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动症治疗护理:需“静养”
发布时间:2022-02-26 幼儿冬季护理保健知识 幼儿园游戏与玩具 幼儿园阅读亲子活动方案据新华社消息有关资料显示,我国目前大约1000万~2000万左右的儿童患有多动症。南京市妇幼保健院有关专家提出,对于患多动症的儿童,应该创造环境让其“静养”。
儿童多动症在医学上称为儿童注意缺陷多动障碍,主要包括注意缺陷和多动冲动两大症状。南京市妇幼保健院主任医生张挺秀介绍说,与大多数同龄儿童不同,儿童多动症患者通常表现为过度活动、注意维持困难和冲动控制困难。在这些表面现象的背后,隐藏的是自控能力发育障碍。这些儿童在成长的过程中会遇到比其他孩子更多的困难,因此容易出现情绪障碍、逆反心理、酒药成瘾、抑郁、孤独等其他心理障碍。
据介绍,5岁前的儿童无意识注意占优势,到了5岁以后,有意识注意开始迅速发展。对于注意缺陷型多动症,张挺秀建议在孩子3岁以后就开始训练有意识注意,能够有效纠正其多动症。而对于多动冲动型多动症,更重要的是创造环境让孩子“静养”。
张挺秀说,5岁前儿童的大脑皮层还没有发育完善,兴奋大于抑制,自控能力差,“我要做什么”容易,“我不做什么”难,但如果6岁后还是兴奋大于抑制就不太正常了。因此,在平时的家庭教育中,父母的角色非常重要,对于孩子好的行为,一定要多加表扬,不断强化鼓励,促使孩子养成好的习惯;不好的行为千万不能纵容,否则就会形成习惯固定下来。但“否定”孩子必须讲方法,例如,往往该吃饭时,很多孩子玩得正开心,此时父母不应该马上强制制止,而应该给他一点缓冲时间,否则会让孩子兴奋和抑制产生强烈冲突,进而大哭大闹。
张挺秀还介绍说,是否患有多动症,必须到6岁后才能定性,但早期会有所表现,因此对可能患有多动症的儿童,要训练他们玩一些安静的游戏,如画画、弹琴、做美工等,有利于培养注意力和控制力的提高。孩子患多动症不必紧张,严重的才需要药物治疗,轻微的患儿通过行为矫治完全能够治疗。
Yjs21.Com更多家园共育扩展阅读
多动症治疗护理:学龄前能矫治
学龄前心理行为矫治上学后正规系统治疗
背景:美国食品和药品管理局日前称,一些多动症药物可能会引发患者的心脏健康问题,应在产品说明中加注最严重级别的安全警告。受到美药管局关注的药物包括瑞士诺华公司生产的Ritalin和英国希雷制药集团生产的Adderall等。对于美国FDA的警示,首都儿科研究所内科主任医师李尔珍提醒说,这个结果对医生和家长来说,应该在儿童多动症的诊断治疗上要更加慎重。因为在警告中的Ritalin,就是临床中常用的利他林。利他林已经过了数十年的临床应用,被认为是一种比较安全、且有效的药物。但也确实存在一些副作用,比如睡眠减少、食欲下降、头疼等。但美国食品和药品管理局提出可能会影响患者的心脏健康问题,在临床中,李主任还没有遇到过。这些副作用在药物说明书中都有说明,正规医院往往会直接把药物副作用告诉家长,结果有些家长因为害怕副作用而不愿意接受治疗,转而去一些小诊所治疗,轻信所谓的无毒副作用的药物宣传。但这样往往会让孩子得不到正规治疗,反而会耽误了系统诊治,
家长绝不能因为害怕出现副作用而拒绝给孩子用药。真正确诊孩子患有多动症并进行正规的药物等综合治疗,应该在孩子六七岁上学后。因为孩子在3~5岁时,虽然可能出现好动、爱捣乱等一些多动症的倾向,但由于此时孩子神经系统发育不完善,注意力无法长期保持集中,有些行为是儿童在气质特性方面如适应性、活动度和分心等方面表现出的个体差异,这时诊断为多动症是不妥当的,不要急于进行药物治疗。但家长如果发现自己的孩子不太合群、坐不住、爱惹事等等,应及时带孩子到正规医院的神经精神科,进行相关检查,排除“多动”的可能,也进一步排查有无其他疾病。
如果有多动倾向,应该积极进行心理行为矫治。这种矫治可以在医院的心理科或神经科进行,也可以通过阅读相关科普书籍和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如果方法得当,很多孩子在学龄前就可以恢复正常。
