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满矛盾的家庭教育:5-1=0
发布时间:2021-12-20 家庭教育 幼儿家庭教育 家庭教育心得有一位教育工作者说,“如今孩子们在成长中承受着许多矛盾的人生观、价值观的教化。”看看我们身边的家长和孩子,这样的问题确实随处可见:家长们在告诉孩子什么是对的同时,自己却总在做一些“错事”……
1.“言教”与“身教”的矛盾
在做人上,现在的孩子处在“言教”与“身教”的矛盾中。
许多家长一边给孩子讲“粒粒皆辛苦”,一边却随手扔掉不合口味的食品;一边给孩子讲“孔融让梨”,一边却争先恐后地挤车抢座;一边告诫孩子要好好听老师的话,一边却又背后对老师评头论足……诸如此类的矛盾行为,比比皆是。
2.“穷教”与“富教”的矛盾
在生活上,今天的孩子处在“穷教”与“富教”的矛盾中。
现在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明显改善,使人们有能力为子女提供更好的生活条件。再加上现在大多是独生子女,使人们从情感上愿意为其奉献一切。但在另一方面,家长却又希望子女要多把心思放在学习上,大讲艰苦朴素的大道理,这自然让孩子无所适从。
3.“溺爱”与“叛逆”的矛盾
在亲子关系上,今天的孩子处在“溺爱”与“叛逆”的矛盾中。
许多家长对子女的要求,几乎有求必应,可换来的结果是,子女不尊重父母,不理解父母,甚至走入极端,对父母举起了罪恶的屠刀。对此,家长应该认真检讨、反省自己的教育理念和方式,其实孩子的许多毛病都是我们自己教出来的。
4.“放纵”与“专横”的矛盾
在教育方式上,现在的孩子处在“放纵”与“专横”的矛盾中。
有的家长自以为是,总认为孩子很小,孩子身上的许多缺点都被看成了一种天真的表现,对其缺点错误听之任之,不加任何管束。而在另一方面,50%的家长都会凭借自己的家长“权威”,去过分干涉孩子的生活,在许多家长眼中,孩子永远都只是自己的附属品,他们不愿意或不善于让孩子取得和自己平等的地位,不懂得尊重孩子的权利和人格。
5.“重智”与“轻德”的矛盾
在教育内容上,现在的孩子处在“重智”与“轻德”的矛盾中。
由于应试教育的影响,人们都对考试成绩特别关心,将目光一直盯在学生的考试分数上。只看重成绩,却很少甚至根本不涉及学生的思想品德问题。因为在他们看来,品德问题似乎没有什么问题,或者不需要像学习那样值得重视。
6.“发展”与“限制”的矛盾
在个性发展上,现在的孩子处在“发展”与“限制”的矛盾中。
家长渴望孩子成才,于是为子女制订了“宏伟”的发展计划,如果家长的这种选择,符合孩子的志趣,那当然是好事。可事实却是许多家长的“发展”计划违背孩子志愿,这种“发展”实际上是“限制”了孩子的发展。
编后
矛盾的家教绝非仅仅上述几种,还有许多。这种充满矛盾的家庭教育。让不明世事的小孩确实感到为难,他们无所适从。他们一面从学校接受文化知识教育,另一方面从家长身上仿效“说一套,做一套”的圆滑世故。因此,人们很形象地总结出“5-1=0”,即学校苦口婆心的5天教育,被家庭、社会的一天教育所抵消。
问题还不仅如此,更可怕的是我们许多人还未真正认识到这种矛盾家教的严重后果。家庭教育作为教育双翼中的一翼,其作用不可忽视。矛盾的家教会影响孩子的学校教育效果,更会影响孩子的人格成长,影响社会整体素质的提高。
当然,这绝对不是家庭教育本身的问题,更需要全社会的重视,不过作为孩子的父母,家长朋友还是应该首先从自己做起。
yjs21.cOm更多家园共育编辑推荐
教育中常见的四重矛盾心理
教孩子真的不容易啊,虽然有这么多的书,这么多网络经验可以借鉴,可我们还是非常茫然。家长们既不想成为教条主义者,有没有独特的方法,教育孩子,左右摇摆,不但自己,连孩子也不知所从……
1.既想教育孩子谦和礼让,又担心孩子吃亏。
不少家长注意到了要培养孩子谦和礼让的品质,看到孩子吃独食,或者不让小朋友玩他的玩具,就教育孩子要谦和,讲孔融让梨等故事。可是当孩子从幼儿回来高高兴兴地告诉父母,幼儿园发水果,他挑最小的,父母又觉得孩子吃亏了。孩子满心以为能得到父母的赞扬,结果却挨了一顿骂,孩子犹如吃了一闷棍,糊涂了。
