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说谎的三个原因
发布时间:2021-10-07 孩子厌学原因 小学三个年级数学教案大全集 关于孩子的教育问题导读:孩子又说谎了,你知道原因吗?找准原因,对症下药,教导出个不说谎的好孩子。
幼儿到了三四岁以后,一般都有说谎的行为,导致幼儿说谎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归纳起来,不外乎以下三种。
第一,因害怕训斥、打骂而说谎。
幼儿对周围的一切事物都感觉好奇,尤其是家里刚买回来的东西,非要亲自动手拿一拿,仔细看一看,往往一不小心,就会弄坏东西。这时由于幼儿内心紧张而产生恐惧心理,害怕受到父母的训斥和打骂,而不知不觉地开始说谎。
第二,因父母的教育不当而说谎。
说谎是一种不诚实的行为,发现幼儿说谎时父母应及时教育。但是,有时造成幼儿说谎的原因,往往就是平时父母的教育不当而导致的。YjS21.Com
幼儿模仿性很强,父母的不诚实行为,不仅会对孩子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还会在他们的心灵播下自私自利、损人利己的种子。
第三,因有某种愿望而说谎。
幼儿时期,心理发育尚未健全,感知事物的能力和成人还有一定的差别。有时,幼儿常会把希望得到的东西当成已经得到的。这是由于孩子的心理活动和思维发展尚不完善,因而产生了“幻想”,并非真在说谎。如有个孩子到别的小朋友在玩小汽车,自己家里明明没有,却不假思索地说:“我爸爸给我买了好多小汽车,比你的好玩。”
可以看出,这种说谎恰恰反映了孩子盼望小汽车的愿望。他并非真想说谎骗人。做父母的不能加以责怪,伤害孩子的自尊心。幼儿口中往往说的“我有”或“我已玩过”等等,常常不仅是在流露愿望,而且也是在掩饰愿望和克制愿望。
YJS21.cOm更多幼师资料小编推荐
儿童说谎的心理原因
很多家长对孩子有撒谎的现象感到生气和苦恼,特别是对明显的说谎和死不承认的说谎尤其恼火。
孩子为什么说谎?──他们说谎有时是由于不让他们说真话。有些家长常以打、骂等惩罚手段来对待孩子的错误。一个孩子打破了一个花瓶,妈妈回家后,就原原本本地把事情的经过告诉妈妈,可妈妈一听珍爱的花瓶被打破了,很恼火,把孩子狠狠地训斥了一通。从此,孩子遇到类似的情况。为了逃避惩罚,就采取说谎来保护自己。想让孩子避免说谎,父母不但要听得进孩子令人高心的真心话,也听得进令人伤心的真心话。
孩子的感情体验无论是积极的、消极的,或是矛盾的,都不应该鼓励他按照父母的意愿来说,而应该按照孩子自己的体验去说。例如,孩子生病时,不想服药,家长骗他说药不苦;不想打针,家长骗他说打针不痛。这会在孩子心中留下什么印象呢?那就是可以用说谎的方法欺骗别人,从而达到自己的目的和实现自己的意愿。
家长所谓的权宜之计往往会成为孩子说谎的样板。如有人敲门找爸爸,爸爸不愿见,就叫孩子告诉找他的人说:“爸爸不在家”。家长骑车带孩子,被民警发现并批评时,家长就对民警说:“孩子生病,急着送医院”。孩子遇到类似的情景,情急之下就会说谎。所以,家长平时应该时刻留心自己的言行,切断孩子说谎的隐性心理动机,为孩子做出诚实的榜样。
母亲急着催孩子起床去上学,孩子还想睡一会,哼哼唧唧的一脸苦相。母亲不应提示说:“是不是肚子疼?”孩子为了达到目的,就会按母亲的提醒顺杆爬,谎称肚子疼得利害。如果真的肚子疼,孩子会主动说出来的。孩子和玩伴打架了,有的母亲会不由自主地鼓励孩子说谎:“是不是他先打你?”,“是他先惹你的,对不对?”,“你没有打他,他就哭了,对不对?”,“他头上的包是自己不小心摔的,对不对?”这样的提示绝不会使孩子诚实地说出事实真相“不,他是我打哭的”。刺激孩子说谎的家长往往自食其果。
孩子由于判断不准,把心里想的当作事实说出来,说出自己对现实中不存在的东西的一种想象,如“我看见一只漂亮的小狗在天上飞”,“我爸爸有一把手枪”。这种谎言说出了孩子畏惧或希望的事实。这时候,审慎的家长就会理解孩子的心理希望和动机,而不是简单责备孩子说假话。从谎言中了解到的情况可以用于帮助孩子分清现实和希望。
