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行动缓冲儿童的心理余震
发布时间:2022-03-08 儿童心理健康教育 儿童教育心理学读书笔记 小学六年语文教师用的教案突发的大地震,对所有心理的震撼是颠覆性的。最基本的生存感,各种社会身份,维系自我的物质,自救和互助的常识,在短短的时间里,突然被剥夺。身在安全地域的我们,除了调节自己的心态,更重要的,是帮助那些更靠近灾难的人。灾难不可避免,唯有一步步的行动,能让自己和身边的人从阴影中走出来。
安全环境中
和灾区失去联系,各种可怕的想象,会主导我们的情绪。中山大学心理学系程乐华老师解释说,心理上,我们急需一个完整的印象,但是没有足够的信息,于是,负面情绪占据了整个印象。
灾区外主要的心理困扰:绝望。没有足够的信息。焦急。不知道自己可以做什么。悲观想象。将过往的灾难事件串起来,害怕再次发生。
减少悲观的想象,首先明确自己的位置。心理所承受的震撼、焦虑和压力,从发生灾难的地方向外逐渐减弱,在安全的环境里,没有求生压力,我们更容易冷静。华侨医院精神心理科徐伊医生指出,降低焦虑的好办法是做事。悲观的猜测,对解决问题没有帮助。
首先,看新闻,了解灾难的最新情况,补充一些有用的信息。其次,想一想,在心理压力的圆环中,离自己最近的人有哪些,从帮助他们做起。第三,对灾难的担心,是心理敏感时期的想象,会随着时间而减淡。另外,徐医生提示,不要夸大灾难的影响。维持正常的生活,也是一种帮助。
和孩子一起了解灾难
年龄小的孩子,生活经验和知识还不充足,灾难对他们来说,更加难以消化。即使远离灾区,也会感到害怕: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事?遇到这样的事,我怎么办?谁来救我?这些担忧如果不及时消除,可能造成长期的心理困扰。徐医生提示,让孩子有安全感,要主动和他们讨论,让他们明白,灾难是怎么回事。
和孩子讨论下面的事:发生了什么灾难?灾难是怎么形成的?自然灾害是不可避免的,发生了,我们就要面对。发生灾难时怎么自救和互助。
另外,借见灾难,孩子也有机会了解,对生命的尊重,不仅仅只在自己的安全。一位小男孩在看了抗震的报道后,询问妈妈,该如何帮助受灾的人。关心别人的困难处境,了解给予帮助的方法和渠道,学会把自己看重的东西,给更需要的人,对孩子的成长很有意义。
如何给灾区内的人减压?
一位地震中的幸存者说,最可怕的,是和外界失去联系。而现场的救护人员,是最早接触的人。徐医生指出,救援时,和幸存者的沟通,能给他们安全感。告诉幸存者发生了什么事,已经有救援行动,以及下一步要做什么。
另外,更多的人能做的,是给灾区的人倾诉的机会。取得联系的第一件事,问问他们,灾难发生时的情况,有什么感觉,让他们释放积累的压力。对这些感受表示理解和支持,并且告诉他们,灾难后有这样的感觉,是非常正常的。
在帮助的过程中感到焦虑,实际上对救援有好处。徐医生说,适度的焦虑是在保护自己,让人们行动更快。对地震中被困的人,焦虑能激发求生意志,而对救援人员,焦虑能促进行动。
灾区内
灾区内的主要心理困扰:空白。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不理解自己的反应。内疚。把他人的伤亡归结于自己无能。焦虑。害怕灾难再次发生。“闪回”。重复回忆灾难发生时的情景。
经历灾难的人,有一部分可以通过时间,慢慢缓解心理的威胁。完全的恢复,对大多数人来说是很难的。怎么看待灾难和它带来的结果,对心理恢复尤为重要。徐医生指出,灾难发生时,会有一些和平常很不一样的反应。了解这些反应,能更好的面对灾难。
正常的灾难后反应:
身体反应:心跳加快,疲倦,发抖,梗塞,反胃,肌肉疼痛。
情感反应:失去信心,绝望,恐惧,茫然,麻木。
突发的灾难,让人的理解出现偏差。比如,怀疑自己反应过度,把别人的受伤归结到自己身上,为自己无法平抚情绪而焦虑。
内疚在幸存者中特别常见的,怨恨自己没能救别人。徐医生说,情绪是守恒的,无法理解发生了什么事,情绪不能发泄,就会指向自己。
灾难过后,幸存者还会反复回忆最可怕的场景,对环境非常警惕。一个熟悉的例子是,洪水中幸存的孩子,听到下雨,立刻往山上跑。缓解这样的心理危机,主要通过下面这些办法:yjS21.com
了解心理危机,和生病一样,有源头,有治疗方法,也有痊愈;时间能缓解目前的痛苦;减少和灾难环境的接触;说出感受和过程;用身体活动代替休息;放松治疗。
延伸:灾难教育
实际上,除了灾难,面临任何没有经验的事,我们都会感到慌张。
