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懂得对孩子说“不”
发布时间:2021-10-05 孩子不合群怎么办 孩子幼儿园不合群怎么办 在幼儿园孩子不合群怎么办导读:从来没有听过“不”,就无法确认什么是“是”;从来没有被限制的人,反而体验不到基于安全之上的真正自由。
春节,姥姥过来和我们一起住。
隔代人总是特别疼孩子。每天,她几乎把所有的时间和精力,都用在了伺候我家的宝贝女儿身上,从穿衣吃饭、刷牙洗脸这样的常规服务,到扮老猫、扮大马、扮乌龟的特殊任务,全都兴高采烈地搞一人承包。整天乐呵呵地忙上忙下,让我乐得清闲。唯独有一个问题比较麻烦,就是她惯孩子惯得实在有点儿离谱儿。
就好比今天早晨,她先是准备好一大桌丰盛的早餐,然后才去毕恭毕敬地把小公主叫醒,一脸灿烂地哄她起床。可女儿到了饭桌前,看见有煮蛋,竟然丝毫不领情,小脸一别,嚷嚷着要吃炒蛋。结果,我这可爱的老妈,就像听了冲锋号一般,直接转身冲进了厨房。要不是我拦着,估计又得有两个鸡蛋提前阵亡了。
不过接下来的事情,却让她特别沮丧——去幼儿园的路上,姥姥问女儿:“你最喜欢的人是谁啊?”——“妈妈呗!”
如此冰冷的现实,无疑严重打击了姥姥那颗脆弱的心灵。到家以后,她把整件事情讲给我听,口气中满是嫉妒的味道:“还是自己生的亲啊!亲娘亲,骨血亲,打断骨头连着筋!别人怎么疼都没有用啊!”
姥姥想不明白:怎么你天天管孩子,我天天疼,可最后这孩子心里还是向着你呢?
“当然向着我了!你平时什么都听她的、依她的,在她看来,你连她都搞不定,遇到事情她还能指望你搞定吗?”我嘀咕道。
“可我舍不得啊……”
舍不得对孩子说“不”,肯定不是我家姥姥一个人的困扰。工作中,经常听到有家长发出如此感慨:一看到孩子充满期盼的大眼睛,满脑子想的都是如何赶紧帮他实现愿望,哪里还顾得上考虑应该不应该!
所以,他们无法拒绝孩子的任何要求,更喜欢采用一些小手段去应付了事,蒙混过关。就像我家姥姥一样,他们爱说“快点把鞋子穿好,爸爸快要到家了”,或者“我不能给你买这个玩具,钱都在你妈妈那里,下次你找妈妈要”,而很少会痛痛快快地说出“不可以”。总之,他们只会呈现环境和条件的不允许,而坚决不会表达他们的不允许。在孩子面前,他们永远扮演超级大好人。
只可惜,在孩子心中,这样的大好人却是一个缺乏力量的人。和他们在一起,孩子相信自己是强大的一方,同时也是必须考虑应对一切可能问题的一方。在这种状态下,表面上看孩子掌控一切,但潜意识里却缺乏安全,那种由于被限制而感到的安全。
很多截然相反的东西都是相互依存的。从来没有听过“不”,就无法确认什么是“是”;从来没有被限制的人,反而体验不到基于安全之上的真正自由。想象一下,如果你独自一人置身于漫无边际的草原荒漠,最为强烈的感受,大概也不是自由,而更多是恐慌吧!(不要跟我套用森林公园的经验,你心里知道森林公园也是有安全边界的)只有等你盖好一间茅屋,确认围墙坚固之后,才会安心睡觉不是吗?围墙是限制,同时也是安全的保障。
再比如,当你去非洲或埃及那些文化习俗与我们有很大不同的地方旅行时,导游的很多废话你都不会太在意,但如果听到“以下这些行为在当地是禁忌,千万不能……”时,你一定会竖起耳朵边听边记。因为只有确定了什么是“不可以”的,你才能确认:哦!只要我不做这些“不可以”的,我再做任何其他的事情都一定是“可以的”。
所以,当父母明令禁止孩子不可以玩火、不可以咬电线、不可以像爸爸一样喝酒的同时,也就等于在向孩子做出了强有力的保证——在这些行为之外,你就是安全的。因此,孩子就可以放心大胆地去玩除了火之外的各种东西,去咬除了电线之外的各式物件,去喝除了酒之外的所有饮料。
这就是限制带来的安全感。
yJS21.com更多精选幼师资料阅读
说孩子听得懂的话
以“精讲多练”为主的语言法是体育教学中大家都熟知的教学方法,而这些教学方法又可分为讲解法、提问法、讨论法等。
