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幼儿园结婚游戏?
发布时间:2022-02-08 幼儿园如何开展游戏 如何开展幼儿园的游戏 幼儿园教师如何说课幼儿园的小朋友都会玩“结婚”的扮家家游戏,有些父母却很忧虑,担心幼儿园里搞这样“过家家”的游戏对幼儿心理产生不利影响。专家称,这样的“性游戏”只是一种模仿行为,父母不必刻意压制。
4岁宝宝入“洞房”
小欣今年4岁,在幼儿园读中班。日前,幼儿园举行了一场化装舞会,小欣被安排当新娘,与另一名当新郎的小男孩挽着手,伴着婚礼进行曲步入礼堂。幼儿园的老师还特意为这精彩一刻拍照留念。
“女儿回来后,马上把照片拿给我看,兴奋得小脸通红。我当时看了没在意,谁知没过两天,小欣就拉着同一个小区的小男孩要结婚洞房,还装模做样地要上床。”小欣的妈妈担心女儿在新娘新郎游戏中慢慢堕落,幼儿园不应该在幼儿还没具备分析判断能力时搞太多成人化的活动。
站在旁边的小欣可不理会妈妈的焦虑,她一把夺过照片,笑嘻嘻地说:“扮新娘子真漂亮!”
莫以“大人之心”度“孩子之腹”
“其实,孩子玩‘新郎新娘’游戏,只不过是一种游戏,是一种模仿行为,成人不应以‘大人之心’度‘孩子之腹’,也没有必要将孩子的这一类问题复杂化。”教育专家表示,对这类小孩子“过家家”的游戏,大人不必过分忧虑。
有教人士说,在幼儿园里,很多小朋友都向往成年人的世界,觉得很威风、很自由,因此每逢举行时装秀、化装舞会或角色扮演时,孩子们都特别投入。
比如,小孩子喜欢“扮医生”,每个参与者都以“合法的手段”“科学地”检查或观看其他伙伴的生殖器。其实他们这样做,并没有什么害处,只是满足了孩子对异性身体的好奇心而已。因此,如今很多幼儿园都安排男女幼儿同用一个厕所、同用一个浴室洗澡,以减少幼儿出现对异性身体过分好奇的现象。
“性游戏”有利心理健康发展
专家称,从心理学的角度看,对于孩子来说,这些“性游戏”对他们并不会带来什么身心方面的伤害,相反有利于日后性心理健康发展。
如果成人在亲眼看到孩子的“性游戏”后,直接加以干涉,或者对孩子加以责骂、压制和惩罚,使孩子觉得自己做了很坏的事,这样就会对孩子今后性心理的发展产生消极的影响,可能会使他们认为性是罪恶的,通过这种方式得到的快乐是错误的,有这种行为的孩子是“坏孩子”。这种信息可能会妨碍孩子成年后接受和给予性爱愉悦的能力,最后还会干扰他们建立爱情和亲密关系的能力。
YJS21.cOm更多家园共育小编推荐
调查:如何看待“幼儿外语”
关于“幼儿如何学外语”这一焦点问题,听听幼教专家的评述!
1.外语学习的重要性——
有91.8%的家长选择了“很重要”和“较重要”。
评述
父母普遍认为外语学习对孩子的发展很重要,甚至将外语学习与母语学习的重要性相提并论。
在家长心目中,英语学习被置于母语学习一样的地位。
2.开始学习外语的时间——
认为最佳时间是“1岁~3岁”和“3岁~6岁”。
评述
调查发现,尽管家长对孩子外语学习投入较大,但是孩子学习的效果并不理想。这和父母能否注意把握好孩子的身心发展水平,应人施教,量龄施教,关系密切。
孩子外语学习虽然重要,但是不一定越早越好,而是越适合孩子个体情况越好。
每个孩子的语言发展都有其个性特点,家长要善于了解自己孩子的情况:他的母语学得怎样,与同龄人相比,他的语言发展是快还是慢?对于母语学习以及语言发展较慢的幼儿,晚些学习外语比较合适,否则欲速则不达,非但外语学不好,对母语的学习可能还会造成妨碍。
3.影响幼儿外语学习的主要因素——
“教师和教学方法”被选中的比率最高,为29.5%,其次为“家庭语言环境”。
评述
