避免出现恐惧
发布时间:2021-12-21 幼儿园游戏与玩具 幼儿园阅读亲子活动方案 幼儿活动方案健康领域零至一岁
这个时候的宝宝情绪十分平和稳定,偶尔号啕大哭,原因可能是生理上得不到满足,如想睡觉,肚子饿或身体不适,所以父母的周全照顾最要紧,令宝宝觉得安全,舒服。建立正常的作息规律,宝宝的情绪便不会有太大波动。
避免出现恐惧
但要注意一点,就是避免宝宝受到惊吓,例如在他身边大叫或突如其来的巨响,这会使他觉得无助,对自己不能理解的事物感到害怕,产生恐惧的情绪。
克服恐惧
如果宝宝出现恐惧的情绪,父母可以通过与宝宝身体的接触,如抚摸,紧抱等动作,令宝宝感受到别人的关注和爱护,而逐渐安静下来。另外,这时期的宝宝对周围陌生的环境也有探索的意欲,不防带他外出,认识外面的事物,切勿过分地保护他,拖延他的学习进度。
一至二岁
这时期的宝宝很容易哭闹,大发脾气,无论你怎么劝都没有用。平息他哭闹最好的方法,就是不加理会。
分散注意力
宝宝用哭闹来要胁你,最佳的对策便是转移他的注意力。比方说,吃饭时你把正在学步的宝宝放进他的高脚凳里,他可能会拗在那里,并挥动双手尖叫着。此时,你最好先让他下来,拿些有趣好玩的东西分散他的注意力。只要把他哄得团团转,让他忘记他不想坐在椅子里吃午餐这件事,之后,当你再把他放进高脚椅里,他很可能会乖乖合作。
无论你碰到多么棘手的管教问题,你可以发现最有效的一招,便是分散宝宝的注意力。宝宝小的时候,注意力往往持续不久,这就是为何他们一看到有趣的东西,立刻破涕为笑的原因。
自由发挥
但是,教导这个岁数的宝宝时,必须注意一点,就是不要期待他去做讨你欢心的事。举一个例子:宝宝大都喜欢户外活动,他喜欢自由自在的跑跑跳跳,去认识新鲜有趣的事物;此时,父母应该耐心地在一旁观看,不要催促他。如果不得不打断他时,不妨在他面前来回地走,或设法吸引他的注意,他就会很快往你这边过来。可是,宝宝很可能会抗拒父母的触摸或搂抱,不愿意接受父母的管束。管教宝宝时最好先放松后收紧。yJs21.cOm
总括而言,管教这个年纪的宝宝并不容易。
最好的管教方式之一是允许(但不评论)宝宝正常的情绪宣泄,这会带给宝宝莫大的支持与安慰,例如让他吸吮拇指或橡皮奶嘴,让他将心爱的毛毯带在身边,给他一种心灵上的慰藉。
二至三岁
宝宝到了两岁左右,就不需要这么多的管教技巧了。但是到了两岁半时,进入了教养的黑暗期,令父母伤透脑筋,但是,令人意外的是,这个年纪的宝宝都非常相像,而且简单的管教技巧就可以把他们管得服服帖帖。
对付招数:
1、父母要擅于利用宝宝的习惯倾向。为他规划良好的作息时间。举例来说,如果能为两岁半的宝宝培养良好的就寝习惯,便可以解决每天叫他上床睡觉这个难题。
诸如此类的习惯还包括帮他脱衣服、洗澡、穿睡衣、刷牙、在门口荡秋千、带他进浴室、上床、睡前为他讲故事、拥抱并亲吻道晚安,最后为他关上灯;这些事要花掉你很多时间,尤其当你疲累不堪时。但是一旦它们变成固定的作息后,你就有可能让宝宝乖乖去睡,而非敷衍他或强硬地要他上床睡觉。
两岁的宝宝喜欢一成不变,他喜欢重复做同样的事,任何变化他都很难接受;因此,尽可能允许他将玩具或私人物品放在原来的地方,家具也要摆在他希望放置的位置。这个年纪的孩子要求每件事物都得在适当的时间里放在适当的位置,他也要求每天的作息有一定的秩序。总而言之,他喜欢凡事一成不变。
2、命令孩子时,要尽可能为他留面子。不要硬绷绷地命令他;例如,要避免用"吃中饭之前,你必须把所有的玩具捡起来"这类的说法,而应建议性地表达"现在让我们一起把这些玩具捡起来吧"如果他不愿意,你也不必坚持催他答应。最好的办法是改变话题或离开现场,尽量避免以强制强的情况。当他不愿意,而你又执意要他服从命令时,最后的输家往往会是你。遇到这种争执不下的情况时,你不妨转移他的注意力。
举例来说,假如宝宝不喜欢穿衣服,无论他愿不愿意让你为他穿衣服,你都要避免和他发生激烈冲突。也许你可以把他摆到一个很高的地方,一边和他谈论未来将发生的事,一边很快地帮他把衣服穿好。
要转移两岁半的宝宝的注意力很简单,只要和他说话即可。通常和一岁半宝宝的交谈,可能会让他听得满头雾水。但是和两岁半的宝宝闲聊,即使他不完全听得懂,却能吸引他的注意,至少可以将他的注意力从先前的争执中转移开来。
3、要这个年纪的宝宝作决定是非常困难的。因此倘若你能为宝宝预作计划,告诉他将会发生什么事,有时对你会很有助益。
