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教师教育网,为您提供优质的幼儿相关资讯

育出个麻利宝宝

发布时间:2021-09-24 宝宝入园 家园共育知识 宝宝班教育笔记

导读:要改变孩子磨蹭的毛病,要从四个方面入手:检视家庭的教育环境,及时调整教育方式;学习的榜样很重要;讲故事或做游戏的新型教育方法值得尝试;以后果为导向的适当的惩戒是必要的。

睿睿是个聪明好动的小男孩,很让大人喜爱。可是,小家伙有一个小毛病,做事很磨蹭,这让睿爸睿妈很着急,担心孩子长大后还是这样子。睿爸睿妈的担忧是有道理的,小孩子如果年幼没有养成良好的习惯,长久以往会习惯成自然,这无益于孩子的健康成长。

幼教专家认为,纠正孩子做事拖拉的毛病,要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检视家庭的教育环境,及时调整教育方式。

一些孩子做事拖拉,根本源于家庭教育环境的不当和良好教育方式的缺失。在日常生活中。一些家长对孩子过于溺爱,凡事都依着孩子,孩子开始出现做事磨蹭的迹象时,家长们也没有及时采取措施帮助孩子纠正坏毛病。同时,一些家长自身做事不遵守时间规则,也在无形中影响了孩子的行为习惯。

因而,要帮助孩子纠正做事拖拉的毛病,首先家长们要从自身的家庭教育方式上找原因,在家庭生活中,要以身做则,自身一定不要有做事拖拉的毛病,只有这样,才能给孩子良好的教育环境。

同时,更为重要的是,家长一定不要给孩子任何可以拖拉的借口,如发现孩子出现拖拉的苗头,一定要及时制止,不以任何的溺爱来对待此种不好的习惯。

2、学习的榜样很重要。yjS21.COM

在成长的过程中,孩子们一般都很喜欢与榜样做对比,家长们要充分利用这一点。要在现实生活中给孩子找一个学习的榜样,这种标杆式的榜样可以是一些英雄人物,也可以是周围的小孩子。在平时的教育中,一定要拿出榜样,告诉孩子,榜样人物之所以得到大家的喜爱,是因为他有时间观念,办事不拖拉。经常以榜样的事迹来教育孩子,对纠正孩子的拖拉毛病有一定的作用。

3、讲故事或做游戏的新型教育方法值得尝试。

归根结底,孩子办事拖拉,是教育方式的不当。对此,讲故事或做游戏的新型教育方法非常值得尝试。家长们平时可以经常讲故事或做游戏,将遵时、办事高效的理念灌输于故事当中,在故事或游戏中帮助孩子养成做事不拖拉的好习惯,长期的潜意识式的教育比一时的训斥更为有效。

4、以后果为导向的适当的惩戒是必要的。

幼教专家认为,对于孩子的磨蹭,一味的批评教育有时会失效。专家建议,必要的时候,要将因孩子的磨蹭造成的后果呈现给孩子,并要对孩子进行适当的处罚。要让孩子明白,做事磨蹭的习惯造成的后果也会很严重,也会受到一定的“惩罚”。有的时候,适当的处罚有助于孩子快速“醒悟”!

YJS21.cOm更多幼师资料小编推荐

争执利于宝宝成长


导读:家长要帮助宝宝培养正确的态度与处理方式,发展朋友间的关系。相信在经历了数不清的纠纷、争执的教训以后,宝宝会逐步适应纷争。

小朋友之间交往,打打闹闹是常有的事情,冲突和矛盾说来就来。

无论被打还是打人,妈妈都不必过于紧张,正确的做法是,帮助宝宝培养正确的态度与处理方式,发展朋友间的关系。相信在经历了数不清的纠纷、争执的教训以后,宝宝会逐步适应纷争。

