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懒惰源于家长包办太多?
发布时间:2021-12-30 适合家长给孩子讲的睡前故事 适合家长给幼儿园孩子讲的童话 家长给幼儿园孩子的一封信年轻妈妈们在一起聊天,都觉得现在的孩子怎么越来越“懒”,9个月的孩子,明明可以自己拿着奶瓶喝水,就是不拿,非要父母送到嘴边;2岁了,叫他去骑自行车,运动运动,可是孩子就是不动,宁愿窝在沙发里看电视……
“这样下去怎么得了,这孩子不是废了吗?”在父母的眼里,孩子从小懒惰是个危险信号,“其实,这些不能说明孩子‘懒’,可能与孩子的天生气质有关,也可能是家长教育方式出现偏差,没有给孩子适时的锻炼机会,导致婴幼儿生活自理能力差、适应能力差等。”广东省妇幼保健院儿保科专家提醒,在结合孩子“气质”的同时,家长要注意在不同阶段循序渐进地培养孩子的不同能力,不能给孩子偷懒的借口和理由。
自理能力达标幼儿不到两成
按照目前广州市各大医院儿保科通用的0~2岁神经心理发育标准,一般要求9个月大的婴幼儿就要开始学会部分生活自理,但是现在的孩子基本达不到要求,广东省妇幼保健院儿保科医师林少勇介绍,12个月的孩子穿衣应该知道配合,15个月应该会自己脱袜子、穿鞋等,但基本上来做儿保的孩子都做不到,只有少数不到两成的孩子可以勉强应付。
林少勇表示,现在的孩子都不笨,这在早期智力测试里能体现出来,但是社交行为跟生活自理能力落后,能力在退化,主要原因就是家长没给机会,包办太多。
林少勇日前接诊过一个2岁的小男孩,其父母都在美国,从小由爷爷奶奶带,因为家里经济条件较好,小男孩一直穿纸尿裤,不会自己脱鞋,表示个人需要不会说,全部用手指。“正常来说,1岁以后就可以完全不用纸尿裤了,家长要有意识地训练其定时排便能力”。还有的小孩3岁不会说喝水等,很多家长不敢送孩子去幼儿园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担心孩子在学校吃不饱,喝不好,这给孩子进入社会埋下了不小的交往障碍。
大多源于家长包办太多
一项在全国范围内的调查显示:中国近一半孩子是跟着爷爷奶奶、外公外婆长大的。该调查数据显示:目前,上海0~6岁的孩子中有50%~60%属于隔代教育,广州接受隔代教育的孩子占到总数的一半,北京接受隔代教育的孩子多达70%。
“隔代教育”产生的最严重的后果就是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差。一般老年人格外疼爱孩子,对隔辈的孙儿女容易溺爱和迁就。特别当孙儿女是独生子女时,老人更怕他们有所闪失,对不起儿女。于是,老人事事依着孩子,处处保护着孩子,把孩子放在家中的核心位置。在吃的方面,给孩子做“专利菜”,让孩子享受餐桌的特殊待遇;包办孩子生活上的所有事情,代替孩子穿衣,代替孩子整理玩具,用喂的方式代替孩子自己吃饭,甚至担心孩子摔跤,不辞辛苦抱着孩子上下楼梯……老人的种种做法,造成孩子四肢动作发展缓慢,独立生活能力差,处处依赖家长,事事以我为中心,全家人都要为他服务,一旦遇到困难或要求得不到满足时,他就会生气、大发脾气。老人的过分保护,不仅扼杀了孩子的独立生活能力和自信心,还使孩子变得极为自私,胆小娇气,弱不禁风。
父亲动感强应多参与教育
