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子交流的50个小妙招
发布时间:2021-10-12 幼儿小故事50字 爱的教育读书笔记50字 读书笔记爱的教育50字亲子交流是促进宝宝大脑发育最好的方法,跟呀呀学语的宝宝一起说说话,拽着他们的小胳膊在床上跳跳舞,给孩子讲讲身边的故事。无论是对于爸妈还是宝宝,这都是幸福的一刻。推荐给你50种有趣、科学的亲子小妙招,你一定能从中得到启发。
1.眼神的交流。
当可爱的宝宝睁开双眼时,你一定要把握住这短暂的第一时刻,用温柔地延伸凝视她。要知道,婴儿早期就能认清别人的脸,每次当他看着你的时候,都在加深对你的记忆。
2.呀呀儿语。
你看到的可能只是一张天真无邪,不谙世事的小脸,但不妨给他一点机会,让他也能和你交谈。很快,他就会捕捉到与你交流的节奏,不时地插入几句自己的“言语”。
3.母乳喂养。
尽可能地用母乳哺喂宝宝。妈妈在哺乳的同时,给宝宝哼唱儿歌,轻声细语地与他交谈,温柔地抚摸他的头发,这样可以增进你们的亲子关系。
4.吐舌头。
有实验表明,出生2天的新生儿就能模仿大人简单的面部表情。
5.照镜子。
让宝宝对着镜子看自己。起初,他会觉得自己看到了另外一个可爱的小朋友,他会非常愿意冲着“他”摆手和微笑。
6.呵痒痒。
笑声是培养幽默感的第一步。你可以和宝宝玩一些小游戏,比如“呵痒痒”等,有助于提高孩子参与的积极性。
7.感觉差异。
把两幅较为相似的画放在距离宝宝8—12寸的地方,比如,其中一幅画中有棵树,而另一幅中没有,宝宝一定会两眼骨碌碌地转,去寻找其中的不同。这对宝宝今后的识字和阅读能力大有帮助。
8.共同分享。
带宝宝外出散步的时候,不时地跟他说你所看到的东西——“看,那是一只小狗!”、“好大的一棵树啊!”、“宝贝,有没有听到铃声了吗?”……最大限度地赋予宝宝扩充词汇的机会吧。
9.一起傻。
小家伙非常喜欢和你一起发出傻呼呼的声音——“噢咯”、“嗯哼”等,偶尔还会发出高八度的怪叫声。
10.共同歌唱。
尽量多学一些歌曲,不妨自己改编歌词,在任何情况下都可以给宝宝唱歌,还可以让宝宝听一些优美动听的歌曲,研究表明,在音乐的熏陶下,有助于孩子数学的学习。
11.换尿布时间到。
利用这一时间让宝宝了解身体的各个部位。一边说,一边做,让宝宝的小脑袋瓜与你的言行同步。
12.爬“圈”。
妈妈躺在地板上,让宝宝围着你爬。这是最省钱的“运动场”了,而且很有趣,它可以帮助宝宝提高协调性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13.购物时光。
留点空闲,去超市逛逛。不同的面孔,不同的声音,不同的物品,不同的颜色,会使宝宝欢欣鼓舞。
14.提前预告。
睡觉关灯之前大声地宣布:“睡觉喽!妈妈要关灯了。”让宝宝慢慢地领悟因果关系。
15.没事逗着乐。
轻轻地对着宝宝的脸、胳膊或小肚肚吹气,逗宝宝“咯咯”笑。
16.揉纸巾。
如果宝宝喜欢从盒子里抽取纸巾,就随他去吧!看着他把纸巾揉成一团,再看着他将其展开,花几分钱就能有一个可以训练宝宝感官能力的好玩物,何乐而不为呢?你也可以把小玩具藏在纸巾下面让他找,不过,当宝宝找到的时候,一定要大加赞赏哦!
17.小小读书郎。
给8个月大的宝宝读故事,两三遍之后,他就能够意识到文字的排列顺序了。给宝宝读书,对他的学习语言真的很有帮助哦!