让宝宝获得心理平衡

宝宝受到欺负后心里会很不舒服,立即就想讨回损失,因此动手,这是一种自卫心理。

爸爸妈妈要让宝宝树立自我保护意识,提醒他不能动手打人,更不能主动去攻击别人。如果宝宝被别的孩子欺负,可以将他拉开,问问他的感受或替他说出感受,让他明白爸爸妈妈了解他的心情。接着爸爸妈妈就要做正确的引导,比如说:“他撞了你,你很疼,那你动手打了他,他不也同样会疼吗?”得到心理平衡,宝宝很快便会将一切抛之脑后。

最好当个“小绅士”

面对争执,爸爸妈妈首先应正确评估事情性质,不要看不得宝宝受委屈、流泪。其实,争执只是宝宝成长中的一种游戏,无伤大雅,更不会造成伤害。何妨给宝宝来点“绅士教育”?让他学会处处谦让,不为小事斤斤计较,这样反而会让他在同伴中获取信任与好感,赢得更多的友谊。

主动道歉是良好的品质

一旦发生争执、纠纷,爸爸妈妈要及时帮助宝宝调整情绪,舒缓紧张、沮丧、愤怒的心情。待他平静下来,再与他进行谈话,让他认识到,不管对错,只要动手就不对。比如,妈妈可以对先动手的宝宝说:“我知道你有委屈,可的确是你先把人家推倒的,这就是你的不对。去跟小朋友道个歉,好吗?你们还是好朋友。”一般来说,宝宝会接受妈妈的建议。这样做至少有两点好处:一是可以使对方也勇于面对自己的过火行为,学会相互道歉;二是可以保护自己,从不愉快的情绪中解脱出来。

坚决制止攻击行为

常见两种情况,一是宝宝占了便宜,爸爸妈妈称赞道:“好样的”;二是吃亏了,爸爸妈妈暴跳如雷:“没用的东西,为什么不还手。”这种鼓励和诱导的做法,会把宝宝引向歧途。

心理学研究表明,在打架斗殴犯罪的青少年中,其攻击行为可追溯到幼儿期。因此,对宝宝在争执中出现的攻击行为爸爸妈妈必须坚决制止。不能怂恿宝宝施以拳脚,更不能亲自出马为宝宝讨公道。

宝宝在争执中成长

爸爸妈妈既不要以“好孩子不哭”,来制止宝宝委屈流泪,也不要用“坚决站在宝宝一边”来强化他的痛苦与仇恨。压制和纵容都不可取。争执,是一门功课,是宝宝相互学习相互适应、提高交往能力而付出的代价。由此,宝宝的想像力和表达能力得到了提高,还锻炼了辩论才能。所以,爸爸妈妈完全可以用豁达的心态看待争执,理智地引导宝宝在争执中学会掌握一些交往技巧,比如宽容别人、谦让同伴、坚持自我、勇敢面对责任等等。让宝宝运用智慧自己解决问题,是合乎实际的,也是合乎心理健康的。

宠出独立宝宝


导读:经常有人对我说,你的孩子真乖、真独立、真好带,不像别人的孩子,被惯坏了,总是闹。其实这是一个误解。

受宠的Sam

经常有人对我说,你的孩子真乖、真独立、真好带,不像别人的孩子,被惯坏了,总是闹。其实这是一个误解。Sam才是真正被“宠”出来的孩子呢,正是因为他得到了足够的母爱,才会表现得十分平静。那些“闹”的孩子,恰恰是因为没有得到足够的注意力和爱,才用“闹”来唤醒大人的注意。

Sam被我母乳喂养到2岁多,虽然有人说母乳喂养的弊端在于牵制了母亲,但是在我看来,这是天经地义而又必不可少的。由于他的全部喂养基本由我来承担,在这期间,我充分了解他的秉性脾气、了解怎样才能满足他的一切需要、对他的需求十分敏感,并且根据他给我发出来的信号,尽力满足他的成长需求。他也因此对我建立了至高无上的信任感、依赖感和爱。

