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教师教育网,为您提供优质的幼儿相关资讯

人教版历史课件

发布时间:2023-06-16 人教版历史课件 人教版课件

人教版历史课件。

笔者向大家推荐一篇精彩的“人教版历史课件”文章,诚邀大家与身边的朋友分享。每位教师都应该在课前认真准备教案和课件,只要把教案做细做全,就能满足学生个性化和差异化的需求。教案可谓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

人教版历史课件【篇1】

②指导学生掌握诗歌借景抒情、反衬等表达情感的手法。

③教给学生高考“炼字”题的答题方法。

②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合作探究的能力。

②理解杜甫对“蜀相”的仰慕和惋惜之情,了解杜甫忧国忧民的现实主义精神。

一、课前情境:

观看教学辅助片《诸葛亮》之“鞠躬尽瘁”“星殒五丈原”等片段,感受诸葛亮这样一位贤相的高尚情操。

二、情景导入:

杜甫被后人称为“诗圣”--写诗的圣人,那我们可以从什么地方读出他的“圣”呢?看《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自己漂泊西南十余年,流离失所,饥寒交迫,但他想到的却是“天下寒士”。这是何等的伟大!忘记“小我”,时刻心怀“大我”,心系百姓疾苦,心忧国家命运,这就是杜甫的高尚之处。

杜甫在《访诸葛》一诗中这样说:“久游巴子国,屡入武侯祠。”他屡次拜访此地,到底要寻找什么?今天,我们来欣赏他的名篇《蜀相》,体会他的情感。

1、诵读《蜀相》,把握诗歌的感情基调。

①多读,要做到读准字音,读出语气,读出感情。

②可以采取指名读,齐读,教师范读等方式,让学生都能够开口大声读。

2、品味语言,探究问题。

1.诗中哪些诗句写了诸葛亮,都写了什么事情?

明确:颈联和尾联。刘备三顾茅庐,诸葛辅助两主,星殒五丈原。

2.诗人写诸葛亮的意图是什么?要抒发什么情感?

仰慕其才华功业,自叹不如; 惋惜其事业未竟,聊以自慰。

3.“英雄” 指什么样的人?包括作者吗?

明确:泛指包括诗人在内的一切理想抱负没能实现的人。

因为天下英雄,有着共同的抱负,面临共同的命运,才如此惺惺相惜,

可以说后世的英雄为诸葛亮而悲叹、流泪,其实更为自己的命运而痛哭、流泪。 南宋名将宗泽,为国事愤忧成疾,临死前就是诵读这两句诗,三呼“渡河”而死。

5.把握诗人的思想情感。

要求学生联系所学诗歌,体会诗人“壮志未酬”的悲愤之情。

如:

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小结:当时唐王朝处于风雨飘摇之中,北方山河破碎,百姓涂炭,一心系念国家的诗人杜甫是多么渴望能有一位如诸葛亮一样的贤相再现,救民于水火之中。杜甫赞叹和凭吊他的历史功绩,这个角度既切合他身处乱世,渴望有圣君贤相来匡扶摇摇欲坠的大唐江山,同时暗示自己报国无门、功业未就的郁闷和隐痛。杜甫在这里以被称为“千古第一贤相”的政治家诸葛亮自况,抒发个人虽为黎民但心忧天下的仁人之心。

1.哪些诗句写景?景物有什么特点?

明确:首联和颔联。点明怀古地点,“柏森森”可见环境之庄严、肃穆。

2.颔联哪个字用的好?有什么效果?

明确:“自”和“空”。反衬写法,再美的“碧草春色”,再动听的“黄鹂好音”,只因一个“自”一个“空”,就显得美景虚设,无人问津之感。

碧草春色,黄鹂好音,入一“自”字、“空”字,便凄清之极。

归纳高考题“炼字”题的解题方法。

怎么找“诗眼”--怎么提问?--怎么回答?

宜阳城下草萋萋,涧水东流复向西。 芳树无人花自落,春山一路鸟空啼。

1、诗歌的最后两句哪个字用的好?

三国时期英雄辈出,其中最著名的就是“三绝”--奸绝(曹操),义绝(关羽)智绝(诸葛)。我们来看看他的发明创造--八阵图,孔明锁,诸葛连弩,木牛流马,孔明灯……

我也要点燃一盏心灯,让它在夜空徐徐升起,那里有我对大家的深深的祝愿,祝大家学习进步,每天都有一个好心情!

人教版历史课件【篇2】

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第二次工业革命,包括电力的广泛应用,爱迪生和他的一系列发明。汽车和飞机的发明与应用等基本史实。通过比较,培养学生的历史想象力和知识迁移的能力。

通过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究,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习惯和全面分析问题的能力。认识科学成就给人类生产、生活带来的巨大变化。

培养学生崇尚科学,热爱科学、献身科学的精神,树立不仅关心自我发展,还要关心社会进步的现代意识。

教学 难点 学生对第二次工业革命推动社会进步的的评价。

(2)各组轮流说:每次考虑时间不能超过1秒超时、说错、重复者淘汰。其他组继续。

2、通过这个游戏,同学们有什么感想?

3、我们的生活离不开电,而电力的广泛应用是第二次科技革命的主要标志,正是这次工业革命使人类迈入电气时代。出示课题20课人类迈入“电气时代”

新课:

1831年法拉第发现电磁感应现象,找到了打开电能宝库大门的钥匙;人们开始使用新能源-电.电力的应用大大改善人们的生活,使人类历史进入“电气时代”

?著名发明有:留声机 、活动电影机 、第一架实用打字机……

合作探究;

课本125页“动脑筋”:

如果没有电,我们的生活会怎么样?

我们的生活会变得很不方便,夜晚漆黑一片,许多家用电器打不开等等。

在没有电灯之前,我们的先人在夜晚采用哪些方法照明?可能会出现什么问题?

那时人们多使用煤油灯、煤气灯、蜡烛来照明,照明范围较小,亮度差,不利于广泛使用。

卡尔·本茨先生是世界汽车工业的先驱者之一(1844-1929),是德国奔驰汽车公司的创始人,被称为“汽车鼻祖”。

课本127页“动脑筋”

老:“汽车的发明给我们带来很多便利,应该积极发展汽车工业。”

少:“汽车的大量使用带来了空气污染、交通阻塞、交通事故等许多问题。因此,应该停止发展汽车工业。”

综合:他们说的话都有一定道理,又都不够全面。应该在发展汽车工业的同时,尽力减少和消除它带来的消极后果;同时加强科技研究,用科技成就来趋利避害,满足人类需要。

汽车和飞机的问世得益于哪一种新动力的发明?促进了哪种能源的开采和利用?结合汽车和飞机的使用说说它们是怎样改变人们生活方式,扩大人们活动范围的?

1(·广东东莞)19世纪下半期,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又开始了一场新的技术革命。这次革命是( )

2(2010·广东).每当夜幕降临,万家灯火的景象常常使我们怀念起被称为“发明大王”的科学家。他是( )

3(2010·广西梧州12月,哥本哈根世界气候大会上强调汽车尾气已成为目前各国环境污染的重要源头之一,汽车尾气主要来自( )

4(2010·广东湛江)中国吉利汽车集团正式收购了沃尔沃,那么世界上第一辆汽车是谁发明的?( )

5(2010·新疆建设兵团)1873年,比利时工匠格拉姆参加维也纳世博会,一次偶然的机会,他发明了电动机,关于电能转化为机械能的众多技术马上被产品化并投入市场。这之后,人类进入( )

7.在20世纪初,首次将人类飞上天空的梦想变为现实的历史人物是( )

8.右图是一款世界著名的汽车商标图案,与它最可能有关的历史人物是( )

9.“我们生活在一个充满奇迹的时代,大车不需要马拉,新闻通过环绕地球的电线一瞬间传遍世界……。”这样的生活最早应出现在( )

人教版历史课件【篇3】

一、概念

二、西欧诸国的文艺复兴

①英国人文主义的杰出代表是戏剧家莎士比亚.

②法国作家拉伯雷著有《巨人传》。

③德意志人文主义代表人物伊拉斯谟著有《愚人颂》。

④西班牙作家塞万提斯著有《堂吉诃德》。

 三、文艺复兴时期的科学

(1)近代自然科学蓬勃兴起的条件:

①文艺复兴的深入发展使人们对自然界各种现象的认识产生了革命性的变化。

②生产经验积累,技术能力的提高也为科学研究创造了条件。

(2)成就:

①波兰天文学家哥白尼提出了“太阳中心说”,否定了上帝选定地球为宇宙中心的谬论,动摇了封建神学的基础。

②德意志学者开普勒发现行星沿椭圆形轨道绕太阳运行的规律。

③意大利科学家伽利略用自制望远镜证实了哥白尼学说的正确性,他注重实验、实践,被视为近代实验科学的奠基者。

④意大利的布鲁诺和英国的弗兰西斯培根是卓越的思想家,他们提倡唯物主义的科学研究方法。

人教版历史课件【篇4】

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学习运用分论点,并举例论证的方法,领略借古讽今的写作特点。

2. 能力目标:理解:弊、率、完、患、暴、判、速、再、数等词语的意义。

3.  德育目标:得、非、或、相、势等多义词的义项,了解使动用法。

教学重点难点:

本文不同于纯粹论史的文章,它具有很强的针对性,教学重点是理解它的政论目的,即借古讽今,批评北宋政府对西夏、契丹的妥协政策。

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学习运用分论点,并举例论证的方法,领略借古讽今的写作特点。

2. 能力目标:理解:弊、率、完、患、暴、判、速、再、数等词语的意义。

3.  德育目标:得、非、或、相、势等多义词的义项,了解使动用法。

教学要点:了解作者及背景,整体把握课文,研习一、二段。

唐太宗李世民在其名相魏征去世后,感慨地说:“人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朕常保此三镜,以防己过。今魏征殂逝,遂亡一镜矣!”如何以史为镜,关键在于发现错综复杂的历史事实之间的内在联系,理出导致王朝兴替的中心线索,才能达到借鉴史实、古为今用之目的。战国七雄,何以演变为秦一枝独秀,且看苏洵是如何抽丝剥茧、层层剖析的。

1. 作者简介: 苏洵(1009-1066),字明允,四川眉山人,与其子苏轼、苏辙合称“三苏”,列入“唐宋八大家”。

苏洵在文学上取得显著成就,是经过一番刻苦读书、认真作文的过程的。据他自述,少年时,他不爱学习,到了二十五岁,才开始知道读书。自以为比伙伴们学得好,但后来取古人之文一读,才觉得古人的“出言用意”都跟自己大不相同,于是下决心将过去所写的数百篇文章全部烧毁。然后,将《论语》《孟子》、韩愈的文章取来,终是诵读,读了七八年,才感到古代文章确实写得好。时间一久,读之益精,自己胸中也“害然以明”,但还未敢自出其言。又经过一番努力,胸中之言日益多,甚至不能控制自己,只好将它书写下来。到了这时,落笔为文,才“浑浑乎觉其来之不易矣”。这就是历史上关于苏洵焚稿、勤奋读书、刻苦作文的美谈。

苏洵为文,成就显著。因此博得他同时代的文坛领袖欧阳修以及著名文学家曾巩的好评。欧阳修指出:苏洵之文“博辩宏伟”。曾巩认为:苏洵之文“其雄壮俊伟,若决江河而下也;其辉光明白,若引星辰而上也”。 三人(三苏)之文章,盛传于世。得而读之者,皆为之惊,或叹不可及,或慕而效之。自京师至于海隅障徼,学士大夫,莫不人知其名,家有其书。                                                          (选自《苏明允哀词》)2.听课文录音,介绍背景,了解写作意图。

在我国历史上战国七雄争霸时代,《六国论》中的“六国”即除秦以外的齐、楚、燕、韩、赵、魏六个国家。秦国本来是个弱小落后的国家,经过商鞅变法的彻底改革,经济和军事实力都强大起来;而原本强大的六国却因宗法势力的强大,因循守旧,经济和军事实力日益衰落。秦强盛起来后,积极向东发展,夺取六国的土地。六国也曾联合起来对抗秦国,这就是所谓“合纵”。但他们各有自己的打算,所以这种联合并不巩固。秦采取“远交近攻”的军事战略。韩、魏、楚三国都紧靠秦国,因此直接受到秦国的威胁和侵略。在秦国强大的军事和外交攻势下,纷纷割地求和,并最早被消灭;齐、燕、赵三国也相继灭亡。六国灭亡,“非兵不利,战不善”,其原因是多方面的,绝不仅仅是因为割地赂秦。苏洵抓住六国破灭,弊在赂秦“这一点来论证,是为其针砭现实服务的。

北宋建国后一百年间,北宋军队与契丹、西夏军队大小六十余战,几多胜少。到北宋中期,军费开支浩大,财政入不敷出,社会矛盾尖锐,政治上专制腐败,军事上骄惰无能,外交上极端软弱。苏洵生活年代(1004年),契丹大举攻宋,直逼黄河北岸的澶州城下,威胁宋都,宰相寇准力主抗辽,宋找了胜仗,但北宋最高统治者面对 有利的形势却屈辱求和,与之订立“澶渊之盟”,北宋每年要向契丹纳银二十万两,绢三十万匹;向西夏纳银十万两,绢十万匹,茶三万斤。这样贿赂的结果,助长了契丹、西夏的气焰,加重了人民的负担,极大地损伤了国力,带来了无穷的祸患。北宋的这种输币、纳贡求和的办法,与“六国”赂秦而求一夕安寝的政策极为相似。所以,苏洵写了《六国论》,以“六国破灭之道”来进行讽谏,希望北宋统治者改弦更张,勿蹈覆辙。正所谓“前事不忘,后事之师”。

3.正音:

赂(lu)  率 (shuai,全都,一概)  暴(pu,暴露)  厥 (jue,他的)

洎 (ji,及、到)  为(wei,治理)国者无使为(wei,被)积威之所劫

二.对课文进行整理把握。

1.一、二段中重要词句:

思厥(其)先祖(祖辈)/父(父辈)      暴秦之欲无厌(通“餍”,满足)

背诵第一自然段。

明确:“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

明确:A 以地事秦,导致了敌我双方力量对比的变化,刺激了贪欲和扩张的野心。

B 韩、楚、魏三国以地事秦求苟安而不得。

问:本段的中心内容,印证了第一自然段中的哪一句话?

完成课后练习一、二。

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学习运用分论点,并举例论证的方法,领略借古讽今的写作特点。

2. 能力目标:理解:弊、率、完、患、暴、判、速、再、数等词语的意义。

3.  德育目标:得、非、或、相、势等多义词的义项,了解使动用法。

教学重点:研习第三、四、五段,小结课文特色,完成练习。

1. 齐读第三段。

A. 重要词句:

迁灭:古代灭掉一个国家,要迁走该国的传国重器,如武王灭商,迁九鼎于洛邑。迁灭即灭亡。下文的“革灭”,革是除旧,也是灭亡的意思。 义(坚守正义,名作动词用)不赂秦斯用兵之效(功效)也             至丹以荆卿(表示对人的尊称)为计   始速(招致,动词)祸焉        向(先前)使(假使)三国名爱其地   胜负之数(命运),存亡之理(道理)  当(应当)与秦相较(抗衡),或未易量(估量)

比较燕赵两国的相同点与不同点。

明确:共同点--形势环境相同,处秦革灭殆尽之际。

军事策略相同,能守其土,义不赂秦。

燕太子丹招募荆轲刺秦王招致祸患。

赵因李牧被谗言所害自毁长城。

找出第一段中与本段意思吻合的一句话。

明确:用“向使”引起假设,总结六国情况,使论证更加深入全面, 中心论点更加鲜明有力,同时又为下文进一步假设作铺垫,从反面将论证推进一层。

并力西向(进军),则吾恐秦人食之(结构助词,无实义)不得下咽也。  为(治理)国者无(不要)使(让自己)为(被)积威之所劫(胁迫、挟持)哉。

B. 提问:前一层与上一段末句有怎样的关系?后一层有什么作用?

明确:上一段末句从消极方面来说,不该用什么策略;这一层从积极方面说该用什么策略。

明确:呜呼--承接上段末尾,提出六国合力抗秦的主张。

悲夫--又回到历史中,感叹六国破灭的可悲结局,抨击六国的政策。提出“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才是赂秦之根源。

作用:表达作者对历史的思考与感慨,起到连接作用,在历史与现实间快速自由转移,引导读者理清思路。

明确:作者对历史事实分析后的议论,明确了六国赂秦的根本原因,同时也切合当时北宋王朝的实际情况,委婉地劝谕当权者面对北方的威胁,放弃屈辱的妥协政策,不要重蹈历史的覆辙。  齐读、背诵。

3. 研习第五段。

A. 重要词句:

而犹(还)有可(可以)以(凭)不赂而胜之(秦国)之(的)势。

苟(假如)以天下之大,而从(追随)六国破亡之故事,是(这)又在六国下矣。

明确:本段议论的基础建立在作者自己对历史事实的分析上,源于历史,但又高于历史,讽谏北宋王朝面对外来侵略不要重蹈历史覆辙。

4. 小结本文思路。

战不善                       齐人与嬴    终继迁灭

弊在赂秦     不赂秦者        不助五国    势所不免

以赂者丧        燕谴刺客               齐 燕 赵

论点鲜明,论证严密。

语言生动,气势充沛。

教学目标:

2.学习本文将情/景/理浑然融合的写法;

3.学习本文以事明理的写法及作者的观点和主张.

1. 一词多义----观  得  其  然           文言实词    者 夫 盖

2.引导学生学习本文的重点文言实词和文言虚词;

一.导入新课:请生回忆初中学习过的一些文言文, 说说有哪些`记'文,这 些`记'文有什么特点. 初中学习过的游记文章有: 核舟记  岳阳楼记 醉翁亭记 `记'是一种文体, 可以记叙, 也可以说明/议论/描写/抒情

我们曾学习过一篇王安石的文章<伤仲永>, 你都了解些哪些?

王安石(1021--1086) , 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改革家.

反对失败后,退居江宁,封舒国公,旋改封荆,也称荆公.卒谥文.

集><临时川集携带遗等.

2.<游>文是王安石矢职回家时,浏览此山后所记.

1.请生朗读课文,尽量做到声音宏亮,句子流利.

2.读准下列字音:

3.再读课文,初步掌握课文各段内容.

4.从表达方式考虑,课文共五段,各段表达方式有何不同/

况;第三/四段议论,第五段补记游山的有尖情况.

