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打击乐活动入手培养幼儿的注意力
发布时间:2022-02-04 幼儿园打击乐活动说课稿 幼儿园打击乐说课稿 幼儿园打击乐教案注意力是人的心理活动对外界一定事物的指向和集中的一种能力,是一切心理活动的开端,伴随着整个心理活动过程;是影响坚持性的重要因素之一,也是幼儿良好心理素质的重要内容之一。
幼儿注意力的养成,对其形成具有专注品质的人具有重要的意义,幼儿有集中的注意力,促其感知更清晰,理解更深刻,记忆更牢固,在求学做事方面,成功就更有保障。因此,从小培养幼儿的注意力具有重要的意义。我尝试在幼儿喜爱的音乐教育活动中,从打击乐活动入手,培养幼儿的注意力。
激发幼儿兴趣 培养注意力
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人们努力学习、积极工作的心理推动因素之一。幼儿初期注意力的水平还很低,以无意注意为主,在一定时期内会表现出注意力不集中、活动频繁、目的性不专一、不易控制自己的情绪、注意的稳定性较差,一切从兴趣出发。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始终立足于激发幼儿活动的兴趣,发展幼儿的有意注意。
1、引发自由敲打兴趣,引导有意打击乐器。
兴趣的产生,总是以需要为基础,幼儿好奇心强,极易受客观事物的新异性所吸引产生兴趣,久而久之便形成了认识活动的倾向,就会积极主动而且心情愉快地学习音乐。幼儿天性喜欢敲敲打打,对能发出响声的物品特感兴趣,每次敲响任何一件物品,他们就会发出一阵惊奇而欢快的笑声。于是,我引导孩子们寻找周围的声音,可以是原发的,也可以是自己敲击的,让孩子们注意倾听,然后进行比较。在这过程中,启发孩子模仿声音的音色、节奏等,并让孩子们进行声音组合,两人、三人、四人……由少至多人慢慢增多进行合奏。渐渐的幼儿的无意注意得到巩固,有意注意慢慢持续。在此基础上,我为幼儿提供了多种乐器,引发其对这些乐器的打击产生了兴趣。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采用游戏的口吻:“我们听听圆舞板是怎样说话的?”以激发幼儿玩弄乐器的欲望,让幼儿在愉快的玩乐器的活动中,初步学习乐器的演奏方法。接着我又带幼儿玩听辨游戏,如游戏“听听找找”、“听听做做”,让幼儿在比较中进一步感知不同乐器的不同音色,帮助幼儿了解乐器的音色等特点与情感表达的关系,让幼儿在认知感受的基础上学习表达。如玩大鼓和小铃游戏中,敲小铃时,他们就做小鸟飞、小兔跳等灵巧的动作;而听到大鼓时,他们做大象、老虎、熊等笨重、凶猛的动物的动作。孩子在整个活动过程中不断获得成功的体验,情感上得到满足,这样更有利于引发幼儿对乐器的兴趣,提高了活动的注意力。
2、选择适宜教材,增强打击兴趣,延长有意注意。
《纲要》强调:教育内容的选择要“贴近幼儿的生活”,“选择幼儿感兴趣的事物和问题”。因此,在打击乐活动中我注意选择幼儿熟悉的、感兴趣的、节奏鲜明的、合适的音乐材料,让幼儿愉快地随着乐曲的旋律进行打击乐演奏,以此来调动、延长幼儿的有意注意。如《苹果》、《我上幼儿园》、《看星星》、《春天》等,这些歌曲幼儿不仅熟悉,而且爱唱,配上乐器伴奏,让幼儿产生一种新的感受和体验,这种新的感觉增强了幼儿打击乐的兴趣。在唱唱打打的活动中,幼儿乐中学、学得乐,进一步体会到自由敲打与随音乐较有规律敲打的不同。幼儿逐步学习注意倾听音乐旋律,让自己敲打乐器的节拍与歌曲节奏保持一致,也逐步学会关注同伴的活动,同伴间的配合有了默契,由此延长注意的时间,也提高打击乐活动的持久性。