18.躲猫猫。
玩捉迷藏的游戏能让宝宝笑声不断。他会认识到消失的东西还会回来。
19.触觉体验。
用不同质地的布料(丝绸、丝绒、羊毛、亚麻布等)轻轻地抚摸宝宝的面颊、双脚或小肚肚,让他体验不一样的感觉。
20.感受宁静。
每天花几分钟时间,和宝宝静静地坐在地板上——没有音乐,没有亮光,也没有游戏。在宁静中感受周遭的世界。
21.家庭影集。
将家人和亲朋好友的照片制作成影集,经常翻翻,有助于宝宝增进记忆。当姥姥来电话时,不妨让宝宝一边听电话,一边看着照片上姥姥慈祥的面容。
22.与食物亲密接触。
为宝宝准备一些小零食——青豆、面包片或苹果片,训练他的抓捏功夫,探索手眼协调能力。
23.丢丢捡捡。
看着小家伙把东西从桌子上一样又一样地扔到地上,虽然你的头都快气炸了,可你还得坚持不懈地去捡
哦,因为你的宝宝正在探索“地球引力”的奥秘呢。如果方便,你还可以给他几个乒乓球,并在他的桌子下放一个篮子,让他瞄准,发射!
24.试试运气。
挑选几个空盒子,把一个小玩具放在其中一个盒子里,不断地掉换盒子的位置,让宝宝猜猜玩具在哪里?
25.越过障碍。
把沙发垫、枕头或靠枕放在地板上,和宝宝一起爬过去,绕过去,看看谁更快。切记要让宝宝多赢几次,这样他才会更有积极性哦。
26.“走走看看”。
在房间里布置一些玩具,让宝宝以不同的速度爬行,并可以不时地在一个有趣的地方停下来看一看,玩一玩。
27.接受挑战。
宝宝长大了,他会发挥自己最大的想像力向你挑战,那就得看你是否能做得跟他一样好了。譬如发出奇怪的声音、向后爬或是啃玩具。
28.做鬼脸。
鼓起你的腮帮子,当宝宝摸你的脸颊,你就吐气;当他拉你的耳朵,你就吐舌头;当他摸你的鼻子,你就邹眉耸鼻……不时地变换方式,让宝宝有一种新鲜感。
29.触摸物品。
抱着宝宝在房间里到处逛逛,用他的小手触摸窗户、电话机、冰箱及电视机摁纽等,一边摸一边告诉宝宝它们的名字。
30.编故事。
挑选一些宝宝最喜欢的故事,把其中的主人公换成他的名字,他会觉得更有趣。
31.自制动物书。
去动物园的时候,给动物拍照,结集成一本相册。时常拿出来和宝宝一起欣赏,让他找一找大象、海狮和老虎,你也可以在一旁为动物配音。
32.让宝宝自己做主。
在适当的时候可以让宝宝在两者之间自由选择,例如让他自己挑选吃饭的小碗。这样他会感到非常自豪,因为他的决定受到了你们的重视。
33.回忆“过去”。
和宝宝一起观看家庭录像带,回顾他第一次洗澡、第一次翻身、第一次叫妈妈,一边看一边讲述,这不仅能增强宝宝的记忆力,还能提升其语言能力。
34.点点数数。
数一数楼梯的台阶,数一数宝宝的手指,数一数家里有几个人。养成一种大声数数的习惯,很快的,宝宝就会加入其中和你一起数数了。
35.看图回答问题。
找一本宝宝熟悉的图画书,指出其中的细节,从抽象到具体向宝宝提问,如“小兔子爱吃萝卜吗?”(抽象)或者“小兔子在吃什么呀?”
