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任性需要纠正
发布时间:2021-09-22 怎样教育孩子 教育孩子笔记 新生开学需要做哪些调整导读:宽松的家庭环境,造就了任性的皇帝宝宝,家长可从四方面入手进行纠正:给予提示;冷淡对待;转移注意力;适当惩罚。
每一个家长在生活中都会遇到孩子任性的事情。一般情况下,家长因为工作比较忙,在孩子任性时都是得过且过,基本以满足孩子的要求而结束。大多数孩子都会随着年龄的增大而逐渐学会控制自己的任性,但部分孩子则会变本加厉,常常提出很不合理的要求,如果父母不立刻满足则出现很多意想不到的行为,如哭闹、打人、破坏行为等。“对这样的孩子,家长必须及时纠正其任性的行为,因为长此以往,他们可能会出现难以控制的习惯性恶习或反社会行为。”石家庄市维明路小学副校长胡军红说,孩子过分任性,家长不能放任孩子,可以适当采取一些办法,使孩子的异常行为得到纠正。
提示在先。任何孩子的行为都可以找到一些基本的规律,多数异常情况都发生在有特殊需求时。掌握了孩子任性的规律后,家长用事先“约定”的办法来预防任性的发作。如孩子上街总是哭闹着让父母抱,父母可在出门之前就与孩子说好:“今天上街不要妈妈抱,你自己走,实在累了,可以休息一会儿再走,不然就不再带你出去了。”再有就是上街买东西时,一般先和孩子说好买什么东西,而不是孩子要什么就随便买什么,最好根据实际和需要以及孩子的愿望买合适的东西,而不是完全满足孩子欲望,要让孩子懂得克制自己。(WWw.jz139.COm 迷你句子网)
对孩子的要求冷处理。当孩子由于要求没有得到满足而发脾气或打滚撒泼时,父母不要去理睬他,不要在孩子面前表露出心疼、怜悯或迁就,更不能和他讨价还价。可以采取躲避的方法,暂时离开他。当无人理睬时,孩子自己会感到无趣而做出让步。这种“冷处理”的方法往往比较有效。
转移注意力。这种方法适用于年龄较小的孩子,父母可以利用孩子注意力易分散、易被新鲜东西吸引的心理特点,把孩子的注意力从其坚持的事情上转移到其他有趣的物品或事情上。
采取适当的惩罚和奖励。对于年龄小的孩子,只靠正面教育是不够的,适当惩罚也是一种极为有效的教育手段。如孩子任性不好好吃饭,父母不用多费唇舌,过了吃饭时间就把食物全部收走。不用担心饿坏孩子,一顿两顿不吃对孩子的生长发育不会有影响。在行为干预过程中,对孩子表现比较好的方面,进行适当的奖励,如拥抱、口头表扬、物质奖励等,但需要注意的是物质奖励不要过多、过大,否则很快就会失效。
yjs21.cOm更多幼师资料编辑推荐
宝宝发音不准确需要纠正吗?