宝宝如果能依照顺序重新说一遍,就表示他懂得你说的,而且他也会照做。至于宝宝乱发脾气时又该如何呢?许多父母发现宝宝开始乱发脾气时,最佳对策就是不理他,否则一旦宝宝发现只要发脾气,父母就会予取予求的话,以后发脾气就成了他们最大的武器了。所以,尽可能让宝宝了解,发脾气不但得不到任何东西,甚至会失去父母的关心,这是很重要的事。
但是针对宝宝乱发脾气的情况,父母最好还是能够防患于未然,绝大多数的父母都知道宝宝每天在哪些时候或哪种情形下闹得最凶,因此至少一半以上针对宝宝发脾气想出的对策,是让宝宝离开这类会让他失控的情境。
4、对于某些年龄的宝宝来说,给他们选择机会是很不错的管教方式。父母也应针对不同个性的宝宝,给予不同的选择。像一些头脑清楚的宝宝们,很清楚自己想要什么,就很容易作选择,而且会坚持到底,另一种宝宝的个性就不适合作决定;举例来说,这些困惑的宝宝们一点也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在这种情况下,如果让他们选择,只会加深他们的困惑而已。
在宝宝不同的成长阶段里,如果你希望他的一言一行都如你所愿,最好你能适时修正管教方法,来适应他们每个成长阶段所具有的优缺点。而你越了解宝宝在各个阶段的行为特征——尤其是教养黑暗期——你的管教方法就越有效地配合宝宝的年龄和个性。
Yjs21.coM更多幼师资料延伸读
心情恐惧文案
“要上进、要专要有钱。真要有那么好的男人,早被人抢光了!”经过充分的搜集整理幼儿教师教育网编辑为您准备了一份优质的心情恐惧文案,大家都有发祝福语,接收祝福语的经历。每一句话都像是一幅画面在审美中寻找人生的美好,在生活中你会分享什么样的句子?
1、这次的一切都没有自己想象的美好,不是不想结婚,而是害怕结婚,我恐惧婚姻带来的压力!
2、那种不安的不安全感,空虚感,恐惧感,都是来源于不充足的时间安排跟对前方道路的迷茫。
3、不可能实现的目标搬出来,让人家怎么信你?这样做,你非但不能达到感动她的目的,反而让她更加鄙视你……
4、恐惧像一阵狂风,吹袭着我的心田,让我感到莫名的恐慌。
5、自我意识的挣扎、爱人缺那么一点点理解吗?
6、病情分析:你好,结婚可是大事,一定要想好。不管怎么说你感觉这个人可以托付终身吗,如果你感觉可以,那就不要顾及那么多,如果还是在犹豫,那你还是在给自己一些时间想一想,对于自己高兴就好。
7、不过说点儿最实际的,正常人都知道办婚礼可以收!红!包!啊!
8、爱是一个标志,也是一条单行线,总是想要的很多,得到的太少。
9、开开心心地吃一顿啊,可是一场走人际关系的吃喝,总觉得少了那么点真心。
10、它似乎就在你的指尖,却从未相交过那一天。
11、没办法,中国特色婚礼习俗既然不可撼动,那也由不得一代又一代人跳进这个大坑了——那些年扔进去的份子钱,说什么也得讨回来。(爸妈尤甚,毕竟掏了几十年了,就指着这一场回本儿呢)
12、要上进、要专要有钱。真要有那么好的男人,早被人抢光了!
13、不愿意受控于任何人的自我意识——
14、现在决定放下了,一切重新开始,对以后也充满了恐惧和不安,生活总要继续。这是一个伤痛满满心碎的城市。我们开心过快乐过,你时时刻刻关心我爱护我照顾我,我不后悔也不恨你,没有在一起到老的命数,我就接受。
15、如果那时我们的平行线有了交集,会不会在一起的心里郁闷的句子-心情很郁闷想哭的签名在心里郁闷的句子-心情很郁闷想哭的签名。
16、每个周日的晚上必失眠,我这是日常上班恐惧症。
17、你好,抑郁症部分男女的,一般性的抑郁情况是正常的,但是持续两周天天如此就需要注意了,甚至持续一个月以上了,那需要及时去医院检查治疗或者参加心理治疗的。抑郁症可以治愈的,越早治疗越好。不过你说的那个四川省妇幼保健院我不是很清楚,我女朋友以前有轻微抑郁症,就是成都那个成都市青羊区中医医院看好的,就是找那个董医生,她人又好,医术也好哦。你快去看看吧。
18、我刚刚结婚的时候,对公婆特别的恭敬,有时候在外边看到了好吃的,都是给他们买,我自己都不吃,因为舍不得花钱。
19、乐观积极的心态确实不是每个人都能够拥有的,但我们得一直朝着这方面去想,去做。你婆婆脾气不好,那就随她吧!不能让别人的情绪来干扰自己的。
20、恐惧如同一只无声的怪物,悄悄潜伏在我的心灵深处。
21、幸福、成就感,显摆一下又如何?
