及时把握宝宝动作的敏感期
发布时间:2022-03-02 幼儿投掷动作的体育活动方案 宝宝听的益智故事推荐 宝宝幼儿园的游戏两岁的孩子已经会走路,最是活泼好动的时期,父母应充分让孩子运动,使其肢体动作正确、熟练,并帮助左、右脑均衡发展。
除了大肌肉的训练外,也要注意小肌肉练习,即手眼协调细微动作的教育,这样不仅能养成良好的动作习惯,也能帮助智力的发展。
动作敏感期时间:动作发展主要包括两个大的领域,一个是身体运动,如走路;另一个是手的动作。走路的敏感期是1~2岁,手的动作敏感期是1.5岁~3岁。
动作敏感期表现:孩子在迈步到学会走路这个过程中,是非常愿意走路的,而且不愿意让成人拉着走,手的动作是伴随着走路而发展的,孩子走到哪里,手就抓到哪里。YJS21.com
动作敏感期作用:孩子的学习都是通过手来进行和获得的。手连着大脑,手的活动又受到大脑的支配。
宝宝出生后,妈妈就可经常给宝宝捏一捏手指脚趾,这样能刺激大脑的发育。随着宝宝的长大,尽量多让宝宝触摸不同质地(如木质、塑料、布等)、不同形状(圆形、长形)、不同温度(凉水、温水)的物品。
1岁的宝宝喜欢自己用他的小手来感知世界。这时你不仅可以把他抱在怀里,数数手指头,还可以让他的手上下舞动,这时你的口令要配合上:“一二三四,上下左右”。
随着宝宝一点点长大,他会越来越喜欢自己握住汤匙和怀子,把东西往嘴里填,别急着阻止他。让孩子的手充分动起来,对他的大脑发育会很有好处。
Yjs21.Com更多家园共育扩展阅读
把握宝宝爬行关键期
现在许多家长很重视宝宝的走、跑、跳等动作的发展,对宝宝是否会爬却不太重视。幼儿教育专家认为:爬是宝宝的一项重要活动,对他的成长非常有益。
首先爬需要抬高并左右转动头部,有利于锻炼颈部肌肉;
其次,爬需要胳膊及手腕的力量支撑整个上半身,因此,有利于锻炼胳膊及腕的力量,对今后用笔涂鸦、用勺子吃饭都有好处;
第三,爬行时,需要上肢及下肢的共同参与,并要保持动作的协调一致,有利于锻炼宝宝的协调能力,使宝宝学会走路后,不易跌跤,增强动作的灵活性。爬还有益于宝宝的骨骼及神经器官的发展,当宝宝动作明显不协调时,能及早发现宝宝的健康问题。因此,家人在宝宝的成长过程中,要有意识地锻炼宝宝爬行。
宝宝到了七八个月大的时候,应该把他大胆地放在地上,让宝宝第一次体会从A点主动运动到B点的感觉。这是他人生的一个里程碑,即使他的第一次爬行只运动了几十厘米,那他也爬过了从“植物王国”到“动物王国”的界限。
有些家长说,我家宝宝都3岁了,他没爬过,那怎么办?专家说,那就需要采取补救措施,补上爬行这一课。这对于剖腹产、出生后发生窒息以及脑损伤的宝宝尤其重要(脑损伤的宝宝的训练必须在专业人士的指导下进行)。
爬行“理论”
每个动作在大脑中都有相应的投射区,不同姿势的爬行是锻炼大脑的不同部位——
腹爬(肚子紧贴地面蠕行)——锻炼桥脑部位的功能。
跪爬(膝盖跪在地上爬)——锻炼中脑部位的功能。
腹爬是跪爬的基础,也是今后学习走路、跑跳的基础。
刚开始爬的时候宝宝的动作肯定不标准,不是交替式的。没有关系,给他机会,让他多练习。等到他可以交替式的腹爬了,他就有了一个“交通工具”,可以四处爬。随着宝宝脑的发育,会逐渐克服重力跪起来,可以跪爬了。这时宝宝就有了一个更快的“交通工具”,他可以到处探索了。家长就更应该让他爬了,不要阻止他。给宝宝创造更多的机会爬行,大脑的相应部位得到锻炼,宝宝会变得更聪明。
