体现了我们学习数学的良好品质!

(单项训练:(1)把竖式补充完整;(2)竖式计算)

[评:《数学课程标准》中,在计算教学中提倡算法多样化。算法多样化的目的是能在计算教学中,加强数学思考,尊重学生的个性,体现因村施教,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教师根据教材的实际,能较好地处理算法多样化与算法优化的关系。让学生在经历具体算式的过程中,自主运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进行计算。在具体的计算中,体验到竖式计算的的优越性:简洁、明白、通用,易检查,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始终作为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让学生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中去体会各种算法,感悟和选择出最优的方法,这样既张扬了学生的个性,又能使学生认同算法优优化的必要性。]

三、小结

师: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

生合:两位数乘两位数!

师:准确地说,我们学习的是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补充课题,齐读课题)笔算“两位数乘两位数”,你想给同学们提些什么建议?

生23:第二个因数十位上的数去乘第一个因数时,积的末尾要与十位对齐!

生24:要弄清楚每个得数的意义,正确地写在相应的数位上!

师:整节课,我们是怎样学习“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算法的呢?

生25:是我们先自己试着做,然后老师帮助我们理解基本算法!

生26:是叶老师和我们一起研究出来的!

师:让我们应用所学的知识,来解决两个我们身边的实际问题!

[评:通过学生自己的探究与一定量的训练,让学生在经历具体的计算中,在应用中,进一步理解算理算法,并自己归纳出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这样的安排使人觉得有“水到渠成、瓜熟蒂落”之妙!]

四、练习

(一)

师:刚到镇明小学,叶老师发现我们学校的班级三面红旗竞赛开展得红红火火!在上周一到周四的竞赛栏中,老师发现每个班都贴着12个五角星。根据这个信息,你能解决什么问题?

生27:3个班一共贴着多少个五角星!

生28:12个班一共贴多少个五角星!

师:好!请你帮助老师算一算“全校一至三年级所有班级一共贴了多少个五角星?”

生29:因为我们学校一至三年级一共有13个班级,所以应该用“12×13=156”来解决这个问题!

师:看了这则数据,叶老师发现我们大队部的老师非常辛苦。每周都要剪出这么多的五角星来开展三面红旗竞赛活动,请同学们珍惜这来之不易的竞赛成果!

[评:这是在浙江省小学数学“同上一堂”课浙江省第十届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交流评比活动上的比赛课。为了充分展现参赛选手的真正实力,本届大赛组委会——浙江省教育厅教研室特意确定了“同上一堂课”(选择相同教材)“现场抽签定课、集中封闭备课”的比赛方法。这是借班上课,如何在借班课中,学习材料尽量贴近学生的生活,教师是作了认真的思考。这里,教师能较好地运用了学校的现实资源,运用同学们经历过的班级“红旗竞赛”活动的材料,联系实际让学生计算,学生们感到很亲切。而且在计算以后教师通过数据对学生进行教育,教师的“辛苦”、“珍惜”两个词,充满着浓浓的人文关爱,使大家体会到了纯真的情!]

(二)

师:叶老师无意中翻了翻我们的语文课本,发现里面的课文很美。所以,忍不住找了一篇读了起来。(课件出示:赵州桥)大家学过这篇课文吗?(齐读课题)想一想,叶老师今天为什么把一篇语文课拿到数学课堂上来呢?

生30:让我们找一找里面有哪些数字?

生31:让我们算一算这篇课文一共有多少字数?

(就在这时,下课铃声响了)

师:那好,课后请同学们先估计这篇课文大概有多少个字,再应用今天所学的知识去验证一下这篇课文究竟有多少个字?好吗?

(下课)

[评:在运用中巩固知识,通过应用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提高数学的意识。]

[总评:本节课理念新、设计巧、思路清、特色明。总观这节课体现了“简洁而充满活力,朴实而富有情意”的设计理念。它为公开课返璞归真,展示原生态的课,提供了成功的案例。

1、明确教学目标,重视算理算法的理解与应用。《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计算教学中,“要通过观察、操作、解决实际等丰富的活动,感受数的意义,体会数用来表示和交流的作用,初步建立数感” 。教师在教学中,不仅使学生会算,还通过学生自己的探究,懂得为什么这样算的道理。并在多种算法的比较中使算法得到了优化。

2、通过改进教学方法,促进学习方式的改变。著名数学教育家弗赖登塔尔认为:“学习数学的唯一正确的方法是让学生‘再创造’”。即让学生通过数学活动自己去探究、去寻找正确的方法。这本节课中,教师在学习探究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时,通过交流,让学生充分展示学习的思路,让学生充分感受到知识发生、发展的过程。让学生真正自己领悟数学知识掌握数学技能。教师组织学生创新,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介绍不同的计算方法。如“请在四人小组里说说你的算法,也听听别人的算法!”“谁愿意与同学们分享你的计算方法?”“在这些算法中,你比较欣赏哪一种算法?”等等,让学生在交流中学会吸收,学会欣赏,学会评价。

3、教学内容联系实际,重视学生的体验与感悟。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

教师在引入阶段通过现实数学情境的创设,采取忆旧引新的方法,从复习两位数乘一位数笔算,两位数乘整十数的口算,再引出两位数乘两位的笔算。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可以分解为两位数乘一位数和两位数乘整十数来计算,这里教师充分依据学生原有的知识和经验,复习旧知来为学习新知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4、关注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重视学习方法、学习策略的指导。我国近代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说过:“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本节课自始至终都渗透着教师对学生进行学习方法、学习策略的指导,让学生自己能够运用不同的策略解决实际问题。重点让学生体验到了用旧知识解决新问题的方法。但又鼓励,学生根据各人的实际选用合适的策略。如看书,请教家长老师、同学间相互帮助、独立思考解决等。

5、课堂评价语运用恰到好处,时时处处都在关注促进学生的发展,激励学生学习更好地学习。如:“哦!面对新问题,我们各有高招!”“同学们的估算能力都真强!”“仔细严谨,体现了我们学习数学的良好品质!”“阅读课文,获取知识,是数学学习的好方法!”等都体现了教师看到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表现十分满意和欣喜。正是由于充满了人文关怀才使课堂如此温馨!

两位数乘法教案 篇5

做梦也没有想过,置身在村小任教的我能在市级课堂教学研讨会中与名师们同台竞技,面对面的交流。因此,非常感谢于科长给我们村小教师提供了这样一个观摩学习和成长的平台,更感激王主任给了我这样一次历练的机会。反思自己的课堂教学效果确实与后面两节差距较大。静下心来前后对比,剖析根源,具体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课前对学生的认知基础了解不足。

教材中要求“学习两位乘两位数(不进位)的笔算乘法”这一教学内容,必须建立在学生学习了笔算多位数乘一位数的基础上进行教学。所以课前对学生旧知识掌握程度的状态了解非常重要。而我在课前熟悉学生时,只是简单的测试了学生的两位数乘一位数和两位数乘整十数的口算、估算能力,忽略了对学生笔算两位数乘一位数的方法及算理的回顾,导致学生在课堂上叙述新知识的算理时造成障碍。假如再次上这节课的话,课前我还要补充一些两位数与三位数的笔算加法的复习,这样既避免了课堂中一位学生出现的两次相乘的积从高位加起的现象而节省时间,又对新知识的学习做了铺垫。

二、课中对教学的环节处理不细。

1.课堂预设没有踩准学生的思维线。

在教学中,围绕买书的情景设计了三个数学问题,前两个数学问题是学生能够解决的旧知识,第三个数学问题是新知识的呈现,学生能够顺利列式:24×12,我的此处预设是想让学生先口算,再估算,最后探索笔算,目的是想让学生感知解决生活问题的策略多样化,同时又为后面的探索口算与笔算的联系埋下伏笔。但是课堂实际脱离了我的预设,没有一位学生口算出结果。当时我脑海一片慌乱,一时不知如何引导,就舍弃此处马上进入了估算和笔算环节。与教材编者的意图不相符,导致本课的教学重、难点突破不到位,直接影响了学生的学习效果。现在想来,是我脱离了问题情境拉高了学生的思维线,如果当时能像于科长指点的那样,结合情境让学生尝试口算,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2.估算环节的设计目的性不强。

“一堂好课精彩在课的设计,一堂高效的课重在学生从中收获了多少。”此时我才真正读懂这句话的含义。对比三节课,同样都有让学生估算的环节,但是每个人设计的意图不同,学生的收获也就不同。刘秀艳老师的设计意图重在让学生关注估算的应用价值,在解决实际问题时感受需要估多还是估少。吴名老师的设计意图是让学生学会通过估算锁定准确值的范围。而我的设计只是让学生“百花齐放”的估算了一把,没能给学生带来“估算”之外的收获。从中我也深受启发:在以后的备课中,每个环节设计前都要思考:到底能让学生收获什么。

3.教学方法不够科学、巧妙。

科学的方法是教学取得成功的前提。在教学中刘秀艳老师用画箭头的方法来帮助学生理解乘的顺序,感觉更直观、更易于学生理解。吴名老师采取了在竖式中找口算算式的方法,巧妙的引领学生加深了笔算的计算过程,都值得我学习和借鉴。

当然,在本节课中存在的问题还有很多,我会以此为契机,深入反思,努力学习,吸取新的教育理念,主动向名师请教,提高自身的素质和教学水平,让自己在这片肥沃的教育土地上茁壮成长!

