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教师教育网,为您提供优质的幼儿相关资讯

父母该和孩子一起面对害怕

发布时间:2021-12-10 父母和孩子良好关系的建立 幼儿园优秀说课稿和你在一起 外研社一起小学二年级英语教案豆丁

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会有各种各样的情绪体验:快乐、痛苦、愤怒、惊慌、害怕等等。尽管我们会尽量给孩子安全感,但孩子肯定会经历害怕。作为孩子的父母或长辈,在孩子经历害怕的时候,你会怎么做呢?一些父母在孩子有害怕的情绪体验的时候要么惊慌不已,要么把孩子害怕的经历掩盖起来。这些做法都是不可取的。因为:大人的惊慌会加重孩子由害怕变成恐惧,造成孩子较大的心理压力;而把孩子的害怕经历掩盖起来,对孩子的害怕只字不提,尽量把孩子与使他害怕的环境或事件隔离,只能一时淡化孩子害怕的情绪,并不能从根本上消除孩子的害怕心理,很可能使孩子变得胆小怕事。

正确的方法是,使孩子了解到害怕也没什么,它只不过是每个人都会经历的一种情绪体验。那么,孩子就会正视害怕,变得勇敢起来。

如果你能注意做到以下几点,你就能帮助孩子克服害怕的情绪体验。

1.不要嘲笑孩子的害怕,更不要低估、忽视和粗暴地对待他们的害怕。

2.要肯定孩子的感受,认真听孩子讲述事情的经过。

3.鼓励孩子逐渐面对害怕。

4.要让孩子觉得坦然,不要给他们特殊的照顾。

5.帮孩子想办法来对付害怕。

Yjs21.coM更多幼师资料延伸读

父母偏心对孩子的伤害有多大


随着二胎三胎的放开,很多家庭都有几个宝贝,但有些父母很难做到一碗水端平,从而偏心其中一个。那大家知道父母偏心对孩子的伤害有多大?以及父母偏心的表现有哪些呢?下面幼儿教师教育网小编整理相关内容,欢迎大家来阅读!

父母偏心的十大特征

1、对自己的偏心理直气壮,或不承认自己的偏心,坚定自己的想法,不会因为孩子的抱怨而自我反思,更不会承认自己对孩子的伤害,更多的强调自己的付出,认为自己的言行都时正确目合理的。

2、家庭财产更多向其中一个倾斜。愿意支持一个孩子学习成长,甚至买车买房,但是对另一个不愿意过多付出。

3、对不同的小孩期望不同。比如,老大光宗耀祖,老二陪在自己身边。

4、下意识的否定和贬低其中一个小孩,经常拿几个小孩做比较,话语中表达对其中一个的满意和骄傲,而对其中一个失望和否定。

5、要求一个孩子无条件支持另一个孩子。比如,压榨女儿去帮助儿子

6、对一个孩子主动的表达关心和在意,对另一个孩子选择性的忽视,不是父母感受不到情绪,而是他们想要感受谁的情绪。

7、孩子寻求支持和保证时,一个倾尽全力,一个不愿意投入太多。当喜欢的孩子遇到困难时不顾自身处境,拼尽全力去支持,另一个则要求其自己解决问题。

8、把自己拥有的好的东西都留给其中一个。吃到好吃的,遇到好玩的会先想到其中一个。

9、对待不同小孩同样的问题会产生不同的看法,即双重标准。一个犯再大的错误都可以原谅,另一个一个小小的问题都无法接受和包容。

10、对待不同性别区别对待,比如,女孩要富养,男孩要穷养,男孩是一个家庭的延续,女孩会嫁人。

父母偏心对孩子的伤害有多大

1、对于被父母偏爱的孩子来说,很容易就会恃宠而骄

父母长期宠爱或者是被偏爱的那个孩子,其由于习惯了父母的溺爱的原因,在性格上便会逐渐变得恃宠而骄,甚至是出现长大后的"啃老"这一情况,也是很正常的。

2、对于被父母忽视甚至不喜欢的孩子来说,很容易就会产生自卑的情绪,没有自信

而对于那些不受到父母喜爱的孩子来说,因为童年的不幸福生活经历,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会逐渐产生自卑的情绪,因为没有从父母那里得到足够的爱意学会变得越来越不自信,影响其的一生发展。