多动症防治治疗原则
一、防护措施:
1.加强优生优育宣传教育,避免孕妇情绪激动、上呼吸道感染等情况,孕期不能滥服药,杜绝近亲婚配,防止产伤。
2.防止头部外伤及药物中毒,预防和及时治疗脑炎、脑膜炎等多种疾病。
3.饮食应富于营养又易于消化吸收,多食用富含健脑和维生素类食物,少吃或尽量不吃含铅多的食物、含色素、防腐剂的饮料和小食品。
4.自小培养良好的生活学习习惯,按时作息,注意集中注意力的训练,培养孩子的正确学习态度,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
5.要注意家庭教育方式,父母粗暴强制的教育方法和过度溺爱、过度保护,事事关心和干涉都可使孩子长期处于紧张状态,易养成任性、脾气暴躁、注意力差的不良习惯。
6.要注意学校和老师的影响。老师对儿童的教育方法欠妥,可引起儿童的逆反心理,从而诱发此病的发生,另外学校应采取丰富多彩的教学内容培养孩子的能力和兴趣,防止因功课负担过重而给孩子带来的身心疲劳。
二、治疗原则:
1.药物治疗:目前国内外西医治疗主要用中枢神经兴奋药(如利他林)和三环类抗抑郁剂(如丙咪唪),但6岁以下患儿由于中枢神经兴奋药物对活动过多的症状改善不明显,故不主张用西医治疗。
西医治疗的特点是:起效快、价格便宜,但付作用大,疗程长,不易坚持。
此外,还可采用中医治疗。中医治疗的方法有多种,包括针灸、推拿、耳针疗法、中成药治疗等,因中成药服用方便,故采用者较多。
中药治疗的特点是:毒付作用少,疗程相对较短,疗效较稳定,但起效慢,价格比较贵。
2.感觉统合训练:这是一种使儿童乐于参与的寓治疗于游戏之中的治疗方法,疗效较好,特别是对运动协调功能差的孩子效果较好,无任何付作用。
3.心理行为训练:因为多动症的孩子多半伴有不同程度的心理行为异常,所以心理治疗在治疗多动症的过程中有很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在药物治疗的同时,配合以心理行为训练常常能取得较好的效果。
对多动症儿童的心理治疗方法
目前对多动症的治疗主要是药物治疗。所选用的药物大多是一些精神兴奋剂,如哌醋甲酷(Ritalin)、右旋苯丙胺(Dexedrine);苯异妥因(Pemoline)等,这类药物的副作用不很严重,服用后可使患儿注意涣散状况有所改进,攻击性行为减少。但仅靠药物是远远不够的,因为这种病症原本就存在着生理及心理的多重病因,所以在使用药物疗法时还需要结合一系列的心理治疗。
方法如下:
1.自我控制训练
这一训练的主要任务是通过一些简单、固定的自我命令让患儿学会自我行为控制。例如出一道简单的题目让患儿解答,要求患儿命令自己在回答之前完成以下四个动作:停------停止其他活动,保持安静;看------看清题目;听------听清要求,最后才开口回答。这一方法还可以用来控制患儿的一些冲动性行为。例如带孩子过马路时,要求在过马路之前完成停、看、听等一系列动作。由于在训练中,动作命令是来自于患儿内心,所以一旦动作定形,患儿的自制力就能大大提高。在进行自我控制训练中要注意训练顺序,任务内容应由简到繁,任务完成时间应由短到长,自我命令也应由少到多。
2.放松训练
用这一方法来治疗儿童的多动行为是近年来的一种新尝试,效果颇佳。由于多动症患儿的身体各部位总是长时间处于紧张状态,如果能让他们的肌肉放松下来,多动现象就会有所好转。放松训练可采用一般的放松法,或使用在有关医生指导下的生物反馈法。训练时间要集中,可以一连几天,从早上一直训练到晚上,其间除了患儿吃饭、休息外,其余时间都按计划进行训练。在施行放松训练时,每小时放松15分钟,患儿一达到放松要求就给予物质奖励。其余45分钟可安排患儿感兴趣的游戏,但一到放松时间就必须结束游戏。
3.支持疗法
