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玩具发展宝宝的积极情绪的注意点
发布时间:2021-10-14 使幼儿注意的活动方案 幼儿园玩具的教案 玩具的幼儿园教案导读:提供玩具的内容要恰当,难易要适中。过难的玩具,孩子难以成功,容易使孩子产生沮丧、失败和受挫的消极情绪;而玩具的内容太容易,孩子的好奇心易于满足,孩子会觉得没意思。较为理想的玩具应内容恰当,难易适中,使孩子“跳一跳能摘到树上的果子”,有利于孩子产生激动、快乐、成功等积极情绪体验。
利用玩具可以发展孩子的积极情绪,但是应该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一、提供的玩具要新颖、有趣。孩子一般喜欢色彩鲜艳、造型优美、性能多样的玩具。当然,这些玩具不一定都靠购买,可以引导和鼓励孩子用新玩法玩旧玩具——通过拆装、组合、搭配等,把旧玩具玩出新意来,给孩子提供一个变化无穷、新颖有趣的玩具世界,以发展孩子的积极性情绪。
二、提供玩具的内容要恰当,难易要适中。过难的玩具,孩子难以成功,容易使孩子产生沮丧、失败和受挫的消极情绪;而玩具的内容太容易,孩子的好奇心易于满足,孩子会觉得没意思。较为理想的玩具应内容恰当,难易适中,使孩子“跳一跳能摘到树上的果子”,有利于孩子产生激动、快乐、成功等积极情绪体验。
三、引导孩子利用玩具开展各种游戏活动。孩子游戏时总是轻松愉快的,成人应引导孩子开展有趣的游戏,发展孩子积极性情绪。一些需要其他孩子合作的游戏,如角色游戏、表演游戏、结构游戏等,成人可提供玩具,创造环境,邀请小朋友和孩子共同游戏。如成人可为孩子提供娃娃、家具、炊具、邮局和医院用品等主题玩具,让孩子和其他小朋友开展角色游戏,如“娃娃家”、“医院”等。在扮演角色进行游戏的过程中,孩子会充分表现扮演角色的情感,如妈妈对待孩子的慈爱、医生对待病人的热情等等。
四、尊重孩子,积极支持孩子合理的探索行为。常听到家长抱怨孩子不爱惜玩具,刚买的玩具玩不了几天就被拆散了。对于这种情况,成人如不加分析就横加指责或打骂,极易使孩子产生委屈、压抑、恼怒等情绪,岂不知孩子都有好奇心和求知欲,有时拆散玩具往往是探究个“为什么”来满足好奇心,这时,成人不必大惊小怪,更不能横加指责。有时反而应该积极支持和鼓励,引导孩子对一些旧玩具进行拆装、组合,进行创新改造。
五、多给予表扬和激励。对孩子玩玩具时表现出来的意志努力和取得的点滴进步,成人要给予恰如其分的肯定和赞许,使孩子体会到亲情的愉悦。它有利于孩子树立自信心、发挥创造力。在孩子完不成任务时,成人要进行具体分析,必要时给予启发和引导。切不可说一些丧气话,流露出失望或激怒的情绪,更不能严厉呵斥和责备。否则,只能使孩子一次次产生失望、怨恨、冷漠等消极情绪,最终丧失信心。
YJS21.cOm更多家园共育小编推荐
1-2岁宝宝情绪发展的6大特点
经常听到妈妈们的诉苦,说自己的宝宝变得不乖了,时不时地和妈妈们抗争,没原由地发脾气或者哭闹,弄得妈妈们焦躁不安。其实,这时候宝宝特别需要妈妈们的理解和帮助,正确发泄情绪。要想做到这点,妈妈们首先就要了解1-2岁宝宝的情绪发展特点。
1.
