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养成坏习惯的三主因
发布时间:2022-02-17 幼儿园孩子好习惯养成个人感想 帮助宝宝养成吃饭的好习惯 幼儿园孩子好习惯养成教学反思坏习惯往往是一种顽疾,一旦形成,改起来就难了。并非每一个孩子都幸运能够轻而易举地改掉。所以做家长的与其坐待孩子形成坏习惯后再费尽心思地帮他去改,不如提前了解坏习惯的家庭成因,早做预防,使之在未及形成之前便胎死腹中。这在家庭教育中显得尤为实际而重要。
儿童不良习惯的家庭成因,除了不可掌控的先天因素(遗传),主要有三:
(一)模仿
习惯源自模仿。调查发现,一般孩子容易出现的坏习惯,绝大部分是受到父母和家人的影响,如大人睡眠时间晚、吃饭时间不固定或边吃边看电视、用完东西随手放置、在家鼓励孩子学习孔融让梨,而在公共汽车上却与老人、儿童抢位子,或者在“禁止入内”的牌子下让孩子爬到雕塑上摆pose等等。
婴幼儿时期孩子的模仿力极强,大人的一言一行容易为孩子所吸引、模仿,进而造成一些不良习惯的养成。
一位父亲在谈到女儿的不良习惯时,检讨说:“女儿总是习惯随手乱丢东西;做作业时,一会儿找削笔刀,一会儿喝饮料,一会又看动画片……再三催促下写完的作业,字迹潦草错误很多,实在令我们头痛,也不得不令我们反省。我想,坏习惯养成是有原因的,弄清原因,才能采取针对性措施予以纠正。女儿的情况不能说与我们无关,杂乱的屋子、无规律的生活方式,影响了她的注意力,是导致她形成上述坏习惯的主要原因。”
(二)重复
习惯是行为不断重复制造出来,并根据自然法则养成的。一个动作,一种行为重复N次就会成为习惯。大哲学家柏拉图有一次就一件小事毫不留情地训斥了一个小男孩,因为这个孩子总在玩一个很愚蠢的游戏。
小男孩不服气:“您就为这一点小事而谴责我?!”
“你经常这样做就不是小事了”柏拉图回答说,“你会养成一个终生受害的坏习惯。”
重复的力量是巨大的,一旦形成习惯,就会不自觉地在这个轨道上运行。如果是好习惯,则会终生受益;反之,就会在不知不觉中害孩子一辈子。所以,为人父母者应密切关注孩子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尽可能地避免重复造成的不良习惯,抓好“第一次”,哪怕是挖鼻孔这样的小毛病,在初起的时候也要及时发现并设法制止。【hc179.cOM 一起合同网】
(三)纵容
还记得临刑前咬掉妈妈乳头的那个盗窃犯的故事吗?他之所以成为江洋大盗并最终被判处极刑,与小时侯母亲对他的纵容是有直接关系的。试想,当他第一次偷人家东西的时候,母亲及时予以制止而不是采取赞许和鼓励的态度,他也许会有另一种人生。
很多孩子的不良习惯,都是在父母的纵容下形成的。当孩子第一次做了错事,父母一定要明确地表明自己的态度,并予以制止,否则一旦形成恶习,改起来就难了。
有时侯,父母对孩子偶发的不良行为,采取不闻不问的沉默态度,这也是不对的。须知沉默也是一种纵容,是一种心理的暗示。它会使孩子觉得这样做没什么不可以,于是放手去做,终成恶习,贻害终生。
后天环境和后天教育是可以人为控制的。家长了解了不良习惯的家庭成因,从改正自身不良习惯做起,给孩子做好的榜样,并努力在家庭教育中加以预防,就能极大限度地降低或避免儿童不良习惯的形成。
远离坏习惯,养成终生受用的好习惯,家庭教育就会事半功倍,孩子也就比较容易走向成功。这不正是我们做家长的都希望看到的事实吗?