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乘法(不进位),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多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乘法、两位数乘整十数的`口算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的。本节课的地位在于学习了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不仅可以解决与之有关的实际问题,还为学习多位数四则混合运算打下基础,也为学生解决生活中遇到的因数是更多位数的乘法问题奠定基础。也就是说,本节课在这一单元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节课的教学关键①掌握乘的顺序;②理解用第二个因数十位上的数乘第一个因数是得多少个“十”,乘得的数的末位要和因数的十位对齐。

本节课以算理教学为支撑,以算法教学为目标,注重了学生的思维训练和数学思考,具有浓浓的“数学味”。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一“明”一“暗”两线并行,突出算理,掌握算法。

陈老师在上课伊始,渗透两道复习题,两道复习题放在新授课之前,是有着重要的意义。这两道题是两位数乘一位数和两位数乘整十数,这不仅是对原来所学知识的一个巩固,更重要的是紧紧抓住本节课的教学的起点,降低学生学习的坡度,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深入新知识的学习中,实际上,学生在解决前面的两个问题时,就已经蕴含了两位数乘两位数竖式计算的道理,这是一个“暗处”所指。学生在列出算式后,经过自主探索,让新知识与已有旧知相结合,逐步解决问题,明确了乘的顺序和第二次相乘和积放在“十”位这一道理,这是一个“明处”。通过两条线的相互结合,突出了算理,让学生掌握了算法。

2.一“浅”一“深”相互交映,有效质疑,相机释疑。

由于有效铺垫的渗透,学生对新知存在着兴趣。在学生列出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算后,教师适时让学生在估算的基础上想办法计算出准确值,这是从一个很好的“浅入”的契机,目的突出学生自主能力,放手让学生自主解决“怎样算”的问题,让学生亲历学习计算方法的过程。由于本节课的重点之一是第二次积的书写位置,因此,老师在学生质疑的同时,适时提出“第二个4”为什么要写在“十位”上,可谓是“一石击起千层浪”,学生的思维在教师的引导下集中到这一焦点上,并想办法积极解决。在这个基础上,运用合作学习方式,让学生交流自己的计算方法,并相互评价。学生在合作交流中,体验解决问题的乐趣。这是“深”的表现。

3.一“加”一“减”活用教材,重视生成,达成目标。

教材是我们教学的载体,它要求教师从一个单纯的教材的使用者、执行者转变教材的开发者和研究者。因此教师根据学生思维特点和教学的需要,对例题进行了两个层次的改进,即把例题改变成12×4和12×20的形式,这一“加”是重视了学生学习的起点,为后续学习奠定了基础。在学生想办法进行计算12×24时,由于学生不善于运用口算的形式进行计算,即先算12×4,再算12×20,再将两次相乘的积相加,这个口算过程就是竖式的另一种形式,但在课堂上是没有看到的,陈老师并没有刻意的要求出现这一种结果,而是适时在学生都用竖式计算的基础进行交流、质疑,进而发现算理,掌握算法。一位专家说过,“课堂上是按照孩子们的思路去进行教学,还是按照你的思路去进行教学?这是教学指导思想的问题。”我想,这位专家的话给我们的启示是有着积极的意义的。学生都这么做了,我们没有必要再让学生回头思考口算的过程,我们最好的方式就是按照学生的思路进行上课,这一“减“也是至关重要的,是体现学生主体性的最好说明。

课堂永远是有着遗憾的地方,在这节课上也有着几点商榷之处,如在提升算法时再明确一些就更好了,教师的评价相对比较薄弱,这些都应当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有意地改进和加强。

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教案


新加入工作的教师需要准备好与上课有关的教案和课件。每位教师都应该仔细地设计自己的教案和课件。编写出优秀的教案是衡量教师教育教学实践能力的必要标准。接下来是我们为您整理的一系列与“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教案”相关的内容,希望您能将这篇文章加入您的收藏夹中!

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教案【篇1】

学习目标:

1、使学生学会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加的笔算方法;

2、使学生能熟练得进行进位加竖式计算;

3、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教师用投影片出示题目:

72+5=          34+20=

请学生用竖式计算,集体订正。

请学生说说竖式计算时应注意什么?

师:二(1)班和二(2)班可以合乘一辆车,二(3)班和二(4)班可以合乘一辆车,那么二(1)班和二(3)班能合乘一辆车吗?

请学生在小组里讨论怎样计算36+35,可根据自己的情况选择用小棒、竖式或口算的方法。

你认为应从哪一位算起?为什么?

3、比较小结:和我们以前的两位数加两位数比,有什么不同?计算时要注意什么?

三、做一做:

教师用投影片出示题目,指名做在投影片上,其他学生做在书上,边做边思考书上提出的问题。

订正时指名说“个位上6加7得,怎样写?”

“个位上6加4得(),怎样写?”

请学生先用小棒摆一摆36+47怎样算,再列竖式计算。

学生将竖式写在课堂练习本上,得数写在书上。

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教案【篇2】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计算方法,明白个位满十,向十位进一的道理.初步学会两位数加两位数的笔算加法.

2.培养学生作业书写格式规范、字迹工整的好习惯.

3.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

教学重点

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进位加法的笔算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个位满十,向十位进一的算理.

教学过程设计

(一)复习准备

1.指名学生板演:34+25=

2.口算.

5+78+650+30

6+2834+957+3

师问:6+28=34你是怎样想的?(把28分成20和8,用6加8得14,再用14加20得

3.让板演的同学口述计算过程.

师问:在笔算列竖式时应该注意什么呢?(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

板书:1.相同数位对齐;

2.从个位加起.

(二)学习新课

1.导入新课.

师:我把上题中的第二个加数25换成了28,(边说边板书:34+28=)这道题写成竖式怎么写?

生:相同数位对齐.(教师板书竖式)

师:从哪位加起?(从个位加起)

师:个位4加8等于几?满十了吗?(个位4加8等于12,满十了)

师:个位满十了怎么办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新内容:两位数加两位数的进位加法.(教师边说边板书课题)

2.教学例3.

(1)边摆边说.

教师在数位板第一排挂34根小棒,在第二排挂28根小棒.学生在画有计数单位的纸上摆小棒.

师:34和28各是由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34是由3个十和4个一组成的;28是由2个十和8个一组成的)

师:个位是几个一加几个一,得几个一?(个位是4个一加8个一,得12个一)

师:几个一是一个十?个位12满十了吗?(十个一是一个十,个位12满十了)

师:12满十了,在竖式里怎么写呢?

(2)边摆边算.

师:个位4加8满十,将其中的10根小棒捆成一捆,挂到十位上,说明个位满十,向十位进一.在竖式中怎么表示呢?就在十位下写个小1(写在横线上.学生模仿老师,也把其中的10根小棒捆成一捆,放到十位这边)

师:个位上还有2个一怎么办?(留在个位上)

师在竖式横线下对齐个位写2.

师:十位上原来是几个十加几个十?后进上来的这个十怎么办?(原来十位上是3个十加2个十,再加进上来的1个十,一共是6个十.师在竖式横线下对齐十位写6)

(3)看竖式叙述计算过程.

