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示例:科学教案
发布时间:2022-04-18 科学教案范文 春节科学教案 科学教案活动目标:
1、通过讨论,使幼儿知道树木的多种用途。
2、引导幼儿初步了解树对人,对环境的主要作用。
3、激发幼儿爱护树木的感情。
4、培养幼儿观察能力及动手操作能力。
5、充分体验“科学就在身边”,产生在生活中发现、探索和交流的兴趣。
活动准备:
ppt(图片)、木制实物
活动过程:
1、提问幼儿知道每年的3月份有一个关于树的节日吗?(3月12日植树节)为什么要种树呢?就是我们今天要了解的《树的作用》。
2。教师请幼儿自由讲述自己了解到的关于树的用途的一些知识。
3。组织幼儿观看搜集到的一些图片ppt,引导幼儿讨论树的作用。
教师小结:(1)净化空气:树木多的地方空气清新。
(2)美化环境:树木可以把环境打扮得很漂亮。
(3)减少噪音:树木可以让噪音减少。
(4)挡风固土:树木可以为我们遮挡风雨,树的根可以稳住泥土松弛。
4。认识常见的木制品。
教师出示木制品实物(图片)提问:你认识这些物品吗?
它们叫什么名字?
它们是用什么制作的?
教师小结:这些物品都是我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木制品,都是用树木制成的,树木对人类的贡献是很大的。
5。了解保护树木的方法(幼儿互相讨论,大胆发表自己的想法)。
(给树浇水、给树施肥、给树修剪枝丫、给树防蛀防冻等等……)
6。教师评价总结。
7。活动延伸:
观察周边的环境,与同伴、爸妈、老师分享你的感受。
教学反思:
这节课中,我觉得我的活动提问较之前有了很大的提高,提问的效果也很好。可以说在大家的讨论下,提问的有效性有了很大的提高。幼儿不仅会说了,而且还更会问了。这样的自由探索活动吸引了孩子们的注意力,也激发了他们的学习热情。孩子们在轻松、愉快地氛围中,发挥了他们在活动中的主动性,能力也得到了一定的发展。
Yjs21.coM更多幼儿园教案延伸读
科学教案范例
一、激趣导入
师:同学们,老师有一个小谜语,请同学们来猜一猜?“奇妙奇妙真奇妙,看不见来摸不着,动物植物都需要”
师:你们知道空气在哪里吗?(板书课题)
师:今天就让我们从“空气在哪里”开始研究吧。学生有兴致的猜谜语。
学生猜测交流。创设情景,利用学生强烈的好奇心,激发学生对空气的探究兴趣,
二、大胆猜想,实施探究
实验导入:
活动一:寻找空气
1、借助各种媒介寻找空气
师:空气对于我们非常重要,它在哪里?我们怎样找到它?
2.、巡视。帮助学生实验。
3、.交流反馈,总结寻找空气的诸多方法,感知空气的真实存在。
师:请各小组派代表带着实验单到前面交流你们的收获吧。
3.教师针对学生的交流情况进行小结。
4、用多种方法寻找一种物体中的空气
引导学生用多种方法证明塑料瓶中空气的存在。(实验材料二)
5、对学生寻找空气的情况进行总结,引导学生思考空气到底在哪里。
活动二:空气有重量吗?
1、师:刚才大家开动脑筋,想了许多办法,找到了我们的朋友——空气,那么它有重量吗?
2、师:怎样证明我们的猜测呢?让我们以小组为单位,来设计一份研究方案吧!
3、师:试着来执行你的设计方案,并在书上记录下你的研究结果。你还有什么新的想法或设计也可以写在这里。
4、师:你愿意与大家交流一下刚才的实验设计和结论吗?
学生交流。
5、师:好极了,在自己设计的实验中,你观察到了空气有重量。
活动三:能力拓展,空气能从一个杯子跑到另一个杯子吗?
1、教师提问“空气能从一个杯子跑到另一个杯子吗?”
2、教师实验,让学生观察,激起学生动手尝试的强烈欲望。
3、鼓励学生课后实验,将实验兴趣的激发延伸到学生课外之中。
4、小结:
同学们,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你对自己的哪个发现最满意?你觉得哪位同学的想法最有创意?。
1、学生先自我猜想,然后在组内进行讨论、交流。组内制定方案。
2、.实验验证,探求寻找空气的诸多方法。各小组按照讨论的实验方案,检查实验记录单,打开实验材料(一),开始有序实验。
3、.各小组派代表带着实验单到前面交流。
4、学生用多种方法证明塑料瓶中空气的存在。(实验材料二)
5、思考:空气到底在哪里?