小区花园里,经常看见几个老人抱着小孩站在那里聊天,一聊几个小时,而抱在手里的孩子傻乎乎的,不动也不闹。
林少勇表示,其实这样的孩子是不太“正常”的,不应该这么安静,正常的表现是哭,闹着要走等。
他表示,由于老年人年岁大了,喜欢安静,不爱运动,因此老年人带的孩子接触社会的方式一般就是上街或者在小区里玩耍,一方面运动量小,身体缺乏锻炼,另一方面关在家里见识少,接触新鲜事物也少,可能导致孩子缺少活力,不敢面对生人、不会自己处理事务等。这种情况下,父母尤其是父亲应该参与到孩子的教育中来,一般父亲的动感强一些,可以更好地激发或调动孩子性格中的活泼因素。要多陪孩子做游戏,不仅是跑步、滑梯等动态运动,一些亲子游戏、智力游戏也很重要。
天生气质,不分好坏
还有些孩子天生“懒”,不爱动,这与其“气质”有关,对待这种孩子父母不能一味责难,要根据其气质循序渐进地改变。“气质”是一种心理行为表现,也就是孩子在日常生活中对不同情形的行为反应方式,是与生俱来的。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独特的气质,孩子刚一出生,最先表现出来的差异就是气质差异,如有的孩子胆小敏感,爱哭好动,令父母一筹莫展;有的孩子很乖,吃饱就睡,摔倒了也不哭;有的孩子虽也哭闹,但容易哄,容易笑。
9个月的琳琳是个人见人爱的小宝宝,父母常向友人夸琳琳乖,出生后吃奶有规律,吃饱就睡,不会像其他小孩那样半夜哭闹不止。但就是不爱运动,爬起来也慢腾腾的。这天琳琳的父母特意来到广东省妇幼保健院的儿保科做了一份儿童气质量表,结果表明琳琳的气质类型是平易型(即抚养容易型)。父母高兴地搂着琳琳亲了又亲,仿佛琳琳刚拿了一个冠军。而另一边,1岁3个月的贝贝爱哭爱闹,非常敏感,衣服不够柔软也会烦躁不安,父母感到头痛极了,于是也填了一份儿童气质量表,测定结果为麻烦型(即抚养困难型),贝贝的父母于是忧心忡忡地不断问医生,孩子该怎么办呢。
林少勇指出,气质是天生的,没有好坏之分。儿童的气质分四大类,即平易型(抚养很容易)、麻烦型(抚养困难)、激情缓慢型、中间型,其中中间型可分为中间偏难养型和中间偏易养型。平易型的孩子比较温顺;麻烦型的小孩特别好动,动不动就哭闹;激情缓慢的小孩,对外界环境反应迟钝,不容易逗笑或引起激动,对周围人缺乏兴趣,不合群。
林少勇表示,虽然孩子与生俱来的气质难以改变,但是处于生长发育阶段的儿童,其发展倾向与结果是取决于后天的教育、培养、环境因素影响和自我锻炼等,是具有可塑性的,因此家长可以适时地引导孩子。
教育不能一蹴而就
很多家长一旦发现孩子的“懒”,就忧心忡忡,认为应赶快改变孩子,否则孩子长大了可就不得了了,但是,那段时间内“磨破”嘴皮子了,却没什么效果,顿时心情降到谷底,一筹莫展。yjs21.cOm
林少勇劝慰家长不需要过分担心,生活上稍微注意些就可以了。教育应因人而异,不同孩子的气质不同,采取的教育方法就不一样,而且,持之以恒、耳濡目染的教育效果比短时间的强调效果好得多。他建议,家长对孩子的教育不仅要持之以恒,更要统一意见,别让孩子钻父母与上一辈之间不同教育方式的空子。其次,培养孩子良好的自理能力、劳动习惯,要从细节出发。在生活中鼓励孩子自主地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例如父母回家,鼓励孩子帮忙放拖鞋;吃饭前,鼓励孩子帮忙拿碗筷。这样,才能慢慢地培养起孩子的劳动习惯。家长过于紧张,要求快速改变孩子,而孩子难以承受太大的压力,这样,教育效果反而会适得其反。
