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大班科学教案 有关《好玩的立方体》课件
发布时间:2022-02-22 大班科学教案 幼儿园大班科学教案 幼儿园大班科学教案说课稿活动目标:
1.认识正方体和长方体,了解其基本特征。
2.比较正方体和正方形、长方体和长方形之间的异同,初步了解立体图形和平面图形之间的关系。
活动重点:
认识正方体和长方体及名称。
活动难点:YJS21.cOM
了解正方体和正方形、长方体和长方形之间的关系。
活动准备:
1.神秘盒一个,卡纸做的大正方体一个,一样大的不同颜色的正方形纸6张,小正方体每人一个。
2.卡纸做的大长方体2个,一个6个面都是长方形,一个4个面是长方形,2个面是正方形;同样形状的小长方体每人2个。
3.正方体和长方体废旧纸盒若干。
活动过程:
1.利用“神秘盒子”导入活动,激发幼儿的好奇心和探究愿望。
(1)教师出示6张一样大的不同颜色的正方形纸,并一一放入神秘盒子中。
(2)教师从神秘盒子中取出一个正方体,激发幼儿的好奇心,并告诉幼儿正方体的名称。
2.通过操作探究、观察、比较,发现正方体的基本特征。
(1)教师出示一个正方形和一个正方体,请幼儿观察比较,发现正方形和正方体有什么不一样。
小结:正方形只有一个面,而正方体有很多个面。
(2)请每个幼儿取一个小正方体,用自己的方法数一数正方体有几个面。教师注意提醒幼儿:要记住开始数的那个面,按照一定的顺序数才能数对。
小结:正方体有6个面。
(3)通过探究操作发现正方体的6个面一样大正方形。教师提出问题:正方体的6个面一样大吗?()我们可以用什么方法验证?请幼儿用比一比、画一画等方法操作验证正方体6个面的大小,教师对幼儿的验证方法进行观察指导。
小结:正方体不仅有6个面,而且每个面都是一样大的正方形。
3.教师让幼儿从神秘盒子中变出长方体,引导幼儿比较长方体与正方体的不同。请幼儿将正方体和长方体放在一起作比较,说说它们的相同和不同。告诉幼儿新的几何形体的名称是长方体。
小结:正方体和长方体看下去都是方方的,都有6个面。不过正方体的6个面一样大,长方体的6个面不都是一样大。
4.引导幼儿每个拿一个6个面都是长方形的长方体仔细观察,并说说长方体的6个面是什么形状的。
小结:原来你们手里的长方体的6个面都是长方形的。
5.教师出示4个面是长方形、2个面是正方形的长方体,请幼儿仔细观察后提问: 个形体有几个面?这些面是什么形状的?这样的形体也是长方体吗?
小结:这样有4个面是长方形、2个面是正方形的形体也是长方体。
6.请幼儿分成两组做游戏,巩固对正方体和长方体的认识。
(1)请两组幼儿分别到教师面前的筐子里只选择正方体或长方体的纸盒,共同合作搭建一座房子。
(2)相互检查各组选择的图形对不对,若有选错的及时纠正。
(3)视情况可以互换形体再玩一次游戏。
yJS21.com更多精选幼儿园教案阅读
幼儿园大班上学期科学教案 有关《好玩的立方体》课件
活动目标
1.认识正方体和长方体,了解其基本特征。
2.比较正方体和正方形、长方体和长方形之间的异同,初步了解立体图形和平面图形之间的关系。
活动准备
PPT《图形找朋友》、正方体、长方体、九宫格操作板
活动过程
1.创设情境,引导幼儿探索由形到体的变化过程。
正方形和它的朋友们被大风吹散了,需要它们团结起来。请你帮助图形朋友,让它们手拉手,肩并肩,紧紧靠在一起,试试会变成什么?
小结:6个正方形可以变成一个正方体,正方体有6个面。
2.引导幼儿通过比较、探索,得出正方体6个面一样大的特征。
提问:你觉得正方体的6个面一样大吗?你是怎么比较的?
小结:正方体的6个面一样大。正方体是由6个大小相同的正方形组成的。
3.创设情境,引导幼儿探索长方体的组成
(1)正方体的朋友,需要找到6个密码才能出现。()请你记住九宫格里闪动的图形和它的位置,找出密码。
(2)提问:密码是什么?一共有几个图形?几个长方形?几个正方形?请你们拼出新朋友。
(3)认识新朋友---长方体。
提问:长方体的身体里藏着哪些图形?
小结:有4个面是长方形,2个面是正方形的形体是长方体。
(4)认识6个面都是长方形的长方体。
有一个朋友也要和大家见面。你们认识它吗?它的身体里藏着什么图形?也请它们排排队。数数有几个?它们一样大吗?
