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抱婴儿讲究姿势
发布时间:2022-03-08 婴儿早期教育 幼儿园游戏与玩具 幼儿园阅读亲子活动方案英国行为学家的一项专题研究证实,约占9成的女性在怀抱婴儿时几乎是本能地习惯于靠左侧,即把孩子抱在自已的左胳膊里。专家们发现,这种“怀抱婴儿喜靠左”的习惯古已有之。几千年以来流传下来的大量绘画和雕塑作品可证明这一点,其中最突出例子是:圣母玛利亚总是把小【耶】抱在自己的左怀,而不是右怀。
专家们分析说,这主要是由于她们从自己身体的左侧所观察到的孩子的表情,可以更直接地反映到右脑中,而众所周知,右脑是专门用于分析、判断、处理表情的。这样,母亲在照看婴儿时便更得心应手,而且会对婴儿的喜怒哀乐作出较快捷、准确的判断和反应。也有专家对此作出另外的诠释。他们认为,身处母亲左侧的婴儿可清晰地感受到母亲的心跳,从而安全感大增。还有一种解释是:当母亲怀抱孩子靠左时,较为强有力的右手便腾了出来以便能更好地应对意外情况或保护年幼的孩子。
专家指出,怀抱孩子采用的正确姿势还应包括:
1. 抱孩子时,不应该让孩子的腿蜷起来,而应该让其自然伸直,这样长大了不易成为“罗圈腿”。
2. 怀抱孩子时让孩子的胸和背脊尽可能挺直。
3. 尽可能给孩子小小的躯体以足够面积和力量的支撑,这样孩子会感到更为稳定舒适。时常有意改换抱的姿势,也会让孩子感觉舒服。
4. 婴儿在3个月大之前,抱时不要让他脸朝前,而应采用腹部贴腹部的姿势。
5. 为保障孩子安全,最好不要单手抱孩子。
6. 不足半岁的婴儿,由于骨骼、肌肉都还嫩,加上呼吸系统还不够强健有力,抱时不宜太紧,不然很容易影响其正常生长发育和呼吸顺畅。【wWW.jZ139.Com 迷你句子网】
7. 为避免孩子传染到疾病,抱孩子时大人的口鼻不宜和孩子凑得过近。
Yjs21.coM更多家园共育延伸读
新生宝宝的省力抱姿
抱宝宝时间越早,次数越多,越能更好地促进宝宝的大脑发育和智力发育,还能增进亲子情感,促进宝宝的个性发展。可是,面对新生宝宝那柔软的身体,新爸新妈们还真是有些紧张,不是方法不当让宝宝不舒服,就是把爸妈累得够呛!现在,让我们来学习几种让宝宝舒服又让爸妈省力的抱姿吧!
新生宝宝的省力抱姿
〖宝宝的生理特征〗
出生不久的宝宝,头大身子小,颈部肌肉发育不成熟,不足以支撑起头部的重量。如果竖着抱宝宝,他的脑袋就会摇摇晃晃;而且宝宝的臂膀很短小,无法扶在妈妈的肩上,无法取得平衡。
试试这样抱
在抱宝宝之前,最好用包被将他的身体裹起来,只露出头面部;
将宝宝斜抱在你的左(右)肘部,你的一侧手掌展开放在宝宝的腰臀部,护住宝宝下半身,让宝宝的头和肩部位于你的手臂和前胸之间,另一手自然协助。
这样宝宝会感觉比较舒服,你也省力,还便于与进行宝宝面对面感情交流。
注意事项
1.抱宝宝时,妈妈不要与宝宝靠得太紧密,因为你的脸上、头发中及口腔内的病菌很容易给宝宝娇嫩的皮肤构成威胁。>>>新生儿皮肤护理7要点(图)
2.如果想竖着抱宝宝,最好用手托住他的颈部,抱紧他,以防宝宝从包被中滑出。
研究显示婴儿也乐于助人
据美联社报道,研究人员发现,即使很小的婴儿也非常乐意帮助他人。这是一个实验:啊呀,科学家手里的衣服夹子掉地上了。你不用担心,一个刚学会走路的孩子会过去帮他拣起来,并且还给他。
这个简单的实验证明,仅有18个月大的孩子也具有帮助他人的无私品质和能力。蹒跚学步的孩子想要帮助他人的这种行为确实惹人怜爱,但是,事实上,这种行为是人类脑部发展相当复杂的一种显示,这让想要弄清无私和合作等品质进化根源的人类学家们心生几分兴趣。