1、学生根据经验猜测。
2、学生在组内交流自己的想法,并将这些想法予以整理。
3、小组内实施探究。
4、分小组展示交流。
1、学生猜想。
2、学生观察。
3、课后动手实践。
4、学生充分交流自己的观点。
鼓励学生进行大胆想象与巧妙设计,从而寻找更多的研究方法,并动手进行操作,明确解决问题的方法并不是唯一的
这一活动按照“提出问题——猜想预测——实验验证——得出结论”的方式进行。启发学生小组合作,自行想办法解决问题,选择自己需要的实验材料,设计科学的实验方案来证明空气是否有重量。活动中指导学生把实验方案设计周密。并时刻关注学生的活动进展情况,及时帮助学生解决实验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
引导学生探究是无止境的,科学实验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将科学探究的兴趣引导课外。
引领学生在谈话中总结本节课知识与能力方面的进步,评价自己和同伴最得意之处,给学生提供一个回顾、分享、愉悦、鼓励的交流机
参考范文:科学教案范例
经验告诉我们,成功是留给有准备的人。身为一位人名教师,我们都希望孩子们能学到知识,一般来说,提升学生的效率最好是准备一份教案,教案有助于老师在之后的上课教学中井然有序的进行。我们要如何写好一份值得称赞的幼儿园教案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编辑的《参考范文:科学教案范例》,但愿对您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
活动目标:
1、通过探索、操作引导幼儿发现盐水能使蛋浮出水面。
2、鼓励幼儿大胆表达、交流自己的探索过程和发现。
3、培养幼儿的操作兴趣、探索意识以及对科学活动的喜爱。
4、在交流活动中能注意倾听并尊重同伴的讲话。
5、培养幼儿动手操作能力,在活动中大胆创造并分享与同伴合作成功的体验。
活动重难点:重点:通过探索、操作发现盐水能使蛋浮出水面
难点:尝试表达、交流自己的探索过程和发现
活动过程:
1、故事引题:今天老师给你们讲个故事《蛋宝宝历险记》。一天,天气真好,许多蛋宝宝出门去玩。它们看看花,看看草,真高兴呀!走到小河边,一个蛋宝宝说:“哎呀,天气太热了,我去洗个藻。”说着“扑通”一声跳进了小河里。哎呀不好了,蛋宝宝一下子沉到了水底。它大声喊:“救命呀,救命呀!”小天使听到了赶紧飞来,在池塘里撒下一种神奇的东西,蛋宝宝慢慢浮上来了,得救了。蛋宝宝们真高兴!
师:你们知道小天使撒下的是什么吗?
2、幼儿操作
(1)介绍材料和操作方法。
(2)幼儿操作探索,观察蛋宝宝在水中的变化。
3、交流分享
教师引导幼儿讲一讲:
(1)加在水中的糖和盐那里去了,初步了解它们在水中会溶解。
(2)哪个杯子里的蛋宝宝浮上来了,你在里面加的是什么
小结:原来盐溶解在水里以后能让蛋宝宝浮上来。
4、师操作了解在水中要加很多盐才能使蛋宝宝浮上来。
5、延伸:出示鸭蛋宝宝,它也想在水中游泳,小朋友能不能帮帮它,回家和爸爸妈妈一起试一试。
教学反思:引领幼儿再次深入地进行探索,给幼儿留出探索的余地和延伸的空间。整个活动,给予幼儿较宽松的氛围,教师只是充当了活动中的支持者,鼓励者,合作者,引导者,用心倾听幼儿的表述,并及时的梳理与小结。
范文示例:《小学安全教育》教案(篇一)
俗话说,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作为人民教师,我们会认真负责对每一堂课做好准备,大部分老师为了让学生学的更好都会事先准备好教案,有了教案上课才能够为同学讲更多的,更全面的知识。那么如何写好我们的幼儿园教案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整理的“范文示例:《小学安全教育》教案(篇一)”,欢迎您阅读和收藏,并分享给身边的朋友!