小结:6个面都是长方形的形体也是长方体。
4.游戏《送朋友回家》,巩固认识正方体和正方形、长方体和长方形之间的异同。
正方体和正方形、长方体和长方形朋友找不到家了,请按照地图上的位置帮它们找到家。(教师用语言引导幼儿将各种形、体摆放在幼儿操作板上)
5.活动延伸
今天我们认识了正方体和长方体,生活中有许多东西是正方体和长方体,我们一起去找找吧。
大班下学期科学教案 有关《好玩的立方体》课件
教学设计理念:
幼儿运用数学解决实际生活问题过程中,不仅获得丰富的感性经验,充分发展形象思维,而且在感知具体事物基础上初步尝试归类、排序、概括、抽象,逐步发展逻辑思维能力,为其它领域的深入学习奠定基础。
几何体的教学是大班很重要的内容,正方体、长方体是一种常见的立体几何体,幼儿在日常生活中经常能接触到,然而幼儿对正方体和长方体的认识是非常模糊的,只能把它们说成长长的、方方的,并且很难联系到生活中去。因此,在幼儿已认识了多个平面几何图形的基础上,通过变魔术图形组合来初步了解立体图形和平面图形之间的关系,并认识正方体和长方体的特征,通过找出正方体的物体,结合生活中的长方形的物体来巩固对正方体和长方体的认识,通过用正方体来拼摆大的正方体和长方体初步理解形体之间的关系,延伸幼儿探索的欲望和兴趣。
活动目标:
1.认识正方体和长方体,了解其基本特征。
2.比较正方体和正方形、长方体和长方形之间的异同,初步了解立体图形和平面图形之间的关系。
活动准备:
正方体一个,长方形两个,跟每个面一样大小的纸卡,小正方体的物品等于总人数,立方珠八块,其他的形体若干;魔法箱一个,放着纸,彩笔、尺子、毛线绳的盘子三个。
活动过程:
一、与图形纸片做游戏,激发幼儿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
1.老师给小朋友带了图形卡片,谁能让自己的图形卡片立起来?为什么正方形和长方形立不起来呢?
2.分组说一说:你们组有什么图形?找到朋友了吗?你们是怎么测量的?举起来让大家看一看。
二、通过操作探究、观察、比较,认识正方体的基本特征
1.变魔术,引起幼儿兴趣。
师: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个魔法箱,请小朋友把手里的图形卡片放到魔法箱里,看看魔法箱会变出什么宝贝?
2.认识正方体。
师:魔法箱里变出来什么宝贝?这个宝贝是哪一组的图形卡片变成的?为什么说是你们组的?你们组的都是正方形,正方形有一个面,这个应该有六个面,我们来数一数,这是第一个,要按顺序数,是有六个正方形的面,六个正方形一样大吗?怎么来测量一下?这个宝贝有六个一样大的正方形,他叫正方体。
3.出示正方形跟正方体比较。
正方形跟正方体有什么不一样?(正方形有一个面,正方体有六个面)
4.通过找正方体的玩具,巩固对正方体的认识。
请小朋友每人找一个正方体的玩具,回到座位上,一起验证一下是不是正方体?分类把玩具放到篮子里。
三、通过观察认识六个面都是长方形的长方体
1.认识六个面都是长方形的长方体。
哪一组的图形卡片没变出来?你们组放的是什么图形?他们会变成什么样子?
2.与正方体比较。这个长方体跟正方体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四、认识两个面是正方形的长方体
1.师:魔法箱里又变出来什么宝贝?这个宝贝是哪一组的图形卡片变成的?为什么说是你们组的?你们放了什么样的图形?我们一起来验证一下,长方形的面有四个,看上去一样大,正方形的面有两个,看上去也一样大。四个面加上两个面是六个面,这个宝贝叫长方体。
2.与六个面都是长方形的长方体比较。
长方体跟前一个长方体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
3.联系生活:生活中你看到过什么东西是长方体的?
五、正方体大变身的游戏,让幼儿用筐内八个正方体积木变数目不同的长方体和一个大正方体。通过用正方体来拼摆大的正方体和长方体初步理解形体之间的关系,激发幼儿对正方体和长方体的兴趣。
1.拼大一点的正方体
2.拼不同的长方体。
六、延伸活动:我们刚才用正方体拼成了正方体和不同的长方体,如果用长方体会拼成什么呢?请小朋友回到班里到区角里去尝试一下,把你的发现记录下来,大家互相交流一下,好吗?
