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孩子学会自己解决问题
发布时间:2021-08-19 孩子教育问题 关于孩子的教育问题 孩子的教育问题自从家中有两个孩子之后,他们之间的感情倒是随着时间的流失而增加:天天玩在一起,乐在一起,吵在一起,闹在一起。而我随着日子匆匆而过,也有一个更加深刻的体会:当孩子们之间发生小摩擦的时候,作为成人最好的解决办法就是——不作为,相信孩子的智慧,也相信孩子与生俱来的辨别是非的能力,让孩子们自己去想办法处理、解决就好。
两个同龄的孩子在一起,发生争执的几率特别大。当初姑娘刚到家里来的时候,两个孩子一起玩着玩着就会忽然听到一个孩子高声吼,另一个孩子不甘示弱的声音。过一会儿,十有八九就会过来一个孩子眼含热泪开始“告状”。
在最开始我想象中的处理方法很简单:一来姑娘刚来是客人,二来姑娘是女生,所以作为东道主和男生的儿子来讲,适当的让着姑娘也就是了。
但是事情却非我想象中的那般简单。前几次儿子在我的游说中勉强的点头认同或隐忍不语或直接去做别的事情避开“战场”。可是一来二往几次之后,当再我笑眯眯的告诉儿子我的如上理由时,却激起儿子更大的情绪反弹,他脸红脖子粗的对着我和姑娘嗷嗷大叫:“为什么我要让着她?凭什么我要让着她?明明是她做的不对,你为什么我要让着她?”我有些差异儿子的反馈,在我们两个相处的时候,儿子真的很少如此这般激动且咄咄逼人的模样。
我伸手抱着儿子,企图让他平息一下心中的怒气。没有想到儿子在我怀里眼泪夺眶而出,这样啜泣的他也是我很少见到的。母子连心,我知道他一定是委屈到了极点。
这时的我也彻底冷静下来,想起儿子在幼儿园的时候放学和小朋友之间发生了小的摩擦,我基本上都是采取“不参与”的模式,儿子自己到能够进退自如,伸缩有度。我是一直不赞成家长参与到孩子的“战争”当中的,孩子有自己的是非对错观,他们自会解决自己的问题。但如若家长一旦“正式”介入,成人处理孩子之间的事情只会更加复杂不会简单。而往往孩子之间的小摩擦都是一些简单的事情而已。
再仔细想来,从儿子最近的表现来看,他一贯的安全感似乎消失了不少。原来的我是全心全力去陪伴他的,而如今忽然在他的世界里多出一个姑娘,所以他自然认为自己就会少一份妈妈的爱。这是孩子的正常心理,而我却忽视了!
我意识到了自己的错误。其实在孩子之间,家长越是不作为,孩子才能够有所作为。如若家长对孩子发生的事情,事事都要管,事事都想管,一来束缚了孩子的手脚,二来本没有参与到孩子的“战争”中,却要为孩子的是非做出个公断,这样对孩子真正情感的处理本就无济于事。
之后我和孩子们之间经过商讨后达成共识的约定:如果他们之间再发生任何争执,我都任由他们自己解决。如果是前来“告状”,那么“告状”的人需要讲清楚事情的来龙去脉,然后“被告状”的人“事件阐述”或“自我救赎”,把自己被告状的问题解释清楚。在这个时间段对方发言自己都不能够插话,只有等他们彼此都听过对方的“委屈”后,再问他们两个应该如何解决。
通常事情到这一地步,两个孩子都差不多可以握手言和了。如果“战事”继续升级,由文斗变成了武斗,那么先动手的那个人直接没有理由接受惩罚就好。孩子们之间,要么靠智慧,要么靠能力,动手是最无效的表现。当然,针对孩子世界随时出现的武斗,哪些身体部位不能碰,哪些部位需要重点自我保护,也都要提前给孩子讲讲清楚。
经过几次的磨合之后,两个孩子已经学会了自我解决发生的矛盾和争执,而我偶尔侧眼旁观,发现两个孩子最终是有商有量、有模有样的在企图解决问题,这样就好。
Yjs21.coM更多家园共育延伸读
育儿观念:解决孩子问题的根本是解决父母自己的问题
育儿观念:解决孩子问题的根本是解决父母自己的问题
一段时间以来,感觉到皓皓心里一直有种不良情绪,但他自己说不出,我也搞不清楚。《倾听孩子》读书会以来,我的倾听意识加强,感觉敏锐了许多,也实践了几次倾听,帮他排除了一些一时的不良情绪,但我能感到,那个大问题一直存在,只通过发泄情绪只能起到部分作用,无法解决根本问题。
在一次倾听中,那个问题开始露出端倪:
我:你是不是不想上幼儿园?