父母偏心的原因

1、重男轻女的偏心

这种类型的偏心比较常见,根本原因是传统观念认为,男人就是门第的和家族的象征,是权威和家庭的核心。现实生活中,特别是在偏远落后一点的农村,“重男轻女”的传统思想特别严重。在这类父母看来,生儿子可以给自己家传宗接代,而生女儿都是给别人家生的。

因为这个思想观念的存在,一些父母就会在日常生活中,对待子女就会区别对待,出现偏心的情况。

2、出生顺序的偏心

这种情况也是很常见的,家中的老小也会成为父母偏心的对象。家中的老幺通常是在父母年纪比较大的时候出生,更加宠爱。

哥哥和姐姐长大有了自己的生活和空间,和父母的距离也没有那么近了。老小也就成了父母的心头肉,自然能得到更多爱。

再加上这些孩子在出生的时候就面临着哥哥姐姐作为他的竞争者,他们需要用各种策略来博得父母更多的注意力和关注点,这就是为什么老二比老大更精。

3、性格偏向

挪威心理专家经过研究总结出,家庭中那些“叛逆”的孩子,会让父母感觉厌烦,从而疏远他们。而那些温顺、听话或者和父母性格相近的孩子则受父母的关注程度更大、更多。

3、强弱偏向

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心理学家弗兰克·苏洛威曾经在《天生反叛》一书中曾经用达尔文主义解释“偏心”这一问题:他认为父母偏心那些最大最健康的后代,是因为这些孩子最可能获得成功,最可能将家族的基因一代代传下去,是父母希望通过繁衍后代来复制自己的生物学自恋情节,这也是最原始的动物本能。

5、功能性养育

心理学家认为,父母还有一种偏心根源,就是功能性养育。

心理咨询师,心理专栏作家武志红老师指出,每个孩子的功能不同,决定父母对待方式不同,导致的结果也不同,也就是父母偏心的最本质的根源。

不同年龄段孩子的害怕对象


研究发现,正常儿童中,90%以上的幼儿会有不同程度的害怕心理;40%的2-4岁的儿童至少有一种害怕;43%的6-12岁儿童有七种以上的害怕。

不同年龄阶段的儿童有不同的害怕对象,如:

0-6个月高分贝的噪音,突然而来的声响,身体陡然失去支撑;

6个月-1岁一般意义上的陌生人和生疏的环境,浴盆和浴缸排水;

1-2岁一般意义上的睡眠,和父母健康、受伤、排便;

2-5岁害怕黑暗、孤独,想像中的怪兽、强盗、医生等。

测试一下,孩子的害怕正常吗?

惧怕与儿童身体发育的状况和应对能力有关,会随着儿童体力,智力和经验的发展而不断消失和变换。一般来说,正常发育过程中出现的害怕和恐惧,为时短暂,一种惧怕很少持续一年以上,多数在三个月内消失,很少会对儿童的行为产生严重的影响。

孩子的害怕属于正常还是病态,可以根据下列问题进行测定:

1、孩子的胆怯不安是否只是针对某个事物或现象,与这个事物或现象相关的其他因素不会引起他的恐惧?

2、离开了受惊物或现象后,孩子的惧怕反应是否随之消失?

3、在看图片、电视或一般的谈话中,如果孩子看到或听到他所惧怕的事物或现象,他是否表现出无所谓的样子?

4、经历了后,孩子的日常生活是否不受影响?

如果对以上问题的回答都是“是”,说明孩子属于正常发育过程中的胆小害怕;否则,说明孩子可能存在心理疾病,尤其是孩子害怕到了如下程度就是不正常的了,比如惧怕的持续时间超过三四个星期,以致于丧失某种能力,伴随明显的症状:心律过速,头晕眼花,恶心和失禁等,这需要到儿童医院就诊。

孩子害怕的原因


导读:人的恐惧感与身体技能的发展、个人的成长经历几乎成正比。随着接触的事物、经历的活动越来越多,宝宝体验到的恐惧感也会相应增多。

在蹒跚学步或是更早的时候,宝宝就可能体验到恐惧。狗吠声、震耳的鞭炮声会令他感到害怕;某种颜色的衣服、某个长相特别的大人也会使他感到莫名的恐惧。

宝宝为什么会害怕

人的恐惧感与身体技能的发展、个人的成长经历几乎成正比。随着接触的事物、经历的活动越来越多,宝宝体验到的恐惧感也会相应增多。

当宝宝感到害怕时,如果父母处理得当,可以不断帮助他面对恐惧,宝宝幼小的心灵也会在不断克服恐惧的过程中慢慢成长;反之,如果父母对宝宝的恐惧漠不关心或者过度保护,则会使他的心灵在某一点上停滞不前,给日后的成长投下阴影。