三.学习第一、二段.

1.根据课文注释及课下预习,翻译第一段.

⑴ 实词:

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下--舍,读社,筑舍定居,名词用如动词.

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名,命名,名词用作动词.

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概音谬也--同上.

短语后置.

四.作业   熟读全文,翻译全文,背会前二段.

2.引导学生学习本文的重点文言实词和文言虚词;

1.默写生字词;

1.请生翻译本段.

2.掌握下列文言知识:

⑴ 字词   于时--在这里是文意上的承前启后,可译作"对于这件事".

古之人观于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倒装句,介宾短语后置.

此余之所得也--判断句.

3.讨论:

在这一段里,作者一开始就指出古人浏览观赏,"往往有得",

其"有得"的原因是什么呢?             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作者引出古人观赏有得的目的是什么呢?   借托古人引出自己的观点.

那么,怎样才能做到象古人那样探究思考的广泛而深入呢?作者从哪些方面来发挥的?

⑴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嘏人之所罕至焉, 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突出"志"的重要性;

⑵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吃不足者,亦不能至也--说明"力 "的重要性;

⑶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说明"物"的重要性;

⑷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在己为有悔--物、力都足以至 而未至,肢有"悔";只有"尽吾志也,可以无悔也"--强调"尽吾志"的重要性.

通过以上议论,说明要"求思之深而无不在",要有--志、力 、物;但一切事物都可能存在其不足之处,当力和物难求时,只有" 尽吾志",才能做到"无悔"、无"可讥".

4.第四段,作者从仆碑发生联想,指出对待传闻应该采取深思慎取的态度.

1.请生根据课文内容概括本文主题思想.

作者记叙游览褒禅山,抒发秘书的感想: 无论治学处事,都要有百折不挠的意志,才能无讥无悔,也应该有深思慎取的态度.从今天来看,对我们仍有借鉴意义.

四.讨论完成书后练习二,掌握"其'的用法及特点.

关于"其"的几种用法:

1.用作代词:

(1) 代第三人称: 可译作 “他的” “他” “他们” “它” .例: 安求其能千也?<马说>

(2) 作物主代词, 表领属关系,可译作 “他(它)的” “他(它)们 的” .例 “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3) 又作指示代词,表近指,译作"这""这些";远指,可译作"那""那些".例:有蒋氏者,专其利三世矣.

(4) 用在数词之前,表示"其中的"意思.例:蜀之鄙有二僧 ,其一贫,其一富.

2.用作副词.

(1) 表示推测、估计,可译作"大概""或许".例:圣人之 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2) 表示诘问,可译为"难道""怎么".

(3) 表示祈使,可译作"一定".例: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

(4) 表示未来,可译作"将""将要".例:以残年余力,曾 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

3.用作助词,表示加强语气.

五.讨论完成练习三,学习掌握"观、名、文、求"等实词的用法.

1.完成练习五.

2.完成同步练习各题.

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学习运用叙事论证的方法,领略借古讽今的写作特点。

教学重点难点: 本文不同于纯粹论史的文章,它具有很强的针对性,教学重点是理解它的政论目的

⒈介绍作者和写作背景     ⒉介绍“序”

⒈庄宗李存勖父亲晋王李克用去世时是908年,课下注释中还有三处时间912年,923年,926年,参看注释,概括庄宗一生的主要经历。

明确: ①908年,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受三矢,继父遗命。

②912年,灭燕,“系燕父子以组。”

③923年,灭梁,“函梁君臣之首”,建立后唐。

④926年,后唐亡,“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⒉庄宗灭敌立国,用了15年时间;由盛而衰,只有短短的3年。这一盛一衰的关键是什么?用课文的原话回答。

明确:中心论点――“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

②运用哪些论证方法来证明中心论点的?

⑴ 庄宗得天下用了十几年的时间,而失天下只有三年,作者认为庄宗的“盛”是由于什么原因,而“衰”又是什么原因?用课文中的话来回答。

明确:    “盛”--“忧劳可以兴国”“衰”--“逸豫可以亡身”

⑵析“得天下”

a、  课文是如何表现他“得天下”之“盛”的?描述他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的雄武。

明确:                      “负而前驱,及凯旋而纳之”

“忧劳可以兴国”﹤“系燕父子以组”

“函梁君臣之首”

b、为什么每次出师征战都要“负而前驱”?

明确:用三支箭激励自己,表明其复报的决心和意志。

c、小结  庄宗不忘世仇,重任在肩,兢兢业业,负矢前行,终得天下,突出强调了“人事”的作用。

⑶析“失天下”  a、  庄宗“好俳优”,一些伶人“出入宫掖,侮弄缙绅”,致使“群臣愤激,莫敢出气,或反相附托,以希恩幸,四方藩镇,贿赂交行”,最后终于众叛亲离,不可收拾。课文怎样写其“失天下”之“衰”的?想象庄宗君臣凄然相向、泣下沾襟的悲惨情景。

明确:                      “仓皇东出”

“逸豫可以亡身”﹤“士卒离散”

“泣下沾襟”

b、小结   庄宗接受遗命,矢志复仇,终如愿以偿,大功告成,便一改初衷,宠幸伶人,以致政纲倾颓,身死国灭。这一“盛”一“衰”、大起大落命运,再次突出“人事”的作用。评曰:“叙唐庄宗处,倏而英俊,倏而衰飒。凭吊唏飒,虽尺幅短章,有萦回无尽之意。”

本来行文到第二部分,论点已得到证明,似乎应结束了,可作者为什么还写第四段?

①作者强调使人逸豫亡身的不仅局限于溺爱伶人,如果小看“忽微”,沉溺声色犬马,忘记忧劳兴国的至理,同样会导致身死国灭的下场。

②含蓄批评朝政,讽谏北宋当权者要力戒骄奢,防微杜渐,励精图治。

本文脉络清晰,首尾呼应,结构紧凑;叙事生动形象,精警有力;抒情以理服人,以情动人。明茅坤《唐宋八十家文抄》卷七十一评:“这等文章,千年绝唱。”清沈德潜《唐宋八大家读本》卷十四评:“抑扬顿挫,得《史记》神髓,《五代史》第一篇文字。”

2、熟读课文,初步理解课文大意。 翻译全文。

3、学习作者不轻信前人学说,有疑必察的精神和强调时间、反对主观臆断的态度。

2、熟读课文,初步理解课文大意。 翻译全文。

教学要点:1、了解苏轼其人 2、熟读课文,初步理解课文大意。

教学过程 : 一、导入   同学们,今天我们要来读一篇苏轼的游记散文--《石钟山记》。(板书课题)

苏轼是我国文学史上文豪级的作家,我们有必要先来了解一下苏轼其人。

1、苏轼简介:(阅读《创新课时训练》①第143页的内容,边读边完成如下摘记:①苏轼的基本资料;②苏轼文学成就的具体表现。读完进行交流、明确)

①基本资料: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我国文学史上杰出的文学家,“唐宋散文八大家”之一,有《苏东坡集》和《东坡乐府》传世。

②文学成就:散文--“唐宋散文八大家”之一,与欧阳修并称“欧苏”,又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合称“三苏”;

诗歌--开宋代诗歌新风,与黄庭坚并称“苏黄”;

词--豪放词派创始人,与辛弃疾并称“苏辛”;

书法--北宋“苏、黄、米、蔡”四大家之一。

2、写作背景:

本文是宋神宗元丰七年,苏轼由黄州团练副使移任汝州团练副使时,送他的长子苏迈赴任经过九江湖口,游览石钟山后写的一篇游记。

1、提出要求:

⑴借助书下注释及工具书,了解课文大意。遇到疑问可同座交流、讨论。

⑵轻声朗读课文,注意句内停顿。

2、齐声朗读课文。检查自读情况,及时正音、指导句内停顿。

⑴结合“课文思路剖析”②再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⑵轻声朗读课文,读准句内停顿,争取读出语气。

2、齐声朗读课文。检查再读效果,及时指出缺点。

3、讨论问题,检查学生理解课文大意的情况。

⑴本文的主旨句是什么?它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⑵谁在探究石钟山得名由来的时候,犯了臆断的错误?(李渤)

⑸作者对于自己找到了石钟山得名由来有何感触?(得意、骄傲)从何处可以看出他的得意与骄傲?(“笑谓迈曰”、“而笑李渤之陋也”中的两“笑”)

⑹他为什么有这种得意与骄傲?(1、众人皆错我独对 2、“终士大夫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我独于月夜绝壁之下探寻原因。)

六、教师小结,布置作业 。

熟读课文1、2两段,试着进行翻译,标注出有疑难的地方。

人教版历史课件【篇5】

知识与技能:了解分析美术作品背后的艺术语言以及美术的社会功能,掌握类似美术作品的欣赏语言及其表达方式和方法,并能运用鉴赏方法鉴赏美术作品。

过程与方法:通过欣赏对比、合作探究,理解美术作品所反映的历史事件与典故,能够以专业的美术术语赏析相关美术作品,提高美术鉴赏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体验美术活动的乐趣,获得对美术学习的持久兴趣;激发创造精神,陶冶高尚的审美情操,完善人格。

难点:以专业的美术术语赏析相关美术作品,提高美术鉴赏能力。

教师组织教学,以轻松的谈话方式开始课程,提问学生:当你想去了解历史的时候,都会利用哪些渠道?学生自由发言,我会总结:除了通过查阅史料、参观博物馆、领略不同历史时期的建筑、运用网络等资源外,古今中外的很多美术作品也是带领我们进入历史、了解历史的另一条渠道。顺势导入新课《进入历史》。

1、教师通过播放幻灯片展示作品,引导学生欣赏阎立本的《步辇图》。针对画面内容,向学生提出下列问题:

(1)为什么画面当中只有一个人坐着而其他人都站着呢?为什么是女人来抬步辇?

(2)为什么坐着的人比其他人都画得大一些?

学生根据课前搜集的相关资料回答问题,教师总结:画面描述的是吐蕃国王派使臣禄东赞拜见唐太宗,希望与大唐联姻的场景。坐着的是唐太宗,身穿便装,在一群宫女的簇拥下,接见吐蕃使者禄东赞。利用女性的美貌和柔媚,来缓和战场上的冲突,将唐太宗画的身形高大展示身份尊贵以及大国姿态,整体呈现出唐初各民族之间的平等与和睦。

2、师生共同欣赏教材中的作品《荆轲刺秦王》,要求学生仔细辨认画面上的人物和道具,以及构图上的特点,同时思考问题:同样是反映历史事件的美术作品,为什么该作品能够产生一种紧张的气氛?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画面场景围绕柱子展开,画家并不要求历史的真实,秦始皇长什么样子并不重要,关键是通过刺秦王的场景为进入石祠中祭拜死者的人营造出一种历史的气氛。画面描述的就是匕首刺中柱子的那一瞬间慌乱的场景。

3、教师组织学生分组,并播放幻灯片,展示董希文的油画作品《开国大典》以及照片《开国大典》的图片资料,带领学生对比分析:油画与历史照片相比,在人物安排、神态等方面均做了哪些改动?为什么?

学生分组进行讨论并回答问题,教师补充:画家在作画时将人物的位置进行了精心安排,神态上也做了相应的艺术处理,这样组织画面是为了渲染开国大典这一盛事的举办,记录了历史性的一刻。

4、除了一些重大的历史时刻,还有一些美术作品中会有权利的体现,教师出示作品《瑞鹤图》,请学生欣赏并提出问题:屋顶上这么多鹤有什么特殊的寓意?

师生共同总结:在古代,祥瑞和奇观都反映着一个国家或者朝代的兴衰情况。画家截取了宫殿的屋顶,真实的为我们再现了今天早已不见的北宋宫殿的庄严。空中的白鹤围绕着屋顶成一个环形盘旋,这是天下太平的象征,对这个景象的描绘是对皇权合理性的一种强调。而宋徽宗亲自画的这幅作品告诉人们:只有作为皇帝的他才有权利享有这个奇观。

教师提出问题:总结一下美术与历史的关系?谈一谈你的看法。

学生回忆作品并进行回答:美术作品反映历史。教师总结:人类永远有对历史的认识、渴望和想象,除了写下来的文字,美术的图像是一种重要的表达方式。透过这些图像,借助相关的资料,能使当代的人们走进历史,与历史对话。

教师展示《拿破仑加冕》《加莱义民》《梅杜萨之筏》《大卫》,组织学生欣赏,并以小组的形式讨论回答以下问题:

1、作品表现的是什么历史事件?选取的是什么样的特定场景?

2、画面突出了哪些细节?为什么要这样处理?

3、表达了作者怎样的观点或立场?

小组之间讨论,选出代表回答问题。必要时教师补充一些背景知识,说明美术作品与一般历史事件的关系,从而加深学生对本课课题的理解。

师生共同对艺术中的历史与历史中的艺术加以小结。最后鼓励学生在平时生活与学习中留意以历史为表现对象的艺术品,自己提问并寻找答案。

安排学生课后选择一幅反映历史事件的美术作品,要求学生在下节课口头回答自己的发现。

Yjs21.coM更多幼师资料延伸读

人教版八年历史教学计划


时间过得很快,我们即将迎来新学期的工作,写好教学计划,才能保证实现自己新学期教学的良好设想,那么如何写学科教学计划呢?我们精心整理了大量资料呈现出这篇“人教版八年历史教学计划”,我们希望这些技巧能够让您更好地完成任务!

人教版八年历史教学计划 篇1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以学校工作计划要点为指导,积极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转变观念,加强课堂教学,强化质量意识,坚持教育创新。以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精神和自主学习的实践能力为目标,扎实开展教与学的实践活动,争当名师。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着眼于学生的发展。以提高历史学科教学质量为中心,坚持教育创新。积极参与课程改革,探索新的课堂教学模式,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着眼于学生的发展。

二、学情分析

八年级学生正处于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的过渡阶段,掌握了一定的历史基础知识、合作技巧及自主探究学习的能力,通过一个学期的教学,我发现大部分学生还没有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掌握的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也不扎实,学生对历史虽有一定的兴趣,但学习的自觉性较差,学习上还存在以下问题①部分学生对历史学科认识不够,学习态度不端正。②部分学生求知欲强,思维灵活,但学习兴趣不高,学习目的不明确③有些学生有偏科现象④缺乏分析归纳能力,学习主动性有待加强⑤综合分述史实的能力较差有待在方面提高。

三、教材分析

中国现代史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历史,也是为国家富强和人民幸福而不懈努力的历史。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是中国现代史的开端。 

五、教学进度安排

周次        教学内容         课时

1    第1课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2

     第2课抗美援朝        2

2     第3课土地改革

      单元复习检测      2

3  第4课新中国工业化的起步和人民代     表大会制度的确立

   第5课三大改造        2

4    第6课艰辛探索与建设成就  2

5    单元复习检测        2

6   第7课伟大的历史转折

    第8课经济体制改革     2

7    第9课对外开放 

    第10课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2

8    第11课为实现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2

9    单元复习检测     2

10   期中复习

    期中考试        2

11    第12课民族大团结     2

12   第13课香港和澳门回归祖国

    第14课海峡两岸的交往    2

13   单元复习检测       2

14    第15课钢铁长城

     第16课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2

15    第17课外交事业的发展

      单元复习检测       2

16    第18课科技文化成就

     第19课社会生活的变迁    2

17  第20课活动课:生活环境的巨大变化

     第三单元检测     2

18   总结复习第一、二单元      2

19    总结复习第三、四单元

     总结复习第五、六单元     2

20    期末考试             2

人教版八年历史教学计划 篇2

本学期将继续以课程改革为中心,更新观念,提高认识,改变教学方式。认真学习初中《英语新课程标准》和有关现代教育教学理论。教师要彻底改变传统的师生观、教学观、人才观。教学从学生的学习兴趣、生活经验和认知水平出发,倡导体验、实践、参与、合作与交流的学习方式和任务型的教学途径,发展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使语言学习的过程成为学生形成积极的情感态度,我在本学期的英语教学中,主要坚持以下理念的应用:

1.突出学生主体,尊重个体差异。

2.采用活动途径,倡导体验参与,即采用任务型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通过感知、体验、实践、参与和合作等方式,实现任务的目标,感受成功。

3.注重过程评价,促进学生发展,建立能激励学生学习兴趣和自主学习能力发展的评价体系。总之,让学生在使用英语中学习英语面向全体学生,关注每个学生的情感,激发他们学习英语的兴趣,帮助他们建立学习的成就感和自信心培养创新精神。

4.整体设计目标,体现灵活开放,目标设计以学生技能,语言知识,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的发展为基础。

现在的初一学生整体的惰性还是很强,自觉性较差。由于刚刚升入初中很多学习方法习惯需要重新培养。

另外,学生在情感态度学习策略方面还存在诸多需要进一步解决的问题。例如:很多学生不能明确学习英语的目的,没有真正认识到学习英语的目的在于交流;有些同学在学习中缺乏小组合作意识;大多数同学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不能做好课前预习课后复习,学习没有计划性和策略性;不善于发现和总结语言规律,不注意知识的巩固和积累。

具体措施:

1.每天背诵课文中的对话。目的:要求学生背诵并默写,培养语感。

2.坚持日测、周测、月测的形成性评价制度:对英语学习实行量化制度,每日、每周、每月都要给学生检验自己努力成果的机会,让进步的同学体会到成就感,让落后的同学找出差距,感受压力。由此在班里形成浓厚的学习氛围,培养学生健康向上的人格和竞争意识。

3.对后进生进行专门辅导,让他们在小进步、小转变中体味学习的快乐,树立学习的自信,尽快成长起来。

4.关注学生的情感,营造宽松、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

5.实施"任务型"的教学途径,培养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

6.在教学中根据目标并结合教学内容,创造性地设计贴近学生实际的教学活动,吸引和组织他们积极参与。学生通过思考、调查、讨论、交流和合作等方式,学习和使用英语,完成学习任务。

7.加强对学生学习策略的指导,为他们终身学习奠定基础。

8.要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利用计算机和多媒体教学软件,探索新的教学模式,开发英语教学资源,拓宽学生学习渠道,改进学生学习方式,提高教学效果。

重兴趣、重方法、求稳定、求实效,避免出现大批掉队和过早分化现象。对英语学习水平不同的学生,要做好“培优补差”。在上好课的同时,我们教师也积极参加各种教科研活动,从而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

