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教师教育网,为您提供优质的幼儿相关资讯

教材课件

发布时间:2023-09-10 教材课件

教材课件。

经验告诉我们,成功是留给有准备的人。在平时的学习和工作中,幼儿园教师经常会提前准备一些资料。资料是作用于人类社会实践的一种可供参考的材料。有了资料的协助我们的工作会变得更加顺利!你知不知道我们常见的幼师资料有哪些呢?小编特别从网络上整理了教材课件,欢迎你阅读和收藏,并分享给身边的朋友!

教材课件 篇1

今天我要说课的课题是《猫》,下面我将从说教材、说教学目标、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过程五个方面和各位老师交流一下我这堂课的设计意图。

一、说教材分析

《猫》一文是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四组的一篇精读课文,也是著名作家老舍先生写的一篇散文。这篇课文细致、生动地描述了猫的古怪性格和它满月时的淘气可爱,全文字里行间流露出了作者对猫的喜爱之情。本文语言浅显易懂,优美朴实。这是课文在表达上的两个特点。

二、说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主要有两个:一是通过阅读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二是了解大花猫的古怪性格和它小时候的可爱,学习作者真实具体的表达方法,体会课文蕴含的感情。

2、过程与方法:主要是:学习作者细致观察,抓住特点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小动物的感情和观察小动物的兴趣。

根据教材编排的特点,我确定本文教学的重点是理解作者抓住猫的什么特点来描写的,而难点是学习作者并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好习惯,从描写中体会作者对猫的喜爱之情。

三、说教法

我将采用多媒体创设情境法,在课堂上营造一种动物世界的气氛,让学生觉得仿佛置身于猫的的世界里,展示不同形态的猫,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活跃课堂气氛,并辅以重点词句突破,图文结合,反复诵读等教学方法进行教学。

四、说学法

加强对学生的学习指导和学法指导,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因此,与上述教法相配合,要引导学生掌握:读→思→议→读的学习方法,通过读(范读、默读)初步感知课文内容;通过思,即根据教师提出的问题认真思考,从深层次上进一步认识课文内容和写作方法;通过议,进行信息反馈和交流,检验读和思的效果;再通过反复诵读(个别读,男女生读,小组分句、段读)使感情进一步升华,进而加深对课文内容的领会,达到提高兴趣的效果。

五、说教学过程

我根据本课教材的特点以及我班学生的实际水平,将本节课划分成以下几个环节。

1、导入新课,激趣

猫是孩子们都很熟悉的小动物,几乎每个同学都见过猫,还有很多同学家里养过猫,所以开头就问孩子们,“你印象中的猫是怎么样儿的?”孩子们当然都有自己的想法,这个问题不难,人人都能回答,所以就激起了全班同学的兴趣,而且差生或者内向的学生因为也能回答问题就增加了他们学习的兴趣,更增加了他们的自信。

2、让学生通过初读课文理清文章内容,给课文分段,锻炼整体把握课文主要内容的能力。孩子们一般情况下能把段分好,这篇课文脉络十分清晰,所以在分段的时候没有费一点劲。yjS21.com

教材课件 篇2

1. 欣赏作者用语言文字来表现音乐形象的艺术技巧。

2. 体会“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内涵。

3. 初步学习这种以文字表现音乐的写作手法。

感受作者通过文字表现音乐形象的技巧手法。

理解作者对音乐的描写以及是如何将乐曲的情调和演奏者、听者的感情融为一体的。

放一段《高山流水》的古曲,让学生在明快的节奏中感知音乐中的“高山”“流水”,先进入音乐欣赏的氛围。然后在音乐的背景中教师开始讲述“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故事。《高山流水》:春秋时期楚国有一个叫伯牙的人擅长弹琴、作曲,他在汉阳江口弹琴时碰到子期在岸边细细倾听,并赞叹不绝。伯牙十分惊叹,这样一位樵夫打扮的人,怎么会欣赏我的琴声呢?他请子期上船,并问他:你喜欢听我弹琴,我现在弹一曲,请你说出曲子内容。说罢,伯牙弹了起来。子期听后说:妙极了!你弹出来的琴声像巍峨的高山一样,像流动的江水一样。伯牙惊叹不已。从此,他们成了知心朋友,后人因此用“高山流水”来称呼知音。被贬浔阳的白居易在落魄失意之时也偶遇了一位知己,他被一位流落此地的琵琶女精湛技艺所折服,共同的遭遇使得两人在琴声中相互理解,产生了“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感叹。著名的《琵琶行》由此写成。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篇课文。

白居易,字乐天,晚年号香山居士。中唐诗坛代表人物。与诗人元稹合称“元白”,与诗人刘禹锡合称“刘白”。

杜甫而后,白居易是我国古代一位杰出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成就,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政治讽喻诗;二是以《长恨歌》、《琵琶行》为代表的长篇叙事诗。前者把当时社会病态的症结所在,几乎全部呈露在他的笔底。后者则有着曲折离奇、自具首尾的细致的情节描写,和完整而鲜明的人物形象的塑造。当时号称“千字律诗”。

居易少年得志,官至左拾遗。写下了大量政治讽喻诗,针砭时弊。

白居易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强调和继承我国古典诗歌的现实主义优良传统,反对“嘲风月,弄花草”而别无寄托的作品,是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在文学史上有重要地位。作品以通俗流丽著称。《卖炭翁》《观刈麦》等

独善其身的时期,揉儒家的“乐天知命”、道家的“知足不辱”和佛家的“四大皆空”来作为自己明哲保身的法宝,悔恨自己“三十气太壮,胸中多是非”,力求做到“面上灭除忧喜色,胸中消尽是非心”,以闲适感伤为主。有《长恨歌》、《琵琶行》。

《琵琶行》原作《琵琶引》。白居易还有《长恨歌》。歌、行、引是古代歌曲的三种形式,后成为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三者的名称虽不同,其实并无严格区别。其音节、格律一般比较自由,形式都采用五言、七言、杂言的古体,富于变化。如曹操的《短歌行》。

唐宪宗元和十年(8),跟拥兵割据的藩镇吴元济有勾结的朝中重臣派人刺死宰相武元衡,长安城顿时一片混乱。白居易当时任东宫赞善大夫,不能过问朝政,但他压抑不住自己的愤怒,上书请求缉捕凶手。以越职言事的罪名被贬为江州司马。《琵琶行》就是其被贬期间创作的千古名篇。

三、自读诗前小序,疏通文意。

元和十年,予左迁(降职为)九江郡司马。明年(第二年)秋,送客湓浦口 ,闻舟中夜弹琵琶者,听其音,铮铮然(铿锵悦耳地)有京都声(京城乐曲的声调)。问其人,本长安 倡女(歌女),尝学琵琶于曹穆二善才( 乐师) ,年长(年龄增长)色衰(容颜衰老),委身(嫁给 )为贾人 (商人)妇。  遂(就 )命酒(叫手下人摆酒),使快(畅快)弹数曲。曲罢(弹完)悯然(忧郁的样子), 自叙少小(年轻)时欢乐事,今漂沦( 漂泊沦落)憔悴,转徙(辗转迁徙 )于江湖间(各地)。予出官(京官外调)二年,恬然(淡泊宁静)自安,感斯人言(被这人的话感动了 ),是夕始(才)觉有迁谪意(被贬谪的失意之情 )。 因(于是)为(写)长句(七言诗),歌(作歌)以赠之,凡(共)六百一十六言(字),命(命名)曰(叫 )《琵琶行》。

鉴赏小序,思考:

诗前小序写了些什么内容?对全诗有何作用?

明确:

诗前小序,共一百三十八字。扼要地交代了时间、地点、人物和故事的梗概,概括了琵琶女的悲凉身世,说明了本诗的写作动机,定下了全诗凄切伤怀的感情基调。本诗是一篇抒情色彩很浓的长篇叙事诗。

3.思考、讨论、回答文章主要写了几个方面的内容?

点拨:文章主要写了琵琶女的琴声和诗人的感受两部分内容。文章通过琴声和感受两个方面来描述诗人和琵琶女的这场偶遇,抒发“同是天涯沦落人”的感

我们从两条思路去分析这篇文章。

点拨:第一次演奏在文章第二节(暗写),第二次演奏在文章第二节(明写),第三次演奏在文章最后一节(明写)(在这部分内容的学习中,学生要掌握的是作者对声音的描写技巧)。

点拨:对应琵琶女的三次演奏,作者相应有三次感受(让学生在文中找)。

Ⅱ、分析“三奏”

这是种音乐的侧面烘托描写,也是用文字去表现音乐的一种手法,

(2)从这里的景物描写中可以看出琵琶女演奏的是怎样的音乐?

点拨:通过环境描写烘托了悲凉萧瑟的琵琶声。(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

此二句在写什么?有何作用?

概括写出主客对忽然传来的琵琶声的神往,从侧面表现了琵琶曲强大的吸引力量。这两句,从感情上来说,是由抑郁到惊喜的一个转折;从结构上来说,起了承上启下的作用。先闻其声,后见其人。)

2.第二次演奏,这是文章的重点部分(这一部分出现了很多名句,让学生先挑出来读读)。拟设置以下几个问题:(投影显示)

(1)作者在描写声音时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运用的词有什么特点,举例说明。

音乐无形,诗人是借助什么手法表现无无形音乐的?

1、借助双音节词、象声词、叠词,如弦弦、声声、续续、嘈嘈、切切、间关、幽咽等。

2、双声、叠韵词的使用。间关、幽咽、呕哑、嘲哳(效果:直接模拟声音,或者使诗句增加音乐性和节奏感,加强了音乐悦耳动听和韵律节奏感)

3、直接议论,为乐曲作解说;直接妙语点睛,通过对乐声的描写评价来揭示乐曲的无穷含蕴。如:“未成曲调先有情”。

4、侧面烘托,写艺术效果。通过听者的反应间接表现乐声的美妙,用景物烘托乐声的感染力。

5、比喻。

清人刘熙载《艺概》云:“山之精神写不出,以烟霞写之;春之精神写不出,以草树写之。”

比喻有何效果?

以声喻声,声中有情,声中有形。诉诸读者的听觉和视觉,用一连串比喻(博喻)来描写虚渺飘忽,过耳即逝的无形的音乐,不仅以读者熟悉的种种声音来形容读者比较生疏的琵琶声,还使读者在闻其声的同时能见其形 ,激发读者的联想和想象。

(2)这一段根据演奏的起承转合可以分为几层,哪一层是高潮部分?

整个曲调可以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是“前奏曲”:“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这是诗人描写音乐的开始,音乐的魅力在其能抒发感情,琵琶女是一个演奏的高手,她通过自己的演奏诉说自己悲惨的遭遇和内心的哀愁:浔阳江边,风寒月冷,琵琶女独守空船,孤单凄凉。所以其出场弹奏时旋律低沉抑郁。而白居易则是一个听曲的高手,他通过听琵琶女的演奏,由琵琶女的遭遇联想到自己遭贬,心情十分低落,因而最后发出了“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感慨,所以这两句写出了漂泊流浪之恨,写得特别入神。

第二部分是“欢乐曲”:“轻拢慢捻抹复挑,初为《霓裳》后《六幺》。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这时欢快明朗、清脆悦耳的琵琶声,忽高忽低,交织起起伏生动的乐章,唱出了琵琶女春风得意的青年时代。那时的她,可谓色艺超群,名噪京华,“五陵年少争缠头,一曲红绡不知数”,成功的荣誉与醉酒的欢歌构成她生活的全部。这一切怎不令她留念,故而旋律一转为清脆圆润、轻快舒徐,形象生动。“大珠小珠落玉盘”更使人觉得在这里落下的哪里是珠子,分明是她往日的盈盈笑语,和欢快时滚烫的泪水,让人过耳不忘。接着用“间关莺语花底滑”写弦音像黄莺(在)花下唱着轻快婉转的歌曲,优美动听。这更进一步写出了琵琶女内心的欢快。

第三部分“沉思曲”:“幽咽泉流冰下难。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渐渐地,弦声缓慢,仿佛眼前的小溪被寒冰阻塞着,发出冷涩的低润,诉说着琵琶女心中难以言表的苦楚。旋律变得“冷涩”“凝绝”,音乐之声“暂歇”,在间歇中琵琶女心中深深的愁和怨在压抑着,命运的变化使此时的琵琶女陷入了深深的思考当中。此时此刻真是无声胜有声啊。是啊,琵琶女好景不长,“弟走从军阿姨死,暮去朝来颜色故”,她“年长色衰”,生活变故,门庭冷落。迫于生计,她“老大嫁作商人妇”。回忆到这儿,怎不肝肠寸断?

第四部分是“悲愤曲”:“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这段音乐情绪高涨起来,绝非柳暗花明,重见天日,而是以刚劲急促、震撼人心的节奏,表达琵琶女对命运的`不平之感与愤懑之情。这时她的幽愁怨恨一下子如破瓶而出的水浆滚滚而出,宣泄了她的幽愁暗恨。为何?

琵琶女受伤的心灵本渴望爱情的抚慰,但薄情的丈夫“重利轻离别”,让她时常空船独守。这现实更使她痛不欲生,悔恨交加,故而音乐之声如“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高亢激越的旋律正是她对世人重色轻才和碎重利寡情的愤怒控诉。“四弦一声如裂帛”,如裂帛,这是琵琶女的心的碎裂,也是诗人被贬九江之后,他的伟大抱负被撕裂,是愤激的衰号。

总之,诗人不但写出了琵琶女音乐技艺的高超,而且通过乐曲的变化,表达出演奏者内心情感的起伏变化,让人如闻其声,如感其情。正如诗人所云:“我闻琵琶已叹息。”悲愤的曲调,令普天下伤心人闻声一哭!这一段,白居易和琵琶女,一个笔下写忧怨,一个弦上弹忧怨,他们都有一样的愁怨,诗人用湿漉漉的诗行写出了用湿漉漉的眼泪浸泡得湿漉漉的心。

(3)这一部分用“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结尾,有何艺术效果?

提示:与“喝彩”,“经久不息的掌声”等比较,哪种效果更好?

这种间接描写更能突出音乐声感人肺腑、引人入胜的魅力。更写出了诗人的如痴如醉的神态。是又一种的“无声胜有声”。

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弦弦掩抑(低沉抑郁)声声思(悲),似诉平生不得志。低眉信手(随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

这几句有何作用?

写琵琶女的调弦、音调、感受、神态,包含丰富的切身生活体验,为下文弹奏有情作铺垫,是情的根源。这里略写,预示以后琵琶女自叙身世的一段叙述。

轻拢慢捻抹复挑,初为《霓裳》后《六么》。(写指法,即演奏者对各种技法综合的、熟练地运用,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接着写以高超的技巧所奏的名曲,然后对音乐展开大段描写。 )

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总写音色音质以及在不同弹法下产生的截然相反的音乐效果。概括音乐的美。  )

注意下文音乐旋律的变化!

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

“滑”和“难”写声音的特色。“滑”指流利畅通,像善于歌唱的黄莺在花间鸣叫一样流畅、悦耳;“难”指滞涩阻塞,就像人低声哭泣,气咽声堵,又像冰下泉水,阻塞难通。

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

顶真。形容声音越来越低沉,以至停歇。

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

有何效果?

停止后,让听众想象和感受琵琶女的幽愁暗恨,因此暂时的寂静无声,比连续不断的铿锵之声更能撩拨人们的心弦,增加一层对比: 有声无声。

银瓶乍(突然)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奔突而出)刀枪鸣。

琴声在沉咽、暂停后忽然又爆发出激越、雄壮的乐音,是全曲的最强音。

曲终收拨当心(对着琵琶中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

写乐曲收束时的动作和声音。

音乐的旋律是如何变化的?

乐曲旋律的变化:舒缓流畅---逐渐沉咽----间歇停顿-----激越雄壮--戛然而止。(全诗描写重点,最精彩的地方)

3.第三次演奏,在文章最后一节,让学生反复诵读,自己品味。

感我此言良久立,却坐促弦弦转急。(写琵琶女对诗人自述的反应,包含了非常复杂的感情,有对诗人不幸遭遇的同情,也有得到诗人的同情,受到尊重的知遇之感,所以满腔激情通过琵琶声自然流露。 )

凄凄不似向前声,满座重闻皆掩泣。( “皆掩泣”比前“悄无言”程度更深,表现大家对两个不幸者的深切同情。 )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用设问句表现自己伤感程度之深,全诗在哀怨之情达到顶峰时突然收束,给读者留下充分的回味余地 )

谁解琵琶语--

-高山流水,知音难觅。

司马青衫泪----“ 男儿有泪不轻弹,只因未到伤心处。”白居易为何在一个素不相识的琵琶女面前泪洒青衫?你能明白诗人泪洒青衫的原因吗?

Ⅲ、分析“三感”

(1)你能从字里行间感受到作者初听声音时的心情吗?

(2)你从哪里捕捉到了作者的心情?

(3)这样的环境描写烘托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这三个问题由浅入深推进,表明了作者孤寂伤感的心情,渲染了琵琶女的悲凉音乐。)

2.第二次感悟在文章的第四节,是文章的难点部分(为了更好理解文章主题,联系琵琶女的身世来感知文章)。拟设置以下的问题:(投影显示)

(2)诗人听了琵琶声,知道了琵琶女的遭遇,心底发出的最大的感慨是什么?

明确:“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这一部分阐明了文章的主题。诗人和琵琶女在身世、才华和遭遇上都有相似之处。两个形象心灵沟通,怨恨交织,唱出了“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主题。

(3)为什么诗人说他和琵琶女“同是天涯沦落人”?

3.第三次感悟在文章的最后一节,让学生回答:

如何理解“江州司马青衫湿”?

诗人泪洒青衫,源于感伤:

①分别的感伤,送别友人,前途渺茫,思之感伤;

②风物的感伤,湓浦江口,风清月寒,枫叶飘零,荻花飘飞,睹物伤怀;

③赏曲的感伤,琵琶女愤激幽怨的曲调引发了诗人的情感共鸣;

④听诉的感伤,琵琶女悲剧命运激起了诗人深深的怜悯;

⑤自我的感伤,诗人早年,才华横溢,誉满天下,今朝沦落,孤独幽怨。

这句话更衬托出乐曲的悲凄,用它作结,补足“同是天涯沦落人”的内涵,这是诗人同情琵琶女沦落之泪,也是伤感自己遭贬之泪。从而鲜明突出了全诗的主题。

△诗人为什么不知道琵琶女遭遇之时便已经听出了音乐中的情感?