宝宝都会怕些什么

不同年龄段的孩子,会有不同的恐惧体验。着名的家庭治疗师约翰·伯曼说过,“对待孩子有三种表达爱的方式:提供安全感,帮助孩子合理地达成心愿,还有运用爱的语言。”在这三种方式中,提供安全感是首要的。所以,我们不仅要了解和理解孩子内心的恐惧,还要帮助孩子打造自己心中的“安全岛”。

新生儿~1周岁

内心独白:

“我熟悉的人到哪里去了”,“天啊,周围的吵闹声会伤害到我吗”,“什么东西在我眼前一闪一闪”……

典型恐惧:

环境因素的突然改变。

当宝宝熟悉的照料者发生更换时,当声音的分贝突然增强时,当身体感觉猛然下坠时,或遭遇刺眼的光线(如闪光灯)时……宝宝都会觉得很害怕,18个月后基本缓解。

理解恐惧:

·0~1岁是建立依恋关系的关键期,在出生后的第一年里,孩子所依恋的对象将成为他生命中最重要的人,因此在更换照料者的时候,需要特别小心。

·周围很多非自然的力量,像噪声、闪光灯,都是小宝宝无法抗御的,他能作出的反应,只能是因为害怕而哭闹。

应对良策

·丰富孩子的各种生活体验,以有效地刺激大脑的发育。在改变环境因素之前,尽可能有一个过渡。比如:增加新照料者在宝宝面前出现的频率,或让原照料者再跟随一段时间。

·减少或避免周围环境的不良刺激,如:控制居室声音,拍照时尽量别用闪光灯。

·针对身体下坠,可以在宝宝七八个月的时候玩一些相关的运动游戏,如:宝宝精神状态较好的情况下,伴着柔和的音乐,扶着孩子的腋下,慢慢举过头顶,接着快速下降至妈妈胸前。开始时幅度不宜太大,慢慢地,可以适当加大幅度。这个游戏不仅可以缓解孩子内心的恐惧,还可以促进感觉统合功能的协调发展。

1岁半左右

内心独白:

“我不认识你,不要靠近我”,“妈妈,你会不要我吗”……

典型恐惧:

与父母分离以及与陌生人相处。

诸如“我们带你妈妈走喽”、“你妈妈不要你了,今天跟我回去吧”、“陌生人来了”之类的话,会令1岁多的宝宝惊慌失措,恐惧万分。3~4岁时,这种恐惧感会逐渐减弱和消失。

理解恐惧:

·生活中,母亲往往是孩子最强烈和最早的依恋对象。如果硬将母子分开,或让陌生人介入,孩子会产生极强的负性情绪和行为反常,甚至造成无法弥合的情感创伤。

·一般而言,1岁半到2岁左右是宝宝产生分离焦虑的高峰期。1岁半的孩子非常可爱,但尚未分清什么是玩笑,什么是真实的,如果对不恰当的玩笑信以为真,将加深恐惧感。

应对良策

·事先尝试与父母分离,是帮助宝宝克服分离焦虑的最佳方法。在时间安排上,宜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慢慢增加分离的时间。在离开的时候,您需要明白无误地告诉孩子离开的原因、之后的安排以及妈妈什么时候会回来。请选择宝宝比较熟悉的成人,如:爷爷、奶奶来照顾宝宝。

·重复玩一些有趣的游戏,比如“躲猫猫”,通过游戏告诉宝宝:妈妈不见了,妈妈又回来了。当他相信“不见的妈妈总会出现”时,分离焦虑这一关也就过得差不多了。

2岁时

内心独白:

“天黑了,有很多怪物会出来”,“这是什么东西?会吃掉我吗?”……

典型恐惧:

害怕某些动物、怪物和黑夜。

夜里的时候,宝宝可能会对阳台上的一盆花、窗帘上的装饰或图案表现出毫无理由的恐惧,4~5岁时减弱。

理解恐惧:

2岁左右,宝宝会特别害怕独自面对黑暗,这并不是没出息、怯懦的表现,而是人类与生俱来的逃避危险和求得生存的本能。此时,若采取强硬措施,或者保护过度,会使宝宝无法逾越这道坎儿。

应对良策

·允许过渡

一旦决定让孩子独自面对黑暗,就要温柔地坚持。温柔表现在睡前会陪伴一小会儿,并告诉孩子,父母的门始终是敞开的,没有条件分房的家庭至少做到分床;坚持表现在当孩子半夜爬回您身边的时候,一定温柔地不厌其烦地把他送回去。

·丰富黑暗的概念

在孩子心中,黑暗代表的就是潜在的危险,那么我们平时可以玩一些黑暗中的小游戏,如吹灭生日蜡烛会得到礼物,在黑暗中玩手电筒、荧光棒等,让孩子觉得黑暗除了令人恐惧之外,还意味着惊喜、奇妙、探索等别的意义。

3岁时

内心独白:

“我害怕,不要把我扔到水里”,“窗帘后面是细菌魔王吗”……

典型恐惧:

怕水、怕妖怪、魔怪等。

水和宝宝想象中的强大对象,往往有着不可思议的力量。

理解恐惧:

孩子的想象力极其丰富,常常会把想象和现实混淆在一起,对他们来说,那些想象中的恐惧是真实存在的。如果大人表现出完全不信,甚至恼羞成怒,会把孩子推向更孤独恐惧的境地。

应对良策

·接纳宝宝的恐惧

需要父母认可的,并不是宝宝描述的怪物,而是他当时的情绪。不要随便打发他的恐惧,而应仔细倾听,引导宝宝用语言,或者用画笔详细地描述恐惧的对象。描述得越仔细、越明白,心里的恐惧就会越少,因为人害怕的大多是未知的东西。

·和恐惧对象打招呼

引导宝宝和恐惧对象简单交流,哪怕只是打个招呼。如可以让他和躲在床底下的“大灰狼”喊话:“大灰狼,你好啊,这么晚还不回家啊?你的宝宝在等你讲故事呢,快回去吧!”然后问他,大灰狼说什么?通常,宝宝的反应是“他回去了”,而他心里大部分的恐惧感也就随之消失了。

4~5岁阶段

内心独白:

“要是我输了怎么办”,“我不跟你玩了”……

典型恐惧:

对失败充满恐惧。

处于这一年龄段时,大部分孩子会害怕失败,在竞技游戏中表现得“输不起”。

理解恐惧:

孩子会对游戏中的错误耿耿于怀,会对失败感到害怕,这种感受可以理解为孩子长大了,说明他的自我意识正在形成,内心渴望获得成功。父母要了解这一点,并避免向孩子施压。

应对良策

·尝试从简单的、可立即反复操作的游戏入手,强化训练,适当降低孩子对失败的敏感度。如:在纸上玩“井”字游戏,一方在空格中画圈,另一方画叉,三个同一符号连成串者为赢家。开始时,父母不妨适度“放水”,别太顶真了。

这类游戏每次耗时不到半分钟,孩子还来不及咀嚼自己的失败,马上就进入第二轮。几轮之后,他会逐渐明白:原来失败和成功是轮着来的呀!这样的认识有助于帮助孩子克服内心对失败的恐惧。

面对孩子的恶作剧你该怎么办


一个星期天,宝宝的妈妈有事要去同事家。宝宝缠着要一同去。妈妈因为路远而把宝宝留在家里。回来后,家里却不见了宝宝。妈妈屋里屋外、楼上楼下地边喊边找,惊动了邻居的爷爷奶奶,大伙一起找呀、喊呀,可就是不见宝宝的踪影。而当妈妈心急如焚,精疲力尽时,宝宝却若无其事地从大衣橱里走了出来,看着大伙哈哈大笑。

