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遇到挫折灰心怎么办?
发布时间:2021-12-09 孩子不合群怎么办 在幼儿园孩子不合群怎么办 孩子幼儿园不合群怎么办专家解读
乐观是指在面临困难时,具有愉快而充满信心的状态,是一种积极的生活态度。从婴儿出生的第一年起,他们就能体会到各种情绪了,在接下来的几年里,他们对于情绪的体验和学习会愈加深入。
心理学实验证明,正常情况下,孩子在4岁时就具备了面临困难培养乐观品质的条件,他们能够靠想象力和对未来的展望,忍受当前的不适应;能够听得懂和相信大人的劝告进而调整自己的需要。因此,4-5岁是培养孩子乐观品质的最佳时期。
专家支招
乐观是可以在生活中培养的。首先,家长在遭遇困难时是否能乐观面对,这对培养孩子的乐观品质至关重要。其次,在孩子遭遇困难时,家长应该鼓励孩子坚持到底,并提供必要的帮助,训练孩子应对挫折的技能,让孩子体验到经过努力克服困难带来的成就感。在这个过程中,乐观的品质会自然而然地建立起来。
成长故事中有一个关于乐观情绪的故事,叫《糟了,白云要掉下来了》,在故事里,大象和小兔子,小蚂蚁们看到天上一片又厚又大的白云,他们真担心白云掉下来会砸疼他们的脑袋。布奇的乐观情绪不仅帮助他们克服了担忧,还有了新的期待。故事告诉孩子,不要为一些无端的事情担心,即使有不好的事情发生了,我们也一定可以想到办法去解决。
上述内容介绍了孩子遇到挫折就心灰意冷,大家现在应该了解孩子遇到挫折就心灰意冷该怎么办了吧,家长朋友们应该也都知道如何对付孩子遇到挫折后的心灰意冷了吧,希望每个孩子敢于面对挫折,敢于挑战。
yjs21.cOm更多家园共育编辑推荐
育儿心得:孩子遇到挫折时,家长该如何帮助孩子?
育儿心得:孩子遇到挫折时,家长该如何帮助孩子?
一、教孩子学会勇敢面对挫折
每个人的生活都不可能一帆风顺,谁都会遇到这样那样的困难,经受大大小小的挫折。如果孩子见了困难就害怕,遭受挫折就退缩,那么孩子时刻都会受到心理压力的煎熬,遇到挫折承受不了打击,困难没有来临时害怕它到来,因此身心疲惫,对成长十分不利。
俗话说“困难像弹簧,你弱它就强”,父母要让孩子明白这句话的含义,引领孩子亲身体验一下战胜挫折的快感,从而帮助孩子学会勇敢地面对挫折、困难。
二、关注孩子的心理变化
孩子遇到了挫折,有时候不会主动对父母说,只是有一些不正常的行为,消极的情绪等。这就需要父母时刻关注孩子身心的变化,一旦发现孩子有不良情绪产生,或者睡眠、吃饭等有不正常的反应,父母就要及时与孩子进行有效的沟通,认真地倾听孩子的心声。让孩子说出事件的原委,以及内心的想法与感受。父母掌握了这些情况,才能有效地开导和指点,从而帮助孩子解决问题,缓解孩子的心理压力。
三、不要给孩子过大的压力
孩子的压力很大一部分是来自父母。如有的父母忽视孩子的实际能力,给孩子提出过高的要求;经常拿孩子的弱势与其他孩子的强势进行比较;平常对孩子的关爱少,批评、指责多;家庭关系紧张等,都会给孩子心理造成很大的压力。
因此,父母需要根据孩子的实际能力,制订一个合理的目标。在家庭教育过程中,父母平时要多关注孩了的进步,对孩子多表扬。还要给孩子创造一个和谐的家庭环境等,这些都可以减轻孩子的心理压力,使孩子轻松地生活、学习。
四、帮助孩子缓解压力
孩子因为缺乏人生经验,看问题不全面,很多时候会把不好的结果无限地夸大从而使自己的心理压力陡增,此时,父母要想办法帮助孩子缓解过大的心理压力。