心理学研究专家费力克斯·沃尼肯在刚学会走路的孩子面前表演了一系列最常见的行为动作,比如,用夹子把毛巾挂起来或把书垒起来。沃尼肯有时“努力”地想要完成这些工作,有时,他又故意弄乱,如此反复。无论是沃尼肯把夹子扔到地上,还是是打翻了他垒起的书,24名刚学会走路的孩子都马上去帮忙捡起来,但是,只是在看到沃尼肯很需要的时候才出手。录像显示,一个婴儿先看了一眼沃尼肯的脸和掉在地上的夹子,才很快爬过去,抓夹子。然后走到沃尼肯面前,很热心地归还给他。
沃尼肯从来没有要求孩子们帮忙,甚至没说谢谢之类的话,这是为了不会影响这次研究的准确性,不让孩子们意识到如果他们做好事了,他们就会得到表扬。毕竟,无私意味着不期待任何回报的助人品质。而且,这正是这项研究的重点。在沃尼肯故意把书堆打散或者把夹子扔在地板上,这些刚学会走路的孩子们会毫不犹豫地帮助他。德国马普学会进化人类学研究所的心理学研究人员沃尼肯2日在《科学》杂志上发表了他的这篇报告。
要表现出这种品质,婴儿们一定具备这种理解别人的意图和潜在的支配力量的认知能力。这种支配,沃尼肯称之为“亲社会动机”,这是一种渴望成为社会成员的动机。沃尼肯解释说:“当两种认知能力都具备的时候,显然,18个月大的孩子们就会做出这种选择,可能,再小一点的孩子们也会作出帮忙的举动。”
其他动物不会象人类这样无私。我们会为慈善团体做捐献,对于环境,我们会做再利用的努力,在地铁上,我们会给老年人让出自己的座位,这些行动很少会有回报,人类只会得到本身的满足感。在合作方面,其他动物也被进行过多项训练,但是,动物们最常做的事情也有它自己的目的,比如,联合起来寻找食物,或者是为了不被强者欺凌的一种联合保护,但是,灵长类动物专家给我们提供了很多有关大猩猩的例子,尤其是大猩猩向人类提供友好帮助的例子,例如,大猩猩营救一个掉入动物栅栏内的3岁男孩。
但是,这些观察资料并没有解释动物的动机是什么。沃尼肯对人类最近的“亲戚”——大猩猩做了一项类似的帮忙研究。3、4岁的非洲黑猩猩会为人类找到“丢失”的东西并且归还给人类吗?如果被要求伸手捡起掉在地上的东西的话,黑猩猩通常会帮忙的,但是,远非蹒跚学步的孩子那么热心,而且,如果这种帮忙比较复杂的话,例如,被要求拿出放在里面的盒子时,黑猩猩就不肯帮忙了。
这是一个有创意的研究,展示了黑猩猩在能理解人的意图后,可能会表现出人类间的帮忙,加利福尼亚大学洛杉矶分校的人类学家琼·斯尔克对此评论警说,只是,不要把猩猩帮忙的这种动机理解为婴儿表现出来的认同和理解别人处境的感情。
双语环境成长的婴儿更有优势
家长们往往担心从小接触太多语言会不利于婴儿成长。
但最新研究发现,双语环境下成长的婴儿与同龄的单语家庭婴儿相比,前者在认知方面更具优势。
听音辨位
意大利的里雅斯特市国际高等学院认知神经学家雅克·梅勒和同事阿格妮·科瓦奇分别选出40名7个月大的婴儿,并将它们平均分为单语和双语两组。双语组为家中有人说意大利语和另一种语言。
研究人员先播放小狗叫声,随后在婴儿面前呈现小狗图像。反复刺激后,婴儿能够把声音和图像联系起来。
之后,研究人员先在屏幕一侧播放狗叫声,并教授婴儿在图像出现前提前判断图片出现区域。随后,研究人员将图像呈现在电脑屏幕的另一侧,以此观察婴儿能否通过声音线索,将目光锁定在即将出现图片的区域。
研究人员随后又将狗叫声替换为无意义音节和有意义单词。结果显示,在3项研究中,双语组均打败单语组。来自双语家庭的婴儿能很快学会“听音辨位”,而来自单语家庭的婴儿表现相对较差。
这一研究成果发表在13日出版的美国《国家科学院学报》上。
双语优势