师:34加28,个位4加8得12,满十向十位进一,在个位写2;十位上3加2再加进上来的1得6,在十位写6.

找上、中、下各一名学生看竖式口述计算过程.

(4)仿例练习:(边说边做)

56+37=

3.教学例4.

教师在数位板第一排挂46根小棒,在第二排挂24根小棒.

师板书:

师:个位6加4得十,(把6根小棒和4根小棒放在一起,捆成一捆,放到十位这边)10怎样写?

生:向十位进1,个位写0.(师板书)

师:个位不写零行不行?(师强调:个位一个也没有要用0占位)

师:十位上4加2再加进上来的1得7,在十位写7.最后得70.

4.总结法则.

师:今天学的笔算加法和过去学的有什么不同?(个位满十了要进位)

师:进位加法还应注意什么?(个位满十,向十位进1)师同时板书.

全体齐读.

(三)巩固反馈

1.在练习本上计算.(同时请3人板演)

2.在□里填什么数可以使它成为进位加法题?

师:请同学们任选两个数,在练习本上计算.

3.编两位数加两位数的进位加法题.注意十位上的数不要太大,和不能超过100.学生编题,教师板书.如:26+39,45+38,37+43,54+25,

学生讨论:同学们编的这些题里有没有不符合要求的?

4.思考题.

在□里填哪些数合适?

板书设计

探究活动

小猫钓鱼

游戏目的

巩固百以内的加减法.

游戏材料

用硬纸片做成的鱼若干条,每条鱼身上有一道算式,鱼嘴用铁丝做成一小圆圈;小猫面具;钩鱼杆、线、鱼钩.

游戏程序

1.用课桌围成一个长方形鱼塘,塘中放鱼,鱼身有算式的一面朝上.

2.每3人一组,头戴小猫面具,身上挂一个写有得数的牌子,围在课桌外面.

3.用鱼杆、鱼钩钓得数与自己身上的得数相同算式的鱼.

游戏:夺红旗

游戏目的

巩固两位数加两位数的计算

游戏准备

教师准备一幅登山图和一面小红旗.

游戏过程

1.教师出示登山图.

2.学生分为两组,分别计算两侧的竖式.

3.给先完成的小组颁发小红旗.

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教案【篇3】

一、教材分析

1、教学内容:

《两位数加一位数(进位)》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苏教版)下册第六单元《加和减(二)》的第一课时。

2、教材分析:

《两位数加一位数(进位)》是在学生能比较熟练地口算100以内不进位加法的基础上学习的,先教学和是整十数的(特殊情况),再教学和是非整十数的(一般情况)。突出了进位的基本原理是“10个一是十”,有利于学生依据已有的数学知识理解“满10进一”的操作方法。在此基础上教学计算的一般情况,就能把进位的原理、方法灵活地应用到各个具体的计算中去,逐渐形成相应的计算技能。

3、学情分析:

在此之前,学生已经掌握了两位数加一位数(不进位)和两位数加整十数的计算方法。本节课学生将利用这些所学,通过知识的综合、迁移,自主探究两位数加一位数的进位加法的计算方法。由于学生的个体差异性,每位学生所用的时间长短和方法会有所不同,需要老师的点拨、引导和积极鼓励。

4、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让学生经历探索两位数加一位数(进位)的计算方法,理解进位的原理,能比较熟练的口算两位数加一位数的加法。

(2)能力目标:初步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运用知识迁移的学习能力。

(3)情感目标:在师生活动交流中,培养学生的良好学习习惯,获得成功体验,增强学习信心。

教学重点:使全体学生掌握两位数加一位数(进位)的口算方法。

教学难点:两位数加一位数(和是非整十数)的算法多样化及优化。

二、教法学法

新课标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而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作用是组织活动,关注活动中的学生,使学生在数学思想方法迁移过程中,探索性地解决新问题,亲历探索的过程。情境教学法、操作法、发现法是我本节课采用的教学方法和手段。

一年级的孩子在数学学习中,他们更喜欢生动有趣的学习情境,形象具体的直观操作,丰富多彩的活动来吸引他们的注意,激起他们参与学习活动的热情。孩子们在这节课中将通过操作实践,观察分析,合作探究等学习方法,主动参与获取知识的过程。

通过学生动手操作、合作交流的教学环节,为学习提供主动参与、自主探究的机会。通过语言表达、边摆边说的教学环节,从中体验两位数加一位数(进位)的口算方法,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体验成功的快乐。

三、教学过程

第一环节,复习铺垫

课前两分钟先进行20以内进位加法和两位数加整十数、一位数的口算训练,并复习24+3的口算方法是:先算4+3=7,再算20+7=27。通过复习,有效唤醒学生对旧知的记忆,为促进知识的迁移,学习新知作铺垫。

第二环节,探索新知

1、创设情境

利用主题图,创设三个小朋友交流收集画片的情境,学生主动搜集信息:小明有9张画片,小亮有24张画片,小红有6张画片。请学生选择其中的两个条件,提出加法问题。指名回答时,老师将学生所选的两个条件进行连线,渗透既不重复也不遗漏的有序思考思想,并依次进行板书:9+6,24+6,24+9。哪一题算起来最简单?6+9=15最简单,另外两题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两位数加一位数。

2、教学例1

24+6的得数是多少?估计有不少学生已经会算了,得数是30,这时可以充分利用学优生的资源,提出关键问题:24的十位上是2,表示2个十,加上6等于30,2个十变成了3个十,这是怎么回事?哪位小朋友能来当小老师,用小棒来说明,为什么会多出来1个十?因为4根小棒和6根小棒合起来是10根小棒,10根小棒要捆成1捆。如果没有了小棒的帮助,你能不能来说说24+6的思考过程,先算4+6=10,再算20+10=30,接着组织全班各种形式来说思考过程。最后进行对比小结,24+6和刚才的24+3有什么不同?完整揭示课题——两位数加一位数(进位)。

教学例1时,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自主探索算法,再讨论交流,确认算法,并通过实物操作演示来突破本节课的重点难点。

3、教学例2

刚才我们计算了24+6=30,现在请你来估计一下,24+9的得数是几十多?说说你的理由。得数到底是三十几呢?提出关键问题:先算什么?先算4+9=13,再算什么?再算20+13=33。哪位小朋友能用小棒来验证、解释一下我们刚才的思考方法。接着组织全班各种形式来说思考过程。

除了这种方法外,还有不一样的方法吗?也可以用小棒来把你的方法介绍给大家。估计可能有的方法:一种是,从9根中拿出6根和24根合起来凑成30根,先算24+6=30,再算30+3=33;另一种是,从24根中拿出1根和9根合起来凑成10根,先算1+9=10,再算23+10=33。三种方法,你最喜欢哪一种方法?老师最喜欢第一种方法,在下面的做题过程中,你会越来越感觉到它的优点。

各种算法都要鼓励,但“个位加个位”的方法思路更好些。它有三个优点:一是和不进位的两位数加一位数以及24+6的思路是一致的,相对稳定的思路易于学生掌握;二是已经熟练掌握的20以内进位加法口算,能支持这种思路的运行;三是与笔算法则一致,有利于以后竖式计算的教学。所以,在练习中要逐步优化这一种算法。

4、对比小结

观察24+6和24+9两题,有什么相同和不同,都是进位加法,以前学的24+3是不进位加法。

第三环节,巩固深化

1、先圈一圈,再计算

先圈一圈,帮助学生明白两位数加一位数(进位)的算理,在理解算理的基础上,通过写思考过程来进一步巩固算法。请学生把不同圈法表现出的不同思考过程进行全班交流,提醒孩子注意思考过程应与圈的方法相对应。

2、算一算,比一比

三组题,每组都以一道20以内进位加法带出3道两位数加一位数的进位加法。通过对比,沟通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让学生体会到一位数加一位数是基础,是两位数加一位数的第一步计算;二是引导优化算法。

3、拓展应用

这一题,题目已知信息多,要解决的问题多,思考过程比较复杂。要根据问题找到画面中的人,再阅读他说的话,再从货摊上找到他所购买的商品及对应的价格,才能列式计算。题目更接近生活现实,增加搜集信息和整合信息的难度,增加问题的挑战性,提供更多独立思考的机会,以不断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第四环节,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知识?方法是?