林医生特别强调,不要对孩子提过高的要求,不同年龄的孩子活动水平有所不同,提过多过高要求,反会打击孩子的积极性,不利于培养孩子的“勤快”习惯。
Yjs21.Com更多幼师资料扩展阅读
关于懒惰的心情句子29句
懒散的心情让我远离了健身房,只愿瘫在沙发上发呆。~~这句话你也要转发吗?经过收集,我们整理了关于懒惰的心情句子29句,仅供你在工作和学习中参考。
1、懒散的周末,我什么事都懒得去做,只想宅在家里。
2、每当心情懒散的时候,连最简单的家务都变得极为困难。
3、我承认,懒惰的心情让我错过了很多机会,让我后悔不已。
4、懒散的节奏渗透进我的每一个细胞。
5、懒惰的心情笼罩着我,让我无法集中精力做任何事情。
6、懒惰的心情让我失去了追求梦想的动力,整天沉迷于舒适和安逸。
7、懒惰的心情影响了我的工作效率,让我无法充分发挥自己的潜力。
8、我今天实在太懒了,连起床的力气都没有。
9、懒洋洋的我,无力面对眼前的琐碎事务。
10、心情懒懒的时候,连最简单的任务都变得困难重重。
11、心情慵懒,仿佛被沉重的云层压住。
12、我的心情就像是一汪死水,被懒惰淹没,无法激起任何起伏。
13、整个身体仿佛被懒散包围,无法自拔。
14、懒洋洋的心情让我无法克服拖延症,总是拖到最后一刻才开始做事。
15、懒得穿衣服,懒得出门,懒得做饭,整个人都被懒惰充斥了。
16、懒洋洋的夏日午后,我只愿躺在躺椅上享受清风。
17、嗜睡的心情让我总是盯着时钟,盼望着下班的时刻到来。
18、有时候,我宁愿独自沉浸在懒散的心情里,而不是主动出去追求新的经历。
19、懒惰的心情让我无法享受生活中的美好瞬间,总是选择躺在床上消磨时间。
20、我今天感觉特别懒惰,一点都不想动弹。
21、没有动力的一天,只想蜷缩在床上发呆。
22、我的懒惰像一条无形的绳索,将我紧紧束缚在床上。
23、行动力低落,思维也变得迟钝起来。
24、懒惰的日子里,时间仿佛变得慢了许多,什么事情都做不起来。
25、懒洋洋的夜晚,我只想窝在床上看着电视。
26、一整天都没有心情去追求任何目标。
27、外界的喧嚣无法唤醒我沉睡的心情。
28、懒洋洋的心情笼罩着我,让我无法集中精力。
29、懒散的心情让我远离了健身房,只愿瘫在沙发上发呆。
孩子换牙家长多留意
导读:孩子换牙期间常遇到各种问题,应引起家长们的注意,让我们的孩子拥有一口健康的牙齿,这有利于孩子的正常生长发育。
◇双层牙现象
新的恒牙长出来了,旧乳牙还未掉,医学上称为乳牙滞留。多数滞留的乳牙有松动,但也有一些乳牙牙根吸收不足,很牢固,应该及早到医院拔除,以便恒牙在正常位置生长。
◇恒牙萌出过迟现象
最常见上乳切牙过早脱落,儿童习惯用牙龈咀嚼,局部牙龈角化增生,变得坚韧肥厚,使恒牙萌出困难。另外,乳磨牙早失,邻牙向缺隙侧倾斜,使恒牙萌出间隙不足,造成恒牙萌出困难。
◇六龄齿龋坏
多数家长对乳牙龋齿不重视,认为乳牙迟早会换掉,正是因为这种错误思想影响,孩子已萌出的恒牙龋坏,被家长错当成乳牙。大约在6岁左右,孩子会在第二乳磨牙的后方,悄悄地长出一颗牙来。这颗牙是不顶替掉任何乳牙的,这就是第一恒磨牙,由于是6岁左右长出来的,所以又叫“六龄齿”。由于它不是顶掉乳牙,而是在乳牙后方萌出,所以容易把它误认为是乳牙。临床上发现不少孩子六龄齿龋坏,严重的已经发展成牙髓炎或根尖炎。新萌出的牙面上沟窝点隙明显,易积存食物残渣,并且牙髓腔宽大,易发生龋坏而且发展迅速。为了预防六龄齿龋坏,应及早对它进行窝沟封闭。