总而言之,父母的态度和言行不应该引起孩子用谎言为自己辩护的心理动机,也不应该有意提供说谎的机会。发现孩子说谎,我们的反应不应该是斥责和惩罚,而是就现有的事实向孩子讲解,使孩子懂得和感受到没有必要对我们说谎。
孩子害怕的原因
导读:人的恐惧感与身体技能的发展、个人的成长经历几乎成正比。随着接触的事物、经历的活动越来越多,宝宝体验到的恐惧感也会相应增多。
在蹒跚学步或是更早的时候,宝宝就可能体验到恐惧。狗吠声、震耳的鞭炮声会令他感到害怕;某种颜色的衣服、某个长相特别的大人也会使他感到莫名的恐惧。
宝宝为什么会害怕
人的恐惧感与身体技能的发展、个人的成长经历几乎成正比。随着接触的事物、经历的活动越来越多,宝宝体验到的恐惧感也会相应增多。
当宝宝感到害怕时,如果父母处理得当,可以不断帮助他面对恐惧,宝宝幼小的心灵也会在不断克服恐惧的过程中慢慢成长;反之,如果父母对宝宝的恐惧漠不关心或者过度保护,则会使他的心灵在某一点上停滞不前,给日后的成长投下阴影。
宝宝都会怕些什么
不同年龄段的孩子,会有不同的恐惧体验。着名的家庭治疗师约翰·伯曼说过,“对待孩子有三种表达爱的方式:提供安全感,帮助孩子合理地达成心愿,还有运用爱的语言。”在这三种方式中,提供安全感是首要的。所以,我们不仅要了解和理解孩子内心的恐惧,还要帮助孩子打造自己心中的“安全岛”。
新生儿~1周岁
内心独白:
“我熟悉的人到哪里去了”,“天啊,周围的吵闹声会伤害到我吗”,“什么东西在我眼前一闪一闪”……
典型恐惧:
环境因素的突然改变。
当宝宝熟悉的照料者发生更换时,当声音的分贝突然增强时,当身体感觉猛然下坠时,或遭遇刺眼的光线(如闪光灯)时……宝宝都会觉得很害怕,18个月后基本缓解。
理解恐惧:
·0~1岁是建立依恋关系的关键期,在出生后的第一年里,孩子所依恋的对象将成为他生命中最重要的人,因此在更换照料者的时候,需要特别小心。
·周围很多非自然的力量,像噪声、闪光灯,都是小宝宝无法抗御的,他能作出的反应,只能是因为害怕而哭闹。
应对良策
·丰富孩子的各种生活体验,以有效地刺激大脑的发育。在改变环境因素之前,尽可能有一个过渡。比如:增加新照料者在宝宝面前出现的频率,或让原照料者再跟随一段时间。
·减少或避免周围环境的不良刺激,如:控制居室声音,拍照时尽量别用闪光灯。
·针对身体下坠,可以在宝宝七八个月的时候玩一些相关的运动游戏,如:宝宝精神状态较好的情况下,伴着柔和的音乐,扶着孩子的腋下,慢慢举过头顶,接着快速下降至妈妈胸前。开始时幅度不宜太大,慢慢地,可以适当加大幅度。这个游戏不仅可以缓解孩子内心的恐惧,还可以促进感觉统合功能的协调发展。
1岁半左右
内心独白:
“我不认识你,不要靠近我”,“妈妈,你会不要我吗”……
典型恐惧:
与父母分离以及与陌生人相处。
诸如“我们带你妈妈走喽”、“你妈妈不要你了,今天跟我回去吧”、“陌生人来了”之类的话,会令1岁多的宝宝惊慌失措,恐惧万分。3~4岁时,这种恐惧感会逐渐减弱和消失。
理解恐惧:
·生活中,母亲往往是孩子最强烈和最早的依恋对象。如果硬将母子分开,或让陌生人介入,孩子会产生极强的负性情绪和行为反常,甚至造成无法弥合的情感创伤。
·一般而言,1岁半到2岁左右是宝宝产生分离焦虑的高峰期。1岁半的孩子非常可爱,但尚未分清什么是玩笑,什么是真实的,如果对不恰当的玩笑信以为真,将加深恐惧感。
应对良策
·事先尝试与父母分离,是帮助宝宝克服分离焦虑的最佳方法。在时间安排上,宜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慢慢增加分离的时间。在离开的时候,您需要明白无误地告诉孩子离开的原因、之后的安排以及妈妈什么时候会回来。请选择宝宝比较熟悉的成人,如:爷爷、奶奶来照顾宝宝。
·重复玩一些有趣的游戏,比如“躲猫猫”,通过游戏告诉宝宝:妈妈不见了,妈妈又回来了。当他相信“不见的妈妈总会出现”时,分离焦虑这一关也就过得差不多了。
2岁时
内心独白:
“天黑了,有很多怪物会出来”,“这是什么东西?会吃掉我吗?”……
典型恐惧:
害怕某些动物、怪物和黑夜。
夜里的时候,宝宝可能会对阳台上的一盆花、窗帘上的装饰或图案表现出毫无理由的恐惧,4~5岁时减弱。
理解恐惧:
2岁左右,宝宝会特别害怕独自面对黑暗,这并不是没出息、怯懦的表现,而是人类与生俱来的逃避危险和求得生存的本能。此时,若采取强硬措施,或者保护过度,会使宝宝无法逾越这道坎儿。