因为我一直和Sam在一起,他的分离焦虑阶段度过得十分顺利,从来都没有表现出特别的分离焦虑。1岁之后到2岁之间,有一段时间他表现得特别需要我的注意力,无论做什么都要我看见——“妈妈看!妈妈看Sam!”我知道他这是因为什么,所以很愉快地接受他的需求并且注意时刻满足他。他成长中的一切细节,都在我的观察之中。妈妈陪着他长大。

Sam宣布独立

从出生到两个半月,Sam在我们给他安排的卧室里自己睡婴儿床(crib),我在那个房间里睡单人床,夜里起来喂奶。当时我丈夫正在组织一个大型会议,非常辛苦,所以我们跟他分开睡。

两个半月到4个月,Sam夜里不起来吃奶,于是把婴儿床搬到主卧室,一家三口一个屋子睡。

4个月以后,Sam又每天夜里起来吃奶,我觉得抱来抱去的麻烦,干脆让他跟我们一床睡。开始还不很确定这样做好不好,后来读了西尔斯医生的《亲密育儿百科》,发现我这样做是歪打正着,是受到鼓励的,而且他讲的好处——比如有利于夜间哺乳、增进孩子对母亲的信任、加强孩子的安全感、改进母子双方的睡眠,等等,都在我们身上应验了,于是我立刻受到鼓舞,并且极力推崇这一做法。

再长大一些,我们把单人床搬进主卧室,放到双人床旁边,一家三口睡的比较宽敞了。但是,同时在小卧室我们又安了一张单人床,平常Sam在这张床上睡午觉,所以他十分熟悉小屋,知道这是他自己的屋子。

Sam在1岁9个月时,我要去美国芝加哥参加一位朋友的婚礼,前后一共要离开Sam整整一个星期。当时曾经犹豫良久,一边是结交了16年之久的亲密好友,是我最初赴美时的担保人兼监护人,后来还主持了我和丈夫的婚礼,年逾不惑始成婚,他的婚礼我是赴汤蹈火也要去,而且还要代表所有他在中国结交的中外朋友发言;另一边是自出生至今从来没有离开过左右的幼儿,一下子走掉一个星期,我可怎么放得下心?

婆婆打电话说,你去吧,你会发现,你对孩子的思念远远超过他对你不在家的不适应。他还没反应过来呢,你也就回来了。放心去吧。于是我撇下孩子,去了芝加哥。到了那里,我魂不守舍,把一架崭新的富士牌数码相机落在了出租车里。整整一个星期,我都没有睡好觉,还需要不断地挤奶。回到北京,进了家门,Sam见到我的第一句话是:“妈妈!奶奶!”扑进我的怀里,吃了个够。

没几天,晚上哄他睡觉时,他突然说:“小屋睡!”于是让他在小屋里睡了一觉。好么,这下是一去不复返了。开始,他睡得好,我倒睡不着了,特别不习惯他不在我身边的那种感觉,夜夜起来几次去看他。后来,我们都一觉睡到大天亮。凌晨他会吧哒吧哒跑过来,上我们的大床,把他老爸踢出去,让他在小屋睡个回笼觉。

依恋不是坏毛病

好多家长都把孩子对自己的依恋看作是必须纠正的“坏毛病”,把满足孩子依恋的需要当成“宠”和“惯”,认为这样会怂恿孩子越来越粘人。数不清有多少妈妈曾经向我咨询,怎样才能够改掉孩子吃着奶入睡的“坏习惯”?记不清有多少家长,在听说孩子跟我们一起睡觉、或者听到我推荐父母和孩子一起睡时,谆谆告诫我:“这样下去,孩子岂不是永远离不开爸爸妈妈了,永远不能够独立了!”