纵观体育课堂中,教师的语言基本功需加强,已达到“说孩子听得懂的话”。
关键点一:科学地组织教学内容在我的体育课堂中,会对一些教学内容进行一番必要的加工和改造,以便适合不同的学生水平。把处于相对静止状态的知识信息变为输出状态的信息,以便学生掌握。因此,课前认真钻研教材,重新组织教学内容,尽可能做到系统性强、概念明确、条理清楚、重点突出、难易适度等。
关键点二:语言要简练、准确、生动,并富有感染力在我们的体育教学中“精讲多练”就是要求体育教师要善于运用清晰、简练、准确、生动的语言来表达内容。当然,要做到这点首先要对教材钻研把握到位,才能做到“心中有底”。
关键点三:多用设问和解疑无论是体育教学中的讲解还是指导,都需有教师精心设计的问题,最好是“问题串”来串联,以组织和引导学生解决疑难,使学生思维活动不断处于积极状态。体育教师要根据教学需要和教材内容的特点,精心设计富有启发性和思考价值的问题,同时要注意:(1)问题要符合学生的知识与能力情况,难易适度;(2)问题要明确具体;(3)要善于鼓励和引导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4)及时抓住学生认识中模糊不清的地方或错误的地方,及时加以纠正。
从小要教会孩子懂得谅解
导读:做人要诚实,不要意气用事,遇事要忍让,要原谅别人。
儿子和邻居家的小亮,上同一个幼儿园,也是一对很好的朋友,整天在一起玩,看书写字也在一起,有时吃饭也在一家吃。我们两家的大人轮流送两个孩子上幼儿园。
忽然有一天,两个孩子见面时不说话了,甚至都不看对方一眼。我感觉不对劲儿,就问儿子:“你和小亮不是好朋友么,为什么不说话啦?”儿子说:“小亮不够意思。还说假话,我才不和他是好朋友呢。”原来,小亮在幼儿园玩踢球时,推倒了别的小朋友,结果二人打了起来,这时我儿子就上前帮着小亮打那个小朋友,结果那个小朋友的腿受了点伤。老师知道后批评了他们,这时小亮却说,是我儿子把小朋友的腿打伤的,老师就严厉批评了儿子。儿子对我说:“明明是小亮,却说是我打的,我再也不理他了。”
我也觉得儿子冤枉,想了一下,把儿子拉到身边,自己也蹲了下来,以平和的口气对儿子说:“做人要诚实,不要意气用事,遇事要忍让,要原谅别人。你和小亮是好朋友,当他遇到困难时,应该帮助他,这是对的。可他和小朋友打架,你去帮忙,这样对不对呢?”儿子摇了摇头。“小亮说你把小朋友的腿打伤了,这是说假话,是不对的。但可能是他当时没注意到小朋友的腿是怎么伤的,或是怕老师批评他,才说了假话。好朋友即使有点错,也是应该互相谅解的。”经过我的开导,儿子气消了,第二天又和小亮一起去幼儿园了。小亮也主动对儿子说:“那天我是怕回家后挨爸爸打,才说了假话,以后一定不说假话了。”我儿子则说:“没关系。以后我们不打架了,还是好朋友。”
孩子说大话,家长不要不在意
导读:当孩子说大话时,作为家长或者大人,首先要了解的是,孩子为什么要说大话,孩子说这些大话的目的是什么,只有在了解到孩子“说大话”的本质出发点后才有可能采取有效的教育措施。
宝贝真聪明,以后肯定能吃得开”;而当孩子经常说大话之时,年轻的父母可能会从窃喜逐渐变成担忧,进而开始选择用严厉的语气或近似让孩子自尊心受伤的语气来批评制止孩子的坏毛病,如前所述的“怎么又说大话了”、“这么小不要学会吹牛”之类的话也就自然出现了。
对于小孩子们“说大话”的毛病,首先我们要正视,但更要用孩子容易接受的方式来教育孩子,实践告诉我们,以下六点值得家长借鉴:
首先,要明辨细察,了解孩子说大话的本质所在
当孩子说大话时,作为家长或者大人,首先要了解的是,孩子为什么要说大话,孩子说这些大话的目的是什么,只有在了解到孩子“说大话”的本质出发点后才有可能采取有效的教育措施。