孩子压力过大、心情郁闷时,父母可以让孩子做自己感兴趣的事情,孩子转移了注意力,心理压力自然就会得到缓解;父母也可以带着孩子锻炼身体,让孩子找朋友倾诉等,这些方式也能够减轻孩子的心理压力,帮助孩子快速走出消极的情绪。
五、指导孩子把压力变为动力
同样的挫折,一样的困难,有的人就会把它看成巨大的障碍,因此心理压力过人,情绪消极,无法安心做事,结果以失败告终。而有的人面对这些挫折与困难,虽然也有心理压力,但却能把这种压力变为前进的动力,因此积极奋斗,努力克服困难,最终获得成功。
所以,当孩子遇到了不如意之事,父母要让孩子看到这些挫折的有利一面,不要被困难吓倒,并且指导孩子把压力变为动力,激励孩子努力向上,这样既能缓解孩子的心理压力,又能促使孩子前进。
给孩子一个遭遇挫折的机会
如果你永远都将孩子置于自己的羽翼之下,帮他挡住伤害与失败,那他就永远也学不会如何在打击到来时独自承受。所以,请稍稍克制你“想帮他一把”的冲动,给孩子一个了解挫折的机会。
春游的时候,妈妈和三岁的女儿一起走在狭窄的山间道上。山路坑坑洼洼,对一个孩子来说很难应付。但妈妈并没有马上拉起孩子的手,而是任由她跌跌撞撞地走了一会儿,甚至看着她差一点被小石子绊倒。这就是一个聪明的母亲,她懂得如何让孩子自己去体验生活。
大一点的孩子有时会主动拒绝尝试新的或者是他们认为困难的事情。但是如果你确定的目标只是“试一试”而不是“成功”,那孩子们就比较容易接受了。
6岁的朋朋起初很害怕参加学校的钢琴比赛,但是妈妈告诉他:“你不一定非要得名次,我们只是去学习如何在有很多很多观众的时候演奏。”最后朋朋高兴地去比赛了,而且成绩还很好。聪明家长的技巧就在于:即便是一次失败的努力,也让孩子觉得从中有所收获。
“青春期遇到更年期”怎么办?
导读:青春期的孩子正处于叛逆期,而其父母正值中年,受工作压力、生活劳碌所迫,没有时间和耐心教育孩子,到了不得不管教的时候,采取的又常常是简单粗暴的方式。
“我只想孩子再叫我一声‘妈’!”在广州大学实验中学举办的一次家庭教育工作现场会上,一位母亲发出如此沉痛的呼唤。
这位孩子正读初三的母亲说,孩子近半年来像变了一个人,放学回家后就躲进房间发短信,吃饭时间才露面。不仅连声妈妈都不愿喊,多问两句还会被孩子骂:“不要你管!”
无疑,对于父母来说,这是一件悲哀的事。可是,到底为什么孩子不愿与父母说话?是什么让家长与孩子的沟通产生隔膜?
据教育专家讲,青春期的孩子正处于叛逆期,而其父母正值中年,受工作压力、生活劳碌所迫,没有时间和耐心教育孩子,到了不得不管教的时候,采取的又常常是简单粗暴的方式。
教育专家有句话——“青春期遇到更年期”,精确概括了这个普遍性问题的成因与表现。
那么,就请家长在忙碌之余,挤出一点时间,给孩子多一点关注,多一点耐心和细心。
儿子受到了挫折教育
昨天晚上,我正在厨房做饭,儿子跑了进来,兴奋地到处乱摸,忽然看见电压力锅的指示灯亮着,就试图用手去摸,看到此情形,我立即对儿子说:“聪聪,锅里正做着饭,锅盖非常烫,你不能用手去摸,好吗”?儿子看看了我,又看了看锅,好象听懂了似的,点了点头。我也就忙着洗菜,忽然,听到儿子大声地哭起来,我一回头,看见儿子正蹲在电力锅旁指着手,可怜怜巴巴地哭着。这小子,刚才我说的话一瞬间就忘到脑后,我迅速观察了一下,确认儿子没事的情况下,便对儿子说:“聪聪,这便是你不听妈妈话的后果,你是一个男子汉,要为你的行为负责,如果你不听妈妈的劝告,造成的后果由你自己负责,所以现在请你不要哭了。”虽然说了这么多话,但我没指望儿子全听懂,只希望他能明白,不让他动的东西肯定是有危险,希望他以后能引以为戒,当然,这需要多次强调和他多次“尝试”才能明白这个道理。