知识目标
1了解“雾霾”的相关知识及形成原因
2.掌握“雾霾”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3.掌握“雾霾”天气的应对措施
4.了解减少“雾霾”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
1.通过文字材料及视频获取“雾霾”相关知识及形成原因
2.通过视频及文字材料获取“雾霾”的危害
3.通过文字材料及图片掌握“雾霾”天气的应对措施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关注天气的兴趣
2.树立自我保护观念
3.树立环保观念
教学重点:掌握“雾霾”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教学难点:掌握雾霾天气的应对措施;总结减少雾霾的方法
教学过程
[导入课题]
[播放幻灯片]雾霾景观图
同学们齐声回答是雾霾
[教师]没错,就是雾霾。以上图片是街头的实景图。近期我国的华北地区遭遇了严重的雾霾天气,我们也没能幸免,我们这里也出现了不同程度的雾霾。那么什么是雾霾,它又有什么危害?让我们来看一看下幻灯片!
[教师]大家越往后看可能心情越来越沉重。原来雾霾的危害这么大,而且它就在我们身边发生。因此,我们一定要警惕雾霾的危害!
一、问题导入
通过文字材料讲解PM2.5指数与“雾霾”的关系
二、了解雾霾
1、出示雾霾天气图片,介绍什么是雾霾。
2、小组讨论,谈谈自己身处雾霾的切身体会。(看不清周围的景物,感觉哪里都是灰濛濛的;路上跑的车上有很多灰,看起来很脏;洗头、换衣服的次数变多了......)
三、介绍雾霾产生的原因。
出示新闻图片,找同学谈谈感受。
讨论:请同学们结合图片与实际讨论:雾霾天气产生的原因。
1、空气不流动
2、汽车尾气排放
3、工业化生产排放的大量污染颗粒
4、燃煤企业排放的大量污染颗粒物
5、道路扬尘、建筑施工扬尘
四、雾霾的危害
(一)出示新闻图片(上海某座大楼在雾霾天“消失”;地铁里戴防毒面具的人;雾霾中,明明是白天,街上的车灯却都打开了。)并找同学谈谈感受。
(二)讨论:请同学们结合图片与实际分组讨论,雾霾天气到底给我们带来了哪些伤害。
1、“雾霾”对人体健康的影响(重点)
(1)对呼吸系统的影响
(2)对心血管系统的影响
(3)可导致传染病增多
(4)引起婴儿佝偻病、儿童生长减慢
2、影响交通安全
(三)小结:雾霾不仅会影响交通安全,最重要的是它直接危害到我们的身体健康,它会让我们不舒服,会传播很多病毒和细菌等等。
五、如何应对雾霾天气
学生讨论,教师总结
1、为健康护航
(1)出门戴口罩,有效防止粉尘颗粒进入体内
(2)早晚少开窗,等太阳出来后再开窗通风
(3)不出门或晨练,以室内活动代替室外活动
(4)注意调节饮食
2、交通安全方面
六、如何减少雾霾
1、出示图片,回顾雾霾形成的原因。
(1)空气不流动
(2)汽车尾气排放
(3)工业化生产排放的大量污染颗粒
(4)燃煤企业排放的大量污染颗粒物
(5)道路扬尘、建筑施工扬尘
2、根据原因,结合自身实际情况,讨论如何为减少雾霾出一份力。
(1)骑自行车或步行上学;
(2)多乘公交车,尽量不乘私家车
(3)随手关灯,及时关掉电视等电器的插头
(4)纸张双面使用
(5)购物时自备购物袋
(6)少用或不用一次性物品
(7)多参与植树活动
怎么保护自己的健康学生讨论:针对雾霾带来的危害,怎样才能保护自己健康不受侵害。提示:从衣、食、住、行、运动几个方面考虑)
小结:1.尽量减少外出,关闭门窗。
2.饮食以清淡为主,多吃水果,少出辛辣刺激的食物。
3.锻炼改在室内。
4.如果必须出门,带上口罩。回来时洗脸漱口。
小小训练场
多媒体展示训练内容,学生判断下列哪些事应该做,哪些事不应该做?