宝宝的情绪主要与生理需要相关
1-2岁的宝宝还不能完全用语言准确地表达自己的生理感受,所以,当他饿了、渴了、尿裤子了或者拉便便了,他有时就会大声哭闹,希望妈妈能快点来帮忙。
2.宝宝容易冲动
很多妈妈都深有感触,1-2岁的宝宝会突然拼了命地大哭起来,久久不能平静下来。
这是因为宝宝这时的情绪具有冲动性,常常处于激动状态,来势汹汹,不能自制,好像全身心都受到不可遏制的威力所支配。
3.宝宝的情绪不稳定
有一句话说:“天气就像小孩的脸说变就变。”这句话充分说明1-2岁宝宝的情绪非常不稳定,主要表现为两种对立的情绪在短时间内互相转换。
比如,宝宝因为得不到自己喜欢的玩具而大哭时,如果妈妈递给他一颗糖,他会立即笑起来,即使眼角还挂着眼泪。这就是“破涕为笑”。
4.宝宝不会掩饰自己的情绪
1-2岁的宝宝不能意识到自己情绪的外部表现,如语言、表情和身体动作,也不会调节自己的情绪,他们的情绪完全表露在外,丝毫不加控制,想哭就哭,想笑就笑。
一直到幼儿晚期,他们才有意识地克制自己的情绪。
5.与非生理性需求相关的情绪出现
1-2岁宝宝的情绪已经获得了一定的发展,不再只有原始情绪了,与非生理性需求相关的情绪相继出现.
比如,因自主活动得不到满足而产生的焦急情绪;受到父母的表扬而产生的自豪;看起来比较“泛滥”的同情心,如看到别人笑他也笑,看到别人哭他也哭;看到新异事物表现出的惊奇情绪;做错了事而产生的内疚情绪;对没见到过的东西产生恐惧情绪。
6.
愉快接纳宝宝的“不乖”
1-2岁是宝宝独立意识萌芽的一年,宝宝会从一个“乖宝宝”逐渐变成一个“小坏蛋”,他们开始不听你的话,甚至和你反着来;有些事情哪怕自己做得一团糟,他们也要自己做,并且乐在其中……这些都是宝宝独立的表现,妈妈们要愉快接纳,并用温暖、积极的方式引导,陪伴宝宝度过这一年。
关注宝宝发泄情绪的方式
导读:在面对孩子的负性情绪时,家长保持良好的情绪是关键。很多时候,虽然你的内心是爱着的孩子的,可由于你太生气了,表现出来的却是全然的否定、责备,而这会让孩子忽略你讲话的内容,而关注你的情绪。
接受孩子的负性情绪
和成人一样,孩子也有自己的烦恼,他们也会郁郁寡欢、怒不可遏、无理取闹,这很正常。作为家长,我们首先应接纳孩子的负性情绪,这也是孩子的一种表达方式。而在现实生活中,家长往往会说:“别这样,你怎么这么不懂事。”其实,这样的表述否认了孩子的不良情绪。这种教育方式非但不会使孩子真的没有负性情绪,而且会助长孩子的压抑和否认,而这种压抑常常在孩子青春期时变成一定的神经质倾向,有些孩子还会发展出一些心理问题。事实上,孩子感受到害怕才会知道要注意安全;孩子懂得羞愧才会知道有些事情是不对的;有难过的经验,才能理解他人的悲伤。所以,家长不要总是否认孩子正常的情绪表达,更不要过分压制孩子的表达,我们应该接纳孩子的负面情绪。
在有了这样的基本认识后,当面对孩子的愤怒、烦躁等不良情绪时,我们就不难冷静下来,倾听孩子的表述,先弄明白孩子的激动在哪里,痛苦在哪里。在明白了缘由之后,我们再进行正确的引导。有父母说,孩子的负性情绪有时是无理取闹,比如他到商场玩耍,看到东西一定要买,你不满足,他就大哭大闹,或者躺在地上耍赖。这里要了解的是,人的情绪变化,往往与个体需要的是否满足密切相关,包括生理性需要和社会性需要。而人的需要会产生内驱力,这是主动积极的心理特征,意味着要通过自己的努力去获得自己的需要。但当孩子一有需求不能满足就哭,一哭家长就满足了其要求,如此反复,孩子知道通过哭(孩子认为的努力)就可获得自己的需要,所以愈演愈烈。这些与家长平时引导的错误有关。虽然作为父母,我们要接纳孩子的全部,但这并不包括全部的缺点,该坚持时就应该坚持。当面对这种情况时,家长可以试着用转移注意力的方式进行解决,而不能因为觉得丢了面子,就打骂孩子或满足孩子的要求。也有许多家长当孩子无理取闹时,往往会认为孩子太小,以后再教育,就放过了教育的良机。事实上,当我们还没有找到正确的教育方法时,我们可以等待,但不能因此放过孩子的缺点。我们可以事后心平气和地和孩子进行讨论,引导孩子更好地发展。