Yjs21.Com更多家园共育扩展阅读
儿童养成不良习惯三大因素
导读:一位父亲在谈到女儿的不良习惯时,检讨说:“女儿总是习惯随手乱丢东西;做作业时,一会儿找削笔刀,一会儿喝饮料,一会又看动画片……。再三催促下写完的作业,字迹潦草错误很多,实在令我们头痛,也不得不令我们反省。我想,坏习惯养成是有原因的,弄清原因,才能采取针对性措施予以纠正。女儿的情况不能说与我们无关,杂乱的屋子、无规律的生活方式,影响了她的的注意力,是导致她形成上述坏习惯的主要原因。”
通常情况下,坏习惯往往是一种顽疾,尤其对于儿童来说,一旦形成,改起来就难了。而事实上,并非每一个孩子都幸运能够轻而易举地改掉。所以,做家长的与其坐待孩子形成坏习惯后再费尽心思地帮他去改,不如提前了解坏习惯的家庭成因,早做预防。这在家庭教育中显得尤为实际而重要。
儿童不良习惯的家庭成因,除了不可掌控的先天因素(遗传),主要有三:
(一)模仿
习惯源自模仿。调查发现,一般孩子容易出现的坏习惯,绝大部分是受到父母和家人的影响,如大人睡眠时间晚、吃饭时间不固定或边吃边看电视、用完东西随手放置、在家鼓励孩子学习孔融让梨,而在公共汽车上却与老人、儿童抢位子,或者在“禁止入内”的牌子下让孩子爬到雕塑上摆pose等等。
婴幼儿时期孩子的模仿力极强,大人的一言一行容易为孩子所吸引、模仿,进而造成一些不良习惯的养成。
一位父亲在谈到女儿的不良习惯时,检讨说:“女儿总是习惯随手乱丢东西;做作业时,一会儿找削笔刀,一会儿喝饮料,一会又看动画片……。再三催促下写完的作业,字迹潦草错误很多,实在令我们头痛,也不得不令我们反省。我想,坏习惯养成是有原因的,弄清原因,才能采取针对性措施予以纠正。女儿的情况不能说与我们无关,杂乱的屋子、无规律的生活方式,影响了她的的注意力,是导致她形成上述坏习惯的主要原因。”
(二)重复
习惯是行为不断重复制造出来,并根据自然法则养成的。一个动作,一种行为重复N次就会成为习惯。
大哲学家柏拉图有一次就一件小事毫不留情地训斥了一个小男孩,因为这个孩子总在玩一个很愚蠢的游戏。
小男孩不服气:“您就为这一点小事而谴责我?!”
“你经常这样做就不是小事了”柏拉图回答说,“你会养成一个终生受害的坏习惯。”
重复的力量是巨大的,一旦形成习惯,就会不自觉地在这个轨道上运行。如果是好习惯,则会终生受益;反之,就会在不知不觉中害孩子一辈子。所以,为人父母者应密切关注孩子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尽可能地避免重复造成的不良习惯,抓好“第一次”,哪怕是挖鼻孔这样的小毛病,在初起的时候也要及时发现并设法制止。
(三)纵容
还记得临刑前咬掉妈妈乳头的那个盗窃犯的故事吗?他之所以成为江洋大盗并最终被判处极刑,与小时侯母亲对他的纵容是有直接关系的。试想,当他第一次偷人家东西的时候,母亲及时予以制止而不是采取赞许和鼓励的态度,他也许会有另一种人生。
很多孩子的不良习惯,都是在父母的纵容下形成的。当孩子第一次做了错事,父母一定要明确地表明自己的态度,并予以制止,否则一旦形成恶习,改起来就难了。
有时侯,父母对孩子偶发的不良行为,采取不闻不问的沉默态度,这也是不对的。须知沉默也是一种纵容,是一种心理的暗示。它会使孩子觉得这样做没什么不可以,于是放手去做,终成恶习,贻害终生。
后天环境和后天教育是可以人为控制的。父母了解了不良习惯的家庭成因,从改正自身不良习惯做起,给孩子做好的榜样,并努力在家庭教育中加以预防,就能极大限度地降低或避免儿童不良习惯的形成。
远离坏习惯,养成终生受用的好习惯,家庭教育就会事半功倍,孩子也就比较容易走向成功。这不正是我们做家长的都希望看到的事实吗?
