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宝爱你,从身体开始
发布时间:2021-11-20 幼儿身体活动方案 宝宝入园 身体幼儿活动方案不要以为做爸妈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对自己的宝宝不了解,就不是称职的好爸妈。有些新爸妈由于对婴儿的身体结构还没有一个正确地认识,容易造成日后养育障碍,甚至引发“产后忧郁症”。此外,除了了解宝宝的身体状况,还应对他的感知觉及心理发育有大致的认识,这样才能有针对性地对宝宝进行早期的智力和能力培养。因此,新爸妈们不要只顾着自己偷着乐,还应给宝宝做个全身大扫描,以增加自己对他的认识。
宝宝爱你,从身体开始
◆触摸宝宝的身体
“宝宝的身体是那么地柔弱,我都不敢触摸他。”这是许多新爸妈的心声。其实,宝宝的身体并不像你想像的那样脆弱,只要你有正确的认识就不会对此再有顾虑。
(1)新生儿头部
新生宝宝的头部较大,几乎占了全身比例的1/4。头部相对正常人略扁一些,看上去有些变形。这是因为在生产过程中,宝宝的头部受到产道挤压而出现的头皮肿胀引起的。这种状况,一般在宝宝出生后数天内自然消退,不需要进行特殊处理,也不会对宝宝造成不良影响。
触摸宝宝的头部,你还能感觉到其血管的搏动。血管搏动的部位是囟门,是头盖骨尚未发育成熟、头部各块骨头结合处有骨缝所形成的。最明显的囟门是前囟和后囟,一处为顶骨和额骨边缘形成的菱形间隙,一处为顶骨与枕骨边缘形成的三角形间隙。随着宝宝年龄的增长,其囟门会随着脑发育和颅骨发育的成熟而自然闭合。一般后囟门闭合的时间不会超过4个月,前囟门在1~1.5岁左右闭合。在囟门闭合前,这里是宝宝的重要护理部位,关系着宝宝日后的智力发育。
(2)新生儿皮肤
新生宝宝的皮肤柔嫩,有褶皱呈紫红色,出生数小时后,皮肤转变成深红色,几天后才能恢复正常的肤色。宝宝出生时,皮肤上覆盖着一层黄白色油腻物质,也就是所称的“胎脂”,它能够保护皮肤。洗掉宝宝的胎脂后,皮肤会出现脱皮现象,这是皮肤脱离胎脂的保护,突然接触空气的正常反应。
此外,你还会看到新生宝宝的肩膀和背部长有细小绒毛,这就是所谓的“胎毛”。胎毛一般在宝宝出生时或出生后不久褪掉。在预产期之前出生的宝宝,胎毛完全褪掉要花1~2周的时间。新生宝宝的皮肤很柔嫩,新爸妈们会常常在孩子身上发现红斑或污点状的斑。这些有的是由于宫内压迫引起的,有的是由于皮肤暴露在冷空气中引起的,多数能够自行消退。
(3)新生儿头发
新生宝宝脱离母体时,头发疏密有明显的个体差异,有的枯黄稀疏,有的乌黑浓密。这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头发,它是从母体残留下来的绒毛。这些绒毛长度不会超过2公分,发干中间没有髓质,只有少数的黑色素。出生后不久,宝宝的绒毛会自动脱落,然后开始第二毛被的发育。
Yjs21.coM更多家园共育延伸读
宝宝要聪明 从零岁开始