有些家庭则仅仅在理论上要求孩子礼让、尊重他人,而在实践上去是大力培养孩子的自私心理。当孩子想和父母一起分享好吃的食品时,做父母的往往会忘记平时自己对孩子的教育,反而会说,这是妈妈为你买的,久而久之,孩子自然会形成“最大、最好的东西就该归我”的意念。父母说的是这样,做的又是那样,孩子困惑,简直无所适从,不知怎样才能符合父母的要求,很快孩子学会了说一套做一套的坏毛病。
2.既想扩大孩子的活动范围,又怕孩子惹祸。
有的家长鼓励孩子找小朋友玩,鼓励孩子使用剪刀,鼓励孩子参加多种活动,可是一旦孩子跟小朋友打架,学会了骂人,或者剪破了手指,他们马上会收起剪刀,关上门,认为还是关在家里让孩子一个人乖乖地安心,于是他们就企图用说教来培养孩子尊重别人和相互协作的好品行,这其实是不能奏效的。因为孩子只有在与同伴的交往中才能从自我中心的“硬壳”中解脱出来,才能了解自我与他人的区别,了解集体中每个成员应有的权利和义务,从而培养出尊重自己、尊重他人,理解行为规范,助人为乐的良好品质。
3.既想鼓励孩子独立自主,又怕累着孩子。
父母都盼望着孩子快快长大,早早独立,哺乳期盼着断奶,会爬了盼着会走,会跑了盼着孩子能独立自主,早日脱离父母的“脐带”,成为一个独立的人。可是当孩子真的逐渐独立,进入反抗期,开始相摆脱父母的控制,背着成人做事,甚至愿意独处,不愿父母干扰时,父母却又茫然若失,这种失落感和担忧感使父母产生一种冲动,想把孩子紧紧抓在手中,于是他们干脆包办一切,什么都要管,什么都自己动手,给孩子穿衣、喂饭、系鞋带、收拾玩具,照顾得无微不至,这种不放手的管理方法,使孩子产生了严重的依赖性。其实,要让孩子独立,就必须放手让孩子去闯。
4.既想对孩子进行早期智力开发,又时常半途而废。
许多家长一种误解,认为孩子早期教育就是对孩子进行知识传授,以能背多少诗、算多少题、识多少字来判断一个孩子的聪明程度,结果出现了这样一种情况,忽而要求孩子死背知识,以孩子能背诵古诗而在别人面前炫耀,忽而又担心这种强迫性的训练会对孩子的成长产生不良影响,于是又不要孩子死记硬背了,弄得孩子稀里糊涂摸不着头脑。
有些家长不片面注重知识的传授,同时又走向另一个极端,追求发展孩子的多种“潜能”,为孩子创造“学习环境”,给孩子安排多种学习活动,从学英语到绘画、学弹琴,赶得孩子团团转,可事实上家长提出的这些要求超过了孩子的接受能力,造成孩子接受上的消化不良,结果事与愿违,弄得孩子惶恐不安,甚至呆头呆脑。一旦出现这种情况,家长的情绪一落千丈,以为自己的孩子不堪造就,埋怨责怪孩子,使孩子形成既自豪又自卑的畸形心理。家长对孩子的学习要求应适时适度,要符合孩子个体生理和心理的发展规律,还要注意启发孩子的兴趣并进行持久的一贯的引导。
由于家长的教育心理处于矛盾之中,对孩子的教育容易发生朝令夕改的现象,这就会对孩子的身心发展造成不良影响,使他觉得世界变幻莫测,不可捉摸,从而挫伤他理解事物的积极性和判断事物的自信心。因此,家长必须明确自己的教育目标,增强教育意识,时刻以理性的言行来克服这种矛盾心理,积极地教育、引导孩子更好地发展。
教育中常见的4重矛盾心理
关键词:教育威信家教
导读:教孩子真的不容易啊,虽然有这么多的书,这么多网络经验可以借鉴,可我们还是非常茫然。家长们既不想成为教条主义者,有没有独特的方法,教育孩子,左右摇摆,不但自己,连孩子也不知所从……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1、既想教育孩子谦和礼让,又担心孩子吃亏。
不少家长注意到了要培养孩子谦和礼让的品质,看到孩子吃独食,或者不让小朋友玩他的玩具,就教育孩子要谦和,讲孔融让梨等故事。可是当孩子从幼儿回来高高兴兴地告诉父母,幼儿园发水果,他挑最小的,父母又觉得孩子吃亏了。孩子满心以为能得到父母的赞扬,结果却挨了一顿骂,孩子犹如吃了一闷棍,糊涂了。
有些家庭则仅仅在理论上要求孩子礼让、尊重他人,而在实践上去是大力培养孩子的自私心理。当孩子想和父母一起分享好吃的食品时,做父母的往往会忘记平时自己对孩子的教育,反而会说,这是妈妈为你买的,久而久之,孩子自然会形成“最大、最好的东西就该归我”的意念。父母说的是这样,做的又是那样,孩子困惑,简直无所适从,不知怎样才能符合父母的要求,很快孩子学会了说一套做一套的坏毛病。