家长应警惕孩子养成坏习惯的三大罪魁祸首
坏习惯往往是一种顽疾,一旦形成,改起来就难了。并非每一个孩子都幸运能够轻而易举地改掉。所以做家长的与其坐待孩子形成坏习惯后再费尽心思地帮他去改,不如提前了解坏习惯的家庭成因,早做预防。这在家庭教育中显得尤为实际而重要。
儿童不良习惯的家庭成因,除了不可掌控的先天因素(遗传),主要有三:
(一)模仿
习惯源自模仿。调查发现,一般孩子容易出现的坏习惯,绝大部分是受到父母和家人的影响,如大人睡眠时间晚、吃饭时间不固定或边吃边看电视、用完东西随手放置、在家鼓励孩子学习孔融让梨,而在公共汽车上却与老人、儿童抢位子,或者在“禁止入内”的牌子下让孩子爬到雕塑上摆pose等等。
婴幼儿时期孩子的模仿力极强,大人的一言一行容易为孩子所吸引、模仿,进而造成一些不良习惯的养成。
一位父亲在谈到女儿的不良习惯时,检讨说:“女儿总是习惯随手乱丢东西;做作业时,一会儿找削笔刀,一会儿喝饮料,一会又看动画片……。再三催促下写完的作业,字迹潦草错误很多,实在令我们头痛,也不得不令我们反省。我想,坏习惯养成是有原因的,弄清原因,才能采取针对性措施予以纠正。女儿的情况不能说与我们无关,杂乱的屋子、无规律的生活方式,影响了她的的注意力,是导致她形成上述坏习惯的主要原因。”
(二)重复
习惯是行为不断重复制造出来,并根据自然法则养成的。一个动作,一种行为重复N次就会成为习惯。
大哲学家柏拉图有一次就一件小事毫不留情地训斥了一个小男孩,因为这个孩子总在玩一个很愚蠢的游戏。
小男孩不服气:“您就为这一点小事而谴责我?!”
“你经常这样做就不是小事了”柏拉图回答说,“你会养成一个终生受害的坏习惯。”
重复的力量是巨大的,一旦形成习惯,就会不自觉地在这个轨道上运行。如果是好习惯,则会终生受益;反之,就会在不知不觉中害孩子一辈子。所以,为人父母者应密切关注孩子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尽可能地避免重复造成的不良习惯,抓好“第一次”,哪怕是挖鼻孔这样的小毛病,在初起的时候也要及时发现并设法制止。
(三)纵容
还记得临刑前咬掉妈妈乳头的那个盗窃犯的故事吗?他之所以成为江洋大盗并最终被判处极刑,与小时侯母亲对他的纵容是有直接关系的。试想,当他第一次偷人家东西的时候,母亲及时予以制止而不是采取赞许和鼓励的态度,他也许会有另一种人生。
很多孩子的不良习惯,都是在父母的纵容下形成的。当孩子第一次做了错事,父母一定要明确地表明自己的态度,并予以制止,否则一旦形成恶习,改起来就难了。
有时侯,父母对孩子偶发的不良行为,采取不闻不问的沉默态度,这也是不对的。须知沉默也是一种纵容,是一种心理的暗示。它会使孩子觉得这样做没什么不可以,于是放手去做,终成恶习,贻害终生。
后天环境和后天教育是可以人为控制的。父母了解了不良习惯的家庭成因,从改正自身不良习惯做起,给孩子做好的榜样,并努力在家庭教育中加以预防,就能极大限度地降低或避免儿童不良习惯的形成。
远离坏习惯,养成终生受用的好习惯,家庭教育就会事半功倍,孩子也就比较容易走向成功。这不正是我们做家长的都希望看到的事实吗?