36.关掉电视。
宝宝需要和你亲密交流,这是电视节目无法给予的。
37.寻找“小汪狗”。
不时地把书本合上,考验一下小家伙的记忆力,看看他是否还记得书中的小汪狗在哪里。
38.转起来吧,宝贝。
抱着宝宝像芭蕾舞演员一样旋转起来。
39.匹配游戏。
挑选宝宝生活中所有重要人物的特写照片,一式两份。将照片正面朝上摆放在地板上,帮助宝宝找出两张一样的。
40.雨中游戏。
在小水坑里踩踩,在湿草地上坐坐。虽然有点脏,但非常有趣,宝宝会在快乐中感觉干与湿的区别。
41.捕捉昆虫。
和宝宝一起在书籍或杂志中认识昆虫(瓢虫、蟋蟀及蝴蝶),然后到大自然中去捕捉。
42.培养幽默感。
指着爸爸的照片叫“妈妈”,然后告诉宝宝弄错了,大家一起为“错误”而开怀大笑,在不知不觉中培养宝宝的幽默感。
43.穿衣游戏。
让宝宝穿上爸爸的旧衬衫,看看他的反应,相信他的创造力一定会让你感到吃惊。
44.感知容量。
准备两个大小不一的杯子,在洗澡的时候,让宝宝把水从一个杯子倒入另一个杯子。有的时候会溢出来,有的时候却装不满,那就一起来探讨一下哪个杯子大,哪一个杯子小吧。
45.认知颜色。
选定一种颜色,带着宝宝一起寻找家中所有相同颜色的物品。
46.干家务。
当小家伙蹒跚学步时,他就会帮你扔垃圾啦!不信?!你就试试吧。
47.图书馆一游。
千万不要错过了讲故事、看书的好机会哦。
48.认识ABC。
每周一个英文字母。例如,在冰箱上贴A字母磁贴,吃A字形的饼干,把水果切成A字形,用树枝在沙地上写出A字母等。
49.老玩具新玩法。
把一些旧玩具翻出来,你会惊奇地发现宝宝有了一些新的玩耍方式。
50.情感交融。
临睡前抱着宝宝,问他这一天里什么让他最高兴,什么让他最伤心?帮助他回忆今天,感知过去,及时了解他的情感。父母应坚持这一职责,直到孩子跨入大学校门。
Yjs21.coM更多家园共育延伸读
分享亲子沟通的几个小妙招
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他们逐渐有了自己的人生观、世界观,并有了自己面对问题、解决问题的一套方法。作为家长,在感慨孩子长大了的时候,却往往会发现,孩子有很多事情不愿意和我们沟通了,有了自己的小秘密了。这个时候,也就是所谓“代沟”出现的时候。
亲子之间的沟通是讲究方式方法的,好的沟通方法能够更加促进亲子之间的互动,不好的沟通方法会阻碍孩子的发展,也会使得孩子变得不知道如何跟家长相处。
妙招一:以孩子的角度看问题
当爸妈高高在上时,自然会与孩子拉开一定的距离,沟通更是无从谈起。其实,孩子有他们眼中的世界,只有放低做父母的姿态,蹲下来和孩子站在同一个高度对话,我们才会理解孩子的心和想法。
沟通的前提就是父母要能够从孩子角度来想、来观察、思考孩子这么做是什么原因。当爸妈能够更加理解孩子的时候,就不会再觉得他们的举动是无意义的,就能与孩子很好地沟通了。
妙招二:有效的聆听比所谓的经验重要
孩子的成长中,父母最难做到的是“聆听”,最容易犯错误的是“说教”。
“说教”究其根源,源自父母的经验。父母的经验究竟重要不重要?
重要!是因为关键时刻可以帮助孩子少走弯路,少遇挫折。
不重要!是因为父母终究是无法阻挡孩子前进的道路,哪怕是荆棘密布,父母也无法替代孩子的脚步。
所以,父母还是不要纠结于经验值重要与否。关键在于,孩子听否。愿意听的时候,经验是无价之宝;不愿意听的时候,经验就是唠叨与无稽之谈。
那么父母不妨放下自己的经验,去认真的“聆听”孩子。听他们的想法,若行之有效,就鼓励他们放手一搏,年少时,努力的过程、探索的过程远远比结果重要。
听他们的想法,若幼稚经不起推敲,也不要急于纠正或者否定。有些路必须亲自走了才知道是否行得通;有些错误也必须自己“埋单”后才会成长。不经历风雨怎么见彩虹,每个人都不会随便成功!
听他们的想法,若本身就是错误的,不妨和孩子一起进行深度推敲。航行离不开灯塔,父母如果有灯塔的高度,还会发愁孩子这艘小船在汪洋里迷失方向吗?