在面对孩子的负性情绪时,家长保持良好的情绪是关键。很多时候,虽然你的内心是爱着的孩子的,可由于你太生气了,表现出来的却是全然的否定、责备,而这会让孩子忽略你讲话的内容,而关注你的情绪。比如,孩子本来已经很懊恼自己考试考不好,在寻思着改进的方法,可是,你很生气,把他痛骂了一顿。这时候,孩子的注意力就会从“考试不好”转移到“妈妈在生气”上。
当然,帮助孩子管理不良情绪的最好方法就是从根本上培养孩子的积极情绪。这是因为,如果我们经过长期努力,能够让积极情绪主导孩子的心境,并进而形成其“内心世界的背景”,那么,孩子“每时每刻发生的心理事件都会受这一情绪背景的影响,使之产生与这一心境相关的色调”。而这与家长平时的表现紧密联系,有情绪良好,积极上进的家长才能培养出阳光、快乐的孩子。
不同情况区别对待
小池子:
孩子有负面情绪,我一般是针对不同情况给予不同处理:
1、如果宝宝是担心、害怕,我一般会以轻松的口气告诉他不用着急,并用科学知识为他释疑,缓解他的不好情绪。如有一次,他做噩梦了,告诉我:“很可怕,别人会笑我的。”我便告诉他每个人都有可能做噩梦,这并不丢脸,做噩梦只是因为我们平日玩太累或者睡姿不好造成的,只要我们注意就可以避免,而且噩梦本身不是真实存在的,即使很可怕也没关系,因为它不是真的。有时候,我还会以感同身受的办法来消除他的担心,如我会告诉他我小时候也有类似的担心和害怕,后来是采取什么样的方法自己解决的等等。这样的办法我自认为还是管用的,并屡试不爽。
2、如果宝宝是无理取闹,我一般是冷处理,放任他自我宣泄,并且不屈服于他哭闹(不答应他的不合理要求),我会告诉他:“生气会使人变丑变老,你不是想长寿吗,这可对身体不利哦!”这样之后,他往往会自讨无趣而接受我的合理建议。
3、如果宝宝因为生病等或碰到挫折有一些小小的情绪,我则会比较宽容,给予耐心的安慰和劝告,并尽量满足他一些要求,并会选择一些轻松愉快的话题和游戏引导他,使他能够从负面情绪中尽快抽离出来。因为,我认为孩子和大人一样也有情绪低落的时候,我知道理解才是最重要的。
家长声音
及时发现孩子的情绪问题
关注情绪发泄方式
眺爸:
孩子有负性情绪是很正常的,我们应该关注他发泄情绪的方式。
1、大人处理负性情绪的方式对孩子的影响很大。比如:孩子不小心摔倒了,却说地不好,会让孩子学会迁怒“旁物”。
2、负性情绪宜“疏”不宜“堵”。哭闹是孩子发泄情绪的本能,如果发作前期不能控制住,不妨让孩子先宣泄一下情绪。父母要保持冷静的心态,等孩子情绪稳定点再和他讲道理,千万不要因为怕在外人面前“丢面子”而使用强制手段。
3、从不断的“较量”中让孩子明白:哭闹是达不到目的的!父母要做的是坚持自己的原则,决不轻易妥协。
4、小孩子很容易分散注意力,面对孩子的哭闹,父母可以试试用冷处理+分散注意力的方式来进行疏导。注意冷处理的前提是时刻关注孩子情绪上的变化,而不能把孩子丢在一个无人看管的地方。
5、教孩子用正确的方式来发泄自己的情绪。比如:用不理睬来表达自己的不满。
教育是一个持久的过程,父母一定要有足够的耐心同时也要提高自身素质为孩子做好榜样。
教孩子正确表达心情
zmeeting:
做家长自己平常要学会表达自己的情绪,并把各种情绪的词教会孩子。同时,要关注孩子,及时发现孩子的情绪问题(生活问题反而不必太关注,让她自己折腾好了)。