一个孩子生下来颅内出血很厉害,一个多月时父母抱他到北京协和医院找到早期教育专家鲍教授,鲍教授在给孩子治病的同时,告知家长不要灰心,要有信心相信通过早期智力开发教育,可以修复脑损伤对孩子智力的影响。在鲍教授的指导下,父母对孩子进行早期智力教育。不到1岁孩子就会说话,两岁就能说完整的句子,三岁会做各种游戏,三岁半就达到了6岁孩子的语言能力。孩子不但身体健康,而且智力完全正常,在学校里还是一名优秀学生。另一个孩子十岁了,父母领他来见鲍教授,孩子看起来身体健康,但他的一举一动显示出他是个智力有障碍的人。从CT片上看到他的颅内有个空洞,周围神经系统中断,这就是导致孩子智力低下的根源。由于年龄太大,脑部神经发育定型,恐怕难以修复,甚至说不可能修复。虽然这孩子也是出生时脑部受损伤,但由于父母的疏忽大意,没有关注孩子的智力发展,只单关心孩子的身体健康,从而延误了用早期开发教育来刺激脑神经重组。修复脑损伤越小越好,错过最佳年龄段,孩子只得终身受苦。对这样的孩子,谁也没有回天之术。
鲍秀兰教授说,脑科学研究最新进展表明,婴儿出生的头几年里脑子发展最快,两岁大脑的重量是出生时的3倍,占成人脑重的75%,到3岁时就接近成人脑重范围。在这一关键时期,是否对孩子进行运动发育、语言发育、交往能力等早期教育,直接影响他们的智力发展水平。同时人的大脑具有很大的潜能,尤其在生长发育早期,大脑的可塑性强,一旦局部的神经细胞损坏后,邻近的细胞可以代替它的功能,并有效地实行改组。但过了敏感期,缺陷将成为永久性的了。也就是说,人脑组织一旦就绪,就不可能实现整个重组,所以如果发生了脑损伤,年龄越小代偿能力越好。鲍教授亲自参与了国家“八五”公关课题——挖掘儿童潜力应从0岁开始。她举例说,在对窒息儿的研究中,一组进行早期教育,一组进行常规教育。孩子长到1岁半时,早期教育组智力发育指数为105分,常规教育组为90分,而且其中有9。1%智力低下。就是正常新生儿发育的指数为100分,也不及窒息儿早期教育组。所以鲍教授说,新生儿有很多能力,忽视从孩子一出生的早期教育,这本身就是环境高危因素,是造成孩子智力轻度落后的常因之一。全国大约有60万因窒息早产引起智力低下的儿童,只要实行早期智力开发教育,他们的痛苦是完全可以避免的。
宝宝阅读,从摇篮曲开始
我们满怀欢乐,把孩子们迎接到这个世界上来,除了小衣、小裤、小斗篷,随着他们的成长,还应当给他们准备一些什么呢?“孩子们在吃够奶汁之后,在牙牙学语之后,接着就需要故事了。”这是获得“第一届国家图书奖”殊荣的《365夜故事》序言开头的一段话。孩子需要文学,这是天性。孩子出生后,接触最早的文学形式是妈妈朗朗上口的摇篮歌。
它们有的是妈妈在婴儿摇篮边的即兴之作。如《觉觉喽》:“啊哦、啊哦,宝宝哟,觉觉哟,狗不咬哟,猫不叫哟,宝宝、宝宝睡觉觉喽。”这首摇篮歌并没有完整的含义,是生长于民间文学土壤的儿歌,以口耳相授的流传方式,代代相传。它以柔和的声音,连缀几个词语或短句,就可安抚婴儿悄然入睡。
有的则是儿童文学家的创作或加工的歌谣。如下面两首摇篮曲:
《瞌睡来》:“月亮光光照窗台,打个哈欠瞌睡来。
踏板叫我脱花鞋,枕头叫我倒下来,褥子叫我伸长腿,被子叫我不要蒙头睡。”
《小夜曲》:“月亮出来了,星星出来了,宁静的夜晚来临了。花儿睡了,草儿睡了,可爱的宝宝,也该睡了,睡吧,睡吧,我的宝宝,我的宝宝。”
这两首儿歌内容直白单纯,描述睡觉的情景;描述夜色与安宁,花儿睡了,草儿也睡了,采用比喻手法,吟唱着,可爱的宝宝也该睡了。两首催眠曲融入了妈妈的亲昵爱抚。音韵自然和谐,可唱可诵是儿歌最鲜明的艺术特色。