◇乳牙龋齿
乳牙龋坏影响孩子饮食,不利消化吸收,影响孩子生长发育。咀嚼功能低下,颌面部骨骼肌肉缺少充分刺激,发育不足,恒牙萌出后间隙不够造成排列拥挤;乳牙龋坏发展成根尖周炎,恒牙胚在乳牙下面,乳牙炎症向下发展直接破坏到恒牙,使其釉质发育不全;乳牙龋坏成残冠、残根,不能发挥咀嚼功能,形成偏侧咀嚼习惯,时间长了,就会导致孩子面部两侧发育不对称。另外,乳切牙早失,孩子说话漏气,不利孩子正常发音。
◇暂时性错层现象
下切牙拥挤、门牙间缝隙大、多生牙是常见的牙病。
孩子换牙期间常遇到这些问题,应引起家长们的注意,让我们的孩子拥有一口健康的牙齿,这有利于孩子的正常生长发育。
孩子伙伴多利于成长
虽然现代社会中,家庭中都是一个孩子,有着优越的生活层次,但是独生子女本身就意味着孤独。他们需要更多的时间和伙伴在一起玩耍、游戏,并通过游戏来发现自己,认识自己,品尝欢乐和痛苦,通过在游戏中的守规和犯规来了解群体社会的各种规则。如果没有伙伴,孩子就没有学习和参与群体活动的方式和手段,没有机会向外释放能量和感情,也没有机会接受外来的冲击,长时间下来自然会变得孤独,不合群。
多经孩子找伙伴,这样,逐渐让孩子在玩耍游戏中学会合作,学会交往。
其次,不惧怕孩子之间发生某些矛盾,而且放手让孩子自己解决矛盾。每当孩子之间发生矛盾的时候,一般情况下,学教应让孩子先查找自己的过失,主动和伙伴们和好。一个孩子没有“打仗”和吵嘴的经历,就不会了解群体社会的一些正确行为规则,长大后也就难以适应群体生活。
另外,鼓励孩子自己寻找伙伴。家长应鼓励孩子参加各种活动,并要孩子自己多找伙伴玩,家长若不肯放手,存在种种担心,以自己的好恶来干涉孩子的交往,以自己的道德观来判断孩子之间的是非对错,会影响孩子之间的交往。
孩子换牙期,家长多保护
导读:有的小孩换牙的过程中会出现乳牙尚未脱落,恒齿却已经长出的情况,一些家长认为这是钙质太多的缘故,其实这种情形与钙质多不多没有太大关系。
小孩到了五六岁就开始步入换牙阶段。一般而言,恒齿会在乳牙的正下方,在萌出的过程中,会将乳牙的牙根吸收掉,结果乳牙就如同大树少了树根一样,牙根变短了,慢慢地动摇,直到脱落为止,即使不拔它,乳牙也会自己掉下。
有的小孩换牙的过程中会出现乳牙尚未脱落,恒齿却已经长出的情况,一些家长认为这是钙质太多的缘故,其实这种情形与钙质多不多没有太大关系。主要是乳牙排列很密,而恒齿较大颗,原本乳牙的位置无法容纳新牙,于是新牙无法正常地长在乳牙正下方,以致乳牙的牙根未被吸收掉,而出现旧牙不掉、新牙已长出的情况。
牙科医师指出,孩子换牙时出现新旧牙并存的情况,应把乳牙拔掉。乳牙拔掉后,永久齿会因舌头推挤的力量,而慢慢地移动到原来乳牙的位置,此时如果有足够的空间,则永久齿就能长得正。若对新旧齿并列的情况置之不理,有可能会造成牙齿排列不整,或者造成啮合不正,也容易因洁牙不完全而导致蛀牙。所以,家长对小孩换牙期的新旧牙重叠现象,家长要特别留意,正确处理。
孩子爱吃手,家长多引导
导读:0~3岁宝宝吃手,父母不必太过担忧!4~5岁宝宝吃手,细心诱导效果最佳!
