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爱不可忽视
发布时间:2021-10-08 幼儿园不可以教什么内容 幼儿小班语言活动方案 幼儿园感恩节亲子活动方案导读:孩子出生后接触的第一个社会是家庭,作为孩子的第一任启蒙老师是他的父母。父母对孩子的成长具有同样重要的作用。“天才常由父亲一手造就”这句话虽然说的绝对了点,但从父母的心理差异和育儿特点看,是有一定道理的。
孩子出生后接触的第一个社会是家庭,作为孩子的第一任启蒙老师是他的父母。父母对孩子的成长具有同样重要的作用。“天才常由父亲一手造就”这句话虽然说的绝对了点,但从父母的心理差异和育儿特点看,是有一定道理的。
无论男孩女孩,3岁前都是靠母亲在成长。但是过了3岁,男孩的养育就要慢慢向父亲倾斜。
然而在孩子3岁以前,父亲在孩子成长过程中的角色是不容忽视的。父亲对孩子“爱”的价值观的确认、个性的均衡发展以及身份的确认都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2岁前孩子需要对爱确认
很多父亲觉得自己毛手毛脚,不细心也没有耐心所以对3岁以前的宝宝接触比较少,甚至认为3岁前的教育完全是妈妈的事情。专家指出,这是目前绝大多数年轻的爸爸认识的误区。
2岁以前是孩子“安全感”建立的关键时期,在这一时期孩子通过对外界信息的收集判断个人的存在价值,以及他是否可以相信自己和他人,如果他在与父母生活的过程中不断的确认“我是可爱的”,他的任何需要帮助和关注的时候都能得到积极的回应,同时确认“我是有价值的”,“爸爸妈妈很爱我,我可以爱自己,也可以爱别人”。在这个“安全感”建立的过程中,如果父母双方或者其中的一方给孩子的反馈是不积极的,漫不经心的,那么孩子收集到的信息会是“我不重要,我没有价值,爸爸妈妈不爱我,我一无是处是讨人嫌的”,直接导致的结果是孩子“没有自信心,很难相信周围的人”。
孩子的“对爱的确认”以及“安全感”是来自父母双方的,如果孩子“对爱的确认”只从母亲那里来,那么孩子的“安全感”建立也很难完全。因此在孩子3岁之前,同样需要父亲的关注和积极的参与养育。
与父母相处均衡个性发展
通常来说,男人的个性中比较多“敢于冒险和探索外界的勇气和信心”,女人会偏保守和小心。所以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如果经常和妈妈呆在一起的孩子,个性比较敏感,对新环境的适应时间比较长。
相反,如果和爸爸互动比较多的孩子,则会比较勇敢,喜欢探索新事物,个性上会更加的独立和自信。
在孩子在3岁以前,是孩子对他所生存的环境的认知能力,体能,社交,语言,个性等形成的关键时期,这个阶段父亲的角色将对孩子后天的能力和性格养成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男孩需以父亲为模仿对象
2岁半左右的孩子开始对自己的性别有意识,即明白自己是男孩还是女孩。这对家里有男宝宝的父亲尤为重要。当男孩子确认自己的性别后,他开始寻找这个性别的模仿对象。在一个家庭里,这个角色当然是自己的父亲。
这个时期父亲对男孩的成长来说非常重要,他将会模仿父亲的所有行为来确认自己的性别身份,但是如果这个时期孩子接触不到父亲或者很少有机会接触父亲,那么在家里的角色模仿对象就会转向妈妈,所以为什么我们会发现身边有些男人很女孩子气甚至像女人,这与孩子从小建立的成长模仿对象有关系。
男孩需要一个男性的偶像,而对于女孩来说,则需要一个男性来欣赏。女孩子和从小和父亲的关系也会影响到他成年以后和其他男人的关系,包括男朋友或者未来的老公。
yjs21.cOm更多幼师资料编辑推荐
案例:教育反思不可忽视的爱
今天早晨我一一查看“爱心小手册”,看到“响响”妈妈反映他总喜欢说“对不起,我错了!”再就是最开心的事就是没有受到批评。他妈妈就想知道“响响”在幼儿园心情是否好?是否受到压抑?看了这些我心中不禁一颤——响响吃饭、睡觉从来不让我们操心,上课发言、参与活动都很积极、而且很依赖我们三位老师,每次做错事情还没等我们跟他指正他便抱着我的腿不停蹭着我说:“我不嘛!恩!恩!”的耍赖,我就好象是他强大的靠山,他从来也不会畏惧我们,怎么会有压抑?