爬行关键期
民间有句顺口溜:三翻、六坐、八爬爬。这话是很有道理的。当宝宝8个月左右时,他的生理条件已经具备了爬的能力,因此就可以教宝宝学爬了。太早学爬对宝宝并无好处。如果太晚,宝宝已经会走,就会对爬失去兴致。
爬行方法
腹爬训练:腹爬是爬行的基础,是宝宝们一定要学会的。
准备姿势:趴在地上,肚皮着地,头自然抬起,屈肘、腿伸直。
方法:爬行时右手对左腿,左手对右腿,右手上,则左腿上(右手向上伸直,左腿向上屈,头向左,用右肘及左膝的力量向前爬,直到左膝伸直)。反之亦然。
要点:爬行时腹部不能离开地面,屁股不能翘起来。要呈交替式,即右手上时左腿弯曲蹬地,左手上时右腿弯曲蹬地。
跪爬训练
有些宝宝不用忙,自然而然就学会爬了,而有些宝宝则需要助,才对爬产生兴趣。对于需要助的宝宝,家长要充满耐心和信心,积极地参与到宝宝的活动中来。
正确的爬行动作:腹部抬高,四肢着地,手脚步交替向前。
在最初的锻炼阶段,宝宝掌握不好方法,可能还在腹爬,或者只是双腿用力一蹬,往上蹿,这都没有太大问题,只要宝宝渐渐熟练,就能掌握要领,很快学会——
1.选择一个宽敞的地方作为宝宝的小小游乐区,将宝宝趴着放在地面上,在宝宝面前150公分左右的地方放一个色彩鲜艳的玩具。玩具能够吸引宝宝的注意力,为得到玩具促使宝宝向前移动身体。当宝宝够到玩具时,要让宝宝玩一会儿,并表扬宝宝,增强他的成就感。
2.家长拿着一件有趣的玩具蹲在宝宝前面四五十公分的地方,对宝宝说:“宝宝你看,这个小鸭子会叫。”吸引宝宝,宝宝向你爬来时,要一点点向后退,逗引宝宝向前爬得更多。当然不能总是逗引,而宝宝得不到玩具,让宝宝失去获得的欲望。如果宝宝不爬,家长可以站在宝宝身后,用双手手掌抵住宝宝的小脚掌,左右手分别用力,促使宝宝向前爬。
3.如果宝宝情绪不好,不愿爬时,可先暂时放弃这项活动,等宝宝情绪好转时再玩。
4.如果宝宝自始至终都不愿爬,或者宝宝没有经历爬的过程就会走了,对于这样的宝宝,补救的措施是让他参加其他活动,比如玩游戏场的海洋球池、钻滚桶等,训练宝宝的协调能力。
爱心提示:
1.由于地球的引力,小宝宝可能只会趴着一动不动,这时可以让宝宝从斜坡上爬下来,就容易多了。
2.如果宝宝已经两三岁了,就有了很强的自我意识,再让他爬,他会反抗。因此想让孩子爬,大人仅仅站在一边督促是不够的,还要陪着爬,一来便于孩子通过模仿来学习,二来带动孩子一起爬的兴致。
3.宝宝爬的时候,可以放些好听的音乐,妈咪也可以和宝宝聊天、讲故事,让他感觉爬是一件很轻松、快乐的事。
4.可以用其他游戏增加爬的乐趣,比如,早晨起来时,妈咪让宝宝从被子的这头爬到另一头;让宝宝从扁的包装箱中爬过去等等。
5.每次爬的距离和时间不要太长,一般20米左右即可。
6.爬也是很累人的运动,宝宝爬完后让他喝些水,补充一下体力,如果衣服湿了要及时更换。
7.智力正常的宝宝通过家长的指导,学一学补一补就可以了,而存在脑损伤的宝宝,通常学不会腹爬,对这样的宝宝家长就要多注意,观察宝宝有没有其他智力或动作障碍,必要时带宝宝看医生。
8.有的宝宝长期一侧身体无力,需要另一条腿拖着向前移,并伴有其他动作发展迟缓时,家长要小心,最好去医院做个检查,排除神经系统发育障碍。
如何适度把握对宝宝的爱
教育上的过失有时会立竿见影地得到体现,有些则要日后才会慢慢表现出来,如对孩子过分溺爱就属于后者。以下三个提示,帮助父母把爱控制在合适的范围之内。