3、榜样激励,进一步激发打击兴趣,提高有意注意。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幼儿好胜、好强、好模仿,正确评价表扬和鼓励,对幼儿的点滴进步给予肯定,是一种强化方式,可以激发幼儿的上进心、自尊心、自信心,用表扬的方法可以进一步激发幼儿学习的兴趣。因此,我注意发现幼儿的点滴进步:当幼儿学会一种节奏、创编出与他人不同的节奏或能与同伴进行合奏时,我就用手势、动作(伸拇指、摸头、亲亲、抱抱……)眼神、微笑对孩子的不同进步及时给以肯定、表扬,并注意树立榜样,让孩子感觉周围有许多学习的良好榜样,同时,也让幼儿相信自己行,是好样的,学习打击乐的兴趣就更加浓厚了。在打击乐活动中,请幼儿轮流上台演奏乐器或当小老师带领大家演奏,由此锻炼幼儿的胆量,也鼓动幼儿活动的积极性和自信心,孩子在轮换角色、参与演奏中,有意注意得到强化与提高。
强化感官刺激 提高幼儿注意的持久性
幼儿神经系统的耐受力较差,长时间处于紧张状态或从事一种单调的活动,会引起疲劳,注意力容易分散。而积极的活动有利于保持注意力,增强注意的目的性,变被动为主动。因此,在打击乐活动中我注意动静结合,充分调动幼儿的各种感官,发展幼儿的有意注意力。
1、刺激视觉,提高幼儿注意的专注性。yjS21.COM
小班幼儿以无意注意为主,一切新奇多变的事物都能吸引他们,尤其是对视觉刺激更为有效。依据孩子的这一特点,我在打击乐的教学活动中,根据音乐形象、乐曲的起伏、节奏的快慢设计图谱,把音乐节奏变为可视的节奏图谱,让幼儿直觉图谱的变化,从而感受乐曲的节奏。这种由浅到难,由形象到抽象的教学方式,深深吸引幼儿的注意力,同时也帮助幼儿理解、分辨音乐,根据图谱的变化进行乐器演奏的变化。如《看星星》设计不同的星星形状和颜色,☆~表示铃鼓要扬起,贴在手心上的星星让幼儿感受星星一闪一闪的节奏;《大猫小猫》设计两种大小不同的猫图谱,让幼儿探索铃鼓和碰铃的音响效果。强化视觉刺激,最直观最有效地保持了幼儿活动的注意力及参与活动的积极性。
2、满足动感,提高幼儿注意的持久性。
人体是一个天然的节奏乐器,绝大多数幼儿都有一种天生的节奏感,他们可以用它“奏”出许多好听的节奏乐,如拍手、拍肩、拍腿、跺脚、点头、动口等等。幼儿生性好动,情绪外露,喜欢用动作来表现他们内心的喜悦,再加上小班幼儿认识节奏的特点是边唱歌边做动作。因此,在教学活动中我注意引导幼儿用形象、合拍的动作,边唱边表演或边念歌谣边做动作,自觉地通过自身的身体动作去感知节奏,准确地再现丰富多彩的节奏,自然地反映他们的情绪,提高幼儿活动的持久性。如《拍拍踏踏》要求幼儿按歌词的内容合拍地做拍手、拍腿、踏脚的动作,培养幼儿手脚协调、合拍做动作的能力;《小老鼠》要求幼儿在说儿歌的同时加上按节拍跺脚。通过一系列的肢体动作练习,幼儿积极参与,注意的持久性也延长了。
3、训练听力,培养幼儿听觉的注意力。