2、既想扩大孩子的活动范围,又怕孩子惹祸。
有的家长鼓励孩子找小朋友玩,鼓励孩子使用剪刀,鼓励孩子参加多种活动,可是一旦孩子跟小朋友打架,学会了骂人,或者剪破了手指,他们马上会收起剪刀,关上门,认为还是关在家里让孩子一个人乖乖地安心,于是他们就企图用说教来培养孩子尊重别人和相互协作的好品行,这其实是不能奏效的。因为孩子只有在与同伴的交往中才能从自我中心的“硬壳”中解脱出来,才能了解自我与他人的区别,了解集体中每个成员应有的权利和义务,从而培养出尊重自己、尊重他人,理解行为规范,助人为乐的良好品质。
3、既想鼓励孩子独立自主,又怕累着孩子。
父母都盼望着孩子快快长大,早早独立,哺乳期盼着断奶,会爬了盼着会走,会跑了盼着孩子能独立自主,早日脱离父母的“脐带”,成为一个独立的人。可是当孩子真的逐渐独立,进入反抗期,开始相摆脱父母的控制,背着成人做事,甚至愿意独处,不愿父母干扰时,父母却又茫然若失,这种失落感和担忧感使父母产生一种冲动,想把孩子紧紧抓在手中,于是他们干脆包办一切,什么都要管,什么都自己动手,给孩子穿衣、喂饭、系鞋带、收拾玩具,照顾得无微不至,这种不放手的管理方法,使孩子产生了严重的依赖性。其实,要让孩子独立,就必须放手让孩子去闯。
4、既想对孩子进行早期智力开发,又时常半途而废。
许多家长一种误解,认为孩子早期教育就是对孩子进行知识传授,以能背多少诗、算多少题、识多少字来判断一个孩子的聪明程度,结果出现了这样一种情况,忽而要求孩子死背知识,以孩子能背诵古诗而在别人面前炫耀,忽而又担心这种强迫性的训练会对孩子的成长产生不良影响,于是又不要孩子死记硬背了,弄得孩子稀里糊涂摸不着头脑。
有些家长不片面注重知识的传授,同时又走向另一个极端,追求发展孩子的多种“潜能”,为孩子创造“学习环境”,给孩子安排多种学习活动,从学英语到绘画、学弹琴,赶得孩子团团转,可事实上家长提出的这些要求超过了孩子的接受能力,造成孩子接受上的消化不良,结果事与愿违,弄得孩子惶恐不安,甚至呆头呆脑。一旦出现这种情况,家长的情绪一落千丈,以为自己的孩子不堪造就,埋怨责怪孩子,使孩子形成既自豪又自卑的畸形心理。家长对孩子的学习要求应适时适度,要符合孩子个体生理和心理的发展规律,还要注意启发孩子的兴趣并进行持久的一贯的引导。
由于家长的教育心理处于矛盾之中,对孩子的教育容易发生朝令夕改的现象,这就会对孩子的身心发展造成不良影响,使他觉得世界变幻莫测,不可捉摸,从而挫伤他理解事物的积极性和判断事物的自信心。因此,家长必须明确自己的教育目标,增强教育意识,时刻以理性的言行来克服这种矛盾心理,积极地教育、引导孩子更好地发展。
名人看“亲子关系”:社会矛盾折射在家庭里
1919年,鲁迅先生曾写过一篇《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的杂文,以“生物进化论”及“人生价值观”论述了做父母者应走好“三步路”:第一,便是理解;第二,便是指导;第三,便是解放。今天的父母又有多少能够做到呢?——林成
从古至今,年轻人对于父母的反叛,从来就没有停歇过。远的不说,就说距今将近百年的“新文化运动”,那个时期的一些人,打起“反封建”的大旗,而“反封建”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反对封建家庭制度,反对父权。那种反叛,是以“审父”为主要内容的,是一种不可调和的矛盾。从今天的眼光来看,我们可以清晰地分辨出,那种矛盾,并不是父与子的矛盾,而是映衬在家庭矛盾背景下的社会矛盾,是新旧体制的矛盾,新旧思想的矛盾。—栗生红
失败的父母总是以自己的好恶来“栽培”子女,而这也常常显示了部分父母的趣味是多么贫瘠,今天中国还有很多父母规划孩子的一切,从考研到考公务员,甚至择偶、生子都要由父母决定,这一切只为了让生于80年代的子女,也可以重复50年代的人生,而这一过程就像背百家姓一样无聊。——谢云
教育素养,就是尊重人的天性,尊重人的自我选择,尊重人追求幸福和快乐的权利。正是在这点上,我觉得全社会的教育素养是一个问题,很值得我们关注和研究。我们在苏州、昆山等地建立了新父母学校,努力探索父母与孩子一起成长的道路。——朱永新
如何化解夫妻育儿的矛盾
到底发生了什么事?