一般而言,孩子“说大话”分为二种,一种是需要立即教育制止的不良习惯式的“说大话”,另一种是纯粹出于想得到父母更多宠爱的炫耀式的“说大话”。对于前一种“说大话”,家长要采取有效教育措施,但更多要多问问自己,孩子为什么要说大话,要从源头上找出说大话的原因;而对于后一种,家长更多需要以宠爱式的教育方法教育孩子,告诉孩子,你是爸爸妈妈心中最好的,爸爸妈妈希望孩子做个诚实的、不说大话的孩子。
其次,批评教育要冷静、要有耐心
一些家长看到孩子们竟然开始学着大人“吹牛”了,担心之余,有时难免会显得很急躁,急躁之下,教育效果也难免会打折扣。事实上,对于孩子类似“说大话”的不良习惯的出现,年轻的父母们首先要冷静,要有足够的耐心,只有这样,才能找出孩子说大话的原因和源头,并进而找到对症下药的教育良方。
第三,当有不良苗头出现时要适时制止
将坏毛病控制在苗头里是最有效的教育措施。当孩子们出现说大话的不良苗头时,年轻的家长一定要高度重视,要立即采取措施教育孩子不要“说大话”,将这种说大话的苗头及时控制住。
第四,严厉斥责不可取
小孩子们出现说大话的情形时,年轻的父母们自认为立即制止这种不良习惯的最好办法之一就是进行严厉批评,年轻的父母、尤其是年轻的爸爸们可能会用训斥口气批评孩子,“你再说大话!!”、“不许再说大话”之类的斥责并不可取。年幼的孩子并不明白何为说大话,更不知说大话的不良后果,家长一味严厉的斥责只会让孩子害怕、自尊心受伤,孩子在害怕的状态下并不能很好理解“为什么说大话是不好”的道理。一味严厉的斥责无济于从根本上教育孩子。
第五,不可用歧视或轻视的语气来批评孩子
有些年轻的家长说了,你不让我用严厉的口气来教育孩子不说大话,那我就用别批评方式来教育,比如有的家长就会用一种歧视或轻视的语气来“教育”孩子,有的父母会这样告诉孩子,“你这孩子,怎么就不如别人家的哟,怎么就学会说大话了呢”,“又说大话了”.....这样带有歧视或轻视含义在内的批评会让孩子心灵受到伤害,他们会认为,“爸爸妈妈不喜欢我”,“爸爸妈妈不要我了”,长此以往,会让孩子自信心受到严厉打击,孩子会慢慢地变得不敢在爸爸妈妈面前撒娇,也慢慢会变得内闭不言语。
第六,学会用事例来教育孩子
通常而言,教育孩子的最有效方法是用事例教育法,教育孩子不说大话的最好办法之一也不外乎如此。年轻的父母们,当孩子学会说大话之时,我们要善于用讲故事的事例型教育孩子学会诚实不说大话,我们要从正面举例教育孩子,一些小英雄因为自小诚实不说大话,所以很受大人们的喜爱,长大了也取得了很大的成绩。这种循循善诱的事例型教育方法有较好的教育效果,值得家长们借鉴。
同孩子说话不要用儿语
导读:在与刚会说话的孩子交流时,千万不能顺着孩子来说话,同孩子说儿语,更不能用儿语来教孩子,比如看见汽车过来了,不能对孩子说“看笛笛来了”就是错误的,这时候大人要纠正并引导孩子来摆脱儿语,把规范的语言教给孩子,正确的应该教孩子这样说“汽车,一辆红色的汽车”,要强调你教给他的是“汽车”。
这时期的孩子刚开始会说话时常会说些单音重复的话,如“饭饭、灯灯”,这种语言现象称之为儿语,儿语是幼儿语言发育过程中的一个阶段,是语言能力低的一种表现。这种现象会在成人的正确指导下,随着幼儿语言能力的发展,会逐渐摆脱。
有一些大人在听到刚会说话的孩子说出儿语时,会觉得很好玩,会不由自主学着孩子的样,也用儿语来同孩子的说话,这是不可取的,这种低水平的语言交流是不利于孩子语言发育的。一旦孩子习惯了与用儿语来说话时,他们以后就很难摆脱儿语,稍长大些,还是用儿语来和同龄孩子说话时就显得很幼稚,听上去再也不觉得好玩了,这时候家长还要花上一定的时间来纠正孩子的儿语。因此,在与刚会说话的孩子交流时,千万不能顺着孩子来说话,同孩子说儿语,更不能用儿语来教孩子,比如看见汽车过来了,不能对孩子说“看笛笛来了”就是错误的,这时候大人要纠正并引导孩子来摆脱儿语,把规范的语言教给孩子,正确的应该教孩子这样说“汽车,一辆红色的汽车”,要强调你教给他的是“汽车”。以后看见汽车后,可以问孩子“这是什么?”,让孩子告诉你说出汽车。在你的正确教导下,随着孩子语言能力的加强,儿语现象会成为过去。