趁小朋友们进餐时,我特意走到“响响”座位旁蹲下后问他:“宝贝,你今天开心吗?早餐好吃吗?”随后我就抱他起来,我坐下后揽他坐在我大腿上,他显得不好意思又有点别扭的高兴地一个劲点头——记得去年八、九月时“响响”就象我的影子和我一步也不离,非常依念我,抱他、哄他那是每天都要有的......而现在,他在心理、行为上早就适应了集体生活,而且在我一步一步的要求下他已经变得较为独立了,我也因此减少了在肌肤上给予他的抚摸,没有想到现在还是象以前一样跟他亲昵,他居然会那么不自然和感到受宠若惊。我就告诉他:“宝贝,王老师喜欢你!”说完我又对着其他小朋友重申:“宝贝们,王老师是不是喜欢”响响“啊?”“王老师喜欢王泓颖!”“亲亲”“小雨”他们几个异口同声纠正到,“喜欢我!”“喜欢我!”“炜煌”“恒恒”他们几个又接到,我顿时恍然大悟:的确,“王泓颖”是这学期才转到我们班的新生,刚三岁就住宿在幼儿园,因为这个,她的情绪一直都不很稳,所以我就成了她第二个妈妈一样,每天下班我都要亲自送她去寄宿班,而且她会要求我第二天给她带糖吃,我答应她之后她才会依依不舍的放我走,第二天早晨她非得我亲自去接她,我会经常抱她、亲吻她,满足她的肌肤情感需要,就这样使得她能够正常地在幼儿园生活、学习得很愉快,我也成为了她在幼儿园的精神支柱。这一切孩子们都看在眼了,虽然他们小,不懂得真正意思上的爱和喜欢,但是他们从直观上是很有分辨能力的,而且很客观。
这学期我们班的确来了不少新生,而且年龄都偏小,缩短情绪稳定期需要我们老师付出很多的关心和爱抚,需要我们投入更多的精力和感情,孩子们的确都很快进入了角色,而对我一手从BB班带上来的孩子们我又给予了不一样的要求,最起码他们不用我再去稳定情绪吧?他们也不会要我再去教他们怎么吃饭、入厕、睡觉、排队等等生活、学习常规,也不用我去想尽办法让他们不哭了,然而我却忽略了他们也是孩子,也需要我经常给予爱抚、拥抱、亲吻以证明老师还是很爱他们,很关心他们的。
最近我们班的各项常规的确有了一个很大的提高,孩子们基本都进入“状态”,所以我们三个老师商量应该给孩子更高一些的要求了,因此我们经常表扬吃饭好、睡觉好、学习认真、不打人、不乱扔玩具的小朋友,特别是对“老生”更是寄予了更高的期望,我想一定是因为这个给了孩子无形的压力,因为象“响响”那样在老师心目中是很独立很听话的孩子,他们怕让老师失望,怕失去在老师心目中的“地位”,所以表面上他们什么都可以做得让老师满意,让老师表扬他们,实际他们并不是那样轻松——难怪“亲亲”“小雨”他们几个“老生”也会说我喜欢“王泓颖”,想想他们曾经和“王泓颖”一样受着我的“疼爱”,而今我却减少了对他们的亲吻、拥抱......其实我是很爱我们班的每一个孩子,对老生们我更是有着深厚的感情——
我不能让孩子们再误会下去了,我要让他们知道我依然是很爱他们的,我决定每天我都要抱他们、吻他们每一个人,而且一个也不能落下,孩子们的情感太敏感太脆弱,我要做一个有心的老师,我不能因为自己的疏忽而使任何一个孩子心灵受到波动或伤害,好在他们每一个曾经都跟我有一段如影随行的日子,所以他们对我是有深厚的感情的,他们都盼望着我的抚摩、我的亲吻、我的爱,我还可以马上扭转他们的错误印象——我也想就此告诫所有的家长和老师们:无论孩子多大,他毕竟是个孩子,对他们的要求一定要建立在肌肤的爱抚和融洽的情感交流上,否则,孩子的心会离你越来越远......