宝宝吃手是很正常的,宝宝爱“吃手”,是让全球父母都感到头疼的坏习惯。除了把细菌吃进肚子外,父母更担心的是,吃手会不会影响宝宝长牙和齿型呢?以下来看看日本小儿牙科专家怎么说!
虽然有不少心理学家和医生将宝宝吃手的行为解释为“宝宝探索认知的第一步”,而一旦“吃手”变成了宝宝改不掉的坏习惯,父母就会担心起来:宝宝要咬着手指长大吗?吃手会影响齿型吗?牙齿会不会长不出来了……?
日本Midori小儿牙科医院院长和气裕之先生长期从事小儿牙齿健康的研究。他曾对日本9个小儿牙科健康门诊的1~6岁就诊宝宝进行调查研究,研究结果发现,1岁6个月的宝宝中,有19.2%的宝宝有吃手的习惯;3岁宝宝中,有10%的宝宝仍爱吃手;而3岁6个月的宝宝中,保留吃手习惯的比例下降至7.8%。由此可见,吃手的坏习惯在全球各地的0~6岁宝宝中都甚为“风行”。
0~3岁宝宝吃手,父母不必太过担忧!
和气医生说,3岁之前,宝宝正处于乳牙的初步发育阶段,在这个阶段宝宝的吃手行为,还不至于对宝宝日后的齿型造成太大的影响,因为每个人都有第二次的长牙机会,即便乳牙长得参差不齐,只要长恒齿时多加注意,还是有机会长出一口漂亮的恒齿来的。但是,乳牙若发育不良,还是会产生或多或少的后遗症,所以,父母最好能让宝宝在3岁前改掉吃手的毛病,确保日后的牙齿健康。
3~4岁宝宝吃手,易留下齿型后遗症!
这个年龄阶段,是宝宝牙床发育的关键期,吮吸手指的动作可能会导致恒齿前倾。因此,如果3~4岁的宝宝过度地吃手,就有可能导致恒齿的齿型缺陷,例如长出龅牙等症状。3岁宝宝如果还在吃手,父母除了用各种方法来协助宝宝改掉恶习外,也可以每天用手指有意识地为宝宝做牙齿按摩。按摩的方法是,用食指朝宝宝吃手时手指的反方向,做缓慢的按压动作,并注意确保成人的手部清洁。
4~5岁宝宝吃手,细心诱导效果最佳!
4岁的大宝宝还在吃手,父母一定会担心变成无法修正的顽固性恶疾。当你失去耐心时,也许会发现,越是强制地帮宝宝戒掉吃手恶习,越是适得其反。和气医生建议父母可以在宝宝吃手时,利用转移注意力的方式,潜移默化地导正;在日常生活中,切忌使用反复“提醒”(在宝宝没有吃手的时候,也一直唠叨着:“不要再吃手喽!”)的方式来强化宝宝吃手的意念;如果想让宝宝了解吃手的害处,可以透过讲故事或一些生活化的方式来讲道理。
一般来说,人的恒齿会在6~13岁之间发育完成,因此,在6岁之前让宝宝改掉吃手习惯势在必行。但在此要特别提醒各位父母的是,习惯并非一日养成,导正更需要耐心和方法,聪明的父母,祝你们成功!
孩子不洗澡,家长怎么办?
导读:孩子从来不喜欢主动洗澡,作为家长因为这个而增添了不少烦恼。你知道怎么对付不洗澡的孩子吗?