阻碍孩子养成阅读习惯的家庭因素
阻碍孩子养成阅读习惯的家庭因素
父母缺乏“以身作则”的观念
儿童喜欢模仿,且模仿的物件往往是大人,培养子女的阅读兴趣,可从树立良好的榜样开始。父母本身喜爱阅读,暇时一卷在手,陶醉其中,子女便在耳濡目染中,油然对书本产生一种喜爱的心情。假如父母自己对阅读毫无兴趣,一年之内难得摸上几回书本,则会造成言者谆谆,听者藐藐,如何产生亲子共读的想法呢?
父母未能多读给子女听
学前儿童,自己还未有阅读能力,培养其阅读兴趣之道,在于多读给他们听。儿童富于想象,敏于感受,所读的范围应该广泛。上自书本如童话故事,下至说明书如新玩具的指示,都是现成材料。
然而,许多家庭的父母常常借口忙着赚钱,以为只要替孩子购置书籍,就算已经尽到责任了,却疏忽了应该做好多读书给子女听的重要性及必要性。
缺乏各式各样的阅读材料
阅读兴趣不能在书本的“真空”状态中养成,国内一般家庭通常无法购置各式各样的书刊,又不知道可向图书馆借阅或和邻居朋友们交换传阅,以弥补家里书刊之不足。
强迫孩子阅读
兴趣源自愉快的经验,强迫儿童去阅读,阅读本身即成为一种痛苦的经验,是惩罚而不是享受,与兴趣成长的过程背道而驰,致使儿童产生反抗的心理,最后对阅读非但不感兴趣,且恨之入骨,看了书本就怕。
贬低阅读的价值
父母或家人如果嘲讽孩子的阅读活动,把他的错误当作笑柄来取笑,伤害了他的自尊心。更不可去贬低读书的价值,父母若抱着“百无一用是书生”的态度,子女很快就会受到感染,认为与“书生”不可分离的书本贱如粪土,而视阅读为无聊的玩意。
喜爱看电视及迷上电动玩具
电视会在无形中控制了个人的说话、动作、行为,甚至思想;它还使人头脑简化,想象力迟钝,生活乏味,孩子的头脑变的只能接受变化快速的影像,缺乏思考和创造力。
此外,紧张刺激的电动玩具,让小孩及大人着迷,其所以吸引人,在于它利用人们“不服输”的心理,过关斩将,欲罢不能,不知不觉中,大好的时光消耗掉了。由此可知:电视、电动玩具对于亲子间进行阅读兴趣的建立,危害甚大。
欠缺温馨宁静的阅读环境
现今的家庭,经常愿意花费大笔的金钱去装璜亮丽的客厅、舒适豪华的卧房,却舍不得用少许的费用布置实用的书房,致使孩子无法拥有温馨宁静的阅读环境。
“孟母三迁”就是在于孟母要为孟子找到适合读书的环境,终于让孟子得以成为饱读诗书、名扬后世的圣哲。因此,倘若一个家庭无法提供温馨宁静的读书环境,却要求做好完善的家庭亲子阅读活动,这是一件“缘木求鱼”的事情。
培养孩子养成好的生活习惯以及学习习惯
每一位妈妈在谈到自己的孩子时,都会有源源不断的话要说,孩子的吃饭睡觉,兴趣爱好,教育学习等等,都能让妈妈们讲上半天,当然我也不例外。下面我就和大家一起来分享一下我的育儿心得。
其实育儿从宝宝在妈妈肚子里的时候就可以开始了,当宝宝们在妈妈肚子里成长到5个月的时候,他们的小耳朵就可以听到肚子外面的声音了,所以这个时候就可以给他们听一些音乐或者童话故事,还可以拍拍你的肚子跟他们说话聊天,他们都会给你一定的回应。我在怀孕5个月开始,每天晚上都会听一会儿钢琴曲或者轻音乐,所以儿子现在对音乐的感觉以及节奏感都还不错。