导读:无论是看到的还是听到的,觉得大家都认为孩子发音错了不用纠正,普遍认为这样会挫败孩子说话的欲望。个人认为这个要因人因情况而异的。
无论是看到的还是听到的,觉得大家都认为孩子发音错了不用纠正,普遍认为这样会挫败孩子说话的欲望。个人认为这个要因人因情况而异的。
我大概从三月四个多月开始对着镜子教她发音,同时让她看着我的嘴发音。所以当三月五个多月喊“哥哥”和“妈妈”的时候发音绝对标准,这个丝毫不需夸张的,标准就是标准。三月8个多月时算是开始了说话之旅,那时她就开始喊爸爸和猫啊狗啊的,并且开始学狗叫猫叫,狗叫学得快,也就是八九个月时,猫叫难学,滞后了一两个月,具体只有翻看以前的博文才知道了。
因此,我就想,是三月有这个天赋还是我的重视的结果呢?其实,如果具体划分出来我也不知道,但我想,与我的重视绝对不无关系。
三月从开始喊人起,除了平翘舌发音模糊和把“SHU”和“HU”的音搞混(“大树”读成“大户”)外,其他发音都清清楚楚。遇到不准时我就纠正她,后来,她遇到自己读不好的那两个音时就主动说“妈妈教”,比如她说“吃饭”这个词时,说完就接着说“妈妈教”,我就抱着教她,她就盯着我的嘴学,在正式会之前她都是学不会的,我教完还开她玩笑,捅捅她的腋窝,逗得她格格笑,她自己也边学边笑,看那样子就是笑自己怎么这么笨呢。
当最后学会时孩子也是无比激动的。三月在去年春节期间,也就是1岁九十个月时克服了最后的发音障碍,也就是平翘舌发音障碍,至此普通话的发音全部标准。值得提的是,三月早在1岁左右接触英语单词时,发音就很准,比如她的英文名就是MARCH,从我告诉她起她就读得非常好,我记得当初我学英语时发CH的音有困难。三月也会说简单的重庆话,发音也同样地无可挑剔。
三月不仅可以普通话、英语和重庆发音的发音准确,而且还擅于学别人说话,她在两岁时学老外讲中文,逗得我单位办公室的人哈哈大笑,现在也经常学别人,昨天就学她的一个常一起玩的伙伴说重庆话,上课时才是搞笑至极,我还专门录了下来。前天下午我听她上课,她认卡片时不好好说,我让她好好说话,老师说她故意学同学说话呢,听老师说后我细一观察,果真是学跟她一起上课的那个刘同学说话,这个同学老家是湖北的,她发音时不知道是受方言影响还是自身的原因,反正舌头的使用很僵,我试着纠正她读“三月”,我发现她挺爱跟我读的,而且也偶尔发准确过。所以,当时我就想,如果细心纠正她发音,她应该能发准确的。我想,三月可能就是因为自己在发音上没有障碍,才有兴趣学别人说话的,三月还学有些人粗声粗气地说话,尤其是有一天洗澡时,学她老师讲《三只小猪》,一会儿老大一会儿老二儿的,声音粗粗的大大的,特别搞笑。
我想,如果我们在孩子学说话之初,及时纠正孩子的发音,并且无论在孩子发对发错时都给予鼓励,没有丝毫的责备的话,即使孩子没有读对,他应该也不会有挫败感的,至少我认为,不能简单地认为纠正孩子的发音就一定会阻碍孩子的语言能力的发展就一定能抑制孩子说话的愿望,我个人认为持这种观点是片面的。我试着教过几个孩子发音,也曾在博文里提到三月以前上的幼儿园的老师教孩子说话。其实,孩子本身知道正确的发音是什么样儿的,当他们在教导下学会正确发音时,他们的内心也充满了喜悦与激动,而且,一旦孩子能正确发了一个音后,其他的发音障碍是非常容易被克服掉的。
所以,带孩子的方法要因情况因人而异,总的来说最重要的,就是要多给孩子鼓励,对孩子要有耐心。如果教两次孩子不会自己就不耐烦了甚至发火了,孩子的心理不出现问题才怪呢。反正,把带孩子教孩子当成是享受就绝不会有那些负面的影响。