上周五给孩子(两岁零三个月)洗澡的时候,孩子低头时不小心磕在马桶上了,安慰了一会继续洗。那天大盆里面放了一个小盆,因为头一天无意放的,发现她挺喜欢坐在小盆里的,就这样加了一个小盆(能坐进去的大小)。结果周五那天不知怎么滑倒了,大概是小盆的边缘磕痛了孩子,她开始大哭。
洗澡都是我和孩子一块洗,我先洗,让她玩水,我洗好了再给她洗,那天我正在洗所以没能及时避免摔跤。在接下来的两天,孩子一进洗手间就开始哭、尖叫,不愿意洗澡,怎么说都没用。这两天都是在哭叫中强行洗的。以前孩子是很喜欢进去玩水的(不过不愿意洗脸洗头),现在怎么办呢?家里地方小,也没有其他合适的地方洗澡啊!关键是,换个地方肯定可行吗?
专家解答:人类的成长有一个有趣的现象,就是0~6岁儿童的发展将人类文明的发展整个重复了一遍,从水生到爬行然后到直立行走,从单音节和表情以及动作表达到用固定的单词,然后发展出简单的句子,一直发展到有深刻内涵的语言体系的表达都是这样。大自然让人在年龄越小的时候力量也越小,个子也越矮,走路速度也很慢,容易摔跤和磕碰,这时,由于个子矮,体重轻,摔倒了也不会摔得很疼,由于速度慢,力量小,就是磕碰到什么地方,也不会危及生命,所以人在这个年龄是一辈子摔跤和磕碰最多的时候,大自然让人在伤害程度最小时获得了最多的关于伤害的心理承受力,为一生要经历的伤害打下了基础。
人一辈子必须生活在各种物质和人之间,不可避免地会与各种物质发生冲撞,跟各种人发生冲撞,如果在童年,没有经历足够的肢体冲撞和人与人之间的互相冲撞,人的内心承受力就特别脆弱,略有冲撞就显得无法承受,受到一次磕碰,就恐惧到要远离磕碰的地点和事物,那一辈子下来人就没有地方可去了。所以在孩子童年时要放手让孩子在一个没有大的伤害的环境中自由活动,只要不受伤,如盆子边、墙边、已经打磨圆了的桌子角等地方,碰一下,只是碰疼了是没有关系的。
不知道案例中的孩子是否由老人和保姆带大,他们带孩子容易为了孩子安全而限制孩子自由,使孩子失去了发展的机会,他们以为不让孩子磕着碰着是养育者最大的责任,根本不知道人的成长需要经历和体验这一事实。孩子在过分的看护之下,过少地经历磕碰,于是磕碰一次孩子就显得特别紧张。如果在磕碰时,大人表现得也特别紧张的话,孩子就会非常害怕。
温馨提醒:
一般磕碰后,大人不要大声地呼叫,不要马上离开磕碰的场所,等孩子不哭了再离开;下次再进澡盆时,成人应该非常放松,先不要急于把孩子放进去,哄孩子在旁边玩一会。如果孩子每次都只是玩,不愿意进去洗澡,就可以采取在旁边用湿毛巾擦一擦的方法,待孩子对洗澡盆不那么恐惧了,再和孩子一起进去,不要让孩子离开成人的身体,尽快地给孩子洗完抱出来,给别人看着,成人自己再洗。
洗澡盆是一个危险的地方,因为盆子特别滑,而所有的洗澡盆又特别坚硬,如果洗澡盆里放上水,孩子滑倒后,后脑勺着地将是很危险的。再者,虽然水放得很少,孩子摔倒后水猛地被掀起来碰到脸上或吸入鼻子都会给孩子带来真正的惊吓。所以五岁之前的孩子洗澡,成人一定要单独给孩子洗。成人最好不要跟孩子一起洗澡,更不要让孩子在成人的澡盆里自己走动玩耍,应该先给孩子洗完,处理好孩子后成人再洗。案例中的妈妈,还可以试一试给孩子换一个其他颜色和其他质量的洗澡盆,也许孩子就会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