作为幼儿诗歌一类的儿歌,即使只有短短几行,也应当是艺术品。儿歌的形象,往往凭借作家丰富的联想、幻想,并通过比喻、夸张等手法来展现。我们来共同欣赏老一辈著名儿童文学家黄庆云的《摇篮》:“蓝天是摇篮,摇着星宝宝,白云轻轻飘,星宝宝睡着了。大海是摇篮,摇着鱼宝宝,浪花轻轻翻,鱼宝宝睡着了。花园是摇篮,摇着花宝宝,风儿轻轻吹,花宝宝睡着了。妈妈的手是摇篮,摇着小宝宝,歌儿轻轻唱,宝宝睡着了。”
这首幼儿诗歌,以无比优美的想像,勾画出大自然中一幅幅连贯的画面,画面是如此的绚丽多彩。作者运用拟人手法创造了一个个动人的形象,烘托出一片宁静安祥、甜美温馨的境界。作者重复使用“宝宝”、“轻轻”两个双声叠韵词,以“摇篮”、“睡着了”每段首尾呼应,全诗循环往复,犹如一首轻柔动听的乐曲,旋律悠扬,余音袅袅,将天地间绵延不绝、至真至纯的母爱表现得淋漓尽致,读来既体味到诗的悠远优美的意境,又感受到儿歌谐美的节奏韵律,诗和歌两种艺术融合为一,是儿童诗歌中的精品。文学评论家赞誉《摇篮》是“中西文化合壁的典范,是传世的佳作。”
当孩子渐渐长大,他们就不单是儿歌的聆听者,而且是诵唱者了。到了两三岁,婴儿行走自如,能大步稳跑。他们可以灵活地使用自己的手脚,爬上可以“摇啊摇”的椅子、秋千、木马、和爸爸的膝盖上。
让我们来听听孩子和妈妈一起又玩又唱的启蒙问答故事:
《什么在摇?》:“摇啊摇,什么在摇?摇椅在摇。摇啊摇,什么在摇?木马在摇。摇啊摇,什么在摇?秋千在摇。摇啊摇,什么在摇?摇篮在摇。摇啊摇,什么在摇?爸爸在摇。”
孩子在运动当中,感受到不同物体摇动的乐趣,把思维存于动作之中;孩子的语言能力在问与答、听与说的过程中,逐步得到训练。朗朗上口的《什么在摇》等启蒙问答故事,可以帮助孩子告别感知运动时期,步入象征思维阶段。
延伸阅读:儿童阅读也要“营养均衡”
我时常和朋友讲这样一个笑话。我们请一个孩子品尝土豆,周一吃炸薯条,周二还是炸薯条,周三、周四、周五、周六、周日,一律都是炸薯条,然后问孩子:“你最喜欢吃什么口味的土豆?”
如果你觉得这个笑话太荒唐,那么我要告诉你,在儿童的阅读问题上,我们大人正在普遍地闹着这样荒唐的笑话。睁大眼睛看看孩子们周围的图书环境:太多的识字读本,太多的快餐读物,太多的教辅读物,太多低俗的盗版动漫,太多劣质的抽筋剥皮的改写本……然后,我们也在问孩子:“你最喜欢读什么样的书?”
我认为,现在孩子们的“阅读口味”是人造的成分居多。
对小孩子,许多大人喜欢他们多认字、快认字,再多吞咽一些知识;对上了学的大孩子,大人则普遍强调阅读与课业的紧密关系,希望他们多读厚重的名著。而另一方面,暴利在驱使着不少商家大量炮制曲意迎合的读物。我们一方面在通过格式化的方式造就这种人造的“口味”,一方面对自己说,“孩子就喜欢”,然后继续炮制所谓“就喜欢”的东西。
大人在培养孩子的饮食营养方面相对聪明一些。从孩子一出世,我们就特别关心类似这样的一些问题:儿童成长需要哪些营养?最必要的营养是什么?哪些东西里包含了这种营养?如何烹饪而使这些营养最容易吸收?孩子的每一个成长阶段有什么不同的特点?针对不同的特点如何配制食物?孩子的自然口味大致上有哪些种?在不同的口味上如何提供最佳的营养搭配?如何烹饪食物才最有可能受到孩子的欢迎?等等。可是,在培养孩子的阅读问题上,我们可曾有这样想过呢?