不要刻意去教孩子说话
导读:既然语言是由语音组成的,那么必须先教小孩子学会发母语的所有语音,然后才能教他说语言本身。毫无疑问,我们会列出所有的语音,先是最简单、最平常的,然后是难一点的、比较少见的。然后我们就开始教婴儿发这些语音,按照列出的单子艰难前进。
比尔.赫尔有一次对我说:“如果我们教孩子说话,那么他们永远学不会。”开始时我以为他在开玩笑,但是现在我意识到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真理。假设我们决定我们必须“教”孩子如何说话,我们会从何处着手呢?首先,某个专家委员会会分析语音,把它分解成很多单独的“语言技巧”。
我们可能会说,既然语言是由语音组成的,那么必须先教小孩子学会发母语的所有语音,然后才能教他说语言本身。毫无疑问,我们会列出所有的语音,先是最简单、最平常的,然后是难一点的、比较少见的。然后我们就开始教婴儿发这些语音,按照列出的单子艰难前进。为了不让孩子感到“混淆”——“混淆”这个词对所有教育者来说都是个邪恶的词语——我们可能不会让孩子听太多日常语言,只让他接触那些我们想要教给他的语音。
除了语音表,我们还会有一个音节表和单词表。
当孩子学会了语音表上所有的语音之后,我们会开始教他们把语音结合起来组成音节。当他们学会了音节表中所有的音节之后,我们开始教他们单词表上的单词。同时,我们会教他们语法规则,通过这些规则,他可以把这些新学到的单词组成句子。每一件事都是计划好的,决不会冒险;会有许许多多的练习、复习和测验,确保他不会忘了所学的东西。
假设我们尝试这样做,会发生什么事呢?很简单,那就是大多数孩子还没学多少,就会变得困惑、沮丧、丢脸、害怕,不想再尝试任何我们要求他们做的事情。在我们的课堂之外,如果他们过的是正常的婴儿生活,那么他们中的很多人可能会忽略我们的“教导”,而是自己学会说话。相反,如果我们对他们的控制是完全的(这是太多教育者们的梦想),他们会用故意失败和沉默来保护自己,阅读课上,他们中的很多人都是这么做的。
说到阅读,这正是芝加哥的学校里发生的情形,这样的情形至少持续了一段时间。某个专家委员会决定,阅读这个行为可以被分解为500个单独的技巧,最后,他们把这个数字削减到了283个,然后他们建议,按照严格的顺序一个一个地教给学校的所有孩子。我希望这个荒谬的计划现在已经被禁止了。
去年夏天,在一个超级市场里,一个年轻的妈妈带着她的孩子来到肉类柜台,开始用最可爱、最自然的方式和她的孩子谈论该买什么肉做晚饭。这块肉看上去不错,但是太贵了——食物价格上涨得太恐怖了。那块肉可能还行,但是可能要煮很长时间,他们还有很多其他差事要做,四点前都回不了家。这些排骨看上去不错,但是两天前他们已经吃过排骨了。等等,等等。她的话或者她的声音里面没有任何不自然或者做作,她可能跟她同龄的人也这样说过。
一年或者一年多前,我和一些朋友顺道去拜访了两个人,他们有一个六个月大的孩子。孩子休息得很好,很开心,因此他们把她带进来看看拜访者。在继续我们的谈话前,我们都很喜欢她。她对我们的谈话感到入迷。每当有人说话时,她会转过头来认真地看着说话的人。有时她会忙着玩儿她腿上的一个玩具,过几分钟后,她会重新开始注视和聆听。她好像知道,不仅仅是那个人在说话,而是他们在互相说话,对别人的话报以微笑、大笑和更多的谈话,换句话说,她知道谈话不仅仅只是一种噪音,而是信息和交流。
婴儿和小孩子喜欢听成年人谈话,经常会静静地坐在那儿很长时间,只是听大人说话。如果我们希望在婴儿学说话的时候帮助他们,方法之一就是跟他们说话——前提是我们要做得自然,不做作——当我们跟其他人说话时,让他们待在旁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