点拨:白居易是被贬的官员,有政治抱负不得施展。这一点与琵琶女的“不得志”有相似之处。再加时值秋天,且“醉不成欢惨将别”,以致心情落寞。正是在这样相同的境遇中,诗人发出了“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感慨,可以说,白居易是琵琶女的“知音”,所以他才写下了这篇优美感人的《琵琶行》以赠之。(呼应课堂导入环节提出的问题,在课堂结构上首尾呼应。)

全篇写音乐三个回合:一闻乐,闻声不见人,情相触;再闻乐,见人再闻声,情相通;三闻乐,知人重闻声,情相融。琵琶声中塑造出诗人自身横遭贬谪、抑郁寡欢的形象,琵琶女漂流沦落、凄苦哀怨的形象;青衫泪中表现出诗人与琵琶女“同是天涯沦落人”的平等心情。

毛泽东《读注释唐诗三百首》批语:“江州司马,青衫泪湿,同在天涯。作者与琵琶演奏者有平等心情。白诗高处在此,不在他处。”

王小玉便启朱唇,发皓齿,唱了几句书儿。声音初不甚大,只觉入耳有说不出来的妙境:五脏六腑里,像熨斗熨过,无一处不伏贴;三万六千个毛孔,像吃了人参果,无一个毛孔不畅快。唱了十数句之后,渐渐的越唱越高,忽然拔了一个尖儿,像一线钢丝抛入天际,不禁暗暗叫绝。那知他于那极高的地方,尚能回环转折。几啭之后,又高一层,接连有三四叠,节节高起。恍如由傲来峰西面攀登泰山的景象:初看傲来峰削壁干仞,以为上与大通;及至翻到做来峰顶,才见扇子崖更在做来峰上;及至翻到扇子崖,又见南天门更在扇子崖上:愈翻愈险,愈险愈奇。那王小玉唱到极高的三四叠后,陡然一落,又极力骋其千回百析的精神,如一条飞蛇在黄山三十六峰半中腰里盘旋穿插。顷刻之间,周匝数遍。从此以后,愈唱愈低,愈低愈细,那声音渐渐的就听不见了。满园子的人都屏气凝神,不敢少动。约有两三分钟之久,仿佛有一点声音从地底下发出。这一出之后,忽又扬起,像放那东洋烟火,一个弹子上天,随化作千百道五色火光,纵横散乱。这一声飞起,即有无限声音俱来并发。那弹弦子的亦全用轮指,忽大忽小,同他那声音相和相合,有如花坞春晓,好鸟乱鸣。耳朵忙不过来,不晓得听那一声的为是。正在撩乱之际,忽听霍然一声,人弦俱寂。这时台下叫好之声,轰然雷动。

声音没有实体形象,又一发即逝,难以捕捉,怎样描绘才能使之形象、可感呢? 唐代白居易的《琵琶行》与清代刘鹗的《老 残游记》中的《明湖居听书》, 虽前者是诗歌,后者是小说,前者描绘的是琵琶声,后者描绘的 是说书声,但两者在对声音的描写上却有相通相似之处、异曲同工之妙。试比较分析如下:

二者对声音的描写都可分为正面描绘与侧面烘托两部分,从两方面写出了琵琶女及王小玉说书技艺的高超、绝伦。先来看正面描绘:

试音定调时,琵琶女“低眉 信手”似漫不经心地“转轴拨弦三两声”,便“未成曲调先有 情”;王小玉“把两块顽铁丁当了两下,便有了五音十二律似的”。两人技艺绝妙,都似随手拈来,轻轻两下,便吸引了听 众。

《琵琶行》中琵琶女的弹奏从“转轴拨弦”开始,而后“嘈嘈切切错杂弹”,继而“间关莺语” “幽咽泉流”之后,便“声 渐歇”,于无声处凝绝后是“银瓶乍破水浆进,铁骑突出刀枪 鸣”般的声音突起,最后以“裂帛”般的高音结束。

《明湖居听书》中说唱过程 则是:声音不甚大。越唱越高, 拔个尖儿、回环转折,节节高起 →于极高处陡然一落→渐低渐细 →无声→忽又扬起→霍然收音。

二者描绘的声音都是从一般 音阶开始,而后渐低,后至于无声,再又突然进发,在激烈高昂处 结束,声音也由简而繁,抑扬结合,决慢相间,高低交错,刚柔并济,跌宕起伏。既显示了演奏说唱 者的高超技艺,又表明吸引入之处 即在声音的迂回曲折,千变万化。 不同的是《明湖居听书》描绘的过 程更具体,更复杂。

(3)、两者都采用以形喻声的方法,化无形的声音为有形的形象,化不可捉摸的听觉为可见可感的事物

《琵琶行》在摹写音乐的时候,兼用各种生动的比喻加强其 形象性,如“大弦嘈嘈如急 雨”,既用“嘈嘈”这个叠音词摹声,又用“如急雨”使其形象 化,既有听觉,又有视觉形象。 再用“大珠小珠落玉盘”一比,就令人眼花缭乱,耳不暇接。在显示音乐旋律中的“滑” “涩” 时,作者又用两个比喻“间关莺 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 “间关”之声,轻快流利, “幽 咽”之声,悲抑哽塞。在短暂的停歇后,声音忽又扬起, “银瓶 乍破” “铁骑突出”,形象地写 出声音的高亢、清脆。

《明湖居听书》中不仅用看得见的景象、想像出的形象来比喻,还用经历过的事情、体验过的感觉来喻声音。

如“唱几句书,声音不甚大,只觉入耳有说不出来的妙境:五脏六腑里,像慰斗贸过, 无一处不伏贴,三万六千个毛孔,像吃了人参果,无一个毛孔不畅快”用的是感觉,重在强调 听觉上的舒适;言其声音到高处时,像“一线钢丝抛入天际”, 这里又用想像出的形象来比喻, 突出了声音的清脆、韧性、高亢;写声音的回环转折,而又节节高起,作者又用看得见的景 象、经历过的事情作喻: “恍如 由傲来峰西面攀登泰山的景象: 初看傲来峰绝壁干仍,以为上与天通;及至翻到傲来峰顶,才见扇子崖更在傲来峰上;及至翻到扇子崖,又见南天门更在扇子崖上。”突出了声音愈唱愈高,而又雄浑高亢、婉转悠扬的特色, 使声音的变幻、回环似有形的 景致一般展现于眼前。再如声暂歇后,“忽又扬起,像放那东洋烟火,一个弹子上天,遂化作千百道五色火光,纵横散乱”,视觉形象与听觉形象同 时显现,使人们通过联想,可 以想像出声音如“花鸣春晓” “百鸟乱鸣”,也让人感到眼 花缭乱,耳不暇接。

如此绘声绘色地再现干变万 化的音乐形象,已使我们不能不 惊佩作者的艺术才华,而作者在 正面绘声之余,还用了侧面烘托 的手法。

首先,两个主人公都是技艺 高超之人,因此在写声音前,作者首先要写入(当然是略写)。两人的出场都是千呼万唤才出现的,而亮相亦有相似之处:“琵 琶女”是“犹抱琵琶半遮面”, 王小玉是“半低着头”,两人欲露还藏的姿态更引人注目,让人更急于知道其技艺如何。

教材课件 篇3

1.强化诵读,加强积累,背诵精彩章节。

2.理解铺陈、排比、起兴手法及其艺术性。

3.欣赏矛盾冲突和曲折情节,欣赏人物对话和人物形象。

诵读、感悟,理解、鉴赏,熟读成诵。

通过诗作体察汉代贵族家庭生活,以及封建礼教毁灭恩爱夫妻的婚姻乃至生命的现实,感受焦刘二人忠贞不渝的爱情。

理解字词,疏通诗句,理清本诗的矛盾冲突和曲折情节,把握诗中主要人物的性格特征及其典型意义。

1.诵读理解,疏通诗句。

2.理清情节发展的线索。

3.通过分析主要人物形象把握本诗的主旨。

1.第一课时,让学生诵读理解,疏通诗句,把握情节发展的线索。

2.第二课时,设置讨论题,分析诗中主要人物的性格特征及其典型意义,把握诗的主旨。

有一首与《木兰诗》并称乐府双璧的诗歌,题目叫《孔雀东南飞》。

《孔雀东南飞》是我国古代文学史上最早的一首长篇叙事诗,也是我国古代最优秀的民间叙事诗。选自南朝徐陵所编《玉台新咏》。全诗357句,1785字,沈归愚称为“古今第一首长诗”。

开头小序,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以及成诗的经过。故事发生在汉末建安年间,是以真人真事为基础创作的。

诵读:五言诗一般是三个节拍,二二一或二一二,其节奏按意群划分。如: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

借助注释、字典等疏通诗句。

⑼区区:愚拙(何乃太区区);真情挚意(感君区区怀)。现在多指数量少或人事的重要。(区区小事,何足挂齿)

⒀谢:A辞别;B告诉;C道歉;D感谢;E推辞,F衰亡,凋落(阿母谢媒人,多谢后世人,谢家事夫婿)

⒁相xiāng:A互相;B表示一方对一方有所动作。(及时相遣归,枝枝相覆盖,叶叶相交通)

⒂见:A看见,会见,拜见;B同“现”;C表示被动,被,受;D副词,放在动词前指动作对象。(相见常日稀,君既若见录,不久望君来,府吏见叮咛)。

(22)迎:A迎接;B迎娶;C逢迎(迎合别人的心意)。(还必相迎取。明日来迎汝。不足迎后人)

“便言多令才”中的“便”应读pián,不读biàn。

全诗除“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起兴外,按情节发展,可分为5个部分:

1.开端(从“十三能织素”到“及时相遣归”),是兰芝对仲卿的诉述,一开始就提出了问题,展开了矛盾。兰芝和仲卿爱情深厚,本应白头偕老,但婆婆不容,一定逼他们离异。

2.发展(从“府吏得闻之”到“二情同依依”),写兰芝被遣回家,仲卿与兰芝告别,发誓要再接兰芝回来。这部分写三项内容。

①从“府吏得闻之”到“慎勿违吾语”,写仲卿向母亲求情,遭到训斥,只好说服兰芝回娘家,还抱着重新团聚的幻想。

②从“新妇谓府吏”到“涕落百余行”,写兰芝的个性、神态和动作,显出她坚决、镇静,忍住内心的痛苦同婆婆、小姑告别。

③从“府吏马在前”到“二情同依依”,写兰芝与仲卿的离情别绪,二人分手之际,依依不舍。

3.发展(从“入门上家堂”到“郁郁登郡门”),写兰芝回家后的遭遇。这部分情节比较复杂,写三项内容。

①母亲开始不谅解女儿,经过女儿叙述,终于体谅女儿的处境。

②但是,哥哥坚决不答应。他完全以势利眼光看问题,毫无兄妹之情,一定要逼妹妹改嫁。

③写府君家为婚事的铺张。

4.高潮(从“阿母谓阿女”到“自挂东南枝”),写兰芝、仲卿双双殉情,为全诗的高潮。

5.结尾(从“两家求合葬”到结尾),表达了诗人强烈的愿望。

本诗以时间为顺序,以刘兰芝、焦仲卿的爱情和封建家长制的迫害为矛盾冲突的线索,也可以说按刘兰芝和焦仲卿的别离、抗婚、殉情的悲剧发展线索来叙述,揭露了封建礼教破坏青年男女幸福生活的罪恶,歌颂了刘兰芝、焦仲卿的忠贞爱情和反抗精神。

《孔雀东南飞》与《木兰辞》并称“乐府双璧”,可见它又是古乐府民歌的代表作之一。乐府诗起于汉武帝时,属古体诗的一种,除要求配乐歌唱外,其形式和古体诗没有区别。后世将魏晋至唐可以人乐的诗歌和后人袭用乐府题名仿作的不合乐的作品,统称乐府。如白居易的《卖炭翁》。

由于乐府诗是来源于各地的歌谣,而这些歌谣又都是“感于哀乐,缘事而发”,所以,内容的社会性和形式的叙事性就成了乐府诗的显著特点。如《孔雀东南飞》就提出了一个重要的社会问题:父母不应干涉儿女的婚事。又如《陌上桑》写罗敷严辞拒绝太守的调戏,就反映了官占民女为妾的事实。可见,汉乐府反映了广大人民的生活和爱情,是从民间产生或受民间文学影响而产生的艺术硕果,它继承和发展了《诗经》的现实主义传统,也继承和发展了《楚辞》的浪漫主义精神。如本诗取自真人真事,叙述描写具体生动,人物形象栩栩如生,符合现实主义表现手法,而诗尾以鸳鸯双飞作结,通过美丽的幻想形式,表现了仲卿夫妇争取婚姻自由的不可战胜的意志,又充满了浪漫主义的情感。

1.请结合诗句回答:刘兰芝为什么要自请回去?为什么婆母不能容她?从中可以看出刘兰芝性格的哪些方面及当时封建社会的哪一弊端?

2.男女主人公真挚情感表现在哪里?请在诗中找出并加以体会。

3.焦仲卿是个怎样的人?你喜爱这个角色吗?

【谢】谢家事夫婿 阿母谢媒人 多谢后世人 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

鉴赏个性化的语言,分析主要人物的性格特征及其典型意义。

《孔雀东南飞》以现实主义的表现手法,成功地塑造了刘兰芝和焦仲卿的艺术形象。就是反面形象如焦母和刘兄的塑造也各有特色,人物形象呼之欲出。这得力于人物对话的个性化。

结合人物语言(主要是对话),分析人物性格--

刘兰芝坚强、持重,不为威迫所屈,也不为荣华所动。她明白婆婆要驱逐她,就主动要求“遣归”,对仲卿说“三日断五匹,大人故嫌迟。非为织作迟,君家妇难为”,对婆婆说“受母钱帛多,不堪母驱使”,不亢不卑,很有教养。阿兄逼婚,她说“处分适兄意,那得自任专”,外柔内刚,自有主意。刘兰芝还是个善良温顺的妇女。她对仲卿体贴谅解,一方面忠于爱情,“君当作磐石,妾当作蒲苇,蒲苇纫如丝,磐石无转移”,一方面设身处地,“同是被逼迫,君尔妾亦然”。

焦仲卿个性也非常鲜明,他忠于爱情,而不敢直接抗争,只能消极反抗,忍辱负重。他深爱兰芝,扬言“今若遣此妇,终老不复取”。无怪乎“阿母得闻之”,要“槌床便大怒”了。后来,不得已与兰芝暂别,他又郑重声明:“誓不相隔卿”“誓天不相负”。他还说“我自不驱卿,逼迫有阿母”,直言不讳,态度明朗。而从回家辞母的那段话里,可以看到仲卿的反抗性格:“今日大风寒,寒风摧树木,严霜结庭兰。儿今日冥冥,令母在后单。故作不良计,勿复怨鬼神!”这番话,无异晴天霹雳,可是封建家长焦母,并不回心转意,收回成命,最后仲卿不顾焦母的劝告,自缢于庭树。显而易见,这位忠于爱情的人物,跟兰芝一样,是充满叛逆精神的。

焦母是一个突出的反面形象。她是一个极端蛮横无理的女性,对于兰芝的美德,仲卿夫妇的爱情,毫无认识和同情,一意独断专行。对仲卿,她一会儿恶语威胁:“吾意久怀忿,汝岂得自由!”“小子无所畏,何敢助妇语!”一会儿又是好言诱哄:“东家有贤女,自名秦罗敷,可怜体无比,阿母为汝求。”软硬兼施,目的是要仲卿速遣兰芝,除去眼中钉,以维护她的家长权威。这充分暴露了封建家长制摧残青年的丑恶本质。

对于另一反面形象刘兄着墨不多,但他的性行暴戾,趋炎附势,丑态毕露。他对兰芝说:“作计何不量!先嫁得府吏,后嫁得郎君,否泰如天地,足以荣汝身。不嫁义郎体,其往欲何云?”’作计何不量!”粗暴训斥,盛气凌人。“先嫁得府吏……足以荣汝身。”趋炎附势,见利忘义。沈德潜对这几句诗的评语说:“小人但慕富贵,不顾礼义,实有此口吻。”“不嫁义郎体,其往欲何云?”弦外之音是:“难道要我养你一辈子吗?”下逐客令,可见其尖酸刻薄、冷酷无情,是一副典型的市侩面孔。

诗的开头,“十三能织素,十四学裁衣,十五弹箜篌,十六诵诗书。十七为君妇,心中常苦悲”,这是纵的铺陈,按时间顺序,突出刘兰芝多才多艺、有教养的特点。罗列数字,应作为互文看,交叉表述。横的铺陈如写兰芝离家的打扮,由足至头、至腰、至耳、至指、至口、至步,一连串夸张性的铺陈,旨在描写她的美,更表现她的从容镇定;写太守办喜事豪华排场,显示兰芝不为富贵所动的节操,也形成太守家的喜和兰芝、仲卿的悲之对照,强化了悲剧性。本诗的铺陈排比有利于塑造人物形象,也为诗歌带来了声律和色彩之美。

可引导学生比较《孔雀东南飞》和《木兰辞》的铺陈排比手法。“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

以孔雀失偶起兴,以鸳鸯双飞作结,这种由禽鸟恋偶联想到夫妻分离的艺术手法,是民歌的特点。

诗歌开头用“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起兴,给全诗笼罩上悲剧气氛,用具体的形象来渲染气氛,激发读者想像。构思上,也有统摄全诗、引起故事的作用。结尾处合葬化鸟,“仰头相向鸣,夜夜达五更”,生不能相守,死却能“相向鸣”,而且“夜夜达五更”。寄托人们追求自由恋爱、幸福生活的强烈愿望。诗最后说“多谢后世人,戒之慎勿忘”,更表达了激愤之情和美好心愿。

五、背诵精彩诗段,并鉴赏诗作内容。

“鸡鸣外欲曙……二情同依依。”

这一段始写兰芝的美丽,“要若流纨素”,“口如含朱丹”,“纤纤作细步,精妙世无双”;中叙告别阿母、小姑,又那样谦逊,通情达理;终写夫妻的恋情和誓言,语深情切。夫妻恩爱。品格高尚,却被粗暴拆散,令人同情、愤慨。

“府吏闻此变……千万不复全。”

府吏闻变,夫妻重逢,只能“嗟叹使心伤”。仲卿埋怨,誓“向黄泉”。兰芝深知“同是被逼迫,君尔妾亦然”,只得相约“黄泉下相见,勿违今日言’’!一对恩爱夫妻在高压下无法反抗,恋情浓烈,又异常冷静,决然相约“黄泉下相见”,表现了相知的忠贞和无奈的抗争,实是令人血气俱动的人生悲剧。

本诗是叙事诗,不但有人物,作者还以白描手法极其生动地刻画了人物内性格。从现在的内容看来,这首长诗在它出世以后似乎经过一个时期的传唱,人物的性格正是在传唱中逐渐地丰富起来的,因而每一个人物身上都渗透着劳动人民的感情。这种感情不仅表现为爱憎分明,而且显示了铢两悉际。作者否定了一切该否定的东西,也肯定了一切应该肯定的东西,然后无沦是否定或者肯定,都不是遵循一个简单的公式,而是通过复杂和具体的描写,暗示人物的社会地位和个性特点,给予他们以恰如其分的评价。从作者听把握的生活深度而论,不能不说,这是现实主义艺术创造在我国古典文学中一个杰出的范例。

课后阅读乐府民歌《上邪》、《江南》、《陌上桑》、《木兰辞》,比较体会铺陈排比手法的运用。

1.两个意义相关或相反的词连起来当作一个单词使用,只取其中一个词的含义,另一个词作陪衬,这就是偏义复词。请找出下列句中的偏义复词,并解释偏指什么。

(1)便可白公姥,及时相遣归。

(2)昼夜勤作息,伶俜萦苦辛。

(3)我有亲父兄,性行暴如雷。

(4)其日牛马嘶,新妇人青庐。

2.在连贯的话语中所用的词语互相补充,结合起来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谓之互文。请指出下列选项中没有运用此手法的一项。

A.十三能织素,十四学裁衣,十五弹箜篌,十六诵诗书。

B.鸡鸣入机织,夜夜不得息。

C.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

D.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3.比较《孔雀东南飞》和《木兰诗》的异同。

因为是叙事诗,不但有人物,作者还以白描的手法极其生动地刻画了人物的性格。从现在的内容看来,这首长诗在它出世以后似乎经过一个时期的传唱,人物的性格正是在传唱过程中逐渐地丰富起来的,因而每一个人物身上都渗透着劳动人民的感情。这种感情不仅表现为爱憎分明,而且显示了铢两悉称。作者否定了一切应该否定的东西,也肯定了一切应该肯定的东西,然而无论是否定或者肯定,都不是遵循一个简单的公式,而是通过复杂的`和具体的描写,暗示人物的社会地位和个性特点,给予他们以恰如其分的评价。从作者所把握的生活深度而论,不能不说,这是现实主义艺术创造在我国古典文学中一个杰出的范例。

