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孩子一点空间
发布时间:2021-09-06 简短的给孩子的一封信 给幼儿讲故事 怎样教育孩子一走进小(1)班教室,孩子们总是叫着“蔡老师,你来了!”更有孩子们跑过来,抱住我的大腿,跟我亲热。孩子们喜欢我,所以他们很欢迎我去上课,最大的一个原因是我会带他们去玩沙。记得几天前还是下雨天呢,小朋友说:“老师,我们去玩沙吧?”他们很如饥似渴的样子。今天天放晴了,孩子有需要,我会把整个下午的时间都安排给孩子玩沙子。对孩子们来说,玩沙多有趣啊,可以无拘无束,无规无矩。但是我们的家长,甚至在职的老师就是因为玩沙很脏,会把衣服弄脏,更会把活动室弄脏,就一而再再而三不组织孩子去玩沙。试问,脏怕什么呢?脏了我们可以洗!但是孩子爱玩、想玩的天性抹掉了,那时候孩子还是孩子吗?
总是听见家长在带孩子的时候,孩子玩这个玩那个,家长很抗拒,“这个不要玩,太脏了!”“那个不要玩!”“画画太脏了,弄得满手是油画棒!”这是孩子啊,他们就是在玩中学,学中玩!不玩,你让他们干什么呢!
作为一名老师,我们应该鼓励孩子们去玩,至于该怎么玩,老师要自己动脑筋思索,怎样玩,教出来的孩子才是聪明的。举个例子:有老师很死板地教孩子一个一个数数,这是孩子的表象记忆啊,认识字了但是一定不理解这个数字的含义。有老师就不同了,他们把数字渗透到游戏活动中去了,通过游戏这种载体孩子很轻松的认识数字而且也理解数字的含义了。
你把知识给了孩子,同时又能激发他们的兴趣,这才是我们需要努力的地方!
YJS21.cOm更多教育笔记小编推荐
给孩子一点自我管理的空间
由于现在家庭中基本上都是独生子女,这让家里的大人都围着孩子转,将其当成宝,什么都不舍得让孩子自己动手去做,在日常生活中总是喜欢包办代替,这造成幼儿毫无自理能力,和错误的判断意识,久而久之下使幼儿形成了“只要我不想做、不愿意、懒得去的事情,父母就会帮我去做”的意识。
因此,我们有必要通过各种形式让幼儿懂得并学会自己能做的事情就应该自己做,不要借他人之手,形成依赖意识。
更要让幼儿意识到,自己有能力管理好自己的生活。
我相信,在我们的鼓舞下,幼儿能够很好地管理好自己的生活、学习。
小朋友小时候,妈妈总是会帮她做很多事情,可是渐渐地,她丧失了自我动手能力,长大了,上幼儿园了,老师告诉她只要自己能做的事情就要自己做之后,她逐渐开始尝试自己动手。
可是在家中的时候,她想自己试着穿衣服,妈妈不让;她想自己吃饭,妈妈嫌她吃饭慢、饭粒掉地上,硬要喂她。
有一天,老师知道了这件事情,和她父母交流,建议他们放手给孩子一点自我管理空间,培养孩子自我动手能力。
于是,她的父母欣然接受老师的提议,让孩子自己管理自己的生活。
她在家中第一次叠被子时,虽然将被子叠的东倒西歪,妈妈看了还是很开心,同时也觉得很欣慰:孩子有进步了。
于是好好地教导她该如何将被子叠好并鼓励她这种行为,以示嘉奖。
可可(化名)听到夸奖以后,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热情更高了。
只要孩子可以做的,父母就不要代办。
俗话说的好: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
衣服脏了,教给孩子如何去洗;孩子的房间乱了,教给她如何自己去整理,父母可以在小事中逐渐锻炼孩子的自我管理能力。
适时的鼓励与嘉奖,使孩子更有信心自己能做好自己的事情,不要爸爸妈妈操心。
这样也能培养孩子在生活上的独立性及动手能力。
孩子能否管理好自己的生活,是自我管理能力中最重要的。
如果孩子连自己的生活都无法管理,那么,就很难相信他们会在其他方面更好地管理自己。
让我们给孩子一点自我管理的空间吧!