提示1:过多帮助导致孩子无能
有些父母认为,孩子还很弱小,很多事情需要父母帮助,于是对于孩子所有的事大包大揽。譬如5岁的冰冰想吃果酱面包,于是她学着父母平时的样子,拿来了面包、果酱和餐刀,正准备为面包抹上果酱。这时妈妈担心她误了上幼儿园的时间,爷爷奶奶担心餐刀会伤着孩子,大家纷纷上前替孩子代劳。
点评:
孩子需要学习,以便学会自己处理生活中的小困难和小麻烦。一旦受到阻止,就会依赖于他人的帮助。以后当他习惯并且适应了这样的状况时,他在生活中会变得无助和无能。
建议:
生活中,如果父母只图为了孩子穿鞋便捷,总是买有拉链的鞋是有害无利的,孩子总要学会穿系鞋带的鞋子,学会对付复杂的事情;如果父母日复一日地提醒孩子去幼儿园时不要忘了带这个或那个,不如让他自己学会记得。帮助是美好的,但应该让孩子自己决定他是否真的需要帮助,什么时候需要。因为所有的帮助只有一个最终目的,就是使帮助在某一天成为多余。
提示2:过多的玩具意味着干扰
现在的孩子每逢节日收到最多的礼物就是玩具,不同种类的玩具和电子娱乐产品塞满了房间。孩子常常把抽屉里的、架子上的、框子里的玩具统统翻出来,玩着玩着,他就会要求妈妈的帮助了:“妈妈你看到我的那个小汽车吗?”然后妈妈就放下手中事,帮孩子寻找他想要的玩具。
点评:
玩具在增多,孩子的兴致却一点点下降,孩子可以支配的玩具越多,他就要用更多的时间决定玩哪一样,并且很快地将兴趣从一个玩具转移到另一个玩具,集中精力玩一个玩具的时间就会大大缩短。其实,问题不是在孩子,收拾和管理这么多玩具,早已超出了他的能力范围。
建议
:其实,即使是一套积木,也可以让孩子在没有指令和界限的条件下,随心所欲地发明创造。虽然它没有高科技,也没有那么昂贵和漂亮,但是,美国最新一项研究证实,积木既是玩具,又对培养孩子的创造力大有好处。玩积木组的孩子在语言发展测试中,比没有玩积木的的那组孩子,分数要高出15%。积木除了帮助孩子掌握堆叠技巧外,还为孩子发展数学、科学以及空间能力打下基础。
提示3:过多表扬不利孩子抗挫折
受一些用表扬鼓励孩子进步的成功事例启发,有些父母误认为,只要多给予一些表扬,也能使自己的孩子成功。于是,生活中无论大事小事对孩子的行为举止都大加表扬、赞赏和鼓励。
点评
:心理学认为,适度地表扬能够增强孩子的信心。但是如果表扬泛滥则通常会带来很大的问题:一是孩子不再把表扬当回事;二是孩子把父母的赞扬句句当真,那么他就可能把自己当成了一个不同凡响的人,一旦从老师或其他人那里得到客观评价时,会大大打击他的自信心。
建议:
孩子能自己整理玩具,或是在学做家务等方面表现良好时,父母应表示赞扬和欣赏,这有助于孩子更快进步。但此时要注意两点:首先,父母应该在表扬的同时给孩子示范,如何将事情做得更好;其次,表扬不仅限于一个玩具和甜点,对幼小的孩子,父母可以用搂抱和爱抚,而对稍大的孩子,一个特定的手势,一个微笑或眼神都是表扬的方式,并且表扬也应不断要有新意。
早期教育:训练宝宝的抓握动作
整理了早期教育:训练宝宝的抓握动作,希望对新手爸妈对早期孩子正确教育引导有所帮助,仅供参考。
小宝宝从一出生,我们就非常喜欢的去摸他们的小手,有时也会握着他的小手跟他打招呼,小宝宝也非常喜欢用手去抓握一些东西 ,手是我们应用最多的器官,而手的这些动作发展并不是一步到位的,而是经过了一系列的过程与训练才可以达到。