那天晚上,女儿与老公玩得好好的,突然大哭起来,先是哭爸爸欺负她。哭着哭着,她突然极伤心地说:为什么我的工作总是做不好?这样我才慢慢问出来她在幼儿园受挫的事。倘若我不耐心,可能会烦她不讲理,就问不出后来的事情。所以孩子常常会有情绪压抑,如果一段时间孩子突然不想上幼儿园,或容易哭泣、发脾气,家长就要细心观察、交流,找到真正的原因。同时也告诉孩子,有不顺的事及时表达,或者把不好的情绪通过幽默的方式、运动来宣泄出去。否则,情绪会压抑,压抑多了对身体不好。
有一本“巴巴国王”系列童话,其中有一本是用童话故事教孩子认识各种情绪,建议大家看看。
我的女儿现在不但能表达情绪,还很关心我的情绪,比如最近我因为考试很焦虑,她就经常来安慰我:“妈妈,你看书还真认真,你肯定能考好的。”“妈妈,你很着急吗?那跟我一起唱歌吧:我真的很不错,我真的很不错,我真的真的很不错……”
宝宝的情绪发展到情感体验
导读:孩子长期与亲人分离、家庭破裂、家庭环境发生改变以及缺乏母爱等,都会影响幼儿情绪的发展,因此,培养幼儿良好的情绪,还必须让他有一个良好的生活环境,要使家庭和睦、父母情绪良好,生活中充满爱。只要孩子有了乐观向上的情绪,就会充满热情去学习和探索,经受得住失败的挫折。
随着孩子心理的发育,孩子的情感也在发展。进入了幼儿期,孩子的情绪已不再取决于自身的需要是否得到满足了,而发展到较为复杂的情感体验,如受到父母的责备会引起痛苦、受到父母的赞赏而高兴,情绪不稳定,易冲动。社会情感增多,将近1岁时,婴儿开始表现出最简单的同情感,这时他会因看到别人笑而笑,看到别人哭而哭,这种最简单的情感共鸣是高级社会的情感的基础。到了幼儿期,随着孩子语言能力的发展,与外界交往的机会增多,孩子在成人交往过程中,初步接触到社会对人、物和事的好,坏、美与丑等的评价,因此,高级的社会情感开始萌芽,通过成人的语言强化如“好”、“不好”,“乖”、“不乖”等,有了最初的爱与恨的体验。
针对这时期孩子情感发育的特点,家长要注重培养孩子良好而又稳定的情绪。当孩子在玩耍时,受到挫败后,要给予鼓励和安慰。取得了一点进步后,要给以表扬和肯定,太多的训斥和责备会破坏孩子的情绪。情绪的发展会受到环境影响,受到大人情绪的影响。孩子长期与亲人分离、家庭破裂、家庭环境发生改变以及缺乏母爱等,都会影响幼儿情绪的发展,因此,培养幼儿良好的情绪,还必须让他有一个良好的生活环境,要使家庭和睦、父母情绪良好,生活中充满爱。只要孩子有了乐观向上的情绪,就会充满热情去学习和探索,经受得住失败的挫折。
宝宝玩具多了会影响注意力
研究发现,阅读对提高儿童的认知能力和自信心有很大帮助,与此相反,电脑和电子游戏会对孩子造成不良影响,因为它们剥夺了他们的创造力和想象力,而这些正是孩子们最宝贵的天性。
美国儿童教育学者日前发表了一份研究报告,认为玩具过多容易影响孩子的智力发育。这些学者全都是“0—3岁项目”的成员,该项目受美国政府资助,专门研究学龄前儿童的教育计划。学者之一克莱尔·勒纳说,“给孩子们过多的玩具或不适当的玩具会损害他们的认知能力,因为他们会在如此多的玩具面前显得无所适从,无法集中精力玩一件玩具并从中学到知识。”
英国牛津大学教育心理学教授凯茜·茜尔娃所做的研究也证实了这个观点。她历时数年,对3000名年龄在3—5岁之间的孩子进行了跟踪调查,结果发现那些玩具较少的孩子,由于父母与他们一起阅读、唱歌和游戏的时间更多,要比那些家境优越、玩具成山的同龄小朋友智力水平高。茜尔娃认为,“玩具太多容易分散孩子们的注意力,而当他们精力不集中时,就不能更好地学或玩。”
同样是儿童教育工作者的奥汉·伊斯梅尔对此深有体会。去年圣诞节,他10个月大的儿子卡梅伦收到了大量玩具礼物,结果却变得“不会玩儿了”。“他不停地拿起一个玩具,摆弄两分钟就放下,再拿起另一个,没过多久又失去了兴趣,最后往往是拿起一只拖鞋之类的东西来玩,而以前他每个玩具能玩上十几分钟。”
