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班科学教案及教学反思 有关《迷彩的伪装》课件
发布时间:2022-01-26 大班科学教案 幼儿园大班科学教案 中班科学教案目标:
1、通过观看录像,了解伪装的含义。
2、能大胆设想并综合运用多种材料伪装自己和他人。
准备:
1、录像带;不同颜色的衣服;油性化妆颜料;毛笔;不同颜色的染料;不同颜色的纸;国旗一面;磁带(我是一个兵)。
2、有小山坡的绿地。
过程:
1、欣赏录像。
教:今天,我带来一部很吸引人的录像,我们一同来欣赏吧。
提问:在录像中你看到了谁?“本文来源:屈,老;师”他们在干什么?
(解放军,在作战。)
他们的服饰是什么样的?
(迷彩的)
叔叔们在作战的过程中为什么要穿这样的衣服带这样的帽子呢?
(这样不易被人发现)
小结:这种将自己隐藏起来的方法我们称为——伪装。
在我们身边还有许多小动物也运用了
这种方法躲过了敌人的追杀。你们知道有谁运用了这种伪装的方法吗?
(变色龙会随周围的颜色而改变自己的颜色;蛇会将自己的身体颜色随着季节的变化改变自己的颜色;美丽的蝴蝶躲在花丛中让我们也很难辨????)
2、探索活动。
师:一会儿,我们要到户为完成一个很艰巨的任务——穿越敌人的封锁线,为了能够顺利完成任务,在穿越中不被敌人发现,我们须做好哪些准备?
(户外)
在这,我为你们提供了这么多材料,如何将这些材料进行加工做成伪装自己的材料呢?请你们自己想办法吧!
(1)教师出示各种物品,让幼儿尝试给自己或他人伪装。
(2)幼儿选择服饰、染料、油彩进行伪装化妆,教师观察、引导。
3、穿越封锁线。
师:现在的我们一切准备就绪,
看,在那边的山头上我们的国旗正随风飘扬,在穿越敌人的封锁线的途中,千万要小心,不要被敌人发现,战士们我们在国旗下会面。
(1)放音乐幼儿穿越封锁线,教师担当“敌人”。
(2)教师讲伪装不好的幼儿安置在身旁。
(3)幼儿欢呼。
4、小结。
师生围坐草坪上,一同随音乐,作舒展运动。
(同时)提问:为什么在穿越封锁线中,某某小朋友被“敌人”发现了呢?
幼儿讨论。
5、整理现场。
活动反思
在活动中,幼儿们很有兴趣,我也充分给了幼儿自由的空间,让幼儿自主的探索、去创造,使幼儿的探索事物的兴趣增强,尝试观察事物的方法在创新,他们的想象和创造在丰富。在操作时,通过自由组合,让幼儿体验到合作的力量和成功的快乐,幼儿玩得不亦悦乎而且意犹未尽。 纵观整个活动,让我深深感悟到:教师要在幼儿的学习过程中善于发现幼儿的兴趣点,只有抓住幼儿兴趣点,才能让幼儿把更多的热情投注到学习中。
YJS21.cOm更多幼儿园教案小编推荐
大班科学课教案及教学反思 有关《艾玛捉迷藏》课件
活动目标:
1、感受艾玛的体色和大森林的关系。
2、获得动物体色是保护色的经验。
活动重难点:
感受艾玛的体色和大森林的关系。
获得动物体色是保护色的经验。
活动准备:
课件、每人一只大象图片,画纸、油画笔等。
活动过程:
一 、出示课件、引起兴趣。
1、今天老师带来了一件礼物,是什么礼物?
2、艾玛捉迷藏,什么是捉迷藏?
3、艾玛和谁玩捉迷藏呢?
二、观看课件,分段理解故事内容。
1、艾玛可能会躲在哪里?为什么?
2、我们看看是不是艾玛?是什么?
3、小鸟找到了艾玛吗?
4、小鸟一下就发现了谁?.本.文来源:;它为什么一下就发现了熊猫和七星瓢虫?
5、小鸟为什么没有发现枯叶蝶、竹节虫呢?
小结:原来这些小动物就是找一个周围颜色和自己身体很相近的地方躲起来,这样就不容易被发现。小动物就是利用这个本领来保护自己,躲避天敌的。
6、故事中,艾玛还是可以去哪些地方躲一躲的?
7、在我们生活中,艾玛可以去哪些地方躲一躲?