小宝宝的手上动作的发展是一步步来的,三个时会有无意识的触摸动作,五个月会进行有意识的抓握,六个月以后手上的动作就相当的多了,会用双手进行抓握东西,逐渐发展到熟练。
在这一过程中,可以发现,小宝宝的手上动作,是由最初的肩、肘部的活动慢慢发展为成熟阶段的指尖活动。而这一过程是要经过以下11个阶段来完成的:
1、握拳
对于刚出生的小孩来说,他们的手都是握拳的,当把头转对手时,并把手放到嘴里,这除了是手眼的协调萌芽,也是精细动作的开始。
2、看手
3个月时,婴儿仰卧时能在胸前看手、吃手。
3、伸手够
约4个月大时,在婴儿面前放块红色积木,他还有些够不着。
4、碰触
在5个月初,婴儿能碰触到红色积木,但不能抓握。
5、手臂圈
被称为“原始抓握”,发生在5个月末。婴儿用手臂圈住立方体,然后再在另一只手或者在胸部的支撑帮助下使立方体离开支持表面。这一动作,手指的动作并不占主导,所以不能成为真正的抓握。
6、仿抓握
约6个月大时,婴儿会有手指弯曲的“包住”立方体的动作,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抓握。
7、抓握
到7个月大时,动作形式虽然与第四阶段相似。但此时婴儿手指已经可以克服重力作用把立方体拿起,并且拇指与其他四指可以保持平行,抓握起立方体。
8、对指
此时,宝宝拇指与其它四指可以相对的把物体抓握住,对指运动已经开始显现。
9、手指间的协调
到8个月大时。婴儿的拇指与食指、中指已经可以达到一个水平面了,并用三指力量把立方体拿起。
10、手指对捏
到8~9个月大时。拇指与食指已经可以相对起来抓握立方体了。
11、手指更灵活
到了13个月左右时,婴儿已经可以用指尖抓起立方体。
所以手上动作,是要有一个漫长的过程的,在不断的训练下,宝宝的手才会达到一个灵活运动起来。
早期教育:把握1岁宝宝训练重点
整理了关于早期教育:把握1岁宝宝训练重点,希望对新手爸妈对早期孩子正确教育引导有所帮助,仅供参考。
1岁的宝宝已经可以独立站起和学习行走,对自然界的一切事业也感到很好奇,智力及身体的发育都进入一个较快速的阶段,在这段时期里,如果父母能把握好变训练宝宝的方法,就能为宝宝以后的成长打下良好的基本,那么在日常照料宝宝的过程中,妈妈们需要重点训练宝宝什么呢?对于宝宝的这些吃、喝、拉、撒及日常的一些行为可能有些妈妈认为教育起来很简单,但讲究方法和重点,对宝宝的教育才能事倍功半
训练重点1
这时期的宝宝求知欲强,对外界的任何事业都感到非常好奇,看到什么东西都喜欢用小手去摸一摸,一碰一碰,这是一种求知的表现,也是1岁宝宝智能发育的特征。妈妈们少做做出限制宝宝言行的举动,满足宝宝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妈妈们只要做好正确引导孩子的工作,确保宝宝想触碰的东西安全就可以了。
训练重点2
引导宝宝正确说话,发音要正确,很多妈妈都会犯一个共同的错误,就是喜欢教宝宝说双字,比如教宝宝说:“鸡蛋”这个词时,就要说蛋蛋,鸡蛋二字,为以后宝宝的语言发育打下良好的基础,这时期也是宝宝认识周围事业的是最好的机会,耐心教导宝宝这个物品“叫什么”,那个物品名称是什么?小孩子“小儿语”,用标准的说法指导孩子的行为,用正确的语言和宝宝说话。
训练重点3