于是,当我告诉大家,Sam主动从我们大床搬出去自己睡觉时,他们都感到不可思议,都觉得这是一个奇迹。

本来也是,传统的育儿观念,往往不肯让孩子的需求做主,把孩子的需求看作是累赘和毛病,横加阻挠,强行改正。似乎只要顺其自然,就是放任自流,孩子就会无节制无休止地依赖父母,父母也永远不能够摆脱孩子。

Sam为什么会主动要求独立?根据西尔斯医生、国际母乳会的理论,只要孩子的依赖心理得到完全的满足,他有了充分的安全感,就会主动走向独立。这是一个很简单的道理:一个吃饱了的人,是不会继续喊饿的,而是会把注意力从食物上移开,转向其他更有趣的事情。

独立,无需刻意培养

著名教育学家孙瑞雪说:“越爱孩子的父母,孩子也就越不依恋父母。”“爱使人独立,独立使精神发展,爱是智力发展的基础。有了爱才有独立性,有了爱才导致独立性。”(《爱和自由》)

孩子的独立性,不是能够刻意“培养”出来的,而是他自己要准备好了(ready),愿意接受独立时,才行。就像Sam上厕所,没有ready之前,即使把他,他也会反抗,还是要尿裤子。又如Sam的睡觉,两岁之前他几乎每夜都会醒几次,到了快两岁,他能够睡一整夜不起来。不少父母对于孩子夜间频繁醒来感到十分不耐烦,总是千方百计想让孩子一觉睡到天亮,其实这种违背儿童天性的做法,往往招致两败俱伤。如果接受孩子睡眠的特性,耐心安抚夜间醒来的孩子,慢慢地到了一定时间,孩子就会安稳地睡上一整夜了。

很多时候,孩子的问题,不是什么真正的问题。只要我们耐心地等一等,满足孩子不同时期的需求,让孩子按照自己的成长规律和时间表来发展,许多所谓的“问题”都会烟消云散。

Sam自己主动断了奶,主动要求搬出我们的大床,自己睡一间屋子,并且开始能够自己玩儿一段时间,不需要大人的陪伴了。我将这一切归功于他内心安全感的充分建立,他的依赖感被充分满足,因此才能够自然地走向独立。

曾经有一阵子,因为稿约比较多,我白天陪Sam的时间少了。丈夫因为要组织一个大型会议,半夜才回家。晚上我一个人带Sam睡觉,他无论多困,从要求上床到真正入睡,往往“折腾”1个半小时,搂着我唱歌、说话、咯咯笑。我知道他是在弥补和我在一起的时间,所以耐心地陪他,而不是急着回到电脑前接着写稿子。陪伴他从两方面讲是幸福的:被需要的幸福,以及满足他的需求的幸福。

有时早晨醒来,Sam会过来搂着我,肉嘟嘟的小脸贴着我的腮帮子,亲热亲热,还喃喃自语:“妈妈爱Sam……”

幸福啊!幸福!心里痒酥酥的……

宠出宝宝的自信


导读::“宠”孩子绝不是毫无原则的“宠”,在一些是非清楚、原则明晰的问题上是“宠”不来的,这里说的“宠”出来的自信,更多的是一种对孩子的尊重、相信、肯定和鼓励。这样的“宠”,多多益善。

很长时间,很多做父母的都认为孩子是不能宠的,因为,他们认为孩子是会被宠坏的。可是,看看下面的两个小故事,你的看法也许就会改变。

乐乐爸:你已经很不错了

有这样一位特别有意思的父亲,他特别宠自己的女儿乐乐,也特别欣赏她。在一次朋友聚会中他讲了许多和女儿相处中有趣的事,当时很多人觉得不可思议:在一次幼儿园画画比赛中,几个小朋友都画得不错,可他的女儿却画得乱七八糟,他满不在乎地笑笑说:“虽然他们画得比你好,可你的歌却唱得特别棒,每个人都有长处。画画你再练练,如果不行,就不画了。”这样一来,女儿非但没有压力,反而很快赶上了别的小朋友。还有一次,这位爸爸居然跑到幼儿园去说:我的孩子可以当班长。实际上,他的女儿不是特别突出,但他始终认为自己的孩子是最棒的,虽然不漂亮却有十二分的可爱。带孩子去游泳,孩子胆小不敢下水,他没有像有的家长那样强迫女儿,而是说:“爸爸8岁时都不敢下水,你现在才4岁,已经很不错了,让我们一起努力。”这样一说,孩子放松了,觉得自己真的很棒,结果很快学会了游泳。而遇到类似情况,我们经常会拿别人作榜样,硬让孩子下水,孩子相反则会受到惊吓。记住,孩子始终只是孩子,他没有你想象中的坚强。乐乐很受宠,不想做的事就可以不做,没有任何负担。乐乐的独立性很强,性格开朗,自信大气。