活动三:抗击雾霾,从我做起
雾霾是一种大气污染状态,我们怎么做才能减少这种危害呢?学生讨论。
小结:植树种草、绿色出行、节约用电、少放鞭炮、杜绝露天燃烧等。我们不仅要保护好自己的生命健康,还要给后人留下一个美好的环境。
教学反思:学生了解“雾霾”的相关知识及形成原因掌握“雾霾”。对人体健康的影响。掌握“雾霾”天气的应对措施。了解减少“雾霾”的方法
范文示例:幼儿园大班科学教案《膨胀食材》之三
【活动设计】
膨胀是生活中常见的现象。每位幼儿在生活中都会遇见的,但是幼儿一直不会用一个合适的词语来说明这个现象。例如:在班级的植物角中,我用水泡了一些黄豆、绿豆,让幼儿观察这些植物生长需要哪些条件。这些豆子用水泡过后,就变大了,幼儿看见后就说它们都鼓起来了,而不知道黄豆、绿豆是因为遇水产生了膨胀。另外在新《纲要》中也明确指出了,科学的教育内容因从身边取材,这样就有益于孩子们真正地理解科学、热爱科学。孩子们会感到“科学并不遥远,科学就在身边”。针对幼儿这方面知识比较贫乏,以及新《纲要》的精神,选择了此次活动。本次活动中为幼儿提供了丰富的材料,引导幼儿通过操作和讨论的方式,感知物体的膨胀现象,初步了解物体膨胀的条件。从而激发幼儿学会用比较观察的方法。萌发对物体膨胀现象的兴趣和探索欲望。
【活动目标】
1、通过对几种不同材料的尝试探索,让幼儿了解有的物体遇水会膨胀,有的不会。会膨胀的物体膨胀速度是不同的。
2、学习实证研究的方法,学会做实验记录。
【活动准备】
1、用来探索的多种材料:塑料雪花片,钥匙,紫菜,木耳————
2、实验用的冷水、热水、盛水的玻璃缸。
3、记录实验结果的表格、笔。
【活动过程】
一、观察讲述。
1、教师一手拿一杯泡有胖大海的茶,另一手拿一颗胖大海,请幼儿观察。
2、引导幼儿说出:胖大海“大了”“胀了”。
3、教师归纳:对,放在水里的胖大海“膨胀”了。
(评析:通过一个对比让幼儿自然地认知“膨胀”这个概念。)
二、想象记录。
教师呈现多种材料:塑料雪花片,钥匙,紫菜,木耳————请幼儿猜一猜:哪些材料放到水里能膨胀,哪些不能,在记录纸上作记录。
(评析:幼儿生活经验有限,他们的猜测会有对有错。在这个环节当中老师请幼儿作记录实际是将猜测变为“研究假设”。)
三、操作探索。
1、把材料投放在冷水里:
请幼儿看几种材料放入水中后发生什么变化?(引导幼儿在记录观察结果后再集体分享:让幼儿分清什么材料放在冷水里会膨胀,什么不能。)
2、想象记录:
师:你觉得木耳、紫菜等能膨胀的材料如果同时放在水中什么东西膨胀得快?什么东西膨胀得慢?
3、幼儿操作:提醒幼儿注意材料要同时放入水中。
4、让幼儿理解:不同的材料在冷水中膨胀的速度是不同的。
(评析:这是一个证实或证伪的过程,它孕伏了科学研究的重要理念:以事实为依据,用事实说话。)
5、再次想象:出示木耳:你觉得它放在冷水里和热水里哪里膨胀得快?(引导幼儿经过假设后再一次实验,看看自己的猜想对不对,同时,再次提醒幼儿注意材料要同时放在热水中,进一步认知同一种材料在冷水中或热水里膨胀的速度是不同的。
(评析:通过一个个活动设计,一方面逐步引领幼儿深入探索生活中的膨胀现象,另一方面使幼儿从较规范的研究方法中学会观察、习得知识和研究方法。)
四、讨论交流。
师:今天我们一起研究了很多材料遇水会膨胀的问题,你们想想:还有哪些材料遇到什么情况也能膨胀?(遇热、遇潮、遇空气等。)
(评析:这是将幼儿的认知放大、拓宽,引向生活的重要一步;是让幼儿认识、了解、熟悉、理解生活的重要一步。)
【活动反思】
本次活动,教师给幼儿提供了丰富的材料,引导幼儿大胆想象、自主操作,充分体现了幼儿在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幼儿的想象能力和动手能力都得到了提高,调动了幼儿的学习积极性。教师的教学从严格掌控到逐步放开,幼儿探索的思维空间和学习自主权逐渐扩大,也体现了教师教学的规范性和严谨性,更体现了幼儿在做中学、试中学、想中学的主体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