吃完饭后,我领着儿子去看望生病的同事,儿子和同事三岁多的女儿玩的非常好,同事的女儿非常喜欢儿子,把她的书、玩具还有好吃的东西都拿出来,儿子也表现的非常有礼貌,在没有经过我的允许,没有去动同事家的其它物品。两个孩子大约玩了有半个小时左右,另外一个同志带她两岁多的儿子也来了,一进门儿子就主动去拥抱同事的这位大哥哥,可谁知同事的儿子一看是一个小不点,不领他的情,直接一巴掌就打在儿子的脸上,我和儿子一下子都蒙住了,随之,儿子大声的哭起来,我迅速调整好自己的情绪,赶紧对儿子说:“聪聪,哥哥是和你开玩笑呢,只是想摸摸你的脸,但是哥哥用的劲太大了,把你弄疼了。”儿子听了我的话,抬起挂着泪珠的脸蛋看着那个大哥哥,或许同事的儿子被我的这番话说的不好意,一下子跑开了和那个三岁多的小姑娘去玩了。儿子还好,虽然那一巴掌打的不轻,但他很快又跑着和他们一块去玩了。我和两位同事聊了一会天,安慰了生病的同事,看时间已经八点半了,就对儿子说:“聪聪,阿姨生病了,需要休息,我们现在应该回家了”,儿子一听回家,迅速跑到我身边,我对儿子说:“你应该和姐姐哥哥拥抱一下,谢谢姐姐哥哥和你一起玩”,听了我的话儿子马上又跑过去和小姐姐拥抱一下,当走到小男孩身边时儿子犹豫地回头看着我,我鼓励地朝他笑了笑,儿子就又朝小男孩伸开双臂,我万万没想到,小男孩又给了儿子一巴掌,为了不使大家尴尬,我迅速抱着儿子出了门,这一次,儿子居然没有哭,但却是满脸的委屈。
在回家的路上,我对儿子说:“聪聪,你今天表现的非常好,很像一个男子汉!我们应该象那位小姐姐学习(),而不能象那位哥哥一样没有礼貌,对吗?儿子点了点头。
也许,今晚发生的这几件事情对于儿子来说不是坏事情,应该让他逐渐地明白,这个世界是复杂性和多样性,今天所受的挫折对于他的成长是必要的!
当宝贝遭遇挫折时
一定程度的挫折可以激发人克服困难的勇气和力量,但如果挫折超出了人的容忍力,可使人心情苦闷,情绪烦乱,行为出现偏差,甚至造成疾病。当孩子在交往中遭遇挫折时,成人应该采取如下措施:
引导孩子变挫折为动力
当孩子在交往中遭遇挫折时,成人应引导孩子分析受挫折的原因,从中吸取教训,并想办法克服困难。
当孩子自己克服了困难时,成人应鼓励、肯定。这样,孩子就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增强克服困难的信心。如果孩子独自克服不了困难,成人应给予适当的安慰,并提供一定的帮助,以免造成孩子过分紧张,影响身心健康。
不包办代替
有许多成人希望给孩子铺一条平坦的路这是不现实的。这既影响孩子的交往能力,也不利于孩子良好意志品质的形成,还会造成孩子长大后不能适应复杂的社会生活,产生自卑、抑郁、厌世等不良心理。孩子在交往中遭遇挫折时,成人不要觉得孩子受了莫大的委屈,千方百计地哄他或忙着帮他解决困难,而应给孩子锻炼的机会,让他在经受挫折、克服困难的过程中不断提高交往能力。
不嘲笑孩子
孩子缺乏社交经验,交往中遭遇挫折是难免的。成人不应嘲笑孩子笨,或责怪孩子这错那错。成人平时应注意培养孩子良好的意志品质,养成孩子胜不骄、败不馁的美德,并在克服困难方面为孩子树立榜样。
帮助孩子加强社交的目的性、计划性
孩子在同别人交往时常常是无目的、无计划的。成人可在孩子交往前有意识地提醒孩子,设想交往的过程及交往中可能出现的困难,适当教给他一些交往的技巧。这样,孩子对交往中可能出现的挫折有了一定的心理准备,再遇到挫折时可能会较顺利地克服困难。
当孩子的自由遇上规矩,怎么办?