试以焦仲卿、刘兰芝两人为例。仲卿出身于官宦人家,自己又在太守府里作吏,虽然职阶卑微,但在严格的门阀社会里已经具有被“品”的资格,所以他母亲说:“汝是大家子,仕宦于台阁”,将来还要凭借靠山飞黄腾达。很显然,他是笼子里长大的金丝鸟,养成了拘谨懦弱的个性,一个比较善良的白面书生。作者基本上肯定他的斗争,但描写时却又紧紧地扣住了他的特点──人物经历和性格上的特点。仲卿是深爱妻子的,当他知道母亲要驱逐兰芝的时候,先是婉“启”,继是“跪告”,等到母亲“槌床便大怒”,他就“默无声”的退了出来,回到自己房里,对着兰芝“哽咽不能语”,说什么“我自不驱卿,逼迫有阿母”。一面劝兰芝低声下气,暂回娘家,约定将来再去接她,但他其实只有一点幻想的期待,并无什么实际办法。兰芝被逼将嫁,他声言要独个儿自杀,甚至还把这个计划去告诉自己的母亲;兰芝死后,以他爱兰芝之深,终于以身殉情,作者写他在“庭树下”“徘徊”了一阵,然后上吊,活活地画出了这个怯弱的书生的性格和面貌。

兰芝便和他不同。尽管诗篇以古典作品特别是民间文学里惯用的夸张的笔法,描写了她的知书达理,描写了她的妆奁和打扮,但在门阀社会里,“生小出野里”就说明她的家世还不入“九品中正”之眼。她是一个在小康人家生长起来的有主见的女子,美丽、聪敏、能干,虽然作者也极力写她的善良和温顺,但在善良和温顺中别有一种掩盖不住的具有反抗意味的刚性──人民想像中的被压迫者自觉意识的一种原始形态。这种刚性不一定要从焦母所说的“此妇无礼节,举动自专由”上去理解,而是更广泛地散布在兰芝的全部行动细节里。当她明白了焦母的意图以后,不等对方开口,便自请:“妾不堪驱使,徒留无所施,便可白公姥,及时相遣归。”仲卿对着她哭不成声,一筹莫展,她便说:“勿复重纷纭。”他劝她暂回娘家,再图后会,她便说:“何言复来还!”她看清问题,明白自己所处的环境,表现了一个普通人的人格的尊严。不过作者也不是简单地片面地处理这一点。兰芝了解仲卿的性格,然而她爱仲卿,也知道仲卿爱她。儿女深情使她对冷酷的现实仍然不得不抱着一点幻想,仲卿和她告别,她这样叮咛:“君既若见录,不久望君来。”这是在具体条件下必然会产生的她的惟一的希望。县令差人做媒,她这样婉拒:“自可断来信,徐徐更谓之。”最后她哥哥说出了“不嫁义郎体,其往欲何云”,刚性又立刻占据了兰芝的灵魂,处于弱者和被压迫者地位的那种凛不可犯的尊严感在她心底升华,她决定以生命来表示最后的抗议,所以“仰头”回答,很快应允了。

离开焦家的时候,拜母别姑,她的态度是十分从容的;再嫁期定的时候,裁衣作裳,她的态度是十分从容的;乃至最后“揽裙脱丝履,举身赴清池”,也不表示一点迟疑和犹豫。她从来没有向环境低头。很难考查有多少人在传唱过程中丰富了刘兰芝的性格,然而这的确是一个弱者和被压迫者光辉人格在当时历史条件下最美的表现。环境的残酷和转变提高了人物的精神。作者以朴素的描写,将细节一丝一缕地扣入行动,使作品在真实的基础上产生了追魂摄魄的感染力──诗的感染力。

列宁说过,马克思主义不但不“抛弃资产阶级时代最宝贵的成就,相反地却吸收和改造了两千多年来人类思想和文化发展中一切有价值的东西”。作为古代民间文学伟大的诗篇之一,《孔雀东南飞》以现实主义的表现方法,不仅暴露了封建门阀统治的罪恶,而且记录了一千七百年前人民的真实的感情。它是艺苑的奇花,也是历史的镜子。

1媒人去数日,寻遣丞请还,说有兰家女,承籍有宦官。

课本注释可供参考。

还有一种解释,即认为“说有兰家女,承籍有宦官”以后的几句话都是县丞来到刘兰芝家,对刘兰芝的母亲说的。“说有兰家女,承籍有宦官”,是县丞说他在太守面前已经说了她女儿刘兰芝的好话,夸耀兰芝出身于名门。这是讨好人的口气。紧跟着的几句话是县丞向刘兰芝的母亲说明求婚的缘起,这些话都是符合媒人口吻的。几句话的前面分别冠以“说”“云”“直说”,是作者为避免重复而用了不同的字眼,它们的主语都是县丞。

此外,“兰家女”应指刘兰芝。闻人侠《古诗笺》云:“兰字或是刘字之讹”,这个猜测有道理。

2“奄奄黄昏后,寂寂人定初”和古代纪时法。

一昼夜为一日。我国很早就有把一昼夜分为若干段来纪时的记载。如殷武丁时候把昼夜分为八段,祖甲时候分为十段,周代分为十二段,每段都有名称。从名称来看,分段是以天色和日常活动为根据的,如日出时叫旦、早、朝、晨,日入时叫夕、暮、昏、晚;太阳正中时叫中日或日中,将近日中时叫隅中,太阳西斜叫昃,等等。古人一日两餐,朝食在日出之后,隅中之前,这段时间叫食时或蚤食;夕食在日昃之后,日入之前,这段时间叫晡时。日入之后是黄昏,黄昏以后是人定;人定以后是夜半,夜半以后是鸡鸣和昧旦(又称昧爽或平旦或平明)。我们了解了这些,对古书中的“女曰鸡鸣,士曰昧旦”(《诗经郑风女曰鸡鸣》),“寂寂人定初”(古诗《孔雀东南飞》)等就会明白了。

汉太初以后,古人有了等分一昼夜时辰的办法,是用十二辰(子、丑、寅、卯等)作为十二时辰的名称。这种分法一直沿用到清初。清初引用西法,把一昼夜十二时辰分为24小时(即一辰等于两小时),并把每一时辰细分为初和正,如23点为子初,夜半24点为子正,晨一点为丑初,两点为丑正,等等。

有个问题连带说一下,就是日始为何时。最早当以日出为日始,如夏以平旦为日始,殷以鸡鸣为日始。到周代改以夜半为日始。此后就一直以夜半为日始,沿用至今。

下面把我国从古至今昼夜时段、时辰纪法列成表,以备查对。

殷(祖甲) 明 朝 大食 中日 昃 小食 暮 昏 妹(昧) 兮(曦)

周 日出 食时 隅中 中日 日昃 晡时 日入 黄昏 人定 夜半 鸡鸣平旦

清 (初) 5 7 9 11 13 15 17 19 21 23 1 3

(正) 6 8 10 12 14 16 18 20 22 24 2 4

现代(时) 5-7 7-9 9-11 11-13 13-15 15-17 17-19 19-21 21-23 23-1 1-3 3-5

我国古代还有把夜晚分为五个时段的方法,叫五夜或五更,情况如下。

我国古代纪时,还有更细的分法。最初分一昼夜为100刻。这办法一直沿用到东汉,许慎《说文解字》:“漏以铜壶盛水,刻节,昼夜百刻。”后来由于昼夜100刻与分为十二时辰不能相配,使用不便,曾改分为120刻,96刻,108刻。但大多使用百刻制,到清代才改为96刻制,和十二时辰配合使用。

教材课件 篇4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练习用“起因、经过、结果”简练、精准、有条理的表达文章主要内容。

2、阅读文章,引导学生体会人物描写方法在文章表达上的作用。通过母亲时的外貌、动作、语言和神态等描写等语句的品味,体会慈母情之深。

3、拓展阅读《母亲的“存折”》,体会人物描写方法在文章表达上的作用,并感受母爱表现在日常生活小事中,学会用心观察、善于发现、细细体味,感受母爱。

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体会人物描写方法在文章表达上的作用。通过母亲时的外貌、动作、语言和神态等描写等语句的品味,体会慈母情之深。

教学准备:

课件、拓展阅读材料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检查预习

1、引导语:

同学们,我们都是在父母之爱中成长起来的,无论是严厉的、还是慈祥的、无论是深沉的、还是宽广的,每一种爱都令我们感动。《地震中的父与子》让我们看到了重大事件面前父爱的伟大,那么《慈母情深》中的母爱又是怎样的呢?下面我们来学习作家梁晓声一起走进这篇文章。齐说课题

(板书课题:慈母情深)

2、整体感知:

课前大家预习了课文,你认为这是一篇令人怎样的文章。

这是一篇令人(  )的.文章。

3、浏览课文,概况主要内容:

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令人感动,体现了慈母情深?

出示课件:(用起因、经过、结果将这件事情串联起来)

下面我们就来关注我要钱买书,母亲给钱买书这件事,重点阅读。(板书:给钱)

二、阅读文本,体会情深

1、出示问题:

(1)自读文章开头至“我鼻子一酸,攥着钱跑了出去……”

思考:哪些语句体现了慈母情之深,请找出相关语句,在旁边标注出描写方法,写出自己的感受。之后与小组同学交流。

2、学生自读思考,小组交流

3、学生汇报,相机点拨(板书:塞)(板书:外貌、语言、动作)

三处外貌描写:“极其瘦弱的脊背弯曲着,头和缝纫机挨得很近”“一对眼神疲惫的眼睛”“龟裂的手指”体会母亲工作的辛苦劳累,感受慈母情深;练习朗读。

两处语言和动作描写:通过母亲与我说话的对比,体会母亲对我看书的支持,说话的干脆、毫不犹豫,尤其动词“塞”,更写出母亲给我钱时的毫不犹豫,感受慈母情深。指导朗读。

两处动作描写:通过“我的母亲”“立刻又”重点体会母亲工作的辛苦、劳累和忙碌,感受慈母情深。指导朗读。

4、体会“凑”字,感受情深

母亲不怕工作的辛苦与劳碌,不顾同事的反对与劝阻,毫不犹豫地给我钱,让我买书,我买了吗?母亲是怎么做的?

出示:

“你这孩子,谁叫你给我买水果罐头的!不是你说买书,妈才舍不得给你这么多钱呢!”

那天母亲数落了我一顿。数落完,又给我凑足了够买《青年近卫军》的钱。

哪个字最感动作者,更打动我们的心?说一说理由。

(板书:凑)

三、拓展阅读,感受母爱

1、引导语:

就是母亲这一“塞”一“凑”让我们感受到了母亲深沉的爱,也很令我们感动。

其实,天下的母亲都是深深地爱着自己的孩子的。下面的这位母亲也不例外。

2、拓展阅读,自主思考

请大家速读《母亲的“存折”》

思考:题目“存折”为什么加引号?画出描写母亲的相关语句,标注描写方法和自己的感受。

3、汇报交流,相机点拨

根据学生汇报,引导学生关注人物描写方法,抓住关键词语体会感受。

四、课堂总结,朗诵诗歌

1、课堂总结:

《地震中的父与子》选取的是重大事件,而这两篇文章,都选取的是生活中的小事,都运用人物外貌、语言、动作、神态等描写方法,表达母亲对孩子深深的爱,由此我们可以感受到,父母之爱不单是在重大事件中,更在日常生活小事中,只要你用心观察、善于发现、细细体味,便可感受到。

《慈母情深》课题从感情入手,《母亲的“存折”》从事物入手,我们在写此类文章时,可以学习这样的写法。

2、朗诵诗歌:

作家冰心就用心感受到了深深的母爱,因此,她身处异国他乡,更是沉浸在母爱的怀念中,常用诗歌的形式歌颂母爱,对母亲讲述自己的心里话。《纸船——寄母亲》就是其中一段,请大家看书后阅读链接。

默读。配乐齐读。

学习了课文,聆听了作家冰心的《纸船——寄母亲》你们是不是也想到了自己的父母在日常生活中对你们的爱呢?是不是也有很多心里话想对父母说呢?

五、完成作业,诉说表达:

结合日常生活中的小事,用心感受父母的爱,写出你最想对父母说的心里话,表达出自己的真情实感(表达形式不限),写后读给父母听。

教材课件 篇5

作者:杜琼香

**:《读天下》2018年第21期

摘要:在新课改下,活动式教学重要性越发凸显,其所倡导的学习方式、**形式等,其目的都在于掌握地理知识学习的核心方法,提升中学生地理学习能力。同时,借助这一方式,还能够使中学地理教材功能性加以完善,对教材中的不足之处予以弥补。

所以,在中学地理教学中,务必要对教材活动设计与教学方式加以重视,将其优势所在充分发挥出来,从而使中学地理特色教学目标能够得到实现。在分析中学地理教材活动设计优势的基础上,着重**了中学地理教材活动设计的教学策略。

关键词:地理教材;活动设计;教学;优势;策略

因地理教学会受诸多因素影响,如地区政策等,所以对中学地理教学而言,不能仅仅依靠教材中的内容进行地理教学,而是应以活动的形式来调动中学生在地理学习中的积极性,强化地理理论知识的可实施性,让中学生能够对地理学习充满兴趣,这样才能够使中学地理教学效率得到提升,中学生地理学习水平得到进步。由此可见,中学地理教材的活动设计对中学地理教学具有重要意义。

1、 活动设计在地理教材中的优势

地理教材活动设计的优势是十分明显的,如利于凸显教学风格、提升学生素质以及弥补教材不足等,都为主要优势所在。所以,对中学地理教学而言,应积极对地理教材活动设计加以运用,发挥其优势,从而使中学地理教学质量可以得到提高。地理教材活动设计的优势在于:

(一) 凸显教学风格

在传统地理教学中,教师通常会采用“填鸭式”教学模式,向学生大量灌输地理知识,以期提升学生地理学习成绩,然而这一种教学方式却极度缺乏自身风格,致使地理教学以千篇一律的模式开展,不但难以激发中学生对地理学习的兴趣,还会抑制教学进度的加快。所以,针对此情况,对地理教材的活动设计的运用,不仅能够使教学风格得到凸显,还能够使中学地理课堂焕发出新的生机,使中学生学习地理知识的热情都能够被燃起,如此才能称之为一种有效的教学方式。

教材课件 篇6

知识与技能:认识8个生字,会写12个字;理解、积累并学会运用部分词语;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过程与方法:学会抓住重点词句了解白鹅的特点,能体会到作者运用对比、拟人、明贬实褒等方法表达对白鹅的喜爱之情。

情感态度价值观:积极参与学习活动,在感悟丰子恺用词的准确、描写的风趣及写话训练中获得愉悦的情感体验。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了解课文是怎样写出白鹅高傲的特点的,感受丰子恺对白鹅的喜爱之情。

【教学难点】感受反语的写法,从那些看似贬义的词语中体会作者对鹅的喜爱之情。

1、由鹅身上的傲气引导学生回忆复现鹅的姿态和叫声的描写:

丰老先生是从哪几方面写白鹅高傲的特点?用波浪线划出过渡句,从这句话里你知道了什么?

你最喜欢哪一部分,觉得哪句最有趣,就读一读。(出示课件,让学生自主选择学习方法。)

1. 自由读,感受步态的高傲:鹅走来了。自由读第4自然段:有没有感受到高傲的步态。

指名分别读──评“鸭小姐”“鹅先生”的朗读。

(2)、视频突破“净角”难点:

有不明白的吗?(净角) 谁知道?(课件出示) 指名说感受。

师:丰老用“京剧里的净角出场”来比喻鹅的步调,不仅形象地写出了鹅步调的从容,更显出了

鹅的步伐中透出的不可一世的傲慢。

(3)、朗读体会对比写法: 谁能通过朗读表现鹅步态的从容、大模大样,那股傲气?

2、默读感受:“鹅的吃饭,常常使我们发笑。”这回请你默读第5、6、7自然段,为什么使我们

发笑?你感受到他的高傲了吗?(可以划出有趣的词句,把感受写在旁边。)

① 譬如吃了一口饭,倘若水盆放在远处,它一定从容不迫地大踏步走上前去,饮一口水,再大踏步走去吃泥,吃草。吃过泥和草再回来吃饭。

师:真是一丝不苟、循规蹈矩、不会变通啊!令人发笑。

师:吃东西也是慢悠悠的,不怕耽误时间,并且很会摆架子。

② 这样从容不迫地吃饭,必须有一个人在旁侍候,像饭馆里的堂倌一样。

因此鹅吃饭时,非有一个人侍候不可,真是架子十足!

师:为什么“非有人侍候不可”? (因为它太三眼一板,一丝不苟,高傲吧!)

③ 因为附近的狗,都知道我们这位鹅老爷的脾气,每逢它吃饭的时候,狗就躲在篱边窥伺。

鹅便昂首大叫,似乎责备人们供养不周。

师:喜欢“鹅老爷”这个词吗?(太形象了,它的确像个“老爷”,吃饭必须有人侍候,摆老爷架子,因为它总踏着方步去喝水、吃泥、吃草,狗来偷吃,饭被狗吃净了,它昂首大叫,耍老爷脾气。)

师:说得多好!这鹅真是有股傲气,架子十足!怪不得丰老赞叹“好一个高傲的动物!”

1、再次出示咏鹅课件,感受白鹅的可爱。

2、感悟写法:感受拟人手法及作者抓住特点写的方法,体味喜爱之情:

小结:作者用这种方法写,既突出了鹅的特点,又表达了自己的喜爱之情。同学们都很善于发现。表达自己的喜爱之情,有许多好的方法,大可不必口口声声地说我喜欢它。

3、请同学们回味课文后,出示“快乐写话卡”: 我是一只――的白鹅。 试着用我们发现的写法,把它的特点写出来,把你对它的喜爱之情表达出来。

教材课件 篇7

《<琵琶行>并序》教学设计(新人教版高二教材)(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

1. 欣赏作者用语言文字来表现音乐形象的艺术技巧。

2. 体会“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内涵。

3. 初步学习这种以文字表现音乐的写作手法。

感受作者通过文字表现音乐形象的技巧手法。

理解作者对音乐的描写以及是如何将乐曲的情调和演奏者、听者的感情融为一体的。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基本理念(二)指出:“语文具有重要的审美教育功能,高中语文课程应关注学生情感的发展,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培养自觉的审美意识和高尚的审美情趣,培养审美感知和审美创造的能力。”本课所在单元教学要求是“”

这篇课文的教学对象是高二学生。他们已有初步的文言知识积累,所以字句的疏通上应该没有问题,可以在课前完成。而如何让学生在短时间内感受一篇融音乐、文学于一炉的抒情叙事诗是我重点思考的问题。我想只有让学生反复诵读和相互交流才能弥补学生在鉴赏方面的缺乏和不足。

放一段《高山流水》的古曲,让学生在明快的节奏中感知音乐中的“高山”“流水”,先进入音乐欣赏的氛围。然后在音乐的背景中教师开始讲述“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故事。春秋时期楚国有一个叫伯牙的人擅长弹琴、作曲,他在汉阳江口弹琴时碰到子期在岸边细细倾听,并赞叹不绝。伯牙十分惊叹,这样一位樵夫打扮的人,怎么会欣赏我的琴声呢?他请子期上船,并问他:你喜欢听我弹琴,我现在弹一曲,请你说出曲子内容。说罢,伯牙弹了起来。子期听后说:妙极了!你弹出来的琴声像巍峨的高山一样,像流动的江水一样。伯牙惊叹不已。从此,他们成了知心朋友,后人因此用“高山流水”来称呼知音。被贬浔阳的白居易在落魄失意之时也偶遇了一位知己,他被一位流落此地的琵琶女精湛技艺所折服,共同的遭遇使得两人在琴声中相互理解,产生了“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感叹。著名的《琵琶行》由此写成。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篇课文。

有关美感与文学的文章在高一时我们学到过几篇,但用文字来细致具体的描写音乐的文章学生很少接触,学习这种技巧是重点。据此,我们本课的鉴赏目标有以下三个:(投影显示)

1. 欣赏作者用语言文字来表现音乐形象的艺术技巧。

2. 体会“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内涵。

3. 初步学习这种以文字表现音乐的写作手法。

(明确课堂目标,学习主体有充分准备,为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供了可能。)

在《春江花月夜》的琵琶声中反复朗读课文,要求学生思考、讨论、回答问题:文章主要写了几个方面的内容。

学生通过整理可以概括出:文章主要写了琵琶女的琴声和诗人的感受两部分内容。文章通过琴声和感受两个方面来描述诗人和琵琶女的这场偶遇,抒发“同是天涯沦落人”的感慨。

(在诵读过程中,学生眼、口、耳、心同时开动,在诵读中去感悟,并初步把握文章的字词句、结构内容以及语气语感,为进一步品味作品的语言,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为理解作品的主题奠定良好的基础。)

我们从两条思路去分析这篇文章。

学生通过讨论可以找到:第一次演奏在文章第一节,第二次演奏在文章第二、三节,第三次演奏在文章最后一节。在这部分内容的学习中,学生要掌握的是作者对声音的描写技巧。

a.这一段音乐描写属于什么描写?

b.从这里的景物描写中可以看出琵琶女演奏的是怎样的音乐?