精神食粮同样也存在“营养均衡”的问题,只是常常被我们忽略了。
儿童阅读营养学?听起来像是一个很古怪的概念呀。不过说具体了,其实就是一些很实际的问题:儿童的成长过程中需要读一些什么样的书?什么书是最必要的?书中都包含了哪些对孩子的健康成长产生影响力的内容?如何为孩子选择、如何引导孩子读,能使这些书中的好东西产生最大的功效?儿童的阅读会有怎样的成长阶段,每个阶段适合读怎样的书?孩子在阅读方面自然口味大致上有那些种?如何能引导孩子进行自由的、全面的选择?怎样选择既让孩子着迷又非常有益的书?如何引导孩子爱上书……
这些问题是每个热爱孩子的大人都会关心的问题。但为什么我们会常常忽略呢?大概是因为我们生活的世界太现实、太速成了些吧——当课业和升学成为孩子的生活目的时,谁又会真正去关心他们阅读生活呢?谁又有耐心慢慢滋养他们埋藏在地下的生命的根基呢?
我一直以为,在阅读的“营养学”方面,孩子的自然选择往往是最佳的。能打动孩子的纯净的心灵的书,肯定是最了不起的书。那些过去和现在能让孩子深深为之着迷的书,不但是有趣的、好玩的,而且往往是充满哲理的,值得每一个没有忘记自己曾经是孩子的大人反复回味的,更是帮助孩子长大成人的营养基。[!--empirenews.page--]
宝宝潜能开发从婴孩时开始
开发宝宝的天赋
了解自己的宝宝对干开发宝宝的天赋是至关重要的。通过测试,我们可以很直观地发现宝宝的优势在哪里,什么又是他的劣势。对于优势,我们要针对性地寻找适合宝宝的方法继续提升该项智能的开发;而对于宝宝的劣势,我们也不能置之不理,因为那是宝宝的不足,更需要取长补短,应在生活中有意识地加以引导,注重宝宝智能的全面开发。
音乐天赋
有音乐天赋的孩子主要表现在对音乐的敏感性上,尤其对干一些特别的音乐,宝宝的注意力容易被吸引。比如在他哭泣吵闹的时候听到异常优美动听的音乐,他会突然停止哭闹,而且会手舞足蹈,有些宝宝还能和着音乐节奏做出各种身体动作,这说明我们宝宝的音乐细胞非常活跃。以下有几招可以帮助开发宝宝的音乐天赋。
1、音乐生活化
宝宝出生后,父母亲可以为宝宝创设一个良好的音乐环境,让他在家随时能听到优美的音乐。音乐细胞活跃的宝宝往往会给这样优美的声音投入很大的注意力,而生活中创造的音乐环境,又让宝宝在无形中强化了他的乐感,逐渐地,他就能从无意识地听音乐中,到有意识地从音乐中寻找到节奏。
2、在游戏中学
专家认为,过早的正规音乐训练,对年幼的宝宝并不合适,可以利用游戏让宝宝来接触有关音乐的事和物:比如用筷子击打餐桌上的各种餐具发出各种不同的响声;出去游玩引导宝宝倾听大自然的各种声音,虫鸣、鸟叫、雨滴、风吹等等,在认识中培养他对声音的敏感。
3、音乐玩具当教材
可选购一些宝宝玩得来的音乐玩具,把他当作宝宝学习音乐的早期教材。比如一些玩具型的音乐琴,让宝宝尝试着自己去按键盘,每按一个键盘,就能听到一个不同的声音。也许刚开始宝宝还不会分辨声音的高低,但是持久的训练,可以提高他的听力。
宝宝的早期阅读从分享开始
