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班科学教案及教学反思 有关《表》课件
发布时间:2022-02-01 大班科学教案 幼儿园大班科学教案 中班科学教案活动目标:
1、认识时钟,学习看整点与半点,养成遵守时间的好习惯。
2、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活动准备:
物质准备:课件、自制表、连线练习图,幼儿经验准备:认识数字1——12
活动过程:
一、倾听表的声音,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通过声音,吸引幼儿的兴趣】
师:这是什么东西发出的声音?
二、播放课件,认识时针与分针。【通过直观的教具,引导幼儿观察】
1、了解表与钟的不同。
师:你们在家里的什么地方见过表?
小结:大的厚的叫钟,(挂钟,座钟)小的,薄的叫表(怀表,手表)
2、认识时钟,分清时针与分针。
(1)播放课件,认识时钟。
师;钟与表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小结:都有数字1-12 ,都有表针,都有表盘,它能告诉人们时间。
(2)播放课件,认识时针与分针。【通过观察、比较及语音的提示,分清时针与分针】
师:这两个表针一样吗?,哪里不一样?
小结:短的叫时针,长的叫分针。
(3)幼儿操作,理解顺时针转。【难点的突破】
师:时针要与小朋友做游戏,它现在在数字1上,你能用你的表告诉我它在哪里吗?
师:时针想旅游去,它的路线是从1依次到12,你能拨出它走过的路线吗? 分针同上。
小结:时针与分针都是从1-12的顺序旋转的,我们叫顺时针转。【通过操作游戏理解顺时针的方向】
三、认识整点与半点
1、认识整点【通过观察、比较,找出相同的地方】
(1)播放课件,请幼儿找出三幅图的相同点。
师:第一幅图的分针指着数字几?"教案来自:屈;老师教;案网."时针指着数字几?(依次类推第二幅第三幅)。
师:它们的时间不一样,但分针指着同一个数字,那是几?
小结:分针指着12,时针指着几就是几点。
(2)幼儿操作练习。【幼儿动手实践】
2、认识半点,同上。
四、幼儿操作,结合幼儿一日生活,巩固对整点与半点的掌握。【动手实践、验证、表达的机会】
师:几点吃早饭?几点第一节活动?几点做操?几点吃中午饭?几点入睡?几点下午的户外活动,几点妈妈来接?
小结:小朋友都知道幼儿园的学习与生活的时间了,也都会看表了,我希望每小朋友都能做一个遵守时间的好孩子。
五、发连线练习图,幼儿连线。【验证学习过程】。
活动反思:(节日祝福网 wwW.zr120.Com)
在日常生活中幼儿离不开时间,因为时间对于小朋友来说既熟悉又陌生,熟悉是因为他们的生活、学习离不开时间,陌生是他们认时间、看钟表的方法是零碎的、不具体的,而时间又具有流动性、不可逆性、周期性、和非直观性、它看不见、摸不着、幼儿对认识时间的感知主要与幼儿的实际生活密切联系,所以,这就需要在老师的指导下,提升概括科学地认钟表的方法,结合幼儿一日生活使摸不着,看不见得东西,变成很直观,使幼儿能感受的到,从而帮助幼儿建立时间观念,养成珍惜时间的人。
Yjs21.Com更多幼儿园教案扩展阅读
大班科学课教案及教学反思 有关《声音》课件
一、活动目标:
1、通过活动,让幼儿了解声音是怎样产生的,知道不同材料的物体可以发出不同的声音。
2、通过各种尝试活动和操作活动,激发幼儿对周围世界的探索兴趣。
二、活动准备:
1、大鼓一面,大米、豆子,串铃、响板、碰铃等乐器。
2、录音机、磁带
三、活动过程:
(一)声音的产生
①请幼儿闭眼,老师自我介绍。你们听见老师的声音了吗?(听见了),用什么听见的?(耳朵)敲鼓,什么声音(鼓声),耳朵真能干。
②声音是从哪里发出的?