这一研究证明,早至咿呀学语时期,双语环境下成长的婴儿在执行功能方面就具有优势。
执行功能是一种复杂的认知结构,与注意、规则运用、记忆等多种能力的发展有关。
研究还证明,早期双语熏陶能够在更广泛意义上训练思维能力,而不仅仅局限于双语切换能力。“还包括选择适当工具进行正确操作,”梅勒说。
先前研究发现,婴儿在学说话前就开始吸收一些语言的基本要素,并且能够发现两种不同语言发音的区别。早期研究发现,规律使用两种语言能够提高儿童和成人的某些思维能力。
然而,比较双语家庭婴儿和单语家庭婴儿的认知能力的研究尚不多见。这一研究能够启发研究人员重新思考同时接受双语熏陶在早期大脑发育中的作用。
尚待观察
梅勒认为,执行能力强更多与双语家庭婴儿在这一年龄段的感知力有关,而非语言表达。
目前尚不清楚这些双语家庭婴儿以后能否继续保持这一优势。梅勒同时指出,执行功能强与智商高并无必然联系。而且,单语家庭婴儿在成长过程中也能获得很多机会发展这一功能。
梅勒认为,实验说明“早期学习决无负面影响”。
尽管其他研究人员认为早期双语训练能够更好发展智商或得到更高考试成绩,但梅勒对这一观点持怀疑态度。
教孩子用好私房钱的新姿势
没有人愿意把私房钱问题公之于众,私房钱于婚姻关系来说是非常微妙的,可是我们家就有这么一对小冤家:孩子他爹不仅自己藏私房钱,还把这门独门秘籍演进成祖传手艺,明目张胆就教给了孩子!
上个月,还在休产假的兜妈收到单位的催缴保险通知(因为产假期间只发基本工资,而这几个毛毛完全不够缴纳我的五险一金,单位催我汇款过去)。我央求老公替我交保险。出乎我的意料,老公竟然说自己没有钱!!!哪个女人会相信老公没有私房钱呢?
老公诡秘地一笑:“我的私房钱都买羊了!”
“羊肉?”
“咳!本来不打算告诉你的,我认购了五头小羊羔,想等羊长成赚了第一桶金再给你炫耀一下呢,怕你不相信,算了,今天就给你看看吧!”老公讲的眉飞色舞,掏出手机展示给我看一个监控界面,“看到没,这个羊圈里的一群羊!”
“有五只是咱家的?”我禁不住好奇的问。
“什么是咱的?是我的,我好不容易才攒了这点钱。”老公时刻不忘宣布主权,“现在还是小羊羔,长大了能卖钱的时候,他们企业就会给我清算的。一头羊怎么也能赚一千块钱吧?”
“你的口水都快要流出来了,简直像灰太狼盯着喜羊羊!”
说到男人藏私房钱不过就几种用途:
1、不打乱家庭开支计划条件下满足个人爱好
2、不让对方知道的情况下偷偷孝敬自己父母
3、以备家庭、亲朋不时之需的备用金——地主家也得有余粮啊!
4、自己投资理财。到特定的时候给家人一些意外惊喜,或者投资理财成功后“炫耀”投资眼光,让对方钦佩。
5、不能说的秘密。这个大家应该都明白。
但是男人会怎样教孩子使用私房钱呢?
1、自由支配自己的私房钱,但是向别人借款要考虑自己的经济实力,养成借钱及时、全额归还的好习惯。
上周五,兜兜学校开运动会,周四晚上爸爸带她去超市采购零食和饮品供她运动会一天享用。从超市回家,兜兜飞奔向自己的零钱包,嘴里念念有词:“五十三块八、五十三块八,我要还给爸爸五十三块八!”
以往都是我带兜兜去逛超市,虽然限制零食的总量,但是从来不用兜兜还钱,父母给孩子买几袋零食还不是理所当然吗?可是兜爸爸毫不含糊:“兜兜,你找出钱来了吗?”
“爸爸,给你五十三行不行?我没有八角钱。”
“没问题!”爸爸爽快的给兜兜免除了一部分账务,兜兜也欣喜的为自己的口欲买单,看得我目瞪口呆。
“你怎么还要孩子的钱啊?她去做直播,一期节目才赚100块钱,你这一下子就要走一大半合适吗?”我护犊子的凑过去。
“合适啊!兜兜说好了是借我的钱买东西,她会还给我的,对吧兜兜?”