宝宝的这种行为就是典型的恶作剧,诸如此类的还有把水倒在火炉里浇灭炉火;故意把大人关在门外而不开门等等也都是恶作剧行为。

对待这种行为家长有以下几个观点

观点1弄清情况冷处理,熄灭孩子恶作剧的“热情”。

喜欢恶作剧的孩子一般比较机敏,大都具有强烈的表现欲,通常他们并无恶意,仅仅是为了引起别人的注意,或逗人一笑,我的孩子就是这样。有一次,他把一根鸡毛插在我大衣的帽子里,不知情的我来到单位,被同事发现。我想到一路上行人看见我插着鸡毛满街走,真是很尴尬。回到家,儿子看见我帽子里的鸡毛没有了,急着问我:“妈妈,今天有什么事吗?”我佯装什么也不知道,儿子一直追问,我一直回避。他感觉很无趣,第二天,他又把鸡毛放在我的帽子里,我依然当做什么事也没有一样。几次之后,他再也不把鸡毛插在我的帽子上了。所以,面对孩子的恶作剧,家长不妨试用一下“冷处理”,不要和孩子计较。一段时间以后,孩子自己感到无聊,慢慢就会改了这个毛病。

(11岁男孩的母亲金惠惠)

观点2分清原因,对症下药。

女儿喜欢藏大人的东西。有一次,她把我的手表藏起来了。看我着急的样子,她主动来问我:“妈妈,你的手表呢?”我告诉她,手表被大灰狼拿走了。她不做声,我接着说,“不过,一会儿兔宝宝会帮我去找回来的。”过了一会儿,她跑来和我说:“妈妈,你的手表在这里呢!”我故作惊讶地说:“啊,兔宝宝真好,真乖,我们宝宝和兔宝宝一样好,是吗?”她点点头。看着孩子那双清澈的眼睛,我不禁想到:孩子都有着渴望被重视、被关心的心理需要,恶作剧有时便成为他们引人注意的手段。所以,关心孩子,满足孩子的心理需求,也是纠正孩子不良习惯的一种好办法。

(7岁女孩的母亲贺凌)

观点3体验后果,让孩子增长记性。

我认为有的孩子之所以爱搞恶作剧,是由于孩子往往在有意无意地捉弄别人的行为中体会到了所谓的“有意思”、“好玩”。我觉得教育孩子时,让孩子适当体验一下被捉弄的感觉,这比单纯说教的效果有时要好一些。我的儿子在学校经常把同学关进卫生间,老师和我一起教育他多次,效果不明显。为了惩罚他,有一次,我故意把他反锁在卫生间,任他怎样敲门哭喊,我都不理睬。

儿子哭着说:“爸爸,我以后再也不把同学关进卫生间了。”我让他通过亲身经历,懂得人与人之间是平等的,正像他不愿成为被戏弄的对象一样,别人也没有理由去接受他的恶作剧行为。孩子从此收敛多了,现在再也不捉弄同学了。

(9岁男孩的父亲吴岳松)

观点4动之以情,晓之以理。

我的孩子以前在发脾气时要扔东西。开始的时候她不是故意的,当她看见大人们着急的样子,她觉得很有趣,就变成故意的了,一不高兴就乱扔东西。有一次,她又在乱扔东西,我气极了,就和她一起扔玩具。看到我也扔玩具,她呆住了,我又二话不说,拿起扫把要把玩具扫掉,并对她说:“你既然不要玩具了,那它们就变成垃圾了,妈妈就扫掉它们。”她急了,连哭带喊:“我的玩具,我的玩具!”我明确地告诉她,让她整理好玩具,她哭着说:“妈妈和我一起整理。”于是我和她一起把玩具整理好。事后,我看她情绪稳定了,就对她说:“玩具是陪你一起玩的,你这样对待它们,它们会伤心的。妈妈扔你玩具的时候,你感到很伤心,也很难过。那你想想,你扔东西的时候,妈妈的心情怎样呢?”经过几次反复后,孩子扔东西的次数逐渐减少了,现在她再也不乱扔东西,也知道整理东西了。

(7岁女孩的母亲李萍)

观点5换个角度看待孩子的恶作剧。

我的孩子很顽皮,有时候在学校把同学的帽子或铅笔藏起来,有时候在家里的钢琴盖上撒糕点屑。我开始很恼火。在我责问他的时候,孩子反而笑嘻嘻地说:“爸爸,我藏一会儿就给他了。”“爸爸您瞧,我把我最喜欢的东西与您心爱的钢琴放在一起了。”我明白了,孩子这种“恶作剧”有时是好奇,有时仅仅是出于一种“爱”的表示,只是方法有待于改进而已。我没有责怪,只是轻轻告诉他,不要把糕点渣撒在钢琴盖上,可以放在盘子里。不要把同学的东西藏起来,同学会着急的。在我的关注下,孩子虽然还是那么顽皮,但没有再搞像这样的“恶作剧”了。