在整节课的教学中,我没有把计算方法简单教给孩子,而是力求在生动的情景中让每个孩子根据自身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主动加以建构,亲身探索了算法的过程,理解了“个位相加满十,向十位进1”的算法,体会计算方法的多样性。孩子们在这节课中将通过操作实践,观察分析,合作探究等学习方法,轻松愉快的学习新知。

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教案【篇4】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北师大版)三年级下册P29-30。

教学目标:

1.结合整理书的问题情境,探索两位数乘两位数(不进位)的乘法,经历估算与交流算法多样化的过程,

2.会进行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计算,并能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难点:

探索两位数乘两位数(不进位)的乘法,会进行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计算。

教学过程:

一.情境感知、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淘气他们学校的图书馆又来了一批新书,图书管理员准备将这些书放在新买来的书架上,瞧,这就是新买来的书架!(师出示情境图)

师:你能从图中获得什么信息?

师:图上向我们提出了哪些问题?(师板书问题)

二.教学两位数乘两位数(不进位)

1.列式

师:小女孩提出的这个问题你能解决吗?应该怎样列式?

(师板书:1811=)

2.估算

师:小男孩也问了我们一个问题:200本书放得下吗?

你能用估算的方法先估一估吗?(生估算)

反馈:你觉得放得下吗?谁来说说你估算的结果?你是怎么估算的?

3、独立计算

师:这个书架到底能放得下200本书吗?请同学们算一算。

4.交流算法

师:谁来说说你算出来的结果?(198)

师:请在4人小组里说说你是用什么方法计算出来的?

4人小组交流

师:谁来说说你是用什么方法计算的?(师展示学生的算法)

5.重点介绍列竖式的方法(请列竖式的学生介绍)

师:18为什么要和11对齐?(数位要对齐)接着你怎么想?

师:18乘11十位上的1,为什么得180,而不是18呢?

师:谁再来说说你是怎么想的?(多请几名生说说列竖式的步骤,理解每一步所表示的含义。)

三.练习:

1.试一试

第1小题让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计算,

第2、3小题让生用竖式算法计算,并请几名学生上台板演,师巡视指导。

2.口算

3.计算

先估算,再选择自己喜欢的算法计算,在小组内交流、反馈计算的结果。

4.解决问题

生独立完成,再全班交流。(提倡算法多样化。)

5.思考题

生独立思考,再交流、反馈。(生发现的规律若有价值性,应给予充分的鼓励。)

四.总结

师:今天,你有什么收获?你最喜欢解决哪种问题?

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教案【篇5】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一年级下册第74页的例题和第75页“想想做做”的1、2、3、4题。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探索两位数加一位数(进位)的计算方法的过程,发展解决问题的策略。能理解两位数加一位数(进位)的算理,掌握其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

(2)通过操作实践,培养学生的思维,初步建立一定的数感。

(3)在探索和运用数学知识的过程中使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产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掌握两位数加一位数进位加法的口算方法。

教学难点

使学生理解进位的原理。

教学过程:

一、复习铺垫

小朋友们,我们今天来进行一次抢答比赛,考考你们前面的知识学得怎么样?

课件出示口算题:25+4 25+40

(要求学生说说思考过程)

看来大家对前面学的知识掌握得真不错!今天愿意和老师一起迎接新的挑战吗?

二、创设情境

场景描述,提出问题:春天到了,到处花红柳绿,景色怡人。小明、小亮和小红到公园游玩。休息时,他们打算欣赏各人所带的画片。瞧,从图中你知道了什么数学信息?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用加法计算的问题吗?

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依次呈现如下的算式:

9+6 24+6 24+9 9+24+6

提问:这些算式中,哪些是已经学过的,你能很快算出得数?哪些你觉得口算有些困难,需要想一想?

9+6是我们已经学过的算式,9+24+6涉及三个数相加,留待以后学习。今天,我们主要来研究24+6和24+9的口算方法。

三、探索新知

(1)独立思考,动手操作(24+6)

a.24+6是怎样计算的呢?我们可以借助小棒摆一摆。

操作提示:

①先想一想你准备怎样摆?

②自己动手摆一摆。

③同桌互相说一说自己是怎样摆的,怎样算的?

b.交流24+6的算法,请同学上台边演示边说。

师:哪位同学上来摆一摆,说说自己是怎样算的?(投影仪)(教师准备好30几根小棒)

说得真好!老师奖励你一颗智慧星,继续加油!

c.演示课件,探索算法(出示课件)

师:谁能结合摆小棒的过程,再来说说我们是怎么算的?

(边说边演示课件)

因为他先用4根小棒加6根小棒,所以老师把先算的圈起来。(边说边演示课件)

(相机问)师:谁能想一个好办法,让我们一眼看出这里有10根小棒呢?

(捆成一捆)(教师课件出示)(请学生捆小棒)

这里可以把4根小棒和6根小棒相加满十后,捆成一捆。也就是将10个一看做一个十。然后放到前面的2捆里面。

师:现在我们能清楚地看出一共有多少根小棒吗?

你是怎么知道的?(20+10=30)

追问:结果为什么多了一捆?(4根小棒和6根小棒相加满了十,捆成了一捆。所以结果变成了3捆)

d.板书演示、抽象算理

师:如果不借助小棒,我们能看算式说说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教师结合学生回答、板书演示。

师生共同小结:计算24+6时,一般先算4+6=10,再算20+10=30。

追问:24里面只有2个十,为什么加了6以后,得数里多了一个十?(因为个位数4和6相加时,满十要向十位进一,所以得数里多了一个十。)

(2)深入探究,动手操作(24+9)

刚才小朋友们学得这么主动,认真,老师心里很开心!你们还想继续探究24+9的计算方法吗?有没有信心?

a估计24+9等于几十多呢?谁能猜一猜等于多少呢?

b.24+9到底等于多少,是怎样计算的呢?你会用圈一圈,算一算的方法来证明自己的猜测吗?

发小棒图,用笔圈一圈你想先算的部分。然后写一写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c.交流24+9的算法,请同学上台边演示边说。

师:哪位同学上来演示一下,并说说自己是怎样算的?(投影仪)

d.板书演示、抽象算理

师:如果不借助小棒,我们能看算式说说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教师结合学生回答、板书演示。

师生共同小结:计算24+9时,一般先算4+9=13,再算20+13=33。

追问:得数为什么多了一个十?(巩固什么是进位加法)

e.探索其它算法,演示算理

还有谁有不同的方法?你是怎样摆的?

让几名学生上台摆摆,说说他们各是怎样计算24+9的。(教师板书其过程)

(3).新旧知识对比,抽象概括

师:今天我们学了两道算式24+6和24+9,这两道算式是几位数加几位数呢?(两位数加一位数) 观察24+6和24+9,跟我们以前学的两位数加一位数的口算24+5有什么不同?(进位)出示课题:两位数加一位数的进位加法

四、巩固练习

过聪明桥

小明他们欣赏完画片,准备去植物园看看,可是却被聪明桥挡住了去路,原来公园有规定,要完成桥上的题目才能过桥。你想和他们一起过聪明桥吗?

算一算,比一比(完成在数学书上)

2、植物园给小树苗看病

终于过了聪明桥,小明几个来到植物园,发现有几棵小树苗生病了,心里可着急了,怎么办呢?让我们来帮帮他们吧!

真是些优秀的小医生,我替小树苗谢谢你们了!

3、数学宫有奖竞猜活动

给小树苗看好病,小明几个心里可开心了,从植物园出来,他们看到数学宫围满了人,那儿在干什么呢?去看看吧!原来数学宫里在进行有奖竞猜活动呢!

小亮转到了小熊和小老鼠,他得了( )分。

小明得分最高,他最多得了( )分.

小红共得了32分,她可能转中了什么?

4、小亮他们参观完数学宫又兴致勃勃准备去智慧城堡玩,你想去吗?