“对!妈妈,这是我和爸爸的约定,不用你管!本来爸爸说让我买一般的零食,但是我看上进口食品了,爸爸说同样都是巧克力曲奇,进口的贵一倍不给我买,我说的,用我自己赚的钱,我自己买!”兜兜很自豪的宣布,“是我自己的零花钱,我自己做主!”
2、鼓励孩子通过劳动赚钱,适度储蓄的同时,鼓励孩子享受到劳动所得带来的满足感、幸福感。
“兜兜,你不是说要把钱攒起来吗?”我好奇地问。
“对啊,我就是一直攒起来的啊!但是现在我想花了!明天开运动会,我想要带一包零食去跟同学一起分享!”
“对!赚钱的目的不是为了省钱,是为了更好的生活!那么消费就是其中相当重要的一部分。”爸爸对兜兜的行为给予极大的肯定。
作为妈妈,我总是习惯教孩子养成储蓄的习惯,却忽视了培养孩子有序的消费习惯。
3、让儿童有爱心、有感恩的心,并将家中小爱升华为回馈社会的助人之乐
说着话,兜兜把新买的零食拆开,塞进我嘴里一大块,我还是心软,不舍得让兜兜花自己的钱,说道:“兜兜,你买的零食,是和妈妈一起吃的,妈妈帮你分担一半,给你26.5元吧?”
兜兜咯咯的笑着打断我:“不用啊,我应该给你买好东西吃,等我长大了赚到更多的钱,我还要带你去旅游呢,因为你是我的妈妈啊!这块饼干好吃吗妈妈?”
“当然好吃!我的小兜兜最知道妈妈的口味了!”
“兜兜,上次你们去做直播,妈妈和嘉丽阿姨参加的救助血液病儿童,你要不要也拿出零花钱帮助那些小朋友?”爸爸有些“得寸进尺”的要求了。
“为什么呢?”
“因为他们家庭比较贫穷,可是又不幸患上疾病,花光了家里全部的积蓄也不够医疗费,如果没有足够的医疗费,他们就可能…”
“可能会死吗?”
“是的。”
“好吧。”兜兜沉思良久,最终吐出这两个字的时候如释重负,那种幸福感是给自己买零食所无法企及的。
说到底,私房钱问题折射的是一个家庭对待金钱的选择态度,男人的私房钱考验的是夫妻双方的责任和诚信。孩子的私房钱折射的是父母的教育理念。
对待金钱的问题上,我们不仅仅需要教会孩子认识各种货币、信用卡;鼓励孩子用劳动赚取相应的报酬;记录收支、储蓄理财之外,我们还要培养孩子合理消费的理性思维、形成有计划管理资产的能力。
除此之外,父母还应十分注意把握好自己的理财观念和消费行为。大多数时刻父母不必说什么就可以把花钱的决定、次序、信念及习惯等潜移默化地传授给孩子,这就是一个家庭难以泯灭的财富共性,所以家长处处都要以身作则。
举个反面的例子。邻居家是做房地产生意的,小儿子今年上小学四年级,学习成绩已经没有任何下降空间了,老师劝导多次,还是一如既往的上课不听讲、放学不做作业。老师无奈的说:“睿睿,你再这样下去就考不上初中了。”
睿睿理直气壮的顶撞老师:“没事!我妈说了,我哥就学习不好,他也没有考上初中,有钱就能上!”