22、婚姻不如单身好,二婚了不想结婚,我觉得这一切都是一种深渊,真的不想再一次的迈进去!
23、失去一个人就像剪掉一根头发,习惯性的摸到最后却抓到了空气,即使心里清楚的知道会有新的替代品,也会有恍惚的感觉。
24、不喜欢势利,渐渐习惯了安逸的生活。
25、低糖、低脂肪饮食,饮食多样性。
26、今天上班感觉眼睛有点困,睁不开。
27、当夜幕降临,恐惧如同一只黑暗的鬼魅,悄然出现在我的梦境中。
28、钱花了,专业公司请了,那新人自己是拿主意不拿?全拿主意累死,不拿主意最后不合心意气死,难怪在很多人眼里,办婚礼就是个花钱买麻烦。
29、望着窗外眼前的景色,像一闪一闪的滑过。他的嘴角翘起,嘲笑着自己。
30、真的好不想上班,我从礼拜天早上就开始焦虑,晚上困的不行,也睡不着,早上不到7点就醒了,晚上做梦都是不想上班!
31、时间是世界上最好的跨度,让痛苦变得苍白,让执着的人选择离开,再让沧桑之后的人来来去去,最终你会明白,一切都是生活,不是由人来的。
32、讨厌小孩子、不为情执,但是,这一点也不妨碍我看到别人找到心仪对象后由衷祝福。
33、有些人是为了满足自己内心登上人生新阶段的仪式感。甭管是从小就梦想像小公举一样穿上婚纱,还是终于等来能站在舞台中央艳压所有人的一天,也许会是出于虚荣心——
34、小丑的悲伤只有戴着面具才为人所知。
宝宝为什么会恐惧呢?
洗衣机、抽水马桶乃至街坊邻居的宠物狗,这些在你眼里司空见惯的东西对于一个1岁大的小宝宝来说,也许就像是侏罗纪公园里那些奔跑的怪兽。周围的世界,既充满惊喜也带来莫明的恐惧。
如果说有一只“野兽”徘徊在你的卧室,你会不会莫名惊诧?当然,那个发出怪声的东西实际上只是你家的吸尘器。但对于一个1岁的小宝贝而言,它可能就是一个要随时会跳起来捉住他、咬他的怪物。至少,14个月的嘟嘟就应该是这么想的。嘟嘟的妈妈觉得又好笑又无奈:“每当我用吸尘器给家里的地毯吸尘时,嘟嘟就会声嘶力竭地大叫,跺脚,那恐怖的样子真是让我不知道该怎么劝他!”
恐惧心理动物、惊雷乃至哪怕是相貌最和善的陌生人,都可能让1岁的宝宝受惊吓,甚至大哭。
动物、惊雷乃至哪怕是相貌最和善的陌生人,都可能让1岁的宝宝受到惊吓,甚至大哭。不过家长们也不必因此而过度担心,这时候的孩子对满是新鲜、稀奇“怪物”的世界产生恐惧(有时候还伴随着猎奇)的心理,是很普遍的,这是孩子认知发展的一个健康标志:这意味着小宝贝从此可以从记忆里获取信息,并根据这些信息进行判断,以预测未来的动向——比如预知曾经向他咆哮过的狗可能再次向他吠叫,从而产生相应的心理活动。“(能感知恐怖)意味着孩子已开始能对他所不熟悉的东西产生知觉。当被暴露在与以往不同的或奇怪的事物面前时,1岁多的小宝贝心里会感到脆弱和不安全。”明尼苏达大学婴幼儿发展训练中心的副主任,阿米·苏斯曼-斯蒂尔曼博士这样说道。
孩子因恐怖而焦虑的程度部分地取决于他天生的气质与脾性。但是,不管你的宝贝是一个勇敢的小探索者,还是一个羞怯的小乖乖,家长所能做的最好的事情,就是正视孩子的忧虑,并且给他提供足够的保证,让他感觉安全。下面是一些经常会遇到的状况,希望这些化解的方法能够帮得上你的忙。
恐惧之一:妈妈不见了
“妈妈!妈妈!”苗苗终于还是发现妈妈不见了!尽管家人在妈妈上班准备离开的时候,拼命分散他的注意力,逗他玩耍,敏感的苗苗还是发现了妈妈的离去。叫“妈妈”对于一个1岁的孩子来说已经是熟练之功,于是苗苗伤心地大哭,嘴里一直喊着:“妈妈……”
1岁左右的宝宝最为恐怖的事情,莫过于妈妈从身边离开。
如何化解:
所幸,这种在孩子15~18个月时将达到极致的“分离焦虑”不会永远存在。此前,你要让孩子学着适应你的暂时离开并与你平和地道别。临走的时候,不妨亲亲他,告诉他你要去哪儿、什么时候会回来,不要因为觉得可能孩子不懂就省略这些“仪式”。美国天佩市亚利桑那州立大学的发展心理学助理教授,凯瑟琳·赖麦里博士建议说:“与孩子分手的时候,让孩子拿着他最喜欢的玩具,并保证说你会想他。或者答应他,你回来时会和他一起搭积木。
恐怖之二:巨大的声响
轰隆隆……又一声响雷!闷了好几天的暴雨也哗哗地下起来。果果从前一次闪电就开始变得有些惊惶了,他指着窗外,拼命向大家“诉说”,他不知道发生了什么或要发生什么。雷声巨响,果果一下扑进了妈妈的怀里,还好奇心不减,偷偷看着巨响后的暴雨。
生活里充满了各色1岁宝贝闻所未闻、惊心动魄的巨大声响。这些小不点儿可不明白这些可怕的怪声是从何而来的。
如何化解:
这时你要告诉宝宝噪音不会伤害到他。同时,简单地向他解释这“怪声”的来源。如果孩子讨厌或恐怖的是家庭用具,比如吸尘器所发出的声音,那么,你不妨展示给孩子如何开和关这些东西,让他觉得自己可以控制这个发出怪声的“怪物”。平时,你也可以用噪音来与孩子玩些游戏,比如和宝宝一起用敲锅或罐的方式来模仿雷声,同时告诉他下雨的时候就会出现这种声响。
宝宝最恐惧的8件事
不同年龄段孩子的害怕对象,如何疏导孩子的恐惧心理呢?