皓皓:要让我上幼儿园那就只让比我小的孩子来,比我大的都不能来…只让男孩儿来,不让女孩儿来…
我:问什么不让大孩子来呢?
皓皓:大孩子都打我…
(我知道他指的大孩子里实际上最关键的那个孩子是年龄个子都比他小的)
根据我对他的了解,从他的混乱描述中,我排除了他表达不准确的方面,确定了他不想上幼儿园的真正原因其实是以前他曾经跟我提过的事情(而当时我看他并没有太大的情绪就没在意)---大路路和权权一起玩儿的时候就不跟他玩。这样的原因可能很多家长都会象我一样想:小孩子这事儿不算事儿。而且我也确实不知除了说“你可以和其他小朋友玩儿”外还能说什么。那次的倾听缓解了他的部分紧张情绪。但接下来仍然几乎每天都会闹情绪。我在困惑、学习、思考和探索中渐渐明白了是大路路的强势使他产生了困扰他的恐惧。
皓皓:大路路太厉害了,他一厉害,我就弄不过他了…
问题找到了,那么如何解决呢?我首先想到的大路路的强势是个问题(这么快我就把问题转移到别人身上去了),而我又一向认为孩子都没问题,都是父母的问题,所以我接下来想的是让路妈找找自己的原因是如何造成大路路强势的(瞧,这时我已经把皓皓的问题变成路妈的问题了),那么索性再跑远些,想想假设路妈解决了自己的问题,大路路不再强势了,那么皓皓的问题是不是就解决了呢?必须承认,答案是否定。大路路不是第一个令皓皓困扰的人,也不会是最后一个。这时我发现自己探求问题的方向南辕北辙了。
一个人的问题根源应该从自身向内去探求,而不是向身外寻求,所以还是回到皓皓自身来吧。皓皓一向不强势,太不强势就偏向了另一边—软弱胆小,不相干的人说话声音大些他就以为是在喝斥自己就会跑到我跟前把头埋到我膝上;再遇到强势些的小朋友,他就更没力量(内心力量)没自信去应对。那么是谁造成他这样不自信呢???还是那句话,孩子都没问题,都是父母的问题,我不愿承认也必须正视,皓皓的问题肯定是皓妈的问题。Bingo!想到这里,我内心里一直回避不愿触碰的东西一下被触动了!是的,我一直知道那个问题的存在,但我却一直不愿相信那会不可避免的对我的孩子产生影响。以前读到别人挖掘内心寻找内心深层(尤其是幼年经历)问题的文章,我都想不出自己有什么能找到的,我以为我早把所有那样的问题清理干净了,而现在,是孩子象一面镜子映照出深暗角落里的我自己。
我相关的幼年经历平常到如同传统的道德经(虽然我没读过),一说肯定大家都共鸣。整体发展没有受压制,但有一个方面却对我的性格产生了很深的影响。我母亲比较强势,而我父亲常跟我们说你妈高血压你们不要惹她生气。这句话对我这个最认真的女儿产生的影响最大,因为我太认真了,我真是如履薄冰地做到了百分百的不惹她生气,对她有一点的反抗甚至只是心里的小小不满都会使我内疚,觉得自己不孝,然而她还是会生气,我因而更自责。很多年都是那样,又加上受中国传统思想里本就有的谦卑之道影响,以至于上班以后,我在社会交往中谦卑有余,自信不足。虽然我这些年通过自我调整发展和改善了自己在社会交往方面的问题,然而幼年受到的影响很难完全摆脱,而在家庭中面对老人所能做的调整就更有限了。而孩子看到的模仿到的多数是我在家庭里与老人之间的相处模式,所以那样的影响必然传递到了他的身上。
我的身上存在父母留下的影响,就同《倾听孩子》书中所讲,是普遍的问题,也是普遍被忽略的问题,我们的父母,父母的父母,一代又一代的人,就是这样在无意识中用父母对自己产生的影响又继而去影响着自己的孩子。以前因为不懂,很少有人意识到和重视那些影响产生的问题,而我们现在学习《倾听孩子》,就是要增强意识,发展认识,不让那些问题继续恶性循环下去,因为我们爱孩子,更要学会如何去爱。