多用语言和宝宝交流。1岁的宝宝在语言发育方面差异较大,不同的宝宝会有不同的表现,这个时期的训练重点就是平时和宝宝相处过程中,特别是妈妈,多和宝宝说话,多给他提出问题,刺激宝宝的大脑,可以促进语言功能能的发育。 对于说话较晚的宝宝,妈妈也不要着急,有些孩子发语言方面发育比较晚,只要宝宝多引导,宝宝自然而然的喜欢说话,慢慢学会说话。
1岁的宝宝还没有安全意识,对于一些危险的东西还没有分辨能力,但喜欢触碰,所以这时宝宝的安全是非常重要的,家长在训练过程中注意做安全方面的引导,确保孩子在安全的环境中学习一些基础知识,又能满足其好奇心。
蒙特梭利:把握孩子九大敏感期
敏感期是自然赋予幼儿的生命助力,如何运用这股有效动力,帮助孩子完美成长,正是成人的职责。八个月大的东东,喜欢在地上爬行,但他老爱捡拾地上的小东西,往嘴里放。妈妈十分担心,只好打他的手心,威吓他不行。
王家上个月搬家後,两岁的宝宝却是一进屋子就啼哭不止,不论妈妈如何哄骗都无法安抚。
上述的现象,是否在您养儿育女的过程中似曾相见?可惜许多父母不是没有发觉,便是觉而不察,亦或觉而不知如何进一步帮助孩子。以致错失了幼儿期独有的生命力。
何谓敏感期?
孩子从呱呱落地後到会走路。说话、吃饭、写字……,孩子一切从无开始,是如何完成这件"看似不可能的任务"?以适应这个复杂的世界。
那是因为自然赋予正在发育成长中的生命特有的力量。蒙特梭利指出助长幼儿发展的主要动力有二:一是敏感力,一是吸收性心智。其中的敏感力是指一个"人"或其他有知觉的生物个体,在生命的发展过程中,会对外在环境的某些刺激,产生特别敏锐的感受力,以至影响其心智的运作或生理的反应,而出现特殊的好恶或感受,这种力量的强弱,我们称之为"敏感力"。
当敏感力产生时,孩子的内心会有一股无法遏止的动力,驱使孩子对他所感兴趣的特定事物,产生尝试或学习的狂热,直到满足内在需求或敏感力减弱,这股动力才会消逝。蒙特梭利称这段时期为"敏感期",有些教育家则称为学习的关键期或教育的关键期。
敏感期一词是荷兰生物学家德·弗里在研究动物成长时,首先使用的名词。后来,蒙特梭利在长期与儿童的相处中,发现儿童的成长也会产生同样的现象,因而提出了敏感期的原理,并将它运用在幼儿教育上,对提升幼儿的智力有极卓越的贡献。
掌握九大敏感期
根据蒙特梭利对婴幼儿敏感期的观察与研究,可以归纳出下列九种:
·语言敏感期(0至6岁)
婴儿开始注视大人说话的嘴形,并发出牙牙学语声时,就开始了他的语言敏感期。学习语言对成人来说是件困难的工程,但幼儿能容易的学会母语,正因为幼儿具有自然所赋予的语言敏感力。因此,若孩子在两岁左右还迟迟不开口说话时,应带孩子至医院检查是否有先天障碍。
语言能力影响孩子的表达能力,因此,父母应经常和孩子说话、讲故事,或多用"反问"的方式,加强孩子的表达能力,为日後的人际关系奠定良好基础。
·秩序敏感期(2至4岁)
孩子需要一个有秩序的环境来帮助他认识事物、熟悉环境。一旦他所熟悉的环境消失,就会令他无所适从。蒙特梭利在观察中,发现孩子会因无法适应环境而害怕、哭泣,甚至大发脾气。因而确定"对秩序的要求"是幼儿极为明显的一种敏感力。
幼儿的秩序敏感力常表现在对顺序性、生活习惯、所有物的要求上,蒙特梭利认为如果成人未能提供一个有序的环境,孩子便"没有一个基础以建立起对各种关系的知觉。"当孩子从环境里逐步建立起内在秩序时,智能也因而逐步建构。