一些司空见惯的事物对宝贝来说简直就像怪兽或者恶魔,带给他一种莫名的恐惧感。那么,宝贝可能会害怕哪些事情,又该怎样消除宝贝的这种恐惧心理呢?
恐惧事件1:分离
妈咪走了,她是不是不要我了?她是不是再也不回来了?
妈咪第一次外出上班的时候,壮壮正跟姥姥玩得高兴呢,所以妈咪悄悄地出门,他居然一点都没有哭闹。等他想起要找妈咪才发现她突然不见了,壮壮好一阵哭闹,最后哭累了,居然迷迷糊糊倒在姥姥怀里睡着了。从此,壮壮每天都把妈咪盯得死死的,只要她一准备出门,壮壮一双小手便铁钩似地揪着妈咪的衣服,死活不肯松手。
壮胆策略:
在宝贝分离焦虑开始形成之前就开始训练他学习适应和妈咪之间短暂的分离,每次妈咪离开时都要教他和妈咪道别。每次外出的时候,要明确地告诉宝贝,妈咪要去哪,并以宝贝能够理解的方式告诉他什么时候回来,比如到下一次吃饭的时候。不管他懂不懂,都要坚持这样做。和宝贝玩分离的游戏,在跟宝贝告别时给他一个喜爱的玩具,给他一些他感兴趣的许诺等等,让这些带给他一些愉快的情绪体验,可以有效地减少甚至消除与妈咪分离给他带来的恐惧感。
恐惧事件2:会叫的电器
那个怪叫着吃灰尘的长鼻子会不会把我也吃进去?
每当妈咪用吸尘器时,丁丁就会在一旁吓得声嘶力竭地大哭大叫。有一次,他甚至亲眼看到它吃掉了一小块纸片呢!没有比这更可怕的了。你没看它那长鼻子在地上闻来闻去的,肚子里轰隆隆地怪叫着,好像饿坏了的样子。说不定妈咪没看住,它就会把自己给吃进去呢。
壮胆策略:
除了吸尘器,宝贝可能还会害怕其他发出噪声的家用电器。不管宝贝懂不懂,都要简单地向他解释吸尘器的作用以及它“怪叫”的原因,并且告诉宝贝这个东西不会对他造成伤害。耐心地向宝贝演示怎样开关这些电器,让他明白他可以通过一个小小的开关来控制这个东西,这样可以帮助他理解他们无法伤害他的道理。
恐惧事件3:观叶植物
阳台上那盆长着好多眼睛的花会抓住我不放吗?
一些热带观叶植物有着鲜艳的色彩或者纹路,它们大大的叶片有时候会让宝贝觉得非常恐惧。露露就是这样,她不敢看,更不敢摸阳台上的那盆被妈咪叫做“花”的东西,即使父母把叶片揪在手里,她也会吓得哇哇大叫,一个劲儿往后躲:“妈咪,你看,好多眼睛呢!”
壮胆策略:
不要强求宝贝去接近他害怕的观叶植物,这样会加重他的恐惧感。父母可以经常当着宝贝的面去摸摸那盆观叶植物,夸夸它漂亮的颜色等,以行动来告诉宝贝,它不会对人构成伤害。等到宝贝敢看那盆植物了,再抱他到跟前看看,慢慢过渡到自己用手摸摸,通过这些让宝贝获得一种有关这株植物的经验,并慢慢地建立起它不会“吃人”的概念。
恐惧事件4:闪电
那个把天撕裂了还大喊大叫的东西会不会把我也撕裂了吃掉?
豆豆望着窗外被闪电撕裂了的天空,听到震耳欲聋的雷声,简直吓呆了。豆豆恐惧地哭叫着躲进妈咪怀里,她用小手捧着耳朵,小脸埋在妈咪胸前,不敢看,不敢听,但是又忍不住悄悄地调转头去瞅一眼窗外。“它把天……撕破了,它生气了!”她就这样翻来覆去说着这两句话,等待那个把天撕裂了大喊大叫的东西消失。
壮胆策略:
不常见的雷声或者其它巨大的响声都会让宝贝感觉恐惧莫名。这时候,不管宝贝懂不懂,父母都要向她解释这些声音的来源,并且告诉她这些东西不会伤害到他。为了帮助宝贝习惯这些声音,平时可以在家适当地和他玩玩噪声游戏,比如给宝贝买个小锣、其他可以敲出比较大的响声的玩具,或者干脆利用家里的厨具比如金属材质的锅盖和锅等,敲一敲,让宝贝习惯这种噪声,并借此向宝贝说明,雷声也不过是一种声音,下雨的时候才会出现,并不可怕。
恐惧事件5:陌生人
一个不认识我的人非要抱我亲我,他一定是想把我从妈咪手里抢走吧?