不可忽视的早期母婴注视
导读:只要用心观察,父母就会发现,小宝宝睁开眼后不久就能“东张西望”,眼球还会追随眼前的有色玩具上下、左右移动。
视觉是新生儿所具备的主要行为能力之一。要发展新生宝宝的交往能力,父母可以先充分利用他的这项能力。
只要用心观察,父母就会发现,小宝宝睁开眼后不久就能“东张西望”,眼球还会追随眼前的有色玩具上下、左右移动。
随着宝宝逐渐长大,26-28天的新生儿,在看有色玩具和听格格声这两项行为方面较生后2-3天的新生儿有明显进步。生后2-3天的婴幼儿虽能看有色玩具,但头和眼球只能在水平方向移动,到26-28天时,已有不少的新生儿可随着玩具转动。
如妈妈能掌握上述规律,就可以在哺乳后抱起宝宝,相互注视着(注:最佳距离是20厘米),一边说话,一边慢慢移动面部,宝宝的头和眼球就会随之转动。许多妈妈反映,在宝宝注视她们时会感到很高兴,不由自主地会紧紧拥抱她们的孩子。正如美国学者文尼柯茨博士所说的那样:“最早的母亲关注”对幼儿来说是很有帮助的,这是一个能提高敏感性的时期,在生后要持续几个星期,可以为形成你宝宝的个性、展开智力发育及感觉发展提供条件和环境。
不可忽视的玩伴危机
导读:爱玩是儿童的天性,有哲人说过:“不玩,孩子是长不大的,只有让他们去玩,才能健康成长。”但有关部门在对千名儿童的调查中发现,其中近一半儿童没有玩伴,可见伙伴危机正影响着儿童的健康成长。
众所周知,没有伙伴对儿童成长的负面影响很大,因为这使其无法获得许多社会规则的学习机会,体验不到交往的快乐,难以形成健全的人格。
三大因素加重儿童的“伙伴危机”
1、中国出现了8000多万独生子女,他们没有兄弟姐妹,父母又多为双职工,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生存压力增大,不少父母一心扑在事业上,花在儿童身上的精力自然减少了,很少有时间陪伴他们;
2、平房减少,高楼增多,由于楼房的封闭性,人们之间的交往明显减少;
3、父母出于安全的考虑,不鼓励儿童之间串门交往。
这些因素对儿童正确人生观、世界观的形成将起到负面影响。现实生活中,儿童的“伙伴危机”随处可见,有时可能就在您的身边。有关部门一则调查表明,目前城市居民独门独户率高达53.99%,而对儿童凡事都管、担心儿童出事的父母占了72.2%,绝大部分父母采取的是把儿童“关”在家里的做法,认为这样安全,少操心,还便于“遥控指挥”。
但是有关专家指出,这种过分保护的方式往往使儿童产生沮丧感,乃至影响儿童间的交往,甚至产生孤独感。一个中学生在日记中写道:“妈妈用自己的爱在给我编织着一张网,我成了网中的鱼、笼中的鸟,让我与世隔绝。”
孩子最不可忽视的品格
坚强是儿童不可忽视的品格
美国心理学家威蒙曾对150名有成就的智力优秀者做过研究,发现智力发展与三种性格品质有关:一是坚持力,二是善于为实现目标不断积累成果,三是有自信,不自卑。可见,坚强的性格对人生十分重要。那么,父母们应该怎样培养孩子坚强的性格呢?
制定合理目标
父母可根据孩子的年龄特点,为其制定短期和长期目标,短期目标要具体明确,让孩子明白只要努力就一定会达到目标。长期目标则要定得高、远,最好有具体榜样,使孩子易于理解和接受,并肯努力去实现。一个心中有目标的孩子,会表现得坚毅、顽强和勇敢。
给予自由空间
孩子成长的过程中会经历各种失败,他需要父母给予他不断尝试的机会,父母要尽可能地让孩子独立活动,让孩子自己去解决所遇到的问题,这样孩子会在最终达到目标时,获得一份满足感,并因此而增强克服困难的勇气和不达目的不罢休的决心。
设置必要障碍
坚强的意志不是天生的,而是在困难中磨练出来的。家长要让孩子从小就认识到挫折是不可避免的,更要让孩子学会凭借坚强的意志去战胜它。
适时激励表扬
赞扬可以提高孩子的自信心,有利于孩子意志的锻炼。特别是对幼儿,父母要注意在孩子通过努力而表现出点滴进步的时候,适度地给予肯定和赞赏。温存的微笑,亲切的抚摸,友好的合作,对于孩子都是鼓舞。
一般地说,胆怯的孩子意志品质都较为脆弱,父母更应该注意放手让他自己活动,积极鼓励他,有意识地培养孩子克服困难的能力。而天性活泼、好表现的孩子,要多给予指点,多约束,给他创造“逆境”,多设障碍,磨练孩子克服困难的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