多了解一些关于灾难的信息,心理上有所准备,令过往的灾难经历,发挥更积极和警示的意义。对此,徐医生给出了一些建议。
首先,理解灾难是生活的一部分,它会过去,不会持续存在。
第二,对不可控制的事件,应该更关注如何面对,了解应对的知识。
最后,灾难发生时,保持情绪稳定很重要。激烈的情绪会消耗大量体力,不利于救助。
yJS21.com更多精选家园共育阅读
育儿心得:给孩子一个心理缓冲期
育儿心得:给孩子一个心理缓冲期
孩子们喜欢凑在一起玩,到吃饭时间也不肯回,这时从孩子们身上不同的表现就可以看出家长是如何约束孩子行为的。有的孩子说回就回,有的孩子却是叫个三番五次也不肯走,有的非要等别人都走了才罢休。面对不听话的孩子,有的家长不停地抱怨:看看,这里面就你最不听话。“不听话”的孩子并不因家长的批评而有所改善,下次毛病依然。
而我家的宝贝身上却从来都没有这样的现象发生,往往他还是别的孩子的榜样,看到他走,其余的孩子也纷纷跟着回家了,我觉得这里面的原因并不是像有些家长单纯地认为“他打小就听话”所造成的,而是因为我细心地捕捉了孩子内心的小心思,而使他乐于服从的。
比如希望孩子六点回,那么五点四十的时候就给孩子提前打招呼:咱们再玩十分钟就要回家做饭了。孩子虽然玩得高兴,可是因为有了一个心理准备,便不会觉得走时扫兴,往往很痛快地就答应了,而孩子对于时间把握得并不那么准确,所以十分钟快结束时,再一次提醒:宝贝,还有三分钟就要走了。孩子知道这三分钟很短促,就会忙着整理自己的玩具,把自己拾到的小石头小棍子什么的找个地方藏起来,以备下次出来时再玩,一般来说,他觉得自己的宝贝都收藏好了就会主动往家里走了,可有时孩子确实是没有玩够,会恳求道:妈妈,我能不能再玩一会儿?我觉得不当面拂孩子的意是比较善意的做法,我会点头同意:可以,不过只能再多玩五分钟。孩子明白这五分钟已是妈妈最大的宽限,但因为妈妈给足了面子,并得到了比预期还多的一点儿时间,心里会有一种满足感,再叫他走时他也不会觉得不够尽性。此时的他也应该学会遵守自己的承诺,如果这次时间真的到了,他还不肯走,家长就一定要学会果断地转头,孩子虽然小,有时也懂得说到做到是一种良好的品行,不愿意自己做丢脸的事,当然家长如果做不到言出必行,心一软又让孩子磨蹭了几分钟,以后慢慢就会被孩子所要挟。让孩子“说走就走”并不难,给心理一个缓冲期,再让他学会说到做到,就这么简单。
孩子喜欢玩是天性,玩要玩得尽兴,回要回得甘心,我经常看到很多妈妈在孩子玩得特别开心时只顾着自己聊天,然后突然意识到要回家了,便不管不顾地叫孩子赶紧走,孩子不肯时,家长又是一通指责,此时的孩子如何肯听话?其实只要稍稍用点儿小心思,就完全可以搞定,可惜的是,很多妈妈太粗心了。
给孩子一个心理缓冲期
孩子们喜欢凑在一起玩,到吃饭时间也不肯回,这时从孩子们身上不同的表现就可以看出家长是如何约束孩子行为的。有的孩子说回就回,有的孩子却是叫个三番五次也不肯走,有的非要等别人都走了才罢休。面对不听话的孩子,有的家长不停地抱怨:看看,这里面就你最不听话。“不听话”的孩子并不因家长的批评而有所改善,下次毛病依然。
而我家的宝贝身上却从来都没有这样的现象发生,往往他还是别的孩子的榜样,看到他走,其余的孩子也纷纷跟着回家了,我觉得这里面的原因并不是像有些家长单纯地认为“他打小就听话”所造成的,而是因为我细心地捕捉了孩子内心的小心思,而使他乐于服从的。
比如希望孩子六点回,那么五点四十的时候就给孩子提前打招呼:咱们再玩十分钟就要回家做饭了。孩子虽然玩得高兴,可是因为有了一个心理准备,便不会觉得走时扫兴,往往很痛快地就答应了,而孩子对于时间把握得并不那么准确,所以十分钟快结束时,再一次提醒:宝贝,还有三分钟就要走了。孩子知道这三分钟很短促,就会忙着整理自己的玩具,把自己拾到的小石头小棍子什么的找个地方藏起来,以备下次出来时再玩,一般来说,他觉得自己的宝贝都收藏好了就会主动往家里走了,可有时孩子确实是没有玩够,会恳求道:妈妈,我能不能再玩一会儿?我觉得不当面拂孩子的意是比较善意的做法,我会点头同意:可以,不过只能再多玩五分钟。孩子明白这五分钟已是妈妈最大的宽限,但因为妈妈给足了面子,并得到了比预期还多的一点儿时间,心里会有一种满足感,再叫他走时他也不会觉得不够尽性。此时的他也应该学会遵守自己的承诺,如果这次时间真的到了,他还不肯走,家长就一定要学会果断地转头,孩子虽然小,有时也懂得说到做到是一种良好的品行,不愿意自己做丢脸的事,当然家长如果做不到言出必行,心一软又让孩子磨蹭了几分钟,以后慢慢就会被孩子所要挟。让孩子“说走就走”并不难,给心理一个缓冲期,再让他学会说到做到,就这么简单。