仿照24+9的样子,你能在27+( )=3()的括号里填另一个数字,并算出新算式的得数吗?比比谁编出的算式又对又多!(学生完成在自己的练习本上)

观察一下,十位上的2为什么都变成了3呢?(因为个位上的数相加满十,向十位进了1,所以十位上的2变成了3。)

五、全课小结

今天小朋友学得开心吗?你学会了什么?

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教案【篇6】

一、教学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三年级下册P65两位数乘两位数(进位)。

二、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学习评价卡

三、教学目标与策略选择

在两位数乘两位数(不进位)计算中,学生已经理解了笔算的算理,知道乘的顺序及积的书写位置,因此,本节课主要利用学生已有的认知经验进行迁移,让学生自主建构两位数乘两位数(进位)的计算过程。在认真分析教材,深入了解学生的实际认知水平后,我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定位如下:

⑴结合讲成语故事这一富有趣味性的情境,体会两位数乘两位数(进位)的计算是伴随着解决问题而产生的;

⑵运用已有经验对问题情境进行探索,得出自己计算两位数乘两位数(进位)的方法,通过与同伴的交流,体验计算方法的多样化,并通过比较,完善自己的方法;

⑶经历两位数乘两位数(进位)的计算过程,掌握笔算乘法的方法;

⑷在故事情节中渗透德育,让学生懂得做任何事情都要持之以恒、专心致志。

由好的服装=好的布料+好的式样+好的工艺联想到好的教学效果=好的教材内容+好的呈现形式+好的教学方法,在本节课的设计中,我尝试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索:

一、创造自己的吸引子,先声夺人。孩子是听故事长大的。本节课我由一个源于围棋的成语故事引入,巧妙地将要解决的数学问题融于其中,引发学生愉快、主动地去探究它。

二、经历发现知识的过程。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场,课堂上我给学生提供了充分积极思考、合作交流的渔场,让他们在交流中不断地反思自我、完善自我。

三、注重过程评价,使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通过正确的评价,不断调整自我。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心中悟出始知深。本节课结束时,我给每个学生发一张评价卡,让学生简单反思自己本节课中所学的知识和情感体验,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四、教学流程设计及意图

教学流程

设计意图

一、引入

1、(出示卡片)专心致志

师:大家知道成语专心致志是什么意思吗?关于专心致志这则成语的来历还有一个小故事呢!

2、(电脑呈现下围棋画面)教师讲成语故事--专心致志。

师:大约战国初期,有位名叫弈秋的人特别喜欢下围棋。由于棋术高明,当时有很多家长把自己的孩子送去跟他学棋。其中有两个孩子特别聪明,一个六岁,已经会计算棋盘的总交叉点数,听老师讲棋时注意力非常集中,秋老师给他取名叫弈实;另一个孩子八岁,志向远大,决心要成为象秋老师一样的大国手,秋老师给他取名叫弈虚。开始讲课时,实和虚都能够认真地听讲,掌握了围棋的基本知识,学会了下棋的基本着法。一段时间后,弈虚因为水平比弈实高就觉得自己很了不起,小尾巴翘了起来,听讲的时候不用心,心里想着会飞来鸿鹄,自己可以拿弓箭把它射下来。不久,弈实的水平大大地超过了弈虚。

师:同学们,听完这个故事,你有什么想对大家说的吗?

生:下围棋时要专心,要不然就学不到真本领。

师:是啊,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干任何事情都要持之以恒、专心致志。

3、提出问题

师:同学们,弈实六岁时就已经会计算棋盘的总交叉点数,

那大家会计算吗?

(电脑呈现棋盘图,使学生了解到:围棋的棋盘面由纵横19道线交叉而成。)

棋盘上一共有多少个交叉点?

请学生说一说用什么方法解决这个问题,从而列出算式:

1919

4、猜一猜:

⑴学生先猜一猜大约有多少个交叉点,并说一说你是怎样猜测的?

生:因为1920xx20=400所以大约有400个。

⑵想一想有什么方法能说明你猜测的数较正确?学生说出需要计算1919=?

二、展开

1、独立思考,尝试解决问题

师:独立思考2分钟,你能想出几种方法计算1919=?

2、梳理思路,小组合作交流

师:刚才很多同学不止用一种方法计算出了结果,接下来,请把你的想法和小组同学交流一下,在交流中有两个要求:⑴请你注意听小组内每位同学的意见、方法;⑵小组长每人发一张活动记录卡,请你边听边记下你们小组的活动情况。下面开始交流。

3、整理成果,全班汇报

⑴各小组长派代表将自己组的研究成果写在黑板上。

⑵小组代表说说他们的想法,其他小组可以补充。

①我们组的方法是:1910=190199=171190﹢171=361

②19+19+...+19=361(19个19相加)

③我们组是把1919看成20xx,20xx=380,再从380中减去19,380-19=361

④列竖式:19

19

171

19

361

⑤我们组也是用竖式计算,但结果不同。

19

19

91

19

271

(揭示矛盾,突破进位这一教学难点。)

4、反思各种计算方法。

⑴教师提问:还有不同算法吗?那我们先来看这两个竖式计算:大家觉得他们的方法对吗?你对他们的方法有什么疑问吗?

①学生当小记者对用竖式计算组的同学进行现场采访,重点讲清进位8。

②师:同学们,智慧宝宝刚才也听到了大家精彩的发言,我了奖励大家,下面他要给大家讲个故事,想听吗?(电脑随录音逐一动态显示画面)

附:录音内容

数字妈妈有一对非常可爱的双包胎姐妹。有一天,数字姐姐19来到草地上,看到美丽的大自然,不由得坐下来欣赏起来,这时,数字妹妹19也来到这里,也被这景色吸引住了,她想坐下来和姐姐一起欣赏,可是究竟坐哪儿呢?姐姐看出了她的心思,就提醒她说:我的1是十位,9是个位。妹妹高兴地说:噢,我知道了,我们应相同数位对齐。突然,9和9说话了,对不起,我们坐不下了。我们相乘满十了,要向前进8。她们的前一位友好地收下了各自的新朋友。

学生主动学习,肯定来自于内部需求;如果没有这个需求,学生不会无缘无故地进行主体参与。因此,课堂伊始,我先创设讲成语故事这一情境吸引学生,然后从故事中引出需要解决的问题,使自主探究变成学生的一种需求。这样,在短时间内就将学生的注意引内容,让他全身心地走进数学的门槛。

学生间出现了不同的解题策略,在独立思考到达一定的程度时,教师教给学生必需的合作技能,接着,小组内每一个同学讲述了自己的解题方法,并对其他同学的解法充分发表自己的看法。通过这个过程,培养学生数学交流的能力,体验算法多样化,并在交流中学会倾听,学会换位思考。

学生当小记者采访用竖式计算的小组,向他们提出自己还不清楚的问题,这样就把单向的言说,变成了多向的对话。在交流中,学生不仅理解了算理,也解决进位这个教学难点。

数字姐妹赏春这一环节的设计,把数字拟人化,更拉近了学生与数学知识的距离,他们在静心聆听故事中小数字对话的同时,使知识进一步得到了巩固,而且不容易忘却。

⑵教师提问:以上几种计算方法中,你觉得哪种方法比较简便?哪种方法更适合你?

大部分学生说喜欢第①种,有学生说喜欢第④种,也有学生说喜欢第③种。

师:第②种方法是用加法计算,比较基本,但计算比较麻烦。第③种方法计算比较简单,不过不容易理解。第①种和第④种都是把一个两位数转化为两位数乘整十数、两位数乘一位数来解决,只是一个横式表达,一个竖式表达。竖式这种表达方式也是我们今天要重点掌握的。

⑶教师小结:刚才你们通过动脑思考,计算出棋盘上共有361个交叉点,这个结果是正确的。围棋棋诀第一句就提到棋之盘,方十九,三百六十一叉点。(电脑呈现)

三、巩固应用

1、数学小门诊。

2、小组接力赛:摘苹果。

(比赛规则:每一组都有一张这样的苹果图片,每个苹果上都有一道题,小组合作,往下传着写,直到把苹果上的题全部作完,做得又对又快的小组就是冠军。)

3、先计算下面各题,然后将结果填入短文中,使短文成立。

围棋小资料

围棋古代叫作弈,它还有许多

有趣的名称,比如坐稳和手谈。

《左传》是世界上最早讲到围棋的书籍,

书中提到的围棋时间是公元前_____年。

围棋是中国的传统棋种,早在春秋战国

时期就广为流传。现代,大家比较熟悉

的聂卫平爷爷就是我国的围棋高手。他_____年8月出生于河北,10岁开始学棋,_____年被授予棋圣的称号。

四、总结评价

1、这节课我们的学习过程是怎样的?你有什么收获吗?