·感官敏感期(0至6岁)
孩子从出生起,就会籍著听觉、视觉、味觉、触觉等感官来熟悉环境、了解事物。三岁前,孩子透过潜意识的"吸收性心智"吸收周遭事物。三一六岁则更能具体的透过感官分析、判断环境里的事物。因此蒙特梭利设计了许多感官教具,比如。听觉筒、触觉板等,以敏锐孩子的感官、引导孩子自己产生智慧。
您也可以在家中准备多样的感官教材,或在生活中随机引导孩子运用五官,感受周遭事物。尤其当孩子充满探索欲望时,只要是不具危检性或不侵犯他人他物时,应尽可能满足孩子的需求。
·对细微事物感兴趣的敏感期(1.5至4岁)
忙碌的大人常会忽略周遭环境中的微小事物,但是孩子却常能捕捉到个中的奥秘。因此,如果您的孩子对泥土里的小昆虫或您衣服上的细小图案产生兴趣,正是您培养孩子具有钜细靡遗、综理密微习性的好时机。
·动作敏感期(0至6岁)
两岁的孩子已经会走路,最是活泼好动的时期,父母应充分让孩子运动,使其肢体动作正确、熟练,并帮助左、右脑均衡发展。除了大肌肉的训练外,蒙特梭利则更强调小肌肉的练习,亦即手眼协调的细微动作教育,不仅能养成良好的动作习惯,也能帮助智力的发展。
·社会规范敏感期(2.5至6岁)
两岁半的孩子逐渐脱离以自我为中心,而对结交朋友、群体活动有明显倾向。这时,父母应与孩子建立明确的生活规范、日常礼节,使其日后能遵守社会规范,拥有自律的生活。
·书写敏感期(3.5至4.5岁)
·阅读敏感期(4.5至5.5岁)
孩子的书写与阅读能力虽然较迟,但如果孩子在语言、感官、肢体动作等敏感期内,得到了充足的学习,其书写、阅读能力便会自然产生。此时,父母可多选择读物,布置一个书香的居家环境,即能使孩子养成爱读书的好习惯,成为一位学识渊博的人。
·文化敏感期(6至9岁)
蒙特梭利指出幼儿对文化学习的兴趣,萌芽於三岁:但到了六一九岁则出现想探究事物的强烈需求,因此,这时期"孩子的心智就像一块肥沃的田地,准备接受大量的文化播种。"成人可在此时提供丰富的文化资讯,以本土文化为基础,延展至关怀世界的大胸怀。
·敏感期的教养重点敏感期是自然赋予幼儿的生命助力,如果敏感期的内在需求受到妨碍而无法发展时,就会丧失学习的最佳时机,日后若想再学习此项事物,不仅要付出更大的心力和时间,成果亦不彰。而如何运用这股动力,帮助孩子更完美的成长,正是成人的职责。以下几点建议,可以帮助父母及时把握孩子的敏感期:
①尊重孩子为有能力的个体
孩子是具有能力的天生学习者,他们会循著自然的成长法则,不断使自己成长为"更有能力"的个体,这是父母首要改变的观念。
②细心观察敏感期的出现
每个孩子的敏感期出现时间并不相同,因此成人必须以客观的态度,细心观察孩子的内在需求和个别特质。
③布置丰富的学习环境
当成人观察到孩子的某项敏感期出现时,应尽力为孩子准备一个满足他成长需求的环境。
④鼓励孩子自由探索、勇敢尝试
当孩子获得了尊重与信赖后,就会在环境中自由探索、尝试。
⑤适时协助而不干预
当孩子热衷於有兴趣的事物时,大人"应放手让孩子自己做",避免干预。不过,并非要丢下孩子,完全不管,而是适时予以协助、指导。
·心灵的火焰蒙特梭利形容"经历敏感期的小孩,其无助身体正受到一种神圣命令的指挥,其小小心灵也受到鼓舞。"敏感期不仅是幼儿学习的关键期,也影响其心灵、人格的发展。因此,成人应尊重自然赋予儿童的行为与动作,并提供必要的帮助,以免错失一生仅有一次的特别生命力。