三、帮助艾玛的朋友躲起来。
1、出示艾玛的朋友图片,引导幼儿观察,你喜欢哪只大象?为什么?
2、它们的颜色怎么样?(很相近)。
3、请你去想办法,让艾玛的朋友躲起来。
4、展示幼儿作品,互相欣赏。
四、拓展。
1、我们来看看这幅图片中有谁躲起来了?他们躲的好吗?为什么?
2、小结:原来解放军叔叔也是向动物学来的本领,其实生活中还有许多地方也是从动物那里学到的本领,我们一起去发。
活动反思:
知道生活中有许多地方人类向动物学习本领,激发幼儿更大的探索兴趣,调动幼儿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在活动中,幼儿的思维活跃,扩展了他们想象的空间,语言表达能力也得到了提高。同时激发了幼儿对大自然的探索欲望。
大班社会教案:迷彩的伪装
一、活动题目
常识活动——迷彩的伪装
二、活动目标
通过参观或观看录像等,了解部队有多种伪装方法,能大胆设想并综合运用多种材料伪装自己和他人,理解不同的环境、不同的物体的伪装方法各不一样,培养幼儿观察、比较及口语表述能力。
三、适用对象
大班幼儿。
四、活动所需资源
不同颜色的服装、油性化妆颜料、毛笔、水枪等。
五、活动过程
看一看、想一想,为了防御敌人的进攻,我们用什么方法把自己隐藏起来,不易被敌人发现?
幼儿讨论。
(1)打仗时,给自己化妆才不容易被敌人发现。
(2)穿绿色的衣服。
(3)在头上戴上一圈小草。
试一试,你想怎样给自己伪装。
教师出示各种物品,让幼儿尝试给自己或他人伪装。幼儿选择服饰、油彩进行伪装化妆。
(1)穿上迷彩服,戴上绿色的军帽。
(2)在自己的脸上涂上绿色的油彩。
(3)用绿色的皱纹纸剪成小草的样子戴在头上。
藏一藏,你在哪里最安全?
教师和幼儿一起到沙地、草丛中伪装自己。怎样才能让自己“不见了”?
(1)藏在树丛中。
(2)趴在草地上。
(3)躲在大树的后面。
说一说我的伪装结果。
(1)绿色和树林、草地很像。穿上绿色的衣服可以伪装。
(2)树枝、树叶也是很好的伪装物。
(3)头上的小草就像树叶一样,敌人就找不到我了。
想一想,在海边或沙池,怎样才能让自己“不见了”?
(1)穿蓝色衣服在海边最隐蔽。
(2)在沙地上要穿上黄色的衣服。
大班科学教案及教学反思 有关《哪个装得多》课件
活动目标:
1.学习用同一个标准的方法量米,感知科学测量和统计方法。
2.通过探索发现同样大小的纸做成的圆筒和方筒,装的米不一样多。
活动准备:
1.教师用记录纸两张;
2.每张桌子米一筐;
3.幼儿人手一张记录纸 、两张同样大小的长方形卡纸、一支笔、一根直尺。
活动过程:
(一)变魔术引出课题
教师出示两张同样大小的长方形纸,并示范用其中一张卡纸变成一个圆筒,交代幼儿往这个圆筒里装米,要几杯才能装满,请幼儿试一试。
(二)幼儿第一次操作量米
1.交代幼儿做圆筒时,要沿着黑线粘贴。
2.操作后集中交流,量了几杯米才把圆筒装满,并集中统计。
3.教师提问:同样的杯子,往同样大的纸张做成的圆筒里量米,为什么量出来的杯数不一样呢?请幼儿来示范刚才是怎样量米的。
4.教师小结原因:因为小朋友量米的标准不一样,所以同样的杯子,往同样大的纸做成的圆筒里量米,量出来的杯数不一样。
学习同一个标准的量米方法:先在杯子里装满米,然后把直尺竖起来沿着杯沿轻轻刮一下,接着轻轻把米倒入圆筒里,不要把米倒出外面。
(三)幼儿第二次操作量米
1.教师把另一张纸变成一个方筒,请幼儿猜一猜哪个容器装的米多,并集中记录。
2.用老师教的方法量米,看圆筒能装多少米,进行记录。,!来源:屈,老,师"然后请幼儿自己做方筒,再次交代要沿着黑线粘贴,做好后用同样的方法量米,将结果进行记录。