我们期盼了好久的小宝宝,
然而自从他加入我们的两人世界,却争吵不断。
这到底是过度时期的短暂危机?
还是我们夫妻间的感情真的出问题了呢?
迎接新生命的到来是一件令人多么兴奋的事,宝宝红通通圆滚滚的可爱模样,人见人爱,但新生婴儿的加入也会让原本平静的小家庭生活增添许多困扰和羁绊。尤其是刚出了产房回到家中,别看宝宝身躯娇小,他在你们原本的两人世界里可是要占有一席之地的。
夫妻生活从此以他为重心,生活作息也从此大不同。这时候,有一些小家庭里迎接新生婴儿的喜悦可能很快转变为无止境的争吵,备受期待而来的宝宝这时却往往变成为争议的焦点。
学习与新生婴儿共同生活
两人生活变成三人生活,除了空间变拥挤了,还有就是这个“小伙伴”还不会自己走路也不会说话,要怎么“处置”他呢?面对新生婴儿,新手父母要把生活调整得仍然和谐愉快,的确是件不容易的事。
第一个现实问题:照顾新生儿其实是很累人的工作。得有人随时陪在宝宝身旁,耗费精神、体力和时间,漫长的一天常让爸爸妈妈都累得喘不过气来,脾气也就变得暴躁,夫妻间很容易会为了一点芝麻小事就开始无谓的争吵。
原本认为共同照顾新生婴儿应是件得心应手的事,殊不知婴儿的到来完全搞乱了两人世界,对于大多数家庭来说,在最初的几个月以后,新妈妈除了负起照顾新生宝宝的主要责任外,平时的家务工作也得自己扛起来,谁说这是一个讲究男女平等的社会呢?事实似乎不尽其然,难免要惹人怨声四起。
宝宝的诞生迫使夫妻两人重新调整生活作息,重新分配家务。这,看起来容易,但其实不然,照顾孩子的工作首先使家务增多,这通常会引起承担了增加的工作的一方的不满,而另一方可能也很难或不愿改掉多年的老习惯,或者不太愿意面对家务工作增多这个现实。然而,夫妻间的重新沟通协调确是非常重要的,依据彼此的时间和能力范围调整作息,彼此尊重对方带小孩的方式,才能避免不愉快的事发生。通常母亲总认为自己与生俱来就拥有母爱天性,知道如何照顾好小孩,所以对于另一半照顾小孩的能力常持质疑态度,非得在一旁监视提供意见才能安心。而当爸爸的自然也不能接受太太在一旁唠叨批评自己育婴的方式,完全对自己能力不信任。这样的结果往往是,终于有一天新爸爸可能受不了压力而发飙:“我不懂我为何还要照顾小孩,既然你凡事都揽来自己做,而且总觉得做得比我好!”
作为新妈妈的您是不是有过这样的经验,报持这种态度呢?今后要想想了,尿布包歪了也没有什么大不了,不是吗?
重新寻求不同标竿
随着新生婴儿的加入小家庭,另一个浮现的问题则是夫妻间的感情关系。两人世界变成了三人世界,夫妻二人从单纯的配偶关系转为双亲关系,夫妻双方之间角色的重新定位是不容忽视的。
我们通常会看到在宝宝诞生后,因为作为妻子的可能需要全心全意投入照顾婴儿的工作,以致于忙碌得精疲力尽,再无暇多花一点心力在夫妻两人本身上,丈夫的角色地位无形中似乎降低了一级,丈夫容易觉得似乎被排挤,忌妒心也因此产生。
其实孩子的诞生对夫妻来说是一项严峻的考验,夫妻之间必须重新思考、重新调整彼此的互动关系。在这一方面是没有特效药的,夫妻彼此都需要花很多的时间来进行精神沟通,互相倾听对方的意见,试着找出自己的平衡点,重新寻求生活重心,别忘了夫妻感情的维系乃是维护家庭的基础。尤其做妻子的,别一味地把自己封闭在小宝宝的世界里,偶而小两口也要相约到外头透透气,上个馆子,像初恋时一样约个会,暂时把娃娃交给可信赖的人照顾。
夫妻不是竞争对手而是合作伙伴
最后会引发夫妻争执的一个问题,则是对婴儿不同的教养方式。当小婴儿哇哇哭时,妈妈可能就很自然地就塞个奶嘴到孩子嘴里,有些爸爸则无法忍受,觉得吃奶嘴是一件很不当不雅的事。还有一些爸爸认为新生宝宝也应该在自己的房间独自睡觉,而妈妈却不能苟同,觉得晚上应该把宝宝放在自己身边睡觉,比较有安全感,半夜起来喂奶也方便……诸如此类对宝宝教养的不同看法,有源可追寻,其实跟自己本身受到的教育大有关联。
若对某件事彼此都有完全不同的看法,而且无法沟通讨论,那一触即发的争吵就难以避免了。因为各自都觉得自己从小所受的家教是最正确的教养方式,很难轻易容许对自己双亲的教育方式提出质疑。
那要如何破解夫妻教养问题矛盾的窘境呢?