点评:孩子有自信,比什么都强。每个孩子的资质都不一样,永远不要拿她跟别人比,而是要跟她自己原来比。这正是很多父母没有意识到的或没有真正做到的一点。这位父亲总能在女儿乐乐稚嫩的表现中找到可以表扬的东西,这种表扬不仅出现在她做得好的时候,而且也表现在她做得不够的时候,这种肯定悉心地维护着孩子的自尊。这样的孩子会越来越自信。

翎子妈:去央视,还是凤凰卫视

翎子在周围朋友眼中是一个非常自信的女孩,当有人禁不住问她“你凭什么如此自信?”时,翎子总会讲起她小时候的故事。从小到大,父母都特别宠爱她,特别是母亲对她的“宠”更是“倾尽所有”、“不讲原则”的:她嫌自己个子高,妈妈说正好可以做模特;她一当众说话就脸红,妈妈说害羞是一种美德;大学时,她找朋友托关系给来校探望的母亲调到了一家好的招待所,母亲就此断定她是个当外交官的料;喜欢上文字后,她告诉母亲自己想当记者的愿望,母亲的第一反应就是:“以后准备去央视,还是凤凰卫视?”……凡此种种,“宠”到今天,翎子刚一毕业就在上海一家知名的媒体找到了满意的工作,她始终是个特别自信,特别阳光,有着无拘无束的性格,也很有人缘的女孩子。我们知道,这一切对于一个人来说是一笔多么宝贵的财富!

点评:“宠”孩子绝不是毫无原则的“宠”,在一些是非清楚、原则明晰的问题上是“宠”不来的,这里说的“宠”出来的自信,更多的是一种对孩子的尊重、相信、肯定和鼓励。这样的“宠”,多多益善。

“宠”子备忘录

轩儿妈:有不足又有何妨

儿子吃饭吃得不行,以前的情况是我经常在饭桌上和他打对抗战,后来我也改变策略了,耐着性子说:“不错,宝宝今天自己挑了一勺,比昨天强多了。”而不是像以前一样说:“你看看某某把一碗饭都吃完了。”我只能让他跟自己比。两勺、三勺、半碗,儿子的自信心大增。儿子不爱叫人,我没有像往常那样勉强他叫,只是摸摸他的头说:“妈妈小的时候也不爱叫人,你姥姥还说我很木呢!你可比妈妈大方多了,还会冲别人笑。”儿子一听,显得特别兴奋,居然不叫人还能得到表扬,如果叫了人岂不是更好?有一天在院子里散步,他居然主动和别人打招呼。有时熟悉的人会善意地说:“这孩子可能内向,胆子有点小。”我笑笑说,其实他们老师说他是动能动,静能静,气质不错,然后摸摸孩子的头说:气质不错的帅小伙。儿子咧着嘴笑,能被自己的妈妈理解真是一件不错的事。现在儿子的性格好了很多,因为我总是能找到欣赏他的理由,哪怕他在别人眼里有种种的不足,这又有什么关系呢?我们成年人还有种种不足呢,如果有人能赏识你,你就会很自信,何况孩子呢?