听觉注意力是从事任何音乐活动的基础,也是音乐文化艺术修养所必需的能力。幼儿生活在充满各种声音、节奏的空间里,各种声音、节奏无不在他们的小耳朵里有所反映,有意识地引导他们留心倾听自然界、生活中的各种不同的声音、节奏,不仅可培养幼儿的观察力、分辨各种声音、节奏特点的能力,还可养成注意力集中地倾听音乐的良好习惯。在打击乐活动中,我选择一些调式对比明显、强弱音比较鲜明、以及具有象声词、模拟音等音乐,应用游戏形式让幼儿倾听,如游戏《拉门铃》,老师弹奏短句或唱出短句:5434│56│5-‖,也可拍出节奏:××××│××│×—‖,然后请幼儿不断的倾听感受,并在理解的基础上把它表现出来。通过练习,幼儿的音乐听觉注意力更敏捷了。在日常生活中引导幼儿留意寻找有趣的声音和节奏,让幼儿将他在生活中所听到过的声音或节奏描述出来,如:池塘里青蛙发出的“呱呱呱”的叫声,大街上汽车发出“嘟嘟嘟”的响声,小钟走时发出“滴答滴答”的有节奏的声音。通过不同方式的听力训练,幼儿对声音的刺激已从无意的兴趣发展到有意的感受。
灵活地交互运用无意注意和有意注意 保持注意的稳定性
有意注意是完成任何有目的活动所必须的,但有意注意需要意志努力,消耗的神经能量较多,容易引起疲劳,特别是3~6岁的孩子由于心理特点,很难长时间保持有意注意。孩子的无意注意占优势,任何新奇多变的事物都能吸引他。幼儿期,注意的稳定性不断增长,可以较长一段时间去做他们感兴趣的游戏或者学习。由于幼儿仍以无意注意起主导作用,他们的注意力集中的时间不仅短暂,而且很容易分散和转移。教师在活动中必须灵活地掌握方法,不断地变换孩子的两种注意,使大脑活动有张有弛,既能做好某件事情,又不至于过度疲劳。因此在打击乐活动中,我重视通过自身的语言、表情、手势吸引幼儿的注意力,采用一定的教学手段,保持注意的稳定性,达到活动的目的。如在教学活动中教师的表情要丰富,随目的的变化,有暗示性,善于用眼神和幼儿交流;语音、语调、语速掌握要有分寸,运用得当,有感染力;恰当地用动作来表现内容;教学方法以幼儿为主体,一切从感受入手,通过小游戏,进行简短节奏发声练习,用故事、玩具、节奏乐、头饰、图片、声势练习(拍手、拍腿、跺脚、嘴打响……)进行教学,整个教育活动始终处在听听、跳跳、拍拍、敲敲、打打的活动状态,每个教育活动都有新鲜多变的内容,让幼儿的无意注意和有意注意相互交替,保持注意的稳定性,使幼儿沉浸在欢乐之中。
在打击乐活动中,严格按幼儿注意发展规律,采用相应的、有效的教育方法,幼儿的有意注意提高了,注意的稳定性增强了。许多原来注意力不集中、容易分散的幼儿,已能注意看老师的指挥、听前奏整齐地开始和结束,与同伴齐奏。与此同时,教师也可指导幼儿将良好的注意品质迁移到其他活动中,让幼儿明白之所以能演奏好听的曲子,是因为小朋友专注参与活动的结果,在日常的学习、游戏中同样要注意力集中,使自己学到更多的本领。
yJS21.com更多精选家园共育阅读
培养孩子的注意力要从幼儿开始
儿童的学习成败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早期经验,至少有1/3在进入小学一年级时已经定型。所以儿童的注意力要在早期时进行培养,儿童注意力的培养应从幼儿开始。注意力是一切智力活动的门户。
“优优,你看谁来了?”
“冬冬,你听这是什么声音?”
“小朋友,你们仔细想想就知道了。”
“你们认真学学就会做了。”
老师和家长在与幼儿互动中,经常这样要求幼儿,这些要求实际上都是在让孩子把注意力集中在看、听、想、做的对象上。那么注意力就是平时说的专心,是心理活动的指向和集中。智力超常的儿童和在事业上有成就的人有共同的特点,就是注意力高度集中于所做的事情上,对其他事物常常达到视而不见、听而不闻的地步。牛顿不就是误将手表当成鸡蛋煮吗?