其实已经有许多家庭开始限制孩子们玩玩具了,梅芬薇·亚历山大夫妇就是这样做的,他们共有6个女儿,最小的4个月,最大的14岁。夫妇俩都鼓励她们到户外活动,如果在室内玩,就让她们玩纸板游戏而不是芭比娃娃,他们认为太多的玩具反而会限制孩子的想象力。“一个牙医芭比只能作为一个牙医,而纸板游戏则有无穷的变化。”辛辛那提大学儿童教育教授迈克尔·马龙也认为,“玩具并不是多多益善。合理地控制玩具数量,可以促使孩子与其他小朋友分享或交换玩具。”
至于孩子们到底应该拥有多少件玩具,专家们的意见还不统一,但许多人认为对学龄前儿童来说,两打(24件)就足够了。但这其中不包括图书。研究发现,阅读对提高儿童的认知能力和自信心有很大帮助,与此相反,电脑和电子游戏会对孩子造成不良影响,因为它们剥夺了他们的创造力和想象力,而这些正是孩子们最宝贵的天性。
提升宝宝注意力需注意两点
主持人:还有关于智力发展方面的问题,很多家长反映说,孩子可能1到2岁的时候,他的注意力可能很分散,他可能在一个忙碌的环境下自己很专注,但是往往保持不了一个很长的专注力。
夏弘禹:这是很正常的,比如8个月到16个月,这个阶段的孩子对于玩具或者新鲜的东西的注意力维持3、5分钟是正常的,这个阶段的孩子需要去体验非常多的物体,对物体充满了兴趣,有个有趣的现象,宝宝在7个月以前,妈妈抱着吃饭没问题,一到8、9个月他看到什么都会抓,这就是宝宝对物体开始有非常大的兴趣。
我们称这个阶段为因果相关性,就是孩子在这个阶段要了解身体跟物体之间的关系是什么,所以什么东西都要去碰、去抓、去摸。所以这个阶段家长第一件事,就是要确保孩子的安全,任何能够伤害到孩子的东西尽量不要拿到,剪刀、针、刀子都不能放在桌上。这个阶段孩子会对什么感兴趣,会想玩电话,会把纸巾一张一张拿出来,他看到纸会撕,看到什么东西都会去碰、去摸,这是正常的,所以尽量让孩子去体验这些东西。在体验这些东西的过程中,家长最重要的是告诉他,这个物体跟他有什么相关性,杯子是用来称水喝的,纸是用来写的不是用来撕的,盘子是用来放菜的,告诉他所有东西。当然也可以做给他看,同样也可以用口述、用语言,虽然他不懂,但是可以通过你的语言、动作慢慢讲解,在这个过程中孩子会慢慢学会,要多重复。
主持人:该不该有意识的去培养他的专注力呢,既然您刚才说是一个正常的发展过程,是不是要让他有专注力要让他专心做一个事情是跟他相悖离的呢?
夏弘禹:帮助孩子的专注力有两个做法,第一,家长亲自参与,陪着孩子,第二,用鼓励的方式维持孩子对游戏或者物体的兴趣。比如,当孩子第一次拍手的时候,周边的大人都用笑声、鼓励鼓掌,孩子会很开心,因为他得到鼓励的时候还想做给别人看。家长的参与、家长的鼓励是非常重要的。
主持人:等于3岁前要建立内在的逻辑思维的能力。
夏弘禹:孩子从出生那天到2岁半、3岁以前会对三种东西产生浓厚的兴趣,一个是人,一个是物,一个是事,他开始了解到这是爸爸、妈妈、爷爷、奶奶……他慢慢懂得的人越来越多,慢慢懂得人的角色,不同的人跟他之间怎么互动,这个跟社交有关。第二个,物体。8到16个月孩子对物体非常感兴趣,他想要知道物体跟他有什么关系,这些物体怎么用,如何互动。第三个,事。洗澡、吃饭、睡觉都是事情。到了2岁半、3岁之后他把人、物、事的逻辑建立起来了。爸爸这个人每天早上带着公事包这个物体去做上班这件事情,所以他知道这个公事包是跟爸爸逻辑联系在一起的,逻辑就开始产生了。
怎么建立逻辑呢?通过故事书,为什么3岁的女孩子没有人喜欢穿黑色,因为只有巫婆才会穿黑色,所以他们会穿白色、红色、粉色红,为什么?因为故事书里面的公主会穿这样的衣服,故事会让孩子去建立逻。为什么希望孩子2岁就开始读故事,因为故事可以帮助孩子的语言能力,帮他建立对人、物、事的逻辑。3岁以后,这个逻辑感慢慢增强,孩子再进入幼儿园,开始独立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