孩子需要玩伴
导读:大小不同的孩子在相处过程中,大孩子会用语言要求小的孩子合作;小的孩子会通过表情、手势和简单的音调作答,并在心中默默地背诵大孩子的话。孩子们在一起玩耍时会说许多话,会把不同家庭的习惯用语不假思索地说出来,使其他孩子学会各种不同的讲法和语气而丰富自己的语言。
独生子女在家庭中是父母、祖父母、外祖父母六位长辈关怀的中心,往往得到过分的帮助,从而形成了“小皇帝”“小公主”的特殊地位。在进入与自己年龄相仿的社交圈时,很难懂得什么是谦让,什么是互相照顾。
因此,在孩子开始有与人交往的意愿时,父母就应努力给他创造一个不分年龄、不分性别的孩子的社交范围。大大小小的孩子经常在一起玩耍,或有机会生活在一起,很自然就形成了兄弟姐妹的关系,年龄大的孩子会处处以哥哥姐姐的身份要求自己,逐渐忘掉在家时接受帮助的特殊地位。
小的孩子会用感激的态度服从大哥哥大姐姐们的要求,大孩子不会像父母那样全面包办,他们会要求小的孩子去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小事,如跑到角落捡皮球,把玩具放进盒子里等。如果不服从,在玩耍时就不让参加。这比父母打屁股还要厉害,因为大人在打孩子后会给予安抚,而大孩子的命令“不和你玩”则是让小孩子最伤心的惩罚。为此,小的孩子必须“听话”,不敢再像在家里那样,以发脾气来要挟大人。这样,不同年龄的孩子都可在交往中得到很有效的锻炼。
大小不同的孩子在相处过程中,大孩子会用语言要求小的孩子合作;小的孩子会通过表情、手势和简单的音调作答,并在心中默默地背诵大孩子的话。孩子们在一起玩耍时会说许多话,会把不同家庭的习惯用语不假思索地说出来,使其他孩子学会各种不同的讲法和语气而丰富自己的语言。
一岁半到两岁的孩子还不会用语言表达很复杂的意思,往往是用单音加手势来表达,有时连自己的父母都费解,孩子也因着急而发脾气,人们称之为“反拗期”。这种单音加手势的独特表达方式恰好能被刚刚克服语言困难的三四岁的孩子们理解。因此,小孩子可以在哥哥姐姐的理解和帮助下表达意愿,也就不会发脾气,这是大人所不能办到的。在混合年龄孩子们的社交圈里,孩子们的沟通不成问题了,由于语言而引起的“反拗期”就迎刃而解。
在一些家庭化的社区生活或幼儿园中,孩子们会把大人按年龄分别加以血缘关系的称呼,比如爷爷奶奶、大姨小姑、叔叔伯伯,使孩子在与成人的交往中也加上许多自然亲情的关系。这一关系有利于孩子以一种热情、友善、积极的态度与别人交往。
在国外,父母经常会为孩子约邻居或朋友家的孩子一起活动,为他们创造更多的群体生活机会。在充满爱心和互相关怀的气氛下,孩子们独立性强,不但能自己服务,也能帮助别人。当他们上幼儿园和上学时就会比较容易适应集体生活,而使孩子更积极地从集体生活中学习更多的知识。
孩子逆反家长需要正确面对
导读:孩子到了一定的年龄,就会产生逆反心理,这是孩子成长之路的必经阶段。这个时候,家长要正确面对,帮助孩子度过这个逆反期。