妙招三:建立和孩子的信任感
只有信任,才会让孩子愿意把心里的话告诉爸妈。孩子年龄越小,亲子之间的信任度越高,然而,随着孩子日益长大,亲子之间的信任度却可能呈下降趋势。为了改变这一现状,最好的方法就是让孩子感受到爸妈的尊重与关怀。父母要扩大与孩子的沟通范围,除了学业,更要关心孩子的快乐与烦恼。
妙招四:多给孩子自主选择权
孩子大约在3岁左右就已经开始拥有简单的决定能力了。这时,爸爸妈妈要有责任有意识地进行教育,让孩子开始学习为自己的行为负责。比如生活中的一些小事都可以让孩子自己去做主,如果他们选的不合适,爸妈可以给出意见,但最终还是要尊重孩子的意愿,让他们为自己的行为负起责任来。
这样,当孩子遇到问题时,他们也会知道,爸爸妈妈会一直站在他身旁,一方面有来自父母的尊重和理解,另一方面,当自己犯错误时又能够得到父母的指导和帮助,这种状态对于孩子而言是很棒的,而当孩子有了积极的成长心态,亲子沟通当然也会变得更为顺畅。所以,不妨让孩子做一些小的选择,练习思考能力,学习对自己的决定负责,在生活中学习思考。
妙招五:真诚的交流比一味夸夸其谈重要。
父母在认真的研究孩子,但还要分出精力与时间来面对工作压力、人事关系、生活压力等等。其实孩子也在研究父母,而且年龄越小,就越无时无刻。
孩子是世界上最通透的高等生物,他们纯洁的眼睛完全可以正确判断父母的想法做法。
孩子也是世界上最有智慧的高等生物,他们幼小的心灵完全清楚父母对自己做事的底线与规则,并懂得不断的触碰这些规则,企图可以有所突破。
所以,放弃我们的一些言不由衷,放弃我们的一些夸夸其谈,放弃我们的一些准则规则,摘下我们成人世界的“眼镜”,认真的和孩子交流沟通,用真诚的心,用爱的耐心!
有些交流不见得是语言,更多是肢体与心灵。一起出游,一起淋雨,一起奔跑,一起拥有小秘密,都会让孩子与父母越来越近;感觉孩子累了,就给他一个大大的拥抱,温暖的怀抱,胜过千百遍的问:你累了吧,你怎么了!
拓展婴儿社交能力的几个小妙招
拓展婴儿社交能力的几个小妙招
全球化的人类大融合时代,却把孩子推向了反面。由于现在城市中多数孩子是独生子女,所有的大人都围绕着一个孩子,形成了典型的以孩子为中心的“倒金字塔”育儿模式。这些生活优越的“小皇帝”看似集万千宠爱,其实却备感孤单。
3岁前,孩子在这样的社会结构中生活,以自我为中心的经验已经根深蒂固,导致到上幼儿园时多数孩子无法适应,这种社会心理的影响甚至贯穿一生。那么,如何拓展宝宝的社交能力?父母3岁前的正确引导尤其关键!
1、多为孩子创造社交机会
放弃“圈养”,让孩子多与父母参与社会活动,日常去哪里就带上他,不用刻意教什么,孩子自然会悟出道理。拥有丰富社会经验的父母及日常的为人处事,会在无形中传授给孩子。
只要天气好,每天都应该让宝宝到户外活动,一来可以认识许多事物,二来可以接触很多不同的面孔。对这些面孔,开始宝宝会惧怕,但时间长了,就渐渐不害怕了。父母们还可以多参加一些婴幼儿活动,增加宝宝的参与意识,扩大宝宝和同龄宝宝的社交范围,学会在陌生的环境与陌生人相处。
2、别随意干涉孩子的意愿
孩子的可塑性很大,难以变化的常常是成人的态度。家长要让孩子尽量自由、放松地游戏、学习,少批评、多鼓励。
当孩子不愿意与其他更多的孩子相处时,家长不能硬逼着孩子去和小朋友一块玩,因为害羞的孩子比较喜欢一对一的交往;当孩子不愿意称呼别的长辈时,家长不要勉为其难,因为这可能会增加孩子的恐惧感;当孩子不愿意在客人面前表现时,家长也不要胁迫他,因为这样做会加剧孩子的紧张,将来会以更多的沉默和拒绝来应对,使害羞升级。
如果带孩子去公园或游乐场玩,就让孩子自由地玩,别随意干涉或见到孩子间略有争执就上去制止。
3、从身边的这些细节做起
宝宝在六七个月到一岁左右,处在社交性参考的发育阶段,遇到不熟悉的人或环境,会先参考熟悉面孔的反应以寻求保护,这是正常的。
但如果宝宝太过怕生,家人须多投入一些时间和精力来培养。在平时照顾中,父母要注意一些细节问题:
1)别急着让陌生人抱孩子
家中来了陌生人,不要急于将宝宝抱到陌生人面前,介绍给客人,也不要让客人抱孩子,不然会造成孩子心理上的压力和不安全感,他会因为紧张和惧怕出现哭闹。
这时你可以把孩子抱在怀里,大人们先交谈,让孩子有一段时间观察和熟悉,渐渐的他的恐惧心理消退后,就会高兴地和客人交往。如果孩子出现了哭闹,立即抱他离远一些,过一会儿再让孩子接近客人。
2)宝宝熟悉了新环境再玩
到了一个陌生的环境,宝宝可能会将你抓得更紧,这时,你不要离开宝宝,而应当陪伴宝宝,和宝宝一起认识新环境,并把新环境里的一些有趣的东西指给宝宝看,让宝宝摸一摸,使宝宝对陌生的环境逐渐熟悉起来。等宝宝熟悉之后,就能放开手脚玩了。
3)让宝宝先适应短暂分离
对小宝宝来说:不在眼前的东西就是不存在的。宝宝3个月的时候,就可以和宝宝玩藏猫猫的游戏,这就使宝宝初步理解,看不到的东西不是不存在,而是暂时看不见。宝宝八九个月的时候,你就可以躲得远一些,比如躲在门后边或藏到其他房间,让宝宝适应与你有短时间的分别,并逐步和其他看护的人建立起信任。这样宝宝就不会只缠住一个人不放。
惩罚孩子的十个妙招
1.犯了错误就要惩罚
孩子犯了错误,无论有心还是无意,都要受到惩罚。比如:孩子不小心把杯子摔碎了,虽然他不是故意的,也应该告诉他,这是他的过错。他虽没有料想到自己行为的后果,但仍要为此道歉。如果他是无意的,并勇于承认错误,家长会相信他,并减轻对他的惩罚。如果他隐瞒事实、逃避责任,他将受到加重的惩罚。这样就可以从小培养孩子诚实、负责的性格。
另外,要让孩子知道做错事就要受到惩罚的道理。即使孩子央求,也不能答应,否则有了取消的先例,以后就很难保证实施的有效性。
2.惩罚的“量刑”要适当
惩罚孩子的目的是为了孩子的良性转化,惩罚的“量刑”就必须合乎孩子的行为。惩罚过重容易引起孩子的对抗情绪,轻了又不足以使孩子引以为戒。因此惩罚孩子要以达到目的为原则,既不能轻描淡写,又不能小题大做滥用“刑罚”。大教育家洛克说:“儿童第一次应该受到惩罚的痛苦的时候,非等完全达到目的之后,不可中止;而且还要逐渐加重”,其中的道理耐人寻味。
3.要依照规则进行惩罚
家长应和孩子协商制定一个奖惩规则,让孩子知道犯错后将受到什么惩罚。这样,孩子平日就会有所注意,从而减少犯错误的概率。当孩子犯错后,家长应注意调整自己的情绪,不要因一时冲动而随意惩罚孩子。若是孩子以后犯了同样的错误,也应该按规则进行和以前相同的惩罚,这样家长才能在孩子心中树立威信。
4.指明“出路”不含糊
惩罚孩子不能半途而废,应要求受罚的孩子作出具体的改错反应才能停止。家长要态度明确,跟孩子讲清楚他应该怎么做、达到什么要求或标准,否则有什么样的后果。
如孩子有乱丢东西、不爱整理的习惯,家长在惩罚时就应该让其自己收拾好东西、整理好玩具;使其明白必须要做好,否则又要受罚。家长千万不能含糊其词甚至让孩子“自己去想”。家长不给“出路”,孩子改错就没有目标,效果就不明显。
5.罚了又赏要不得
家长教育孩子要相互配合,态度一致,赏罚分明。该奖时就要郑重其事甚至煞有介事地奖,让孩子真正体会到受奖的喜悦;该罚时也应态度明确、措施果断,让其知道自己错之所在。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孩子明辨是非、知错即改的品行。如果在对孩子实施惩罚之后,家长中的一方认为孩子受了委屈,随即又来安慰他,这将会使惩罚失去作用。实践证明:惩罚——奖励——惩罚的恶性循环会使孩子产生认知偏差,错误地将犯错和受奖联系起来,从而使惩罚归于失败。
6.及时惩罚莫迟疑
惩罚的效果部分来自条件反射,而条件反射在有条件刺激和无条件刺激的间隔时间越短则效果越好。所以家长一旦发现孩子犯错,只要情况许可就应立即予以相应的惩罚;如果当时的情境(如有客人在场或正在公共场所)不允许立即作出反应,事后则应及时地创造条件,尽可能让孩子回到与原来相似的情境中去,家长和孩子一起回顾和总结当时的言行,使他意识到当时的错误行为,并明确要求他改正。