它山之石可以攻玉,以上就是一米范文范文为大家带来的4篇《最新八年级历史教学计划人教版》,希望对您有一些参考价值,更多范文样本、模板格式尽在一米范文范文。

人教版八年历史教学计划 篇3

本学期三年级学生整体素质不错。但思想较浮躁,大多数同学热爱劳动,几个别学生劳动态度不端正。

1、使学生掌握一些简单的劳动方法。

2、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自立能力和耐心细致的高尚品质。

3、提高学生对劳动生活的学习态度和兴趣。

4、培养学生爱科学,用科学的创新精神。

1、学生的基础知识掌握较好,但不爱动手操作,劳动态度需要端正。

2、劳动课受条件的限制,缺乏参加实践活动的机会。

1、插花技艺。

2、水仙盆景的设计与制作。

3、制作小盆景。

1、培养学生热爱劳动的好习惯。

2、认真钻研学习《新课程标准》,备好每一节课。

3、积极进行劳动课的课堂教学改革,提高课堂效率。

4、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教师采用灵活的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热爱劳动的兴趣。

5、经常带领学生参加适当的社会实践活动,培养他们大胆创新,勇于竞争的实践能力。

1—7周插花技艺

8—13周水仙盆景的设计与制作

14—17周制作小盆景

总之,在本学期教学中,要以以上的总体计划来完成劳动课的教学工作,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为社会培养出高素质人才。

人教版八年历史教学计划 篇4

一、计划宗旨

根据学校工作计划要点及我校德育工作的实际,本学期在历史教学中,着重渗透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方面的知识。以素质教育为中心,以爱国主义教育为主线,以心理健康教育,良好品德和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为重点,形成人人都做德育工作的大德育环境,开创学校德育工作的新天地。以提高学生素质为目的,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中心,强化质量意识,牢固树立质量第一的观念。突出课堂教学改革,提高授课效益。加强分类教学研究,在整体优化的基础上,突出优生优培;同时强化探究性学习的研究和信息技术教育的研究。

二、总体要求

在历史教学中,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历史的感情,培养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品质,努力开拓学生的视野,注重培养创新精神,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历史学习方式,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内容和设计上注重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进取精神,充分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为学生提供各自的发展空间。初步了解历史学的研究方法、历史学家的高尚情操,以及历史学在生产生活中的重大作用,以便使学生对历史有一种新奇感、求知欲,产生学习历史的浓厚兴趣。注意引导学生表达真情实感、展示独特个性、使学生的学习历史知识,成为他们健康人生重要开端。尤其是综合性学习部分、突出自主性、主要由学生自行设计和组织活动、自主选择确定活动内容和方式、突出合作性,特别注重探索和研究过程,培养创新精神。

三、教学工作目标、任务及措施

新课程教材的教学目标,不再是教材的教学目标,而是学生的历史学习目标,教材只是例子,重要的在于学生的情感体验,通过情感体验,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

1、领悟“分析与论证”这个环节,同时认识理想实验的科学研究方法,初步具有评价和听取反馈意见的意识。

2、有初步的信息交流能力。让学生掌握等效替代的科学方法,具有初步的分析概括能力。

3、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要求学生有实事求是、尊从自然规律的科学态度,不迷信权威,认识交流与合作,有主动与他人合作的精神。

4、掌握初二阶段要求掌握的历史概念和历史规律,并学会运用。指导学生理解教材中的重要历史概念的含义和丰富学生的知识含量。

5、学习本册书上的传统美德故事,帮助学生树立完美的人生观,完成本学期的教学任务。

6、培养学生良好的历史学习习惯,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

7、培养学生运用历史材料分析历史和现实问题的能力。

8、大量阅读课程标准要求的课外读物,增加学生课外历史知识的积累。

9、培养学生良好的历史素养,历史学习中贯穿情感教育和道德品质教育。

10、要注意教学目标的整合性。传统的目标设计有重结论轻过程、重认知轻情感、重智能变化轻心理体验。新课程强调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的有机结合。

11、要注意教学内容的开放性。要使历史课由单一转向综合,由平面转向立体,由封闭转向开放,激发了学生学习历史的浓厚兴趣,拓展了学生的视野,加深了对历史知识的理解。

12、要注意教学方式的互动性。要实现由少民主、不平等、单向传输向师生的和谐、民主、平等、互动转变。师生互教互学,彼此形成一个学习的共同体。

13、要注意教学过程的活动性。尽可能把过去由自己包办的讲解、提问转化设计成学生的多种活动,不仅让学生读一读、写一写、说一说,做一做……通过学生的自主活动,让学生掌握知识,并融会贯通,烂熟于心。

14、注意教学手段的多样性。广泛使用多媒体教学手段,使学生从单一枯燥的学习中解脱出来,去领略课堂里的精彩世界,要增强了历史课的吸引力,加速了学生认知过程,促进了认知的深化。

15、要注意教学组织形式的灵活性。要在课堂教学中想方设法组织学生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等灵活多样的学习方式。

人教版八年历史教学计划 篇5

一、学生情况分析

本学期我任教八年级(1)、(2)班的历史与社会课,由于学生对本学科的不重视,学生基础较差,其中有几为男生调皮,爱说闲话,不讲学习,但课堂气氛活跃,布置作业及时完成,有15%的学生作业工整清晰,有15%的同学字迹潦草,书面不清晰,有一种蒙混过关的心理,总体比较好的。

二、教学目标

第一单元史前时代

1、初步了解从古猿到人的进化过程,知道人类产生的基本条件和生活方式。

2、知道从打制石器到磨制石器是人类社会的巨大进步,改变了远古人类的生产与生活方式。

3、通过文物资料,了解远古人类丰富的精神世界。

4、收集与交流中外古代传说,从中找出反映文明起源时期社会的巨大变化和无数先民创作文明的传说、故事。

5、通过分析文物保护中存在的问题,树立自觉保护文物的意识。

第二单元文明的起源

1、通过了解大河流域的文明和早期国家河早期国家的形成过程,体会人类文明发展的脚步。

2、从古代文明的起源特点,发现四大文明和发展的必要条件,理件自然环境对人类早期历史进程的影响。

3、通过观察图片发资料,掌握文字,城市遗址,青铜器等,是人类社会进入文明时代的标志。

4、分析县体资料,理解等级制度及其存在的根源,认识军队和刑法在古代社会的作用。

5、从蓝田人家园的变迁,认识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意识。

6、参与社会调查,利用书籍,网络等多种渠道收集和整理历史资料,学会分析,归纳历史问题,尝试从不同的角度去解释历史现象。

第三单元农耕文明时代(上)----相继兴衰的欧亚国家

1、依据资料,描述古代希腊、罗马文明的发展兴衰和基本社会特点。

2、利用资料,说明欧洲主要封建国家的发展过程,以及欧洲建庄园制度、等级制度和农奴制度的形成和特点。

第四单元农耕文明时代(下)----绵研不绝的中华文明

1、通过本单元基本史实的学习和整合,把握中华文明的发展脉络,并能通过比较,发现每个时代各自的时代特色和精神风貌以及与世界文明的差别。

2、通过具体史实的学习,理解历史发展规律,树立有关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等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

3、整合相关史实,认识民族融合,文化交流对于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性意义。

4、养成关注普通人生活的意识,认识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5、在学习中华文明的发展历程和伟大文化成就的过程中,培养民族认同感,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自信心

人教版八年历史教学计划 篇6

一、学期三维教学目标:

八年级下历史教学内容主要是中国现代史,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是中国现代史的开端。中国现代史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历史。

通过本学期的教学工作,力求实现以下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

掌握基本的历史知识,包括重要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以及重要的历史概念和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

在掌握基本历史知识的过程中,逐步形成正确的历史时空概念,掌握正确计算历史年代、识别和使用历史图表等基本技能,初步具备阅读、理解和通过多种途径获取并处理历史信息的能力,形成用口头和书面语言,以及图表等形式陈述历史问题的表达能力。

形成丰富的历史想象力和知识迁移能力,逐步了解一定的归纳、分析和判断的逻辑方法,初步形成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得出结论的能力;初步了解人类社会是从低级向高级不断发展的、历史发展是有规律的等科学的历史观,学习客观地认识和评价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2、过程与方法

通过课堂学习和课后活动,逐步感知人类在文明演进中的艰辛历程和巨大成就,逐步积累客观、真实的历史知识;通过收集资料、构建论据和独立思考,能够对历史现象进行初步的归纳、比较和概括,产生对人类历史的认同感,加深对人类历史发展的理解,并做出自己的理解,并做出自己的解释。

注重探究性学习,勇于从不同角度提出问题,学习解决历史问题的一些基本方法;乐于同他人合作,共同探讨问题,交流学习心得;积极参加各种社会实践活动,学习运用历史的眼光来分析历史与现实问题,培养对历史的理解力。3、情感、态度、价值观

逐渐了解中国国情,理解并热爱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形成对祖国历史与文化的认同感,初步树立对国家、民族的历史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培养爱国主义情感,逐步确立为祖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人类和平与进步事业做贡献的人生理想。

形成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审美趣,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坚强的意志和团结合作的精神,增强承受挫折、适应生存环境的能力,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

值观打下良好的基础。

在了解科学技术给人类历史发展带来巨大物质进步的基础上,逐步形成崇尚科学精神的意识,确立求真求实和创新的科学态度。

了解历专制与民主、人治与法治的演变过程,理解从专制到民主、从人治到法治是人类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不断强化民主与法治意识。

了解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多样性,理解和尊重世界各国、各地区、各民族的文化教传统,学习汲取人类创造的优秀文明成果,逐步形成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国际意识。二、教材分析内容分析及各单元教学目标:

第一单元:走向社会主义之路。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进行了__战争和土地改革运动等,巩固了人民民主主专政的国家,迅速恢复了国民经济。从1953年开始,我国开始进行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和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逐步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到1956年,我国基本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国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过程中,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初步奠定了现代化建设的物质文化基础。通过本单元的教学,使学生对建国初期在历史有一个清晰的了解,同时明白“打江山容易,坐江山难”的道理,通过这段历史的学生,使学懂得要珍惜今天的和平幸福生活,珍惜社会主义建设成果。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历史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唯物主义历史观。

第二单元: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通过本单元的教学,使学习生明白在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中,也出现过“大跃”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等急躁冒进的错误,甚至出现了“文化__”那样全局性的、长期的严重错误,给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主义建设带来了巨大的损失,但在这二十年的社会主义探索过程中,我国社会主义事业仍然取得巨大的成就,尤其是国防科技工业成就辉煌。通过本单元的教学,使学生明白知道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同时也出现了失误,但总的来说成就是主要的。通过学习,使学生学会一分为二的来看待历史问题,学会以史为鉴,吸取历史经验教训,培养历史思辨能力。

第三单元: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中国共产党__届三中全后,我国实现了历史性的伟大转折,进入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在改革开放历程中,从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到国有企业改革,从沿海经济特区到多层次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我国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建设逐步推进中国共产党在实践中找到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__指导地位的确立,成为中国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根本上保证。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在经济建设、民主法制、科学技术、国防建设、民族团结、文化教育、对外交往各方面取得显著成就。我国综合

国力不断提高,国家日益繁荣富强,人民生活不断改善。“一国两制”由构想成为现实,祖国和平统一大业取得历史性进展。通过本单元的教学使学生明白改革开放政策是强国之路,富国之本,认识改革开放对于中国的重大意义,树立开拓创新的思想观念。

第四单元:人类祖先的基业——古代世界。通过本单元的教学,使学生知道世界四大文明古国留给人类的方明成果,知道西腊城邦和雅典民主,了解罗马帝国的扩张。知道西欧封建制的确立,。对世界古代历史有初步的了解,了解人类文明的进程。

第五单元:古代文明的冲撞与文化成就。通过本单元的教学,使学生了解古代世界的文化成就,培养学生崇尚科学精神的意识、历史进步意识,历史正义感和以人为本的价值观。三、学生评价:

本学期八年级共有两个班,每班54人,班额较大,大部分学生来自丰登镇各村,一少部分来自西湖农场,回族学生居多。

人教版课件


这份特别定制的“人教版课件”特别适合您,希望我们都能成为更好的自己。教案是老师上课之前需要备好的课件,每个老师都需要仔细规划教案课件。教案的具体实施是体现教师专业素养的重要标志。

人教版课件 篇1

《雾凇》是一片写景的课文,作者以的语言,描绘了,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对大自然、对祖国河山的热爱之情。

设计理念:这篇课文向我们介绍了中国四大自然奇观之一的吉林雾凇,重点和难点是要让学生理解雾凇是怎样形成这样一个过程。由于学生生活在南方,根本没有见过雾凇,甚至有的同学根本不知道雾凇是什么,因此,在学习中,学生无法找到建构的旧知,给教学带来了困难。要对于四年级的学生来说,理解这样一个物理变化有一定的难度,在教学的过程中,以读代讲,通过读来理解和感悟,能让学生轻松快乐地学习。本课的教学设计,着力体现“尊重学生主体,着眼学生发展”的理念,立足于自能读书,着眼于自主发展。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读中入境,读中悟境。这是一篇文笔优美的文章。因此重点应让学生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教师的指导下,让学生读得充分、悟得深刻、述得到位。

2、巧设情境,激发灵感。由于学生生活在南方,根本没有见过雾凇,甚至有的同学根本不知雾凇是什么,因此,在学习中,学生无法找到建构的旧知,给教学带来了困难。为此,教师用精心设计的教学语言,丰富真实的情感和制作精美的多媒体课件,构建一个广阔的心理场作用于学生心理,从而促使他们主动积极地投入到整个学习活动中,产生细致的情感体验。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了解吉林雾凇奇观形成的原因以及雾凇的奇异景象,使学生受到美的陶冶。

重点难点:了解吉林雾凇奇观形成的原因及雾凇的奇异景象,感受雾凇的美。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初步了解了闻名全国的吉林雾凇奇观。这晶莹夺目的雾凇一定给大家留下了什么深刻的印象?

1 雾凇很美,大家想不想亲身去吉林欣赏这美丽的雾凇呢?让我们一起走进吉林去感受这美丽奇特的雾凇。(播放录象,老师作讲解)

它,像盎然怒放的银花,晶莹闪烁。

它,像高山上的雪莲,韵味浓郁。

它,似梨花攀枝,洁白高雅,壮丽多娇。

它,像气势磅礴的落雪,把神州点缀得繁花似锦。

1课文中是怎样来形容雾凇的呢?请大家打开课本,自己来读读第一小节。

(1)多美的雾淞啊!文中是怎样形容雾凇的呢?

(2)出示“松花江畔的十里长堤上,洁白晶莹的霜花缀满了枝头,在阳光的照耀下,银光闪烁,美丽动人。”

老师请一位同学来读读这句话,其他同学思考,你从这句话中哪儿感受到雾凇的美了?

雾凇有着如雪般洁白,似银样闪烁的容颜,那晶莹的霜花缀满枝头,奇妙的美景绵延千里,难怪作者要说它是奇观。

4小结:听了同学们的朗读,施老师仿佛看到,在那三九严寒,大地冰封的时候,松花江畔的雾凇洁白晶莹,银光闪烁,真是一道美丽的风景线呀,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第一小节,再次感受它的美。(齐读)

过渡:是呀,棵棵杨柳宛若玉枝垂挂,簇簇松针恰似银菊怒放,晶莹多姿,垂柳青枝变成琼枝玉树,一片晶莹洁白,江岸雾气缭绕,人在其中,犹入仙境,相信你们也感受到他的美了。

1 、观赏着这千姿百态的琼枝玉树,你想赞美一下它的美,好吗?

你怎么理解这句诗的?能结合课文谈谈你的看法吗?

3、你说得真好,老师感受到你欣喜惊讶的感情了,同学们感受到了吗?

4、让我们一起去漫步松花江畔,感受一下这如诗如画的美景,齐读一下第三小节,好吗?(齐读第三节)

小结:松花江畔的雾凇有的像盎然怒放的银花,有的像气势磅礴的落雪,有的像精美的艺术品,有的似烟似雾,真是……(投影并板书千姿百态,琼枝玉树)

过渡:吉林雾凇的景观很美(板书:景观),它们争奇斗艳,独具魅力的风姿,是神州大地北国风光的景中之绝,但令五洲四海慕名而来的无数中外宾朋感到奇怪的是:这闻名遐迩的自然奇观——吉林雾凇是怎样形成的呢?(板书:形成 课件)

a、雾凇是怎样形成的?

b、吉林雾凇形成的过程是怎样的?

同学们可以任选一个先自己在课文第二节中找找答案,然后四人小组讨论交流一下。

2、你们找到答案了吗,谁来说说,雾淞是怎样形成的?

(1)、雾凇,俗称树挂,是在严寒季节里,空气中过于饱和的水汽遇冷凝结而成的。(板书)

a从这句话中你能发现雾凇形成的条件吗?(过于饱和的水汽、遇冷、凝结)

(2)、吉林有“过于饱和的水汽”吗?你是从哪里看出来?

a、“从当年12月至……阵阵雾气。”(这些过于饱和的水汽能遇冷凝结吗?你又是从哪里看出来的?)

(3)世界最大的水利枢纽——我国的三峡水库同样有饱和的水汽,但在它附近能形成雾凇吗?(没有一定的低温)

吉林并不是我国最寒冷的地方,为什么在东北三省的其他地方没有雾凇呢?(没有饱和的水汽)

所以只有这两个前提条件都符合了,才可以形成雾淞。而且他们形成的过程也是非常美的。

3、是的,雾越来越浓,蒸腾的雾气受冷后凝成的冰晶把松针、柳枝裹了一层又一层。但是这个形成的过程的速度是很——慢的

(2)你能把这种缓慢的过程读出来吗?先自己试一试。

(3)同学们,就是这样,雾气一层又一层地给松针、柳枝镀上了白银,在这过程中,雾凇先是什么样的,慢慢变成什么样,最后又是什么样的?

5、你觉得他哪些地方读美了,哪些地方还需要改进?

6、读这句话应该读出语气的变化,先是轻轻的,缓缓的,后来就变成欣喜的语气了,谁再来试试?

7、(出示课件)这么美丽的雾凇原来是这样形成的啊,我们再给大家介绍一下好吗?(出示第二小节)齐读:

8、小结:

雾凇如雪般洁白,似银样闪烁,晶莹的霜花缀满枝头,奇妙的美景绵延千里,形成的过程又如此奇妙美丽,难怪作者说它是……(闻名全国的奇观,板书)

雾凇的美,美在壮观,美在奇绝。观赏雾凇,讲究的是"夜看雾,晨看挂,待到近午赏落花”,1990年1月9日前xxxx爷爷到吉林视察,在观赏了美丽动人的雾凇奇观后吟诵了一首诗,大家想不想知道?

