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怎样看待孩子告状 ?
发布时间:2021-12-13 怎样教育孩子 幼儿园说课稿喜欢你 雷锋叔叔你在哪里教案人是生活在社会里,而不是在真空中。因此,当孩子从家庭进入社会后如何为人处事,将是一大课题。家长作为孩子的第一老师,应怎样看待这个问题?
孩子由于长期在家中倍受父母长辈的痛爱,或多或少地处于优越地位,因其智力正处于发育和开发时期,小脑袋中只有优越环境条件下的为人处事的概念。当孩子刚离开父母的襁褓,学会走路,独立玩耍,使用语言与别人交流,走出了原先狭小的、简单的空间,生活内容一下子丰富起来,与外界同龄的朋友有了接触和交流的天地。然而许多前所未遇的矛盾就接踵而来,习惯于被父母保护的孩子感到自己正处在一种不安全的环境中。因此遇到与小朋友发生纠纷时,为了维护自己的安全,保护自己的利益不受侵害,向大人或自己的父母告状,其目的是求得保护和帮助。这时作为父母首先要使孩子的情绪稳定下来,让孩子将事情发生的经过讲清楚,然后对孩子进行疏导。要帮助孩子学会与他人交往的方法,要善于原谅别人的过错,要建立与他人共享欢乐的意识。千万不能听到孩子告状就愤怒地谴责他人或责骂孩子的玩伴,小题大做和冲动都会强化孩子的告状行为,使孩子养成不良的性格。
较大年龄的孩子告状,大多数是由于孩子在家中养尊处优,受父母的宠爱,长期处于以我为中心的地位。当与他人交往时容易出现心理障碍,因为同伴不可能像父母及长辈那样以他为中心,而产生了委屈、吃亏感。因此希望借助于父母的力量来维持自己的中心地位。当然,也确有孩子被人欺侮而正常的告状行为。因此家长在处理时,切记要理智行事,不可粗鲁,应对当事人的父母陈述自己的观点,讲清道理,给孩子和他人都留下好的印象,取得理想的教育效果。通过分析事情的原因,既不要一味地责怪他人,也不能不批评自己的孩子,要帮助孩子协调好自己与他人之间的关系,善于与他人合作。[工作总结之家 Dg15.cOm]
yjs21.cOm更多幼师资料编辑推荐
怎样对待爱猜疑的孩子?
这种儿童不但怕生,而且疑神疑鬼,常使父母伤透脑筋。这种儿童过分猜疑,很容易被周围的同伴讥为胆小鬼,你愈骂他,他的猜疑心愈严重。
猜疑的小孩,大致可分为下列几种类型。
第一,是精神外伤型,曾经遭遇可怕的事情,恐怖的经历仍挥之不去,才变得疑神疑鬼的。比如:在众目睽睽之下,他被狗咬了。这可能使原来就怕狗的他,两三年都不敢一个人外出,深怕再遇上恶犬。有类似这种情况的应该带他去看专门的医生,由专家与家人共同来治疗他。一般说来,冲淡他心里的恐怖记忆是最需要的,但这事儿又急不得。家人应该以爱心及平静的口吻解说他害怕的经验,以减少他的恐惧。
第二,是疑心病传染型。这种小孩从小是爱猜疑的父母养育出来的;耳濡目染的结果,当然难逃猜疑之症。与其说小孩子的性格像父母,不如说父母的不安传染给小孩了。因而使小孩处于不安的状态,变得疑神疑鬼。尤其是胆小、不安的母亲,更应该特别注意,必须赶紧改正这种坏习惯。若不能马上消除,为了孩子的将来也应该继续改进,并且让小孩积极地体验生活,脱离疑神疑鬼的生活,进而产生自信心。
第三,是因为经常受到责骂、欺负而形成的。这种小孩大多由于经常受父母惊吓,老是受人欺负,比较软弱的缘故。小孩本身如果够坚强的话,则可以抵抗这种压力,若是他很软弱,就可能无法承受而离家出走,不然就是默默地忍受。要帮助被欺负而猜疑的孩子,首先应该给他找一些让他安心玩耍的同伴,让他在游戏中,一点一点地消除对人的猜疑、恐惧。假如是由父母的打骂惊吓教育而造成的,最要紧的当然是父母必须改变态度,不必要的惊吓要尽量避免。
第四,是为数最多的一种。这种类型的小孩从小就在家人的保护之下,缺乏突破困境的胸襟,一般由祖母抚养或独生子女都属于这种典型。这种备受保护的小孩,大多缺乏解决困难的能力及耐性,因此,单独行动对他而言相当危险。总而言之,造成他疑神疑鬼的最大原因是生活经验不够,必须让他多锻炼,培养信心和耐心。
疑神疑鬼的儿童有上述四种典型,为了消除这四种原因引起的毛病,必须分别对症下药才是最好的方法。如果不能对症下药,可能会有不良的效果。