孩子喜欢玩是天性,玩要玩得尽兴,回要回得甘心,我经常看到很多妈妈在孩子玩得特别开心时只顾着自己聊天,然后突然意识到要回家了,便不管不顾地叫孩子赶紧走,孩子不肯时,家长又是一通指责,此时的孩子如何肯听话?其实只要稍稍用点儿小心思,就完全可以搞定,可惜的是,很多妈妈太粗心了。
文化冲击与儿童心理成长
文化冲击与儿童心理成长
近几年,很多家长望子成龙,纷纷将自己孩子送往国外,我国出国留学(微博)大军出现了低龄化趋向。
送孩子出国念书一方面在亲情上难以割舍。
孩子在成长中离不开家庭的温暖与照顾,在国外陌生的文化圈中生活语言与文化差异很大,给在国外读书的孩子造成很大压力。
东西方文化的差异,会使孩子长大后成为文化边缘人,在两种文化上徘徊,有可能对儿童心理成长产生不良的影响。
总之理解文化冲击是适应过程中的必然阶段,要应对这种文化冲击,就要从心里理解别国文化,尊重他国和本国家的文化。
出国留学可以让孩子丰富视野,接受更加先进的技术和更加时尚的思想、潮流,但是留学在外,孩子们不可避免的要受到文化的冲击,那么如何去应对这种文化差异呢?
首先在出国留学之前要对文化冲击做好充分的心理准备。
并且要清醒地认识到初到异国所产生的各种烦恼,如孤独失落、过分依赖其他中国留学生、对其他国家的文化不理解等都是一种很自然的现象。
1、尽量充分地安排自己的生活和学习,是自己忙碌与自己的事情之中,无心烦恼。
2、坚持每天记日记,记录下自己的心路历程,通过比较初来与相处一段之后的心情来更好地指导自己在国外的生活和学习。
3 、可以找已经留学一段时间的中国学生聊天,向他们请教如何适应这种文化冲击,更多地了解所留学国家与本国家的文化差异。
4、要记住在留学国家所发生的让自己快乐的事情,以弥补离家在外的孤独寂寞感。
5、自己要积极开朗,多参加课外活动,结识较多其他国家的留学生,并成为好朋友,不可一味地依赖中国留学生。
6、培养自己多方面的兴趣爱好,保持身心愉快。
重视儿童心理行为问题
重视儿童心理行为问题
健康的定义:
“健康是整个身体、精神和社会生活的完好状态,而不仅仅是没有疾病或不虚弱”,也就是说,如果精神和社会生活状态不够完好,不是健康的标志。
孩子的一些问题:
不好好吃饭;不能独立睡觉;
不愿和他人交往;
不懂礼貌、不服从纪律;
经常打架、爱发脾气、攻击行为;
过分胆怯或焦虑;多动、学习困难;不良习惯等等。
这些问题不仅是家长的困惑,也越来越受到老师和医生的关注。
儿童心理行为问题不容忽视:
近年来,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和社会竞争日趋激烈,育儿理念滞后,只重视身体健康、智力发展,忽视早期良好心理和行为培养的倾向,全国4-16岁孩子心理问题发生率高达13.97%,社会适应问题的检出率为23.46%。儿童的疾病谱发生了明显的变化,据全国各地调查,儿童行为偏离的发生率达到10-20%,明显的心理障碍性疾病为3-5%。
中山市博爱医院儿童保健科于2010年对我市11个镇区各级幼儿园66间共12804名儿童进行了心理行为情况筛查(Conners简明症状问卷),结果显示:阳性率为14.1%(主要表现多动、注意力不集中),其相关影响因素涉及性别、年龄、住址、父母文化程度、家庭管教方式、父母关系、父母与孩子相处时间、家庭收入、家居面积及母亲孕期情绪、营养、新生儿期患病等等。
儿童有其心理年龄特征:
儿童在不同年龄段有不同的心理表现,由此表现出的占主导地位的、典型、本质的特征,为儿童心理年龄特征。
儿童行为发育即心理发育,儿童心理从不成熟到成熟的过程。包括:动作、言语、认知、人格和社会适应性等方面,而这些方面相互影响、相互促成,同时又受不同年龄生理发展水平和社会生活环境的影响及其制约。多数儿童在发育的某阶段都会经历各种心理、行为方面的暂时性适应不良。
重视儿童心理行为筛查:
一个人的心理失调或异常,其根源大多在幼儿期,因此,心理卫生保健从儿童抓起,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其意义重大,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儿童心理行为筛查是儿童保健的内容之一,家长应重视定期的儿童保健,进行儿童健康管理。如发现孩子难养育或不符合年龄的异常表现,最好找儿童心理专科医生进一步诊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