学生通过讨论找到答案:

这是种音乐的侧面烘托描写,也是用文字去表现音乐的一种手法,通过环境描写烘托了悲凉萧瑟的琵琶声。

第二次演奏,这是文章的重点部分。这一部分出现了很多名句,可以让学生先挑出来读读。然后设置以下几个问题:(投影显示)

a.作者在描写声音时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运用的词有什么特点,举例说明。

b.这一段根据演奏的起承转合可以分为几层,哪一层是高潮部分?

c.这一部分用“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结尾,有什么作用?

d.这一部分琵琶女音乐的基调是怎样的?

学生以小组讨论的形式回答这几个问题,教师要注意相机点拨。

这一部分主要在于品味作者描写音乐的妙处,通过回答上面的问题,学生可以概括出作者描写音乐的方法:

A、诗人善用比喻,写虚渺飘忽、过耳即逝的无形之乐。

B、善用拟声词和双声叠韵词。

C、侧面烘托的手法。

D、在对乐曲的描写中融入了深厚的情感。

第三次演奏,在文章最后一节,让学生反复诵读,自己品味。

对应琵琶女的三次演奏,作者相应有三次感受。学生在文中不难找到。

a.你能从字里行间感受到作者初听声音时的心情吗?

b.你从哪里捕捉到了作者的心情?

c.这样的环境描写烘托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这三个问题由浅入深推进,表明了作者孤寂伤感的心情,渲染了琵琶女的悲凉音乐。)

第二次感悟在文章的第四节,是文章的难点部分。为了更好理解文章主题,要联系琵琶女的身世来感知文章。可以给学生设置以下的问题:(投影显示)

a,哪些句子能够体现出作者的心情?

b,诗人听了琵琶声,知道了琵琶女的遭遇,心底发出的最大的感慨是什么?

c,为什么诗人说他和琵琶女“同是天涯沦落人”?

这一部分阐明了文章的主题。诗人和琵琶女在身世、才华和遭遇上都有相似之处。两个形象心灵沟通,怨恨交织,唱出了“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主题。

第三次感悟在文章的最后一节,要学生回答:

如何理解“江州司马青衫湿”?

学生讨论,教师点拨、明确:

这句话更衬托出乐曲的悲凄,用它作结,补足“同是天涯沦落人”的内涵,这是诗人同情琵琶女沦落之泪,也是伤感自己遭贬之泪。从而鲜明突出了全诗的主题。

(此环节,通过问题的设置,学生讨论,教师点拨、引导,并通过简洁的板书,拓宽学生思路,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突破教学重点、难点,真正实现《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提出的“促进学生探究能力的发展”、“在继续提高学生观察、感受、分析、判断能力的同时,重点关注学生思考问题的深度和广度,使学生增强探究意识和兴趣,学习探究的方法,使语文学习的过程成为积极主动探索未知领域的过程”目标。)

设计提问:诗人为什么不知道琵琶女遭遇之时便已经听出了音乐中的`情感?

学生分组讨论,交换意见。最后教师总结:

A、白居易的身份:被贬的官员,有政治抱负不得施展。这一点与琵琶女的“不得志”有相似之处。

B、秋天,“醉不成欢惨将别”,心情落寞。

小结:正是在这样相同的境遇中,诗人发出了“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感慨,可以说,白居易是琵琶女的“知音”,所以他才写下了这篇优美感人的《琵琶行》以赠之。

继续培养学生阅读鉴赏这类文章的能力,在课堂上分发《老残游记明湖居听书》中关于王小玉说书的片段材料,学生还可去找描写音乐的文章和诗歌,如《听颖师弹琴》、《李凭箜篌引》等,让学生课外进行比较阅读。

让学生初步学习运用语言艺术来描述听觉的手法,课后就自己喜欢的一段音乐用形象的语言写出自己的感受,文体、字数不限。

(在作业的安排上,学生动手、动脑,实现将课内所学的知识向课外迁移,培养学生自己获取知识的能力,实践《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 “创造性地开展各类活动,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多方面地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的教育思想。)

《琵琶行》是高中语文第三册第二单元的一篇自读课文。它最大的艺术特点是用极富音乐性的语言摹写音乐形象。现在的语文教学越来越注重语文与其他学科的融合。其实在一千多年前诗人白居易已经具有了这种用文字去解读其他艺术的意识和高超技巧。《琵琶行》就是一篇音乐与文字、与作者的感情水乳交融的好文章。

根据《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高中语文课程应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语文应用能力和一定的语文审美能力、探究能力,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为终身学习和有个性的发展奠定基础”的要求,结合本文特点,确定教学目标如下:

1. 欣赏作者以语言文字来表现音乐形象的艺术技巧。

2. 体会“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内涵。

3. 初步学习这种以文字表现音乐的写作手法。

有关美感与文学的文章在高一时学到过几篇。但用文字来细致具体的描写音乐的文章学生很少接触。学习这种技巧是重点。

音乐是付诸于感官的,学生还能感知。但听者、演奏者的心理是很难摹写的。如何通过音乐来感知听者、演奏者内心感情,并将两者融为一体是文章的难点。

这篇课文的教学对象是高二学生。他们已有初步的文言知识积累,所以字句的疏通上应该没有问题,而如何让学生在短时间内感受一篇融音乐、文学于一炉的抒情叙事诗是我重点思考的问题。我想只有让学生反复诵读和相互交流才能弥补学生在鉴赏方面的缺乏和不足。

针对学生的这些情况,再加上这是一篇课内自读文,应该以学生为主体,老师讲的过多也不利于学生对知识的吸收。所以我觉得采用诵读法和学生讨论法相结合的教学方法比较适合。

学生毕竟没有很高的文学和音乐素养,在教学过程中只是枯燥的传授知识效果未必好,应辅以多媒体课件的使用,尤其是让学生听《高山流水》、《春江花月夜》等古乐,有利于学生对文章中的音乐有个感性的认识。

正如《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在“教学建议”中指出的:“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材编者、文本(作者)之间的多重对话,是思维碰撞和心灵交流的动态过程。阅读中的对话和交流,应指向每一个学生的个体阅读。教师既是与学生平等的对话者之一,又是课堂阅读活动的组织者、学生阅读的促进者。教师要为学生的阅读实践创设优化的环境,提供良好的条件,充分关注学生阅读态度的主动性、阅读需求的多样性、阅读心理的独特性,而不要以自己的分析讲解来代替学生的独立阅读。应鼓励学生敢于批判质疑,在讨论中发表不同意见;要尊重学生个人的见解。” 真正把学的权利交给学生,讲台不再是讲坛,而成为学生展示的舞台,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听说读写各项能力得到比较全面的训练和提高,是我在本课教学设计中的追求。

教材课件 篇8

教学目标:

1.学会d t n l 四个声母,读准音,认清形。

2.准确拼读d t n l 与单韵母组成的音节,继续学习带调音节的拼读。

3.完成语文书中的练习。

教学板块与流程:

今天,老师要给你们讲“孙悟空斗哪吒”的故事。话说孙悟空不愿做天上的弼马温,就溜回了花果山。玉皇大帝看到孙悟空不听话,便派哪吒三太子来收服他(说到此处,点击课件,出示n)。可谁知,悟空使出绝技,打败了哪吒。哪吒心里直嘀咕:悟空的本领特别大,俺打不过他,咱撤!(点击课件,出示d与t)。悟空这时啊,乐得笑哈哈。(点击课件,出示l)

过渡:孙悟空很厉害,我们小朋友也厉害。这节课,我们就要来学会这四个声母。

先来学前两个(点击课件,出示d t 表音表形图)请跟我读:d d ,t  t  。能读得又轻又短吗?来,把手心对着自己的嘴,再读读这两个声母,你有什么发现?(插入动画:请自己试一试)是不是发现,读d时气流较弱,读t 时气流较强?你们也和孙悟空一样脑子特别灵。让我们一起对着手心,请跟我读:d d d ,t t t 。

你打算如何记住这两个声母呢?请小朋友自己观察一下图形,用记声母b p m f的方法来想一想。(插入动画:请自己想一想)想好了吗?看,闹钟与笔插在一起的形状很像d,闹钟发出的嘀嗒嘀嗒声也是d,这样我们就一下子记住了d的形状和读音。还可以用顺口溜来记呢:闹钟笔插d d d。还有谁会用不同的方法编个顺口溜来记住这个声母吗?请小朋友自己试一试。(插入动画:请自己试一试)

用刚才的方法,我们来记t这个声母。看谁的方法灵,记得又快又牢。大家来看图,图上画的是一位模特女郎,这个模特女郎正穿着很别致的衣服在表演呢!看起来就像t这个声母。老师同样要送你们一句顺口溜:模特表演t t t。请跟着读一遍:模特表演t t t。

现在,我要和你们来玩个变脸魔术。(出示b d p q的剪贴纸)请听好,b 向后转是什么?(声母d),t竖蜻蜓是什么?(声母f)u带眼镜儿呢?(ü)请把答案告诉你们的老师,让她看看你们是不是跟孙悟空一样,有一双火眼金睛。(插入动画:请自己试一试)

小朋友准备好卡片,我们再来玩一个听音拿卡片的游戏。老师报到哪一个声母,就请你拿出这张声母卡片来,大声读一读。看谁拿得又快又对。准备好了吗?游戏开始了。(插入动画:请开始做游戏)

还有两个声母朋友n 和l,怎么样读准它们呢?(出示n与l的表音表形卡片)请听我读:n n n,l l l。老师有没有读得又轻又短呢?请你自己试着读一读。(插入动画:请自己读一读)要想记住这两个声母,一点也不难。你们可以学着用编顺口溜的方法来记住它们。老师用动画给大家一点提示,看谁能从中受到启发。(点击课件,让学生观察)

你们和孙悟空一样,脑子灵,眼睛亮,真厉害!学儿歌也一定很棒!请听我读:(老师诵读,留白,让学生跟读)悟空本领特别大,天兵天将全不怕。打败哪吒三太子,乐得悟空笑哈哈。哈哈,你们也成了小悟空了。我们一起再读一遍,好吗?(师生击掌齐读)

小悟空们,还记得上节课学过的拼音节的方法吗?那就是:前音轻短后音重,两音相连猛一碰。现在,我们用拼音翻台卡片开火车来拼一拼,看谁已经把这个本领学到手了?火车火车往哪开?请从第一排往后开。(插入动画:开火车,拼一拼)

上节课啊,我们还学习了带调音节的拼读。知道要先拼音,再定调。其实,如果读韵母的时候就把调放进去,也是一种很好玩的方法呢。请大家看图,(课件出示17页第一幅图)听老师读:d-í-dí,笛子的笛。请跟我读:d-í-dí,笛子的笛。生活中还有哪些字也发dí音呢?请大家想一想。(插入动画:请自己想一想)呵,音节用处可真不小。我们来读读其他几个调的音节。(手指图下的四声音节)请跟我读,d-ī-dī,什么dī?滴水的滴;d-í-dí,什么dí?敌人的敌;d-ǐ-dǐ,什么dǐ?底下的底;d-ì-dì,什么dì?土地的地。瞧,把韵母带调读出来,很好玩吧?请跟着我读一遍di的四声。

十七页上还有三幅图,你会用带调读韵母的方法读会图上图下的拼音吗?请你们的老师带着你们一起读读吧!如果能再给这些带调音节找出可以注音的汉字,那你们就更了不起了。(插入动画:请一起读一读)

(课件出示音节词:ná tí dú )看,这里有三个表示动作的音节词。小朋友们自己拼一拼,一会儿老师做出这个动作,就请你指出这个音节,再拼给大家听。

先听一听,跟老师拼得一样吗?(师边做动作边示范拼读)准备好了吧?游戏开始了。(插入动画:请开始做游戏)

动作难不倒你们,考考你们会不会说声音。小闹钟怎么响?(嘀嗒,嘀嗒)对,就是这个音节词(课件出示18页下面的一幅图),请跟我读dī da、dī da,没有声调的音节da要读得轻一些。再来,小汽车怎么叫?(dī dī dī  )拖拉机,怎么响?(tū tū tū)小小猪,怎么赶?(lē lē lē)。现在,就请同学们把书本翻到18页,读读音节,连连线。(插入动画:读读音节,连连线)

过渡:(课件出示连线答案)请小朋友对一对,跟老师连得一样吗?(老师边说边点击课件连出)

又到了写字的时间了。我们今天再来看一看哪个小朋友的眼睛灵,自己会看清d t n l这四个声母在四线三格中的位置。(课件出示,停留三秒,让学生观察。)

要看清楚了,d与我们上节课学的b笔顺不一样。要先写左下半圆,再写一竖。记住了,要先从最左边的笔画写起。t,要先写竖弯,再写横。最后,再整体地看一遍。

看清楚了吗?就要写字了。写字前还可以做做写字操呢,今天老师就想请小朋友看看写字操是怎么做的。(课件播放写字节操)

好,请拿起笔,静下心来,注意一拳、一尺、一寸。我们开始写字啦!(放《春江花月夜》的片头曲)

1.d t n l 的发音方法及音节的拼读方法是重点。

2.带调拼读音节是难点。

使用注意:

1.带调拼读可以让学生使用韵母带调读的方式拼。

2.当“请跟我读”教学环节出现时,使用教师可以暂停录像,用个别抽读、开火车读、集体读等多种形式来检查学生的学习情况。

3.儿歌编读范例:马蹄声声d d d ,反6反6d d d,左下半圆d d d ,伞柄朝下t t t ,小伞把儿t t t,一个门洞n n n ,一根小棍l l l ,一扇门儿n n n。

4.开火车,拼一拼处,请现场老师准备好拼音翻台卡片,按照语文书17页上的四组音节,让学生开火车拼一拼。

5.现场教师指导学生学习17页的其他三幅图时,可让学生联系生活寻找一下相关的音节字。

6.玩听音拿卡片的游戏时,要求学生准备好学具袋里的学具。于课前剪好带来,以便课堂使用。

7.课前根据14页四组音节准备好拼音翻台卡片。

[dtnl 教案教学设计(苏教版一年级上册)]

yJS21.com更多精选幼师资料阅读

2023教材课件(必备10篇)


在教学中,教案课件是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编写教案课件的质量直接关系到教学效果的好坏。对于老师而言,要从哪些方面入手来编写一份高质量的教案课件呢?下面本篇文章将为大家提供“教材课件”,供参考借鉴,希望对有需要的读者有所帮助!

教材课件【篇1】

为认真贯彻落实上级文件精神,完善我校教材选用、使用及管理,对全校使用的教材内容开展一次专项排查,为保证此项排查工作有序进行,按上级精神要求,特制定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

按照“一坚持五体现”的总原则和“谁主管,谁负责”的工作原则,根据国家、省市有关法律法规和相关政策,在我校全面开展全学科、全学段、全语种教材内容意识形态排查,进一步规范我校教材工作规范化管理,确保我校教材领域的意识形态安全。

二、成立教材排查工作专班

组长:

副组长:

组员:

负责人:

经办人:

三、排查重点

全校内所有年级的课程教材、校本教材及教辅,学校图书室所有图书,师生自带的课外读物。

四、排查方式

采取地毯式排查方式。由教材排查专班人员统一对图书室、班级教室进行逐室逐人排查。

五、具体安排

1、根据教育局精神,制定学校排查工作方案。

2、学校对各室进行排查。

3、迎接上级检查。

六、工作要求

1、按照学校制定的方案,保质保量按期完成排查任务。排查时要做到细致,不流于形式。

2、根据排查的结果,对在排查中发现的问题及时进行整改,并形成报告上交镇学区。

3、排查工作严格遵守相关保密规定,严格遵守疫情防控相关要求。

教材课件【篇2】

教学目标:

1、认识8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正确读写“高傲、郑重、局促不安、京剧、毫不相让、一日三餐、滋味、从容不迫、侍候、脾气、扬长而去、空空如也、责备、供养不周、邻近、不胜其烦、架子十足”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摘录、积累好词佳句。

3、了解白鹅的特点,体会作者对白鹅的喜爱之情。

4、学习作者抓住特点写的方法,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和幽默风趣。

教学重点:

学习字词,感情朗读课文。了解白鹅的特点,体会作者对白鹅的喜爱之情。

教学难点:

作者用对比、反语等表达作者喜爱之情。

初步了解白鹅的特点。

学习叫声和步态体会白鹅的高傲。

1、出示课件白鹅,背诵路宾王的古诗《咏鹅》。

2、今天我们来看看著名漫画家和作家丰子恺先生笔下的白鹅又是怎么样的呢。

1、独立大声朗读课文,遇到生字、难句多读几遍,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说说白鹅给你的感觉。(高傲)理解“高傲”

出示句子:鹅的高傲,更表现在它的叫声、步态和吃相中。

1、自读第3自然段,找找鹅的叫声怎么让你感到它高傲了。

“凡有生客进来……不亚于狗的狂吠。”――如果鹅会说话,你们猜猜它会厉声呵斥什么呢?

生客进来,它厉声叫嚣。

篱笆外有人走路,它引吭大叫。

从你们丰富的想象中,我不仅感受到了鹅的高傲,也看到了它的尽职,难怪主人喜欢它呢。谁来读读,让我们从它的叫声中进一步感受鹅的高傲。

那么它的步态又怎么高傲了呢,模仿刚才的方法,找出相关句子,说说自己的理解。

1、“鸭的步调急促,有局促不安之相;鹅的步调从容,大模大样的,颇像京剧里的净角出场。”

1)把鹅的步态和鸭的相比,的确更显的的高贵傲气。

你为什么把“步调从容、大模大样”读得慢呢?