当当在家活泼调皮,常常惹得一家子笑个不停。这个在家活跃非凡的小家伙,出了门可就蔫了。奶奶想抱抱他,他赶紧把头藏妈咪怀里,双手紧紧地拽着妈咪的衣服,生怕被抢了走。叔叔想摸摸他的小脑袋,他哇一声就哭了。家里来个客人,他一定拽着妈咪不松手,碰到长得强悍点的叔叔,他还吓得不停地哭闹,不把人哭走绝不善罢甘休。
壮胆策略:
怕生是大多数宝贝都会经历的一个阶段,一般到2岁左右,这种现象会得到缓解直至最后消失。对待怕生的宝贝,千万要尊重他的选择。他不想让陌生人抱,就不要勉强他。父母可以将宝贝抱在怀里,在他离陌生人有一定距离的情况下和陌生人聊聊天,让他慢慢适应那些陌生的面孔,一点点地接受陌生人。平时可以多带宝贝外出玩耍,每次出去都主动跟邻居朋友打个招呼,让他有更多机会接触陌生人,帮助他逐渐消除对陌生人的恐惧心理。
恐惧事件6:下水道
臭巴巴被吸下去了,我也会被那怪叫着的漩涡揪下去吗?
萌萌习惯了坐盆,习惯了用自己的小浴盆洗澡。当妈咪第一次让她学坐马桶的时候,看到自己的臭巴巴被马桶里的漩涡冲下去,她惊恐地哭叫起来。当天晚上,当她第一次在浴缸洗浴时,另一段类似的恐惧经历再次吓得她吊着妈咪的脖子尖叫起来。
壮胆策略:
下水道是很多宝贝无法理解,并因此产生恐惧心理的诱因之一。因此,有的宝贝在家习惯了坐盆,上了幼儿园就可能对幼儿园的小马桶或者便坑产生一种莫名的恐惧心理,严重的甚至因此不肯再去幼儿园。当宝贝因此恐惧时,父母不要强迫宝贝,让他继续坐盆、盆浴,给他一两周时间缓解这种恐惧心理,同时,在浴缸里没有水的情况下可以特意让宝贝到浴盆里玩耍,让他熟悉浴盆,逐渐消除他对浴盆的恐惧心理。上了幼儿园的宝贝可以跟老师商量,让他先带上自己的小便盆过渡一下。每次用浴盆给宝贝洗澡时,记得一定要在放水之前用浴巾将他包裹好,抱他在怀里,这样也可以降低他的恐惧心理。
恐惧事件7:小动物
小猫竖起身上的毛,弓着背,很不高兴地看着我,它想狠狠地咬我一口吧?
杭杭看到邻居阿姨家的小波斯猫,好奇得不行,他总想去摸摸那只毛茸茸的小动物。这天杭杭总算逮着机会接近了小波斯猫,他的小手刚伸出去,小猫就竖起身上的毛,弓着背,一副不高兴的模样。杭杭立刻吓得大哭起来。从此只要看到毛茸茸的小动物,他就吓得往妈咪怀里钻。
壮胆策略:
宝贝这种对外界事物产生警觉的现象是一种正常的心理现象,是心理成长的表现。如果宝贝害怕小动物到了很过分的程度,可以给他买一些有关小动物的图书、光盘,让他通过这些了解更多有关这些小动物的知识,这样可以帮助他消除恐惧心理。平时还可以给他多一些接触这些小动物的机会,尝试给小动物喂食、观看它们玩耍、在保证安全的情况下去摸摸小动物等等。随着宝贝长大,他会逐渐接受小动物,他对小动物的恐惧心理也会随之烟消云散。
恐惧事件8:黑暗
你看那黑咕隆咚的房间是不是怪物的大嘴巴?那些看不见的牙齿一定会把我嚼个稀巴烂吧?
童童怕黑,每天晚上都要开着灯才能入睡。天一黑,他就不敢出门,并且坚持要打开所有的灯,不管他在哪里,每个房间的灯都要大开着,这样他才敢安心地玩耍,否则就会哭闹不休:“妈咪,那个黑怪物会把我吃了。你快开灯吧!”