幼儿期注意力很不稳定,无意注意占优势一些强烈的、新颖多变的东西容易引起幼儿的注意。这种注意没有预定目标,不需要意志努力,是自然而然发生的注意。例如您正带孩子在公园里观察桃花,这时天上飞过一架飞机,孩子便兴高采烈地叫着“飞机、飞机!”哪还管桃花几个瓣呢?您正专心地给孩子讲故事,忽然一个响声,孩子便飞奔过去,“怎么了?什么掉了?”孩子越小,注意力集中时间越短,二三岁的孩子,注意力集中一般也就3分钟,五六岁的孩子一般达到8分钟左右,所以在与孩子活动时,一定要了解孩子的特点,才能采取有效的方法。
怎样培养幼儿的注意力有意注意就是指有预定目的、必要时需付出意志努力的注意。随着年龄的增长、语言的发展、成人的引导,幼儿有意注意逐渐形成。
一.根据幼儿注意力不稳定的特点,创设安静、简朴的环境,避免分散幼儿的注意力。如幼儿进餐、睡眠、学习时,周围要安静、环境要简朴,不要过分花哨,以免幼儿分心。
二.教给幼儿学习的内容、教具应具有直观性、活动性、新颖性,如采用多媒体教学,外出参观,参与表演、游戏等生动活泼、具体形象的途径和方法,才能吸引孩子的注意力。
三.幼儿注意力分散时,用有趣的问题,引起幼儿注意,如:“哎,刚才老师讲到哪儿了?阳阳来说说。”这样孩子的注意力就集中到老师或妈妈身上了,不必斥责孩子就能达到目的。
四.活动前提出明确的目的、任务,可以延长注意的时间,提高有意注意的效果。如让孩子做一些计时活动:在10分钟内,把玩具按颜色或形状分类,装进玩具盒里;或在5分钟内把这些豆角择好;在15分钟内,把这些算术题写完等……这时孩子会集中精力去完成任务,而完成任务的自豪感又激励孩子做更多集中精力能完成的事,这是良性循环。
五.游戏是培养幼儿有意注意的有效途径。游戏是孩子的主要活动,在游戏中最容易培养幼儿的有意注意。我们做了一个实验,在一般和游戏条件下,学习新词,孩子注意力集中的程度是不同的:在一般条件下,3至4岁和5至6岁的孩子分别是3分钟和8分钟;在游戏条件下,竟分别保持了30分钟和45分钟。家长在观摩中非常惊讶。
六.重视培养幼儿对周围环境的多方面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浓厚的兴趣像磁铁一样吸引孩子的注意力。经常带孩子到绚丽多彩的大自然和社会中去,丰富他们的生活,开阔他们的眼界;讲述、阅读低幼读物,让孩子动手做一些手工等,都有利于培养孩子的探究精神和注意倾向。
如何培养幼儿的注意力
人一生最大的难题,也许就是如何才能真正认识自己。要从事一项工作,人们需要机会,需要种种条件,更需要被称之为“素质”的那些内在而恒稳的因素,而注意力的培养占有重要地位。幼儿养成较好的专注能力,对其终身的发展是受益不尽的。家长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首先,注意让孩子养成在某一段时间内做一件事的能力。
如在看书时,让孩子看完一本再换一本;给玩具时也不要一下子放一大堆。干着这个,想着那个,容易形成注意力分散的坏习惯。
其次,训练孩子善于“听”的能力,通过听的途径来培养孩子的注意力。
如坚持每天给他讲故事,在讲之前向他提出要求,必须在听过若干遍之后,由他复述一遍,再讲给你听,并鼓励他在最短的时间内能复述完整。
第三,对孩子谈事情只说一遍,不要老是重复。
有些家长对同一件事情或某一点要求总要反复交代,久而久之,孩子便习惯于一件事要反复地听好多遍,才能听好。这样的孩子入学以后,听课会漫不经心,以为老师也会像父母那样重复地讲。
第四,培养孩子的自我控制能力,排除主观因素的干扰。
家长可以帮助孩子从控制外部行动做起,如孩子做某件事或学习或做游戏时,不东张西望,不胡言乱语,不乱动,不乱摸等等。