终于找到真正的问题根源了!那么如何解决呢?我想解决的方法是通过传递力量帮助孩子建立自信。我对自己的问题是有处理的,在社会交往中我已经发展了内心力量和自信,但面对老人我不能采取同样的方法。所以对孩子的问题,我想可以这样处理:一方面弱化他对我在家庭中与老人相处的弱势地位的印象(少让他看见妈妈被姥姥训斥哈!),另一方面强化我在社会中与他人相处时的自信态度,让他多看见,比如有一天有这样的对话:
皓皓:我是大怪物,我要把你吃掉…
(以前这时候我会立刻装弱者,喊救命,这样的方法是为了缓解他的紧张情绪,但这次情况不同,我要帮助他面对恐惧,所以我采取了不同做法)
妈妈:(笑笑,没马上说话)
皓皓又说:小朋友是大怪物…我要当更大的大怪物…
妈妈:你当勇敢的人,勇敢的人什么怪物都不怕…
皓皓:不,我要当更大的大怪物…
妈妈:你当勇敢的人,勇敢的人什么怪物都不怕…
(…双方重复n次…)
皓皓:不,我要当更大的大怪物…更厉害…
妈妈:厉害没有用。说的对才有用。大路路厉害也没用!(我故意说出他真正恐惧的原因.)他说的对你可以听,说的不对你就不听!…
皓皓:(愣了一下)可是大路路总是对的…
妈妈:大路路不总是对的,他厉害你就请他用温和的语气友好的对待小朋友!
皓皓:(迟疑的)对…
妈妈:谁说的对听谁的,厉害没有用,说的对才有用…小朋友说的对你可以听,说的不对你就不听,你说的对别人就会听你的,说的不对就不听…
皓皓:(微笑)那我就总说对的吧…
妈妈:如果有小朋友不友好,就请他去做安静椅,等他平静了再来玩儿…
皓皓:妈妈你到幼儿园当游戏老师吧,谁不友好你就让他去做安静椅…
妈妈:不需要妈妈去,你如果需要帮助,可以告诉老师,老师说的是对的,听老师的…
皓皓:(笑)我有时候也打人…
妈妈:那么你也需要做安静椅…
皓皓:他是小偷所以打他…
妈妈:幼儿园里没有小偷,幼儿园里的小朋友都是好朋友…
…
其实说的什么话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通过稳定平和的语气和坚定的重复强调有力量的词(“友好”“对”“温和”“好朋友”等)把自信的态度和力量带给他。在和他对话时我是这样想这样做的,我也不知道究竟能有多大用,但我做了我努力能想到能做到的。
那样的对话后几天里,我仍然警惕注意,想伺机再如法炮制,四五天后才发现他几天里都没再别扭了。我没观察到什么特别明显变化,但下面的几句话印象深刻:
一天,皓皓:谁对我友好我就跟谁玩儿…(他学会了友好这个词,并且有主意了)
今天(读书会后)
皓皓:昨天大路路没来
(以前说相同的话时是松口气的感觉,这次我看到了他有不同的感受)
妈妈:(故意问)你是不是想大路路呀?
皓皓:是
妈妈:等他来了你就可以跟他玩了
皓皓:我和大路路是好朋友,还有权权、米乐也是我的好朋友,还有乐乐、白白、北北…(几乎列举了所有小朋友的名字)…我和娇妮都喜欢成爱…幼儿园里的小朋友都是我的好朋友…(哈哈哈!我心里乐开花了真是!)
不能说他这个问题就彻底解决了,以后也可能还会反复,不过没关系,我肯定我的方向没有错!
想起皓皓刚入园时,有个家长的孩子遇到类似的问题,她不知如何看待和处理,当时园里的老师撰文谈过这样的问题,文中有句话是“感谢那些让我们产生困扰的人”,我当时读后仍不能理解,从那时起我一直在思考如果我是她应该怎样对待这个问题,结果是直到这次问题真正发生在我身上了我才真正明白,而此前我一直在向使别人产生困扰的一方寻求问题的解决,这一番倾听孩子的过程中发现了自己的问题,终能体会到那句话的含义了:是的,感谢那些让我们产生困扰的人,感谢他们让我们有机会认识到自己的问题,面对自己的问题,解决自己的问题,进步成长!
本来这篇文章已经写完,但第二天看到机会,我又忍不住进一步求证:
皓皓:妈妈我在哪里上小学?