总而言之,幼儿大多会恐惧,只要年纪稍大一些,明白他所畏惧的真相后,就不会再害怕而猜疑了。其中有一点要注意的是不可以随便骂他“疑神疑鬼”。
怎样看待宝宝的好奇心
在我们许多教育工作者与家长心目中,幼儿的好奇心被当作一种令人厌恶的行为而遭到指责、约束、冷漠或讥笑。这与他们对幼儿好奇心的发展特点、重要价值以及如何诱发幼儿好奇心的模糊认识有关。另一方面,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存在的冲突有关:一是应然观念与实然观念的冲突。后者是教师在多年教学经验过程中获得的缄默性知识,具有强势作用。在教师的缄默性知识中.幼儿的好奇心应当以遵循教师的教学思路或设计为前提,一旦超越这个界限,幼儿好奇心将招致冷落与压制。二是教育的工具性与育人性的冲突。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教师是从事教育的工具,幼儿是工具下的奴隶,当幼儿的好奇心与教师要求一致时,好奇心就得到支持,相反就遭到训斥。因此,有必要引导教师梳理其缄默性知识中的盲点,觉察自己教育观念中的误区,引导教师自觉转变观念,扮演好幼儿学习的支持者的角色。
一、好奇心与动机
动机涉及到人类行为的基本源泉、动力和原因,反映人类行为的主动性特征。从个体动机的自发性与目的性看,动机有内在动机与外在动机之分。外在动机由活动之外的目标或奖赏引起,如幼儿对学习活动本身不感兴趣,但是为了赢得父母老师的表扬与奖励而进行学习。内在动机则是“一种不依赖外在报偿便能促成某种行为的东西”。[1]布鲁纳主张在教学中应激发幼儿的内在动机,使幼儿在学习实践中感到愉快。在他看来,个体学习的内在动机之一即是好奇心。
好奇心是人类的天性,对于幼儿来说,一旦面临新奇的、神秘的、自相矛盾的事物,就会产生三种形式的探究行为:感官探究、动作探究、言语探究。正是通过这些探究行为,幼儿有选择性地了解周围事物,并积累大量生活经验。教师应当创设满足幼儿好奇心的环境条件,把幼儿的好奇心引向强烈的智力活动。这些探究行为如果能够得到不断的强化与满足,还会逐步内化为个体良好的心理品质。
二、好奇心与学习
学习是由经验或者练习引起的个体在能力或倾向方面的持久变化及其获得这种变化的过程。学习是知情交融的过程。研究学习过程本身离不开对教学过程的探讨。教学活动虽然以传递认知信息为中介,却离不开教学活动中教师、幼儿以及认知信息中的情感因素。这可以从我国古代的教育思想以及西方教育思想中窥见一斑。如春秋时期的孔子对于治学三种境界的见解,就把好学、乐学作为学习活动的理想境界。明代王守仁认为学习中的愉快情绪体验对于儿童来讲,犹如时雨春风对于花草树木之生长一样重要。捷克大教育家夸美纽斯在他的《大教学论》中也指出:“应该用一切可能的方式把孩子们求知与求学的欲望激发起来”。[2]法国教育家卢梭指出“好奇心只要有很好的引导,就能成为孩子寻求知识的动力”。“问题不在于教他各种学问,而在于培养他有爱好学问的兴趣……这是所有一切良好的教育的一个基本原则”。[3]
以罗杰斯为代表的人本主义心理学家十分重视情感因素在学习中的作用,认为学习本身应该包括认知与情感两个方面,提出了智能与情感协调发展的“全人”学习理论。近年来,心理科学界也出现了强调动机、情感与认知相互作用的“热认知”(hotcognition)思潮,把好奇心作为学习中的主要情绪与动机。好奇心作为一种内在动机,它既具有认知性特征,能够引发幼儿的探索行为,又具有情感性特征,可以使幼儿从探索中获得愉快的体验。幼儿在其好奇心的驱使下表现出来的观察、提问、操作、选择性坚持、积极情绪等有助于幼儿学习活动的有效进行。教师应当充分认识到好奇心对幼儿发展和教育教学的重要价值。
三、好奇心与创造性
好奇心是创造性人材的重要特征已是不争的事实。爱因斯坦认为他之所以取得成功,原因在于他具有狂热的好奇心。创造性的培养应该从小抓起,已经成为学者们的共识。人类最初的好奇心来自于婴儿的探究反射。观察发现,婴儿一旦发现新奇事物,就会用手触摸,用舌头品尝。到了幼儿期,好奇心更加强烈和明显,他们通过感官、动作、语言来表达自己对周围世界的好奇,这种好奇最初是情景性的,如果受到鼓励与强化,就会变成认知与情感的结合。我国教育家陈鹤琴指出“好奇心对于幼儿之发展,具有莫大作用,幼儿凡对于一切新的东西就产生出好奇心,一好奇就要与新东西相接近”。