7.最忌讳讽刺挖苦
家长惩罚孩子应力戒讽刺挖苦,更不能自恃“孩子是我生的、是我养的”而随意用恶毒的语言指责、谩骂孩子。实践证明,讽刺挖苦和恶语谩骂已超越了孩子的理智能够接受的范围,将会刺伤孩子的自尊心。因此,家长应该牢记惩罚孩子的目的是帮助他改正错误,决不是为了刺激孩子心灵中最敏感的角落——自尊心。有些家长在惩罚孩子语言不文明、满口脏话时,自己也“出口成脏”,这就使得训教效果大打折扣,甚至失去说服力。
8.点到为止莫唠叨
有些家长训教孩子喜欢没完没了,而且还时不时地喝问孩子“我的话你听见了没有?”孩子慑于家长的威严,为了免受皮肉之苦,只能别无选择地说“听见了”,其实他可能什么都没听进去,甚至左耳听了右耳出,根本就没听。孩子之所以说知道了,只是顺着家长的意思,为了早点结束训斥。于是,当孩子下次再犯同样的错误时,家长便感到“痛心疾首”,随即说孩子“不把我的话当回事”,当成了“耳边风”,说孩子“不听话”。其实这是因为家长的唠叨太多了,令孩子分不清主次,不知道听哪一句为好;再者,经常性的唠叨多了,也会导致孩子“失聪”,对家长的话产生教育心理学中的“0反应”,无动于衷,使训教失去效果。因此,家长在教育孩子时务必切记要改掉爱唠叨的毛病,凡事点到为止。
9.就事论事莫牵连
从受罚者的角度来讲,孩子最厌恶家长“倒咸菜梗”,一事既出又将陈年老账翻出来。很多家长却不了解这个道理,训教孩子时总忘不了东拉西扯、横牵竖连,说出孩子的种种不是,甚至将孩子说得一无是处,直至忘记了本次训教的主题。孩子怎样想呢?反正自己没有一处是对的,以前取得的成绩、改正的缺点家长都看不到,自感自己天生是挨训该罚的料,对改错失去了信心,也就破罐破摔、我行我素,这样的教育效果可想而知。所以,家长训教惩罚孩子务必要一事一议,就事论事,切勿搞牵连、翻陈账。
10.事后说理不可无
家长和孩子之间存在着教与被教的关系,但教育孩子仍当以理服人。惩罚只是手段而不是目的,因此,惩罚之后必须要及时与孩子说理,否则,孩子在忍受了惩罚之后将依然如故。所以,家长在惩罚孩子后要通过说理、剖析的方式使他明白为什么会受罚、知道犯错误的原因,讲清楚如果坚持犯错下去将有什么后果。惩罚只是一种劣性条件刺激,其效能是短时的,不能持久。受罚的孩子改正了错误并不等于他已明白事理,并不能保证他下次不会再犯。因此,让孩子明白自己受罚的原因才是根除错误的关键,说理是惩罚孩子之后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步骤。
亲子交流的3大法宝
1.爱
孩子的异常行为通常是在寻求父母的爱。一旦孩子感受到父母的爱,就会敞开心灵,教育就会变得十分轻松。
为人父母几乎都是爱孩子的。但是,是否让孩子感受到了呢?是否用语言、用态度表现出来了呢?如果觉得在育儿的过程中出现了问题,这就证明没有很好地将自己的爱传递给孩子。
2.严厉
对孩子赏识和宽容,并不意味着一下都批评不得。要提醒的是,家长不要随自己的心情有时批评有时不批评,只要孩子一违反了原则就要批评。
当然批评也要有诀窍。陈明兴的建议是:时间控制在1分钟内;就事论事地批评;批评孩子做的“行为”。批评之后不要还是愤怒的样子。孩子反省后要给予安抚,激励孩子改正错误的决心。
3.信赖
育儿要接受孩子所有的现状,家长不要以居高临下的眼光看待孩子,要经常告诉孩子,你在爸爸妈妈身边,爸爸妈妈就感到很幸福了,会与不会都没有关系。
“怎么说你都不懂,你真是很没用!”这样的语言是很伤孩子心的,当感到被轻视的时候,孩子心灵就会封闭起来,什么也不想做,大人也一样。相反,如果感到被信赖被认同时,会做得比原来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