我:还没定,等明年去学校报名问问人家同不同意
皓皓:那你自己建个学校吧
我:建学校需要很多人一起合作,我一个人建不了
皓皓:那你请我的好朋友来帮忙吧,我有很多好朋友,大路路、权权、米乐、嘟嘟…(又几乎把所有小朋友的名字列举了一遍)
我:你喜欢上幼儿园吗?玩儿得开心吗?
皓皓:喜欢,开心。昨天(其实是前天)大路路没来,我就和其他好朋友玩儿了,…还有一些好朋友我忘了和他们玩儿…
我:是不是幼儿园里的小朋友都是好朋友啊?
皓皓:可能不是…(某某爱抓某某…某某总爱干坏事儿…)
呵呵,我本想诱导他说个完美的“是”呢。不过,这样是不完美吗,放轻松吧,相信孩子都没问题,倾听孩子,也是倾听自己,找到自己的问题,和孩子共同成长吧!
怎样培养孩子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
孩子长大的过程中,免不了会遇到各种问题。作为家长这时不要急着插手,可以先问孩子八个问题,听听他们有什么想法。往往问不到几个问题,事情就已经很清楚并得到解决了。家长不妨可以一试。
第一个问题是:"事情的经过是?"这个问题看起来不起眼,但是非常重要。许多成人碰到突发状况时,会习惯性的太快下判断:"一定是你先打他,他才会打你。""一定是你做错事,老师才会处罚你。"如果我们不让孩子从他的角度说说事情的经过,很可能冤枉孩子。况且,让孩子有机会说话,即使真的是他的错,他也会因为有机会为自己辩解而比较甘心认错。
第二个问题是:"你现在的感受是?"事情经过是客观事实,当事人心里受到的冲击纯然是主观的感受,无所谓是非对错。很多时候,我们只是需要把自己的感受说出来而已。一旦说出来,哭一哭,骂一骂,心情就会好多了。脑科学研究表明,当一个人情绪强烈的时候,外在刺激不容易被脑部吸收。也就是说,当一个人还有情绪的时候,别人说什么他都会听不进去。总要等到他心情平静下来,才可能冷静思考。所以如果我们希望孩子能够听得进去我们的意见,我们就需要先同理他的感情,让他的情绪有个出口。待孩子冷静之后问第三个问题:"你想要怎样?"
这时不管孩子说出什么惊人之语,先不要急着教训他,而是冷静的接着问他第四个问题:"那你觉得有些什么办法?"在这个阶段,不妨跟孩子一起做脑力激荡,想各种点子,合理的、不合理的、荒唐的、可笑的、恶心的、幼稚的……脑力激荡的重点就是允许任何看似无稽的想法。这时候不论听到什么,都暂时不要做批评或判断。
待孩子想不出其他点子后问第五个问题:"这些方法的后果会怎样?"
让孩子自己一一检视,每个方法的后果会是什么?
你可能会很讶异的发现,大部分的孩子都明白事情的后果。
如果他的认知有差距,这时候就可以跟他好好讨论,让他明白现实真相。
这是一个很好的亲子沟通机会,但是要避免说教,只要陈述事实就可以了。
然后问他第六个问题:"你决定怎么做?"孩子一定会选择对自己最有利的状况,如果他了解后果,通常会做出最合理、最明智的选择。即使他的抉择不是成人期望的结果,也要尊重孩子的决定。
成人一定要言而有信,不能先问他怎么决定,然后又告诉他不可以这么决定。这样子,他以后再也不敢信任你了。
何况,就算他选择错误,他从这个错误中也可以学到更珍贵难忘的教训。
接着问第七个问题:"你希望我做什么?"并且表示支持。
等到事情过去之后,问他最后第八个问题:"结果怎样?有没有如你所料?
或是"下次碰见相似的情形,你会怎么选择?"让他有机会检视自己的判断。
如此练习几次,孩子就会有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不需要我们操心了。
怎样让孩子能更好的解决问题?