父母需要密切了解学校的教学状况。幼儿接受外语启蒙学习,除了家庭需要有良好的氛围以外,教师的选择特别重要。从事幼儿外语教育的优秀教师不仅要有较高的教学水平、纯正的发音,还要求她能够选择适当的教材、运用适当的教学方法、注意课时的安排,尤其是她对幼儿心理的了解程度是十分重要的。家长一定要理解性选择学校和教师,不能以为收费高的,就一定是好的,或者是适合自己孩子的。一般而言,幼儿园的级别越高,在选择外语教师和安排幼儿课程等方面会比较慎重和可靠。
4.家长的投入——
人力和时间:85%的家长“偶尔”、“有时”、“经常”和“总是”与孩子在家里用外语交流。
财力:有54.3%的家长“愿意尽最大可能地为孩子学习外语提供人力、物力和财力条件”,实际投入绝大多数在每学期100~300元之间。
评述
投入应该恰当合理,绝大多数家长对孩子学习外语愿意投入时间、精力、财力。但是。投入多不等于收效大,投入少也不等于收效小。明智的家长应该追求投入少、效果好的目标。从调查问卷来看,有相当比例的家长对孩子学习外语的投入比较盲目,对孩子外语学习的投入与产出也不太满意,所以,父母应该及时进行综合的调整。
特别提示——
1.外语学习是一个长期的积累过程。幼儿年龄小,在母语发展尚不健全的情况下,短期效果不明显是在情理之中的。过早学习,会使儿童对母语和外语的发音产生混淆。
2.缺乏外语交流和应用的环境会影响幼儿的外语学习。要使幼儿学好外语,光靠课堂教学是远远不够的。
给父母的建议
1.关注幼儿园和幼儿外语学校的教学评估,了解幼儿园外语教学的资格和质量;
2.了解外语教师是否持证上岗,其外语水平是否达到市民通用英语中级水平或大专英语水平。
3.注意幼儿园和外语学校是否选择使用正规的外语教材;
4.幼儿园和幼儿外语学校是否使用外语教学的多媒体设施。因为这可以适当弥补缺少专业师资的缺憾。
如何看待孩子
如何看待孩子
在养育和教育孩子这件事上,首要明确的问题,就是如何看待孩子(这里指的是婴儿期的孩子,下同)。解决了这个问题,其他的方方面面的问题也许就不是问题,或者就会有比较明确的答案了。
传统意义上,我们是如何看待孩子的?
说实话,我感觉,作为一个普通人,把这个问题当做问题,并且真正思考过的人应该不多。就我的观察,大部分父母、爷爷奶奶,从他们的行动中,表现出来的对孩子的认知就是:什么也不懂的、什么也做不了的、离开大人无法存活的宝贝疙瘩。在他们眼里,孩子是虚弱的易受伤害的没有独立人格没有思想没有感情的附属物——是的,是一个“物”,而不是“人”。在这样的潜意识认知下,对孩子施加的爱,必然是有失偏颇的。这块不是我想阐述的重点,就不展开了。
那么,到底应该如何看待孩子呢?
从我所接触的儿童教育家的观点来看,虽然就其细节有诸多差异之处,但在对待孩子的原则态度上,基本还是一致的,也是我所认可的。
首先,孩子是一个人,而不是一个物品。所以我们在对待孩子的时候,应当和我们对待任何一个普通成年人一样的态度,对他有礼貌、尊重他的独立人格、充分考虑他可能有的感受。
其次,孩子是一个自由的人,而不是我们的附属品。既然是人,就有独立意志。的确,孩子很小,离开我们无法过活,但这绝不表明我们可以随意地支配孩子或者代他做出决策。我们安排孩子的饮食起居、决定孩子的成长环境,但是我们应当避免过渡干扰孩子的成长,将我们的意志强加于他,剥夺孩子的选择权。
最后,孩子是一个独立的人,而不是我们的私有品。这就要求我们划清与孩子的界限,孩子是孩子、我们是我们,自从孩子切断了脐带以后,就跟母亲永远地分开,再也不可能重新结合。所以,无论爱有多深,都要将自己和孩子作为独立的个体来对待。那种“融为一体”的爱,我觉得,对自己是危险的,对孩子也是一种压力和负担。
以上三个认识,说起来简单,但是真正执行起来,比较难。需要我们做父母的,从自身做起,教育好自己,才能教育好孩子;让自己重新成长,才能让孩子更好地成长。
如何看待乖孩子
如何看待乖孩子
赵忠心
家长们在一起,常常是这样评价孩子:这个孩子很“乖”,讨人喜欢;那个孩子很不“乖”,经常惹家长生气,令人讨厌。培养一个讨人喜欢的“乖孩子”,是许多家长追求的培养目标。
难道“乖孩子”就是绝对的好孩子吗?