培养宝宝活动力及敏捷度
宝宝藉玩具认知外界
台北市立万芳医院小儿经神科主治医师郭云鼎指出,以丹佛氏发展的评量中,将孩童的生长发展分为粗动作发展、细动作发展、语言发展、以及社会互动性发展等。
基本而言,无论那一种发展,从中都可发现,幼儿的发展是一连贯性,随着不同的时期身体发育,宝宝们求知欲望也会不断升高。
一般来说,在幼儿两个月大时,便开始会用声音与父母游玩;宝宝四个月大时,便会翻身,用手去捉物品,并把物品放在口腔中咬,不仅对自我个体成熟感到兴趣,对外界各个事物更是乐此不彼。只不过,儿童的智力发展并不是自然形成的。郭云鼎医师说,早在一九七○年代,一些科学家就观察出,玩具是幼儿学习对外界认知的主要来源。
他们认为玩具可提供不同的物体感官刺激,也可表达宝宝心中所要表达的意念。这些科学研究显示:人类的智商除了遗传性智商外,后天智商则是占着一个重要地位;专家更指出,要开发孩子的智力,在三岁以前,是主要的黄金时期。
宝宝是个大探险家
幼儿们由于天性及好奇心的驱使,更加剧了他们对不同事物的探索,而玩具就是宝宝们对世界认识的媒介之一。幼儿也可藉由玩具,与同侪之间或年龄相近者分享他们对玩具的兴趣,进而增加宝宝们对认知性及社会化的发展。因此,幼儿的成长发展与玩具游戏之间,产生了一些密不可分的关系。
郭云鼎医师进一步表示,幼儿,尤其是零到两岁间的孩子,本身就是一位冒险家与创造家,在他们成长的初期也是探索期,他们对任何的物品,都会有简单的摸索,例如用手触摸或直接放入口中,特别是对形状的异同,色彩的明亮,质感的不同等物品,特别感兴趣。所以在宝宝成长早期,爸妈应该给予他们一些能多增加不同触感的玩具,或者不同形状的物品,都可帮忙宝宝发展。
宝宝成长路上四个敏感期
小宝宝成长的过程中会经历四个敏感期。每个时期有何特点?父母也能够了解和理解孩子的不同时期出现的不同行为,进而有计划有目的加以引导和教育。
孩子似乎总有着无穷的精力和随时会变的小脾气,你是不是还在为摸不着孩子的“脉”烦恼?给你出点主意吧。
李文道告诉《生命时报》记者,孩子出生后的前6年是由4个敏感期组成的。家长应根据孩子不同的心理变化,做好引导,帮助他们健康成长。
1.自我发展期。1—2岁的孩子,好像总是完全没有理由地胡闹,这是孩子在使用他的自我意识,所以会完全按照自己的意愿支配周围的人和事。对此,家长最好的做法就是顺其自然。
2.信任培养期。2—3岁的孩子逐渐具有清晰的意识,慢慢开始清晰表达自己的需求。这一阶段是孩子信任感和安全感的形成期,所以他们无论做什么都需要父母的陪伴,而家长也应尽量满足孩子的需求,多陪他吃饭和游戏。
3.自主探索期。3—4岁的孩子性情会发生一些变化,对新鲜的事物产生浓厚的兴趣,不再时刻要求别人陪伴。父母在保证孩子安全的前提下,可以让他们独立完成一些任务,比如买东西、送东西等,不要过度保护。
4.语言发展期。4—6岁的孩子开始感受到语言的力量。除了在幼儿园和小朋友的接触,他们还需要更多的交流。家长应不断用语言鼓励和引导孩子尽量多说,多表达,不要不耐烦,否则会损害他们的自信心。
父母可以根据这四个敏感期,有针对性地对孩子进行教育。同时,父母也能够了解和理解孩子的不同时期出现的不同行为,进而有计划有目的加以引导和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