壮胆策略:
因为什么都看不见,随着宝贝生活经验增多,想象力日渐丰富,很多宝贝都会对黑暗的环境无端地生出许多怪异的想象,并因此恐惧万分。因此,父母平时不要给宝贝讲情节恐怖的故事,睡前不要用“你再不睡,大灰狼就会吃了你!”“你再不睡,警察叔叔来抓你了!”之类的话哄宝贝入睡。如果宝贝怕黑,可以在他入睡前给他开个小夜灯,平时可以一家人在黑暗中玩玩摸人游戏,或者蒙上眼睛玩听声抓人的游戏等等,让宝贝在游戏中驱除对黑暗的恐惧。
关于孩子的恐惧行为
导读:恐惧这种情绪,若从人类实际生活情境来观察,那是人人都有过的经验。因此,儿童若有恐惧情绪产生,应属于正常反应。不过假使此种情绪显现过分,那就异常了。
人类在环境生活中,总不免会面临到各种不同情境。其中若遇到的是危险情况时,个体为避免受到伤害,就会随机应变,迅速采取逃离行动。而伴随着这项逃离行为的是一种特殊内在情绪,那是一项令人不愉快的紧张状态,此种紧张状态的情绪,就是一种所谓的恐惧。
恐惧虽然使情绪呈现紧张状态,但却存有积极的一面。它会促进个人小心和谨慎,使人们不去从事那些会酿成灾祸的事情;它也会成为一种驱策力,使人们努力并对将来有所准备;它亦会提供人类冒险情境,使人们增加日常生活情趣。
恐惧这种情绪,若从人类实际生活情境来观察,那是人人都有过的经验。因此,儿童若有恐惧情绪产生,应属于正常反应。不过假使此种情绪显现过分,那就异常了。恐惧会引起许多不必要的痛苦,不仅直接影响个人情绪及心理健康,而且也妨碍人际关系发展,具有相当程度的消极面。
为促进儿童良好行为发展,如何发挥恐惧情绪的积极价值,减低消极影响,是值得我们重视。
凡个体因察觉或预期到危险性,而产生强烈不愉快的情绪状态称为“害怕”,如小孩见到陌生人,或看到大狼狗所显现的情绪反应就是害怕。
不合理且过分强烈的害怕称之为“恐慌”。
厌恶或不愿面对环境,则称之为“畏惧”。
非理性且持续很久的害怕,则称之为“恐惧症”。
这里讨论的恐惧,则限于常见之畏惧、恐慌、害怕的情绪状态,甚至包含轻微恐惧症,统称为恐惧。此种情绪反应,可能是由于某特定的目标或情境所引发,或根本不为人所注意的一种不自觉反应。
恐惧行为的特征
有关儿童恐惧的行为特征,依据学者研究结果,大致可归纳下列几项:
一、显现生理征候
个人面临恐惧时,在生理上首先会出现不同征候,随意筋肉疲软,有时且作抽筋震动,口音变粗、结舌,或完全不能言语;唾液分泌停顿、口干、出冷汗、皮肤生粗粒、毛发耸立、咽喉紧缩;血管收缩、忽急忽缓、心跳急促、面色变白等等。
二、伴随心理症状
当恐惧降临个体后,不仅生理显现征候,而且也伴随某些心理症状,首先使个体感到浑身不舒服、焦虑不安,有的甚至惊惶失措。其次使一个人变得十分消沉、身心力量大减、欲望退缩,不想出门。若在极端恐惧下,更是手足失措、身体不能做任何活动、呆若木鸡、任凭灾难侵袭。
三、因年龄而殊异
儿童在发展过程中,不同年龄阶段,呈现不同恐惧行为。幼儿阶段的恐惧,主要是由他近旁环境中的具体事情引起。在学龄前时期,其恐惧便由想像或预料的危险来形成。小学以后,大部分则来自永远不会实现的不幸。因此,随儿童年龄不同,其恐惧也有殊异。
四、固定次序模式
研究发现:所有的恐惧都是按照一定次序和模式出现,另一方面也是按着一定次序和模式消失,而且每一个孩子都是如此。譬如两岁孩子,常怕突然的巨大声音,两岁半的恐惧,多半是有关空间的,三岁孩子则害怕看见过的东西。
五、具有类化性质
研究发现:儿童恐惧情绪会经类化而扩展到其他相似的刺激。例如:一个实验室里的动物,害怕某一种声音,以后对其他类似声音也害怕起来,而此种声音?未曾直接地对他们制约过。
产生恐惧行为的原因分析
一、生理因素
1.人类恐惧有一部分来自天生本能。譬如,若把刚生下来的婴儿,忽然一举一放,婴儿就会呼吸停止,双手伸展,这正表示他知道害怕。此外,新生婴儿容易对喧闹或突然而强烈的刺激,产生惊恐反应。有学者认为:一岁内的小婴儿害怕陌生人,儿童害怕黑暗、鬼怪、风雨、闪电等等都不是后天学习的。
2.敏感
我们常可发现一些小孩出生以后就会出现过分敏感和难以照顾的现象,他们对声音、突然的动作、环境改变等现象反应特别激烈。其主要成因乃是因为中枢神经系统天生就比其他孩子敏感。这类儿童,很容易因一些轻微声音而惊哭,因此比一般小孩更容易产生害怕情绪。
3.遗传
一些心理学家认为惧怕来自遗传。
二、心理因素
1.创伤经验
研究发现,大多数恐惧症病人都具有特定的创伤经验。此种创伤是因心理压力或身体伤害所造成的长期害怕情绪,使得创伤者,经常觉得无助,也没有心思去解决周遇问题,仿佛过去的害怕感觉一直残留在心中似的。