最后,在培养孩子注意力的过程中,必须循序渐进,不能急于求成。
孩子越小越不容易集中精力,因此,在要求孩子集中注意力做某件事的时间上,要随其年龄渐大而逐步增加,开始可以要求5分钟或10分钟;要求幼儿集中注意力去做的事情的难度和数量亦应与时间要求相应。
儿童的注意力培养
孩子上课思想开小差,写作业拖拉、粗心大意,跟孩子说话时,ta往往心不在焉似听非听等,这些儿童注意力不集中的表现,目前已成为困扰很多孩子、老师、家长的主要问题,是孩子成长的主要障碍。
儿童注意力特点
心理学家认为,注意力的不稳定性是3-4岁儿童的特征。他们会被自己所看到的每样东西吸引,其注意力将不断地从一个物品转移到另一个物品,这个年龄段的孩子,难以将注意力固定在某一个物品上。
而广大家长希望看到的却是这样的情景:孩子的注意力能立刻集中起来,非常专注地看着某件物品,在使用它的时候,能够按照我们事先确定的目标,对这一动作进行反复的练习。
蒙台梭利博士通过实验发现,一个教师是不能完全吸引幼儿的注意力的,他的注意力要由某个固定的、能引起他注意的物体来保持。
儿童必须集中注意力做某件事情,为此,他们首先必须找到能够让他们专注的事物。
蒙台梭利儿童之家,为儿童创建了这样的环境,让儿童能够在学校里集中注意力做他们想做的事情。
给儿童提供合理的环境
迄今为止,还没有哪个教师能够用任何技能能使一个孩子对某一物品显得神情专注。孩子的内心有一种精神力量在起作用,而通过这个便可以打开孩子的注意力之门。
为满足孩子的心理需要,我们要给儿童提供适合的营养物质,尽最大力量来尊重他们自由发展的态度。
蒙台梭利博士说,对幼儿注意力的刺激,主要是在感觉方面要有强有力的、伴随感官方面的生理“适应”性。当孩子能自由地选择物体,并在使用时保持高度注意力,他就能体验到一种愉快、健康的官能活动,并感到这种练习对身体有益。
蒙台梭利发现,儿童在敏感性的引导下,依靠一种内在的力量,对环境中有意义的事物产生兴趣。儿童的注意力被吸引,并通过真实的工作方式,促使注意力高度集中,逐步达到精神上的专注。
儿童的注意力不会被无关紧要的东西所吸引,只会被那些能满足儿童兴趣的东西所吸引。对儿童内心发展有用的东西,就是能引起儿童兴趣的东西。所以,他们总是选择能与自己内心活动的要求协调一致的外部活动。
在蒙台梭利儿童之家,我们为孩子提供大量系统的、复杂的、与他的本能相一致的工作材料,用来吸引儿童对颜色、形状、声音、触觉等本能关注。
在课堂上,蒙台梭利教师会示范教具正确的操作方法,并以简单明了话语指出:这是长的,这是短的,这是红的,这是绿的,等等。用简单的字清楚地表明了感觉的顺序,并把教具进行分类、排序。
一旦儿童开始集中注意力,他就将经历一个又一个状态的蜕变:从已知到未知,从简单到复杂,从具体到抽象,这是儿童内部心理成长的自然历程。
蒙台梭利教学环境
蒙台梭利说:“环境就像人类的头部,影响着孩子的整体的发展。”蒙台梭利教育环境,是一个整体教育孩子的环境。
的状态。一个安静、简洁、舒适的环境氛围,能使幼儿的专注能力得到发展。
蒙台梭利教室区域布置要更加清晰、简洁:
日常生活领域。
训练孩子日常生活自理能力、以培养独立、自主的人格和良好的习性。如衣式框架、倒的工作、扫的工作、切的工作、抓的工作、穿的工作、舀的工作等。
感官教育领域。
孩子藉由感官教具的杰作、可精练孩子的视觉、触觉、味觉、嗅觉,使孩子五官更敏锐、进而更聪明有智慧。如温觉板、色板、嗅觉桶、听觉盒等。
数学教育领域。
由少至多量的比较,最后引入加、减、乘、除等具体操作,而进入四则的运算、建立教学基础。沙数字板、加法板、减法板、邮票、彩色串珠等。
语言教育领域。
蒙台梭利博士发现儿童语言的敏感期在六岁之前;因此我们不但强调母语教学、同时培养多种语言、特别是英语的发展。如三步卡、英文字母拼图、图书等。