1.要明确:夫妻不是竞争对手而是合作伙伴。就像一个小团队,要使小团队发展良好是要透过不断的沟通,不断的协调,不断的整合……
所以一旦夫妻之间的争执有沟通的空间,夫妻彼此应该面对面将事情摊开来讨论,共同经营双亲的角色,寻求双方都认同的最佳教育方式,随着小孩成长伴随而来的教养问题才能一一迎刃而解。
2.面对矛盾,正确的应对态度
选择安静的时段,比如说小孩睡觉后,双方心平气和地坐下来谈谈。
选一段恰当的开场白:“昨天我们到底是因为什么而争吵,我想我都不知道到底发生了什么事”。
说出自己的感受,也邀请你的另一半做一样的表白:“我自己是这样的感受,你呢”。
用点幽默感平息纷争。
接受对方差异,把它视为是夫妇关系和对小孩教育的互补。
找出满足每个人的折衷点。比方说:“我完全能够理解你不赞成和宝宝一起合睡,然而在我哺乳的这段期间我大概不得不将宝宝留在身旁,所以你看看是否可以把宝宝的小床摆在我们的床边。”
3.面对矛盾,错误的应对态度
以挫折感的心态来开启话题(“好,那我就先让步”):开口先强调自己的委屈本身就只是一种发泄的方式。
用责备的口吻揭开话题(“你没做到,让我很生气,你说你要……”):此种开场白只会引发另一场口角。
摆出竞争的态度:(“没什么了不起,你做的那点事,我每天不知道要做多少回”):夫妇就像个小团队,彼此应该提供自己的见解,发挥自己的才能,而不是互相竞赛。
使他陷入无法胜任的窘境:(“那你就自己一个人给宝宝洗个澡,给我看看……”):存心刁难的态度绝对不是缓和矛盾,建立相互谅解的良好关系的开端。
育儿知识:孩子间的矛盾,家长该介入吗?
生活中,孩子相处之间难免会产生一些小摩擦、小碰撞,有时也会出现一方孩子吃亏、受欺负的情况。当这些不愉快的事情发生时,家长该不该参与,又该以怎样的方式参与呢?
有句话叫“小孩打架不记仇”,也许恰恰是因为他们不像成人那样较真。其实,孩子之间的打闹和矛盾跟成人是有本质区别的,他们的打闹有更多的游戏成分,是一种玩耍。在玩耍的过程中,孩子慢慢学会与周围的小朋友之间该如何交往,对他们来说,没有吃亏与不吃亏的概念,所谓吃亏与不吃亏都是家长的想法。
所以孩子刚刚打过闹过,眼泪一干,又在一起亲密无间的玩耍。只要能保证孩子的安全,没有必要把孩子之间的问题看得过于严重。如果孩子还击回去,这其实在传递给他们一个错误的社会交往方式,当孩子一旦形成习惯,以后会变成一个攻击型强的孩子,这样的孩子,朋友比较少,对他将来的成长也是非常不利的。
所以,不介入的好处:
锻炼情商:如果他吃了亏,但是能很快地调整自己的情绪,以另外一种心情继续投入游戏,谁说这不是一件好事情呢?谁说这不是一种很好的心理特质呢?
培养社会适应能力:即便宝贝吃亏了,因此心情不好而哭闹,这种经历也会让他明白他周围的环境并非那么纯粹,这也是培养他社会适应能力的一个好机会。
纷争处理能力:在经历了数不清的纠纷、争执的教训以后,孩子会逐步适应纷争。
更管用的教育:每当孩子有过失行为时,孩子亲身体验到行为的后果,明白其危害,便容易不再重犯,比单纯的说教或直接的斥责更管用。
什么时候该介入:
有些情况下,孩子之间的矛盾,是需要家长了解、参与,并帮助孩子协调解决的。例如,孩子面临危险,身体受伤时,或是和同学之间的矛盾长期得不到解决时,就需要家长助力了。
通常来说,如果孩子受到伤害,老师都会主动跟双方家长沟通。作为受伤一方的家长,首先要关注孩子的身体状况,及时就医。待孩子身体稳定后,再冷静处理。
了解事情经过后,家长应该本着善良诚恳的态度,教育自己的孩子要有原谅对方的胸怀,鼓励孩子与小伙伴握手言和,化解误会,重拾友谊。而作为对方家长,一定要教育孩子设身处地为对方着想,换位思考,主动道歉,而不要纠结于孰对孰错的细节。
矛盾是孩子成长的“营养”,孩子和小伙伴产生矛盾并不是坏事,有智慧的家长会因势利导,让化解矛盾的过程变为促进孩子成长的过程。希望每一位明智的父母,都教会孩子正确处理矛盾的方法,引领孩子走向健康的成长之路!