大家试着读一读,读出大白鹅从容的步调。

2、“它常傲然地站着,看见人走来也毫不相让;有时非但不让,竟伸过颈子来咬你一口。”

别的小动物见人来,走逃走了,鹅非但不让,竟咬你,真够大胆,足够傲气。

看了白鹅,让你感受到它的高傲,下面的这些事物,又让你感受到什么了呢?你从哪里看出来的。(出示小白兔、小丑、鲜花等画面)

教学目标:

学习白鹅吃相,体会它的高傲。

体会作者运用反语的方法表达喜爱之情。

从叫声、步态中体会高傲。

对于鹅的叫声、步态也许大家熟悉,但吃饭方面未必有丰子恺爷爷观察那么仔细了。

1、自由读第5自然段,说说它是怎样吃饭的。

指名回答,理解“三眼一板、一丝不苟”

填空:鹅吃饭时,一日三餐必定有、、三样东西下饭。先吃再吃最后,总是这样。

鹅吃相多么可笑,可笑在它。

“这样从容不迫的吃饭,必须有一个人在旁侍候,像饭馆里的堂倌一样。”

理解“堂倌”作者这样有意降低自己的地位,显出鹅的尊贵。

教材课件【篇3】

知识与技能:认识8个生字,会写12个字;理解、积累并学会运用部分词语;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过程与方法:学会抓住重点词句了解白鹅的特点,能体会到作者运用对比、拟人、明贬实褒等方法表达对白鹅的喜爱之情。

情感态度价值观:积极参与学习活动,在感悟丰子恺用词的准确、描写的风趣及写话训练中获得愉悦的情感体验。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了解课文是怎样写出白鹅高傲的特点的,感受丰子恺对白鹅的喜爱之情。

【教学难点】感受反语的写法,从那些看似贬义的词语中体会作者对鹅的喜爱之情。

1、由鹅身上的傲气引导学生回忆复现鹅的姿态和叫声的描写:

丰老先生是从哪几方面写白鹅高傲的特点?用波浪线划出过渡句,从这句话里你知道了什么?

你最喜欢哪一部分,觉得哪句最有趣,就读一读。(出示课件,让学生自主选择学习方法。)

1. 自由读,感受步态的高傲:鹅走来了。自由读第4自然段:有没有感受到高傲的步态。

指名分别读──评“鸭小姐”“鹅先生”的朗读。

(2)、视频突破“净角”难点:

有不明白的吗?(净角) 谁知道?(课件出示) 指名说感受。

师:丰老用“京剧里的净角出场”来比喻鹅的步调,不仅形象地写出了鹅步调的从容,更显出了

鹅的步伐中透出的不可一世的傲慢。

(3)、朗读体会对比写法: 谁能通过朗读表现鹅步态的从容、大模大样,那股傲气?

2、默读感受:“鹅的吃饭,常常使我们发笑。”这回请你默读第5、6、7自然段,为什么使我们

发笑?你感受到他的高傲了吗?(可以划出有趣的词句,把感受写在旁边。)

① 譬如吃了一口饭,倘若水盆放在远处,它一定从容不迫地大踏步走上前去,饮一口水,再大踏步走去吃泥,吃草。吃过泥和草再回来吃饭。

师:真是一丝不苟、循规蹈矩、不会变通啊!令人发笑。

师:吃东西也是慢悠悠的,不怕耽误时间,并且很会摆架子。

② 这样从容不迫地吃饭,必须有一个人在旁侍候,像饭馆里的堂倌一样。

因此鹅吃饭时,非有一个人侍候不可,真是架子十足!

师:为什么“非有人侍候不可”? (因为它太三眼一板,一丝不苟,高傲吧!)

③ 因为附近的狗,都知道我们这位鹅老爷的脾气,每逢它吃饭的时候,狗就躲在篱边窥伺。

鹅便昂首大叫,似乎责备人们供养不周。

师:喜欢“鹅老爷”这个词吗?(太形象了,它的确像个“老爷”,吃饭必须有人侍候,摆老爷架子,因为它总踏着方步去喝水、吃泥、吃草,狗来偷吃,饭被狗吃净了,它昂首大叫,耍老爷脾气。)

师:说得多好!这鹅真是有股傲气,架子十足!怪不得丰老赞叹“好一个高傲的动物!”

1、再次出示咏鹅课件,感受白鹅的可爱。

2、感悟写法:感受拟人手法及作者抓住特点写的方法,体味喜爱之情:

小结:作者用这种方法写,既突出了鹅的特点,又表达了自己的喜爱之情。同学们都很善于发现。表达自己的喜爱之情,有许多好的方法,大可不必口口声声地说我喜欢它。

3、请同学们回味课文后,出示“快乐写话卡”: 我是一只――的白鹅。 试着用我们发现的写法,把它的特点写出来,把你对它的喜爱之情表达出来。

教材课件【篇4】

《<琵琶行>并序》教学设计(新人教版高二教材)(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

1. 欣赏作者用语言文字来表现音乐形象的艺术技巧。

2. 体会“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内涵。

3. 初步学习这种以文字表现音乐的写作手法。

感受作者通过文字表现音乐形象的技巧手法。

理解作者对音乐的描写以及是如何将乐曲的情调和演奏者、听者的感情融为一体的。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基本理念(二)指出:“语文具有重要的审美教育功能,高中语文课程应关注学生情感的发展,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培养自觉的审美意识和高尚的审美情趣,培养审美感知和审美创造的能力。”本课所在单元教学要求是“”

这篇课文的教学对象是高二学生。他们已有初步的文言知识积累,所以字句的疏通上应该没有问题,可以在课前完成。而如何让学生在短时间内感受一篇融音乐、文学于一炉的抒情叙事诗是我重点思考的问题。我想只有让学生反复诵读和相互交流才能弥补学生在鉴赏方面的缺乏和不足。

放一段《高山流水》的古曲,让学生在明快的节奏中感知音乐中的“高山”“流水”,先进入音乐欣赏的氛围。然后在音乐的背景中教师开始讲述“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故事。春秋时期楚国有一个叫伯牙的人擅长弹琴、作曲,他在汉阳江口弹琴时碰到子期在岸边细细倾听,并赞叹不绝。伯牙十分惊叹,这样一位樵夫打扮的人,怎么会欣赏我的琴声呢?他请子期上船,并问他:你喜欢听我弹琴,我现在弹一曲,请你说出曲子内容。说罢,伯牙弹了起来。子期听后说:妙极了!你弹出来的琴声像巍峨的高山一样,像流动的江水一样。伯牙惊叹不已。从此,他们成了知心朋友,后人因此用“高山流水”来称呼知音。被贬浔阳的白居易在落魄失意之时也偶遇了一位知己,他被一位流落此地的琵琶女精湛技艺所折服,共同的遭遇使得两人在琴声中相互理解,产生了“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感叹。著名的《琵琶行》由此写成。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篇课文。

有关美感与文学的文章在高一时我们学到过几篇,但用文字来细致具体的描写音乐的文章学生很少接触,学习这种技巧是重点。据此,我们本课的鉴赏目标有以下三个:(投影显示)

1. 欣赏作者用语言文字来表现音乐形象的艺术技巧。

2. 体会“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内涵。

3. 初步学习这种以文字表现音乐的写作手法。

(明确课堂目标,学习主体有充分准备,为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供了可能。)

在《春江花月夜》的琵琶声中反复朗读课文,要求学生思考、讨论、回答问题:文章主要写了几个方面的内容。

学生通过整理可以概括出:文章主要写了琵琶女的琴声和诗人的感受两部分内容。文章通过琴声和感受两个方面来描述诗人和琵琶女的这场偶遇,抒发“同是天涯沦落人”的感慨。

(在诵读过程中,学生眼、口、耳、心同时开动,在诵读中去感悟,并初步把握文章的字词句、结构内容以及语气语感,为进一步品味作品的语言,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为理解作品的主题奠定良好的基础。)

我们从两条思路去分析这篇文章。

学生通过讨论可以找到:第一次演奏在文章第一节,第二次演奏在文章第二、三节,第三次演奏在文章最后一节。在这部分内容的学习中,学生要掌握的是作者对声音的描写技巧。

a.这一段音乐描写属于什么描写?

b.从这里的景物描写中可以看出琵琶女演奏的是怎样的音乐?

学生通过讨论找到答案:

这是种音乐的侧面烘托描写,也是用文字去表现音乐的一种手法,通过环境描写烘托了悲凉萧瑟的琵琶声。

第二次演奏,这是文章的重点部分。这一部分出现了很多名句,可以让学生先挑出来读读。然后设置以下几个问题:(投影显示)

a.作者在描写声音时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运用的词有什么特点,举例说明。

b.这一段根据演奏的起承转合可以分为几层,哪一层是高潮部分?

c.这一部分用“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结尾,有什么作用?

d.这一部分琵琶女音乐的基调是怎样的?

学生以小组讨论的形式回答这几个问题,教师要注意相机点拨。

这一部分主要在于品味作者描写音乐的妙处,通过回答上面的问题,学生可以概括出作者描写音乐的方法:

A、诗人善用比喻,写虚渺飘忽、过耳即逝的无形之乐。

B、善用拟声词和双声叠韵词。

C、侧面烘托的手法。

D、在对乐曲的描写中融入了深厚的情感。

第三次演奏,在文章最后一节,让学生反复诵读,自己品味。

对应琵琶女的三次演奏,作者相应有三次感受。学生在文中不难找到。

a.你能从字里行间感受到作者初听声音时的心情吗?

b.你从哪里捕捉到了作者的心情?

c.这样的环境描写烘托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这三个问题由浅入深推进,表明了作者孤寂伤感的心情,渲染了琵琶女的悲凉音乐。)

第二次感悟在文章的第四节,是文章的难点部分。为了更好理解文章主题,要联系琵琶女的身世来感知文章。可以给学生设置以下的问题:(投影显示)

a,哪些句子能够体现出作者的心情?

b,诗人听了琵琶声,知道了琵琶女的遭遇,心底发出的最大的感慨是什么?

c,为什么诗人说他和琵琶女“同是天涯沦落人”?

这一部分阐明了文章的主题。诗人和琵琶女在身世、才华和遭遇上都有相似之处。两个形象心灵沟通,怨恨交织,唱出了“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主题。

第三次感悟在文章的最后一节,要学生回答:

如何理解“江州司马青衫湿”?

学生讨论,教师点拨、明确:

这句话更衬托出乐曲的悲凄,用它作结,补足“同是天涯沦落人”的内涵,这是诗人同情琵琶女沦落之泪,也是伤感自己遭贬之泪。从而鲜明突出了全诗的主题。

(此环节,通过问题的设置,学生讨论,教师点拨、引导,并通过简洁的板书,拓宽学生思路,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突破教学重点、难点,真正实现《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提出的“促进学生探究能力的发展”、“在继续提高学生观察、感受、分析、判断能力的同时,重点关注学生思考问题的深度和广度,使学生增强探究意识和兴趣,学习探究的方法,使语文学习的过程成为积极主动探索未知领域的过程”目标。)

设计提问:诗人为什么不知道琵琶女遭遇之时便已经听出了音乐中的`情感?

学生分组讨论,交换意见。最后教师总结:

A、白居易的身份:被贬的官员,有政治抱负不得施展。这一点与琵琶女的“不得志”有相似之处。

B、秋天,“醉不成欢惨将别”,心情落寞。

小结:正是在这样相同的境遇中,诗人发出了“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感慨,可以说,白居易是琵琶女的“知音”,所以他才写下了这篇优美感人的《琵琶行》以赠之。

继续培养学生阅读鉴赏这类文章的能力,在课堂上分发《老残游记明湖居听书》中关于王小玉说书的片段材料,学生还可去找描写音乐的文章和诗歌,如《听颖师弹琴》、《李凭箜篌引》等,让学生课外进行比较阅读。

让学生初步学习运用语言艺术来描述听觉的手法,课后就自己喜欢的一段音乐用形象的语言写出自己的感受,文体、字数不限。

(在作业的安排上,学生动手、动脑,实现将课内所学的知识向课外迁移,培养学生自己获取知识的能力,实践《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 “创造性地开展各类活动,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多方面地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的教育思想。)

《琵琶行》是高中语文第三册第二单元的一篇自读课文。它最大的艺术特点是用极富音乐性的语言摹写音乐形象。现在的语文教学越来越注重语文与其他学科的融合。其实在一千多年前诗人白居易已经具有了这种用文字去解读其他艺术的意识和高超技巧。《琵琶行》就是一篇音乐与文字、与作者的感情水乳交融的好文章。

根据《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高中语文课程应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语文应用能力和一定的语文审美能力、探究能力,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为终身学习和有个性的发展奠定基础”的要求,结合本文特点,确定教学目标如下:

1. 欣赏作者以语言文字来表现音乐形象的艺术技巧。

2. 体会“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内涵。

3. 初步学习这种以文字表现音乐的写作手法。

有关美感与文学的文章在高一时学到过几篇。但用文字来细致具体的描写音乐的文章学生很少接触。学习这种技巧是重点。

音乐是付诸于感官的,学生还能感知。但听者、演奏者的心理是很难摹写的。如何通过音乐来感知听者、演奏者内心感情,并将两者融为一体是文章的难点。

这篇课文的教学对象是高二学生。他们已有初步的文言知识积累,所以字句的疏通上应该没有问题,而如何让学生在短时间内感受一篇融音乐、文学于一炉的抒情叙事诗是我重点思考的问题。我想只有让学生反复诵读和相互交流才能弥补学生在鉴赏方面的缺乏和不足。

针对学生的这些情况,再加上这是一篇课内自读文,应该以学生为主体,老师讲的过多也不利于学生对知识的吸收。所以我觉得采用诵读法和学生讨论法相结合的教学方法比较适合。

学生毕竟没有很高的文学和音乐素养,在教学过程中只是枯燥的传授知识效果未必好,应辅以多媒体课件的使用,尤其是让学生听《高山流水》、《春江花月夜》等古乐,有利于学生对文章中的音乐有个感性的认识。

正如《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在“教学建议”中指出的:“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材编者、文本(作者)之间的多重对话,是思维碰撞和心灵交流的动态过程。阅读中的对话和交流,应指向每一个学生的个体阅读。教师既是与学生平等的对话者之一,又是课堂阅读活动的组织者、学生阅读的促进者。教师要为学生的阅读实践创设优化的环境,提供良好的条件,充分关注学生阅读态度的主动性、阅读需求的多样性、阅读心理的独特性,而不要以自己的分析讲解来代替学生的独立阅读。应鼓励学生敢于批判质疑,在讨论中发表不同意见;要尊重学生个人的见解。” 真正把学的权利交给学生,讲台不再是讲坛,而成为学生展示的舞台,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听说读写各项能力得到比较全面的训练和提高,是我在本课教学设计中的追求。

教材课件【篇5】

一、教学目标:

1.有感情的诵读诗歌并背诵诗歌第二段。

2.欣赏诗中运用描写音乐的语言。

3.品味诗歌意境,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重难点:

一、教学目标:

1.有感情的诵读诗歌并背诵诗歌第二段。

二、教学过程:

音乐是人类最富于灵性的创造,它通过七个音符对称与非对称的排列,奏出或悲愤激越或轻柔缠绵的乐曲,以表现丰富多彩的人生体验,抒发人们内心的情感,因此音乐与同为抒写人生体验的诗歌并被称为艺术的最高境界。

刚刚老师给大家听的这首曲子大家觉得怎么样?

那么你能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一下曲中的音乐技法或者自己的感受吗?可能这对大家来说并非易事,因为音乐不像高耸入云的山峰,也不像奔腾不息的河流,苍翠蓊郁的森林那样形象可感,它有声无形,飘渺难以捕捉。中国自古就有诗乐结合的传统,但是用诗歌来表现音乐的作品却是不多,堪称精品的更是少之又少,唐代大诗人白居易的《琵琶行》可谓是描写音乐的极品,他究竟是怎样写的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看一下:

导入新课。

播放琵琶曲《汉宫秋月》,要求学生用心倾听,感受曲中的感情。然后,利用知音传说,引入新课——

两千多年前,一个文人雅士,一个山野樵夫,是音乐将他们联系了起来,于是世上便流传着知音的佳话;一千多年前,一个文人骚客,一个天涯歌女,又是音乐让他们共同演绎了一首千古不衰的知音绝唱。在那个不朽的夜晚,浔阳江的悠悠江水,瑟瑟秋风,清冷的月光,飘飞的荻花,永远记住了这个美丽而忧伤的故事。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白居易遭贬谪之后,巧遇琵琶女,因同病相怜而信笔写来的经典乐府《琵琶行》。

2.猜读标题,明确重点:

学生通过标题来猜想本诗重点是写什么?表达什么?进而明确诗歌写了哪几个方面。

3.自读课文,养成读书方法:

学生自读课文,强调圈点勾画批注的读书方法,梳理疑难字词,理解诗歌大意,最后交流重点字词。

(1)诗前小序有些什么内容?对全诗有何作用?

(2)概括每段内容,并且找出序文和全诗的对应部分。

5.抽读课文,赏析音乐描写:

(1)抽学生朗读第二段,插入朗读指导和评价(学生互评与师评相结合)。

(2)选择自己最喜欢的描写音乐的句子进行赏析。

这一环节让学生畅所欲言的同时要注意及时引导学生探讨下面几个问题:

①琵琶女演奏之前,作者先描写她的调弦动作和神情,有什么作用?

明确:白居易是一位精通音乐的诗人,他非常熟悉真正的演奏家在即将演出时的心态,因而从写琵琶女的调弦入手,用“未成曲调先有情”以来可以说明琵琶女的技艺高超,二来来说明她此时已进入乐曲中的境界。

②理清琵琶女演奏乐曲的发展变化过程和高潮所在。

第一乐段兼用比喻(“如急雨”“如私语”)和摹声分写大弦和小弦,二者交错进行,而有“大珠小珠落玉盘”之声,表现了急切而愉悦的情调。

第二乐段以花底“莺语”的“间关”之声作比,再著一个“滑”字,使读者觉察到旋律变的轻快流畅;接着如同“冰泉冷涩弦凝绝”,乐曲逐渐缓慢下来,仿佛进入了半终止状态,这“无声”的音乐又使读者去寻味“幽愁暗恨”,并期待着变化的到来。

第三乐段一开始是“银瓶乍破水浆迸”,这是高潮到来的信号,它发展的很快,接着就出现了高潮时“铁骑突出刀枪鸣”的热烈而又紧张的场面;

第四乐段是乐曲的终止或尾声。“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写出了琵琶声终止时的特点。急速的收尾,让人一时还不能走出乐曲,仍然沉浸在乐曲的境界里。

③本段用“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作结有什么作用?