家长们一定要帮助孩子正确“理财”,不是放到银行、股市的理财哦!这个“理财”的意思是——教会孩子们正确理解财富,形成恰当的消费观和价值观。帮助孩子正确理财,才有利于孩子们的健康成长,有利于家庭的和谐与长远发展,希望每个家庭都能重视这堂课。
育儿体会:讲究育儿方法
有人说:“没有教不会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我却要说:“没有教育不好的孩子,只有不会教育的家长。”俗话说的好“养不教,父之过。”教育孩子是每一个做父母关心的大事,在这件大事上,我觉得光肯用心、花时间还不够,更要讲究育儿方法。下面我来谈谈自己教育儿子的心得体会:
作为家长,不光要了解自己孩子性格的优缺点,还必须清楚自己的性格,在与孩子打交道的时候,必须理性的控制好自己的情绪。哪位父母不爱自己的孩子,但是爱不等于纵容,做父母的一定不要事事顺着孩子,要学会怎么拒绝,要让他知道,你为什么要拒绝他,你拒绝的理由是什么?要让他知道有时对他的拒绝也是对他的一种爱,人生漫长的路上不一定都会事事如意
,就算不如意,他也应该懂得怎么做。但是,不纵容孩子不意味着要过分的苛求孩子,孩子毕竟只有6、7岁大,是心智还不成熟的儿童,面对他们的时候,必须要有包容心。
重视孩子的品德教育。也许有人觉得这么点大的孩子偶尔做点错事不是什么大问题,不必要上纲上线,归结到品德的问题。但我认为“三岁看老”的说法还是有一定的道理的。“先学做人,后成才”如果孩子连做人基本的道理都不懂,就算学富五车又有何用?
我们应当多与孩子沟通,认真倾听了解孩子的心理需求。我平时的工作比较忙,但抽空还是会跟孩子进行“谈心”。这个“谈心”多以闲聊的方式呈现,问问孩子最近在幼儿园发生的事情,谈谈最近对他表现的评价。让孩子知道自己最近做的哪些是好的,值得表扬的,哪些是不对的,应当改正的;同时,也能让我们知道一些孩子的近况。家长不可能24小时看着孩子的成长,而有些孩子往往幼儿园家里完全两个样,因此多与孩子沟通,甚至与老师沟通,是非常必要的,可以帮助我们360度的了解孩子。有时,在谈心的过程中,也能知道一些孩子内心的想法。
多鼓励,少训斥。对这么大的孩子,要有耐心,要俯下身子去教育。平时孩子做的有不尽如人意的时候,也不要用“笨”、“差”等字眼去评价他,而应该多给他一些鼓励。杨森宇在学习钢琴的过程中也有一些小孩子的通病——贪玩、惰性,不肯定下心来练琴,有时甚至又哭又闹,不肯弹琴。这时,作为家长,我心里一定是非常生气的。但我并没有大声呵斥或者逼迫他,我只是跟他说:“儿子,最近钢琴老师一直表扬你,说你表现非常得不错,爸爸妈妈也很开心,你弹累了现在就歇一小会儿,等过一会儿继续练,下次回课的时候老师一定会再次表扬你的。只要肯练习你就是最棒的。”孩子争强好胜,希望被表扬的心情有时会超过我们的预期
,所以我们完全可以放弃强硬的手段,而软化孩子,以避免家庭中一场不必要的“战争”。
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教育孩子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我们在教育孩子过程中,不应该操之过急,而应该考虑孩子的生理、心理状况,给以孩子更多的耐心。要相信自己的孩子是最棒的。
婴儿操可增进母婴情感
婴儿按摩和体操可以刺激宝宝的淋巴系统,增加抵抗能力;改善消化系统功能;改善睡眠;平复宝宝急躁的情绪,减少哭泣;促进母婴间交流,使宝宝感受到爱护与关怀,是一项适宜的锻炼。
对于新生儿而言,父母可以选择对其进行抚触,具体操作时可分为脸部、胸部、手部、腹部、腿部和背部六个方面的运动。以脸部和腹部抚触为例,脸部抚触主要是为了舒缓脸部紧绷的肌肉,其动作是从前额中心处用双手拇指往外推压,划出一个微笑状,眉头、眼窝、人中、下巴也同样用双手拇指往外推压,我们把这组动作叫作:永远的微笑。腹部的抚触有助于宝宝肠胃的运动,其方法是按顺时针方向按摩腹部,三个连贯动作,正好是英文:ILOVEYOU的第一个字母连在一起。