家庭教育:带着满满的爱心去教训孩子
带着满满的爱心去教训孩子
在适时教训孩子方面我一直持肯定态度,如同一棵小树苗要成长为参天大树,离不开修枝减叶一样,一旦发现孩子的行为不端正,一定要在第一时间采取恰当的方法给与教训。但是怎样的教训既不伤孩子自尊心,又能起到最佳效果,将长歪的枝杈扳回到正路上来?我告诉自己一定要积累这方面的理论知识,掌握正确的教育方法。
于是,我在休产假期间,在带孩子之余,充分利用了既有的20本左右的育儿书(朋友旧书赠送,其中不乏多本畅销育儿书,不胜感激!),以及补充购买的5本书,有些书名说出来,相信大家已经耳熟能详了——《捕捉儿童敏感期》、《正面管教》、《蒙台梭利的早期教育》、《卡尔?威特的教育》、《好妈妈胜过好老师》……。大量阅读之后,我首先学习到是婴幼儿的早期行为受敏感期主导,年龄越小的孩子越不会故意去做惹大人生气的事情,要么是敏感期在作怪,要么是好奇心在作怪,此时若去限制,后果要么是身体协调能力差,要么是泯灭了一颗探索世界的心;其次在对待孩子无理要求上,一定要及时教训,但要爱心满满地去教训,不要让孩子有自己被抛弃了的感觉,不要在潜意识中挫伤孩子的自尊心。
如何爱心满满地去教训孩子呢,在我的女儿从出生到一岁半的这段时间,也能数出来有那么几种无理取闹的行为。经与家人分析“此行为非敏感期,确定无理取闹罪名成立”后,我们给出了及时的教训。
行为其一:高标准严要求的抱抱。
女儿已经快一岁半了,时不时会搞些皮肤饥饿、求抱抱的事情,人之常情嘛。但是她对抱的要求可谓高标准严要求:所谓抱要站着抱,不可坐下;所谓站着抱,要溜达,不可静止不动!
快一岁半了,已经二十斤重了,已经不是尚未满月的小宝宝,对身在母体内的经历留恋忘返。二十斤重,抱着溜达动不动半个小时,谁能受得了?我认为有些无理取闹了,难道坐着我抱着你就不是抱了吗?就缺乏对你的爱了吗?在征得爸爸、姥姥同意后,我们对某天晚上睡觉前的这一抱抱要求开始进行爱的教训。已经抱着溜达了几步了,我决定坐下来,同时对她说“宝贝,妈妈好累呀,走不动了,得坐下来了,坐着抱你睡觉啊”。结果,女儿义无反顾执着地挣扎,大声哭泣,意欲我站起来溜达,但我认为我应该坐着坚持下去,孩子看自己拗不过大人就会顺从的,这一恶习就可纠正。
也许如果没有一个关键性人物的出现,我这教训马上就能立竿见影了。但是,就在此时,姥姥受不了了,是心里受不了孩子的哭了,过来抱孩子,然后就抱着溜达去了,溜达了半个多小时把孩子哄睡着了。我跟姥姥说,“妈,您累了一天了,晚上这样抱着哄孩子不累吗,我是怕把您累坏了,应该让她懂得体谅,不能再这样无理取闹了。”“好好,你说的对,我就是忍不住……”我妈说,这时候孩子她爸哼了一声,翻身去睡了,“下次你再教训,我躲起来好吧,别再说我了”。就这样晚上的教训以失败告终。