如果是社会能力强、情商高的孩子,他能够想出不同的方法来解决问题,不会做出冲动的情绪反应,或者在第一次尝试失败后就放弃。
例如:这样的孩子会想到,如果自己要结交新朋友,他会想该用什么方式可以做到:
1.提出分享自己的东西
2.举办一个聚会
3.在学校认识新同学
家长需要鼓励你的孩子想出一个问题的不同解决方法,就要把这当成一个头脑风暴活动。也就是说,家长对孩子提出的方式不要做评价,就是让孩子提出各种可能的方法,而不论这些方法有多么牵强,其目的是对一个具体事情或问题,想出尽可能多的办法。
提出不同的解决方法的能力,在人的一生中本就是极其重要。要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继续培养和锻炼这项技能,使他们能在日益复杂的日常生活中加以运用,是非常重要的。
当这类孩子和别人出现冲突矛盾时,就算和别人争吵,不能控制情绪,家长不要着急吵孩子,因为这类孩子有自己思考的能力。应该让孩子知道这几点:
1.出现冲突是正常的。
通过解决冲突,学会在人际交往中与人协调。要把冲突看成一次学习的机会,而不是被迅速处理并忘却的烦恼。
2.思考解决办法的后果。
有一点是家长应该知道,不论孩子想到的是什么办法,你都要认可,重要的是,要保持孩子思考的连贯性,使其不妥阻碍。孩子只要能想到办法后的结果,如果结果不好自然会想有更好的办法。
3.想出不止一个办法的思考过程,才有助于解决问题,此时,思考本身要比想到了什么更重要。
4.告诉孩子想出不同的解决办法之后,考虑每一种解决办法可能会使别人有什么感受。
童商第一课
219文章
22万总阅读
查看TA的文章>
0
分享到
怎样让孩子能更好的解决问题?
2017-08-29 13:45
如果是社会能力强、情商高的孩子,他能够想出不同的方法来解决问题,不会做出冲动的情绪反应,或者在第一次尝试失败后就放弃。
例如:这样的孩子会想到,如果自己要结交新朋友,他会想该用什么方式可以做到:
1.提出分享自己的东西
2.举办一个聚会
3.在学校认识新同学
家长需要鼓励你的孩子想出一个问题的不同解决方法,就要把这当成一个头脑风暴活动。也就是说,家长对孩子提出的方式不要做评价,就是让孩子提出各种可能的方法,而不论这些方法有多么牵强,其目的是对一个具体事情或问题,想出尽可能多的办法。
提出不同的解决方法的能力,在人的一生中本就是极其重要。要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继续培养和锻炼这项技能,使他们能在日益复杂的日常生活中加以运用,是非常重要的。
当这类孩子和别人出现冲突矛盾时,就算和别人争吵,不能控制情绪,家长不要着急吵孩子,因为这类孩子有自己思考的能力。应该让孩子知道这几点:
1.出现冲突是正常的。
通过解决冲突,学会在人际交往中与人协调。要把冲突看成一次学习的机会,而不是被迅速处理并忘却的烦恼。
2.思考解决办法的后果。
有一点是家长应该知道,不论孩子想到的是什么办法,你都要认可,重要的是,要保持孩子思考的连贯性,使其不妥阻碍。孩子只要能想到办法后的结果,如果结果不好自然会想有更好的办法。
3.想出不止一个办法的思考过程,才有助于解决问题,此时,思考本身要比想到了什么更重要。
4.告诉孩子想出不同的解决办法之后,考虑每一种解决办法可能会使别人有什么感受。
如果孩子不知该如何做才能想出更多解决问题的方法,也不知怎样去想解决方法后的结果,家长用这几种方式:
1.在家里通过“角色扮演”来练习社交技巧。
2.给孩子做一段录音或者录像,然后一起来回放,让孩子可以从另一个角度不观察自己。
3.寻找合适的方法,让孩子在日常活动中进行联系。如果可能的话,邀请兄弟姐妹一起参加,因为这样的家庭关系可以创造一种更安全的场合。
4.为了有更好的效果,可以让老师进行协助,在老师不断的鼓励和责任心下,孩子的进步会更明显。
育儿观念:让孩子独立解决问题
育儿观念:让孩子独立解决问题
中午,我和好好一边向食堂走去,好好告诉我一件事:“妈妈,这一块橡皮傲子说是他的,我不给他,他就跟我抢,我又抢过来了。”我看了看那块橡皮,好像确实是昨天从家里拿的,怎么可能是傲子的呢?
饭后,我告诉他我的决定,他很不乐意,问:“他非说是他的,怎么办?”
“可以找老师的!”我告诉好好。
“可是我告诉过老师,老师并没有理我们。”好好继教说。
“那我不知道,自己想办法解决,可以跟傲子说”
呜!好好极不情愿,可是我也没有动容,随后好好又说:“我把橡皮放在你这里,放学后给我。”
“不行!”我否定了这一想法。好好无可奈何地走进了教室。
放学后,我与好好聊起此事,好好告诉我:“进班之后,傲子跟我要橡皮,我告诉他是我的,他还是跟我要,我就给了张晰,并要他给马雨,傲子就抢不到了,放学后,我就跟马星雨拿回了。”说着,把那块橡皮给我看了一下。
“好样的,处理的挺好了!”我首先肯定了好好。可是回家后发现,这确实不是好好的橡皮,呜!后来我动员好好明天主动给傲子,好好极不情愿,怎么办?我再次劝说,并保证到:“如果傲子不把另一块橡皮给他,我一定要好好买同样的橡皮!”