给孩子空间
在一次户外活动中,我给孩子们提供了许多大大小小的球,我组织起玩球的孩子说:“老师想看一看,你们是怎样玩球的,有什么新发现。要跟别人玩得不一样,看谁的玩法多。”等他们尽情地玩了一会儿后,我让他们说说对玩球有什么“新”发现,孩子们边说边做给我看:可以滚着玩,可以踢着玩;可以向空中抛接球;可以拍球,可以原地站立拍球;双手拍球,左右手交替拍球;蹲着拍球,向前走一步,拍一下;拍一下,接一下;一边拍球,一边向外侧抬脚;两脚交替进…… 这时奕鸣也高兴地说:“用球可以做操,也可以像姚明叔叔那样投篮。”接下来,我便让大家把自己没玩过的方法再试着玩一玩。这时孩子们兴趣大发,玩得更热闹了。在此基础上,我进一步让幼儿尝试创编球操。孩子们再一次进行尝试,三三两两一组,各显神通。
最后经过大家地商讨,选出各小组编排最好的一个八拍,根据动作特点把它们串在一起,形成了一套节奏感强,适合孩子年龄特点的花样球操。孩子们做着自己编排的球操,可认真了。 通过这个活动,我深深感受到:教师应多给幼儿提供尝试的机会,通过尝试调动幼儿的主动性、积极性,开启幼儿的心智。这样不仅能激发幼儿的活动兴趣,而且也使幼儿的创造性得到了开发。
教育随笔:留点空间给孩子
马上要吃午饭了,孩子们开始走进盥洗室洗手,陆陆续续差不多都要洗完的时候,听到了一个孩子的声音:毛巾呢,毛巾怎么都没有了?我一看,原来新毛巾还没挂上去,转念一想应该让他们自己把毛巾找出来挂到自己的名字下面。于是我说:“昨天下午毛巾们和高老师说了几句悄悄话,它们说今天要和小朋友们捉迷藏,现在它就在盥洗室里,哪位小朋友先找到了它们,就可以第一个把它挂到自己的毛巾架上。”我的话刚说完孩子们便四下里行动起来,有的甚至着急的走出了盥洗室,在老师的再次提示下又回来继续找,不多会儿,有孩子发现了壁橱架上的黄盒子,马上指着说:“是不是在那里?”我故意拿出错的给他看,孩子一看不是说:“快找吧,它是不是被别人拿走了。”又有孩子提议查看壁橱和壁柜有没有。几番周折之后再次有人提出壁架上的两个黄盒子:“会不会在那里?”我拿下正确的一个放在矮架上,里面是干净的毛巾,孩子们高兴极了,每个人用最快的速度挂上了自己的毛巾,有的孩子还吐了口长气,可能感觉好不容易吧,五分钟之后,我们非常高兴地走出了盥洗室准备吃早餐。
以后应该这样,孩子力所能及的事情应该交给他们自己去完成,给孩子锻炼自己的机会,给孩子创设能力发展的空间。
给孩子一点儿时间
上午大课间自由活动,孩子们有的喝水、有的喝奶、也有的在闲聊。我正准备区角活动材料,小萌走过来说:“老师,明宇的奶不见了。”“怎么不见了?明宇放哪儿了?”我转身问,明宇指了指窗台说,“和卢名浩的奶放一块了。”卢名浩前些日子奶奶送他上幼儿园的路上摔伤了胳膊,现在还打着石膏,所以课间操他都不做,自己在活动室里,“明浩,你喝奶的时候,这里还有奶吗?”“有两盒。我喝了一盒,那一盒是禄色的。”“明宇你带的什么奶?”我问。“伊利酸酸乳”“老师,和文珊的奶一样。”宏旺检举说;挨着明宇放奶的窗子坐着的文珊趴在桌子上,眼睛却瞅着我,“文珊,你带的什么奶?在哪儿呢?”我走到文珊桌边
,文珊没说话,只是从衣兜里掏出一盒伊利酸酸乳,我拿过来看了看,没什么印证,“明宇的奶就是那样的!”宏旺插口说,文珊平时不太爱说话,但从没有拿过别人的东西,“文珊你带奶了吗?”文珊还是不说话点点头,看来今天的案子有点棘手。