写给爸爸妈妈的话:在信息时代,需要成长的不仅仅是儿童,与孩子一同成长,是我们这一代父母最大的乐趣。每天和孩子进行20分钟的“分享阅读”,孩子将受益终生;对于想培养一个书香宝贝的您来说,也能好梦成真。
早期阅读从分享开始
婴幼儿生来就有一种好奇心和探索欲。他们对阅读的兴趣和态度常常在父母还没注意到时就不知不觉开始了。
婴儿期所萌发的阅读意识和出现的阅读行为说明,阅读是宝宝成长过程中的自发需要。有研究表明,如果在婴幼儿时期不及时启蒙阅读意识,激发阅读兴趣,养成阅读习惯,宝宝入学后会出现学习适应困难,例如,不会用拇指和食指一页一页地翻书;不爱读书,缺乏阅读兴趣;阅读速度很慢;阅读理解能力很差。这些都证明了早期阅读经验的获得对人的一生的发展有着不可低估的影响。
因此,在幼儿期,用正确的方法培养宝宝的阅读兴趣和阅读能力,选择合适的材料激发宝宝的阅读动机,是需要父母重视的。
分享阅读——亲子共读新概念
在西方的70年代末80年代初,Holdaway以实践经验为出发点,对家庭中亲子阅读行为进行改进移植,发展形成了一种用于引导学龄前幼儿从事阅读乃至写作的有效教学方法,这种方法被称为分享阅读。
分享阅读也叫大书阅读,是指父母和宝宝不以学习为外显目的,在轻松愉快的亲密气氛中共同阅读一本书的类似游戏的活动。分享阅读能够极大底激发宝宝的阅读兴趣,提高宝宝的阅读能力。
教育从宝宝降生的那一刻开始
教育从孩子降生的那一刻开始
——与罗耀先谈早期教育
●从婴儿降生的第三天开始教育,就迟了两天
●早期教育不等于开发智力
●有益的玩即是学,有趣的学即是玩
●学和玩要遵循一个共同的法则:让孩子放松,让孩子快乐
●生活即是课堂,在生活的课堂上开扩视野,增加感觉
罗耀先教授是我国著名的早期教育专家,从事早期教育研究20多年。目前他是中国未来研究会教育分会执委,武汉大学智力开发中心实验部主任,北京创点教育发展研究所学术总监,零岁方案专家组成员。
罗耀先不仅潜心研究教育,并在培养儿子的过程中,成功实施了早期教育。4岁时他把儿子送入小学,8岁送入初中,1998年,14岁的儿子罗晓峰考入武汉大学数学系。他在教子过程中施用的玩中学的方法让家长甚感兴趣。不久前,趁他在杭州作早教报告会的间隙,笔者作为一个记者也作为一个普通的妈妈与他进行了一段对话,以期寻找教子秘方。
记者:3岁识得2000多个汉字,4岁领了小学课本回家自学,14岁考上大学,你却坚称你儿子既非神童,也没有特异功能,只是早期教育的结果?
罗耀先:多数家长不太懂早期教育,不施行早期教育,才使得晓峰这样的少年大学生不同凡响。其实,从早期教育入手,培养一批少年大学生并不难。
记者:事实上近年来,家长对孩子的早期教育越来越重视,在孩子上学之前,他们让孩子认字,学算术,可是这些孩子上学后,却不见得比别的孩子聪明。
罗耀先:这里有两点需要说明。首先我指的早期教育是婴儿降生第一次拥入妈妈怀中就开始了。
俄国著名生理心理学家巴甫洛夫说:婴儿降生第三天开始教育,就迟了两天。早期教育越早开始越好。第二,早期教育不等于开发智力,不是一味地灌输知识,而是注重孩子素质的全面发展,包括性格培养、非智力品质培养等等。
记者:刚生下来的孩子能教什幺?他(她)懂吗?