我家女儿的脾气可真是倔呀,第二天醒来就心情不好的样子,可能昨晚哭着睡着的原因,居然还记得昨天的事!一醒来就让抱抱,依然高标准严要求,我决定要再教训一次。我从姥姥手里接过孩子,姥姥也很知趣地躲到房间里去了。还是先对孩子讲道理,妈妈累抱不动,要坐下来抱。小孩子真是很执着,加上劲又大,在我怀里鲤鱼打挺地折腾,嚎啕大哭,整得我都要抱不住了,但是我告诉自己不能放手,放手了对孩子心灵打击更大,她可能认为妈妈不爱她了。这时,她爸爸适时狠狠地瞪了她一眼,我发现她的眼神再也不敢看爸爸了。爸爸也指望不上了(小家伙应该很失望),姥姥也躲起来了,再没有可以求救的人了,没过多一会她就不折腾了,老实让我坐着抱着她。我看教训目的达到了,心中暗喜。要记得,小孩子是很要面子的,一定要给她台阶下,你的教训工作才算圆满完成。“看宝宝多懂事,体谅妈妈累,让妈妈坐着抱,宝宝长大了!”小孩子的脸真是六月天,说变就变,立刻就满有爱心的冲我笑了。教训工作还要再接再厉,“来,爸爸抱抱,看宝宝多懂事”,姥姥早就忍不住了,从房间里冲出来,“姥姥也抱抱,宝贝真懂事”。经过这次充满爱的教训,孩子将高标准严要求的抱抱抛在了脑后,再也没有提过。
行为其二,故意找茬扔东西。
我们知道,婴幼儿在7-8个月之后就会出现扔东西的现象,这是敏感期在作怪,小孩通过这种方式感知空间,我们尽量提供可扔但声音不大的东西给她玩,如小皮球、小瑜伽球,要是有声音的东西,我们看住她在爬行垫上扔,以不影响楼下人休息。
时间长了你都忍不住要去收拾,因为地上的东西实在是随处可见,没有下脚的地方了。但是你刚收拾好,就被她发现了,很快恢复原状(散落在地上)。如此反复几次,我已经无法忍受了,奶奶也有同感,所以我们态度一直决定教训一下她。我用鼓励的口吻对她说:“宝贝现在会帮妈妈做事情了,地上的东西会捡起来放到桌子上了……”,女儿似乎没听到,置之不理。那我收拾一下吧,把物品拾起来放到桌子上摆好,不出一秒,立刻被她拨拉到地上,我认为这是挑战我的忍耐力。“涵涵,把地上的东西拾起来”,我认真地说。小家伙置之不理。这时候,爷爷奶奶也过来说了。她有些委屈了,哭着找人抱抱。找爸爸,爸爸说“你把东西拾起来就抱抱”;那就找爷爷,爷爷也是立场鲜明;找奶奶,奶奶忙着做饭,没空理她;再找妈妈,妈妈自然不会妥协。找了一圈没人抱,那种无助的样子,你要一不小心忍不住去抱了,那就前功尽弃了!又回来找妈妈,我就蹲着搂着她,任她哭。搂着她,使她受伤的心灵得以依托,不会感到被抛弃了。但同时,立场不得变,在目的没有达到前,是不能抱的。
这时无论爷爷、奶奶再怎么说,她就是不肯拾东西,哭得更厉害了。脾气真是倔呀!不大点的小屁孩,面子比天还大。这样僵持下去也不行呀,我稍微妥协了一下,“来,妈妈拾起一个,宝贝也拾起一个,怎么样?妈妈已经做了呀,宝贝也来做呀”。尽管不是很乐意,但是她还是做了。那就鼓励一下吧“宝宝会帮妈妈收拾东西了,妈妈来抱抱”。经过这次全家对她的一致反对,她应该也认识到一些自己的问题,故意找茬扔东西的事情再也没有发生过。
回到主题上来,带着爱心能让孩子体会到你是爱他的,哪怕是在教训她的时候。如果不是出于对孩子的爱,我们怎么会狠心教训他呢。带着真诚的爱心去教训孩子,会让你在教训孩子之后更少内疚。如此方法得当,效果自然明显,孩子依然能在快乐中茁壮成长!
夫妻有矛盾,如何不让孩子充当“替罪羊”?