看其他孩子的奶、水也喝的差不多了,我就与文珊约定,等中午离园时,我问过爸妈后再喝奶,明宇也认同,没有再要奶。孩子们去区角玩了,我也就把这件事放下了。
等到美工区角的孩子,完成作品后坐在桌边闲聊时,我忽然发现明宇在喝奶。“明宇,奶找到了?”明宇便喝奶边笑着说:“文珊给我了。”再看看文珊,正在建构区玩的专注呢。
通过这件小事,我想:“如果我们能多给孩子一些时间,让孩子自己处理一些矛盾与纠纷,也许效果会更好。”
给孩子创造一些空间
在一次户外活动中,我给孩子们提供了许多大大小小的球,我组织起玩球的孩子说:“老师想看一看,你们是怎样玩球的,有什么新发现。要跟别人玩得不一样,看谁的玩法多。”
等他们尽情地玩了一会儿后,我让他们说说对玩球有什么“新”发现,孩子们边说边做给我看:可以滚着玩,可以踢着玩;可以向空中抛接球;可以拍球,可以原地站立拍球;双手拍球,左右手交替拍球;蹲着拍球,向前走一步,拍一下;拍一下,接一下;一边拍球,一边向外侧抬脚;两脚交替进行……
这时俊泽一也高兴地说:“用球可以做操,也可以像姚明叔叔那样投篮。”接下来,我便让大家把自己没玩过的方法再试着玩一玩。这时孩子们兴趣大发,玩得更热闹了。在此基础上,我进一步让幼儿尝试创编球操。孩子们再一次进行尝试,三三两两一组,各显神通。
最后经过大家地商讨,选出各小组编排最好的一个八拍,根据动作特点把它们串在一起,形成了一套节奏感强,适合孩子年龄特点的花样球操。孩子们做着自己编排的球操,可认真了。
通过这个活动,我深深感受到:教师应多给幼儿提供尝试的机会,通过尝试调动幼儿的主动性、积极性,开启幼儿的心智。这样不仅能激发幼儿的活动兴趣,而且也使幼儿的创造性得到了开发。
给孩子一些创造的空间
在一次户外活动中,我给孩子们提供了许多大大小小的球,我组织起玩球的孩子说:“老师想看一看,你们是怎样玩球的,有什么新发现。要跟别人玩得不一样,看谁的玩法多。”
等他们尽情地玩了一会儿后,我让他们说说对玩球有什么“新”发现,孩子们边说边做给我看:可以滚着玩,可以踢着玩;可以向空中抛接球;可以拍球,可以原地站立拍球;双手拍球,左右手交替拍球;蹲着拍球,向前走一步,拍一下;拍一下,接一下;一边拍球,一边向外侧抬脚;两脚交替进行……
这时丁文一也高兴地说:“用球可以做操,也可以像姚明叔叔那样投篮。”接下来,我便让大家把自己没玩过的方法再试着玩一玩。这时孩子们兴趣大发,玩得更热闹了。在此基础上,我进一步让幼儿尝试创编球操。孩子们再一次进行尝试,三三两两一组,各显神通。
最后经过大家地商讨,选出各小组编排最好的一个八拍,根据动作特点把它们串在一起,形成了一套节奏感强,适合孩子年龄特点的花样球操。孩子们做着自己编排的球操,可认真了。
通过这个活动,我深深感受到:教师应多给幼儿提供尝试的机会,通过尝试调动幼儿的主动性、积极性,开启幼儿的心智。这样不仅能激发幼儿的活动兴趣,而且也使幼儿的创造性得到了开发。
给孩子一个想象的空间