齐齐妈:换一种眼光看孩子

其实,孩子的天性是不一样的,静有静的好处,换一种眼光去看孩子就大不一样了。我的儿子也不好动,我就试着找孩子的优点,我的儿子能坐得下来,搭积木可以坐1个小时以上,喜欢和我一起阅读。我就经常夸他:宝宝能坐这么长时间,真不错呢。别的小朋友3分钟都坐不住,宝宝长大肯定能当大科学家。儿子很是得意,总说“我长大了当大科学家”。宠孩子实际上是让孩子更自信,更知道自己具备什么优势,如果你去把他的劣势跟别人的优势比,只能越比越没有信心。这对孩子是不公平的,为什么要求全责备呢?我开始学会“宠”自己的孩子。

有时候,是我们自己在犯一种急功近利的错误,总拿自己的孩子跟别人比,越比越觉得没信心。其实每个孩子的资质都不一样,如果能在不足中发现可取的东西,不妨认可自己的孩子,宠一宠他吧。

案例:水宝宝不出来


景:在盥洗室里,幼儿园为孩子们安装了多种式样的水龙头。

活动情景:

孩子们离开家长开始了第一天的集体生活,虽然有个别孩子不怎么适应,但大部分的孩子还是对幼儿园的一切充满了好奇。这不,一进入盥洗室,孩子们的话语就随之而来:

啸啸:水龙头里怎么没水的?

艳艳:水龙头怎么开呀?

颉颉:我这个能开的。

楠楠:老师,这个是怎么开的呀?

翊翊:你们看,我把手放上去,水就自己出来了。

妮泥:老师,这个用脚一踩水就出来了。

………………

随着孩子们自己的尝试,他们发现了好多有趣的现象,各种不同水龙头的开启方法也被他们自己一一发现了。特别是对那个感应的水龙头,孩子们感到非常的惊奇,每次洗手总有孩子要凑上去看看,希望能发现其中的秘密。

分析反思:

做中学活动就是让幼儿在做中学习解决事情的方法,积累经验。也正因为这个理念,我们为幼儿创设了多种式样的水龙头,为幼儿提供了探索、发现、思考的机会。在这个幼儿自主探索水龙头开启的过程中,不同的发现引发了孩子们的探索兴趣,由此开始了初步的交流和交往。在这个过程中,老师是观察者,孩子是主导者,他们自己动手寻找方法,交流自己的发现。孩子不但积累了关于水龙头有各种式样的经验,还有了与新朋友初步交流的体会,跨出了适应新环境的第一步。

宝宝看电视 不利于学说话


据美国科学家最近的研究调查,长期暴露于电视环境中的婴幼儿,将减少从家长那里听到或自己学说的词汇量。

华盛顿大学的儿童行为学研究专家克里斯塔基斯教授带领团队进行了实际调查研究。他说:“在一般的家庭中,显而易见的是,听得到、看得见的电视声音与画面,减少了婴幼儿与其照料者交流与说话的机会,这对婴儿的语言发育是一种潜在的威胁。”

对美国家庭的调查发现,有大约30%的家庭有开着电视但不看电视的习惯。这种习惯对初学走路阶段的婴儿是非常有害的,会影响婴儿的语言发展能力,进而影响婴儿的脑部发育。研究者警告说,大人不要把电视当作哄婴幼儿的“工具”,电视不仅不能“照顾好”婴幼儿,反而会减少婴幼儿与成人的直接交流,进而影响婴幼儿的认知能力。

研究还表明,除语言表达迟缓之外,过多看电视还会导致婴幼儿注意力不集中,认知能力迟钝。克里斯塔基斯教授解释说,这是因为语言发展是婴幼儿脑部发育的关键因素。

研究表明,房间中电视每打开1个小时,电视前的婴幼儿从大人那里听到的词汇量将减少500~1000个。克里斯塔基斯教授说:“通常情况下,照料婴幼儿的成人每小时对孩子说大约941个单词。

但研究发现,一旦儿童面对电视,1小时之内大人的话语减少770个单词,与孩子的对话几乎完全没有了。”

美国儿科学会建议:

2岁以下婴幼儿不看电视,年龄稍大儿童每天看电视不要超2小时。

本报讯研究者表示,那些经常喜欢把电视当作哄孩子工具的家长应该注意,不能让孩子过多沉浸在电视环境中。

目前,看电视多的坏处都被一一批过。比如,孩子长期看电视,会造成近视、远视、斜视以及注意力不集中;电视会剥夺孩子的思考力;对电视的过度关注,会让婴儿忽略自己的玩具和小朋友,不愿和他人交流,甚至出现“电视自闭症”。日本的调查结果也表明,2岁以下的婴幼儿看电视的时间越长,语言表达能力越弱。