寒江雪柳日新晴,

玉树琼花满目春。

历尽天华成此景,

人间万事出艰辛。

六、作业布置 请选择一题,认真完成。

1、摘抄好词佳句。

2、有感情地朗读自己喜欢的段落。

3、选择一段课文背诵。

4、为《雾凇》编一段广告宣传词。

5、试着给课文中的插图配一段解说词。

我们祖国风景优美,资源丰富,名山胜水数不胜数,像我们学过的《九寨沟》,还有和吉林雾凇并称为中国四大自然奇观的桂林山水、云南石林、长江三峡等,老师希望大家回去阅读一些介绍祖国名胜的文章,课后和同学们一起来交流,好吗?

人教版课件 篇2

一、教学要求:

1、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了解吉林雾凇是怎么形成的,体会作者描述之精妙。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领略雾凇的奇特景观,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课文的生字词,初步了解了文章大意,这节课继续学习课文《雾凇》。(齐读课题:雾凇)

雾凇是松花江畔的一大奇观(板书:奇观)。为什么说它是奇观呢?这节课我们就一起跟随作者去吉林领略雾凇的奇特之美。

师:同学们说得真好!请打开书本,齐读第一自然段,看看作者是怎么描绘眼中的雾凇的?哪个词写出了作者的感受。

②课件出示,请找出有关语句,用“ ”划出来,重点词用小圆点标出。

师:看来,同学们都读好了,现在就请同学来读读你画好的句子,其他同学认真听。

师评:“洁白晶莹”写出了雾凇的?(颜色美)“银光闪烁”写出了雾凇的?(光泽美)

师:让我们再来读一读,进一步体会雾凇的美丽、奇特。

(生答)哇!这么大!所以作者说它是――奇观!

过渡:这样的奇观究竟是怎么形成的?现在我们来读第二自然段,找出概括雾凇形成的一句话,并用笔画下来。

1、齐读这句话,看看雾凇形成需要哪些条件?

2、请大家继续看课文,从哪些词句中看出吉林就具备了饱和的水汽的严寒呢?自读课文,同位讨论,找出语句,读一读。

3、课件出示填空题。

(1)从当年到间,松花江上游丰满水库里的水从发电站排出时,水温在左右。这样,松花江流经市区的时候,非但,而且江面上总是着雾气。

(2)每当夜幕降临,气温下降到左右时,这雾气便随风飘荡,

这饱和的汽体从哪里来的?

指名说,师相机指导。

以“零下30摄氏度”、“拥”、“笼罩”、“淹没”可以看出怎样?

指名回答,水汽多。

齐读这两句话。

4、师:有了饱和的水汽和严寒,雾气是怎么凝结成雾凇呢?

5、课件出示了“这蒸腾的雾气,……会都是银松雪柳了”

齐读。

思考:雾气是怎么凝结在松针、柳枝上的?找出凝结成雾凇过程的词语。

指名说:慢慢地、轻轻地、一层又一层地,最初逐渐最后。

6、假如把这三层意思用三句话来写.

这蒸腾的雾气,轻轻地……镀上了白银。

这蒸腾的雾气,一层又一层地……镀上了白银。

指名读,你感觉怎么样?

作者只用一句话来写,把雾气凝结时的情形既生动具体,又十分精炼,让我们再来欣赏一下,齐读。

课件出示:最初像银线,逐渐变成银条,最后十里长堤上全都是银松雪松了。

这句话写出了什么?进一步说明了上一句中的哪个词。

朗读这一句话。

课件出示第二自然段。

过渡,你站在松花江边,欣赏着雾凇奇观,你会发出怎样的感叹呢?

松花江畔的人们清晨观赏着这千姿百态的琼枝玉树时是如何感叹呢?

作者引用古人描写雪景的诗句,写出了雾凇的美和奇。

课件出示第三自然段,指导朗读(读出对雾凇奇观的感叹)。

[四]总结。

通过这堂课的学习,我们不但欣赏了雾凇奇特的景象,而且了解了雾凇形成的过程,吉林雾凇真是闻名全国的自然奇观,让我们再随作者一起去欣赏这闻名全国的奇观。

课件出示雾凇图片欣赏。

人教版课件 篇3

教学目标:

1.能读准字音,将课文读通顺。

2.说出雾凇是什么样子。

3.能说出雾淞形成的原因。

4.能背诵课文。

教学要求:

1.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3.了解雾淞形成的原因及雾淞的奇异景象。

教学重难点:

1.简介:中国有四大奇观,长江三峡、云南石林、桂林山水、吉林雾凇。

3.检查学生字音朗读情况,正音。

4.检查学生课文朗读情况,指导朗读长句。

观察插图,理解文章内容。

1.三九严寒时期,在松花江畔人们可以看到什么样的景象?

2.这些雾凇给你什么样的感觉?谁来背诵课文。

2.小组交流讨论。

在讨论还有什么不明白的?

抓住“渐渐的”、“慢慢的”、“轻轻的”这3个叠词指导朗读。

抓住“最初--逐渐--最后--”指导学生有感情朗读,体会变化过程。

1.人们怎样赞叹雾凇的?

2.怎样才能读出赞叹的语气?

3.看图理解“千姿百态”、“琼枝玉树”

背诵课文二三两段。

[《雾凇》教学设计]

人教版课件 篇4

我设计这节课,遵循了新课程的理念,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的主导作用,达到了预设的效果,我认为自己做得比较好的方面有:

1、整节课思路清晰,环环相扣,层层递进。

本节课由一个事例贯穿整个过程。一开始使用乐乐参与一个公司LoGo设计事例引出课题:无形的财产。然后通过乐乐设计的LoGo和农民劳动收获的果实相比得出智力成果的概念,再通过对公司擅自使用乐乐作品侵权行为讨论得出公民有智力成果权,要依法维护智力成果权……,整节课把知识和乐乐的案例有机结合起来,形成了一个思路清晰,逻辑严密的'主线。

2、充分挖掘了学生资源。

课本是我们教学、学生学习的直接资源,但只用课本的有限资源上课,很难激发学生的兴趣。课前调查显示,大部分学生有一种看法,认为中学生能创造智力成果还是少数,智力成果权离自己太远,如果上课时不能挖掘学生身上的资源,整节课可能就游离于学生之外,使教学效果大打折扣。因此本节课我在挖掘学生资源上下足了功夫,首先是智力成果发布会,让学生展示自己的智力成果,学生积极性很高,这个活动为课堂增添了很多活力,这无疑都是学生资源创造的课堂高潮;通过这个环节也让学生明白了智力成果其实离自己很近。

3、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

首先是课堂设计,在突破本节课重点“盗版光盘该不该买”时,我设计了一个现场调查,这样可以让课堂讨论围绕本班的存在的问题有的放矢进行;其次在课堂上,我注重学生主体性,采用讨论,对话的形式,让学生在对话讨论中自主建构知识。例如对“盗版光盘该不该买”讨论,通过小组合作讨论,小组间的对话,老师和同学之间的对话,让学生在对话中形成自己的知识和观念。使本节课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在得到实现和升华。

当然,本节课也给我留下遗憾,在别的班试教的时候,大部分学生都是主张购买盗版光碟,可是到最后一个班上课的时候变成大部分同学都不主张购买盗版光碟,一下子还不转过弯,因此,在教学机智方面我还须下更大的工夫。

人教版课件 篇5

教学目标

1、强化学生《繁星春水》阅读的真实性和有效性。

2、指导学生掌握阅读诗歌类名著的基本方法,进一步增强学生阅读名著的兴趣。

3、读《繁星》和《春水》,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交流心得,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教学重难点

重点:明确做读书笔记的几个简单方法和写读后感的步骤。

难点:在对冰心的诗歌反复朗诵的过程中,把握富有感染力的诗句,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写出自己的读后感。

教学过程时间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都读过哪些文学名著呢?你认为读名著有什么好处呢?(学生踊跃发言)

教师小结:(名著,是“具有推崇价值的有名的作品”。经典名著的价值在于典范的语言,在于精彩的故事,在于典型的人物,在于深刻而独到的主题,它给予人心灵的滋养。——这就是文学的魅力)

著名作家冰心老人的一句话“读书好,多读书,读好书。”就是对名著阅读最好的诠释。

二、背小诗,知作者

师朗诵:母亲啊,天上的风雨来了——生齐接下句:鸟儿躲到它的巢里,心中的风雨来了,我只躲在你的怀里。

师述:在《繁星春水》中,冰心把母爱视为最崇高的最美好的东西,反复地加以歌颂,诗人以生动形象的比喻,把母爱之情传达出来,写得情真意切,感人肺腑。对母爱的歌颂,奠定了这两部作品深沉细腻的感情基调,与母爱紧密相连的,便是对童真、童趣、童心以及一切新生事物的真爱。

师朗诵:万千的天使,要起来歌颂小孩子——生齐接下句:小孩子!他那细小的身躯里,含着伟大的灵魂。

师述:在诗人眼里,充满童趣的世界才是人世间最美的世界。在冰心看来,人类来自自然,归于自然,人与自然应该是和谐一致的。

师朗诵:我们都是自然的婴孩——生齐接下句:卧在宇宙的摇篮里。

师述:冰心还将母爱、童真、自然融为一体。

师朗诵:造物者——,倘若在永久的生命中——生齐接下句:只容有一次相乐的应许,我要至诚的求着:我在母亲的怀里,母亲在小舟里,小舟在月明的大海里。

师述:多美呀!冰心把母爱、童真、自然完美的融合在一起,营造出一个至善至美的世界,感情诚挚深沉,语言清新典雅,给人以无穷的回味与启迪。我们集体背诵了一些小诗,哪位同学能来背一背自己喜欢的小诗呢?

生背诵,自由展示。

在诗歌中我们知道了冰心的温柔、爱心、机敏、才智,你还知道冰心的哪些事情?

生自由发言。多媒体出示相应图片、视频。

三、选小诗,赠亲友

古人以画赠友,以歌赠友,以文赠友,是一件风雅、高尚的活动,今天我们也来一次赠诗活动。用“我要把这首诗送给,因为”的句式来交流。

老师对学生的发言进行点评,或赞同或补充,或质疑或深化。

学生自由发言。老师给予点评。

四、写小诗,诉真情

看到这种小诗,同学们也会想一试身手吧些,请有模仿写作并大声朗诵,说说自己的创作灵感,同学们自由点评,可以提问,可以质疑。

老师点评诗作,或鼓励写作,或帮助修改,或谈自己感受。

五、交流收获

同学们,说一说你阅读《繁星春水》有哪些收获?你认为哪些阅读名著的方法适合你?学生自由发言。

六、深入阅读

人教版课件 篇6

《电阻》这一节知识内容不算太难,学生对电阻定律的认识关键在于实验,实验用到的主要方法是控制变量法。我上完课后,认真反思,记录下下列问题。

1、在课题的引入上,“为什么用铜铝做导线”,学生经过初中的学习回答这样的问题是很简单的,如果能进一步追问“铜做的导线是不是一定比铝做的导线电阻小?”这样在引入上可能更顺畅一些,与本节课的知识关联性更强一些。

2、学生在进行实验的时候,几乎全部的同学操作、动手能力还非常的薄弱,这方面主要还是因为条件限制和以前的不重视。实验室在此之前几乎没什么器材,现在多了一些,但能做的实验非常有限,所以今后应多做实验,并且希望能把以前本应该做而没有做的补上。

3、这节课的重点是电阻概念及其三个决定因素,在这方面的练习还不够。

4、为增强学生学习兴趣,应多展示一些电路板上电阻实物和图片,以及介绍人体电阻等等

人教版课件 篇7

知识与技能:(1)整体感知课文,理解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品味文章画面的优美和细节的动人。

过程和方法:学生通过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来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重点: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培养尊老爱幼、珍爱亲情、珍爱生命的情感。

孝敬父母、尊老爱幼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体现着人世间美好的情感――亲情。其实,在我们成长的过程中一直都沐浴着亲情。哪位同学能联系生活实际,说说你都感受到了哪些亲情?(学生举例回答,教师予以肯定)像在日常生活中全家人一起吃饭、看电视、聊天等等。哪怕是一家人一起散步这样平常的小事,也能体现出浓浓的亲情。《散步》这篇课文就为我们讲述了这样一个感人的故事。

(1)请同学们用温和、亲切又含着庄重的语气,平稳的语调将课文自由地朗读一遍(6分钟完成)

(2)轮读课文(一人读一节,共八人读),比谁读得准确、流利、有感情(如有读错字音的,则老师叫停,引导学生更正,并板书正确的字音)(6分钟完成)

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后,思考以下问题,8分钟后比谁能正确回答。

1.去散步的一家人有哪几个人?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散步?

2.你可以感受到一家人去散步时是怎样的心情?说说你是从哪些文字中感受到的。

3.在散步的.过程中发生了什么事?最后是怎么解决的?

4.我和妻子是如何背着母亲、儿子走过那条小路的?为什么说“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

1.通过散步这件事,你对这个家庭的四个成员都不陌生了,请你给这个家庭的四个成员分别加上一个修饰语。并说出这样加的理由。

2.我们常常把鲜花送给最可敬的人,这里只有一束鲜花。如果是你,你会把这束鲜花送给这个家里的哪个成员呢?你送鲜花给他时,能否说出送花的理由呢?(5分钟完成)

速读课文,采用画波浪线的方法将文章中那些两两相对称的句子找出来,然后同学之间交流一下品味语言的精美,3分钟后比谁找的最多。示例:我和母亲走在前面,我的妻子和儿子走在后面。

你喜欢这个家吗?它让你感受到了什么?如果要使每个家庭都变得和睦、温馨、幸福,你觉得家庭成员之间应该怎样相处呢?(独立思考2分钟后,比谁能大胆地说出自己的想法)

你拥有一个温馨、和睦的家吗?请用你的笔来记下发生在你家的亲情故事吧!(200字左右)

用一段话或一首小诗写写你对亲情的感受。

人教版课件 篇8

Aims and demands:

通过本单元教学,学生应能熟练地运用表示“提意见和建议”的常用语;复习宾语;了解毛利人的历史和新西兰的历史、地理及风士人情。

Importance and difficulty:

1. words and expressions:

hand down, sign an agreement with, take a degree, share, times, live, go doing

2. sentences:

A. The language which the Maori speak is related to the languages of Tahiti and Hawaii.

B. This is how they keep their way of life alive.

C. In size it is bigger than Guangdong Province, yet has a much smaller population.

D. Apart from their milk, the wool from their coats is used in expensive clothing.

3. Grammar:

A. The search party found the missing child.

B. I enjoy swimming in summer.

C. I’d like to invite you to my birthday party.

D. I’ll get the letter mailed first.

4. Useful expressions:

A. You’d better ( not )……

B. You should / ought to ……

C. I suggest you ……

D. Shall we……

E. How / what about…….

Lesson 73 The Maori of New Zealand

Aims and demands:

Develop the Ss’ reading and speaking ability.

Importance and difficulty:

Have a good and deeper understanding of the text.

Teaching aid; a tape recorder and some slides

Teaching methods: reading

Teaching procedure:

Step 1. Presentation

Find out how much the Ss know about New Zealand by asking a few rapid questions around the class.

T: Where is New Zealand?

----- East of Australia.

T: How many islands is New Zealand made up of ?

----- Two large ones.

T: What is the capital?

----- Wellington.

T: What money is used in New Zealand?

----- NZ dollar.

T: Name one sailor who landed on New Zealand several centuries ago.

----- Captain Cook.

T: What are the earliest people of New Zealand called? ( first settlers )

----- Maori .

T: Where did they come from?

----- Polynesia.

T: Where did the first settlers in the USA come from?

… in Australia

Step 2. Fast reading

Read the text fast and find the answers to the questions.

1. From which countries have the people of New Zealand come?

Polynesia / Oceania and Europe , mainly Britain.

2. What parts of Maori life are mentioned in the text?

Kindergartens, customs, way of life, the marae, the meeting house, family life, special days ---- huis, weddings, conferences, deaths and burials.

Step 3. Careful reading

1. Read it and do the reference

( Which words and phrases do the words in bold in the text refer to?)

2. Note making

Step 4. comprehension

1. paper comprehension

Comprehension for Unit 19 Lesson 73(3B) CDDCB BBDCC BD

1. The passage is mainly about ___.

A. why the Maori chose to settle in New Zealand

B. what the European settlers had done to the Maori

C. the history, life-style, languages and customs of the Maori

D. the rare animals and plants in New Zealand

2. The population is mainly made up of ___.

A. the Maori and Europeans

B. the Maori and Kooris

C. the Maori and Pacific Island

D. the Maori, Europeans and Pacific Islanders

3. When the Maori came to settle in New Zealand, they did NOT take ___ with them.

A. the way of life

B. dogs and rats

C. plants like the sweet potato

D. written records of their history

4. In the 19th century the Maori population dropped as a result of ___.

A. their improper way of life

B. the bad weather in the island

C. many fierce battles and diseases

D. lack of money and medicine

5. Which is WRONG about the languages spoken in New Zealand?

A. English is widely used as the official language.

B. The children in New Zealand are greatly encouraged to use the Maori language.

C. At least three kinds of languages are spoken in the country.

D. Maori children can learn to speak English at school.

6. It can be figured out that the population of New Zealand is about ____.

A. 435,000 B. 3,346,100 C. 5,5655,000 D. 170,000

7. We can learn what the text is about from ___.

A. the first paragraph B. the title

C. the last paragraph D. the whole passage

8. What did the Maori not take to New Zealand ?

A. Plants like the sweet potato B. Dogs

C. Rats D. Potatoes

9. How many kinds of languages are spoken in New Zealand according to the text?

A. one B. two C. three D. four

10. The difference between the Maori’s life and the Europeans’ life is in their ___.

A. dining habit B. clothing

C. family size D. living condition

11. What is written in details in the text?

A. Wedding B. Burial

C. Conference D. None of the above.

12. The Maori’s burial service is different from the European’s because ___.

A. they give speeches at the funeral

B. they go to see the dead

C. they share their memories of the dead

D. there’s always someone staying with the dead

2. work book

Bb:

Maori ----- Polynesia

wars

New Zealander European (British )----- Europe / Britain

Pacific Islanders----- Oceanis

Homework

Lesson 74 New Zealand

Aims and demands:

1. Get the Ss to read a text very fast in order to find out what the different sections about .

2. Train the Ss to obtain information from a diagram.

3. Develop the Ss’ reading ability.

Importance and difficulty:

1. Have a deeper understanding of the text.

2. Finish the comprehension exercise

Teaching methods: reading and understanding

Teaching aids : tape recorder and some slides

Teaching procedure:

Step 1. Revision

Answer the questions:

1. What’s the other name for New Zealand? ----- Aotearoa

2. When did the first traveler reach New Zealand, 950, 1050 or 1150? -----950

3. What did early travelers bring with them?

---- Dogs, rats and plants like the sweet potato.