0-6个月的小宝宝还可以进行一些被动操的锻炼,但必须注意以下几点:
1、宝宝参加体智训练应在喂奶一小时后进行,避免训练中回奶;
2、宝宝锻炼时应穿着宽松舒适的衣裤;
3、做操时间尽量安排在宝宝清醒,情绪好时;
4、做操前拥抱,亲亲宝宝;
5、爸爸、妈妈尽量和宝宝一起锻炼,增进彼此感情;
6、每天做1-2次,循序渐进;
7、做操时注意动作亲柔,让宝宝有舒适感;
8、应灵活掌握,逐渐完善。
对于3-4个月的宝宝可以选择的动作有:
脚屈伸运动:让婴儿仰卧于床上,成人立于体侧,一手握住婴儿一只脚踝把腿举起,另一手拇指贴在婴儿脚背上,抓住婴儿的脚。脚踝绷,脚踝勾。每次左右脚各做2个八拍。
双臂屈伸:婴儿仰卧于床上,两臂置于体侧。成人把拇指放在婴儿掌心,握住婴儿双手。使婴儿双臂同时弯曲,再还原成开始姿势。每次做2个八拍。
回旋运动:婴儿仰卧于床上,成人握住婴儿双手,放在婴儿体侧。使婴儿双臂前平举,接着使婴儿双臂上举,然后两臂分开成侧平举状,还原成开始姿势。每次做2个八拍。
单、双腿屈伸运动,手指伸屈运动,脚回旋运动,直膝举腿运动等等也是不错的选择。
对于5-6个月的宝宝可以做俯撑后屈腿运动和坐起运动等:
俯撑后屈腿运动:婴儿俯撑,成人用双手握住婴儿的双脚踝。使婴儿双腿屈膝,还原成开始姿势。每次做2个八拍。
坐起运动:成人让婴儿握住自己的拇指。再用其他4指握住婴儿的手背,慢慢拉起至坐姿,保持3-5秒,还原。每次做2个八拍。
夸奖幼儿需要讲究的艺术
俗话说:“数子十过不如奖子一功”,“聪明孩子都是夸出来的”。夸奖孩子、赞赏孩子、鼓励孩子,是家庭教育的一项重要艺术。对幼儿来说,表扬这个词似乎太正规了点,因为《现代汉语词典》解释“表扬”的词义是:“对好人好事公开赞美”。幼儿的行为好像还没拔到那个高度,所以我们采用“夸奖”一词似乎更贴切。
夸奖是阳光雨露
幼儿与成人一样,是喜欢被人夸奖称赞,不喜欢被人批评指责的。越是夸奖他,他就会做得越好。生活的例子证实,还没到周岁的宝宝就喜欢看别人的笑脸、听别人的夸奖。他听到赞扬的话,会高兴地拍手,还会在别人的鼓励下用面部表情和肢体动作表演小把戏。
父母的夸奖不仅能使幼儿获得愉悦快乐的情感体验,还能帮助孩子获得自信心,激发他积极向上的情绪和愿望,而这种自信心和积极性,是培养求知欲和探索精神,形成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的重要动力。
可以说适当的夸奖,对幼小的孩子像禾苗遇到阳光,得到的是光明、温暖和成长的希望。但如果夸奖过多过滥不得当,就像酷暑的烈日,能把幼苗灼伤枯萎。我们现在的许多家长尤其是妈妈,总是对自己的独生子女赞不绝口,时常把“你太棒了”、“你真聪明”、“你真是个好孩子”的话挂在的嘴边,希望能夸出个孩子来。然而实际的效果并不尽如人意。为什么呢?
美国的一些幼教专家专门就夸奖这个课题进行了研究。他们为幼儿园的孩子设计了一些非语言性的难题。当孩子们完成后,他们对其中的一部份孩子说:“你们答对了8道题,你们很聪明。”而对另外的一部份孩子却说:“你们答对了8道题,你们确实付出了很大的努力了。”在此之后,立即给这些孩子两种新任务让他们选择:一种是较容易完成、并有把握做得非常好的任务。另一种是比较难完成、并有可能会出点小差错,但能够从中学到一些重要的新技能的任务。
接下来专家看到,那些被夸奖为聪明的孩子中的一大半都会选择较容易完成的任务,因为他们只想再次得到聪明的夸奖,不想承担失败或出错的风险。而那些被夸奖付出努力的孩子几乎都选择了比较难完成的任务,他们对挑战新事物很感兴趣。
这个研究告诉我们,如果你总是一味地夸奖孩子聪明,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会把一切好的结果与脑子聪明画等号,今后他做成了一件事情就会认为自己很聪明。如果遇到了挫折,他则可能以此判定“我不聪明”,还会因此失去学习的兴趣。所以,只有当你为孩子付出的努力而夸奖他时,他才会明白父母最看重的是他付出的努力,他愿意在父母的鼓励下加倍努力,寻求更多的挑战。