应对良策
·允许过渡
一旦决定让孩子独自面对黑暗,就要温柔地坚持。温柔表现在睡前会陪伴一小会儿,并告诉孩子,父母的门始终是敞开的,没有条件分房的家庭至少做到分床;坚持表现在当孩子半夜爬回您身边的时候,一定温柔地不厌其烦地把他送回去。
·丰富黑暗的概念
在孩子心中,黑暗代表的就是潜在的危险,那么我们平时可以玩一些黑暗中的小游戏,如吹灭生日蜡烛会得到礼物,在黑暗中玩手电筒、荧光棒等,让孩子觉得黑暗除了令人恐惧之外,还意味着惊喜、奇妙、探索等别的意义。
3岁时
内心独白:
“我害怕,不要把我扔到水里”,“窗帘后面是细菌魔王吗”……
典型恐惧:
怕水、怕妖怪、魔怪等。
水和宝宝想象中的强大对象,往往有着不可思议的力量。
理解恐惧:
孩子的想象力极其丰富,常常会把想象和现实混淆在一起,对他们来说,那些想象中的恐惧是真实存在的。如果大人表现出完全不信,甚至恼羞成怒,会把孩子推向更孤独恐惧的境地。
应对良策
·接纳宝宝的恐惧
需要父母认可的,并不是宝宝描述的怪物,而是他当时的情绪。不要随便打发他的恐惧,而应仔细倾听,引导宝宝用语言,或者用画笔详细地描述恐惧的对象。描述得越仔细、越明白,心里的恐惧就会越少,因为人害怕的大多是未知的东西。
·和恐惧对象打招呼
引导宝宝和恐惧对象简单交流,哪怕只是打个招呼。如可以让他和躲在床底下的“大灰狼”喊话:“大灰狼,你好啊,这么晚还不回家啊?你的宝宝在等你讲故事呢,快回去吧!”然后问他,大灰狼说什么?通常,宝宝的反应是“他回去了”,而他心里大部分的恐惧感也就随之消失了。
4~5岁阶段
内心独白:
“要是我输了怎么办”,“我不跟你玩了”……
典型恐惧:
对失败充满恐惧。
处于这一年龄段时,大部分孩子会害怕失败,在竞技游戏中表现得“输不起”。
理解恐惧:
孩子会对游戏中的错误耿耿于怀,会对失败感到害怕,这种感受可以理解为孩子长大了,说明他的自我意识正在形成,内心渴望获得成功。父母要了解这一点,并避免向孩子施压。
应对良策
·尝试从简单的、可立即反复操作的游戏入手,强化训练,适当降低孩子对失败的敏感度。如:在纸上玩“井”字游戏,一方在空格中画圈,另一方画叉,三个同一符号连成串者为赢家。开始时,父母不妨适度“放水”,别太顶真了。
这类游戏每次耗时不到半分钟,孩子还来不及咀嚼自己的失败,马上就进入第二轮。几轮之后,他会逐渐明白:原来失败和成功是轮着来的呀!这样的认识有助于帮助孩子克服内心对失败的恐惧。
孩子出门蔫的原因
导读:孩子在家和在外的表现有着天壤之别,出门后简直就像变了一个人,变得沉默寡言。你知道其中的原因吗?
不少父母会疑惑平时在家活泼可爱的孩子,为何一遇到陌生人就不愿说话,有时还躲躲闪闪。在此,育儿专家分析其中原因,并为你支招。
常受到指责与呵斥
分析:这类孩子通常有过说错话或做错事而受到指责与呵斥的经历,他在一次又一次被否定之后,会不知所措,认为自己不如别的小朋友聪明,与其说错,还不如沉默。
支招:父母对孩子应多加鼓励,即使他做错事或说错话时,也应委婉地告诉他错在哪里,应该怎么做。同时,可以先帮他邀请一些小朋友来家玩,让孩子树立足够的信心进入社交圈。
过多得到妈妈保护
分析:如果孩子在妈妈面前活蹦乱跳,而与外人沉默寡言,那么多半妈妈是他生活中的代言人。妈妈的行为在无意中纵容了孩子的孤僻性格,挫败了他独自面对世界的能力。
支招:妈妈首先要调整与孩子的关系。不仅语言上要鼓励孩子和周围的叔叔阿姨们打招呼,而且听了大人们说了什么,也可以大胆地表达自己的意见。同时要给孩子创造一些条件,譬如他想吃巧克力,妈妈可以给他钱让他自己去买,如果他不想去,就吃不到。直到他愿意去做,并且从中发现这是很容易做到的事。
对陌生群体表现胆怯
分析:面对热闹的环境和陌生的群体,他们多半表现得胆怯、羞涩和小心翼翼,他不知道怎样融合到集体之中,但是如果有热烈的邀请,他就会和小朋友们开心地玩起来。
支招:妈妈应该找机会让孩子表现其擅长的东西,譬如让他率领小朋友做他已驾轻就熟的游戏,帮他获得权威感;或者孩子画画很好,就为他在家组织一个展览,让他和其他小朋友一起画画。很快,其他小朋友就会被他的作品所吸引,他也会因此而获得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