当孩子的自由遇上规矩,怎么办?当孩子的自由遇上规矩,我们该怎么做?
孩子就是孩子,只要想做的就去做,不会考虑太多,更不懂得什么是规矩。
其实我们要给孩子自由,但必须保证是在安全的前提下。我总觉得孩子需要自由,只要是在合法安全而且不烦碍到别人的情况下,就不要给孩子施加太多的限制。
是,这个社会是需要规矩的,我们要自由,更要规矩,因为这个社会,不是个人的,是大家的。
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xx从那个不倒翁变成能自如行走的小子,而且走得相当稳当了。正因为这样,家里的每个角落都有他的身影,他每天就像巡逻一样,每个房间,每个角落的查看。
周日的早晨xx睡醒,和平常一样,吃饱后跑开玩去了。我本来是想着赶紧做点家务,但考虑到周一至周六都得上班,陪伴孩子的时间本来就少了,就停下手上的活,跟着小子,我要看看他在玩什么,都喜欢玩些什么,一个人都是怎么玩的?
xx先去抱着他喜爱的篮球,摆弄几下球滚到了他的车子边上,球就不要了。跟着就去推车子,摸摸脚踏板,按按喇叭,然后示意让我抱他上车,好,我抱他坐在车子上,再指挥我推着车子走,推着跑了几圈,他厌了,我也累了。
下了车,他直奔卧室,上了床(他现在已经能自行爬上床了),呃……孩子,你的鞋还没脱呀,就这么冲上去,这床还怎么睡呀。
在床上,小子自个很高兴的翻跟头,其实也不算是翻跟头吧,就是双手顶着床,双脚也着床,头顶在床上,屁股翘起,玩得很开心。我示意要抓他,他躲到了最里边,害怕被我抓到,我一说,哎呀,还是抓不到耶,他更是开心,看着我够不着,哈哈大笑,特别的开心。
玩了一会,这小子把床上的所有能推得动的东西,都往地上扔,枕头,被单,毛巾,都推下床。我捡起来,告诉他,不能这么做,这样会弄脏东西的。他不听,又全给推下来,几个来回,我不捡了,人家倒开心了,大笑着。要下来,抱他下床,完全不理会我,直接走到沙发上拖着抱枕,接着就挨个房间的串,一个角落也不放过,地毯式的巡逻。小子呀,你这是闹那样呀?是帮妈妈拖地吗?那这个抱枕还能要吗?
其实我很想去制止xx的行为,但我心里还有一个声音不停的告诉我,不要制止他,让他尝试,让他多体验,一个抱枕没用了有什么关系呢。孩子的成长不都是要经验这些的吗?他不尝试怎么会知道这么做,会让抱枕弄脏了呢?好吧,我默默的陪着他。
但他这样并不罢休,把每个房间都转了一遍,回到客厅,还是没有停下来的意思,继续捣蛋,把茶几上的东西,也要拨下去。茶几上有很多玻璃易碎品,很危险,这时我必须制止他,一把抱起他,小子一下就哭闹起来,死活要从我怀中挣脱下来,继续他的事情。他要进行的事,被我强行停止了,他的目的没达到,肯定是不愿意的,硬来肯定是不行的了。
那只能是转移他的注意力,我随手拿起个摇控器,在他面前晃动,小子立马被吸引过来了,听我和他讲,摇控器的用处与由来。不知道有没听懂,但态度还是不错的,很认真的听。
见他如此认真的在听,我就抓住机会和小子讲讲他刚才的行动,会带来什么样的后果,xx很认真的看着我说话,偶尔也会咿呀几句。我总觉得我们的交流是没有问题的,我能感觉到xx明白我的意思,只是还不懂得用语言表达出来而已。
xx现在还区分不出什么是对错,什么样的行为会带来什么样的后果,需要我们慢慢引导。
加油吧,孩子在成长,父母更需要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