你用什么方式夸奖孩子
夸奖孩子也是有学问的。儿童心理学家们通过深入的研究,把夸奖、赞赏儿童的方式分为三种:
第一种——个人取向。针对儿童的个人特质的夸奖,常说:“你真棒!”“你真聪明!”。这种夸奖方式对孩子起到的效果最差。因为,常受到父母用个人取向方式夸奖的孩子,遇到新的任务时,更愿意挑选那些能使自己成功的任务,以换取再次的夸奖,想永远当大人眼中的聪明宝宝。他们害怕失败,也总是逃避有困难的任务,实在躲不开的话,他们多数会放弃努力,甩手不干了。
第二种——过程取向。针对儿童完成任务的过程所做出的努力和运用的智慧来夸奖,常说:“你真努力!”“你的方法很好!”。这种夸奖方式起到的效果最好。因为,儿童常常听到父母这样的夸奖后,不会感到有压力,既不会因为一个小的成功而沾沾自喜,也不会碰到一次失败而灰心丧气。他们能够正确面对失败和错误,不论遇到什么样的困难任务都会自己加倍努力坚持到底,试着用各种方法和窍门去攻克难关、完成任务。他们把心思放在提高自己的技能上面,并不在乎自己在别人心中的形象如何。
第三种——结果取向。针对儿童完成任务的结果去夸奖,常说:“你做对了!”“你干得很棒!”。这种夸奖方式起到的效果比过程取向的夸奖要差一些。因为父母仅就儿童某次行为成功的结果去夸奖,使他们觉得好的结果是最重要的,“如果下次我失败了,我就是愚笨的”。因此,当他遇到失败时,就会变得沮丧、自我价值感降低,自信心和抗挫折能力减弱。
可以说,个人取向和结果取向的夸奖方式,都存在严重的欠缺,对幼儿的健康成长不利。父母夸奖孩子应该多采用过程取向的方式,引导幼儿关注完成任务的过程,肯定他们努力完成任务而开动脑筋所付出一些辛劳和技能。
那么参照心理学家的研究,看看我们身边的妈妈们又是怎样夸奖孩子的呢?
★玲玲画了一幅“我家的房子”,兴冲冲地举着画让妈妈评价。玲玲妈妈像大多数家长那样夸奖说:“真漂亮!你画得好极了。”这样的似乎夸奖很自然,好像没什么错。但是仔细想来,如果你总是这样夸奖孩子,她会觉得不过如此,今后不再相信你的评价,或者认为画画很简单,一旦遇到问题反倒对自己的能力产生怀疑。
其实,如果你换一种方式说:“你一定动了脑筋有了灵感,才画出了这么美的颜色和线条。快告诉我你是怎么想的,这里为什么要画成圆形,为什么要选翠绿的颜色?”孩子会很乐意回答你提的问题,给你讲她画画的过程。
采用这种方式是重本质,是在评论孩子为画画所付出的努力,而不是单纯地对事情的结果做出好与坏的判断。重本质的夸奖能够激励孩子的积极行动,如同给他们增加了继续画画的动力。
母婴早分离影响婴儿发育
一般情况下,新生儿患病住院都是由医护人员进行护理的。殊不知,母婴的这种过早分离会给婴儿的神经系统发育带来不良影响,甚至使他们在成年后过分脆弱。
母婴早分离影响婴儿发育
以上结论是法国科学家得出的。法国国家卫生与医学研究所神经心理学专家瓦莱丽·多热利用老鼠进行动物实验,从实验鼠出生第二天开始到以后连续14天的时间里,每天把幼鼠与母鼠强行分开3个小时,并对这些实验鼠成年后的行为进行观察。
结果发现,与其它实验鼠相比,在特殊环境里,特别是在连续24小时独处的情况下,这些实验鼠显得过于焦虑不安。此外,它们特别贪喝甜水,而且对吗啡的作用极为敏感。多热认为,这是由于它们的神经系统发育不正常造成的。
曾有调查表明,出生不足3个月即与母亲分离,而且没能得到其他人特别关爱补偿的婴儿,成年后酗酒的比例远远超出其他人群,而此次实验则从神经系统发育角度说明母婴过早分离不好。为此,专家建议,应对婴儿的早期护理进行科学的改革,既让产妇得到良好的恢复和休息,也让婴儿充分感受母亲的关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