2.移转作用
有些个体对某事物的恐惧并非直接来自该事物,而是间接转移而来的,例如小孩子因被带到医院打针而产生害怕情绪,以后则看到穿白大褂的人,都会害怕起来。
3.引起注意
害怕也会变成影响或操弄别人的一种手段。有时候,小孩只有在出现害怕表情时,才会得到大人的注意。如此,自然强化了小孩害怕行为,变得愈来愈害怕。使得害怕本身变成一种(令自己很不舒服,但又能得到大人关切)矛盾的混合体。换言之,小孩利用害怕博取父母、师长注意。
4.压抑
精神动力论者认为恐惧是冲动压抑的结果。以恐高症为例,有人认为患者可能潜意识有很强的自杀冲动,对这类冲动极度压抑,反面以害怕到高处的形式来表达。所以,他们很容易感到他们害怕高处,?不知道是害怕自己会自杀。
三、家庭因素
1.不良气氛
过分批评小孩,可能会导致小孩变得害怕,因为小孩觉得他没有能力做任何事,即使做了,也会担心自己一定做得不好,等一下必然会挨骂。
2.过分严格
父母对小孩的要求太过严格,会造成小孩莫名的害怕,以及对权威的恐惧感。凡是象征权威的形象,例如老师和警察,都会带给他们相当的害怕感觉。对小孩不够了解的父母,常会对小孩有过分要求,而且也不能忍受小孩出现害怕,所以父母会对小孩的平凡表示不满,导致小孩害怕自己会失败。同理,本身是完美主义者的父母,也容易造成小孩害怕情绪。
四、社会学习
另有一些心理学者认为恐惧是一种学习,是后天习得的。
1.制约学习
行为学派认为恐惧症主要是因为制约学习的结果。
2.模仿学习
小孩行为大部分来自模仿学习,若孩童经常接触的兄长、父母或朋友,一再显现害怕情绪时,孩童也会习得害怕。
预防儿童恐惧行为的方法
儿童的恐惧往往是无法预测的,所以我们怎样运用心智,也不能对一切恐惧成因,都加以预防。而且一个人或一个社会所采取的防止办法,往往会养成依赖性,所以并非任何恐惧都有必要预防,这是要认清的事实。虽然如此,仍须采取各种步骤,以防止及克服那些没有实际益处而徒然制止行动并引起苦恼的恐惧。
一、加强面对恐惧毅力
任何儿童在生活中,必然会遭遇恐惧情境。我们若想预防恐惧发生,首要加强儿童面对恐惧毅力,不宜过度保护,但也不应放任不理,忽视小孩害怕情绪。应鼓励小孩主动面对他所害怕的事物,提升他与环境的互动关系。
二、减少人为恐惧情境
虽然儿童的恐惧情绪是自然、无可避免的,但也有部分是父母有意、无意的不当处理所促成,例如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可以听到父母说:再不听话,要把你送人了;若不睡觉,大灰狼会把你捉去,诸如这类的话,父母完全忽略小孩对害怕的感受,无形中增添许多恐惧情境,假若平常为人父母或师长者都能谨慎避免制造这些害怕情境,将可减少部分儿童恐惧情绪的产生。
三、促进了解恐惧事实
在人类一般心理上,对某些事物,若大家都是如此,就不会奇怪了,因此小孩假使知悉:在人们生活中,恐惧、害怕是极为平常的事。那么他就较容易接受,不会把害怕视为一件懦弱行为,而勇于接受,让害怕表露出来,而不致埋在心里,产生紧张的情绪。
四、提供满足乐观榜样
悲观、恐惧的父母会直接影响小孩的情绪,父母若能适当提供满足乐观的榜样,无疑地,必可减少儿童恐惧情绪。父母若能保持冷静、自然和乐观态度,面对问题和解决问题,无形之中亦能化解小孩恐惧、害怕的情绪。
对恐惧儿童的辅导策略
一、消弱原理的应用
行为主义学者强调人类行为的后果,若获得增强,则此种行为会再出现,若不继续予以增强(即消弱),则该行为出现率将逐渐降低,甚至消失。
部分恐惧行为可以藉此原理的应用来辅导改善。例如一位初上幼稚园的孩子,每当母亲把他送到幼稚园之后,母亲要离开时,他就哭。此种不甚严重之害怕分离的焦虑情绪,就可利用消弱原理来改善,每当母亲送孩子到校后,马上离开,不管他哭,老师也不予理睬。起先孩子哭得更厉害,但片刻之后,就停止哭了,这时老师才去注意、关怀他,如此,可以改善哭的行为。
二、增强原理的应用
儿童行为是否再度出现,与其后果有关,若有满意后果,则行为再度出现机会增加。儿童若有恐惧行为表现并非表示永远如此,处处这样,有时候会有意、无意间表现出理想的行为,无恐惧的情况,这时要抓住机会,应用增强原理,予以奖励,使原先会恐惧事物,在表现出勇敢面对时,因增强而后能继续表现不害怕的态度,如此,也有改善的可能。