科学文化教育领域。
在蒙台梭利的教室里配备了动物、植物、历史、地理、天文、地质等玩教具,让孩子学习如何照顾动物、植物,了解自己所居住的大环境、了解宇宙万物的奥秘、认识各种矿物等。如地图嵌板、动物嵌板、植物嵌板等。
在这种有序的环境氛围里,孩子们都能够沉浸在自己的工作中,认真的工作,没有时间与别人交流,动作也学会了慢慢地、轻轻的,并且一次又一次重复着自己的工作。
他们的注意力就在这种安静、简洁环境中不知不觉地得到发展了。
培养幼儿注意力的方法
良好的注意力是孩子今后学习的有力保障,比一般孩子掌握知识更迅速、更准确、更灵活,学习就会更轻松、更容易些。所以必须重视早期智力和注意力的培养。
而专注力不是天生的,它需要后天的培养。当孩子的注意力总是被破坏,总得不到保护时,注意力就会慢慢涣散。所以,请让孩子从容地做完他投入的“工作”。在不受打扰的前提下,注意力是孩子自然具备的一项品质。下面教父母们如何培养孩子注意力。
1. 活动前提出明确的目的、任务
这样做的话,可以延长注意的时间,提高有意注意的效果。如让孩子做一些计时活动:在10分钟内,把玩具按颜色或形状分类,装进玩具盒里;或在5分钟内把这些豆角择好;在15分钟内,把这些算术题写完等……这时孩子会集中精力去完成任务,而完成任务的自豪感又激励孩子做更多集中精力能完成的事,这是良性循环。
2. 创设安静、简朴的环境
根据幼儿注意力不稳定的特点,来设计相应的比较适宜的平和环境可以避免分散幼儿的注意力。如幼儿进餐、睡眠、学习时,周围要安静、环境要简朴,不要过分花哨,以免幼儿分心。
3. 使用多元化教学
教给幼儿学习的内容、教具应具有直观性、活动性、新颖性,如采用多媒体教学,外出参观,参与表演、游戏等生动活泼、具体形象的途径和方法,才能吸引孩子的注意力。
4. 巧妙运用游戏增强学习效率
游戏是培养幼儿有意注意的有效途径。游戏是孩子的主要活动,在游戏中最容易培养幼儿的有意注意。我们做了一个实验,在一般和游戏条件下,学习新词,孩子注意力集中的程度是不同的:在一般条件下,3至4岁和5至6岁的孩子分别是3分钟和8分钟;在游戏条件下,竟分别保持了30分钟和45分钟。家长在观摩中非常惊讶。
5. 重视培养幼儿对周围环境的多方面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浓厚的兴趣像磁铁一样吸引孩子的注意力。经常带孩子到绚丽多彩的大自然和社会中去,丰富他们的生活,开阔他们的眼界;讲述、阅读低幼读物,让孩子动手做一些手工等,都有利于培养孩子的探究精神和注意倾向。
6. 以提问方式增加幼儿参与感
幼儿注意力分散时,用有趣的问题,引起幼儿注意,如:“哎,刚才老师讲到哪儿了?阳阳来说说。”这样孩子的注意力就集中到老师或妈妈身上了,不必斥责孩子就能达到目的。
从兴趣上培养孩子注意力
问:为什么孩子特别怕黑?
答:多半是因为被大人吓唬的。
专家指导方案
1.不要把恐惧带给孩子。
孩子怕黑并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被大人吓唬所致。发生这种情况基本是在孩子3岁之后,这个时期正是孩子刚刚懂得接触外界环境,并慢慢学会去理解的关键时期。一些父母采用不正确的教育手段,诸如“宝宝不听话,就把你关到黑屋子里!”,是这种言行导致了孩子的胆小怕黑。
2.让孩子感到有安全感。
在孩子面前父母要扮演勇敢者的角色。比如,看到一些电视里有恐怖的镜头,父母就要解释那是假的,没有什么好害怕;如果孩子独自呆在房间里会感到害怕时,父母也要适时地陪着孩子,慢慢告知孩子没问题,这里很安全,让孩子也逐渐学会勇敢面对。
问:为什么孩子老喜欢啃手指甲?