绝大多数的夫妻选择了养育孩子来延续自己的爱。都为了爱,可有时候,事与愿违,孩子出生了,夫妻也因为孩子的诞生出现了新的问题。毕竟在夫妻关系中---
孩子就是“第三者”
无论小棉袄,还是小情人,说的再好听,孩子铁定是夫妻之外的“第三者”。
于是,就会出现“冷落丈夫/妻子热爱孩子”的不良家庭关系。这其中,占多数的是妻子一心扑在孩子身上,冷落了丈夫。很少数是爸爸们过于关注孩子忽视了妻子。无论哪种,都会使家庭出现危机。
前者中,妈妈们的焦点都放在孩子身上,对丈夫的体贴、关心少了,两人除了谈孩子,好像再没别的话题。也会出现因忙于照顾孩子而劳累不堪,或者“家庭人口的增多”,令夫妻生活减少,外遇会相应增多。夫妻间当然会出现问题。
同时,夫妻双方,或者夫妻的任何一方把孩子过于重视,绝对会产生与愿望相反的子女教育问题。前者会导致彼此冷落,有可能会产生恋子情节,孩子有可能会出现骄横等不良性格;后者有可能产生恋父或恋母情结,孩子的性格过强或过弱。
孩子成了照妖镜
卿卿我我的二人世界突然多的第三者,给很多妻子带来了一个意想不到的新功效:通过对孩子的照顾和教育,发现了丈夫的很多不足,对丈夫的抱怨会日积月累不断增多。
如同前面的育儿话题,男人在家庭中的家务劳动、育儿责任等话题中描述的额那样,有些丈夫不愿意做因为孩子额外产生的家务劳动、不愿意陪伴孩子、不愿意参与孩子的教育,只是会逗弄孩子,当成了甩手掌柜,特别是有些心态还没有适应过来的年轻的父亲,根本无法但当做父亲的角色。一个男人有没有责任感,光靠恋爱结婚还看不太清楚,有了孩子就一目了然了。所以,妻子开始埋怨,直到冷漠,麻木,把丈夫晾在一边,而把更多的情感转移到了孩子身上。
孩子屡成替罪羊
照出了一方的本来面目后,不断积聚的怨气就需要出口,很多爸爸妈妈的脾气因此变得急躁了,动不动就烦躁不安,爱发脾气,在教育孩子的时候,一点都没有耐心。
因为一些传统的因素存在,妻子出现这种情况的相对多些。妻子们认为丈夫不理解自己,虽然自己可以用“男人只要在外面拼搏养家就行了”来开脱,但是内心会把这样那样的不满储存起来,经常不自觉地就会通过孩子的一些不如意兑现出来。
这个非常可怕,比已经很明显地“夫妻战争”,或者离婚更可怕。孩子是非常无辜地成为了夫妻关系的替罪羊。
孩子常做连环套
除了对夫妻对方的不满,在有隔代教育的家庭里,有时候孩子问题会引起连环反应,延续到了对双方长辈的不满上。
葫芦爸爸虽然造了姥姥的反,但是姥姥与外孙外孙女的感情太深了,姥姥还是隔三差五地过来看望。奶奶年纪大了,从头到尾就没有让爷爷奶奶参与进来,因为我们提前跟老人们商量妥,他们也从没有就孙子孙女的教育上说啥。可是现在的独生子父母们和他们还算年轻的父母关于如何教育第三代的争论不休。年轻父母借助网络、杂志、培训等,宁愿照书也不听从父母,不再是完全相信长辈们的“言传身教”了。
孩子的问题不仅仅是能引发婆媳矛盾,甚至是母女矛盾。奶奶们姥姥们认为年轻的爸爸妈妈们自己还是孩子呢,而且不理解年轻妈妈的“时尚”“科学”的育儿方法,小孩一有问题就埋怨。这个时候,“双面胶”的表现差异也会让妻子们崩溃。
怎么办呢?
◆把握一个中心。这个中心不是孩子,而是要把握夫妻关系是家庭的中心。
1、形成良好亲子关系模型
一个孩子的家庭,现在基本上是孩子居于上方,形成一个三角。我们家两个孩子已然成为“不稳定”的四方,在我看来现在是下宽上窄的梯形。夫妻关系永远是是家中的基石。
现在有些家庭因为孩子影响到夫妻关系,进而影响到家庭关系,问题不在于孩子,绝对是父母的错。
2、认识到夫妻关系对孩子意义重大。
决不能再拿“为了孩子”作为夫妻战争的借口。我们一定要懂得,夫妻是家庭的基础,夫妻中的一方才是真正陪伴我们一生的伴侣,子女再亲也是夫妻关系的“产物”。何况,良好的夫妻关系才能给孩子最大的安全感。才能给孩子一个楷模,对孩子的未来造成很大的影响。
因此,一定要强化孩子是夫妻爱的延伸,出现的问题也是夫妻的问题,必须在夫妻关系的平台上解决。
3、想方法延续和提升夫妻情感。
我们反对当育儿啃老族,但有时候还是找机会小夫妻齐当甩手掌柜。我们家3年内生了俩娃,姥姥入驻,夫妻关系肯定受到很大影响。但是,我们还是尝试着找机会过一下二人世界,夫妻二人出去逛逛街,看场电影,去公园转转,虽然次数不多,但也可以缓解气氛。
◆坚持三个基本点。
一是建立夫妻养儿育女的良好心态,对于养育儿女千万不能急,要有耐心,要尊重孩子内在的成长规律。
葫芦爸爸前次说夺葫芦妈妈的权,现在回想起来,实际上也表现出自己的浮躁心态,对待孩子们的教育有点心急了,才会跟葫芦妈妈产生误解和摩擦。
二是夫妻之间理性对待家务活、育儿事和隔代亲子关系。可以尝试建立制度化安排。比如在家务上明确分工,认真执行;在育儿上可以由一方主导,另一方配合;等等。
三是夫妻一定要建立有效沟通机制。我们古人早有高招:把床当做是结局矛盾的平台---床头吵架床尾和—也适用于处理因亲子产生的问题,心平气和的交谈胜过一切埋怨和责备。特别要注意不要当着孩子的面处理和解决争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