4. Which is warmer, North Island or South Island? Why?

---- North Island is warmer because it is closer to the equator.

5. What is the name of the earliest New Zealand people? ------Maori.

6. Where did they come from? ----- Polynesia

7. Why did settlers and the Maori fight? ----- Over land rights

Rearrange the following sentences:

1. Following his discoveries many islanders travelled 3,500 kilometres by sea in their narrow boats to this new country between 1100 and 1350.

2. As a result of these wars and diseases, the Maori population fell from 100,000 to 4,200.

3. In Maori history, the first traveler to reach New Zealand in the year 950 was a man called Kupe.

4. By 1840 about 2,000 Europeans, mainly British, had come to settle in New Zealand and the Maori signed and agreement with these settlers.

5. However, in later years there were fierce arguments over land rights and many battles were fought between the settlers and the Maori.

6. He named the country “ Ao-tea-roa”, which means “the land of the long, white cloud”.

7. They took with them dogs, rats and plants like the sweet potato, and settled mainly in North Island where the weather was warmer.

8. Their population has now increased to 435,000 , and today they make up about 13% of the population.

3-6-1-7-4-5-2-8

Step 2. Reading for general understanding ( 3 minutes )

The purpose of this task is to get the Ss to read a text very fast in order to find out what the different sections are about. It is a speed-reading exercise.

Give the Ss a time limit of 3 minutes for this exercise.

Answers: Politics – Agriculture – Sports and free time – Natural beauty – Wildlife

Step 3. Careful reading

1. Read it carefully and finish the paper comprehension exercises.

Reading comprehension for Unit 19 Lesson 74 (3B) ACBCA CABDB BD

1. Which is correct about New Zealand?

A. Before 1893 women couldn’t enjoy the same voting rights just as men.

B. There are about 50 million sheep in the country, more than 14 times the population.

C. People over a certain age can all receive a weekly “old-age pension” nowadays.

D. The government is quite successful in controlling the unemployment rate.

2. Which is not the reason for the question “Why New Zealand is thought to be an important agricultural country”?

A. Animal farming is well developed.

B. There are more sheep than people.

C. Deer are kept for their meat and fur.

D. The main exports are agricultural products.

3. According to the passage, which is most likely to happen in New Zealand?

A. The country imports wood pulp(纸浆).

B. Earthquakes will shake the country.

C. Winter vacation starts from December.

D. Farmers begin to keep deer instead of cattle.

4. There are flightless birds in New Zealand because___.

A. these birds are kept in cages for a long time and lose the ability to fly

B. they caught the strange diseases which settlers took with them

C. they had no natural enemies until the arrival of humans

D. as in Australia, the climate there is quite suitable for birds to live on the land

5. After reading the text you cannot have a picture of ___.

A. the history of New Zealand

B. the climate in New Zealand

C. the agriculture in New Zealand

D. the strange animals in New Zealand

6. What is not true about New Zealand?

A. New Zealand is the first the allow women to vote in the world.

B. New Zealand exports mainly agricultural products.

C. All the people can receive the :old-age pension”.

D. All the people above a certain age can receive the “old-age pension”.

7. What is not included in the exported agricultural products?

A. Pork B. Lamb C. Beef D. Butter

8. What fruit is implied (暗指) in the text?

A. Apple B. Grape C. Pear D. Banana

9. In New Zealand only the kiwi is ___.

A. ancient B. flightless

C. voiceless D. the national bird

10. Who made the birds flightless?

A. The birds themselves. B. Nature.

C. Some biologists. D. Natural enemies.

11. The main school holidays in New Zealand are about ____ month(s).

A. one B. one and a half

C. two D. two and a half.

12. It can be inferred that New Zealand is not an ideal place for ___.

A. having sports B. going sight-seeing

C. keeping cattle and goats

D. developing heavy industry

2. True or False statements.

a. New Zealand is an important agricultural country with a small population. In size it is bigger than Guangdong Province, yet has a much smaller population.

b. In 1893, many countries, including New Zealand, allowed women to vote.

c. In recent times the “ old-age pension” has only been paid to the poorest people because these people are usually very old.

d. The main school holidays are from mid-December till early February because the weather is usually very cold.

e. Tourists from all over the world come to New Zealand because they are attracted by the natural beauty of the country.

f. The Kiwi, New Zealand’s national bird is flight-less because this kind of bird is very huge and it cannot fly.

Answers: T F F F T F

Step 4. Practice Workbook Ex 2

Step 5. Diagram Page 40

Homework

Lesson 73~ 74

Aims and demands: Review the text and deal with the language points.

Importance and difficulty: Get the Ss know the usage of the language points.

Teaching aid: some slides.

Teaching methods: practicing and comparison

Teaching procedure:

Step 1. Revision

Say as quickly as possible and tell if the following statements are True or False.

1. All the people of New Zealand came from the Islands of Polynesia in the Pacific.

2. The Maori had no written language.

3. By 1840 about 2,000 British had come to settle in New Zealand.

4. Now the Maori makes up about 13% of the population.

5. They have a population of 4, 200.

6. The Maori have given up their own customs and ways of life.

7. New Zealand is an important industrial country with a small population

8. New Zealand was the first nation in modern times to allow women to vote.

9. North Island is famous for its hot springs.

10. New Zealanders like to go swimming, sailing , horse-riding during the months of December-February.

F T F T F F F T T T

Step 2. Useful expressions

Fill in the blanks ( Lesson 73~ 74)

1. Ireland lies to the west of Great Britain. They are separated from each other by the Irish sea.

2. I have bought a dictionary for you and I’ll send it to you by mail as soon as possible.

3. The two tables are of the same size, but they are different in colour.

4. They have made much money out of keeping fish.

5. Apart from the garden, I’m quite satisfied with the house.

6. Their customs were handed down/on from generation to generation.

7. Their population has now increased to 420,000 . That makes up about 13% of the whole population.

8. I insist on him changing his learning methods, but he sticks to it.

9. Can you explain the sentences to me which are marked with red lines?

10. Would you like to stay with us for a few more days?

Step 3. Language points:

Fill in the blanks ( Lesson 73~74)

1. They took with them dogs, rats and plants like the sweet potato and settled mainly in North Island.

要下雨了,请带把雨伞。

我没有带钱,请你借我10 元好吗?

2. The language which the Maori speak is related to the languages of Tahiti and Hawaii.

relate vt. 把 … 联系起来

be related to 和 … 有联系

3. Maori family enjoy sharing what they own and looking after one another.

enjoy doing consider , dislike , finish , go ,mink , practise , risk , suggest , avoid , appreciate, feel like , give up …

4. This is how they keep their way of life alive.

alive

live

living

5. The fish is still alive .

6. This is a live fish .

7. All living things need sunlight , water and air.

8. Although he is sixty, he is still alive.

9. Many people will sleep and eat on the marae during these three days and share their memories of the dead person.

10. She is always happy and never shares his parents’ worries ( 从不分担父母的忧愁 )

我们应该共甘同苦。

We should share joys and sorrows.

11. New Zealand is an important agriculture country with a small population.

中国是一个人口众多的发展中的国家。

China is a developing country with a large population.

12. It is bigger than Guangdong province in size.

13. The two countries are of the same size, but they are different in population.

14. The main exports of the country are wool, lamb, beef butter, forest products, fruit and vegetables ( 水果和蔬菜 ).

15. Some farmers have turned tokeeping deer (养鹿).

16. Whenever he had difficulty, he turned to the teacher for help( 他就去向老师求助 ).

turn to

turn on

turn off

turn down

turn into

turn out

turn over

17. New Zealand wine is of high quality and is sold all over the world.

be of high quality =high-qualified

be of great help =helpful

be of importance =important

be of great value =valuable

18. Apart from their milk, the wool from their coats is used in expensive clothing.

19.Apart from English , he is good at French. ( Besides )

20. There were ten people at the meeting apart from me. (besides)

21. The composition is good apart from a few spelling mistakes. ( except for)

22. North Island is famous for an area of hot spring, some of which throw hot water high into the air.

23. Hongzhou is famous for its West Lake.

24. Helen Keller was famous as an American writer.

Step 4. Correct the mistakes:

1. All things are related with all other things.

(to)

2. Mary and I will share with a room. /

3. Besides from the cost, it will take a lot of time. ( Apart ) from /

4. We have reported the matter to the master but he considers it of no important. (importance )

5. In this factory the workers are paid by hour. ( by the hour ) (by hours)

6. The rice is sold by the weight. /

7. When time went on, Einstein’s theory was proved to be correct. ( As )

8. After he left school he became a teacher , but later he turned to drive. ( driving )

Homework

人教版课件 篇9

神秘浩渺的星空时常引起我们无边的遐想,在本文中巴金写了不同时期看繁星的感受。你一定也观察过天上的繁星,你有哪些感受呢?比较一下,你的感受和巴金的有何不同。

一、学习目标

1.树立热爱大自然的思想,学会观察大自然,进而了解、保护自然环境。

2.学习并运用联想和想像来写景状物,抒发感情。

3.学习并运用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

二、学习要点

(一)基础知识

1.字词

昧(mèi)昏暗

霎(shà)眼

摇摇欲坠(zhuì),形容非常危险,就要掉下来或垮下来。

萤:萤火虫mó模型、楷模、模糊

荧:荧光屏模

莹:晶莹mú模样、模具、铅模

2.写作背景

这篇文章选自巴金的《海行杂记》。1923年,19岁的巴金和三哥毅然冲破封建家庭的樊笼到了上海、南京。考入东南大学附中补习班。在学习期间,参加了一些社会活动,著名的“五卅”运动对他影响较大,他的民主思想得到进一步发展。1927年1月15日,他乘法国邮船“昂热”号离沪赴法,卫惠林同行,先后同船的中国学生计9人。他去法国是为了学习经济学,“向西方找真理”,进一步研究无政府主义理论,考察欧洲的社会运动。法国既是无政府主义的发源地,也是当时欧洲的政治流放者的庇护所。2月18日。“昂热”号邮船抵达马赛。19日,巴金抵巴黎。在邮船航行期间,巴金撰写了《海行杂记》38则。《繁星》是其中的一篇游记,写于1927年1月。

(二)课文评析

课文围绕看繁星,依次写了“从前”“三年前” “如今”“有一夜”四个片段,表达了作者酷爱星天的深切感受。

课文按照时间顺序,紧紧围绕“繁星”展开描写,状写了“我”在不同时期不同地点观看繁星的情景,抒写了“我”由此产生热爱自然、向往美好生活的感受,给人以丰富的联想和美的享受。

繁星

巴金

我爱月夜,但我也爱星天。从前在家乡,七、八月的夜晚,在庭院里纳凉的时候,我最爱看天上密密麻麻的繁星。望着星天,我就会忘记一切,仿佛回到了母亲的怀里似的。

三年前在南京,我住的地方有一道后门,每晚我打开后门,便看见一个静寂的夜。下面是一片菜园,上面是星群密布的蓝天。星光在我们的肉眼里虽然微小,然而它使我们觉得光明无处不在。那时候我正在读一些关于天文学的书,也认得一些星星,好像它们就是我的朋友,它们常常在和我谈话一样。

如今在海上,每晚和繁星相对,我把它们认得很熟了。我躺在舱面上,仰望天空。深蓝色的天空里悬着无数半明半昧的星。船在动,星也在动,它们是这样低,真是摇摇欲坠呢!渐渐地我的眼睛模糊了,我好像看见无数萤火虫在我的周围飞舞。海上的夜是柔和的,是静寂的,是梦幻的。我望着那许多认识的星,我仿佛看见它们在对我霎眼,我仿佛听见它们在小声说话。这时我忘记了一切。在星的怀抱中我微笑着,我沉睡着。我觉得自己是一个小孩子,现在睡在母亲的怀里了。

有一夜,那个在哥伦波上船的英国人指给我看天上的巨人。他用手指着:那四颗明亮的星是头,下面的几颗是身子,这几颗是手,那几颗是腿和脚,还有三颗星算是腰带。经他这一番指点,我果然看清楚了那个天上的巨人。看,那个巨人还在跑呢!

首先,描写“我”最爱看繁星,回忆从前在家乡夜晚望星天的情景和感受。第1句表露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也为第2句引出作了铺垫。第3句状写“我”望星天时的感受,为全文定下了感情的基调。

这部分回忆“我”三年前在南京读书时看繁星的情景和感受。前两句描写观看星天的宁静环境。后两句描写观看星天的感受:由点点星光觉得光明无处不在,把认读星星当成交友叙谈。这是进一步写“我”最爱看繁星的情趣和收获。

后两段描写“我”在海上观看繁星的情景和感受。

第3段是全文的重点,状写“我”每晚在美的环境中观看繁星所产生的种种美的感受。这一段文字按照“仰望——欲睡——沉睡”的思路渐次展开,前面四句写“仰望”,第五至八句写“欲睡”,第九、十两句写“沉睡”。

第4段写“我”在别人指点下认识了状如“巨人”的星座,感受到了“巨人还在跑”的乐趣。如果说第3段是从面上泛写海上看繁星,那么,第4段就是从点上特写海上看星座。

三、深入探究

试分析本文的写作特点

1.由实到虚,虚实结合,是本文写作上显著的特点。作者描写的`对象,一是眼前的景物,二是由眼前的景物产生的联想和想像。二者紧密联系,反映了作者种种感受的真切和精妙。

2.课文运用了比喻、拟人和排比等修辞方法。

比喻,如“渐渐地我的眼睛模糊了,我好像看见无数萤火虫在我的周围飞舞”。将“我”的眼睛模糊时所见的无数星星摇摇欲坠的情态,比作“无数萤火虫在我的周围飞舞”,十分生动形象,富有情趣。

拟人,如“我望着那许多认识的星,我仿佛看见它们在对我霎眼,我仿佛听见它们在小声说话”。在作者的眼里,天上那许多认识的星星都有眼睛、有嘴巴、有思想,它们走近“我”,同“我”交谈。这样写,将“我”与大自然融为一体,命笔含情,追求意境,使人如临其境,如闻其声,如萌其情,产生无穷的遐想。

排比:如“海上的夜是柔和的,是静寂的,是梦的”。依次从触觉、听觉和幻觉的角度描写海上之夜令“我”产生的种种美感。它们由表及里,由浅入深,一气呵成,充分渲染了海上之夜的柔美、静谧和奇妙,使读者受到强烈的感染。

初中历史课件集合


您可以从以下资料中查找到涉及您所需的“初中历史课件”信息,思想传递给身边的人便会创造出更美好的世界。教案课件是老师上课做的提前准备,因此想要随便写的话老师们就要注意了。教案的编写需要注重教学环节的连贯性和衔接性。

初中历史课件 篇1

一、内容及分析

本节课要学的内容中华文明之祖,指的是炎黄战蚩尤,“禅让”时代的尧、舜、禹,大禹治水。其核心是黄帝对人类的贡献,理解它关键就是要通过一些资料图片信息等,引导学生合作学习。教学的重点是中华文明之祖的贡献。解决重点的关键是通过文字图片资料等,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多让学生动脑动手,培养学生学历史的积极性。

二、目标及分析

1、目标:了解炎帝、黄帝和尧、舜、禹的传说。掌握传说和史实的区别。

2、分析:理解远古传说时代中华文明起源的基本概况,掌握我们的祖先对人类文明的演变作出了巨大的贡献,黄帝是华夏族的人文初祖,

三、问题诊断分析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学生可能遇到的问题是“禅让”的含义与实质,产生这一问题的困难的`原因是七年级学生的理解、分析能力较差,学习起来会有一定的难度。要解决这一问题,就要教师引导学生去了解什么叫“禅让”制,其中关键是教师提供历史资料,学生讲述尧、舜、禹的传说故事,从中形成自己对人物的认识。

四、教学条件支持

本节课使用多媒体教学,有利于学生直观的了解掌握本课的历史知识。

五、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同学们,中华民族是一个重视历史的民族,我们向来有炎黄子孙的称谓,那么你们知道我们的祖先是哪些人吗?我们为什么称他为“人文之祖”?他们究竟对中华民族有什么历史贡献?今天,我们来学习第3课 中华文明之祖 问题一:炎帝、黄帝和蚩尤

设计意图:通过此问题使学生了解炎帝、黄帝和蚩尤的基本史实和华夏族的形成。

师生活动:学生看书,教师补充一历史内容提出问题。

问题1:炎帝、黄帝对人类文明发展做出了哪些贡献?(见课本P11页)

问题2:“涿鹿之战”是怎么回事?

(1)炎,黄战蚩尤

(2)时间:距今四五千年

(3)地点:涿鹿

(4)交战双方:炎帝、黄帝部落同蚩尤部落

(5)性质:部落战争

(6)结果:炎黄部落打败蚩尤

问题3:华夏祖是怎样形成的?