古希腊有一个神话,宙斯给一个名叫潘多拉的女孩一个盒子,盒子里装着人类的全部罪恶。和其他孩子一样,潘多拉也是很好奇的,加上宙斯给她盒子时告诉她,绝对不要打开。正因为这样,潘多拉更想看看盒子里的东西。她打开了盒子,结果人类所有的罪恶都跑到了人间。孩子到了一定的时候,往往产生一种与爸爸妈妈相抵触的情绪:他们心里有什么话也不愿向父母说,对于爸爸妈妈的批评和劝导不像以前那样听话了,甚至产生抵触、不顺从的情绪。其实这种逆反心理就是你说正,却使我产生一种负的感觉;你本来想叫我向东,我却偏偏产生一种向西的要求;你不许我这样做,倒反而使我增强了想这样做的欲望。事实上,孩子在这个年龄只是追求自己的独立人格而已,并不像有些父母想的那样存在很强烈的逆反心理。只要父母指导得法,是完全可以顺利地度过这一危险年龄的。
对策如下:
1.不要抱有成见
预想孩子会产生逆反心理或情绪的父母实际上是在挑起这种情绪。父母不要一看到孩子们有独立意识的迹象便极力压制,担心稍有让步,就会导致孩子走上歧途。父母反应越激烈,越过分,孩子们就越会坚持己见。家长可分为三种类型:放纵型、专制型和权威型。
一个孩子要参加周末聚会,放纵型的家长会说:“好吧,但不要呆得太晚。”放纵型家长要么对孩子漠不关心,要么给他们充分的自由取悦他们。
而一位专制型家长的反应则是:“不行。你还太小,不能参加这种活动。”他们把孩子看得死死的,事无巨细,全由他说了算。
权威型的家长考虑孩子的意见后,决定:“你知道我们周末的作息安排。我们是10点熄灯,你如果10点前回家,就可以去。”
孩子们喜欢权威型家长。这些家长给孩子们以负责任的自由,同时又不超出纪律约束的范围。他们对孩子的影响比其他两类家长都大,因为他们不对孩子的每个行动指指戳戳。
2.把握重要问题
不要对孩子的每个细枝末节都指手画脚,这只能使孩子们反感。你儿子留了披肩发或是你女儿用了一种新的化妆品,你最好还是把这当作一种无害的时髦而予以接受。
3.不要盲目责怪孩子
有时,看起来“逆反行动”是针对你的,但实际上也许根本不是那么回事。有一家人一向在星期日早上10点钟去爷爷奶奶家看望老人。一天,儿子却宣布他要晚起,不参加次日的“集体活动”了。他的父母本来可以大发其火,把此举解释为青少年对家庭的抵制。但是,他们并没有这么做,而是心平气和地问明了原因。原来,孩子前一天为了学校的校报忙到很晚,实在是太疲倦了。
于是家人便把去爷爷奶奶家的时间改为下午2点。
4.建立统一战线
孩子有时会更喜欢两位家长中的一位。一位父亲也许会为女儿的亲密行为而“硬”不起心肠,并允许她享有母亲所反对的“特权”。同样,当父亲要为某件事而斥责儿子时,母亲也许会为儿子辩护。对孩子的不同态度会导致父母之间的冲突。因此,在处理孩子的某个问题时,你应同你的爱人多商量,决定你们在哪些方面互相让步。然后,一起向孩子说明你们的决定。
纠正孩子的坏习惯
导读:父母与其指责孩子的小毛病,不如去了解一下他们到底有什么压力,对什么样的事物感到紧张。
吮拇指、拉头发、挖鼻孔……几乎所有孩子在焦躁、无聊或疲惫时都会做一些不雅的举动。家长对此深恶痛绝,总希望能把它们“扳”过来。但有时,过分的关注不仅收效不大,还会适得其反。美国丹佛的儿科医生玛丽安妮·内佛特博士在《育儿》杂志上发表文章称,这些儿时的小毛病通常都是无害的,只要顺其自然就可以随年龄增长自行消失。
1.挖鼻孔
几乎每个孩子都挖鼻孔,有的还会把鼻屎抹得到处都是。这不仅是社交上不能容忍的行为,还可能造成鼻孔出血,增加感冒风险。如果孩子挖了鼻孔再揉眼睛,还可能引起结膜炎。
该怎么做:看到孩子挖鼻孔不要说他们“恶心”,因为这会使孩子觉得你不喜欢他,尤其是学龄前的孩子,可能会有过度反应,变本加厉。家长应用就事论事的态度让孩子不要在公共场所做出这种动作。给他们块手绢;注意及时为他们剪指甲;在房间里可以用加湿器,避免鼻子出现不适。如果孩子不合作,可以给他的手指贴个橡皮膏,让他挖鼻孔时感到不顺手,就会停下来。