答:多半是由于心理得不到满足。
专家指导方案
1.检查自己是否对孩子的关心少了。
孩子爱啃手指甲、爱咬手指头,多半是孩子心理问题得不到解决的外在表现。大多数原因可能是父母对孩子的卫生和健康关心不够,孩子得不到父母的关爱,缺乏家庭温暖,导致情绪紧张、焦虑。所以要经常和孩子沟通,让孩子消除这类紧张的情绪。对于孩子的啃手指行为要加以引导,用转移孩子注意力的方式进行化解。
2.及时补充微量元素。
排除心理原因,如果孩子体内缺少锌、铁等微量元素,也会发生上述问题。建议家长可以带孩子做微量元素测试,若缺少微量元素就要及时补充。
问:为什么孩子变得特别懒?
答:父母过于溺爱,宠坏了。
专家指导方案
1.增加孩子的成功体验感。
现在家庭中独生子女较多,他们在家里都是“小皇帝”、“小公主”,家人的过度溺爱是造成幼儿懒惰的主要原因。所以要从小培养孩子做事情的兴趣,从中体验到的成功,这有助于孩子找回做事情的意义感,改变孩子的懒惰意识。
2.带动孩子感受勤劳的愉悦感。
这可以帮助孩子感受到生活的情趣和美好,这样会促使孩子有动力从一点一滴的小事做起,培养孩子勤劳的好习惯。
问:为什么孩子注意力不集中?
答:父母对孩子的培养和教导不够。
专家指导方案
1.抓住关键的15分钟。
对于孩子来说,注意力集中这件事情也需要学习,并不是一蹴而就的。注意力保持集中的时间需要经历一个由短逐渐变长的过程,所以父母不能操之过急。即使孩子到了5岁~6岁,他的平均注意力保持时间也在15分钟左右。所以不要违背孩子发展的特点,不要以达人的高标准来要求孩子,得不偿失。
2.从兴趣上培养孩子的注意力。
孩子的成长过程好比是一个学习的过程,父母要根据孩子不同阶段的特点,刺激和引导孩子学会集中注意力,可以在生活中通过各种游戏、互动的方式引导孩子慢慢学会集中注意力,比如,教孩子听音乐数数字,或是教孩子识别物体时,做到引导孩子去全面认知,在这一过程中慢慢培养。
幼儿注意力该怎样培养
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曾说道:“注意是学习的门户。”如果不打开这扇大门,人们就无法学习,也无法获得知识和技能。对幼儿来说也是如此。幼儿的一切智力活动,甚至一切心理活动都必须有注意参加才能得到发生、发展和形成。幼儿注意的发展在幼儿心理发展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培养幼儿形成良好的注意品质是发展幼儿聪明才智的必要条件。
让幼儿积极参加游戏活动
游戏是最适合幼儿身心发展的一种活动形式,也是幼儿最喜爱的活动。在游戏中,幼儿不仅心情愉快,兴趣浓厚,心理活动处于积极状态,而且往往是目的、任务明确,所以游戏时幼儿的注意很容易集中,前苏联的比都霍娃做了这样一个实验:要求幼儿把各种彩色的纸条分别放在颜色相同的盆子里,比较在游戏中与单纯完成任务的情况下幼儿的注意,结果发现,在游戏中,4岁幼儿可持续22分钟,6岁幼儿可坚持71分钟,而且分放纸条的数量比单纯完成任务时多50;而在单纯完成任务情况下,4岁幼儿只能坚持17分钟,6岁幼儿只能坚持62分钟。因此应让幼儿积极参加游戏活动,在游戏中教导幼儿聚精会神、集中注意地观察,区别物体的各种各样性质,训练儿童的注意。如可以进行“看看什么不见了”的游戏,集中注意观察在规定范围内的物体、图片和玩具的变化等。
充实幼儿的生活的内容
要注意不断扩大幼儿的生活内容与认识领域,让幼儿在获取知识中发展各种兴趣,培养注意力。为此,可以带孩子一起参观展览会、博物馆、天文馆、画展,游公园,逛动物园,边看边玩边问边答,使孩子集中注意力。如在逛公园时,看到小白兔可以问孩子:“小白兔的眼睛是什么颜色?”“小白免的嘴和小花猫的嘴长得一样吗?”“大象的鼻子能干什么”等等。幼儿接触的范围越广阔,他们的兴趣就会越广泛,注意的范围也就越扩大。