炎帝、黄帝部落联合打败蚩尤,此后炎、黄部落经过长期发展形成华夏族。

初中历史课件 篇2

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的第1课《繁盛一时的隋朝》。

对于本节课的设计,我的核心思想是如何科学、艺术地处理好学生、教师与教材三者之间的关系,将课堂真正的交还给学生,让学生乐学;让自己与学生共同学习、探究;让教材成为我和学生沟通的桥梁,合作的依托。

一个局面──隋初经济的繁荣;

一个创举──隋朝大运河的开通;

根据以上情况和大纲要求,对本课我设定如下目标:

知识目标:隋朝的建立和统一;社会经济的繁荣;大运河的开通及其作用

能力目标:通过引导学生对“隋炀帝开通大运河的目的及其作用”这一问题的思考,培养学生根据特定的历史条件观察问题和全面分析问题的能力。

通过提问相关的地理知识和导入框中的故事导入;学生结合课本内容及课下收集的资料,讲“胭脂井”的传说;通过史料分析掌握隋朝经济繁荣的表现及原因;学习“大运河的开通”这一内容时,充分利用各种资料和信息,结合动态示意图,通过学生讨论,教师点拨。把握这一重点知识。

通过学习使学生认识到国家的统一社会的安定使社会经济发展、繁荣的前提和重要保障;隋朝大运河是中华民族对人类文明的又一重大贡献,是中华民族的骄傲;教育学生要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珍惜统一、安定、团结的环境。

三个目标在整堂课中始终是一个整体,有机结合,在教法、学法中我会进一步谈到。

这个内容我准备设置几个可操作性的问题,然后引导学生从书中获取信息,然后进行思考和讨论,教师适当的进行详细讲解,是这个问题由难转易。

难点:首先是隋朝初年经济的繁荣。因为教材的内容比较简单,概括性很强,所以适当的补充史料可以使学生分析出原因。

另外对大运河开凿的目的和作用也是本课的难点之一。七年级的学生对这个问题要是进行辩证全面的分析用一定难度,所以我准备通过提问题、提供史料、传授方法、适当引导及比较到位的进行总结等途径来突破这个难点。

经过近一年的历史学习,七年级的学生初步具备历史比较、分析的能力,既有对历史学科的浓厚兴趣,也具备一定的理性分析能力,因此在教学中要注意趣味性与学科严谨性、科学性相融合。特别是所教的学生,自我表现欲强、思维活跃,通过创设情境能够调动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进而培养学生的历史学科技能。

三、说教法学法

教学方法的设计,依托于面对哪些学生、处理哪段教材。不同的学生,不同的教材,实施的教学方法截然不同。针对外校学生自主、独立、大胆、思维活跃、爱表现的特点,本节课我采用了辩论、探究、体验等教学方法,和学生一起以“学”的身份,师生同堂,解读《繁盛一时的隋朝》。

下面我就具体教学过程说明一下教学目标的实现。

一堂课成功与否,开头抓住学生的心,吊起学生的胃口很关键。所以我采用地理知识提问的方法进行隋运河开通的课堂导入,利用教材导入框中的隋炀帝看琼花的故事引出问题调动学生情绪、渲染气氛,营造历史课堂独特的感觉。同时指出,传说与历史史实间的区别。

进一步刺激学生情绪、激发兴趣,使学生对大运河有一定宏观了解,轻松、有趣、学生很容易接受,而且能够在一开始就紧紧地抓住学生,提起学习兴趣。

地图是历史课堂的重要工具之一。通过《隋朝疆域图》和《隋朝大运河图》能够帮助学生轻松、明了地掌握隋朝统一后疆域和大运河的中心和南北端点,并形成正确的空间地理概念,从而在有效的视觉冲击下,于不知不觉、轻松的状态中突破本节课的两个知识点1、南北重归统一;2、大运河的开通。

所教学生有小组学习与课堂辩论的优良传统,而且学习的自主性较强,表现欲也很强,因此为突破本课重点:大运河的开通及其作用,我采用了层层设疑、史学辩论的方法,设置辩论题:

隋炀帝专为看琼花开通大运河的说法对不对?

隋朝大运河开通的主要目的是什么?

隋朝大运河开通有何利弊?

通过辩论,构建对比,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合作、进而解决问题的能力,锻炼学生语言表述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将知识、情感、能力三个目标有机结合,形成一个整体,同时也突破了教学重点。课堂效果非常好。

历史小故事的搜集整理及讲述,历史小游戏的穿插既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能力,也锻炼了学生的胆量、语言表达、综合协调能力、并延伸了课堂教学,将知识、能力、情感目标紧密结合,达到良好的课堂效果。并在课程近半时制造兴奋点,提高学习兴趣。

辩论:结合教材,以“隋炀帝开凿大运河的目的和利弊”为辩题,通过回顾、对比、正反双方的辩论,老师的点拨,从开通大运河的条件和意义等方面突破本课难点。

画图:让学生在看过隋朝大运河的图片之后,让学生上台画出隋朝大运河的简单示意图并标注出几个重要位置,这样就使学生能够图文并记,既能体验再次创作的乐趣,巩固知识的目的也可以达到。

一切的课堂设计围绕一个主体:学生,一个原则:课堂轻松、充满未知,一个效果:不知不觉、意犹未尽。总体来看,课堂效果比较好,达到了预期目的。但如何根据教材的变化、学生的不同,设计符合课堂教学需要的教学活动,更合理的教学方法,来辅助学生的“学”与教师的“教”,让历史课堂生动、有趣,让学生有强烈的探知欲望,是我今后思考和努力的方向。比如:如果讲古代水利工程,如何处理得更加符合初一学生年龄特点?

初中历史课件 篇3

各位尊敬的考官,大家好,我是今天的**号考生。

我说课的题目是《美国经济的发展》。根据新课标的理念,对于本节课,我将以教什么、怎样教、为什么这样教为思路,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过程等几个方面加以说明。

一、说教材

过渡语:教材分析是上好一堂课的前提和基础,在正式内容开始之前,我将先谈一谈对教材的理解。

《美国经济的发展》是人教版初中历史九年级下册第8课的内容,本课从“战后的繁荣”“危机和经济调整”以及“新经济的出现”三阶段介绍了二战后50、60年代至90年代美国经济发展的基本状况及主要原因。美国是资本主义世界的典型代表,战后美国的经济也带动了整个世界经济的发展,了解美国经济发展的历程,分析原因和特点,对研究西欧、日本,直至整个资本主义世界经济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二、说学情

过渡语:要想上好一堂历史课,不仅要深入分析、研究教材,还要对学情有深入的把握。

本课授课对象是九年级学生,通过两年的学习他们已经有一定的历史思维,能进行一些抽象的思考,但是对经济属于比较陌生,尤其是本课涉及一些经济术语,比如经济增长率、通货膨胀、新经济时代、知识经济、信息化等,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困难,因此我在授课过程中会可以适当补充一些史实,精简抽象理论,在不增加学生负担的前提下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三、说教学目标

过渡语:新课程标准是制定教学目标的出发点和依据,根据新课标对本课的要求我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概述二战后美国经济发展的主要特点;分析二战后美国经济发展的原因。

【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经济的发展情况图”“战后初期美国经济在世界经济中的比重”等图表的分析,学会运用图表数据分析解决历史问题的方法。

通过小组讨论,学生感受不同观点的交锋和碰撞,提高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识科学技术的进步,是二战后美国经济发展的新动力,形成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观念。

四、说教学重难点

过渡:在吃透教材的基础上,我确定以下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

二战后美国经济发展历程及其原因。

【难点】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技创新对美国经济发展有重要作用。

五、说教学方法

过渡:托尔斯泰说过:“成功的教学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因而,我在教学过程中特别重视教学方法的选择。

在本课,我主要采取的教学方法有谈话法、史料教学法和小组讨论法等。通过启发式的教学,使学生积极思考,达到传授知识、思想教育和培养能力的教学目的。

六、说教学过程

过渡语:接下来,我具体谈谈这堂课的教学过程。在这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注重突出重点和难点,注重师生之间的互动、交流,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环节一:导入新课

本节课我将采用经验导入。我会在PPT上出示麦当劳、肯德基、可口可乐、百事可乐、耐克、苹果等商标,并提问:同学们都对这些品牌非常熟悉了,那大家知道这些品牌是哪个国家的吗?

学生回答美国后,我将进一步追问:我们每天都在享受这美国经济带来的益处,那同学们知道战后美国经济发展的奇迹是如何创造的吗?顺势导入新课。

【设计意图】利用学生耳熟能详的商标导入既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了解美国经济发展的欲望,又能引导学生认识到历史与现实的联系,体现历史课程的综合性。

环节二:新课教学

在新课教学环节我会首先在PPT上展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经济的发展情况图”和表格,并提问:战后美国在不同时期经济发展有什么特点呢?

学生通过初步阅读教材和观看图表可以得出二战后美国经济发展分为三个阶段,最后我会在PPT上总结展示:

学生了解了战后美国经济发展的阶段特征后,我会进一步提问:那为什么战后美国经济呈现截然不同的三个阶段呢?进而带领学生一起去探讨每一阶段美国经济发展的原因。

1.战后的繁荣

首先,我会带领学生来到五六十年代,在PPT上展示图片—“战后初期美国经济在世界经济中的比重”“美国学生在使用计算机”和“从月亮上看地球”,请学生结合图片和教材49页的材料“工业生产极大发展”思考战后美国经济的原因。

学生回答后,我会进一步明确:这一时期美国是世界上最富强的国家,占据了广阔的国际市场;大力发展基础教育;利用高新技术成果,改进传统工业的生产技术,发展新兴工业和军事工业。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通过展示图表和图片来总结美国经济发展的原因,能够提高学生分析、解读图表的能力,同时直观的图片和图表也避免了材料的数字化,能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一举两得。

2.危机和经济调整

繁荣过后是危机,接下来,我会请学生阅读教材中的小字“经济危机”和“债务增加”,深刻理解这一时期美国经济发展受限的原因。本阶段中学生会接触到通货膨胀等专业经济术语,这时我会用生活中通俗的例子给大家解释,引导学生认识到通货膨胀的基本含义就是货币贬值,物价上涨,这样学生会更容易理解这一时期美国经济的表现。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我采用的是史料教学法,从史料中分析原因,有利于培养学生论从史出的历史意识,同时提高学生从史料中提取历史信息的能力。

3.新经济的出现

新经济的概念对学生来说比较陌生,所以我将对这个概念加以介绍,引导学生认识到新经济时代即知识经济时代,通俗地说就是“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包括网络、信息技术和其他高新技术的发展等基本内容,并且我会适时展示互联网和信息高速公路的图片,引导学生认识到新经济的主要特征是信息化和全球化。

接下来我会请学生阅读教材中的小字,了解这一时期美国经济之所以能进入新经济的原因是改革社会经济和加大发展教育科技事业的力度,促进以信息产业为代表的高新技术的发展。

在学生了解了上述知识之后,我会展示“新经济时代经济结构示意图”以及“西方国家劳动增长率中科技进步的因素”,并提问:通过观察这两幅图,我们可以得出什么结论呢?

学生以历史小组为单位,5分钟时间自由交流讨论,讨论结束后,小组代表自由发言,其他小组可做补充,最后我会针对学生发言进一步总结,明确: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技对美国经济的发展有突出贡献。

环节三:小结作业

小结:在小结环节,我会让带领学生以板书为线索,对本节课的重点知识进行回顾。

作业:课堂的最后,我会请学生课下搜集福特公司的发展历史,从福特公司的发展历程中了解美国经济的发展。

【设计意图】师生共同小结的方式既达到了巩固知识的目的,又体现了新课改以学生为主体的理念;开放式的作业设计,更能够提高大家的学习兴趣,让同学们积极主动的投入到课堂的学习中来。

七、说板书设计

我的板书设计以直观、简洁为原则,以下就是我的板书设计:

初中历史课件 篇4

一、说教材

过渡语:教材是连接教师和学生之间的纽带,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所以先来谈一谈我对教材的理解。

本课是部编版初中历史八年级(下)第二单元第4课的内容,主要讲述了新中国过渡时期一五计划与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过渡时期经济政治的建设起步艰辛,但是为日后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因此学习本课对之后学习经济建设的发展有铺垫作用,同时有利于帮助学生树立爱国情怀。

二、说学情

过渡语:学生是课堂的主体,只有充分了解学生,才能够有的放矢,因材施教。

初中生活泼好动、好表现,求知欲强,形象思维活跃,对历史的学习有着浓厚的兴趣,但是本课内容是建国初期的内容,学生对此阶段的了解比较模糊,这就需要教师结合生动直观的教学方法加以引导,进行教学。

三、说教学目标

过渡语:结合教材内容特点和学生的认知水平、心理特点,我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能够说出一五计划的典型成就,知道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确立的过程,并理解新中国初期经济政治建设的意义。

【过程与方法】

通过分析材料,提高信息获取与整合的'能力,树立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意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课学习,了解一五计划期间取得的巨大成就,认识到第一部宪法的颁布是人民意志的体现,激发自豪感和爱国主义情感。

四、说教学重难点

过渡语:教学目标确立之后,本节课的重难点也就随之确定了。

【重点】

一五计划的成就;第一部宪法的性质。

【难点】

一五计划及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确立的意义。

五、说教法学法

过渡语:德国大教育家第斯多惠说:“科学知识是不应该传授给学生的,而应该引导学生去发现它们,独立地掌握它们。”基于此,本课我将采用问答法、小组讨论法、史料分析法等教学方法。

六、说教学过程

过渡语:接下来,是我本次说课最为核心的部分——教学过程。

环节一:导入新课

导入的成与败直接影响着整堂课的教学效果,因此我采取了多媒体导入法。我会展示《20xx年春节联欢晚会吉林长春分会场》的图片,让学生思考:会场设在长春市哪个位置呢?从而引出长春一汽,之后我再追问:长春一汽是在怎样的背景下建立的呢?顺势导入新课。

初中历史课件 篇5

各位评委专家:

我说课的题目是:“戊戌变法”,新课程标准要求历史教学要树立以人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根本出发点的观念,要关注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基于这样的理念,我将从教材、方法、过程三个大的方面谈谈我对本课的把握。

第一部分是教材分析。

“戊戌变法”是新编教材上册)第二章的第七节,内容在整个中国近代史中地位非常重要。一方面,它是先进的中国人挽救民族危亡,探索救国救民道路的继续:甲午中日战争以后,中国面临亡国灭种的危机。中华民族资产阶级在饱受痛苦和屈辱的同时,希望通过改良,实行君主立宪制,发展资本主义,来寻求救亡图存之路。但最终,由于维新思想的宣传和变法的措施触及到顽固派利益,变法运动遭到扼杀。这样的结果,又进一步刺激了民族资产阶级的反思,为之后的义和团运动和辛亥革命作了铺垫。另一方面,“戊戌变法”也标志着中国人开始跳出了“中体西用”的迷局,越过学习“器物”的层面,开始学习西方的制度,是中国近代化道路上的又一个重要步骤;同时,戊戌变法也是近代一次思想解放的潮流,促进了中国人民的觉醒。

考虑到本课的内容比较多,有变法的背景,兴起,高潮(百日维新),结果,评价等,本课教学准备用两个课时。第1课时主要解决变法的背景、兴起;第2课时,继续完成变法的高潮、结果以及评价。为了教学内容、过程的连贯性、延续性,应安排连堂课,

本课的重点有两个地方,一是康、梁的维新思想。康、梁的维新思想是当时中国人向先进的西方全面学习的思想。它继承发展了早期维新思想,它的产生发展也表明中国的思想领域又发生了重大变化。学习这一内容不仅有助于学生系统地了解中国近代思想领域的变化,也能了解到康、梁等人崇高的爱国救国意识和品质,有利于良好人格的塑造。

另外,变法的内容也是重点。学生通过对内容的学习,可以了解变法的本质,也可以在比较中发现维新思想与变法内容的差异。从而体会民族资产阶级的局限性,以及社会改革的不易。

从难点来看,康有为维新思想的特点是难点。学生掌握的史实有限,很难理解康有为在宣传资产阶级维新思想时为什么要利用孔子,利用儒家思想。授课时需要教师精心设问启发诱导,在适当补充资料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积极思维,得出正确的认识。

戊戌变法的评价也是难点。戊戌变法的评价需要学生有较强的分析、理解、综合、概括能力。而这恰恰是学生的弱点。需要教师引导学生积极讨论、探究,同时给学生以一定的提示。

根据对本课教材的分析,结合高一学生的认知水平,确定以下三个方面的教学目标

1、从知识与能力来看:

掌握戊戌变法的背景、兴起、内容、结果。

理解康有为的维新思想特点,以及变法的意义和教训,培养学生综合、概括能力。

初中历史课件 篇6

一、说教材

过渡语:教材是上好一堂课的前提和基础,下面我来谈谈对教材的理解。

本课是部编版人教版初中九年级下册《世界历史》第一单元《殖民地人民的反抗与资本主义制度的扩展》的第3课,与第2课俄国改革和第4课日本明治维新共同构成了19世纪中期资本主义的发展表现。本课讲授随着美国独立后资本主义的发展,美国南北矛盾加剧最终演变为南北内战的经过,课标要求学生学习完本课知道《解放黑人奴隶宣言》的主要内容,理解南北战争在美国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二、说学情

过渡语:学生是课堂的主体,教师要对学情有所把握。

九年级学生已经有了成熟的历史学习方法,抽象思维能力大幅掌握。但本课是世界近现代史,从时间上离学生比较近,但空间上还比较远。因此,教师教学时应多补充史料,鼓励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

三、说教学目标

过渡语:根据新课标对本课的要求,及以上我对教材和学情的分析,我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知道内战爆发的原因、过程、意义以及林肯在美国历史上的地位等基本史实;了解《宅地法》《解放黑人奴隶宣言》等重要文件。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合作探究林肯的历史活动,学会评价历史人物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战争中林肯和人民群众的活动,认识到人心向背是战争胜利与否的关键,同时个人作用也是不可忽视的。

四、说教学重难点

过渡:基于以上对教材、学情及教学目标的分析,我确立的重难点如下。

【重点】

内战爆发的原因及历史意义。

【难点】

理解南北战争在美国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五、说教法学法

过渡:新课程教学中的指导思想是把“学习的主动权教给学生”“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基于此,我将采用谈话法、小组讨论法、史料分析法等教学方法。

六、说教学过程

过渡语:接下来,我会具体谈谈这堂课的教学过程,这也是我本次说课最为核心的部分,以践行前面对本课的分析与设计。本课的教学过程主要包含了三个环节:导入新课、新课讲授、小结作业。

环节一:导入新课

过渡语:好的.导入是成功的一半,因此我采取了时政新闻导入法。

我会在多媒体展示2020年美国明尼苏达暴乱事件,提问学生美国黑人弗洛伊德被警察跪压7分钟致死反映了美国社会什么问题呢?这种问题是从什么时候显现的呢?顺势导入新课。

【设计意图】通过时政常识引发学生思考,快速集中注意力,从而进入新课的学习。

环节二:新课讲授

(一)国内战爆发的原因

我会引导学生自主读教材和“美国南方种植园”图文,在我事先下发的导学案中从社会经济条件归纳美国内战的背景。随后我会引导学生读教材和图文史料,分析并交流美国内战爆发的原因。学生明确后我会总结根本原因是南北两种经济制度之间的矛盾,南北矛盾焦点是黑人奴隶制的存废,导火线是1860年,林肯当选为总统,主张限制奴隶制的发展。