明天会给吗?我拭目以待。
让孩子自己解决朋友间的争执
当家长听说自己的孩子受到了小朋友的欺负,或者与小朋友发生了争执,家长们就忍不住要为孩子的出气,但是家长不知道这样的方式不会对孩子有一丁点的好处,这样还会让事情变得越来越严重。
幼儿园放学时,我和苗苗刚走出教室,苗苗就看见他的好朋友毅毅了。毅毅手里拿着一个粉色的小球球,苗苗走过去要看一下,可是毅毅不让看。苗苗坚持要看,毅毅在妈妈的说服下才勉强同意给苗苗看一下。没想到,苗苗拿到手后不想还给毅毅了,跑走了。这下,毅毅可急了,在后面紧追不舍。可毅毅跑得不如苗苗快,看着小球球追不回来了,毅毅开始冲妈妈发脾气。
我上前给苗苗讲道理,让她把小球球还给毅毅,苗苗哭着不肯还。我忽然想起了苗苗以前做的手工毛毛虫很漂亮,于是我向苗苗建议:你可以和毅毅商量,用你的手工毛毛虫换毅毅的小球球。可能苗苗觉得这样可以,就朝毅毅跑了过去。
苗苗说:“我把我做的漂亮毛毛虫送给你,你给我这个小球球好吧?”
毅毅说:“我不要毛毛虫,我家也有很多。我明天送给你一个好吧?”
……
两人商量了一会,就见苗苗爽快地把小球球还给了毅毅。苗苗不哭了,毅毅也不发脾气了,两人手拉手地朝大门口走去,还边走边说什么。我和毅毅妈远远地跟在后面。眼看他们就要走出园门了,忽然两个人又折了回来。我们问到底怎么解决的,他俩哈哈大笑不肯讲,看样子还保密呢。出了幼儿园的门,我给俩孩子一人买了一瓶饮乐多,他俩举着饮料瓶开心地干杯。
幼儿入园小孩子发生争执时,把解决问题的主动权放给孩子,效果比大人介入要好得多。
通过上面的一个小实例让我们明白了,当孩子之间出现什么问题的时候,尽量的让孩子自己处理这样可以明白一些如何与他人相处的方法,更有利于孩子以后的人际交往的发展,家长不要过分小看孩子的自己处理问题的能力。
让孩子自己去处理问题
让孩子自己去处理问题节前,带xx去梦清园玩,以奖励他钢琴练得努力。
看到有蹦床玩,才后悔没带钱出来,于是两个人再打道回府取钱,回家的路上,他走不动了,中途坐了下来,我说:你走路都走不动,等会儿怎么玩蹦床呢?他答:我走是走不动的,不过玩是玩的动的。
我大笑,孩子的大实话真好,连听的人都觉得爽。
好不容易取来了钱,结果玩的却不痛快,时间已经是下午4点多了,天气有点凉,蹦床上只有两个6、7岁的女孩,而且是结伴的一对姐妹淘,等于是两个人包了场,诺大的游乐场上只有她们俩,看见来了xx这个“外人”,很不爽,联合起来跟他过不去,最后还向她们的妈妈哭诉,倒打一耙,说xx欺侮她们。
我一直远远地坐着打毛衣,只当没看见,xx起初为自己分辨,最后选择退出不玩了,即使退出了,两个女孩还不放过他,对着已经在独自玩小火车的xx大声嘲笑,xx只是不搭理,只当没听见。
终于又来了一个男孩子,xx找到了新的玩伴,发挥了他的自来熟天性,又上去玩得兴高采烈,全然忘记了刚才的不痛快。
xx下来的时候向我诉说两个女孩的不是,我只是轻轻一句话:他们是女孩,你是男孩,不要跟她们一般见识。
从头到尾,xx没有跟两个无理的女孩子吵架,也没有向我讨救兵,更没有闹情绪,只是在她们向自己的家长告状时为自己辩解了一句。他自己化解了这场不愉快,并且找到了新的乐子去玩。
在我的观念里,男人是应该大度一些的吧;还有,不管男人还是女人,做人不必为了一些小事动气,最终伤害的是自己的肝,何必。