2.拉头发
孩子在5岁以前往往喜欢用手去拽头发,一旦停下来,就吸吮手指。相对来说,这是比较容易对付的。另外一种比较严重的发生在较大的孩子身上,叫拔毛发症,他们会不能克制地长时间扯头发,这有可能造成明显的秃顶。
该怎么做:不要为此惩罚他们,也不要给他剪短发,更不要企图用买玩具的方法转移他的注意力,因为这会让孩子更清楚地意识到自己在做什么。对学龄前孩子的这种行为,家长只要忽视就可以了,当他们不再吸吮手指时,这个动作也会消失。但大些的孩子如果总拔头发就要看医生了。
3.吮手指
大约有一半4岁以下的小孩都有吸吮手指的毛病。绝大多数专家认为这是正常的。而且,婴儿觉得孤独时,吸吮手指还能帮他舒缓情绪。通常情况下,孩子到了三四岁就不再吮手指了,1/5的孩子会晚一点,到5岁才结束。但如果孩子到了6岁左右换牙时,仍有吸吮手指的习惯,就会对牙齿生长产生不良影响。
该怎么做:在孩子4岁以前,不必刻意去制止他们,即使孩子年龄稍大还没有改,也不要为此责骂他们。家长可以为孩子提供一个安全的环境,让他们做些有益的运动,避免枯燥的生活,比如玩一些需要双手都动起来的游戏。孩子懂事后,耐心地叫他们不这样做就可以了。6岁以上的孩子如果因此牙齿受损要尽快去看医生,同时也可以考虑去看看心理医生。
4.咬指甲
10—18岁的青少年不少都爱咬指甲,这表明他们感到紧张、无聊或正在集中精神做一件事。干燥的、有裂痕的指甲也会吸引人去咬,而且一旦开始,就会形成习惯。这很容易伤害指甲周边的皮肤,引起流血或感染,同时,也会对牙齿,特别是门牙造成损伤。
该怎么做:不要指责孩子的指甲难看,这只会加重他们的这种行为;也不要让他们用指甲去做挖土这样的动作,因为这会使指甲边缘变得粗糙,刺激他们去咬。家长应该每天对孩子的指甲做护理,涂些滋润乳,修理指甲的边缘,用指甲锉把不平整的地方弄好。
5.舔嘴唇
舔嘴唇或咬嘴唇是孩子想要滋润干燥开裂嘴唇的表现。当他们感到紧张、焦虑、疲劳时,舔唇动作会明显增加。这种行为易使嘴部皮肤出现感染,令嘴唇周围一圈的皮肤呈现红色。
该怎么做:不要对此过分留意,但要给孩子一些护唇膏,让他随意使用,晚上也可以敷上凡士林促进皮肤愈合。
6.磨牙
15%的孩子有睡觉磨牙的习惯,对此,专家还没有给出确切的原因。但有种理论认为,这是神经紧张的一种表现。长期用超出平时的力量运动下颌,会使下巴酸痛,牙齿也会变得松动,还可能引起头疼。
该怎么做:不要责备孩子,更不要在磨牙时把他叫醒。坚持带孩子做牙科检查,可以预防磨牙。尽量减轻孩子的生活压力,比如睡觉前聊聊天,帮他放松心情。
7.男孩爱抓自己的“小鸡鸡”
小男孩总爱玩自己的“小鸡鸡”,对此,多数父母认定是个坏毛病。实际上,这只是孩子在熟悉自己的身体,对幼儿是完全无害的。所以家长不应该做出过分的反应,这会让刚学走路的孩子误以为自己出了什么问题,精神上受到伤害。其实,当孩子逐渐长大,意识到这样的举动在公共场合不能被接受时,他就会不这么做了。
该怎么做:把身体每个部分的正确名称教给孩子。如果孩子小时候在其他人面前露出生殖器,要不动声色地用其他活动转移他的注意力。到了四五岁,可以告诉他,生殖器是不可以在其他人面前展示的。如果孩子在规劝后仍经常这样做,还总想触碰其他人的,那就应该寻求医生的帮助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