(3)归纳总结作者描写音乐的方法。

6.齐读第二段,力争背诵。

再次突出方法指导:大弦以下四句要快读,情调轻快;间关两句速度放慢,但要读得流畅;冰泉以下四句是为高潮蓄势,要稍微小声读;银瓶以下四句写乐曲高潮和终止,要读的紧张热烈,至“裂帛”戛然而止。

教材课件【篇6】

【教学目标】

能抓住重点句理解一段话的意思,并体会这段话是怎样写具体的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自然段

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海底景色奇异,物产丰富,体会作者的喜爱之情,产生探索大自然奥秘的兴趣

【教学内容及重点,难点分析】

一),教学内容分析

《海底世界》是义务教育课程北师大版三年级上册第十单元《奇妙的海底世界》中的一篇主题课文.这篇课文生动具体地介绍了海底世界的景色奇异和物产丰富,抒发了作者对海底世界的赞美之情

二),教学重点

课文的第二部分(特别是3,4自然段),了解海底世界奇异的景色和丰富的物产

三),教学难点

第4自然段,找出重点句,并体会这段话是怎样写具体的

【教学对象分析】

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来说,大部分学生对海洋中的鱼类都会有所了解,但由于年龄及知识面的关系,海底世界对于学生来说,基本是一个陌生的世界,特别是对海底动物发出的声音及海底的丰富矿产更是知之甚少.为此,要让学生切身感受到海底世界的神奇美丽,在教学时,可以借助多媒体课件的直观,形象性,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探究海底世界的景色奇异,物产丰富

【教学策略】

充分借助计算机辅助教学的优势来辅助教学,通过计算机的多功能作用,把奇妙的海底世界的光,色,声再现,使学生乐学,爱学,进而突破教学重点,难点

优化课堂结构,以学生提出问题,主动探究问题为主,使学生在探究问题中理解掌握海底世界真是景色奇异,物产丰富的世界

设计多种形式的读,并配以音乐,使学生在教师创设的优美的意境中美文美读,感受海底世界的美

【教学媒体设计】

海底录像

综合字理识字幻灯片

海底动物发出的各种声音录音

朗读配乐

教学过程

一,学生课前预习提纲

朗读课文,想一想你能用什么方法记住课文中的生字

思考:海底是一个怎样的世界

重点读一读第四自然段,完成下面思考题

完成下面表格

动物

活动方法

例:海参

伸缩爬行

查一查资料,看看海底动物还有哪些活动方法

二,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启发学生说一说大海给自己的印象

师:同学们见过大海吗能说说大海给你们的印象吗

学生说

师:好,就让我们戴上潜水镜,穿上潜水员的衣服一起到海底世界去旅游吧

师:到海底世界去旅游,你最想了解什么

学生说

学生观看海底景色录象并说一说观看后的体会

三,检查预习提纲一(课件:结合字理识字幻灯片

老师:课前老师布置同学们预习了课文,下面我们一起来检查生字(出示课件

学生看屏幕上的字,以不同的方式认读.(小组读,男生读,女生读,指名读,说说自己是怎么记住的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学会学习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学会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对文本阅读的归纳整理能力,弄清句与句的紧密关系以及学会分析句子逻辑,争取能运用到写作中去

设计意图:《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为解决问题去搜集信息和整理资料

设计意图:唤起学生已有的生活体验,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把学生带入学习的情境中去

多媒体运用意图:通过录像展示海底世界的奇异景色,使学生产生身临其境之感,既加深了对海底世界的了解,又激发了学生学习课文,积累语言的兴趣.学生置身于这样一个特定的环境中,对具体情景的体验,感悟更深,认知和情感发展更协调

设计意图:创设情境,唤起学生的学习情感

多媒体运用分析:多音字:参的记忆主要通过象形字来了解.峡谷用会意字了解.这些生字的教学直观,形象,加深了学生的第一印象

设计意图:通过观看幻灯片,学生口头造句,老师描述等多种方式,让学生自主的去感受,体验词语的魅力,培养学生逐步学会以语言文字为依托,分析语言现象,在字,词,句,篇的联系中揣摩语言文字的内涵,体会文章内在的思想感情

四,课文学习,实施问题教学

教师配乐范读课文后检查预习提纲二

研读课文(学生喜欢哪部分教师就相应先教学哪部分

一)学习景色奇异部分

学习第二自然段

自由朗读课文第二自然段,把你喜欢的句子划出来多读几遍,想一想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预设学生提出的问题

海底是不是完全黑暗

深水鱼为什么会发光

这些深水鱼还会发出哪些光亮呢

师生合作探究解决问题

学习第三自然段

①,同桌对读,想想同桌读的和你的理解一样吗

②,检查朗读,说一说为什么要这样读(理解词语窃窃私语

③,师生合作朗读这一自然段

④,海底动物发出的声音是不是只有这几种呢(课件出示声音,学生听

⑤,你想象海底动物还会发出什么声音你能用上有的有的还有的说一句话吗

课件演示

二),学习物产丰富部分

自由朗读第四自然段

检查预习提纲3并结合课件演示

你还知道其他动物的活动方法吗

教师小结

学生自学五,六自然段

学生说一说自己的学习收获

五,学完课文后,你还有什么问题吗

六,简结转新

学完课文后,你想对大海说些什么

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自然段,配乐朗读.(音乐课件

七,课后作业

搜集有关海洋的图片或实物,写一段说明文字

读一读《海底漫步》.(音乐课件

板书设计

海底世界

波涛澎湃宁静

景色奇异黑暗光点闪烁

动物窃窃私语

动物种类多

物产丰富植物多

矿产丰富

教学流程图

多媒体导入,激发学生兴趣结合声象效果,学习海底世界的景色奇异,物产丰富总结课文,配乐练习朗读和背诵喜欢的自然段

设计意图:遵循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这一原则.在阅读教学中采用探究式学习方式,倡导学生学习过程的开放.突破传统的限制,立足于学生的全面发展,为学生创设探究的背景,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积极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创新精神

设计意图:《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教师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学习,有利于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设计意图:采用让学生与自己的同桌配合表演的方法,让学生体会词语的意思,再结合书中的句子指导学生在读中进一步感悟

多媒体运用意图:学生对海底动物发出的窃窃私语声是一个难点,为此,课件设计的数十种声音能唤起学生的生活体验,使学生的思维得以发散,为下一个环节用有的有的还有的口头造句做准备

设计意图:教学不应只拘泥于教材,要将教材适当拓展,延伸,以引导学生的想象力,思维力向更深的层面发展

设计意图:给学生提供一个文本对话的平台,将课堂学习向课外延伸,进一步提升课文的内涵

学生在优美的音乐的意境中美美地朗读自己喜欢的段落,进一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激发学生探索大自然奥妙的兴趣,学生的感情在朗读中进一步升华

培养学生搜集整理资料的能力,并通过阅读拓展,进一步加深学生对海底世界的认识

教材课件【篇7】

以一本教材作为一个单元,从中抽取相关的篇目,然后和与之相对应的《语文主题学习》丛书的部分文章进行整合,也是我们在进行整合性写作训练时常用的整合方式。如王坤老师设计的案例:《一切景语皆情语——让景物描写点缀你的文章》。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

第一单元:莫怀戚《散步》、史铁生《秋天的怀念》、张之路《羚羊木雕》

七年级上册《语文主题学习》丛书:

1.掌握并能运用一些景物描写的方法。

2.学习如何适时地在自己的文章里运用景物描写来烘托人物心理,即用“景语”表达“情语”。

图片导入:

先请大家欣赏两幅图片(展示图片),它们分别给你怎样的感受?

第二幅图片,蓝天白云、黄绿点染的空旷原野,一个明丽的少女轻提裙摆,在这辽阔的天地间轻快奔跑,一如她明快的心情,令人不禁被感染,无比的赏心悦目;而第一幅图片则是一片黑色,显得沉闷、压抑。

我们发现,人物还是那个人物,给我们感受不同在于她身后景物的不同。在文学中景物描写的作用也是一样的。国学大师王国维曾经说过:“一切景语,皆情语也。”就点明了景物描写与情感表达的关系。

在我们平时的写作中,最常见、最常用和最能为文章添彩的莫过于景物描写,因此,我们今天的学习目标是:(展示学习目标)

一、美段入景:

下面我们一起来看两个片段,如此美段,让我们一起来读。

1. 出示两个语言片段:

(1)这南方初春的田野,大块小块的新绿随意地铺着,有的浓,有的淡;树上的嫩芽也密了;田里的冬水也咕咕地起着水泡。这一切都使人想着一样东西——生命。

(2)从未见过开得这样盛的藤萝,只见一片辉煌的淡紫色,像一条瀑布,从空中垂下,不见其发端,也不见其终极。只是深深浅浅的紫,仿佛在流动,在欢笑,在不停地生长。

同学们,这两段属于什么描写?

景物描写又称自然环境描写,是指对人、物活动的时间、地点、季节、气候以及景物等的描写,如日月山川、花草树木、阴晴雨雪等。

(一)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 。花里带着甜味儿;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野花遍地是:杂样儿,有名字的,没名字的,散在草丛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

这段景物描写,作者运用了哪些写作方法?

2.调动视觉、味觉、听觉等感觉器官。

(二) 黄色的花淡雅、白色的花高洁、紫红色的花热烈而深沉,泼泼洒洒,秋风中正开得烂漫。

上面文字中加粗的字词感情色彩非常鲜明,想一想,有何作用?

明确:借助感情色彩鲜明的词语,写出了菊花蓬勃的生命力,突出了“我”变得坚强、勇敢。

(三)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

这首诗中作者选取了哪些景物表达情感?这些景物有什么特点?起到了什么作用?

明确:抓住景物特征。“枯”“老”“昏”“瘦”等字眼使浓郁的秋色之中蕴含着无限凄凉悲苦的情调。

三、融情入景

“一切景语皆情语”,这就告诉我们,写景的终极目的是表达感情。情景交融是景物描写的关键所在。

(一)下面两段文字中,加粗的词是每段所选的景物,它们分别有什么共同特点。这两段文字分别用这些景物抒发了人物什么样的感情?

1.“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象母亲的手抚摸着你。风里带来些新翻的泥土的气息,混着青草味儿,还有各种花的香,都在微微润湿的空气里酝酿。鸟儿将巢安在繁花嫩叶当中,高兴起来了,呼朋引伴地卖弄清脆的喉咙,唱出宛转的曲子,跟轻风流水应和着。牛背上牧童的短笛,这时候也成天嘹亮地响着。

2.月亮出来了,冷冷的,我不禁打了个寒颤。

明确:

第一段是“明丽、欢快、充满生机”的“乐景”,第二段是“清冷、孤寂”的“哀景”。 朱自清在《春》中用乐景抒发了喜悦之情,张之路在《羚羊木雕》中用哀景抒发了伤心之情。

由此可以想到情景交融的文章选景的一般方法是在有情的前提下,选取和自己心情协调一致的景物,也就是“乐景抒乐情,哀景抒哀情”。

请同学们阅读七年级上册《语文主题学习》丛书:

那时正值三月,春天几乎从山沟里溢出来了。小树林的一切都散发出诱人的魅力。林子里今天格外美丽。一绺一绺的阳光,像金色的丝绸。一只大花蝴蝶冒冒失失撞在我额上,又慌慌张张飞走了。

星期日下午,小树林静悄悄的,各种花儿、草儿,连那些爱吵闹的小山雀,也仿佛午睡了,一点儿声息也没有。

秋天又来到了山沟,小树林的叶子变得殷红殷红,好像里边藏着一个发出红光的太阳。

柳枝染上了嫩绿,在春风里尽情飘摆,舒展着自己的腰身。连翘花举起金黄的小喇叭,向着长天吹奏着生命之歌。而蓝天上,一架架风筝在同白云戏耍,引动无数的人仰望天穹,让自己的心也飞上云端。

那纸糊的燕子便抖起翅膀,翩翩起舞,直蹿入云霄。

他仰望白云,看那青黑的小燕在风中翱翔盘旋,仿佛他的心也一齐跃上了蓝天。

(一)看看下面景物描写有什么错误?

“来到公园的假山上,我依然很郁闷,并觉得有点累,便坐在一块石头上休息。举目四望,天上漂浮几朵悠悠的白云,阳光虽不太热情,却也因此更明媚。一阵风吹来,竹叶轻吟,杨叶欢唱。我苦恼极了,于是闭上了双眼。这时妈妈的叮嘱声在耳边回响起来:“竞争的年代,英语至关重要,决定着你的前途和命运,你一定要……” 可现在,我这66分的成绩,怎么有脸见父母呢?”

明确:环境描写与人物心情不相符合。(注意要点:情与景要和谐统一)

景、物:太阳(阳光)、星星(星光)、月亮(月色)、云、树(树叶)、小草、花、路、小鸟、蝴蝶、蜜蜂、虫子、猫、乌鸦

心情或感受:烦燥、苦恼、昏昏欲睡、悲伤无助、温暖、感动、快乐、欢喜

例句:月亮出来了,冷冷的,似乎在嘲笑我的天真无知,我的心冷到了极点。

2.A题:今天水平测验,我经过认真复习,上学的时候充满信心。

B题:由于昨晚看电视,我没有充分复习,上学的时候满心懊悔。

根据以上提示,写一段上学路上所见景物的环境描写,借所写景物来表达出文中“我”的特定心情。

②景物描写要有序;

③描写要生动具体,恰当运用修辞手法;

④80字左右。

结语:

著名雕塑家罗丹曾经说过:“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希望同学们在生活中用你们善于发现的眼睛去观察、发现美景,以我心写我情,让景物描写点缀你的文章。

七年级学生,对于景物描写这一描写方法并不陌生,但是景物描写的作用,尤其是其对七年级的训练体裁——记叙文来说,对于环境渲染、情感表达的重要作用,学生还未形成系统的认识。所以结合主题阅读教学,我尝试着将七(上)课本上涉及的景物描写选取典型例子系统化,形成知识点,然后由《语文主题学习》丛书中的篇目拓展,最后重点是学习写景记叙文中的景物描写,以我景抒我情。层层递进,先归纳学习,后进行写作训练,让学生从课文的经典写景语段和《语文主题学习》丛书的美文中,学得情景交融技巧,在写景记叙文中能有意识地大胆尝试运用。

情景交融环节是本课的重点也是难点。通过对比分析不同情境下的景物描写语段,给学生以“景语”表达“情语”的意识,感受其魅力。再由主题阅读加以拓展,“赏景析情”,学生发现美的能力得到充分展现,在互相交流、碰撞中,自然引入下一环节的写作训练。

课堂教学环节中,我觉得有些知识要系统呈现,尤其对于刚升入七年级不久的学生来说。所以第一环节“美段入景”对于景物描写的定义,我考虑了很久还是保留了。有些地方生成比预设的要好。比如我让学生回顾学习《春》时学到的写作手法,孩子们说的的确很好,如:使用修辞、正侧面结合、动静结合、虚实结合都在我的预料之中,甚至意料之外的好,这对于写法指导就更容易生成。所以本节课的这几个环节在时间上用时多了一点儿。

这次主题写作训练,让学生学得写景记叙文中景物描写的要点,学会情景交融,有意识地去尝试,根据需要有选择地选取适合情境的景物描写,让景物描写能够在作文中起到精彩的点缀作用!

教材课件【篇8】

一、教材分析:

本课是人教版八年级(上)的第十二单元第一课。在以前的学习中,我们已经学过了形容词的比较级和最高级,本课是对形容词的比较级和最高级的归纳总结,并进行实际应用。

二、目标分析:

(1)知识目标:学习单词和短语。

(2)能力目标:在探索形容词比较级和最高级应用的过程中,提高学生灵活运用语言的能力。

(3)情感目标:让学生体会互相关心,互相理解,团结友爱的情感。

三、说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 学习单词和短语;熟练运用形容词的比较级和最高级。

教学难点:形容词比较级和最高级的运用。

四、说学情:

初二(4)班的学生是初二年级里的平行班。学生的学习兴趣不够浓厚,学习方法欠缺。由于这是一堂新课,所以教师在教学中应面向全体,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指导学生积极思维,主动获取知识,养成良好的学习方法,逐步学会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总之要尽可能调动学生的非智力因素促进智力因素的发展。

五、说教法:

1、讨论法

2、合作探究

采用这些方法的目的是为了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通过电脑形象的演示,加强印象,提高兴趣,突破难点,提高教学效率,充分体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

六、说教学内容:

1、由一首说唱歌曲和三位名人的图片引出课题,调动学生情感,营造学习氛围。通过问答的形式复习前面学过的形容词的比较级和最高级,提高学生灵活运用语言的能力;通过对明星的外形的比较,使学生有效地复习了前面学过的描述人、物的形容词,及其比较级、最高级的形式。

2、展示形容词的比较级和最高级的规则,学习并应用形容词的最高级句型。

3、设计情景对话,让学生合作学习,训练他们的口语,进一步巩固已学知识。

4、听录音,深入学习形容词的最高级句型。因为学生听力较差,所以降低听力难度,让他们树立信心,感受成功。

5、通过抢答游戏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培养他们的应变能力。

6、以讨论的形式,活跃课堂气氛,拓展知识,达到教学目标。

教材课件【篇9】

高一新教材Unit 4说课教案,教学设计

根据《新课程标准》(实验稿)关于总目标的定位及其实现途径和目标具体描述,结合高一学生实际和教材内容,我们把本单元的教学目标定为:

1) 语言知识:

单词:理解、内化、运用以下生词:seismograph; iceberg; King Tut; // roar; fright; crack; // bookworm; couch potato; workaholic;// Buddha; agent等,扫除听读障碍,重点掌握一些传神动词:advance; seize; sweep; swallow; drag; pull; flow; shake; strike; struggle等。

词组:get on one’s feet; tree after tree

2) 语言技能:

听:听懂一个关于不幸经历的小故事,抓住时间、地点、人物、发生的事件

说:能用得体语言描述人、物、事件,并且有一定的逻辑。

读:Scanning, skimming, careful reading, generalization; inference等阅读微技能训练。

写: 能运用First, Next, Then, Finally简要且富有逻辑地描写自己的一次难忘经历。

3) 学习策略:学生一定程度形成自主学习,有效交际、信息处理、英语思维能力。

4) 情感态度:学生能在多种英语学习情景中分享自己的幸与不幸,体验用英语交流的成功与喜悦,以及培养合作精神、互助精神。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1. 课文中出现的重要动词,如:advance, seize, sweep, swallow, strike, struggle, drag, flow, shake, 及词组 get on one’s feet, pull oneself, tree after tree etc.

2. 用关系代词who, that, whom, whose等引导的定语从句 .

3. 用副词 first, next, then, finally 来描述一场难忘的经历.

难点: 能用得体的英语表达自己,描述过去的难忘经历。

根据我们几年来二语习得论、“整体语言教学”的理论和实践,以及当前教学改革,课程改革等先进理念,为达成上述教学目标,运用任务型教学途径,我们英语课堂设计采取“P---T---P”自主学习立体模式:(Pre-task----Task-cycle----Post-task)。

根据学生学习英语的特点和规律,学习阶段的侧重点以及高一学生的发展,我们把本单元划分为6课时:听力、口语、阅读(2课时)、语言(0.5课时)、写作、评价(0.5课时)。下面请看我们的课堂教学设计。

Period I warming up and listening

本课处于本单元的第一课时,主要训练和提高学生‘听’的技能,它的掌握有利于以下几课的‘说’、‘读’和‘写’的技能训练,并作了一个很好的铺垫.本课的听力材料由两部分组成,主要讲述Hank Stram在地震前所做、地震中所见、所闻和所感的令人难忘的经历。通过完成练习,学生能抓住所听语段中的关键词、理解话语之间的逻辑关系、听懂故事、理解其中主要人物和事件以及他们之间的关系等。而且学生能掌握较好的听力方法,如积极预测、注意抓关键词、善于跳跃难点、学会做笔记等等。通过本课学习学生能复习定语从句以及学会正确使用指人或物的关系代词.

A. Warming up :

Task 1 Matching competition (group work)

1、 Fu Jian Province a、a cartoon maker

2、 San Francisco b、the electric lamp

3、 Alexander Bell c、the first telephone

6、 Walt Disney f、the Theory of Relativity

Question: Why do you think so ?

Task2: Looking at the following pictures, find out the answers to the questions:

1) Do you know who or what they are ?

2) What made them unforgettable?

3) Can you describe each picture using one sentence( with the help of the words under the picture)

Task 3: Let the students describe each picture with Attributive Clause.

eg: Zhang Heng is the man who made the earliest seismograph in 132.

Task1: Before listening , let the Ss guess the possible answers to the following questions according to the situation: (group work)

1) When did the earthquake happen?

2) Where was the man driving when it happen?

3) What was he going to do?

Listening(Part 1):

Task 2: Listening to the tape to get the correct answers to the above questions.(for the first time)

Task 3: Listening to the tape to put the following into the right order.

( ) 1. I stopped the car and at the same time the road fell onto the cars in front of me.

( ) 2. I was hungry so I started to eat one.

( ) 3. I saw the cars in front of me start to move from side to side.

( ) 4. I had finished work and then gone to the Post Office.

( ) 5. I slowed down ,then my car started to shake.

( ) 6. I stopped off at a shop in order to get some fresh fruit.

( ) 7. I drove even slower, then the road above started to fall down.

Task 4: Letting the Ss listen to the tape again, then try to retell the story simply, using their own words.

Task 5 : Discussion (Group work)

What would happen to Hank Stram finally?

Task1: Listening to the second part to choose the best choices(for the first time)

1. Which part of his body hurt badly?( C )

B. The bottom parts of his hands.

C. The bottom parts of his legs and feet.

2. What could he hear below him?( B )

A. Nothing B. Shouts and noise C. The noise of cars

3. How long had he been in the car?( A)

A.14 hours B. 40 hours C.4 hours

Task 2: Listening to the tape again to write the words in the spaces.