【设计意图】通过导学案布置学生自主学习,实现对重点的研学后教。

(二)过程

这一部分我会引导学生先读教材,分析内战初期的战争形势。随后播放美国电影《光荣战役》片段,分析讨论林肯对待黑人奴隶制态度的演变。

由于两部法律在过程中起了重要作用,我会引导学生阅读史料《宅地法》和《解放黑人奴隶宣言》的节选提问:两段材料分别出自哪一法令?该法令的颁布有何作用?根据学生回答我会进行总结:《宅地法》和《解放黑人奴隶宣言》深得人心,调动了农民尤其是黑人的积极性。他们踊跃参军作战,扭转了战场上的被动局面。

【设计意图】通过多媒体教学可以让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更加直观,对历史课堂的兴趣。

(三)内战的意义与林肯的个人功绩

这一部分我会组织学生以历史兴趣小组为单位进行8分钟的讨论:美国内战的性质和他的历史意义。之后请小组代表进行回答,帮助学生明确:美国内战实际上是美国历史上第二次资产阶级革命。经过这场战争,美国维护了国家统一,废除了奴隶制,清除了资本主义发展的最大障碍,为以后经济的迅速发展创造了条件。随后安排学生同桌合作探究美国独立战争与美国内战的比较,并通过表格的方式进行呈现。接着我会举办一个历史故事会,分享华盛顿的主要活动是什么?林肯在美国历史上有何贡献?学生能认识到华盛顿领导了美国独立战争并取得了胜利,赢得了国家独立;战后建立了三权分立的联邦政府,当选为美国第一任总统,北美人民称他为“合众国之父”。林肯为维护国家统一和解放黑人奴隶作出了杰出贡献,成为美国历史上的著名总统。从而与马克思对于林肯的评价:“在美国历史和人类历史上,林肯必将与华盛顿齐名”产生共鸣。

【设计意图】通过小组讨论和历史故事会的方式,充分发挥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教师的适当引导从而难点。

环节三:小结作业

1.小结:为了检验本课的教学效果,我将采用师生共同总结的方式。

2.作业:课下搜集资料了解美国的种族问题在南北战争后有没有彻底解决,美国的种族歧视后面又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设计意图】开放性的作业,能充分调动学生课后学习的积极性,同时也能让他们通过进一步的学习,加深对本课的认识。

七、说板书设计

初中历史课件 篇7

一、说教材

(一)教材地位

第二次世界大战改变了世界政治格局,战后初期形成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和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对峙的局面,表明近代以来以欧洲为中心的世界格局被以美苏为首的两极格局所取代。美苏为了争夺世界霸权剑拨弩张,形成“冷战”局面。但这种冷战的格局并不符合战后世界历史发展的内在逻辑,两大阵营的存在也只是一种暂时的现象,很快世界格局向多极化转化,是新旧历史阶段交替的一个过渡环节,因此,本课具有启下的作用。

(二)教学目标

根据课标要求、教材内容和学生的具体情况,确立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了解二战后初期的世界形势。

(2)了解铁幕演说和两极对峙局面形成的史实。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美苏对峙局面形成背景的分析,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历史现象的能力。

(2)通过对世界近代史国际关系格局演变的梳理,培养学生比较、归纳能力及透过现象认识本质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学习两极格局,初步认识冷战对人类进步和安全的威胁。

(2)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深刻认识世界和平的可贵。

(三)教学重点:美苏“冷战”的表现;两极格局的形成过程

(四)教学难点:两极格局的认识与。

二、说学情

本课的“冷战”和两极格局与学生的日常生活联系不密切,较难引起学生的共鸣、激起学生的兴趣。因此,要借助文字材料、历史图片,以利于学生更直观地感受“冷战”、两极格局和“热战”,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三、说教法

古希腊学者普罗塔戈说过:“头脑不是一个要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束需要被点燃的火把。”为了达到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解决疑点,根据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的,再结合本课的实际特点,我主要采用谈话法、阅读指导法、问题导学法和直观演示法等进行教学,使学生真正做到在思中学,在学中思。整个教学过程体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互动教学。

四、说学法

根据本课教材的特点和课程标准,我通过上述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阅读思考、合作探究、体验交流等。注重学习过程中的生成性与学生的主体性。

五、说教学过程

为了完成教学目标,解决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课堂教学我准备按以下五个环节展开。

(一)温故知新,复习导入

通过复习提问的这个环节,使得新课与旧知识很好的衔接,便于学生形成整体的认识。

二、自主学习,整体感知

根据学案预习,并且出示学习目标,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课本内容。

三、合作交流,拓展升华

本课书共有三个子目,根据我的教学对象及新课标要求,我自主设置三个步骤来完成主体部分的教学。

步骤一:“冷战”兴起的原因。

在讲这一目时,我先用幻灯片展示出美苏两国战后的发展情况,由此得出,美国已经成为世界霸主,而苏联成为其称霸的主要障碍,双方的矛盾日益激化,主要凸显双方在意识形态的分歧。

针对矛盾,美国采用了一种特殊的方式来对付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国家,即冷战。

引导学生分析“冷战”的含义与实质。并让学生探究冷战的原因。

步骤二:“冷战”的形成过程。

在讲这一目时,我用谈话法和阅读指导法的方式让学生阅读相关课文,让学生了解美苏对抗的相关史实。学生自己出两大阵营在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对峙的表现,从而使学生加深对这一过程的了解。

“冷战”的形成过程阅读性较强,知识点比较明确,而且美苏两大阵营之间遏制与反遏制、对抗与反对抗的线索也比较清晰,属于学生了解识记的层次。所以把“冷战”的形成过程通过幻灯片的形式播放出来,让学生一边观看图片,一边展开自主学习,从而理清“冷战”形成的基本步骤。这样既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又能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步骤三:拓展升华,设疑培优

美苏对峙的两极格局有何影响,这是本节课的难点。通过把问题直接抛给学生,让学生结合前面的学习通过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来引导学生分析出两极对峙格局的影响,锻炼了学生的阅读、分析、概括、归纳能力。

六、说板书设计

好的板书就像一份微型,此板书力图全面而简明的将授课内容传递给学生,清晰直观,便于学生理解和记忆,理清文章脉络。

我的说课到此结束,敬请各位多提宝贵意见。谢谢!

人教版猫课件


不为明天做好准备的人是没有未来的,幼儿园教师在平时的学习工作中,都会提前准备很多资料。资料一般指生产、生活中阅读,学习,参考必需的东西。参考资料有助于我们的工作进一步发展。可是,我们的幼师资料具体又有哪些内容呢?小编现在推荐你阅读一下人教版猫课件,希望能帮助到你,请收藏。

人教版猫课件(篇1)

整体设计:

本节主要内容为电阻概念的建立及对其影响因素的探究,这些内容是学习第四节“变阻器”的理论基础。作为电学中三大基本概念之一,“电阻”处于枢纽和核心的位置。因为电学知识的应用离不开电阻,各种用电器的功能实现决定于所用电阻的性质和特点,人类对电学规律的探索、各类用电器的发明,都离不开对电阻的研究。仅就初中所学电学知识来说,电学中所考查的难点问题也离不开电阻, 因电路中电阻的变化会引起电流的改变,电流的改变会引起电功率的改变。所以本节内容在为学习“变阻器”作准备的同时也为后续电学知识“欧姆定律”和“电功率”的学习提供理论支持。

“导入新课”可依据教材提示,通过学生的课前调查或教师的课堂展示使学生认识到导线多用“铜”和“铝”来制作这一事实,引出问题,从而展开探究。

“演示实验”通过把长短、粗细相同的不同导体(铜丝和镍铬合金丝)连入电路中,观察灯泡明亮程度的变化,来获得不同导体(相同条件下)对电路中电流的阻碍作用的信息 。电阻概念的引出是通过上述实验得出的,教师进行演示时可以多选取几种材料进行比较。本实验有两个作用:一是引出电阻的概念,导体对电流有阻碍作用,电阻是导体本身固有的一种属性。二是表明电阻的大小跟导体的种类等因素有关。电阻的概念比较抽象,教学中教师最好不要硬性地将其灌输给学生,而应该通过演示实验,让学生观察、比较、分析,确认导体对电流有阻碍作用后得出,即要把电阻概念的教学变得直观、生动、具体,并且使学生明确怎样用实验的方法比较导体电阻的大小。

“电阻”概念的教学,教材是以电阻的定义、大小和单位、常见的电阻器为核心展开,直接给出电阻单位的名称、简称、符号、换算关系。教材没有给出电阻率的概念,而是在后面的小资料中给出几种“长度为1 、横截面积为1 2金属导线在20 ℃时的电阻值”。这样处理既满足课程标准的要求,又向学生渗透电阻的本质特征是表征物质的一种固有属性,不同导体的导电能力是不同的。换句话说,不同的导体对电流的阻碍作用不同。

“决定电阻大小的因素”的教学,可从生活中的高压线又粗又直,而电炉丝又细又长引出问题,引导学生运用“控制变量法”设计实验进行探究,条件好的学校可设计成分组实验完全由学生进行探究,而教师进行指导。如果学校实验室中镍铬合金丝较少或不易买到,也可用电炉丝(主要成分为镍铬合金,买来后将其拉直即可)来替代进行实验。

“科学世界”主要介绍了半导体和超导现象,利用电阻的知识,进一步说明导体与绝缘体的区别,进行知识的拓展与升华。由于半导体的应用已很广泛,向学生介绍这方面的知识,对启发学生思维,开阔眼界,提高学习兴趣,都大有好处。

2.探究决定电阻大小的因素。

教学难点:

1.在探究决定电阻大小因素的过程中,掌握控制变量法。

2.难点是:认清电阻是导体自身的性质,与电压、电流无关。

教学方法:

1.知道什么是电阻,理解电阻是导体本身的一种属性;

2.知道电阻的单位及其换算;

3.理解电阻的大小与导体的材料、长度、横截面积有关。

在探究决定电阻大小因素的过程中,体会用控制变量法研究物理问题。

激发学生对电阻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产生兴趣,积极动手进行实验或观察实验。

课前准备:

示教电路板,多媒体,电流表,小灯泡,干电池组,开关,导线若干,长短粗细相同的铁丝、镍铬合金丝及铜丝各一段,相同横截面积(0.16 2)、不同长度(10 c和20 c)的镍铬合金丝各一段,相同横截面积(0.16 2)、不同长度(10 c和20 c)的康铜丝各一段。

人教版猫课件(篇2)

《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人教版)六年级下册第9页。相对于“折扣”,“成数”对学生来说是个陌生的'词语,但有了“折扣”的铺垫,学生理解起“成数”不算太难。本课时从实际问题引入,进而把成数问题转化成百分数问题,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断地提高知识的迁移和学习能力。

在理解成数含义的基础上,运用迁移类推,将成数转化成百分数,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提高分析、归纳、推理的能力。

1.通过自主学习,能用自己的语言举例说明成数的实际含义,并会准确进行成数和分数、百分数之间的互相改写。

2.通过独立思考,运用迁移类推,能将成数问题转化成百分数问题,在分析、归纳的过程中,不断巩固和提高解决有关百分数的实际问题的能力。

理解成数的含义,会将成数问题转化成百分数问题。

(1)从报纸、杂志、网络上搜集一些关于成数的例子。

师:农业收成,经常用“成数”来表示。比如,我们来看看,老师搜集到的一条新闻。同学们有留意到类似的新闻报道吗?

(1)理解成数的实际含义。

①自学课本前三自然段,理解成数的含义。

②反馈:说说什么是成数,可结合课前搜集的例子加以说明。

③练习。

七成五表示,改写成百分数是();半成改写成百分数是()。

()÷20=0.6=()%=()成。

①呈现信息,提出问题。

出示例2:某工厂去年用电350万千瓦时,今年比去年节电二成五。

师:解决这两个问题,题目中给出的信息,你们认为哪些是关键?

师:请同学们独立思考,解决我们提出的这两个问题。

A.今年用电多少万千瓦时?

350×(1-25%)350-350×25%

B.今年比去年节电多少万千瓦时?

师:求“今年用电多少万千瓦时”也就是在求什么?

比350少25%的数是多少?

师:求“今年比去年节电多少万千瓦时?”也就是在求什么?

350的25%是多少?

师:你们认为在解决关于成数的实际问题时,关键是什么?

学生思考后汇报交流。

引导小结:在解决关于成数的实际问题时,需要先把成数转化为百分数,然后利用解决百分数问题的知识进行解决。

课本第9页的做一做。

某市20xx年出境旅游人数为15000人次,比上一年增长两成。该市20xx年出境旅游人数为多少人次?

师:这道题目与刚才做的两道题目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引导学生进一步明晰解决此类问题的方法。

(1)填空。

①请将下列新闻中的成数改写成百分数。

八成=()%七成半=()%五成半=()%四成半=()%

②某县今年蔬菜产量比去年增产三成五,今年蔬菜产量是去年的()%。

(2)解决问题。

①某水泥厂前年销售水泥1.8万吨,去年比前年增产三成,去年水泥销量是多少吨?

②某种音响的利润是成本的三成,已知它的售价是每台390元,求这台音响的成本是多少元?

③河汉村有个种粮大户,前年收稻谷26000kg,去年比前年增长了一成五。这个种粮大户去年比前年多收多少稻谷?

师: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了什么?应如何解决关于成数的实际问题呢?

小结:在解答成数问题时,关键是理解成数的含义,把成数化成百分数,再按解百分数应用题的方法解答。这种把新知变成旧知的方法,我们称之为转化。

1.小明家六月份用电180千瓦时,七月份比六月份多用了二成,每千瓦时电费为0.54元,小明家七月份的电费为多少元?

2.一块地原产小麦25吨,去年因水灾减产二成,今年又增产二成。这样今年产量和原产量比()。

3.某款液晶彩电进价为每台5000元。根据这款彩电在三个地区的销售信息,解决问题。

(1)A地区售价为每台5600元,盈利百分之几?

(2)B地区定价为每台6000元,元旦时以八折销售,优惠了多少元?

(3)C地区高于进货价的一成五定价,每台定价多少元?

人教版猫课件(篇3)

本单元是闭合电路欧姆定律的运用,既具有联系实际的意义,又能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分析能力。本单元的内容是本章知识的总结,教学中应当让学生有足够的运用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机会。

学生在初中做过“用电流表、电压表测电阻”的实验,现在,再做“伏安法测电阻”,当然不能仅仅是操作的重复,要考虑电压表和电流表本身电阻给测量结果带来的误差。

⑴知识目标:能说出伏安法测电阻的原理;理解伏安法测电阻的误差来源;会用伏安法测定给定电阻器的阻值。

二、学生现状分析:

学生在初中阶段已学习了“用电流表、电压表测电阻”的实验,对本节课的学习提供了一定方便。

三、教学方法:

利用引导、启发、讨论、实验、分析、总结等综合教学方法,学生活动约占课时的1/2,课堂气氛比较活跃。

本节课的教学设计注意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培养了学生的探索精神,让学生参与课堂教学讨论、误差分析、实验设计、动手实验等,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在培养学生能力方面做了有益尝试。作为物理课,应体现以实验为主,从实验结果入手进行误差分析及电路的选择、思考与讨论,从而加深了对伏安法测电阻原理的理解。

⑵学生分组实验器材:安培表、伏特表、滑动变阻器、干电池若干、电阻、电键、导线若干。

五、教学过程:

电阻器是组成电路的主要元件,在各种电路中都要用到它,通常要知道其阻值的大小,那么,怎样才能知道其电阻的大小呢?(测量)

(二)新课教学:

1.通过复习、提问,引导学生自己总结出测电阻的方法、原理、所需器材,并设计出电路图。

问题4:请设计出一个电路图(学生练习,请两位学生在黑板上把图画出来)

2.电流表外接法及内接法的误差分析。

(引导学生分析得出:由于电压表的分流作用,电流表测出的电流比通过电阻R的'电流要大一些,所以采用电流表外接法测电阻计算出的电阻要比真实值小些;由于电流表的分压,电压表测出的电压比电阻R的两端的电压要大一些,故采用内接法所测电阻比真实值大一些。)

3.测量电路的正确选择。

在外接法中,由于R测= RRV/(R+RV)=R/(1+R/RV),可以知道,RV>>R时,

R/RV→0,R测≈R;

在内接法中,由R测=R+RA,可知,当R>>RA时,R测=R。

(引导学生得出结论:要测量一个电阻,先得估计或粗测一下电阻的阻值,若Rx>>RA,可选内接法;若R

(三)反馈练习:

[例1]已知电流表的内阻约为0.1欧姆,电压表内阻为10千欧,若待测电阻约为5欧,应采用何种测量方法。

[例2]用伏安法测定一个电阻,阻值约为10欧,额定功率为2瓦,可供选用的仪器设备有:

[1] [2]

人教版猫课件(篇4)

教学内容:

第9页“成数”、做一做及练习二第4、5题。

教学目标:

1、明确成数的含义。能熟练的把成数写成分数、百分数。正确解答有关成数的实际问题。

2、通过成数的计算,进一步掌握解决百分数问题的方法。

3、感受数学知识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激发学习兴趣。

教学难点:

会解决生活中关于成数的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

(课件出示)农业收成,经常用“成数”来表示。例如,报纸上写道:“今年我省油菜籽比去年增产二成”……

1、理解成数的含义。

成数:表示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十分之几或百分之几十,通称“几成”

(1)刚才大家都说了很多有成数的发展变化情况,那么这些“成数”是什么意思呢?比如说,增产“二成”,你怎么理解?

成数分数百分数

二成十分之二20%

(2)试说说以下成数表示什么?

出口汽车总量比去年增加三成。

北京出游人数比去年增加两成。

引导学生讨论并回答。

2、解决实际问题。

(1)课件出示教材第9页例2:

某工厂去年用电350万千瓦时,今年比去年节电二成五,今年用电多少万千瓦时?

(2)引导学生分析题目,理解题意:

今年比去年节电二成五怎么理解?是以哪个量为单位“1”?

找出数量关系式。

先让学生找出单位“1”,然后再找出数量关系式:

学生独立根据关系式,列式解答。

全班交流。

方法一:350×(1-25%)方法二:350-350×25%

=350×75%=350-350×0.25

=350×0.75=350-87.5

=262.5(万千瓦时)=262.5(万千瓦时)

1、完成教材第9页“做一做”。

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了有关成数的知识,你们对成数的知识有哪些了解?