处理孩子的恶作剧行为时,家长要注意这样几点:

1、要从品德培养的高度来认识孩子的恶作剧行为。恶作剧行为往往是孩子无意间偶然的灵机一动,并不是其品德意识直接而真实的反映。但不重视它,任其发展,也将养成孩子不良的行为习惯。这是处理这类问题的立足点。

2、要积极引导孩子正确认识恶作剧的后果,促进孩子形成良好的品德意识。恶作剧是一种非理智行为,其后果总是事与愿违。家长要向孩子讲明其危险,引导孩子认识这种行为不光对孩子自身有一定的危险,而且给他人也带来一定的损害,从而教育孩子从小树立关心他人的良好品德。

3、要认真分析恶作剧的动机,注意区别对待。孩子恶作剧的动机有所不同,有的是对家长未满足其要求的报复,有的是出于对事物的好奇,也有的是认识上的局限,等等。因此,不可一概而论,而要区别对待,该批评的要批评,该引导的要引导,该教育的要教育。

4、发现孩子恶作剧时要及时处理,抓住时机,趁热打铁;同时要讲究场合,注意保护孩子的自尊心,使孩子乐于接受。

为什么“害怕”:让孩子患病


孩子的世界充满了危险、真实和想象,也许长大后他们都会淡忘这些经历。但是尽管大多数孩提时的害怕都是正常和暂时的,最终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消失,研究仍然表明,由害怕导致的焦虑症,是最常见的儿科精神疾病之一。

新生儿一般害怕摔倒和大的响声。他们从6个月起就开始害怕陌生人,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2~3岁。学龄前儿童通常害怕离开父母,还害怕体型大的动物、恐怖面具和超自然的东西。大一些的孩子可能害怕家人的过世、成绩不好和新闻中发生的事件,比如战争、恐怖袭击和绑架。到了青春期,孩子有了性方面和社交方面的焦虑,他们担心自己以及整个世界的未来。如果这些焦虑长期持续并导致严重精神紧张、影响家庭和谐或干扰儿童的发育或教育时,就可成为问题。

广泛性焦虑症以前称为儿童过度焦虑症。现在认为此疾病与发生于成人的未加控制焦虑症为同一障碍。出现这种障碍的儿童腼腆、不自信,且过分担心自己达不到他人的期望。他们需要成人不断地给予安慰和表扬。他们经常会出现烦躁、紧张,并抱怨头疼、胃疼等其它身体症状。

社交恐怖症。出现这种障碍的儿童特别害羞,并害怕所有不熟悉的事物。他们老粘着父母不放。

恐慌症。在恐慌症发作时,会突然感觉到无法抑制的恐惧或厄运即将来临,还伴有强烈的生理感觉,比如出汗、心悸、胸疼、颤抖、呼吸困难、眩晕和呕吐,包括担心失控、“发疯”或者垂死感。

分离焦虑症。害怕离开家或者父母,这种情况对于很小的孩子是正常的,但是大一些的孩子老是这样的话,就可能患有分离焦虑症。这种障碍自发发生或在重压下发生,比如家庭成员的死亡,社交恐惧症或恐慌症发作也会导致分离焦虑症的发生。发生分离焦虑症的儿童在自己家里他们也可能会整天粘着父母,甚至在晚上也想爬到父母的床上去。

创伤后压力症。这种疾病是由于经历或目击日常生活之外令人恐怖的事件而导致的,比如严重事故、自然灾难等。这种疾病有三种症状:一是在强迫行为中再现创伤事件的倾向和面对能使之回想起这种经历的时间时发生焦虑。二是由于急切回避与创伤相关的想法、感觉、人和地点,最终产生对自己的感觉麻木冷漠并疏远他人。三是容易激发烦躁、暴怒、神经过敏、失眠和注意力不集中的不良表现等。