这一疗法单独使用效果并不明显,主要是与其他治疗相结合,用来帮助患儿解脱受挫折以后的情绪抑郁和由学习困难而导致的自尊心不足。在实施过程中,父母和教师要对患儿进行鼓励,帮助他们树立信心,一旦病情有所好转,就给予奖励。
对待多动症患儿,除了实施药物治疗和专门脑心理训练外,家长和教师还要做到以下几点:
(1)明确疾病性质。克服对患儿粗暴、冷淡、歧视的态度,做到相互协作,耐心而有计划地进行教育。
(2)要求适当。一开始对患儿的要求不能与一般孩子一样,只能要求将他们的行动控制在一定范围内,随后再慢慢提高要求。
(3)满足患儿的活动需要,对他们过多的精力要给予渲泄的机会。可指导他们参加跑步、踢球等有系统程式的体育训练,同时要劝止一些攻击性行为。
(4)做到生活规律化。家长、教师督促患儿遵守作息制度。在儿童吃饭、做作业时,家长要控制环境,不要主动去分散他们的注意,以培养患儿一心不二用的好习惯。
解析儿童多动症问题及治疗
学习困难组儿童92%有各类心理卫生问题;而优良组仅22%。心理卫生问题主要是注意障碍、多动症,学习兴趣缺乏,学校适应不良,社会交往不良,脾气问题,情绪问题,行为问题以及成熟迟滞(智力发育正常,但行为幼稚、脑功能发育轻度障碍。自控能力差)等。据统计,就学习兴趣缺乏问题来说,两组差异甚大,学习困难组儿童34%左右对学习无兴趣,为优良组儿童的10倍。
有些儿童患有多动症,即注意缺陷多动障碍。他们无任何兴趣爱好,不能较长时间地集中注意。即使在看一般儿童所最喜欢的电影、电视涟环画以及体育比赛游戏节日等等的时候,也不能全神贯注,而是手脚不停、忙忙碌碌;就是在严肃、陌生的环境中,他们仍不能控制自己。这类儿童入学后往往同时出现学习困难。多动症儿童情绪不稳定,自我控制能力差,对自己的行为举止常不加思考,往往会做出危险动作或破坏性行为,甚至自伤、伤人。
根据有关资料统计,多动症的发生率占在校小学生的5%左右。有些多动症儿童,对周围人影响较大,被发现较早,也可较早就诊,他们中多数是老师建议而来就诊的。有些多动症儿童,思想不集中,小动作较多,但不影响他人,所以被发现较迟,一般到小学较高年级时,学习发生困难了,才由家长带到医院就诊。
如何在家庭中早期发现孩子的多动症呢?家长可使用,“童多动症量表,并按照量表的要求,给孩子打分。
儿童多动症量表的内容为:
1.活动过多。
2.容易激惹,好冲动。
3.打扰其他儿童。
4.做事有头无尾。
5.经常坐不住。
6.注意力不集中,易于分心。
7.要求必须立即满足。
8.好大声喊叫。
9.情绪变化快。
10.易发脾气、暴躁,做出不可预料的行为。
评分标准:没有“为0分,”稍有“为1分,”多“为2分,”很多“为3分。”如果总分大于10分,就应引起重视,必要时可去儿童心理门诊咨询。
不可乱套“多动症”帽子
为了不使诊断扩大化,目前精神医学对儿童多动症诊断有如下诊断标准:起病于学龄前期,病程至少持续6个月,并具备下列行为中的4项。
※需要其静坐的场合难以静坐,常常动个不停。
※容易兴奋和冲动。
※常干扰其他人。
※做事常有始无终。
※注意力难以集中,常易转移。
※要求必须立即得到满足,否则就要产生情绪反应。
※经常多话,好插话或喧闹。
※难以遵守集体活动的秩序和纪律。
※学习成绩差,但不是由智力障碍引起。
※动作笨拙,精巧动作较差。
医生诊断时还须排除精神发育迟滞、儿童期精神病、焦虑状态、品行障碍或神经系统疾病所;引起的多动症状。
多动症的综合治疗
在学习困难儿童中,因多动症引起学习困难的占相当大的比例。从事心理工作的
医生对这类患儿采用综合治疗,取得了比较满意的效果。综合治疗就是把学业补缺、心理咨询和药物治疗三者相结合的治疗方法。
采用综合治疗方法后,据统计,低年级多动症学生平均成绩提高20分左右,高年级多动症学生平均成绩提高10~20分,不少学生由班级的差生跃居为优等生。家长和教师一致认为对多动症儿童采用综合治疗的效果是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