人教版猫课件(篇5)

1.在实际情境中,认识并会求一组数据的中位数、众数,并解释其实际意义。

2. 根据具体的问题,能正确选择运用平均数、中位数或众数。

3.感受统计在生活中的应用,增强统计意识,发展统计观念。

128+92 34+48 800+750 396÷12 850÷4 57÷2

师:同学们这么小就充满爱心,要为祖国献爱心,那你们长大后想当什么呢? 学生自主回答,说出自己的志愿,老师及时给与评价。

师:看来你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想法,为了实现你们的理想,一定要从小做起加倍努力呀!老师想问你们一个问题,假如你现在刚刚大学毕业,在找工作时你应该关注什么?

师:是啊,工资的确是人们比较关注的一个条件,很多人在找工作时都要考虑这个问题。我的一位好朋友张明在求职的过程中就遇到了这方面的问题,我们一起来看一下。

本商场由于扩大规模,现招聘工作人员若干,月平均工资1000元,有意者请到经理处面谈。

师:是啊!张明认为月平均工资1000元,待遇不错,于是来到这家公司。一个月后他拿到了650元的工资,觉得十分不满,他的工资水平远远低于1000元,

于是找到了经理。经理拿出了该公司工作人员月工资表,并再三强调月平均工资没有错,那么问题究竟出在哪呢?

生:我算了一下,9个数的平均数是1000,月平均工资1000元没有错? 师:但大部分员工都没达到1000元,那问题出在哪里呢?

小结:同学们分析得很有道理,由于平均数1000受到较大数据的影响,已经不能合理地反映这家公司工作人员工资一般水平了。

师:再观察这组数据,你认为哪个数据最能代表员工工资的一般水平?自己先想一想,然后和你的同桌或其他同学交流一下。

生1:我认为是750元,因为它在中间更能表示员工工资的一般水平。 生2:我认为是750元,因为它不高也不低,能代表一般水平。

师:通过讨论,大家都能达成共识,认为750元最能代表员工工资的一般水平。观察750在这组数据中处于什么位置?

师:你能不能根据自己的理解说一说什么是中位数?

根据学生的说法,补充定义,完善中位数的定义。

求出下面这组数据的中位数。

师:过了一段时间,超市又聘请了两位新员工,请大家看看新的工资统计表。

特点?

生:发现有3个员工的工资是一样的,都是600元。

根据学生的说法,补充定义,完善众数的定义。

全班齐读定义。

(1)平均数1000元和中位数650元,哪个数表示工作人员的工资水平更合适呢?你是怎么想的?

(2)可以用众数600元表示工作人员月工资水平吗?为什么?

5.反馈交流情况。

师:平均数会因为一些特别偏大或特别偏小的数据的影响,不能很准确地反映一组数据的平均水平。而这种极端的数据对中位数、众数没有影响。中位数650元,众数600元,反映的是中等水平的工资,能表示这组数据的中等水平。

通过我们共同研究,不仅对平均数有了新的认识,还结识了两位新朋友:中位数和众数。(板书课题:中位数和众数)

(1)在10、16、48、20、17、50、40中,中位数是( )。

(2)在52、60、48、60、41、72中( )是众数,( )是中位数。

(4)红星电子配件厂第一生产组有11名工人,4月份每人的日均生产零件个数是:42,44,44,46,48,48,48,50,51,51,56,请根据这组数据求出这些工人日产

量的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

提出:在一组数据中,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可以是相同的数。

1. 某小组进行跳绳比赛,每个成员1分钟时间跳的次数如下:

234,133,128,92,113,116,182,125,92.

(1)分别计算这组数据的平均数和中位数。

(2)你认为平均数、中位数哪一个能更好地表示这组同学的跳绳水平?

2. 某商店销售5种领口尺寸分别为38cm,39cm,40cm,41cm,42cm的衬衫,

商店统计了某月的销售情况(见下表)。

8月8日,北京举行第29届奥林匹克运动会。在28大项,302小项的运动项目中,跳水比赛是受欢迎的比赛项目之一,那你知道跳水比赛是怎么打分的?为什么这样做?

人教版猫课件(篇6)

新的课程理念提倡教学中培养学生阅读书面文字、观看音像资料、选择和把握重要信息的能力,这个能力是信息化社会每个人必须具备的素质之一。本教案依据课文自身的特点,在开发教学资源,培养学生收集、分析和处理信息方面做出尝试,在教材的许多疑难处,引导学生思考,补充大量相关的信息资料,在教学中不断丰富和生成新的内容,帮助学生理解课文,深化情感。

1.理解诗句,体会中国工农红军战胜种种艰难险阻,完成二万五千里长征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2.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背诵全诗。

3.学会3个生字,能正确读写词语。

弄懂诗中所有词语的意思,从中领会全诗表达的大无畏精神和英勇豪迈的气慨。

读出全诗的节奏和韵脚,增加对诗这种体裁特点的感性认识。

1、知道毛泽东是谁吗?

毛泽东是我国第一代领导人核心,是我国著名的革命家、外交家、诗人,今天我们就学习他写的一首诗《七律长征》。读读课题,发现了什么?七律是诗体名,它有什么特点?打开课本,数数总共几行?每行几个字?

2、这样的诗叫做--七律。是七言律诗的简称,每一首诗是8行,每一行7个字,第2、 4 、6、 8句最后一个字需押韵。

3、关于长征,大家课前都做了预习,谁来说说。(生交流)若让大家用一个字形容长征历程会用?(难)长征途中红军历经了许多磨难,这是一条漫漫长征路。现在再来读一读课题,你会怎么读?

(设计意图:揭题导入,认识诗人毛泽东;介绍长征;了解七律,建立知识结构。)

1.细读三遍诗:

学法渗透:有一句老话:“苦不苦,想想长征二万五;累不累,看看革命老前辈。”请同学一定要好好地读读这首诗!注意,仔仔细细地读上三遍。第一遍注意诗中的生字词,争取把它读得字正腔圆。后两遍争取读通顺,读出诗句内部的停顿。听明白要求了吗?请认真读。

2.指名读诗,正音:好,谁愿意把这首诗读给大家听听?你来。其他同学注意听,这首诗当中的4个生字,看他有没有念错。

来,谁来给他一些建议。请你举个例子读给他听听,好吗?

你能再综合同学们的建议,更好地把这首诗再读一次吗?

红军/不怕/远征/难,

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

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

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

三军/过后/尽/开颜。

(设计意图:从有目的地自读三遍,再到指名读、指导再读、齐读,让全体学生都能把诗读通读顺;从诗题的味道,再到学生读诗的味道,教师范读的味道,学生再齐读的味道,让全体学生都在初读全诗的基础上得到了充分读诗的机会。)

1、默读,静思大意。

读得好!书读到这儿,老师有个要求了:联系书上的插图以及查阅过的各种资料,再次默读《长征》,想一想,这首诗大概什么意思。思考完后再在小组内讨论交流,说说读懂的,提出疑惑的并一起尝试解决。(师巡视,了解学生的读书情况。)

哪些地方还不理解呢?预设:

(1)a “逶迤”与“磅礴”的理解。b“腾细浪”与“走泥丸”的理解。c “云崖暖”和“铁索寒”意思。d“万水千山”虚指,如“万言千语、万险千阻”。

(2)若学生提问为什么过金沙江的时候毛泽东觉得是暖的,过大渡河的时候觉得寒呢时将第五部分提前。

3、明确诗意:

(1)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红军不怕万里长征路上的一切艰难困苦,把千山万水都看得极为平常。

(2)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绵延不断的五岭,在红军眼里只不过是翻腾着的小细浪,而气势雄伟的乌蒙山,在红军看来也不过是脚下滚过的小泥丸。

(3)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金沙江两岸悬崖峭壁,滔滔江水拍击着高耸入山崖,给人以温暖的感受;大渡河上的泸定桥横跨东西两岸,只剩下根根铁索,使人寒意阵阵。

(4)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更加令人喜悦的是翻过了千里积雪的岷山,个个笑逐颜开。

1.体会“远征”。

这里有段资料,让咱们特别留意一下这段话中的这几个数据。(引读)在短短一年时间里,

行程--二万五千里(点击课件出示红军长征路线图)这就是红军走过的行程二万五千里的长征,如果把这条线路拉直,那就跨过了半个地球呀。用文中的一个词来说就是--远征。

2、透过资料我们明白“远征难”,那毛泽东是如何透过这56个字告诉我们远征难呢?你从哪里知道?

(“五岭逶迤”“乌蒙磅礴”“金沙水拍”“大渡桥横铁索寒”“岷山千里雪”等。)(播放长征途中的课件)1934年10月,毛泽东率领8.6万红军,踏上了漫漫的长征路。这一路走来,除了偶尔巧渡金沙江的喜悦外,更多的是面队飞夺泸定桥的那种惊心动魄。在红军过草地的时候,他们几乎已经弹尽粮绝,他们吃的是草根和树皮,脚下是吞噬他们生命的沼泽地。在红军走过这漫长的征途的时候,八万六千人只剩下八千人……这一切都让我们深深地体会到这段征途的“难”。

3、是的,不怕,因为他们坚信胜利就在前方,坚信一切困难都将被踩在脚下。这一切让你感受到了什么?(无所畏惧、豪迈、乐观……)

4、现在我们再来读读这首诗。

5、看着地图,读着毛泽东的诗,我们感受了 “远征难”。但是,作为红军的领路人,作为人民的领袖,毛泽东仅仅是在向我们介绍“远征难”吗?(不是)他还想表达什么情感?从哪知道?

预设:A从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中体会出毛泽东还想表达红军不怕长征的艰难与危险。

师:什么对他们来说只等闲?在红军的眼里,那逶迤的五岭、磅礴的乌蒙山只不过是什么?(那磅礴的乌蒙山也只不过是一个滚动的小泥丸;那逶迤的五岭只不过是大海里的一个细浪而已。)

从这儿咱们感受到,诗人毛泽东还想告诉我们不怕,带着这样的感受来一起读一读这句诗。

B从“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中体会到他们到达之后的喜悦心情,你能感受到他们为什么而喜悦?

让我们带着这份喜悦的心情齐读这两句。

(设计意图:透过远征难且不怕,让学生体会到红军战士的革命英雄主义和乐观主义,同时也给学生提供了自主钻研文本的空间。)

2、“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这两行诗中,诗人用了一对反义词,能不能找出来?(板书:暖寒)为什么过金沙江的时候毛泽东觉得是暖的,过大渡河的时候觉得寒呢?咱们先来了解当时的两个故事?

3、课件出示巧渡金沙江的故事,生自由读。

如果你是其中一员,回想我军巧计渡江,你会怎样?这个“暖”字,正是军民一家亲的暖,是不费一兵一卒取得胜利的喜悦。就让咱们把笑容挂在脸上,一起再体会体会。齐读。

4、可是为什么过大渡河的时候,诗人要用一个“寒”字呢?

(2)写话: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感到了什么?如果说暖是喜悦的心情,那这个寒指的是什么?

是啊,每当毛泽东回忆起飞夺泸定桥的场面时,感到的是胆战心惊,是寒彻骨的悲痛。带着你的感受读一读。

5、男女生分读,体会诗人不费一兵一卒就取得胜利的喜悦和感受诗人的痛心。

6、师(引读):1935年10月,毛泽东同志亲笔写下了这首诗,并且亲自在八千战士面前朗诵了这首诗。七律长征-- 齐读全诗。

7、小结:如今“长征”已成了我们日常生活中频频使用的一个词语, 那就是要不停步,要前进,前进,更前进。恰如我们学习的长征,万里长征只迈开了第一步,同学们任重而道远。

(设计意图:此环节多处及时为学生提供视频,创设直观情境,容易使学生如身临其境,产生共鸣。)

1、课外阅读《沁园春雪》(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清平乐六盘山》《忆秦娥 娄山关》

2、写一写对长征的认识和感受。

(设计意图: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拓展学生的视野,使语文走向生活。一堂课是结束了,但那仅仅是学生学习的中点,而不是终点。拓展性作业的设计将这堂课的句号改成了省略号,成为学生生活的一部分,让他们随着年龄的增长,不断认识那些感人至深的情感,或许能给他们带来一生的启迪。)

人教版猫课件(篇7)

教学目标:

1、激发学生学习拼音的乐趣,学会声母bpmf,能够读准音。

2、创设情境,让学生认清形,认清声母在四线三格的位置。

3、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勤于动脑的习惯,乐于利用所学的知识。

4、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合作能力。

2、清声母bpmf的形。

1、讲故事。丁丁要院子里听广播,边听边学拼音bbb,冬冬出来把水泼,边走边读ppp,一不小心把水泼到丁丁的身上,冬冬赶紧说:“对不起”丁丁说“没关系,我们一起来学拼音吧。”两人学完拼音后,玩起了“摸(m)人”的游戏。弥乐佛(f)开心地笑了,好像要夸丁丁和冬冬是爱学习、懂礼貌的好孩子。

2、谈话导入。师:同学们,这四幅图帝边出现的四个拼音娃娃叫声母。今天,老师想带大家和这四个声母娃娃交朋友。

1、看图说话。师:哪个同学能看着图说一句话——谁要干什么?(丁丁听广播)

4、引导探究:广播的播和声母b的发音,一样吗?有什么不一样?(又轻又短)

5、指导发音:把广播的播发得又轻又短就是声母娃娃b的发音。

3、生试发音。

2、全班交流。

三想像练说,记住形。

2、小组讨论。

3、指名汇报。

4、学生自评。

三、看清位置、指导书写。

1、声母bpmf他们住要哪里呢?出示四线三格中的声母说一说。

2、看老师把他们送回家,师范写。

3、生书空。

四、泥工做形,激发兴趣。

1、提出要求。用橡皮泥捏出声母bpmf。

2、生四人小组合作制作。

3、生展示。

五布置作业。

把认识的声母娃娃介绍给爸爸妈妈。

人教版猫课件(篇8)

本节属于概念教学课,在设计时,力图体现概念形成的过程,即首先给学生以感性材料,让他们观察、比较、分析,找出材料中个体的共同特征,最后进行归纳、抽象概括。单项式这一概念的教学设计符合新课标中“加强知识形成过程教学”的要求,而且也在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

整个教学过程的设计遵循启发式原则,凡是经学生努力能自己得出的理论都由学生自己完成,这也体现了教师对学生主体地位的尊重。

我认为本节课做得比较好的地方是利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提高单位时间内学生学习、交往、表达的效率,优势互补,有利于培养探究意识和合作精神,也有利于学生口语交际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小组合作学习不是学生的参与,教师的旁观,而是学生与教师共同参与。我把自己当成小组的一员,参加到某个小组的学习中。如今小组合作学习课堂缺的不是活泼有余的教学情景,不是热热闹闹的教学气氛,也不是小组合作形式,而是充分利用小组合作提高教学效率。因此,我在教学中,适当设计问题点拨学生,教给学生怎样组织,怎样倾听,怎样发言,怎样质疑。学生通过合作掌握了有关单项式的概念,知道了什么是系数和次数,同时发现并提出不懂的问题,然后,师生一起解决问题。从教上说,本节课是有效的`;从学上讲,学生是轻松的,从课后的作业和五分钟小测的成绩看,做的结果也是比较令人满意的

课堂永远是一个让人觉得充满遗憾的地方,本节课也有不足的地方:

1、整个过程中我给学生提示得还是有些多,应该让学生自己先思考,通过小组交流,去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

2、当学生发表完自己的见解后,为了节省时间没能作好归纳性总结。

总的来说,这节课上得还可以,以后要多注意细节问题,多重复概念,将其印入学生的脑海中,期待下次上得更好。

相关推荐

  • 初一历史课件 教案课件是我们老师的部分工作,只要我们老师在写的时候认真负责就可以了。教案的设计需要与教材相结合达到最佳教育效果,优质教案课件是怎么写成的?以下为我们为您分享的初一历史课件,欢迎您参阅读本网页!...
    2023-04-17 阅读全文
  • 2024高一历史教案人教版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时常需要用到教案,编写教案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快来参考教案是怎么写的吧!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人教版高一必修《荆轲刺秦王》教案,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2024高一历史教案人教版 篇1一、学情分析本届学生(新校区住校部)共18个教学班,为更好地分层...
    2024-09-07 阅读全文
  • 七年级历史课件 上课前准备好课堂用到教案课件很重要,撰写教案课件是每位老师都要做的事。设计教案需要结合实际教学经验和教学理论,老师在写教案课件的时候要注意什么?为了让您的需求得到满足小编特别制作了这个“七年级历史课件”,相信你会找到适合自己的使用技巧!...
    2024-08-29 阅读全文
  • 人教版八年历史教学计划 时间过得很快,我们即将迎来新学期的工作,写好教学计划,才能保证实现自己新学期教学的良好设想,那么如何写学科教学计划呢?我们精心整理了大量资料呈现出这篇“人教版八年历史教学计划”,我们希望这些技巧能够让您更好地完成任务!...
    2024-07-01 阅读全文
  • 人教版课件 这份特别定制的“人教版课件”特别适合您,希望我们都能成为更好的自己。教案是老师上课之前需要备好的课件,每个老师都需要仔细规划教案课件。教案的具体实施是体现教师专业素养的重要标志。...
    2024-04-03 阅读全文

教案课件是我们老师的部分工作,只要我们老师在写的时候认真负责就可以了。教案的设计需要与教材相结合达到最佳教育效果,优质教案课件是怎么写成的?以下为我们为您分享的初一历史课件,欢迎您参阅读本网页!...

2023-04-17 阅读全文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时常需要用到教案,编写教案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快来参考教案是怎么写的吧!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人教版高一必修《荆轲刺秦王》教案,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2024高一历史教案人教版 篇1一、学情分析本届学生(新校区住校部)共18个教学班,为更好地分层...

2024-09-07 阅读全文

上课前准备好课堂用到教案课件很重要,撰写教案课件是每位老师都要做的事。设计教案需要结合实际教学经验和教学理论,老师在写教案课件的时候要注意什么?为了让您的需求得到满足小编特别制作了这个“七年级历史课件”,相信你会找到适合自己的使用技巧!...

2024-08-29 阅读全文

时间过得很快,我们即将迎来新学期的工作,写好教学计划,才能保证实现自己新学期教学的良好设想,那么如何写学科教学计划呢?我们精心整理了大量资料呈现出这篇“人教版八年历史教学计划”,我们希望这些技巧能够让您更好地完成任务!...

2024-07-01 阅读全文

这份特别定制的“人教版课件”特别适合您,希望我们都能成为更好的自己。教案是老师上课之前需要备好的课件,每个老师都需要仔细规划教案课件。教案的具体实施是体现教师专业素养的重要标志。...

2024-04-03 阅读全文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