大班科学优质课教案及教学反思 有关《好玩的立方体》课件
活动目标:
1、认识长方体和圆柱体,简单了解他们和长方形、圆形之间的关系。
2、搜集生活中的多种长方体和圆柱体的物品。
活动重点:
认识长方体和圆柱体。
活动难点:
简单了解长方体、圆柱体和长方形、圆形之间的关系。
活动准备:
活动区内事先摆放牙膏盒、易拉罐、羽毛球桶、铅笔、橡皮等;装有若干奶盒、药盒、易拉罐的大纸袋,火柴盒、扑克牌、光盘、硬币、魔法师面具。
活动过程:
一、魔术引入,激发兴趣教师戴面具出场,扮演魔法师表演火柴盒变硬币的魔术。
请幼儿思考并回答火柴盒和硬币是什么形状的?.来源;(引入正题)二、认识长方体和圆柱体。
(魔法师的口袋里还有好多的宝贝呢,想不想知道是什么?)
1、分类出示牛奶盒、牙膏盒、易拉罐、等材料,请幼儿摆弄,试一试哪些能滚动哪些不能滚动,将材料分类。并说一说为什么有的能滚有的却不能。
2、摸一摸,数一数
a、长方体有几个面?上下两个面一样大吗?每个面是什么形状的?小结长方体的定义。
b、 圆柱体上下两个面是什么形状的?上下一样粗吗?两个圆面大小相等吗?小结圆柱体定义
3、找一找在活动区内还有那些玩具、物品是长方体和圆柱体?
4、请幼儿说一说:日常生活中还有那些物品是长方体和圆柱体的?
三、了解长方体和长方形、圆柱体和圆形之间的关系。
1、教师出示一张扑克牌和许多张扑克牌演示长方形和长方体之间的关系,让幼儿了解长方体是由许多个长方形组成的。
2、教师再出示一枚硬币和许多硬币演示圆形和圆柱体之间的关系。帮助幼儿了解圆柱体是由许多许多个圆形组成的。
3、请幼儿用扑克牌和光盘分组演示,亲自感受长方形、圆形和长方体圆柱体之间的关系。
四、形体搭建
1、请幼儿相互交流:用牛奶盒、牙膏盒、易拉罐等材料可以做什么样的房子?该怎么做?
2、请幼儿自由选择材料进行制作,教师指导帮助。
活动反思
本节课我通过比较法、观察法、对比法,让幼儿能直观看到形与体的区别和本质联系,从而了解平面和立体的不同,感知各自的特点,从而解决活动的重难点使活动有效开展。活动开展中,幼儿兴趣浓厚,经过操作比较,能大胆表达形与体的区别,知道体是在形的基础上构成的,而且在拓展环节,幼儿能拓展思维,积极表述生活中那些物品是正方体的,使经验知识得到了进一步的内化。
大班科学教案 有关《好玩的魔术》课件
设计意图:
孩子们对魔术有一种与生俱来的浓厚兴趣,表现出极大地好奇,在平时的自由活动时间总是自发的聚集在一起模仿魔术师玩魔术小游戏活动。因此,我从幼儿兴趣出发设计了本次《好玩的魔术》科学探究活动。旨在引导幼儿通过观看魔术表演和模拟魔术表演的活动,激发幼儿对魔术中科学原理的探究欲望和动手操作的兴趣,带领孩子们感受神奇的魔术,积极引导幼儿充分运用各种感官,动手动脑,主动探究魔术的秘密,并通过自己表演魔术的方式来表达探索的结果,最后通过设疑结束活动,激发幼儿继续探索的兴趣。
活动目标:
1.通过观看魔术表演,感受魔术的神奇,愿意对魔术进行探究。通过模拟魔术表演,体验成功的乐趣。
2.充分运用各种感官,动手动脑,主动探究魔术的秘密。
教学重点:
探索魔术的秘密,初步感知魔术中蕴含的科学原理
教学难点:
通过幼儿自己动手和对比观察来初步感知"麦比乌斯圈"的基本特征
活动准备:
教具:剪刀、彩纸、两色操作纸环道具;两圆套在一起的纸圈一个
学具:人手两份红色的纸、人手两份不同颜色的纸圈、剪刀每人一把。
活动过程:
一、教师以谈话引入活动,表演魔术引起兴趣。
1.通过谈话引导幼儿回忆已有生活经验:
小朋友们,你们看过魔术表演吗?在哪看的?是谁表演的?
2.教师表演套圈小魔术,引发幼儿的兴趣。幼儿观看魔术表演。
今天老师就来做魔术师,给我们的小朋友表演一个魔术。"文.章出自屈a老师"小朋友看,老师手上有两个环子,一根绳子,现在老师把环子套到绳子上,拉一下。能不能拉动啊?请小朋友们拉一拉。现在老师拿出魔巾盖好,展现老师的魔法啦。拉开魔巾请小朋友看怎么样啦?