美国儿科学会建议,不要让2岁以下婴幼儿看电视,年龄稍大的儿童每天看电视也不要超过2小时。另外,有专家建议,哺乳和进餐期间应关掉电视,不要在婴幼儿居住的房间里摆放电视机等。还有专家建议,3岁前的儿童每周看电视最好不要超过2次,每次不超15分钟。做父母的应该加强与婴儿的直接交流。

相关推荐

  • 宝宝顺利出生母子平安的句子三十条 终于卸货了,一儿一女,此生无憾了,剩下的日子我俩就好好奋斗了。~~应您所求,幼儿教师教育网小编帮大家收集了“宝宝顺利出生母子平安的句子”,敬请阅读,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2022-06-02 阅读全文
  • 教育心得:和宝宝“分居”的利与弊 整理了教育心得:和宝宝“分居”的利与弊,希望对爸爸妈妈正确教育孩子,指引宝贝健康发展有所帮助,仅供参考。 对孩子的培养不少家长可以说从襁褓那会儿就已经开始了,因为他们期待把所有最好的东西都给到宝宝,于...
    2020-12-31 阅读全文
  • 宝宝安全出游的8个问题 难得的十一长假,很多的爸爸妈妈都会选择带宝宝出去看世界、长见识。不过,带宝宝出游可不是一件省心的事,稍不注意,就可能给宝宝带来伤害。到底需要做好哪些精心准备,让我们来请教一下育儿专家。 1.多大的宝宝...
    2021-03-19 阅读全文
  • 让宝宝顺利说起来 语言能力是宝宝成长过程中至关重要的一环,有了最初的语言能力,才能进一步开展交流,沟通等社会行为。在婴儿期正确培养宝宝的语言能力,不仅能早早为她的呀呀学语打下基础,也能潜移默化中加强她的与人沟通欲望和能...
    2021-08-17 阅读全文
  • 争执利于宝宝成长 导读:家长要帮助宝宝培养正确的态度与处理方式,发展朋友间的关系。相信在经历了数不清的纠纷、争执的教训以后,宝宝会逐步适应纷争。 小朋友之间交往,打打闹闹是常有的事情,冲突和矛盾说来就来。 无论被打还是...
    2021-09-10 阅读全文

终于卸货了,一儿一女,此生无憾了,剩下的日子我俩就好好奋斗了。~~应您所求,幼儿教师教育网小编帮大家收集了“宝宝顺利出生母子平安的句子”,敬请阅读,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2022-06-02 阅读全文

整理了教育心得:和宝宝“分居”的利与弊,希望对爸爸妈妈正确教育孩子,指引宝贝健康发展有所帮助,仅供参考。 对孩子的培养不少家长可以说从襁褓那会儿就已经开始了,因为他们期待把所有最好的东西都给到宝宝,于...

2020-12-31 阅读全文

难得的十一长假,很多的爸爸妈妈都会选择带宝宝出去看世界、长见识。不过,带宝宝出游可不是一件省心的事,稍不注意,就可能给宝宝带来伤害。到底需要做好哪些精心准备,让我们来请教一下育儿专家。 1.多大的宝宝...

2021-03-19 阅读全文

语言能力是宝宝成长过程中至关重要的一环,有了最初的语言能力,才能进一步开展交流,沟通等社会行为。在婴儿期正确培养宝宝的语言能力,不仅能早早为她的呀呀学语打下基础,也能潜移默化中加强她的与人沟通欲望和能...

2021-08-17 阅读全文

导读:家长要帮助宝宝培养正确的态度与处理方式,发展朋友间的关系。相信在经历了数不清的纠纷、争执的教训以后,宝宝会逐步适应纷争。 小朋友之间交往,打打闹闹是常有的事情,冲突和矛盾说来就来。 无论被打还是...

2021-09-10 阅读全文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