1. I ________ myself in the dark.

2. Then I remembered what______.

3. It was clear to me now that I ______ in an earthquake.

4. Then I ________ people________ towards me.

5. A team of people______ to see if anyone _____ under the broken road.

C. Post-listening:

What made him survive in such a terrible accident?

本课着重培养学生‘说’的技能, 通过复习、学生自我介绍、解说图片、自编对话等手段来巩固定语从句中指人的关系代词who or whose 的用法,达到能有条理地描述个人体验和表达个人的见解和想象、能传递信息并就熟悉的话题表达看法、能用英语进行语言实践活动。它的掌握是一个很好的过渡阶段―――进入‘读’和‘写’的技能训练.

Pre-task: 活跃学生用英语交流的思维, 通过复习引出本课的重点---定语从句中指人的关系代词who or whose 的用法 。

Task: Talking about Hank Stram and his unforgettable experience.

Ask some Ss some questions about Hank Stram and his unforgettable experience first, then write down two sentences on the Bb:

1. A man whose name was Hank Stram was caught in the earthquake on October 17th , 1989 in San Francisco.

2. Hank Stram was a lucky man who was rescued after he had been in his car for 14 hours.

2、通过复习引出本课的重点---定语从句中指人的关系代词who or whose 的用法 。

Activity 2 Chain Games (Group work)

As the Ss don’t know each other very well in the same class when learning this unit, let one of the group introduce others in his group to let the other groups to guess, the introduction must be a sentence, using the Attributive Clause—who or whose

(Game Rule: Each introduction will only be guessed once ,if no one get the answer, the introducer should declare the student’s name.)

Purpose: 1、用游戏的形式能刺激学生用英语进行语言实践活动。

2、活跃课堂气氛,真正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Activity 1. Describing the pictures ( group work)

Task1: Describing the pictures in the book----Pictrue1、Picture5、 Picture6、 Picture3 ( group leaders report, using who or whose)

Task 2: Describing some pictures about the natural disasters, such as Fire、Earthquake、Typhoon and Flood.

( In task 1, after the student finish talking about Picture 3---- Betty’s parents have been married for more than 25 years who live in New York, their hobby is watching TV. The teacher ask the Ss : “Do you want to know what they like to watch best?” Then present the pictures about the natural disasters. )

Purpose: 1、培养学生积极用英语进行交流和沟通,发挥合作精神。

2、培养学生看图说话的能力,从而提高‘说’的技能。

Activity 2. Creating dialogues (pair work)

Task: Each pair choose two of the pictures and create their own dialogues.

(using at least one Attributive Clause)

Purpose: 1、培养学生善于利用各种机会用英语进行真实交际。

2、增强学生的自信心,丰富想象力和独到的'见解。

3、了解英语国家与中国的生活方式的不同。

This video is about the most terrible disaster this year----SARS, some doctors are treating patients, struggling against SARS)

Task 1: To enjoy the video, finding out something that moved you deeply.

2、能有条理地表达个人的见解和想象, 从而提高‘说’的技能.

Task 2: Interviewing--- group work( suppose one is the doctor, the others are going to interview him)

2、能用恰当的方式在特定场合中表达观点,从而使‘说’的技能的训练进一步提升。

这是新教材高一上第4单元的阅读课型。本课围绕难忘的经历这一主题,描写洪水来临时的凶猛及Jeff与Flora在这次经历中的体验。本课词汇量大,尤其在描写发洪水时,文章运用大量的动词及一些原汁原味的表达。另外文章中还出现许多定语从句,定语从句是本单元的语法重点。根据新课程标准及高一学生的知识、语言能力水平,我们制定以下教学目标:

Ⅱ、教学目标:

1、理解和掌握一些新词汇如:roar、mass、fright、rack、boom、advance、seize、destroy、sweep、swallow、drag、struggle、flow、strike,etc.

2、 理解定语从句,如:

1) Before she could move, she heard a great noise, which grew to a terrible roar.

2) She looked at Jeff who waved his arms.

3) There she saw big mass of water that was quickly advancing towards her.

4) Flora, whose beautiful hair and dress were all cold and wet, started crying.

尤其是whose引导的定语从句及间隔性定语从句。

3、学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阅读微技能和用英语思维、推理、判断的能力。

4、能用First、Next、Then、Finally来口头陈述事件。

A. Warming up:

Task 1:Talking about natural disasters

1. What natural dters did you talk about yesterday? Do you know some others?

2. Have you ever experienced one of these disasters? Can you describe what it was like and how you felt?

Task 2: Looking and guessing:

1. What can you see in the picture?

2. What happened to them finally?

3. What words will you use to describe this disaster?

Questions:1.What natural disaster did Flora and Jeff suffered? (Flood)

Task 3: Dividing the whole passage according to the change of the places.

Question :What was the house like? ( B )

A、a flat B、a house with two floors

Task 6 Imaging the end of the story

E. Practice for understanding and word study

Task 7、Retelling the story according to the diagram:

1、 Will the disaster change Flora and Jeff’s life? How?

Expanded reading: The Day That Changed My Generation

Read the material and do some exercises.

Period 5 Language study & Grammar(half period)

I. Find out ten words that describe the flood and fighting against the flood in the puzzle. One of them has been found out.

Task 2. Words in different situations

Word study about “advance” and “strike” (individual work)

Judge the different meanings of “advance” or “strike” in the following sentences:

1.The hunter advanced toward the bear carefully.

2.A month has passed but the project has not advanced.

3.He worked so well that his boss advanced him to a higher position.

4.The date of the meeting was advanced from June 10 to June 3.

5.The boy struck the pig with a stick.

6.The workers were striking for higher pay.

7.Typhoon Swan struck Hainan, killing 20 people.

8.On New Year’s Eve, we waited for the clock to strike.

Task 3. Finish the exercises in the text.

Task 4. Talking about people and things, using Attributive Clause

First, let students find out some words about things quickly like clock, homework, coat, chocolate, bag, flood, fire, etc from the exercise of word study and describe them as the following example: (pair work)

A clock is a machine that/which tells time.

Second, let students find out some words about persons quickly such as teacher,

parents, doctor, mother, child, soldier and thief and describe them like this: (pair work)

A teacher is a person who/that teaches you how to learn.

Third, finish Exercise 2 of Grammar orally. (individual work)

1.Read the following passage about fire and find out the Attributive Clauses in it and try to understand the use of the relative pronouns. (individual work)

Task 6. Finish Exercise 1 of Grammar. (individual work)

Preview the next reading material and find out the Attributive Clauses with who, whom, that, which, whose, where and the linking words and and but.

Period 6 Writing & assessment(1.5 periods)

学生通过学习一篇四川之行的游记范文,能根据写作步骤提示,用First, Next, Then, Finally组织材料写一篇自己亲身游记(unforgettable trip),并能写出一两个含定语从句的句子。

根据克拉申(krashen)的输入假说:“写是输出的过程,是在前面多方式、多渠道的足够可理解输入的情况下,而达到的自然输出。根据我们前面提出的P----T----P自主学习立体模式,我作如下设计。

Pre-task:激发背景知识,明确写作要求,主题目的、写作步骤

Activity 1. remind of the unforgettable experiences

In our daily, many things are unforgettable. They are worth writing down. For example, (显示画面)a disaster; a war; a match; a speech; a film; a famous person; a talk with somebody; a trip; etc.

Activity 2. travel around our country.

For me, going on a trip is really unforgettable because it is exciting and there are a lot to see in our motherland. Look at the pictures and guess where it is.

Beijing; *The Great Wall; *Mount Huangshan *Mountain Emei; *Hainang Seaside; etc. (Or local places of interests.)

During the first week of May, the three boys went on a holiday to Sichuan. Read and find what made the writer unforgettable. (Buddha in Leshan; Monkeys on Mount Emei.)

Read again and answer the following questions:

1. Why did they choose to go to Leshan and Emei?

2. How did they get to the top of the mountains?

3. What did they do before the trip?(First, Next )

4. What did they see and do on Leshan?

5. What did they see and do on Mount Emei?

Pair work: Retell the trip to Sichuan, with the help of the following:

During the first week of May I went on a holiday to Sichuan. First….Next….

Finally…

Task-cycle: M-M-C practice ① mechanical practice

Find the sentence with the following meaning:

1) 我找出一些成都附近名胜的照片。

2) 我接着打电话给一旅行社,我在报纸上发现它的号码。

3) 我们带了几瓶水,一些苹果和橘子,装入我的包里。

4) 我们先去乐山,在那里我们一直爬到山顶看佛像。

围绕Unforgettable trip主题用which; whose; where等造句。

1. First, students quickly write down 20 short sentences about their trip, with the help of questions in the text.

2. Next, students try to put the sentences in order, using “First, Next, Then, Finally”

3. Then, students write the story, using linking words and relative pronouns.

Post-task:作文展示、交流评价(同伴评价,课堂集体评价,教师评价)

同伴评价实际上是合作形学习的一种形式,其重要理论基础就是考卡夫(Kafka, K)最早提出的“群体动力理论”(group dynamics)。

1. — A ship makes me unforgettable after I saw a famous movie.

— Do you mean the ship, Titanic, ______ sank after hitting an iceberg?

A. who B. which C. whose D. where

2. — Do you know Zhang Heng?

— Is he the man _______ made the earliest seismograph in 132?

3. Flora, _______ garden was swallowed by the flood, was crying.

A. who B. that C. whose D. where

4. On the top of Leshan, there is a really big Buddha, in front ________ Wei Bin took photos of us.

A. its B. on which C. from which D. of which

5. — Three young school boys were ______ by the water when swimming on a hot afternoon!

— What a bad accident!

A. swallowed B. swept C. got D. caught

6. The lamplight ______ out through the heavy fog, which gave travelers a light of hope.

A. struggled B. dragged C. turned D. found

7. On October 17th, 1989 a strong earthquake _____ San Francisco and killed over 100 people.

A. advanced B. took place C. struck D. seized

8. Look, the baby lion, which was just born two days ago, is trying to ______ its feet.

A. get on B. get onto C. get up D. get in

9. Trees ______ badly during the terrible storm.

A. pulled B. shook C. destroyed D. flowed

10. Tree after tree was ______ by the water, which must have been three metres.

A. cut up B. cut down C. cut off D. cut in

What an unforgettable day! At the moment Flora was so surprised at the big _11_ of water which was advancing quickly towards her in her garden that she couldn’t move. Jeff rushed to seize her arm and they ran together to the house. _12 they got to the house, the waves _13_ them down twice. Jeff pulled Flora up with a lot of difficulty, _14_ onto a tree that grew against the wall. The water, _15_ was cold as ice and flowed faster than a river, was above her knees. They looked into each other’s faces, _16_.

The chance of being rescued was slim. They opened the door to the hall and got the chance to climb _17_ to the second floor. The water moved up like a sea. Flora started crying. The house would fall down!

They had to find the 18_ because it would stand. Jeff looked out of the window. Tree after tree _19_. The garden was completely destroyed, swept away by the wild water. A terrible noise went through the house. Before the whole house went down in the _20_, they saw the chimney.

11. A. group B. collection C. mass D. crowd

12. A. Before B. After C. Until D. Once

13. A. cut B. swept C. pulled D. went

14. A. cracking B. flowing C. holding D. catching

15. A. which B. it C. that D. where

16. A. frightened B. surprised C. relieved(松口气) D. excited

17. A. downstairs B. upstairs C. above D. under

18. A. tree B. hall C. tower D. chimney

19. A. swept away B. swallowed C. went down D. pulled down

20. A. storm B. flood C. earthquake D. fire

Ⅲ. Translation. Put the Chinese into English to complete the following sentences.

21. The climate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全球的科学家们在担心的) is becoming warmer and warmer.

22. We feel as if the earth were in the greenhouse ______________________(由玻璃做成的).

23. The scientist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他的研究是关于温室气体的) is doing an experiment.

24. We find it hard to find an interesting place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那里天气不

会太热的) in Africa.

25. People ______________________(生活在沙漠地区的)lead a hard life.

26. Pollution, _______________________(给人类带来重大灾难的), is said to be one of the main causes of global warming.

Key:

21. (that/which) scientists all over the world are worrying about

23. whose research is about greenhouse gases

26. which brings man terrible disasters

教材课件【篇10】

学习目标:

1、认识8个生字,会写12个字。掌握本课出现的多音字“角、供、吭、调。”

2、理解、积累并学会运用部分词语;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知识链接:

堂馆:在旧时用于称呼饭馆、茶馆或酒店里的招待人员。堂馆在过去地位低下。

净角:是一种戏曲角色,通称花脸,扮演性格刚烈或粗暴的人物。

预习任务:

1、认识8个生字,自学12个字,做到会读、会写、会组词。

2、找出本课出现的多音字“角、供、吭、调。”并进行组词。

自主、合作、探究:

1、小组内互相抽读8个生字的读音。听写12个生字,组内的同学之间互改。

2、互查多音字的完成情况。

3、自己读第一、二自然段,你认为哪些句子很重要,和全篇课文有联系的用横线画下来。然后进行交流:说说你画了哪些句子,为什么?

4、自读第三自然段 ,理解后,齐读本段的词语:严肃郑重、厉声呵斥、厉声叫嚣、引吭大叫。

想一想,课文是怎样把白鹅叫声的特点写具体的呢?找出一个能表现白鹅叫声特点的词,从这个词,你能想象白鹅在干什么,好像在说什么?把你想象到的写一写,或者用图画来表示。

5、通过多种形式读一至三自然段 ,带着想象读出内心感受。

6、背诵一至三自然段中自己喜欢的部分 。

B、“鹅的高傲,更表现在它的叫声、步态和吃相中。”在 全文中属于( )句。

C、课文用准确的词语和生动的事例写出了鹅的高傲。你愿意把自己当作一只高傲的白鹅,用上文中的一些词语向别人介绍自己吗?

素材课件热门


教案课件是老师上课前做的提前准备,我们需要静下心来撰写教案课件。精心制作的教学教案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然而,要写出优秀的教案课件,我们需要特别注意一些方面。如果您正好在寻找这方面的指南,那么不要错过本篇“教案课件写作技巧汇总”的内容,相信您会有所收获!

素材课件 篇1

As a professional in the field of English language studies, I am aware of the importance of materials and resources in language learning. In this article, I will discuss the role of English language materials and provide some recommendations for teachers and learners.

Firstly, it is important to understand what constitutes English language materials. English language materials can include textbooks, audio and video recordings, online resources, and authentic materials such as newspapers, magazines, and fiction books. These materials provide learners with the necessary input to develop their language skills, and teachers with the resources needed to plan effective lessons.

In terms of textbooks, there are a wide variety of choices available for learners of all levels. However, it is important for teachers to evaluate the content of textbooks and ensure that they align with their teaching objectives and preferred teaching style. Furthermore, textbooks should be used as a supplement to other materials, as they often do not provide enough authentic language input and lack cultural relevance.

Audio and video recordings are also valuable resources for language learners. These materials provide learners with exposure to natural and authentic language use, as well as opportunities to practice listening skills. Teachers can incorporate these materials into their lessons by assigning listening activities or using them as a basis for discussions.

Online resources have become increasingly popular in recent years, and there are many websites and apps that offer free or paid access to a variety of English language resources. These resources can include grammar and vocabulary exercises, online courses, and language exchange platforms. While these resources can be useful for learners, it is important to use them in a balanced way and not rely solely on them for language acquisition.

Authentic materials such as newspapers, magazines, and fiction books offer learners exposure to natural language use and cultural knowledge. However, these materials can be challenging for learners due to their complex vocabulary and syntax. Teachers should provide guidance and support when using these materials in the classroom, such as pre-teaching difficult vocabulary or breaking down complex sentences.

In conclusion, English language materials play a crucial role in language learning and teaching. As professionals in the field, it is our responsibility to carefully select and evaluate materials that are appropriate for our learners' level and needs. By utilizing a range of materials and resources, we can provide our learners with the tools they need to become proficient users of English.

素材课件 篇2

主题:音乐素材课件——让音乐走进我们的生活

内容提要:音乐是人类创造的最美好的艺术形式之一。音乐可以让人们从繁忙的生活中抽离出来,欣赏它的美妙旋律和动听歌词,享受一份心灵的宁静和放松。当前,随着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和音乐产业的逐渐成熟,我们可以通过各种音乐素材课件来更加便捷地学习和欣赏音乐。

第一部分:音乐素材课件的介绍

音乐素材课件是一种集合了音乐知识、音乐欣赏、音乐制作等多种元素的多媒体课件。它不仅可以为音乐爱好者提供各种钟爱的音乐作品,还可以提供一些有趣的音乐知识和技巧,让大家更好地理解和欣赏音乐,并可以在工作中灵活地应用。

目前市面上的音乐素材课件种类很多,有的是由专业音乐人士精心制作的,包含了一些高质量的音乐作品和制作技巧,有的则是简单的旋律片段或教学视频。无论是哪种形式,音乐素材课件都可以使我们更好地了解音乐文化、艺术和技术,提高我们的音乐素养和欣赏能力。

第二部分:音乐素材课件的应用

音乐素材课件可以应用于多个领域:

1.音乐教育:教育部门可以借助音乐素材课件来开展音乐教学和课外活动,让学生更好地学习音乐知识和技巧,增强他们的音乐素养和欣赏能力。

2.广告宣传:音乐素材课件可以为广告宣传注入更多的创意和艺术元素,提高广告的艺术性和吸引力。

3.影视制作:音乐素材课件可以为影视制作提供更多的音乐素材和制作技巧,让影视作品更加生动和感染人心。

第三部分:音乐素材课件的发展前景

随着移动互联网的普及和音乐市场的不断扩大,音乐素材课件的市场越来越广阔。未来,随着音乐产业的进一步发展,音乐素材课件将会更加丰富多彩,功能更加强大,成为音乐创作和欣赏的必备工具之一。

总结:音乐素材课件是我们学习和欣赏音乐的好帮手,它可以让我们更好地了解音乐文化、艺术和技术,提高我们的音乐素养和欣赏能力。我们应该积极地应用和推广音乐素材课件,使音乐更好地走进我们的生活。

素材课件 篇3

音乐素材课件是一种用于教学的音乐资源,可以帮助教师更好地进行教学活动。它是教学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对于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提升教学效果起着重要的作用。在本文中,将讨论音乐素材课件的相关主题,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如何使用音乐素材课件。

一、音乐素材课件的使用方法

音乐素材课件可以使用多种多样的方式进行教学。例如,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播放音乐,展示音乐素材,增强学生的理解和记忆。此外,教师还可以根据不同的学习要求,定制音乐素材课件,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对于教师而言,选择合适的音乐素材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在选择音乐素材时,应该注意选择与教学内容相关联的音乐素材,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相关知识。此外,教师还可以选择适合学生年龄段和音乐喜好的音乐素材,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果。

二、音乐素材的种类和特点

不同的音乐素材在教学中有着不同的用途和特点。常见的音乐素材包括背景音乐、节奏、旋律等。

背景音乐是指在教学过程中用于营造氛围和情感的音乐素材。教师可以根据教学要求选择不同的背景音乐,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记忆相关知识。

节奏是指音乐中的节奏元素,常用于加强节奏感和节奏记忆。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选用不同的节奏素材,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相关知识。

旋律是指音乐中的旋律元素,常用于帮助学生记忆教学内容。教师可以根据教学要求选择不同的旋律素材,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记忆相关知识。

三、音乐素材的应用场景

音乐素材适用于各种不同的教学场景。例如,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使用适合学生年龄段和语文知识点的音乐素材,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记忆相关知识点。在历史教学中,教师可以使用响亮的背景音乐和震撼的节奏素材,以增强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记忆和理解。在化学教学中,教师可以使用简单而频繁的节奏和旋律,以帮助学生更好地记忆化学公式和方程式。