3.集中交流操作结果。(错误的幼儿到区角继续尝试)
4.得出结论:用同样大的纸,做成圆筒比方筒装的米多。
(四)活动延伸:寻找生活中哪些装东西的容器是做成圆筒状的。(因为做成圆筒状装的东西多)
教学反思:
1、 把这些材料放在区角里,让幼儿有机会练习。
2、 在日常活动中,鼓励幼儿自己数数,比较不同物体数量的多少。
大班科学教案及教学反思 有关《彩泥顶起来》课件
活动目标:
1.在操作活动中发现“三脚架”具有稳定性。
2.在制作“三脚架”中能发现问题并乐意解决问题。
活动重难点:
通过操作和记录,发现、总结“最少用三根棒就能稳稳地支撑起物体”的科学规律。
活动准备:
1.学具:棒子有PPR管、筷子、铅笔、吸管;球类有乒乓球、海洋球、丁丁球、玻璃球;线有金丝线、牛筋、毛茛、松紧带等。
2.教具:大记录纸一张、PPT。幼儿记录用的铅笔和记录纸。
3.音乐、字卡“三脚架”
活动过程:
一、试一试 用几根彩棒能把橡皮泥顶起来
1.师:“今天叶老师给小朋友带来两样东西,是什么?”(彩棒和橡皮泥)
2.教师顶球,激发幼儿兴趣。
“我想把彩球顶起来,怎么都不行。请小朋友来帮帮忙好吗?”
3.幼儿操作记录,教师指导。
“请小朋友分别用不同根数彩棒去试一试,看看可以用几根彩棒将彩球牢牢的撑在桌子上,并把操作结果记录在表格上。"屈,老师.教,案,网"(出示记录纸)上面一行是你用了彩棒根数,你觉得可以用1根彩棒可以将彩球牢牢的撑在桌子上,你就在上面写上“1",再试一试,如果成功了可以画上自己喜欢的符号,可以打“∨”也可以画笑脸。试一次,记一个,这样小朋友就不会漏记了。看看可以用几根彩棒将彩球牢牢的撑在桌子上)(放音乐)
4.展示记录纸
5.师:“你是用几根彩棒把橡泥顶起来的?”分别请幼儿试一试。
( 还有什么不同的意见?你是怎么橡泥顶起来的?)
二、寻找最方便最稳固的方法三根彩棒去把球顶起来。
1.请小朋友观察演示桌上不同将球顶起来的方法,问“小朋友真棒,用了不同的方法把球顶起来。看了这些方法后,你喜欢哪种方法?为什么?(引导幼儿发现用最少根数的是最科学、最方便的)
2.幼儿一起尝试用三根彩棒顶起球的方法。(放音乐)
3.小结:都成功了吗?你们都用了又方便又稳固有科学的3根彩棒把橡皮泥牢牢的撑在桌子上。其实我们只要把彩棒围绕一个中心,然后将彩棒下面分分开,围成一个三角形,就可以撑起东西了。人们根据这个发现做了很多有用的架子,你们觉得这样的架子可以叫什么名字?(引导幼儿为这样的架子起名字)(孩子的想象都很丰富,他们为架子取了很多名字,而且都很贴切,能与它的特征相吻合,其中就不乏叫它“三脚架”或“三角架”的,这使得“三脚架”这个名字的出现也很自然。)
三、介绍各种“三脚架”
1.“我们生活中还有好多三角架。我们一起来看看吧。(播放PPT)
2.用课件演示各种三脚架。
四、做一做三脚架,把各种球顶起来
1.“这些三脚架真神奇。你们想自己动手做个三脚架吗?现在老师给你们提供各种各样的棒子有PPR管、筷子、铅笔、吸管,和金丝线、牛筋、松紧带,想办法做一个三脚架将乒乓球、海洋球、羊角球、丁丁球、玻璃球顶起来。”“有信心吗?”
2.幼儿操作再次尝试,教师指导。(放音乐)
“你成功了吗?你在做三角架的过程中你遇到了什么问题,你是怎么解决的?”
3.展示三脚架
小结:“今天小朋友都自己做了三脚架,回家我们再找找用其他材料来做有用的三角架,好吗?”
活动反思:
新《纲要》指出:幼儿科学教育是科学启蒙教育,重在激发幼儿的认识兴趣好和探索欲望以及尽量为幼儿创设条件,运用各种感官,动手动脑,探究问题,解决问题从而体验发现的乐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