父母陪孩子一起进行阅读的好处


1﹒增进感情

孩子自从懂事以来,最先接触的人,就是父母,双方经由书籍的阅读,必能分享彼此的感动,在无形中增进了感情。

2﹒增强语言能力

喜爱阅读的孩子的语言能力特强,在听、说、读、写方面,远较不爱阅读的孩子高,孩子从书中领悟复杂的意念,欣赏语言的美妙。

3﹒学习协调沟通能力

自小培养与同侪或亲长间的协调沟通能力,对于孩子而言,是一项极为重要的事情,除了在日常生活中点滴学习外,透过书本的阅览,从其中获得启示,也是一种很好的方式。

4﹒增加知识

阅读可以使孩子涉猎多方面的知识,例如:文学、历史、地理、科学、政治等,增广见闻,对学习大有裨益。

5﹒提升写作能力

喜欢阅读的中小学生掌握了语言文字的能力,往往超越同级同学,不必背诵、强记课文而能取得好成绩,在校外考试也能取得佳积,因为阅读提升了写作的能力。

6﹒经验传承交流

亲子间共读以彼此的生活经验做分享、交流及共同讨论,从中获得想法与心得,同时相互解决问题与困惑。

7﹒独立思考

阅读可培养批判性的思考能力,书中复杂的论证及情节,孩子都能边读边吸收,边分析边理解,阅读让孩子具有独立思考的能力。

8﹒休闲娱乐

经由阅读培育出亲子间的正常的休闲娱乐能力,因而避免花费过多的时间与精力在不当的活动之上,达到健全身心之目的。

相关推荐

  • 面对的儿子说谎,和孩子一起成长 面对的儿子说谎,和孩子一起成长 星期三 今天学校组织到森林公园去春游,昨晚妈妈给儿子买了很多的好吃的,晚上儿子自己主动提出来要早点睡觉,看着儿子那高兴的样子,做妈妈的心里也格外的高兴,不由得想起妈妈在...
    2020-11-20 阅读全文
  • 孩子最喜欢和父母一起阅读 在4月23日世界读书日来临之际,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在京发布“第八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结果。调查显示,儿童阅读率上升,近九成家庭开展了亲子共读。但有较多的父母仍然是抱着让孩子增加知识等功利性目的督促孩子...
    2021-09-14 阅读全文
  • 美国父母和孩子一起敲键盘 美国幼童教育协会(TheNationalAssociationfortheEducationofYoungChildren,简称NAEYC)是一个为0到8岁孩子课程设置卓越标准的组织,它建议孩子开始使...
    2021-04-26 阅读全文
  • 令孩子最害怕的8件事(父母必读) 孩子最害怕什么?玩具丢失了?还是好吃的没有了?都不是,孩子最担心最害怕的都与父母有关,你们才是孩子心中最重要的。多看看孩子担心的事,然后以后注意不要再犯,别再伤害了孩子的心。 一、爸爸妈妈吵架了 曾有...
    2020-12-14 阅读全文
  • 父母吵架对孩子伤害有多大? 网友“天天彤”:儿子今年上幼儿园大班,在老师眼里,他是个充满暴力的孩子。“幼儿园老师常常给我打电话,叫我管管儿子,甚至有一次还让我把儿子接回家,以后不要去上课了。”原来,儿子在幼儿园时,跟小朋友玩着玩...
    2021-12-07 阅读全文

面对的儿子说谎,和孩子一起成长 星期三 今天学校组织到森林公园去春游,昨晚妈妈给儿子买了很多的好吃的,晚上儿子自己主动提出来要早点睡觉,看着儿子那高兴的样子,做妈妈的心里也格外的高兴,不由得想起妈妈在...

2020-11-20 阅读全文

在4月23日世界读书日来临之际,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在京发布“第八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结果。调查显示,儿童阅读率上升,近九成家庭开展了亲子共读。但有较多的父母仍然是抱着让孩子增加知识等功利性目的督促孩子...

2021-09-14 阅读全文

美国幼童教育协会(TheNationalAssociationfortheEducationofYoungChildren,简称NAEYC)是一个为0到8岁孩子课程设置卓越标准的组织,它建议孩子开始使...

2021-04-26 阅读全文

孩子最害怕什么?玩具丢失了?还是好吃的没有了?都不是,孩子最担心最害怕的都与父母有关,你们才是孩子心中最重要的。多看看孩子担心的事,然后以后注意不要再犯,别再伤害了孩子的心。 一、爸爸妈妈吵架了 曾有...

2020-12-14 阅读全文

网友“天天彤”:儿子今年上幼儿园大班,在老师眼里,他是个充满暴力的孩子。“幼儿园老师常常给我打电话,叫我管管儿子,甚至有一次还让我把儿子接回家,以后不要去上课了。”原来,儿子在幼儿园时,跟小朋友玩着玩...

2021-12-07 阅读全文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