喉部经声带,嘴巴变形后发出的
③出示鼓?(敲)听见了声音,(摸)鼓面振动,产生声音。
幼儿手摸喉部,不发出声音(没有什么感觉)手模喉部,问客人老师好:喉部声带振动发出声音,丰富词汇:".出处"振动
(二)小实验
1、让6组孩子分别用不同的物品进行实验,并让物品发出声音。让幼儿动脑用什么方法使物品发出好听声音的?(敲、碰、敲击、打等)让幼儿自己总结并发表自己的实验结果.
2、情境表演
大米(由老师扮演):“小朋友们,我是大米,我可是个舞蹈家,你们想不想看我跳舞呀?”
把大米放在鼓上,放音乐>,敲击鼓面,大米在鼓面上跳舞。
(引导幼儿感知大米的跳动是因为鼓棒敲击鼓面,使鼓面振动才让大米跳起来的。
(三)分辨声音
1、教师分别播放好听的音乐及杂乱的音乐,请幼儿听听有什么感觉。乐音:好听\舒服\愉快……噪音:难听\刺耳…… ∩妈咪爱∩婴网∩幼儿园教案频道
2、学会分辨什么样的声音是乐音?什么样的声音是噪音,噪音对人身体有害?教育幼儿不要大声说话,要保护声带,养成良好的说话习惯。
(四)使用声音
教师和幼儿一起用会发出声音的物品配上音乐表演。
教学反思:
在活动中,教师能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幼儿的兴趣设计的尝试性,操作性和探索性比较强的科学学习活动。整个活动内容新颖,有创意,组织的形式灵活,能随机应变。而且,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只是一个引导者与组织者,没有过多的示范讲解,使幼儿在活动中成为真正的主人。这次活动提高了幼儿的思维灵活性,动手操作能力,同时也培养了幼儿大胆探索,积极尝试的学习态度。
大班科学课教案及教学反思 有关《青蛙》课件
我们教师在日常的教学中,可能也会时常遇到一些失败的课。俗话说:“失败是成功之母”。的确不错,当我们每个人在遇到失败时,如何去正确面对呢?是放弃,还是继续尝试、改进,不断的反思自己的教育观念,以求得发展呢?
新理念、新教材指导下得幼儿教育事业,要求教师“一切以人为本,为了每一位幼儿得发展”。所以,我们教师要转变教学观念,勇于创新,这样,才能使自己在不断的尝试中,求得自身的发展和进步,21世纪的幼儿教师正是需要有这样的创新精神。
一、设计意图:
我选择的是一个科学活动《青蛙》,现在正是春天,结合春季的特征,我们开展了春季的主题教育,由于青蛙是在春天里繁殖的一种动物,青蛙妈妈生下了许多的宝宝——小蝌蚪。所以,幼儿们就会经常走到自然角去观察小蝌蚪,对小蝌蚪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有一次,我问幼儿:“小蝌蚪的妈妈是谁?”幼儿说:“小青蛙”。我又说:“那小蝌蚪怎么长得和青蛙不一样呢?”幼儿你看看我,我看看你,一脸疑惑的样子。故我又根据新《纲要》指出:科学教育应密切联系幼儿的实际生活进行,利用身边的事物与现象作为科学探索的对象。中央教育研究所的刘占兰教授也指出:孩子们的科学探究应从身边事物开始,引导孩子们关注周围生活和环境中常见的事物,发现其中的奥秘,有益于保护孩子们的好奇心,激发他们探究的热情,使他们从小善于观察和发现。为此,我就结合新《纲要》精神和本班幼儿的实际情况,设计了此次科学教育活动。
二、主要的教学描述:
教学目标:
1、引导幼儿观察青蛙,初步了解青蛙的外形特征及生长过程。
2、使幼儿知道青蛙与人类的关系。
教学准备:硬件方面:青蛙玩具或图片 青蛙的生长过程图 小蝌蚪软件方面:事先饲养小蝌蚪
教学过程:
一、出示小蝌蚪引出课题,激发幼儿观察青蛙的兴趣。
小朋友今天老师带来了一位朋友,请你们看一看是谁呢?;.教.案来自:;(小蝌蚪)你们知道小蝌蚪的妈妈是谁吗?(青蛙)
二、出示青蛙玩具或图片,让幼儿观察青蛙的外形特征。
“呱呱呱,呱呱呱”小朋友你们好!我是玩具厂的叔叔根据青蛙的样子做成的青蛙玩具。
提问:
1、青蛙长得怎么样的?