罗耀先:信息,用各种信息刺激孩子的感觉细胞。婴儿从出生到6个月,每分钟大脑会分裂25万个细胞,这时候不断地用各种丰富而适宜的信息进行刺激,可以使这些细胞膨胀。科学研究的智力曲线表明,0至3岁是儿童大脑发育的关键期,如果大脑接受了充分而适当的外界刺激,其智力水平将发展到相当高度。
晓峰的婴儿时期是在母亲的儿歌声和娓娓动听的故事中长大,我则喜欢用自行车驮着他,四处转悠,指引他去感觉楼房的高低、色彩的明暗、道路的平陡……
记者:晓峰随你讲学去全国各地,或在家下围棋,踢足球,学计算机,打太极拳,他的学习真是快乐。让家长和孩子最感兴趣的,在玩上花了这幺多时间,如何打下读大学的基础?
罗耀先:踢足球,下围棋就不是学习?我不这幺认为。对于孩子来说,有益的玩即是学,有趣的学即是玩,学习和玩要遵循一个共同法则--让孩子放松,让孩子快乐。
事实上语言、文字、数学是晓峰早期教育的重要内容,自从他认字开始他已具备了自学能力。
当然,在学习过程中,小孩子的注意力不能持久,活动项目须及时改换,譬如看书久了,我就和他一起去踢足球,踢完球下围棋。一段时间学习紧张了,就带他出去旅游。动如脱兔,静如处子,如此让他始终保持学习的兴趣。
记者:你几次提到了带儿子出去,这是不是也是你早期教育的手段之一?
罗耀先:这是生活教育法则。早期教育有7项必需遵循的基本法则,如及早教育法则,先入为主法则,放松法则,奖赏法则,全面发展法则,快乐法则。
儿子2岁8个月时,就随我出了一趟40多天的远门,漫长的旅程给了他无穷的新奇感受,其注意力和观察力也得到了极大的训练。此后,只要有机会我就会带儿子出去,至今晓峰已到过全国20多个省市,见过世面的儿子视野相当开扩。当然对于极大多数父母来说,经常带孩子出去旅游未必能做到,但是生活处处就是孩子的课堂,只要父母有心。
记者:对于大多数父母来说,很想了解的是早期教育的方法,譬如怎样让孩子认字?
罗耀先:确实,现在的早期教育有许多方法不当,譬如识字卡片上,既有图,又有汉字,还有拼音和英语,对0-3岁的孩子来说是不合适的,因为图片会成为识字的拐杖,孩子眼睛摄入的是图而不是字。在教育过程中,要相信孩子的能力,让0-3岁的孩子识字,目的是让他们尽早进入阅读。即使孩子只认识2个字,也要不失时机的变成短句,像我走、我要等等。
早期教育经过多年研究发现,幼儿的学习有关键期,比如2至3岁是学习语言的最佳期,4岁是学习数学的最佳期。了解了早期教育内在规律和基本法则,对于家长来说,在实施过程中的耐心和持之以恒是不可缺或的。
需要指出的是,早期教育有其科学性,其教育方法或可借鉴但切忌照搬,因为每个孩子的资质和特点各不相同。作为家长,对于孩子的早期教育要有颗平常心,教育不能太功利,只管耕耘,不问收获会更好些。
宝宝的逻辑思维能力要从小开始培养
宝宝的逻辑思维能力不是天生的,父母要从小注意培养宝宝在这方面的能力。对于宝宝来说,培养
逻辑思维能力的好方法莫过于做游戏和日常生活实践。
宝宝很小的时候就可通过游戏提高他的逻辑思维能力。如在宝宝4个月的时候,可在他的一只脚上拴一个铃铛,当宝宝无意识地踢腿时,铃铛会响,通过多次试探,宝宝会将自己的动作与声音联系起来,从而有意识地踢动。在整个游戏过程中,培养了宝宝的逻辑思维能力。
日常生活和实际活动是宝宝思维发展的源泉。看看下面这位母亲是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引导宝宝开发思维的。
妈妈的经验