师:同学们,俗话说条条道路通罗马,解决同一个问题的方法很多,比如说从学校到老师家有很多路可以走,我可以走最近的那条路,也可以绕个弯再回到家。数学学习也一样。今天大家通过自主探索和交流,研究出计算两位数乘两位数(进位)的方法,真了不起!希望大家今后也能多思考,运用所学的知识去解决好你身边的数学问题。

2、请学生拿出评价卡:

首先让每个学生根据自己这节课的感受给评价卡上的我画上表情,然后再请你周围的同学或老师再给自己一个评价。

请学生把这张评价卡保存在你自己的成长记录里。

(以上活动可延伸到课外,只要求学生当天完成就可以了。)

在反思各种计算方法的过程中,感受到各自方法的特点,通过比较,体验到方法是否优劣,悟出属于自己的最佳方法,达到培养学生优化意识的目的。

练习设计融知识性、趣味性于一体,巧妙地将3道算式和一段介绍围棋小知识的文字结合起来,既用到了过去学过的年月日的知识,又需要一些推理,不但巩固了两位数乘两位数(进位)计算,而且拓展了学生的知识面。题目还配上古人下围棋的画面,激发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新课程评价强调自评与他评相结合,实现评价主体的多元化。本节课在充分肯定、激励性评价为主的同时,强化了学生的自主评价。如,鼓励学生自己概括、总结本节课的收获;让学生完成评价卡。以上活动,使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通过正确的评价,不断调整自我。

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教案【篇7】

一教材分析

1、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苏教版)一年级下册第六单元《两位数加一位数(进位加)》

2、教材简析

《两位数加一位数(进位加)》是在学生掌握了“20以内进位加法”和“100以内不进位加法”的基础上学习的,是今后学习万以内的进位加法和四则混合运算的重要基础。教材提供的情景是由学生身边的活动实例引出计算问题,并呈现了两种计算方法,设计有摆小棒和交流计算方法的内容,让学生通过动手、动口的学习活动,理解、掌握两位数加一位数进位加的计算方法。算法的多样化,增加了学生思维的含量,给学生提供了创新的机会。

在此之前,学生已经掌握了两位数加一位数(不进位)和两位数加整十数的计算方法。计算能力较强。

3、学情分析

在此之前,学生已经掌握了两位数加一位数(不进位)和两位数加整十数的计算方法。计算能力较强。本节课学生将利用这些知识自主探究两位数加一位数进位加法的计算方法。在探究的过程中,学生可能会出现多种算法,作为教师要积极鼓励。

4、教学目标

结合学生的实际,根据学段目标及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让学生经历探索两位数加一位数进位加的计算方法,理解进位的原理,能比较熟练的口算两位数加一位数的加法。

(2)能力目标:初步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运用知识迁移的学习能力。

(3)情感目标: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难点:理解、掌握两位数加一位数进位加法的口算方法。

二、教法学法

1、说教法

课标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而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作用是组织发现活动,关注活动中的学生,使学生在探索中学习新知,亲历探索过程。

情景教学法操作实验法发现法成为了我本节课的采用的教学方法和手段。

2、说学法

一年级的孩子在数学学习中,他们更喜欢生动有趣的学习情境,形象具体的直观操作,丰富多彩的游戏来吸引他们的注意,激起他们参与学习活动的热情.

孩子们在这节课中将通过操作实践,观察分析,合作探究等学习方法,主动参与获取知识的过程。

三、说教学过程

围绕教学目标,依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本课时教学过程我分四大环节:

第一环节,复习铺垫,导入新课:我先出示一组口算题,请学生回答,并说说24+5的计算过程,这是我就说:前面我们已经学了两位数加一位数的不进位加法,今天我们将继续学习两位数加一位数的计算。

通过复习,唤起学生对已有知识的记忆,为促进知识的迁移,学习新知作铺垫。第二环节,创设情境,探索新知:这里将分三个层次来组织学生探索新知.

1、观察画面,提出问题:

教材创设了三个孩子玩画片的情境,他们分别有24张、6张、9张画片。让学生根据这些信息提出加法问题,并列出算式。把这些算式根据已有认知基础进行了分类板书,9+6,24+6,24+9,24+6+9.计算9+6时请生谈谈自己的算法。24+6+9可以留待学生掌握了两位数加一位数的进位加法后再解决。这里通过多媒体创造出生动的生活情境中提取例题,符合学生的年龄、认知特征,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容易为学生所感知,所接受。从学生列举出的4个等式中筛选出这节课要学习的内容,为学生认识新知提供了背景。

2、教学24+6:

提问:24+6等于多少呢?有困难可以请小棒来帮忙。学生先独立操作、思考,再交流。交流时可请学生上台边操作边讲解、述:先算4+6=10,即将4根和6根小棒捆成一捆,再算10+20=30,即1捆和2捆合起来一共3捆。最后再请学生复述一下计算过程。

这里我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自主探索算法,再讨论交流,进行算法整合,确认算法,并通过动手操作解决了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

3、教学24+9:

提问:你能算出24+9的和吗?请学生分小组讨论,先摆小棒,再讨论算法,接着请学生边演示边讲述计算过程。这里有不同的算法,既可以先算24+6=30,再算30+3=33;也可以先算4+9=13,再算20+13=33。教师将这两种算法都予以肯定。这里让学生经历动手操作—感性认识—理性认识过程,进一步掌握两位数加一位数进位加的计算方法。

4、对比总结:

观察24+6和24+9这两题与复习中的“24+5”一题作比较计算时有什么不同?得出:今天学的两位数加一位数,个位上的数相加满十,需要向十位上进一,这种加法是进位加法,并揭示课题。接着请学生解决24+6+9这一题。

这一环节孩子们通过摆小棒自主探究解决了遇到的新问题,建构了数学知识的意义,接着又让他们在合作交流的过程中共享学习成功的喜悦,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得到充分的发挥。使枯燥的计算学习,变得生动有趣,形象直观了。

第三环节,巩固深化,拓展应用:

1 、先圈一圈,再计算:

让孩子圈了以后说一说为什么要这样圈?然后根据圈的过程算出每题的得数.让孩子明白两位数与一位数相加的算理,并在理解算理的基础上,再通过计算练习来进一步巩固计算方法。让学生把由不同圈法表现出不同的计算思路向全组交流,在交流中体会不同算法的不同特点。

2、出示三组题,每组都以一道20以内的进位加法带出3道两位数加一位数的进位加法。学生先独立计算,再把每组4题进行比较,通过对比,沟通20以内的进位加法与两位数加一位数的进位加法之间的联系,从而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3、创设购物情境,拓展应用:

在大屏幕上用多媒体显示玩具商店一些玩具及价格:玩具熊9元,玩具娃娃16元,小汽车25元,皮球4元,积木38元。三个孩子分别购买了不同的物品,请学生帮助他们计算各自应付的价钱。这样安排不但激发了孩子的学习热情,也进一步巩固了本课所学知识

第四环节,课堂小结:

师:今天我们计算的题目和以前计算的两位数加一位数的题目有什么不同?(个位相加满十了)这样的加法叫什么?(进位加法)

师:进位加法的得数有什么特点?(原来十位上的数增加了1)为什么?(个位相加满十了,送给十位1个十,所以十位上的数就多了1个)让学生自己说说。

在整节课的教学中,我没有把计算方法简单教给孩子,而是力求在生动的情景中让每个孩子根据自身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主动加以建构,亲身探索了算法的过程,理解了“个位相加满十,向十位进1”的算法,体会计算方法的多样性。孩子们在这节课中将通过操作实践,观察分析,合作探究等学习方法,轻松愉快的学习新知。