何为“乖”?一般是指小孩子不闹,不烦人,比较懂事。说白了,“乖”就是听话,顺从,驯良,不违逆大人的意愿和意志。
我们并不笼统地否定孩子要“乖”,否定孩子听话、顺从,而一味地鼓动孩子不把家长放在眼里,专门跟家长对着干。不能说“越是不听话,就越是好孩子”。更不能像有的人所说的那样:“听话的儿童是问题儿童。”
因为大人们的话,并不都是错误的,大人们的意愿和意志也不都是没有道理的。小孩子,在成长发展过程中,大人的话,该听从的,还是要听从;大人的意愿和意志,该服从的,还是应当服从。因为大人们具有较为丰富的社会阅历和生活经验,家长都是关心、爱护孩子的,说的和做的一般都是为了孩子好。
问题是,有的家长,把这个“乖”字理解得太绝对化了。家长的话,不管是否正确,合理与否,必须绝对听从;家长的意愿和意志,事无巨细,必须绝对服从。孩子在大人面前,完全失去了“自我”,成为被人支配的“木偶”。孩子自己不能有任何的独立意识,对家长要唯唯诺诺、言听计从、唯命是从,不能有任何的违逆。如果“胆敢”违逆,特别是当众让家长丢了面子,便要遭受严厉的惩戒,甚至吃“皮肉之苦”。
这样的教育所培养出来的孩子,势必会成为毫无个性,唯唯诺诺,俯首帖耳,言听计从,毫无独立意识和独立思考、独立分析、独立判断能力,缺乏自主、自立、自强、开拓、创新的精神和品质。这样的孩子,将来能有什么作为?
这样的人,在今天的社会里,很难有立足的能力,更不用说在事业上有什么成就。就像鲁迅先生所说的那样:“终日给以冷遇或呵斥,甚而至于打扑,使他畏葸退缩,仿佛一个奴才,一个傀儡,然而父母却美其名曰‘听话’,自以为是教育的成功,待到放他到外面来,则如暂出樊笼的小禽,他决不会飞鸣,也决不会跳跃。”
在封建社会,统治阶级为了维护他们的统治地位,培养造就服服贴贴的、不扰乱他们安宁的“顺民”,极力鼓吹“三纲五常”的伦理道德,宣扬“父为子纲”。
所谓“父为子纲”,就是家长要支配子女,子女要绝对遵从家长。如古代家训中所说:“天下无不是的父母。”“若以父母之非,而直行己志,虽所执皆是,犹为不孝之子。”“子孙受长上诃责,不论是非,但当俯首默受,毋得分理。”
那时候,父母似乎就是真理的化身,父母的话就是法律,子女不能违抗。父母批评训斥子女,不管对不对,只能绝对服从,不能分辨是非曲直。
鲁迅先生说:“驯良之类并不是恶德。但发展开去,对一切事无不驯良,却决不是美德,也许简直倒是没出息。”
当今做父母的,谁都希望自己的子女成为有出息的人。果真如此,就不应当过分强调“听话”,“顺从”,“驯良”,要孩子做“乖孩子”。
而是要放开孩子的手脚和头脑,给孩子以自主的权力和机会,尊重孩子的自主选择。创造条件和机会,让孩子独立分析问题、处理问题和解决问题。分析、处理、解决得好,当然皆大欢喜;即或是错了,也无大碍,错误和挫折会使人变得聪明,失败是成功之母嘛。成功的经验是宝贵财富,失败的教训同样也有价值。
孩子早晚要离开家庭、父母,走上社会,独立面对生活,自主进行判断和选择。我们要从孩子小时候,就注意培养和训练孩子的自主意识和能力。免得将来孩子到了社会上束手无策、寸步难行。
如何看待亲子关系和幼儿园质量
如何看待亲子关系和幼儿园质量
一般孩子两岁左右了,家人就想让他上婴幼园,但人们都说,上早了不好,影响亲子关系,您以为如何呢?
其实,这里涉及到两个问题,一个是亲子关系,另一个是婴幼园质量。
第一,我们强调环境质量是影响孩子成长和发展的关键要素,上婴幼园好不好,没有一个绝对的答案,对婴幼儿园的选择才是最重要的。孩子成长需要群体、需要同伴、需要教育,但进一个质量不高的托儿所还不如不去。
第二,在亲子关系问题上,人们也多存在着这样那样的误区。亲子关系不仅仅是一个亲子接触时间长短关系,更重要的是质量关系。环顾四周,我们会看到许多完全由父母或家人带大的孩子,他们并没有建立起良好的亲情关系,有的随着成长最后和父母之间产生不可调和的冲突和矛盾。况且,上婴幼园根本无法剥夺孩子与家长交往与接触的有效时间,即使全托,每周还有三个晚上两整白天可以与孩子高质量接触。“亲子”关系不仅仅是父母和孩子的关系,准确地说应当是养育者和孩子的关系,孩子在亲子关系建立的关键期里与所有养育者建立起来的关系都可视为“亲子”关系。因此,早期送孩子来婴幼园,对一个孩子建立信任感、认同感、适应能力都会有极大的好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