多让孩子做一些目的与要求明确的事,发展幼儿的有意注意
有意注意是一种有预定目的并需要一定意志努力的注意,在注意活动中占主导地位,是一种最有效的注意,要培养这一注意,必须首先使幼儿明确任务,能控制自己的行为,并使行为服从于活动的目的与要求注意的事,使孩子能不断积极、主动、自觉地保持注意。如晚饭后,爸爸可以要求孩子:把小凳子擦一擦,并且必须把每条腿擦干净;妈妈也可以要求孩子:给家里每盆花浇一壶半的水,不能多也不能少。孩子做完后,爸爸妈妈要检查完成的情况。做得好,给予鼓励,做得不够的地方,要让孩子重做。如果经常这样要求孩子做事情,既使平时注意力不够集中、坚持性差、粗心大意的孩子,也自然会聚精会神地努力完成父母交给的任务。在提出任务和要求时,一次不要过多,既让孩子注意这个,又令他注意那个,反而会使孩子注意难以集中。
让幼儿把注意力集中到不感兴趣而又必须注意的事情上去
兴趣在幼儿的注意中是不可忽视的,但也不能只考虑幼儿的兴趣,要通过日常生活,逐渐培养孩子“集中注意”的习惯。为此,必须让幼儿逐渐学会能主动地支配自己的注意。由于幼儿以无意注意为主,注意的稳定性差,所以要经常使幼儿了解大人叫他做什么,有什么要求,从而逐步使他们学会根据需要(不仅仅是兴趣),集中自己的注意力去完成任务,进而促进注意力的发展。
创造良好的环境,防止幼儿注意分散
幼儿常常会因无关刺激物的干扰出现注意分散的现象,因此,要清除环境中可能分散注意力的事物,尽可能隔绝一切外来的“刺激”。如在幼儿练习计算,搭积木或看画书时,就应关闭电视机,停止不相干的谈话等,排除一切可能分散幼儿注意力的因素,为孩子提供一个安静,舒适的学习环境,发展其注意的稳定性与持久性。
建立有规律的生活学习制度
体质不好,作息不规律是分散注意力、影响注意效果的两个重要因素。为此,必须让孩子有规律的学会和生活,保证孩子足够的睡眠,能按时起床、吃饭、睡觉等。同时,还应鼓励孩子积极参加体育活动,增强体质,调节神经系统功能,为注意力的发展奠定良好的生理基础。注意也表现在人们的日常生活和劳动过程中。利用日常活动和各种劳动培养孩子的注意力,不仅可以提高孩子注意的目的性、全面性,而且可以提高孩子做事的能力,养成积极参加劳动的良好习惯。因此,让大一些的幼儿帮助作一些力所能及且又需要高度注意的家务劳动是很必要的。如扫地、摘菜、洗碗筷等。
磨练幼儿的意志
注意力的形成和发展是与意志密切联系的,不断提高幼儿的意志能力是发展幼儿注意能力的心理保证。如家长在购买玩具时,要注意选择那些有利于磨练幼儿意志品质的智力玩具,如拼图类,穿插类及棋类玩具等。因为在幼儿未来的学习和生活中,未必总是那样轻松、愉快,有些学习往往是枯燥无味的,如数学中大部分知识需要学习者加强意志努力,在强迫自己注意下才能掌握。所以,家长必须注意磨练幼儿的意志,形成良好的意志品质,为幼儿注意力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注意个别差异
幼儿注意力的发展存在着明显的个别差异,如在实际生活中我们经常可以看见有的孩子能安静、长时间地看小人书、做纸工、拼图或作游戏,而有的孩子却非常爱动,很难安静地坐一会儿。神经系统活动过于兴奋的幼儿,注意力也很难持久和集中。对这种类型的幼儿应从小加强注意稳定性的训练,可以为他们安排一些安静的活动,如串珠、搭积木、拼图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