假日的儿童乐园热闹极了,绿茵茵的草地上,五花八门的各种游戏设施都在吸引着孩子们。小朋友有的在滑滑梯,有的在开小电瓶车,有的坐旋转飞机,还有的坐跷跷板什么的。侄子乐乐在我的带领下,一口气玩了好几个项目,我看出他有点累了,就提议在公园的长椅上休息一下。喝了几口果汁之后,乐乐又准备去玩儿了。这回该玩什么呢?他的目光落在了不远处的秋千上。我顺着他的目光看去,只见一架秋千上坐着一个胖嘟嘟的小妹妹,妈妈陪在她身边,正慢悠悠的推着秋千。而另一架秋千上则坐着一个比乐乐大一些的小男孩,他看起来是个玩秋千的老手,不仅自己就能荡起来,而且荡的很高。两个小朋友都玩得很高兴,真让乐乐羡慕,可是他们看起来没有想走的意思,什么时候才能轮上我玩儿呀?“姑姑,你说秋千好玩儿吗?”乐乐问我。但他的眼睛一直盯着秋千,意思是让我帮帮自己的忙。“你想玩秋千呀!可是一个小朋友已经在那里玩上了,你对他说:让我玩儿一会儿吧。你想象他会怎么样?要是你一直站在那里不说话的看着他玩儿,那他又会怎么样呢?要是你希望姑姑帮你玩上秋千,那姑姑会怎么做呢?”
也许是我从荡秋千的小男孩身上有所悟,我忽然觉得乐乐的依赖心太重了。我看出乐乐很想玩秋千了,便下决心让他自己解决问题,于是才对乐乐说了这番话。我问完以后,用期待的眼神看着孩子。乐乐虽然没有做声,但显然他在想我刚才说的话。
过了好一会儿,乐乐径直走到秋千那里。他先是看着小男孩,引起了小男孩的注意,然后用商量的口吻说这个小朋友说:“等你玩儿完了,让我玩儿一会好吗?”结果呢?正如他预想的那样,那个已经玩了半天的男孩很痛快的答应了,而且让乐乐没有想到的是,那个男孩立刻就让了位子,跑开了。乐乐坐在秋千上,向我招了招手,看他的样子真是开心极了。
通过想象可以在头脑中设想事情讲如何进行,会有哪些结果。交往是人们相互作用的过程,一方的行动会引起对方的相应反应。我利用乐乐想玩秋千的机会,促使他对将要做出的行为可能会带来的后果做了一番想象。乐乐则运用自己的想象,成功的进行了一次人际交往的活动。
我想说:遇到适合的机会,爸爸妈妈也可以给孩子提出一些问题,请他设想一下,别人在和自己交往的时候,可能会说些什么话,做些什么举动。给孩子一个空间让孩子通过想象自己解决问题。
给孩子一些自由的空间
在一次的餐后活动中,我准备带着孩子们去外面散步,走到活动场地上,有的孩子又开始交流讨论起来,这时我想,为何不让他们在这场地上坐下来,与同伴说说话,拿手工纸来折叠,给他们一些自由玩的时间呢?于是,我对小朋友说:“今天,你们就在这场地上玩,但要求是不能离开场地上的点子。”孩子们刚听完,就三三俩俩的结伴玩游戏了,有几个男孩子拿着纸在折叠纸飞机,准备比赛谁飞的远,有的组成了一个山洞,还有的孩子在高兴的叫喊着,我走过去看看他们是怎样玩的?
原来,这是一个新游戏,我问雯雯说:“这游戏谁教你们的呀!”她说:“是我们自己想到的,因为以前玩过石头、剪子、布的游戏
,现在给这个游戏重新改了一下,我们拿两个手进行出拳,最后把输的那个抓住,抓住的小朋友就被淘汰,最后留下一个小朋友就是胜利者。”看着他们玩得高兴劲,我也加入了他们的行列,慢慢地,这个游戏的人数越来越多,玩得也越来越起劲,……这次的活动没有老师预设的目标,没有老师的三规四律,甚至老师随着孩子的快乐而快乐。
我想,今后我们是不是应该多一些这样的安排,多给一些孩子的自由空间,让孩子多一些展现自我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