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教案【篇8】

一、学习目标

(一)学习内容

《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人教版)一年级上册第64页。本节课教学的是两位数加一位数和整十数不进位的情况,它的基础是整十数加一位数、整十数加整十数和10以内的加法。教材创设了学生写字的情境,根据两位同学的写字情况,自然引出两个数学问题,一个是两位数加一位数,一道是两位数加整十数,借助小棒教具的动手操作,直观理解相同数位上的数相加的道理,通过比较的方法,更加强调了计算的本质,这是后面学习两位数、多位数、乃至小数、分数计算的基础。

(二)核心能力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经历学习的过程,探究加法的计算方法,培养运算技能力。

(三)学习目标

1.通过动手操作小棒,理解两位数加一位数、整十数(不进位加)的算理,掌握计算方法,并会正确地进行口算。

2.学生通过小组合作,探索两位数加一位数、整十数的计算方法,掌握口算方法。

3.通过2道例题的对比,发现两位数加一位数、整十数的计算方法的联系,并会解决简单的数学问题。

(四)学习重点

理解并掌握两位数加一位数、整十数(不进位)的计算方法。

(五)学习难点

建立数位的概念,懂得只有相同数位上的数字才能相加。

(六)配套资源

《两位数加一位数、整十数》课件、小棒等。

二、学习设计

(一)复习旧知

口算,说一说你是怎么算的。

20+20= 60+30= 30+50=

20+7= 40+5= 30+8=

前面我们学习了整十数加、减整十数,整十数加一位数的口算,在口算时应该注意什么?

(二)互动新授

1.出示主题图,创设情境。

师:小朋友们认真看一看,图上画的是什么?这两个小朋友在说些什么?你能读一读吗?

师:从两位同学的对话中你知道了什么信息?

生:小林写了25个字,还要再写2个;小红写了20个字。

师:你能提出数学问题吗?

生1:小林要写多少个字?

生2:小林和小红已经写了多少个字?

……

2.探究算法。

(1)探究25+2=□的计算方法

我们先来解决小林写了多少个字的问题。

师:你想怎样解决呢?

生列式:25+2

师:怎样计算25+2=□的问题呢?想必有的同学已经算出了结果,不要着急,请同学们利用小棒来摆一摆,边摆边想你是怎么算的。

师:谁愿意把自己的想法和大家交流?

生:先把单根的合起来,5+2=7,再把整捆的和单根的合起来,20+7=27。

师:为什么先把单个的合在一起?能直接合吗?

课件演示,理解算理

师:看课件演示,想操作过程,并结合操作过程说一说计算过程。

师:谁能结合小棒的操作来说一说25+2应该怎么计算?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师: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两位数加一位数、整十数”。(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借助学生熟悉的练字这个情景,引出两位数加一位数、整十数(不进位)。选取富有童趣的学习素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借助动手操作,经历口算过程,理解算理,从具体到抽象,使学生的思维过程更清晰、有条理。】

(2)探究“25+20”的计算方法。

师:刚才我们研究了25+2的计算方法,知道了先把个位上的5和2合起来,再把个位和十位合在一起。接下来我们解决小林和小红一共写了多少个字的问题。谁会列式?

生:25+20

师:该怎样计算呢?请你们动动小脑筋,可借助小棒来说明你计算的方法,再和小组的同学一起讨论一下吧。

四人小组讨论算法,请小组派代表回答。

生:2捆加2捆是4捆,就是40根,再用40根加5根就是45根。

师:谁来说一说25+20的计算方法?

师:谁有问题要问吗?

(3)比较“25+2”和“25+20”算法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师:“25+2”和“25+20”它们的计算方法是怎样呢?结果又是多少呢?同学们想一想,然后同桌交流一下。(教师巡视)

学生讨论,教师小结。

不同点:“25+2”是两位数加一位数,先算个位上的数加个位上的数;而“25+20”是两位数加整十数,先算十位上的数加十位上的数,然后再加上个位上的数。

相同点:先把相同数位上的数相加。即几个十加几个十、几个一加几个一。

【设计意图:从写字的情景出发引出两个实际问题,列出两个有联系的加法算式后,让学生通过操作理解算理,探索算法。教材在编写上也采用了左右对比的编排方式,演示算理的小棒图和表示口算过程的算是对照,使学生“理清算明”。最后在通过比较计算时的不同,再一次体会相同数位上的数才能直接相加。】

(3)巩固练习

①看图列算式。

师:从图中你知道了什么?

师:怎么解决一共有多少根小棒的问题?怎么计算呢?同桌互相说一说。

两位数加一位数

②小青蛙过河

师:小青蛙要过到河的对岸去找小鸭子玩,你能帮帮它吗?一定要认真计算哟。

③填一填。

师:通过计算这两组题你想提醒同学们注意什么?

④解决问题

师:快来利用今天学习的知识解决这个班有多少名学生的问题吧。

(三)课堂小结

教师:这节课我们学了两位数加一位数、整十数的(不进位)加法,把你学到的好方法说给我们听一听,好吗?学生个别汇报。

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教案【篇9】

教材分析:

人教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第二册第64页第一课。让学生经历两位数加一位数和整十数不进位加法的计算方法的形成过程,体验由具体到抽象的数学思想和方法。教育学生养成良好的计算习惯。

学情分析:

通过近一年的学习,学生对于数的计算已有了初步的了解。会计算整十数加一位数、整十数加整十数。而两位数加一位数或整十数(不进位加法)的基础是整十数加一位数、整十数加整十数,学生对计算算理和算法也有了一定的了解。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并掌握两位数加一位数、整十数(不进位)的口算方法,正确熟练地进行口算。

2.初步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说算理的习惯。

3.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用数学的意识。

教学重点:

掌握两位数加一位数和整十数不进位加法的计算方法,会正确进行口算。

教学难点:

区分两位数加一位数和两位数加整十数的口算方法。

突破方法:

通过学生自主探究,相互交流和练习训练来加强算理的理解,并能正确的计算。

教学方法:

引导探究法。

教学具准备:

CAI课件、实物投影仪、小棒、口算卡片。

教学过程:

一、对口令游戏,巩固旧知

师:下面口算,看谁听完后反应快,说的对?

(1)20+30,2+3,30+5,3+5,40+50,4+5.

(2)5+2+30,20+40+6.(先算5+2=7,再算7+30=37;先算20+40=60,再算60+6=66)

我们班的小朋友反应真快啊!听算能力有进步啊!

二、创设情境、兴趣导入

新学期回来的第一天,老师总会送给每位同学一份礼物,它是我们的好朋友,能带我们遨游知识的海洋,这礼物是什么呢?(新书本)

1、课件演示情景图。(画外音:老师给小朋友发新书了)

2、引导学生认真观察情景图,弄清图意,说说可以提出哪些数学问题。如:

①数学书有多少本?

②语文书有多少本?

③一包数学书和一包语文书有多少本?

④零散的语文书和数学书有多少本?

3、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

①学生独立从画面上寻找解决问题的所需的数据与信息,每组分别列出一个问题的算式。(35+330+835+308+3)

②教师:哪几个算式的计算已经学过,哪几个没有学?你能把上面的算式分类吗?

4、35+3、35+30分别得多少呢?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这种类型的题目。(板书课题:两位数加一位数和整十数)

三、合作交流、探索算法

(1)探讨35+3的算法

35+3的结果可以通过哪些方法得出?(学生独立思考,分组交流计算方法)预设学生可能想到的方法:

①利用学具帮助解答。

先摆3捆小棒和5根小棒,再摆3根小棒,5根和3根结合起来得到8根小棒,再和3捆小棒合起来就是38.

先在十位上拨3颗珠子和个位上拨5颗珠子,再在个位上拨3颗珠子,5颗加3颗就是8颗,再和十位上的3颗珠子合起来就是38.

②不利用小棒直接计算。

用数位的方法:先算个位5+3=8,把8写在个位上,再算十位3+0=3,把3写在十位上,结果就是38.

用点数的方法:往后数3个数:36、37、38.

用数的组成法:35可以分成30和5,先用5+3得8,再用8+30=38.

小结:我们在计算像35+3这样的算式时,十位上的数不变,只需个位上的数和个位上的数相加。

1.探讨35+30的算法

两位数加一位数同学们已经学会了,那像35+30这样的两位数加整十数该怎么算呢?