2、眼睛、嘴巴怎么样的?
3、肚皮、背是什么颜色的?
4、青蛙有几条腿?
5、青蛙有颈吗?头能转动吗?
6、青蛙生活在什么地方?
三、初步引导幼儿了解青蛙的生长过程。
现在,小朋友们都认识我了,但你们知道我是怎么变成青蛙的吗?
1、幼儿先借助已有的经验讲述青蛙的生长过程。
2、教师出示青蛙的生长过程图,引导幼儿观察。
提问:小蝌蚪是怎么变成青蛙的?青蛙爸爸和妈妈身下宝宝的时候是怎么样的?慢慢长大后又变成怎么样了?最后又变成怎么样了?
3、游戏《蝌蚪宝宝变青蛙》,引导幼儿用身体动作来表现青蛙的生长过程。
① 假如你是一只蝌蚪宝宝,圆溜溜的,用身体的动作怎么做?
②变成小蝌蚪了怎么做呢?
③长出后退怎么做?
④长出后退怎么做?
⑤脱掉尾巴怎么做?
最后,教师做青蛙妈妈,幼儿做宝宝一起游戏,将青蛙的生长过程用身体动作来表现。
四、知道青蛙与人类的关系。
1、青蛙有什么本领?
2、青蛙对我们人类有这么大的用处,我们应该怎样保护青蛙呢?
教学反思
本次教学活动《青蛙》结束后,我进行了深刻的反思。首先,从选材、设计、准备到教学,虽然我能根据本班幼儿的实际情况、季节和兴趣需要出发,详细地考虑了各个方面可能会出现的问题。但在课后发现还有一些方面有待改进的。如:科学活动中,教师提供给幼儿观察的玩具青蛙科学性不够,幼儿的探索、尝试机会不够,就此问题,本人认为这节课还可作以下的调整和改进。
一、注重幼儿已有的基本经验。新《纲要》明确指出:要尽量创造条件让幼儿实际参加探究活动,使他们感受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体验发现的乐趣。但是我在教学前的幼儿探究做得还不够,幼儿只是对小蝌蚪感兴趣,但课前教师没有细致地引导幼儿观察过小蝌蚪变青蛙的全过程,故幼儿缺乏已有的基本经验。因而,在教学活动中,幼儿都说不出小蝌蚪变青蛙的全过程,这时教师只有一步一步地引导幼儿去观察,讲述和用身体的动作来体验、表现,故科学活动的目标体现还不够。如果教师在教学活动前,让幼儿观察过青蛙的生长过程了,那么就可避免此问题的出现了。
二、提供的科学活动材料要真实。
在科学活动中,教师给幼儿观察的材料是相当重要的,如果教师给幼儿提供的观察物与真实物有所不同的话,那么会给幼儿的观察造成一定的错误,影响科学活动的真实性和准确性。因此,在本次科学活动中,教师虽然为幼儿提供的玩具青蛙与真实的相差不远,但毕竟还是有所出入的。因此,这里教师可将观察物玩具青蛙换成图片或多媒体,就可避免这一问题了,达到教学的目标。
三、采用的教学手段要灵活多样。
一个成功的教学活动,离不开教师对每个环节的精心设计与考虑。从幼儿的兴趣和实际情况出发,使每个幼儿都能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如:在第二、三环节中,我是出示玩具青蛙和图片,让幼儿枯燥地观察了解青蛙的外形特征和生长过程,幼儿讲述的积极性和兴趣不高。这里可制作成生动形象的课件进行教学,就可大大地提高教学的趣味性、生动性和形象性。
总之,本次教学活动存在的不足说明,在我们预设教学活动时,应该充分考虑多方面的因素,如:幼儿的基本经验、需要、能力、兴趣等等,只有把握好幼儿的“最近发展区”,才能使幼儿在愉悦、轻松的教学活动中,身心得到健康发展的目标。
大班科学课教案及教学反思 有关《纸船》课件
【活动目标】
1、引导幼儿观察比较不同纸的吸水性和渗透性。
2、尝试操作了解蜡不吸水的特性。
【活动准备】
1、经验准备:幼儿已学会折小船。
2、物质材料准备:卫生纸、报纸、画画纸、各种纸船、四盆水、记录表、油画棒。
【活动过程】
一、出示纸船、引出课题。
今天老师带来了许多纸船,我们来摸摸纸,看看这是用什么纸做的小船?