怎样冷静对待倔强的孩子
一般家长都喜欢乖、很听话的小孩,但有一种小孩却恰恰相反,任凭父母好说歹说,就是不理不睬,总是以白眼看人,你愈大声吼他,他就愈不听话。
有些母亲看小孩倔强,就跟着发火,好像和小孩斗气似的。小孩倔强也许还可以原谅,因为在他小小的脑袋里以为自己是对的,但一个成熟的大人也跟着闹别扭而不让步,那么你们可能一辈子都是半斤八两的对手。
小孩倔强,大人也跟着倔强实在不应该,跟小孩一起吵闹,是极不理智的。家长面对倔强的小孩首先要平息自己的情绪并冷静地处理。
当然小孩倔强时也一定很任性,一方面你必须断然拒绝小孩无理的要求,另一方面也要尊重他,这才是最理想的管教方式。千万不要弃此原则不顾,索性地大声吼叫,说出伤害孩子自尊的话,这样不但无法达到效果,反而破坏了与孩子之间的关系,小孩也可能更不听话,故意气你。
对待倔强的儿童,不妨试试这个方法,以慈祥和蔼的态度、语调和他交谈,并了解他的动机,相信在你温柔的询问下,小孩一定会一改无理取闹的态度,把心里的话告诉你。
家长与孩子之间常为了一件衣服而争执,这实在大可不必。小孩想穿他喜欢的衣服就顺从他嘛!反正只要他觉得舒适,好看就行了。家长对这种事不必太坚持己见,不必大动肝火。假如他的选择实在太离谱,必须拒绝时,你干脆跟小孩说明不好的原因,是太小,太大,或衣服太厚,太薄,只要语气温和,他一定能接受,而他了解之后,就不会再闹了。
假如你总否定小孩的每一个要求,那么小孩也会以不讲理的态度反抗你。这样僵持下去,不但父母吃不消,也可能造成孩子性格上的偏差。
如果父母一味地让步,那又是小孩日后的悲哀了。大家一定看过一则报道:一个青年犯罪被逮捕后,他妈来看他时,他说:“为什么小时候您不好好的管?!”这个人间悲剧实在应该引以为戒。教育是神圣而伟大的工作,做父母应该有这样的观念,用爱心、耐心来教导子女,不要孩子一不听话就又打又骂。要知道,你发脾气的对像是一个不懂事的幼儿啊!
孩子不听话,你怎么看?
导读:心理学家认为三岁幼儿不反抗,就不是正常儿童。即使五六岁的幼儿反抗行为也是很明显的。何况孩子生活在信息丰富的社会,每天都可以吸收到许多信息,对人对事都会有自己的想法。
案例:一位家长曾这样对我说:“我的孩子特别听话,很懂事,守规矩从不惹事,对人有礼貌,做事比较认真,回家后能把老师教的东西告诉我们。可是,我们却发现这个孩子不像别的孩子那样活泼,好动,对什么事情都兴趣不大,总喜欢做我们为他安排好的事。他对没有玩过的玩具,没有见过的事和没有接触过的人总是躲躲闪闪的。即使别人把他的玩具抢走了,他也只是站在那儿眼睛看着不知该怎么办……我很担心他将来不能很好地适应社会。”也有一位家长对我说:“我的孩子特别不听话,你叫他干什么,他偏不干。他太活泼好动,好像对什么都感兴趣,什么都要动动,试试,什么都不怕。”
专家观点:心理学家认为三岁幼儿不反抗,就不是正常儿童。即使五六岁的幼儿反抗行为也是很明显的。何况孩子生活在信息丰富的社会,每天都可以吸收到许多信息,对人对事都会有自己的想法。如果家长过早地用成人的标准去要求孩子,是不符合孩子身心发展规律的,而且容易扼杀儿童的天性,使孩子从小失去儿童最珍贵的创造性人格,这会给家长留下难以弥补的悔恨。心理学家曾做过这样的研究:在2—5岁儿童中挑选出同样数量的反抗性较强的和几乎看不出反抗性的儿童。追踪观察到青年期,结果前者有84%的人意志坚强,有主见,有独立分析、判断事物和作出快定的能力。而后者仅有26%的人意志坚强,其余的人遇事不能做决定,不能独立承担责任。这一研究说明,反抗行为强的孩子,长大易有坚强的独立意志,而这一点正是21世纪的人才应具备的素质。所以对孩子的反抗行为,家长要有正确的认识,进行正确的引导。
好育园观点:对孩子一些不听话的行为,应肯定孩子积极的一面,以商量的口吻提出一些建议。我想,如果家长这样做了,孩子会从家长那里得到尊重和理解,孩子将会变得既听话又聪明能干,有创造个性的孩子,从而为他以后的发展打下较为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