我是这样引导宝宝从玩水的活动中增长智慧的:一盆水,此外是火柴杆、积木、竹筷、铁钉、曲别针、塑料盖、玻璃球……让宝宝自己去玩,宝宝将各种东西放进水盆,有的浮在水面上,有的沉到水底,宝宝在玩耍中发现,木质的、塑料的都是轻的,于是作出凡是轻的东西都能浮在水面上的肯定判断。重的东西都沉在水底,铁钉是重的,玻璃球是重的,所以铁钉、玻璃球沉在水底,宝宝轻松地作出了正确的推理。当爸爸拿出一只空铁盒问宝宝:“这只铁盒会沉还是会浮?”宝宝会毫不犹豫地回答:“沉”。可当盒子放进水中,却高高地浮在水面上,宝宝在摆弄盒子时发现盒子是空的,空盒子尽管是铁的,也能浮起来。
让宝宝练习按照各种标准进行归类
学习分类法把日常生活中的一些东西根据某些相同点将其归为一类,如根据颜色、形状、用途等。在归类过程中宝宝会注意力集中,认真思考物品之间的关系,从而增强其观察能力。
生活中的归类游戏
取红色、黄色、白色等不同颜色的小球各若干。父母任意取出一种颜色的小球,让宝宝取颜色相同的小球进行配对。当家中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宝宝时,还可以进行“看谁拿得对和快”的游戏。也可以准备一些颜色相同,但形状不同的物体,让宝宝分类、配对,以训练宝宝对图形的观察和判断能力。
父母还可以准备一副扑克牌,让宝宝按花色形状分成几堆,如按方块和红心等。随后,可以让宝宝按红色和黑色分类,最后可按数字分类。
开发宝宝“身体机能”的小游戏
父母和宝宝做一些简单的游戏,不仅让宝宝练习平衡感,还可以让她的小脑袋瓜思考问题,是一个很好的学前教育。宝宝的身体机能应该尽快得到开发,现在就教父母亲一些亲子小游戏,让你寓教于乐。
模拟保龄球
玩法:
在家里的走廊弄一个保龄球滚道,然后在一边放置6个空的水瓶,并且准备一个网球。让宝宝帮你把所有的水瓶排列成三角形,并且和他一起大声地数瓶子的数量。
然后,让宝宝像打保龄球那样,把网球推出去,在水瓶倒了之后,就问他:“你弄倒了多少个水瓶啊?”
然后,和他一起数还在屹立的水瓶,从而得出倒下的水瓶数目。
就这样,再和宝宝把水瓶弄起来,摆好,再重新玩一次游戏。
宝宝能从中学到的东西:
在滚网球的时候,宝宝学到了眼睛和手的平衡,并且,在数倒下的瓶子的时候,学到了简单的加减法。
选择心情
和宝宝一起画画,画下开心的、伤心的、疯狂的、惊讶的和愚蠢的面部表情。
制造一个扁豆袋子——可以把干扁豆放在袜子里面,然后把袜子口牢牢封好(要小心,因为如果宝宝吞下扁豆,可能会导致窒息)
然后,把刚刚话的脸蛋的纸铺在地上。
随后,问小朋友:“生日派对上,你的感觉是什么?”或者“当姐姐拿走你的玩具的时候,你的心情是什么?”
让小朋友把扁豆袋扔在适当的心情上。之后,就让宝宝问你问题,让你来选择心情。
宝宝能从中学到的东西:
通过这个游戏,宝宝能够把自己的心情和文字画上等号,另外,扔扁豆袋也训练了他抛掷的技巧,还有,画东西也锻炼了他的动手能力。
平衡感
用长的有颜色的绳子在地上弄成直线、“之”字形线条或者曲线,然后,给宝宝出一些有趣的挑战,例如:“走直线”“用脚尖走路,走之字的线”“用三大步倒退着走完曲线”
你可以从中看到宝宝特别的创意。
宝宝能从中学到的东西:
这个游戏虽然简单,但是,宝宝从中可以学习一心两用和练习平衡感。一方面,他专注于自己的平衡还有身体协调,另一方面,他的小脑袋瓜也在思考怎样完成你的复杂提示。这是一个很好的学前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