二、猜测小船开的时间。
1、幼儿讨论:哪只小船在水里开的时间长?哪种小船在水里开的时间短?
2、出示大记录表,教师将幼儿的讨论结果进行记录。
三、幼儿操作,探索小船在水里的时间
1、幼儿选择一只自己喜欢的船,听教师口令同时将船放入水中。
2、幼儿观察,一组一组记录表进行记录。
3、讨论结果:你们组的纸船哪只先沉下去?哪只后沉下去?为什么有的小船一会儿就沉到水里,有的小船能在水里很长时间?(纸质不同,吸水性不同,所以有的小船很快就沉下去看。)
四、不会沉的纸船。
1、我们有什么办法让纸船不沉下去呢?
2、幼儿将纸两面涂上油画棒折纸船,放入水中,幼儿观察。
五、生活联系。
生活中我们也有很多不会湿的纸盒用来装水,小朋友想象有哪些东西是你看到过?
我们每天喝牛奶的纸盒不吸水,所以它能装牛奶。一次性的杯子,用来装水。宝宝流鼻涕,可以拿面巾纸擦,它又软又吸水。可见不同的纸有不同的用处。
【活动反思】
本活动重点是观察、探索不同纸张吸水性不一样。通过纸船在水里的实验来突破重点。难点是幼儿了解蜡不吸水的特性。通过幼儿在纸上涂画油画棒观察纸船不下沉来突破难点。首先选这一活动的材料是贴近幼儿的生活。纸在生活中无处不在,上厕所的纸、画画的白纸、爸爸妈妈看报的纸。对于幼儿经验已有了一定的铺垫。在认识的基础上来让幼儿知道纸张还有吸水性不同的特性,同时实验观察幼儿能一目了然的明白这一特性。在这个活动中幼儿跟着教师的思路,。幼儿的兴趣点较浓厚,环节层层递进。但由于幼儿对于蜡在生活中的经验不足,在最后环节幼儿并不能完全理解蜡不吸水的特性。需要再今后的日常生活中进一步延伸,进一步丰富幼儿的经验。
大班科学课教案及教学反思 有关《蚯蚓》课件
目的要求
1、学习查找资料、收集信息、整理信息的方法。
2、初步了解蚯蚓。
准 备
经验准备:家长与幼儿一起收集蚯蚓的相关资料,丰富幼儿的经验。
物质准备:家长与幼儿查找并收集蚯蚓的相关资料
物质准备:音乐《找朋友》、播放器
过程
1、谈论蚯蚓的话题,导入活动
⑴幼儿自由交流自己收集的信息。
⑵教师与幼儿集中分享交流。
提问:你收集了蚯蚓的哪些资料?。教案来.自:屈;老师,在收集的过程中,你知道了关于蚯蚓的哪些知识。
2、引导幼儿了解并交流查找、收集资料的方法。
3、引导幼儿观看操作材料《蚯蚓》,并将自己收集的材料粘贴或画在空白处,学习整理资料的方法,并布置是"我知道的蚯蚓"展板
⑴引导幼儿分类整理资料
⑵教师与幼儿共同布置"我知道的蚯蚓"展板
4、邀请同年段的幼儿参观、分享"我知道的蚯蚓"展板。
活动反思:
活动过程中可能会出现幼儿兴奋紧张的场面比如:在摸蚯蚓环节时有的孩子胆小不敢摸、或者壮大胆把蚯蚓捏死的意外,我们要给予幼儿正确的指导和处理好该事情,让幼儿处于一种轻松、自然地状态下完成认知。《纲要》提出:以关怀、接纳、尊重的态度与幼儿交往。耐心倾听,努力理解幼儿的想法和感受。支持鼓励它们大胆探索与表达。整个过程关注幼儿在生活中的表现和反应,敏感的觉察他们的需要,及时以适应的方式应答,形成合作探究式的师生互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