三、约消除法行为主义学者认为非理性恐惧系后天制约学习的结果。既然恐惧是学习而得,当然也可以透过学习来消除。其方法是:在引起案主恐惧情绪出现时,若与愉快、喜欢、满意等积极情绪配对出现,一段时间后,形成一种制约刺激。以后在案主恐惧情绪发生时,即呈现此种制约刺激,以唤起案主的愉快情绪,当可克服恐惧。
四、认知治疗法
认知心理学者认为,恐惧主要是个人的情感及行为,受到他对该世界看法的影响,因此,恐惧可以藉著教导当事人改变自己不合理性的想法而减低消除。
四、社会模仿法
由于行为是透过模仿学习的结果,因此有些行为主义学者采用示范引导儿童学习减低恐惧的反应。
社会模仿法是将害怕某物的儿童和不害怕的儿童放在一起玩,并让不怕的儿童接近某物。害怕的儿童在旁边观看,并模仿那些不害怕的儿童的动作及情绪。
避免对宝宝的牢骚
从宝宝降临妈妈肚子里那天起,妈妈就对宝宝充满无限疼爱。然而当宝宝出生后,换尿布、宝宝啼哭……一系列繁琐的事情往往把妈妈弄得筋疲力尽,即使忍耐度再好的妈妈也或多或少会对宝宝出言不逊。然而妈妈觉得没什么大不了的责骂,在宝宝心中却可能留下深深的伤痕,所以妈妈出口前一定要三思。
在日常生活中,妈妈要避免以下6种最常见的牢骚:
*否定宝宝人格
“烦!”妈妈正在做家务或手上有活的时候,宝宝还是缠着不放,妈妈会不耐烦地说:“烦死了,自己去玩。”妈妈可能没在意,宝宝却“哇”地一声哭出来了。“笨!”“你怎么这么笨,连这也不会。”妈妈往往以大孩子的标准来衡量宝宝,自己觉得很简单的东西宝宝应该也要会,否则就“笨”。
“没用!”妈妈带着宝宝到亲戚或邻居家玩,宝宝不愿叫“阿姨”,妈妈就会责怪说:“你这孩子怎么这么没用,叫一声阿姨都不会。”也有的妈妈会笑着对别人说:“你看,我的孩子真是没用,不会叫人。”虽然是对别人说的,可是宝宝都听在心里。
如果宝宝有能力而没有做好,妈妈也需耐心指导,而不是责骂。
*影响小孩对妈妈的信赖
“我才不要你!”有时妈妈故意要宝宝手上的东西,可宝宝不愿意给,过一会儿宝宝要妈妈抱,妈妈就会故作生气地说:“我才不要你呢。”如果经常这样,宝宝会很伤心。
“把你送给别人!”“再不好好吃饭,妈妈就不要你了,把你送给别人做儿子。”这类话会让宝宝怀疑妈妈为什么不爱他(她)。
“不用再回来了!”宝宝被妈妈骂了几句,一气之下跑出家门,妈妈追到家门口,生气地对着宝宝喊:“你给我回来,不回来是吧,那以后就不要回来了。”这类话听多了,宝宝会产生心理阴影,以后可能真的要离家出走。
宝宝有时候是需要小小的惩罚纠正不良习惯或错误,但妈妈的惩罚不能让宝宝对妈妈是否爱自己产生怀疑,只要让宝宝知道他的行为是不对的就可以了。
*吓唬宝宝,导致他不安
叫医生来打针!”“宝宝再不听话就叫医生来打针。”“快躲到妈妈这里来,医生打针来了。”无论是责怪宝宝还是和宝宝玩,妈妈让宝宝听话的厉害办法就是医生打针,因为所有的宝宝都怕打针时的疼痛。妈妈经常用这种方法教育宝宝,必然使他见到穿白大褂的人就害怕。
“告诉老师!”宝宝对老师很敬重,更不敢像对妈妈一样对老师撒娇。妈妈喜欢利用宝宝这一害怕心理对宝宝施压,出口就是:“不好好看书,明天告诉你的老师,看他(她)到时候怎样惩罚你。”“叫警察叔叔把你带走!”警察叔叔抓坏人,这是妈妈从小教给宝宝的概念。宝宝怕被警察叔叔带走也就是怕自己是个坏孩子。孩子一做错事,妈妈就说“叫警察叔叔把你带走”,孩子会怀疑自己是个坏孩子,在别人面前不敢抬头。
宝宝做错事情,妈妈应及时帮助他纠正,并对纠错行为表示赞赏。
如何避免宝宝“缠人”?
孩子整天像个小尾巴那样跟在妈妈后面,就连妈妈上厕所也不放过。如果训斥他,觉得本来孩子也没什么大错,如果不说他,感觉真是很烦。可最令人头疼的是妈妈很难想出两全之策来解决这个问题。
专家表示:妈妈如果采用强硬的态度对待“缠人”宝宝,那么他接收到的信息是“可能再分离”,焦虑自然会再度升高,从而导致更需要妈妈,结果,又引来妈妈更严厉责备,最后形成恶性循环。
因此,孩子“缠人”时,妈妈首先应尽可能满足孩子的需要,多关心他。在孩子得到较多满足之后,慢慢再把彼此距离拉大,让他渐渐学会独立。
避免孩子“缠人”,还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不要吓唬孩子,像“赶快睡觉,不然坏人会来抓你”,“不吃饭,警察会来抓你”等,这样极易使孩子变得胆怯;
2、遵守诺言,答应孩子的事,就要做到;
3、帮孩子拓展人际关系,如邀请小朋友到家里玩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