①利用小棒帮助解答:先摆3捆小棒加3捆小棒是60,再和5根小棒合起来是65;用小棒点数的方法算:35、45、55、65.

②用计算的方法:先计算十位上30+30=60,再计算60+5=65.

教师引导学生得出:在计算像35+30这样的算式时,个位上的数不变,只需要先把十位上的数和十位上的数相加。

(3)比较算法,加深理解。

①组织学生小组讨论:刚才我们算的35+3和35+30,它们的计算过程有什么不同呢?(同桌交流,再汇报)

②小结计算两位数加一位数和整十数的方法:相同数位上的数相加,就是个位的数加在个位上,十位的数加在十位上。

师:今天我们学习的就是两位数加一位数和整十数,像这样的两题在算法上有什么不同?

生1:35加3是先算5加3,35加30是先算30加30。

生2:35加3是先把个位相加,35加30是先把十位相加。

集体反馈后

师:两位数加一位数,计算时是先几加几,再几十加几。

两位数加整十数,计算时是先几十加几十,再几十加几。

四、趣味练习、拓展延伸

(1)争当小老师:同桌互相出计算题考一考,并说出你是怎样计算的。

(2)完成数学书64页做一做。完成后同桌之间选两题互相交流计算方法。

(3)小组比赛:完成练习的第1、2、3、4题。小组汇报订正。

五、课堂小结

这节课,同学们有哪些收获呢?(学生自由说说)

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教案【篇10】

教学内容:

苏教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第74、75页(两位数加一位数进位加法)。

教学目标:

1、经历进位加口算方法的过程,理解进位加的算理,掌握两位数加一位数进位加法的口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口算。

2、从现实情境中提出问题和探索口算方法的过程中,发展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进一步感受探寻口算方法的策略,发展形象思维和抽象、概括的思维能力,以及口算能力。

3、在学习过程中能积极思考、交流、倾听,产生对数学活动的兴趣,培养交流、合作的意识。

教学重点:

两位数加一位数进位加的算法。

教学难点:

理解两位数加一位数进位加的算理。

教学过程:

一、复习铺垫,谈话导入

小朋友,你们已经学习了两位数加一位数的口算是吗?谁来出一道这样的口算题考考大家?板书:24+5是多少?你是怎么算的?

今天余老师和大家一起继续来学习两位数加一位数,比比谁学得最棒。

二、创设情景,激发兴趣

(一)教学“24+6”

1、春天到了,我们小朋友都会去春游,今天,也有三个小朋友去游玩,看,他们在草地上数画片呢!

师:从图中你知道了哪些数学信息?

师:你能根据这些数学信息,提一个用加法计算的问题吗?

生:(1)小明和小红一共有多少张?

(2)小亮和小明一共有多少张?

(3)小亮和小红一共有多少张?

师:解决第(1)个问题需要哪些条件?如何列式?(板书:9+6=)

师:第(2)(3)个问题如何列式?(板书:24+6=,24+9=)

问:这些算式,哪些是我们学过的?(9+6=15(张))

24+6怎么算?

自主学习要求:

(1)先自己思考,可以用小棒摆一摆。

(2)再和同桌说一说。

生先摆后交流,指名生边摆边介绍。

师:他先把几根和几根合在一起?这10根我们可以捆一捆,把它换成一捆小棒,这样我们就可以清楚地看到有几捆小棒?也就是几根?(随机板书)

3、如果我们没有小棒,你知道计算的时候要先算几加几,再算几加几吗?小组里面说一说。

汇报。板书:

4+6=10

20+10=30

(个答——互说——全班说——个答)

先算几加几,再算几十加一十。

(二)教学“24+9”

大家真棒!那24+9怎么算呢?

自主学习要求:

(1)先自己思考,填一填。

(2)再和同桌说一说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个答——互说——全班说——个答)

(三)对比提升

比较前面学习的“24+5”与今天学习的“24+6”与“24+9”,有什么相同与不同?

生先独立思考,再同桌讨论交流。

小结:

相同:都是先把个位数字相加,再用得数加上几十;

不同:今天的学习的个位相加得数满十,向十位进一了。

完善板书(“进位”)

三、巩固练习

1、想想做做第一题

让学生说说打算怎样填。学生独立填写。反馈学生作业、总结。

2、想想做做第二题

观察比较每一组题里的算式有哪些相同的地方,哪些不同的地方?

小结:两位数加一位数,个位数加一位数,再用得到的结果加上十位数。

3、口算。

计时完成,指名说说2——3题的口算过程。

4、想想做做第四题

生读题,说说条件和问题分别是什么?生独立列式解答。

师:为什么用加法?

四、课堂小结

小朋友,学了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相关推荐

  • 两位数的笔算除法11篇 在不同工作场景下,我们常常需要处理不同的文档,首先我们要培养起学习范文的意识,范文提供了一个写作的成熟模式。你收集了多少可借鉴的范文呢?也许以下内容“两位数的笔算除法”合你胃口!强烈建议你能收藏本页以方便阅读!...
    2023-01-18 阅读全文
  • 一位数的除法教案范文 通过阅读“一位数的除法教案”您可能会对这个问题有更深刻的认识。教学过程中教案课件是基本部分,每位老师都要用心的考虑自己的教案课件。尤其是老师想要浓郁课堂氛围,高质量的教案课件是必要的。如果您需要再次访问此页面请将其收藏下来!...
    2023-07-22 阅读全文
  • 两位数的加法教案 您是否知道“两位数的加法教案”栏目小编为您整理了一份相关资料,这将有助于你不断进步。教案课件是我们老师工作的一部分,相信老师对写教案课件也并不陌生。教案是构建高效教育教学体系的基础之一。...
    2024-03-24 阅读全文
  • 除数两位数除法教学反思800字精选 教师的责任不在现在,而在未来。老师们经常在上课前写好教案,教案能让教学活动更为顺畅更为有效果,我们该怎样去写蕴含教育理念的教案呢?以下由小编为大家精心整理的“除数两位数除法教学反思”,在此提醒你收藏本页,以方便阅读!...
    2023-01-20 阅读全文
  • 两位数乘法教案 俗话说,做什么事都要有计划和准备。身为一位优秀的幼儿园的老师我们都希望自己能教孩子们学到一些知识,一般来说,提升学生的效率最好是准备一份教案,教案可以让上课自己轻松的同时,学生也更好的消化课堂内容。写好一份优质的幼儿园教案要怎么做呢?经过收集并整理,小编为你呈上两位数乘法教案,仅供参考,我们来看看吧...
    2023-11-03 阅读全文

在不同工作场景下,我们常常需要处理不同的文档,首先我们要培养起学习范文的意识,范文提供了一个写作的成熟模式。你收集了多少可借鉴的范文呢?也许以下内容“两位数的笔算除法”合你胃口!强烈建议你能收藏本页以方便阅读!...

2023-01-18 阅读全文

通过阅读“一位数的除法教案”您可能会对这个问题有更深刻的认识。教学过程中教案课件是基本部分,每位老师都要用心的考虑自己的教案课件。尤其是老师想要浓郁课堂氛围,高质量的教案课件是必要的。如果您需要再次访问此页面请将其收藏下来!...

2023-07-22 阅读全文

您是否知道“两位数的加法教案”栏目小编为您整理了一份相关资料,这将有助于你不断进步。教案课件是我们老师工作的一部分,相信老师对写教案课件也并不陌生。教案是构建高效教育教学体系的基础之一。...

2024-03-24 阅读全文

教师的责任不在现在,而在未来。老师们经常在上课前写好教案,教案能让教学活动更为顺畅更为有效果,我们该怎样去写蕴含教育理念的教案呢?以下由小编为大家精心整理的“除数两位数除法教学反思”,在此提醒你收藏本页,以方便阅读!...

2023-01-20 阅读全文

俗话说,做什么事都要有计划和准备。身为一位优秀的幼儿园的老师我们都希望自己能教孩子们学到一些知识,一般来说,提升学生的效率最好是准备一份教案,教案可以让上课自己轻松的同时,学生也更好的消化课堂内容。写好一份优质的幼儿园教案要怎么做呢?经过收集并整理,小编为你呈上两位数乘法教案,仅供参考,我们来看看吧...

2023-11-03 阅读全文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