宝宝大概出生42天,能够看见1米以内的东西,所以那个时候我经常会拿一些彩色玩具给他看,虽然他还没有分辨颜色的能力。在我儿子大概5,6个月的时候,每天我都会拿卡片上一叠有水果动物或交通工具的彩色卡片告诉他,卡片上的什么东西,慢慢的,我提问题,他能用眼神告诉我,苹果的卡片在哪里,小狗的卡片在哪里。当他会用手指指东西的时候,几十张卡片同时放在他面前,根据我的提问,他可以很准确的告诉我答案。偶尔下楼散步时,我也会有意识的告诉他,小草大树,汽车楼房,小河垃圾桶分别在哪里,是什么样的,慢慢的他也能用手指指给我看,还能嗯啊的指给别人看,虽然他还并不会用语言表达。其实,只要大人耐心的跟孩子们解释,孩子们都能听懂,也能理解。
我记得大概在儿子十个多月的时候,抱着他在小区里玩,看到一个小女孩拿了一个吹泡泡的玩具,儿子恩啊恩啊的指着也想要,然后我看着他,反复告诉他这个玩具不是你的,是属于姐姐的东西,所以你不能想要就要,即使想玩,也必须经过这位姐姐的同意,解释的好几遍,儿子就不吵了。自此以后,儿子长那么大,从来不会随便去拿别人的东西,也不会看到其他小孩手里好玩的玩具,想要就要,想拿就拿,更不会随便主动问别人要东西吃。所以好的习惯都应该是从小养成的。
宝宝在成长过程中,每一个时期都会有不同的表现,出生头几个月的小孩都喜欢吃手,到了大概6,7个月会特别喜欢撕纸,或者故意扔东西,让大人去捡,一岁多开始会喜欢打人,两周岁左右的一段时间会特别喜欢黏着妈妈,而且不允许妈妈抱别的小孩;也会有一段时间变的特别小气,谁都不能碰他的玩具,等等这些都是孩子在成长的一个正常发育过程,无论在哪一个阶段,我想大人只要能够耐心的正确的去引导,孩子一般都不会落下什么坏习惯。
记得儿子有一次在家里跟小朋友一起玩着,不知道什么情况,儿子突然拿着一个玩具棒朝一个小女孩头上敲了一下,敲的小女孩哇的就哭起来了,我见状,什么都没问,拿起棒就朝儿子头上回敲了一下,儿子摸着头哭着看我,我问他:“疼吗?”他点点头,“那能不能用这个敲头啊?能不能随便打人啊?”儿子哭着说:“不能。”我继续说:“不管发生什么事,首先动手打人肯定是不对的,下次还这样吗?”儿子摇着头说:“不了。”于是我再让他跟小女孩道歉,并帮她把眼泪擦干。那次以后,儿子再也没有随便主动打人了。我觉得在小孩第一次做的不对的时候,大人必须立刻制止,加以正确引导,小孩基本上就不会再犯同样的错了。
儿子大概两岁半左右,有一段时间特别小气,他的玩具谁都不让玩,哪个小孩要碰他的东西,他就生气的叫,这是我的东西。后来我就把他带到其他小孩家里去玩,当他看到那个小孩家里的玩具时,也想要玩,可是我告诉他,“这课可不是属于你的玩具哦,”儿子巴登巴登看着我,我接着说:“我想如果你可以把你的小自行车给这个小朋友玩,那么他的这个玩具你应该也可以玩,如果你可以把家里的所有玩具都和小朋友们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