总之,音乐素材课件在教学过程中的应用十分广泛。教师需要根据不同的教学要求和学生的特点,选择合适的音乐素材,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同时,教师也应该善于使用音乐素材课件,灵活运用,以更好地帮助学生学习。

素材课件 篇4

音乐素材课件介绍

音乐素材课件是一种用于教育教学的学习资料。它包含音乐素材,如乐谱、音乐片段、音频文件、视频文件和图片等,旨在帮助学习者更好地理解音乐理论、技巧和表现。这种学习资料可以为学习者提供丰富的音乐素材,让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开阔音乐视野,提高音乐理解和表现能力。音乐素材课件可以运用于学校、音乐学院和音乐培训机构的教育教学中,也可以作为音乐爱好者的自学工具。

音乐素材课件的种类

音乐素材课件种类繁多,从基础乐理到高级演奏技巧,每种类型的音乐素材都有其相关的课件。比如,音乐基础部分可以包括音高、节奏、音符和乐器演奏技巧等方面的素材。钢琴课件可以包含弹奏技巧、练习方法和不同曲目的演奏要点等。更进一步的高级课程可以包括音乐历史、作曲技巧和表演技巧。此外,音乐素材课件可以根据其内容和针对对象的年龄段进行分类。例如,儿童音乐素材和成人音乐素材等。

音乐素材课件的优点

音乐素材课件作为一种学习工具,具有很多优点。首先,音乐素材课件可以提供多种形式的素材,比如音乐片段、图像和视频等。这些素材丰富了学生的学习内容,使学习更加丰富多彩。其次,音乐素材课件可以让学生在自己的节奏内学习音乐,避免了教师快速地讲授内容,让学生难以跟上教学进程的情况。音乐素材课件可以在学生的需求和速度下调整其学习进度。此外,音乐素材课件还可以记录学生的学习进度和成绩,帮助他们更好地评估自己的学习情况。

音乐素材课件的应用场景

音乐素材课件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可以广泛应用。在学校、音乐学院和音乐培训机构中,音乐素材课件被用来进行教学和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学习音乐知识。此外,音乐素材课件还可以作为音乐教学的辅助工具,为教师提供多样化的课堂素材。在音乐家们的自我学习和创作中,音乐素材课件也可以发挥重要作用。同时,音乐爱好者可以通过音乐素材课件更好地了解和学习音乐,提高自己的音乐水平。

结语

音乐素材课件是一种有价值的学习工具,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音乐。该工具的广泛应用以及其技术的不断创新,将在未来更为广泛地应用于学校、音乐学院和各种音乐机构,同时也为那些热爱音乐的个人提供了自我学习和创作音乐的方便工具。直到现在,音乐素材课件在音乐领域中继续扮演着先锋的角色,创造更多的工具和素材,以提高音乐教育和表演的水平。

素材课件 篇5

主题:留学让人成长

留学是许多人的梦想,虽然留学存在着许多困难和挑战,但留学让人得到了很多成长和收获。以下是一些留学让人成长的原因。

第一,语言和文化方面的成长。留学生面对的语言、文化等方面的障碍较大,但通过与周围的人接触、交流,以及自己的意愿付出,可以逐渐提高自己的语言水平和文化素养,适应当地的文化习惯。在这个过程中,留学生不仅学习了一门外语,还发现了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之间存在的差异和相似之处,体验了不同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拓宽了自己的视野,加深了自己对世界的认识。

第二,独立生活能力的成长。留学生一开始可能会面临很多困难,如住宿、购物、交通等问题,但通过自己不断地尝试和探索,他们可以获得自己生活所需要的能力,逐渐独立。他们也会发现,独立比依赖更能让自己成长。

第三,适应异国文化和环境的能力的成长。留学生需要适应不同的文化和环境,这需要他们拥有更广泛的知识、更强的交际能力、丰富的经验和智慧的头脑。在这个过程中,留学生也会感受到自己的思想和态度的改变,逐渐形成审慎、客观、理性、自信的个性。

第四,开拓职业发展的机会。留学生有机会接触到国外先进的知识技术和科学文化,了解不同的职业发展路径和机遇,经过实践和反思,发展出自己的专业技能和职业素养,为将来的职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持和推动。

总之,留学让人得到的远远不止是学术知识和文化发掘,更是一次全面的成长和发展。留学是一次探寻未知、拓展自我、追求成功的高难度之旅,是一次成就梦想、改变命运的独特体验。相信在未来的日子里,越来越多的中国学生将从留学中建立更深厚的人类感情,带回更多的文化、价值观和理念,推动中外友谊不断发展。

材料员课件(系列4篇)


经验时常告诉我们,做事要提前做好准备。在幼儿园教师的生活工作中,时常需要提前准备资料作为参考。资料可以指生产、生活中必需的东西。如:生产资料;生活资料。资料对我们的学习和工作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那么,你知道优秀的幼师资料是怎样的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材料员课件(系列4篇) ”,欢迎阅读,希望对你有帮助。

材料员课件【篇1】

材料员课件

材料员是建筑工程项目中非常重要的一个职业,主要负责建筑材料的采购、储存、配送、核验、管理等工作,保障了工程项目的正常进行。如今随着建筑工程的不断发展,材料员的工作也越来越复杂和繁琐,需要不断提高自己的素质和业务能力。因此,材料员课件就成了必需品,帮助材料员提高知识和技能,为工程项目的顺利进行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一、课件设计思路

为了使材料员课件能够有效提高材料员的工作能力,它的设计应该有一定的思路和原则。

1.明确目标:材料员课件应该根据材料员的工作需求和实际情况,明确课程目标和学习重点,帮助材料员深入了解材料的种类、特性、采购、储存、配送、验收、管理等方面的知识和技能,提高自身能力。

2.注重实用:材料员课件的内容应该具有实用性,能够解决材料员在实际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并帮助他们有效地处理各种事务。

3.注意体系:材料员课件的设计应该有一定的体系和逻辑,按照发展的顺序、阶段性和难度来组织课程,使材料员能够逐步了解材料员工作的全貌。

二、主题范文

材料员课件的设计主题应该紧扣材料员的实际工作,帮助他们解决实际问题,以下是一些相关主题的范文:

1.建筑材料种类和特性:本课程主要介绍建筑材料的种类、特性、性能、强度等基本知识,帮助材料员了解不同材料的适用范围和特性,从而更好地选择和采购材料,提高工作效率。

2.材料采购与供应管理:本课程主要介绍材料的采购程序、采购流程、采购监督和管理等基本原则和技巧,帮助材料员了解采购技巧、采购成本控制等实用知识,提高材料采购及供应管理的水平,为工程项目提供高效及优质的材料供应保障。

3.材料储存与维护:本课程主要介绍材料的储存条件、储存方式、储存的基本要求以及材料质量维护等知识,帮助材料员了解材料储存的基本规范、维护保养的方法,并能够及时发现和处理出现的质量问题,保证材料的质量和安全。

4.材料配送与验收:本课程主要介绍材料的配送程序、验收流程、验收要点、验收标准等基本原则和技巧,帮助材料员了解配送及验收的实用知识和技能,提高材料配送与验收的水平,为工程项目提供优质的材料服务。

5.材料管理与盘点:本课程主要介绍材料管理的基本要求和方法,包括材料的计算、统计、分类、码放和盘点等知识,帮助材料员了解材料管理的流程和方法,提高管理效率和精度,保证工程项目按计划完成。

三、课件实施效果

通过材料员课件的设计和实施,可以帮助材料员提高知识和技能,从而提高工作效率和水平,保障工程项目的质量和安全,为建筑行业的发展和繁荣做出贡献。课件实施效果应该是以下几个方面:

1.提高课堂效率:课件的设计和实施可以帮助材料员快速掌握知识,减少学习时间,提高学习效率。

2.提升工作能力:课件的设计目的是帮助材料员深入了解材料员工作的各个方面,提高自身能力,从而更好地服务工程项目。

3.实现知识更新:通过课件实施可以及时更新材料员的知识和技能,使其能够适应不断变化的建筑市场环境和建筑工程的要求。

4.加强顾客关系:材料员在工作过程中,需要与供应商、工人、监理和业主等多个人群进行对接,课件实施可以让材料员更加全面、系统、科学地了解材料的质量、性能、价格等,加强与各方面的沟通交流,进一步增强顾客关系。

总之,材料员课件的设计和实施是建筑工程项目中非常重要的一环,通过增强材料员的各种知识和技能,帮助他们更好地服务于工程项目,提高工作效率和质量,为建筑行业的发展和繁荣做出贡献。

材料员课件【篇2】

材料员职责与标准化管理

作为工程建设项目中的重要角色之一,材料员的职责十分重要。他们负责采购、管理、配送和保管材料,协调各相关人员和单位之间的沟通与合作,并负责对物料进行质量管理等职责。基于这些职责和技能,材料员对于工程项目的顺利进展和成功完成至关重要。

在材料员的职责中,标准化管理是不可或缺的。标准化管理是指对工程项目中的各项工作进行统一规范化,实现各项工作的规范、协调和有序进行。标准化管理包括工程质量标准、安全标准、环保标准、成本标准等方面。在材料员的工作中,标准化管理也是非常重要的。标准化管理可以确保材料的质量和安全,确保工程资金的合理使用和物资的合理管理,对于材料员的配送管理、仓储管理和入库管理都有着重要的作用。

作为材料员,他们需要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其中最重要的一项是对于材料的质量管理。只有材料的质量能够得到有效的控制和管理,才能为工程项目的安全和顺利进行提供良好的保障。材料员需要学习掌握常见的材料质量标准和技术处理方法,了解材料检验、质量鉴定、退货、报废等相关政策法规和标准,以便将其有效地应用于实际工作中。同时,材料员还需要对材料的类型、特性、性能、后期维护等方面有所了解。

在标准化管理方面,材料员需要贯彻实施相关标准化规范,依据材料工作的要求和工艺流程,规范配送、仓储、入库等环节。他们需要掌握质量标准的相关知识,对材料的质量鉴定、检验等熟悉掌握,同时还需要对机械设备进行巡检、保养、维修等必要工作,确保设备正常运转,为工程项目提供优质的服务。

除此之外,材料员还应具备一定的管理能力和良好的组织协调能力。他们需要协调各个部门之间的配合,保证工程项目的顺利进行,同时还需建立完善的档案,建立健全的管理制度及资料管理制度。

总之,作为工程建设项目中的一个重要职位,材料员不仅需要具备良好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还需要具备严格的标准化管理理念,以及较高的管理能力和组织协调能力。只有这样,才能确保工程项目的安全、顺利进行,取得优秀的工程质量和效果。

材料员课件【篇3】

材料员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职位,他们是建筑项目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材料员必须有良好的专业技能和知识,以便他们能够准确地识别和管理建筑材料,确保项目按照要求进行。在这篇主题文章中,将探讨材料员的职责、技能和培训,并重点强调材料员对建筑项目的重要性。

材料员的职责

每个建筑项目都需要准确的材料管理。这是确保项目按照计划进行的关键因素之一。材料员的职责是确保所有材料在适当的时候到达工地,并且所有材料都符合规格和质量要求。他们必须监督材料的送达、储存和使用,以确保所有操作都符合安全和环保标准。

对于建筑项目来说,准确地掌握材料的数量和品质也非常重要。在这方面,材料员必须能够测量、计算和记录。这些数据是完工和成本预算的关键因素之一。材料员还需要了解项目的细节和设计,以确保所选的材料都符合需要和预算。他们必须与供应商和承包商合作,以确保所有选择都是正确的。

材料员的技能

材料员必须具备许多技能,以便他们能够成功地管理建筑项目。他们需要精通计算机和库存管理软件,以便准确记录和跟踪材料。他们还需要熟悉各种建筑材料的特性和规格,以便能够准确地选择和处理材料。

材料员还需要精通沟通和协作技能。他们必须能够与供应商和承包商沟通,以便选择正确的材料。他们还需要与施工人员一起工作,以确保正确的材料到达正确的时间和地点。此外,材料员还必须具备领导技能。在处理材料和与其他团队成员共同工作时,他们必须能够独立工作并取得成功。

材料员的培训

作为材料员,适当的培训和教育是至关重要的。许多学校和机构都提供材料管理的课程和培训。这些培训包括库存管理、沟通和领导力培训。通过这些课程,材料员可以学习各种技能,以便能够更有效地管理和处理材料。他们还可以学习企业资源计划(ERP)系统的使用、质量管理和环保标准。

材料员对建筑项目的重要性

材料员对建筑项目的成功非常重要。他们通常负责向供应商订购材料、跟踪库存,并确保材料符合计划和建造规格。他们的职责还包括处理错误发货、损失和损坏。在现代建筑环境下,质量和安全至关重要,因此,如此重要的角色就不能忽视。

结论

材料员是确保建筑项目成功的关键角色之一。他们的职责包括材料选择、库存管理和沟通协调,具体而言,还包括细节工作。他们必须具备各种技能和知识,以便能够有效地完成任务。如果项目需要成功,材料员必须是一个高素质的人才,才能把事情做得尽善尽美。

材料员课件【篇4】

材料员课件

作为一名材料员,每天所需要掌握的材料知识非常丰富。因此,作为材料员的我经常需要通过材料员课件来学习各种材料知识,以便更好地为施工项目提供材料支持。在这篇文章中,我将就材料员课件这一主题进行阐述。

一、材料员课件的作用

材料员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职位。作为一名材料员,我负责采购建筑材料,并负责监督和管理材料使用。因此,我需要掌握非常广泛的材料知识,以便更好地为施工项目提供材料支持。而材料员课件就是我的主要学习工具之一。通过材料员课件,我可以深入了解各种材料的种类、性质、使用方法、质量标准等方面的知识,从而更好地管理和使用建筑材料,提高施工项目的效率和质量。

二、材料员课件的内容

材料员课件的内容非常丰富,包括各种建筑材料的分类、特点、规格和用途,以及常用的检验方法和标准。下面以混凝土和砖块两种常用建筑材料为例,具体阐述材料员课件的内容。

混凝土材料的分类:根据材料的性质和用途,混凝土可以分为普通混凝土、高强混凝土、超高强混凝土和轻质混凝土等。在课件中,要详细介绍各种混凝土的特点和使用要求,以及常见的混凝土配合比和施工工艺。

混凝土材料的检验:混凝土的强度和质量直接影响着整个施工质量。因此,在课件中,要介绍混凝土的常用检验方法和标准,包括混凝土的抗压强度、可塑性等指标的检验方法和要求。

砖块材料的分类:根据不同的材料和工艺,砖块可以分为石灰砖、水泥砖、空心砖、夹芯砖和装饰砖等。在课件中,要详细介绍各种砖块的特点和使用要求,以及砖块的规格和与其他建筑材料的搭配要求。

砖块材料的检验:砖块的强度和质量也是影响整个施工质量的因素之一。因此,在课件中,要介绍砖块的常用检验方法和标准,包括砖块的抗压强度、厚度、直角度等指标的检验方法和要求。

除了混凝土和砖块这两种常用建筑材料外,材料员课件还需要涉及到水泥、钢筋、木材、玻璃等很多其他建筑材料的知识。

三、材料员课件的重要性

材料员课件在建筑施工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材料员也需要了解它的重要性。下面我将从三个方面阐述材料员课件的重要性。

1. 提高工作效率

材料员课件可以为材料员提供必要的知识和工具,使其获得更全面、更深入的了解和掌握材料的知识。通过学习材料员课件,材料员可以减少现场的错误和延误,从而提高其工作效率。

2. 保证施工质量

混凝土、砖块等建筑材料的质量会直接影响施工项目的质量。因此,材料员课件可以帮助材料员在采购、管理和使用建筑材料的过程中严格按照相关标准和要求,从而保证施工质量。

3. 减少成本浪费

材料员课件可以帮助材料员更好地进行材料的管理和使用,从而减少浪费和成本,以及减少材料的缺陷和损失。这对于提高施工效率和减少建筑成本有着重要意义。

综上所述,材料员课件对于材料员来说非常重要。学习材料员课件可以帮助材料员更好地了解和掌握各种建筑材料的知识,从而提高工作效率、保证施工质量、减少成本浪费。

相关推荐

  • 2023教材课件(必备10篇) 在教学中,教案课件是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编写教案课件的质量直接关系到教学效果的好坏。对于老师而言,要从哪些方面入手来编写一份高质量的教案课件呢?下面本篇文章将为大家提供“教材课件”,供参考借鉴,希望对有需要的读者有所帮助!...
    2023-06-05 阅读全文
  • 素材课件热门 教案课件是老师上课前做的提前准备,我们需要静下心来撰写教案课件。精心制作的教学教案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然而,要写出优秀的教案课件,我们需要特别注意一些方面。如果您正好在寻找这方面的指南,那么不要错过本篇“教案课件写作技巧汇总”的内容,相信您会有所收获!...
    2023-06-12 阅读全文
  • 金属材料课件教案集锦 对于新进的教师来说,编写教案和课件是至关重要的。这是每位教师每天都要从事的工作。只有在充分准备好教案和课件的前期设计之后,才能够更好地达到教学目标的设计要求。那么,优秀的教案和课件需要注意哪些方面呢?为了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幼儿教师教育网编辑特别整理了金属材料课件教案,希望本文能够为您提供一些借鉴。...
    2023-05-14 阅读全文
  • 教学素材课件分享十三篇 俗话说,做什么事都要有计划和准备。每一位任课幼儿园的老师都希望小朋友们能在幼儿园学到知识,为了给孩子提供更高效的学习效率,教案是个不错的选择,教案为学生带来更好的听课体验,从而提高听课效率。写好一份优质的幼儿园教案要怎么做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教学素材课件分享十三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1....
    2024-08-09 阅读全文
  • 材料力学课件5篇 我们听了一场关于“材料力学课件”的演讲让我们思考了很多,经过阅读本页你的认识会更加全面。老师会对课本中的主要教学内容整理到教案课件中,所以老师写教案可不能随便对待。教案是评估学生学习效果的有效依据。...
    2024-10-13 阅读全文

在教学中,教案课件是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编写教案课件的质量直接关系到教学效果的好坏。对于老师而言,要从哪些方面入手来编写一份高质量的教案课件呢?下面本篇文章将为大家提供“教材课件”,供参考借鉴,希望对有需要的读者有所帮助!...

2023-06-05 阅读全文

教案课件是老师上课前做的提前准备,我们需要静下心来撰写教案课件。精心制作的教学教案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然而,要写出优秀的教案课件,我们需要特别注意一些方面。如果您正好在寻找这方面的指南,那么不要错过本篇“教案课件写作技巧汇总”的内容,相信您会有所收获!...

2023-06-12 阅读全文

对于新进的教师来说,编写教案和课件是至关重要的。这是每位教师每天都要从事的工作。只有在充分准备好教案和课件的前期设计之后,才能够更好地达到教学目标的设计要求。那么,优秀的教案和课件需要注意哪些方面呢?为了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幼儿教师教育网编辑特别整理了金属材料课件教案,希望本文能够为您提供一些借鉴。...

2023-05-14 阅读全文

俗话说,做什么事都要有计划和准备。每一位任课幼儿园的老师都希望小朋友们能在幼儿园学到知识,为了给孩子提供更高效的学习效率,教案是个不错的选择,教案为学生带来更好的听课体验,从而提高听课效率。写好一份优质的幼儿园教案要怎么做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教学素材课件分享十三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1....

2024-08-09 阅读全文

我们听了一场关于“材料力学课件”的演讲让我们思考了很多,经过阅读本页你的认识会更加全面。老师会对课本中的主要教学内容整理到教案课件中,所以老师写教案可不能随便对待。教案是评估学生学习效果的有效依据。...

2024-10-13 阅读全文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