二.老师表演拉线小兔魔术,引导幼儿探索小兔子魔术的秘密。
刚才老师给小朋友表演了一个魔术,小朋友们想不想再看老师表演一个呢?
1.教师表演拉线小兔子魔术,幼儿观看。
小朋友看老师手里拿了什么?现在老师要把这张红纸变成一只小兔子。先撕出小兔子的一只耳朵,再撕出另外一只耳朵。把中间的部分往后折,然后撕掉。相信吗?老师可以让小兔子的耳朵动起来。拿出老师的魔法针线,从小兔子的耳朵穿过来,轻轻的拉,小兔子的耳朵怎么样了?再拉另外一只耳朵看看怎么样了?
2.幼儿猜一猜:小兔子的耳朵是怎么动起来的呢?
3.幼儿第一次操作,教师引导幼儿探索拉线小兔子魔术的秘密。
老师给小朋友准备了许多材料,小朋友自己也去试试吧!
小朋友的兔子耳朵有没有动起来啊?老师请一位小朋友到前边来和老师的小兔子对比一下,小朋友发现了什么秘密呢?老师为什么把大拇指藏在后边?为什么作拉线的假动作?
魔术就是先把秘密藏起来,然后做一个假动作表演给观众看。让别人觉得很神奇,这就是魔术表演。
4.幼儿第二次操作,进行拉线小兔子魔术表演。
小朋友都发现了秘密,请小朋友再去试试。
小朋友都学会了,现在表演给身边的伙伴看。
老师要请几个小魔术师来前边给小朋友们表演一下。
三、引导幼儿探索纸圈魔术的秘密。
小朋友们做魔术师的感觉怎么样啊?小朋友想不想再试一次呢?魔术师可是非常神奇的,用我们身边任何东西都可以变出神奇的魔术。
1.请幼儿自己去表演魔术:我们的小朋友们现在都是小小魔术师啦!老师给你们准备了两种颜色的纸圈,小朋友们自己去表演魔术吧(幼儿尝试用纸圈做魔术表演)
2.请幼儿表演:
现在老师请小几位小魔术师表演魔术,看看他们是怎么表演的。
3. 引导幼儿讨论比较两种圈的不同。
(颜色、形状)
4.引导学习新的表演方法。
(1)设问:如果沿着纸圈中间的黑线剪,会有什么变化?会变成几个圈?
(2)纸圈的秘密在哪?为什么说这是他的小秘密?(揭示扭了一圈的纸圈就是"麦比乌斯圈"。)
(3)用哪个纸圈表演魔术?怎么表演?
(4)设计什么假动作?
(5)幼儿魔术表演四、引导幼儿了解麦比乌斯圈的神奇刚才我们认识了"麦比乌斯圈"。还用它表演了神奇的魔术。这么神奇的圈还可以用来做什么呢?现在请小朋友和老师一起看看吧!
1.请幼儿观看PPT视频,感受麦比乌斯圈的神奇。
小朋友,麦比乌斯圈的神奇在哪里?(幼儿讨论)
2.组织幼儿谈话:麦比乌斯圈在生活中的运用
(1)幼儿自由发言
(2)观看麦比乌斯圈在生活中运用的PPT(老师边看边和幼儿询问互动)老师相信我们小朋友长大后也可以用"麦比乌斯圈"制作出更多更精彩的东西,你们有没有信心?
五、结束:
出示两个相连的圈,通过设疑激发幼儿继续探索的兴趣老师手里有两个连在一起的圈,这又是怎么剪出来的呢?我们下次活动再一起去找到它的秘密吧!(手机铃声响起)老师听说小班的弟弟妹妹们特别想看我们的小朋友表演魔术,那我们现在就出发吧!
活动反思:
魔术一直是充满着神秘,魔术表演也是人们比较喜欢的娱乐节目,把魔术带入教学中引起了孩子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本次活动从刚开始的魔术表演导入主题,一下子调动了孩子的积极性,为后面的单根皮筋和双根皮筋的探索奠定了基础,单根皮筋的探索比较简单,孩子们学习的较快,后面的双根皮筋的探索上让孩子自己发现了两种变化,在此基础上提高难度,根据孩子的能力差异,提供了两种层面的操作展板,让孩子探索操作。整个活动气氛活跃,孩子们都很投入,根据老师的提示进行探索和操作,达到了一定的教学目标。但在小结语句上,对活动重点单根和双根皮筋的科学性原理解释的不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